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養結合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膝骨性關節炎;中藥熏洗儀;和解少陽法;氟骨癥

氟骨癥是機體長期攝入過量氟化物,造成骨骼及骨周軟組織損害。生活在地方性氟中毒病區的人群,出現氟骨癥的臨床表現,X線片有氟骨癥征象,可診斷為地方性氟骨癥[1]。瀘州醫學院附屬中醫醫院扶世杰教授發明的中藥局部熏洗儀配合其擬定的以和解少陽為治法的外用中藥,局部熏洗治療氟性膝骨性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本院研究情況報道于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組83例氟性膝骨性關節炎,均為本院骨傷科門診患者。將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28例、對照組25例和空白對照組30例。治療組28例中,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齡(51.13±6.12)歲;平均病程(6.04±2.47)個月;雙側疼痛11例;WOMAC評分為(34. 50±16. 57)分。對照組25例中,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齡(58. 50±7. 33)歲;平均病程(7.40±5. 59)個月;雙側疼痛12例;WOMAC評分為(37. 40±17.70)分。空白對照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9. 40±5.82)歲;平均病程(4. 26±9.39)個月;雙側疼痛9例;WOMAC評分為(31. 33±13. 23)分。3組性別、平均年齡、平均病程以及WOMAC評分等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 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淮[2]; ②符合入選年齡標準40~65歲之間患者;③氟骨病的診斷標準[1];④符合Kellgren和Lawrence法I~III級;⑤符合中醫肝腎不足、筋脈閼阻證診斷標準[3]。

1.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者;②不屬于藥物作用范圍內病例;③并發病影響到關節者,如牛皮癬、梅毒性神經病、褐黃病、代謝性骨病、急救創傷等。④哺乳妊娠或正準備妊娠的婦女。⑤過敏體質反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⑥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抑郁癥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選天然硫酸葡萄糖胺提取物膠囊(生產廠家:新西蘭奈氏力斯健康產品有限公司),口服0.7 g/次(1粒/次),1次/d,隨餐服用,四周為一療程,連續1個療程。

2.2 治療組 采用本院扶世杰教授發明的中藥局部熏洗儀配合其擬定的和解少陽法外洗方,每日藥物熏洗膝關節40 min,四周為一療程,連續1個療程。

2.3 空白對照組 采取每日用熱毛巾外敷膝部40 min,并口服塞來昔布膠囊(生產廠家:輝瑞公司生產)0.2 g,兩次/d。四周為一療程,連續1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WOMAC評分 對3組患者的疼痛、僵硬、日常生活3個大類共24個問題進行評判,評判方法均用0~100 mm視覺量表評分法進行評定。分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嚴重為3分,極嚴重為4分,分數越高者表示其機體功能越差,且對生活的影響程度也越大。

3.2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數據進行正態、方差齊性檢驗;P

3.3 療效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臨床控制:癥狀、體征全部消失,實驗指標基本正常;顯效: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或者減輕,試驗指標明顯好轉;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減輕實驗指標有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實驗指標無變化。

3.4 治療結果(見表1)

4 討論

氟骨病患者均有骨性關節炎,我們稱之為“骨平衡紊亂性骨性關節炎” 中醫屬“痹證”范疇,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西醫的治療手段單一,以對癥治療的藥物為主,中醫治療多從腎入手,療效有限。

中醫治法分內治和外治。中藥熏洗法是中醫外治法中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也是非常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通過對上述經驗的總結,根據“骨痹通天丸”的處方結構,采取和解少陽的治療原則,配合舒經通絡的中藥外用熏洗治療,使藥力由內達里,達到全身治療的效果。它是借助于中藥的藥力與熱力,以達到舒筋活絡,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的目的。通過熏洗使藥液的有效成分能夠充分滲透至膝關節內,明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病變組織的充血水腫,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骨內壓,阻斷關節內外病理變化的惡性循環,同時能清除膝關節內部病變組織中過多的氧自由基,以便能有效地阻止氧自由基對軟骨細胞及基質所造成的損害;本院扶世杰教授發明的中藥局部熏洗儀,采用封閉式設計,能夠滿足科學化和規范化治療的要求,同時可以通過對溫度和熏洗時間等進行精確控制設定,實現熏洗過程的局部密封和自動化、標準化治療。

本臨床觀察結果表明, 中藥局部熏洗儀治療配合和解少陽法外洗中藥治療氟性膝骨性關節炎具有一定療效,故臨床上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冊.哈爾濱:中國地方病防治中心,1991.

篇2

【關鍵詞】老齡化;醫養結合;養老機構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加速了老齡化進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工資水平的大幅提升。老年人對于經濟支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安享晚年,愉快地度過黃昏時光。但是,現存的“醫療”和“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整合資源,提供服務一體化的醫養結合模式將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創新模式。當前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服務實施者、服務資金支付和服務從業人員等方面存在缺口。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現狀不容樂觀,應采取相關措施以完善該模式的不足。

一、推行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面臨的障礙

(一)缺少專業的監管評估機制

我國醫療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模式仍處于發展階段,相關的監管、評價體系和機構尚未建立。當前,構建醫養結合護理模式是重點,但監管部門卻處于多頭管理的局面,更不用說設立專門的管理評估機構了。管理評估機構的缺失導致相關評估標準未能確定。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醫養結合機構的評估與監管。例如:針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服務對象、機構設施、安全保障標準、收費定價和服務標準等進行評估與監管,從而有效地規范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使其運行平穩、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評估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更好地規范老年人的服務時長和服務數量,減少老年人不必要的費用支出,使老年人享受優質的服務。同時,在相關的監管評估機構與標準下,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對機構進行檢查,探望與回訪老人,從而提高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服務質量,在不斷地探索中使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逐漸趨于完善。

(二)資金匱乏與機構建設落后

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不僅需要設備的投入,而且還需要相關專業人才的培訓、人力物力的投入、機制的完善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由于我國長時間的探索,對于單一的養老服務模式和單一的醫療服務模式的籌資渠道有較多的了解,基本上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但是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是醫療與養老兩種服務模式的結合,處于兩者中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其籌資是靠養老保險還是醫療保險,或是獨自開辟一個新的險種,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同時,一些需要長期和專業護理服務的老年人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花費了大量的資金,由于他們的經濟能力較弱,不建議通過提高標準費用來籌集資金。如果缺乏長期的融資機制,醫養結合服務機構將面對設施的逐步老化,相關配套服務落后的局面,從長遠來看,可能難以維持運行,最終將面臨倒閉。

(三)機構數量少且存在結構性短缺

雖然養老服務和設施的數量不斷增加,但有效提供的數量卻遠遠不足。據調查,到2015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4億,全國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達到4000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8.3%。根據65歲人口5%的入住率,所需床位數為700萬張,缺口近30萬張。但是如果我國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全部入住,其缺口將達到3300萬。一方面是需求旺盛,對應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較缺乏;另一方面是仍有很多空缺床位,但因其收費偏高、功能較為單一,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不愿收留這些老年人,使得供需不匹配、不均衡,最終造成結構性短缺。從長遠來看,因為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加,大部分醫養結合機構將會調整床位或者降低服務質量,使得醫養結合機構的發展舉步維艱。

(四)服務人員配置不足且服務質量低

我國養老和醫療服務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專業的護理人員和全科醫生。根據國際公認標準,每三名老人就需要一名護理人員,但目前我國養老服務人員不到60萬,持證人員低于10萬人。2015年,每1000人中,僅有13.8名全科醫生;每1000人中,只有63.9名公共衛生人員。這些數據表明,中國養老與醫療服務專業人才的供給、需求矛盾突出。而且,在大多數護理機構中,一般由中年婦女擔任護理工作,她們基本上沒有受過專業培訓,也沒有相關的資格證書。另外,對于醫養結合機構,一些管理者、營養師、咨詢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也必不可少,這些人員是保障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專業服務的基礎。如果專業人員配置跟不上,久而久之,使得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機構發展就難以維系。

二、推行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對策

(一)制定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相關行業標準

建立標準的制度規范,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廣泛、健康發展。規范醫養結合機構的準入標準,嚴格監督醫養結合機構的運行,可以有效提高二者的整體效率;設立醫養結合機構的退出標準,對相關醫養結合機構的準入也是一種保證。同時,還可以防止其隨意退出,以避免對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設定醫養結合機構相應的運行標準,明確規定床位分配標準、服務人員專業化程度和服務人員數量等硬性規定。同時,對醫養結合機構中關于老年人的精神環境建設,給予一些靈活性的規定。例如:根據衛生條件、娛樂文化設施等建立機構等級評估制度,根據此制度的評估結果,制定不同的收費標準和財政補貼標準,督促醫養結合行業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幫助老年人根據評價結果選擇自己的養老服務方式。

(二)采用多種補貼政策扶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有效的政策,給予醫養結合服務機構以支援。例如:土地配置、建立商業貸款制度等激勵措施,以此來降低醫療和養老服務機構的資金投入。在商業貸款方面,可以為貸款開辟一條綠色通道,簡化審批程序和審批時間,對具有社會公益性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適當降低其貸款利率,積極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行業。其次,政府還可以對現有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進行稅收減免、商業水電改為民用水電等補償形式。適當降低公共福利事業的稅費,將醫養結合機構的商業水電性質變為民用水電性質,相信在兩項政策同時作用下,能有效降低機構經濟壓力。最后,鼓勵非盈利性組織參與其中,鼓勵社會養老服務和個人捐獻等進入醫養結合產業,以此來擴充醫養結合產業的籌資渠道。

(三)鼓勵多元社會資本投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

首先,可以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在醫療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模式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由醫養結合機構承辦者進行設計、建設、運行等大部分工作,由入住機構的老年人付費或政府承擔一部分費用,投資者獲取合理的投資收益。政府的責任主要是負責機構設施質量、人員服務水平以及相關公共服務價格的監管。其次,將私募基金納入醫養結合服務產業。我國也可以嘗試將私募基金引入民生領域,利用其為養老產業進行大量籌資。在政策、服務、金融等方面的扶持下,讓更多的私募基金聚焦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使我國醫療與養老服務產業充滿活力。最后,社會眾籌資金也是一種有效的融資渠道。醫療服務模式與養老服務模式相結合,屬于新興模式,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利用互聯網交易平臺,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項目在眾籌平臺上向公眾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并且承諾合理的報酬,從而籌集到大量資金。

(四)創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人才培養機制

專業服務人才是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健康、長遠發展的基石。為使機構培養出專業的老年護理人才,有以下幾點措施:第一,在政府的指導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與醫學院校建立長期專業人才培養和輸送合作關系,采用新型“訂單式培養”模式,在醫學院校和職業類院校建立老年護理相關專業,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輸送具有醫師資質、護士資質的相關人才,形成合理有效的人才培養和輸送機制。第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對相關執業人員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訓,以此來提升服務水平。第三,大型綜合性醫療服務機構應不斷強化對基層醫養結合機構的支持和幫助,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專家下基層,進行專業技術指導。第四,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迫切需要專業醫生、護理人員來充實其中。因此,必須提高相關服務人員的薪資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增強他們的榮譽感,以此來吸引更多年輕、專業的人才加入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

參考文獻:

[1]榮小紅.中國私募基金法律規范化研究[D].中央財經大學,2007.

[2]曹琦,穆而.城鎮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評價與分析[J].黨政干部學刊,2003(2):27-28.

[3]耿愛生.養老模式的變革取向:“醫養結合”及其實現[J].貴州社會科學,2015(9):101-107.

[4]陸愛勤.我國新時代健康保障體系的發展路徑[J].上海經濟研究,2008(10):34-39.

篇3

關鍵詞:傳統中醫學;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

中圖分類號:R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5-0088-03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世界經濟和社會生活日益現代化,人類的壽命逐步延長,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傳統中醫學歷來重視養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醫學作為傳統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經驗的自然科學”,對以土家族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擬探討飲食起居,精神調養,形體鍛煉等在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較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

1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

中醫養生文化歷史悠久,在世界文化當中,中國人的養生學與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獨到之處。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1],是對養生的精辟總結。養生,又稱為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最早見于《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2]。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

1.1 適應自然規律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時刻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只有能動地適應外環境變化,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才能延緩衰老和避免疾病的發生[3]。《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靈樞•邪客》曰:“人如天地相應”指出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這是四時養生之道[4]。

1.2 重視精神調養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是中醫養生防病的一個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要盡量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靈樞•本臟》言:“意志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因而要求人們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轉移情緒感情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謹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備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而機體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素的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推遲衰老的發生,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獸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

1.3.2 辨飲食之宜忌 強脾胃,節飲食乃第一要務。包括忌過饑過飽和飲食偏嗜[5]。《金貴要略》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之為害。……若得益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風賊邪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干也”的記載。

2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之道的措施

2.1 調神養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靈樞•天年》)故養生尤重調神,除四季調神外,還包括以下3個方面。

2.1.1 養靜藏神 《素問•痹論》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老老恒言》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務”。養靜的關鍵在乎節欲。如果過分的貪求聲名物欲,可導致損正折壽。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動形怡神 動形可促進氣血流暢,舒筋活絡和協調臟腑功能活動,使人精神煥發,心曠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過適當的動形來怡神,靜神,就顯得更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賞音樂,戲劇,歌舞,或讀書吟詩,交友攬勝,種花垂釣,琴棋書畫等情趣高雅,動靜相宜的活動,可以起到培養情趣,熱愛生活,陶冶情操,怡養心神的作用。人生際遇遭逢違樂之事再所難免,如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愛好,環境與條件,參加上述活動,常可自我解脫,移情易性,從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養生 包括節欲惜精、節及注意衛生等措施。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明性生活是必須的,是順應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腎精,因此必須節制。《素問•厥論》中更明確提出是損傷體質的重要因素,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故手足為之寒也”。由于過度,使之從“質壯”的體質轉變為陽氣衰于下的體質,充分說明節欲保精對養生的重要性[6]。

2.3 飲食養生 食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記載看,有禾、麥、黍、稷、稻等多種糧食作物,已能大量釀酒。到了戰國時期,終于有了關于食醫的理論,標志著食療的飛躍發展[7]。《周禮》中有食醫記載,說明我國古代對飲食健康的關注程度已非一般。《內經》有“藥已祛之,食以隨之”的治病原則[8]。

2.3.1 注意飲食衛生 其一是防止飲食不潔。其二是不要攝食腐敗變質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類,以免“飲食中毒”。(《諸病源候論》)

2.3.2 提倡飲食有節 食養中主張飲食有節制,提倡定時定量,防止饑飽失常。中醫內科許多疾病的發病因素都和飲食無節制有關,這里的節制是適量的意思,不能吃的過多,但也不可過度節食[9]。認為“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食量則因人而異。

2.3.3 克服飲食偏嗜 克服飲食偏嗜是謹和五味以養生的重要內容,反應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營養的食養思想。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熱。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養臟,各有其親和性。如果長期偏嗜某種食物,易致臟氣偏勝而功能失調,或形成“膏粱”之變;同時,會導致其它營養物質的匾乏而使機體失養,繼發產生種種疾患。《保生要錄•論飲食門》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臟氣不均。”

2.4 傳統健身術養生 傳統健身術養生,如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等拳術及各種氣功和武術運動等,以此來煉形、煉意、煉氣,使身體“形與神俱”[10]。運動養生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要求運動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能收到運動以養生的功效。

2.5 藥物養生 藥物養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過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藥并借助其補養或通瀉作用,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調和臟腑、通暢經絡,達到益壽延年、祛病強身的目的[11]。補益扶正是藥物養生的基本法則,調補腎脾是藥物養生的中心環節。從保健防衰的益壽方劑來看,如《世補齋醫書》中的首烏延壽丹,《外臺秘要》的延年茯苓飲等諸方,其重點亦多在補益腎、脾兩臟。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所載上品藥物120種,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長年”、“不老”、“不夭”等即達85種,其中包括人參、地黃、枸杞、女貞子等著名補養藥[12]。

2.6 推拿、針灸養生 推拿養生是通過各種手法作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和保健強身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物信息的調整和糾正解剖部位的異常等方面。《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記載了預先針刺五臟六腑的原穴,可預防邪氣侵犯臟腑,并認為:“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預先針刺使“補神固振,神氣不散,神守不分”,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區,總面積約10萬km2,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于南嶺,是一條文化沉積帶。“土家族正好分布在這條文化沉積帶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別豐富[14]。”土家族醫學以“三元學說”及氣血精為理論基礎框架,以毒氣學說為病因學基礎,以氣血失調與冷熱失衡為病理學基礎,以“五診法”為診斷學基礎,以“七法”、“八則”為臨床基本治則,具有別于傳統中醫學及其他民族醫學的獨特的醫學學術特點[15]。其中包括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這些養生保健內容與土家人民的文化娛樂,體育運動,飲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關,是民俗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的結合,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衛生保健體系[16]。 具體體現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為歌舞之鄉。在土家民間流傳的舞蹈種類頗多,這些舞蹈多是在生產勞動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達內容與農事活動、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動密切相關。如擺手舞,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滲入,以土家原生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風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戰性、審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勞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勞動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為一種傳統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國式詠嘆調”之稱。以哭訴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語”,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語”三種元素相結合的獨特音樂風格[18]。

3.2 運動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運動,是土家人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逐漸認識,創造的一種身心鍛煉的養生方法。在勞動中講究有度有節,反對蠻干閑散,以免傷神損形。其傳統體育活動如武術、氣功、踩高腳馬、爬樹等。這些方法能促進氣血運行,經脈強健,三元協調,從而達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3.3 藥食調補 土家民間食物種類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療的習慣。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產野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尤其是人體必須的稀有元素,如獼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醫常根據不同的時節,合理調配膳食,選用既有營養價值又有預防保健作用的食物進食,促進人體氣、血、精生機旺盛,三元臟腑功能健全,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區是茶葉盛產之地,喝茶養生也是土家人的習慣,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藥物,對多種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如七葉參茶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獨特,極具營養價值,多用來招待貴賓。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定的規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為期,與晝夜相伴,與四時相應,以保證睡眠,怡養心神。心神得養,則形體亦健,抗病之力亦強。

4 傳統中醫學與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的異同

傳統中醫養生學深受道教、《周易》哲學及《內經》的影響,從而創造了中醫養生學的獨特體系,為中華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19]。而土家族醫學的養生學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為基本特點的道德觀、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與梯瑪文化的影響[20],同時又結合了土家先民與大自然不斷斗爭的結果而形成。但是作為一門經驗學科,土家族醫學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傳統中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土家族醫學是以傳統中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該地區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雖然與傳統中醫學理論大體原則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強調運動、飲食、情志養生,但有其獨特之處,強調以古樸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醫藥一家;醫護一體;藥食同源;口耳傳承;療效可靠,尤擅蛇傷、骨傷科等。通過文體娛樂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結合。傳統中醫學養生強調“未病先防”[21],如傳統的針、灸、按摩、藥補等均可成為“治未病”的妙計良策。宋代太醫竇材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總之,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壽命的逐步延長,我國老年化越來越嚴重,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本文探討了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以期達到強身健體,預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養生保健,值得進一步挖掘與提煉,為新世紀的人類健康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謝玲.抗衰老與中醫養生防病[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8,30(1):56.

[2]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83.

[3]吳忠祥,尹抗抗,譚達全.《淺談黃帝內經》養生觀[J].新中醫,2009,41(1):112.

[4]李敏.老年養生應順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鐘木生.《內經》論養生長壽之道淺述[J].新中醫,2009,41(8):121.

[6]張恒文,余萬桂,李玉和.淺析中醫學養生法則[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2):1317.

[7]張海波.中醫食療之源流探討[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2):15.

[8]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黃帝內經素問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16.

[9]呂述鵬,郭宏敏.中醫食療在老年人養生與防治疾病中的意義[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3):31.

[10]閆潤芹,王娜.淺談中醫養生保健[N].科技健康導報,2008:30.

[11]張學梓,錢秋海,鄭翠娥.中醫養生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孫光榮.中醫養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573.

[13]宋星,鮑毅海.淺談針灸“治未病”及應用[J].新疆中醫藥,2009,27(3):24.

[14]田詠華.試論土家族醫藥學術特點[J].中醫藥通報,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叢書•總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4.

[16]趙敬華.土家族醫學概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羅嵐.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靜.淺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點[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觀芬.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50.

[20]尹文仲.土家族醫藥的文化特征[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5):1244~1245.

篇4

〔關鍵詞〕“中和” 中國傳統音樂 音樂治療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音樂創造與欣賞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中國傳統音樂崇尚的“中和”是一種講究節制和適中、主張化沖突為統一的和諧美。在“中和”的原則下,中國傳統音樂強調在“中”(“中正”)的制約下達到“和”(和諧)的狀態, 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通過音樂抒感也講究節制,“樂而不,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發乎情,止乎禮義(《詩大序》)”。而我國傳統醫學認為保持心性平和、凡事中正而有節制,才是養生之道,“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精神上清心寡欲、摒棄雜念,氣血就能平和暢達,這與崇尚“中和”的我國傳統音樂審美觀不謀而合。千百年來,在“中和”的審美標準要求下,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大多剛柔兼備,情感力度適中,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等特性,崇尚和諧、自然,在情感表達和體驗方面大多符合中醫養生學的要求。《史?樂書》中說道:“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這里明確指出音樂可以用來動蕩血脈,流通精神,且調和人心,涉及到音樂對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影響以及對于人品德培養的積極意義。清代醫家吳師機直接指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 清,吳師機,《理瀹駢文》)從古至今,中國傳統音樂在音樂治療方面有著極大的研究價值,在平衡人的身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音樂治療的發源

在遠古社會,巫師是氏族、部落中負責與鬼神相通的人。大量資料表明,原始歌舞和原始人類的巫術崇拜活動有關。在甲骨文中,舞與巫是同一個字,那是因為“這些巫師往往能歌善舞,在以祭祀為主要內容的原始舞蹈中起著組織者的作用。”[1]另一方面,據考證,中國古代在周之前, 巫、 醫不分家,巫的職司之一即為醫,巫師可以通過巫術驅災辟邪為人治病。漢字“醫”古為“t”,又寫作“”。因此“巫醫同源”的說法也被人們廣泛接受。在遠古社會,巫師不止要知曉巫術,還要具備相當的醫藥知識和音樂技能。“巫師”不止是“巫師”,還是“樂師”和“醫師”,“這就決定了‘巫醫’治病的方式往往合祭享禱禳、歌呼舞樂、砭藥灑滌、催眠暗示于一體。”[2]賴文教授在《匪與五音配五行五臟》一文中對古代文字的演變進行了研究,力證“貳薄“ ”“ ”三字同源,從中國文字的象形意義來看,“樂”、“藥”的繁體字分別是“貳焙汀八”,“”在古代也有“貳鋇男捶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中國古代音樂與治療的關系。“醫藥同巫術,巫術飾以歌呼樂舞,這一醫巫兼施的醫事形態強化了先民對樂、藥、療三位一體的認識,以語言表示則成為音義相通的同源詞;付諸實踐則成為祝由醫術;約定俗成并加以概括總結,就成了早期的樂療理論。”[3]

二、中國傳統音樂治療途徑

(一) 樂以養身。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是事物的空間結構之“中和”,它是指組成事物的各個要素相互構成一種能發揮最佳功能的和諧結構。就陰陽五行而言, 也有其空間布局:“木, 五行之始也 ,水 ,五行之終也, 土 ,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木居左 ,金居右 ,火居前 ,水居后,土居中央。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之義》) 董仲舒認為五行這種空間位置排列結構是“天次之序”,是“不偏不倚”的結構,這本來就是一種“中和”的結構 。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下,我國傳統醫學有“五音五行”的說法,由于五音分別對應五行,因此五音也是處于一種“中和”的結構之中。《黃帝內經》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相生又相克,稱“五行”。而宮、商、角、徵、羽則組成了“五音”。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系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行與五音的對應關系為:“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根據這一理論,《黃帝內經》中認為五音可對相應的五臟起作用:“宮音悠揚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欲;商音鏗鏘肅勁,善制躁怒,使人安寧;角音調暢平和,善消憂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因此五行音樂能起到平衡陰陽、調理氣血、保持體內氣機動態平衡、維護人體健康的作用。當然,五行音樂養身并不是用某一個樂音去調理某個臟器,而是運用五行原理,使它們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約,五音搭配組合,適當突出某一個音來使得身體處于“和”的狀態。五行、五音、五臟對應關系如下:

另外,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在聆聽音樂時樂音、情感、臟氣共鳴互動,從而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調節心情的作用。用現代醫學來解釋,實際上是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樂音的震動引起人體細胞組織發生和諧的同步共振,適當的聲波(如具有“中和”特征的中國傳統音樂)使人體各系統的生理機能,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如脈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節奏、胃腸蠕動,甚至肌肉的收縮舒張,都能得到良好的調節。同時音樂聲波也是一種能量,可以激發人體潛在能量的發揮,使人體更加生氣蓬勃。其次,音樂聲波對中樞神經和內分泌系統,也具有良性影響。現代研究發現古琴音樂的旋律接近腦電波“α波”的波長,即波動頻率在7Hz~2Hz(次/s),因此能誘導被稱為“放松波”的“α波”出現,并可分泌β-內腓肽這種使人產生愉的化學物質。[4]

(二)樂以養性

1、以樂怡情。春秋時期秦國名醫醫和,最早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關于音樂對于人的性情乃至健康的影響。醫和認為過度宣泄感情的音樂,使人失去平和本性,甚至產生疾病,而只有中正平和的音樂,才能節制人心,使人保持平和本性和遠離疾病。“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記?樂化》)所以,聽到《雅》、《頌》的樂歌,會使人心胸開闊;拿著盾、戚等舞具,學習俯、仰、屈、伸等舞蹈動作,會使人儀態變得莊重;按一定的行列和區域行動,配合著音樂的節奏,行列就會整齊了,進退也協調統一。所以,樂表現了天地間的協同一致,是中正諧和的綱紀,是人的性情必不可少的。《漢書》對于這一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崇尚輕微淡遠、幽靜恬淡的美,《老子》認為養生應該做到“致虛極,守靜篤”,認為過分華麗悅耳的音樂,既不虛也不靜,自然對健康無益,提出“五音令人耳聾”,只有“淡兮其無味”、“大音希聲”的音樂,才能使人的精神情志得到全面的休息和調養。嵇康明確提出了音樂的養生功用,“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若以此往,庶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古代醫學典籍都一致認為“中正平和”的音樂才有利于調節人的情志。

古琴音樂尤其追求以中正平和之音、清微淡遠之境達到養神養心的目的,清代《五知齋琴譜》謂古琴“其聲正,其氣和,其形小,其義大,如得其旨趣,則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靜。志靜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憂樂不能入”,說的是古琴能調暢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歐陽修在《送楊序》中寫道:“余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在文中歐陽修自述曾經患有“幽憂之疾”,多方求醫無效。后來歐陽修向好友孫道滋學琴,只要撫弄琴弦,投入到琴聲中去,他便萬事離心,煩惱盡除,不覺間抑郁癥竟痊愈。歐陽修因此將此法推薦給好友楊,后者由于屢試不中,抑郁成疾。歐陽修特地送給他一張琴,稱用藥物治療不如以琴曲來排遣憂思的效果好,并將自己用古琴治療“幽憂之疾”經歷及體會寫入了《送楊序》。該案例被《壽親養老新書》收錄,成為古代音樂治療的經典醫案。《孔子家語》則這樣描述古琴的修身養:“琴之所貴,貴在中聲為節,不卑不亢……故能使體靜而新鮮,體靜則陽氣不燥,如是則陰平陽密,精神乃治,生氣得養。”因此彈奏古琴時要做到“神閑”、“意定”、“貌恭”、“心靜”,方能達到心平氣和,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欣賞或是演奏古琴都對人情志性疾病的調養十分有益。

2、以樂釋懷。除了儒道兩家宣揚的中庸淡和的怡情養生思想外,中國傳統音樂還有娛樂人心、宣泄感情、調節情志的功能。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了音樂使人“歡放而欲愜”,即音樂能給人帶來美感和,一旦人內心的審美欲求得到滿足,自然會更加健康和快樂。陶淵明一生將琴與詩、書作為人生伴侶,作為生活的情趣之所寄,“寄心清商,悠然自娛……曰琴曰書,顧盼有儔”,[5]并認為音樂有宣泄情緒和調節情志的功能,“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6]中醫認為人的各種情志之間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動態關系,針對情緒的過激變化,中醫提出了“情志相勝”理論,《黃帝內經》中記載:“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當某種情緒過甚而致發病時,可以用另一種“相勝”的情志來“轉移”、“制約”或“平衡”它,從而使過度的情緒得以調和。而音樂是實現這種情緒轉移、制約和平衡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在古代著名醫案中記載有用音樂宣泄情緒而治愈疾病的例子。如明代萬全診治一患兒,該患兒傷食、抽搐,用藥之后昏睡,目閉不開,萬全便叫小兒平時的小伙伴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取其小鼓小鈸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娛之。未半日,目開而平復也,凡十日而安。”[7]現代,根據“情志相勝”的原理,郭子光教授和張子游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中醫康復學》中,針對具體病癥,開出了“音樂處方”:古琴曲《幽蘭》、《梅花三弄》等,具有清幽柔綿的意境,可以用來治療緊張、焦躁所致的病癥,或怡情悅志、胎教等,為“音樂安神法”;古琴曲《流水》、《陽關三疊》等,爽快鮮明,可以用來治療精神憂郁所致的病癥,為“音樂開郁法”;《小胡茄》等,曲調凄切悲涼,可以用來治療憤怒暴躁所致的病癥,為“音樂悲哀法”;又如《離騷》、《滿江紅》等,音樂激昂悲壯,用來治療憂思郁結所致的病癥,為“音樂激怒法”;再如《黃鶯吟》、《百鳥朝鳳》等,以輕松喜悅之曲,治療悲哀郁怒所致的病癥,為“音樂喜樂法”。[8]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音樂在釋放與中和人的負面情緒方面具有積極的研究前景。

(三)樂以養德。道德培養本不屬于音樂治療的范疇,但是中國古代醫家和儒家都強調“仁、和、精、誠”的價值理念,表現在養生文化中就是重視倫理道德的修養,把修身養性看作延年益壽的基本法則。明代王文祿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孔子也認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這里反映出“仁”和“壽”的聯系,強調了仁德對于養生的重要性。《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則為“德以養生”的命題給出了具體的解釋:“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本文才將道德培養也納入到廣義的音樂治療范疇中來。

德能養生,那“樂”又何以養德呢?孔子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禮記?經解》)從中可以看出 “樂教”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寬廣善良的品德。“樂”在中國古代作為文明形態與“禮”捆綁在一起,形成禮樂文化。“禮”與“樂”結合的契機在于二者都以“仁”的道德內涵為基礎,在“天人合一”的背景下實現交錯重合。《禮記?樂記》中提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以禮教中,以樂教和。”樂的主要功能是“使人和”,緩和“禮”所造成的人際關系的對立,使人心境和諧情緒安定,另外還可以疏導節制人欲、凈化人的心靈,有利于社會安定。從“樂教”思想和禮樂文化來看,德育價值始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永恒追求之一。朱熹也強調音樂應“養中和之德,而救其氣質之偏”,進而“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在這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始終以“促人中和”、 “養中和之德”為己任,大多具有豐富的德育內涵,在音樂形式、內容和表現表達方式上都以“中和”為標準,具有顯著的德育價值,。明末琴家徐上瀛在其《溪山琴況》中提出二十四況,開篇就明確指出“首重者,和也”,又曰“弦上之取音唯貴中和”。在中國古代,歷代文人都將音樂修養(主要是古琴)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古琴成為古代文人必備修養的“琴棋書畫”之首。春秋時期秦國名醫醫和就提出彈古琴是為了修煉自己的道德和儀節,而非聲色之欲。東漢哲學家桓譚在《新論?琴道》提出:“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者圣賢,玩琴以養心”。“以樂養德”,以“中和之樂”養“中和之德”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音樂史。

結語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類亞健康狀態和心理疾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即 “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無虛弱”,這是一種全新的健康概念。以“中和”為美的中國傳統音樂對于“養身”、 “養性”和 “養德”的關注不僅涉及音樂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還進一步引申到用音樂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達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理想境界,這正符合上述了“生物-心理-社”的現代醫學模式。因此,在當今社會,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掘和整理中華民族古老的樂療思想,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醫學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50.

[2][3]賴文.匪療與五音配五行五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19-122.

[4]邊江紅.古琴音樂療法概況及其對中風后抑郁癥的治療淺析[J].湖南中醫雜志,2012,28(4):144-145

[5][6]孫鈞錫.陶淵明集校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81,200

篇5

自懂事以來我的胃就一直不好,曾患過好長時間的十二指腸潰瘍,于是對這個論題很感興趣,以前也看過一些老中醫,吃些不知名的湯藥,因不算嚴重自己始終也不太重視,唯有對他們說的“胃病,三分治七分養”印象深刻。現在,半學期的藥膳與養生保健課程就要結束了,其間我學到了很多以前感興趣但又不了解的東西,也懂得了養生保健的重要性,便萌生了自己研究對于胃病怎樣進行食療的想法,下面是我針對患胃炎或胃潰瘍病的病人,如何利用藥膳預防或改善的一點學習體會。

首先了解一下胃潰瘍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病。潰瘍病以反復發作的節律性上腹痛為臨床特點,常伴有暖氣、返酸、灼熱、嘈雜等感覺,甚至還有惡心、嘔吐、嘔血、便血。在胃腸局部有圓形、橢圓形慢性潰瘍。上腹痛多次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痛是典型消化性潰瘍的主要來的就是癥狀。

其次說說胃潰瘍的傳統治療

現代醫學認為,胃酸分泌增加和胃、十二指腸黏膜防御機能受損,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兩個主要因素。治療胃病的傳統藥物作用機理大多為治胃養胃,比如吃殺菌消炎,中和胃酸,強化胃動力等等。吃藥治胃病,雖然可以使胃病癥狀得到暫時的緩解,但是大多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而患者多數反反復復,久治不愈。一般藥物往往只是將表面癥狀減輕,只針對胃部疾病多種發病臨床表現做應急處理,人們往往忽視病情。在病情稍微緩解時就不再繼續治療,表現為不痛了、不酸了、不脹了、不吐了就以為病好了,不再管它了。這樣就造成胃病反復發作,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慢性胃病。

而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胃潰瘍屬于中醫胃脘痛的范疇。分為胃寒、胃熱、氣滯、血瘀等證型胃病可分脾胃虛寒、脾胃郁滯、脾胃陰虛等癥狀。主要還是靠慢慢調理,宜少食多餐,以軟食為主。

至此,我對胃病有了些最粗淺的認識,也終于明白那“三分治七分養”意義了。

針對患胃潰瘍病的病人,如何利用藥膳預防或改善

藥膳是藥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

七分養應該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且春季機體代謝增高、胃液增加,凡此種種,會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更易引起或誘發潰瘍病。潰瘍病人除了應勞逸結合、保證睡眠、防寒保暖、穩定情緒之外,更應該合理膳食,于是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整理出以下一些小“藥方”【1】,基于藥膳與養生保健的理論基礎,用食療法進補養胃,飽口福的同時解決困擾多年的胃病,何樂而不為呢。

1、雞蛋殼焙黃研為細末,每次服6克,溫水送服,主治胃潰瘍。

2、紅茶5克,放入茶杯中加沸水沖泡10分鐘,調入適量蜂蜜、紅糖飲服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3、牛奶250克,煮沸調入蜂蜜30克,溫熱飲用,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4、豆漿1碗,加飴糖15克,煮沸后晨起空腹服,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5、每日飯前1個香蕉(以未成熟者為好),主治胃潰瘍。

這些都是些常見易得且美味的食物,適合長期食用。此外,我平時喜食湯、粥,對此也特別關注,現也整理出一些,以供參考。

1、蟲草百合鴨肉湯【6】

原料:冬蟲夏草3克、百合25克、鴨肉100克。

制法:先將鴨肉燉30分鐘,然后加入冬蟲夏草、百合再燉20分鐘,調味后飲湯并食蟲草和鴨肉。

功效:健脾養胃并潤肺補腎。適應:脾胃虛弱、肺腎不足,元氣虧虛的患者。

2、牛奶粥【7】

原料:大米100克,牛奶500克

制法:大米淘洗干凈,加水旺火燒開后,改用小火煮成粥時,倒入牛奶攪勻,繼續用小火熬煮約40-50分鐘即成。可直接食用也可根據口味加糖或鹽。

功效:補益氣津養胃生肌。

適應:適合氣陰不足的胃病,即氣短、乏力、口干、內熱的胃病患者,也適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3、雙魚湯【6】

原料:花膠100克,鮮魚腥草100克

制法:花膠用水泡半天,切成細絲,加入1500毫升水,旺火燒開后,改小火熬煮約50分鐘,再加鮮魚腥草滾10分鐘即可,調味后食花膠飲燙。

功效:清胃生肌止痛。

適應:胃熱患者,即經常感覺胃里有灼燒感,及因熱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4、胡椒豬肚湯【6】

原料:新鮮豬肚一個,白胡椒15克

制法:將胡椒打碎,放入洗凈的豬肚內,用線扎緊豬肚切口,放入沙鍋內慢火煮至爛軟,湯中放入少許芫荽調味,將豬肚撈起,棄肚內胡椒,食肚肉飲湯。

功效:溫中健脾、和胃正痛。

適應:胃寒患者,如經常因為吃涼的食物而腹瀉的患者。

5、養胃佛手粥【6】

原料:佛手柑10-15克,粳米50-100克,冰糖適量

制法:將佛手柑煎湯去渣,再加入粳米、冰糖同煮為粥。

適應:肝郁、胃脹的患者。

6、桂圓松子仁湯【7】

原料:桂圓40克,松子仁20克,白糖適量。

制法:將桂圓去殼后洗凈,松子仁洗凈,兩者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用中火燒開,改用溫火煮10分鐘,加白糖,過約10秒鐘關火即成。

功效:桂圓肉能補脾益胃、養血安神、益心補氣。松子仁能滋陰、熄風、潤肺。兩者共食,更能起到養胃滋補的作用。

7、香菇粥【7】

原料:小米50克、香菇50克。

制法:先煮小米粥,取其湯液,再與香菇同煮。

每日服3次,持續服用有效。

功效:大益胃氣。適用于氣虛食少,有開胃肋食用。

要把養胃當成一項長期的保健事業

保持身體健康是進行一切學習、工作的前提,不要等身體不適時才知健康的可貴,才想到治療與養護,日常飲食中就該多多注意,現介紹一些養胃食物及相關藥膳:

1.五谷雜糧:梗米、玉米、粟米、高粱、小麥、蓮子、蕎麥、甘薯等

1)蓮肉糕【7】

原料:糯米500克,蓮心肉、白糖適量。

制法:蓮肉洗凈去心,煮熟壓爛碎,糯米與蓮肉渣泥拌勻,加水適量,蒸熟,待冷后壓平,切塊,上盤后撒白糖一層即可。

功效:主治慢性胃炎。

2.肉蛋類:豬肉、豬肚、牛肉、狗肉、雞肉、鵪鶉等

1)蔥姜養胃肚條【6】

原料:蔥50克,熟豬肚500克,生姜50克,植物油9克,鹽3克,料酒5克,味精1克

制法:把豬肚切成細條,蔥切成段,姜切成絲,鍋中注油燒熱,爆香蔥段,姜絲,烹入料酒,加入肚條翻炒均勻,加入鹽燒熟,加味精即成.

功效:適用于胃寒,胃下垂,潰瘍病患者

3.水產品類:草魚、鯽魚、鱔魚、黃花魚、帶魚等

1)鯽魚糯米粥【4】

原料:鯽魚1~2條,糯米50~100克,調料適量。

制法:魚去腸雜,與粳米煮粥,粥熟后將魚骨刺去掉,加入調料即可服食。

功效:主治胃病,慢性胃炎。

4.蔬菜類:番茄、紅蘿卜、白蘿卜、生姜、大蒜、大頭菜、蓮藕、南瓜等

5.水果類:蘋果、香蕉、橙子、木瓜、甘蔗、大棗等

1)白玉木瓜汁【7】

原料:玉米、白扁豆各60克,木瓜15克。

制法:將玉米、白扁豆與木瓜加水煎汁飲服。

功效:主治胃炎。

6.其它類:菌類、蜂蜜等

1)蘑菇養胃菜心【7】

原料:青菜心500克,干蘑菇50克

制法:把蘑菇用溫水洗凈,菜心根部十字劈開,洗凈,炒鍋加植物油至六成熱放心菜心翻炒,加鹽,鮮湯,白糖等佐料繼炒至軟熟撈出置盆內,再將蘑菇.料酒入鍋加鮮湯煮沸加鹽.味精.色薄芡,盛入菜心盆上,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胃炎,潰瘍病患者適用.

2)淮山蜂蜜煎【6】

原料:淮山30克,雞內金9克,蜂蜜15克。

制法:淮山、雞內金水煎取汁,調入蜂蜜,攪勻。日1劑,分兩次溫服。

功效: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虛弱,運化不健之食積不化、食欲不振等。

對于患有胃潰瘍病的病人,無論是治還是養,平時還要多注意調理,一是要放松生活節奏,二是把好飲食關,三是適當進行運動。長期堅持健康正確的生活方式,對于胃潰瘍的防治是非常有好處的。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2】《胃病診斷與中醫治療圖譜》

作者:姚保泰郭之平呂霞

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09

【3】好大夫在線:/

【4】《家庭醫生報》

【5】《求醫不如求己3》

作者:中里巴人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11-1

【6】中華藥膳網:

【7】《貝太廚房:四季養生餐》

作者:薩巴蒂娜

篇6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醫療; 以患者為中心; 可及性

New Thinking of Patient-centered Integrated Medicine/ZHANG Qiu,LI Da-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8):096-099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bout integrated medicine is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Debates on integrated medicine have been present,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encourages that man is not just an organism,the patients’ interests and autonomy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mos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lement and perfect the concept,existing ques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n “patient-centered”.

【Key words】 Integrated medicine; Patient-centered; Accessi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35

在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獲進步獎6項,其中5項都是關于中國傳統中藥的理論方法創新和研發技術突破,如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產業化(進步獎一等),源于中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進步獎二等)和調肝啟樞化濁法防治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基礎與應用研究(進步獎二等)等,這說明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視和支持。在這些項目當中,中西醫結合醫療的思維對于研究方法的建立和新藥品的研發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國內關于中西醫結合的爭論和質疑一直都存在。現代醫學模式認為:人不僅僅是一個生物體,更重要的是一個具有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綜合整體,所以更強調病患的利益和自,筆者就嘗試圍繞“以患者為中心”這個主題對中西醫結合醫療的概念,就現存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新的補充和完善。

1 中西醫結合醫療之爭論

WHO在2002年發表《2002-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療及替代醫療全球策略》,建議各國將傳統醫療納入現有的醫療服務之中。至目前為止,全球應用中醫藥的國家已經達到一百四十余個。無論在東方或西方,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都已成為當前全球醫療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但是,作為傳統中醫的發源地,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和應用還遠低于預期,多數情況屬于“中西醫的并存”而非“中西醫的結合或者融合”。而且在國內,關于“是否廢除中醫”的網絡討論及中西醫打賭“論戰”的新聞卻時有發生。參考國內文章,我國學者和公眾對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爭論主要在于中西醫結合的出發點本是“西學中”還是“中學西”,以及中西醫結合的結果是“否會消融傳統中醫的存在和發展”。無論是哪一種該觀點,都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這種新的醫學模式是為誰服務的,是滿足誰的需求為前提的。“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os,460-377 B.C.)誓言:我一定會用自己的能力及判斷力來醫治和扶持患者……且永遠不會傷害他們。中國的“醫圣”張仲景道:上以療君親之疾,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下以救貧賤之厄[1]。由此看見,醫道的本質無論中西都是相同的,醫師盡己所能來醫治患者。所以,只要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很多的爭論和研究就會更有建設性。

2 中西醫結合醫療之概念新解

中西醫結合這一概念從被提出來,就一直沒有一個內涵確定、外延清晰的科學定義:這期間,有的把懂得一些中醫又懂得一些西醫的人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臨床上中西藥并用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教學上中西藥并用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用西醫還原性研究方法對中醫理論體系進行驗證、解釋、改造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管理西醫的方法照搬到中醫管理上來稱之為中西醫結合;近年來有的更把中醫西醫化、中藥西藥化稱之為中西醫結合[2]。

2.1 WHO對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定義 定義為:結合科學知識和方法融合傳統醫藥和西方醫學的一個可持續的過程。定義中包含了三個部分:(1)這是傳統中醫持續發展的過程,認為中西醫結合是中醫未來的方向;(2)方法上,涉及到現代科學知識和測量方法;(3)中西醫結合是傳統中醫和現代西醫的重要交融結果。

2.2 國內的代表性觀點 在20世紀40年代即提出主張:中西醫一定要結合起來。在倡導西醫學習中醫的基礎上,提倡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研究中醫藥。這是官方首次界定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陳士奎[3]在“中西醫結合定義探析”一文中,對“中西醫結合”定義為: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王振瑞博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史論”則認為:中西醫結合,就是在中西醫團結合作的基礎上,主要由中西醫兼通的醫學人才,用現代科學方法,發掘、整理、研究祖國醫藥學遺產,豐富現代醫學科學,發展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統一的新醫學的過程。這兩種提法,都是以新醫學體系為目標。李致重[4]的定義是:中、西醫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醫學術相互配合,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的的實踐過程,謂之中西醫結合。這一觀點強調了臨床療效的重要性。楊云松博士在總結各家的觀點基礎上,認為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發展人類科學醫學,中西醫結合的目標指向應該是為人類科學醫學增添新的內容,包括新的理論認識、新的治療觀念和操作措施,此觀點認識到了人類醫學的目標導向。

2.3 筆者關于中西醫結合醫療概念之見解 上述定義,都強調科學方法和合作,就是中醫、西醫、中西醫兼通的醫學人才一起合作,發掘中醫和西醫的新內容,最后形成新醫學,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統一中西醫的新醫學或者人類醫學。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雖然網絡偶有爭論或者民間醫者偶有論戰,但大部分學者都贊同兩種醫學的融合,對傳統醫學的新發展,雖然到現在,由于臨床、研發、教學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制約,新的醫學體系并未形成,但由于中西醫的結合,在新藥的研制、疾病的控制、臨床的療效等方面都取得了絕大的進步[5]。例如這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項目―調肝啟樞化濁法防治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基礎與應用研究,貢獻在于運用現代實驗方法發現肝在糖脂代謝病發病中的關鍵作用,研制出兼具降糖、降脂、抗炎、保護內皮等綜合調控作用且成分與機制明確的創新中藥,并構建國際先進的糖脂代謝病中西醫結合研發平臺,打開了防治糖脂代謝病研究通路,改善了人類的健康,這就是中西醫結合醫療代表性的成效之一。

所以筆者認為,中西結合的定義應強調以下四個方面:(1)“以患者為中心”的前提,如何讓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療效果和更高的生存質量,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存在基礎和研究的前提;(2)多層次人才和醫療機構的合作,這是中西醫結合可行的必備基礎,如果沒有通曉傳統醫學、現代醫學及兩者兼備的人才通過交流和嘗試,沒有醫療機構作為研究平臺,新的藥品及治療方法則不可能產生;(3)科學方法的建立,主要在于兩者融合成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常態模式和轉化途徑;(4)以增進人類健康為最終目標,這是中西醫結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滿足人們健康改善和提升的需要,兩者的結合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市場基礎。

3 中西醫結合醫療之現存關鍵問題分析

3.1 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就診可及性差 關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可及性差表現在三個方面:(1)就診的醫療機構比其他西醫門診或者中醫門診相對較少且地處偏遠,國內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建立大多由綜合性醫院或中醫醫院翻牌而來,以廣州市及周邊為例,有三家中西醫結合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地處花都區),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地處佛山),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地處廣州),數量少,就醫偏遠等都影響了患者對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選擇;(2)現實中,中西醫結合醫院不僅缺乏領軍的名老中醫和知名的西醫高級專家,高端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更是難得和匱乏。從中西醫結合醫師執業資格準入工作看,雖然現在增加了中西醫結合醫師這一類別,但這是附屬在中醫師大類下的。從上海出臺的規定看,只有屬于中醫師類別的人員,才能申請中西醫結合醫師的執業資格,如果一名醫師原來的執業資格是臨床西醫,就不能申請中西醫結合的執業資格,同樣,如果是中醫職業資格,則不能申請西醫的臨床職業資格。這樣就剝奪了許多已取得西醫執業證書、長期以來學習研究中醫并在西醫科室從事中西醫結合的專業人員申請中西醫結合醫師的資格[6]。同時因為人才流動機制不完善,缺乏良好的研究平臺和晉升渠道,以廣東省為例,大部分的優秀畢業生都愿意留在廣州及周邊城市的三甲醫院。缺乏競爭力的領軍人物和青黃不接的人才梯隊使中西醫結合醫院無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本;(3)可獲得的關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信息比較少。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報紙新聞對中醫藥新聞的報導內容多是養生、保健、美容、醫療常識性等議題,對中醫臨床治療疾病方面的報導相對較少,即便有,也存在中醫藥新聞報導的范式,諸如強調西醫的科學優越性,西醫的診斷非常必要;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平衡報導;或是用邊緣化及瑣碎化來處理中醫藥新聞。大眾媒體處理中醫藥新聞所偏重的角度,無形中便會影響公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公眾自然而然地將中醫藥定位在養生、食補及治療跌打損傷的醫療照顧,即便中醫已發展到臨床治療重大疾病的階段,一般對中醫陌生的民眾對中醫依然停留在過去的刻版印象,將中醫視為較不科學,另類的治療,對中醫抱持不信任且懷疑的態度,唯有在西醫宣布棄守的疾病領域,其他范型的醫療照顧始有機會介入[7]。

3.2 中醫藥醫保政策的報銷范圍和比例有限 國家政策規定由物價部門制定了收費標準的診療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而《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1版)中納入診療項目9574項,其中中醫醫療服務327項,僅占3.41%。許多安全有效、費用適宜、易于推廣、符合國家納入標準的中醫診療技術尚未納入醫保范圍,增加了參保人員的醫療費用負擔,影響患者的就醫選擇及治療,并導致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不利于中醫的傳承延續。而且目前中醫診療項目收費標準基本上套用西醫診療收費價格,其定價未能體現中醫診療的特點和價值,同時收費價格過低,無法體現中醫技術價值[8]。而且藥品收入占中醫醫療機構門診業務收入的比重過高,屬于中醫診療項目較少,同時使得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沒有得到相應體現。不僅范圍有限,而且能夠報銷的比例也受限制,比如山西省醫保政策中有這樣的規定:參保患者單次住院費用中物理治療與康復,中醫及民族醫診療類費用占住院患者比例,三級醫療機構不超過15%,對于定點中醫專科醫院,三級醫療機構不超過20%,這給患者增加了很大負擔,都不利于發揮中西醫結合醫療在提高臨床療效,同時降低單病種、次均費用,提高參保人群健康水平,和降低醫保統籌基金的支付額度的優勢作用[9]。

3.3 傳統醫療療效評估與質量保證的工作尚未制度化 安全性是中藥應用與推廣的基礎和關鍵。中醫治病強調“因人、因時和因地”,以疾病反應為情報,是不脫離現場和具體的患者個體進行的治療,中醫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就是隨機性治療的典型案例。但隨機性冶療存在局限性,如治療手段和技術比較落后,治療過程上中醫主觀性較強,客觀性不足等。根據證候分類理論和“有故無殞”的思想,對證應用是避免或減低毒性的關鍵[10]。因此,基于對證進行安全性評價才是客觀的。但是,基于動物模型的研究,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很難建立既具有特異性、又有廣適性的證候模型。而且中醫藥實驗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對象的特異聯系,否則結論就難以說明問題。這就造成中醫藥的使用很難有一個規范的用藥標準和技術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西醫結合醫療的使用和發展[11]。

3.4 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支持力度不足 中西醫在很長時間,沒有得到預期的發展,除了文章之前講過的一些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得到的扶植力度不足,以2008年和2012年為例,廣東省中醫藥局科研課題的立項課題經費只有0.5萬元,在2012年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課題清單中,中藥和中西醫結合的項目所占的總數比重和資金資助比重都非常少,而傳統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所涉及到的項目都因為實驗手段和條件以及對象的限制,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費用都很多,這都不利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研究成果的發現和轉化。

4 中西醫結合醫療未來發展建議――緊緊圍繞“以患者為中心”這個發展前提

4.1 從人才培養、多種資本參與和信息宣傳等方面提高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可及性 為方便患者就醫,更多的享受到中西醫結合醫療的治療優勢,國家應當從人才的培養,機構的建立和評價,資本的參與以及信息的宣傳方面給予政策的引導和支持。

在中西醫結合專業學制方面,加強部門的協調,促進和完善中西醫結合學歷教育,擴大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規模,進一步加強中西醫結合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干的培養;在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審批和監督方面,要考慮到傳統中醫藥同西醫的不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同時鼓勵更多的醫療機構設置中西醫結合門診,鼓勵民營資本參與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建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因為預算不足而導致的優秀人才不到位和流失的現象,而且民營醫院的管理更具有彈性和科學性,可以為現在發展緩慢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提供新的模式。

4.2 將中西醫結合醫療手段更多納入全面醫保范圍 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為了降低患者就醫的醫療成本,國家應將中醫適宜技術和合適的醫診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組織中醫藥專家和醫療衛生機構對部分未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中醫診療服務項目和適宜技術進行研究論證和篩選,將已發展為臨床診療必需、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診療目錄有關規定的中醫診療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和住院支付范圍。同時實行中醫診療項目登記制度,促進定點醫療機構加強內部管理,規范醫療服務行為,確保醫保基金安全有效運轉。

4.3 科研方面的大力支持 要想讓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療手段,中醫學結合醫療就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掘,但是因為實驗手段和條件以及對象的限制,項目進程轉化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費用都是很多,這就需要政府及科研部門對中西醫結合醫療的項目在評審方面以及資金資助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包括中醫藥局的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大攻關課題等。

4.4 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推廣和疾病末期的安寧治療 無論在疾病的哪個階段,以“患者為中心”,增進住院病患的舒適感都是護理工作的重心所在。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主要是通過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中醫護理理論和臨床護理實踐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使其標準化與客觀化。中、西醫學是風格不同的兩種理論體系,中醫學是建立在整體、立體思維基礎上,強調從宏觀整體揭示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以辨證、宏觀、定性、自然療法為特點。西醫學是建立在直觀、線性思維基礎上,注重探析人體微觀結構和功能,以辨病、定位、定量、對抗性治療為特點。所以中醫護理更側重于以“證”為中心,西醫護理則側重于以“病”為重點。兩者有機結合,使護理發展更趨完善[12]。

尤其在疾病末期階段,積極地侵入性地治療已不能改變生命的結束進程,反而會加重患者的病痛,降低其生活質量,此時輔以溫和的中醫料理,反而能緩和其情緒,增加其舒適感,例如:惡性腫瘤的末期病患,可以采用安寧治療,其目標是為患者提供積極的支持,通過減輕疼痛或緩解其他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3]。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改善癥狀及證候,除傳統的姑息性手術、放療、化療外,還包括疼痛控制、介入治療、置管引流加藥物灌注化療及心理支持[14]。中醫藥安寧治療從整體觀念出發,扶正祛邪;結合現代科技,中藥劑型的多樣化給患者更多的選擇。姑息治療在疾病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早期治療癥狀及緩解根治性抗癌治療副作用,保持生活質量;中期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晚期提供臨終關懷及善終服務。

全球已經有140多個國家采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西醫結合的趨勢已經非常明朗,但是作為中醫的發源地,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發展遠低于預期[15]。所以本文,試圖通過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來考慮中西醫結合的模式和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問題所在,希望可以為國家的新醫學發展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楊云松.中西醫結合研究史論[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9.

[2]陸金國.中西醫結合專題文獻的計量學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7.

[3]陳士奎.中西醫結合定義探析[J].江蘇中醫藥,2005,26(l):5-10.

[4]李致重.再論“中西醫結合”的定義[J].湖北中醫雜志,2003,25(6):3-4.

[5]陳可冀,宋軍.病證結合的臨床研究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要模式[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6,8(2):1-5.

[6]王旭,陳天明,楊大鎖,等.中西醫結合醫院人才隊伍建設現況及對策[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08,19(4):30-32.

[7]陳可冀,呂愛平,陳士奎,等.中國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6):485-488.

[8]劉興方,韓學杰,信富榮,等.中醫藥在醫保醫療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衛生經濟,2012,31(8):36-38.

[9]蔡曉麗,張捷,楊發明,等.中醫藥特色技術醫保地位及對策研究[J].醫學信息,2002,27(9):412-413.

[10]馬家忠,張洪雷.融貫論視域下的中西醫結合[J].醫學與哲學,2012,7(33):65-66.

[11]彭靜.對當代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思考與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0):130-132.

[12]王偉,陳可冀.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2):136-137.

[13]許成貴.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的臨床觀察及抗腫瘤中藥的發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8):141-142.

[14]宋軍.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醫藥創新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4):354-356.

篇7

磁場療法,又稱“磁療法”、“磁穴療法”,是讓磁場作用于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使磁力線透入人體組織深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磁療的作用機制是加速細胞的復活更新,增強血細胞的生命力,凈化血液,改善微循環,糾正內分泌的失調和紊亂,調節肌體生理功能的陰陽平衡。

我國是世界上采用磁療治病最早的國家。公元前180年,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磁石、雄黃、曾青、丹砂、白磯)服之,口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東漢《神農本草經》一書亦載有“磁石味辛性寒,主周痹、風濕、肢節腫痛,不可持物”。南北朝陶宏景認為磁石有“養腎臟,強骨氣,益腎除煩,通關節,消痛腫”等治療作用。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載有治金瘡用“磁石搗末敷之,止痛斷血”。明代醫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用磁石治病也作了比較全面和詳盡的記載。

外國應用磁療也較早,公元200年曾有用磁石作瀉藥的記載。公元450年希臘曾有手握磁石治療痛風的報告。公元1000年阿拉伯人用磁石治療肝病。16世紀瑞士人用磁石治療脫肛、浮腫等疾病。以后相繼出現磁帶等磁療器械。20世紀50年代曾有用磁性降壓帶治療高血壓及神經衰弱等報道。1961年第一次國際生物磁學會議后,產生生物磁學這一邊緣科學。

磁場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面肌痙攣、支氣管炎、腸炎、潰瘍病、頸椎病、腰腿痛、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膽絞痛、膽道結石、尿路結石、鼻炎、皮炎、靜脈炎等。

一般來講,磁場療法無明顯的副作用和禁忌癥,僅有極少數患者出現血壓波動、頭暈、惡心、嗜睡或失眠等癥狀,一般不需處理,停止治療數日即可自行消失。

磁療主要有以下作用:

1.鎮痛:

①磁療的鎮痛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磁療能改善血液組織營養,因而可以克服由缺鐵、缺氧、炎性滲出、腫脹壓迫神經末梢和致痛物質聚集等引起的疼痛;

②磁場能提高致痛物質水解酶的活性,使致痛物質水解或轉化,達到止痛的目的;

③磁場可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通過穴位下的神經反射來降低末稍神經的興奮性,進而達到止痛效果。

2.消炎消腫:

炎癥的病因有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兩種。

①生物性炎癥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引起的;

②非生物性炎癥是由低溫、高溫、各種毒性、機械創傷等引起的。

一般來說,磁療對非生物性炎癥和生物炎癥的慢性炎癥作用較好。因為磁場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強,組織通透性改善,有利于滲出物的消散、吸收;加之磁場還能提高肌體的非特異免疫力,使白細胞活躍,吞噬能力增強,故而有消腫消炎作用。

3.降壓降脂:

①磁場能加強大腦皮層的抑制過程,對植物神經有調節作用,使肌體微循環功能加強,可引起血壓下降。

②磁場能使膽固醇的碳氫長鏈變成短鏈,成為多結晶中心,加上紅細胞轉動,使膽固醇易沉著于血管壁上,而易于排出,所以又有降血脂作用。

4.鎮靜:

磁療對經絡和神經、體液等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不僅可以改善睡眠狀態,促進入睡和延長睡眠時間,還能緩解肌肉,減輕瘙癢等。

5.抑制腫瘤:

磁療對良性和惡性腫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①過度性腫瘤,如纖維瘤、脂肪瘤等,可使之縮小或消失;

②對惡性腫瘤,如消化道腫瘤、淋巴腫瘤、肝癌、腎癌等,亦可改善癥狀、抑制生長或縮小腫塊等。

目前,醫療市場上常用的磁療器材鋇鐵氧體、銀鐵氧體、釤鈷永磁等,磁場強度為2000~3000高斯。常用的磁療用品有各種磁療機(器)、磁療降壓表、磁療帶、磁療片、磁療項鏈、磁療乳罩、磁療短褲、磁療眼鏡、磁療背心、磁療枕、磁療手飾、磁療椅、磁療杯等。

1984年,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沈汀工程師提出了研制磁療系列首飾,針對耳環、項鏈、手鐲、胸針、發夾等7種首飾特點,精心設置了磁場的方位和強度,經大量臨床實踐證明,磁療手飾對神經衰弱、頸椎病、高血壓等都有較好的療效。如北京積水潭醫院、總醫院用這種項鏈治療260例頸椎病患者,總有效率達38.5%,顯效率達27.3%。

篇8

【關鍵詞】 區級醫院;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對策

區級醫院是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的龍頭,是為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重要載體,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的關鍵環節,也是新時期實現黨和政府提出的醫療衛生改革總體目標的主要途徑。隨著國家對區級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不斷增大,區級醫院必須加強和規范內部控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公眾利益。但是,由于區級醫院規模小,人數少,內部控制管理中存在較多問題,經營風險日漸增大。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促進醫院經營管理活動的協調、有序進行,保證國家投入的有效實現,已迫使區級醫院必須提高認識,加強內控管理。

一、區級醫院內控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內控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由于區級醫院隸屬于區級衛生局,基本上按照事業單位管理體制運行,內部控制環境松懈,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學的管理辦法。管理者對建立健全內控制度的認識不足,普遍把內部控制簡單的理解為制定一些書面文件,把各種規章制度匯總裝定成冊,內部控制執行起來力度不夠。在工作中遇到具體問題,以強調靈活性為由而不按規定程序辦理,所有的決策只憑領導的主觀意愿,隨意性很強,使內控制度失去了應有的嚴肅性。管理層對內控重要性認識不足是造成區級醫院內部管理工作低下的主要原因。

2、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一直以來,區級醫院既沒有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也沒有建立起針對各個環節、各個部門相互之間控制的全面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缺乏相應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內控管理執行力薄弱。隨之而來的是收入確認隨意性強,支出無預算制度,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物資購銷制度松弛,庫存管理無章可循等。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雜亂無章,漏洞百出,導致醫院風險無法控制,社會可信度下降。

3、管理人員綜合素質較低

內部控制系統的運行是需要人來實現的。通過控制點之間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方式牽制管理活動,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人員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內控制度的實施效果。就目前而言,區級醫院的管理人員綜合素質還普遍偏低,專業技能水平高的管理水平低,管理水平較高的缺乏專業技能。如果職責操守意識再淡薄些,內部控制制度即使制定的再好,也無法得到有效落實。

4、市場競爭能力不強,風險意識淡薄

醫療體制改革以來,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民營醫院。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區級醫院由于醫療設施、醫療技術水平有限,經營管理面臨市場風險、營運風險、技術風險等來自各方面的風險。而醫院管理者缺乏應有的風險控制意識,從心理上也沒有做好迎接風險的準備。風險認識不足給醫院帶來經營風險的事例時有發生。例如:某醫院婦產科由于缺乏風險防范措施,在新生兒接生過程中發生嬰兒身體部位受傷事故,家屬將醫院告上法庭,醫院蒙受經濟損失等等。

面對上述種種問題,管理者應如何適應形勢變化,盡快采取對策,擺脫風險,輕裝上陣,引領區級醫院步入良性發展、科學發展道路呢?我們結合自己在區級醫院多年工作的實際經驗,借簽對其他行業內控建設的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二、加強區級醫院內部控制管理的對策

1、建立有效的內部運行管理機制

首先,必須優化區級醫院的治理結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各層級的職責權限、任職條件、議事規則和工作程序,確保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分離,形成權力制衡。

其次,要按照科學、精簡、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則設置適合本單位的內部機構。內部機構的設置必須從簡化辦事程序和明確工作目標出發,綜合考慮區級醫院的發展戰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明確各層級的職責內容、權限范圍,規定人員編制、工作程序、工作目標。職責劃分要保證各司其責、相互制約,部門之間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做到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牽制。

2、健全內部控制管理制度

區級醫院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內部管理控制制度,保證區級醫院健康發展。所謂建立健全并不是說要全部重新制定,而是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從區級醫院自身各個方面查找問題。按照規范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加強內控的需要,查遺補漏,修訂完善各項控制制度或具體的實施辦法。目的是讓制度發揮作用,管人理事,實現科學、規范管理。

3、強化風險評估意識,制定風險評估程序

風險評估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消除一切風險,而在于管理者能夠考慮潛在的事項影響目標實現的程度。管理層應從可能性和影響這兩個角度對事項進行評估。落實到區級醫院的風險評估,管理者必須結合醫院的特殊性,對外部和內部因素會發生什么事項,以及事項將制定影響主體目標的程度進行風險評估。及時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

4、建立預算制度,強化成本控制

大部分區級醫院目前沒有建立收入、支出預算制度,收入聽天由命,成本無法有效控制。要實現區級醫院運營健康發展,必須建立科學的預算管理制度,認真研究醫院的整個經營活動與成本降低有關的措施。主要包括:從改變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入手,降低各部門的成本費用;轉換機制機能,對各個環節,各種服務的費用進行預先測算,并在明確費用的基礎上制定出成本預測、計劃、核算、考核、獎懲等制度、措施。

5、健全內部審計監督機制

區級醫院普遍存在內審機構缺失和不獨立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管理者錯誤的認為內審機構在短期內無法給單位帶來效益,實際上,由于區級醫院本身內部機構設置簡單、專業性強,反而更需要有專職內審人員,行使內部監督職能,強化事前、事中監督與事后審計相結合,對財務工作、重大投資、在建工程進行過程控制,跟蹤審計;對管理層的決策和績效進行評價,使區級醫院的內控工作能夠得到有效監督。

6、強化內部培訓,提高全員綜合素質

區級醫院應重視對內部控制管理人員的選用與培訓,強化對全體員工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培訓。對員工實施崗前培訓、在職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再教育相結合,加大業績考評力度,做好責任分配、權利委派體系的建立。培養員工參與意識,發動全體員工主動介入和參與內控制度的各項活動,明確每個人的權利、責任、具體工作要求,切實提高內控制度的實施水平和實施效果。

7、改變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

區級醫院是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應改變傳統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應從單純的醫療服務向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服務轉變,服務過程應從斷續的醫院服務向連續的終身衛生保健服務轉變,服務方式應從被動等待病人上門向病人電話約請、主動走進社區家庭轉變。管理者應時刻牢記肩負的社會責任,做好健康教育、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傳染病和慢性病預防控制等工作,為創造幼者有育、老者有養、病者有醫、殘者有撫的和諧社會盡責。

總之,區級醫院自身加強內控建設,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衛生事業發展,下大力增加政府衛生投入,區級醫院健康發展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更有效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參考文獻】

篇9

目錄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5

前言…………………………………………………6

一、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6

二、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成因…………8

三、在貧困的農村建立社會保障的重要性………10

四、對于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對策………………12

參考文獻……………………………………………17

辭謝…………………………………………………18

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專業班級:

指導教師: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以農業為主的我國越來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貧困的農村,社會保障問題更是得到人們的關注。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但是在貧困的農村地區依然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如保障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資金來源不足等。研究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并提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于建設和諧社會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保障農村社會保障貧困地區

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research

abstract:alongwithmarketeconomydevelopment,the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hasbeenbeingmoreandmoreimportantbyagriculturalprimarilyourcountry,inparticularinimpoverishedcountryside,thesocialsecurityquestionobtainspeople''''sattention.sincefoundingofthenation,ourcountr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growsoutofnothingdevelopetothepresent,hasobtainedtheinspiringresult,butstillhasextremelyseriousissueintheimpoverishedcountrysidearea,likethesafeguardcoverageisnarrow,thesafeguardlevelislow,capitalsourceinsufficiencyandsoon.studiesthe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andproposedthefeasibleimplementationplan,saysregardingtheconstructionharmonioussocietyhasthevitalsignificance.

keywords:socialsecurit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impoverishedarea

社會保障是一國政府為全體國民(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因各種原因失去收入來源而生活貧困時,向他們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能不考慮到我國的地區差異。我國貧困地區人口比重大,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低,而且集中了我國大部分的貧困人口,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更艱巨,貧困農村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更為突出,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緊迫性更為明顯。我國目前正在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鎮地區,盡管從1991年開始已經在發達的農村地區進行了商業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試點,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地區仍是一個空白。我國現在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其迫切性及意義不亞于城鎮的社會保障。

一、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

建國50多年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都曾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部分地區解決了部分群眾“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問題。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在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推進,它對農村社會發展的保障功能,卻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問題。

(一)范圍小,覆蓋面窄

1994年,建立社會保障網絡的鄉鎮雖達14854個,卻僅占全國鄉鎮總數的31%,建立社會保障基金會的村委會僅占24%。沒有建立社會保障機構的地區,盡管集體也以公益金和合作醫療基金的形式向農民收取社會保障費用,但由于個人繳納的公益金只是贍養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社會供給性差,而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農民沒有積極性。而且大部分鄉鎮企業和私有企業以及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三資企業對農村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基本上是空白。這種情況,使國家無法對農村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極不適應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二)保障水平低下

由于我國農村經濟長期處于極低的發展水平,農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極其有限,所以他們用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消費,也只能是一種低水平的社會保障。例如,自1992年開始在全國推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盡管民政部門和政府其他部門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但距離農民最基本的養老需求的滿足尚有相當距離。農村的醫療保障制度也基本上處于同樣的境地。農民很多情況下都陷入缺醫少藥、療費昂貴、毫無醫療保障的窘境,社會保障無論是范國還是標準都是很低的。有調查顯示,占人口80%的農村居民,僅享受社會保障的11%,可見保障水平之低。

(三)社會化程度低

目前,在我國農村推行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從嚴格意義上說都不是真正的社會保障,而僅僅屬于社區保障。農村以養老、醫療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工作僅在小范圍內實行。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社會保障基金調劑范圍小,在如何確定福利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方面國家沒有一個具有法律意義上的數量規定。全國雖有1100個縣開辦養老保險,但參加人口只占總人口的10%,積極推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雖然解決部分群眾“病有所醫”的問題,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口在保健醫療問題上對集體的依附關系,醫療保障只是社區化,而不是社會化。一般說來,經濟較發達的東部農村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亦較高,而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地區,則集中了我國大多數貧困人口,許多人連溫飽還未解決,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另外,農村地區各社會保障項目發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區的農村社會保障項目不全,而且各項目間缺乏有機聯系,構不成整體優勢。

(四)資金來源不盡合理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資金來源是以農民個人激納為主,集體次之,國家為補充。這使國家和集體所體現的社會責任過小,不僅造成了資金來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標準,而且也影響了農村參加養老和醫療等保障的積極性,加大了保障工作的難度。所以我國應盡快改變目前這種資金來源方式,尋找適合我國貧困地區實際情況的多渠道的來源方式。

(五)立法不健全,管理不夠科學與規范

首先,管理體制不順,表現為政出多門,管理多頭。民政部門、計生委、基金會、壽險公司等機構涉及了農村社會保障,導致相互扯皮,辦事效率低下的狀況。其次,有些地方的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難以保證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再次,國內尚未立法,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無法可依,由于多家分割,條塊分割,職)權不分,缺乏監督,使本來已經夠亂的管理體制更加混亂。

二、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成因

(一)貧困地區的農村人口比重較大

貧困地區城市化僅為20%左右,低于全國20個百分點,這使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遠高于我國其他地區。而且由于貧困農村城鄉非農經濟不發達,廣大農村人口又大多積淀在農業領域。1999年,我國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的比重高達63.7%,而其它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又遠遠低于其他地區。農村人口比例大,農業從業人員比重高,那么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和負擔重,這是顯而易見的。

(二)農民收入水平低下

貧困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貧困面大,貧困率高,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其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遠低于其他地區。另外,貧困地區農業產值水平低,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加上非農產業落后,農民從事非農產業擴大收入的機會也很有限。大部分地區的居民收入還處于維持生計水平的狀態。收入的低下使他們維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難,根本不會考慮社會保障的問題。所以,農民收入低會嚴重制約其對加入社會保障網的積極性。在當前這種情況下,要農民自己出一部分錢,無疑還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三)政府財政困難大

由于一系列原因,貧困地區各級政府的財政困難較大。以1998年的統計資料為例,西部11個省區市財政收入共868.58億元,財政支出則高達1678.21億元,收支相抵,赤字為809.63億元,財政赤字為當年財政收入的93%。分省區看,則各個省區市都有赤字。而東部地區地方財政既能辦大事,又能有節余,并且還有潛力可挖,西部則支出不大,赤字不小,暫時也沒有多大的潛力可挖。如果在現有財力的基礎上再增加大筆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支出,地方財政可謂是雪上加霜。

很顯然,貧困農村經濟實力薄弱,三農問題突出,地方財力又很有限。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從總量上看首先是大筆的、而且是持續的支出,然后才是持續的受益。它的財政支付能力和農民的經濟承載力的困難是問題的核心。解決支出的問題在先,辦成好事的收獲在后。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在先,形成良性循環在后。這是對在此地區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難題所做的基本估計。

三、建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健全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矯正收入分配市場失靈的有力手段,是促進社會公平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是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作為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實現共同富裕是不可動搖的目標,對于貧困地區的農村尤其如此。因此我們必須注意防止兩極分化,主要是防止城鄉分化和農村內部分化。要防止兩極分化,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便是一個重要的措施。社會保障可以在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間進行分配,使整個社會收入趨于公平,這不僅可以保障老、弱、病、殘等農民的基本生活,而且也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是農村社會的“穩定器”,而且是經濟運行的“穩定器”。

(二)建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符合利益對等原則和稅收公平原則

從農民的角度看,他們不僅以上繳各種費稅直接為國家財政做出貢獻,而且還通過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方式間接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政資金,且這種積累方式目前還在持續。按照利益對等的原則,政府以財政資金向社會提供服務及公共產品,作為這些服務及公共產品的受益者應該包括所有向政府上交稅費的人。社會保障實際上就是政府向國民提供的一種公共產品,與城鎮居民一樣,農民應該是享有社會保障的主體。稅收公平原則的標準之一就是根據受益的多少,即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務水平,一般而言,多享受服務者多交稅,反之則少交稅,但無論如何納稅人都應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政府的服務。因此在農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也符合稅收公平的原則。

(三)建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是貫徹以人為本,應對人口老化,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條件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執行這一國策的難點在貧困地區的農村。在農村社會保障欠缺的情況下,除了土地,養兒防老是農民生活保障的第二道防線。農村老年人在年輕時,其全部收入投入家庭,主要是子女養育上,當其年老時只能由子女尤其是兒子來贍養。在這種社會存在下,要改變幾千年來在儒家傳統文化中形成的“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念,是非常困難的。何況,我國已明文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可見,只有建立健全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用”,逐步淡化傳統觀念才成為可能。

隨著改革開放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轉移,“空巢家庭”增多、“3859”部隊成為農村主力的情況日益突出,因此農村養老壓力將十分沉重,未雨綢繆是智者的選擇,對于國家也是這樣,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才有可能度過這段危險時期。

我們常說要提高全民素質,全民素質主要是指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而農村醫療保障的缺乏嚴重威脅著農村人口的身體健康。在貧困地區的農村,有不計其數的農民不是因為醫療設施不健全便是因為昂貴的醫療費用而耽誤了病情。社會保障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既保障公民的生存權,也保障公民的發展權,后者主要是指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權利。據統計,“八五”期間,我國1.45億失學兒童中,絕大部分分布在中國的貧困地區。要改變這諸多情況,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有利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啟動內需,一個重要的出路就是啟動廣大的農村市場。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農村市場是非常可觀的。但是當前農民消費水平比較低,據調查,1997年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僅擁有電冰箱8.49臺,彩電27.32臺,洗衣機21.87臺,摩托車10.89輛。沒有社會保障的農民希望為自己和家人的生老病死積攢下足夠的錢,為自己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積攢基礎,這樣就抑制了他們對高水平的消費。農民每年增加為數不多的收入很大部分會沉淀到儲蓄中去,很多研究顯示,中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要遠小于城市居民。所以沒有社會保障的配合,只通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減輕農民負擔和向農村提供合適的產品并不一定就能取得理想的啟動農村需求的效果。

四、建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的對策

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因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而面臨新的任務。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家庭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以及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的趨勢等客觀現實情況,以及過去搞的社區型社會保障的夭折,迫使我們必須建立起中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這對我們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又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建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必須立足我國貧困地區的基本國情,即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地區發展不平衡。我國目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做法和國際社會保障經驗,都不能很好地解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按通用的社會保障方式,即按嚴格的收入比例、嚴格的時間和地點、嚴格的投保年齡建立起一種規范的管理辦法,在我國貧困地區的農村相當長的時間內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建立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指導思想是:從農村實際出發,堅持以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為目的,借鑒我國城市和國外社會保障的經驗和教訓,以農民自我保障為主,自助為主與互濟為輔相結合,社會基本保障與家庭保障、集體保障、企業保障相結合,實現全方位的社會保障。建立一個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生育等全方位的、城鄉一體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村勞動者和全體農民在面臨年老、疾病、生育、喪失勞動能力以及其他諸困難時,能夠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能享有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一)加大投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

覆蓋面是反映勞動者消除生、老、病、死、傷、殘的后顧之憂,生活于有安定感的網絡之內的比例數。覆蓋面越高,社會越穩定,我國社會保障城鄉的差別很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和社會保障水平都很低。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們必須重視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這樣就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資金、技術和精力的投入,建立包括養老、醫療、工傷、教育、生育等在內的全面的保障制度。

(二)采取各種措施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從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社會保障基金的多少直接受經濟發展的制約,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依賴經濟的發展。因此,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根本,在于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不夠發達,這就要求我們全力發展經濟,同時要求我們在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時,保障水平不能要求過高。

(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步驟分期實施

一般地區,先從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入手,創造條件逐步展開。經濟貧困地區,根據貧困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要把社會保險與救濟救災工作統一起來,鼓勵每一位農民參加社會保險,尤其要扶持貧困戶參加社會保險,提高他們戰勝災害、脫貧致富的能力。保障范圍由小到大,項目由低到高。逐漸從社區化的保障制度中走出來,建立全國范圍的社會化的保障制度。總之,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要順應農民的要求,尊重農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漸進,以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群眾心理上、物質上的承受能力。

(四)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

要給我國貧困地區的農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無疑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因此,建設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首先要求國家投入資金。由于我國貧困地區農村人口多,國家財力有限,單一依靠國家財政來開展社會保障工作,是極不現實的。這就需要我們多種形式籌措資金。如,通過有關政策來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來強化農村集體對保障資金的投入,采取政府積極引導和農村自愿相結合的原則,在一定范圍內推行強制性養老保險和養老儲蓄,建立個人賬戶,不論集體補助多少連同個人繳費全部記在個人名下,屬個人所有,讓農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從而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鼓勵農民積極參加各種商業保險,因為商業保險適應性強,能適應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

(五)加快相關立法,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在鼓勵農民自我保障的同時,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立法建設是非常必要的。而社會保障又必須通過國家立法才能得到保證,目前社會保障在農村進展不力,舉步維艱,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社會保障立法滯后,比如,在許多私營、三資企業中,常常以社會保險不是法律規定為由,拒絕為農民工設立保險。因此可見,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立法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貧困地區的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使貧困的農民感覺到社會保障有了法律的保護,可以很容易地落在實處。其次,要根據我國農村的現實情況建立多層面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的管理水平。因為地區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國情,就是在同一村莊,戶與戶之間的收入也各不一樣,單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很難照顧到各方面的要求。在農村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必須改變以往“政出多門”的現象。各項保障項目都設立一個統一管理的機構,統一指揮,統一領導,讓保障有統一文件,有統一的人員,把事情落在實處,確實讓農民感受到社會保障的益處。

(六)堅持國家政策指引,農民自我保障為主,集體補助為輔的保障原則

社會保障也有度的問題,社會保障若過于濃厚,農民從社會保障中得到的好處越多,他們就會減少勞動供給,產生一種惰性心理,只等著社會的補助,而自己不去勞動,導致社會和經濟效率的損失,國家財政負擔過重。所以社會保障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設法引導農民產生自我保障的意識,幫助他們實現自我保障,把集體保障作為輔助方面。務必要處理好“養窮人”與“養懶人”之間的關系。因此,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要制訂一個適度的保障標準,即社會保障的均衡點。在這一點上,既能夠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同時又不會喪失尋找新工作機會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陳樹文:《社會保障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耿忠平:《社會保障學導引》,同濟大學出版社。

[3]史探徑:《我國社會保障的幾個理論問題》,《法學研究》1998年第4期,加上起止頁碼。

[4]鄭功成:《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專家談》,《勞動保障通訊》2000年第10期,加上起止頁碼。

[5]尚長風:《農村社會保障問題》,《中國財經信息資料》2002年第3期,加上起止頁碼。

[6]周一平:《中國西部地區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議》,《中國勞工通訊》2000年第3期,加上起止頁碼。

[7]紀盡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加上出版社。

[8]王文韜等:《農民工社會保障調查》,《半月談》,2004年第7期,加上起止頁碼。

[9]楊立雄:《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會》,2003年第9期,加上起止頁碼。

[10]鄭功成:《農民工的權益與社會保障》,《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年第8期,加上起止頁碼。

[11]李強:《城市農民工的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新視野》,2001年第5期,加上起止頁碼。

[12]翟從海:《我國民工社會保障現狀與立法建議》,《社會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加上起止頁碼。

篇10

【關鍵詞】 關節炎,類風濕;痹證;腎虛;補腎法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見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現為對稱性、慢性、進行性多關節炎。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癥,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關節軟骨、軟骨下骨、韌帶和肌腱等,造成關節軟骨、骨和關節囊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類風濕關節炎屬于中醫“痹證”范疇。中醫學認為痹證的病因以風寒濕為外因,腎虛為內因。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闡釋類風濕關節炎腎虛證的發病機理,對于認識和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促進中西醫結合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腎虛是類風濕關節炎發生的重要內因

《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王肯堂更明確地指出“痹病有風、有濕、有寒、有熱……皆標也,腎虛其本也”;說明腎虛是痹證發病的重要因素。《素問?百病始生篇》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正氣不足,病邪乘虛侵襲,壅塞經絡,留滯于內,交阻于骨骱經絡,使氣血不得營運而發生疼痛。“腎主骨生髓”“久病及腎”,然腎中陰陽的虛衰又促使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和(或)形成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的特性,可見腎虛是痹證的內因。腎虛為本,痹痛為標,本虛標實是痹證的根本。

“腎為水火之臟,督統一身之陽”“衛出下焦”,若衛陽空疏,屏障失調,易致風、寒、濕、熱等外邪乘虛侵襲。既病之后,機體無力驅邪外出,使邪氣由衛表、皮毛、肌腠漸次深入經絡、血脈、筋骨,留于關節。病久痰濁瘀血逐漸形成,造成痹證遷延難愈,最后關節變形活動受限,而成頑痹。此外,“腎主水”,腎臟主持與調節的人體水鹽代謝及機體代謝產物排泄,也主要是依賴腎陽氣完成的。腎臟在維持上述代謝方面起主導地位。如腎氣不足則氣化失常,引起代謝功能障礙而致病,所以《素問?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聚而生病也”;又曰:“諸水皆生于腎”。人體水液代謝雖然和肺的宣降、脾的運化有關,但是對其影響的關鍵還是腎臟。臨床上常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四肢關節腫脹,甚至出現關節積液、漿膜腔積水,其原因就是腎陽氣化功能失調所致[1]。

“腎主骨生髓”精辟地解釋了腎與骨之間的生理病理。腎主五臟之精,生命之根,骨為藏髓之器,受髓之充,血所養,精而生。腎精充足,骨髓化生充足,骨骼得養,則骨骼堅實,強壯有力,肢體關節活動靈活,作用強力。正如《醫法心傳》所云“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耐力過人也”,否則“腎衰則形體疲極也”,充分說明了骨與關節的生理病理受腎所支配,腎之精氣的盛衰決定骨與關節的強弱。因此,腎虛與痹證的發生有著明顯的因果關系,腎虛為本,痹痛為標,本虛標實則是痹證的根本。

此外,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更說明先天稟賦的重要性。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主骨。肝腎同源,肝為罷極之本,藏血主筋,統司筋骨關節,亦調暢氣機,推動氣血的運行。腎虛精虧則表現為骨髓不充、骨節不利。另外精血同源,精虧則氣血生化不足,肝失血養肝體不用,則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則易聚濕成痰,血凝成瘀,不通則痛;痰瘀互結易形成皮下結節、皮下紫斑等。女性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率更高,且其發病每與經、胎、產等激素水平變化有關。臨床資料顯示,女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妊娠期間病情減輕,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而產后病情通常惡化[2]。蓋“女子以肝為先天”,經、胎、產每易耗損陰血,故類風濕關節炎最易由腎虛精虧導致肝腎虧虛而發病[3]。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醫的腎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的功能密切相關,腎陽虛證具有不同程度的HPA功能低下,溫補腎陽能有效改善HPA功能[4];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的刺激也表現出HPA軸應答能力下降[5]。現代實驗研究已經通過多種研究手段,從整體功能到形態學變化,從組織器官水平到細胞分子水平,探討了不同方法所致腎虛證對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影響。艾景錄等[6]以Ⅱ型膠原免疫注射法制作實驗性痹證模型,復加雄鼠雌激素應用法和雌鼠卵巢切除法所致腎虛,以觀察腎虛痹證的發生機理。實驗結果顯示,卵巢切除法所致腎虛加重了Ⅱ型膠原誘發的關節炎(CIA)動物的病情,可能是CIA痹證發病的重要內因。

2 補腎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研究

腎虛為本,痹痛為標,本虛標實是類風濕關節炎的根本。據此,中醫確立了從腎論治的原則,以標本兼顧,扶正祛邪。近年來,許多醫家應用補腎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中醫學家朱良春[7]教授認為,益腎壯督以治其本,蠲痹通絡以治其標。“益腎壯督”包含兩個含義:一是補益肝腎精血;二是溫壯腎督陽氣。組方用藥時強調“蟲蟻搜剔,鉆透驅邪”的特性。朱良春教授創立的益腎蠲痹丸,重用熟地黃、當歸大補腎中真陰,又用全蝎、蜈蚣、僵蠶等搜風通絡,可謂標本兼顧。益腎壯督不僅適用于痹證的穩定期、恢復期治療,即使在起病初期、發展期也可采用,只不過應以治標為主。焦樹德[8]教授確立了痹治療大法以補腎祛寒為主,輔以化濕散風、養肝榮筋、祛瘀通絡,在處方立藥上,其自擬補腎祛寒治湯,方中以熟地黃填精補血、滋養;制附片補腎陽,祛寒邪,溫陽化氣;川斷、補骨脂補腎壯筋為君藥,充分體現了“溫腎扶陽,培陰生陽”之妙用。劉海濤等[9]以益腎蠲痹消痰化瘀法,采用自擬益腎消痰化瘀方(藥物組方:續斷、桑寄生、補骨脂、膽南星、白芥子、當歸、地龍等)治療118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而且X線片骨質異常改善率為68%,明顯高于對照組。楊德才[10]教授的經驗方補腎壯骨湯則能改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癥狀,恢復其關節功能。左芳等[11]運用補益肝腎、活血化瘀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65例,顯效18例,有效4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38%,且補益肝腎、活血化瘀法對類風濕關節炎臨床及實驗室多項指標有顯著改善(P < 0.05)。張杰等[12]則采用補腎祛濕中藥對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關節疼痛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其對關節疼痛指數的影響,結果顯示,在非甾體類抗炎藥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同時加服自擬補腎祛濕中藥,可使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VAS數值,ESR、CRP、RF等指標明顯改善,均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吉海旺等[13]觀察以補腎活血法為主治療43例中、晚期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治療組處方:羊藿、仙茅、巴戟天、金毛狗脊、川續斷、松節、紅花、三棱等。對照組服用雷公藤總甙片。結果兩組在改善癥狀、休征及實驗室檢查方面均有較好療效,治療組總體療效及腫脹、血黏稠度改善優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較少。吉海旺等認為以補腎活血法為主治療中、晚期類風濕關節炎療效佳。蘇勵等[14]選擇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化痰祛瘀作用的截痹回春方,藥用生黃芪、生地、漢防己、莪術、僵蠶、露蜂房、川芎、當歸、生白芍、熟薏苡仁、豬苓、茯苓、雞血藤、狗脊、皂角刺、補骨脂、骨碎補、女貞子、白花蛇舌草等,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20例,結果顯效5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0%。蘇勵等主張在開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時就盡早使用補益肝腎、祛瘀化痰的藥物,并在長期疾病治療過程中堅持應用,能抑制滑膜增生和血管翳形成、阻止骨質破壞。徐長松等[15]觀察補腎清絡方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0例用中藥補腎清絡方治療,對照組20例予雷公藤多甙片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優于雷公藤多甙片對照組的80%(P < 0.05)。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指標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 < 0.05或P < 0.01)。

3 補腎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實驗研究

自20世紀60年代起,以沈自尹院士為首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中醫“腎本質”,發現不同病種的腎陽虛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功能低下[16]。現代藥理學認為,中醫藥對類風濕關節炎有肯定治療作用,其原因之一在于一些中藥臨床也表現出類激素樣作用。此類中藥發揮類激素的作用,包括有直接的皮質激素活性的作用和興奮HPA軸的作用,上調糖皮質激素受體的作用和影響肝細胞對激素代謝的作用[17]。一些學者在實驗中觀察到補腎活血中藥能降低血清的細胞因子,從而達到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作用。如中藥仙茅、羊藿、菟絲子溫補腎陽、祛風散寒除濕、強筋骨,尤其是對激素減量后出現“皮質激素撤減綜合征”的患者,補腎陽可幫助其鞏固療效,減少撤停激素帶來的副作用;而川牛膝、枸杞子補肝腎、強筋骨、利關節,尤其是對應用大量激素引起的“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更應加大滋陰清熱補腎之藥物[9]。研究還表明,雄性激素睪酮亦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男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漿游離睪酮明顯降低[18],而且給男性患者用雄性激素替代治療后病情明顯改善[19]。補腎法通過調節低下的HPA軸功能,可直接作用于靶腺,促進雌二醇與睪酮的分泌[20,21]。因此,補腎方藥有可能通過促進雌二醇與睪酮分泌的途徑來抑制類風濕關節炎的免疫炎癥反應。大量動物實驗也證明[11],補益肝腎、活血化瘀藥能促進軟骨與骨質的修復,增加骨密度,阻止骨質破壞的進一步發展。有實驗表明,補腎活血藥如丹參、血竭、骨碎補、熟地黃、續斷、自然銅等能促進成骨細胞成熟及軟骨細胞和骨質的生長,幫助軟骨破壞的修復[22,23]。具有補腎壯督作用的益腎蠲痹丸能修復膠原誘導關節炎關節軟骨缺損區[24]。動物類中藥大多具有補益肝腎、通補奇經、活血化瘀等作用。如鹿角膠、龜板膠、烏梢蛇、白花蛇、全蝎、蜈蚣等,這類藥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近年來口服膠原蛋白誘導的口服免疫耐受對類風濕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病的治療作用備受矚目。II型膠原是關節軟骨的主要成分,針對膠原的免疫反應在類風濕關節炎的炎癥持續和軟骨侵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若能使膠原反應性T淋巴細胞產生耐受性,無疑能抑制滑膜炎癥和軟骨侵襲[25]。周學平等[26]以益腎蠲痹、消痰化瘀為基本治療大法,研制了舒關溫經沖劑(溫經組處方由仙靈脾、制川烏、續斷、威靈仙、白芥子、蛾蟲、熟地、蜈蚣、雞血藤組成)與舒關清絡沖劑(清絡組處方由生地、制首烏、石蘿藤、秦艽、鬼箭羽、膽南星、露蜂房、地龍組成),并分別進行了動物實驗研究,提示兩種沖劑能明顯提高弗氏完全佐劑關節炎大鼠血清SOD水平,降低血清白介素1、血漿前列腺素E2和血栓烷B2的含量,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認為兩種沖劑具有抗炎鎮痛、調節免疫紊亂、抗氧化、抗高凝等多種綜合作用。許得盛等[27]以補腎益氣、祛風活血藥組成類風關合劑(由雷公藤、仙靈脾、生地、黃芪、乳香、沒藥、蜈蚣、威靈仙、益母草、雞血藤組成)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實驗研究顯示,類風關合劑和單味雷公藤均可減輕類風濕關節炎模型鼠病變關節的腫脹;類風類合劑減輕滑膜細胞炎癥、軟骨細胞纖維變性方面的作用較雷公藤強;而在致免疫器官萎縮及抑制免疫細胞對有絲分裂原的增殖反應方面的作用較雷公藤小,提示類風類合劑可能通過改善T細胞亞群分布及細胞免疫功能緩解或減輕類風濕關節炎病癥。

4 總結與展望

中醫學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指導,通過長期的、大量的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經驗。歸納起來,其治療主要采用分型辨治、專方專藥、針灸及外治、綜合療法和中西醫結合等,具有療法多、毒副作用少、價格低廉的特點。近代醫家認為,類風濕關節炎總的病因病機除“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機理外,更重要的是還具有以下的特點:素體腎虛;冬季寒盛,感受三邪,腎氣應之,寒襲入腎;復感三邪,內舍肝腎。可見,腎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采用補腎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能取得很好療效。

但是,采用補腎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應重點探討補腎中藥通過多途徑、多環節發揮作用,尤其是客觀評價補腎方藥早期干預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客觀評價補腎為主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的地位;探索能提高類風濕關節炎遠期療效的較為理想并利于推廣的能體現中醫治療優勢的規范方案,并初步建立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評價指標。

5 參考文獻

[1] 劉石柱,劉燕.論腎陽虛與痹證[J].中華臨床醫藥,2002,3(13):57.

[2] Hazes JMW,LiangMH,Willett WC,et a1.Reduced of the risk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mong women who take oral contracept ires[J].Arthritis Rheum,l990,33(1):947-949.

[3] 吳頡,張碧擎,周學平.類風濕關節炎從腎虛精虧論治初探[J].江蘇中醫藥,2002,42 (10):7-8.

[4] 沈自尹.從腎本質研究到證本質研究的思考與實踐[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0,34 (4):4-7.

[5] 孫健,邵福靈.類風濕關節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J].臨床薈萃,2007,22(18):1163-1165.

[6] 艾景錄,呂愛平,徐世杰,等.性腺功能異常型腎虛痹證發生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5,1(1):42-44.

[7] 史宇廣,單書健.當代名醫臨證精華?痹證專輯[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

[8] 閻小萍,焦樹德.痹三悟[J].中國醫藥學報,1993,8(5):47-49.

[9] 劉海濤.益腎消痰化瘀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5,22(3):17-19.

[10] 尹謝添,楊德才.補腎壯骨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2):18-20.

[11] 左芳.補益肝腎、活血化瘀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65例[J].天津醫藥,2009,37(11):963-964.

[12] 張杰,杜文彬.補腎祛濕中藥對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關節疼痛的治療作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4):70-71.

[13] 吉海旺,姚淑蓮,羅強,等.補腎活血法為主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43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1,42(10):609-610.

[14] 蘇勵,陳湘君,周時高,等.補腎祛瘀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遠期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1,28(12):727-728.

[15] 徐長松,周學平.補腎清絡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2008,28(2):110-111.

[16] 姜春華,沈自尹.腎的研究[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213.

[17] 郭明陽,閻翔,張俊,等.類激素樣作用中藥類激素機理探要[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73-74.

[18] T D Spector,L A Perry,G Tubb,et a1.Low free testosterone level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nn Rheum Dis,1988,47(1):65-68.

[19] Maurizio Cutolo MD, Enrico Balleari MD, Massimo Giusti MD ,et a1.And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in mal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91,34(1):l-5.

[20] 王文健,沈自尹,張新民,等.補腎法對老年男性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作用的臨床和實驗研究[J].中醫雜志,1986,27(4):32-36.

[21] 張新民,沈自尹,王文健,等.補腎中藥對大鼠生殖內分泌作用機理的研究[J].中醫雜志,1995,36(11):685-687.

[22] 李玉秀,肖淑春,李廷富,等.活骨沖劑治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6):360-362.

[23] 呂愛平,張樞明,艾景錄,等.傳統接骨對創傷性骨痹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醫雜志,1994,35(5):30l-302.

[24] 呂愛平,王安民,曾曉蓮.益腎蠲痹丸對大鼠實驗性痹證影響的病理學研究[J].中醫雜志,1988,29(6): 49-51.

[25] 陳偉,焦樹德.補腎化瘀法阻止類風濕關節炎骨質破壞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9(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