骨盆修復技術培訓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盆修復技術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骨盆修復技術培訓

篇1

【關鍵詞】微創治療; 骨科; 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R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9-235-02

隨著微創理念在骨科領域的普及與不斷深入,微創骨科涉及的領域和手術種類不斷拓展,特別是在創傷、關節、脊柱和導航輔助等骨科領域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同時,人們也開始用循證醫學方法對微創技術在骨科中的應用進行科學總結,使一些骨科微創手術逐步走向成熟,成為定型手術。

1微創技術與骨折治療

傳統的骨折治療由于過分強調堅強內固定和解剖結構重建、以提高固定系統的生物力學穩定性,客觀上常常以嚴重損傷骨的血運為代價,而忽視了骨的生物學特性,結果在臨床實際應用中產生一系列并發癥。諸如術后內固定失敗、延遲愈合、骨不連和鋼板下骨質疏松等日益突出,引發了人們對傳統骨折治療理念的反思。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和對骨折生物學環境與骨折愈合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入,骨折的固定原則和固定方法發生了重大變革,從單純強調骨折固定的機械穩定性向間接復位、生物學固定方式轉變,強調微創技術的運用和保護骨折端局部血運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骨折個體化治療的理念。對長管狀骨骨折的治療,也由傳統的解剖復位堅強固定轉變為以維持長骨正常長度,不出現成角及旋轉畸形,注意保護骨折局部血供的間接復位和橋接固定技術,盡量維持良好的骨折愈合的生物學環境。在內固定物的設計上,從生物學固定的理念出發,不斷改良、改進和更新用于骨折的內置入物,如可減少鋼板與骨骼的接觸面積的點狀及有限接觸鋼板,以降低或防止局部形成的骨質疏松;采用彈性模量接近骨骼的生物降解材料或應力松弛鋼板,以減少應力遮擋效應;增加兼有內固定鋼板與外固定架優點的鎖定加壓鋼板和微創穩定系統,不僅與骨表面接觸面積少,對血運破壞少,而且便于復雜關節、干骺端骨折和假體周圍骨折等固定。值得注意的是,骨科疾患的微創手術治療固然重要,但這與骨折的非手術治療并不矛盾。手法和手術治療骨折各有其適應證,而從微創手術角度來看,顯然手法治療更符合微創化的要求,除非手法過于粗暴。此外,隨著微創治療觀念的逐步形成,將醫源性損傷降低到最低限度,盡量采用簡便有效的方法治療骨科疾患,使組織修復處于較理想的生物學環境中,以利于術后功能康復,客觀上又促進了骨折治療觀念的轉變。

2微創技術與關節外科

傳統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盡管已經取得滿意的長期臨床療效,但由于髖關節位置較深,周圍肌肉發達,傳統的手術入路切口長,軟組織剝離多,致使患者失血量增多,術后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肢肌力減弱,不利于早期功能鍛煉。隨著微創技術在骨科領域的不斷拓展,全髖關節置換的微創術式應運而生,并具有以下優勢:失血和肌肉破壞更少,術后髖關節更加穩定,關節功能恢復更好;術后疼痛更輕;住院時間縮短;減少了物理治療程序;皮膚切口小,手術瘢痕小;降低了醫療和護理費用,能迅速恢復勞動能力;術后髖關節感染率低,患者近期滿意度高。但由于手術視野較小,要求術者熟練掌握局部解剖和小切口操作技巧及微創專用器械。本術式主要適用于初次髖關節置換,特別是身材瘦小者,而不適合肥胖、有髖關節畸形、僵硬、旋轉明顯受限者和翻修者;需要嚴格的技術培訓才能掌握手術要領,勝任手術。

3微創技術與脊柱外科

20 世紀80年代興起的內窺鏡輔助下脊柱外科技術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康復快等優點,90 年代后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例如,脊柱椎間盤鏡手術,胸腔鏡或腹腔鏡輔助下胸、腰椎間盤摘除術,腹腔鏡下腰椎病灶清除術,胸腔鏡下脊柱側凸松解及矯形融合固定,脊柱骨折的前方減壓和重建,胸椎病灶活檢、清除,感染的清創、引流等,均呈現其創傷小,療效較滿意的優點。傳統的脊椎后路經椎板間隙小開窗腰椎間盤摘除術經多年臨床證實為一種經典的“標準術式”。自從1996 年經椎板間隙途徑的顯微內窺鏡腰椎間盤切除系統(MED) 問世以來,借助MED 的輔助,可以有效實現開窗手術的內鏡化,不僅使開窗切口更小,還可通過內鏡電視監視系統,將術野組織放大后便于更清楚的顯露與分辨,在完成開窗、神經剝離、椎間盤摘除等過程中使創傷減至最低,目前已經在國內廣泛開展,技術手段日趨成熟,已為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4計算機輔助的微創骨科

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可視化技術的進步,將透視成像系統與影像導航結合形成的骨科手術導航系統已經得到了初步臨床應用。通過手術導航系統對手術區的結構進行三維立體定向和定位,對手術操作進行實時指導和評價,不僅可以提高內固定裝置放置的精確度,而且可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患者和手術醫生的放射線暴露,便于開展更加復雜的手術。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骨科領域,特別是在脊柱外科、骨盆與髖關節外科、髓內釘固定技術等手術中已經取得了初步的臨床療效,不僅縮小了手術切口,簡化了手術操作,而且可提高手術精確度,減少手術并發癥和縮短患者康復時間,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5微創技術與顯微外科

將微創技術應用于顯微外科,是減少供區破壞的有效手段。興起于20世紀80 年代末的穿支皮瓣,或稱皮支皮瓣,指僅以管徑細小的皮膚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是顯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發展,被認為是整形修復重建外科的新紀元。穿支皮瓣不僅保留了供區的肌肉,減少了供區的并發癥,而且設計靈話,使受區外形更美觀,可明顯減少康復時間,目前受到了廣泛關注??梢灶A見,隨著全身各種穿支皮瓣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將可能促進顯微外科向著更加微創的超級顯微外科不斷發展。此外,應用內鏡技術切取皮瓣或處理皮瓣血管蒂,可以在不增加皮膚切口長度的情況下擴大皮瓣切取范圍,延長血管蒂的切取長度,方便轉移或移植。在采用膈神經移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時,可在胸腔鏡直視下于近膈肌處切取全長膈神經,縮短靶器官失神經的時間,以較小的創傷取得與開胸手術相同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裴國獻.任高宏.21 世紀骨科領域的新技術――微創外科.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2,4( 2):89

[2] 王正國.微創外科芻議.醫學雜志.2002,27(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