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心理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6: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治療心理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治療心理的方法

篇1

【關鍵詞】胃癌出血恐懼 心理治療方法

出血是胃癌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死亡率高,搶救難度大。由于受到主觀感覺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患者產生較為嚴重的恐懼心理,影響了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為此,我們通過臨床觀察、分析產生恐懼的因素和臨床表現,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5年8月~2007年2月,我科共收胃癌出血病人37例,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齡28~85歲,平均年齡65歲。胃竇癌術后15例,胃癌晚期(保守治療)6例,賁門癌術后6例,早期淺表性胃癌4例,胃體癌術后3例,幽門癌術后3例。

1.2恐懼心理產生的原因

1.2.1內因 引起胃癌出血的原因很多,胃癌病人主要發生上消化道出血。胃癌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第二位,男女比例為2.9:1,以胃竇部最多見[1]。胃部分切除術后或胃腸吻合術后在胃的空腸吻合口附近可發生潰瘍。在前者發生率為1~3%,在后者可高達15~30%,發生時間多在術后2年內也可在手術后十余日。50%吻合口潰瘍出血,且可引起大出血,常不易自止,胃癌引起的胃或十二指腸球部的出血,雖也很急,但一次出血量不超過500ml,經過積極的非手術治療多可止血,但日后可再出血[2]。患者常因病情的反復發作,出血量多,不明原因擔心治療不能徹底而產生恐懼心理。

1.2.2外因 對醫院及醫務人員的陌生感,居住環境的不適應,家屬驚慌失措、哭泣等均可造成患者精神緊張而產生恐懼心理。另外,胃癌出血多在夜間發作,夜深人靜,血腥場面及擔心得不到及時治療進一步加重恐懼心理。

1.3恐懼心理表現

1.3.1心理改變 主要有:①煩躁不安,精神緊張;②抑郁憂愁,猜疑心加重;③絕望,瀕死感,甚至出現自殺意念或行為;④缺乏安全感,急需醫護人員的支持和幫助。

1.3.2生理改變 主要有:①循環改變,面色蒼白,脈快、乏力,血壓下降,心慌甚至昏厥;②胃部不適,惡心有翻動感,嘔血前有惡心感,便血前有例意感。

2 治療方法

2.1及時發現潛在性出血,爭取做到早觀察、早發現、早治療,對術后恢復期的患者應指導本人及家屬認真觀察病人飲食情況,大便性狀、顏色,病人面色,嘴唇、甲床顏色,詢問病人主觀感覺有無心慌、乏力、頭暈等主訴,定期復查大便隱血試驗、血常規等。一旦發現異常應積極治療,必要時告之患者本人及家屬隨病情發展可能導致出血量加大,提高大出血時的心理承受力。

2.2密切觀察病情,監測生命體征 對術后十余日及出血期的患者,要全面、細致地觀察病情變化。①體溫監測:13例患者均有發熱,根據體溫變化給予藥物或物理降溫,直至體溫正常;②呼吸監測,定時測SpO2,注意呼吸頻率及深度的變化,觀察面色、口唇、指端有無發紺,給予吸氧,適時血氣分析;③注意出血量和意識變化,觀察記錄嘔吐及便血的次數及量,適時與患者溝通,了解神志與語言,表達是否清楚,發現異常及時處理;④電解質的監測;⑤注意全身基礎疾病的治療方法。

2.3掌握產生恐懼的原因 針對不同原因實施心理疏導,減輕恐懼,恢復治療信心。

2.4以嫻熟的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爭取時間,使病人轉危為安。心理治療方法的中心任務是增強患者的安全感,良好的技術和作風是病人獲得安全感的基礎。對初次出血的患者,不管預后如何都要給予肯定性鼓勵。

2.5保證藥物的合理應用 積極的備血、輸血、止血,由于病程長、病情多變,治療過程中通常會根據病情調整更換藥物,隨時觀察用藥后的反應,爭取病人及家屬的理解和配合,保證藥物及時準確有效的供給。

2.6指導如何自我放松,采取積極應對方式 我們的方法是根據不同病情分別使用鎮靜劑、音樂療法、暗示療法,并通過有效的交流,用同情、安慰、鼓勵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解除出血引起的恐懼。

2.7做好家屬的心理指導 大量出血同樣也給家屬帶來恐懼絕望的情緒,做好他們的心理指導,可以有效地穩定患者的情緒,還可使他們積極地協助配合,甚至參與搶救工作中。

3 討論

在37例病人中,34例患者出血程度得到減輕或緩解,心理應對和承受能力均提高,情緒穩定,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另外3例患者因存在長期恐懼心理的不良影響,出血量進一步加大,且伴發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以至死亡。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要更加重視對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反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技巧,使患者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這樣才能有利于康復,有利于提高臨終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篇2

方法:將患者隨即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采取術前準備和常規護理,心理護理組患者除采取術前準備和常規護理外還進行全程的心理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測量表(SDS)的評分情況以及各組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結果:心理護理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心理護理組患者的各項并發癥的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

結論:科學合理的心理護理可以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療術患者的預后情況,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冠心病介入治療 并發癥的預防 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019-01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環境的變化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影響,冠心病的發病越來越年輕化,發病率也隨之增高。介入治療術具有創口小、恢復好、治愈率高、并發癥少等優點,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因此成為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1,2]。為了進一步提高冠心病治療的療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本文筆者對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療術患者采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護理方法,現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自2012.1.1至2013.6.1共收治冠心病介入治療術患者206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4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4.3±8.2歲)。隨機將206例患者分成兩組,一組為心理護理組,共計102人;另一組為對照組,共計104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對照組的104例患者采取術前準備和常規護理,其中術前準備包括:術前完成各項指標檢查,以便全面了解患者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訓練,術前2h禁食禁水等,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的飲食護理指導,臥位護理及術后的疼痛護理等。對心理護理組的102例患者,除采取術前準備和常規護理外,進行治療全程的心理護理,包括:①術前:向患者及其家屬清楚的解釋,告知介入治療術的原理、方法、風險以及可能發生的相關并發癥,幫助患者做好術前的心理準備工作,為其和家人及時排解疑慮并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克服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正確面對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為良好的預后打好基礎。②術前,請治療成功的患者與即將手術的患者進行溝通,介紹其成功治療的經驗,幫助患者增強治療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心態。③術后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出院指導及日后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生活習慣,加強對疾病的預防,減少復發的可能。

1.3 觀察指標。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的測量分析,并對兩組患者術后發生的并發癥情況進行統計,包括低血壓、尿潴留、拔管綜合癥、局部血腫及出血等并發癥。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的SAS和SDS的自評量表測試情況。對兩組患者在介入術后3天進行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的測量,計算其平均分值,分析并比較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的心理程度,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越顯著,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的發生的并發癥情況并進行統計比較,了解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并發癥的影響情況,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心血管疾病的年輕化,冠心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如何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冠心病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因介入治療技術具有創口小、出血少、恢復快、治愈好等優點,成為了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3]。但筆者觀察到介入治療技術同時也存在不夠完善的方面,通常患者及其家屬對介入治療術不夠了解,導致其術前過分緊張、焦慮、甚至抑郁的不良情緒,直接影響手術的預后情況,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更好的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的生活質量,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宗旨,本文筆者對我院收治的介入術治療患者全程進行了心理護理干預,主要通過向患者及其家屬科學的解釋介入治療的方法原理、過程、風險等,幫助其正確認識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技術,疏導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術后對患者進行正確的指導,幫助其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合理調整生活習慣,減少疾病的復發,達到良好的預后效果[4]。

結果顯示,治療全程進行心理護理的患者術后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正確的心理護理有益于幫助患者消除緊張、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可以增加其安全感和自信心。從兩組患者并發癥的比較情況可以得知,心理護理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說明心理護理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提高患者的預后情況,對于冠心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次進行觀察研究的患者并發癥主要集中在低血壓、局部血腫及出血、尿潴留、拔管綜合癥等幾項,筆者分析,低血壓和拔管綜合癥多因迷走神經反射性興奮所引起,也與術前禁食、貧血、高齡、緊張等因素有關,對此建議術后鼓勵患者進食,幫助其鎮靜以減少迷走神經的興奮,在拔管前向患者解釋清楚,消除其緊張情緒。血管并發癥多因穿刺部位不當,壓迫止血不充分,操作時間過長等造成,但也存在高齡、高血壓等因素,對此建議醫護人員加強術中及術后的監護,必要時可進行加壓包扎等減少出血。尿潴留主要是由于患者術后疼痛、情緒緊張、不習慣床上排尿而引起的,對此建議應在術前對患者臥位排尿進行訓練,術后注意對患者疼痛的控制及幫助克服其緊張的心理[5]。綜上所述,科學合理的心理護理可以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療術患者的預后情況,改善其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姚蕓.冠心病介入術后局部并發癥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9,7(1A):21-22

[2] 董雪萍.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低血壓的觀察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B):126-127

[3] 戴悅悅,季梅麗,張蓉.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病人的管理[J].全科護理,2011,9(2B):423-424

篇3

【關鍵詞】心力衰竭伴發室性心律失常;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064-01

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一直都是醫療領域比較關注的疾病之一,科學技術給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多的新方法,讓患者得到了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死亡率有所降低,可是發病率卻逐年增加。心力衰竭在心血管疾病中是死亡率很高的一類癥狀,基本上各類的心血管疾病終末期均會出現該癥狀,5年生存幾率和惡性腫瘤差不多。心力衰竭的插手呢因為心室結構異常,供血不足,導致了心力衰竭患者還會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癥狀。

1祛除導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通過對該癥狀的臨床研究來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對于患者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出現比較多的因素就是缺血、感染、電解質失衡、藥物等。通過對這些因素進行尋找和排除,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讓患者的生存幾率得到提升。

2通過循證醫學進行尋找,采取規范性心力衰竭治療來對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癥狀進行控制

心力衰竭主要是因為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引起的,臨床中該因素也是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所以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對其使用β受體阻滯劑、ACEI以及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來進行治療,讓患者的心臟功能得到改善,對其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的癥狀進行控制盒緩解,避免了患者的死亡。β受體阻滯劑在臨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心力衰竭患者的情況得到緩解,防止其因為過度心理衰竭而死亡。依據心衰大型臨床研究結果,ACEI與安慰劑組相比使CHF死亡率降低25%~26%,而β受體阻滯劑在已應用ACEI、利尿劑等標準治療基礎上又進一步使CHF死亡率降低34%~35%,且能顯著降低心衰患者猝死率41%~44%,因而可以認為對于心力衰竭治療從某些意義上說β受體阻滯劑作用更強于ACEI,尤其在降低心源性猝死方面。2005年ACC/AHA和ESC中都對β受體阻滯劑應用于各種程度的心理衰竭效果進行了可定,提示臨床中如果患者并沒有不可以使用該藥物的禁忌癥,就應該要對其使用β受體阻滯劑來進行治療。使用β受體阻滯及的時候應該有一些注意事項。①該藥物的使用應該是在無水鈉潴留的情況下;②劑量的使用應該謹慎,逐漸的增加,在增加的過程中對患者的心率、血壓等情況進行監測;③該藥物的使用劑量以患者不能夠超過心室率50次每分鐘,收縮壓90mmHg以下為宜;④如果使用后,患者有低血壓、病情嚴重化等跡象,需要停藥,將劑量進行縮減。

3使用恰當的藥物來進行治療

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情況主要是持續和非持續的室性心動過速病例。臨床中如果患者的室性心動過速還伴隨其他癥狀,如休克、心衰等,需要使用直流電同步電轉復治療。如患者一般狀況可,又無血流動力學障礙者宜首選藥物治療。應避免選用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奎尼丁、普魯卡因胺、丙吡胺、美西律、氟卡尼、普羅帕酮、莫雷西嗪等)進行治療,尤其是Ic類藥物(氟卡尼及普羅帕酮)治療,因這類藥物具有負性肌力作用,影響其血流動力學以及可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導致CHF患者死亡率增加。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β受體阻滯劑不僅可降低CHF患者死亡率,同時也降低CHF時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如CIBISⅡ研究共人院2647例NYHAⅢ一Ⅳ級CHF患者EF

因為胺碘酮應用于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研究比較多,有些人對其效果有所懷疑,SCD-HF根據2512例患者的研究中發現,LVEF小于35%,采取胺碘酮治療和ICD治療,對兩組患者的研究中顯示出,ICD組患者的死亡率出現了降低的情況,而胺碘酮組患者并沒有改善,對死亡率沒有影響,因此說明,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情況不受到胺碘酮的影響。

目前就CARE-HF研究顯示,CRT有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控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了一定的改善,患者死亡率有所降低。

總之,臨床中關于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療方法還是比較多的,具體的如何選擇,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診斷來綜合考慮。

篇4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齡53~77歲,平均59.9歲,平均住院天數14.4天,最短8天,最長26天。

1.2處理方法[2]:術前行分泌物的培養加藥敏,每日換藥并充分引流。徹底清創切除外露起搏器處的感染皮膚,將起搏器、導引線及腔隙反復沖洗處于相對無菌狀態。腔隙剝離得足夠大,將起搏器置入,分層縫合切口。對于有局部皮膚缺損的患者,可設計局部皮瓣轉移修復缺損。將胸大肌下及原腔隙內分別放置負壓引流。術后根據分泌物的培養及藥敏試驗,采用有針對性的抗生素。全身靜脈應用抗生素5~7天,局部傷口使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敏感抗生素交替緩慢局部傷口滴注5~7天。

2結果

本組15例患者傷口均Ⅰ期愈合。術后隨訪3個月,未出現感染及起搏器再次外露等并發癥。

3護理

3.1 心理護理:老年患者安置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后,生活質量提高,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對起搏器產生依賴感,因此心臟永久性起搏器置入術后一旦出現皮膚破潰、起搏器外露則是較嚴重和較難處理的并發癥,易產生焦慮、恐懼、緊張、易激動等心理反應,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心理壓力,患者常擔心引起全身感染或起搏器功能失靈而危及生命;攜帶起搏器的老年人同時患有其他疾病,住院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既有客觀的原因,又有心理、家庭、社會、經濟的問題,反復多次的手術給患者及家屬帶來痛苦和經濟負擔,多數患者難以承受[3]。護士是他們就診遇時到的第一個人, 護士的言語態度都會使其產生強烈的反應,刺激性語言、冷冰冰的態度會增加其心理上的負荷,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可影響整個治療過程的心理狀態。應以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心理狀況為根本,用關懷備至的語言傳遞心意。做到在治療中消除危機感,建立依賴與安全感[4],護士應主動關心患者的心理反應,同情患者的痛苦,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把握好交流的時機和技巧,積極地與患者和家屬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獲得信任取得合作。向患者詳細講解治療的過程,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焦慮情緒,耐心解釋護理措施,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運用成功病例現身說法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應對能力,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使其能夠以最佳的精神狀態配合手術。

3.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營造和諧的交流氛圍:良好護患關系是實施心理護理的保證,只要不影響治療和診斷,可聽之任之,答應其提出的某些要求,來滿足其脆弱的自尊心理的需要,提高他們內在的應激力:①患者入院時應熱情接待,盡量安排患者自己想住的病房,入院后護士應立即通知主管醫師,診察患者,局部進行換藥及分泌物培養,讓患者感到醫務人員對患者的充分重視,為以后的交流與溝通打好基礎。②在護理工作中主動熱情地以真誠、溫和的態度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使其產生信任感,護士必須全面掌握患者的情況,包括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經濟情況、婚姻狀況及接受教育的程度,既往病史,獲得患者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在實施心理護理做到有的放矢。

3.3 術前準備

3.3.1 術前加強營養:老年人因營養低下,易引起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影響傷口愈合,同時,高齡患者機體較一般患者下降,術前需預防感冒,練習床上排便,請家屬配合指導患者練習,避免術后產生尿留、便秘等并發癥。

3.3.2 協助醫師行起搏器處分泌物的培養加藥敏實驗,每日換藥并充分引流,為手術做好局部創面的準備。

3.3.3 全面觀察及常規檢查:對于術前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應做好全面觀察和護理,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術前應嚴格控制血糖及血壓,對于長期服用降壓藥的患者,術前晚及術晨不停藥,囑患者按照平時的服藥習慣服用,不受手術的影響,對于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術前晚及術晨應根據監測的血糖結果,決定是否注射胰島素。手術當日先護送患者至心內科更換臨時起搏器后再送至手術室進行手術。

3.4 術后護理

3.4.1生命體征的觀察:外露的起搏器經手術處理后,由心內科醫生摘除臨時起搏器,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進行持續的動態心電監護,重視患者的主訴,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的細微之處。

3.4.2嚴格無菌操作,確保傷口滴注通暢:術后使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1000~1500ml/日和0.9%生理鹽水100ml中加入敏感抗生素,交替緩慢行傷口滴注,24h不間斷,具體使用方法:抗生素2次/日,時間為9:00~21:00,滴注速度4~5滴/min,中間使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滴注,滴注速度10~15滴/min,為了防止負壓引流管堵塞,我們采用在滴注抗生素的前后,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30ml快速沖洗,可有效的減少負壓引流管堵塞的發生。每日更換傷口滴注液時嚴格按照靜脈輸液法進行,同時一并更換沖洗所用的輸液管道。密切觀察引流情況,包括引流量、引流性質、引流是否通暢,并及時記錄,嚴格交接班,保持出入量的平衡,引流管與一次性胃腸減壓器相連,保持負壓狀態,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引流管受壓、扭曲,應及時傾倒引流液,隨著沖洗顏色的逐漸變淡,一般持續沖洗7天即可拔管。保持傷口敷料干燥,如在沖洗過程中敷料浸濕應及時更換,促進傷口愈合。

3.4.3加強營養支持及基礎護理:術后臥床休息7天,局部制動,由于傷口感染、發熱、情緒等因素影響,患者食欲差,攝入不足,因此,鼓勵患者加強營養,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蛋白質每日每公斤體重1.5~2g;補充充足的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促進傷口愈合,增強機體抵抗力[5]。

在傷口滴注期間,敷料潮濕易導致患者衣服或被褥浸濕。因此在更換敷料后及時更換干凈的病號服、被褥,保持患者衣物及床單的干爽、整潔,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協助患者定時按摩肩胛處皮膚,防止壓瘡的發生,護士應及時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引導患者保持開朗平和的心態,并保證足夠的睡眠。

[參考文獻]

[1]張建軍,楊新春,胡大一,等. 46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術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分析及防治對策[J].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4,18 (6):456.

[2]馬顯杰,夏煒,張輝,等.起博器外露的處理方法及原因分析[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7,18(5):363.

[3]趙慶華.起搏器術后遠期并發癥的處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00, 35(7):442.

[4]于鳳云.護士語言在老年心理護理中的運用[J] .家庭護士,2007,9 (5):29.

篇5

關鍵詞:陣發性心房顫動;乙胺碘呋酮;卡托普利

陣發性心房顫動(PAF)是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且明顯增加致殘率和病死率。四川省達州電業局職工醫院對32例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給予乙胺碘呋酮加卡托普利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7年1月~2008年12月四川省達州電業局職工醫院收治的64例陣發性房顫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男18例,女14 例,平均年齡(54.2±7.4)歲,其病因為冠心病13例,高血壓病9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特發性房顫3例,不明原因者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 例,平均年齡(53.4±7.1)歲,其病因為冠心病12例,高血壓病10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特發性房顫4例,不明原因者2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有可比性。患者在PAF發作時均有明顯的心慌、心悸、頭暈、胸悶、等癥狀,均經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證實。心電圖表現為正常的心房除極P波消失,代之以形態各異、大小不等、間隔不均的f波,其頻率為350~600次/min。R-R間期不等,心室率低于心房率,QRS波群寬大畸形。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乙胺碘呋酮治療,0.2 g/次,3 次/d,7 d后,改為0.2 g/次,2次/d,7 d后,減為0.2 g/次,1次/d,維持治療。觀察組在口服胺碘酮的同時口服卡托普利,12.5 mg/次,3次/d,5 d后改為25 mg,3次/d。兩組療程均為6個月。

1.3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陣發性房顫不發作或減少90%以上;有效:陣發性房顫發作減少80%~90%;無效未達以上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輸入SPSS 13.5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例(%)]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效率(%)

觀察組

17(53.1)

12(37.5)

3(9.4)

90.6

對照組

12(37.5)

13(40.6)

7(21.9)

78.1

2.2  兩組左房內徑和LVEF的變化情況:隨訪1年后,兩組左房內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LVEF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左房內徑和LVEF的變化情況() 組別

左房內徑(mm)

LVEF(%)

觀察組

41.3±4.6

49.7±5.1

對照組

43.1±4.4

46.2±4.6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2例低血壓、3例竇性心動過緩、2例Q-T間期延長。對照組3例低血壓、5例竇性心動過緩、2例Q-T間期延長、1例ALT升高。

3 討論

陣發性房顫病理生理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認為與心房觸發灶引起的電生理重構和結構重構有關[1]。陣發性心房顫動可發生于風濕性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高血壓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器質性心臟病,也可發生在無明顯器質性心臟病患者[2]。本組觀察組32例病例病因為冠心病占40.6%,高血壓病占28.1%,風濕性心臟病占15.6%,特發性房顫占9.4%。

心房顫動患者可產生許多嚴重的并發癥,如動脈栓塞、誘發心力衰竭或猝死等。如果能將其心律轉復為竇性心律后,不僅可以預防發生上述并發癥,還可減輕心悸感、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乙胺碘呋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能延長房室結、心房、心室肌纖維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并減慢傳導。且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周圍血管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血量,并且有對抗顫動的作用,可提高致顫閾,有效地轉復陣發性AF,并預防期發作,是心房顫動患者恢復竇性心律的首選藥。而卡托普利為競爭性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使血管緊張素I不能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Ⅱ,抑制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從而抑制心房結構重構。卡托普利抑制AF患者的電重構和解剖重構,可降低其復發率,提高竇性心律的維持率[3]。

本組資料顯示,陣發性房顫患者采用卡托普利與乙胺碘呋酮聯合治療后可有效維持竇性心律,有效率明顯優于單用乙胺碘呋酮組(P<0.05)。隨訪1年后,LVEF高于單用乙胺碘呋酮組(P<0.05),說明卡托普利與乙胺碘呋酮聯合治療能進一步抑制心房的重構,延緩心房的擴大。總之,乙胺碘呋酮與卡托普利聯合治療陣發性房顫,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小,陣發性房顫控制率、竇律維持率、癥狀緩解率均較高,適宜在臨床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孫艷華.老年人陣發性心房顫動30例分析[J].黑龍江醫學,2004,6(28):443.

篇6

3月收治的68例尿毒癥并發頑固性心衰患者,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其中對照組患者行普通透析治療,試驗組患者行連續低效每日透析濾過(SLEDD-f)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86.8%)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1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尿毒癥; 頑固性心衰; 臨床治療

doi:10.14033/ki.cfmr.2016.31.0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1-0036-03

尿毒癥患者常常并發心力衰竭,且死亡率明顯升高[1],其中少量患者表現為頑固性心力衰竭。尿毒癥并發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血流動力學特點為血液潴留型心衰,經血液透析治療干體重恢復正常,患者心衰就會得到糾正[2]。但是頑固性心衰患者經透析恢復正常干體重后,輔以常規抗心衰治療,患者心衰難以被糾正。本研究旨在探討治療尿毒癥合并頑固性心衰患者的合理有效方法,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和分析的患者均為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

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8例尿毒癥并發頑固性心衰患者,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級均為Ⅲ~Ⅳ級。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4例,對照組行常規透析治療,試驗組患者行連續低效每日透析濾過(SLEDD-f)治療。試驗組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齡26~73歲,平均(39.5±3.9)歲;維持透析8~36個月,每周透析2~3次。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14~72歲,平均(40.5±2.9)歲;維持透析8~36個月,每周透析2~3次。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基礎治療:常規基礎藥物治療,以此為基礎,輔以透析治療。

1.2.1 對照組 行常規透析治療,采用費森尤斯4008 S透析機,應用聚砜膜14 L、F15透析器,透析液采用碳酸氫鹽透析液。

1.2.2 試驗組 行連續低效每日透析(SLEDD)治療,頸內靜脈或股靜脈穿刺留置導管建立臨時血路。儀器:費森尤斯4008 S血液透析機。以150~200 ml/min為血液流速;以200~300 ml/min為透析液流速,然后同期進行在線血液透析濾過。采用后置換方式,以2000 ml/h為置換液量;以3000~6000 ml/次為超濾量;以8~12 h為單次治療時間;每日或間日采用低分子肝素或無肝素抗凝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全部患者治療前即入院后次日及經治療15 d后做心功能檢測,測定心搏量(SV)、心臟指數(CI)、心排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數(LVEF)、B型利鈉肽(BNP)。

1.4 療效判定標準

近期治愈為心功能經治療達Ⅰ級水平,臨床基本癥狀消失,檢查結果恢復正常;顯效為心功能經治療達Ⅰ~Ⅱ級,臨床基本癥狀明顯改善,檢查結果均明顯恢復正常;有效為心功能經治療達Ⅰ~Ⅱ級,臨床基本癥狀和檢查結果均有所恢復;無效為治療前后心功能無明顯變化或有所加重。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6.8%(29/3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7.6%(6/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CO、CI、SV、LVEF、BNP等心功能檢查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尿毒癥常伴發心血管疾病,隨著病情的演進最終發生心衰,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為了改善患者預后的生活質量、延緩患者病情的進展與減少尿毒癥患者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和防治心衰密切相關,這也是臨床上亟待解決的課題[3]。尿毒癥并發心衰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常由于高血壓和水鈉滯留導致。

頑固性心力衰竭,別名難治性心力衰竭,即在多種方案的治療下,仍無法緩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癥狀,最終促進病情的演進,但是,此時的心臟情況并非到了終末期不可逆的情況。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身器官、組織代謝紊亂,合并腎功能衰竭,治療效果欠佳。臨床治療常予以常規的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但是其具有不穩定的血流動力學,患者出現低血壓的癥狀較為頻繁,因此,制約了臨床療效。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能緩慢、連續地將患者體內的水分和溶質清除,其具有穩定的血流動力學、較高的溶質清除率、可改善紊亂的酸堿平衡等優點,最終達到治療心力衰竭的目的[4];但是與此同時,CRRT也存在不少的缺點,限制了療效,尤其是在基層醫院中,缺乏專業的護理人員及特殊的設備等其他硬件條件,此外,高費用、每次較長的治療時間及患者較差的耐受性均限制了CRRT的廣泛應用 [5]。

SLEDD-f是一種介于 CRRT與間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之間的新型雜合式腎臟替代治療模式。特點是以延長、緩慢、低效、低流量為主,雜合CRRT及IHD的優勢[6],用價格低廉的普通血液透析機達到平穩高效的血液凈化效果[7]。SLEDD-f采用在線血液濾過,理論上增加了中大分子物質的清除。其清除溶質和CRRT相近且費用較低廉[8]。與間歇性血液透析相比,SLEDD-f具有較低的血流速度和透析液流速,可緩慢清除毒素、溶質和水分,進而緩慢降低體內的毒素水平,避免機體失衡出現的一系列綜合征。同時透析時間的延長,單位時間內的超濾量大幅度減少,外周血管再充盈充分,均有效降低發生低血壓的可能性。本研究觀察發現,試驗組患者(行SLEDD-f)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常規透析),心功能各項檢查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該種治療方案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C上所述,尿毒癥并發頑固性心衰患者應用SLEDD-f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心功能,不良反應少,操作簡單,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Foley R N,Parfrey P S,Sarnak MJ.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1998,32(5):112-119.

[2]劉成,何豐海,楊建芬,等.CRRT治療尿毒癥合并頑固性心衰及高鈉血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7):797-799.

[3]楊偉鵬,許細惠,李長青.在線血液透析濾過治療尿毒癥患者急性左心衰竭58例次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5):22-23.

[4]何兵.連續血液凈化治療尿毒癥伴難治性心衰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7):14-15.

[5] Bell M,Granath F,Schon S,et al.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chronic renal failure than intermittent haemodialysis after acute renal failure[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7,33(5):773-780.

[6] Vanholder R,Van B W,Hoste E,et al.Pro/con debate: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dialysis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a never-ending story yet approaching the finish? [J].Critical Care,2011,15(1):12-21.

[7]付平,張凌.雜合腎臟替代治療的臨床應用[J].中國血液凈化,2011,10(1):7-9.

篇7

【關鍵詞】 欣母沛;預防;治療;宮縮乏力;產后出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stpartum hemorrhage due to uterine atony hemabat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were treated and the delivery of110 cases of maternal into prevention grou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hemabate preventing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with uterine contraction wa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election of delivery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omen due to uterine atony caused by postpartum hemorrhage51 cases for drug treatment group. Results: preventive medication group on uterine contraction in groups compared, hemabate group of postpartum blood los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 P < 0.01), the third stage of labor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 P < 0.01), the rat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 P < 0.01).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emabate after treatment,44 cases (80%), effective in 9 cases (16.36%), invalid in 2 cases (3.64%),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6.36%. Discussion: hemabate to be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due to uterine atony caused, in the treatment can be achieved in a significant effect, has good effect, simple treatment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emabate; prevention; treatment; uterine inertia; postpartum hemorrhage

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產婦分娩過程中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我國孕產婦死亡因素中首要因素,發生率達到3%,而產后出血的成因中70%以上是宮縮乏力。當產婦存在宮縮乏力情況時,分娩后出現PPH的幾率是正常產婦的2.8倍[1]。對宮縮乏力高位因素的預防和治療,在孕產婦圍產期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起我院采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進行宮縮乏力所致產后出血的預防和治療,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進行治療和分娩的產婦110例為預防組,均具有宮縮乏力的高危因素,將產婦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進行欣母沛預防治療,對照組采用縮宮素進行預防治療。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選取我院同期進行分娩的產婦中由于宮縮乏力而導致的產后出血患者51例做為藥物治療組,患者均為縮宮素注射、子宮按摩、輸血輸液、肛塞米索前列醇栓和抗休克常規治療無效而進行欣母沛治療。患者中重度子癇前期12例,包括產前子癇2例,巨大兒8例,前置胎盤9例,羊水過多5例,雙胎妊娠5例,胎盤早剝4例,疤痕子宮3例,產程延長1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4例。1.2 治療方法 預防組中的對照組,在胎兒分娩后即進行20IU縮宮素與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500ml進行過靜脈滴注。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縮宮素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欣母沛250μg進行靜脈滴注,治療組重復使用欣母沛進行治療時,給藥時間間隔為15分鐘,總量應低于2mg[2]。剖宮產術中欣母沛采用直接宮體注射的方式給藥;產后則在臍下二或三指寬的腹壁處進行常規消毒后以針刺的方式達到子宮體,回抽時沒有回血則向子宮肌層注入藥物;陰道分娩產婦以深部肌肉注射的方式給藥。1.3  評價方法 觀察指標包括產后2小時和24小時內的出血量,產婦分娩過程中第三產程的時間,產后出血的發生率以及應用欣母沛治療后的產婦出血量。

產后出血的診斷指標:在胎兒分娩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則為產后出血[3]。出血量計算方法為稱重法和容積法。稱重法計算出血量的方法為:手術布類物手術后增加的重量數(以克為單位)÷1.05;消毒衛生墊手術后增加的重量數(以克為單位)÷1.05。

療效判定共分為3級,分別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產婦首次注射欣母沛15分鐘內子宮收縮明顯改善,陰道出血量顯著減少。有效:多次注射欣母沛30分鐘內產婦子宮收縮存在改善,陰道出血量減少。無效:多次給藥后子宮收縮不明顯。1.4  統計學方法 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計數單位以x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2  結果

預防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第三產程時間與產后出血率情況,見表1。預防用藥組中對縮宮素組相比,欣母沛組產后出血量顯著降低(P<0.01)、第三產程顯著縮短(P<0.01)、產后出血發生率顯著降低(P<0.01)。

表1 預防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第三產程時間與產后出血率情況(x±s)

產后出血治療組使用欣母沛的出血情況比較,見表2。治療組患者進行欣母沛治療后,顯效44例(80.00%)、有效9例(16.36%)、無效2例(3.64%),總有效率為96.36%。治療無效的2例患者中,重度子癇前期置入胎盤1例,欣母沛用藥量為800μg,胎盤前置兇險性1例,欣母沛用量為550μg;2例患者出血量均超過2500ml,行子宮次全切術。 表2 產后出血治療組使用欣母沛的出血情況比較(x±s)3 討論

篇8

【關鍵詞】 心房顫動;心力衰竭;胺碘酮;臨床療效;可行性

心力衰竭為臨床常見的心臟病變, 引發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為心臟舒張功能及收縮功能出現障礙[1]。心力衰竭可引起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發生后可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對于心力衰竭伴發心房顫動患者, 在臨床上一旦確診, 則應及時采取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本文分析了胺碘酮治療心力衰竭伴發心房顫動的臨床療效與應用的可行性,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62例心力衰竭伴發心房顫動患者, 男40例, 女12例, 年齡46~89歲, 平均年齡(62.7±3.4)歲。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心力衰竭伴發心房顫動, 病程1~8個月, 平均病程(4.6±0.2)個月;基礎疾病包括心肌病10例, 風濕性心臟病 (風心病)15例, 冠心病37例, NYHA分級情況為, Ⅱ級7例, Ⅲ級39例, Ⅳ級16例。將6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1例。兩組的NYHA分級、基礎疾病、病程、年齡及性別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的常規治療, 包括吸氧、積極治療原發疾病、使用利尿劑及平衡電解質等。實施常規治療后采用不同的方案治療兩組患者。對照組在25 ml濃度為0.5%的生理鹽水中稀釋0.2 mg西地蘭后行靜脈推注治療, 如用藥20 min后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有效緩解, 則再次推注0.2 mg西地蘭, 保證1 d中使用西地蘭的總量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本研究采用的療效判定標準如下:如心房顫動癥狀消失, 恢復竇性心律, 心室率20%, 則為顯效。如持續心房顫動癥狀轉為陣發性心房顫動, 或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發作頻率減小幅度>60%, 則為有效。如各項指標沒有達到顯效及有效標準, 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0.32%, 對照組為67.74%, 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31 20(64.52) 8(25.81) 3(9.68) 28(90.32)

對照組 31 14(45.16) 7(22.58) 10(32.26) 21(67.74)

χ2 4.76

P 0.028

3 討論

心力衰竭發生后會導致心臟的射血分數不斷降低, 同時會對心電活動造成影響, 如心電活動處于不穩定狀態, 則會引發心房顫動[2]。心房顫動出現后將會進一步損傷心臟功能, 并同時加重心力衰竭癥狀, 致使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惡化, 因此心力衰竭與心房顫動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 只有同時治療心房顫動、心力衰竭, 才能獲得相對理想的臨床療效[3]。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的藥物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 觀察組的治療藥物為胺碘酮, 而對照組的治療藥物西地蘭, 結果證實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0.32%, 而對照組僅為67.74%,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在治療心力衰竭并發心房顫動患者時應用胺碘酮能夠獲得較好的療效, 且不良反應較少, 可以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戎建輝.胺碘酮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心力衰竭合并心絞痛的效果研究.海峽藥學, 2012, 24(9):161-162.

[2] 張發文.胺碘酮聯合厄貝沙坦在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健康必讀(中旬刊), 2012, 11(10):270-271.

[3] 沈蕊.胺碘酮聯合穩心顆粒治療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研究.中國衛生產業, 2012, 9(19):86.

篇9

【摘 要】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作為音樂治療方式的一種,具有實施對象廣泛、實施過程簡單、實時效果明顯等特點,能有效改善大學生壓力應對不良、大學生情緒調節失常、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等狀況,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有益補充。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拓寬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在高校的影響范圍,構建接受式音樂治療在高校運用的體系。

關鍵詞 接受式音樂療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5-0079-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農業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接受式音樂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與運用”(編號:14QN65)的研究成果。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發展的飛速化、社會思想的多元化、社會環境的復雜化,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由此導致的各類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因此,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努力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成為高等教育任務的重中之重。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以語言為媒介,突出強調人自身的理性作用,主要通過糾正來訪者頭腦中不合理的認知觀念來改變不良情緒、減輕心理壓力,即“認知決定情緒”,但對于正處于青春期、荷爾蒙分泌旺盛、情緒易波動的大學生,這種心理治療方式有時會出現“道理都明白,但是很難控制自己情緒”的情況。而音樂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心理治療方式,以大學生普遍接受和喜愛的音樂為媒介,直接作用于情緒,并通過改變情緒來改變人的精神狀態,進而改變人的思想認識,或者引起人的身心變化,即“認知決定情緒”,成為一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補充方式。音樂治療的方法技術分為接受式音樂治療、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和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和創造式音樂治療四大類,筆者結合幾年的實踐經驗,重點探索了接受式音樂治療的優勢以及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體運用,并就如何更好的發揮其效果提出建議與思考。

一、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運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著名音樂治療學家布魯夏(Kenneth Bruscia)博士對接受式音樂治療的定義為:在接受式的體驗中,來訪者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以語言的方式、非語言的方式或者通過其他媒介對音樂產生反應。通俗的講,是指在治療中采用聆聽音樂的方式對來訪者進行干預。相比其他幾類音樂治療方式,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實施對象廣泛,不需要學生接受音樂培訓或具有音樂知識,只要學生喜歡音樂即可實施。據相關調查統計,100%的學生都不反感聽音樂,91%的同學喜歡聽音樂,42%的同學是音樂的狂熱愛好者。由此可見,幾乎所有學生都能接受這種治療的方式。

2.實施過程簡單。不要求學生參與音樂演唱、演奏甚至是創作活動,主要聆聽各種音樂和歌曲,并在此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音樂體驗來實現治療的目的。

3.實施效果明顯。不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必須具有主動性,即使在聆聽的過程中,也能被音樂的美所感染,在無意識中把痛苦消極的創傷體驗轉化為積極深刻的人生體驗。由此可見,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較為廣泛的運用空間。

二、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體運用

1.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對于大學生壓力應對不良的運用。壓力也稱應激,是指個體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脅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大學生處在相對單純的環境中,但現實紛繁復雜,理想與現實、自尊與自卑、獨立與依賴、個人意愿與家庭期望等諸多沖突,給學生帶來了挑戰的同時也陡增了壓力。針對此情況,可以采取指導性音樂想象技術來給心理減壓。指導性音樂想象技術治療是指來訪者在治療師的語言引導下進行音樂想象,所有想象的方向和內容由治療師進行控制。

指導性音樂想象技術治療大學生壓力應對不良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音樂肌肉放松訓練。首先讓學生選擇舒適的方式坐下或躺下,接著播放音樂,音樂傾向于選擇沒有完整的音樂結構和發展,只是一些簡單的旋律碎片,沒有明確和完整的情緒表達,只是聽后讓人感到放松和寧靜的音樂,同時利用語言指導學生進行放松,以達到軀體放松的目的;第二階段:語言引導音樂想象。治療師用語言進行引導,引導對方按照治療師給予的內容想象。內容多為美好的大自然景象,如欣賞湖邊的美景、呼吸草原的新鮮空氣、享受和煦的海風等。

2.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對于大學生情緒調節失常的運用。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主觀態度的體驗。大學生因其特有的心理和年齡階段,使得他們的情緒具有穩定性與波動性并存、外顯性與內隱性并存、沖動性與理智性并存的特點。尤其在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外界刺激下,大學生更易產生各種不良情緒。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半指導性音樂想象技術來調節情緒。半指導性音樂想象技術是指用積極美好的音樂以及語言干預的技巧,引發和推動學生產生積極美好的體驗,達到改善情緒的目的。與之前提到的指導性音樂想象區別在于,并不對學生的想象內容和意象進行指導和控制,而是跟隨學生的想象內容并推動其發展,目標是強化和發展其內部積極資源和積極體驗。

半指導性音樂想象技術治療大學生情緒調節失常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建立內心的安全島。治療師選擇播放美好、平靜、溫暖的音樂,并配上一些音效,幫助出現低落、緊張、焦慮和恐懼不安等癥狀的人穩定情緒,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不良情緒,增強內心安全感。第二階段:強化積極資源。治療師可以選擇播放各種風格的音樂,首選節奏舒緩的古典音樂,幫助學生找尋積極的生活經歷和體驗,通過音樂的渲染和語言的引導進行強化和放大,增加學生自我價值感。

3.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運用。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接觸,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傳遞信息,并在心理和行為上相互產生影響的互動過程。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有著很強的人際交往需求,但往往在具體的交往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擾,如因為恐懼、自尊或者自卑心理不愿交往,因為個性問題不善交際或缺乏交往技巧等。針對此情況,可以采取歌曲討論技術來消除人際交往障礙。歌曲討論技術是指治療師和來訪者一起聆聽歌曲(或樂曲),然后就音樂所傳達的內容、情感、體驗和記憶進行交流和探索。

歌曲討論技術在治療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中主要采用團體治療的方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支持層次的歌曲討論。治療師與團隊成員共同分享各自喜愛的歌曲或樂曲的音樂之美,交流音樂所帶來的情緒或者審美感受。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就音樂而談音樂,不涉及音樂之外的內容。這種形式的音樂分享,相對簡單和輕松,不會讓人在交流中感到不安和威脅,因此能讓學生比較容易的開放自我的內心,參與到人際互動中來,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團體凝聚力。第二階段:認知行為的歌曲討論。治療師利用對歌曲中歌詞的討論來引發來訪者對思想、觀念、信念、價值觀、人生觀等認知方面的表達和思考。歌曲與樂曲不同之處在于除了有音樂之外還有歌詞,是音樂和文字的完美結合。一個人喜歡一首樂曲有可能是喜歡它的音樂內涵,或者是認同它的思想內涵,大家普遍關心的話題幾乎都能找到與之匹配的歌曲,尤其是大學生所喜愛的流行歌曲。團隊成員通過對歌曲中歌詞的討論能了解和交流彼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不同觀念之間的成員思想交流和互動,達到積極觀念的成員引導消極觀念的成員的目的。

三、充分發揮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1.拓寬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在高校的影響范圍。接受式音樂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音樂心理健康療法,應借助學校教育資源將進行推廣。①通過開展各類豐富多彩和形式多樣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營造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的濃厚氛圍,提高廣大同學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為更好的開展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奠定基礎。②利用和挖掘學校教育資源,結合音樂與心理學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和《音樂鑒賞》等課程中增加《接受式音樂治療與人際交往》、《接受式音樂治療與心理調適》等章節的講授;③建立網絡教育平臺,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網、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優勢,開設在線音樂視聽和指導的服務,提供各類音樂的下載,進而開辟“音樂療法之接受式音樂療法”子欄目,介紹其相關理論內容,分享成功的案例以及在線試聽音樂等資源供大學生瀏覽。

2.構建接受式音樂治療在高校運用的體系。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有益補充,能更好地充實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構建完整的體系進行推廣。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建設“專業化、人性化、功能化”三位一體的音樂治療室。配備電腦、音響以及小型樂器,并建立數字化的“音樂處方”,即豐富的音樂資源,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分為“情感音樂書房”、“地域音樂書房”、“背景音樂書房”等三個板塊,滿足大學生不同的情感需要;②加強人員建設,著力打造職業素質高、專業過硬的音樂治療師隊伍。對從業者的素質進行嚴格的要求,培養其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健康的人格和專業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并具有對于音樂治療宣傳、推廣、教學、科研的能力;③加強制度建設,逐步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制定相關政策,保證經費、人員到位,加深師生對音樂療法的認識,做到“有法可依 ”。

參考文獻:

[1]高天著.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2]胡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篇10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不孕癥患者12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60例。納入的標準是:男方通過體檢發現沒有直接影響受孕的因素,女方通過體檢發現是不孕癥疾病。治療組的60例患者中,年齡24~39歲,平均年齡(31.22±3.25)歲。對照組的60例患者中,年齡24~40歲平均年齡(31.36±3.54)歲。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年齡等一般資料上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60例患者使用常規護理,在患者接受手術之前,醫療護理工作者首先向患者和患者家屬介紹住院的環境同時做好相關手術之前的準備工作,為患者手術的順利開展提供相應的保障,在手術實施過程中,醫療護理工作者首先需要保持患者最佳的,之后給予麻醉,在準備工作完成之后即開始手術;手術工作全部完成之后,積極有效的做好手術之后的抗感染治療,為患者以靜脈注射的方式輸入抗生素,分析患者相關生命體征指標是否在正常的范圍內。定時的幫助患者翻身,輕拍患者的背部。

1.2.2治療組護理方法 治療組的60例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所有的治療組患者全部由專業的醫療護理工作者對患者和患者家屬實施心理輔導,在手術開始之前首先建立最佳的醫患關系,充分取得患者的信賴,同時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在手術實施的過程中,需要讓患者保持最為舒適的,為患者詳細的介紹手術治療的環境和手術實施的方法,維系患者自尊。手術結束之后盡可能的降低使用藥物鎮痛次數,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出現藥物依賴的情況,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幫助患者盡可能的緩解手術之后的疼痛感。

1.3觀察指標 患者強迫感、抑郁、敵對、偏執以及軀體化狀況、恐懼、焦慮、人際敏感等出現率。

1.4抑郁以及焦慮指數評分 患者在手術完全結束之后,填寫焦慮自評量表以及抑郁自評量表,即SAS、SDS。自評量表共13項評分,各項分成四個分級,總分為39分。在總分不大于7分的情況下為無焦慮癥狀或者無抑郁癥狀,在總分在7分~11分的情況下,表示輕度焦慮或者輕度抑郁,如果總分大于11分則表明重度的焦慮或者抑郁癥狀。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抑郁指數評分 通過科學有效的心理干預,治療組患者不孕癥患者抑郁指數的評分要比對照組更低,二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焦慮指數評分 通過科學有效的心理干預之后,對照組無焦慮的患者有8例,輕度焦慮的患者有24例,重度焦慮的患者有28例,治療組無焦慮的患者有36例,輕度焦慮的患者有16例,重度焦慮的患者有8例。治療組不孕癥患者的焦慮指數明顯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臨床護理結果 通過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之后,對照組軀體化患者有2例,強迫癥患者4例,人際關系敏感的患者有6例,焦慮患者有4例,敵對的患者有2例,恐懼的患者有4例,偏執的患者有2例;治療組患者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之后,對照組軀體化患者有2例,強迫癥患者2例,人際關系敏感的患者有0例,焦慮患者有0例,敵對的患者有0例,恐懼的患者有2例,偏執的患者有2例。治療組不孕癥患者的護理質量狀況明顯要比對照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