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恢復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1: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肩周炎恢復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針灸;肩周炎;肩部功能鍛煉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發生在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滑膜囊等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癥病變[1]。肩周炎主要發生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的人群,且女性多于男性,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障礙,尤其是患臂外展、外旋、后伸時受到明顯限制,長期患病可見肩部肌肉萎縮、粘連,屬祖國醫學的五十肩、漏肩風、凍結肩、肩凝癥,即屬中醫痹證范疇。該病的病因病機為感受風寒濕熱之邪,以致氣血阻滯,經絡受損,不通則痛。此病較為頑固,易反復,嚴重地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一般患者多有外傷史,或慢性勞損史,或感受風寒濕邪史。臨床治療肩周炎的方法雖然較多,但中醫針灸是其中很重要的康復方法,且對肩周炎有明顯的臨床治療療效, 現將筆者采用針灸治療肩周炎26例的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次統計病例皆為我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共26例.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45~60歲;病程在2~12月不等;發病部位在右肩16例;左肩10例;按病因分類,風寒型5例,勞損型13例,繼發型5例。外傷型3例,臨床表現主要以肩關節疼痛為主,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出現內收、外展、后伸困難等癥。
1.2 診斷依據 ①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年齡;②肩關節疼痛、隱痛、酸脹痛,甚至發生劇痛,夜間尤為嚴重;③上肢活動受到限制,影響上舉、外展、內收、外旋、后伸等功能動作;④后期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可發生不同程度的萎縮;⑤后期X線檢查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
2 治療方法與結果
2.1 方法 ①穴位選擇雙側中平穴、絕骨穴透三陰交、陽陵泉透陰陵泉;②每次選擇1~2組針刺,患側與健側不限。針刺后間隔8~10 min行針一次,采用平補平瀉手法;③囑患者作肩關節外展、前屈、后伸及旋轉活動。
2.2 治療結果
2.2.1 療效評定標準 ①痊愈:肩關節周圍疼痛消失,患肩周圍無明顯壓痛點,肩關節活動范圍正常;②明顯好轉:肩關節周圍疼痛明顯緩解,肩關節活動范圍較治療前明顯增大,患肩周圍壓痛點消失;③好轉:肩關節疼痛緩解,患肩活動受到限制,肩周壓痛點減少;④無效:肩關節周圍疼痛無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未增大,仍有肩周壓痛點。
2.2.2 結果 26例全部有效。其中痊愈20例,占76.9%,顯效4例,占16.1%,好轉2例,占7%,總有效率100%。
3 功能鍛煉
堅持適度的、持之以恒的、循序漸進的肩部功能鍛煉是恢復患者肩部運動功能的輔助康復方法。
3.1 爬墻鍛煉 面朝著墻壁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慢慢向上爬動,上肢盡量高舉。然后再緩緩向下慢慢地回到原位,反復進行即可。
3.2 拉手 患者雙手向后反背,用健側手拉住患肢的腕部漸漸地向上抬拉。反復重復這一動作。
3.3 外旋鍛煉 患者站立,背靠墻,雙手握拳屈肘,做上臂外旋動作,盡量使拳背接近墻壁,反復進行,還要做甩手并甩手畫圈。
3.4 搖膀子弓箭步 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握空拳靠近腰部,做前后環轉搖動,搖動幅度宜由小到大,以及由慢到快的動作。
3.5 隨訪 經治療后隨訪半年未見復發或加重。
4 體會
肩周炎也叫漏肩風。漏的含意就是露的意思,是露肩當風,受到風寒濕邪而引起肩部疼痛運動功能障礙。引病常常好發病于單側肩部。發病年齡以50歲左右為多,故有五十肩之稱[2]。
本病是臨床常見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多發。多由風、寒、濕的外邪侵襲導致筋脈氣血運行不暢,脈絡阻滯,不通則痛。常因氣血不足,年老體虛、正氣下降或因肩部外傷、慢性勞損使局部氣血瘀滯,復感風寒濕邪致使肩部氣血凝澀,筋失儒養,經脈拘急引起。而針灸療法符合中醫陰陽整體學說、經絡學說及西醫的生理平衡學說原理,為遠距離取穴。臨床上經常采用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的取穴方法。
筆者通過對治療肩周炎的治療觀察,發現此取穴方法屬足陽明胃經的線路,可與手陽明經相通,肩關節屬陽明經循行部位,針感要求得氣。針刺肩痛穴后可激發和調動人體內在抗病能力。調整臟腑及營衛氣血,達到徹底根治此病,盡快恢復自身平衡,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同時囑患者加強自身活動,加強功能鍛煉,幫助氣血運行,疼痛可隨之減輕至消失,因此,治療效果十分明顯。本治療方法的主要臨床特點是以選穴少、痛苦小、見效快,患者基本上可一針見效,針到病除,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治療結果。在治療中除運用針灸外還可配合按摩、揉法加以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用扳、撥伸、搖等方法使肩關節被動活動,以滑利關節、松解粘連、促使關節功能得到逐漸恢復。臨床實踐證明其見效快、病程短、療效可靠,是治療肩周炎的首選、最佳的治療方法。
肩周炎是一可自行緩解的疾病,治療過程中可能有反復,故應開展遠期療效觀察,客觀評估針灸對本病的治療效果。還應開展影響針灸療效相關因素中有關主次地位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從而選擇出最佳組合的治療方案。
參 考 文 獻
篇2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694-01中圖分類號:R 749.3文獻標識碼:B
肩周炎是常見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病程較長,治療時間久,治療時疼痛??s短治療時間,提高療效是近年來探討的問題。2005年6月以來,我院采用臂叢阻滯痛點局部封閉60例,并與口服藥物治療的60例比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男性43例,女性77例,年齡27~83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3年,臨床表現為肩周疼痛,夜間為重,肩周多處壓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部X線攝片排除肩關節結核、腫瘤。隨機分為二組,治療組60例,年齡27~81歲,男性19例,女性41例,病程7天~3年;對照組60例,年齡28~83歲,男性24例,女性36例,病程5天~3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2.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阻滯痛點封閉治療,首先進行臂叢肌間溝入路阻滯,用0.8%利多卡因15 ml,曲安奈德20 mg,維生素B120.5 mg做臂叢阻滯,注藥后6分鐘,患者阻滯側肩周圍出現麻木,最后在肩周各痛點做局部封閉,每點部位注藥1~3 ml,藥物含量:0.8%利多卡因10 ml,曲安奈德20 mg,維生素B120.5 mg,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對照組予口服藥物,治療方法:復方氯唑沙宗片,每次2片,一日3次,尼美舒利顆粒,每次0.1 g,一日2次,連續服用20天為一療程。兩組患者都應用手法粘連松解術,方法:一手壓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握住患側臂作前后擺動、外展、內旋、上舉、后伸、幅度逐增大,根據患肩粘連輕重和肩部疼痛情況,逐漸增加活動度,每周1次。
3.療效評定 治愈:疼痛癥狀消失、肩功能正常、能恢復工作。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肩功能活動較前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改善。
4.統計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治療組一療程的治愈率為85.0%,對照組一療程的治愈率為53.3%,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無效率3.3%,對照組無效率28.3%,兩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組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見表1。
討論
肩周炎是好發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肩部疾病,常發生于40歲以后,女性多見,尤以右肩為甚。特點是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多無明顯外傷史,以夜間痛為多,肩部活動范圍逐漸受限。病理特征為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慢性炎癥形成、關節內外粘連,阻礙肩的活動,主要是外上舉、外旋和內旋受限。在喙突、肩峰下、三角肌、結節間溝、肩胛骨外緣有明顯壓痛[1]。應用臂叢肌間溝入路阻滯及痛點封閉,并配合手法松解肩周組織粘連,可以達到無痛和肩部肌肉松馳,便于逐步松解粘連,增強血液及淋巴循環,促進炎癥介質及代謝產物的消散吸收,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謴图∪獾幕盍Γ?]。曲安奈德是一種長效皮質激素,能有效地消除組織胺物質引起的炎癥反應,抑制炎癥浸潤和滲出,消除細胞質的水腫;利多卡因阻滯神經纖維的傳導,中斷疼痛的持續性神經活動,松馳肌肉痙攣;維生素B12對神經有較強的親和力,可以改善神經細胞的代謝和營養神經,具有抗炎和鎮痛作用。三種藥物合用進行痛點封閉,有營養神經、消除病灶周圍的炎癥和水腫,阻斷疼痛的不良刺激,達到治療目的[3]。本觀察表明,臂叢肌間溝入路神經阻滯配合局部封閉治療肩周炎的效果優于口服藥物治療,操作
簡便,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費建芬.重癥肩周炎的綜合治療[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1,10(17):579.
[2]潘翠蘭.肩周炎的綜合治療與康復訓練[J].中國康復,2000,15:34.
[3]孫成華.實用疼痛治療學[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148.
篇3
【摘要】對1例鈣化性肌腱炎合并凍結肩患者采用肩關節鏡下并節囊松解+鈣化性肌腱炎清理術,術前、術后精心護理,療效滿意。提示關節鏡手術配合康復護理是治療鈣化性肌腱炎合并凍結肩患者的最佳療法。
【關鍵詞】鈣化性肌鍵炎;凍結肩;關節鏡;護理
【中圖分類號】R6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261-01
我院于2010年5月收治1例鈣化性肌腱炎并凍結肩患者,在肩關節鏡下行關節囊松解+鈣化性肌腱炎清理術,術后經過精心護理,目前患者肩關節活動正常,效果良好,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40歲,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常于肩部熱敷,休息后緩解,人院前一周右肩關節疼痛加重,伴活動受限程度加重,曾于當地醫院行貼膏藥,拔火罐,效果不佳,來我院就診,門診檢查后以“右肩鈣化性肌腱炎并凍結肩”收入院,體檢:右肩部無明顯腫脹,肩袖附著處(大小結節)壓痛,肩關節前屈3°,后伸0°,內收0°,外展45°,行術前準備,在全麻下行“肩關節鏡下關節囊松解+鈣化性肌腱炎清理術”,術中患者取左側臥位,患肢上臂懸吊牽引,術野常規消毒鋪巾,于右肩峰內下方軟點人路進鏡,見關節囊滑膜充血,增厚,以施樂輝汽化電刀行肩袖間隙及前側,后側關節囊和腋囊松解[1],后去掉懸吊牽引,輔以手法松解[2],至肩關節前屈90°,外展120°后伸45°內收30°,然后改為肩峰下人路,見肩峰下滑囊形成,局部鈣鹽聚積,以電動刨削器清除肩峰下滑囊及鈣化物后,鏡檢見肩袖完好,退出關節鏡,沖洗,縫合,包扎,安返病房,囑患者麻醉蘇醒后即行肩關節被動抬高功能鍛煉,2周后出院,出院時右肩部前屈60°,被動外展90°,內收15°,后伸30°,術后3個月隨訪,右肩部前屈90°,外展120°,內收30°,后伸45°。
2護理
2.1 心理護理:患者因凍結肩人院,對首例肩關節鏡手術恐懼,加之多年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感到焦急,擔心疾病的預后,家屬對此也不能理解,支持不夠,對此,醫護人員耐心地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傾聽其主訴,適時給予解釋和安慰,認真進行術前準備的同時,讓患者與家屬參與術前討論,讓其了解關節鏡下松解和推拿是目前對凍結肩的最佳治療方法之一,通過關節鏡,對病變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使患者了解醫護人員對此手術方案的重視程度,使之逐步樹立信心,正確對待疾病,主動配合手術治療。
2.2 康復護理:康復計劃的制訂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術后早期仍需要使用吊帶,肌間溝阻滯[3]可允許患者在術后早期就開始被動活動[4],隨后鼓勵進行主動和主動輔助的前屈和外旋訓練。從6周后或者在疼痛消退后開使等長訓練。
2.2.1 第一階段(0~2周)目標:促進傷口愈合:控制水腫,炎癥,減輕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加強肩周肌力??祻头桨福盒g后制動不超過24h;頸、肩、腕關節主動活動度訓練;肩周肌等長收縮訓練(聳肩、握拳、繃緊肌肉);鐘擺練習;肩胛骨穩定性練習;被動和助力活動度練習(仰臥位棍棒操)。實施:休息時懸吊制動(中立位);無痛、可耐受下進行;訓練后使用凍敷;NSAIDS藥物治療;軟網球、握力器、木棒;每日多組訓練(可忍受,不限量)。注意:保護傷口,早期訓練,防止黏連,疼痛控制。
2.2.2 第二階段(3~6周)目標:進一步促進愈合;逐步恢復關節活動度;進一步恢復肩部肌力康復方案:逐漸停止懸吊制動;繼續肩周等長收縮訓練;繼續被動及助力活動度訓練(站立位棍棒操,滑輪練習);逐漸進行主動活動度練習(前屈,外旋,手指爬墻);抗阻力練習(彈力帶)。實施:無痛、可耐受疼痛的情況下進行;訓練前熱敷,訓練后冰敷;NSAIDS藥物治療;木棒,彈力繩,滑輪注意:避免過度牽拉,不要增加炎癥,疼痛控制。
2.2.3 第三階段(7~12周)目標:完全恢復肩關節活動度;恢復肩部正常肌力;恢復正常的肩肱節律;逐漸恢復上肢耐力。康復方案:繼續主動活動度訓練;抗阻肌力訓練(啞鈴、彈力繩);等速肌力和耐力練習;加強肩袖肌訓練;肩胛穩定練習;低運動量的全身訓練。實施:無痛,可耐受下進行;訓練前熱敷,訓練后冰敷;啞鈴,彈力繩;恢復完全活動后,每周加強2~3次。注意:不要增加炎癥,避免增加肌肉疲勞。
2.2.4 第四階段(>12周)目標:保持正常的關節活動度;保持上肢肌力和耐力;為恢復正常工作及運動作準備??祻头桨福罕3旨珀P節活動度訓練;繼續上肢柔韌性和耐力訓練;繼續等速肌力訓練和測試;軀干和下肢的練習。實施:無痛,可耐受下進行;訓練前熱敷,訓練后冰敷;每周加強2~3次。
2.2.5 出院指導:確定患者和家屬已經了解出院后的康復計劃,并能較好地執行,指導患者不同的階段根據康復手冊采取不同的康復方案。并定期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及時調整康復計劃,力爭做到個體化康復訓練。
3 討論
鈣化性肌腱炎常見于女性,40~50歲年齡段是發病的高峰。肩袖內的鈣化性沉積物可引起肌腱炎,是肩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當鈣化性肌腱炎不呈現正常的自限性發展過程時,采用肩關節鏡手術相比傳統的開放手術和麻醉下手法松解等方法,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的優點,術后輔以靜脈鎮痛,第二天即可在無痛狀態下行康復鍛煉,避免術后再次出現關節黏連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美)StephenS.等(主編),趙金忠(主譯).肩關節鏡手術技術.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8.
[2] 郭秀英,劉彥卿,劉麗軍,等.臂叢阻滯后手法松解治療粘連性肩周炎臨床觀察.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10):627- 629.
[3] (美)AndreasBI.等(主編),陳堅(譯).肩關節鏡臨床診治彩色圖譜.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7,7.
篇4
關鍵詞:針刀 推拿 中藥 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63-01
骨性關節炎主要包括肩周炎、膝關節炎等關節炎癥,其中以膝關節最為常見。此病的高發人群是老年患者,年齡在55到75歲之間,在臨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1]。它的發病機理是,骨關節附近的一系列肌肉組織受到損傷,引起了慢性的炎癥,關節因此有了疼痛、僵硬以及肌肉萎縮的臨床變化。傳統方法起效緩慢,副作用大,所以研發了新型療法,針刀就是其中之一。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選取我院2010年10月到2011年8月收治的患有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共120例,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2組,每組60例,治療組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為26例,年齡在50到70歲之間,對照組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在52歲到73歲之間。
1.2 方法。
1.2.1 治療組:針刀療法 對患處進行常規消毒,使用利多卡因對施針部位進行皮下麻醉,用I型中的3號針刀對關節四周有明顯壓痛的地方進行施針,進針之后再推刮以及鏟磨,針刀下面有松動的感覺的時候就拔出,止血之后貼上創可貼。
推拿療法 患者仰臥于病床上,醫師用一指禪指法對患者幾大有效穴位進行推拿,如內膝眼、血海以及足三里等,在最痛穴——阿是穴處要重點進行推拿,時間為十分鐘;然后醫師再讓患者做被動被動的屈髖屈膝活動。
中藥療法 在本研究當中使用的中藥方法是燙熨,其組方有:大黃、川烏、草烏、當歸、川穹,每個組分各2份,將這些中藥簡單粉碎后混合,裝在布袋里并扎緊,然后放在清水里面浸泡大約十分鐘,取出來瀝干,使用微波爐高火加熱二十五分鐘,取出來就可以熨燙,時間為四十分鐘。
1.2.2 對照組的患者使用傳統的方法進行治療,服用藥物治療相關炎癥。
1.3 療效標準。按照國家對骨性關節炎的效果評價標準來分類:①顯效:關節處疼痛以及壓痛全部消失,在活動方面沒有功能障礙;②好轉:關節處的疼痛以及壓痛的感覺明顯減輕,日?;顒拥墓δ苁艿胶苄〉挠绊懀虎蹮o效:關節處的疼痛以及壓痛沒有消失,甚至家居,日常生活的活動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1.0對本組的資料進行統計學方面的分析,使用t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P
2 結果
上述的治療方法持續了3個療程,結果顯示,治療組中有14例患者顯效,比例是23.33%;有41患者的情況得到好轉,比例是68.33%;有5例患者無效,比例是8.33%;所有的好轉率為91.67%;在對照組中,總的有效率為10%,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要高得多,結果對比有顯著性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關節參與了人體所有動作的完成,是生理活動的重要環節。骨性關節炎是骨關節附近的一系列肌肉組織受到損傷,引起了慢性的炎癥,關節因此有了疼痛、僵硬以及肌肉萎縮的臨床變化,而且一般都是在肌肉的起始處發病,同樣的情況也發生于肌腱[2],這樣會降低各個關節的能力,長久下去更會使關節硬化,甚至鈣化。
使用針刀療法,同時輔以推拿以及中藥進行治療,可以有效地讓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肌腱等組織停止病變,這樣能夠中斷病理組織的惡性循環,這種療法相對比與傳統方法來講,比較簡單易行,在很大程度上讓病人少收痛苦,治療時間也明顯縮短,在臨床上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中藥的燙熨綜合了兩種方法的作用,即熱效應以及藥效,通過加熱,讓藥物可以快速到達患處,是藥物的吸收加快,從而減輕臨床炎癥反應。從現代的醫學角度來看,這種方法可以讓靜脈回流的效率提高,更快地吸收炎性物質。大量的研究顯示,中藥在治療機體的血瘀方面有著非??隙ǖ男Ч瑢莾葔旱慕档陀兄@著地作用,可以改善靜脈以及骨髓當中血液的流變狀態,改善骨內的微循環,對處于病態的造血組織也可以給予積極的治療[3,4]。
骨性關節炎在臨床上的定義是一種退行性的不可逆轉的疾病,無論使用什么治療方法都不能根治,即使是表面上得到了治愈,病變關節也恢復不到健康的狀態。所以在治療之后,患者要避免劇烈運動,減輕關節的負荷,防止對其造成過度的磨損。
參考文獻
[1] 朱漢章.針刀醫學原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685—68
[2] 龐繼光針刀醫學基礎與臨床口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438—442
篇5
關鍵詞: 外科皮瓣;虎口攣縮;顯微外科手術
虎口為第一指蹼,正?;⒖趯ΡU鲜职l揮正常的捏挾、握持功能至關重要?;⒖跀伩s變小或消失,勢必影響拇指外展、內收與對掌活動,導致手捏挾、握持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礙,乃至手握持功能完全喪失而引起嚴重殘疾。我科自2002年1月~2008年6月,采用食指背側舌狀皮瓣、前臂骨間背動脈逆行皮瓣,髂腹股溝皮瓣轉位修復虎口狹窄皮膚缺損45例,取得較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中,男32例,女13例。年齡5~53歲,平均32.5歲。病因:先天性拇內收攣縮癥5例,外傷性瘢痕攣縮24例,正中神經損傷所致的拇內收攣縮10例,不良指位固定所致拇收肌攣縮6例。病情:按顧玉東等[1]提出的標準測量,虎口攣縮輕度9例,中度15例,重度21例;按Jensen等[2]方法測量虎口角度為5°~65°;拇指外展、內收,對掌及握持活動存在不同程度障礙。修復方式:食指背側舌狀皮瓣轉位9例,前臂骨間背動脈逆行皮瓣轉位24例,髂腹股溝皮瓣轉位12例。
1.2 手術方法 虎口開大:作虎口部切口,徹底松解攣縮拇指內收肌、第一骨間背側肌及攣縮的腕掌關節囊。外傷性瘢痕攣縮者,應將虎口內外的瘢痕組織徹底切除。直至被動開大虎口,能使拇指及第一掌骨充分外展達90°。置拇指處于正常外展對掌位,測出虎口皮膚缺損大小并做出布樣以設計皮瓣。
1.2.1 食指背側舌狀皮瓣轉位修復虎口皮膚缺損 ①皮瓣設計:以第一掌背動脈及其終支食指背橈側動脈走向為皮瓣軸線,在食指背側設計舌狀皮瓣,皮瓣一邊與虎口創面相連,皮瓣頂端應在轉移后能覆蓋虎口遠端的創面;②逆行切取皮瓣:按皮瓣設計線切開遠端和兩側皮膚至深筋膜下,依次于伸肌腱膜表面、第一背側骨間肌肌膜下銳性分離并向蒂部逆行掀起皮瓣;③皮瓣移位修復虎口創面,供區創面直接縫合或用全厚皮移植加壓包扎固定。
1.2.2 前臂骨間背動脈逆行皮瓣轉位修復虎口皮膚缺損 ①皮瓣設計:以肱骨外上髁至尺骨小頭橈側緣的連線為皮瓣的軸心線;尺骨莖突上2.5cm處為皮瓣逆行轉移的旋轉軸。根據虎口創面量取的布樣和旋轉軸至受區的距離,各增加1~2cm,標明皮瓣的切取范圍和血管蒂部長度。②順行切取皮瓣:先沿軸心線切開蒂部,認清尺側伸腕肌與小指固有伸肌腱間隙,銳性分離出攜帶1~1.5cm寬肌間隔的骨間背側血管束。沿血管束向遠端銳性分離至尺骨莖突上2.5cm,其與骨間掌側血管的背側支吻合處。再按設計線切開皮瓣兩側緣達深筋膜下,并暫時將皮瓣皮緣與深筋膜間斷縫合以保持皮瓣的完整性。在前臂深筋膜和肌膜之間銳性分離掀起皮瓣,向軸型血管會師,至尺側伸腕肌與小指固有伸肌之間的肌間隔時,連同肌間隔一并切取以保持皮瓣—肌間隙皮血管—前臂骨間背血管的連續性,亦可防止損傷細小的皮支。銳性分離軸型血管而與其伴行的骨間背側神經則保留原位。結扎切斷骨間背血管近端,逆行掀起皮瓣。③皮瓣經皮下隧道逆行轉移至虎口部修復缺損,供區創面寬在4cm左右者可直接縫合,過大的創面應植中厚皮,并用紗包加壓固定。
1.2.3 髂腹股溝皮瓣橋式交叉轉位修復虎口皮膚缺損 ①皮瓣設計:以腹股溝韌帶中點下1.5cm的股動脈搏動點為旋轉軸,以該點與髂前上棘的連線沿髂嵴向后延長為軸線設計皮瓣。皮瓣近端預設6~8cm皮管蒂以方便皮瓣橋式交叉轉位和患肢早期功能鍛煉,皮瓣遠端呈梭形即與虎口創面形狀相符。②逆行切取皮瓣:即先作皮瓣遠端和兩側皮膚切口深達深筋膜下,并將深筋膜與皮緣暫時間斷縫合幾針以保持皮瓣完整。于深筋膜下、腹外斜肌筋膜及闊筋膜張肌肌膜淺面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間隙銳性分離向蒂部掀起皮瓣。務必使旋髂淺血管包含在皮瓣內,且在皮瓣切取至蒂部時應更加注意保護好該軸型血管勿損傷。③皮瓣轉位修復虎口缺損:在勿損傷旋髂淺血管下,將皮瓣近端縫合成皮管狀,構成含旋髂淺血管皮管蒂皮瓣。皮瓣橋式交叉移位至手部虎口與創緣縫合。皮瓣下置膠片引流條。供區創面直接縫合。④術后處理:在保持皮管蒂松緊適度、勿扭轉和受壓下,用寬膠布固定患肢于下腹部舒適。術后3周斷蒂。
2 結果
本組45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區創面愈合好。繼發肩周炎 4例,經消炎止痛、理療和功能鍛煉治愈。隨訪6~12個月,虎口角度增大到85°~90°,拇指外展、對掌活動,及手捏挾、握持功能恢復良好。
3 討論
3.1 皮瓣轉位修復虎口皮膚缺損的優點 虎口攣縮皮膚缺損傳統使用Z改形或自體植皮修復,很難滿足重度虎口攣縮病例的治療要求,尤其是外傷性瘢痕攣縮者,局部植皮易復發虎口攣縮。術后亦難達到理想的外形和功能[3]。遵照寧簡勿繁、寧近勿遠、寧帶蒂勿游離原則,采用皮瓣轉位修復,不需吻合血管,較吻合血管皮瓣移植手術簡單,成功率高。皮瓣血供豐富、抗感染和愈合能力強,皮瓣堅韌,皮下組織薄且富有彈性,利于拇指外展對掌活動而較好完成捏挾、握持功能。且皮膚充足,能滿足重度虎口攣縮病例修復,使其指蹼寬大,能保證拇指外展到90°[4,5]。本組45例虎口攣縮,采用皮瓣轉位修復取得滿意效果。
篇6
鄭州骨科醫院,河南鄭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討應用微創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骨性椎管狹窄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合并骨性椎管狹窄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觀察組采用微創臭氧治療,并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優良率明顯大于對照組(90%VS66.7%),復發率明顯小于對照組(3.33%VS26.7%),且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結論 微創臭氧治療在腰椎間盤突出合并骨性椎管狹窄患者的治療中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
關鍵詞 ] 腰椎間盤突出癥;骨性椎管狹窄;微創臭氧;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81.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6(c)-0124-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近年來應用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是新興起的一種微創介入治療技術,效果顯著,且具有痛苦小、花費低等特點,但是對于合并骨性椎管狹窄的治療臨床少有報道,我院近年來采用微創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骨性椎管狹窄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合并骨性椎管狹窄患者60例,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表現為腰腿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患側下肢皮膚麻木或下肢無力,受累的肌張力減弱,肌力下降,所有患者均行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并均經腰椎正側位X線片以及CT和MRI檢查明確診斷。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7~72歲,平均年齡(51.2±4.3)歲,病程6個月~18年不等,平均病程(3.4±1.2)年,病變部位:L3/4間隙患者3例,L4/5間隙患者12例,L5/S1間隙患者11例,L4/5和L5S1患者4例;病變類型:中央型10例,旁側型20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16~70歲,平均年齡(50.8±4.6)歲,病程7個月~15年不等,平均病程(3.61.4)年,病變部位:L3/4間隙患者2例,L4/5間隙患者15例,L5/S1間隙患者10例,L4/5和L5/S1患者3例;病變類型:中央型8例,旁側型2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以及病變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觀察組 采用微創臭氧治療,儀器設備選用瑞士Ozonia公司生產的臭氧發生器、C型臂X光機、醫用純氧、21G多側孔酒精注射針?;颊呷〗扰P位,行L3/4間隙或L4/5間隙穿刺者雙下肢屈曲,行L5/S1間隙者下側肢體屈曲,上側伸直。根據CT掃描結果明確椎間隙,利用紅外線體表投影確定進針點,通常取脊柱中線旁5~10 cm處為穿刺點,常規消毒鋪巾,給予0.5%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用21G多側孔酒精注射針在DSA引導下行穿刺,再次掃描拍片,確定針尖位于椎間盤中央后,先將濃度為60%的臭氧約25 mL注入椎間盤內,并使針尖在椎間盤內反復前進或后推,以使臭氧在椎間盤內廣泛分布,之后緩慢退針,在椎體后緣椎間孔位置注入濃度為40%的臭氧5~10 mL,并注入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行局部封閉。術后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并常規抗生素和神經營養靜脈點滴3 d,術后2周常規腰背肌鍛煉,出院后6個月內禁止負重。
1.2.2對照組 采用非手術療法治療,包括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行骨牽引治療以增加椎間隙寬度,并給予理療、推拿、按摩等治療以緩解肌肉痙攣,同時給予長效皮質類固醇制劑+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治療,1次/周,3周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后2周再給一個療程的治療。本組30例患者最短給予2個療程的治療,最常給予5個療程的治療。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并給予隨訪查看兩組患者復況,以治療3個月后癥狀加重或出現新癥狀判定為復發。
1.4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Macneb腰腿痛療效判定標準,其中優:腰腿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疼痛,可進行正?;顒樱涣迹貉韧吹扰R床癥狀明顯緩解,輕微疼痛,但不影響日常生活;中:腰腿痛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伴有間歇疼痛,并對日常生活產生一定影響;差:腰腿痛等臨床癥狀無變化或甚至加重,需手術治療。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統計分析資料,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療效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優良率分別為90%、66.7%,兩組比較,觀察組優良率明顯大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1,P<0.05),詳見表1。
2.2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均可耐受。
2.3復發率比較
對所有患者均給予12~28個月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20.8±3.4)個月,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1例(3.33%)、8例(26.7%)患者復發,兩組復發率比較,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1,P<0.05)。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合并骨性椎管狹窄往往具有復雜的臨床癥狀,且多為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疾病,導致治療手段以及藥物的應用均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臨床治療較為棘手。目前臨床腰椎間盤突出的處理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微創治療以及外科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治療一般均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且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保守治療雖然其不像手術治療一樣給患者造成較大創傷,但是其多只能緩解癥狀[1],因此療效并不十分理想。
近年來,臭氧微創治療在臨床中具有較大的應用,其在關節痛、肩周炎、糖尿病潰瘍等疾病中均具有一定的應用,同時其作為一種微創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基于其化學性質,間盤髓核中的蛋白多糖脫水,出現膠原纖維,細胞衰退[2]。而減少突出的椎間盤容量是椎間盤內注射醫用臭氧的治療主要目的,因收縮的椎間盤可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同時還可減少靜脈淤血,從而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加供氧,達到治療的目的[3];另一方面,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還具有止痛和抗炎的作用,其可拮抗前列腺素等疼痛因子的釋放,從而緩解患者疼痛的臨床癥狀,同時臭氧還可拮抗炎癥反應中的免疫因子的釋放,抑制免疫反應的表達,從而促進炎癥的吸收,起到抗炎作用。
因此臭氧微創治療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效果顯著,但一直以來臨床都具有較為嚴格的適應癥把握,認為患者具有典型的腰背痛或(和)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癥狀表現、無嚴重神經功能缺失以及程度輕的包容性突出是臭氧治療腰間盤突出的適應癥[4],而對于合并椎管狹窄、關節突出增生、突出物>1 cm且有明顯鈣化者是否為臭氧微創治療的禁忌癥一直是臨床爭論的重點。而在本組的資料中,我們將臭氧治療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合并椎管狹窄患者的治療中,雖然椎管狹窄的臨床體征明顯改善,但是對改善患者腰腿痛等臨床癥狀具有顯著效果,總體優良率達90%,并顯著大于常規保守治療的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與常德海在《微創臭氧治療腰間盤突出合并骨性椎管狹窄38例》一文中的結論相符合,因此我們認為微創臭氧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合并椎管狹窄患者的治療中安全、可行。
在本組的臭氧微創治療中,除常規發揮了臭氧對腰椎間盤的氧化消融作用,降低椎間盤壓力,以及鎮痛、抗炎和對局部組織的營養作用外[5],在本組資料中,我們還對臭氧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合并椎管狹窄術式給予了一定的改良,作者認為這也使得療效顯著的一個重要原因,首先我們在注射臭氧時,我們使注射針尖在椎間盤內反復前進或后推,以充分增加臭氧氣體在椎間盤內的擴散,從而增加臭氧與椎間盤組織的接觸面積,這樣可充分發揮其氧化消融作用[6];其次向必備椎間盤注射的臭氧濃度較高,在本組資料中,我們將濃度為60%的臭氧約25 mL注入椎間盤內,而臨床常規濃度為40%,但結果顯示較高的臭氧濃度并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且效果顯著,同時有臨床資料顯示,臭氧的濃度與臨床療效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7];再次我們在椎體后緣椎間孔位置注入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倍他米松是一種糖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抗炎和鎮痛作用,相當于對神經根的“局部封閉”,從而更好的發揮臭氧微創治療作用[8]。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合并骨性椎管狹窄并非微創臭氧治療的絕對禁忌癥,作者認為只用患者不合并嚴重基礎疾病、嚴重重要臟器疾患、嚴重運動功能損傷者以及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均可給予一定微創臭氧治療的嘗試,且療效顯著,可顯著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
參考文獻]
[1] 馬恩元,常文華,梁志國,等.腰間盤突出癥的手術與非手術治療[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2(1):47-49.
[2] 常德海,彭瑞明,謝世華,等.微創臭氧治療腰間盤突出合并骨性椎管狹窄38例[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9):73-74.
[3] 姜建威,吳清華,張亞峰,等.臭氧注射消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1):9-13.
[4] 吳興輝.腰椎管狹窄并腰間盤突出癥25例治療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8,12(17):559-560.
[5] 李培鋼,趙云霞,張沁昕,等.選擇性腰間盤突出癥臭氧治療88例臨床觀察[J].頸腰痛雜志,2008,29(3):248-249.
[6] 王淑娟.非手術治療腰間盤突出癥及椎管狹窄癥23例[J].解放軍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8,24(4):61-62.
[7] 陳文君,趙曉梅,左會平,等.經皮穿刺等離子刀與臭氧結合消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河北醫學,2009,12(8):90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