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質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12-21 17:20: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壤地質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海域從事地質工作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向國家匯交地質資料。
第三條匯交地質資料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四條全國地質資料機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機構是地質資料匯交的管理機關,負責地質資料的收集、保管和提供使用,并對地方、基層單位的地質資料匯交工作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
第五條地質資料匯交范圍按本辦法附件規定辦理。
第六條地質資料從審查批準或者驗收合格之日起,按照下列規定的期限匯交:
一、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區域物、化探和航空遙感地質報告以及大中型礦區的勘探報告,二年以內匯交。
二、除前款規定外的其他地質資料一年以內匯交。
第七條地質資料的匯交份數規定如下:
一、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一式二份。
二、除前款規定外的其他地質資料一式四份。
第八條匯交地質資料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管理機關提交資料。匯交一式四份的地質資料,其中二份由地方地質資料管理機關轉送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機關。
第九條匯交的地質資料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附有礦產儲量委員會或者上級主管機關對地質資料審查批準的正式文件,或者委托單位對地質資料正式驗收的憑據。
二、完整、齊全。經行政、技術負責人和編寫人簽名蓋章,并蓋有匯交單位的印章。
三、資料正文及其附件的規格為:長27厘米,寬19厘米(標準16開本)。附圖按同樣規格進行折疊,圖簽折在外面。
四、文字報告編有頁碼,并印有章節、附圖、附表及附件目錄。附圖、附表、附件編有順序號。附圖順序號依序一張一號。
五、使用膠板紙或者其他利于長期保存的紙張印刷。
六、正文、附表、附件不得用易銹蝕的金屬物裝訂。
第十條匯交的地質資料應當按下列規定印制:
一、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和區域物、化探報告等,文字、表格應當鉛印或者膠印,圖件應當膠印。
二、礦區詳查、勘探報告以及石油地質、海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熱地質、環境地質、地震地質、遙感地質和物、化探普查、科研等成果的文字報告,應當鉛印或者膠印;圖件表格應當膠印或用其他利于長期保存的方法印制。
三、其他地質資料,包括計劃外承包項目等地質資料,也要印制清晰,著墨牢固。
第十一條匯交的地質資料不符合本辦法第九條、第十條規定的,匯交資料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資料管理機關的要求在限期內補充、修正、完善后重新辦理匯交手續。
第十二條借閱、使用下列各項地質資料,資料管理機關應當提供資料目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有償服務:
一、部門、地方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用于國家預算外項目所需的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海洋地質等可獲得經濟收益或者避免經濟損失的普查、詳查、勘探資料。
二、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計劃部門規定的其他有償使用的地質資料。
第十三條第十二條規定以外的地質資料,由資料管理機關無償提供借閱使用。
第十四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名義擅自將館藏的資料,或者借閱復制的資料用于轉讓或者營利活動。
第十五條地質資料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執行本辦法,秉公辦事,對各匯交單位和個人一視同仁,做好地質資料的接收、借閱和咨詢等服務工作。
第十六條各有關主管部門不得對地質資料匯交、借閱工作施加任何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政干預。
第十七條對地質資料的匯交、借閱工作產生爭議的,由資料管理機關會同有關單位或者部門協商解決,協商無效的,由國務院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計劃主管部門裁決。
第十八條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定不按期匯交資料的,由資料管理機關提出警告、通報,并限期補交;無正當理由不按期補交的,可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停止其借閱地質資料,直至補交為止。
第十九條違反本辦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規定的,應當給予有關領導和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第二十條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的,資料管理機關可停止其借閱資料1至3年,沒收違法所得,處以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資料管理機關的工作人員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應當由其上級主管部門或者監察部門予以行政處分或經濟處罰。
第二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使資料匯交單位或者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該單位或者個人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條第十八條和第二十條規定的行政罰款收入一律上繳國庫。當事人對行政罰款處罰不服的,可以向處罰機關的上一級主管部門提出申訴;對上一級部門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期滿不又不履行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三條國務院核工業主管部門負責管理放射性礦產地質資料的匯交工作,并接受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機關的業務指導。
第二十四條中外合資、合作和外國投資項目的地質資料匯交,按照本辦法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本辦法自之日起施行。1963年5月30日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地質資料匯交辦法》同時廢止。
附件:
地質資料匯交范圍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及圖件。
二、礦產地質資料,包括:礦產普查、詳查、勘探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閉坑地質報告。
三、石油、天然氣地質資料,包括:
(一)石油、天然氣地質普查、詳查、勘探報告,油(氣)田開發階段的地質總結報告及油(氣)資源評價報告。
(二)基準井、參數井、超過工作區探井平均深度1000米的超深井、新區重點探井、日產原油500立方米和天然氣50萬立方米以上高產油、氣井的完井地質報告,以及試油(氣)總結報告。
四、海洋地質資料,包括:海洋(含遠洋)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物化探及海洋鉆井(完井)地質報告。
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包括:
(一)區域的或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報告。
(二)大中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港口和縣(旗)以上農田(牧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報告。
(三)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3公里以上的長隧道,港口碼頭、航道、運河等國家重要工程的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階段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四)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報告,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報告以及巖溶地質報告。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六、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報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三)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報告,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報告等。
七、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報告等。
八、物、化探和航空遙感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和物、化探普查、詳查報告;航空遙感地質報告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化探報告。
九、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報告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篇2
[關鍵詞]地球化學異常 找礦靶區 青銅關
[中圖分類號] P18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30-1
0前言
青鉛關鉛鋅礦構造區劃隸屬于揚子板塊―南秦嶺造山帶邊緣海盆―江口青銅關晚古生代陸表海。構造位置總于鎮安斷裂和公館斷裂之間,金雞嶺向斜與王家嶺背斜的交接部位,構造位置特殊,對成礦十分有利。區域上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較發育。
1地質特征
成礦帶劃分:根據《1∶50萬陜西省成礦區(帶)劃分圖》 、《1∶25萬鎮安幅區調報告》對陜南巴山地區成礦帶的劃分意見,將鎮安縣青銅關一帶地區劃歸南秦嶺晚古生代、中生代鉛鋅銀銅鐵汞銻重晶石成礦帶(Ⅲ-40),鎮安―旬陽華力西、燕山期鉛鋅金汞銻成礦區(Ⅳ13),錫銅溝―板巖鎮鉛鋅金汞銻成礦帶(Ⅴ28)和小河―雙河汞銻金成礦帶(Ⅴ29)。
2地球化學特征
通過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出的各元素異常共178個,歸并為3個綜合異常:
Ht-1-PbZnAgAsSbHgAuCuWCo綜合異常位于礦區中部,異常總體呈近南北向展布,面積約7.44km2,襯度7.39。該綜合異常區出露地層主要為鐵山組地層,異常北東部有少量四峽口組和袁家溝組地層出露。該綜合異常主要由10種元素130個單元素異常組成。
其中南部的Zn29、Pb5、Hg36、As40和北部的Zn6、Pb16、Hg6、As5異常規模大、強度高、異常分帶明顯,多具外、中、內帶或外、中帶,濃集中心清楚,在南部的月西溝腦和北部的謝家灣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分帶,且濃集中心套合較好。
該綜合異常受鐵山組地層控制明顯,元素異常規模大、強度高、異常分帶明顯、濃集中心清楚且濃集中心基本重合,異常套合好,成礦地質條件有利,是尋找鉛鋅礦的有利地段,找礦潛力較大。目前在南部異常區內已新發現了Ⅰ號鉛鋅礦體、北部異常區發現鉛鋅礦化。
Ht-2-PbZnAgHg綜合異常位于預查區中部,該異常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面積約0.25km2。綜合異常主要由Pb、Zn、Ag、Hg等5個單元素異常組成其中:Pb、Zn、Hg、Ag異常規模中等、但強度高、異常分帶明顯,多具外、中帶,濃集中心清楚,上述4個單元素異常在李家溝口一帶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分帶,且濃集中心套合較好。
該綜合異常受鐵山組地層控制明顯,且該部位北西西向次級斷裂構造發育,是尋找鉛鋅礦的有利地段,該異常找礦前景較好。目前在該地段已發現PbⅡ礦體。
Ht-3-AuAgHgAsSbPbZnCuWCo綜合異常位于預查區西南角柏木溝―太平寨一帶,異常形態不規則,但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面積約5.88m2。該綜合異常區出露地層主要為星紅鋪組、古道嶺組及鐵山組下段。該綜合異常主要由Pb、Zn、Au、Ag、Hg、As、Sb、Cu、W、Co等10種元素78個單元素異常組成。
其中,Au37、Ag29、As41、Cu35、Zn38、Zn42、Pb47異常規模大、強度高、異常分帶明顯,具有外、中、內帶或外、中帶,濃集中心明顯。其中,該綜合異常種類多,組合好,強度高,分帶明顯,濃集中心清楚且基本重合,各單元素異常套合好,成礦地質條件有利。異常區內構造發育,以NWW向和近東西向斷裂為主,構造規模較大,次級斷裂也較為發育,找礦潛力較大。目前在異常區內及附近發現了Ⅲ號鉛鋅礦體及多個銅、鐵礦(化)體。
3找礦預測
3.1成礦規律
根據異常區成礦系列的研究,總結主要探礦因素和礦化富集規律如下:
鐵山組灰巖層是本區鉛鋅礦、重晶石礦的成礦母巖。不同巖性層間有走向斷層,斷層帶由片理化帶、角礫巖帶及擠壓透鏡體等組成,穿插有石英方解石脈,見有少量礦角礫。是賦礦的主要構造部位。區內方解石脈石英脈發育,脈寬幾厘米,少數達幾米。礦體主要產于灰巖與板巖的層間斷層內的灰巖一側和灰巖內層間破碎帶內,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整合產出,沿走向、傾向有膨、縮、分、合現象,礦化與中低溫熱液蝕變-重晶石化、方解石化、黃鐵礦化等有關;礦石呈細脈-浸染狀構造,表現了熱液成礦的特征。鉛鋅礦還表現較多沉積成礦的特征:礦體多為整合的層狀體、似層狀體、透鏡體;礦石具條紋條帶狀構造且與圍巖有同步褶曲現象
3.2找礦標志
(1)有利的層位:鐵山組。
(2)有利的巖性:灰巖。
灰巖的硅化,重晶石化,浸染狀、粉塵狀、細脈狀黃鐵礦化。
(3)斷裂構造發育部位。
(4)上述部位有Pb、Zn、Ag、As、Sb、Hg的土壤或巖石地球化學組合異常或物探異常。
3.3找礦方向
根據月西鉛鋅礦區地球化學異常特征,結合地質成礦條件和礦化特征,提出找礦靶區。
(1)月西鉛鋅礦成礦帶:該帶為預查區最主要的成礦帶,成礦帶寬約1km,長約10km,北部為近南北向,南部為近東西向,總體呈“L”形展布。地層為鐵山組上段第1巖性層-第4巖性層,其中第2巖性層含礦灰巖是主要的賦礦層位;構造位置處于王家嶺背斜的轉折端部位,F1大斷層南西部,在鐵山組各巖性層間發育順層斷層,順層斷層與成礦關系密切,為主要的容礦構造。帶內蝕變礦化強烈,主要的蝕變礦化有碳酸鹽化、硅化、重晶石化、黃鐵礦化、閃鋅礦化、方鉛礦化。帶內有土壤綜合異常Ht1、Ht2,Pb、Zn、Ag、As、Sb、Hg套合好,異常強度高,Zn最高達4175×10-6、Pb最高289×10-6、Hg2214×10-9,濃度分帶明顯、面積大,是尋找鉛鋅礦的有利部位。
(2)柏木溝-李家溝腦銅鉛鋅重晶石成礦帶:該帶位于預查區最南邊,南北寬約1km、東西長約7km,呈近東西向展布,帶內地層以鐵山組上段和星紅鋪組為主,主要的斷層構造有太平寨左旋滑移推覆斷層F6,鐵山組上段內的層間斷層和星紅鋪組內的順層斷層是主要的控礦構造;帶內重晶石脈、方解石脈、石英脈發育,有重砂異常Pb3甲Ⅳ、重晶石1丙Ⅰ,水系沉積物異常Cu429-430丙,土壤綜合異常Ht3,該帶西部以銅金銻鐵鈷異常為主,礦化主要為褐鐵礦化、碳酸鹽化孔雀石化,且已發現銅、鈷礦化體。東部李家溝部位以鉛鋅銀重晶石異常為主,蝕變礦化主要為重晶石化、碳酸鹽化、硅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為主,且已發現鉛鋅礦體2條、重晶石礦體3條,該帶具有尋找鉛鋅礦、重晶石礦、銅礦、鈷礦的良好前景。
4結束語
青銅關一帶鉛鋅礦位于上泥盆-下石碳系鐵山組地層內,受層間斷層破碎帶控制;土壤異常呈帶狀展布,規模大、強度高,各元素套合好,在青銅關一帶尋找鉛鋅銅金鈷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參考文獻
[1]陜西省地礦局,1∶20萬《安康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959.6.
[2]陜西省地礦局,《青銅關幅》、《熨斗灘幅》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1992.6.
篇3
【關鍵詞】管道運輸 風險評價
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所屬原油管道已達6000多公里,有三分之一的管道運行時間接近或超過30年,管道老化、違章占壓、打孔盜油已成為制約管道安全運行的關鍵問題。近年來,我國輸油氣管道的安全問題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普遍關注,也對企業的管道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所以,管道企業必須結合實際制定有效的管道風險評價和風險防范的管理機制,將管道運行的風險水平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延長管道的使用壽命。
1 風險評價的主要內容
1.1 管道泄漏、穿孔風險分析
多年的實踐證明,管道腐蝕的嚴重程度首先取決于管道防腐層的質量,同時與陰極保護效果和管道腐蝕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對管道腐蝕評價是魏荊輸油管道風險評價的首要內容。
1.1.1 管道腐蝕的評價。
(1)管道干線腐蝕狀況的普查。普查的內容: ①收集管道的技術資料及管道建成后的腐蝕損壞、維修等歷史資料;②腐蝕環境調查,主要是土壤類別(按組成分類)、土壤電阻率、土壤酸堿度;③防腐層狀況調查。主要內容有:防腐層外觀、厚度、粘結力、連續性、完整性、絕緣層電阻率。管道外防腐絕緣層起著隔絕管道鋼體與外部腐蝕環境的作用。其質量常用表面電阻指標來衡量。防腐絕緣層表面電阻越大,其缺陷越少,質量越好。通過對防腐絕緣層質量、連續性、完整性的檢測可對管道的外部腐蝕進行評價。主要檢測手段:單元管道防腐絕緣層電阻率通過PCM或2008管道檢測儀檢測;防腐絕緣層連續性和完整性通過SL-6型管道檢測儀檢測;其它通過開挖檢測。④ 管體腐蝕情況調查,主要調查腐蝕原因、腐蝕面積、腐蝕深度,主要通過開挖探坑檢測;⑤管道陰極保護情況調查;包括陰極保護率、開機率、保護電流密度、絕緣法蘭絕緣電阻、管道保護電位。⑥雜散電流腐蝕調查,包括直流雜散電流和交流雜散電流的檢測,應特別注意靠近電氣化鐵路、變電所等部位的管道的檢測。最后,寫出管道腐蝕狀況普查報告。
(2)管道干線腐蝕狀況重點調查。根據管道沿線的腐蝕環境及管道的陰極保護情況,確定調查的重點段落為:土壤條件變化劇烈的區域;陰極保護電位驟降或達不到保護的區域;雜散電流干擾區域以及主要穿跨越段(如河流、溝渠、高速公路及等級公路等)及管道干線中的彎頭、固定墩、穿越段兩端以及架空管線兩端人地處等特定點。
(3)因魏荊管道不具備清管通球條件,因此未考慮應用現有內檢測手段檢測管道內腐蝕。
1.2 打孔盜油及其他人為損壞風險分析
(1)打孔盜油風險分析,主要符合以下打孔盜油特點的部位:方便車輛運輸、管道標志附近、管段偏僻或便于隱藏、管道埋深較淺、靠近公里涵洞、附近發生過打孔盜油、違章建筑等部位的管道;
(2)企外涉及管道的相關工程風險分析;主要分為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區、城鎮村居民區、工業區。
(3)企業內部維護管道的風險分析。主要是管道防腐層大修、水工保護維修、管道搶修。
1.3 地質災害風險分析
地質災害可造成管道變形、破裂、斷裂的危險,其主要地質災害有:①滑坡(崩塌);②水土流失及沖蝕;③地面沉降;④河床沖刷和河床演變;⑤地震。
1.4 環境污染和公共安全風險分析
主要風險地段有:①溝渠、河流穿跨越;②魚塘水庫穿越;③高速公路、鐵路、等級公路穿越;④城鎮等人類頻繁活動的區域。完成《環境污染和公共安全風險調查報告》。
1.5 綜合評價與管道分級管理
依據調查報告和風險分析,使用評分法,對管道風險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對管道按照不同級別進行分級管理。
1.5.1 重點管段的確定原則
(1)根據管道所處的位置確定,如江河湖泊、人口密集區、重要交通樞紐等。
(2)根據管理實踐確定。
(3)根據測量結果確定,如土壤腐蝕性強、雜散電流干擾大、防腐層老化等區域。
1.5.2 管線分段
長輸管道沿線社會、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危害因素不完全相同,各管段的主要潛在危險不同,危害程度各異,使各段風險相應變化,評價時如何劃分管段非常重要,分段數增加,可增加各段的評價精度,但也會增加評價的成本和投入。反之可降低成本,但也降低了評價精度。首先分別以防腐層電阻率、重點管道、環境污染、公共安全風險、地質災害風險、土壤腐蝕性、鋼體腐蝕程度、管道運行壓力等對管道分段,原則上當管線條件有重要變化時要插入分段點,通過劃分使每個管段的特性更加一致,即按單個項目標準劃分單元或子系統,然后依照評價結果按順序按比例長度標注在同一坐標軸上,即可將管道劃分為不等長的多個管段。這樣在不增加很多管段數的情況下可得到較好的評價精度。
1.5.3 編制風險評分標準
根據檢測結果和相應標準,制定風險評分標準,根據管道運行實際、相關性靈活增減組合風險評價項目,然后根據風險評分標準,對每段進行評分,最后將每段管道不同風險的分值相加,即可得到該段管道綜合風險值,并制作風險柱狀分布圖。
1.5.4 制定管道年度、中期、長期管理、維修方案及相應事故預案
外管道風險評價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識別風險,不斷改善或消除風險的過程。外管道風險評價特點是通過定期評定,促進管道維護維修有序的滾動實施,不斷使高風險等級的管道脫離高風險狀態。外管道風險評價還可以適應不同管道的實際情況,靈活實現不同風險的組合,從而有所側重的凸顯高風險管段,便于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有針對性的解決當前發現的突出問題,及時排除安全隱患,使管道工作目的性更強,處理問題針對性突出,實際效果明顯。外管道風險評價和分級管理不但提高了管道精細化管理的水平,也使管道職工對當前的管道管理及存在的風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提高了職工的安全意識,有利于職工抓住當前管道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明確工作目的和主要任務。
2 主要優點和成果
通過外管道風險評價利于我們有針對性的解決當前發現的突出問題,及時排除安全隱患,使管道工作目的性更強。其評價方法簡實用,立足我們現有檢測手段,實際效果比較明顯。我站實施管道風險評價近年來的主要成果:
(1)完成了外管道大部分的直接開挖檢測工作,共查出三十多處非常嚴重的管道腐蝕,腐蝕深度均達到管道壁厚的50%-70%,并及時進行了補強處理;
(2)通過檢測發現3#樁至4#樁、4#站出站、新野城北26#樁-28#樁的管道腐蝕嚴重、防腐層嚴重老化剝離等問題;
(3)實現了管道陰極保護率100%,恒電位儀開機率98%以上的目標,及時發現和解決了陰極保護運行中的問題。
(4)確保了重要河流穿跨越和水工保護的安全渡汛。
(5)根據風險評價結果,通過更換白河穿越管道,維修4#站出站、6#站進站、澗河魏寨管道防腐層,根除了多處影響管道安全運行的安全隱患。
(6)提高了管道管理的水平,鍛煉了管道隊伍。
篇4
關鍵詞: 內蒙北山; 類卡林型; 金礦
Abstract: Based on collected and used the predecessors prospecting results, analysis of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summarized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ore genesis and prospecting marks of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Pantuoshan-Gudongjing area, Inner Mongolia Beishan, Thought that there have the potential for large or super large-scale carlin type-like gold deposit, and the deep prospecting potential is tremendous.
Key words: Beishan Area of Iner Mongolia; Carlin-like;Gold
前言
內蒙北山地區在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中,經歷了復雜的構造作用和巖漿活動,形成了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阿木烏蘇―鷹咀紅山Ⅳ成礦帶是北山地區重要的銻、金、鎢成礦帶,帶內分布有阿木烏蘇銻礦、紅石山南金礦、老硐溝金礦、鳳凰山金礦、國慶鎢礦、望旭山鎢礦等礦點,筆者結合近來在該區工作取得的找礦成果,對盤陀山―古硐井一帶金礦成礦規律進行歸納總結,對其遠景進行評價,用以指導該區金礦找礦。
1. 成礦地質背景
研究區范圍:東經99°20′00″~100°00′00″,北緯41°00′00″~41°10′00″,位于塔里木板塊東北緣,星星峽微板塊與敦煌微板塊的結合部位,紅柳河―洗腸井蛇綠構造混雜巖帶南側方山口―營毛沱―鷹嘴紅山早古生代活動陸緣帶內。
1.1 地層
區內大面積出露長城系古硐井群,沿盤陀山、半島山、紅石山南、古硐井、鳳凰山一帶,呈北西西向展布,為一套淺海相的陸源碎屑巖建造。以石英質碎屑含量大、粒度細、層理薄、輕微變質及褐紅色的風化面為特征。巖性主要為淺灰色粉砂巖、絹云母粉砂巖、變長石石英細砂巖、石英變砂巖。為區域上重要的金賦礦層位。
1.2 構造
盤陀山―紅石山南―古硐井復式背斜是區內主構造形跡,奠定了區內的基本構造格架,呈北東東向展布,為一南翼緩、北翼陡的斜歪褶皺,樞紐向南東東傾伏,南翼總體傾向160°~200°,傾角變化較大35°~70°,北翼產狀65°~80°。區域資料表明,盤陀山―古硐井復式背斜形成于加里東期[1],燕山早期自南向北的逆沖推覆構造[2]對該復式背斜進行改造,形成逆沖疊瓦式構造。
推覆作用形成的斷裂、劈理等與先存結構面的交匯部位為金的富集提供了空間和場所,燕山期推覆構造為金礦體最終定位構造。
1.3 巖漿巖
區內侵入巖分布廣泛,其中以華里西期中酸性花崗巖類為主,主要巖石類型有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等。侵入巖呈巖基、巖株狀或巖枝狀產出,近東西向分布,受區域構造控制。
該期巖漿活動具成礦母巖特性,與異常套合良好,W、Sb、Sn等元素強烈富集,沿巖體外接觸帶分布有Au、As、Hg等低溫元素異常,由里向外反映出具高中低溫成礦規律特點。
2.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
2.1 地球物理條件
盤陀山―古硐井金成礦帶總體表現為低磁、高電阻率、相對高極化率的地球物理特征。一般磁化率2%。
2.2 地球化學條件
區內分布有HS18甲2-2、HS27甲2-1、HS34甲3-2、HS37甲2-2等化探綜合異常(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異常呈帶狀沿近東西向展布,元素以Au、As、Sb、Hg等低溫元素組合為主,異常規模大、強度高,主成礦元素濃集中心明顯,三級濃度分帶清晰,均為礦致異常。
3.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3.1 礦床成因
3.1.1 成礦物質來源
紅石山南銻金礦主要賦存于長城系古硐井巖群中、下巖性組的淺變質細碎屑巖中。主成礦元素Au、Sb平均含量值高于北山地區平均值2倍以上,As、Sb、W、Mo等元素平均值是北山平均值的2~3倍,表明長城系古硐井群熱水沉積為礦床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3.1.2 成礦流體
華里西期巖漿侵入作用帶來了富含揮發分熱液,巖漿在侵位過程中,與圍巖發生交代作用,活化、萃取的成礦物質隨同熱液一同運移,在巖體、巖脈外接觸帶中的構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礦。
3.1.3礦石賦存空間
金砷礦脈優選的結構面多為加里東期形成的新生面理(S1)及其與層理形成的復合面理(S0+1),各類Y構面的疊加部位,礦脈有膨大富集的趨勢。構造作用形成的各種結構面對礦液的運移、沉淀和賦存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均為控礦、容礦構造。
3.1.4 成礦期次及成礦作用
①前泥盆紀成礦作用
前震旦紀古陸在志留紀―泥盆紀早期板塊俯沖造山作用過程中,海底噴流作用形成的熱液攜帶深部物質通過同生斷裂運移到古陸組成中,由于環境、物理化學條件變化使金沉淀下來,在長城系古硐井群中(古陸塊)成暈成礦(古硐井金礦)。
②泥盆―二疊紀成礦作用
華里西期構造―巖漿熱事件,使巖石產生破裂的同時,也使由多種流體成分混合而成的滲流熱水發生環流,對深部地層中的Au、Sb、As、Hg等元素發生較強的滲濾作用,活化、萃取含礦物質,并在巖漿作用及構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礦。也可能使泥盆紀形成的礦床發生改造。
③燕山期成礦作用
區域構造演化顯示,燕山早期北山地區發生了自南向北的推覆作用,持續的近南北向擠壓應力作用以及地熱、巖漿熱使熱液進一步活化、萃取古硐井群或先存礦(化)體的成礦物質,形成成礦熱液。主推覆斷裂為礦液的運移提供了通道,在運移過程中進一步富集,并在逆沖斷層與先存結構面(層理、片理、劈理等)和與推覆作用同期的劈理等交匯部位沉淀成礦。
3.1.5 礦床成因
金礦化賦存于華里西期侵入巖外接觸帶中,具體富集于逆沖疊瓦構造帶的各種結構面中,特別是推覆作用形成的斷裂、劈理等與先存結構面的交匯部位尤為富集,燕山期推覆構造為礦體最終定位的構造。
容礦巖石主要為長城系古硐井群淺變質細碎屑巖,次為石英脈,礦石主要呈浸染狀、塊狀、脈狀,金礦化與硅化、毒砂礦化、黃鐵礦化關系密切。成因類型屬類卡林型。
3.2 找礦標志
①巖性標志:礦(化)體主要產于長城系古硐群中、下巖性組中,是礦區金、銻主要成礦物質的賦礦層位。華里西期中酸入巖與古硐群中、下巖性段的外接觸帶為金的賦存部位。
②構造標志:金礦(化)體主要受逆沖斷層控制,富集于主斷裂與次級構造交匯中,靠近結構面的交匯部位礦體品位高、規模大,遠離結構面的交匯部位,礦體具有品位變低、規模變小的趨勢。
③圍巖蝕變標志:金礦化一般與強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關系密切,與毒砂礦化正相關,所以硅化、黃鐵礦化、毒砂礦化是直接找礦標志。
④化探異常標志:1∶5萬、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Au-Sb-As低溫元素組合異常是重要的地球化學標志。
⑤物探異常標志:激電中梯測量相對高阻高極化異常結合激電測深異常往往是尋找隱伏金礦體重要的地球物理標志。
4. 遠景評價
金主要賦存于長城系古硐井群地層中,長城系古硐井群在區內分布于盤陀山―古硐井隆起帶的核部,斷續出露長度>100km。盤陀山―古硐井地區類卡林型金礦化帶具規模大、品位低特點,物、化探條件良好,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具形成超大型金礦的潛力。
近年來在紅石山南開展的金礦普查工作,經鉆探驗證,金礦體向下有變富變厚的趨勢,控制深度485m,初具中型規模,進一步說明了該成礦帶深部找礦潛力巨大。
5. 結論
近年來在內蒙北山地區取得的找礦成果,分析成礦地質條件,總結成礦規律,認為盤陀山―古硐井金成礦帶具形成超大型類卡林型金礦的潛力。
參考文獻:
[1] 聶鳳軍, 江思宏, 白大明,等. 蒙-甘-新相鄰(北山)地區綜合找礦預測與評價[C]// “十五”重要地質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 2006.
[2] 聶鳳軍. 北山地區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M]. 地質出版社, 2002.
[3]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內蒙北山月牙山―鳳凰山鎢多金屬礦異常查證報告,2014.
[4] 左國朝, 馮永忠, 劉春燕,等. 北山地區發現特大型推覆體[J]. 地質通報, 1991(3):84.
[5] 寸, 陳紀明. 中國典型金礦床, 第二集[M]. 地質出版社, 1995.
[6] 彭海練, 楊克儉, 李寧,等. 內蒙古紅石山南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 西北地質, 2011, 44(4):44-49.
[7]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阿拉善盟二龍包等四幅1∶5萬區域礦產調查報告,2008.
[8]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額濟納旗二包西等四幅1∶5萬區域礦產調查報告,2010.
篇5
關鍵詞:老硐溝鎢礦床;地質特征;找V潛力;北山;內蒙古
內蒙古額濟納旗老硐溝鎢礦床位于北山成礦帶東部,老硐溝金礦西南約4km處。老硐溝鎢礦是陜西省地質調查中心(原陜西省地質調查院)2006年在老硐溝地區開展二龍包等四幅1∶5萬礦調工作時新發現的一處鎢礦點,通過初步鉆探工作,礦區深部仍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1. 區域地質背景
老硐溝鎢礦位于月牙山―洗腸井蛇綠構造混雜巖帶以南望旭山陸塊北緣,盤陀山―古硐井構造擠壓帶內。鷹嘴紅山巖體沿長城系古硐井群與薊縣系平頭山組接觸部位侵入,并形成一系列近北北西的斷裂,礦于鷹嘴紅山巖體內接觸帶上。鷹嘴紅山巖體本身高背景及巖漿期后熱液活動為成礦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
圖1 老硐溝一帶地質簡圖
Fig.1 Geological map of Laodonggou area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
在礦區北部及北東部出露長城系古硐井群第三組及薊縣系平頭山組下段。長城系古硐井群第三組(ChG3),巖性以灰白色細粒石英變砂巖為主,夾長石石英細砂巖。薊縣系平頭山組下段(Jxp1)巖性主要為灰色、淺灰色中―厚層狀白云質灰巖夾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大理巖化灰巖,另有少量的含硅質條帶白云巖及灰色中層狀灰巖。與下伏的長城系古硐井群斷層接觸。
2.2 構造
區內構造以斷裂為主,古硐井斷裂呈近東西向從礦區南部穿過,西段呈北東東向。產狀350°∠75°―83°,斷層在區內長約7km、形成的斷層帶寬幾十米-200m,沿斷裂發育大量的石英脈,石英脈長軸與斷層走向一致,斷裂兩側花崗巖中見云英巖化及綠簾石化,局部地段構造角礫巖呈囊狀、透鏡狀,花崗巖高嶺土化強烈,花崗巖碎塊間發育網脈狀石英,斷層呈左行走滑特征,切割花崗巖體及近南北向的三條較大閃長玢巖脈,斷距達3km以上。斷層在衛片上線性影像特征清楚,地貌上發育槽形負地形,斷層東段被第四系覆蓋。
2.3 巖漿巖
礦區巖漿活動主要為加里東晚期侵入的鷹嘴紅山巖體(圖1)。礦區內大部分為鷹嘴紅山巖體,老硐溝礦區位于該巖體的東北邊緣。
鷹嘴紅山巖體規模大,呈大巖基產出,橢圓狀,面積約149.55km2,屬加里東晚期侵入巖,筆者通過鋯石U-Pb法測得年領為423.1±1.5Ma,時代為志留紀。長城系古硐井群碎屑巖邊部硅化(角巖化)強烈;薊縣系平頭山組碳酸鹽巖碳酸鹽化、矽卡巖化強烈。
巖體可劃分為兩期:早期淺灰白色中細粒二長花崗巖(Sηγ),晚期淺灰白色似斑狀粗粒二長花崗巖(Sηγπ),兩者呈脈動侵入接觸關系。巖體內部及內外接觸帶是鎢、金成(控)礦及找礦的有利地段。老硐溝礦區位于該巖體的東北邊緣。
巖體內部及外接觸帶處巖脈發育,內部主要為細粒輝綠巖脈、輝長巖脈、閃長玢巖脈、花崗(細晶)巖脈和石英脈等。外接觸帶上發育細粒輝長巖脈、花崗斑巖脈、石英脈等。
3. 礦體地質
在礦區的志留紀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內發現礦化帶多處,礦化帶長一般為130m~550m,最長可達1800m,寬一般為幾米-30余米,經重點評價初步在地表圈定礦體5條,圈定隱伏礦體6條。
主礦體為K1礦體(圖2),位于老硐溝礦區中南部,為該區的主要礦體,由5條勘探線控制。目前工程控制的礦體長度為737m,地表單工程礦體厚0.96m~3.41m,平均厚度2.17m,厚度總體上中間高,向兩端緩慢減小,傾向上厚度很穩定。總體走向310°左右,向南西陡傾,傾角69°~80°。地表化學樣品WO3品位0.088%~2.376%,最高達到6.330%,平均0.380%,單工程WO3品位0.084%~0.559%。鉆孔礦體厚度1.00m~1.36m,WO3品位0.279%~0.120%。整個礦體的平均品位達到0.756%,地表明顯高于地下,但向深部品位變化不大。工程控制的礦體最大延深大于295m。(圖3)
4. 礦石特征
老硐溝礦區礦石礦物主要為白鎢礦、黑鎢礦,少量輝鉬礦。脈石礦物主要為電氣石、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綠泥石、綠簾石等。黑鎢礦呈灰褐色,半自形粒狀,粒徑多在0.5mm~20mm,最大達到40mm,多呈板狀或板柱狀,稀疏分布于礦石中,多數微裂隙中充填有不規則狀白鎢礦細脈。白鎢礦呈白色、淺黃、蠟黃色,油脂光澤,以不規則粒狀為主,半自形―自形次之,多呈星散狀孤立分布于脈石英中。粒徑一般0.1mm~0.5mm。
礦石呈半自形―自形板柱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 浸染狀構造、團塊狀構造、細脈狀構造。礦石類型主要為白鎢礦―綠簾石―石英脈礦石、白鎢礦―石英脈礦石、電氣石―黑鎢礦―石英脈礦石。
5. 圍巖蝕變特征
礦區的礦化帶內圍巖蝕變強烈,主要發育有電氣石化、硅化、綠簾石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蝕變,局部發育鉀化蝕變。其中電氣石化與黑鎢礦關系密切,硅化、綠簾石化與白鎢礦形成關系密切,蝕變程度與礦化強度呈正相關。
6. 礦床類型
該礦床含礦體以石英脈、石英細脈型為主,次為與硅化石英脈相關的蝕變巖,為較典型巖漿期后熱液石英脈型鎢礦床。
7. 與典型礦床對比
老硐礦鎢礦與鷹嘴紅山鎢礦成礦地質背景相同,礦體礦石特征相似,現比較如上(見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老硐溝鎢礦與鷹嘴紅山鎢礦相比,無論是從地質背景、礦體特征、礦石特征、圍巖蝕變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相似性,具有較強的可對比性。
8. 找礦潛力分析
老硐溝鎢礦與鷹嘴紅山鎢礦主要地質特征均有較強的相似性,1∶5萬土壤測量異常與已開采的鷹嘴紅山鎢礦,異常規模更大,強度更高,已控制的主礦體比鷹嘴紅山鎢礦主要礦體規模更大;礦體深部鉆孔中含礦石英脈帶或蝕變帶較穩定,且深部礦化蝕變帶逐漸變寬,礦體增厚,因此其深部找礦潛力巨大,有形成大型V床的成礦條件,下步工作將主要加強深部礦體的控制,增大資源儲量,力爭提交一大型鎢礦床。
參考文獻:
[1] 楊合群,李英,李文明,等.北山成礦構造背景概論[J].西北地質,2008,4(1):22-28.
[2] 聶鳳軍, 江思宏, 白天明, 等;北山地區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 [M ] 1北京: 地質出版社,2002.
[3] 左國朝, 李茂松等;甘蒙北山地區早古生代巖石圈形成和演化 [M ] 蘭州: 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4] 楊合群, 趙國斌, 李文明,等. 內蒙古盤陀山-鷹嘴紅山含鎢花崗巖帶形成時代及源區示蹤[J]. 地質與勘探, 2010, 46(3):407-413.
[5] 丁嘉鑫, 韓春明, 肖文交,等. 北山造山帶花牛山島弧東段鎢礦床成礦時代和成礦動力學過程[J]. 巖石學報, 2015, 31(2):594-616.
[6] 額濟納旗二龍包西等四幅1∶5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報告,陜西省地礦局地質調查院,2011年6月,內部資料.
[7] 阿拉善盟二龍包等四幅1∶5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成果報告,陜西省地質調查院,2010年12月,內部資料.
[8] 額濟納旗望旭山鎢礦普查成果報告,陜西省地質調查中心,2012年3月,內部資料.
[9] 趙金忠, 袁宏偉, 盧粉云,等. 內蒙古東烏旗(沙麥)鎢礦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J]. 西部資源, 2015(5):104-107.
篇6
關鍵詞: 核桃壩; 土壤氡氣; 鈾礦; 隱伏構造
Abstract: HeTaoba area is located in County, Xilin Gol League, Inner Mongolia. It’s one of the few uranium deposits which were found in North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otential and expand the range of exploration, it has become the main task of the area which searching concealed structures and concealed uranium ore bodies.The paper whose research object is HeTaoba area, looks for controlling structures and concealed uranium ore bodies of HeTaoba area, through the soil radon measurement,combining with the known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uranium mineralization conditions. After Borehole verification, we found the uranium ore bodies and structural fracture zone in deep boreholes. Using soil radon measurement is effective in finding the Concealed structure and uranium ore bodies.
Keywords: HeTaoba Soil radon Uranium deposits Controlling structures
我目前鈾礦探明儲量較低,且大型鈾礦床少,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鈾礦床的地質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程度比較低。此外,原先的勘查工作著重于地表礦和地下深度較淺部位,深部鈾礦的工作資料極其匱乏,隨著鈾資源需求的不斷擴大,對深部進行地質、地球物理勘探,尋找深部鈾礦床已經成為未來找礦工作的發展方向。
核桃壩地區位于燕遼成礦火山巖帶,是近幾年來北方發現的鈾礦床之一,近年來鈾礦找礦工作取得較大突破,但是礦體呈短小分散、脈狀,品位較低,且對核桃壩地區構造分布特征、控礦構造研究等沒有明確厘定。為了擴大找礦成果,在核桃壩利用土壤氡氣方法研究工作區的構造分布特征,查明主要控礦構造,查明鈾礦化發育情況和規模,取得了較好效果。
1. 地質概況
核桃壩位于華北地塊北緣,內蒙古地軸腹地。屬于燕山期大興安嶺―太行山構造巖漿活動帶與燕遼構造巖漿活動帶的復合交匯部位,區內構造復雜,斷裂構造極為發育。結晶基地主要是太古界高級變質巖和混合巖、下元古界中―低級變質巖系。主要出露地層為滿克頭鄂博組(J3mk)、白音高老組(J3b)和第四系(Q)。區域斷裂主要有NNW、NE、NW和近EW向4組,其中以NNW向最為發育,是區內主要控礦斷裂構造。
區內發現有鈾異常點,主要受火山構造控制。鈾礦化無論在成因和空間上都與次火山巖體―流紋斑巖有著密切的關系,均屬于火山巖型鈾礦化。總體上受火山機構塌陷作用形成的近南北向斷裂和次火山巖體聯合控制,產出部位主要集中在白音高老期次火山巖體與滿克頭鄂博組火山碎屑巖內外接觸帶上,鈾礦體主要呈透鏡狀、扁豆狀、斜脈狀產于次火山巖體內外接觸帶上,鈾礦化與次火山巖體、構造關系密切。
2. 測量方法及數據處理
土壤氡氣測量采用的儀器是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生產的FD-216型環境氡測量儀,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靈敏度高、功耗低等特點,土壤氡的測量范圍是(300~300000)Bq/m3,測量重復性誤差≤5%,為數據的準確性提供了保障。
本次氡氣的測線垂直于工作區的構造,穿越重點構造,覆蓋了整個區域。
影響氡氣異常的因素主要有隨機誤差、放射性漲落誤差、系統誤差以及工作區的土壤結構、氣候條件等,因此,在野外采集原始數據后,要對所采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主要數據處理有基礎數據處理和異常分析和圖件繪制。基礎數據處理包括標準化、淺部校正、氣象校正、儀器校正、歸一化和均滑處理等;異常分析包括趨勢面分析和剖面統計分析;處理流程圖見(圖1)。
3. 應用效果分析
3.1 剖面分布特征和地質解譯
在核桃壩地區地表地質特征較為明顯處、構造發育較好、基巖露頭發育較好,地質測量兩條剖面,近南北向剖面P1、近東西向地質剖面P2(圖2),同時開展土壤氡氣測量工作。
由剖面P1氡濃度曲線(圖4)可知,在該剖面上氡濃度的最大值為56953Bq/m3,去除高異常和低異常后,其值一般在2500~12000 Bq/m3之間。異常變化表現為:在0~450m處為氡濃度低值區,且該區氡濃度曲線平緩,變化不大,分布的巖體為熔結凝灰巖;450~600m處,氡濃度值明顯變高,且有相對高異常點,分布的巖體為流紋質凝灰巖和流紋巖,600m附近經過鉆探施工驗證,存在鈾礦體,礦體埋深550m左右,說明此處可能有隱伏鈾礦化體;600~800m,氡濃度曲線變化明顯,分布的巖體為流紋巖,且硅化明顯,800m處可以看見明顯的斷層,且此處經鉆探施工驗證,存在鈾礦體,礦體埋深600m左右,說明此處可能有隱伏鈾礦化體;800~1800m,氡濃度曲線變化明顯,表現為多峰形態,主峰值為56953Bq/m3,次峰為38125Bq/m3,分布的巖體主要為流紋巖,還有少量的菲細巖,在1100m處,在地表可見明顯的斷層,且此處經鉆探施工驗證,存在鈾礦體,礦體埋深580m左右,說明此處可能有隱伏鈾礦化體;在1350m、1600m等處,在地表均可見明顯斷層,且斷層附近有氡濃度高值,可認為是找礦有利地段。
3.2 平面分布特征和地質解譯
野外采集原始數據后,按照處理流程圖對原始數據進行了處理,經過統計分析,核桃壩地區土壤氡氣濃度最高值56953Bq/m3,最低值1230Bq/m3,背景值4050Bq/m3,異常值下限為12150Bq/m3。
去除異常值后,經統計分析,不同巖性的背景值也不同,凝灰巖最低,流紋巖次之,流紋斑巖較高,第四系最高。因此,在分析整個核桃壩地區的氡異常時,要考慮不同巖性出露區的背景值差異。
從圖5上,可以看到核桃壩地區存在較多氡異常或高值異常帶,總體顯示了核桃壩地區具備鈾成礦背景和條件。氡氣異常呈半連續長條狀、橢圓狀、串珠狀、不規則狀展布,主要分布于基巖出露區及第四系覆蓋區,尤在基巖與第四紀沉積接觸部位較為發育,這與氡氣上升通道(即斷裂)及第四系較好的封閉條件有關。
由于氡氣遷移的特殊性,氡很容易經過數十米甚至數百米的巖石進入土壤中,因此在鈾、鐳富集地段或地質構造破碎帶上方都可能形成氡異常。所以可根據氡氣異常暈、帶以及分布特征,圈定隱伏構造。
地質填圖成果顯示,核桃壩東北部存在兩條構造(F2、F8),其中F2構造地表可見長度約1000m沿南北向展布,且F2構造上存在鈾異常點7-5,根據圖4-8,沿F2構造分布多個氡異常區,呈串珠狀連續分布。F8構造地表可見長度約400m,沿F8構造上分布有多個氡異常區,且異常值較高,核桃壩地區氡濃度最高值出現在F8構造上方。由此可見,在地質構造上方,存在氡異常。
因此,根據核桃壩地區氡異常的分布情況,圈定了7條隱伏構造,其中F2和F8構造是地表可見構造,根據氡異常分布情況,F2沿走向繼續向南北向延伸,長約1700m,F8長約700m,是目前主要的控礦構造;F9、F10、F11、F13和F14構造是圈定的深部隱伏構造(圖5)。
以上氡飩庖牘乖煬鈾礦地質填圖實地檢查,進行了統一編號和整理,氡氣異常解譯的構造,可劃分為2組,一組為近SN向構造(F2、F8、F9、F10、F11):氡氣異常呈串珠狀連續分布,沿南北向延伸,東西向較窄,連續性較好,為核桃壩地區主要控礦斷裂構造;另一組為近EW向構造(F13、F14):氡氣異常呈長條狀、圓狀北東向延伸,趨勢明顯,為核桃壩地區次要控礦斷裂構造。2組斷裂構造疊加之處,氡氣異常最為顯著。如F9、F14構造疊加處、F2、F14構造疊加處。
氡氣異常是隱伏鈾礦體衰變產生氡,通過構造(上升通道),在地表富集產生。因此,根據氡氣異常高值的分布范圍、2組構造的疊加情況,認為核桃壩地區具備較好的鈾成礦條件,深部可能存在多處隱伏鈾礦(礦化、異常)體。
4. 結論
通過對研究區地質資料、土壤氡氣測量資料的綜合分析研究,對核桃壩地區的構造分布有了一定的認識,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認識:
(1)對核桃壩地區的土壤氡氣異常分布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核桃壩地區存在較多氡異常或高值異常帶,氡氣異常呈半連續長條狀、橢圓狀、串珠狀、不規則狀展布,主要分布于基巖出露區及第四系覆蓋區,尤其在基巖與第四紀沉積接觸部位較為發育。
(2)根據氡氣異常高值的分布范圍,2組構造的疊加情況,認為核桃壩地區具備較好的鈾成礦條件,深部可能存在多處隱伏鈾礦(礦化、異常)體。對F9構造帶進行了鉆探查證,結果深部見到了較好的鈾工業礦化,顯示了氡氣測量能作為該區尋找深部隱伏鈾礦體的有效手段。
(3)對于尋找隱伏鈾礦體和構造,通過本次的綜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核桃壩地區的應用研究,土壤氡氣可以探測隱伏鈾礦體和隱伏構造。
參考文獻:
[1] 張金帶. 中國鈾資源的潛力與前景[J]. 中國核工業, 2008, 4(2):18-21.
[2] 鄒家衡, 張在作, 常桂蘭等. 活性炭吸附氡(HXT)尋找深部鈾礦技術[J]. 鈾礦地質, 1986, 2(6): 353-359.
[3] 白云生,林玉飛,常桂蘭等. 鈾礦找礦中氡的遷移機制探[J]. 鈾礦地質才 1995, 11(4): 224-230.
[4] 吳傳璧. “離子暈法”及其方法學意義. 地質與勘探[J], 1997, 33(7): 35-40.
[5] 林存山. 一種新型的氣體測量方法[J]. 中國地質, 1994, (10): 27-28.
[6] 曹曉滿. (210)Po法在鈾礦勘探中的應用效果[J]. 鈾礦地質, 2006, 22(3): 177-181.
[7] 賈國相. 氡氣勘查地球化學技術研究與應用[D]. 2008.
[8] 楊亞新,劉慶成,龍期華等. 氡氣測量在下莊鈾礦田擴大范圍中的應用[J]. 物探與化探,2003, 5(3): 184-186.
[8] 白志達,徐德斌,顧德林等.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5000[R]. 2000, 中國地質調查局.
[9] 陳貴華,楊衛明. 中國近東西向中生代火山巖帶及其鈾成礦作用[J]. 鈾礦地質, 2001, 17(1): 18-23.
[10] 鄧晉福,劉厚祥,趙海玲等. 燕遼地區燕山期火成巖與造山模型[J]. 現代地質, 1996, 10(2): 137-148.
[11] 內蒙古區域地質志[R].內蒙古地質調查院.1989.
[12] 崔煥敏,姜義生,楊賢進等. 沽源―寶昌盆地若干鈾礦床(點)的地球物理場特征及綜合物探方法的應用[J]. 鈾礦地質, 1990, 6(4): 236-242.
[13] 劉小于. 中國火山巖型鈾礦成礦期及礦化類型劃分[J]. 鈾礦地質, 1991, 7(2): 94-98.
篇7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就最近這幾年來看,隨著各地區的經濟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也成為了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為了社會更好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何為環境?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環境,主要指我們所研究的主體周圍的一切情況和條件。對于人來說,環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響人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綜合。人的生活離不開好的環境,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環境對開創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
大氣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等,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資源、礦藏資源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發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污染環境的污染物,例如說:大量的生活廢棄品,塑料袋(也稱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飯盒,果皮紙屑。污染物對環境來說,毫無疑問,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動物的腐爛的尸體會影響環境衛生,而且還會滋生細菌。飯店、餐館認為很衛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隨便一扔,影響了市容,破壞了環境。。
現在像我們柳疃鎮、青鄉鄉,最近電網部門紛紛撤除噴水機器的使用。噴水機的使用對環境的污染更加惡化、污染了水資源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危害甚大。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說,我們北部渤海灣受到工業、印染廠的廢棄物排放大量魚蝦死亡,地區農民上海捕魚,魚的體內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危害。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于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為“水污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最近,我發現政府部門、昌邑環衛局開始大力整治環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鄉街也定點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來垃圾圍繞街道,臭氣熏天的狀況。各個村莊開始整治村內環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莊煥然一新!而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自覺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了我們更為了我們的后代,樹立好榜樣,奠基好基礎,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更加豐富多彩!
所以呢!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保護環境衛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廢棄電池和塑料袋要處理好;多植樹造林,不踐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護環境,我們有責!看你的行動嘍!
小建議:家庭生活中的塑料瓶可以做成裝飾品,可回收物品可以賣出,換來金錢買實用的東西豈不很好?一次性木筷消毒清洗一下可以做成裝飾品,你也能開小店賺大錢了!化廢物為貴寶,讓自己的心情更舒暢,讓自己的心靈更純潔,讓自己的家庭更溫馨!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城市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的中心,經濟活動和人口高度密集,面臨巨大的資源與環境壓力。2019年我國共有建制城市661個,城市市轄區土地面積僅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而人口則占全國總人口的41、7%。
城市化率從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19年的41、7%,2019年提高了13、7個百分點。城市對我國gdp的貢獻為65、5%。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進入快速增長期。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并非廣為人知的事實是:世界十大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當中有一半已落入了中國的版圖之內,更加觸目驚心的事實是:1/3的中國地區降過酸雨、七大中國河流中有一半污染嚴重、1/4的中國居民沒有清潔的飲水源、1/3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著污濁的空氣、經過環保處理的城市垃圾只占不到20%的少數。環境污染也提高了生產成本,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到15%,而人民的健康代價更是無法估算。單只在北京,70%至80%的癌癥病因與環境有關,尤其是肺癌,已經成為居民的第一大死因。城市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決定于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受上層建筑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關題:
1、水體污染問題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大量的污水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而直接排入水體,致使水環境遭到嚴重的破球。我國的水體污染近期呈上升趨勢,全國有監測資料的1200多條河流中,850多條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遼河、海河、淮河污染嚴重,在統計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個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范圍內78%的河段不適宜作飲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許多城市也出現了供水危機。據估計,我國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00億元。
2、城市大氣質量嚴重惡化
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將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質排入大氣層,使大氣質量嚴重惡化。我國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全國城市空氣中總懸浮微粒濃度普遍超標,平均濃度達309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濃度水平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當嚴重,北方城市平均值達到83微克/立方米。我國的本溪市也曾經 因煙霧彌漫而被稱為“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氣中硫化物、氮氧化物業重超標導致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酸雨,宜賓、長沙等城市酸雨出現頻率大于90%,長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達到3、54,酸雨的降落不僅破壞生態環境,而且加劇建筑物,鐵道、橋梁的腐蝕與破損,給工農業帶來巨大的損失。而由大氣污染引起的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更是直接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3、固體廢物泛濫成災、垃圾圍城現象嚴重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物,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為6、6億噸,其中有害廢物為3000-4000萬噸,累積量超過64億噸,侵占5億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為1噸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長。由于我國的固體廢物露天堆積,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處于垃圾的包圍之中。固體廢物到處堆放,不僅有礙觀瞻、侵占土地、傳染疾病,而且在自身嚴重污染環境的同時加劇了水體、大氣土壤的污染。
4、噪聲擾民現象普遍存在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工業、交通運輸和文化娛樂事業的快速發展,噪聲擾民的現象愈發突出,據44個國控網絡城市監測,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陽、大同、開封、海口和蘭州五座城市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超過60db(a);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范圍為68、0-76、3db(a)。
城市環境保護規劃及其主要內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環境危機,近幾十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并開始運用科學的規劃指導城市建設。按照我國環境保護應“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總方針和總戰略,城市環境保護規劃應主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的前期準備
這些準備工作是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資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態環境、氣象、水文等;城市的社會與經濟狀況,如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等;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如大氣、水體、噪聲的監測資料、固體廢物的來源與歷年累計量,對污染的治理狀況等;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分析與功能區劃等。
2、大氣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城市大氣質量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功能區劃并按擬定的環境目標計算各功能區最大允許排放量和削減量,從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氣污染的治理應根據城市的能源結構與交通狀況確定首要污染物即濃度高、范圍廣、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時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大氣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燒方式燃煤和汽車尾氣引起,由此而來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總懸浮顆粒,因此規劃的遠景目標應該是改進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燒效率,盡量使用氣體燃料、型煤、太陽能、地熱等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實行區域集中供熱、消滅千家萬戶的小煙囪,提高道路硬化率,通過強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術等手段創建無煙控制區。調整工業布局,根據大氣自凈規律科學便理的利用大氣環境容量;強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過技術和行政的手段減少汽車尾氣的污染;提高城市綠化率、選擇抗污染性好的樹種,大力發展植物凈化。
3、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
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在對水污染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計算最大允許排放量并確定最佳治理方案。當前我國七大水系的水質污染程度在加劇,范圍在擴大,長江、黃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502、9億噸,含化學需氧量704萬噸、重金屬1514噸,氰化物2457噸以及砷、酚類、油類等污染物數萬噸;生活污水約占年排放總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物。根據我國水污染的具體情況,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應該通過改革落后的生產方式,采用少廢、無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是高污水處理效果和資源化利用率,減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處理設施,加強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終達到有效保護水資源的目的。
4、城市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
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環境目標落實各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與處理、處置指標體系并制定最終治理對策。目前我國許多城市者處于固體廢物包圍之中,解決固體廢物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的目的是依據城市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城市固體。
在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市長峰會上,國家環保總局副jú長汪紀戎說,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集中體現國家的綜合實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場國際競爭力。中國的城市化不僅對自身的發展意義重大,而且影響到世界城市未來的走向。中國人均資源不多,生態環境先天脆弱,用最少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創造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平等”,是中國城市迫切需要的,也將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走向。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也開始向農村蔓延,并已經成為環保工作的一項現實而嚴峻的課題。我國明確提出,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村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我們構建生態新農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們只有切實解決好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才能使農村真正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道路。
環境污染已經到了不可不解決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針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在的形勢。目前人類已經部分認識到了自身與環境的唇寒齒亡的關系(人類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或者任意排放廢棄物等有害物質時,便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同時人類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決辦法。現在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有關的環境污染情況及相應的解決辦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于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實際利用的數量大約為每年3000億立方米,占可利用總量的1/3。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水資源的消耗量也以幾何級數增長。另外,淡水資源的分布與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僅占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的1.2%;而埃及 1976年人均取水量為1180立方米,已接近該國人均可利用總量1470立方米的極限。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于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為“水污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2、水資源保護
抽取地下水是緩解淡水不足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過度抽取地下水會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導致地面沉降。在我國的蘇州、無錫、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長期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了明顯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損壞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發展工業,建設城市的同時,就要注意到水資源的保護。因為一旦水資源受到污染,將嚴重的制約工業、農業的發展。要解決水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還是在于要發動全球人民,增強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意識。同時大力研制循環用水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污水凈化技術等,并對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質嚴重的企業、生活區進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懲罰,以增強保護水資源意識。
二、大氣污染
1、概述
在干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干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占78.09%;氧氣,占20.94%;氬,占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 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后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所謂的”溫室效應“是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系,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多的溫室氣體,約占大氣總容量的0.03%,許多其它痕量氣體也會產生溫室效應,其中有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
2、大氣層的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并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匯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經過修正后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19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后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19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采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簽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我國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爾協定書,并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范,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為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根據我國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19年,所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總量至少要減少60%,到 2019年則完全淘汰這些有害物質。
三、固體污染
1、概述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提倡資源的社會再循環,目的是充分利用資源,增加社會與經濟效益,減少廢物處置的數量,以利社會發展。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于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2、解決辦法
要解決固體廢物的危害,惟有全體人民集體行動起來,充分利用資源,加強資源再利用,不隨便拋棄固體物質。政府應出臺一系列關于固體廢物處理的條例,以規范大眾的資源利用行為,減少廢物排放。公民應該從小事做起,為人類自身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垃圾困擾的環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淀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于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 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損失n、p、k元素約4000多萬噸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于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 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并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采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續治理,才能奏效。總之,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好象自己已經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長期掠奪資源而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然而,這種掠奪式生產已經造成了生態和生活的破壞,大自然向人類亮起了紅燈。我們必須承認面臨的嚴重危機,但是也應相信我們可以通過共同的努力戰勝它,尋求新的發展道路。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一個大的方向就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即保證現在的經濟發展,又保證后代享受資源的權利,讓我們世代都生活在沒有污染的天空下吧。
所以,我們要保護地球,節約資源,愛護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近年來,隨著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在環境科學中,一般認為環境是指圍繞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稱。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環境對開創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大氣、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礦藏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發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自下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為此,我作了調查。
在街街道隨機抽取20人作為調查對象:
一、請問你注意保護環境嗎?
回答會的有8人,占40%。回答不會的有3人、占15%。回答有時會,有時不會的有9人,占45%。看來,大家還是對環境問題不太重是啊。
二、你會主動義務幫助保護環境嗎(如清除“牛皮蘚”、回收廢電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會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占10%。回答老師布置了就去,不布置就不去的有5人,占25%,都是小學生。還有一些回答不會去的有13人,占65%。大家都是把這些工作當作別人的事情,不太關心。
三、平時,看報紙,新聞會不會對環境方面的新聞引起重視?
大多數回答說不會,、只關注一些娛樂或別的方面的,占55%。回答會的只有1位,占5%。回答有時候會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視,只覺得這個事情與我們無關的有8人,占40%。
點評:看來,人們對于環境問題人染是無動于衷,不太回去關心。
地球上共同的環境問題是:
1。臭氧層被破壞。臭氧層占平流層總量的十萬分之一,雖然含量極低,卻能吸收紫外線的功能,但是由于人類破壞,臭氧層迅速耗減,被極度破壞。如南極的臭氧層空洞。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被破壞的面積達2400萬平方公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個世紀里就被破壞了60%。歐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因此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空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2。淡水資源危機。地球地面雖然2/3為水覆蓋,但是97%為無法飲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極地冰川之中。在僅有的1%淡水中,25%為工業用水,70%為農業用水,只有5%可供飲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其中28個國家被列為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據統計我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我國500多個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由于人類的破壞使得地球水資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中國的黃河都已雄風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麗景象已成為歷史的記憶了。
3。土地荒漠化。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于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球愛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 100多個,荒漠化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于愛爾蘭的面積。對于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 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后記:人們將面臨的危機有很多,如果人類一如既往地破壞環境,那么人類將會滅絕,地球也將會成為宇宙中一個遙遠的歷史。
【我們身邊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是:建筑廢料,塑料袋,動物的死尸,糞便,一次性飯盒,木塊和果皮.】
污染物對環境來說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動物的死尸會影響環境的衛生,而且還會滋生細菌.公廁排出的糞便不僅對水有污染,并且還影響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積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話,那水就會越積越多,甚至會水浸.
上面介紹的污染物對動物,植物也有極大的危害.
例如:臭氣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響……
污染物對環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氣變得臭氣熏天,而且使排洪水進一步的污染.
遠期的危害:使人身體的免疫力不斷下降,對人肺部有很大的影響,嚴重時還會死亡.
結論
看了這么多,你是不是對目前的環境有些憂慮呢?對,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保護環境衛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廢棄電池和塑料袋要處理好;多植樹造林,不踐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護環境,我們責無旁貸!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目的:了解自己所在地出現的環境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時間:
地點:
調查人:
指導教師:
調查對象:
調查記錄:
一、幾年前村口有一條小溪,水很清澈,可以灌溉,洗衣服,可是由于人們隨意向里面扔塑料袋,農藥瓶,垃圾等一些不可降解的物質,而且無人保護,無人清理,現在小溪變得混濁不清,溪水流動緩慢,而時時散發臭味。
二、現在村口的山地要進行開發,一家大型公司將要在這里落成,致使大片的田地被掩蓋,而且大片的山地、樹木被破壞,以前郁郁蔥蔥的龍眼林變得所剩無幾,特別是施工的那幾個月里,沙塵溫天飛揚,嚴重污染了區居民和周邊的環境,現在夏天還未到來,氣溫明顯比去年同期的氣溫高,讓人有點受不了。
固體廢棄物該村還較少,空氣污染因為該村目前較落后,沒有引起大氣污染的工廠,所以空氣質量較好。 建議:
1、針對水污染,可以立一塊警告牌,時刻提醒人們不得隨意扔棄物品,不定期地清理水體,保護水清潔等。
篇8
關鍵詞:工程地質;地質勘察;水文地質
1水文地質勘察分類
1.1綜合水文地質勘察
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水文地質勘察是一個基本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使用 1:50000~1:200000 中小規模,主要以測繪,提交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報告和綜合水文地質圖。其任務是確定區域地下水的類型,分布和埋藏條件,含水層,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徑流,動態特性和地下水資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的水文地質工作提供基本的水文地質信息。
1.2供水水文地質勘察
供水水文地質勘察是一項勘察地下水源的勘察工作。包括城市供水勘察,礦山,港口,機場,車站,村莊和城鎮等。特殊的水文地質工作中,一般采用 1:5000-1:50000 的規模,測繪,物探,鉆探,測試,監測等手段確定含水層分布,埋藏條件和地下水的形成條件,水質,動態變化,補充。為可收回金額和集水面積和開采過程中,地下水保護措施,提供基礎,地下水的開采。調查的過程中可設置鉆井稱為“探采結合”;在水文地質條件很簡單,也可以打水井獲得必要的信息,稱為“組合采礦和勘探”。
1.3 工程的水文地質勘察
為防止地下水對工程建設的危害和水文地質勘察工作。如引流地下水調查,防止地下水滲漏勘察,降低地下水水位探測,實際操作中往往是包括在巖土工程勘察與管理類。
1.4 特別項目的水文地質調查
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流行等水文地質調查,為利用地下水的成分和元素(如硼,溴,碘)水文地質勘察,為利用含水層儲,冷庫控制地下水污染的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為保護旅游資源水文地質調查,為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水文地質勘察。
2 水文地質勘察存在的問題
2.1 各種類型的地下水
2.1.1 地下水類型根據特有性質,地下水賦存介質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裂隙孔隙水,碳酸鹽巖裂隙喀斯特水,火山巖裂隙孔隙水、基巖裂隙水;按其埋藏條件和水力特性是棲息,潛水和承壓水。
2.1.2 含水層水平,分布,巖性,厚度,埋藏深度含水層:(卵石礫石土,礫石,礫石,砂礫巖),性別(礫砂,砂礫,沙,沙細,淤泥,淤泥質土)破碎基巖風化帶,構造破碎帶,紅層孔隙與裂縫,裂縫孔隙度石灰巖山洞玄武巖,裂隙帶。隔水層:粉質粘土和致密完整巖石。
2.2 靜水位和變化幅度
天然地基承載力設計值計算砂土地震液化,膨脹土,脹縮深度確定,基礎深度的確定,邊坡穩定性評價。基坑側土壓力計算基坑降水和地下工程,涌水量計算,計算深基坑,地下室底板抗浮計算,判別巖石滲透變形(流土,管道,腐蝕)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靜水位地下水資料。要準確的測定,一般在洞后24h 后統一測定。充分利用抽水孔觀察孔觀察,必要時下測水管觀測。地下水位的地形,氣象,水文和人的因素和變化,收集區域水文地質數據,數據的鄰近地區或通過長期觀察和調查,查明地下水水位變化特征。一般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隨潮汐海岸,河流和湖泊岸邊洪水影響,人工排水區抽水影響。地下室底板的抗浮計算時,應提供最高水位數據。如果不是最高水位,平原區地下水設防水準的建筑室外地坪標高。
2.3 地下水的徑流、補給、排泄
根據地形,氣象,水文,地質結構,含水層分布狀況及其與水接觸,分析地下水流動和動態特性。地下的水流量,根據水位(壓力)線圖確定。水力坡度根據水位(壓力)圖計算。
2.4 地下水化學成分及其對建筑材料腐蝕評價,需要飲用水,適宜性評價
只為腐蝕性評價淺析,需要飲用水適宜性評價分析。評價腐蝕的二級或三環境評價,根據地層滲透性評價,弱透水層是指以粉砂和粘土、將軍巖,強透水層是指沙質土壤(粉砂,細砂,砂,砂,礫石,碎石土和裂縫,沙)孔和搖滾的發展。
2.5測定水文地質參數
根據工程要求,通過抽水試驗,滲透試驗,注水試驗,水壓試驗測定地下水流速,孔隙水壓力,測定長期觀測和室內試驗,滲透系數,影響半徑,提供導水系數,水供應,釋水因子,吸收率,地下水實際流速流量,孔隙水壓力等參數。一般工程測量中,經常只做簡單的抽水試驗,提供粗略的滲透系數。重要的項目要做2次以上的降水抽水試驗,至少要有1個觀察孔的安排,最大下降方法的工程設計需要縮編水平或達到降水設計降深的一半。常用的方法計算地下水井。
3 對水文地質工作的建議
3.1 地下水水質污染情況的調查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基本措施
針對我國的水質受到嚴重污染的情況,因此急需發展的全面調查地下水水質,并作為一個主要的工程來抓。在工作部署上可以是大流域或經濟發展重點區域,城市群區域,農牧業重點開發區逐步蔓延。建議這項工作已進行了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項目中分離出來,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在我國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地下水反映本地背景值的區域作為對比,提供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數據作為原始背景。
3.2 北地區的準噶爾盆地,鄂爾多斯盆地,華北平原,東北下遼河平原的國家級示范
第一個聯合建設生態系統綜合評價地下水資源,兩年后以評估潛在的地下水資源為重點,以滿足我們的國家戰略西移,能源基地建設,國家戰略重點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需要。
3.3 加強地下水均衡試驗基地建設
論加強水文地質參數,為不同地區(代表不同的水文地質類型)地下水科學實驗基地,發展和地下水科學實驗。西北地區除了測試地下水蒸發蒸騰的研究,應結合不同的地貌類型,研究不同介質水與入滲機理,東部地區應根據不同地區,研究包氣帶水分運移土壤水分和鹽分的水,合理利用內容的改革的研究。
3.4 全面實施地下水監測項目規劃根據示范
16 個地區,全面建設地下水監測網絡,數據采集系統和自動傳輸系統,一批有代表性的監測點。自從我國開始實施監測以來,不能反映真實的數據,急需一批新的監測孔,這是實施國土資源部對地下水監測,防止地下水的過度開采污染和重大舉措。
3.5 加強地下水合理利用與保護
繼續實施的帶有全局性,長期性,定向問題研究。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規劃的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國家需要的是水文地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水文工作才有生命力。根據政府的職能部門,應不斷加強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相關政策的戰略研究,使地下水這一寶貴資源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緊密結合經濟,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和自然環境的綜合與協調的辦法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PHC管樁;樁基檢測;靜載荷測試;質量控制;控制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y virtue of its excellent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reliable quality static PHC pipe piles gradually took possession of most of the Henan market, is widely used in all types of building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But the pipe during the single pile static load test found that if the pile tip bearing sand layer did not enter the good, the test results will vary greatly due to soil causes a serious impact on soil pile bearing capacit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HC pil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static load test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exist, and the reasons underlying the analysi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Key words: PHC pile; pile testing; static load test; quality control; contro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473.1+6 文章標識碼:A
近年來,但屬于擠土樁的PHC管樁,但PHC管樁屬于擠密樁,樁在壓實效應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工程問題,如過于密集樁間距可能導致周邊道路,管線,房屋開裂,造成樁基土浮動等問題。本文介紹了靜載試驗PHC管樁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相應的施工質量控制方法,以確保靜態PHC管樁的施工質量。
靜態PHC管樁的優點和缺點
下面是簡短的談一下PHC管樁施工方法靜態的優點和缺點。如下表:
靜態PHC管樁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 缺點
(1)施工沒有噪聲,它是適合在市區和其他噪聲有限的建設用地,如醫院,學校,住宅小區辦公大院,可以使用靜壓樁,使附近的單位和居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免費不受噪聲的干擾,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環保,靜態方法建造這一優勢將進一步體現;(2)施工零震動,由于建設和土壤動態擠壓小于錘擊樁的水平和靜水隆起;(3)工程機械進入樁的長度沒有限制。與柔性管,樁的長度后,可能會較長或較短時,受到機械約束的和不同的浸漬管樁;(4)施工速度較快,高效率,建設周期短。在發展商品經濟的時代,“時間就是效益,時間就是金錢,”到每個至少有7〜8級樁,PHC管樁施工速度快,使用靜力壓樁基;(5)長度深樁交貨地和交樁后樁頭質量更可靠,長發送樁連根拔起的能力,遠遠強于靜力壓樁基打樁基,遠小于堆切開挖錘擊樁,特別是對于大型的施工樁頂標高;(6)容易重新壓預制樁頭部錘擊法施工的平整度要求,打樁錘結束后,樁暴露的表面裁剪,剪切樁頭預制樁,樁頭加固是很麻煩的,樁頭容易被粉碎,預制樁靜壓樁復壓頭時,處理比較容易,使一些可用的浮動打樁土壤板結樁基預制樁復雜壓力增強。 (1)仍然有擠壓效應對周圍環境及地下管線建設有一定的影響,要求中心樁間距較大相鄰建筑物的邊緣;(2)不跳打施工易造成周圍相鄰樁懸浮(3)施工現場要求較高的耐力,填寫新土,淤土和水浸泡過的場地建設和易于陷阱機;(4)過度的頂力(夾緊力)將輕松突破夾子破管樁,樁出現縱向裂縫;(5)比錘擊法高的建筑成本。
二、靜態PHC管樁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1)PHC管樁靜載荷測試進行施工前的質量控制
(1)施工隊伍資質,設備審查
開始前,建設單位必須(打樁隊)進行審查和管理,了解施工隊伍的技術力量和打樁水平。審查內容包括:
①施工單位資格;
②施工圖設計;
③特殊類型的經營許可證,包括施工焊工,電力技術人員,所以必須有相應的技術人員的上崗證和資格證書;
④靜力載荷測試壓樁基的驗資報告;
⑤劑量學證書的真實性。
(2)選擇樁基一定要以具體的工程地質資料和設計的單樁承載力要求為依據,對壓樁機做出準確選擇。如果壓樁配重噸位太小,壓樁可能不足的情況,因此無法滿足設計產能的要求,相反,如果使用噸位過大的壓力樁基,容易出現陷機。因此,樁基的選擇應配合有關部門,盡量合理的嘗試使用重載的建設。正常情況下,樁頂壓力應比豎向承載力標準值的1.2倍高。
(3)尖樁,管樁的質量檢驗方法應對檢驗報告和出廠合格證進行檢查,以及全面檢查樁的外觀質量。首先,我們一定要所有被測量的樁進現場,不符合設計和管道規格,應責令撤換;對所有場景,仔細檢查仔細測量管徑,樁彎曲,樁長,壁厚等相關的尺寸,并記錄下來。尤其是壁厚,由于建設靜壓夾緊力大,這是很容易堆積墻夾壞了的。不能超過4層堆放樁應堆放在一個堅實,平整的場地,對防滾,防滑所采取的措施要具有可靠性。
(4)打樁擠土順序的確定
打樁擠土效應,一般是根據以下原則確定打樁順序,還應考慮:
①根據樁的強度和周圍建筑物的關系:
如果樁的密度越大,遠離建筑物,開放空間,這是可取的,從中間至四面開始。
如果樁更密集的,長而窄的空間,建筑物遠離的端部,從中間向兩端開始。
如果密集的樁,和側面靠近的建設,應該從相鄰建筑物的側面,(如果必要的隔離溝槽基地毗鄰的建筑物,以防止擠壓)由近到遠開始。
②埋樁深度下,應后較短先較長。
③以樁的規格為依據應由大到小。
④以建筑的高低層次關系為根據,建議從低到高。
2)PHC管樁靜載荷測試施工時的質量控制
(1)對于壓力的控制
靜力壓樁豎向承載力控制壓力值時,需要建設和提供液壓機的表和打樁壓力表最近由國家法律的單元測試證書。如果該網站使用南方JYJB600鎮全液壓靜力壓樁基,當兩個主要的和輔助缸打樁工程時,壓力表到15.93Mpa (400噸),打樁才停止。
(2)對于樁的控制
根據放線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建筑物的位置精度符合“規劃”的要求,樁位準確與否對整個項目的結構會造成直接影響,所以,這兩個過程的重要性不能被忽略。工程技術工作人員應被對軸位置進行審查,依照建筑物的結構和檢查樁位位圖,這將允許偏差控制在最小范圍,一旦發現有不滿足要求的,要盡早指出糾正。
(3)對于垂直度的控制
樁插頭質量的關鍵就是調整樁的垂直度, 在正常情況下埋30到50厘米適合,然后調整,樁基領班,使樁保持水平,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機器,然后通過經緯儀和吊線控制豎已同意在規定范圍內的樁,但樁的垂直度在打樁過程中也應經常檢查。
(4)對于接樁的質量控制
接長管樁應該進行在高于地面0.5到1.0米的樁頭,接樁應當指出保持直線段的上部和下部部分,偏差錯位要小于2毫米 ,施工主配管焊接連接樁,應進行清洗焊前表面和槽連接,焊接層數也要不低于兩層,內焊縫只在焊接后的外層,連續焊縫應是大,自然冷卻時間后,也必須保證清洗焊接應不小于8分鐘;不得用冷卻冷水焊接。
(5)對于打樁的質量控制
依照地質資料控制壓樁,打樁速度以適當放慢,正常情況下在每分鐘1米上下控制。當面臨壓力突然下降,結算量突然增大;移動樁的混凝土裂縫,斷樁,地面隆起,毗鄰浮樁時,打樁應立即停止,要及時分析原因,和設計,地質,監督和其他相關人員的研究采取相應的措施處理,以便繼續建設。
3)PHC管樁靜載荷測試常見質量問題分析及控制措施
1)PHC管樁斷裂
PHC管樁壁薄,混凝土強度等級高,要注意容易出現開裂,主要原因:其一,壁厚超過規定的樁時,樁彎曲不均建設堆垛,吊運過程中未被發現的裂紋或斷裂時,沉沒傾斜或彎曲;其二,接樁焊縫不飽滿,自然冷卻后,焊接時間是不夠的,然后堆樁是不一樣的,兩軸存在一個曲折;其三,硬度變化的地質土層導致出現困難的障礙,樁尖側壓;其四,不均勻的施工現場,泥,水多,造成壓力不均勻樁體。
防治措施:其一,要進行全面檢查的質量樁,測量管徑,壁厚,樁彎曲和其他相關的尺寸,并進行記錄,發現不使用規定的樁俯身,應及時糾正;其二,在垂直樁,樁壓入嚴重傾斜一定的深度,幀移的方法不應該被用來糾正。然后堆積起來,以確保當兩個樁在同一軸線上,關節應嚴格按照規則;其三;是處理障礙樁在施工前清理;其四,應確保平整堅實的施工現場,與排水措施機身在行走過程中或靜止壓力不可撼動。
2)PHC管樁樁頂位移
在相鄰樁的橫向位移和樁浮動,主要原因:一是樁埋在經歷了大硬盤的障礙樁,樁尖壓的一側;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樁部分樁施工,連接兩個不同一軸線上,彎曲;三是樁的數量,更飽和的土壤板結,樁間距小,樁推到了極限土壤板結向上鼓出時,相對相鄰樁發生浮動。
控制措施:第一,施工前的交易障礙樁清理一堆一堆彎曲進行檢查,發現破損,應不超過規定的使用;第二,穩定樁的過程中,及時糾正不垂直樁,然后堆積起來,以確保在同一軸線上的兩個樁,關節應嚴格按照操作程序;第三,是利用排水措施或降雨,如果有必要,使用復雜的壓力。
3)樁設計深度達不到
靜載荷測試下的PHC管樁,樁的設計是基于最終的壓力值和最終建造樁長作為最終控制,如發現個別樁不到設計深度,主要原因:一是粗糙的原油勘探數據,不夠完備的勘探點,當地的硬夾層,也不知道地下障礙物夠不夠;二是因為設備故障或其他特殊原因,中斷樁太長時間,造成阻力過大,不能使樁基下沉到設計深度;三是在群樁施工跨越厚沙夾心,由于其結構不穩定,有一層土體強度有很大的不同,樁沉入層,越擠密砂,終會出現不能下沉現象。
控制措施:第一,盡可能準確做出地質調查報告,調查點布置要合理;第二,經常對堆放的樁進行維護,盡量使由機械故障引起的停機得到避免;第三;地質報告樁順序應更合理。
三、結論
現如今靜態PHC管樁在河南省是非常受歡迎的,工程經驗也很豐富,廣泛應用和發展靜壓樁技術,以及人們對靜壓樁的理論研究和工程經驗的不斷積累,我相信靜態PHC管樁技術水平將進一步得到改善。其施工也將會有很大的提高,進而在我國建筑施工領域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圖集)》03SG409
[2]《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
篇10
我國主要沉積盆地儲存的地熱能量為736億億千焦耳,相當于標準煤2500億噸。全國地熱可開采資源量為每年68億立方米,所含地熱量為973萬億千焦耳,折合每年3284萬噸標準煤的發電量。
目前,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已初具規模,年利用地熱能為100億千瓦時,并且地熱開發利用量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長。全國已經基本形成以羊八井為代表的地熱發電、以天津和西安為代表的地熱供暖、以東南沿海為代表的療養與旅游和以華北平原為代表的種植和養殖的開發利用格局。
但是,我國地熱在能源結構中占的比例還很小,因此,加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速度和步伐勢在必行。
土壤源熱泵變風變水量空調系統
項目簡介:該土壤源熱泵系統是利用地熱能作為低位熱源土壤耦合熱泵系統,通過熱交換器,熱泵系統夏季向土壤中釋熱,冬季從土壤中取熱(釋冷),與水源熱泵系統相比,該熱泵系統同樣具備了能效比較高的優點,且運行管理簡單,被稱為21世紀的一項以節能和環保為特征的最具有發展前途的空調和采暖技術,也是國際上空調和制冷行業的前沿課題之一。該系統具有環保、節能、可靠等顯著的優點,是一種理想的“綠色空調”技術。
高地熱利用率農業溫室供熱系統研究
項目簡介:該課題以10000平方米溫室為研究對象,利用地熱井80℃以上的熱水為基本熱源,結合溫室各種特性和環境條件,研究溫室熱負荷計算方法、溫室地熱能蓄熱與太陽能蓄熱結合技術及尾水綜合利用和轉換技術,完成高地熱利用率農業溫室供熱系統研究。該課題建立了溫室微氣候的零維穩態和非穩態數學模型,完成了溫室動態熱負荷計算軟件的研究與開發。該軟件熱負荷預測值與兩個實際溫室相應實測數據基本相符。并對高地熱利用率供熱系統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復合式溫室地熱供熱系統的工藝流程,并進行了技術經濟分析。同時利用天津市華泰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地熱井,進行了地熱高利用率溫室供熱系統示范。
地熱綜合利用
項目簡介:該項目建立以70~75℃地熱熱水為熱源,采用熱水型溴化鋰兩級吸收式制冷機的地熱制冷空調系統,制冷量為100kW,在冷卻水溫度為30℃的條件下,提供為9℃的空調用冷凍水。在冬季該系統為建筑物提供采暖;建立以60~65℃地熱熱水為熱源的地熱干燥裝置,日干燥農副產品為500kg;地熱制冷或地熱干燥排放的約50~60℃的地熱水用于洗浴、溫泉泳池的熱水;利用洗浴和溫泉排放的約30℃的熱水為熱源,建立養殖池,養殖適合的魚類,如甲魚等;利用魚池熱水,保持魚池周圍土地的溫度,種植適合于旅游環境的熱帶觀賞性植物和花草。該項目對我國調整能源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城鎮化戰略等有重要的意義。
地熱源熱泵采暖空調系統技術經濟分析
項目簡介:地源熱泵空調系統是一種以地熱作為熱源的熱泵空調技術,其工作原理是依靠消耗少量的電力驅動壓縮機完成制冷循環,利用土壤溫度相對穩定的特點,通過深埋土壤的管路系統進行熱量交換,夏天向大地釋放熱量,冬天向大地吸收熱量,從而實現室內制冷或供暖的要求,由于系統采取了特殊的換熱方式,在消除熱島效應(夏季)及“冷島”效應方面,以及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土壤蓄放熱量)方面,都具有普通空調系統不可比擬的優點。
地熱制冷空調與地源熱泵
項目簡介:該系統以>70℃的地下熱水為動力,以溴化鋰-水為工質,輸出7~9℃的冷凍水,用于室內空調,機組的電耗只有制冷機組輸出功率的3%,地熱水經過制冷機后的溫度降到約60℃,經過換熱,可為用戶提供約55℃的生活熱水。同時該系統利用廣泛存在于地球淺表層的地能(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在采暖季節作為熱泵運行的熱源,在夏季制冷空調時
淺層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
項目簡介:該項技術主要借助于地熱泵通過封閉的或開放的特殊地下循環系統,在冬季把地層中的熱量提取出來,供給予室內取暖;在夏季把室內的熱量取出來,送回地層中,使室內制冷。通過消耗1KW的電能,同時可以獲得4KW以上的熱量或冷能。該項技術的特點主要是封閉式的地下循環系統,克服了開放式循環系統的不足,如不污染地下水,適用于無地下水區,地下循環系統壽命長,維護費低等。該技術可廣泛應用于任何地區,為學校辦公樓、醫院、賓館、飯店、超市、幼兒園、別墅和居民區等提供中央空調系統,并同時提供生活熱水,其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地熱中高溫熱泵節能示范系統
項目簡介:該項目通過充分利用不同工質熱力學性質的差異,將兩種或幾種工質組合起來(混合工質由二元或多元組成,分為共沸混合物和非共沸混合物),互相取長補短,作為熱泵工質。混合工質可以改善熱力循環,提高循環效率,同時可以擴大溫度區域,能較好地滿足中高溫熱泵的要求。該項目在研究階段分別建立了兩套示范系統,根據用戶要求的溫度范圍,完成了適用較大范圍(40~80℃)混合工質的篩選與研究,使熱泵系統的供水溫度可達70℃,系統的COP超過3.0。目前已建成幾個規模大小不等的工程,例如德州兩座小別墅的供暖供冷的熱泵工程,山東濱州油田某工廠的熱泵供熱工程等。
地熱利用新技術研究
項目簡介:該項目主要綜合了對地熱供熱系統設備及現代化管理運行方式的研究。該項新技術研究具有較高的工程實用性,有很好的利用和推廣價值,該項目采用變頻調速控制系統,能節約地熱資源,用電量與未使用變頻調速裝置比可節電57%,節地熱水27%、單位采暖面積運行費可下降15%。該項目研制的旋流式除砂器的現場采樣分析表明,地熱水中含砂量為0.8mg/l。自動監測系統能直接反映運行狀態的參數井提供累計參數。其軟件的思路、結構和接口均具有可移植性。該項目在國內地熱采暖系統中首次將線性極化技術應用于地熱現場進行腐蝕研究,實現瞬時腐蝕速度的監測。
黑龍江省林甸縣深層地熱資源普查
項目簡介:該項目利用重、磁、電、地震、構造地質、水文地質等綜合確定井位。采用懸掛式圓孔過濾器,空襲率大于20%。該項目搜集電磁測深,大極距電測深、重力、航磁、新的航衛片、熱紅外掃描、高精度航磁和地震資料、測溫資料。綜合驗證地熱田成控條件和邊界條件;熱水同位素測定,穩定同位素樣4套,放射性同位素樣4套,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毒物分析樣各4套;熱水水質全分析樣16套,氣體分析樣4套。該項目打勘探井一眼,井深3000m,揭穿登婁庫組,取得登一、二、三、四段儲熱層物性和水文地質參數。該項目分別作穩定流,非穩定流抽水試驗,穩定連續時間24~8小時。
耐熱防滲與保溫的地熱水蓄熱技術
項目簡介:該項技術是一項節能技術,屬于地熱能高效利用方面,應用于由地熱供熱的農業溫室,尤其是當供熱面積擴大,地熱井供熱能力不足時,采用此項技術可以在較小的投入下,得到增加供熱能力30%以上的效果。本技術與同類技術相比,有投入少、溫度損失小、效率高的特點。該技術可在不同形式的地熱供熱農業溫室中應用,尤其是有不同的種植品種,不同的負荷需求的情況。
昆明地熱田模型研究報告
項目簡介:主要技術內容,基于近30年的800余鉆孔、100余個地熱開采井,10萬多個長觀點次等資料,構建了昆明地熱田概念模型,確定了熱田邊界,劃分了地熱塊段。首次建立了熱田定量集中參數模型,給出了熱儲層平均水頭值與所抽取地熱水總量間的關系式,關系式擬合相關系數為83.84s,通過有限元數值模擬,首次建立了熱田地溫場分布參數模型,以具體數據將前人的定性認識進行了佐證,且擬合時間長達1.4萬年。首次建立了熱田壓力場分布參數模型,得到了各塊段之邊界流量值,為建立昆明地熱田管理模型奠定了基礎。特點完整:鎖定整個昆明地熱田為研究對象,匯聚了近30年的完整資料。系統全面:熱田的基底、熱儲層、蓋層、邊界斷裂、導熱斷裂、塊段劃分等空間上系統全面;熱源追索至1.4萬年前、壓力場追索至未開發時(1975年),時間上系統全面;包括熱田成因、展布、熱儲、三場(溫度場、流場、化學場)等內容上全面系統。定量:建立了集中參數模型(溫度、壓力)分布參數模型。創新:首次對熱田之成因、變化等作出定量分析。應用、推廣管理部門運用:省國土資源廳、市國土局地熱管理,效果好;云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指導性強;云南國土建設工程公司等生產單位利用,預見性強。
濟南北部地區地熱田開發與保護研究
項目簡介:該研究工作在分析地熱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建立了熱儲模式,進行了地熱資源計算評價;利用齊熱、井熱水進行管道腐蝕性及結垢趨勢試驗研究,并開展了地熱水與常溫地下水及混合水農作物灌溉種植試驗;利用林熱、井地熱水漁業養殖后的尾水排放對環境影響的進行了試驗研究;據上述對濟南北部地區地熱田開發與保護進行了區劃,將地熱田劃分為地熱梯級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地熱近期開發區、地熱亟待勘查開發區、地熱保護開發區及地熱遠景開發區。
西寧地熱能開發技術研究
項目簡介:該課題是青海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西寧地熱能開發技術研究的最終成果,是在本次工作的基礎上,對近20年來西寧盆地地熱研究全面系統的總結,是一部區域性地熱學專題報告。作者以豐富的地熱地質資料,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西寧盆地地熱資源形成的區域背景條件,地熱系統的組成、特征與熱儲概念模型,主要地熱異常區的分布、地下熱水的資源量與質量,并對其可利用性與經濟、環境效益進行了全面評價。該課題成果應用前景將十分廣泛。
地熱水養殖魚類技術
項目簡介:該技術主要包括;地熱水養魚、保溫棚的建設、地熱水養殖品種的引進、養殖技術、繁殖技術、地熱水的科學利用和管理。技術經濟指標:地熱水養殖甲魚,成活率70%以上,畝產1000千克,每畝利潤1萬元以上,個體均重500克。地熱水流水養殖羅非魚,畝產3000千克,每畝利潤5000元以上。地熱水養殖其它魚類品種,每畝利潤3000元以上。該技術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羅非魚溫泉養殖場應用效果較好,是湖南省利用地熱水養殖各種魚類的典范,能提早魚類繁殖時間一個月左右,甲魚、烏龜養殖及其它魚類養殖的經濟效益顯著。
北京市地熱資源潛力的勘查評價
項目簡介:該課題研究通過綜合解釋和地熱地質條件分析圈定出有地熱開發前景(含地熱異常)的地區;通過對各地熱井生產能力的分析,論述了本市兩個孔隙型熱儲類型地區和五個巖溶裂隙型熱儲類型地區的潛力,繪制了生產能力與儲層埋藏深度的關系圖及分布特征。為開發溫度高、產水量大的地熱井提供了分布地域和經濟深度。根據開發動態,水質成份及礦化度變化,通過圖解分析,提出評價區內地熱水的來源及其熱源,并提出熱田開采動態監測的前沿,在國內首次應用兩項平衡原則,評價出地熱水可開采量。對全市范圍的溫泉分布現狀進行了踏勘,記錄了流量和深度并拍照,進行可水樣分析。
銀川盆地地熱
項目簡介:該研究從區域地溫、基底構造、活動斷裂、地質結構、深部構造、地殼上地幔熱結構、熱儲層等特征方面,論述了地熱的形成和分布特征,概算了銀川盆地和銀川市區地熱田熱能儲存量、地熱水靜儲量和地熱水可開采量,涉及了地熱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各重要領域,基本反映了銀川盆地地熱勘查開發的現狀和研究水平,對銀川盆地地熱資源和油氣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具有指導作用和參考依據。應用與推廣情況:穩定應用。
古潛山油田后期轉為地熱開發的可行性研究
項目簡介:該課題從理論上論證了油田后期轉為地熱開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從實踐上闡述了報廢井地熱利用的價值和經濟前景,在技術上證明了地熱資源量豐富;并根據雁翎潛山油田的開發現狀分析、地熱資源特點,地熱資源量測算,提出該油田邊熱田規模開發的可行性建議--熱水梯階利用劃分等。同時提出油氣田開發后期,進入高含水后期,可過渡到地熱能開發階段。
河南省豫北平原地熱資源調查報告
項目簡介:該課題對河南省豫北平原地區地質結構,地溫場、熱儲層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將豫北平原地溫場劃分為熱傳導型、對流型兩種類型;對新近系孔隙熱儲層、古近系孔隙裂隙熱儲層、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溶蝕裂隙熱儲層三大熱儲層的空間分布、埋藏條件、地溫場特征、熱儲結構、水化學特征及同位素特征進行了系統研究;對豫北平原地區進行了地熱分區;在地熱分區的基礎上對新近系孔隙熱儲層、古近系孔隙裂隙熱儲層進行了地熱資源量初步計算評價;對豫北新鄉、焦作、安陽、鶴壁、濮陽5市城市地熱地質進行了專門論述。提高了豫北平原區域地熱地質研究程度,可為豫北平原區域地熱資源勘察和開發規劃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