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的現實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2: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養結合的現實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基本情況

 

社會保障是現代國家一項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實現“老有所養”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目標。鄭功成也提出養老保險要廣覆蓋多層次,應把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作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要內涵來看待。[1]根據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做出的決策部署,建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09年下半年,國務院決定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2上半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全面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至此,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從2009年算起,到2012年7月1日,僅用3年時間基本實現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城鄉居民參保人數不斷增加,2009年9月底,全國城鄉居民兩項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達到4.49億人。各級財政積極籌措資金,努力按時足額支付基礎養老金。各級財政共撥付兩項養老保險補助資金超過1700億元。全國有1.24億城鄉居民領取基礎養老金。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各地社會養老保險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經辦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各項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工作推進順利、進展迅速、成績顯著,超出預期。中央建立這兩項制度的重大決策得到了廣大農民和城鎮居民的衷心擁護。實踐證明,這個指導方針是兩項保險制度得以順利推進的基本保障。政府的強力引導,有效地調動了群眾的參保積極性,大大加快了兩項保險制度全覆蓋的步伐。

 

二、解決“三農”問題存在的主要困難

 

現如今,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躋身世界前列,但如果三農問題得不到充分地解決,就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絆腳石,所以中國政府有責任將三農問題至于重要的位置,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傾聽農民心聲,為農民謀生存謀福利。相信只要三農問題得到逐步的解決,中國的經濟就可以更加輕松地不斷發展。

 

為了實現中國經濟持續而快速的增長,需要清楚出現三農困境的原因,從而找到解決的方法。三農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政治經濟不平等,在于當改革給人民帶來公共選擇的可能,即出現對利益集團壓力做出反應的政治環境后,來自不同階層和集團對政府決策的影響開始顯現出來。在二元結構中,城鄉居民對政策安排的約束權數相差十分懸殊,市民的利益表達渠道和強度都遠勝于農民,他們憑著政治壓力上的優勢而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利益,而農民作為弱勢集團則無力阻止那些對他們不利的政策出臺,無法改變國民收入分配上的城市傾斜政策,這就使失衡的二元結構不僅難以打破,反而愈加傾斜,城鄉關系的變化愈來愈不利于農民。

 

雖然我國目前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取消農業稅使農民收入有所提高,提高農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使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更多的保障等等。然而三農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依然嚴峻,不容忽視。廣大農民不僅在農村建設自己的家園,也用勤勞的雙手建設了一座座現代化的城市。然而這種情形,導致了嚴重的效率損失。

 

治標也很重要,但從長期來看,還是要治本。國民待遇相對城市居民而言,農民在政治權利和經濟待遇上都截然不同,在義務教育的權利、社會保險、醫療等一系列權利的落實上也有待完善。農村費改稅的問題,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來保證,農民減負涉及的農村教育、政府經費問題也要妥善解決。增加農民收入,首先應該是政府加大投資。

 

三、居民養老保險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突出作用

 

肖嚴華認為應樹立“人人有權享有社會保險”的基本理念,正確處理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之間的關系,打破制度設計的城鄉分割、區域分割、社會人群分割。[2]黨和國家制定政策將“新農保”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合并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三農”問題作為我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之一,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養老問題的解決,無疑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而有利于整個社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為此,國務院陸續做出取消農業稅、實施農業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等重大舉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更是使“老有所養”的目標得以進一步實現。雖然有學者也關注當前養老金制度存在設計缺陷,如劉鈞發現中國的養老制度存在覆蓋面低、統籌基金轉移性差等問題。[3]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積極意義還是主要的也是多方面的,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首先,有利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按照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原則,實施以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的繳費方法,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對基礎養老金給予全額補貼,在農民60歲的時候可以領取至少55元的基礎養老金(在一些發達地區和財政收入較高的地區基礎養老金遠高于這一數字),并按照漸進原則,逐步提高其待遇水平。

 

其次,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長期以來,我國實施以農業促工業,以農村支持城市的發展策略,加之城市居民有包括養老、醫療、生育等較為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而農村居民在此方面的保障卻極低或處于空缺狀態的現實更加劇了我國城鄉發展的二元化,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從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看,1978年的收入比例為2.57∶1,此后成迅速擴大趨勢,到2012年收入差距比例上升為為3.10∶1,若再考慮城鎮居民的各種社會保障、福利和津貼的話,城鄉差距會更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后,不但有助于減輕農民的生活負擔,縮小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將來實現城鄉統一保障體系的鏈接,從而有益于加快農村勞動力的正常流動,擴大農民的就業渠道,增加非農收入,減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城鎮化進程,進而實現城鄉統一發展的社會經濟目標。

 

最后,有利于擴大內需和國民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體系很不均衡,資本主要流向政府和企業,工人和農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跨入21世紀以來,我國GDP平均以8%的速度增長,而人均收入增長卻遠低于經濟增長,收入低的現實難以產生與產品生產相符合的國內需求。面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低迷、外部需求迅速下降的情況,擴大內需成為解決我國產品供應過剩問題的首要途徑。我國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他們的生活需求潛力是巨大的,但由于他們的社會保障水平低,對未來的不確定預期(養老、醫療、教育等)較大,極大地削弱了他們的消費能力。通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這一民生政策的實施,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水平,無疑會有助于降低他們對未來養老的擔憂,進而增加消費,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富民強國。

篇2

摘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項的設置與比賽內容,反應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人才培養只有與技能大賽有效銜接,才能真正實現技能大賽的辦賽初衷,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為例,從分析技能大賽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入手,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及構建課程體系與技能大賽的有效銜接進行了探索,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技能大賽;有效街接

基金項目:延安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研究項目“延安職院‘授人以漁’使命的思想內涵及創新實踐研究”(項目編號:YZK201301)

作者簡介:劉月梅,女,延安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11-0004-04

截止2014年,教育部門主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有98個項目,賽項設置面向職業院校已開設的量大面廣的主要專業(群),并體現專業核心技能,強調與產業結構升級和高新技術發展同步。[1]三網融合(4G網絡)、云安全、智能家居、水環境監測與治理等賽項的舉辦,體現了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結合的辦賽理念。[2]賽項內容緊密對接行業標準和技能規范,體現相關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專業核心能力與核心知識、產業前沿技術,涵蓋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點,這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

職業院校如何將人才培養與技能大賽有效街接,真正做到“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建、以賽促學”,最終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是我們每一位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以石油化生產技術專業為例,探討如何以技能大賽為契機,構建與技能大賽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的課程體系,全力推進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一、技能大賽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

(一)以賽促教,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

在帶領學生參賽的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參賽、研讀評分標準,教師能了解到專業領域最新技術和行業企業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崗位技能要求,從而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改革的方向,為今后的教學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加強了教師與企業和同行的學習、交流與合作,促進了教師實踐技能的提高,同時也帶動整個專業團隊建設,鍛煉了教師隊伍。

化工類賽項包括化工生產技術、精細化工生產技術、化工儀表自動化、化工生產設備維修和工業分析檢驗,其中,化工生產技術屬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其余4個賽項內容也是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這些賽項的內容和評分標準都具有一定的教學導向作用,加速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課程標準制定的提升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步伐。

(二)以賽促改,深化專業教學改革

技能大賽是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是檢驗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它引領指導教師在吃透大賽賽程和技術規范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實踐教學內容,以突出課程的職業性、內容的實用性,提高專業技能訓練的完整性和針對性。[3]化工生產技術賽項核心內容是化工工藝實操和仿真操作,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大賽參賽項目,以此為載體創設相關學習情境,設計教學活動,進而在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重組、行動導向教學實施等教學改革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

(三)以賽促建,引領實訓基地建設

技能大賽中所使用的設備以及操作和評價的衡量指標全部以企業為標準,這就要求參賽學校與企業合作,改善原有實訓條件,促進實訓項目標準化、實訓內容企業化,拓展實訓基地的功能,促進實訓基地的資源共享。[4]依據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化工實訓基地一般包括基礎化學實訓室、化工單元操作實訓室、化工仿真實訓室、化工產品分析實訓室等。其中,化工單元操作主要設備包括精餾操作、吸收-解析、流化床、流體輸送、離心分離、過濾、反應釜、DCS操作等,這與專業技能大賽相對應,并符合企業崗位需求和職業標準的要求,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

(四)以賽促學,激勵學生成長成才

技能大賽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潛能,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而且涵養了學生的意志和品格,更培養了學生團體協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技能大賽獲獎學生會更多地受到企業的青睞,就業質量明顯提高。[5]目前,各類化工企業對學生的職業素質,尤其是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技能大賽吸引著更多的學生投入到其中,并在大賽中不斷的學習成長,在提高自己專業技能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人才培養與技能大賽有效街接的探索與實踐

(一)構建與技能大賽相銜接的專業課程體系

職業院校應借鑒技能大賽中化工類賽項評比標準及相關行業標準、職業標準與技術規范,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具體、可行的專業技能培養目標,通過分析石油化工職業崗位群所應具備的崗位能力,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按照職業技能發展的規律,與合作企業共同構建基于石油化工生產過程和生產任務的課程體系,創新“任務引導、能力遞進”工學結合教學模式。[6]

(二)課堂教學改革

1.理實一體化教學。通過“教學做一體”的改革與創新把學校變成了企業,把課堂變成了車間,真正做到了“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的一體化設計,教室、實訓室與施工現場的一體化配置,理論、實訓、實習的一體化結合,知識、技能與職業素質的一體化培養”。[7]在日常教育教學始終與技能大賽相銜接,并建立起長效機制。在日常的課堂和實訓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時刻按照技能大賽的操作規程進行操作,把每一堂課當作真實的比賽,當作真正的工作場所。

2.小班化教學。受專業技能實訓場地、工具及指導教師等因素的制約,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通常也是采用班級授課制。[8]但在技能大賽中,通常指導教師都是對幾名參賽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指導,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快速提高。化工類課程尤其是一些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化工設備維修、管路拆裝、化工工藝實操等也應采用小班化教學,分組學習和實訓。

3.強化過程考核。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的考核與評價,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科學和相對客觀公平的體系。[9]職業學校可以借鑒技能大賽的評比考核標準,進一步規范教育教學,強化過程評價和實踐環節的考核,并建立起一套較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高。

(三)實踐教學改革

技能大賽的目的是強化職業學校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因此,職業院校應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在實踐教學中應體現“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使學生的專業技能貼近生產實際和企業要求。[10]為確保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無縫對接”,應形成“校內專業基本技能實訓+校內專業綜合實訓+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實踐教學體系,校內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及能工巧匠共同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11],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開發出適合企業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

(四)技能大賽與學生成長相結合

讓技能大賽應貫徹學生大學三年的學習,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訓練中深入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尋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12]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華,增強學習的信心,增進同學間的合作與友誼,磨練意志品質。

三、結語

“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13],這是教育部對新時期職業教育內涵建設提出的要求,職業院校只有將人才培養與技能大賽有效銜接,才能真正對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與技能大賽有效銜接的探索與實踐可以為職業院校專業和課程改革提供借鑒和思路。

參考文獻:

[1]錢金萍,錢大慶.職業院校實踐教學與技能大賽有效銜接的研究綜述[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1(5):48-50.

[2]廖春藍.基于技能大賽的高職玩具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4(6):126-129.

[3]謝海燕.職業技能大賽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113-115.

[4]錢金萍.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與實踐教學的內涵、特質比較[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42-43,60.

[5]錢大慶,錢金萍.職業院校實踐教學與技能大賽有機街接的價值意義[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65-67,77.

[6]薛新巧.以地方職業技能大賽為載體,構建高職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共享型實訓基地[J].職業教育,2013(10·下):60-63.

[7]凌霞.職業技能大賽促進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J].現代商貿工業,2014(8):132-133.

[8]丁震,邵澤東.職業教育發展與技能大賽制度化——以烹飪專業技能大賽對教學改革的作用為例[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64-66.

[9]凌璟.與技能競賽相對合的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實踐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56-57.

[10]張蘭.構建與技能大賽及職業標準相街接的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體系[J].江蘇教育研究,2013(9):26-30.

[11]白術波,王彥偉.一體化模塊式教學在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9(S1):486.

[12]黨韶麗.當化高職化工專業人才培養之瓶頸探析[J].科技信息,2012(30):254.

篇3

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對健康的理解已不局限于簡單的身體健康,而是身、心的健康與協調發展。在古代,西藏的藏醫學家已對身、心關系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和論述,比較權威和有代表性的是云丹貢布在《四部醫典》中的身心醫學的觀點:認為人的心理有“貪、慎(憤)、癡、悲、憂慮寡言、驚恐、心情不快”,或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失調”,是人對外在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的反應,屬于生理現象,通常不會引起疾病,但若過于強烈或持久,或過于敏感,就會影響人體健康,導致疾病,兩者合一即為“身心”。也說明身、心是“體”和“用”的關系,即身為心“體”,心為身“用”。西藏傳統醫學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說明,身、心是矛盾的統一體,互為條件、相互作用。而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人體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身、心是人至為重要的兩個要素,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和相互作用的機制,同時又受社會與環境的影響。這一觀點與現代醫學模式有其相同性,即:正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適應醫學模式。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涉及的體育內容則突出“以心為本,以身為標,在心的統攝下,通過身體的整體鍛煉,達到身心并完。”因此,認真研究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并應用于現代體育領域,運動醫學,保健學與心理學,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西藏傳統醫學模式的轉變

西藏醫學尚未形成體系前,傳統的觀點認為,人的健康與疾病是“因果輪回,修行報應”,療法上大多是“本醫”療法,或圖騰崇拜的巫術活動。按照這種觀點,醫生無需了解病人和病人的心理,人有病有難也只能祈望神靈保佑。也不存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產生與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影響的認識。西藏醫學形成體系后極為重視從“身”與“心”方面調整患者的起居和精神治療,認為人七情(“貪、嗔(嫉、憤)、癡、悲、憂慮寡言、驚恐、心情不快”)內傷致病,患病或早衰的原因,“可因五官的過度活動,精神疾病,不好的陋習”有關,辯證闡述了情緒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西藏傳統醫學還認為,人體乃是一個最完整的人的心理、生理和生命的動力特征,又與宇宙過程密切相關。要人們用固有的方式對待外部世界的變化,如自然氣候和社會心理環境,生活起居及飲食方式等,并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有機結合在一起。顯然,西藏傳統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學模式這種觀點,把人的軀體與精神,社會環境看成是一個整體。這種觀點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也豐富了哲學關于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原理,為西藏傳統醫學的發展和維護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貢獻。

西藏傳統醫學模式被稱為“大宇宙”醫學模式或身心二元論,以整體的觀念來對待人體,如西藏傳統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把具有解剖生理的、心理的智力功能的各個部分,作為人體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來探討。首先,人體與宇宙、自然是相互聯系的,要把人體視作宇宙實體的一個小天地,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體如同一棵樹,大宇宙時刻養育著它。人要依賴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和各種食物來生存,也受到自然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人不可能脫離自然而獨立生存,與自然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所以,在一個人體與自然萬物相應的世界里,外部環境對人的生理與精神都有影響,提出要注重辨證施治。其次,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為核心,以經絡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以臟腑為核心在人體管道系統中循行著氣與血,全身無處不到。人體是由五臟六腑、經脈、肌肉、骨骼等有機地聯系的,臟腑之間相互依賴,以維護內環境的統一和穩定,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為基礎,人體由三大因素所支配,三大因素如果互相配合協調,則人體正常而健康。因為三大因素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三大因素用現代觀點來說,實質上反映了生物醫學模式心身二元論的特點。再次,西藏傳統醫學認為人的很多疾病不僅有軀體上的,而且有情緒方面和精神上的。因此,藏醫認為,陷入身心痛苦的,用藥和鎮靜劑治療并不能根除。也就是說,不僅要注意到疾病的癥狀,還要全面考慮到精神等因素。藏醫醫典認為,所有生理紊亂和人體疾病都與精神有關(尤其是貪欲、癡心和憤怒)。精神的變異導致人體三大因素的失衡。所以,西藏傳統醫學在治療過程中十分強調心理治療,如催眠術,身心調節,行為、飲食注意事項和生命動力的刺激等等。從這幾個方面來說,西藏傳統醫學的生物醫學模式有其獨特的原理和方法,體現了精神、物質和身心醫學的重要理論,對維護人的身心健康有其積極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西藏傳統醫學的醫學模式還認為,人體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始自陰陽合一,在人的生命活動中,陰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沒有陰就沒有陽。藏醫理論的經典學說是“龍”、“赤巴”、“培根”,從陰陽觀來說,“龍”、“赤巴”、“培根”雖有不同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協調、統一地進行活動,三因失調則疾病生。三者總是保持著動態的相對平衡,使機體處于一種相對的靜止狀態,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恒定,以及機體與外環境的相對協調統一,從而保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西藏傳統醫學的心身醫學還認為人體由五臟六腑、經脈、肌肉、骨骼的不同功能完成其生命的活動,在萬物相應的世界里,一個非物質的基質能夠使身體和精神相互作用,治療的戰略首先是恢復被破壞的平衡,主動性的正常化和人體引起疾病某一要素的“量”,“量”變可引起“質”變。在“身”與“心”的調節中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認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機體的生理、病理、生長發育、衰老都與自然界的變化休戚相關。但人不能甸匐于大自然威力之下而無作為。人要生存下去,少患疾病,就要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理,認識四季變化規律可能給人體造成的影響,按季節調整自己的活動,尤其是要調整好“身”與“心”的關系,與自然界形成和諧的統一。以科學的觀點,正確認識自然、社會、身心與人體自身。

筆者認為,西藏傳統醫學中的生物醫學模式與現代醫學生物醫學模式相比更有其獨到之處。就其現代醫學而言,隨著技術科學的發展和技術手段的進步,醫學的重點轉向于集中研究生物學的改變,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具有心身二元論的特點,盡管在認識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等方面非常成功,為現代醫學奠定了基礎。但是,生物醫學模式所形成的醫學框架中,并沒有給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以相應的位置,偏離了醫學對象“人”的完整性,阻礙了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這是現代生物醫學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西藏傳統醫學則十分重視“人”的完整性,強調以人為本,“身”“心”統一,以及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如《四部醫典》在疾病的病因、癥狀歸類中認為:人的情緒變化有“貪、嗔(嫉、憤)、癡、悲、憂慮寡言、驚恐、心情不快”等,情志是人對外在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的反應,是影響人體健康、生病的根源,“憂心生悲使得容顏衰,驚恐懦弱不樂衰光煥。”西藏傳統醫學還認為,在人體這個天地里,人的心態如何,對于人體整個系統的損益興衰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醫學家特別強調養心、養神、養性、養德,注重調攝情志,陶冶情操,重視心理的社會因素。

所以,我們應從西藏傳統醫學生物醫學模式具有的身心二元論角度,借鑒西藏傳統醫學中科學合理的成分,積極探討現代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適應醫學模式的轉向。在現代,醫學、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科學的兩門主要學科,醫學模式的轉變使這兩個學科的關系更加緊密。過去,醫生總喜歡談論人的“器官疾病”;現在,醫生研究可能導致心身障礙的“沖突和事件”。在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日趨增多,使人們認識到心理、社會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與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產物,它是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規律的科學。在發達國家的醫學院校中,已經普遍開設了行為科學與心理學的課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衛生部規定醫學心理學作為醫學教育的內容,醫學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已逐步深入、廣泛。對此,西藏傳統醫學在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我們要充分利用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理論,建構西藏傳統醫學新的體系。從哲學與邏輯的基礎上看,西藏傳統醫學注重身心的統一和整體的理念,對藏醫心理學和傳統醫學向高層次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西藏傳統醫學的貢獻

西藏傳統醫學是一個“形神相印”的身心統一的整體醫學體系,早在一千多年前藏醫學就十分重視“身”與“心”的關系。在這方面藏醫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尤其是“形神合一”的身心統一學說,認為人的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如《四部醫典》指出:“常顯憔悴不安心煩躁”,“傷于寒涼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憂心語叨叨”。即是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勢必造成人體七情內傷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情緒、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均強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統。西藏傳統醫學辯證地闡明了情緒變化對內臟器官功能的負面效應,與現代行為科學、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有許多相通之處。《四部醫典》的身心統一學說對人們認識自我,認識“身”與“心”的關系,保障人類健康做出了貢獻,豐富了祖國醫學內容。

2、西藏傳統醫學身心醫學與心理學要達到的目的

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工薪階層們,每天勞碌奔波,為衣食住行操勞,精力尚且不及,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身心疾病。研究結果也表明,經濟愈發達,現代傳媒的發展,與之俱來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等副作用就愈大,由此引發的身心疾病也就愈多。鑒于此,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們要積極利用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中的合理成分,向全社會普及日常保健常識,引導大眾選擇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培養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并有意識地加強自身心性品性的修養,從而達到心理健全、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篇4

關鍵詞 中國藥膳 中醫藥 醫院 推廣應用

中國藥膳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藥膳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起源于“藥食同源”,形成于秦漢以后,成熟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它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調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是中國傳統的醫藥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予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它既具有營養價值,更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因此,藥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藥方劑,又有別于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在心理上感受是一種享受,在享用中使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所以,藥膳是中醫中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醫藥學寶庫的瑰寶,又是我國菜肴寶庫中的一顆璀燦明珠。它的制作與應用,可以說,不但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

中醫對藥膳的應用,是根據中醫的臟象學說、經絡學說和不同人員的體質、天時地理之異,以及導致疾病的病因、病理、疾病所表現的癥狀,乃至中醫的治療原則等理論進行辨證施膳的。

1 中國藥膳的特點

1.1 藥膳具有中醫藥的理論基礎

依據中醫理論學說,對每一個病種應做到“組藥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必有據”。不僅用藥如此,在食物的選擇上也是如此,必須運用辨證的方法和論治原則,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選藥組方或選食配膳,以用藥物食物之偏性來矯正臟腑機能之偏,使之恢復正常,或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例如,當人出現脾虛氣弱的癥狀(精神困倦、四肢軟弱、短氣懶言、頭昏自汗)時,就應選用健脾益氣的藥膳。如參棗米飯、山藥茯苓包子、益脾餅、大棗粥,再輔以限量的人參酒、人參枸杞酒等。

由于人體受季節、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不同的影響,藥膳的服用也不盡相同。春天,氣候溫和,萬物生長向上,五臟屬肝,應以肝以疏泄為主,需要補肝,稱為升補,適宜食用首烏肝片、妙香舌片等藥膳;夏季炎熱,人體喜涼,五臟屬心,需要清補,適宜食用西瓜盅、荷葉鳳脯等藥膳;秋季,氣候涼爽,五臟屬肺,需要乎補,適宜食用肉片、參麥團魚、玉竹心子等藥膳;冬季,氣候寒冷,陽氣深藏,五臟屬腎,寒邪易傷腎陽,適宜溫補,適宜食用參杞狗肉、姜附狗肉、枸杞牛鞭、歸地燒羊肉等藥膳為主。另外,還有常年性即四季皆宜之藥膳,如紅杞蒸雞、天麻豬腦、芪燉鵪鶉、軟炸淮藥兔、茯苓包子、銀耳羹等。

1.2 藥膳是一種特殊食品,它形是食品性是藥品

藥膳是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部分組成。它是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藥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藥方劑,又別于普通的飲食,它是一種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能治病、強身、抗衰老的特殊食品。

藥膳食品的劑型,為菜肴、飲料、糕點、藥粥、藥酒、罐頭等,它不同于膏、丹、丸、散,但發揮其所長,在防治疾病上,和其它劑型可收異曲同工之效。良藥不苦口,食之味美,觀之形美,效在飽腹之后,益在享樂之中。

1.3 藥膳具有獨特的制作方法

藥膳烹調是依照中醫理論和用藥要求,根據藥物的性能,應用食品烹調和藥物炮制加工技術而成的一套特殊的制作方法。故在制作上除了具備一般的烹調技術外,還應掌握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和中藥炮制方法。

2 中國藥膳的分類

2.1 按性能分類有:

菜肴類、米面食品類、粥食類、糕點類、湯羹類、精汁類、飲料類、罐頭類、糖果類、蜜餞類。

2.2 按制作方法分類有:

燉類、燜類、煨類、蒸類、煮類、熬類、炒類、熘類、鹵類、燒類、炸類。

2.3 按藥膳作用分類有:

滋補強壯類、治療疾病類(解表藥膳、瀉下藥膳、清熱藥膳、祛寒藥膳、祛濕藥膳、消導化積藥膳、補益藥膳、理血藥膳、理氣藥膳、祛痰止咳藥膳、熄風藥膳、安神藥膳)、保健益壽類。

3 中國藥膳的應用原則

①辨證施膳,根據不同的體質癥狀,選擇具體藥膳加以實施。②三因制宜,在施膳時強調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不可妄為。③以臟補臟,也就是病人缺什么補什么,做到“以形補形”、“以臟補臟”。④應用藥食性能,以中藥學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以及藥物歸經等學說分析所施藥膳的食物和藥物性能,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4 近年藥膳臨床應用實例

有報道,①用葛根地連湯(葛根50g、生地25g黃連10g、甘草3g)每日1劑,30日為一個療程治療Ⅱ型糖尿病,臨床治愈后常用葛根藥膳(葛根100~250g,加食品配料,燉服)等飲食調養。結果:治療64例,臨床治愈56例(其中40例為2~10年未見復發者),好轉4例,總有效率93.75%,遠期療效滿意。結果:葛根地連湯治療Ⅱ型糖尿病有較好的療效;調整日常營養食譜,利用葛根藥膳等飲食調養,可使患者治愈后不再復發。②運用中藥膳食輔助治療74例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恢復較快,發熱天數及住院天數均相對縮短,特別是恢復期中藥膳配食,本著“虛則補之”的原則,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來補益精氣,起到了單獨藥物治療所不能起到的作用。③益氣養陰藥膳可顯著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UAER、血β~MG、24h尿蛋白定量,增加尿Cr的排量,降低SCr水平,從而達到減輕腎臟負擔,延緩糖尿病腎病腎功能減退的自然過程;可顯著降低患者的血TC、代含量(P

服用養心羹的患者,服用1個月后,失眠、健忘癥減輕,睡眠明顯好轉;對31例服用消脂I號的病人,降低血脂的總有效率為56.7%。⑤用滋補粥(黃芪50g、當歸10g、枸杞12g、糯米100g)、參棗米飯(黨參5g、大棗10g、糯米50g、蔗糖10g)能有效地改善腫瘤化療病人的營養狀況、自覺癥狀和對化療的耐受性。⑥中西醫結合治療產后發熱加藥膳調養82例療效觀察,療效佳。⑦經臨床驗證:藥膳療法有助于肝癌化療栓塞后肝功能的恢復、減輕化療副反應和預防便秘的作用,是一種有價值的治療方法。

篇5

關鍵詞:保心安膠囊;氣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

Clinical Analysis of Baoxinan Capsule in Treating Qi Deficiency-blood Type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HOU Bao-song,LIU Xia,SONG Yu-qin

(Handan Mingren Hospital,Handan 056000,He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reatment of baoxinanjiaonang combine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fess to convincedof western medicine.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is, and increase baoxinanjiaonang take 2~3pills every time , 3 / 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cardiac function changes after 28 d.Results Totaleffectiverate of the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80%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After treatment, cardia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LVESV, LVESV and LVEF?of two groupswere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P

Key words:Baoxinan capsule; Qi Deficiency-blood Type; Chronic heart failure; Clinical observation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心臟泵血功能障礙.出現心排血量不足,組織的血液灌注減少,以及肺循環或體循環靜脈系統淤血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生理綜合征.是多種器質性心臟病幾乎不可避免的結局,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死因。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其發病率逐年增高,結局與惡性腫瘤相仿,多見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壓、心臟瓣膜病等,臨床根據癥狀分為收縮性心衰和舒張性心衰,又稱為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和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本研究針對的是慢性收縮性心衰。臨床癥狀可表現為心悸、胸悶、呼吸困難、水腫等,可呈進行性加重,患者需要長期治療,甚至反復住院,嚴重者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西醫對于慢性心衰,已有規范化的治療方案,指南也逐步更新,但西藥的嚴重不良反應及安全性,已使心衰藥物治療的天平向中藥傾斜。中醫治療本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且治療有其獨到之處,副作用小,療效顯著,而且,西醫已經認識到中醫藥治療心衰的重要性,已經在2014心衰指南中體現,因此深入研究中醫藥治療心衰的規律,具有重現實意義。慢性心衰基本病機常見本虛標實,虛實兼夾之證,因其易反復發作,遷延難愈。我院張子明院長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廣積博學而研制的保心安膠囊治療本病,已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對慢性收縮性心衰氣虛血瘀型有較好的療效。

1 診斷標準

1.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二版)[1]擬定:①以喘促短氣,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口唇發紺為特征,甚至汗出肢冷,或見暈厥。②多有心悸、水腫等病史,每遇勞累而誘發。③可見數、促、結、代、緩、沉、遲等脈象。④可由情志刺激如驚恐、緊張,及勞倦、飽食等因素而誘發。

1.2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二版)[1]氣虛血瘀證擬定。氣虛血瘀證:心悸氣短,動則尤甚,甚則喘促氣逆,不能平臥,神疲乏力,時有汗出,胸悶心痛,咳唾痰涎,四肢浮腫。舌質暗紅,或舌下血脈青紫,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或細或澀或結代。

1.3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臨床診療指南?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2]《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4》[3]慢性收縮性心衰的診斷標準:①心臟病性質及程度判斷 收縮期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為:?K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縮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 40%。?L有基礎心臟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高血壓、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史、癥狀及體征。?M有或無呼吸困難、乏力和液體潴留 (水腫 )等癥狀。②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判斷:?K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日常活動無心力衰竭癥狀。Ⅱ級 :日常活動出現心力衰竭癥狀(呼吸困難、乏力 )。Ⅲ級 :低于日常活動出現心力衰竭癥狀。Ⅳ級:在休息時出現心力衰竭癥狀。?L6 min步行試驗:450 m為輕度。

1.4入選標準 ①符合以上西醫診斷、中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②年齡40~75歲,未發生過嚴重癥狀如暈厥、黑蒙等。

2 資料與方法

2.1一般資料 連續收集2014年5月~12月于我院門診就診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相關資料,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對CHF的相關標準[2]。男66例,女54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8.3±8.9)歲;心功能分級Ⅱ~Ⅳ級。其中風濕性心瓣膜病23例,擴張型心肌病25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5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4例。剔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有免疫系統疾病者;近期曾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有其他肺部疾患者;有嚴重心、腦、腎、血管疾病及腫瘤、血液系統疾病者。按照患者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方法 擬選120例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予以保心安膠囊(冀藥制字Z20060025 邯鄲明仁醫院),2~3粒/次,3次/d,聯合規范化抗心衰西藥ACEI、B-受體阻滯劑、螺內酯、利尿劑等,如痰熱、郁火體質,表現為舌質紅、苔黃厚者暫不入組。對照組單純給予西藥ACEI、B-受體阻滯劑、螺內酯、利尿劑等,4 w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2.3效果評定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標 準[4]: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有明顯的改善,心功能改善≥2級,超聲心動圖LVEDV 、LVESV明顯改善、LVEF明顯提高;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有改善,心功能改善1級,超聲心動圖LVEDV 、LVESV較前改善、LVEF有所提高;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心功能分級、超聲心動圖LVEDV、LVESV、LVEF均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或死亡。

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 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兩率比較應用Raddit分析。P

療效指數計算采用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3 結果

3.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80%,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

3.2兩組患者心功能分級情況分析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心功能分級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的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

3.3兩組超聲心動圖及NT-proBNP、6min步行試驗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心功能分級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的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

3.4心率與血壓的變化 治療后,患者的血壓、心率較治療前均有顯著降低(P

3.5不良反應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等均無明顯異常變化。

4 討論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慢性原發性心肌病變和心室因長期壓力或容量負荷過重,使心肌收縮力減弱,不能維持心排血量。分為左側、右側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常見病因是風濕性心臟瓣膜病、高血壓、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炎、主動脈狹窄或關閉不全、室間隔缺損、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瓣狹窄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類心血管疾病發展的終末期,是一種嚴重的臨床綜合征,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 率[5]。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心力衰竭高危因素的增多,心力衰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主要臨床表現為喘促、呼吸困難、紫紺、水腫、端坐呼吸等,其可出現呼吸道感染、心源性肝硬化、電解質紊亂,甚則惡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等并發癥.目前,治療以治療病因和誘因、.減輕心臟前后負荷、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室舒張期順應性、對癥支持療法、終末期病例可考慮心臟移植等為原則。但都存在局限,因此,尋求效果理想、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勢在必然。目前,對于心力衰竭的治療不再局限的停留于西藥治療,而是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慢性心衰,根據其臨床表現而歸屬于中醫“心悸”、“水腫”、“喘證”等范疇,目前統一稱為“心衰病”。 《靈樞?經脈》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明確指出心氣虛導致血流瘀滯。《血證論》進一步指出“血積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也”。由此推論出心氣虛導致血瘀,血瘀又進一步引起水停心下,從而引發了喘咳、水腫、心悸等一系列癥狀。現代中醫醫家認為本病以心之陽氣虛衰為本,血脈瘀滯、水飲內停、痰濁不化為標,屬本虛標實, 虛實夾雜之證。氣虛血瘀、陽虛水泛是最主要病機。心氣虛、心陽虛是病理基礎,血脈瘀滯為中心環節,心、肺、脾、腎虛衰是本,瘀血濕濁內停為標,外邪引動是為誘因。馬中夫等融合了中西醫對心力衰竭的病機和臨床的各階段表現,規范出下列模式:左心衰即心虛證,病機為心氣虛,左心排血不足,致使血行不暢,宗氣運轉不利;右心衰即心肺氣虛證,病機為心氣虛,運血不利,體循環不暢;全心衰即心陽暴脫綜合征,病機為心陽衰竭,導致氣血津液、水液逆亂,而出現“四脫二瘀綜合征”。

中醫治療本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如:益氣活血法、益氣養陰法、溫陽利水法、祛瘀通絡法等等,且治療有其獨到之處,副作用小,療效顯著,因此深入研究中醫藥治療慢性心衰的規律,具有重現實意義。

目前中醫治療慢性心衰所見證候分型紛繁復雜,治療方法和方劑亦是多種多樣。但益氣活血法是目前治療心力衰竭最為常用的方法。益氣法可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改善心臟泵血功能;活血法可改善血液流變學狀態,從而降低前負荷,兩者配合使用,具有協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6];邱保國提出心力衰竭根本病機為陽氣虛衰,不能溫養心陽,心陽不振,心病及肺,進而肝、脾、腎諸臟俱損,痰飲瘀血內停,因此強調溫陽益氣、活血利水為根本治法[7];郭維琴認為,氣虛血瘀、陽虛水泛是CHF最主要病機。心氣虛、心陽虛是病理基礎,血脈瘀滯為中心環節[8];毛春燕[9]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機可以用“虛”、“瘀”、“邪”三字來概括,心、肺、脾、腎虛衰是本,濕濁瘀血內停為標,外邪引動是為誘因。孫伯青[10]用益氣活血法治療CHF 63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一般治療相同。觀察組加用中藥湯藥(由黨參、麥門冬、丹參、葶藶子等組成)口服,黃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15 d為1個療程。結果:觀察組顯效率 71.43%,有效率21.47%,總有效率92.90%;心力衰竭各指標積分均明顯降低(均P

綜上所述,保心安膠囊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良好,可促進心功能恢復,改善患者心臟功能,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12):1076-1095.

[3]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ISBN 978-7-117-19825-7.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S].1993:57.

[5]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10585-9.

[6]冼紹祥,周鳳嬌.中醫藥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8(6):165-167.

[7]韓偉鋒.邱保國論治心力衰竭經驗擷要[J].四川中醫,2006,24(10):2-4.

[8]譚潞蕓,安莉萍.談郭維琴教授辨治心衰經驗[J].新疆中醫藥,2000,18(4):51-52.

[9]毛春燕.中醫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認識及治療對策[J].河北中醫,2002,24(11):823-824.

篇6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醫院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降低醫院的醫療業務成本,提高醫院的財務管理水平、為醫院做出合理、科學的重大決策,在醫院財務會計的基礎上結合運用醫院管理會計具有重要及深遠的現實意義。本文對醫院管理會計的特點和職能進行了初步分析,闡述了管理會計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作用,并就其在應用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管理會計;醫院財務;醫院管理

管理會計是現代社會中出現的會計的一個分支,在廣泛吸收現代行為科學、管理科學、現代數學和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是通過預測、決策、計劃、預報等環節提供有關未來信息的會計。

一、醫院管理會計的特點與職能

1.醫院管理會計的特點。

醫院管理會計是由管理會計延伸而來的,其特點綜合了管理會計及醫院的實際情況。從服務對象上看,醫院管理會計主要為醫院內部的管理、決策和控制提供信息資料,屬于內部會計。從核算方法上看,醫院管理會計準則不從屬于財務會計制度,不受財務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約束,而是應醫院管理者的要求,應用預測學、控制論、信息理論、決策原理、目標管理原則和行為科學等現代管理理論,利用數理統計等方法。

2.醫院管理會計的職能。

成本決策和財務控制是醫院管理會計的主要職能,其為醫院管理者制定經營計劃、做出重大決策提供信息,明了點說就是剖析過去、掌控現在和謀劃未來。首先管理會計對醫院的財務管理資料進行深加工,為管理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其次,控制現在是依據年初預算來執行的,使醫院的經營更具實效性;謀劃未來就是利用現有的財務管理資料,進行定量及定性分析,確保財務預測及決策的科學有效性,為醫院未來更好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管理會計在醫院管理中的作用

1.組織與配置的作用。

醫院各項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大大降低運營成本。首先降低物流費用,醫院物流費用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很高,通過完善內部控制,逐步完善藥品成本控制制度、衛生材料消耗費用定額制度、物資采購成本控制制度等各項制度,并嚴格遵循這些制度和章程且構成合理的管理體系。其次是效益優先原則。醫院的管理層和各部門應該把效益優先作為重要原則,實現優化資源配置,使各種資源得到高效率的運行,使其所產生的效應得到合理利用,并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2.考核與評價的作用。

醫院根據其經營所要達到的目標,并結合醫院管理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然后依據該方案,對各科室和醫院總體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對完成較好的給予表彰及獎勵,不合格者限期改進,并給予相應處罰;從而使醫院實現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醫院管理中發揮管理會計作用所面臨的問題

1.認識不足。

由于醫院管理會計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方法體系,多數醫院的管理層對其認識不足。因醫院的特殊性質,醫院的管理者多數是專業技術人員出身,不懂財務,在醫院管理中只重視看病救人而對財務不夠重視,更提不上對管理會計的運用。

2.國家醫療體制不合理。

在當前的醫療衛生體制下醫院均屬于政府壟斷,沒有太大的競爭,醫院管理層沒有壓力,職工沒有積極性,且以藥養醫的畸型模式,使多數醫院管理層只關心藥品的管理,而對整個醫院的醫療成本管理不放在眼里。管理會計就是要求醫院逐步走向市場化,挖掘自有的潛力、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更好的實現其功能。而在當前的醫療體制下,必然制約了其作用的發揮。

3.業務流程不規范。

業務流程不規范也是影響管理會計作用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其表現在:科室對物資消耗的管理不嚴謹,消耗差異較大,極大影響了管理會計的物資分析;報賬不及時,醫院對各項支出實行“一支筆”,院長要對每項支出逐一審批,對有疑問的還需進一步了解,造成每個會計期末時,對費用的歸集不能達到預期的水平,從而影響管理會計的分析結果;固定資產管理混亂,折舊的計提、維修費用的賬務處理不規范,成本容易被人為低估,造成結果的偏差。

四、管理會計在醫院管理中發揮作用的對策

1.建立醫院運用管理會計的組織框架。

在醫院財務的管理方式方法上,將以財務會計為主的管理方式、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報賬型模式”逐步變成市場經濟體制下“經營管理型模式”,逐步形成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相結合的財務管理方式。

2.營造醫院管理會計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直以來,事業單位完全靠行業優勢立足于社會,資金主要由財政解決。會計人員的工作無非就是費用記錄、憑證錄入等最基礎的工作,使用原始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賬務處理,不能準確把握業務的精確度,不能及時提供準確的財務信息、造成財務分析的依據不夠充分等問題。針對當前我國醫療體制的不健全、財務管理混亂和資產管理不規范的現狀,在醫院財務會計的基礎上結合管理會計,不僅能為醫院的管理提供多元化的財務信息,提高決策和控制能力,也可以不斷的提高醫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者:盧衛娟 單位:昌黎縣衛生局

參考文獻:

[1]王聰利:會計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外資,2011年17期

[2]沈淼:如何做好醫院管理會計[N]。農村醫藥報(漢),2010年

[3]靳先芳:論管理會計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J]。會計師,2011年第08期

[4].趙暉。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現狀及其創新發展[J].會計之友,2006(5)

[5].鄭石橋,李宇立。關于管理會計研究的若干思考[J].財會月刊,2006(5

篇7

[關鍵詞] 糖耐量減低;中醫;治療;研究

[中圖分類號] R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4(c)-023-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GT in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XIE B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12, China

[Abstract] As the early stage of diabete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is more complicated mechanism of the disease, but its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full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based on the summary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medical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GT in order to better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reference.

[Key word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search

糖耐量減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簡寫:IGT)又稱為隱性糖尿病或化學性糖尿病,在臨床上沒有明顯的癥狀,但患者機體自身的糖代謝量卻處于一個正常與糖尿病病癥的過度狀態,其是糖尿病的前期階段,在臨床中幾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都是經此階段形成的。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飲食的糖攝取不當、生活習慣不科學等原因,我國當前IGT患者中,平均七八年時間就能導致接近2/3患者轉為糖尿病,我國每年由IGT轉為糖尿病的患者高達幾十萬,并且正以3%~5%的速度增長[1-3]。因此,加大對IGT發現與臨床干預是降低2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發生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此為契機,在總結糖耐量減低病因病機的基礎上,從中醫藥治療的角度出發總結當前的各種研究進展和對應成果,以期為臨床治療工作提供理論指導[4]。

1 IGT的中醫病因病機分析

從中醫角度來看,作為糖尿病的前一階段,糖耐量減低屬于中醫消渴,更詳盡一些的話,IGT屬于脾癉的范疇。參照《素問?奇病論》中對于“脾癉”論述,黃夢雨等[5]將糖耐量減低歸納為稟賦不足,臟腑較弱、飲食失宜、情志失調和過度勞累四個方面,基于此,本研究結合張欣等[6]、楊宏杰等[7]對此領域的研究將糖耐量減低的病機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陰虛

從中醫角度來看,消渴病是燥熱為標、陰虛為本的本虛標實病機,針對這一病機,呂仁和[8]在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研究中認為,作為糖尿病的前一階段,IGT屬于脾癉范疇中的陰虛,造成這一癥狀的主要原因是貪食甘美、稟賦有虧、陰液虧損,不能制約陽氣,虛熱灼傷陰液,反復積累導致“脾癉”發生。而錢為明[9]在研究糖尿病時也認為陰虛是造成糖耐量減低的主要病機,但在中醫臨床上由于尚未化熱,因此臨床觀察中并無典型消渴表現。陳家鑫等[10]在探究脾陰虛時認為外部六之邪、飲食失調、勞倦所傷、情志太過、用藥誤治、臟腑累及是造成脾陰虛的六大病因病機,而脾陰虛極大的導致了IGT的病發。

1.2 痰瘀內阻

痰瘀是疾病產生發作過程中的病理產物,在臨床上其是導致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并貫穿于疾病的整個過程。孟鳳仙[11]、孫曄[12]在分別對降糖消脂飲對34、40例IGT者糖脂代謝的影響研究中認為痰瘀內阻和津液代謝失調是導致糖耐量減低病變發生的主要機制,糖耐量減低患者體內的痰瘀內阻程度影響了糖脂的正常代謝,其內阻程度與代謝紊亂程度在一定范圍內成對比關系。張欣等[6]在臨床觀察活血祛瘀通腑法治療糖耐量減低的研究中發現,糖耐量減低在臨床上的自身癥狀并不典型,其主要表現為高血壓、高體重和高血脂這“三高”,表現為小便黏稠、泡沫較多等,是中醫氣血瘀滯所致。而祝肇剛[13]則認為痰瘀內阻在糖尿病的形成中起重要的推進作用,其導致的瘀血貫穿于疾病整個過程。

1.3 氣陰兩虛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認為陰虛無以滋養肌膚,氣虛化生無權,期許陰虛互為因果,正所謂陽氣在外,是所化生。姚政等[14]在研究糖耐量減低時認為氣陰兩虛是最常見的糖尿病病機,在此基礎上,其提出了益氣養陰的基礎治法。王永峰[15]在糖耐量減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預觀察研究中認為糖耐量減低是由情志失調,導致氣機郁結,不斷郁積致使化燥傷津,或者是由于飲食不節,耗傷肺胃陰津,勞欲孤獨,陰虛火旺,損傷,導致氣陰兩虛。廖麗錦等[16]在研究2型氣陰兩虛糖尿病時認為氣虛及陰、陰虛及其,我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80%具有氣陰兩虛的臨床表現,表現為倦怠乏力、五心煩熱、口渴喜飲、舌紅少津或尿多色黃。

1.4 脾虛

中醫認為脾虛是由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所致,而糖耐量減低則是由谷氣雍滯,津液失布等引發的代謝紊亂所致。馮建華等[17]認為要根據不同的證型來達到健脾益氣、脾腎雙補的效果。林慧光[18]在陳修園醫學全書中詳細介紹了溫脾燥脾治療脾虛方案。黃從強等[19]在對脾虛致消的糖尿病治療研究中認為依據脾虛致消的理論在臨床上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通過脾虛致消理論和病證結合的臨床模型能夠在臨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陳霞波[20]在糖耐量減低與脾不散精的研究中認為誘發糖耐量減低的主要機制是脾胃氣虛、氣機不暢或者是水谷精微不得運化利用導致脾氣不散精。陸源源等[21]在糖耐量減低者胰島素水平與中醫辨證分型關系的研究中認為長期的醇酒厚美過食肥甘都可導致脾胃的紊亂,而這些脾胃非正常運作優勢脾氣更虛,長期積累導致疾病發生。

2 IGT的中醫治療方案

在IGT的中醫治療干預中,當前針對糖耐量減低的病因病機有較多的方案措施,本研究在中醫治療方面主要從由脾虛引發的糖耐量減低的治療展開研究歸納。

陳剛[22]通過48例健脾逆癉湯治療糖耐量減低的臨床總結,發現在治療糖耐量減低的臨床中可以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采用合適搭配比例的中藥健脾逆癉湯來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針對性情急躁的患者在藥物搭配中需加入一些白芍藥、薄荷、柴胡、當歸等,而針對那些血壓高者則需加一些和枯草,這樣在臨床中就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姚政等[23]的研究亦有類似的結果。劉得華[24]在31例健脾散精湯葡萄糖低減的治療中發現健脾散精湯能夠有效地治療脾虛導致的糖耐量減低,并且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藥物成分的不同搭配,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李洪波等[25]在研究益氣健脾中藥對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糖耐量減低的干預作用中發現,健脾益氣中藥可以改善IGT患者的糖代謝,并能有效控制血壓和干預糖耐量的降低幅度,從而對患者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姬厚民[26]在采用七味白術散加甘草芍藥湯治療葡萄糖耐量減低研究中,通過31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總結發現經過七味白術散加甘草芍藥湯連續3個月的療程服用,可使患者機體糖化血紅蛋白和空腹血糖達到正常水平。丁萍等[27]在24例健脾疏肝法治療葡萄糖耐量減低的臨床中,認為服用鹽酸二甲雙胍和健脾消糖顆粒以及對患者的生活干預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含量,從而達到葡萄糖耐量減低的良好治療效果。此外,還有其他相關的治療方案研究,但主旨思想體現在上述的研究匯總中,在此不再贅述[28-29]。

3 結論與展望

當今糖尿病已是影響國民健康的第三大殺手,而糖耐量減低作為2型糖尿病的前兆,已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對IGT的治療工作也要保持“治未病”的中醫理念,盡可能在糖尿病形成前加以干預治療,最終達到降低糖尿病發生率的目的[30]。

在臨床中,糖耐量減低具有強烈的隱蔽性,并且患者發現后對其重視程度也不夠,因此我國應加大對糖尿病的產生機制、病癥影響以及IGT的相關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及時治療糖耐量減低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對保持國民健康,降低糖尿病發生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胡英華,李光偉,潘孝仁,等.大慶糖尿病發病率調查及21世紀我國糖尿病發病情況的預測[J].中華內科雜志,1993,32(5):173-175.

[2]呂雄,陸璐,盧紅梅,等.濁毒瘀滯、糖-脂毒性與葡萄糖耐量減低的相關性[J].中醫雜志,2008,49(11):1052-1054.

[3]黃淑玲,候淑芳,麥敏,等.消癉湯治療糖耐量降低32例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2):105-107.

[4]高世榮.還原苦瓜素含片治療糖耐量減低療效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7,16(2):126-127.

[5]黃夢雨,鞏琪.糖耐量低減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10,28(4):533-534.

[6]張欣,郭葉楠.活血祛痰通腑法治療糖耐量減低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6):472-478.

[7]楊宏杰,鄭敏.健脾補腎丸干預治療糖耐量減低68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7,29(4):302-303.

[8]呂仁和.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29-133.

[9]錢為明.糖尿病中西醫學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52.

[10]陳家鑫,戚振紅.對氣陰兩虛型糖耐量低減患者干預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2(11):845-846.

[11]孟風仙.降糖消脂飲對34例IGT者糖脂代謝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8(7):31-32.

[12]孫曄.益氣養陰補腎法治療糖耐量減低4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6):567-568.

[13]祝肇剛.祝湛予臨床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141-142.

[14]姚政,虞芳華,張明,等.糖衡I號治療糖耐量減低42例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2001,14(3):30-31.

[15]王永峰.參芪地黃湯對糖耐量減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預觀察[J].河北中醫,2008,30(5):473-474.

[16]廖麗錦,黃霞,李彥屏.參芪地黃湯對糖耐量減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預觀察[J].河北中醫,2009,30(5):473-474.

[17]馮建華,程益春.益氣養陰補腎法治療糖耐量減低4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6):567-568.

[18]林慧光.電針加灸神闕治療糖耐量低減30例[J].中國針灸,2006,26(1):63-64.

[19]黃從強,朱章志.益氣養陰補腎法治療糖耐量減低4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6):567-568.

[20]陳霞波.糖耐量減低與脾不散精[J].浙江中醫雜志,2005,40(3):118-119.

[21]陸源源,陳文霞.六昧地黃丸對IGT的干預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5,29(12):758-759.

[22]陳剛.健脾逆癉湯治療糖耐量減低48例[J].四川中醫,2001,19(11):43.

[23]姚政,虞芳華,張明,等.糖衡I號治療糖耐量減低42例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2001,14(3):30-31.

[24]劉得華.健脾散精湯治療葡萄糖低減31例[J].新中醫,2001,33(2):59-60.

[25]李洪波,徐志新,凌勵峰.加味玉液湯治療糖耐量減低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3):402-403.

[26]姬厚民.七味白術散加甘草芍藥湯治療葡萄糖耐量減低患者31例[J].中原醫刊,2007,34(5):24-25.

[27]丁萍,羅玉韻,徐進華.健脾疏肝法治療葡萄糖耐量減低24例療效觀察[J].世界中醫藥,2008,3(2):84-85.

[28]李翠萍,謝濱,黃捷,等.芪麥降糖飲對糖耐量低減干預臨床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4,22(10):32-33.

[39]何穎.丹參注射液對中老年糖耐量低減的影響[J].現代康復,2000,4(5):776-777.

篇8

【關鍵詞】性;性道德;教育;社會性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倫理道德對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產生了劇烈的沖擊,并由此引發了觀念上的一系列變化,其中變動幅度最大的當數性觀念。性,這一古老、敏感而神秘的話題,如今正困擾高校學子們的心靈。如何正確認識這種變化,如何增強積極應對的能力,如何幫助大學生既能在需要、情感、自我意識、個性乃至人生觀、生活態度等方面獲得綜合發展,也能有效地預防由于性觀念偏差、性道德缺乏而引發的一系列對人生來說要付很大代價的錯誤,作為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德育工作者必須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幫助大學生們健康成長,使他們成為21世紀高素質的現代化的開拓者和創造者。

1 性道德及其特征

1.1性道德釋義

我國著名的醫學專家吳階平院士對性進行了界定,他認為“ 和本質上并不僅是生物學性的,而且沒有任何別的方面比性領域更能充分表現出精神和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性是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會知識、個性和社會準則等與生理功能密切結合的一個高度復雜的體系。”因此,性教育所關注的應是整個人,包括人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等方面。

所謂性道德,簡單地說就是指調節兩性關系及性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性道德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就是:什么樣的是正確的、合乎社會發展要求的。與性道德緊密聯系的性道德教育則是通過不同的方法,借助不同的方式,培育人們正確的性道德觀念,從而避免性犯罪和性錯誤發生。

1.2性道德的特征

1.2.1性道德具有自然性

唯物主義者從來不否認性的自然屬性,認為人的要求及其滿足,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需求。它不僅是人類求生存和種繁衍的必要原動力,是人類“生命意志”的最高體現,而且是人類個體生理、心理發展的必備要素,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對健康正常的合理滿足,可以釋放由性激素傳導而產生的性動力、性張力,緩解人們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壓力,使人得到肉體的和精神的歡愉,從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這種性本能的內驅力對性道德的發生和遵守具有強大的沖擊力。唯物主義認為,性禁錮、性壓抑是違反人性的,堅決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對人性的壓制和剝奪。性道德就是因為人的這種自然生理特征而具有生理本能性,使其評判標準也必然打上生理倫理的烙印。忽視正常生理需要,只奉行社會準則而不能享受到“性”的快樂,這樣的性道德是偽善的道德,甚至走向新的禁欲主義。

1.2.2性道德具有社會性

性的社會屬性是指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人,任何人的性需要、性沖動、性滿足都是在社會環境中,在與社會和他人的密切關系中表現和實現的,也就是說異性之間的往、性結合,不是以純粹的自然方式進行的,而是以豐富多彩的社會方式進行的,人類的性關系已不是單純的自然關系,而是高度社會化的一種社會關系,它受制于物質資料生產和人口生產的規律,折射出整個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哲學思想、道德和美的文化傳統以及婚姻制度和民族風情等。性的社會屬性,使性本能對象化、具體化,使人們的性關系中除了性吸引、性渴求外,還具有了好感、贊賞、尊重、關心、愛護、責任、義務等思想感情和道德因素;性的社會屬性,使人類的性關系脫離了自發性、盲目性,具有了社會規范性和規定性,具有了道德和法律的意義。這種社會化了的性關系,才是真實的、屬于人的性關系,才是理智、道德、有益于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性關系。正如黑格爾所說:“兩性的自然關系通過它們的合理性而獲得了理智和倫理的意義。”

1.2.3性道德具有隱秘性

道德一般是可以成文的規則,但性道德卻因人類對性的隱秘性而不是成文的規則。一般來說,大家對性道德的要求只是默默地遵守,不明文規定似乎也不好說出口,甚至老師和家長也不將其作為教育的內容。不像職業道德一樣張貼于墻而讓人們去遵守,而是大家潛移默化地、心照不宣地去遵守。社會習慣上把作為性個體的私事,干預較少,因此性道德也跟著隱秘地調整著性個體的行為。這種隱秘性是因人類的隱匿性而產生的。公民正常合法的都必須秘密進行,如果公開就違反性道德。比如,赤身走在大街上或在大街上發生,盡管這些行為是你在家里的自由,但你違背了性道德隱匿性的要求,這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性道德對這沒有明文的規定,可每一個正常的人都知道怎樣去做的。

2 大學生性道德現狀與分析

2.1性觀念開放程度比較高

就當代大學生而言,與過去的時代相比,他們的性道德觀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首都師范大學高德偉教授2001年主持的全國大學生性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對性自由和性解放認為‘應提倡’和‘不反對也不贊同’的各民族學生均超過60% ,承認自己有的男大學生有9.7% ,女大學生有5.4%”。另據中南大學鄭煜煌教授2003年主持的對湖南省四所高校理、工、醫、文各專業1999級和2000級大學本、專科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25名調查對象中,超過50%的大學生同意婚前,超過30%同意可以有多個和婚外情,16.9 %認可商業性,約10%認可同性戀愛和同性”。經比較,全國其他省市的調查結果都比較接近。大學生性觀念的開放程度較高,女大學生向男生靠近。在20世紀90年代初,女大學生認為只有在相愛的兩人之間才可能發生性關系,這也暗示了他們的關系將進一步發展,直到確立婚姻關系。而現在的情況是,某些女大學生雖然仍然認為兩人如果相愛才會發生性關系,但并不意味著就一定和他結婚。也有的女大學生認為,即使兩人不相愛,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發生性關系。

2.2在觀上較傳統寬容

據2003年西南農業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對的看法和態度出現多方位,傳統的觀在大學生中仍占主要地位,特別是女大學生,無論從整體,還是從個別來看,婚前“十分重要”的比例要高于“沒有必要”的比例。而選擇“視情況而定”的比例也相當高,反映了大學生對觀的認識加入了現代文明的判斷成分,不為而。但在另一項調查“若你還沒有兩性體驗,你的態度是:婚前堅守、有機會可以試一試、很想有所體驗”結果顯示,男大學生在這方面隨意性遠遠高于女大學生。傳統的觀在大學生中已受到沖擊和挑戰,但摒棄與維護觀的對峙狀態還將較長時期地維持下去

2.3在理解“”與“婚姻”的關系上存在著錯誤的認知

當代大學生在理解“”與“婚姻”的關系上存在著較為突出的錯誤認知。一種觀點認為,“”不一定要言“婚姻”。“”的存在形式很多,為何一定要靠“婚姻”來體現? 誰能說只有婚姻的“”才一定擁有幸福? 誰又能說沒有“婚姻”形式的“”就沒有幸福? 另一種觀點認為自己作為學生尚未步入社會,經濟也尚未自立,此時言及“婚姻”尚早。在這樣的思想觀念的指導下,許多大學生對自身的“性”采取了比較隨意的態度。“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隨意、婚姻隨緣”是對這一部分大學生及其表現的生動寫照。還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未婚同居“可以取得性經驗,使性生活協調,進而有利于今后婚姻的幸福和穩固”。大學生,尤其是大學女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了驚人的“性單純”,而事實恰恰在于當這種“單純”遭遇殘酷的“現實”時,我們的許多大學生不得不吞下自己釀下的苦酒。

2.4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性道德觀還很模糊,性道德責任感較缺乏

雖然多數學生能意識到社會性道德的存在,但性道德觀還很模糊,甚至還有矛盾的地方。部分學生則完全否認道德存在的意義,重物欲滿足、感官體驗,責任感有減弱的傾向。在性這個問題上他們崇尚“性是私人的事”,就像吃飯一般,是否發生純粹由自己決定。他們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念書期間的對于自己和對方的現在和將來意味著什么。很多大學生對性的認識非常膚淺,性的道德觀念非常淡漠,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其非常隨意。如在問及“性關系需不需要進行道德判斷”時,相當多的學生認為,這是個人私事,不應該進行道德評判。一些學生回答說沒有道德標準,性和愛也可以分離,有愛不一定有性,有性不一定有愛,一些學生則回答說不清楚。這種模糊性還表現在對大學生中出現的有性關系甚至同居現象的寬容。性道德責任感的缺乏表現在大學生對性的生物性理解要強于其社會性的理解。問及“為什么不能等到婚后才發生性關系”時,一些學生認為這是人的本能需要,是愛情的表達,認為婚后才能有性關系的思想是不合時宜的,是應當被拋棄的傳統性道德觀念。

3 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意義

3.1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需要性道德教育

營養水平的提高和各種方式的性信息刺激的豐富等客觀變化,當今時代青年人的生物性成熟,相對于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性封鎖十分嚴厲、經濟發展非常緩慢的時代說來,在不斷地超前。與此同時,開放的、多元文化的社會生活在青年面前擺出了更加繁雜的課題,再加上獨生子女被過度保護、溺愛、專制等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青年的社會性成熟無可避免地在向后推遲。于是,必然會產生性心理與性生理的矛盾沖突,這種矛盾沖突時常困擾他們。當代青年從性的成熟到能夠以結婚這一合法形式滿足性的欲求為止,平均長達10 年之多,這一時期被稱為“性的待業期”。在這一特定時期,既可以磨礪人的意志,使人成長為深沉穩重具有執著信念的人;同時也可能導致自身的異化( 如、等異常性心理和行為) 。所以這一時期忽視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是不應該的,它是關系到大學生的一生幸福,涉及幫助大學生發揚人性、教會其對自己負責的重要課題。性學家劉達臨說:“心需要智慧,甚于身體之需要。健康的性要取中間的平衡點,既發乎情,又受到社會文化、道德、責任感的合理限制,才能幸福長久。”可見為青年提供適應于他們認知能力和發展水平的道德指導,顯得十分必要。

3.2當今時代的發展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所謂“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大量涌入,身為時代先鋒的大學生可以說是最先接受這種影響。傳統的性觀念與開放的性觀念之間的巨大反差和矛盾沖突,使得不少大學生要么受縛于封建傳統觀念的桎梏之中,要么徘徊于傳統與開放的性觀念的矛盾沖突之中,要么受俘于“性解放”、“性自由”的沖擊之下。特別是作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出現后,它逐漸成為青年獲取性知識的重要渠道。信息的全球性、超地域性的傳播使得不同的性倫理基本標準之間發生了沖突,讓人們不知所措;在商業化的運作下,存在因過分重視視點數頻率、忽視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缺乏網絡自律等而使得互聯網上的黃色網站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些以“性科學知識”為幌子的、扭曲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有害的傳播,會使懵懂追求“性”的青年誤入歧途;網絡本身的匿名性又使得維系傳統道德的“熟人的眼光”、“社會的輿論”等基礎瓦解,于是,互聯網上常常出現完全沒有約束的雜草叢生的“荒野”。這對在互聯網上最為活躍的、生物性成熟已經完成而社會性成熟尚在進行之中的青年大學生造成很大的威脅。

目前,大學生中越來越多的同居、人工流產、“坐臺”、性犯罪等現象正引起社會的關注,正如中國性學專家李銀河所說:“中國人沒有把性自由作為性解放的口號提出來,但是在行為上廣泛地模仿著。”當代大學生是青年中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方向。應認真引導他們吸取西方的“性解放”與“性泛濫”給西方國家造成嚴重的且目前仍無法根除的系列社會危機這一慘痛教訓,針對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適時、適量、適度的性教育,對弘揚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質、享受性健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不僅關系到人類的健康,也影響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3.3培養健全人格人才的教育需要性道德教育

“ 性”是一種道德,是一種教養,更是一種人格,人格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重點所在。因為良好道德修養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之上,個體心理只有處于正常健康的狀態下才最易于順應社會,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品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能干什么,能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能嚴格地將自己的欲望控制下來,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外界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的要求。如果一個人存在性需要缺失、性心理饑餓、性心理封閉、對異性只有占有和玩弄的心理、或者有自鎖自卑沮喪、缺乏自尊自愛等性心理,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思想空虛精神萎靡,心理變態,若引導不利,甚至會產生反人性、反倫理、的危害,必然導致人格扭曲,如前面文章談到的少數大學生的多角戀愛、易甚至性暴力行為等。所以性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人格教育,成功的性教育可以幫助培養完善的人格。

總之,進入21世紀的今天,性道德教育應隨素質教育一起跨進大學校門,道德教育不能缺少性道德教育,這是培養新世紀高素質人才必須增加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 吳階平. 性醫學[M]. 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82.

2 黑格爾. 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82.

3 高德偉. 全國大學生性健康狀況調查報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875.

4 中青網,大學生急需性道德教育http://cyc6. cycnet. com:8080/ shengli/shengli3ceng.jsp?id=352.

篇9

關鍵詞:茅山旅游業 道教文化 措施

一、概述

茅山位于江蘇省句容市和金壇市交界處,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現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西漢年間,陜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后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是中國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峰、洞、泉奇驪,有三宮、五觀、七十二庵之說。從隋唐起,就以“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著稱于世。道家與道家文化對茅山的歷史發展影響甚遠,也成為今天茅山旅游業賴以維持和發展的根基。

二、茅山風景區發展現狀

(一)旅游景點中的道家與道教文化體現

道家與道教文化對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倡導的是一種“逍遙游”:即在旅游中通過全身心體驗、感悟自然,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狀態;從賞玩山水之中直覺地把握自然和如自然一樣的人生的生命律動,從而悟解天地人生之道,達到自我實現和滿足。清代《茅山志》載:“句曲之于金陵,是養真之福地,成神仙之靈區。”茅山以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為主體,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二十八池,一年四季景色各異。“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謝中書》中寫道:“山川之美, 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日夕欲頹,沉鱗競躍。實是境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天復有能與其奇者。”茅山的秀麗風光、清幽之境,集天地之靈氣、圣仙之神韻,確實符合道家之追求,隱逸世外、怡然自得,于自然的交匯中領略精神、采擷趣味。

茅山古跡眾多,現有主要景點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元陽觀、保樸園、華陽洞、金牛洞、八卦臺、喜客泉等。

九霄萬福宮,因其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頂,故簡稱頂宮。該宮依山而建,現有殿宇四進。第一進為靈官殿,第二進為藏經樓,第三進為主體建筑太元寶殿,第四進為升表臺和二圣殿。宮殿氣勢恢宏,講究突出中軸線對稱,強調天圓地方和陰陽五行的理念,內部布局和裝飾融合了美術、雕塑等多種道教藝術,是茅山道教宮觀建筑的代表。

元符萬寧宮位于茅山積金峰南側,里面有睹星門、大王殿、靈官殿、東岳殿、老君殿三天門等景點,宮殿上方為高99尺的純銅老子塑像。老子為莊子的老師,道教尊老子為共同的始祖,其《道德經》對后世影響深遠。老子崇尚自然,追求返樸歸真、清靜無為和境界的超脫,是道家與道教文化精髓的體現,后人為其塑像表示對老子的無上尊重。

元陽觀位于大茅峰東南坡,觀內建有太元寶殿、石牌坊、祖師坊、靈應齋、玉道坊、地祗堂、易經館等古建筑,以及上清派祖師三茅真君和福、祿、壽、禧神像數百余尊,是茅山道教上清派文化的集中體現和展示。

保樸園位于南朝梁時“山中宰相”陶弘景遺址處,是道家隱逸養生益壽之地。園內松青竹翠,古樹參天,終年泉水潺潺,空氣清新。彭祖廣場、五味齋、弘道場、滄澡堂、木屋居、玄甫(四合院)、放生谷等的建造皆以道家養生文化為基礎,集飲食、起居、怡情、健身、尋幽、悟道于一體,是道家與道教文化有形實體化的很好實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近些年的努力,茅山在依托道家和道教文化內涵保護自然資源、開發修復新老旅游景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茅山道教文化”已成為宣傳茅山一張響亮的名片。

然而,這其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最根本也最關鍵的一點――即是對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挖掘不夠深,仍停留在比較表面的階段;與此相對應的是旅游產品不夠豐富,核心旅游產品因缺少其他產品的襯托而成為單一產品。

從單一個體來看,茅山風光秀美,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既有宮觀建筑的雄偉,也有文人墨客的遺跡,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齊聚,還是很有開發價值。但同其他道教名山如武當山、青城山相比,差距仍非常明顯,主要是在江蘇省比較有名。茅山不夠高、不夠險、不夠奇,客觀地說也就是一座幾百米高的山應有的景色。所以,自然風光不是茅山旅游業的根本吸引點。旅游的本質在文化,茅山所依托的正是道家與道教文化。

之所以說對其的挖掘還停留在比較表面的階段,首先是因為與茅山有關的人包括游客、導游、景區管理者、茅山當地居民等,大多都對所謂的“道”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信仰道教的人并不多。游客燒香、算命更多的是出于迷信思想――求財、求事業、求姻緣、求平安,真正出于感受道家和道教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游客對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直接來源于導游,導游應該對道教文化有較深入了解,但現狀是本地導游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數量偏少,大多數只是籠統含糊的講解,少數甚至強行拉客騙錢。

這其次,道教旅游作為宗教旅游的一種,有其特殊性。如果人們對某種宗教并不了解,那么依托此種宗教文化所呈現的有形實體包括建筑、儀式、飲食等,最多只令人感到新奇,吸引力難以持久。人們只有了解此種宗教文化,才會有所感悟,并在逐次接觸中加深理解甚至形成對其的虔誠信仰。這就要求這些有形實體有“精神文化氣”,在游客與其接觸中從各個方面展現出來。茅山在有形實體如老子像的建造、元陽觀的修復、保樸園的新建等處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其“道教文化氣韻”還不夠,商業氣息過于濃厚,大殿里香客的吵鬧和攤販的叫賣聲、頂宮門口到處拉人算命的皮條客、價格奇貴的香等都令這個原本清凈的道教福地變得躁動不安、浮于表面。

現在來茅山的游客,大部分是參觀宮觀、燒香和算命,除了順帶看看自然風景、吃吃農家菜基本上就沒有其他旅游項目了。茅山過于依靠核心旅游產品而忽略了其他旅游產品的開發,這對茅山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在旅游商品開發方面,茅山旅游商品也存在品種單一、缺乏原真性、品質低劣且粗制濫造、缺乏宗教旅游商品所特有的藝術性、典型性、獨特性、極品和精品少等問題。

三、禪寺與武當山的啟示

(一)禪寺:佛教文化的與時俱進

臺灣禪寺是一座中西結合、古今結合的現代化廟宇。開山方丈惟覺和尚針對多元、多變的社會現實,推行佛教“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力圖使佛教理念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煥發新的生機。

禪寺宏偉華麗而莊嚴肅穆,游客眾多而虔誠安靜。寺內法師、僧侶六根清凈、潛心向佛、專注學習;禪寺圖書館有各個門類的書籍,還有用寬帶互聯網及先進的影音設備用來接收世界最新信息;除研習佛法,修行的1600多位僧尼廣泛涉獵一切先進知識。禪寺經常與大陸進行宗教文化交流、舉行海峽兩岸和平祈福法會。禪寺免費向世人開放,提供免費香;寺內有許多免費、虔誠的志工導游,除介紹佛寺外,以宣揚佛法為主,將佛教理念傳給世人,不推銷購物或燒大香;游客臨走之際還可獲得贈送的光盤和開光水。禪寺還投資為社會建造大學、中學和小學,向青年、青少年宣揚佛法,這些年來共投資相當于人民幣100多萬元興辦社會福利。

禪寺在普及佛法與佛教文化、促進佛教文化與時俱進、保持佛寺莊嚴肅靜氛圍、以佛法立身正命并奉獻社會等方面對茅山啟示很大,茅山應該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追本溯源,保護好自身獨特的道家與道教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避免因片面追求商業經濟而將道家與道教文化過分物質化、簡單化、世俗化,致使其變味并喪失原有的吸引力。

(二)武當山:道教文化的多方面弘揚

武當山作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其弘揚道教文化、促進武當旅游經濟發展的措施非常值得茅山借鑒。主要包括:

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近幾年,武當山的游客接待工作呈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除了傳統的香客和觀光游客外,以道教養生、學術研討、道教文化等為目的的學習休閑型旅游團隊明顯增多。一些大型企業或團體紛紛到山召開集團年會,年會期間道協派道長講授道教文化,取得很好效果。

籌資維修古建,努力保護文物。2009年春武當道協籌資3500萬元整體購回武當山九宮之一的凈樂宮、啟動了五龍宮的修復工程。多年來,道協先后投資6000多萬元,對所管理的“五宮一觀”進行維修。同時新建武當山道教學院,為武當山道教功夫團購置了練功場所。

積極廣泛開展中外道教文化交流。近幾年武當道協先后接待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的道教參訪團1800多個,道教協會先后60多次組團到臺灣、香港等地區和東南亞、歐洲及美國等國家進行宗教文化訪問交流。武當山道教經懺功夫團還先后參加了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大會、成都道教文化節、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第九屆武漢道教音樂節等,表演武當武術、道教音樂,都獲得好評。

發揚道教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武當山道教協會先后向印度尼西亞海嘯災區捐款10多萬元,向南方雪災地區捐款10萬元,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30多萬元,向西部功德林捐款5萬元。與此同時,先后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學、貧困村建設等項目捐款,累計捐款捐物達200多萬元。

積極宣傳武當山道教文化。武當山道教協會創辦《武當道教》雜志,建立“中國武當道教網站”。道協支持、參與有關單位整理、出版了《中國武當中草藥志》、《武當山畫冊》、《玄天上帝典藉》、《武當山道教宮觀建筑群》等,還支持、參與了電視連續劇《武當》、紀錄片《問道武當》及多部影視劇光碟的制作。

四、依托道家與道教文化促進茅山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尊重山水本性,保護自然環境

茅山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充分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尊重山水本性:對現有自然群落盡可能減少人為干預,任其自然演進;對經營輪伐的人工林則將地帶性植被科學恢復與景觀林營建有機結合,實施旅游導向的林相改造;對采石場等不可恢復生境則可規劃建設成奇特功能景點。同時嚴格景區人為干擾類型和程度控制,注重景區自然景源開發,禁止與資源保護和旅游景點開發無關的各種工程建設,在道路、服務設施等建設時重視減少環境負荷。

(二)籌資修復古建,新建葛洪、陶弘景紀念館

茅山鼎盛時期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筑多達三百余座、五千余間,道士數千人。戰爭、及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應根據實際情況,籌資重點修建具有代表性和歷史文化內涵較深的宮觀建筑,重現茅山鼎盛時期的恢弘大氣、香火之盛。

同時,新建葛洪和陶弘景紀念館。葛洪和陶弘景作為茅山最具代表性的兩位歷史文化名人,對奠定茅山作為古代煉丹和本草著作發祥地的地位貢獻突出,深刻影響著中外醫藥文化。陶弘景還繼承老莊的哲學思想、葛洪的煉丹道教并雜有儒家和佛家的觀點,深刻影響茅山的道教文化。現僅在九霄萬福宮左門一側有葛洪和陶弘景的泥塑像,與兩位歷史文化名人的地位非常不符。茅山應為其修建紀念館,以提升茅山享譽中外的歷史人文品位、充實旅游觀光意義。

(三)開發多層次的旅游產品體系

茅山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細分客源市場,以核心旅游產品為依托,開發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產品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道教教事旅游。這主要針對有堅定的道教信仰的旅游者,在一些特別的道教節日和慶典時期專門提供的旅游產品,為信徒提供法事活動服務,為非信徒游客提供相應的參與活動。

2. 道教觀光旅游。茅山豐富獨特的道教文化資源與秀麗的自然風光相結合,使觀光旅游成為茅山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茅山在這一塊已經取得很大成果,需要進一步加大自然資源保護的力度,維持良好的自然環境;同時在大型道教活動、宮觀建筑、道教文化藝術、道士生活習俗等觀賞方面增強游客的體驗性和互動性,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普通旅游者。

3. 道教文化旅游。道教旅游本質是一種文化旅游, 豐富的道教文化資源是其發展的重要依托。茅山道教的宮觀建筑藝術、齋醮儀式、養生醫學、石刻繪畫、音樂、舞蹈、服飾等無不蘊含了深刻的文化藝術內涵。這種旅游對旅游者的文化素質要求比較高, 可以開展諸如茶藝文化游、建筑園林游、文化考察游等。

4. 道教修學旅游。這主要是針對學者、宗教研究者等的旅游,學術分量較重,有助于茅山道家與道教文化的深層次發展,研究有心得者還可著書立說,提升茅山道教名山的實力和影響力。

5. 道教民俗旅游。茅山道教民俗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特色。過去由于交通不方便,一些地方風俗和文化保留的很完整,為茅山發展道教民俗旅游打下堅實基礎。茅山應大力開發道教民俗文化游,開辟民俗文化旅游區,集中展現一批民俗民風,既可擴大旅游內涵、增強旅游吸引力,又可通過旅游活動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開發道教民俗文化游應就地取材,原汁原味、純正地道,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古樸,突出“惟我獨有、惟我獨優”的特色,加強游客參與性,使游客置身其間,體會道教民俗的博大精深。

6. 道教飲食、養生旅游。道教養生術是道家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干。道教倡導清心寡欲、返璞歸真,其飲食往往利用當地天然物產精制而成,講究營養和清淡、不求肥甘;道教在飲茶方面也頗有研究。此外,道教宮觀往往位于環境清幽之地,其中的道教人士恰恰是從事養生術活動的人才,因此,可以把道教養生術與旅游結合起來,用道教養生術為游客服務。

茅山在飲食、養生旅游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新開發的保樸園初步實現了茅山道教養生術的理念。茅山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快飲食、養生旅游的橫向和縱向開發:進一步豐富藥膳的菜色和內涵,嘗試在餐廳中出售真空包裝藥膳,請一些有經驗且有行醫資格的道士為游客開保健藥方并現場配藥;有計劃地建立療養院、度假村,從事針灸、推拿、按摩、中藥洗浴等;在商店中出售富有道教特色的茶、酒、飲料等特色飲食商品,具有保健功效的日用品、家具,與飲食、養生有關的書籍和音像制品。但同時要注意加強茅山相關部門對這些餐廳、療養院、度假村、商店的監管,確保其出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務對游客有益無害,建立健全的規范制度,防止不法商販有機可乘,破壞茅山飲食、養生旅游的形象,促進茅山飲食、養生旅游健康、規范地發展。

(四)開發特色道教旅游商品

茅山應大力開發特色道教旅游商品,不僅作為游客旅游的紀念、將其良好的旅游感受和印象延伸到旅游結束后,還能在獨具匠心的商品設計中體現和宣傳道教文化,增加旅游收入。

茅山道教旅游精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宮觀建筑、雕像等的微縮模型,如元符萬寧宮上頭的老子像,不僅計入吉尼斯紀錄,其左手下方似戒指的蜂巢更有吉祥之意;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對道教發展影響深遠;將老子像模型作為旅游商品非常具有紀念意義。二是與道家和道教文化有關的書籍、畫冊、工藝品、音像制品的出版,內容包括茅山歷史與傳說、茅山道教典籍、齋醮儀式講解、道教建筑、道教服飾、道教音樂、道教醫學養生、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等。三是與道教法事及民俗有關的器物用品,如茅山道士擅長做法,其在舉行齋醮儀式時所用的法器也可以模仿復制成為獨特的旅游商品,對游客吸引力非常之大。四是茅山茶葉;品茶論道在道家與道教文化中有非常突出的體現,茅山有葛根茶、青山茶、花茶等,已有一定名氣,可作為游客饋贈親友或自己品嘗的絕佳旅游商品。

(五)大力培養茅山本地高素質導游人才

導游作為直接面向游客的人群,在宣傳道家與道教文化的作用中舉重若輕。面對當前導游人員數量偏少、素質偏低的問題,茅山應加大力度、培養本地高素質的導游人才。這些人在對茅山道家與道教文化有全面、深刻了解的同時,應心懷對道法的虔誠、崇敬的心理,結合自己真實的感受、滿懷感情地為游客講解,提升茅山導游形象,使游客能較好地理解茅山道教文化。

(六)建立茅山道教學院,向世人普及道法與道教文化

現代人壓力大、思想負擔重,道教主張清凈無為、崇尚自然、自在精神的思想,對現代人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茅山應該學習武當山的做法,建立自己的道教學院,一方面是為了培養道士,也是其主要目的;另一方面雖然次要,但卻更具有普世意義,即讓常人也能尋得一處清凈之地,置身其中,聆聽道法,雖然時間長短不一,但也有耳濡目染、清心靜欲、指導行為之效。除了道法,還可以講解與茅山道教有關的歷史、傳說、優秀文學作品、美術和音樂、宮觀建筑理念和意義、廟會等民俗、養生之道及特色飲食,使人們在放松身心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領略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獨特魅力;茅山道教文化名山的影響力亦逐步提升,依托道家與道教文化發展旅游業的初衷得以實現。

(七)利用高科技和現代信息傳媒技術,與時俱進,傳承弘揚道教文化

禪寺和武當山利用高科技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做法對茅山有很好的啟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修復宮觀等古建筑時在其中融入科技和信息技術元素,如燈光照明、背景音樂、內部管理等,使游客的觀賞效果更好。二是建立茅山圖書館:不僅有各個門類的書籍,還有用寬帶互聯網連接起來的電子計算機以及先進的影音設備用來接收世界最新信息,使茅山道法兼收并蓄,與時俱進。三是建立茅山道教網站,布與茅山道家與道教文化的咨詢、新聞、知識、文化藝術,使大眾能方便地對茅山道家與道教文化有所了解。

(八)積極開展國內外道教文化交流,借鑒他人寶貴經驗

茅山應深化道教文化研究,增強自身的道教文化底蘊,積極開展國內外道教文化交流:可定期舉辦茅山國際道教文化節,組織舉辦國內外知名學者參加的學術研討會,參加其他地區的道教文化節、道教音樂節、道教學術研討會,接待國內和其他國家的道家參訪團并到其他地區和國家進行宗教文化訪問交流。這不僅可以促進茅山與國內外其他地方的道教文化交流、借鑒他人寶貴經驗發展建設茅山道家和道教文化,也可提高茅山的曝光率和知名度,促進茅山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九)承擔社會責任,發揚道教濟世利人傳統

道教在“仙道貴人,無量度人”的教義思想主導下,踐行和光同塵、濟世利人的教化,以實現自我的理想價值和社會作用。茅山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應繼承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精髓,發揚道教濟世利人的傳統:可向災區捐款,支持參與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學、貧困村建設等項目,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并鼓勵到茅山的游客也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須規范管理,將資金去向明細公開);從而建立茅山承擔社會責任的正面形象,向世人展示茅山繼承踐行道教優良傳統的決心,提升游客對茅山的好感,形成口碑效應,推動茅山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世菊.道教旅游文化與開發略論[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

[2] 孔令宏.論道家與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學學報,2005.

[3] 趙巖,曹珊珊,武敏.茅山風景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