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土壤板結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防止土壤板結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土地板結;深松;秸稈還田
1 深松和秸稈還田結合解決土地板結問題
解決土地板結、增加和恢復地力,要采取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綜合治理
土地經過多年的開發利用,特別是聯產承包以后,化肥使用量逐年加大來增加單產的做法,使土地逐年衰退,有機質嚴重不足,這樣造成土壤密度增加,耕作阻力加大,土壤板結嚴重,增加耕作成本,不利于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
在當前農家肥施用量普遍下降的情況下,采用秸稈還田技術是解決土壤板結,增加有機質含量的有效方法。
農作物的秸稈是重要的有機肥原料,通過秸稈還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和養分,增加土壤的團粒結構和孔隙度,調整土壤的堅實度,減少土壤的密度,協調了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提高抗旱抗澇的能力。為土壤微生物活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利于有機質的分解、轉化。
秸稈根莖還田技術與化肥配合應用,能夠很好地起到養地、保田的作用,對防止土地板結有著深遠的意義。
在秸稈根莖還田的同時,結合整地,運用大型機械對耕地進行聯合整地、進行深松或超深松,以此打破犁底層,改善耕作層的構造,協調土壤中水、肥、氣、熱四個重要因素的關系,并為微生物的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深松,可以減小地面徑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了蓄水增溫的效果。深松打破了犁底層,作物可以有效發揮根系作用,擴大分布范圍,廣泛吸收營養,有利于作物的生長。
聯合整地可以多項作業一次完成,減少機車進地次數,防止對土地進行重復碾壓,同時能夠提高蓄水保墑能力,有利于提墑抗澇,防止水土流失,有效解決和防止土地板結的現象。
采用機械深松、超深松和秸稈根莖還田,有效地保護土壤,減少風蝕和水土流失,防止水分的無效蒸發、提高天然降雨的有效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土壤的抗旱抗澇能力,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結。
綜上所述,所以說,深松耕法和秸稈還田是解決土壤板結和增加地力的有效方法。
2 水稻少耕節水技術的探索
水田耕整一直沿用傳統方式,對土壤的結構破壞嚴重,耕層中含氣量低,氧化還原速度慢,不利于土壤中養分的分解和釋放,通透性差,且耗水量大,播秧前要進行泡地、耙地、耢平等工序,廢時廢工,水資源嚴重浪費,針對以上情況,探索試驗一種新的方法,即少耕節水法。在5公頃水田里分出一半作了對比試驗。
試驗先將普通旋耕機進行改造,使旋耕機在規定的播秧間距改裝加密旋刀,耕寬15 cm,在正中部加深松鉤,使旋碎深度在15~18 cm左右,深松深度在25~30 cm,這樣對水田進行旋耕后,只旋耕原來的茬間工地地下深松,同時加施肥裝置,將底肥分層施在旋碎的地下,從10 ~25 cm分三層施入。經過以上旱整地后即可防水泡田,水沒過旋后土壤10 cm左右即可,第二天可以進行機插、不需再進行耙田作業 。
通過對比,這種方法完全滿足了水稻整地和水稻生長的要求,保證了插秧質量和水稻正常生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2.1通過留茬隔行耕作,實現了秸稈根莖的還田,減少耕作面積,同時分層施入底肥,保證肥料的揮發,使化肥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分層施入又能保證水稻各時期的養分需求。這種做法,因為秸稈的覆蓋,減少了水分的蒸發,根莖的腐熟分解又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和通透性,同時又減少了整地面積,降低了勞動強度和成本。
篇2
【關鍵詞】播種育苗 技術措施
前言:刺槐,亦稱洋槐,屬豆科刺槐屬落葉喬木,根系發達,萌性強,具根瘤,有一定的抗旱、抗煙、耐鹽土,但忌水濕。是一種常規造林樹種,其木材堅韌,紋理細致,有彈性,耐水濕,抗腐朽,經濟價值高,很受群眾歡迎。
一、育苗前的準備工作
1.苗圃地的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灌溉條件良好,光照充足。土壤含鹽量應在0.2%以下,地下水位不高于1米的沙壤土,但切忌低濕及容易積水的地方。刺槐育苗地不適宜重茬,重茬苗木生長不良,也易遭立枯病危害。最好與松樹、側柏、臭椿等樹種換茬,這樣既能使苗木生長旺盛,又可減少病蟲害。
2.整地施肥
結合春季或秋季深耕每畝施腐熟圈肥3000-5000斤,10-15斤硫酸亞鐵(黑礬)粉和5%辛硫磷1斤進行土壤消毒,防止地下害蟲和立枯病的發生。浸種的同時細耙、整平、制床,一般床10―15m,寬2m,深14―16cm,床面必須平整。
3.種子處理
刺槐種皮厚而堅硬,透水性能差,有許多為硬粒種子,如不經過浸種催芽處理,種子發芽慢,出苗不整齊,應采用多次熱水浸種、分級催芽、分批播種的方法。一般先用80-100℃熱水浸泡一邊倒水一邊攪拌,直到不燙手為止,浸泡24小時,把已膨脹的種子先進行催芽,沒有膨脹的種子,再采用上面的方法連續處理。在催芽的過程中,每天需用清水沖洗一次,并上下翻拌一遍,以便調節溫度,供給氧氣,排除碳酸氣,待種子1/3分裂嘴時,即可播種。
4.播種時間及播種方法
播種時間:以春播為主,春播時間只要幼苗不受晚霜危害的情況下,盡量爭取早播,最好在清明前后即到4月上旬到4月中旬最為適宜。
播種方法:以條播為主,一般采用大田式條播育苗,在播種兩天,畦內灌足底水,待土壤松散時,耬溝條播。每畝用種子10-15公斤,每畦播8行,行距25厘米,溝底要平,蓋土要勻,覆土約0.5-0.8厘米。在播種后結合覆水,每畝用90%乳油120-140毫升,對水35公斤均勻噴布土表。
二、苗期管理
1.間苗
刺槐苗木喜光、分化早,如苗木密度過大,分化更為明顯,所以要及時間苗和定苗。間苗分次進行,第一次間苗在幼苗高3-4cm時進行,幼苗生出2片真葉時,把過密的幼苗拔掉,同時把的幼苗及時補栽在缺苗的空隙。間苗的原則是:“適時間苗,留優去劣,分布均勻,合理定苗”。以后根據苗木生長稠密程度,再進行第2次間苗。間苗后應及時灌溉,防止因間苗松動暴露、損傷留床苗根系。最后一次間苗也稱定苗,確定保留的優勢苗和苗木密度,定苗時的留苗量可比計劃產苗量高6%-8%。
2.澆水、追肥
刺槐幼苗出土前不要澆水,以免使表土板結,造成出苗不齊。出苗后要適時適量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全年可澆水3-5次。澆水要適量,刺槐怕澇,多雨季節應及時注意排水,防止苗木根系腐爛。苗木初期生長較慢,7月上、中旬生長快,當苗木生長到40-50厘米時,結合澆水每畝每次追施尿素10-12公斤,以后每隔 10日左右追施一次,連續追施3-4次,到 8月中旬停止追肥和澆水,防止苗木徒長,影響苗木木質化。
3.松土除草
由于灌溉等原因引起土壤板結和圃地有雜草的情況下,需要進行松土除草。松土常在灌溉或雨后1-2天進行。但當土壤板結,天氣干旱,或是水源不足時,即使不除草也要松土。一般在苗木生長前半期,每隔半月左右進行一次松土除草,深度4-8cm;在苗木生長后半期,每隔15-30天進行一次松土除草,深度8-10cm。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4.病蟲害防治
幼苗病蟲防治:刺槐小苗的病蟲害有地蛆、蚜蟲、立枯病,所以應經常觀察,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根據病、蟲不同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對于根腐型立枯病可于苗木出齊后每15天噴灑1次0.5-1%等量式波爾多液或噴灑1-2%硫酸亞鐵藥液進行防治,連續2-3次,也可采用0.5%多菌靈或500倍液百多菌清噴灑。蟲害:可用甲拌磷1500克,用玉米面加水混拌灑在容器縫隙之間,在晴天傍晚效果很好,也可用辛硫磷拌些誘餌殺,可用40%氧化樂果乳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
5.割梢打葉
刺槐苗木生長速度快,枝葉茂密,對光照和通氣條件要求高,而且苗木分化嚴重,生長發育快的大苗壓抑周圍苗木的生長。所以采取割梢打葉法抑制大苗,輔助小苗生長,使其均衡生長發育,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割梢打葉在夏季幼苗生長旺盛枝葉繁茂時進行,一般從苗高60-70cm開始,以后每隔20天進行一次,8月中旬結束。要從壟兩側向上削枝葉,大苗多割,中等苗少割,小苗不割。割后苗高不矮于50cm。如苗木不太密,苗木分化不嚴重,可以不打葉。
參考文獻:
篇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1-0006-01
1 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生產過程中的選地、整地、施肥、覆膜、選種及種子處理、播種、田間管理及收獲等技術要求。適用于海原縣全膜雙壟溝播種植玉米,同類地區全膜雙壟溝播種植玉米也可參照使用。
2 選地整地
前茬以麥類、豆類、馬鈴薯、胡麻等為主。選擇地勢比較平坦、土層深厚、疏松通透性好、肥力較高的地塊。整地分兩次:伏秋深耕,前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熟化土壤,遇雨及時耙耱保墑;覆膜前淺耕,覆膜前淺耕平整地表,若采用機械起壟覆膜,最好利用旋耕機耕地,做到“上虛下實無根茬、地面平整無坷垃”。
3 施足基肥
結合覆膜前整地要施足底肥,以農家肥為主,合理配施化肥。施優質農家肥52 500~75 000 kg/hm2,尿素25~30 kg(如有條件2/3基施,1/3可在大喇叭口期追施),普通過磷酸鈣50~60 kg,配施2 kg硫酸鋅更好。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可用辛硫磷等農藥進行土壤處理。
4 覆膜
覆膜時間選擇在秋季(封凍前)和早春(頂凌)最佳,不同年份根據土壤墑情也可在播種期覆膜。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采用全地面覆蓋,大小壟相間排列,總帶寬110 cm,大壟70 cm、小壟40 cm。地膜選擇幅寬120 cm,厚0.008~0.012 mm無色聚乙烯薄膜。
壟溝走向一般根據田塊自然方向而定,在比較平整的川臺地、塬地等最好選擇東西走向;在坡地必需取等高線覆膜,切忌“倒掛金鐘”。
覆膜可采用人工、半機械和全機械幾種方法。人工覆膜要先用木材或鋼筋材料制作劃行器,大行齒距70 cm、小行齒距40 cm。用制作好的劃行器沿地邊線35 cm處劃邊線,然后一大一小相間排列,劃完全田。起壟要求大壟寬70 cm、高10~15 cm,小壟寬40 cm、高15~20 cm,壟和壟溝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壟面平整。覆膜時拉膜要緊、走向要直,做到地膜與壟面、壟溝緊密結合;全地面覆蓋,膜與膜間不留空隙,兩幅膜與膜相接處在大壟面的中間,接口處用下一壟溝或大壟壟面的表土壓10 cm寬的土帶固定地膜。機械或半機械覆膜方法根據機械自身特性而定,基本原理和要求與人工覆膜相同。需要注意的是不論采取那種方式,都必須起壟覆膜連續作業,防止土壤風干和水分散失;覆膜后每隔2~3 m橫壓一土腰帶,即可防止大風揭膜,也可攔截壟溝內的降水徑流。
5 播種
5.1 選種及種子處理
在應用一代雜交種的基礎上,要求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或用辛硫磷等農藥拌種,預防病蟲害保全苗、促壯苗。根據用途,因地制宜選擇抗逆性強、豐產性狀好的優良品種。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6規定。海拔1 700 m以下地區選擇中晚熟品種;海拔1 700~1 800 m的地區選擇中早熟品種;海拔1 800~1 900 m的地區選擇早熟品種。
5.2 播種時期及方法
根據該縣氣候特點,適宜播期為4月中下旬。各地可依據當地小氣候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播種期,但應避免晚霜凍。播種時采用玉米點播器,播種位置在壟溝內,每穴下籽2粒,播深3~5 ㎝。密度:中部和南部株距40~45 ㎝,保苗42 000~48 000株/hm2。點播后隨手按壓播種孔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并用黃砂或驢馬糞、草木灰等疏松物封嚴播種孔,防止種孔大量散墑和遇雨板結影響出苗。
6 田間管理
6.1 覆膜后的管理
覆膜1周左右后,在壟溝內每隔50 cm處打一直徑3 mm的滲水孔,以便降水入滲。同時要切實抓好防護管理工作,嚴禁牲畜入地踐踏、防止大風造成揭膜。
6.2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的重點是保全苗、促壯苗,田間管理應圍繞幼苗生長開展。破土引苗: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種覆土后遇雨容易形成一個板結的“蘑菇帽”,在玉米胚式芽鞘破土而出之前,壓碎板結,人工把幼苗從膜孔引出來;查苗補苗:出苗期要隨時到田間查看,發現缺苗斷壟要及時移栽(播種時,最好在地頭覆膜點播預備用苗,用于移栽補苗)。間苗、定苗:玉米應堅持“3葉間、5葉定”的原則,即出苗后2~3片葉展開時,開始間苗,除去病、弱、雜苗;幼苗達到4~5片展開葉時,即可定苗,每穴留苗1株,保留生長健壯、整齊一致的壯苗。打杈:全膜玉米生長旺盛,常常產生大量分蘗,這些分蘗不能形成果穗,只能消耗養分。因此,定苗后至拔節期間,要勤查勤看,及時將無效分蘗掰掉或割除。
6.3 中期管理
中期管理重點是促壯稈、增大穗,田間管理應以追肥為主。當進入大喇叭口期,既展開葉達到10~12片時,追施壯稈攻穗肥,一般追肥方法是追肥槍從兩株距間打孔,深施肥料;或將肥料溶解在150~200 kg水中,制成液體肥,用壺每孔內澆灌。在拔節至抽穗期用0.05 %~0.1 %的硫酸鋅溶液50 kg進行葉面噴施,全生育期共噴2次。
6.4 后期管理
玉米生育后期管理的重點是防早衰、增粒重、病蟲防治,若發現植株發黃、葉色變淡等缺肥癥狀,應追施增粒能一般追施尿素75 kg/hm2。
篇4
一設計系統的概論
空氣系統被輻射板所依賴的原因是保證空氣品質需要提供最少的室外空氣,還因為為了防止輻射板結露需要對空氣進行除濕。室內的顯熱復核需要輻射板夏季負擔,回風系統來處理濕復核。冬季時室內的熱負荷由輻射板提供。輻射板在任何季節都不提供新風負荷。為了滿足系統的要求,我們采取了多種方法。低溫的冷凍水由制冷劑提供,直接被新風機吸收用于對干燥的新風進行冷卻,然后送入室內。其他的進入新風機,交換出低溫的冷凍水送進輻射板。還有一種方案,用制冷劑來生產低溫水,一些直接進入新風機,其他的進行循環,與回水交流后進入輻射板。我們重點研究土壤熱磊的制冷系統。在制冷的時候,系統可以立刻供給高溫的水。不用反復加熱,這樣有優點。在洪冷的時候,系統可以直接提供冷凍水,分工明確,獨立性強可以應對不同季節的要求。機組有許多功能,這些功能實現了熱磊技術,我們主要來分析機組的簡單原理。我們將機組分為兩部分,主機,冬夏世杰啟動向輻射板提供冷熱水,還有帶有獨立系統的新風機和熱磊系統,這樣可以對新風還有回風進行適當處理,用來緩解每個季節的相對濕度問題。我們還可以設計出程序來算出房間的露點溫度。新風回風旁通過室內露點的溫度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變化。這樣可以保證室內舒適健康的溫度環境。下面給出機組的組成:1、新風閥;2、回風旁通閥;3、熱回收器;4、排風機;5、送風機;6、翅片換熱器;7、四通換向閥;8、壓縮機;9、氣液分離器;10、室外側換熱器;11、雙向過濾器;12、雙向熱力膨脹閥;13、膨脹水箱;14、室內水泵;15、室外水泵。
二熱磊機組的三種工作模式
夏天時候主機負擔著室內的冷負荷主要是通過輻射板向房間提供冷氣,避免地頂板結露的除濕負荷由新風機的工作實現。新風機制冷系統運轉時候可以進行除濕,因此在制冷模式下新風機要做到給風除濕。輻射板提供冷氣時候,加入室內測露的溫度高羽設定的要求這樣可以防止底板或者頂板結露。在除濕模式下工作的新風機。新風機的制冷系統運轉。室內外的新風關閉,室內回風的閥門打開進行排風工作送風機運轉導致室內的空氣循環。用換熱器除濕降溫,這樣就可以給低寒濕的空氣排出室外。進排風量大致相當來維持室內的適當正壓力。不影響室內頂板結露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供水系統,采用主機來壓縮啟動,有室內的水泵不斷地輸送冷氣到輻射板。冬季的時候主要需要熱量,所以主機就擔任了熱負荷工作。通過輻射板可以將熱量傳遞給房間,新風負荷由新風機擔任。再用土壤熱泵制熱時候,首先打開室內外的水泵,這樣可以四通換導向閥門,再講制冷劑的冷氣通過壓縮機排出給土壤,再從土壤吸收出來熱量。用熱回收器給外面的低溫空氣進行換熱升溫在送至風機進行升壓。最后在送進室內前在進行加熱。屋里面的熱空氣經過熱量回收裝置回收后,冷的空氣在排出給室外的排風機內,排出室外。還可以根據房屋的特點安裝不同的設備,例如送風加濕裝置,溫度感應器等。在室內比較干燥的時候相對的濕度比較低,加濕器就會自行啟動,將濕氣送進室內,保持舒適環境。在其他不需此系統調節的時候,系統不會啟動,這樣可以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
作者:張澤華 盧鵬宇 鄭皇嶺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篇5
槐樹喜光,耐水濕,稍耐陰,較抗寒、耐旱。在酸性、中性、石灰性以及含鹽量不超過0.2%的土壤上都能生長,但以在土層深厚、濕潤、肥沃的砂質壤土上生長較快,根系深,萌芽力強,壽命長。
一、種子采集與調制
槐樹種子9~11月成熟,成熟期較長,莢果成熟后懸掛不落,可在冬季選擇生長健壯的結果盛期母樹采種。果實采摘后,用清水泡數日,搗搓去掉果皮,洗凈種子,然后用水選法選出優良種子。一般良種種粒飽滿,子葉淡綠色,胚根黃色,選好良種陰干后干藏,亦可沙藏。國槐出種率一般為25%~30%。種子千粒重120克,每千克約有8000粒。種子發芽率為80%。
二、播種育苗
1. 種子催芽 由于國槐種子表面含有蠟質,實粒多,不易吸水,播前必須進行催芽處理。干藏的種子在春播前1個月左右,用80℃熱水浸種,邊倒邊攪拌,當水不燙手時再倒入兩馬勺涼水,浸泡24小時,然后將吸水膨脹的種子撈出后用“生豆芽”法進行催芽,其間每天將種子翻動3~4次,并適量灑水。對未膨脹的種子再用上述方法浸種催芽。當30%種子露白時即可分批播種。
2. 播種 將圃地深翻25~30厘米,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施西維因粉1.5千克防地下害蟲。壟床和低床播種均可。一般開溝條播,每畝播種量8~12千克,覆土厚度1.5~2厘米,播后鎮壓。經過處理的種子,播后1周即可出苗,出苗率約為78%。
3. 苗期管理
①澆水。根據土壤墑情澆水,出苗前要少澆,經常保持土壤表面濕潤,但要防止土壤板結,造成出苗不齊。澆水時間以早晚為宜,宜用小水漫灌,防止幼苗被沖倒或沖淤,在封凍前要灌足越冬水。
②追肥。追肥掌握“由稀到濃,少量多次,適時適量,分期巧施”的技術要領。在苗木速生期,結合下雨少量多次追施尿素,每次每畝不超過5千克,也可葉面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等。
③松土除草。為了防止土壤板結,以及雜草與苗木爭肥、爭水,改善通氣條件,促進根系發育,應及時松土、除草。堅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株間用手拔,防止傷苗,行間草結合松土除去,多在澆水后或雨后進行。
④病蟲害防治。苗木生長過程中常發生的蟲害主要有瘤堅大球蚧、皺大球蚧、蚜蟲和國槐尺蠖等。防治上堅持發生前“防重于治”,發生后“治早、治了”的原則。6月份前用90%氟乙酰胺1500倍液、50%殺螟松500倍液防治初孵若蟲,7月份用90%氟乙酰胺1000倍液、50%殺螟松350倍液防治一二齡若蟲。如發現國槐尺蠖,也要及時噴藥殺滅幼蟲。
⑤間苗。當幼苗長到15厘米高時,拔除過密、弱小的幼苗,分2~3次間苗,按10~15厘米的株距定苗。
4. 大苗培育 綠化用大苗出圃標準高,一般需培育4年以上。由于國槐枝干頂端芽密,節間短,所以干形易彎曲,通常要經過養根、養干才能培育成直干的優良大苗。
篇6
[關鍵詞] 馬鈴薯;膜側;栽培技術
一、選茬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疏松的旱川地和梯田地,茬口以小麥、豆類、胡麻、玉米為好。前茬收獲后,早耕深耕,納雨蓄墑,秋末結合淺耕,耙耱收墑整地,達到地平土細,上虛下實,以提高播種質量。
二、配方施肥
在施肥上必須堅持測土配方施肥和采用量足、集中深施的原則,一般要求在每 畝施有機肥3000 kg的基礎上,施馬鈴薯專用肥 40-60kg,或每 畝施尿素13-23 kg,磷肥 38-58 kg,硫酸鉀11-17 kg,或施尿素 9-17 kg,二銨10-15 kg,硫酸鉀11-17 kg。具體施肥方法是結合挖窩點播,將農肥和化肥全部深施。
三、精選良種
品種應選當地主栽品種。播前嚴格挑選種薯,淘汰病爛薯塊。盡量精選 100 g左右的無病小整薯播種,播前 1-2d用稀土、旱地寶浸種,待陰干后播種。
四、起壟覆膜
以 100 cm 為一帶,壟底寬 60 cm,膜間距40cm,壟高 10-15 cm,壟面呈拱形。起壟時要求按壟拉線起壟。壟面要拍平整細,達到“光、圓”標準。起壟后用 75-80 cm的超薄膜覆蓋。要求達到條帶寬窄一 致,地膜兩邊壓實,隔 3-4 m 在膜上打一土腰帶,以防大風揭膜,蓋膜后遇雨及時松土,防止板結。
五、規范種植
播種時間不受土壤墑情限制,和當地大田播種時間相同。馬鈴薯集流溝內地膜兩邊緣處種植,一溝2行,行距 40 cm,株距 40-60 cm,畝保苗2 000-3000 株。播種時要在靠近膜邊處挖窩點播,一窩施一锨土糞,一小把化肥,播前用鐵锨將土糞、化肥和土壤充分混合均勻,然后點播馬鈴薯,播種深度 10-15 cm。
篇7
種植蕎麥要輪作倒茬,最好的前茬是豆類、馬鈴薯;其次是玉米、油菜、小麥、糜谷,復種蕎麥以油菜、小麥茬最好。
2精細整地
正茬蕎麥地一般采取春、秋深耕為主,要求耕深達到20~25cm,播前結合施基肥淺耕1次,耕深18~20cm,淺耕后耙耱平整;復種蕎麥應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淺耕滅茬,打碎坷垃,清除根茬,做到土壤疏松,平整細碎,納水蓄墑,以備播種。
3重施基肥配方施肥
蕎麥生育期短,生長速度快,需肥集中,根部追肥困難。因此,在播種前結合淺耕一次性施足基肥。正茬蕎麥一般每公頃基施優質腐熟農家肥30000kg以上,尿素120~150kg,過磷酸鈣450~562.50kg,硫酸鉀75~150kg或草木灰3000~6000kg;復種蕎麥要求每公頃施優質農家肥45000kg以上,尿素120~150kg,過磷酸鈣450kg,硫酸鉀75~120kg或草木灰6000~7500kg。
4選用良種播前處理
4.1良種選擇應選用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產量高、品質好的大粒品種平蕎2號、榆蕎1號、美國甜蕎、北海道等品種;復種蕎麥以早熟的北海道蕎麥為主。
4.2種子處理播前種子必須經過風選、篩選、和水選,剔除空秕籽,以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播前曬種1~2d,用35℃溫水浸種15min;用0.10%~0.50%的硼酸溶液(每公頃用種需溶液150kg)、0.40%磷酸二氫鉀溶液或5%~10%的草木灰浸出液浸種,促其苗齊苗壯。
5規范種植
5.1適期播種正茬蕎麥應在6月中下旬播種為宜;復種蕎麥應在小麥、冬油菜收割后搶墑早播,力爭在7月上旬播種結束,以保證在霜凍前成熟。
5.2合理密植蕎麥種植密度應根據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種植制度來確定,在高肥水平時應適當稀植,低肥水平時應適當密植;正茬應適當稀植,復種應適當密植。正茬一般每公頃播種量45~60kg,每公頃保苗90~105萬株,復種蕎麥一般每公頃播種量60kg,每公頃保苗105~120萬株。
5.3提高播種質量一般播種深度3~4cm為宜,底墑不足時,播種深度可適當增加到5~6cm,但不能超過6cm。洼地要采用山地水平溝方式種植,緩坡地、平地采用機播或畜力耬播方式種植,逐步淘汰撒播種植方式。
6田間管理
6.1破除板結蕎麥子葉大,頂土力差,播后遇雨易板結,影響出苗。雨后地面板結,可用釘耙及時輕輕耙地,破除板結,疏松地表,以利于出苗。破除板結要注意,在雨后地表稍干時淺耙,以不損傷幼苗為宜。
6.2中耕除草蕎麥出苗后正處于高溫多雨季節,田間雜草滋生較快,第一次中耕除草在苗高7~10cm時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在蕎麥封壟前進行。
6.3葉面噴肥蕎麥在始花期至盛花期葉面噴施4g/kg的磷酸二氫鉀與20g/kg的尿素按51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或用草木灰浸出液葉面噴施,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防止生育后期脫肥,起到防早衰、保豐收的作用。
6.4人工輔助授粉在蕎麥盛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能提高蕎麥的結實率。人工輔助授粉應在上午9~10時進行,其方法是:用一塊0.33m寬、3.30m的布條,上端穿上麻繩或竹竿,兩人各執麻繩或竹竿一端,一手布片的下角向上拉,使布片卷成袋狀,兩人在蕎麥田間同時向一個方向走,布條沿蕎麥頂端輕輕拂過,使花粉受到震動而散落,促進異花授粉。一般進行2~3次,每次間隔為1~2d。有養蜂條件時,每0.13~0.27hm2放一箱蜂,能提高授粉結實率,提高產量。
7病蟲害防治
7.1蕎麥的病害主要有立枯病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
7.2蟲害主要有黏蟲和鉤翅蛾
黏蟲:黏蟲是一種暴食性害蟲,防治措施主要采用滅草殺蟲、人工捕蟲和藥劑防治,藥劑防治應掌握在黏蟲3齡期前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
蕎麥鉤翅蛾:蕎麥鉤翅蛾屬于鱗翅目鉤蛾科,俗名卷葉蟲、卷葉蛾、光干溜等。在本縣各地均為1年1代危害,以蛹在土壤內6~20cm深處越冬,蛹期長達10個月左右,成蟲羽化不整,從7月中旬到8月上旬均能找到成蟲,幼蟲危害期較長,7月下旬至9上旬為幼蟲危害盛期,甚至蕎麥收割入場后,有些幼蟲仍在捆垛中取食危害。防治措施主要有:一是深耕滅蛹。蕎麥收割后,立即深耕20cm左右,土壤中的蛹翻出地面,經過冬季寒冷使其失水和冷凍死亡,同時飛禽啄食消滅一部分蛹;二是燈光誘殺。在蛾子盛發產卵期利用燈光(或黑紫光燈)誘殺成蟲;三是及時收割打碾。蕎麥成熟后,收割打碾越快,后期危害時間越短,損失越少。四是藥劑防治。在蕎麥生育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用2.50%敵殺死乳油或20%速滅殺丁乳油2000~2500倍液噴霧防治。
篇8
關鍵詞:鹽堿地綠化;合理植物配置;土壤改良;
Abstract: Through Hong Kong Tong Road as an example, the Binhai New Area of saline-alkali land afforestatio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realize economic sustainable low-cost l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and afforestation;The reasonable disposition of plants; soil improvement;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項目環境概況
港塘路綠化用地位于濱海新區大港東部,地區地形開闊,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土壤普遍鹽堿、板結,土壤結構性差,灌溉后土粒很容易自動分散,并形成結皮,阻止水分滲入和降低土壤貯水能力。地表徑流季節分配不均。淺層地下水鹽堿度高,水質氯化物含量高,加之天津冬季干冷,夏季受干熱風影響,對植物選擇、栽植和成活生長限制很大。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營造可持續的綠色生態綠地景觀是園林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項目綠地地處于鹽堿土地帶,過重的鹽堿破壞了樹木體內正常的水分代謝,造成生理現象干旱,給園林綠化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困難。
2工程在施工優化設計中的主要原則
2.1建立整體觀和適地適景、因地制宜原則。
依據原有地形、地貌和周邊環境造景。施工優化設計既要符合生態學原理,又要遵循美學法則。通過科學配置植物,應用“巧于因借,因勢利導”的建造手法來營造低碳可持續的生態園林。
2.2經濟最優原則
選擇與環境吻合度高的、適應性強造價低的施工優化設計方案;施工時,利用原有地貌,盡量減少土方工程。材料選擇盡量選擇本地區域常見苗木,避免由于名貴樹種的使用而增加費用。僅在節點上少量點綴規格較大的鄉土樹種,充分運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態美。
2.3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結合原則。
達到生態性與觀賞性的統一,綠與美的統一,服務功能與藝術價值的統一。提高整體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自然資源的豐富度和安全性。
2.4以鄉土地方特色原則。對于可以保護現狀樹木,同時從天津濱海新區鹽堿地的自然環境、物候和地域特點出發,將城市歷史文脈融入園林植物造景為主通過植物的多樣性營造景觀的多樣性。多樣化的特性,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配置,使綠地在四季的靜態構圖中,呈現季相的動態變化,達到三季有花,四季見綠。
3工程在施工優化設計中過程中的主要難點
在制訂施工計劃時,必須充分考慮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問題、解決的方法,除鹽堿土壤對植物種植的影響、適宜植物澆灌的水源、不可抗拒的氣候環境因素,還包括在濕地機械土方施工、作業范 圍廣而無施工便道等困難。
3.1鹽堿地土壤改良的關鍵技術
濱海新區大港港塘路綠化建設施工除具備一般園林工程施工的程序要求外,還需采取濱海鹽堿地綠化的獨特工序。根據港塘路的土壤條件制定了先改土后綠化的原則,并結合各項技術措施來提高苗木種植成活率。在綠化種植上采取的關鍵改土降鹽措施如下:
3.11增加土壤有機質肥料 在鹽堿地區綠化時,在種植土中適當多施入一些有機肥料,不但能夠增加土壤養分,供給植物生長所需營養,而且可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的保水、通氣、熱傳導狀況,并能在有機肥腐爛過程產生酸性物質中和鹽堿,從而有利于樹木根系生長。依據土壤檢測報告,在港塘路土壤改良采用專為鹽堿地區生產的有機―無機復合型改良肥,pH值呈酸性,可以中和現狀鹽堿。
3.12土壤中摻入粗沙 鹽堿土土壤結構差,容易板結,根據土壤結構狀況,在土壤中摻入一定量的粗沙,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下層鹽分上升,提高種植土質量。
3.13深耕深翻 可以使緊實、板結的上層變得疏松,孔隙度增大,提高土壤通透性,利于植物生長
3.14抬高地面的高度 一般鹽堿地地下咸水層水位較高,低洼地或鹽堿比較嚴重的地方,可根據地下水位和鹽堿程度將地面適當抬高,降低地下水的相對高度,從而減輕鹽堿侵害。
3.15 鋪設地下濾水管網 在地勢比較低洼的地區局部埋設淋水管道的方式,合理布設排水管網,降低地下水。可以通過鋪設地下濾水管網將地下水位控制在臨界深度以下,并可將土壤中的鹽分隨水排走,達到土壤脫鹽和防止次生鹽漬化的目的。
3.16種植穴局部換土 種植時通過挖大樹穴,進行樹穴換客土、山泥、營養土等措施,改善苗木生長環境,提高苗木成活率。
3.2鹽堿地綠化配置的關鍵技術
樹種的選擇是綠化工程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到綠化的成敗,綠化質量的高低,綠化效應的發揮等問題,因此必須正確合理選擇對鹽堿抗性強的樹種。
3.21選用適應性苗木,以耐鹽植物、鄉土樹種作為鹽堿地綠化的先鋒樹種;
選擇植物品種時,在考慮氣候、土壤條件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具體種植地點的小氣候條件、土壤質地、地勢高低、光照、人為破壞程度等因素,做到適地適樹,特別要注意選擇耐鹽堿的植物品種,這是保證鹽堿地區綠化種植成活率的關鍵,本項目綠化中95%以上苗木采用本地樹種。
3.22喬木為主,喬、灌、花、草、藤復層栽植原則。合理密植,達到單位綠地面積生態效益最大化。
3.23利于綠地穩定、節水、可持續發展原則。根據綠地開放程度和后期投入等因素來確定最終的綠地的擇植物。
3.3選擇適宜的種植季節
一般條件下,春季是植樹的最佳時節,然而內陸鹽堿地區春季隨著氣溫的回升氣候干燥多風,是鹽分開始上返的時候,5~6月的高溫干燥季節鹽分上返達到高峰期,對于一些耐鹽堿能力稍差的樹種來說,極容易發生抽條現象。
本項目合理安排進度特意避開這個季節,等雨季來臨,經雨水沖淋土壤中含鹽量下降再行種植則可大大提高種植成活率。
3.4重視后期養護 園林業界有云“三分種,七分養”充分做好栽植后的修剪養護、澆水、支撐以及冬季樹木防寒等監督管理工作工作,防止苗木出現“假活”現象,切實提高苗木生長勢,以發揮綠地系統的最大效益。
結語
園林建設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因地制宜的地形改造、合理生態的綠化配置、細心精細的后期養護等綜合方法營造出的自然境域。
鹽堿地綠化要因地制宜,精細管理,靈活實施,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加快發展,鹽堿地生態園林建設也將邁上更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津濱海鹽生植物》,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7,7
篇9
關鍵詞: 綠地;利用;保護
城市綠地(簡稱“綠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的城市用地。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綠地建設的重要性已為人們所認識。城市綠地分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及其他綠地5大類、13中類、 11小類[1],以反映綠地的實際情況以及綠地與城市其他各類用地之間的層次關系,滿足綠地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科學研究和統計等工作使用的需要。
1 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是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以游憩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城市公園由于人流量大,人為干擾很強烈,行人踐踏嚴重,土壤板結,密實度高,透氣性降低,城市土壤容重大、硬度高、透氣性差,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微生物數量少,土壤pH值變化較大等。鄭浴等通過對重慶市主城9區園林綠化板結土壤研究結果表明,城市園林綠化土壤板結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壓實嚴重、粗骨物質多、有機質含量低、植物配置不合理、 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少等原因 [2]。盧瑛等通過對廣州市中心城區部分公園綠地表層土壤的pH值,粘粒,有機質、氮、磷、鉀含量等肥力特性研究表明,廣州公園綠地土壤以酸性和中性占的比例高,部分土壤呈堿性,土壤pH 值較自然土壤有增高的趨勢;不同公園綠地土壤肥力特性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3]。而一些專類公園如植物園、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郊野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由于保護處理措施得當,或者人為干擾較少,很多地段基本上不受人為踐踏的影響,枯枝落葉層也保護較好,土壤向著肥力逐漸增加的方向演化。
對于退化公園、廣場綠地的恢復,可以通過加設綠地圍欄等防護措施,設置圍欄后可改變地表結構及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自然含水量,有利于有機質和養分進入良性循環。小區綠地可以將植物凋落物歸還土壤,用以熟化土層,土壤性質和肥力就會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如上海世博后灘公園,曾經是鋼鐵廠和船舶修理廠的廢棄廠房,污染嚴重,灘涂的水系里幾乎沒有魚蝦和鳥類生存,但通過世博會這個契機,歷經數年的建設,昔日的廢棄廠房已變成美麗的濕地公園,河水清澈見底,自然生態系統已經恢復。
2 生產綠地
為城市綠化服務,能為城市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種子的各類圃地,均應作為生產綠地,而不應計入其他類用地。由于常年有產品輸出,在起苗時常帶走一定量的肥沃表土,根層土壤肥力下降,地力消耗很大。要適當補充養分,施肥改土以增加有機質,才能達到輸出優質苗木的需要。
3 防護綠地
防護綠地是為了滿足城市對衛生、隔離、安全的要求而設置的,其功能是對自然災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護或減弱作用,不宜兼作公園綠地使用。防護綠地受到人為干擾較少,使原來理化性狀較差的土壤逐漸改善,有機質含量增加。如胡秀琴等研究表明,克拉瑪依市區北郊新建防護綠地土壤養分較荒漠區有明顯提高,尤其是土壤N素含量增加明顯;有機質及速效養分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層,且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人工生態防護綠地的培肥作用減弱;土壤pH值趨向中性[4]。但與農田土壤相比,防護綠地土壤含水量明顯低于農田,土壤容重偏高,鹽堿地分布地區的林帶土壤pH值上升,需要加強防護綠地的灌溉、施肥、松土、土壤改良等工作。
4 附屬綠地
附屬綠地指城市建設用地中綠地之外的各類用地中的附屬綠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設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綠地。道路交通綠地土壤前期受機械壓實,后期人為踐踏相當嚴重,樹木凋落物被清走,土壤難以進入良性循環。不透氣鋪裝道路,人行道樹木生長易受阻,筑路時的渣礫、石灰較多,各種融化道路積雪的氯化鈣、氯化鈉和其他種類的鹽隨地表徑流積累在土壤中,建筑廢棄物、水泥、磚塊和其他堿性混合物中鈣的釋放,使土壤pH值增高,樹木受害,汽車尾氣污染等也使土壤難以進入良性循環。可以通過改善人行道不透氣鋪裝,鋪裝透氣磚,增加透氣性,加速養分轉化,提高供肥能力;逐年減少土壤中的礫質含量,改善其物理性狀;在施工中注意熟化土的保存,避免生土覆蓋熟土;防止城市生態環境的污染,減少冬季融雪劑使用,汽車尾氣含量限制在排放標準之內,盡量排除廢渣等堿性垃圾,改善pH值。
5 其他綠地
其他綠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設用地以外生態、景觀、旅游和娛樂條件較好或亟需改善的區域,一般是植被覆蓋較好、山水地貌較好或應當改造好的區域。這類區域對城市居民休閑生活的影響較大,它不但可以為本地居民的休閑生活服務,還可以為外地和外國游人提供旅游觀光服務,有時其中的優秀景觀甚至可以成為城中的景觀標志。其主要功能偏重生態環境保護、景觀培育、建設控制、減災防災、觀光旅游、郊游探險、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等。如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有些城中新出現的郊野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林地、城市綠化隔離帶、野生動植物園、濕地、垃圾填埋場恢復綠地等。由于上述區域與城市和居民的關系較為密切,故應當按城市規劃和建設的要求保持現狀或定向發展,一般不改變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和使用性質。
對城市綠地保護,應加大宣傳力度,增加人們對土壤退化的危害及其嚴重性的認識,同時要制訂有關政策,制止加快土壤退化的行為。合理施用化學肥料,調節有機肥與無機肥施用比例,適當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和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耕作土壤退化。減少土壤的農用化學品投放量。大量施用化學肥料,導致土壤養分比例失凋、植物養分中毒及地下水的污染;使用農藥和化學除草劑所帶來的生物鏈破壞、對土壤的污染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農產品污染。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土壤的退化,而且還危害到人類的安全和健康。采用抗性較強的植物品種,做到適時施用農藥;適當耕作除草,減少除草劑的用量。合理的灌溉應是依植物的不同類型和生長期,選擇合理的灌溉方法、水量和時間以及使用無污染的灌溉水。(收稿:2013-03-19)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 85-2002
[2]鄭浴,張艷麗,王琨,等.城市園林土壤板結機理及改良研究[J].農業學報,2011,1(2):25-29
篇10
關鍵詞:播種;撒播;插穗;苗期管理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forestry, afforestation seedling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eedlings, whic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level of forestry production, planting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forestry seedling breeding of, hope to help the forestry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taff in the actual growth.
Keywords: sowing; seeding; cuttings; seedling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U986.3
一、 播種育苗
1.種子處理。種子消毒:福爾馬林、硫酸銅、高錳酸鉀,也可用敵克松粉劑拌種;發芽促進:用物理、化學的方法處理種子,給種子創造利于發芽條件的處理。但并未使種子達到發芽的程度。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冷水浸種:經過干藏的種實,在播種前要浸種。浸種時間長短因貯藏期長短和樹種而異。浸種能刺激種子增強新代謝作用,提高種子活力,播種后出苗快而且齊壯,有明顯的增產效果。
熱水浸種:水溫為40℃~60℃。不耐高溫的種子宜低,而種皮厚耐高溫的種子宜高些。刺槐、紫穗槐、合歡、皂莢、山楂。
高溫浸種:水溫70℃~90℃。可用于種皮堅硬、致密、透水性很差的種子。刺槐、皂角、樟樹等。
堿性溶液浸種:有蠟質的種子如烏桕和漆樹等的種子。用1%的堿或洗衣粉溶液浸種也有效。
2.催芽。以人為的方法打破種子休眠,并使種子出芽的處理。催芽是為了縮短出苗期并使幼芽出土整齊,提高場圃發芽率,以達到提高苗木產量的目的。如紅松、椴樹、水曲柳等。
3.土壤處理。目的消滅在土壤中殘存的病原菌和地下害蟲。主要方法有兩種:燒土法和藥劑處理法。
二、播種方法與播種技術要點
1.播種方法。主要有條播、點播和撒播三種。條播:是按一定行距將種子均勻地播到播種溝里,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優點:苗木有一定的行間距離,便于土壤管理、撫育保護和機械化作業;比撒播省種子;行距較大,使苗木受光均勻,有良好的通風條件,質量較好;起苗工作比撒播方便,適用于一切樹種;點播:按一定的株行距將種子播于播種溝內。一般只適用于大粒種子,如核桃、板栗、山桃;撒播:將種子均勻地播種到育苗地上(楊、柳、桉、桑、泡桐、馬尾松)主要優點:苗木產量較高缺點:不便于土壤管理等工作;苗木密度大,易造成光照不足,通風不良,使苗木生長不良,有時會降低苗木抗性,甚至使苗木質量下降;撒播的用種量較大。除極小粒種子外一般不采用該方法。
2.播種技術要點。播種時要使播種的深度一致,分布均勻,下實上虛,覆土適當。
3.插條育苗
(1)插條育苗法。截取樹木枝條或苗干的一部分做繁殖材料進行育苗的方法。經過截制的繁殖材料叫做插穗。用插條法培育的苗木叫插條苗。
插穗的長短對成活率和苗木生長情況也有明顯影響。一般落葉樹種,插穗長度以14~25厘米為宜。常綠樹種一般以10~35cm為宜。插穗的粗細與營養物質的多少和充實度有關。插穗粗,積累的營養物質多,成活率高,苗木生長較好。多數樹種的插穗粗度以0.3~2厘米之間為宜;針葉樹種細0.3~1.0,闊葉樹種較粗1.5厘米左右較為理想;插穗必須有最上面的兩個芽;用水浸插穗不僅增加了插穗的水分,還能減少抑制物質的抑制作用,對某些樹種有提高成活率的效果。干旱區造林尤為必要;插穗的第一芽和其他側芽要保護好(尤其是闊葉樹種和萌芽力弱的樹種)。落葉樹的插穗上切口要平,下切口易生根的要平,不易生根的要斜,并且防止切口劈裂,為防止扦插失水過多,可將插穗下部枝葉剪掉,剪掉數量占插穗全長的1/3~2/5。
(2)扦插技術要點。一般春季進行插條,插條密度當今向大株行距發展,因樹種和環境而異。插條深度要適宜。根據地類、環境等因子而定,過深,地溫低,氧氣供應不足;過淺,水分不足。插條一般采用直插法和穿孔法。
三、育苗地的管理
主要指從播種開始,到幼苗出土后為止這一時期的管理工作。
1.播種地的管理。覆蓋:保蓄土壤水分,減少灌溉量,防止因土壤水分蒸發而造成土壤板結現象,減少幼芽出土的阻力;提高土溫,因而使出苗期縮短。塑料薄膜覆蓋效果最好;灌溉:適宜的溫度和水分是發芽的兩個主要條件。播種地在幼芽未出土前有時需要灌溉。是否要灌溉,灌溉的次數,主要決定于種粒的大小,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及覆土厚度和覆蓋與否;松土:播種地土壤板結,應立即進行松土;沙地播種育苗要設風障。防止風吹覆土,砂打幼苗。
2.降溫措施。高溫常使某些樹種在出苗期和幼苗期大量死亡。降溫的有效方法是遮陰和噴灌。
遮陰:主要在幼苗期進行,要適宜,遮陰過重,影響苗木光合作用強度,降低苗木質量;噴灌降溫:高溫時期既能降溫又能提高空氣相對濕度和土壤濕度。
3.灌溉。現用的灌溉方法有:側方灌溉、漫灌和噴灌等。
側方灌溉:高床或高壟作業;漫灌:上方灌溉方法之一。低床育苗和大田育苗的常用方法。費水、效率低、易土壤板結;噴灌:又稱人工降雨。省水,便于控制,不破壞土壤結構,效率高。
4.中耕。中耕作業主要包括作物行間鋤草、松土、培土和間苗等內容。及時中耕,可以消滅雜草,蓄水保墑,提高地溫,促使有機物的分解,為作物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環境。
5.間苗、幼苗移植。間苗:苗木過密影響苗木生長質量,易引起病蟲害。間苗宜早不宜遲。一般分為2~3次進行。間苗對象:受病蟲害的、機械損傷的、生長不良和不正常(霸王苗)的幼苗;幼苗移植:一般用于種子很少的珍貴樹種,也可用于生長特別迅速要在幼苗期進行移植的樹種。有時為調節苗木密度而補苗也用幼苗移植。掌握苗木移植最佳時期,因樹種而異。一般選在陰雨天,且移植后要及時澆灌,必要時進行遮陰;苗木的越冬及防霜凍:苗木越冬死亡的原因:生理干旱(最嚴重,一般發生在早春因干旱風的吹襲,苗木地上部分失水太多,地下部分土壤凍結,根系不能供應水分,苗木體內失去水分平衡而致死)、地裂傷根、凍死。越冬保苗一般采用土埋法、蓋草、設防風障和架暖棚等措施。
四、落實育苗技術,抓好苗期管理
在選定采用何種容器育苗具體方法之后,在育苗過程中采用恰當的管理方法則能夠有效促進育苗工作質量和水平。在種子播放之前,要對容器內的土壤進行肥力施放,消毒和平等,保證土壤成分和營養適合種子發芽發育,為苗木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苗木在破土之前,如果出土率超過三成,則要對苗木進行第一次消毒防蟲害處理,采用退菌特、多菌靈等農藥進行處理。消毒之后,每一周都要做一次消毒,以防止任何蟲害對苗木健康的影響。追肥方法以溝施法為主。留床苗的追肥時間,應在開始生長時進行第一次追肥,以后的追肥時間,以生長初期和速生期的前半期為主。苗木出圃宜在苗木落葉至土壤封凍前或翌春土壤解凍后至萌芽前出圃。起苗前應澆透水,起苗時保證苗木不受傷,主、側根系完好。臨時假植,應在背陰干燥處挖假植溝,將苗木根部埋入濕土中進行假植;越冬假植,將苗木全部埋入濕沙中,及時檢查溫濕度,防止霉爛。外運苗木每50株一捆,根部蘸泥漿,并進行包裝,苗捆應掛標簽,注明品種、等級和數量。遠途運輸應遮蓋帆布,中途灑水保濕。
五、結束語
科學的育苗技術提高了林業育苗的效率,但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要把容器擺放在苗床上便于管理,要保證苗木不缺水、保持苗木的根系濕潤,保證容器內基質的填滿并保持濕潤狀態,基質采用較為肥沃的森林土等等需要注意的內容,選擇了較好的育苗技術也要配合科學的管理方法,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苗木的根系生長,提高苗木成活率。林業育苗技術的改善,改變了我國林業育苗技術的缺陷,促使我國林業育苗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
[1]張博.東北地區苗木培育技術研究[J].中國林業,2008(7)
[2]魏紅亮,周曉光.淺談林業育苗及苗期管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