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21 17:19: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理學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病理學研究

篇1

關鍵詞:林業;森林;林木;病理學

森林病理學是目前林業生產工作中的核心內容和工作理念之一,也是保障現代化林業生產工作順利進行和良好開展的關鍵。在當代的林木企業而言,其在工作中森林病理學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環節,是確保林木生長良好的基本理念,也是一種綜合了各種復雜森林病害為一體的綜合性林木病癥預防和處理的技術學科。在最近幾年的社會發展中,隨著人們對林業認識和保護環境要求的提高,以各種林業病害防治和處理為主的綜合性技術學科——森林病理學的研究與探討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1森林病理學概述

自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人們在工作中對于森林病理學就著手研究和分析,并且經過了百年時間的研究使得其逐步趨于了成熟。但是在上個世紀,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使得森林病理學的研究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也造成了多數資料的損失。但是在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至今,由于人類飽受戰火影響而對于自然環境、森林資源都有了良好的認識,基于這些現象,使得人們不得不在工作中深入、全面系統的研究森林樹木在生長的過程中存在的各方面病蟲害。并對其進行了總結。

森林病蟲害簡而言之也就是目前人們在工作的過程中對于森林植物中存在的各方面問題和病害進行了檢查和處治,并且通過這些實踐和工作經驗的總結和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統化、全面和復雜化的工作流程與學科體系,是基于各種病蟲害的產生原因、癥狀特點、發展規律以及相關的社會發展技術手段進行的深入總結與研究。

2森林病理學的發展

森林病理學這樣概念最早出現于十九世紀后期,而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與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體系。在目前社會發展中,受到科學技術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使得這一問題得到了良好的解決與分析,并實現了綜合化、全面化和系統化的工作模式。在我國,由于建國之初受到我國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以及科學技術理念的影響而存在著諸多的不足與隱患,也造成了眾多的工作問題的產生。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為森林病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新動力和指明了發展新方向,也為現代化林業生產技術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導依據。

同時在近年來,受到全球能源儲備與開發矛盾的影響,林業生產活動也受到了極為嚴重的制約與影響。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認識和資源持續開發利用目標的探討與實現,人們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得不采用各種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手段來保障環境、能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也為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基礎與前提。

3森林病理學的特征

森林病害是目前森林生產工作中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一些列病變產生的結果,在這一時間段里,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對于那些無法引起經濟損失且能夠對林業生長帶來有益活動的影響要加以利用。同時這些現象在營林工作中無法被我們稱之為林業病害,而是一種有益的病害模式。如目前我們在森林工作中常見的林木菌根菌在受到各種自然因素的侵襲和污染之后形成的一種菌套現象,他們的存在不但無法造成林業生長影響,還對于林木的根部帶來了良好的保證效益,避免了其他因素造成的林業資源的生長和生產影響。而目前我們在森林病理學工作中所研究的工作重點主要是針對林木生長的過程中存在的各方面的有害病變進行分析與總結,從而在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系統化、全面化、規范化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控制模式,為林業的正常、持續發展帶來了基礎和前提。

4研究方向

4.1研究對象:從寡元單純系統到多元復雜系統

以往對于病害發生機制的詮釋主要集中在森林病害體系中的單個成分,但森林病害是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各生物因素間的動態互作,以及周嗣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在森林生態系統演替過程中,生物間互作關系改變或新的種間互作關系形成都能夠促使病原物進行適應性進化,基因表達、遺傳系統、形態特征、擴散方式和生活史策略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在生態系統中的適應速度和分布區域,甚至暴發成災。

4.2研究尺度:從基因到景觀向全球

森林病理學所研究的樹木通常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一些甚至能達到幾個世紀。樹木雖然不能移動但是其后代可以離開它所建立和生長的環境而擴散出去,有時自然的單一物種或者幾種物種統治了整個景觀區域。然而森林可能被一些病原物所侵染、致病甚至致死,包括真菌、細菌、植原體和病毒以及線蟲等。

篇2

近年來腫瘤病理學的發展非常快,根據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預見從分子水平去闡明病理,特別是腫瘤組織發生學將有越來越多新發現。現就食管癌、胃癌、大腸癌、乳腺癌、鼻咽癌等我國常見腫瘤病理學研究進展概述如下。

1癌的組織發生學和發病機制

1.1 胃癌:胃粘膜上皮癌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組織發生癌變之前常表現為多年持續的癌前病變,一些學者認為從正常胃粘膜經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到腸型胃癌,是胃粘膜多步驟的漸進發展過程,前兩者屬于癌前狀態,異型增生則屬于癌前病變。我國病理工作者提出隱窩型異型增生、再生型異型增生、球樣異型增生和異型腺體囊性擴張具有癌前病變性質。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和分子雜交技術發現,C-Haras基因點突變與胃癌的發生有關。C-erbB-2基因的擴增主要見于高分化腺癌,而Sam基因擴增則見于低分化腺癌和硬癌。癌旁腸化生的rasp21、Fesp85癌基因產物含量明顯增加。表明腸化生與胃癌發生有密切關系。

1.2 食管癌:文獻報道1185例食管粘膜〔3H〕dThd標記的材料,平均標記指數依次為正常上皮3.6%,棘細胞增生為3.6%,慢性食管炎為4.6%,不典型增生為4.7%,癌為6.5%。從食管粘膜的核仁組成區嗜銀顆粒(AgNORs)特征來看:正常上皮為2.1%,輕度不典型增生為2.4%,中度不典型增生為2.7%,重度異型增生為3.0%,鱗癌為3.5%。這兩種現象是一致的,均代表細胞的DNA活性。說明從形態學的正常不典型增生癌是一個譜系過程。從細胞生物學的角度也表明慢性食管炎與食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密切相關。在100例進展期食管癌的連續切片中,發現底層細胞癌變與原位癌高達94%,提示食管癌是多中心發生的。通過系統的研究顯示,食管癌是來自多潛能的基底細胞。首先發生底層細胞癌變。慢性食管炎是食管粘膜癌變的基礎條件之一。在此基礎上,通過某些致癌物的作用,導致上皮細胞癌變。有關研究顯示,食管粘膜上皮的癌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一個譜系過程。重度不典型增生,其DNA合成非常旺盛,標記指數接近原位癌,已具備早期癌的某些生物學特征,在臨床上應作為早期癌處理。

1.3 大腸癌: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發現大腸正常組織含有短鏈Lewisx抗原,而大腸癌及大腸腺瘤型息肉除有短鏈Lewisx外還含有長鏈Lewisx及涎腺化Lewisx抗原,并在大腸腺癌中的出現隨癌前病變的加重而增多。

1.4 鼻咽癌:根據鼻咽癌癌旁病變的觀察說明,至少一部分鼻咽癌的發生是多中心的。但發生癌變的幾個中心灶之間十分靠近,常位于一個相對限定的小范圍內,故表現為單發性。又發現癌旁常可見上皮的異型增生和異型化生,并往往在此基礎上發生癌變。因此認為異型增生和異型化生,特別是中、重度者是一種癌前病變。

1.5 乳腺癌:相當例數的乳腺浸潤性導管癌、導管內癌有C-erbB-2的過度表達,其基因產物主要位于細胞膜。

上述例子已經證明,人體成癌過程是多階段、漸進的過程。現有資料表明,大多數腫瘤細胞有多種染色體的異常;癌基因存在于一切正常細胞的瘤性細胞中,如果能證實某一癌基因的過度表達是導致腫瘤發生的原因,那么癌基因的檢測對癌前病變、組織發生的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

近年來,已發現多種抑癌基因,如P53、Rb等。這些表明腫瘤的發生不僅僅和癌基因的激活有關,也受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的影響。這些發現為腫瘤的發生學展示了更廣闊的研究前景。

2癌的診斷、分類及有關預后因素

2.1 癌的診斷:①細胞學診斷:沈瓊等通過食管拉網的細胞學檢查,發現大量的早期食管癌,因而使術后5年存活率大大提高。闞秀等報道8123例乳腺針吸活檢,發現細胞學診斷正常率達76.3%。這些資料均說明,細胞學診斷在腫瘤病理診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②病理學診斷:隨著內窺鏡的廣泛應用,常見癌瘤的早期發現日趨增多。中國醫科大學1997年對73例胃癌手術標本進行檢查,早期癌為7例(9.6%),1998年的84例手術標本中,早期癌為13例(15.4%)。北京市腫瘤防治所在食管癌高發區,35歲以上成人內窺鏡檢查878例中發現,食管癌47例,其中36例為早期食管癌(83%)。在病理診斷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癌的異質性。在這一問題上,對胃癌、肺癌、軟組織腫瘤已有較多的研究。文獻報道,對胎兒胃、十二指腸潰瘍、胃慢性潰瘍病以及胃癌的胃標本做了比較研究,發現胃癌異質性表現在同一病例,可出現多種類型的粘液、不同類型的分泌顆粒,以及不同類型的組織學類型等。可通過多種手段,如運用組織化學、免疫組織化學、電鏡等技術或提取不同區域腫瘤細胞的DNA進行分析比較,以研究腫瘤的異質性,對腫瘤發生學的研究以及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2.2 癌的組織學分類:常見腫瘤中,根據對一些腫瘤所作的較大規模的病例分析,提出一些具有我國特點的組織學分類。①早期食管癌:根據150例手術切除的標本,文獻將早期食管癌分為上皮內癌(原位癌)、粘膜內癌(僅累及固有膜)及粘膜下癌(累及粘膜下層,未累及肌層)。它們的轉移率有所不同。總的術后5年存活率達85.5%。②早期胃癌:全國胃癌協作組將291例早期胃癌分為隆起型31例(10.7%)、平坦局限型90例(31.0%)。平坦彌漫型29例(10.0%)、凹陷型140例(48.3%)。各型均有不同的組織學特點、浸潤范圍和淋巴結轉移率。

2.3 影響預后的病理學因素:已知癌瘤的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組織學分化和預后有密切關系。有作者針對一些常見腫瘤做了隨訪分析,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國大腸癌病理協作組對3122例手術切除的大腸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腫瘤從粘膜面向外浸潤至漿膜,其5年存活率分別為96.7%及33.5%。北京協和醫院分析4396例乳腺癌病例,淋巴結陰性者5年存活率為85.5%,10年存活率為68.0%。而淋巴結轉移的病例,其5年與10年存活率分別為45.9%及28.06%。姚宏等對180例術后乳腺癌進行組織未分級,其Ⅰ級、Ⅱ級、Ⅲ級的5年存活率分別為78.4%、51.2%及44.7%;10年存活率分別為56.5%、35.2%及29%。

3新技術在癌瘤診斷中的應用

3.1 大量研究和隨診證明,應用粘液組化法鑒別粘蛋白的性質對胃腸道癌的鑒別診斷有很大幫助;觀察核仁組成區嗜銀蛋白顆粒(AgNORs)的數量、大小、形態及分布,對癌前病變的診斷和腫瘤的惡性程度估計,有一些參考價值。

3.2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目前已廣泛的應用于病理鑒別診斷。例如應用5種中間絲抗體鑒別癌與肉瘤;小細胞性肉瘤或多形細胞肉瘤等的組織發生,以及其組織學類型、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應用于轉移性甲狀腺癌的診斷。抗層粘蛋白和Ⅳ型膠原用于確定原位癌是否破壞基底膜。

3.3 一些單位已將電鏡技術應用于病理診斷,應用較多的是輔助無色素黑色素瘤、肥大細胞腫瘤、嗜酸細胞瘤、肌原性腫瘤以及神經內分泌性腫瘤的鑒別診斷等。

3.4 DNA分析及形態計量:許多病理單位的流式細胞儀已用于檢測癌細胞多位體數。顯微分光光度儀以及自動圖像分析系統利用灰度原理除測定細胞內DNA或某類物質的含量外,還可獲得若干形態因子的參數,客觀地從定量角度反映細胞的多型性和間變程度,對診斷是癌還是癌前病變有一定幫助。

篇3

關鍵詞:混感病例;病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S858.28文獻標識碼:A

隨著養豬業的不斷發展,豬場的疫病也變得日漸多元化和復雜化,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豬瘟(CSF)以及豬圓環病毒病依然是危害豬場最為嚴重的幾類疫病之一。PRRS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所致的豬的種病毒性傳染病,以妊娠母豬的繁殖障礙及各種年齡豬特別是仔豬的呼吸道疾病為特征[1],近年來已成為危害我國養豬業最嚴重的疾病,且疫情有逐年增長的趨勢[2]。豬圓環病毒病是由豬圓環病毒2型(PCV2)引起的以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和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為代表的多種疾病的總稱。這兩類疾病在豬場中廣泛存在,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3]。CSF是由豬瘟病毒(CSFV)引起豬的一種急性、發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其特征為發病急、高熱稽留和毛細血管帶變性,傳染性強、病死率高[4]。臨床上PRRSV與PCV2共感染普遍存在,共感染率高達83%[5],且病癥遠較單感染嚴重。與此同時,副豬嗜血桿菌作為豬呼吸道綜合征(porcine respiramry disease comprex,PRDC)主要的繼發性感染的細菌病原,近年來引起的發病率越來越高[6],特別是在PRRSV和PCV2感染后,幾乎總是伴隨著副豬嗜血桿菌(HPS)的感染[7,8]。

1材料與方法

1.1切片材料采集

從PCR鑒定為“PRRSV+CSFV+PCV-2+HPS”混合感染的病例中選取病變較典型脾、肺、肝以及淋巴結等組織。

1.2主要試劑及儀器

運用的主要儀器有顯微鏡、包埋機、病理組織漂烘儀、脫水機、石蠟切片機和電熱恒溫箱等。而主要試劑則為10%福爾馬林溶液、伊紅染液、蘇木素染色液、二甲苯以及各種濃度酒精。

1.3病理切片的制備及觀察

切取病變與健康組織的交界處,大小以3~5mm×3~5mm×10~15mm為宜。切取組織塊后迅速投入到10%的福爾馬林固定液中,經固定至少24h后,再經沖洗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切片貼片烤片脫蠟復水染色脫水透明封藏等一系列過程,制成病理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細胞的病變。

2結果

2.1剖檢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彌漫性間質性肺炎以及淋巴結的廣泛腫大,肺出血、硬變(不能萎縮的橡皮肺橡)和花斑樣病變(斑駁狀到褐色),肝腫大出血、淋巴結、腎、膀胱、喉頭有出血點,脾臟有梗死灶。

2.2鏡檢病理變化

2.2.1肺部病理變化

支氣管管腔內有數量不等的纖維素滲出液和以嗜中性粒細胞為主的各種炎癥細胞,在其周圍、肺小葉間質和肺泡壁見漿液性滲出(見圖1)和嗜中性粒細胞、少量的淋巴細胞浸潤。肺泡上皮細胞活化增殖,大量巨噬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生;肺泡壁和肺泡腔內出血,有含鐵黃素顆粒沉著(圖2)。

2.2.2脾臟病理變化

脾小體內淋巴細胞變性壞死,核溶解、破碎,生發中心變小或消失,內見有少量紅細胞和增生網狀細胞(圖5)。脾小梁結構疏松,間質水腫,細胞變性。脾臟被膜結締組織水腫、增厚,有纖維素滲出和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并有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和少量單核細胞。紅髓區淋巴細胞減少,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和大量紅細胞及含鐵血黃素顆粒沉著(圖3)。網狀細胞活化增殖,紅髓內見有少許巨細胞。

圖3紅髓區淋巴細胞減少,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和大量紅細胞及含鐵血黃素顆粒沉著(×40)

2.2.3肝臟病理變化

肝實質細胞發生嚴重顆粒變性甚至空泡變性(圖4),有的細胞質完全溶解成泡狀,核濃縮或溶解。肝血竇內大量散在的含鐵血黃素顆粒沉著,有的區域見有粉紅色的漿液滲出及局灶性中性粒細胞聚集(形成小膿腫)。肝小葉中央靜脈擴張充血,周圍水腫,有嗜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

2.2.4淋巴結病理變化

淋巴小結內淋巴細胞變性、壞死,網狀細胞增生,生發中心結構消失,淋巴竇、髓質竇內水腫,有散在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和大量的巨噬細胞增生(如圖5)。

3討論

3.1病原選擇

是選取了7份“PRRSV+CSFV+PCV2+Hps”四重感染的病料制作成病理切片,這是因為這幾類病原不但包含了細菌性病原和病毒性病原,而且這幾類病原在豬群疫病別是引起豬群呼吸道癥狀的疫病中是最常發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同時由這

幾類病原引起的病理變化會相對復雜,尤其是它們發生混合感染的時候。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病理圖片我們能找到引發廣西區豬群疫病特別是引起豬群呼吸道癥狀的疫病的主要病原的普遍性的病變。

3.2通過觀察發現

7份病例無論是在剖檢還是在鏡下都具有相似的病變并且與PCR鑒定基本相符。如CSFV引發組織內出血時,視野中可見含有大量的含鐵血黃素沉淀;而PRRSV與PCV-2混合感染時則表現為間質性肺炎和彌漫性卡他性肺炎,壞死性脾炎,肝實質細胞變性和局灶性壞死,淋巴結生發中心結構消失,淋巴小結內淋巴細胞變性、壞死等等。這些都為我們診斷提供了診斷方向和必不可少的依據。

3.3因為有許多病原引發的病變是相似的

如PRRSV、PRV、PCV-2和CSFV都能引起肺部病變;豬附紅細胞體(E-suis)和CSFV都能引起組織內出血;細菌性病原均引起嗜中性粒細胞增高等。所以病理只能為疾病診斷提供方向,作為診斷的一種輔助手段,而非確診手段,要想確診最終還是要通過病原的檢測,甚至于病原的分離鑒定。所以我們在診斷豬群疫病時,不能光靠看病理變化,更多的時候還要通過臨床診斷和實驗室診斷。

參考文獻

[1]楊漢春.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綜述[J].豬業科學,2006(05):19-20.

[2]蔡寶祥,姜平.我國PRRS診斷技術與疫苗研究進展[J].畜牧與獸醫,2007,39(08):1-4.

[3]李燕華,郭鑫,楊漢春,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與豬圓環病毒2型共感染豬組織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抗原的分布[J].中國獸醫雜志,2009,45(01):9-12.

篇4

[關鍵詞] 病理學;教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 G64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4(c)-166-02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本科教育已經成為了大眾化教育,教育部本著著力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和層次類型結構目的,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增,導致人們對人才培養觀念發生了改變。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研究生教育,應該把對知識的消化、溶解、吸收與傳播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素質放在研究生培養教育的首位,而研究生作為高校師資隊伍的重要來源之一,傳授知識的能力又是其綜合能力素養中的最重要的體現。醫學研究生學習階段面臨強大的科研壓力,如何在全面培養研究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同時,強化傳授知識的能力?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認為讓研究生擔任兼職助教,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1925年美國醫學教育者Abraham Flexner所述“醫學研究不能與醫學教育分離,正如醫學教育不能與醫學研究分離一樣”。

1 研究生參加教學實踐的意義

1.1 符合研究生身心發展的需求

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責任心和進取心、富有創造精神的人才來推動,而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是在融入社會、為社會服務、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研究生經歷了本科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對大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思想日趨成熟,各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經過研究生入學選拔和課程教育,有能力勝任部分教學任務。雖然研究生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學習,但他們已經開始謀劃自己的未來,不滿足于一般的校園學習生活,參與意識和成才意識強烈,希望自身的才智和個性能夠得到展現和張揚。讓研究生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正好與他們現階段的身心發展需求相符合,給他們提供了融入社會、參與實踐、展示才華、張揚個性的平臺。

1.2 有助于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

教學是醫學院校一切工作中的首要任務,從教學任務的下達,到組織實施、考核上報、分析講評,是一項極其嚴肅、認真、細致、耐心的工作。在組織實施階段,從備課開始,要經歷熟悉教材、參考文獻、編寫教案、制作課件、反復試講;授課時的儀容儀表、語音語速、板書設計、師生互動也是必須注重的細節。研究生經過教學各環節的鍛煉和培養,可以不斷地激發事業心和責任感,增強關注細節、統籌管理的觀念,還能加強團隊協作精神。團隊意識的培養有助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形成,實現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學生、導師、培養環境三者的和諧發展。

1.3 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高

作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應該在提高研究生業務素質的同時,加強其他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獨立帶課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為了豐富課堂內容和透徹、生動地講解,除了掌握課本知識,還要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無形之中鍛煉了文獻檢索、閱讀、提煉的能力。通過與學生交流和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但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提高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病理切片的過程中,運用歸納比較的方法,充分發揮想象力,在對組織結構作出正確判斷的同時,在特性之中總結出共性,在共性之中歸納出特性,進而激發創造能力。教學過程中,在自己掌握的同時,還要教授學生處理好整體與局部、靜態與動態、平面與立體、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從而鍛煉綜合分析、全面衡量的能力。

2 如何指導研究生的教學實踐

2.1 參與教學的時機和方式

我教研室研究生參加教學的時間是研究生第一學年的下半學期(即總共六個學期的研究生教育中的第二個學期)這時正是我教研室教學任務最為繁重的春季學期,人員相對短缺,研究生參加教學有助于緩解教學壓力。此時,研究生剛結束理論課程的學習和考核,理論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還沒有進入課題的科研實施階段,需要文獻的查新等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時間和精力相對來說比較充裕。

我教研室研究生一部分是醫學院校的應屆本科生,從未接觸過病理學的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對病理學的認識還停留在本科生學習階段的課本里;有的是在醫院病理科或病理教研室工作過一段時間,有了一定的病理學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基礎,但還不是很牢固,對理論課的授課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還很欠缺,難以保證授課質量。針對研究生教學能力參差不齊,結合我教研室工作實際,他們參加教學的方式主要為實習課的教學。這樣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習課,既是對研究生的培養和再提高,也符合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

2.2 強調教學觀摩

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熟悉講授的內容,還要掌握一定的授課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個人風格和魅力。特別是在實習課的教學中,更加強調師生的互動,課前講解、課中輔導、課后總結這三個環節,是由教師的經驗和能力主導的,是教師教學方法和技巧的體現。為了達到實習課的授課目的,我們強調研究生要跟班聽課,觀摩教學,特別是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專家、老教員的授課,從中汲取有益的方法和技巧,在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教學能力。

2.3 強調認真備課

助教是從學生到教師轉變的重要階段,如何順利地完成這個轉變,我們認為關鍵是強調認真備課,其中撰寫和完善教案又是重中之重。教案是教師教學的方案和指導性文件,從某種角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責任心,反映了教師所掌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教師能力的一種體現。只有在明確了教學目的,精通了教學內容,掌握了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撰寫出合格的教案。而完善教案的過程則是提高、鞏固、再學習、再強化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研究生助教的教案進行指導和批改,使之達到教學要求,并督導其實施。

初次站在講臺的研究生多少都會有壓力,感到緊張,不知道課程該如何開始、展開和結束。試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通過試講,不但可以幫助他們戰勝膽怯的心理,還能夠幫助他們查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經過不斷地指導和改進,他們都能充滿自信地站在講臺上,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2.4 強調督導和總結

經過實踐,讓研究生擔任助教是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的一種手段,對全方位地提高研究生的能力素質有確實的效果,也能夠緩解教研室的人員緊張的壓力,但前提是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之上的。除了備課和試講之外,我們還強調對研究生助教的授課進行督導和總結。這樣不僅是對研究生助教的督促,還能及時發現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時解決難題,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授課質量。

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西北師范大學百年校慶典禮上所說:培養青年人才,不能僅依靠課堂教學和高科技工具,人才的培養要在實踐當中去完成。通過參加教學實踐,不僅鍛煉了研究生的基本教學技能,也促進了其綜合能力的提高。加上行之有效的指導和總結,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緩解了教研室的教學壓力,并為病理學教學事業的人才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 結語

研究生培養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新熱點,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應抓住機遇,轉變觀念,重視和規范研究生的教學實習,使之成為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陳健.現階段研究生的特點及培養策略[J].知識經濟,2009,(12):139-141.

[2]周沐科,何俐,徐嚴明,等.醫學研究生培養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發展研究,2009,(4):47-48.

[3]孫洪濱,單連杰.淺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創新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149.

[4]賀巖,金曉明.研究生參與病理學實驗課教學的幾點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5(5):500-501.

[5]蔡躍明.新形勢下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3):5-8.

篇5

近年來大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95年Wingo等報道的美國腫瘤流行病學監測結果中: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腫瘤分別占11%、10%[2]。掌握大腸癌的發生發展規律及診斷和預后的方法有重要意義。傳統的定性診斷由于缺乏客觀指標和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使診斷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隨著顯微測量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大腸癌病理研究從定性描述走向了定量分析,為探討大腸腫瘤發生發展規律及提高診斷水平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國外定量病理研究開展較早,有的已將定量病理測試和分析作為常規內容,國內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目前大腸癌定量病理學應用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形態結構定量、DNA定量、核仁組成區相關嗜銀蛋白(AgNORs)定量、分子病理學定量、免疫組化定量及三維重建等,以前三者研究較多。本文將分別綜述這幾方面的研究狀況。

1 大腸癌的形態定量

1.1 形態定量含義及參數指標

形態定量是對組織的形態結構進行定量分析,它通過有關的量化指標反映組織的結構特點。國內外目前對大腸癌形態定量研究主要測試了以下形態結構參數:細胞核面積、周長、長軸、短軸、形狀因子、核漿比、核的體積密度、表面積密度、平均直徑、數密度、腺體的體密度、平均曲率、平均曲率的均值、體積及重平均體積、表面積與體積比等[3,4,5,6]。

1.2形態定量的測試方法

有網格測試和儀器測試兩類方法。儀器測試包括基于計算機分析的數字化儀和圖像分析儀,目前人們把圖像分析技術用于形態定量,即通過數字化儀或/和攝像系統將宏觀或顯微圖像輸入計算機處理和分析,具有測量快、準確性高及客觀性強等優點。

1.3形態定量在大腸癌發生發展和診斷中的應用

腫瘤組織結構的異型性和瘤細胞的形態變化的是常規病理診斷的重要依據,光鏡觀察對細胞核形態只能作大致的描述,易帶主觀性。形態定量分析能量化反映組織和細胞的形態結構,可排除主觀因素的影響。國內外學者通過對大腸癌形態定量研究,發現人大腸癌直接由粘膜發生的只是少數,多數是在腺瘤基礎上發生癌變,提出了大癌的發生發展模式:腺瘤癌模式。定量形態學參數可作為表達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客觀指標,大腸腫瘤是重要的癌前病變,形態學上對其非典型增生程度分級的不一致性有時可達34%-41%[7]。形態定量分析可彌補這一不足。核形態定量分析可為非典型增生程度的分組提供定量的客觀依據。根據形態定量參數的大小, Meijer在研究腫瘤不典型增生時,發現各參數值向兩端集中,即向輕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值集中,提出腫瘤不典型增生似乎分為二個等級比三個級別更合適,即輕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8]。Sato對一組大腸病變細胞超微結構的定量形態學研究顯示,隨著細胞逐漸取得惡性特征,細胞核逐漸變圓,癌細胞的核最圓,形態因子(PE)最大。Hajima[9]的研究顯示:形態定量中核漿比按大腸正常粘膜和輕、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癌的順序而增大,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外,各病變均有顯著差異,認為它是一項有價值的診斷指標。易平勇等人通過形態定量參數分析發現:絨毛狀腺瘤比管狀腺瘤更易癌變。Riddell等人分析核短軸、核漿比、核形狀因子的變化特點,發現輕、中度不典型增生均與癌有顯著性差異,而重度不典型增生與癌的差異性不顯著,認為二者間只有量的差異而無質的區別,甚至把重度不典型增生稱為浸潤前癌,并認為重度不典型增生將不可避免發生癌變,周水云等在研究大腸腫瘤分級診斷時提出了細胞核形態定量參數分析聯合DNA指數(倍體)分析能對大腸腺上皮各級異形增生及腫瘤癌變作出較正確的分級診斷和鑒別診斷[10]。此外我們用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對大腸癌、腺癌上皮細胞進行色度學定量分析,提出了大腸腫瘤和 腺癌亞型的細胞來源分類法[11]。

1.4 大腸癌的形態定量與預后

定量病理學形態定量研究中可根據癌細胞的各種各參數大小對預后進行判斷。有文獻報道大腸癌細胞的形態因子PE越大,其預后愈差[12]。Mitmaker等人的研究認為形狀因子PE指數大于0.84是預后不良的標志[13]。易平勇等人對大腸癌核的形態定量研究時注意到:核面積、核周長、核等周直徑、核體積、核面積標準差的大小變化可反映五年存活率的高低,癌細胞形態表達為大核者,其預后差。核漿比率可作為結直腸癌的重要預后參數指標[14],Garson[15]等人的研究認為大腸癌病人癌細胞核的體密度較大者,其生存期長,預后較好,表明癌細胞核的定量與預后關系密切。

2 大腸癌的DNA定量與倍體分析

2.1 DNA定量理論的含義及定量指標

DNA含量是指細胞內含有DNA的相對量,它能反映細胞核酸代謝情況。人的正常細胞染色體的數目和形狀是相對穩定的。每一體細胞具有46條染色體,可配成23對,稱二倍體;當染色體的數目整組增加,超過三倍體者稱為多倍體。應用細胞分析儀進行DNA測量,可反映細胞染色體的畸變。一些研究認為,腫瘤細胞DNA呈非整倍體意味著該腫瘤為惡性[16]。細胞核DNA定量指標較常用的有:⑴DNA指數(DI):反映腫瘤細胞DNA相對含量的平均水平;⑵二倍體偏離指數(2CDI):顯示腫瘤細胞DNA含量偏離二倍體的程度,文獻認為該參數在表達DNA含量異常的程度較DNA指數好[17];⑶積分光密度(IOD):間接反映細胞核DNA相對含量;⑷主峰倍體值(SP):如果主峰倍體值小于1.9C或大于2.1C則可認為該樣本為非整倍體,如果參照細胞的變異系數值小于3%則主峰值只要在1.94C或大于2.04C即可定為非整倍體[18]。

2.2 DNA定量分析的方法

目前DNA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二種,一種是流式細胞術:這是一項用流式細胞儀對懸液中流動的熒光標記的大量單細胞進行快速精確的定量分析技術;另一種是胸態圖像分析術,如圖像分析儀、顯微熒光光度計、顯微分光光度計等,它是對顯微鏡下的靜態細胞圖像進行定量分析。夏潮涌報道目前主要采用流式細胞術(FCM)和細胞圖像光度術(ICM)測量和分析細胞學樣品單個完整腫瘤細胞的DNA含量的倍體,國際分析細胞學會和國際細胞學會分別為FCM和ICM作細胞核DNA含量與倍體分析推薦了統一標準[19]。Diest在評價ICM的應用時提出:雖然ICM測量速度不如FCM快,但它可以直觀地檢測細胞,隨時測量其結構特征,在發現少有的核變化上優于FCM[20]。97年國際定量病理會議討論了FCM在人體實性腫瘤的診斷和預后價值,并指出FCM在腫瘤發生前能提供客觀診斷資料;在早期癌檢測中能提高診斷效果;在確定大多數腫瘤的預后、復發、死亡等方面有顯著的臨床價值[21]。在DNA定量分析方法的標本應用方面除了切片外也可作涂片、印片等可作參考。

2.3 DNA定量分析在大腸癌發生發展及診斷中的應用

大腸腫瘤并非由正常細胞一躍而成為癌細胞,通常需有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大腸腺瘤被認為是大腸癌的主要來源,分析癌前細胞DNA的含量變化有助于探討癌變的發生發展規律。國內外大量病理和臨床研究資料表明:腫瘤細胞DNA非整倍體是惡性腫瘤的重要標志之一,DNA異倍體出現是腫瘤生物學行為惡性、預后不良的重要特征,測試胞核DNA含量并進行倍體分析對惡性腫瘤的病理診斷、分類分級、預后判斷有重要價值[22,23]。研究發現[24]:大腸腺瘤樣息肉病例腫瘤細胞DNA含量均在正常范圍內,但當腺瘤樣息肉伴有不典型增生和癌變時,細胞核平均DNA含量呈遞增趨勢,但是正常粘膜、腺瘤、腺癌各組間有較大的重疊。Seiynu等[25]人用流式細胞儀分析大腸癌細胞時發現:DNA非整倍體在腺瘤階段已發生,這一結果不但支持了腺瘤癌模式的理論,而且表明DNA非整倍體可能是結腸息肉惡變診斷的早期指標之一。DNA非整倍體在惡性病變前二年即可檢測到[26]。有報道某些潰瘍性結腸炎可以不經過異型增生階段直接發生癌變,此時DNA倍體分析顯得更有意義[27]。Hammarberg報告[28]活檢系輕度不典型增生、DNA含量明顯增高且DNA直方圖呈二個異倍體細 胞群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一年后復查發現相應部位發生腫瘤,為中分化腺癌;此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異倍體隨病程延長而增加,異倍體發生率與癌變率平行。鄭香玲等研究認為:惡性腫瘤的分化程度與DNA含量和倍體類型有關,分化程度越差其DNA的含量越高,高、中、低分化腺癌細胞核DNA的非整倍體不斷增多,DNA含量直方圖峰值向右偏離,而良性腫瘤細胞DNA含量高于正常細胞,4倍體增多[29]。

2.4 DNA定量分析與預后

腫瘤細胞核DNA含量與臨床預后有明顯關系,一般認為DNA倍體量的變化與臨床預后的時間長短成反比。Roguum檢測了100例大腸癌術后患者,發現二倍體細胞患者五年生存率明顯高于非整倍體細胞患者,他認為非整倍體細胞是影響預后的一個獨立因素,他還證實Dude’sD或C期患者非整倍體更常見,預后差[30]。而Thomas等人則認為:腫瘤細胞DNA含量依然是一個有爭議的預后指標,DNA含量沒有單獨提供額外的預后信息,大腸癌預后由臨床和組織病理學指標所決定,即取決于腫瘤的部位、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的轉移以及病理分級[31]。Reiping等人在研究大腸癌DNA倍體和流式細胞計數與組織病理學參數及預后的估價時批出:DNA倍體的類型同一些組織病理學指標改變相關,即與腫瘤的部位、惡性度的病理分級、血管淋巴管的浸潤及淋巴結的轉移等有關。如:遠端結腸癌的非整倍體較近端的非整倍體為多,病理分組中惡性度高的多為非整倍體,二倍體腫瘤多局限于粘膜下層且很少與淋巴結轉移有關,有血管淋巴管浸潤的結直腸癌非整倍體更高,但流式細胞計數同病理分級的各級大腸癌病人的生存期無關[32]。還有研究表明:DNA非整倍體與大腸癌的生物學行為相關,為不良預后的一個可靠參數[33]。總體來看,大腸癌細胞核DNA含量的升高,非整倍體出現與預后的關系不可忽視。

3 大腸癌的核仁組成區相關嗜銀蛋白(AgNORs)定量

3.1 AgNORs理論含義

核仁組成區(NORs)是DNA的一個片斷,即18S、28S、核糖體基因(rDNA)的分布區。在人類它們位于五對近端著絲點染色體(13、14、15、21、22)的次縊痕處,是形成核仁的部位,故與細胞增殖有關。NORs可用銀染技術顯示,因銀與rRNA相關的酸性非組蛋白結合,形成銀染陽性的NORs顆粒(AgNORs)。AgNORs可作為NORs及其rDNA轉錄活性的標志,可用來反映核仁結構和轉錄功能的變化[34],為定量分析細胞增生和分化提供信息。

3.2 AgNORs定量測定方法

AgNORs定量測試和表達方法不統一。國內已有學者提出有關AgNORs計數的標準化方案[35]。

3.3 AgNORs定量在大腸癌發生發展和診斷中的應用

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大腸腫瘤細胞核內AgNORs的數量隨上皮細胞增生程度的遞增而增高,即癌AgNORs>腺癌AgNORs>正常粘膜AgNORs,并且也隨癌細胞分化程度的增高AgNORs計數而逐漸降低。Morais等人對大腸隱窩上皮按長軸方向由表及里分成表層、中間層和增生層,用AgNORs的量化指標分析其規律,他用的量化參數為:核仁組成區的體密度(VV)、面數密度(NA),結果顯示:VV和NA在增生層最高,至表層依次降低,認為這兩個參數能作為大腸上皮增生潛能的客觀指標,并指出NA在探測切片的區別時比VV更敏感。該研究表明:體視學與AgNORs定量分析相結合對于估價組織正常分化和增生形式以及預測腫瘤組織以增生為特征的生物學行為有較高的價值,并提示在人體正常大腸隱窩不同分層切片AgNORs定量可作為增生的標志[36]。一些研究表明:AgNORs面積檢出的結果比顆粒計數的結果更為確切,更符合AgNORs量變的理論規律。在腺瘤癌變過程中,AgNORs和DNA含量的顯著性增加并非完全同步,輕、中度異型腺癌發展為重度異型時AgNORs含量就顯著性增加,而DNA含量卻無顯著性增加,因此有學者認為AgNORs含量的顯著性變化是腺瘤早期惡變的信號。曾桃英等人研究大腸粘膜、癌旁粘膜、腺瘤、腺癌的AgNORs含量時,發現上述四組AgNORs計數及直徑均值雖然依次呈遞增關系,但各組之間的差異用t、u方法檢驗無統計學意義,因此他們認為單純用AgNORs計數研究 大腸上皮良、惡生腫瘤的意義并不大。

3.4 在腸癌AgNORs定量與預后

許多研究已證明:AgNORs計數是一項預后參數指標。王杉等認為:AgNORs計數高于或等于10的結腸癌患者的生存率較AgNORs計數低于10的患者差。結合DNA倍體分析,低AgNORs計數的二倍體腫瘤預后較高AgNORs計數的異倍體腫瘤預后為好,術后生存<5年組的AgNORs計數明顯高于生存≥5年組(P<0.001),提示AgNORs和DNA倍體均影響結直腸癌的惡性潛能,聯合檢測AgNORs和DNA倍體能較好地反映結腸癌的預后,有學者[37]發現AgNORs值與結腸癌淋巴結轉移有關,有轉移和無轉移的兩組AgNORs均值分別是5.4±1.28和3.04±1.08,差異有顯著性。李杰[38]的研究認為:AgNORs值與生存率密切相關,AgNORs大于4和小于4有著顯著不同的預后。Motohisa[39]等人在研究DNA含量和AgNORs計數與大腸癌相關關系時,把兩者結合分為4組,即第一組:DNA二倍體與AgNORs低計數;第二組;非整倍體與低計數;第三組:二倍體與高計數;第四組:非整倍體和高計數。結果表明:第一組預后最好,第四組最差,第一組復發率為2.1%、第二組16.7%、第三組23.5%、而第四組則為47.5%,顯然AgNORs計數低的病例復發率低,計數高的病例復發率高,而DNA呈異倍體類型的病例復發率更高。因此大腸癌AgNORs計數的高低和DNA倍體的改變與預后的好壞密切相關。

4 大腸癌分子病理學定量和免疫組織化學定量分析

4.1大腸癌分子病理學定量

隨著人們對腫瘤的認識不斷深入,對癌的發生、發展和預后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在分子水平研究大腸癌的發生機理及預后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的一個熱點。已報道大腸癌的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異常包括抑癌基因(如:apc、mcc、dcc、P53和可能存在于染色體8p、1p及22q上的基因)的失活和致癌基因(如:ras、src、和myc)的激活以及癌轉移抑制基因nm23等基因的變化。抑癌基因P53的突變是迄今已知的與癌癥相關的最普遍的基因變化,研究發現;75%以上的大腸癌中存在P53基因突變,而P53基因突變后其表達產物要么缺如、要么出現P53蛋白過量表達。因此對表達量的測定已是分子病理學定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免疫組化和PCR技術的應用在微小組織上對多重參數進行測量蛋白和基因的表達已成為可能[10],定量測試這些基因表達量的改變對認識癌的發生機理、轉移和預后有重要意義。

有學者研究發現[4]正常大腸中P53 mRNA表達量很弱,明顯低于大腸癌組織(P<0.001),隨著Dude’s分期的進展,P53 mRNA表達呈逐漸增高的趨勢,Duke’s期P53 mRNA表達量增高相當顯著;癌瘤直徑大于5cm與小于5cm的大腸癌相比P53 mRNA表達者顯著增高;中等分化的大腸癌中P53 mRNA表達顯著高于高分化。余金生等人的研究表明[42]:正常大腸粘膜、腺瘤和癌的P53蛋白表達量依次遞增,并隨大腸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及瘤體的增大而增多,DNA含量呈異倍體的大腸腺瘤的P53蛋白表達量顯著高于DNA呈二倍體的大腸腺瘤。目前許多研究發現致癌基因ras等的表達量與癌的發生也有密切的關系。

研究表明:P53蛋白的表達量與大腸癌預后關系密切[43],Kenneth等人研究發現:nm23-H1等位基因突變、缺失及其表達量的變化對預后潛能有重要意義;P53基因、dcc基因和非近端常染色體臂的大部分缺失與大腸癌的遠處轉移和較差的預后有關;在一些大腸癌中L-myc的as基因型被認為與癌轉移高度相關。

4.2大腸癌免疫組化定量

免疫組化技術應用于腫瘤的研究在國內外已廣泛開展,免疫組化定量方法也有新的發展[44],免疫組化定量分析在大腸癌研究中的應用已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人們應用免疫組化技術對大腸癌發生發展有關的抗原或蛋白以及參與免疫反應有關的細胞等進行了定量檢測和分析,探討了大腸癌的發生、發展規律。目前人們用生物素一卵白素酶標記復合物免疫組化技術(ABC免疫組化)對大腸癌組織中纖維連接蛋白進行定量研究,發現大腸癌組織纖維連接蛋白量隨著分化程度 的降低細胞纖維連接蛋白逐漸降低,說明了纖維連接蛋白的減少能反映大腸癌細胞分化的程度[45]。劉思純等人[46,47]用ABC免疫組化方法對大腸癌、大腸腺癌組織中與抗原提呈和免疫反應有關的樹突狀細胞以及與周圍淋巴細胞的關系進行了定量研究,結果表明:大腸腺瘤和大腸癌組織樹突狀細胞較正常明顯增多,并和淋巴細胞相伴浸潤,癌周淋巴細胞反應明顯者癌組織樹突狀細胞數量明顯增多。Angelopoulou等人[48]用免疫熒光技術定量檢測大腸癌病人血清P53蛋白抗體量,提示癌的病變過程中抗體量的變化反映了疾病的進展和好轉,結果表明:在大腸癌病人產生P53抑癌蛋白抗體是普遍性的,P53抗體血清學分析對監測大腸癌病人的病情變化有一定的價值,但對預后沒有意義。Furuta等人[49]在研究糖蛋白CD44表達和大腸腫瘤上皮、基質細胞增生的關系時,對CD44和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采用雙標記免疫組化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當細胞CD44陰性時,PCNA陽性的概率比CD44陽性時更高,也說明大腸腫瘤CD44表達的水平的高低與細胞增生不同步。總之,免疫組化定量技術已應用大腸癌研究的方方面面,畢將有重大突破。

5 大腸癌的三維結構重建和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5.1 大腸癌的三維結構重建

三維結構重建是用一組連接斷面圖像重構其三維結構。這一過程目前常采用計算機圖像處理和分析技術來實現,重建的三維圖像顯示在監視器上,可從不同角度對組織整體或任何斷面組織的分布進行觀察分析。與體視學分析不同的是后者是應用體視學原理在二維圖像基礎上通過幾何概率等數學方法推導三維空間結構。張元德等人用三維重建技術對大腸腺瘤癌變進行了研究,認為這種方法能提高癌變檢出率,對準確判定斷端有無癌浸潤也有重要意義[50]。用三維重建技術對大腸癌的研究國內外報道不多,其應用有待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入。

5.2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的應用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CLSM)是80年展起來的一項劃時代意義的高科技產品,它是在熒光顯微鏡成像的基礎上加裝了激光掃描裝置,利用計算機進行圖像處理。CLSM廣泛應用于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它不僅可應用于細胞內粒子和細胞通訊、細胞形態及功能的測定和研究,而且可結合計算機進行細胞和組織三維結構重建的研究,它是通過激光共聚焦掃描技術獲得組織、細胞內部不同層面的信息,然后通過計算機軟件程序的處理將逐幀采集的斷層圖像在電腦主運算系統中三維重建,使組織、細胞結構的研究由二維水平深入到三維水平[51],這種對微觀結構的三維重建是今后大腸癌研究應用方向之一。

綜上所述:定量病理測試及分析方法在大腸癌中的應用,提高了對大腸癌發生、發展、診斷和預后的認識。上述幾種方法既有獨立性,又能相互交叉、滲透,相互對比和聯合應用。如何將大腸癌的定量病理學研究深入下去?我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考慮:

(1)多種定量病理技術以及參數的聯合應用

Motohisa等人同時利用DNA定量和AgNORs計量對大腸癌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這兩種方法的聯用與單使用一個方法相比能明顯縮小良、惡性組間的重疊范圍,這為研究大腸癌的發生及鑒別良惡性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資料。在DNA定量中,FCM和ICM的聯合應用能夠互相補充提高檢測的敏感性。Fausel等人[52]同時應用FCM和ICM對大腸癌進行DNA定量研究,其結果表明:在倍體分類上用FCM檢測非整倍體例數占56%,而用ICM則占70%;在五年生存率上用FCM檢測的二倍體腫瘤病人占67%,而用ICM占75%。這個研究也表明:用ICM檢測似乎比FCM更敏感。Trope等人在研究卵巢上皮癌時用FCM和ICM檢測DNA倍體也有類似的報道[53]。目前運用單個病理定量參數對大腸癌進行研究,其特異性尚有局限,一些參數值的分布在大腸癌、腺瘤和正常組織之間有可能重疊較明顯,聯合運用幾種或多種特征性較強的參數,可縮小或消除這種重疊,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2) 發展分子定量病理學

分子病理學定量是以定量分析為基礎,在分子水平上進行定量研究。從分子水平探討大腸癌的發病機理及預后,是一新的研究方向,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探索,如:大腸癌的發生究竟需要多少個基因發生改變, 基因的表達蛋白量與癌的關系,與癌發生的有關基因改變究竟起多大作用,這些基因及其蛋白的表達量與預后的關系等將是定量病理學在大腸癌和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中需要解決的總理。

(3)注意現有形態定量參數的局限性,進一步開發新的特征性強的參數

定量病理學還處在發展初期,在大腸癌中的應用還得進一步深化拓寬,許多參數在良、惡性病變中的分布有重疊,給診斷帶來困難,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開發新的特異性好的參數。

(4)DNA定量方面應注意在切片組織中對DNA定量存在的不足

以細胞核切面為單位測得的積分吸光度不但與DNA染色的顯色反應強度有關,而且還取決于細胞核切面的面積大小和平均吸光度。切面的面積與完整細胞核的體積、形狀、大小分布有關:平均吸光度與切片厚度和單位細胞核體積的密度有關。薄切片的細胞核切片完整細胞核的一部分,其體積占細胞核內的位置,所以其DAN含量的測量結果有可能不能真實反映組織內完整細胞核DNA的含量和倍體,存在難以彌補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探索適合在組織薄切片上測量完整細胞核DNA含量和倍體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體視學的的發展為病理學家從腫瘤組織細胞二維切片上的形態特征定量推斷三維特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相信它與圖像分析儀及三維重建有機結合,能改進和完善組織切片上腫瘤細胞DNA含量測定。

大腸癌的定量病理學研究還有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有著廣闊的前景,定量病理學分析作為常規臨床病理分析內容需要一個發展過程,需要我們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申洪.論定量病理學.國外醫學生理病理科學與臨床分冊,1994; 4:201

Wingo PA, Tong T, Bolden S. Cancer statistics. Cnacer J Clin,1995,45:8

申洪.大腸癌體視學診斷數分析.實用腫瘤學雜志(第四次全國大腸癌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1991; 6:33

Meijer G A Baak J P A. Cytonuclear morphometry in the assessment of dysplasia in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Path. Res. Pract,1992;188:148

Mitmaker B, Kylomo S, Begin L et al.The value of nuclear morphometry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polyps that contain invasive adenovarcinoma. J Surg Oncol,1992;51:42

徐興釗,丁吉元,姚國秀等。大腸腺瘤和腺癌體視學計量在病理診斷中應用的探討,中華腫瘤雜志,1989;11(1):41

Brown LJR, Smecton NC, Dixon MF.Assessment of dysplasia in colorectal adenomas an observer variation and morphometric study.J Clin Pathol,1985 ;38(1):174

Meijer GA,Meuqissen SG,Begin L et al.Classifica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with quanotative pathology.Anal Cell Pathol,1995;9(4):311

Hajima N.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colorectal cancer.Virchows Arch Pathol Anat,1988;413:499

周水云,章鎖江,細胞核形態和DNA指數(倍數)分析在大腸腫瘤分級診斷中的應用,浙江醫大學報,1994; 23(3):98

申洪,陸藥丹,大腸腺瘤腺癌亞型細胞來源分類方法探討,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1994;10(1):38

Deans GT,Hamilton PW,Watt PC et al.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colorectal cancer.Dis Colon Rectum,1991;34:249

Mitmaker B,Begin L,Gordon P et al.Nuclear ahape as a prognostic discriminant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Dis Colon Rectum,1991; 34:249

Zhou WG.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relevance.Chin J Pathol,1990;19:61

Garson HT,Buschmann RJ,Weisz CP,Prognostic histomorphometry in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Anal Quant CytolHistol,1995;17(2):109

Bocking A,Striepecke EF,Cytogenetic and cell-kintic basis of diagnostic DNA cytometry .Verh Dtsch Ges Pathol,1994; 78:78

Bocking A,Striepecke E,Auer H et al.Static DNA cytometry in GL Wiek,compendium on the computerized cytology and histology laboratory.Chicago Illinois,USA:Tutorial of cytology,1994;107

Biesterfeld S,Gerres K,Fscgerwein G et al.Polypkoidin noneoplastic t issues.J Clin Pathol,1994;47

夏潮涌,腫瘤細胞核DNA含量測定與倍體分析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中華病理學雜志,1996;25(3):182

Diest V.Static DNA cytometry:diagnostic implications.10th Int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agnostic Patgology,Sendai,Japan,Oct,-Nov.1996

Teodori L,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flow cytometry in human solid tumors.state of the art.11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Diagnostic Quantitative Patgology,Siena,Italy,Oct.1997

Farnsworth WV,De Rose PB,Cohen C,DNA image cytometric analysis of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of small renal.Cytometry,1995;18:223

Biejeubg A,Giroud F,Reith A,Consensus report of it European Society for analytical cellular pathology task for on stadardization of diagnostic DNA image cytometry.Analyt Quant Cytol Histol,1995;17

吳文新,張祥宏,呂海濤等。大腸腺瘤樣息肉癌變中ras p21、p53表達及DNA含量變化,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1997;13(1):12

Seiyuu Suzuki,Mizuno M,Tomoda J,Bocking A.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the DNA content in colorectal adenomas with focal cacer.Gastroenterology,1995;109(4):1098

Auffermann W,Bocking A,Early detection of precanarous lesions in dysplasias of the lung by rapid DNA image cytometry. Anal Quant Cytol Hidtal.1985;7:218

Borkje B,Flow cytometry of biopsy specimens from uncerative colitis, colorectal adenomas and carci nomas. Scand J Gastro,1984;25:905

Hammarberg C, Slezak P, Tribukait B et al. Flow cytometric DNA analysis as a mean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malignanc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lceratione Gut ,1984;25:905

鄭香玲,唐艷花,劉政國等。大腸癌細胞核DNA含量分析,中國肛腸病雜志,1996;2:17

Rogunm T, Lund E, Meling GI et al. Near diploid large bowel carcinomas have better five-year survival thqn aneuplord ones. Cancer ,1991;68(5):1077

Thomas C, Potratz D, Stockle M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DNA analysis in colorectal carcinoma.Cancer,1903;72(12):3579

Reiping Tang, Yatsen H, Yautong Y,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DNA flow cytometric and histopathologic parameter of colorectal cancer,Caccer,1995;76(10):1724

Akishi Ooi, Cheng Dong Huang, Masayoshi Mai et al. Numerical chromosome alteration in colorectal carcinom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Virchows Arch,1996;428:243

Sandy C, Berouras D, Jarvis LR et al. Video image analysis of AgNORs distribution in the normal and adenomatous colorectum. J of Pathol,1992;166:139

許良中,關于核仁組織區(AgNORs ) 研究工作的標準化方案,中國腫瘤臨床,1996;23(5):377

Morais M, Dockery P, White F.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silver-stained NORs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normal human colorectal cypt. J Anat,1996;188:521

Ofner D, Totscg M, Sandbichler P et al. Silver stained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 proteins (AgNORs) as a predictor of prognosis in colonic cancer. J of Rathol,1990;162:33

李杰,黃恩桂,王占民等,大腸癌AgNORs定量測定與臨床的關系研究,中國肛腸雜志,1996;2:15

Motohisa Kato, Shigetoyo Saji, Hiroshi Tsuya et al.Clincal study between nuclear DNA content and AgNORs. J Surg Oncol ,1997;64:36

Kenneth H, Ornstein DL, Fusheng Wang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allelic deletion and anenploidy in colorectal carcinoma.Cancer,1997;79(2):233

駱成玉,祝學先,王申五,大腸癌中P53基因mRNA表達的定量研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1996;13(3):157

余金生,尹朝禮,梁擴寰等。大腸腫瘤組織P53蛋白及DNA含量的定量研究,癌癥,1997;16(1):19

Sinicropc FA, Rnan SB, Cleary KR et al.bcl_2 and 53 oncoprotein expression during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Cancer Res,1995;55:237

申洪,免疫組化染色定量方法研究,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1995;4(1):89

王紅梅,宋今丹,人大腸癌組織中纖維連接蛋白的分布。臨床病理學雜志,1997;13(1):15

劉思純,袁世珍。大腸癌S-100樹突狀細胞和癌周淋巴細胞反應關系探討。中國免疫學雜志,1997;134:215

劉思純,袁世珍。大腸癌組織樹突狀細胞和淋巴細胞關系的探討,中國肛腸病雜志,1997;4:3

Angelopoulou K, Stratis M, Diamandis EP et al.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P53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 Int J Cancer,19 97;70(1):46

Furuta K, Yang XI, Rosada C. Relationship between CD44 express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epithelium and stroma of colorectal neoplams. Am J Pathol,1996;149(4):1147

張元德,八重堅,弘等.大腸腺瘤三維結構的臨床病理研究.中華病理學雜志,1995;24(6):363

Matsumoto B, Hale I.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nfocal microscopy. Cell Vision,1994;1:1

篇6

所做30例外傷性主動脈破裂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結果 外傷性主動脈破裂以男性青壯年為主(66%),1983—

1993年以高墜為主,1994—20__年以車禍為主,損傷發生部位以主動脈弓部及起始部為常見,且絕大多傷者在30 min

內死亡。 結論 外傷性主動脈破裂發生,應以預防為主。

【關鍵詞】 主動脈破裂,法醫尸解

【中圖分類號】r654,3;1391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1—0046—03

forensic pathological study oil traumatic aorta rupture .yi xu一 ,chen xiao-gang,l xia,xie ying. &-hool oj

forp if medicine 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ze fatal traumatic aorta rupture. methods the pathological data of 30

death cases caused by traumatic aorta ruptur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a】l cases were autopsied in school of forensic

medicine during the past twenty years. result most of victims(66%)were male aged between 26 and 40 years·the death

(7 out of 12 cases)were often seen in case of high fall injury in the former decades,and road traffic accident(14 out of 18 cas—

es)in the latter decades.mostly,the aorta rupture were found at the isthmus and ascending of aorta the majority of the victim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ome preventive measurement for decreasing

【key words】traumatic aorta rupture,forensic pathological autopsy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 卷(第1期)

外傷性主動脈破裂是外傷中最嚴重損傷之一,常常危及人

的生命,其致死率緊隨機械性顱腦損傷之后,位居第二[ 國內

法醫文獻案例報告較多[ ’ ,還尚未見系統報告。本文復習相關

的文獻報告,結合30例尸解發現,對其法醫病理特點進行分析

討論。

材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

30例案例均來源于華西醫科大學法醫學院1983—20__年3

月尸解檔案,每例案例資料完整,死因明確。

二、方法

每例案例都在死后24 h內進行系統尸體解剖,且做he染

色,由3位病理醫生觀察診斷。

三、納入標準

每例案例主動脈壁大體檢查厚薄均一致,且主動脈內膜與

外膜破裂口部位正對,排除動脈瘤壁厚薄不一,破裂之內外膜裂

口位置相錯開的情形;組織學檢查破裂部位排除主動脈壁器質

性病變。

結 果

、年齡與性別

本組資料中,15~20歲年齡段2例,21~25歲年齡段4例,

26~30歲年齡段6例,31~35歲年齡段8例,36~40歲年齡段6

例,大于40歲年齡段4例;男性24例,女性6例,以26~40年齡

段男性青壯年為主(66%)。

二、時間分布與損傷方式

本組資料中,1983—1993年,主動脈破裂12例,以高墜為主

(7例,占同期損傷58.33%),1994 20__年18例,以車禍為主

(14例,占同期損傷77.77%)。見表1。

表1 外傷性主動脈破裂時間分布與損傷方式

table 1 distribution between time and kind of injury of

traumatic aorta

三、主動脈損傷的部位

本組資料中損傷發生部位以主動脈弓部及起始部為常見

(14例,占46.66%),其中完全斷裂6例,主要分布在主動脈起

始部.部分斷裂24例,裂口長度在0.5~3 cm。(起始部及弓部

14例、升段11例、降段3例、腹段2例)

四、其他部位損傷

本組資料中,全身損傷以肋骨骨折、下肢骨折為多見(共22

例.占73.33%)。其中,合并損傷在車禍中以肋骨折多見,高墜

以下肢骨折多見。(肋骨骨折12例、下肢骨折10例、顱腦損傷7

例、心肺挫傷6例、肝脾損傷5例、骨盆骨折3例)

五、生存時間與死亡原因

本組資料中,絕大多傷者死亡迅速。30 min內死亡的28例

(占總死亡人數的93.33%)中,16例為單純性主動脈損傷死亡,

其中以主動脈起始部及弓部完全裂傷為主,7例為主動脈損傷合

· 47 ·

并顱腦損傷死亡,5例為主動脈損傷合并肝、脾破裂死亡:(當場

死亡18例、途中死亡6例、≤30分死亡4例、30 min~4 h死亡1

例、>4 h死亡1例)

討 論

據統計,美國每年主動脈損傷為7 500~8 000例,大約80%

~ 85%在出事現場或送往醫院途中死亡,僅有1 000~1 500例

傷者達到醫院進行搶救,搶救中由于傷者損傷嚴重,或其他損傷

掩蓋主動脈損傷,80%傷者搶救無效死亡 引起主動脈損傷

的原因主要是車禍。有人在50~60年代報告274例主動脈損傷

中80%為減速性損傷,其發生機理是迎面相撞,傷者突然減速,

胸部受壓所致。而70~80年代報告則以側位相撞為主,可能是

由于安全帶、安全氣囊以及防撞桿的合理 設計使正位相撞發生

嚴重損傷的情形減少,乘車人主動脈損傷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有

所降低。近年來,由于汽車安全防護措施進一步改進,交通損傷

中的主動脈損傷以騎摩托車或行人被車直撞形成加速性損傷的

方式多見,提示主動脈損傷的發生機制隨著交通工具及相關管

理措施的改進而發生著轉變_5’ 。上述損傷以青壯年男性為主,

提示男性社會活動范圍大,接觸損傷的機會多:本組資料提示

1983—1993年主動脈損傷以高墜為主,交通損傷因例數少,規律

不明顯。而1994—20__年則以車禍為主,其中72%(9/14)為行

人被汽車撞傷。表明我國經濟水平發展,人們擁有車輛增多,車

禍相應增多。因此要求加強或提高車 路人的交通管理:

本組資料中損傷發生部位以主動脈弓部及起始部為常見

(46.66%)。其原因為機體遭受巨大暴力作用,雖然主動脈壁具

有彈性,但是由于起始部連接心臟,弓部血管分支較多,相對較

為固定,強大暴力作用時,上述部位易于形成損傷,且損傷后多

數案例當場死亡(18例),可能與損傷部位距離心臟近,血壓高,

損傷后出血迅速有一定關系。主動脈起始部裂傷易于形成心包

積血,也是引起迅速死亡的原因之一。

本組資料中,高墜損傷組下肢骨折嚴重,交通損傷組并發多

發性肋骨骨折。提示機體遭受作用暴力大,主動脈損傷在高墜

損傷主要為暴力傳導所致的間接性損傷,而在交通損傷則以暴

力直接作用形成。高墜并發性損傷中還可以見到暴力傳導所致

的肝、脾破裂,肺挫傷,骨盆骨折及顱腦損傷 交通傷并發損傷

中,心、肺挫傷及肋骨骨折提示為直接撞擊傷,部分傷者顱腦損

傷的表現提示為撞擊后倒地形成的二次損傷。

主動脈損傷部位的觀察顯示,傷后存活時間與裂口大小、部

位有關。部分主動脈損傷者在送往醫院途中或者送達醫院后死

亡,可能是破裂口較小或者縱隔出血腫脹,壓迫破裂口(此時的

破裂口尸解難找,特別是位于主動脈弓部背側)。在醫院搶救過

程中發生死亡的傷者(存活>4 h)可能是阻塞小裂口的血凝塊脫

落或者破裂口較小,部位距離心臟較遠,出血較慢。從parnley

首次大量(275例)統計主動脈損傷,發現20% 傷者在傷后30

min內死亡,到50年后報告有60% 的傷者生存時間超過了30

min,這種差異可能是急診室的醫療水平有所提高所致 :本組

資料提示絕大多數傷者在30 min內死亡(93.33%),表明我國還

需進一步提高急救的醫療水平。因此凡是車撞傷或高墜傷,傷

情復雜,應考慮有主動脈損傷的可能,并且在現場搶救措施中做

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由于車禍傷與高墜傷的損傷機制相當復雜,而且不能完全

復制。在上述致傷模式中,主動脈損傷的影響因素及相應的保

· 48 ·

護措施有待積累相關的資料及進一步深人研究。

參考文獻

l1 jackson dh.of tras and rocs chest,1984,85:585~587

[2]易旭夫,吳家駁,萬平外傷性主動脈損傷一例.中國法醫學雜志

1998,1 3(2):1l3~ __

c3]易旭夫,鄧振華,廖志鋼,等.車禍致肋骨骨折刺破主動脈死亡一例

法律與醫學雜志,1999 6(1):25

【4jsmith rs,chang fc traumatic rupture of the aorta:stil[a lethal in

jury am j surg,1986,152:660~663

· 法醫學理論與實踐·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1卷(第1期)

l 5]parmley lf,mattingly tw ,manion tw,et al nonpenetrating trau—

matic injury of the aorta circulation,1958,xvii:1086~ 1101

【6]fabian tc,richardson jd,croce ma,et al prospective studv of blunt

aorta injury:mu[ticenter trim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0{ t j : ~ .

rauma trauma 1997 42 374 383

l7jburkhart hb,gomez ga,jakson le,ea al fatal blunt rd()rta injuries:a

篇7

【關鍵詞】PBL優化組合;病理學;教學

PBL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體,老師作為引導,采用提問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思考、探索、最終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

PBL教學法目前正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通過國內外多所醫學院校的教育實踐,已顯現出良好的教學效果[1]。PBL教學法的優點多是被公認的,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PBL教學法一些不足之處:如經驗不足;無現成教材;資源不足,必須擴大圖書館藏書量,以及添置必要的實驗設備、教學器具;還需要有充足的教師人數;學生綜合素質等。

多媒體教學缺點:①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調查表明,有41.5%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授課速度過快,學生來不及做記錄,感到聽課比傳統的上課困難,影響教學效果;②調查中有學生反映,由于教室較暗,又無法與教師進行交流,聽課時容易打磕睡.教師在授課時做“圖片講解員”,缺乏傳統教學的表現力;③病理生理學內容抽象難懂,覺得采用黑板板書的形式,更利于理解及強化記憶。

為了適應當前教學模式轉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在病理學教學中, 運用了PBL教學法的優點、改進了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不足之處,開展了PBL優化組合教學法的教學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05臨床醫學大專1~2班,共計120名。所有學生均經過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錄取入學,隨機分組,其年齡、性別分布和入學成績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隨機各抽取60名學生分為實驗組(PBL優化組合教學法)和對照組(傳統教學法),以下簡稱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1.2 教師和教材、教學資料 所有學生均由具備豐富教學經驗的同一教師進行授課。教材均選用衛生部規定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專科統編教材《病理學》第五版和自編教學資料。

1.3 教學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課件、病理圖片等進行課堂授課。

1.3.2 實驗組 教學中采用全國統編病理學教材和自編(PBL教學指南、PBL實驗指導,PBL臨床患者錄像、PBL臨床患者教學指導等)學習資料,學生運用網頁、電子郵箱、QQ、手機上網等方式參與教學活動,開展PBL優化組合教學法。主要程序及實施步驟包括:

1.3.2.1 學生分組預習 按每8~10名學生自由組合為1個學習小組,觀看PBL患者錄像、預習教材和學習資料。

1.3.2.2 準備討論提綱 通過預習、查閱文獻資料,準備好討論發言提綱或寫出讀書筆記。

1.3.2.3 課堂啟發講授 教師在講授理論和實驗課時,用較短時間介紹有關疾病的基本概念、病理變化臨床特征、最新進展等內容。觀看PBL臨床患者錄像,通過演示相應章節的正常器官、組織圖片和病變器官、組織圖片,進行“對比”教學,強化“以問題為基礎-以患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達到提高教學效果。

1.3.2.4 建立醫學教學網頁,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患者討論會。通過網頁、 電子郵件、QQ、手機上網的方式強化師生互動、開展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切磋、交流和討論學習,各小組根據討論提綱的要求,推選代表發言,闡述對提綱中若干問題及所選臨床患者的看法,提出新的疑難問題和見解,展開辯論。

1.3.2.5 教師歸納總結 討論結束時,教師總結歸納本章節的重點、難點;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共同性的問題和爭議大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點評和提出今后改進的要求。

1.3.2.6 學生參與教學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期末,要求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制作PBL多媒體教學課件一個,學生相互學習、交流,開展“以患者為中心即以問題為基礎” 的課外學習討論活動。通過評選,選出較好的“作品”,除進行獎勵的同時,并放到網頁上供同學相互學習和交流,達到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目的。

1.4 教學效果評估 實驗組、對照組學生分別通過理論測試、病理實驗操作技能考核、以及教學問卷調查等方式來進行學習效果的評估。理論測試包括多選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及患者分析等;病理實驗技能考核包括患者分析、認識正常器官組織和病變器官組織在大體、顯微鏡下之區別點,學生分別作出正確的描述、診斷等。其中≥90分為“優秀”,≥80分為“良好”,≥70分為“及格”,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應用STATA3.1軟件處理,進行t檢驗,P

2 結果

2.1 定量比較兩組學生理論測試和操作技能考核結果見表1、2。

2.2 問卷調查項目 見表3。

55.8)

項目1:你對下列哪種教學法最感興趣?

A.黑板板書教學。

B.多媒體單純文字演示教學。

C.多媒體單純文字、圖片演示。

D.利用網頁、電子郵箱、手機QQ等方式進行師生學習交流;觀看具有動感臨床患者錄像;學生動手制作教學課件。

項目2:下述哪種患者討論的方式最好?

A.教師講述,學生不參與討論。

B.學生自學分析。

C.課外作業,教師批改患者。

D.結合《PBL患者學習指導》觀看臨床患者錄像、小組患者討論,教師總結、講評。

項目3:下述哪種實驗方法最好?

A.觀察病理標本和病理變化錄像。

B.觀察病理標本。

C.觀察病理標本和患者討論。

D.采用“對比”方法啟發學生觀看正常和異常(病變組織)教學標本;觀看有動感的臨床患者錄像和患者討論。

項目4:下述哪種學習環境對提高你的學習效果最好?

A.以教師上課滿堂灌為主。

B.教師講授時無舉實例教學。

C.觀看臨床真實患者錄像,學生提問,參與教學,開展小組討論練習習題。

D.學生自學為主。

項目5:你認為哪種教學方法在知識點和學習內容方面最容易接受、記憶牢固、印象最深刻?

A.老師用掛圖講解。

B.老師用大量板書。

C.多媒體課以文字、圖片講授為主。

D.用真實教學例子(臨床患者錄像),引入教學重點和難點,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教學。

項目6:下列哪種教學方法可以解決“教材中名詞概念多、抽象枯燥、記憶難度大”的難題?

A.自學為主。

B.強調學生死記硬背。

C.老師按照教材內容讀和簡單解釋。

D.運用“對比、歸類總結”的快速記憶教學方法。

項目7:你認為下列哪種教學方法在“接受能力、該教學方法的實用性、可推廣性”方面較好?

A.黑板板書教學。

B.黑板板書和掛圖。

C.多媒體文字板書和圖片教學。

D.用觀看具有真實動感患者錄像(列舉真實例子)引入教學重點和難點;運用正常與異常(病變)“對比”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2.3 總體印象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首先實驗組(PBL優化組合教學法)學生理論與實驗技能考核達到優良成績的人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傳統教學法),不及格人數實驗組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分析數據應用STATA3.1軟件處理,進行t檢驗,P

3 討論

病理學是一門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2]。以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過分依賴于教師的講授,不善于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也沒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已逐漸顯露其弊端。PBL優化組合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采用PBL優化組合教學法的優勢是:

3.1 適應新世紀教學模式的轉變。第一,利用網頁郵箱、QQ或手機上網等方式開展學習討論,可以使學生快速獲得來自網點、同學和老師的信息,提高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第二,可使有關課程的重點、難點問題盡可能多地當場解決,在討論中可以隨時糾正自己不正確的觀點,加深對正確理論的理解,還可以不斷發現新問題,解答新問題,使學習過程縮短,印象更加深刻;第三,通過討論,可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獻檢索、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主導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等,這些將對今后開展臨床工作和科學研究等打下良好基礎。

3.2 注重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具有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掌握牢固和系統化學習的教學目標。采用《PBL實驗指導》開展綜合性實驗教學的優點:首先利用正常與異常(病變)組織對比教學,使學生快速理解和記憶,及時解決問題,通過對比學習,使學生基礎知識扎實、掌握牢固和系統化學習,提高教學效果,解決了學生上實驗課時“觀察病變標本感覺抽象、枯燥”的難題。同時,通過觀看臨床患者錄像,結合尸解患者,進行臨床患者討論,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滿足同學的要求,改變了學生對觀察病理標本的厭煩情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3.3 引導學生提早接觸醫學臨床,堅持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通過觀看臨床患者錄像,開展“以患者討論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知識,起到了病理學是一門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明確學習基礎知識在臨床中的作用[3]。

3.4 應用PBL教學模式對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4]。 PBL優化組合教學法是培養學生以患者的診治為中心的發散思維和橫向思維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分門別類地進行組胚、解剖、生理、生化、病生、病理、診斷、臨床各學科的教學,學科界限分明,基礎與臨床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許多內容有所重復,這種學習不僅造成時間緊張、課程擁擠,而且使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脫節,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差,缺乏橫向思維,容易造成只看局部,不看宏觀[5,6]。PBL優化組合教學法是使學生面對具體的臨床問題,將各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知識點貫穿于一個真實的患者,使各學科相互滲透,融會貫通,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大大地提高,并逐步具備一名合格醫生的素質,對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學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5 PBL優化組合教學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和可推廣性。該教學方法改進了傳統的黑板板書教學和多媒體“單純文字圖片”的靜態教學,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和可推廣性。通過觀看有動感的患者錄像(即選用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實際例子)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解決了學生“對學習興趣不高、學習重點難點無法牢固記憶”的難題[7,8]。具有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資金、物力和設備,只需利用原有教材和實例錄像、自編一些參考資料即可開展這一教學方法。

適用于醫學和非醫學類的學校,亦適用于資金、人力物力和設備不充足的中專、中學開展教學研究,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和可推廣性。

實踐證明,PBL優化組合教學對于教學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同時在今后的教學改革工作中,對培養高素質實用型醫學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唐加步,黃劍,孫寧.病理學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探討.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1,(5):49-50.

2 曾思恩,秦小云,李凡彩.網絡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廣西高教研究,2001,(3):50-52.

3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2001,22(2):36-37.

4 何青.基于Web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醫學信息,2001,14(2):66-67.

5 粱瑞儀.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的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1,173(6):15-17.

6 張玲,韓瑩,吳番,等.PBL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5(4):367-368.

篇8

【摘要】 目的 通過肺針吸細胞病檢驗診斷新技術,探討肺癌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的價值,進而達到早期診斷肺癌的目的。 對112例肺部病變(腫塊63例,結節41例,實變8例)進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細胞病理學診斷,采用22G穿刺針,精選最佳層面進針多部位取材,活檢后行瑞-姬雙染色,根據細胞學特征及結構特點及組織學檢查,個別病例同時做抗酸染色。結果 穿刺成功率99.1%,在112例中,肺惡性腫瘤74例,穿刺敏感性91.1%,特異性76.9%,假陰性8.9%,良性病變37例,均經手術及隨訪證實。結論 CT引導下經皮肺細針針吸細胞病理學檢驗診斷具有創傷小、簡單快速、安全可靠、準確率高,符合國情、便于推廣,為臨床肺癌早期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 肺癌;針吸細胞學;早期診斷

Application of cytologic pathology by needle aspiration on e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Abstract】 Objec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CT guided FNAB) is a new technology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o study new technology of lung cance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is in early stage, an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ung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early stage.Methods Collected 112 specimen of patients(63 specimen of patients were tumor, 41 specimen were tubercle and 8 were solid change) who have lung diseases. Cellular material from these patients by CT-guided FNAB. aspiration was smeared on glass slides, were partly air-dried and stained by May-Griinwald and Giemsa, and operate cytological diagnosis and histological diagnosis were made. Specific case examined by acid-fast stain.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CT guided FNAB is 99.1%. And 74 specimen of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the lung malignant tumour. The puncture sensitivity was 91.1%, speciality rate was 76.9%, and false negative was 8.9%, there were no false positive cases. 37 cases were pathologically benign. All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follow-up.Conclusion CT guided FNAB was simple, prompt, safe, dependable and economic, being a safe and moderately invasive diagnostic technique, It is convenient to spread and supplies an important for the c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clinically.

【Key words】 lung cancer;cytology of needle aspiration;early diagnosis

肺結節或腫塊性病變,是臨床常見多發病病變,誤診率高,本文利用CT引導下經皮肺部穿刺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技術,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1~2004年間就診病人為影像檢查發現肺內影塊或結節,痰檢或纖支鏡檢查性質不明者,男60例,女52例,平均62.9歲,病灶直徑1.1~18cm,其中<3cm 34例,3~6cm 62例,>6cm以上16例,本文全部病理同時做病理組織學及細胞病理學檢驗,有67例病人均做纖支鏡、痰檢及個別病例并做抗酸染色等相關檢查。

1.2 方法 Siemems公司的SOMAATOM型CT機,根據CT片顯示病灶位置,采用仰臥、側臥位、低臥位用8mm層厚,先行病灶局部掃描,測量病灶最大徑及其貼胸壁穿刺點距離,進行穿刺點選擇,定位后,常規消毒并用2%利多卡因局麻,然后CT監視下確定進針方向與路徑及進針深度,用22G切割針,選擇病灶中心以外區域,盡量避開壞死區域,切割特征病灶標本,涂片2~3張,行瑞-姬雙染,根據細胞學特點和細胞結構特征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并做相關檢查。

2 結果

見表1~3。

表1 112例肺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結果(略)

表2 肺惡性腫瘤細胞病理學分型診斷(略)

表3 67例肺針吸細胞學、纖支鏡、痰脫落細胞學診斷結果比較(略)

2.1 檢查結果 112例病人中,有74例經手術或隨訪(69例)證實為肺癌,腺癌最多占27.0%(其中有2例肺泡癌),腺鱗癌次之,占25.7%,鱗癌占23.0%,大細胞癌占9.7%,小細胞癌占5.4%。其他惡性腫瘤5例(6.5%),1例有惡變趨勢的重度不典型增生(0.9%),經隨訪觀察為早期癌。

總檢出75例(67.0%),良性病變37例(33.0%),其中結核13例(11.6%),不典型增生8例(7.1%),炎癥3例(2.7%),陰性10例(8.9%),肉芽腫3例(2.9%),穿刺成功率99.1%,敏感性為91.1%,特異性76.9%,與報告相似[1~4]。

2.2 67例肺穿細胞病理學與纖支鏡及痰檢細胞病理學比較 無論從肺惡性腫瘤及肺良性病變的診斷率都明顯高于纖支鏡及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結果,肺穿準確率68.7%(46/67),纖支鏡準確率31.3%(21/67),痰檢準確率16.4%(11/67),見表3。提示:肺穿細胞病理學明顯優越于纖支鏡和痰脫落細胞病理學檢驗診斷。

3 討論

3.1 不同檢測方法的比較 肺癌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也是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人類的身心安全[1,2]。而肺癌的早期診斷、早期,使1/3的患者治愈,1/3患者明顯提高生活質量。而傳統的診斷方法對非典型肺部影塊和結節診斷極為困難,而纖支鏡準確率31.3%,敏感性41.9%,特異性32.8%;痰檢準確率16.4%,敏感性27.5%,特異性59.3%;肺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準確率68.7%,敏感性91.1%,特異性76.9%,與文獻報道相似[1~7],都明顯高于傳統的診斷方法,對肺癌的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篇9

妊娠破裂死亡尸檢病例進行分析。結果死亡病例以31—34歲之間居多,職業以農民、個體戶、待業多見。孕次和流產的關系

分析表明,其妊娠破裂以生育過、懷孕2 4次、流產2—4次居多。危險因素以宮內安置節育環、不育癥為主。輸卵管妊娠死亡

多發生在區級醫院及個體衛生所,以菌痢治療多見。尸解所見均為腹腔積血,病理觀察見絨毛組織結構,且符合失血性休克的

病理改變。結論孕齡期婦女應注意月經期,出現閉經及腹部不適癥狀應急時到醫院做檢查,醫院同時應做hcg檢查及b

超檢查以便做出正確診斷及治療。

【關鍵詞】輸卵管妊娠;法醫病理學

【中圖分類號】d919.5

【文獻標識碼1 b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o2—0144—03

forensic study of death caused by iatrogenic ruptured tubal pregnancy.guo shoo-feng,yl xu ,chen xiao-gang,cui lijuan,

shen dan—na,xu tong-li the college ofbasic medical andforensic medicine of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ath caused by ruptured tubal pregnancy.methods the detail patho—

logical data of 14 cases of ruptured tubal pregnancy death, collected from college of forensic medicine 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from 1990 to oct,20__,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majority of the dead were farmers,the self-em—

ployed and unemployed in term s of occupation;aged from 3 1 to 34 yrs.most had produced children,had pregnancy or abortion for

two to four times.iud(intrauterine devise use)and infertility treatment were the main risk factors.frequently,ruptured tubal pregnancy

death took place in hospitals at district level and private clinic,mistreated as bacteria diarrhea.intraabodominal hemorrahage

and chorionic form were seen in gross and microscope respectively.conclusion productive age women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menses period.for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ake the hcg level test as well as ultrasonic examination if there is amenorhea

and abdomen discomfort.

【keyword】tubal pregnancy,forensic pathology

宮外孕(ect0pic pregnancy)是指受精卵著床于子

宮內膜以外其他部位組織的妊娠,其中輸卵管妊娠最

多見,輸卵管妊娠破裂是早期妊娠的主要死因之一.

占妊娠死亡9%。【11輸卵管妊娠的患者因不育、宮內安

置避孕環、口服避孕藥、輸卵管結扎,或醫患雙方都認

為是宮內孕而做藥物、清宮流產等處理,在醫院救治

過程中或不久死亡,死者家屬認為其死亡與醫院的診

治有關,而院方也希望通過法醫尸解來確定死因。鑒

于輸卵管妊娠破裂死亡的法醫學鑒定尚未見系統報

告,本文復習相關文獻,結合其病歷及解剖資料,對其

法醫學特點及醫療行為進行討論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

本組14例輸卵管妊娠破裂死亡資料來源于四川i大學

基礎醫學與法醫學1990年1月至20__年1o月期間

尸解檔案,每一例均有臨床資料,且進行了系統尸解

及組織學觀察,死因診斷可靠。

二、方法

每例均做he染色, 由3位病理醫生觀察診斷,

且都觀察到絨毛組織結構。

三、納入標準

【作者簡介】郭少峰(1980一),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法醫病理學研究。tel:+86—28—85434525:email

gshaofeng20__@ 126.com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3卷(第2期)

在治療過程中或不久死亡,死者家屬認為其死亡與醫

院的診治有關,尸解發現均為輸卵管妊娠破裂致失血

性休克死亡,同時未發現其他致死性疾病,納入研究。

結果

、年齡與職業

本組資料中.輸卵管妊娠破裂死亡年齡段分布:

25 26歲1例。27 28歲2例,29—30歲2例,31—

32歲3例,33 34歲4例。35—36歲1例,大于37歲

1例。職業分布中,干部2例,工人2例,農民4例,個

體戶3例。待業3例。死者以31—34歲之間居多,職

業以農民、個體戶、待業多見。

二、孕次與流產

本組資料中。生育過孩子10例,未生育過孩子4

例。懷孕次數分布為懷孕1次1例,懷孕2次3例,懷

孕3次4例,懷孕4次3例,大于懷孕5次1例,懷孕

次數不清2例。流產次數分布為流產0次1例,流產1

例.流產次數不清3例。死者以生育過、懷孕2—4次、

流產2—4次為主。

三、輸卵管 妊娠危險因素

本組資料中。危險因素為宮內安環5例。不育癥4

例(輸卵管炎3例,盆腔炎1例),輸卵管結扎2例,不

明原因3例。死者以宮內安環、不育癥多見。

四、發生的地點及診治情況

本組資料中,發生省級醫院1例,市級醫院2例,

縣級醫院2例。區級醫院4例,個體診所5例。以菌痢

感染休克治療6例。以不完全性流產行清宮治療3

例,診斷不明3例,2例診斷為早孕用藥物流產。多以

區級醫院及個體診所以菌痢治療居多。

五、病理檢查及死因診斷

本組資料中。死者大體尸檢發現均為腹腔大量出

血。且大體及鏡下所見均符合失血性休克病理表現。

宮外孕發生在左側5例。右側9例。進一步檢查輸卵

管壺腹部破裂ll例.峽部3例。在卵巢管破裂處鏡下

檢查出絨毛結構為10例.同時在破裂處及腹腔積血

鏡下檢查出絨毛結構為3例。而只在腹腔積血鏡下檢

查出絨毛結構為1例(絨毛結構完全漂浮在腹腔積血

中),其死因診斷均為失血性休克。

典型案例

【案例1】 某女,27歲。因腹痛、腹瀉于某省級醫

院門診急診就診,診斷為中毒性菌痢。給予抗感染、抗

休克治療,經過1天治療,終因搶救無效死亡(既往從

未懷孕,患不育癥,正與丈夫辦離婚)。尸檢發現右側

輸卵管妊娠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死亡。

【案例2】某女,30歲。因停經50+天,到某個體

· 145 ·

診所就診。診斷為宮內早孕,給予口服藥物流產,后因

腹痛加劇.出現休克癥狀。轉至上級醫院搶救無效死

亡。尸檢發現左側輸卵管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死亡。

【案例3】某女,33歲。因下腹痛伴輕度腹瀉,到

某個體診所就診 。給予口服抗菌痢藥回家治療,次

日死亡(安置宮內環)。尸檢發現右側輸卵管妊娠破裂

伴失血性休克死亡。

【案例4】 某女,28歲。因下腹部疼痛伴陰道少

量出血.到某縣級醫院診斷為不完全性流產,給予清

官處理。次日死亡。尸檢發現右側輸卵管妊娠破裂伴

失血性休克死亡。

討論

在美國。宮外孕的發生率從1970年每1000孕婦

中4.5人增至1992年每1000孕婦中19.7人,但其死

亡率從1970年35.5/萬下降至3.8人/萬,下降率約90

%。70 80年代早期,由于患者對妊娠的早期癥狀的

認識不足.加之醫生對其診斷治療水平不高,不做輔

助檢查或輔助檢查手段不高。如hcg水平檢測及超

聲檢查的精確度不高,直至發生宮外孕破裂才能確

診,由此造成其死亡率較高。隨后通過對育齡婦女早

期妊娠的教育。醫生責任心的加強,特別是高靈敏的

放免hcg的測定以及陰道超聲波的使用,能夠做到

在宮外孕破裂前作出診斷,并相應采取了很小非創傷

性的外科治療或非手術治療,使其死亡率下降。 而

在中國雖然醫療水平大大提高.但本組資料仍有增加

趨勢。1990—20__年輸卵管妊娠破裂6例死亡。5年

后卻增了8例。[41其宮外孕發生死亡特點與美國70

80年代相似,即主要是患者對早期妊娠的認識不足.

加之醫生的責任心不強.以及醫院的診斷設備簡陋.

也與其死亡多發生在個體診所和基層醫院單位相符.

因此。急需加強個體診所和基層醫院的管理以及醫生

的培訓。

anderson等【5】于20__年報告268例與妊娠相關

的死亡病例中。16例(6.0%)為輸卵管妊娠破裂。其年

齡分布為14—36歲,平均年齡為27歲。其中13例為

黑人,3例為白人。妊娠1次1例,妊娠2次為5例.妊

娠4次2例,妊娠6次為1例,妊娠次數不清7例。流

產為1次1例,流產2次3次的2例。未流產過的5

例,流產次數不清的8例。經統計發現宮外孕與年齡、

妊娠與流產次數無明顯關系。異位妊娠和種族似乎有

明顯關系,黑人明顯高于白人18倍,提示可能與經濟

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有關。本組資料與上述報告不

同之處是年齡偏高及流產的次數較高。相同之處為多

發生于經濟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得人群。表明我國婦

· 146 ·

女盡管同居發生較晚,但自我保護能力差,可能與經

濟收入、文化程度有關。

saxon等[61于1997年統計234例宮外孕破裂病

歷危險因素發現,宮外孕破裂以前患過宮外孕占l8.7

% ,盆腔炎占l2.2% ,宮內環占13.1% ,輸卵管結扎

6.6% ,輸卵管手術占6.7%,不育癥占2.7%,其他因

素占43.2%(其他因素如多個,年齡小,吸

煙,陰道反復沖洗等)。而在宮外孕破裂死亡中,輸卵

管妊娠破裂多發生于輸卵管妊娠治療后再次妊娠破

裂。本組資料則以宮內安環及不育癥為主,兩組資料

說明美國輸卵管妊娠一般可能早期治療,而我國則顯

示孕婦常認為自己不可能懷孕從而忽略了輸卵管妊

娠破裂的存在。

pisarka等【7】于1997年報告輸卵管妊娠破裂最常

見的部分是壺腹部、峽部、傘部,而間質部甚少。其癥

狀和體征為下腹隱痛、陰道出血、停經、下腹部包塊

等,陰道后穹隆穿刺可發現凝血。破裂一般發生在月

經期后6—12周,尸檢主要發現腹腔積血,破裂處大

體或鏡下可發現絨毛結構。本組資料的病理發現與上

述報告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輸卵管妊娠破裂時,絨

毛可以完全脫落破裂處而存在于腹腔積血中,因此解

剖時應注意測量積血時是否有漂浮的絨毛,切忌沒有

檢查積血中是否有絨毛就把積血全部清除掉。至于患

者出現癥狀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與輸卵管妊娠破裂

部位的關系,有待于進一步積累資料研究。

ansbacher等[81對1975—1984年期間2l例宮外

孕的破裂死亡的醫療案例進行評價時發現.85.7%死

亡與患者在醫療方面重視及醫生對其檢查診斷的時

間過長從而喪失最佳的搶救時機有關。其中醫生過多

的臨床實驗室檢查導致治療延誤為l5例,3例宮外妊

娠沒有得到醫療方面告知注意死在家中,余下3例因

醫生沒有在數小時內到達而死于家中。l2例死于醫

院,提示若能早期診斷及時輸血或剖腹探查,大多數

患者不會死亡。anderson等151 20__年對l6例宮外孕

的醫療行為進行評價時發現有5例控告醫院方。其中

3例誤診為“流感”、“中毒性休克”及“正常”,與醫院診

治不當有關。另2例中認為與醫療行為無關,其中1

例2天前在醫院因“感冒”看病,沒有告訴醫生懷孕

史,死后尸檢發現宮外孕,1例自知為“宮內孕”,急性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3卷(第2期)

發作腹痛、陰道出血,她的就診醫生被告知后在急診

室等1小時,而患者后來自己 到其他醫院治療死亡,

尸檢中發現宮外孕。本組資料大多數患者因上環、結

扎及患不育癥等因素,自認為不可能懷孕。而醫院特

別是個體診所及基層醫院詢問病史不詳,不做進一步

檢查.把輸卵管妊娠破裂伴失血性休克誤認為是“中

毒性休克菌痢”治療,如案例1,3,而小部分懷孕認為

是宮內孕,并不做b超檢查,給予人工流產或藥物流

產,如案例2,4,上述不良醫院行為導致患者喪失正確

診斷、治療的機會而死亡。

本組資料研究分析表明,醫院對患者的不適當診

治如誤診為“菌痢”、“宮內妊娠”、“流感”等是導致醫

源性輸卵管妊娠破裂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自身素

質、自我保護意識及接診醫院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等

因素,造成此類死亡時有發生且逐漸增加的趨勢。為

了避免上述死亡發生,應加強育齡期婦女關于妊娠早

期癥狀體征及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積極進行早期妊

娠護理。育齡婦女還應注意月經周期,出現停經、出現

腹部不適癥狀應到醫院做檢查。醫生除詳細詢問病人

月經史外,必要時做hcg及b超檢查,或出現下腹隱

痛伴失血性休克早期癥狀時,應做陰道后穹隆穿刺以

便對輸卵管妊娠破裂做出正確診斷、早期治療。

參考文獻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ectopic pregnancy surveil—

lance,united states.1970—1987[j].mmwr cdc surveill summ 1990;

39(ss-4):9~17

[2] ectopic preganancy:united states.1990-1992[j].jama ,1995,273

(7):533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al and prevention.surveillance for ectopic

pregnancy:united states,1970-1989【j】.mmwr cdc surveill summ,

1993i42:73~85

[4] 易旭夫,廖志鋼,李梅,等.32例妊娠期死亡法醫病理學研究【j】.法律

與醫學雜志, 20__.8f31:153~155

[5] anderson fw ,hogan jg,ansbacher r.sudden death:ectopic pregnancy

mortality[j].obstet gynecol,20__,103(6):1218~1223

[6] s“on d,falcone t,mascha ej,et a1.a study of ruptured tubal ec—

topic pregnancy[j].obstet gynecol 1997.90(1):46~49

[7] pisarka md,carson sa.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ectopic pregnan—

cy[j].clin obstet gynecol,1999’42(1):2~8

[8] ansbacher r,mills em,thrush jc,et a1.ectopic pregnancy and mater—

篇10

[關鍵詞]淋巴腺結核;病理細胞;結核抗體關系

[中圖分類號] R3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555[2007]02―24―03

結論

全世界每年死于結核病的人數達300萬,屬各類傳染病死亡人數之首,我國日前的結核病病人數量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22個結核病負擔國家之一。結核病是多發病,常見病,最近幾年結核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有卷土重來之勢。淋巴腺結核在淋巴結腫大疾病中名列第一位。我國約有四億人口患病。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危害人們的生活。可單獨存在或合并是肺結核,腸結核,本組總結445例淋巴腺結核針吸細胞學特點及分型診斷研究,以及期中195例結核抗體結果,報告如下:

1料與方法

1.1材料本組收集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門診、住院過及外院會診結核性淋巴腺炎445例,男147例占33.0%,女298例占67.0%,年齡1-87歲,平均344歲。診斷及分型標準,根據細胞學特征及結核抗體結果確定中結核抗體共371例,其中ICT法共142例;DOT法160例;ELISA法共69例。

1.2方法常規消毒,用一次性10毫升塑料注射器,挑選有診斷價值的腫大淋巴結,左手固定,右手持針進行多方位穿刺取材,涂片、進行瑞氏一姬姆薩雙重混合染色。對干酪樣膿性壞死標本,分別做抗酸染色及革蘭氏染色,同時做結核抗體和結核菌素試驗(PPD)及腺苷酸脫氨酶(ADA)測定。顯微鏡下檢查,根據淋巴結核不同時期的細胞學特點及特征結構,結合抗酸染色和結核抗體的結果做出分型診斷。

1.3試劑上海奧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提供的TB-DOT試劑盒、澳大利亞AUST-CARD公司生產的ICT結核卡、四川綿陽404醫院提供的結核抗體酶聯免疫法(簡稱ELISA)試劑盒。

1.4統計學方法采用卡方檢驗確定組間差異。

2 結果

淋巴結核分型診斷結果、各型的細胞學特征以及結核抗體險測結果見表1,表2,表3,表4。

3討論

3.1結核性淋巴腺炎分期、形態學特點及病理結構特點我們根據淋巴結核不同時期,有不同細胞形態特征和病理結核特點,將淋巴腺結核分五期V期:即I型:淋巴結核初期一炎性增殖期;Ⅱ型:淋巴結核早期一淋巴結節期;Ⅲ型:淋巴結核中期一結核結節期;Ⅳ型:淋巴結核晚期―干酷壞死期;V型:淋巴結核恢復期一纖維間質增殖期。

3.1.1 1型(炎性增殖期)此期為疾病早期診斷,整個淋巴結結構完整,除了以成熟小淋巴細胞增生為主外,伴有原幼淋巴細胞增生20%-30%。并見組織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增多,但未見壞死灶,仔細尋找查到少數散在的上皮樣細胞混雜在淋巴細胞間隙中稱為“淋間類細胞群”,是早期結核特點。此期診斷與慢性炎癥增殖反應及某些腫瘤早期增生區別困難,需要做結核抗體或PPD試驗及腺苷脫氨酶(ADA)的測定有助診斷,本文有1例,占0.2%。

3.1.2Ⅱ型(淋巴結節期)在結核炎性增殖期過后,緊接著進入結核早期,該期主要特征:見到淋巴細胞及組織細胞增生,組織細胞漿內可見數個淋巴細胞稱為“淋巴結節”,為淋巴結核第Ⅱ期特征性診斷細胞。該期有時可見少數淋間類細胞群。本文82例,占18.4%。

3.1.3 Ⅲ型(結核結節期)該期淋巴結核繼續發展,進入結核中期。突出特點是看到數目較多的上皮樣細胞,散在或成堆出現,數十個上皮樣細胞與淋巴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結核結節”,或者可見典型的朗罕氏細胞。這種典型或不典型朗罕氏細胞統稱為“結核結節”,該細胞是診斷淋巴結核的特征性細胞。本文174例,占39.1%。

3.1.4 Ⅳ型(干酪樣膿樣壞死期)Ⅳ型(干酪樣膿樣壞死期)又稱作結核冷膿腫,為該病晚期階段,淋巴結結構破壞,大量壞死組織和破碎的細胞碎屑,可見少數退化淋巴細胞殘核碎影,如仔細查能找到少數退化潛隱樣類上皮細胞。抗酸染色可找到大量抗酸菌為其特征。如破潰后伴有感染時,病人可同時伴有紅、腫、熱、痛四大癥狀。整個淋巴結除了上述改變外,主要看到較多中性粒細胞,少數組織細胞,異物巨細胞,此時革蘭氏染色,可查到革蘭氏陽性球菌。本文共61例,占13.7%,抗酸菌陽性率可達98.4%以上,提示抗酸染色是該期主要特征。

3.1.5 V型(纖維間質增殖期)該期又稱為淋巴結核結節硬化期,即淋巴結核恢復期。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增殖代替了淋巴組織,淋巴結除了結核性肉芽組織增生外,尚可見到一束束纖維結締組織呈纖維素樣改變,本文有6例,占1.3%。

3.1.6結核性淋巴腺炎各期相互關系,可同時存在雙型期細胞學病理學改變,如結核初期一炎性增殖期與結核早期一淋巴結節期有2例,占0.5%;結核早期―淋巴結節期與結核中期一結核性結節期有107例,占24.0%;結核中期一結核性緒節期與結核晚期―干酪樣膿樣壞死期有12例,占2.7%。總檢出率高達98.4%,明顯高于傳統診斷方法。

3.2 淋巴結腫大性狀及穿刺液外觀與淋巴結核的分型關系淋巴結腫大性狀及穿刺液外觀有助于淋巴結核的分型診斷;一般淋巴結核的腫大淋巴結多發生在頸部、腋下,少數在腹股溝及其它部位,而且淋巴結體積較小,0.5~3厘米,數目較多,活動較好,但也有少數在鎖骨上淋巴結,腫塊可達

10多厘米。因此,不能以腫塊的大小、性狀、位置作為淋巴結核的診斷依據,只對診斷有參考作用。

3.3郎罕氏細胞與淋巴結核診斷關系郎罕氏細胞多出現在結核結節期,偶爾可見于干酪樣膿樣壞死期,其他期很難看見,本文中郎罕氏細胞僅見35.8%,也就是大部分淋巴腺結核是找不到郎罕氏細胞的,因此,不能以郎罕氏細胞作為診斷淋巴腺結核的主要依據,并且注意穿刺部位,因在霍奇金氏病、梭型未分化癌、亞急性甲狀腺炎、結節病和血管炎等某此變態反應的疾病時,也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類上皮樣細胞出現,遇此情況要注意查找有否R-S細胞及癌細胞、類上皮樣細胞數目變化,結節病時可出現大量的類上皮樣細胞。

3.4結核性淋巴腺炎與結核抗體相互關系經多年研究結果表明PPD試驗測定機體T細胞免疫功能指標,該指標受下列因素影響:①機體免疫機能;②有否接種過卡價苗或感染過結核;③合并免疫缺陷疾病;④放療、化療、藥物治療等因素。因此,該指標做結核病診斷會引起錯誤誘導。目前我院應用結核抗體試驗取代,又因結核抗體的種類(IgG、IgM、IgA)不同,而且各生產廠家提供的試劑盒敏感性、特異性不同,都會影響淋巴結核的診斷。目前市售結核抗體標志物大約有數十種,大多數為IgG,未有較好的IgM問世,經過我們近兩年對各種結核抗體使用觀察,在使用結核抗體時,首選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結果穩定、方法可靠、簡單快速,經濟實用的試劑盒和檢測方法。

我們認為結核抗體標志物使用時,必須多種方法聯合使用,彌補各法不足,萬萬不能以單種方法進行診斷。有時穿刺涂片查到大量抗酸菌,但結核抗體卻呈陰性反應,因此,我們必須依靠淋巴結針吸細胞學形態特征和突出的結構特點作為診斷依據,進而達到準確合理的早期診斷治療效果。

3.4.1 TB-DOT試劑盒使用的是用現代生物技術提純的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外膜抗原,引進斑點金免疫滲濾試驗(DIGFA)原理,用于活動性肺內、外結核病IgG、IgM、IgA的檢測,有很高的敏感性。本文檢出率62.5%,特異性91.1%,P

3.4.2 TB-ICT檢測技術是近半年來在DICA(斑點免疫層析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同時檢測多種抗原的技術,有較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能測出IgG、IgM、IgA等不同抗體。本文檢出率52.8%,特異性89.2%,P

3.4.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IgG抗體,隨著結核分枝桿菌幾種特異性抗原的發現與純化,及技術的不斷改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不如ICT法、DOT法的靈敏度高。本文檢出率46.4%,特異性81.2%,P

結核性淋巴腺炎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能對結核不同時期病變做出及時、準確的早期診斷,從而提高淋巴腺結核早期診斷準確率,是目前任何傳統診斷方法不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