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多動癥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3: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多動癥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學多動癥的概念

篇1

兒子住校,每到周末把兒子接回家,我都會寶貝得不行,總覺得這一周兒子在學校吃苦了,恨不得在這兩天的時間把最好的都給他。所以只要他提出要求,我幾乎都會毫無原則地答應下來。可等周一兒子一回學校,我就又開始后悔,下狠心暗自說下次再也不會這樣了。結果周末見到兒子,先前的決心又被遠遠的丟腦后了。我知道這樣對兒子沒有好處,可我該怎樣克服這種心理呢?

答:有些家庭的家教很嚴,在家時孩子只能被動接受家長的選擇,而住校以后家長更容易妥協和接受孩子提出的條件,溺愛更是無限制的給予,這樣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就被壓抑了,他們感受不到什么是應該得到的,而還有一些是即使想要也不會得到的。家長要深刻認識到,這樣會造成孩子對“需要”的概念模糊,對于成長非常不利。

作為家長,在將孩子送到學校寄宿前,應該跟孩子溝通,解釋寄宿的原因,讓孩子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并在精神上支持和鼓勵孩子,從根本上杜絕孩子提出無理要求。

害怕“性生活”怎么辦?

我結婚快一年了,可是我和我老公過性生活還沒成功過,因為我害怕,只要老公一碰我,我就不由自主的要掙扎。老公也不是很理解,我看到他這樣難受,也很難過。最近家里人總問怎么還沒懷孕,我也不好說。我覺得我心里有陰影了,不知道該怎么辦好?

答:您的問題心理學上稱為恐懼癥。主要是因為心理因素所產生的。性知識的缺乏、對性生活過分的害怕、傳統教育等都是誘因。恐懼癥的克服并不困難,只要配合心理咨詢師,還是很容易調整的,也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自我調整。

第一、掌握相關的知識:許多女性性恐懼是由缺乏性知識釀成的。要夫妻共同閱讀有關性知識讀物,了解女性的性心理和性反應等有關生理、心理知識。

第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將自己的注意力從恐懼對象轉移到其他方面去,這是消除性恐懼的有效方法。丈夫應該特別關懷與體貼,多交談,讓恐懼心理逐步地、自然而然地消失。

第三、適當的放松自己的緊張情緒:適當的進行放松訓練。

我的孩子有多動癥嗎?

我的孩子人聰明,性子急,做事情不踏實,經常丟三落四,粗心大意。老師總跟我反映孩子很好動,但成績還不錯,有時能達到班級前幾名,就是考試成績不穩定。我也發現,我孩子看一本書,就是一下子就看完了,一目十行,我也懷疑我孩子是否有多動癥,想給孩子進行測試,但總是沒勇氣把孩子帶進醫院去。我的性子也急,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很想打孩子一頓,怎么辦?

答:十分理解你的心情,但多動癥基本可以排除。因為多動癥是一個病癥,所以不能輕易給孩子下結論,你孩子成績不錯,甚至有時達到班級前幾名,就是考試成績不穩定,時而好時而差,按道理說,具有多動癥傾向的孩子根本無法正常學習,根本沒有注意力來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成績也不可能達到班級前幾名。你孩子出現好動現象,主要應該是性格原因。

篇2

按照慣常的思維,教育學博士的孩子一定是高才生,但事實上,崔元浩博士的孩子,開始卻是班里倒數第1名的學生。對此,他也有去參加家長會的不安和臉面問題,他也是很難坦然面對的。不過正因為是教育學博士,他注重了孩子個性健康的培養,順其自然的發展,最終收獲了孩子成績保持前5名的良果。因為書里的理論知識,加上崔博士自我育兒的有效的實際經驗,增加了該書的可看性和可讀性。

崔元浩長期從事教育咨詢職業,閱人無數,他如是說,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事例,印證了他的判斷:在孩子問題背后,總有問題父母存在。面對這種存在,他總結出了“自卑父母”的概念。因為“自卑父母”,就會在身體、經濟、社會、家庭和學業等各方面,對孩子形成困擾和影響。因困擾和影響,又會產生出沒有想的孩子、愛說謊的孩子、注意力分散的孩子、有暴力傾向的孩子、離不開媽媽的孩子、無法控制情緒的多動癥的孩子……如此等等的問題孩子,又反過來困惑了現今的多少家長呢?好在崔博士在書中,從解析父母的“自卑情結”開始,細致入微地講解原因,鏈接父母問題到孩子出問題的環節上。最關鍵的還在于,每一節解析鏈接后,他都會給父母支招,告訴你應該怎么做,這是本書可看可讀的又一個亮點。

除了理論實踐的結合,在剖析概念上,崔博士還有深入淺出的功力。下面摘錄一段《母愛無邊養育有度――給孩子一個不卑不亢不糾結的人生》書中的文字:

“無論是誰,如果被人指著說‘你很自卑’,他(她)都一定會感到很羞愧,甚至感到悲傷。在人類的情緒中,自卑感是最能在短時間內將人擊倒的一種情緒。”

這是一段十分“柳暗”的文字,但看下去,您又馬上會得到“花明”的感悟:

“嚴格來說,自卑感本身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它只是‘自我概念’的一種而已。自我概念,指的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與外部世界締結關系,了解并評價自我,因而具備的一種對于自我的認識。人從一出生就具備自卑感……自卑感是彌補不足的動力?!?/p>

這種本源概念的清理,是崔博士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情結”研究后,作出了一個能讓大眾明了的普及工作,“自卑情結”放入“自我概念”之中,只不過就是了解自我、評價自我、認識自我的方式而已。也可以使人們不再害怕“自卑”,并學習借助崔博士的理念,把它成為“動力”。那么,被“擊倒”的可能性,也將減小。

篇3

1臨床心理學概況

1.1臨床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在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中,應用心理學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個門類,其中臨床心理學與工程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組織管理心理學并稱為應用心理學的四大領域。從臨床心理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它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以往的臨床心理學家十分注重心理診療,服務的對象主要是那些心理異常者,并且這種臨床心理治療具有濃厚的精神醫學色彩。隨著臨床心理學引人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機介入(interven-tional),引導(guide)或促進(improvement)等概念后,更能反映出現代臨床心理學新的發展特點?,F代臨床心理學能夠為人們的精神健康和身心發展起到建設性的教育及援助作用。

1.2臨床心理學的科學內涵和任務

1991年,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PA)將臨床心理學定義為: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程序方法為基礎,通過測評、咨詢、治療等多種途徑,來預測或治療感知覺、情緒、心理、生理以及行為的相關障礙、適應不良或痛苦狀態,以及相關研究、教學和心理服務。我國心理學家錢銘怡教授也指出:臨床心理學是整合了心理學的科學方法、理論和實踐經驗以理解、預告并減輕適應不良、能力喪失和不安,并促進人類的適應、調節和個人發展的學科。1896年賴特納•韋特默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診所,這成為臨床心理學成立的標志。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臨床心理學主要以實踐為基礎,表現出一定的社會實踐性。之后,二戰爆發,戰爭使無數鮮活的生命逝去,也使戰爭幸存者們飽受精神上的摧殘,罹患各種心理障礙。在時,僅依靠精神科醫生開展心理治療,根本無法滿足巨大的心理康復需求,因此,大量的臨床心理學家積極參與到戰后的心理援助中。由此,心理治療成為臨床心理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包括心理障礙的評估和診斷、心理治療與干預、心理測驗的編制與應用、健康心理學、社區心理學等,最為重要的領域是上述前三個研究方向。臨床心理學正逐步朝貼近實際、深入研究、掌握治病機理和治療方法,提升預防、干預和治療各種心理問題的操作水平,從而為促進廣大民眾的心理健康服務。

1.3臨床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及援助對象

臨床心理學是對有心理適應問題的人進行援助、咨詢和治療的學科。心理不適會導致苦惱、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狀況長期不佳,也可引發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各種心身疾病。臨床心理學家針對人們的不適應問題,及早進行危機介入及援助,幫助個體解決問題,尋求幸福人生。如何實施心理援助,是臨床心理學的重要研究目標之一,它以促進被援助者的心理適應和人格發展為根本,這也是衡量咨詢或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臨床心理學的援助對象范圍廣泛,包括嬰幼兒、青少年、成人一直到老年,涵蓋了生命全程的各個階段。各年齡階段主要的心理問題是不同的,例如,嬰幼兒期會出現的自閉癥、阿斯貝魯癥候群(即天才征候群)等;學齡期兒童的智力發育遲滯、學習困難、多動癥等;青少年期的青春期危機癥侯群、考試焦慮、自我同一性喪失、神經癥或精神病等;成人期的親子關系、職業壓力、婚姻問題、酒精依賴、藥物成癮等;老年期的心理保健、身心功能衰退等。

1.4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目前,臨床心理學的研究熱點有了很大的變化:(1)研究重心從幼兒、兒童的不適應和發展障礙轉向成人的不適應和精神障礙;(2)從單純重視對智力缺陷的心理測評轉向更加注重對人格異?;虿贿m應的心理測評,并開發出各種臨床測評量表;(3)從對心理異常、精神障礙的分類、診斷為主的臨床活動,轉向實際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及臨床案例的分析研究。這些變化,對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并且成為研究者關心的熱點問題。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使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更加科學高效發展,將關注重點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發展性課題———提倡一種科學的、具有普適價值的、能夠促進藝術、文化、情感成長的精神健康事業;(2)大眾心理衛生教育及普及———心理健康保健及心理疾病預防,身心健康發展與心理自我調節的保健意識與技能;(3)心理健康服務與咨詢體系的建立———醫療服務、社區教育、危機干預、電話咨詢及心理援助網絡的建立等。

2臨床心理學對社會和諧的積極影響

2.1新時期,大力發展臨床心理學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期,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為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各種矛盾和問題也應運而生,特別是物價的持續走高,房價居高不下,人民的購買力相對較弱,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逐步加大,教育公平缺失,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尤為突出。黨和國家在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和實踐探索,但關系到自我和諧、人際和諧、人與社會關系和諧的問題,臨床心理學的指導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2.2臨床心理學的實際應用與價值

篇4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方面,幼兒心理健康尤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學者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概念標準、種類、影響因素以及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矯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綜述,力圖把握當今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趨勢。

幼兒心理健康對人的一生發展影響很大,一個人健全的心理要從小培養。精神分析學派十分強調早期經驗對個體一生發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對這一問題作過深入研究。幼兒期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為幼兒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個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種社會性需要及行為迅速發展。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統一的標準。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1〕概念的套用與“最佳狀態”的難以把握使得該定義含糊不清。許多學者不滿于此,嘗試從其他方面來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

ArthurS.Reber在其編著的心理學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稱心理保健),一般用來指明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是在良好的調節和適應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沒有疾病就行。”〔2〕ArthurS.Reber主要強調了行為和情緒的調節和適應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鄭日昌、陳永勝等總結了心理健康的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沒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學派大多持這種觀點。我們可以把這種對心理健康的消極理解稱為“生物醫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種是指心理狀態穩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戰、適應環境的良好人格素質,使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展,更好地實現人的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多持這種觀點。這是對心理健康的一種積極理解,也可簡要地概括為“發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

關于心理健康還有其他幾種理解?!?〕心理學家卡茲那切夫等人主張從身心功能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們提出,心理健康既是個體保持和發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過程,也是個體持久地保持勞動和社會積極性的條件。

社會學家波姆(W.W.Boehm)主張從社會行為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

日本學者松田巖男主張從環境適應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

從臨床心理學上講,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疇內的一對概念,而心理正常又與心理不正常相對,所謂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礙(俗稱“精神病”)癥狀的心理。有鑒于此,并根據以上幾種對心理健康的描述,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是指沒有臨床精神病癥狀,身心都符合正常發展標準,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與適應性并能為社會所接受的一種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

雖然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沒有提出統一的標準,但國內外有關資料把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智力低下的人不能產生正常的情感反應和認知活動。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與成人相比,幼兒的情緒不太穩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常常時而哭、時而笑,這并非情緒不健康。但如果幼兒每天的消極情緒太多,如過多地發脾氣,經??摁[或精神萎靡,不愛說笑,行為被動,則應被視為情緒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現為行為有明確的目的性、持久的堅持性、明智的果斷性、較強的自制力等。對于幼兒來講,如果本應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務,卻總讓父母代做或幫助;遇到一點點困難,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帶,就哭鼻子;當產生某種需要時,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種食物時,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發脾氣;做事完全憑興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無目的,等等,則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為協調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協調一致的,做事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幼兒具有注意不穩定、做事的堅持性差等年齡特點,這是正常表現。但如果與同齡兒童相比,某名幼兒過分地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頭無尾等問題行為,則應及時予以矯正。

5.人際關系的適應。就幼兒的年齡特點而言,他們是活潑好動的,喜歡與同伴嬉戲,不愿獨處,即使是性格內向的幼兒亦然。如果發現幼兒不喜歡與同伴交往,講話甚少,膽小羞怯,或過分膽大妄為,攻擊性強,這是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的表現,應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視。

6.反應適度。人對刺激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有的人反應敏捷,有的人反應遲緩,這種差異在一定限度內是正常的。如果幼兒表現為對刺激反應的異常興奮或異常冷漠,則是心理失常的表現。

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進行量化的評定標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發展標準、臨床標準以及社會標準等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斷。

筆者試圖通過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相比較來歸納出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特點。北京友誼醫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為:(1)智力發育正常(IQ大于70)。(2)情緒穩定而愉快。(3)意志力強。(4)行動協調,反應適度。(5)有良好的人際關系。(6)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合?!?〕從幼兒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來看,兩者的衡量標準基本一致,但幼兒心理健康標準又具有其獨特性,主要表現為:

1.適度性。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強調與心理特點和年齡相符合不同,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最大特點便是強調反應的適度性。顯然幼兒在情緒、意志、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發展不足,但如果與同齡兒童相比,幼兒在行為上反應過度或有過分表現,則應引起父母和教師的足夠重視。根據反應適度標準,心理不健康主要與反應不適度有關。幼兒的不適度反應總體上看更多的是反應過度的問題。

2.發展性。幼兒期是兒童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幼兒心理健康標準也表現出這一特點。分析幼兒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可以看出,不管是從智力、情緒、意志、思想和行為的協調性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性來看,青少年都要求達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兒則只要求情緒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際關系適應,更注重發展本身。另外,發展性的特點也表現為幼兒的部分心理和行為問題(如幼兒的不良習慣和社會行為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三、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種類及其原因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于其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沖突等導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有的問題和障礙?!?〕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有些問題會自行消失,有些問題卻會日益嚴重,最終造成嚴重后果。

杜代章(1995)總結出目前我國幼兒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1)兒童多動癥。(2)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以強欺弱、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破壞行為、偷竊等。(3)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4)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5)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皺額、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厭學等。這些問題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它們嚴重地阻礙著幼兒潛能的發揮,阻礙著幼兒健康個性品質的形成以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DavidGilliland等人認為心理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遺傳影響(包括氣質)、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問題、父母婚姻不和、教養態度不一致)和環境因素(住房和經濟不利)等?!?〕通過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腦損傷、母親懷孕時抽煙酗酒等。如兒童多動癥、神經功能障礙等受生理因素影響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氣質和性格、情緒、自我意識等。如自卑和過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緒問題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響。

3.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指社會生活環境、家庭和幼兒園環境等。大多數社會行為問題、不良習慣以及學習上的問題都是由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的。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會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兒生活和成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環境,家長的教養方式、教養態度、心理品質以及家庭的氣氛、父母之間的關系等都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對幼兒心理問題的干預更多的是對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導,是一種家庭干預。可見,家庭因素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矯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顯示,有三個關鍵因素可以預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要培養幼兒的自尊心、社會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員要溫和,教養態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勵幼兒個人競爭技巧發展的社會支持系統?!?〕幼兒的社會依賴性強,獨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預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一方面要培養幼兒的自尊心以及社會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幼兒個人競爭技巧的發展,進一步增強其自信心。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影響很大,教養態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預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家庭成員的教養態度不僅要溫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兒園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包括物質和心理環境),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此外,父母和幼兒園教師還應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幼兒園要建設良好的幼兒園班集體,促進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重視對幼兒問題行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與能力;開展心理輔導(主要包括人格輔導、學習輔導和生存輔導幾個方面),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矯治有行為矯正、游戲矯治、家庭治療、動物輔助治療等幾種比較常見的方法。

1.行為矯正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學習原理,運用獎罰方法去改變或消除幼兒的不良行為或癥狀,并教給幼兒順應社會的良好行為。這一方法在幼兒的補償性教育中已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對兒童自閉癥的治療,相關研究均表明行為矯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戲矯治法。游戲矯治法是指為幼兒創設一個特別的游戲室(角),通過游戲,讓幼兒自發地、自然地將自己的心理感受與問題充分表現出來,獲得情緒上的放松,最終認識自我,并在幼兒園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控制自我。其中,個體性的游戲矯治對解決由幼兒本身的情緒而導致的問題比較有效,而集體性的游戲矯治則對解決由社會適應困難而引起的問題較為有效。高峻嶺總結出游戲治療對幼兒的各種環境適應不良、攻擊和反抗行為、焦慮或恐懼、情感調整障礙、自我意識異常、智力低下、殘疾或學習困難以及精神障礙療效顯著。〔11〕

3.家庭治療法。家庭心理治療是一類以家庭為單位,通過治療性會談、行為作業及其他非言語性技術來消除心理、病理現象,促進個體和家庭成員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療方法。家庭心理治療首先對幼兒進行心理障礙的評估與診斷,再對問題幼兒進行家庭干預,對幼兒心理—行為障礙的治療有良好效果。〔12〕

4.動物輔助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是以動物為媒介,通過人與動物的接觸,使病弱或殘疾個體身體狀況得到改善或維持;或者使個體通過有動物參與的活動,加強與外界環境的互動,進而能適應社會的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干預方法。動物輔助治療有助于緩解幼兒的焦慮,促進幼兒社會化進程,尤其是可減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腦癱等兒童的問題行為并促進他們的發展?!?3〕

五、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雖然目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起步較晚,有關這方面的理論比較薄弱,能夠參考借鑒的文獻比較少,相關的理論積淀不夠深厚,因此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另外,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應用于實踐。有資料顯示,美國有11%的兒童存在心理健康損傷,然而他們卻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護理系統進行治療。〔14〕不僅美國有這種情況,其他國家幼兒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缺乏實踐的研究與應用。與此同時,受弗洛伊德學派“生物醫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響,國內外有關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長期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教育協調整合模式轉變,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發展”的消極研究思路。

綜合國內外相關資料,筆者發現當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大致有以下發展趨勢。這些發展趨勢可以有效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研究的發展。

1.研究對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關注的只是問題兒童,后來才對普通兒童進行研究,現在又加強了對天才兒童的研究。美國在1978年通過了《天才兒童法案》,各州開始關注天才兒童的需要,并為他們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針對性的指導,但那時指導的范圍較為狹窄和集中,僅僅涉及優生的學業跳級或者學習內容的豐富性、特定的社會心理問題、學業成績不良等方面。現在學者開始從認識—學業需要、個人—社會需要和經驗需要三方面來關注天才兒童的心理健康,為天才兒童提供心理指導和咨詢?!?5〕

2.理論研究與實踐服務相結合

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體現在理論研究上,最重要的是應用于實踐,真正為恢復或維護幼兒心理健康提供服務。隨著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認識的深入,研究者逐漸意識到心理障礙會對幼兒的未來發展造成重大影響,于是,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提供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英國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機構(CAMHS)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實施建議,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務?!?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學術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國和英國在這方面研究成果比較顯著,我國以及俄羅斯、巴西等國家也都通過修訂量表等方式,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對本國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本土化研究。

綜上所述,關于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幼兒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相關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實踐與應用研究以及相關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員作進一步的嘗試與拓展。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SREBER.心理學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493.

〔3〕〔4〕鄭日昌,陳永勝.兒童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7-38.

〔5〕張麗莎.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J〕.中國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蔣月容,孟慶玲.目前公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J〕.小讀者,2005,(2):57.

〔7〕鄧萍.淺談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體會〔EB/OL〕.〔2007-01-20〕..

〔8〕〔9〕DAVIDGILLILAND,PETERGALLAGHER,JOHNGROWCOTT.Development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services〔J〕.ChildCareinPractice,2005,(1):51-61.

〔10〕黃偉合.關于兒童自閉癥行為矯治法的幾個理論問題〔J〕.心理科學,2003,(3):475-478.

〔11〕高峻嶺.游戲治療兒童心理障礙〔J〕.中華兒科雜志,2002,(5):271-273.

〔12〕JOELLENPATTERSON,LEEWILLIAMS,CLAUDIA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療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動物輔助治療與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al.Trendsandissue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J〕.HealthAffairs,2003,(9-10):39-50.

篇5

一、"習以為常"的現象--現狀的縮影

讓我們先來重新審視一下這些在我們平時教育教學中司空見慣的現象:

現象之一:學生家長對老師說: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不聽話你你就打!沒問題!而老師也感到這樣的家長真是通情達理,對老師信任,跟老師配合"。

現象之二:老師對學生說:今天晚上的家庭作業誰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別進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學生被拒之門外,有的明知"進了門",干脆呆在家里不來了或逃學了。

現象之三:老師對考試考糟了的學生說:"你怎么這么笨!真是沒救了!全班的成績都被你一個人拉下來了!"這個學生低著著,忍受著教師的指責和全班同學投來的"怨怒"的目光。

現象之四:老師對反駁自己的學生說:"你這是什么態度?竟敢和老師頂嘴?你還想不想念書了?!"在老師的呵斥中,學生滿腹委屈但不再講話。

現象之五:老師規定:"作業錯一次,罰做50遍,再錯,罰做100遍,依次翻番"。結果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因一錯再錯而老師又不給他"指點述津",被罰做2000遍!這樣一個近乎天文數學的龐大作業量,使這名學生再也不敢上學了!

現象之六:一位學生因作業沒完成,被老師用小樹枝抽打左手心,導致學生的左手腫得像小饅頭,家長要找老師論理,學生還極力陰攔不讓家長去學校。

這些都是筆者所耳聞目睹的真實事件,在農村小學,這些現象可謂見怪不怪,大家都"習以為常"了,診斷是小事一樁,"不值一提"。而這些現象,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來,也可以說是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濃縮。

二、看不見的危害--心理傷害

上述這些現象,已不是簡單的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問題,而是一種心得上的懲罰,心靈上的傷害,這些現象的共同特點是:

1、不尊重學生,使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

對學生的體罰、諷刺、挖苦以及家長式的"霸權主義"作風,使學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寬容,從而產生了羞愧、自卑、不思進取、委屈、失望、說慌、無助、失落、對老師疏遠,逆反心理等心理現象,使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

2、不講究科學,使學生的心理產生障礙。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研究學生的心理,不講究科學,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濫用不正確的懲罰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罰做2000遍作業,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如厭學、考試焦慮、學??植?、自卑感、受挫感、喪失自信、缺乏興趣、憂郁、壓抑、膽怯、畏難、自我形象降低...

總而言之,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情",其實不平常,它們造成了我們看不見的傷害卻是更深的傷害--心理傷害,破壞了兒童的健康的心理狀態。而這個問題恰恰就是長期被我們廣大教育者尤其是農村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視的問題。

三、原因探究

造成這種農村小學面積大學生心理頻受不同程度的傷害,從而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的健康發展、影響學生個人素質的完善與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說為什么會發生這些令人"習以為常"的小事?為什么學生的心理狀態不能引起教師、家長的重視?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認識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當然地把它理解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認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實,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談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也有一些教師,朦朦朧朧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卻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無,與己關系不大,與教育教學關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該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專家學者的事。

3、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師,切身體會到了心理健康對于學生、對于教師、對于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當他想認認真真地來做這方面事情時,才發現,原來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是那么缺乏,無力支撐,心有余而力不足,沒辦法操作。

4、小環境的過低要求縱容了教師的"懶惰"和"無知"。

農村的信息比較閉塞,家長的文化水平從整體上來講相對較低,所以農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諸如"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這些名詞更是聞聽未聞,也無人對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長群體中和一定范圍的社會輿論中被普遍接受的論點是:"師生如父母,教師地學生沒有壞心,打兩下也沒關系","教師總是對的,無論怎樣批評學生都應該的和可以的,對老師的語言、方法態度不能苛求","教師地學生的懲罰是必要的,那是對學生負責任的再現,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而家長和輿論卻從不考慮這"打兩下"批評"懲"是否已對學生的心理構成了傷害?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教師也就開始"打兩下"、"批評"、"懲罰"......對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傷害,什么是心理障礙等也就懶得問津了,自認為"省事無事",卻不知是貽害無窮?

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的教育的一項內容和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一門全新學科,是心理學理論的技術體現,屬于應用心理理解范疇,是直接服務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門獨特的理論與技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單項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的某些理論與手段,而更多的則是心理教育與訓練。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體現、開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轉變,行為訓練的新方法、新思路。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動態的心理教育活動的影響、啟發、引導、提高學生對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對自身調節的自控力,從而幫助他們的心理健康地成長、發展。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和心理學專家的結論,小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應該是"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自強自立,勇于嘗試,敢于創新,不畏艱難,對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對自我充滿成功的信心。

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具有戰略性意義。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是一個人的全面素質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學生成長發展載體。據有關統計資料表現,87%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不是智商與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心理狀態的問題,也就是說,87%的學生學習困難,是因為他們的心理處于不健康狀態。這也足以說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所占的傷量之重。其次,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觀念、新手段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法實效,真正取得"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師在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突破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成長變化。既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教師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心理健康工作開展得更好。

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發展性目標,即發展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另一個是防治性目標,即預防學生的心理障礙,矯正心理偏差,使學生達到心理健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圍繞發展性目標和防治性目標來開展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訓練,使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得以健康發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預防學生的心理障礙,矯正心理偏差,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在當前的農村小學,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困難的問題,如厭學、考試焦慮,學??植溃⒁饬φ系K等;高年級的學生有青春期煩惱的問題,如體征引起的煩惱,異往的煩惱的以及情感誤區的煩惱等;心理品質與行為的問題,如兒童強迫癥,學習能力缺失、說謊、孤獨、嫉妒、自卑、抑郁、多動癥,以及極少數學生因受環境影響和不良影視劇的影響而產生的自暴自棄,厭世輕生,玩世不恭的念頭和行為。對這些問題的克服,也是我們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七、農村小學怎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對教師進行必要的業務培訓,使教師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義,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能。作為農村小學,不可能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師來"兼職",所以,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應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一切圍繞學生一切為了學生。

2、發展性原則。以發展的眼光和宗旨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為了使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發展。

3、活動性原則。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在整個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一定要以活動為載體,因為活動中,學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實的一面,這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機會。

4、協同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最講究協調一致,雙向互動,切不可一廂情愿地說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壓那樣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傷害。

再次,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嘗試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1、滲透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應該是應用最廣泛也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專題教育,如講座、報告會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3、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使學生有發泄的渠道,減輕心理壓力。

4、創造條件,開辦家長心理學校,或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這樣可以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與家庭互相配合,達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區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學生通過自我矯正、自我診治、自我訓練、自我修復心理障礙,這樣也最鍛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篇6

在一個“右利手”占大多數的社會里,“左利手”顯得有些異樣,就連名稱都變成了“左撇子”。不管是習慣用右手,還是左手,它們背后的共同概念是偏手性。換言之,偏手性是指日常生活里某只手相對于另一只處于主導地位。

每遇到一個左撇子,人們最常脫口而出的問題是:“你為什么是左撇子?”這也成為科學家所要解決的科學難題。關于左撇子的成因,目前的解釋有很多個版本。上世紀80年代,有學者曾提出一個頗有趣的觀點——胎兒發育時,靠近嘴巴舉起的手會成為利手。不過,這個觀點未能得到驗證。

來自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大約有25%的偏手性是由遺傳導致的。一種叫做LRRTMI的基因,可能與左撇子形成有關。攜帶這種基因的人,左撇子比例更高。不過,遺傳并不能解釋全部,理由是有些同卵雙生雙胞胎的用手習慣也不一樣。幾年前,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研究者將目光聚焦在準媽媽隆起的小腹上。他們發現,產婦年齡偏大或嬰兒體重偏低時,出現左撇子的幾率更高。此外,準媽媽懷孕期間若一直承受較大壓力,如抑郁癥,生育左撇子寶寶的機會也更大。后天環境也會影響左撇子的出現。部分右手長期無法活動或使用的人,很可能出現左手優勢,這便是一種補償機制。

從科學上講,嚴格意義上的左撇子非常罕見。畢竟,手的動作有很多方面,如:拉、拋、握、持筆等等。一位寫字只能用右手的人,唱歌時左、右手拿話筒都很順暢。為了方便研究,科學家們制定了區分左、右利手的標準。中國的標準是通過10個方面測試來確定,也就是執筆、執筷、擲東西、刷牙、執剪刀、劃火柴、穿針、握釘錘、握球拍和洗臉。

左撇子為何這么少?

盡管有越來越多的左撇子登上世界政治、體育、娛樂等領域的舞臺中央,但一直以來,左撇子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基本都維持在10%左右,科學家也一直困惑左撇子緣何如此稀少。從遺傳學的角度而言,用手習慣與大腦不對稱性頗有關聯。不過,科學家在大腦不對稱性的理解上,依然非常淺顯。

前不久,美國西北大學研究者提出的新觀點,不禁讓人眼前一亮。據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交界》期刊上的論文稱,左撇子之所以稀少,完全是人類進化中平衡合作與競爭導致的。換句話說,在一個愈發趨向合作的社會里,人群的用手習慣越趨向一致。新的問題接踵而至,為何大部分人形成右利手,而左撇子成了少數呢?很遺憾,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沒能給出答案。來自進化心理學家的一個有趣觀點是,人類在古老的冷兵器時代,左手持盾防護,右手拿矛進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心臟位于胸腔左側。

更靠譜的觀點來自于考古學界。至少在20萬年前,史前人類已經開始出現右利手傾向。研究者通過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的石片來分析人類早期用手習慣,結果發現,當時的人類大多已習慣用左手承托石頭,沿順時針轉動石頭,右手持握石錘打擊石頭,剝落的石片的背面右側面會留下自然的礫石面;慣用左手者,則在左側面出現。此外,來自巖洞壁畫的分析也表明,右手印的數量是左手印的2倍多,這也被視為右利手占優勢的一個證據。

莫須有的“左撇子更聰明”

1975年8月13日,美國一群左撇子成立了名為“左撇子國際”的組織,旨在為左撇子爭取權益,呼吁更多關于左撇子的研究。隨著腦科學的發展,人們都知道左腦主管語言、數學、分析、邏輯、推理等功能,右腦則以音樂、美術、想象、直覺等功能為主。很多人就此認為,左撇子的人右腦比較發達,也更加聰明。此外,隨著左撇子名人的廣泛宣傳,左撇子的形象也乘勢而上,成為聰明的象征。

很多人都認同左撇子更聰明這個說法。在一個右利手的社會里,每一個左撇子總顯得與眾不同,進而被賦予別樣的特質。更何況,不少科學家、政治家可都是左撇子,其中不乏大科學家牛頓、居里夫人,畫家達·芬奇、音樂家貝多芬、微軟前總裁比爾·蓋茨,以及包括克林頓、奧巴馬在內的數位美國總統。他們仿佛為左撇子更聰明提供了佐證一般。那么,左撇子更聰明有科學依據嗎?

遺憾的是,現有科學證據并未證明這一點。無論是智商對比研究,還是綜合比較分析,左撇子并不比一般人更聰明。人們之所以得出“左撇子更聰明的印象”,往往是過于關注的結果。簡單點說左撇子名人是很多,但更多的名人還是右利手。

當然,有證據表明左撇子更擅長發散性思維,而這被認作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不過,有好事的哈佛大學學者,卻通過一項研究表明,左利手平均收入比右利手低10%??傊诂F有的科學研究,“左撇子更聰明”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是對科學知識的一種誤讀。

還有研究表明,左撇子在患心理和發育疾病的風險上似乎更大一些。2008年,瑞典中部大學厄斯特松德分校的心理學家愛麗娜·羅德里格茲發現,左撇子或很合偏手性的孩子比右利手的孩子更有可能患上語言障礙或小兒多動癥。

值得注意的是,歐美的左撇子顯然比中國等東方國家要多。很重要的原因是,東西方文化傳統的不同。東方文化注重求同中庸,極力去除與他人不同的特質。西方文化注重存異,孩子與父母是平等的。換句話說,一位美國兒童若喜歡用左手抓握東西,父母多選擇尊重其選擇。一位中國兒童的同樣舉動,很可能受到父母的制止或強迫更改。

篇7

你是否在慶幸才上幼兒園的孩子還沒有這么麻煩?其實,“小大人”已經有他們獨特的小“秘密”了,不知你注意到了沒有?

五花八門的小“秘密”

4歲半的慧慧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經常用小手遮住小嘴,在媽媽的耳邊神秘兮兮地耳語;

5歲的男孩林林喜歡睡覺的時候把自己的航天玩具擺在床上,誰給他拿走了玩具他就跟誰急;

6歲的小寧有一天在洗澡前向爸媽提出要求:她要獨自洗澡。爸媽略帶擔心地滿足了她以后,本來哭喪著臉回家的她變得十分高興。

……

你瞧,一些在我們看來芝麻粒大小的“小事”,卻是“小大人”們的小秘密了。如果你對此不以為然,希望孩子完全透明,或者太“粗枝大葉”,經常冒冒失失地闖入孩子的“秘室”,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這些小秘密的內容五花八門,大約可以分為孩子自己的“個人小隱私”和與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交際小秘密”。請注意,這些在成人世界公認的應該得到保護的東西,從幼兒期的孩子這兒已經開始存在了。這里面有不想讓家長知道的秘密,有不想讓小朋友知道的秘密\被人信任的秘密、被人出賣的秘密,與自己的“死黨”共同擁有的秘密,以及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幻覺秘密等等。

從心理學上講,下面這幾類情況通常容易成為孩子的秘密:

一些生理缺陷

提及自己或別人孩子的生理或身體上的缺陷,如平足、色盲、矮小、過胖、過瘦、眼小、臉丑等,是十分忌諱的行為。盡管有的是"明擺"著的,說的時候是“沒有惡意”的,或者覺得有些事情孩子也還不懂的,他都會從你的語氣和周圍人的表情上敏銳地感覺到自己受到了羞辱;即便說的是很久之前的,如出生時瘦得皮包骨頭或樣子難看,也會在孩子純真的心靈上留下陰影。

心理疾病和性格弱點

孩子稚嫩的心理需要加倍的呵護。對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經罹患過的諸如孤獨癥、抑郁癥、多動癥等與心理有關的疾患,如果大人們當著孩子的面在談論,或者沒有做好隔離工作,讓孩子無意中聽到了,不僅會讓孩子的心理雪上加霜,不利于疾病的康復,而且即便疾病已痊愈,也可能會給他留下長久的“揭疤”之痛。

另外,孩子性格上的一些弱點,比如膽小、怕生、怯懦等,同樣應該得到私密的保護,否則容易讓他們產生自卑。

某些"丟人的毛病"

孩子往往對諸如尿床之類的“毛病”十分敏感,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缺陷會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丟人"。所以不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老師,都不應在小伙伴們面前提及,更不應該挖苦、打擊。

“不光彩的過去”

一些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曾經的過失”,也會使得某些孩子長期耿耿于懷。這類內容可能包括:某次游戲自己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鍋,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時候愛哭等等。

還有一些痛苦的經歷,比如被打、被罵、被罰站、被小伙伴欺負等往往都是孩子"沒齒難忘"的,因為他不僅可能皮肉受了苦,心靈也可能受到創傷。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再有這樣的遭遇,但在旁人面前頻頻提及其過去的“受辱史”,仍然會使他們陷入極度尷尬之中難以自拔。

私人小天地

孩子的書架、玩具柜、自由活動區,往往會被孩子視為自己的“私人領地”。如果你經常未經孩子的同意在其“領地”里“檢查”一番,在孩子看來也是對自己“隱私”的公然侵犯。

個人“私房錢”

雖然孩子對錢還沒有具體的概念,也并不懂得理財,但他們希望像大人一樣計劃自己收支的心理已經具備。孩子的壓歲錢、做家務所得,或者你承諾給孩子的獎勵,完全可以(當然你可以協助)放由他們自己預算,小小的“儲蓄罐”就等于是他們的私人銀行卡。如果你經常擅自對孩子保存的"私房錢"做"結算",甚至占為己有,會剝奪他們嘗試自己理財的權利,不利于他“財商”的發展。

尊重孩子,從尊重他們的“小秘密”開始

雖然孩子有時讓人摸不著頭腦會讓你“悶得慌”,但對孩子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壞事情。秘密是孩子長大的營養品,是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的標志。擁有秘密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走向獨立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而擁有個人秘密并能恰當處置是走向獨立的要素。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秘密往往與責任緊密相連,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遠長不大的。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秘密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知道,自尊心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受到傷害,他們就更可能產生心理障礙,如自卑感和對抗心理等。只有家長尊重孩子,孩子才可能尊重家長和自尊,才能發展成為成熟又自信的社會人。

在生活中,尊重孩子不能只體現在口頭上。你需要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跟孩子做一下換位,要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在孩子需要時,適時給孩子躲進自己“秘室”的權利。此外,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語都須經過大腦“過濾”,時刻注意別在信口開河之余透露了孩子的秘密。

你應該這樣做――

1.玩笑要適度

幼兒園時期的小孩心理上天真、較真,他們還沒有能力理解成人所謂的一些“善意的玩笑”,所以你的一些涉及到孩子秘密、隱私的玩笑、惡作劇不但起不到幽默效果,反而會轉變成爸媽、周圍人對他的嫌棄和鄙夷。

比如,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很要好的異,但如果當著孩子的面,在一群成人之間“開玩笑”說那是他的“女朋友”或“男朋友”,而且加上一陣哄笑,這會在孩子腦子里產生一種羞愧和負罪感,從而影響他以后的正常交往。再如,強迫讓孩子在別人面前解開褲子展示屁股上以前因頑皮而落下的一個傷疤,也會使他無地自容。

2.給孩子留一方私人空間

對孩子來講,擁有隱私不一定需要有自己的房間,但他們必須有單獨活動的空間。要多給他們一些自己處理自己力所能及事情的機會。

3.適當給他一些獨處的時間

現在很多人都注意了多給孩子一些親子時間,但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獨自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時,對孩子心理成長所產生的巨大作用。最好的方法是:有效利用、精心打造有質量的親子時間,然后留一部分時間讓孩子獨處在自己的書畫天地或玩具世界,這會極大地激發他獨自思考和創造能力的發展。不要一味“嘮嘮叨叨”地黏著孩子。

篇8

針對以上的實際情況,我們從實際出發,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在開展這項工作中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遵循科學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努力培養學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老師學生心理健康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開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質這一層面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而作為完善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而農村小學卻因為信息的閉塞、師資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所處環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習以為常"的現象--現狀的縮影

讓我們先來重新審視一下這些在我們平時教育教學中司空見慣的現象:

現象之一:學生家長對老師說: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不聽話你你就打!沒問題!而老師也感到這樣的家長真是通情達理,對老師信任,跟老師配合"。

現象之二:老師對學生說:今天晚上的家庭作業誰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別進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學生被拒之門外,有的明知"進了門",干脆呆在家里不來了或逃學了。

現象之三:老師對考試考糟了的學生說:"你怎么這么笨!真是沒救了!全班的成績都被你一個人拉下來了!"這個學生低著著,忍受著教師的指責和全班同學投來的"怨怒"的目光。

現象之四:老師對反駁自己的學生說:"你這是什么態度?竟敢和老師頂嘴?你還想不想念書了?!"在老師的呵斥中,學生滿腹委屈但不再講話。

現象之五:老師規定:"作業錯一次,罰做50遍,再錯,罰做100遍,依次翻番"。結果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因一錯再錯而老師又不給他"指點述津",被罰做2000遍!這樣一個近乎天文數學的龐大作業量,使這名學生再也不敢上學了!

現象之六:一位學生因作業沒完成,被老師用小樹枝抽打左手心,導致學生的左手腫得像小饅頭,家長要找老師論理,學生還極力陰攔不讓家長去學校。

這些都是筆者所耳聞目睹的真實事件,在農村小學,這些現象可謂見怪不怪,大家都"習以為常"了,診斷是小事一樁,"不值一提"。而這些現象,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來,也可以說是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濃縮。

二、看不見的危害--心理傷害

上述這些現象,已不是簡單的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問題,而是一種心得上的懲罰,心靈上的傷害,這些現象的共同特點是:

1、不尊重學生,使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

對學生的體罰、諷刺、挖苦以及家長式的"霸權主義"作風,使學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寬容,從而產生了羞愧、自卑、不思進取、委屈、失望、說慌、無助、失落、對老師疏遠,逆反心理等心理現象,使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

2、不講究科學,使學生的心理產生障礙。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研究學生的心理,不講究科學,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濫用不正確的懲罰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罰做2000遍作業,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如厭學、考試焦慮、學??植馈⒆员案?、受挫感、喪失自信、缺乏興趣、憂郁、壓抑、膽怯、畏難、自我形象降低。

總而言之,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情",其實不平常,它們造成了我們看不見的傷害卻是更深的傷害--心理傷害,破壞了兒童的健康的心理狀態。而這個問題恰恰就是長期被我們廣大教育者尤其是農村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視的問題。

三、原因探究

造成這種農村小學面積大學生心理頻受不同程度的傷害,從而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的健康發展、影響學生個人素質的完善與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說為什么會發生這些令人"習以為常"的小事?為什么學生的心理狀態不能引起教師、家長的重視?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認識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當然地把它理解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認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實,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談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也有一些教師,朦朦朧朧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卻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無,與己關系不大,與教育教學關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該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專家學者的事。

3、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師,切身體會到了心理健康對于學生、對于教師、對于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當他想認認真真地來做這方面事情時,才發現,原來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是那么缺乏,無力支撐,心有余而力不足,沒辦法操作。

4、小環境的過低要求縱容了教師的"懶惰"和"無知"。

農村的信息比較閉塞,家長的文化水平從整體上來講相對較低,所以農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諸如"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這些名詞更是聞聽未聞,也無人對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長群體中和一定范圍的社會輿論中被普遍接受的論點是:"師生如父母,教師地學生沒有壞心,打兩下也沒關系","教師總是對的,無論怎樣批評學生都應該的和可以的,對老師的語言、方法態度不能苛求","教師地學生的懲罰是必要的,那是對學生負責任的再現,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而家長和輿論卻從不考慮這"打兩下"批評"懲"是否已對學生的心理構成了傷害?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教師也就開始"打兩下"、"批評"、"懲罰"。對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傷害,什么是心理障礙等也就懶得問津了,自認為"省事無事",卻不知是貽害無窮?

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的教育的一項內容和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一門全新學科,是心理學理論的技術體現,屬于應用心理理解范疇,是直接服務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門獨特的理論與技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單項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的某些理論與手段,而更多的則是心理教育與訓練。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體現、開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轉變,行為訓練的新方法、新思路。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動態的心理教育活動的影響、啟發、引導、提高學生對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對自身調節的自控力,從而幫助他們的心理健康地成長、發展。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和心理學專家的結論,小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應該是"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自強自立,勇于嘗試,敢于創新,不畏艱難,對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對自我充滿成功的信心。

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具有戰略性意義。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是一個人的全面素質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學生成長發展載體。據有關統計資料表現,87%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不是智商與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心理狀態的問題,也就是說,87%的學生學習困難,是因為他們的心理處于不健康狀態。這也足以說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所占的傷量之重。

其次,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觀念、新手段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法實效,真正取得"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師在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突破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成長變化。既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教師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心理健康工作開展得更好。

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發展性目標,即發展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另一個是防治性目標,即預防學生的心理障礙,矯正心理偏差,使學生達到心理健康。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圍繞發展性目標和防治性目標來開展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訓練,使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得以健康發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預防學生的心理障礙,矯正心理偏差,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在當前的農村小學,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困難的問題,如厭學、考試焦慮,學??植?,注意力障礙等;高年級的學生有青春期煩惱的問題,如體征引起的煩惱,異往的煩惱的以及情感誤區的煩惱等;心理品質與行為的問題,如兒童強迫癥,學習能力缺失、說謊、孤獨、嫉妒、自卑、抑郁、多動癥,以及極少數學生因受環境影響和不良影視劇的影響而產生的自暴自棄,厭世輕生,玩世不恭的念頭和行為。對這些問題的克服,也是我們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七、農村小學怎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對教師進行必要的業務培訓,使教師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義,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能。作為農村小學,不可能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師來"兼職",所以,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應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一切圍繞學生一切為了學生。

2、發展性原則。以發展的眼光和宗旨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為了使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發展。

3、活動性原則。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在整個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一定要以活動為載體,因為活動中,學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實的一面,這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機會。

4、協同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最講究協調一致,雙向互動,切不可一廂情愿地說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壓,那樣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傷害。

再次,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嘗試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1、滲透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應該是應用最廣泛也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專題教育,如講座、報告會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3、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使學生有發泄的渠道,減輕心理壓力。

4、創造條件,開辦家長心理學校,或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這樣可以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與家庭互相配合,達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區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學生通過自我矯正、自我診治、自我訓練、自我修復心理障礙,這樣也最鍛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篇9

健康兒童是國家寶貴的資源。健康的涵義是什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中指出: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由此可見,隨著人類對自己精神生活的認識不斷加深,以及對健康概念的發展,心理衛生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家教委制定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要切實做好幼兒生理和心理衛生保健工作,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1 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1.1 幼兒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保護幼兒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是幼兒教育的根本任務。所謂健康包含生理、心理、情緒等健康狀態,不僅是減少疾病侵害的機會,更積極的概念是協助幼兒有能力做到健康促進,所謂健康促進是指提供幼兒正確的健康知識,加上幼兒園、家庭、社區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協助,共同營造有益于幼兒健康發展的支持性物理與心理環境。

1.2 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還只重視幼兒身體的健康,對幼兒心理健康未引起足夠重視,教師們把工作狹義地理解為對幼兒身體的保護、關心、照顧、營養及鍛煉,但缺乏廣義上的理解,保育還應是心理過程的發展和培養。有一名幼兒在一節課中舉了十次手,老師視而不見,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對幼兒的心理狀態和情緒沒有引起應有的注意,或根本沒有意識到還有心理衛生的問題。

1.3 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因素很多,社會環境制約著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也為幼兒的身心健康提供多種必需的條件和機遇。

2 健康心理的涵義及不健康心理的危害

2.1 心理健康的標準

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標準還缺乏統一的標準。根據國內外有關資料可以把它歸納為: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性格開朗、樂于交往、行為協調、意志堅強、反應適度等幾個方面。

2.2 幼兒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極大

幼兒不健康的心理使幼兒容易形成小兒多動癥,出現一些行為問題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有破壞行為。性格上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自卑、過分敏感等,還會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有的幼兒形成一些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皺額、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在學習上也會出現問題,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等。

曾經有一個小女孩,新生家訪時,她智力情緒都表現正常,但入園后天天尿褲,執拗不開口,反應遲鈍,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教師當即向家長反映了她在園的反?,F象。她父母說:“讓她去,她到一個新環境就是這樣。剛上托兒所時三個月不講話,天天故意尿褲子”。教師天天帶她一起玩各種新穎有趣的玩具、游戲,幫助她成功。這樣在她的身邊經常有了新朋友,消除了新環境造成的緊張心理,不久就變得活潑愉快自信起來,反常行為逐步消失了。象這類社會退縮性行為問題,雖不一定是疾病,但阻礙幼兒正常的心理發育,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有環境變化時就容易產生不適應,當遇到挫折時,易產生焦慮、不敢面對挑戰,而且還往往會成為成人后嚴重心理障礙和社會適應不良的種子。

3 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

除遺傳因素外,幼兒的生活環境,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發展有決定作用。其中有家庭的因素,有幼兒園的因素,也有社會的因素。

3.1 家庭的因素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數量越來越多,許多家庭出現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在他們心里沒有與他人互幫互助、互相關愛的概念,以自我為中心,為人處事總以自己的興趣需要為出發點,不顧及他人,唯我獨尊。家長溺愛、嬌慣孩子,平日嫌孩子做事慢或危險傷到孩子,事事包辦代替,使我們的孩子自理能力、活動能力、交往能力、游戲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差,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這樣更容易因遭失敗、挫折而自卑。

不同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存在諸多差異,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麥考比和馬丁概括提出四種主要形式,有權威型、專斷型、放縱型、和忽視型。權威型的家長對孩子的態度積極肯定,尊重孩子觀點,對好的行為表現給予肯定支持,對不良行為表示否定,這些父母教養下的孩子獨立性強,善于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自尊感和自信心強,喜歡與人交往,對人友好,這種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專斷型的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遵循,很少考慮幼兒的愿望和要求,這種方式下教養的孩子容易膽子小,抑郁,自信心較低,不善與人交往。放縱型家長對孩子太順從,錯誤了也不予批評指出,而忽視型的家長對孩子既缺少愛的情感也缺少行為的要求控制,這樣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有較高的沖動性和攻擊性,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更有可能出現不良行為問題。

3.2 幼兒園的因素

幼兒園是幼兒第一次較正規地步人的集體生活環境。對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起決定性作用。

(1)幼兒從小家庭進入集體環境,會有許多不適應,如生活上吃、睡、穿脫衣鞋等自理能力差;情緒上的依戀,不熟悉老師、同伴、環境,產生不安全感;獨生子女沒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輪流著玩的經驗,常會為玩具發生爭吵哭打等不良行為、產生不愉快情緒;行為約束方面還不太理解集體的規則,不會很好地和老師同伴配合遵守,過多的紀律約束難以適應,缺乏自制力等。

(2)教師的人格特征不僅影響自身的發展,甚至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直接影響、深刻乃至久遠的影響。教師首先要有淵博的知識,有責任心,對幼兒應該熱情慷慨、耐心周到,要熱愛、同情、尊重每一個孩子,既要嚴格要求也要發自內心的愛每一個孩子,不論長相美丑、家庭貧窮與富有都一視同仁。教師言行對幼兒人格發展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師脾氣暴躁,情緒多變,偏執偏激,動輒訓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兒心理上的緊張,不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有些幼兒拒上幼兒園常常是因為懼怕或不喜歡班上的教師。可以說,幼兒教師的健康人格是維護和增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為此,幼兒教師要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因為這關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3.3 社會環境因素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獨門獨戶的居住模式,幼兒與外界的接觸大大減少,電視、游戲機、dvd、vcd等現代化家電代替孩子相互接觸游戲的時間,幼兒與同伴交往越來越少,交往能力發展不盡人意。久而久之,容易使幼兒自我封閉,膽子小,不愿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

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止是這些,排除社會復雜因素和家庭因素外,應特別重視教師的心理衛生保健。教師的個性品質的不斷改善,會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教師的情緒會直按影響教育對象,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4 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

《規程》中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

4.1 集體生活環境

首先,教師要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并象母親一樣愛每個幼兒,細致地觀察了解每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行為,滿足幼兒正常合理的需要。如小班幼兒我們加強了入園前的來園參觀活動,熟悉新環境和老師。開學第一個月,老師都要等本班幼兒全部接完才離開,使新朋友減少焦慮不安的情緒。

幼兒是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發展的,要滿足幼兒對玩具、游戲活動的需要。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組織等待、限制,我們改進了活動方式,以開放式的活動角形式,使幼兒能隨時自主地進入活動角,自由、愉快、充分地活動,滿足各人不同的興趣需要。同時,在活動中體驗同伴友好相處的樂趣,逐步使幼兒理解集體生活應有的行為、規則和習慣。

4.2 幼兒心理需要

馬斯絡的五個層次需要的理論說明,當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滿足后,就會有更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幼兒在心理方面有哪些基本需要呢?情感需要、獨立性、自尊感、交往、被人接納、獲得成功、智力刺激。

教師要注意滿足每個幼兒的心理需要,要重視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特別對性格內向、膽小、活動能力和交往能力較差的乖孩子更不能忽視。用自己的愛心去愛每一個孩子,用平等的尊重和真誠的愛心去打開每一個孩子的心扉。要關心孩子,與孩子溝通情感,樹立愛心,愛心加真心像慈母般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因為孩子需要愛,愛是走進孩子童心世界的基礎。教師對孩子的愛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其他教育因素和力量所不能發揮的作用。作為教師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個體差異,研究適合他們的有效活動形式的方法,使每一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發展,都能夠健康成長

4.3 家庭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篇10

【關鍵詞】學前兒童;執行功能;心理理論;生活環境;早期干預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3)07/08-0081-05

當前,執行功能研究逐漸成為兒童認知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尤其對學前兒童執行功能的研究較多。對學前兒童執行功能進行深入研究,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指導價值。就理論而言,執行功能研究能促使我們對腦內億萬神經元的分布式活動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為揭示兒童的身心關系開辟廣闊的研究空間。就實踐而言。執行功能研究有助于我們形成更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相關的實踐指導,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診斷和治療自閉癥、多動癥等兒童發展,及時為特殊兒童提供有效的干預。從而實現特殊教育的更優化。本文介紹執行功能的概念及歷史發展,并對當前國內外有關學前兒童執行功能的研究進行梳理。

一、執行功能的概念及歷史發展

執行功能被認為是人類認識活動的最高級過程,幾乎體現了人的所有認知機能。所謂執行功能(Execuu’ve Function,EF)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進行監督和控制的一系列心理過程。一般認為,執行功能是人們在認知活動過程中監控外部世界和內心活動,排除或抑制無關信息的干擾,選擇必要的信息輸入,并從長時記憶中提取有關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比較、整合,從而抑制不必要的、但已形成的優勢反應,以產生協調有序的動作和行為時所必須具備的高級認知功能。換言之。執行功能就是指在完成復雜的認知任務時,對各種認知過程進行協調,以保證認知系統以靈活、優化的方式實現特定目標的一般性控制機制,它的本質是對其他認知加工過程進行監控和調節。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執行功能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1868年Harlow首次提出的“前額葉損傷會導致計劃功能嚴重喪失”的學說為標志。研究者發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很多前額葉受損的士兵喪失了完整執行一項任務的能力。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執行功能被等同為由前額葉調節的認知功能。20世紀60年代前,絕大多數有關執行功能的研究都聚焦在大腦前額葉損傷對某種技能的影響方面。

隨著神經科學的不斷發展.研究者發現執行功能的執行過程除依賴于前額葉皮層外,還有扣帶前回、頂葉皮層和海馬等的共同參與,而額葉本身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區域,它所涉及的系列認知加工遠遠不只執行功能一項,因此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研究者開始針對執行功能的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執行功能的成分分離成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許多研究者為更科學地確定執行功能的構成成分,在執行功能研究中進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如Levin將執行功能分為語義聯想/概念形成、持續性/去抑制、計劃/策略,Welsh將執行功能分為流暢性和快速反應、假設驗證和沖動控制、計劃。C5 3Pennington等人選取10歲左右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將兒童的執行功能劃分為行為抑制、規則轉換或認知靈活性、工作記憶。Hughes等人選取3~7歲兒童為被試,將兒童的執行功能分為注意靈活性、工作記憶、抑制性控制。Smith和Ionides將執行功能分為五個部分,即注意和抑制、任務管理、編碼、計劃、監控。Miyake等最早采用潛變量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央執行系統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發現存在信息刷新、抑制優勢反應和任務轉換等三種主要的執行功能。Collette和Linden通過腦成像方法將執行功能分解為抑制、轉換過程、刷新以及雙任務協調四種基本成分。

其實,到目前為止,對于執行功能的組成成分仍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不過研究者普遍認可執行功能的三大子成分是工作記憶、抑制性控制、認知或心理靈活性。工作記憶是大腦在較短的時間內保存信息和對信息進行處理的能力。抑制性控制是掌控和篩選個體想法和沖動的能力。認知或心理靈活性是敏捷調整需求、優先處理某些事務或觀點的能力,從而使個體能在不同條件下自如應用不同的規則。然而,從執行功能的實質看,認知或心理靈活性是將工作記憶中的內容根據需要進行靈活改變的能力,其中既包含了抑制性控制,又包含了工作記憶,是屬于工作記憶和抑制性控制混合的執行功能。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有研究者以“執行功能”這樣的術語對執行功能進行比較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具有重大意義的研究成果。

Zelazo等人認為執行功能是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必須具有的一種功能結構。他們將執行功能分為兩種:一種是與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區域(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有關的冷執行功能(Cool Execu6ve Function,Cool EF).另一種是與眶額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OFC)有關的熱執行功能(Hot Executive Function,HotEF)。冷執行功能被認為是純認知的,一般在1歲左右開始發展,3~4歲是冷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鍵期。從其生理基礎推測,冷執行功能可能是由抽象的、去情境化的問題引發的。熱執行功能又被稱為情感決策,往往伴隨高度的情感活動,通常要對接收到的情感進行靈活的意義評價。

后來,Overman和他的同事在進行傳統的兒童冷執行功能測查任務——反向擇物(objectreversal)研究時發現,嬰幼兒的反向擇物成績隨年齡增長不斷提高,且在2歲半前存在性別差異。這一結論與以往冷執行功能研究得到的結果不甚相同。由此。研究者開始進一步探索對執行功能分類的新方法。這也促使執行功能研究成為當前發展心理學、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心理學家和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家在有關執行功能的分類上仍存在一定分歧.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驗證各種有關的假設。

二、執行功能的研究成果

1.學前兒童執行功能的發展規律

總體來看,執行功能最早是在1歲左右開始發展的,重要的發展變化出現在2~5歲,到7歲時已與成人基本相似,到12歲左右會在許多標準執行功能測試中達到成人水平,但仍有一些指標要持續發展到成年期。

具體地說,3歲時,大多數兒童能完成涉及兩項規則的任務(例如,“如果它是紅色的,把它放在這里,但如果它是藍色的,把它放在那里”)。這表示兒童可以直接或重新定向他們的注意方向,從而作出深思熟慮的選擇(認知或心理靈活性),在干擾面前保持專注(抑制性控制),在把事情理出頭緒后能時刻牢記規則(工作記憶)。當然,在生命的頭三年里,執行功能雖然會初步發展,但仍是非常有限的。

相比之下,5歲兒童的心理表現明顯更為復雜。5歲兒童基本能夠解決涉及注意力從第一項規則轉向另一項規則,然后再返回第一項規則的認知問題,即使前后兩項規則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如果是顏色游戲,把紅色正方形放在這里,如果是形狀游戲。把紅色正方形放在那里”)。他們也具備了抑制不合適反應的能力,即使這件事是他們非常想做的(例如,“我現在很想吃糖果,但我會等待,因為如果我等待,將得到更多的糖果”),或者是他們習慣做的(例如,“在前面的5分鐘里,我一直在按顏色規則進行分類,但現在我需要轉換成按形狀規則進行分類”)。兒童還有能力執行多步驟的、經過仔細考慮的計劃(例如,“為了要在三步內將這些球堆疊成正確的順序,我需要從這里開始,接下來這樣做,然后再那樣做”)。

可見,學前期是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鍵期,兒童的執行功能會發生質的飛躍。不過,兒童的執行功能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需要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在具備了注意導向、牢記規則、抑制沖動、制訂計劃等基本的執行功能后,隨著進一步的練習,兒童會不斷發展更有效的執行功能,以適應更加復雜的情境,完成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執行功能的發展會一直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早期。

2.執行功能與其他功能的協調發展

在學前期及以后,執行功能的各方面都會發生系統性變化,且它們之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執行功能的發展與學前兒童的數學、語言及社會關系等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有研究發現,與執行功能較弱的同齡人比,有較強的工作記憶、抑制和注意技能的學前兒童在早期數學、語言能力發展測試上的得分更高;與僅教字母和數字的方式不同,直接培養兒童的執行功能,會對兒童早期讀寫能力和算術技能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執行功能為兒童的學習能力、社會性等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在入園時,兒童在執行功能上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會影響兒童之后能否成功適應幼兒園,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等。執行功能對人際交往和其他社會行為有重要推動作用,具體表現在組織信息、制訂(修改)計劃、解決問題與完成任務等多個方面。執行功能與其他功能之間的發展協調性,除對一般正常發展個體適用外,也適用于特殊兒童。研究發現,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如自閉癥兒童,或閱讀障礙兒童,往往會在執行功能上存在一些困難。

學前兒童在執行功能、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關系,有力證明了學前兒童執行功能的培養應與早期言語能力、數學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相結合。針對存在執行功能發展障礙的兒童,特殊教育工作者應盡早實施有效干預,以促進特殊兒童發展。

3.執行功能與心理理論發展存在密切聯系

研究者之所以認為執行功能與心理理論發展存在相關,主要是因為:(1)兩者的發展關鍵期相近并有著相似的發展趨勢。3~5歲既是兒童心理理論顯著發展變化的時期,也是兒童執行功能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而且它們的轉折期都發生在4歲左右。(2)執行功能和心理理論成績間存在顯著相關,通過訓練,兒童的執行功能發展可以提高心理理論測查任務的成績,反之亦然。通過對經典心理理論測查任務的分析發現,無論是意外地點任務還是意外內容任務,兒童都必須抑制當前的優勢反應。也就是說,順利完成心理理論任務需要得到執行功能的支持。甚至有許多研究證實,抑制性控制是執行功能與心理理論共同的成分。(3)執行功能研究最初來源于神經心理學家對前額葉受損病人的分析,而來自腦成像研究的證據證實,前額葉同時也是心理理論發展的重要生理基礎。(4)來自特殊兒童研究的證據表明,自閉癥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顯著落后于同齡兒童,同時他們在許多經典的執行功能測查任務中也得分偏低。

執行功能與心理理論的關系研究日益成為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重點。研究者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對二者的相關性提出了多種理論假設,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1)心理理論是執行功能發展的前提條件,如Pemer等人將心理理論中的元表征能力視為執行功能發展的基礎。(2)執行功能是心理理論發展的前提條件,如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心理理論任務的完成要求個體具備一定的抑制性控制能力。(3)心理理論任務與執行功能任務的完成都需要個體具備一些共同的心理成分。如Zelazo等人認為二者均以條件性推理為基礎。(4)執行功能包含心理理論,即心理理論只是執行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上理論假設均需要更加深入與細化的研究證據的支持。

4.早期生活環境對執行功能發展的顯著影響

陳鶴琴說:“兒童教育要取得較大的效益.必須優化環境?!庇凶C據表明,在嬰幼兒12個月大時,他們的經驗已經為其執行功能的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基礎,但與此同時,嬰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又非常容易受不良早期經驗干擾。遭受虐待和忽視,有孤兒院撫養經歷,早產,有圍產期并發癥,出生前暴露于酒精環境等,都會顯著影響學前兒童執行功能的發展。

從神經解剖學的證據看,成長中的有害壓力會對大腦的結構發展產生破壞性影響。學前兒童在工作記憶、注意力和抑制性控制等方面的發展“赤字”,與早期曾經接觸過高度緊張的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有害的壓力會影響執行功能發展所涉及到的大腦回路的化學基礎,也會損害特定的神經結構。這些神經結構正是個體試圖維持工作記憶,抑制習慣性動作,或以更靈活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區域。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和執行功能相關的大腦區域和回路,與控制著學前兒童對威脅和壓力產生反應的更深層的大腦結構(如邊緣系統)有著廣泛的聯系。

學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處于由家庭、幼兒園和社區等眾多環境組合而成的紛繁復雜的關系網之中,其中家庭環境是學前兒童接觸的主要環境。家庭經濟狀態、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結構等。都會對學前兒童的成長產生直接影響。研究表明,能夠促進執行功能發展的環境往往是由父母一子女組成的簡單關系(包括家里和家外),這種關系有利于引導兒童從完全依賴成人支持逐漸轉變為自己獨立執行任務。此外,經常體驗各種社會互動的兒童,在入學時更能夠抵御雜念,控制自己對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更符合成人的要求和規則,并且能更好地完成具有目標導向的任務。與高社會經濟背景兒童相比,低社會經濟背景兒童在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和抑制性控制方面的測試得分均比較低。這一結論也得到了以7~12歲兒童為對象的前額葉功能電生理學研究的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