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區規劃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4: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旅游區規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P754.1 文獻標識碼:A
一、能源城市旅游區概況
1.1 能源城市
能源城市是是指以依靠能源資源相關產業發展壯大起來,并以能源資源相關(如煤炭、天然氣、石油開采業等)占其地區生產總比值較大,主要輸出產品是與能源資源相關的產品的城市。能源城市有一下幾個主要特征: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儲量,并且易于開發;主要依靠開發本地資源發展;主導產業是與能源資源相關的采掘業和加工業,并且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相當大比重;主要輸出產品是與能源資源相關的產品。
1.2 能源與旅游區的關系
現在國內的旅游區規劃建設很少有建立在新能源利用基礎上的,多數旅游區都是依靠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利用新能源還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如果僅以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為旅游區建設的重點,那么就會面臨很多城市的這些資源并不是很出名,再加上客源市場小,旅游發展當然滯后于很多地方,比如榆林市,地處西部偏遠地區,雖然是歷史文化名城,但旅游業的發展卻遠遠落后于陜西的延安、西安等地區。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依托資源優勢,以旅游、能源、原材料、生物資源開發等,不僅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而且還能帶動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所以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托旅游、能源、礦產、生物、氣候等資源豐富多樣的組合優勢,抓住機遇,用好機遇,面向市場,加強合作,擴大開放,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建立以新能源利用為基礎的旅游區,形成能源與旅游區建設相輔相成的新形式非常有必要。
二、旅游區規劃的一般設計方法
2.1技術路線
從空間層次上來說,城市旅游區規劃的技術層次應該是:
城市旅游發展戰略規劃 旅游區規劃(產品規劃)旅游區控規旅游區詳規
2.2 旅游區規劃的基本內容與方法
2.2.1第一階段:資料、資源調查與評價
(1)資料、資源調查:資料收集,要注意目的性、可靠性和原始性。在資料收集與匯編中,盡量保持其原始性,不要隨意整理、取舍,包括提供的單位和個人姓名的記錄,以保證資料的準確性。經查核、提煉、改寫的工作成果,可在規劃說明中反映。
(2)綜合評價:
旅游區的綜合評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環境質量與水平:生態特征、環境質量、設施狀況、監護管理。
②開發利用條件:交通通訊、食宿接待、客源市場、運營管理,從社會、經濟、時間、技術等方面,分析其開發利用功能價值和經濟效果。
③規模范圍:旅游地面積、體量、容量。
⑤開發現狀:從藝術特點、自然規律,經濟效果上綜合分析、評價旅游地開發現狀。
2.2.2第二階段:編制規劃
編制旅游區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并做多方案的比選。
2..2.4第三階段:方案決策
該階段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門組織各有關專家,對規劃方案進行專業評議和綜合評議,并對規劃做出技術鑒定報告時期。經修改后的總體規劃文件再報有關部門審批、定案、上報。
2.2.5第四階段:管理實施
這是各旅游地在規劃實施和常規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長期工作內容。一個好的旅游規劃要使其變成現實,最終成為人類尋求旅游、休閑和環境質量的空間,實現旅游地應有的旅游效益,則需要到位的管理實施,否則僅為一紙空文。
三、以榆林秦塞長城國家公園規劃為例的能源城市旅游區規劃設計方法
秦塞國家長城公園地處榆林市榆陽區,規劃用地面積約1343平方公里。榆林的地理區位和交通區位優越,邊寨文化和長城文化源遠流長,具備吸引高端旅游消費人群前來旅游的潛力。而榆林國家能源基地的優勢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提高景區品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秦塞長城國家公園從榆林邊寨文化和長城文化出發,立足于榆林國家能源基地的優勢,是一個集文化體驗、生態度假、能源展示、生態治理、特色農業觀光和自然生態體驗于一體的國家生態公園。
3.1旅游空間組織形態構成
能源城市旅游空間形態劃分和形式界定上,可以將旅游空間形態分為三級:旅游點、旅游單元和旅游區。旅游點是由場地組成要素構成的具有獨特旅游價值的地塊,如公園綠地廣場上的噴水、街旁游園中的休閑廣場、山澗的瀑布、坡地上的植物植被等。在視覺上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形單元稱為旅游單元,如溝谷、灘涂、盆地、山峰、山脊,每一個旅游單元都至少有一個旅游點,由一系列的旅游單元組成旅游區,旅游單元構成旅游區的物質實體。具有游憩和審美觀賞價值的旅游點、旅游單元和旅游區就組成了旅游空間形態體系。
榆林秦塞長城國家公園的旅游空間體系就是由旅游景區、游憩區、旅游景點構成。由2-4個旅游景點構成游憩區,也就是一個旅游單元,再由若干個游憩區組成旅游景區,由此展開公園的空間景觀序列。其主要特點是在組織旅游空間的同時將能源旅游資源、地形地貌、歷史文化等與之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具有榆林魅力的旅游空間。
3.1.1旅游與能源旅游資源的空間結合
榆林是21世紀中國的能源接續地,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煤東運的重要源頭。在榆林秦塞長城國家公園規劃中,規劃用地東部分布有相當多的煤礦,在旅游空間組織時盡量與礦產資源相結合并加以利用,將此區域作為整個公園的能源供給中心并結合能源展示,充分利用榆林作為國家能源示范基地的優勢,將節能、低碳這條主線貫穿景區始終。規劃一、二期用地以能源展示為主,向世界展示榆林作為國家能源基地的風貌,同時國家公園內的建筑、景點和景群都已節能建筑為主,實現能源、低碳的目標。
3.1.2旅游與現有的地貌、水系的空間結合
榆林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水網分布密布,大多為內陸湖泊、水庫和河流,旅游結合當地地貌,創造獨特的毛烏素風景區、防風固沙風景示范區和國家自然水體風景區,充分展示榆林當地的體毛特征與自然景觀,并結合旅游設施、修學培訓、國際會議等功能,實現旅游與現有地貌、水系的結合。
3.1.3 旅游與歷史文化的空間結合
榆林市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鎮北臺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臺,榆林長城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國長城文化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榆林作為昔日的九邊重鎮,是昔日邊陲和民俗文化融合之地,是塞北蒙漢文化的交匯區域,涵蓋了黃河文化、草原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種文明,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榆林的邊塞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民俗文化上,榆林市陜北民間藝術之鄉,大秧歌、信天游、綏德石獅、三邊剪紙等以其濃郁的黃土風情和豐富渾樸的生活底蘊,風靡海內外;同時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榆林有著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旅游結合榆林的歷史文化空間,以秦塞長城為核心,結合鎮北臺、紅石峽、榆林古城等重要景點,并結合大型展演活動、考古活動、游覽活動、節慶活動等,將歷史文化與榆林特色結合。
3.2 道路交通結構設計
3.2.1旅游區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
能源城市的旅游區的交通組織方式分成人車分行和人車混行兩種,針對能源城市的特點,道路交通設計主要考慮與能源、游線結合,采用人車分行和人車混行兩種方式并行,在園區主要道路上采取人車分行方式,進入旅游區后步行道與汽車通路在空間上分離,設置步行道與車行道兩個獨立的路網系統,車行路采取圍繞旅游區或場地群落布置方式,并以枝狀近端路或環狀近端路的形式延伸到游憩場地出入口。在布置時盡量避開露天礦藏和自然水體等,并設置適當數量的停車位;步行道路應盡量在景區內部,將綠地、活動場地、公共服務設施與景點串聯起來,規避礦區,并延伸到游憩活動場地的入口。在園區的次要道路上主要采取人車混行的方式,次要道路交通量不大,主要是方便游客觀覽和通行,并且能夠作為生態通廊和消防通道,采取近端式布局,并在近端處設置回車場地。
3.2.2道路類型、分級
能源城市旅游區的道路有步行路和車型路兩種類型。在人車分行的路網中,車型路以機動車交通為主,兼有非機動交通和少量步行交通,主要方便于游客通行與能源的輸送,步行則兼有步行交通和步行休閑功能,并可兼為非機動車服務;在人車混行的路網中,車行路共有機動車、非機動車、和步行三種交通形式,也同時有專門的步行路系統,但一般主要是用于休閑功能。
道路按其功能可以劃分為主路、支路和小路三個等級。
3.2.3通路設計
通路作為旅游區空間結構的骨架,為出入口為起點,將區內各游憩活動場所、主要建筑物及各個空間作線形連接,這便是最簡單的通路特性。
從平面上分析,根據能源城市旅游區的特點,通路設計一般可以歸納為“向心式”、“環繞式”和“自由式”三種基本類型,在設計時一般會將三種通路方式混合使用,達到機動靈活的作用。
3.3 游憩空間構筑
能源城市的游憩空間有別于一般城市旅游區,其分布有其自身的特點:①在規劃游憩區的同時與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的結合,既要有利于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又要凸顯當地的自然環境特色。②游憩區與旅游區的交通連接,方便游客穿行和到達,要與旅游區內部的各種設施銜接,并與能源展示點相結合,使游客在觀覽的同時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提高節能意識。
3.4 游憩活動設計
旅游過程的游憩活動包括十個方面,即吃、住、行、游、娛、購、體、療、學、悟。在能源城市的旅游區中,從游客行為活動的特征來看,觀賞、娛樂、運動、療養是最純粹的游憩活動;修學、感悟、體驗是過程中的精神活動;運輸、住宿、飲食、購物既能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礎服務,又能滿足旅途生活的心理需求,人們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往往帶著享受和休閑的性質。在游憩活動設計的同時加入生態、低碳的理念,結合能源展示,使游客在活動的同時感受到能源的魅力。
秦塞長城國家公園結合景區歷史文化資源,推出以文化展演、節能展示、康體健身為核心的旅游活動帶:長城鎮北臺活動帶、春渡榆溪繞途旅活動帶、花開幾曲問陜北活動帶和秦道飛沙龍寨行活動帶。
3.5 能源利用
3.5.1 風能、太陽能的利用
利用風力推動發電機發電, 產生能量。特點是發電效率高、結構簡單、維護方便, 可靠性強、無污染。榆林位于陜西最北部,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生物質原料,為秦塞長城國家公園的生態能源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5.2生態水資源利用
陜北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地域, 因而對規劃景區內的水資源必須堅持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進行規劃與治理。規劃利用雨水收集系統,將收集的雨水形成溪流并匯成一個個水眼,既能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還能夠創造優美的景觀達到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效果。
4、總結:
近幾年來,隨著各國對能源越來越重視,能源城市的發展問題不斷的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能源城市擁有豐富的能源儲備,但是城市經濟發展上去了,卻帶來了城市環境惡化,居民生活枯燥無味等問題,所以能源城市的旅游區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在發展本地旅游業的同時還能豐富市民的生活。隨著人們旅游觀念的改變,不在盲目追求新奇獨特的游覽項目,愿意接受主動選擇接近自然及低環境影響的旅游形式,能源城市剛好可以利用自身能源利用與旅游區結合,創造其獨特的旅游形式。
目前,我國能源城市的旅游區規劃設計方法及其理論還在探索階段,本文以秦塞長城國家公園規劃為例,從旅游空間組織形態構成、道路交通結構設計、游憩空間構筑、游憩活動設計、能源利用五個方面闡述了能源城市旅游區規劃設計的一些方法,由于時間及自身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及有待深化的部分,筆者將在以后的學習與工作中繼續深入研究,為我國能源城市的旅游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萬朝蕾. 能源富集型城市轉型研究—以榆林市為例[D]西安建筑科學大學,2011.
[2] 張金東. 榆林能源開發的生態補償與生態保護對策研究[D]西北大學,2006.
[3] 馮中南,陳高科,翟子陸,倪振國.能源城市如何節能和可持續發展[C]節能環保 和諧發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三),2007.
[4] 解懷穎. 新能源新城市新機遇[J]中國城市經濟,2001,(08)..
篇2
關鍵詞:功能定位;交通量預測;景觀設計
Abstract: The scenic road is traffic, landscape, recreation and protection combine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special landscape road, its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with the general road is different. First, the transport occurs mainly due to the scenic tourists out of life, based on OD data traffic forecasts four-stage method is easy to distorti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area based on the number of visitors traffic prediction based prediction methods. Secondly, scenic road landscape requirem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ea,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the design of road landscape with scenic natural history, culture, ecological conditions echo each other, side by side.
Keyword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raffic forecasts;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U412.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金壇市地處江蘇省南部,古跡眾多,風光秀美,尤其是西部的茅山,峰巒起伏,綿延百里,是聞名世界的道教圣地,史譽“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位于茅山東麓,規劃總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以茅山風景名勝區、茅東旅游度假區和方山森林公園為中心,打造一個集生態游憩、宗教觀光、康體養生為一體的休閑度假樂園(圖1)。
為配合景區開發建設,金壇茅山風景區規劃建成以“五橫三縱”為主骨架的風景旅游道路網,輻射各旅游景點,服務景區內各居民安置點。(五橫:白乾公路、直茅公路、金沙公路、張常溧公路、金竹公路;三縱:茅山——方山旅游路、新浮路、花茅——薛茅公路)
1、道路功能定位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內部道路系統,在 圖1
滿足各功能區基本要求和組織景觀的前提下,分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其他道路三個等級(圖1)。主要道路是旅游景區與周邊道路相銜接、景區內部各功能單元之間相相銜接的主要道路,構成旅游區的路網骨架,以機動交通為主,如金沙公路、新浮公路。次要道路是景區內各功能單元內部、與主要道路之間聯系的道路,通向或連接主要景點,以人行和機動車為主,如致和公路。其他道路是景區各功能單元內各游賞景點的聯系道路,是旅游景區深入每個景點的游覽線,以人行為主,部分路段考慮游覽車和消防車通行。
2、交通量預測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由于歷史、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景區開發比較滯后,現有景點少,景區內道路基本以三級公路以下的鄉村公路為主。若采用一般公路交通量預測常用的以現狀OD資料為基礎的四階段法,由于相關小區和路網資料的缺乏,將導致預測結果失真。
考慮到作為景區內的風景旅游道路,未來的交通流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未來的游客人數和周邊旅游景點的開發 圖2
強度,因此采用未來游客人數結合沿線景點開發的方法進行預測(圖2):把金壇茅山風景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根據未來特征年景區的預測游客總人次,以景區未來的路網規劃和主要景點的區位確定游客在風景旅游區中交通出行的主要路徑和分布,參照類似景區的經驗數據確定游客出行中某一道路的占有率,結合該道路沿線居民的出行數量,最終確定其未來各年的交通量。
以新浮公路為例,計劃于2012年建成通車,交通量按15年預測,遠景年為2027年,各特征年定位2015年、2020年和2025年。
(1)旅游交通出行
① 游客人數預測
根據《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茅山風景旅游區到2012年,接待游客規模約為250萬人,2020年游客接待規模約為520萬人,根據插值法和考慮未來的游客增長率,確定未來2025年和2027年的游客人數分別為680萬人次和730萬人次。考慮到未來日游客人數與本項目的日均交通量密切相關,而風景旅游區旺季和淡季的游客人數變化較大,完全按照旺季或者淡季來計算日游客人數會造成投資的浪費或降低道路的運行的質量,參照一般風景旅游區的經驗,全年可游天數(日)按200天計算,具體數據如下表: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可以分為南北兩片(圖3),南片主要是方山森林公園游賞區,北部片區主要為茅山風景名勝區、茅東旅游度假區和觀光農業康體體驗區。北部片區的縱向道路主要有新浮公路、花茅公路和茅山旅游路:新浮公路位于路網中間,沿線主要為生態觀光園、休閑度假村;花茅公路位于東側,其東側為揚溧高速,西側主要為觀光農業區;茅山旅游路位于西側,沿線主要為茅山風景名勝區。
根據《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結合景區內四個主要游覽區和規劃路網,確定四個游覽區游客吸引量。圖3
未來年各主要游覽區游客總量預測表(萬人)
按游客在旅游區平均每天出行次數為2.5,計算各主要游覽區各特征年出行次數:
根據新浮公路沿線景點規劃、與對外公路的銜接狀況,結合相關調查數據,確定新浮公路分擔的游客出行次數為觀光農業康體體驗區和茅東旅游度假區出行次數總量的50%,各特征年出行次數見下表。
未來各年新浮公路出行次數預測表
② 車型比例預測
新浮公路主要服務于旅游區游客,客運占主要比例。因此,進行旅游區游客交通量預測時將車型比例分為小客車、中客及大客四類,符合新浮公路旅游道路的出行特點。
根據項目區域路網歷年交通構成分析,車種的比例變化與GDP有著良好的相關性。車型預測采用指數模型,與GDP回歸預測,同時參照類似景區的經驗數據(如杭州龍井山等相關景區),對預測結果進行適當修正。
式中:Y:交通量; X:GDP;α、β:回歸參數。
車型比例預測結果
③ 游客交通量
根據車型比例預測,按小客車平均載客3人,中巴為15人,大巴為30人考慮,計算出未來各年由景區游客產生的客車出行數量。
未來各年游客交通量預測結果
(2)沿線內部交通出行
新浮公路向南直接聯系薛埠鎮區,沿線兼有致和安置點,具有服務沿線和鎮區居民出行的功能,貨車主要服務于沿線度假區、休閑社區以及生態農業基地的物資運輸,具有一定的比例,參考一般經驗數值,沿線內部交通量取游客交通量的25%。
(3)路段流量預測結果
綜合以上分析,新浮公路未來路段流量見下表:
未來年流量增長主要集中在2012至2020年,一是由于景區景點和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二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居民的旅游需求,同時小汽車的普及也會不斷增加景區的游客人數,進而使本項目在這一階段的流量激增;2020年之后,景區發展趨于平緩,增長率逐漸降低,流量穩步提升。
3、道路景觀設計
風景旅游道路景觀設計既要使道路本身成為可供游覽的景觀,又要讓道路融入整個景區,成分景區的組成部分,不能對景區產生明顯的分隔作用。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道路景觀設計以整個茅山道教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主線,通過對道教文化的提取、概括,結合不同道路沿線銜接的不同景點,既融合道教文化的精髓,又營造各自的氛圍。
以茅山旅游公路和金沙公路為例,茅山旅游公路沿線主要經過乾元觀坤道文化保護區、仙姑文化旅游村、道教文化博覽區(元陽觀、崇壽觀)等富有盛名的道教觀宇,因而將其定位為人文景觀路,旨在讓游客感受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考慮在道路交叉口或局部開闊地設置道教文化景墻、三清道尊像等元素與植物結合在一起,通過道教文化符號詮釋其景觀特色,凸顯道教文化特點(圖4)。金沙公路沿線主要經過旅游度假村、民族風情度假園、茶園、苗圃等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因而將其定位為生態景觀路,通過節點設置景石圖騰柱、景石與花卉組合詮釋其景觀特色,營造路在景中的氛圍(圖4)。
在此基礎上,道路各專業設計注重細節設計,配合景觀總體設計要求,主要體現在:
(1)線位布設順應丘陵區的地形走勢,不改變區域固有的地勢特點。盡量繞避生態敏感區(植被茂盛區、物種分布連續區以及獨特珍惜物種分布區),盡量減少破環和切斷生態鏈。路線布設把握與景觀的空間關系:對于規模宏大的景觀,路線布設適當遠離,給觀賞者提供足夠的視野;對于點式景觀,線位適當靠近,便于游覽。
(2)邊坡防護以自然植被為底,配以景觀樹種、山體開挖石頭形成景觀小品,削弱道路的獨立存在感,融路于景。利用山體挖方邊坡,篆刻道家經書典籍或反映道家文化的畫作,增添道路的景觀文化。
圖4
(3)道路排水邊溝采用矩形代替梯形,同時減小邊溝寬度、加大深度,以減少圬工敞口面影響景觀視覺。
4、結論
(1)根據風景旅游道路的交通組成特征,提出將風景旅游道路交通量分為因游客產生的流量及因沿線內部出行產生的流量兩大部分,并均以景區未來游客人數預測為基礎的方法。繼而以金壇茅山風景區內的新浮公路為例,驗證該方法的可行性,為風景旅游道路交通量預測方法提供借鑒。
(2)道路景觀設計以金壇茅山風景區的道教文化基礎為背景,結合不同道路沿線人文、生態景觀差異,賦予每條道路不同的景觀設計主旨,做到統而有別、形散而神不散。同時道路路線、排水、防護等各專業設計注重細節,服務于道路景觀要求。
參考文獻:
(1)《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2008-2020),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9.5;
篇3
1唐山灣國際旅游島項目概況
1.1地理區位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東南部濱海處,樂亭縣境內。旅游區西臨曹妃甸濱海新城,東接京唐港區,北面至濱海大道,南至渤海。國際旅游島規劃陸域面積40.75km、島嶼面積32.25krn2。
1.2現有資源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周邊旅游資源豐富。作為南部沿海重點旅游區——菩提島、月坨島、金沙島國際旅游島開發業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并開始進入市場;樂亭縣渤海灣畔的金銀灘,其沙質細柔、黃白相間,這里天藍水碧、潮平沙軟,是海浴、沙浴、日光浴勝地,亦是品嘗海鮮、海釣趕海的旅游佳地,吸引著京津等地的市民前來休閑度假,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1.3存在問題
1)低檔次的旅游產品。現有資源多數處于初始粗放開發狀態,景點起點不高,大部分旅游資源尚未完成深層次開發,顯得單調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參與性強的項目和休閑度假型項目。
2)生態系統未得到良好保護。濱海岸線一帶現狀均為蝦池用地,海水倒灌導致土壤鹽堿化嚴重,沿岸植被嚴重減少,濕地退化,威脅生物多樣性。
1.4設計目標
充分發揮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地處京津冀重要區域的區位優勢,合理規劃、綜合協調,將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建設成為海洋生態之島,海濱溫泉之島,海濱健康之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采用生態修復與濕地開發等多種生態建設手段,實現生態環境與旅游區的協調發展。
2規劃理念與定位
旅游區不僅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現城市生活的舞臺。良好的規劃設計作為旅游新區開發的第一步,必須確立新的規劃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區的生態開發和環境保護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
2.1規劃理念
1)生態的理念。注重國際旅游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改善陸域海岸線的綜合生態環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態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陽光、沙灘、海上運動、溫泉等旅游資源特色,強化濱海度假的休閑娛樂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觀賞和教育,突出漁業風情特色,倡導游客的漁業風情體驗、參與和互動,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傳承與參與。
4)和諧的理念。改善原有漁民的生活環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經濟利益,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態旅游特色。規劃打造國際旅游島成為北方濱海地區觀賞海島生物、植物和鳥類的旅游基地。
2)海濱溫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當地現有資源,規劃旅游島成為北方濱海地區僅有的海濱溫泉度假勝地。
3)海濱健康休閑游特色。打造北方濱海地區重要的海濱游泳、日光浴、沙灘休閑運動、海上運動及其他休閑運動的場所。
4)漁業風情游特色。利用現有資源,保留當地特色,形成北方濱海地區體驗漁民風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規劃構思與設計
3.1規劃結構
規劃區結構劃分為“一軸兩帶一心五區”。一軸:樂北路旅游景區主軸;兩帶:海岸休閑景觀帶和濱海路旅游景觀休閑帶;一心:旅游景觀中心;五區:西部的漁家風情旅游區、中部的旅游綜合服務區、南部的旅游商務休閑區、中東部的海濱旅游居住區和東部的海濱特色度假區。
3.2功能分析
1)漁家風情區:位于規劃范圍西部,是以展示國際漁家文化,弘揚當地漁民的民生民俗,以漁業風情游和漁業特產商貿為總體功能定位的區域。
2)旅游商務休閑區:位于規劃范圍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碼頭、旅游服務中心、賓館酒店等綜合商業服務設施為主要功能。
3)旅游綜合服務區:位于規劃范圍北部,以居住、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
4)海濱旅游居住區:位于規劃范圍東部,以承擔旅游區的居住和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主,借助毗鄰旅游商務休閑區的優勢發展度假村等職能,并建設高標準住宅。
5)海濱特色度假區:位于規劃范圍最東端,規劃建設游艇別墅、游艇俱樂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為核心的特色度假區;高標準的環境設計在完善旅游區功能結構的同時也能給居民提供一個更舒適的游憩空間,提升國際旅游島的文化品質。
3.3綠地系統設計
采用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法,將現狀濕地分為三部分:自然濕地、養殖區濕地、河道濕地,劃分為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分別進行修復。通過生態修復,最大限度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展現濕地獨特景觀,同時合理開發生態養殖和生態旅游,提升經濟效益。通過區內河道疏浚與濕地修復形成的綠色生態主鏈、片狀的生態綠地、防護綠地和星羅棋布、發散在各部位的點狀綠地組成區內的綠地系統,組成“縱橫交錯”的綠地網絡,與外部海、水、綠等生態系統緊密聯系,為整個新區生態編織功能良好的綠肺。充分體現各種綠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漁家風情園生態綠地對界內提供綠色休閑、濱海開敞空間提供親水空間與游憩空間外,結合商業區人流密集的開放空間,沿路組織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園;結合道路綠帶、居住區綠地建立均勻密布的街頭綠地、中心綠地等,為城市居民提供優美的綠色游憩環境。
3.4城市節點設計
城市節點應突出其城市的標識和窗ISl功能。重視節點的功能和作用,突出節點的個性特征。
1)休閑娛樂碼頭標志節點:作為旅游區的特色觀光休閑碼頭,突出周邊的城市綠地景觀作用。
2)旅游區景觀中心節點:以撈魚尖中心廣場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標建筑為中心,將周邊的開敞空間、濱海棧道、配套服務、商務酒店、旅游碼頭、商務休閑區、產權酒店等不同功能區集聚于一體,使該節點成為城市環境最美、最具人氣和活力的地區之一。
4結語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今后將成為唐山樂亭的一個重要節點和示范地,將給周圍居民提供一個綜合性的游憩場所,也給外來游客帶來輕松、健康、愜意的休閑空間。通過本次城市設計工作,為如何構筑海濱旅游度假區的自然生態景觀做了有益探索,我們得出幾點結論。
4.1生態保護與修復
規劃嚴格控制國際旅游島內的旅游開發規模,充分進行生態保護和修復。以陸域濱海岸線的生態修復為基礎,強化對濱海岸線中河道與生態濕地的保護與修復。
4.2濱海岸線和旅游功能互補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主要承擔海洋生態旅游、海上運動、沙灘運動以及溫泉度假的職能。濱海岸線旅游區主要承擔商務會展、海濱度假、漁民風情、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整個旅游區的綜合服務職能。
篇4
快發展。1--10月份,全縣已接待游客496萬人次,門票收入1億多元,旅游總收入24.3億,同比增長29%、28%、30%。
一、旅游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依托資源優勢,以發展大西柏坡紅色旅游為核心,堅持紅綠結合、紅古結合、紅溫結合、紅俗結合,科學整合旅游資源,高標準規劃,高檔次建設,全力打造特色名牌旅游產品。
1、科學規劃,全面啟動大西柏坡紅色旅游區建設進程。
經過現場踏勘和資料收集,結合我縣旅游資源發展現狀,與河北省旅游開發研究中心共同努力,完成了《大西柏坡紅色旅游開發總體規劃》,并通過評審;協助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完成了《大西柏坡建設發展規劃》,并通過評審;完成了《天桂山銀河洞景區開發總體規劃》及《天桂山旅游綜合服務區規劃》評審論證;與河北省地理研究所一道編制完成了《駝梁景區升級改建修建性詳規》,為景區打造5a級景區奠定了基礎。
2、啟動了大西柏坡旅游區建設,景區點開發進一步加快,旅游產品更加豐富多彩。
大西柏坡旅游項目共28個,總投資232.72億元,目前已開工和計劃年內開工的項目18個,總投資48.3億元,正在積極謀劃和計劃實施的項目11個,總投資184.42億元。這些項目品位高、規模大、投資多、帶動能力強。項目的建設對進一步豐富大西柏坡旅游區內容,優化旅游產品結構,促進旅游產業升級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平山縣全年完成投資5.4億元。
一是駝梁景區升級改造工程。駝梁—五岳寨整合5a景區升級詳規已編制完成。截止目前,該項目通過自籌資金已完成以下項目:觀光車道拓寬硬化m,1500㎡應急備用車場已完成漿砌、平整及綠化美化等工程,300㎡觀光車場已完成護壩壘砌平整等,景區檢票處橋梁擴建拓寬130㎡,綜合服務樓已全面竣工配套并投入使用,新收購綠苑宿舍樓及購置垃圾清運車2輛,南、北湖及旅游路兩側綠化美化1500㎡、卸甲河農業觀光園區水庫、王柏溝野果采摘園完成水景及停車場基礎工程建設。木廠綜合服務區項目已和木廠村達成意向,并完成效果圖及設計,項目正在緊張洽談中,前期手續正在辦理。投資300萬開發建設駝梁山旅游度假村,目前已完成規劃設計和三通一平。
二是天桂山整體提升工程。完成了《天桂山銀河洞景區開發總體規劃》及《天桂山旅游綜合服務區規劃》評審論證申請報告和項目核準,建設用地已上報國土局完成規劃調整,區內步游路已開工建設;;由河北懷特集團總投資2.8億元的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果品采摘、民俗體驗于一體的旅游項目在天桂山旅游區佛光山景區正式啟動;投資萬元建設的沕沕水旅游服務區,目前賓館主體工程已完工,正在進行室內裝飾,沕沕水景區4星級廁所完工并投入使用,30000平方米停車場水泥墊層已完工,正在石板硬化,紫云山景區已完成景區規劃評審,正在南方上市公司洽談對接。這些項目的實施,將對天桂山旅游區提升上檔,加快大西柏坡旅游目的地建設進程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三是溫泉旅游內容進一步豐富。白鹿溫泉在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區的基礎上,加快升級改造,品位檔次日益提升。總投資2.78億的白鹿溫泉二期工程占地300畝,建筑面積36000平方米,集室外溫泉水上樂園、綠色農業觀光采摘園、戶外拓展運動場、vip高端溫泉休閑區、專屬休閑溫泉會所及林溪瀑湖休閑區于一體。其中投資8000萬元的水上樂園加勒比海灘項目已于今年7月1日對外營業,vip高端溫泉休閑區正在建設主體工程,其余項目正在緊張建設,2012年可全部完工。西柏坡會館占地35平方公里,內容為溫泉度假村,五星級賓館,室內外活動中心等,目前已投資6000萬元完成土地征用手續,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規劃設計,進行三通一平等工作,預計總投資可達146億元。北馬冢農業觀光園完成土地平整和竹林景觀長廊建設,滑雪場雪道基本完工,綜合服務樓正在裝飾,索道主體已開并完成設備購置,預計年內營業。總投資6000萬元的西柏坡紅色旅游咨詢服務中心二期工程室外露天溫泉,已完成規劃設計,并成功招商河北宏業旅游集團公司合作開發,目前已簽訂合作意向正在進行資產評估。總投資1.4億元的朔黃鐵路溫泉接待中心已投資3000萬元進行了開工建設。總投資2.4億元的御景莊園現已投資4000萬元完成了三通一平、地下排水管網和環境綠化,部分別墅已開建設。一大批在建、新建旅游項目建設正在進行,溫泉作為省級重點休閑旅游度假中心
<蓮~山課件>,服務接待規模逐步狀大,品位和檔次日益提高。
四是積極打造農業旅游觀光園區建設,發展鄉村旅游。通過旅游與農業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游、農業觀光游、瓜果采摘游,不遺余力地抓好農業觀光休閑游。對符合我縣鄉村旅游的項目進行了全面普查摸底,經過篩選,我們選定了資源基礎較好,服務設施較為完善,管理體系較為健全的天桂山十里桃花溝、溫塘
篇5
[關鍵詞]生態旅游規劃 ; 景觀生態; 金盤山
中圖分類號:S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3-0269-02
生態旅游最初是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在欠發達國家被迫開始的,現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經濟的新增長點。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指科學技術的研究,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三是商業意義的,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因此,生態旅游可看作是線路的組合。其中,金盤山生態旅游區是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習俗為旅游對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觀賞、休閑、體驗、健身、科考、習作、繪畫、攝影、購物、度假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
1.金盤山景區概況
金盤山態休閑旅游區地處福建省上杭縣廬豐畬族鄉的章金村內,章金村屬于革命老區基點村、省級生態村。位于上杭縣城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6°30′-116°45,北緯24°59′-25°01′。東西寬2380米,南北長3300米,面積4約650公頃,其中山林面積 606 公頃,農田面積 43公頃。村有118戶519人。距離上杭縣城區10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平均氣溫19攝氏度,無霜期300多天,境內多為低山、丘陵地,土壤含無機磷豐富。它位于上杭縣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軸線上,是紅色古田-才溪-臨江樓旅游~摩陀寨~李氏大宗祠旅游區風景區黃金旅游線中的重要節點。
2.景觀生態學分析
對于具體的旅游地而言,其主要功能是為人們提供旅游活動載體,同時作為生態系統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基因庫,在線路規劃中,引入景觀生態學原理,結合生態因素,可以使兩方面的功能更好實現[1]。本文從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格局、景觀功能分區等方面出發,結合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來探討金盤山生態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
2.1 金盤山景觀結構
景觀結構是指不同生態系統或景觀單元的空間關系,即指與生態系統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及空間配置相關的能量、物質和物種的分布。景觀生態學將景觀空間結構分成3種基本結構或要素: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簡稱斑塊――廊道――基質模式[2]。
(1) 基質背景和景觀斑塊。金盤山的基質背景可描述為:原生態的亞熱帶自然風景、生態家園。構成這一基質背景的景觀斑塊包括:
一是植物景觀斑塊。以天然闊葉林居多,主要常綠闊葉樹有米楮、苦楮、甜楮、絲栗栲、細柄阿丁楓、楊梅、木荷等樹種,常綠針葉樹有馬尾松、杉木等。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
二是動物景觀斑塊。未被完全開發的金盤山生態環境為飛禽走獸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樂園,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和保護意義。
三是氣象景觀斑塊。地處金盤山風景區,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地處高處,可觀日出、云海、佛光,賞如夢如幻的自然美景。
四是社會人文景觀斑塊。金盤山開發出的農業觀光園、農家樂、休閑健身場地、寺廟禪寺,是社會生活、人文底蘊的結合。
(2) 廊道。金盤山廊道從空間上分為3類:一是區間廊,即外部旅游者進入金盤山景區的各種交通線路;二是區內廊,即景區內連接景觀斑塊的內部通路:三是“斑”內廊,指景觀斑塊內部的旅游線路,如寺院內的游覽路。從形式上分為兩類:一是人工廊道,如公路、橋、蹬道、游山石徑等;二是自然廊道,如河流、植物景觀斑塊的自然分水嶺等。
2.2 金盤山景區景觀功能分區
一定范圍的區域環境即是一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在該景觀中存在廊道、斑塊和本底基質三要素。景觀要素本身在大小、形狀、數目、類型和外觀上的不同或變化而導致區域的景觀結構的不同與變化。景觀結構的差異性就導致景觀功能的差異性,如使物種、能量、養分和信息在景觀要素之間的流動與相互影響導致生物種群的變化。因此,在景觀規劃時首先要針對不同的景觀格局進行功能分區。
根據規劃設計和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資源現狀,結合生態休閑旅游區發展要求,把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分為“一個中心,三園五區”:“一個中心”即服務中心;“三園”即果園、竹園、茶園;“五區”即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1996年L.B.W.Nieuwkamp提出的生態旅游地分為四大區域:野生保護區、野生游憩區、集游憩區和自然環境區[3]。這些分區模式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旅游區規劃中得到了實際應用。據此,金盤山的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屬于野生游憩區;寺廟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屬于密集游憩區;果園、竹園、茶園(三園)、休閑農業觀光區屬于自然環境區。
3.生態旅游線路規劃設計的原則
3.1 符合生態旅游主要特點的原則
生態旅游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作為旅游資源,并強調保護旅游資源。其主要特點是:自然性、保護性和參與性[3]。
3.2 體現綜合效益的原則
這一原則既是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也是景觀生態學在旅游地規劃中實際應用的體現。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生態環境效益,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效益,即要符合旅游者的需求,體現市場經濟需求。
4. 金盤山生態旅游區規劃設計
根據金盤山景觀格局和生態旅游功能分區以及生態旅游規劃原則,將各景區規劃定位如下:
4.1 “一個中心”:服務中心
主要用于為游客提供服務和景區的日常管理,同時也是一個展示窗口,擬在入村水口設置迎客門1座、接待室和服務區600、廣場2000。接待室內布置與生態休閑信息相關的石景、圖片、文字等,宣傳生態旅游文化。
4.2 “三園”:果園、竹園、茶園
充分利用現有竹園、果園、茶園,通過集約經營管理措施,修建觀光、生產體驗園,開展三園觀光、生產體驗活動。吸引游客。
4.3 “五區”: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
?休閑農業光觀區
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是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功能。利用現有的農田和荒坡地發展種植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綠色環保農副產品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采茶,使用古老農具用牛犁田、爬田、插秧等體驗農事生產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寺廟區
選擇在金盤山處建1座朝圣廟,金盤山自然植被保護完好,景觀資源豐富;地勢開闊平坦,進行場地平整綠化、平地修建其他輔助設施,維修改造原有小路連接森林沐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在山頂處的雷壁寨建觀光塔1座,塔的建防護欄。早上可觀看日出,晚上可以欣賞到上杭城燈火,可極目眺望,使人心曠神怡。
?森林浴區和珍稀植物鑒賞區
燕子角山場到長坑里山場,群山綿延,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形成極好的山地小氣候,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植被類型,蘊藏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山中有大片的原始闊葉樹林、有瀑布等,在山間荒田和游覽公路旁,設計種植珍稀闊葉樹種,樹種選擇紅豆杉、銀杏、花櫚木、竹柏等等。開展體驗森林浴,叢林探幽活動和珍稀植物鑒賞活動,開展登高攬勝等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瑟皮沙山場的瀑布景點為依托,修建木棧道及涼亭等配套設施。對道路兩側及其周邊環境進行修整,于林中布設游步道、石凳、休息亭等,并在林下套種一些芳香植物、市民通過呼吸芳香物質的精氣,刺激大腦植物神經,增強內分泌,改善身體狀況,達到康體目的。通過珍稀植物的鑒賞,人們從中得到科普教育,增強了保護植物保護大自然的的意識。
?休閑娛樂區
擬將現有村部分民居改造成農業生態休娛樂閑區,布設農家樂20家。適當增加休閑娛樂廳、餐飲美食、時尚休閑等建筑。為游客提供與體驗民俗活動,諸如打糍粑、做米板、炸棗,舞龍燈、舞香燈、對唱客家山歌等娛樂。在民居周邊植物種類相對單一、同時又屬視覺焦點的地段,進行適當人工栽植的綠化樹如:香樟、南方紅豆杉、銀杏、竹柏、天竺桂、楓香等。同時配種些紅花繼木、紅葉石楠、鐵樹、金心女貞等觀葉植物,營造景觀林,達到春季山花爛漫和秋時紅葉漫山的效果。
?運動健身區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觀老虎巖(溶洞),離老虎巖200M的彩圓背山場,海拔350M,自然植被保護完好,建塔一座,平地修建防護欄,區內設置健身場地和器具1套。同時用福建山櫻花,山杜英,紅楓,海桐球、紅葉石楠球、紅花繼木球、金心女貞球等樹種綠化。,在彩圓背山澗匯合出口處筑壩新修建人工湖1個,沿湖修筑環庫路,沿路種植綠化樹。如:垂柳、大青、天竺桂、桂花、大皇椰等,適當地段修筑垂釣臺,供人們釣魚修身養性。山頂雷壁寨與老虎崠大山遙遙相對,其海拔高海拔高度777.7米(老虎崠海拔582.1米),地形開闊平坦,修一登高望遠塔,不僅可觀賞金盤山整個景區,而且還可以眺望上杭縣城及客家汀江母親河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4.4、綠化美化規劃
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的植物資源豐富,以天然闊葉林居多,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如種類眾多的粗大木質藤本,滴水葉尖,林冠較緊密,中型葉植物較多等,構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觀。
4.4.(1 )規劃原則與措施
4.4.(1 )-1 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觀的重要基礎,必須加以保護,植物景觀布局以保護和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
4.4.(1 )-2 在功能區、景點美化上,堅持因景制宜、適地適樹和植被類型多樣化的原則,通過補植,適當疏伐等措施,增加花果、色葉、芳香類植物,進行美化和香化,使森林景觀豐富多彩。
4.4.(1 )-3 通過林種改造,林木定向培育,分期分批綠化美化,提高森林整體結構景觀效果,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觀賞內容,提高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質量。
4.4.(1 )-4 本著以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布局為重點,采取點、線、面結合的原則,合理的配置植物。以求各類建筑在風格、體量、造型、色彩等與自然植被環境彼此融治、相互協調。
4.4.(1 )-5 總體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景區的地方特色,同時又適當引進名貴、觀賞價值高的樹種,培育發展稀有名貴品種,實行喬、灌、藤、草相結合搭配,形成地被植物、灌叢、攀援、亞喬木、高大喬木的復層森林群落景觀,力求豐富棋盤石生態休閑旅游區的空間美感。
4.4.(2 )功能區、景點植物景觀規劃
植物配置應根據功能區的特點,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形成各自的特色。
4.4.(2 )-1 面上綠化美化
根據以保護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首先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叢,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所有綠化都應喬、灌、花、草相結合,自然植物群落與人工植物群落相結合,森林按風景林經營,嚴格控制采伐。通過對林種的改造,在宏觀上形成一定氣勢,以構成廣袤無垠、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效果。根據景點開發和景觀建設要求,可種植一些樹形優美的風景樹種,點綴一些觀花、觀葉的灌木和花卉,如山烏桕、山合歡、紫薇等,使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更增艷色,更具魅力。達到春時絢爛,夏日濃蔭,秋季馥郁,冬令蒼青的效果。
4.4.(2 )-2 線上綠化美化
線上植物景觀設計主要是道路沿線綠化,以綠為主、綠美結合、綠中造景,植物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沒有土壤。重點旅游線路應充分利用現有森林風景資源,采取規則式和片段式相結合的方式營造護路林和遮蔭林,以闊葉樹為主,喬、灌、花、草相結合,道路兩側或一側有景可賞的地段,間隔5-6M種植一株香樟、山杜英、天竺桂等綠化樹種,綠化樹種間可栽植杜鵑、梔子花、福建山櫻花、紫薇、紅葉石楠球等灌木。剩余的空地可種植狗牙根草、蜘蛛蘭、沿階草等草本植物。在道路的轉折處,配置高低錯落的花境,以簡勝繁,樸素簡練為基礎,不僅要有雄健挺拔、濃郁如蓋;還要有樸素蘊藉,雅淡而看的效果,使之具有通透與庇蔭兼具,顯露與幽奧并存,處處入畫,別具一番情趣。
4.4.(2 )-3 點上綠化美化
點上的植物配置以喬、灌、花、草植物群落,立體構成,遮角擋蓋,以散植和孤植組成植物景觀,花境、臺前、游道邊配以草花依高矮序列,季相、色相予以調整,使游人居住和閑游間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5、小結
在景觀生態學的基礎上,對金盤山景區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保證生態自然性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生態游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滿足了生態旅游的特色。根據當地的氣候、人文、環境等特點,形成了規劃思路,對該生態旅游區的近長期規劃建設有個指導性的意見,本文為決策們提供了規劃設計的依據,有些細節問題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祁黃雄、林偉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人文地理》,第22~26頁,1999年第1期.
[2] 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第42頁,科學出版社, 2001年.
[3] Nieuwkamp. L. B. W,Zone Medalling in Ecotourism [A],《生態旅游規劃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1996年.
[4] 《龍巖市志?上杭縣志》 2012年編著.上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5]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2版,楊賚麗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
[6] 《園林工程》孟兆禎、毛培琳、黃慶喜、梁伊任編著.中國林業出版社.
[7] 《觀光農業概論》潘賢麗著.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
[8] 《上杭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2012年編著.上杭縣林業局.
篇6
關鍵詞:鄉村景觀;旅游;鄱陽湖流域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9-0131-02
江西省面積的97%屬于鄱陽湖流域。鄱陽湖流域農業發達,被稱為“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底蘊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謠、節令、習俗、耕技等方面獨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鎮。距今為止江西省有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浮梁縣瑤里鎮、青原區文陂鄉陂村、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江灣鎮汪口村、思口鎮延村、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等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鎮。流域內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具有較大的旅游發展潛力。鄉村旅游已成為鄱陽湖流域經濟開發和旅游研究的熱點[1]。筆者試圖對鄱陽湖流域鄉村旅游景觀進行規劃設計,實現鄉村旅游景觀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完美統一,讓農業發展方式與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發展相協調,維護鄱陽湖“一湖清水”[2]。
一、研究區鄉村景觀旅游規劃的意義
(一)保護文化遺產,豐富旅游資源
鄱陽湖流域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豐富多彩,農耕文化與良風美俗交相輝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魚俗文化、候鳥文化、陶瓷文化、藥文化、酒文化、禪宗文化、儺舞文化、廬陵文化、客家文化異彩紛呈[2]。對鄉村景觀進行旅游規劃,開發中國最美鄉村游、梅窖三僚“風水文化第一村”、 “中國客家圍屋第一縣”等鄉村旅游,對保護文化遺產,豐富旅游資源具有重要意義[2]。
(二)保護環境,提高旅游資源的品位
由于工業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城市環境質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對鄉村優美環境的向往油然而生。鄉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點及鄉村旅游的賣點都是優美的環境,因此,對鄉村景觀進行旅游規劃,通過旅游業的科學管理促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保護環境,提高旅游資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義古村群、進賢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庫、婺源理坑、永修吳城、浮梁瑤里、新余昌坊、龍虎山上清、金溪竹橋、廣昌驛前、龍南關西、貴溪樟坪、井岡山菖蒲、樂安流坑、銅鼓大等鄉村環境無一不讓行人和游客交口稱贊[3]。
(三)振興鄉村經濟,促進社會和諧
鄉村旅游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帶動功能大、輻射能力強、倍增效能高等優勢。因此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動居民消費,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能增加鄉村居民的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調整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讓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4],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二、研究區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困境
(一)開發與保護相矛盾
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經營者因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不惜犧牲資源與環境、破壞文化遺產,導致旅游開發與保護相矛盾。如,婺源鴛鴦湖由于水上旅游項目的開發帶來的快艇的影響和游客的進入,干擾了來湖棲息越冬的鴛鴦,冬季來婺源棲息的鴛鴦由開發旅游前每年大約4 000對銳減至每年2 000多對[5]。為了經濟效益,鄉村旅游景區商業氣息過重、旅游商品泛濫,嚴重破壞鄉村特質性景觀,淡化了鄉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鄉村不少居民為了經營旅社、飯店和小買賣,拆舊房建新房,導致古建筑的破壞和文化遺產的丟失。
(二)缺乏景觀資源特質性的認知與保護,導致景觀同質化
鄉村景觀是鄉村與其所處的自然、文化、社會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系統與格局[4],不同的鄉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研究區鄉村景觀規劃過程中沒有正確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往往因為眼前利益,頭腦發熱,照抄照搬他人掙錢的項目,缺乏景觀資源特質性的認知與保護,導致景觀同質化。
(三)景觀類型單一,景點分散
研究區鄉村旅游景觀類型單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觀,如安義古村群與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鎮是研究區鄉村旅游主要景觀;二是農家樂和采摘園景觀,如采梨、采橘、采蓮、摘草莓等與品農家菜、吃農家飯、體驗農家生活。研究區鄉村旅游景觀不僅類型單一,而且景點分散;不僅研究區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鎮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東線、北線、西線各景區景點也很松散,通達度不高。
三、研究區鄉村旅游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一)生產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鄱陽湖流域是中國水稻生產主區,在鄱陽湖沿岸鄱陽、余干、萬年等鄉村構建稻、魚、鴨共棲農田景觀;在郊區或城市周邊的鄉村構建輪作農田景觀、間混套作農田景觀;在丘陵地區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灘地果漁糧”立體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如婺源篁嶺丘底河谷灘地形成稻-魚和藕-魚特色水域區,丘上小于5°的緩坡地帶種植特種水果、瓜類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種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頂形成水保林木區,布局上突出春季賞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體驗的景觀特色[2];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去構建“糧(飼)―豬(牛)―沼―稻(果、棉、茶、油、菜)”農田景觀[6]。
(二)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鄱陽湖流域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歷史文化名村為龍頭的古村名鎮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陶瓷文化的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客家文化的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道教文化的的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以婺源為龍頭的中國最美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三)綜合性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
綜合性鄉村景觀旅游規劃包括自然景觀、生產景觀、文化景觀、體驗景觀的規劃。在規劃過程中要保護景觀的動態性特征、景觀的復合性特征及鄉村景觀資源的整合,并依據鄉村旅游的特點、鄱陽湖流域自然景觀、資源環境及目標市場與系統內部空間結構相互作用的關系,按坡度、等高線從低到高進行水域和濕地漁俗文化體驗與候鳥觀光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平原農耕文化體驗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丘陵、盆地特色種養休閑農業旅游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和山地景觀旅游垂直開發規劃設計(包括山底溫泉度假享樂景觀構建、山腰認知觀賞與休閑療養景觀構建、山頂草甸體驗休閑景觀構建)[2]。
參考文獻:
[1] 大江網.江西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1個數量列全國第4位[EB/OL].http://.cn/o/2013-02-26/175926365729.shtml,
2013-02-26.
[2] 金姝蘭,姚寧萍,潘華華.鄱陽湖流域農業旅游垂直開發模式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2,24(5):931-935.
[3] 張香鳳,楊光灶,金姝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鄉旅游互動模式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2):312-316.
[4] 王娜,魯峰.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探討[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706-708.
篇7
一、“旅游+”戰略
1.“旅游+”的問世
“旅游+”戰略由北京伯聯顧問于2015年5月首次提出,并應用于“文山州旅游業發展戰略規劃”。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發表署名文章《開明開放開拓,迎接中國“旅游+”新時代》,全面解釋“旅游+”是什么、為什么,并從戰略層面、重要行業、熱點領域闡述如何實現“旅游+”。“旅游+”已由一項口號和國家政策應用于實踐,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滲透到其他行業之中,不同的學者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和行業動態開展“旅游+......”的研究,“旅游+”作為一種新形態廣泛的運用到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之中。
2.“旅游+”的內涵和作用
“旅游+”指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
同“互聯網+”一樣,“旅游+”具有“搭建平臺、提升價值、促進共享、提高效率”的功能。“旅游+”能拉動需求和市場,為所“+”各方搭建巨大發展平臺;“旅游+”通過有機融合,產生“1+1>2”的效果,加出價值、放大價值;“旅游+”是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是服務于人的“+”;“旅游+”是充分拓展的“+”,“+”的對象、內容、方式豐富多樣,“旅游+”的效果豐富多彩。
3.“旅游+”的內容
推進“旅游+”,“+”什么、如何實現“+”是中心。“旅游+”延伸到第一產業,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旅游+”延伸到第二產業,大力發展旅游裝備制造業;“旅游+”延伸到第三產業,促使旅游與文化、金融、交通、商務、醫療、體育等產業握手,誕生新業態、孕育新產品。
李金早指出,從戰略層面上,推進“旅游+”國家重大戰略,推行旅游+“五位一體”建設、旅游+“五化”戰略、旅游+“一帶一路”構想、旅游+長江經濟帶構想等戰略。從重點行業方面,推進“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學、旅游+交通、旅游+休閑度假、旅游+新型養老、旅游+健康養生和旅游+購物等。在熱點領域方面,推進“旅游+”,實現重點突破,推進旅游+互聯網,以信息化武裝旅游;推進旅游+“美麗中國”建設,開展旅游精準扶貧;推進旅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豐富旅游產品,開拓旅游市場,增強旅游業發展動力和活力;推進旅游+外交,使民眾交往成為國家關系正常化的導航器。
可見,“旅游+”從不同層面有不同的加法,通過“旅游+”其他產業,帶動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
二、江蘇省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可行性分析
1.完善的旅游行業體系
江蘇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游資源豐富。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密集,形成了沿長江、環太湖、沿海、楚漢文化、徐、宿、淮五個旅游資源聚集體。憑借經濟優勢和多年的開發利用,有著完整的旅游產業鏈,相當的旅游行業規模,多元化、多層次的綜合接待能力,較完善的旅游行業生產力體系。“十二五”規劃期間,旅游業取得巨大進步,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貢獻率不斷提升。5A級景區、國家旅游度假區數量全國第一,省級旅游度假區45家,居全國前列。2015年,旅游發展繼廣東、北京、上海之后,全國排名第四。“十二五”期間,全省接待境內外游客累計達到26億人次,年均增長11.5%;實現旅游總收入3.66萬億元,年均增長14.1%;旅游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1%,高于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平均水平,5A景區20家,位居全國第一。全省國家級、省級旅游度假區新增3000萬元以上的旅游項目335個,完成投資1063億元。在“十三五”時期,江蘇要在建設“強富美高”的新江蘇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達到階段性的目標與要求。
2.特色鮮明的旅游圈
江蘇13市旅游資源各具特色,南京的六朝勝跡、蘇州的園林古鎮、無錫的太湖風光、常州的主題公園、揚州的漢唐文化、南通的江濤海潮、徐州的兩漢遺韻、鹽城的珍禽靈獸、鎮江的寺院山林、泰州的國粹風采、連云港的海域仙境、淮安的偉人故居、宿遷的西楚文化。旅游實力差異顯著,蘇南高于蘇中、蘇中高于蘇北,不同等級中不同城市旅游競爭力也具有明顯差異。展現出明顯的圈層性,蘇州是I級旅游圈,南京和無錫是II級旅游圈,常州、揚州、鎮江、南通是是III級旅游圈,其余城市為IV級旅游圈。
3.豐富的旅游產品
江蘇省旅游產品豐富,形成獨特的無錫櫻花、高淳油菜花等江蘇賞花之旅,湯山、天目湖等溫泉之旅,同里、周莊、?f直、木瀆等古鎮之旅,“中國星寶貝?深氧湖?星空音樂之旅”等親子之旅,徐州、揚州、無錫、蘇州均有運河之旅,長江、古淮河、運河等江河之旅,太湖、洪澤湖、瘦西湖等名湖之旅,紅樓宴、太湖船宴、乾隆御宴等美食之旅,泰州鳳城河長三角夜釣大賽、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運動之旅,敲鐘祈福、無錫靈山大佛、鎮江句容茅山進香等祈福之旅,南京金陵廉史文化游、無錫仰先賢高德開時代新風名人文化線等廉政之旅,以及色彩紛呈的主題公園、園林之旅、濕地之旅、鄉村之旅、文化之旅、自駕之旅、紅色之旅、養生之旅等。
4.智慧旅游的契機
江蘇在全國率先創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國家旅游局審批同意江蘇省建設“國家智慧旅游服務中心”,2012年南京、蘇州、常州、無錫、南通、揚州和鎮江等7個城市建立了“智慧旅游城市聯盟”,同時被國家旅游局公布為首批“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成為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最多的省份,南京成為國內第一個是發展智慧產業的城市。鎮江智慧旅游虛擬平臺,“南京旅客助手”手機客戶端,蘇州市旅游局官方手機應用-姑蘇style、蘇州漫游卡,無錫旅游全程解決方案DTD項目等。
2015年9月,首次中國“旅游+互聯網”大會在常州召開,12301國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落戶常州。江蘇旅游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運用互聯網開展旅游網絡營銷、產品設計、市場預測和大數據采集。各個城市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旅游運作,例如,全國最大的旅游電商平臺“同程網”和全國最大的旅游BTB平臺“八爪魚”在蘇州崛起,成為全國旅游產業“互聯互通”的又一互利分享平臺。2015年僅鎮江就有400家旅游企業在攜程上線,收入約5300萬;2015年全省游客滿意度綜合得分高出省政府考核目標。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江蘇省旅游系統積極應對挑戰,在新常態下主動探索作為,旅游經濟取得良好發展。在大旅游時代背景下,江蘇有必要主動對接“旅游+”發展新形態,拓展旅游自身發展空間,推進旅游轉型升級。
三、江蘇省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途徑
1.“旅游+行政”。在進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與行政的雙管齊下。江蘇應對新時期旅游工作,在行政審批、土地使用、市場管理、稅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優惠措施,大力扶持旅游產業的發展。2016年5月31日,江蘇省社科院在南京舉行現代智庫論壇,提出江蘇民生共享戰略,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共享發展,不斷增強全省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可以組建旅游工作部際聯系會議制度,突出問題導向,定期圍繞旅游發展中的焦點和難點問題、政策實施障礙等進行評估、協調、議決;將旅游發展納入各級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和年度工作報告和考核之中,并通過第三方評估的方式加以督察。
2.“旅游+規劃”。旅游規劃設計是對旅游產業發展方向、旅游資源利用與保護、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文化建設、旅游目的地形象宣傳等一系列重要事項的總體安排和統領設計。形成江蘇四大旅游區,具有世界級影響力旅游品牌“江南水鄉”主題的蘇錫常通旅游區,江蘇最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的寧鎮楊泰旅游區,開發兩漢文化和淮揚文化內涵的徐宿淮旅游區,開發海濱度假休閑、自然觀光旅游和生態旅游的連鹽旅游區。各個旅游區找準特色,對旅游產品進行規劃設計。
3.“旅游+新科技”。以新型互聯網絡、移動通訊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正深刻地變革著旅游業的發展進程。運用“互聯網+”,將信息技術融入旅游產品開發、旅游市場營銷、旅游活動開展、旅游規劃設計之中,促進全省智慧旅游的建設。促進統一旅游資源數據庫、智慧旅游電子商務平臺、公共信息平臺、車輛配載平臺等建設,推進“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等示范工程,繪制《漫游江蘇》交互式漫畫,推廣“江蘇智慧旅游卡”,從整體謀劃上推進江蘇智慧旅游工作。
4.“旅游+產品”。按照保持原真、創新利用的原則,加強旅游與農業、工業、教育、醫療、體育、文化、商務、生態、創意、養老、購物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農業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生態旅游、商務旅游、民俗旅游、美食旅游、旅游購物等傳統旅游產品,創新高鐵旅游、游艇旅游、醫療旅游、會展旅游、影視旅游、旅游演藝、房車旅游、露營旅游、郵輪旅游、會展旅游、養生養老等專項旅游產品。如針對江蘇金陵文化、楚漢文化、吳文化、淮揚文化、江海文化、海鹽文化、京口文化的不同特色,開展文化之旅。以揚州菜為代表的淮揚風味、以蘇州菜為代表的蘇錫風味、以南京菜為代表的金陵風味、以及鎮江、淮安等地的全席菜開展美食之旅。
5.“旅游+服務”。深化旅游供給側改革,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落實“暢游江蘇”要求。加強面對新型旅游形式提供的設施設備的加工,如房車、郵輪的建造;建立郵輪母港基地,完善郵輪維護、后勤供給等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房車基地、自駕游營地的建設;加快漫游卡、手機應用、“蘇州好行”、“落地自駕”、“旅游管家”和導游預約等六大散客服務平臺的運營;完善旅游咨詢、投訴處理、信息處理、營銷推廣三級政府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全面實施停車場、標識標牌、旅游廁所和無線網絡四大旅游公共服務專項行動計劃;利用導游自由執業的契機,從各行各業中培養敢創新、會創業的旅游人才。
篇8
【關鍵詞】城市建筑;城市色彩;歷史沿革;功能區劃;規劃設計
前言
城市色彩是城市的名片和城市的形象,是代表城市歷史、人文、經濟等信息的重要標識。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是對城市綜合和整體的一種表述和展現,特別是近些年我國許多城市對此加強了研究工作的力度。如今城市正在經歷高速發展和迅速擴容的階段,這使得城市色彩規劃設計工作距離城市發展有比較大的差距,集中表現為城市色彩沒能形成自身的特色,缺少城市的個性,盲目模仿、迷信時尚,忽視了城市人文的繼承性,而且造成了視覺上的嚴重污染,還影響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對城市色彩規劃設計工作加強進一步的研究,尋求符合我國城市歷史、現狀和發展的城市色彩規劃規律,通過色彩規劃和設計完成加速城市規劃工作整體提升的任務。城市色彩規劃設計者要明晰城市色彩的定義和概念,對影響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自然、人文、歷史和功能等因素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找到適合我國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方法和措施,用高品質的城市色彩規劃設計促進城市規劃工作進一步的深入,共同實現城市和諧、自然、穩定、有序地發展。
1城市色彩的概念
城市是人類集中的固定居住地,是經濟、文化、歷史等各種因素高度集中的場所,特別對于我國來說,城市化是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我們應該有必要加強對城市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利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的綜合性進步。
城市色彩,在城市規劃行業是指公共空間中各種建筑、設備、設施外部顏色的綜合,城市色彩可以劃分為很多種類,以色彩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人工色和自然色;根據色彩的持久度可以分為永久色和臨時色;根據色彩的位置變動可以分為固定色和流動色;根據色彩的效果可以分為單體原色和視覺效果色等。合理的城市色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種系統性完整的存在,城市色彩應該具有主色系統、固定色彩和自然色作為其主要部分,同時也應該具有輔助色系、流動色彩和人文色作為補充和完善。城市色彩會由于城市歷史、人文和經濟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性,有專家稱:城市色彩也是城市的名片,這句話是有一定根據和符合實際的。
2影響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因素
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涉及到美術創意、建筑設計、城市規劃等相關知識和經驗,同時城市色彩規劃設計也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各子系統相互協調共同影響城市色彩整體的效果和觀感,根據城市色彩規劃設計工作實際,主要影響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因素有如下幾種:
2.1自然因素對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影響
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應該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巖石、樹木、草地和河流等自然的巖石,體現對自然的崇敬和尊重,將原生色大范圍地表現在城市的每個區域內,又將城市中自然美集中地展現出來。
2.2人文因素對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影響
城市色彩規劃設計中應該考慮人文因素的影響,利用建筑、街道、人工物、車輛甚至行人達到豐富城市色彩的效果,城市色彩規劃設計要集中反映城市人文發展的特征,講求色彩和色調對城市人文的體現。
2.3歷史沿革對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影響
城市是歷史積淀而成的,城市色彩既是城市現實的表現,又是城市歷史的訴說,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應該尊重城市歷史沿革的影響,盡量保持城市歷史的傳統色調,以顯示其歷史文化的真實性。
2.功能區劃對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影響
功能區劃是城市特點和區域功能的一種劃分方法,不同的功能區劃對城市色彩規劃設計工作有著不同的影響。一座城市的商業區域、文化區域、旅游景點、生活聚集區和工礦企業區的城市規劃設計的色彩自然應該有很大的差別,即便是同樣類型的功能區域,由于其他方面的差異,其色彩原則也應有區別。對于像香港這樣的商業大都市來講,城市色彩服從于商業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亂,人們也能容忍。從城市區域劃分來說,市行政中心或廣場的色彩,一般應凝重一些;商業區的色彩,可以活躍一些;居住區的色彩,應素雅一些;旅游區的色彩,則要強調和諧悅目。這些原則是城市色彩規劃的通則,譬如用適當色彩手段將居民小區與商業街區區分開來:居住區不應出現廣告便是實施城區功能色彩區分的重要手段。與此同理,城市單體建筑的色彩也要服從其功能。像立交橋等大型基礎設施,其混凝土本色既顯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沒有必要弄巧成拙地進行粉刷。像高層的辦公寫字樓,則不宜用輕浮的色彩,而街頭電話亭、候車亭等臨時性公共設施,則可以采用相對明快的色彩。只要我們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飽和度在內的分區色彩控制標準并嚴格執行,便能逐步解決城市色彩規劃設計中功能區劃色彩混亂的問題。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是當前城市規劃中一項較為新穎的重點工作,特別在大中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經濟發展前沿城市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獲得了巨大的關注。由于現代化的城市色彩規劃設計工作在我國興起較晚,特別是城市發展速度和擴容速度過快等原因,導致城市色彩規劃設計不能適應實際需要,出現了千城一色、色彩污染等現象,使城市喪失了個性,造成了規劃工作的失誤。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在此本文只做了影響因素的研討,當然還有很多方面沒有涉及,城市色彩規劃設計工作同仁應該在明確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意義和重要性的基礎上,更換角度、開拓思路,通過結合自身的城市色彩規劃設計實際找到有效提升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措施和辦法,實現城市色彩規劃設計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柳欽.城市色彩及其規劃設計[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篇9
關鍵詞:青州生態旅游;規劃設計;休閑農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1
青州歷史悠久,自然風景秀麗,伴隨旅游產業的經濟帶動作用凸顯,當地政府逐漸加大對當地旅游產業的引導與重視,積極倡導生態旅游,力求打造融合自然風光展示、農家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加大對旅游項目的投資建設,積極開展當地生態旅游產業規劃,使得青州市在生態旅游方針的指導下逐漸發揮自然生態與文化底蘊優勢,借助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使得青州市成為全國旅游示范縣之一,也為當地增收作出了巨大貢獻。
1 以項目為帶動做好生態旅游產業規劃
結合青州市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當地政府提出了“海岱明珠,休閑佳境”的發展目標,力求實現當地生態旅游形象的樹立與打造。在產業形象打造上當地政府與山東大學聯合,借助山東大學的文化知名度與學術口碑完成了《青州市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發展框架,明確了以“佛壽”為代表的文化旅游區、東夷文化生態園等為代表的20多項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及景點規劃。由北京林業大學協助完善的《青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完成評審正式實施。南陽河綜合治理、東夷文化生態園建設、王府游樂園已經全部規劃完成,而也相繼啟動云門山廣場改造實施工程,仰天山開發項目。青州當地政府在發展生態旅游時更側重對當地古城的保護與開發,借助古城文化實現旅游產業熱點的激發,目前以井塘古山寨及玲瓏山鄭道昭生態園的建設規劃已經在初審完成后正式投入施工。針對青州古城的生態旅游產業規劃更是得到古城發展專家的指導,在保留當地古城精髓的基礎上尋找與生態旅游的契合點,以期帶動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在生態旅游的產業規劃中還相繼開展了范云亭公園、云門山水上樂園、狀元文化開發等多個旅游項目。通過對上述旅游項目規劃的明確,加上專家的研究評審,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明確,也使得后期的重點招商與專項招商更為順利,以項目帶動生態旅游整體產業的發展。正是在詳細的產業規劃下,青州當地的古城保護建設、生態文化園建構及仰天山森林浴場農業觀光項目也完成招商引資,順利開展。
2 發掘生態旅游資源做好當地資源整合
青州歷史悠久,因此當地在生態旅游建設規劃中具備豐富的旅游資源,而如何實現這些潛在資源的合理整合與高效利用是當地生態旅游產業規劃發展的重點之一。當地政府在開展生態旅游資源規劃時重點突出“古”與“青”字,專門聘請專家學者對當地的生態資源進行挖掘、特別生對當地的文化名人、歷史古跡及風俗民情認定,著力打造當地的“佛壽文化”,相繼建立拓展了當地的佛壽文化旅游區,并實現當地歷史古城旅游區的建立完善,在開發整合當地生態旅游資源的同時實現了與民俗書法等藝術形式的結合,創新生態旅游展現形式,擴大當地文化吸引力。在針對山區自然風光資源方面,則倡導自然生態旅游,以自然優勢的凸顯為核心,適當的人工處理,使得當地的自然資源保持自然原生態風貌,憑借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條件實現了當地自然生態旅游的引導發展。更是以此為出發點引導發展現代農家樂,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休閑度假優勢延伸,為游客提供健身、休閑、娛樂、采摘、踏青等多層次的服務。針對當地自然的河流文化,應以河流為切入點注重沿河旅游區的建立,南陽河旅游區、彌河旅游區都是河流文化生態旅游建設需要重點考慮的項目。生態旅游的開發規劃得益于當地政府的正確引導與相關結構的積極配合,以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保護為前提進行資源價值的開發,積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此外青州市的生態旅游規劃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生態旅游建設中,實現生態旅游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掘與優勢發揮,帶來當地各項產業的蓬勃發展。
3 結束語
生態旅游注重原生態資源的開發,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將傳統人文與自然優勢結合起來,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良性發展。本文以青州市的生態旅游規劃為例,從2大方面對當地的生態旅游情況作了宏觀規劃與微觀闡述,而當地政府正是基于當地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實現了當地旅游價值的凸顯。以規劃為指導,青州市將迎來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黃金期。
參考文獻
[1]蔣.青州市云門山生態旅游開發項目風險評價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篇10
近幾年,乳山市以打造中國乃至世界優秀旅游城市為目標,緊緊抓住山東省打造黃金海岸線和威海市建設千公里福文化海岸這一機遇,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外商、集體、個人和有實力的企業投資發展旅游業,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多樣化、運作方式市場化的新機制。自2005年以來,乳山市先后開工單體投資過10億元的旅游大項目有5個,總投資60億元。山休閑旅游度假區的成功開發、建成,正是政府引入市場機制鼓勵企業投資發展的結果。乳山市目前已有藍湖國際游艇度假中心、東方黃金公園等多個旅游項目,而以“打造國內一流景區”為目標,突出“福地養生”主題的山休閑旅游度假區的正式對外開放則大大豐富了乳山的旅游項目,成為該市旅游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休閑旅游度假區作為乳山市在發展旅游產業上彰顯濱海文化獨特魅力的又一大手筆,是由乳山市人民政府與山東乳山維多利亞海灣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建設的。景區一期工程總投資超過3億元人民幣。位于乳山市海陽所鎮的山休閑旅游度假區地處青島、煙臺、威海三座旅游城市的交匯處,陸海面積48平方公里,以景觀獨特的“山”為中心,有著“海上仙景”的美譽。景區以“養生文化,康體健身”為主線,根據“黃帝內經”、中醫理論以及佛、儒、道三家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形成中國獨一無二、獨具特色的游覽、休閑勝地。整個山休閑旅游度假區的規劃設計分為“福運天來”、“荷合雙福”、“東方琉璃世界”、“耕漁知趣”、“海天康樂園”、“香遠益清”、“中華養生園”、“母愛千年文化苑”、“東方太陽城”、“漁歌唱晚”、“獅角山競技場”、“歡樂風”、“福星灣”、“瀛州仙蹤”14個功能區。
以打造中國獨具特色的游覽、休閑勝地為目標的山休閑旅游度假區是乳山市發揮市內山、海、灘、島、泉資源優勢,大力挖掘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精心打造的獨具特色的核心旅游產品之一。體現乳山市這一濱海文化鮮明特色的核心旅游產品還有:以打造中國北方頂級的濱海旅游區為目標突出“休閑度假”主題的銀灘旅游度假區;在保持山石原貌的基礎上突出“生態休閑”主題的山森林旅游區;打造高品位溫泉療養、休閑、度假區突出“休閑療養”主題的小湯溫泉度假區;以突出“東方黃金文化”為主題的黃金文化公園等。作為乳山市大品牌性的旅游項目,它們的建成是“大旅游”理念的最好體現。
突出核心區域和景區發展,構建“一軸、兩帶、五區、多節點”的旅游發展大框架成為乳山市統籌全市旅游資源的工作重點。“一軸”,就是以乳山市區和銀灘為兩極的旅游發展軸,完善配套設施,建成乳山市旅游業發展的關鍵軸、核心軸和動力軸。“兩帶”,一是南部“濱海休閑旅游帶”,以銀灘與山為東西兩大重點,建成乳山市旅游的核心發展區域;二是北部“田園生態旅游帶”,以小湯溫泉、山、黃金文化公園為重點,建成內陸特色旅游區域。“五區”則是構建銀灘旅游度假區、山休閑旅游度假區、山森林旅游區、小湯溫泉度假區和黃金文化公園五大旅游景區。“多節點”,就是搞好墮崮山、馬石山烈士陵園、圣水巖遺址、馮家萬畝板栗園等其它景點的規劃建設,使其成為乳山市核心旅游景區間的多個承接點,豐富和完善乳山市旅游發展大框架。同時,面向海外和國內兩大市場,以“東方乳山、幸福之源”和“金嶺銀灘、幸福乳山”為主題,大力開展城市形象與特色景區一體配套的宣傳推介活動,以此提升乳山市旅游知名度,打響旅游形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