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的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5: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濕性關節炎的康復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風濕性關節炎的康復治療方法

篇1

【關鍵詞】 中藥提速透化療法;風濕性關節炎;療效

我國的中藥提速透化療法是無針注射,它的運作方式是運用現代高科技電磁、電熱和遠紅外功能將提純、磁化的中藥粉迅速分解轉化為藥氣離子,用含有脂溶性透皮因子的強力透皮液穿透人體皮膚擴張的汗腺孔,再運用強物理作用的透化技術,使藥氣離子從皮膚汗腺直達病灶,速克頑疾,達到快速治療的目的。我科自2009年2月以來,采用中藥提速透化療法對42例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進行治療,治療效果滿意,現予以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我院是職業病防治兼康復的專科醫院,主要收治的是煤礦塵肺病人,年齡均在65歲以上。由于過去井下環境惡劣,工作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大部分職工患有骨關節疾病,如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現就42例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采用中藥提速透化療法與35例經普通治療方法治療的病人進行療效對比。

1.2治療方法42例病人采用中藥提速透化療法,其治療期間停用內服藥物。C型藥包主要成分:川烏、天南星、半夏等。將裝有C型中藥包的電磁熱墊置于膝關節的兩側(陰陵泉、陽陵泉穴位)或窩(委中穴位)處,溫度稍高或遵醫囑,90 min/次,1~2次/d。5 d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2 d,一般治療3~4個療程。35例病人服用芬必得、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激素類等藥物治療。

2療效觀察

通過3~4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病人的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體征的改變情況(表1)。

3討論

電磁治療儀是由中藥提速器、電磁熱墊、治療墊(中藥包)三部分組成,是集中藥療、電熱療、電磁療、遠紅外療、電脈沖療于一體的實用型醫療器械,具有使用方便、療效快、經皮給藥、內病外治、無副作用等特點。它可充分運用四大核心技術,將傳統中草藥經藥物提純、磁化處理,微粉遠紅外輻射等技術加工而成中藥粉,在電熱、電磁及遠紅外等現代高科技技術的綜合作用下轉化為離子狀態,配合性能獨特的高效透皮凈液,透過人體經電熱功能擴張的汗腺孔,在交變電螺旋磁場的強力推動下,穿透皮下脂肪層,將藥氣離子直接導入病灶,內病外治,經皮給藥,速克頑疾。C型中藥包可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適用于股骨頭壞死、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骨質增生、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等。

風濕性關節炎是由免疫、感染、遺傳、過敏等因素引起的全身關節反復發作的結締組織非化膿性炎癥。中醫稱由于正氣不足、風寒濕邪入侵、經脈阻滯、阻于經髓而發病。本病是一種多發病,是頑固性骨病之一,以膝關節、指關節病變為常見。本病可侵犯血管、眼或其他臟器,累及大關節,造成骨質破壞、關節畸形。臨床癥狀為:①關節疼痛。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后,關節呈膠黏樣僵硬感,活動后方能緩解或消失。②關節腫脹和壓痛。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癥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于骨性關節炎。③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

獨特的藥療可以祛風勝濕、通絡止痛,中藥提速透化療法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擴張毛細血管、修復病變組織、減少滲出、加速炎性物質的吸收、恢復關節的正常生理機能,從病因、癥狀進行全方位治療,使疾病得以快速改善。中藥提速透化療法有下列特點:①在中藥標本兼治的基礎上,使它的療速比傳統服藥提高了很多倍,比西藥靜脈注射也有明顯提高。②該療法是內病外治,減少了口服藥和注射藥給人體帶來的毒副作用。③解決了口服藥作用于病灶的藥量問題。藥能否治病,作用于病灶的有效藥量是很關鍵的。用量少了達不到治療效果,用量多了會對正常的器官造成傷害。中藥提速透化療法采用內病外治的方式,將足量的藥在病灶局部釋放,不但藥量充足而且不會給身體正常器官造成傷害。④中藥提速透化療法解決了口服藥水煎火熬的麻煩和服藥的苦口等問題。

通過對中藥提速透化療法與普通療法的療效對比,可以看出中藥提速透化療法較普通治療方法療程縮短,病人的癥狀與體征改善明顯且復發較少,無藥物副作用。中藥提速透化療法對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較明顯的療效。

篇2

【關鍵詞】 多源紅外線頻譜治療儀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癥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為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反復發作過程。我國的患病率為0.36%左右,是造成人群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1]。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一旦確診,應盡早進行康復治療。我科于2009年5月—2009年12月,對30例患者采用MF-多源治療儀聯合藥物治療,取得明顯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均為我科住院患者,女性20例,男性10例,平均年齡25-48歲左右,病程最長的為10年,最短的為1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晨僵,全身多關節對稱性腫脹,壓痛(+),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局部皮膚溫度升高。實驗室檢查示:RF(+),C-反應蛋白升高。根據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DR)提出的修定標準,輕度18例(病變關節腫脹、疼痛,關節強直、畸形,晨僵時間為0~1.5h),中度12例(關節輕度功能障礙,生活尚能自理,晨僵時間為1.5~5h)。

1.2治療方法 30例患者均由主管醫師開醫囑,護士執行操作,患者裸露照射部位,MF-多源治療儀對準照射部位20cm,照射時間為1小時,功率為低-中檔,15天為一療程,再配合其它藥物治療。

1.3 結果 一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價,以患者疼痛是否緩解,關節腫脹消退,關節活動情況,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疼痛按疼痛程度作記分標準,從0-10分,治療前后記錄疼痛分數,前后之差>5分為顯效, 前后之差>1分為有效,無改變為無效;其次是關節腫脹消失為顯效,減輕為有效,無改變為無效;關節功能改善,晨僵時間縮短為顯效,關節活動增加,全身有松為有效,無改變為無效。

2 護理體會

2.1 治療前心理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病情反復發作,病程長,關節疼痛,治療效果不佳,半數患者遺留有關節畸形,患者害怕因病殘而喪失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等原因,產生悲觀、焦慮、抑郁、孤獨及厭倦等不良情緒[2],對生活失去信心以及部分患者產生依賴醫護人員的幫助和家屬照顧的角色強化心理。為此,我們仔細觀察患者的反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適時向患者介紹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理和治療、護理知識,使患者認識到不良心態對康復的不利。鼓勵自強,正確認識、對待疾病。幫助患者排除不利于康復的心理因素,有意識地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延緩病情發展。指導患者家屬關心、體貼、愛護和照顧他們,建立和睦的家庭關系,促其產生良好心境,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爭取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2.2 多源治療儀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操作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多源治療儀使用流程與注意事項,患者取舒適,照射距離20cm,功率為低-中檔,時間設置為1小時,15天為一療程,患者治療中應減少活動,勿自行改變和調節時間,活動受限者應有監護,照射完畢行關節功能鍛煉。

2.3 治療后護理

2.3.1 關節功能鍛煉 急性期以臥床休息為主,囑病人要經常更換和姿式,通過更換和姿勢,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發生血栓性靜脈炎、下肢水腫,促進肺的良好擴張,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預防關節痙攣[3]。利用紅外線照射,可緩解肌肉痙攣,增強伸展能力,有利于鍛煉。進行主動或主動加被動的最大耐受范圍內的伸展運動,每日1~2次,防止關節廢用。臥床期間注意加強基礎護理,協助日常生活,避免壓瘡、口腔潰瘍、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緩解期鼓勵患者堅持每天定時進行被動和主動的全關節活動鍛煉,逐步從主動的全關節活動過渡到功能性活動,恢復關節功能,加強肌肉力量、耐力,以動靜結合為原則。指導其基本動作以關節的伸展與屈曲運動為主,每日進行2~3次[4]。活動程度以病人能夠忍受為標準,如活動后不適感覺持續2小時以上者,減少活動量。指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鍛煉,鼓勵其參加日常活動,盡量做到生活自理。晨僵的病人,指導在活動中的安全措施,避免意外損傷。指導患者做任何事情時,要使用最強壯的關節,如起床時應手掌或前臂用力,手指不能負重。

2.3.2 用藥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以藥物治療為首選,主要以非甾體類抗炎藥、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慢作用抗風濕藥為主。護士應熟悉藥物的藥理特性,嚴格遵照醫囑給藥并指導患者正確的服藥方法,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及時發現可能發生的藥物毒副作用,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2.3.3 飲食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因關節疼痛、活動減少、常年服藥等因素影響食欲與消化功能,造成營養及能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飲食調養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根據患者飲食喜好,給予富含維生素、蛋白質、低脂肪、清淡易消化的飲食,但應避免辛辣刺激、冷硬的食物。也可根據患者病情而有所選擇,對于服用非激素類抗炎藥物或皮質激素的患者,如有水腫或血壓高并發癥時,需要適當控制水分和鹽的攝入;有貧血者,注意多攝入含鐵高的食物等。

3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以慢性、對稱性關節炎為主的一種周身性疾病,常見的癥狀是關節痛,晚期可引起關節強直、畸形和功能嚴重受損[5]。康復治療的目的是減輕疼痛,消炎消腫,保持肌力及關節功能,預防及糾正畸形以及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應用MF-多源治療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是因為多源治療儀發射的寬頻譜電磁波最適合人體,人體吸收紅外線后,被吸收的紅外線轉化為熱能,使血液循環加速,引起疼痛的化學介質被沖走,滲出減少,腫脹消減,組織壓力下降,疼痛減輕;同時熱效應可降低感覺神精的興奮性,熱刺激和疼痛刺激在向中樞神經系統傳導時彼此干擾,痛域值增高,疼痛減輕,促進炎癥反應消退,達到消炎、止痛的作用。本組有效率80%以上,因而MF-多源治療儀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對慢性期患者采用中檔照射,少數患者要求高檔照射,效果明顯,急性期患者采用低檔照射效果好。同時多源治療儀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無不良反應,患者易于接受。

聯合多源治療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同時為患者提供全面的護理,可以減少活躍期發作次數,減輕其痛苦及壓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 彥梅,江俊霞.類風濕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J].社區醫學雜志,2004,2(3):52.

[3] 陳美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康復治療[J].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6,4(9): 1096-1096.

篇3

子嗎?

郝醫生:下肢的骨關節結構包括髖關節、股骨、膝關節、脛腓骨、踝關節、中足及前足小關節;此外下肢的軟組織還包括大量的肌肉、韌帶、血管、神經等組織結構。這些組織的各種急性、慢性損害都可以導致下肢的健康受損,引起相關的癥狀。

從關節疾病來說,下肢的大小關節都可以被累及,無論退變因素、內分泌因素還是免疫因素,對于關節的損害的結果都表現為滑膜炎。如:關節滑膜增生、關節積液、侵蝕關節軟骨,導致關節疼痛、功能受限,所區別的只是發病機制的不同。

退變性疾病如骨關節炎主要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加,骨關節及附屬結構組織的所承受應力的能力發生改變,導致骨關節結構發生改變而變得不穩定,進一步導致應力的不平衡;免疫類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原因是由于遺傳、感染、激素等原因,引起關節內細胞因子增高,導致滑膜增生、軟骨破壞,但是大部分病因都不明確或者由多種因素影響所致;代謝類疾病如痛風主要是由于體內內分泌失調或者缺乏特定的酶,導致代謝產物異常積聚,引起損害。此外,各種原因引起的原發性、繼發性骨質疏松,先天性、后天性因素導致的骨缺血性壞死,腰椎間盤疾病引起的坐骨神經痛也都是常見的以下肢表現為主的疾病。

《科學生活》:風濕、類風濕這兩種經常聽到的疾病名字也差不多,我們普通老百姓經常會搞混淆,那么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異同?

郝醫生:廣義上來說,風濕免疫疾病指的是累及結締組織的疾病,包括所有的骨骼、軟骨、肌肉、血管、神經、韌帶、纖維組織。在風濕病的范疇里有接近200種疾病,除了我們平時常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傳統意義的“風濕”)外,還有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硬皮病、痛風性關節炎、風濕性多肌痛、纖維肌痛癥、腰椎間盤突出、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肩關節周圍炎、肋軟骨炎等等。因此可以看到,兩者主要是廣義和狹義的區別,類風濕性關節炎只是風濕疾病中比較常見的疾病,但只是其中的一種疾病。

《科學生活》:風濕、類風濕這類免疫性疾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它與我們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

郝醫生:一般來說風濕免疫疾病包括骨關節退變引起的骨關節炎,屬于免疫性疾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屬于代謝性疾病的痛風性關節炎等。病因復雜,目前沒有很明確的病因,考慮和遺傳、感染和激素水平變化相關。例如強直性脊柱炎如果存在HLA-B27陽性家族聚集的話就存在明顯的遺傳傾向。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在激發人體產生免疫應答和清除機制的同時,免疫應答會對自身組織產生損害,導致自身免疫形成,這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可能的病因。此外,激素水平的變化,如雌激素、甲狀腺激素也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疾病的發展和活動相關。正是由于病因不明,因此人們平時的生活習慣對于疾病到底有多少影響并不明確。只有少數研究說明某些因素會對疾病產生影響,例如有流行病學研究提示吸煙可能和高滴度的CCP抗體(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相關,也因此可能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動度相關。

《科學生活》:據我所知,下肢的膝關節、髖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生退行性病變,即骨性關節炎,那它與風濕、類風濕引起的關節炎有什么不同嗎?

郝醫生: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骨關節炎主要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加,關節軟骨的顯微結構發生改變,骨關節及附屬結構組織承受應力的能力下降,導致骨關節結構改變,出現不穩定,從而出現應力的不平衡,反過來再進一步影響骨關節結構。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由于自身免疫反應引起關節內細胞因子增高,導致炎癥反應、滑膜增生、軟骨破壞,進而結構改變。兩者的致病機理不同,但都可以表現為關節的病變。

《科學生活》:風濕、類風濕有哪些早期的癥狀,早發現、早治療對于這類疾病的預后是否有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風濕、類風濕到后期會出現哪些癥

狀呢?

郝醫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癥狀主要是關節的滑膜炎表現,即關節的腫脹、疼痛、壓痛、僵硬(特別是晨起僵硬)。腫脹多表現為梭形腫脹,一般為雙側對稱性;疼痛呈游走性,累及多關節,多見于手足小關節,也可累及膝、肘、髖等大關節。隨著時間的發展,關節可以出現畸形、活動受限、皮下結節等表現。一般來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于疾病的預后有很大的關系,早期治療后絕大多數病人都可以達到臨床緩解,不出現關節畸形、功能障礙,甚至無需長期服藥,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科學生活》:如果懷疑患了風濕、類風濕,醫生會給病人做哪些檢查?目前醫院采取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郝醫生:如果懷疑患者得了風濕性疾病,醫生除了詢問病史情況、適當的體格檢查外,還需要拍攝相關部位的X線片,更重要的是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如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核抗體等,以供明確診斷和排除其他疾病。

一旦確診,應該立刻開始治療。治療的方式一般首先采用藥物治療,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皮質激素控制炎癥,使用改變病情的抗風濕藥或生物制劑糾正免疫異常;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可以考慮采用一定的外科手術治療方式,如滑膜切除術、關節置換術等。當然,康復鍛煉、理療、中醫中藥治療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科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從飲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如何預防這類疾病的發生?

郝醫生:關鍵還是在于疾病的原因。如果是退行性關節疾病,則主要通過減少負重活動,加強保護支持來預防和減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如果是與代謝相關的疾病,主要是進行一定的飲食控制;對于自身免疫疾病來說,由于病因不明確,目前還沒有什么預防的辦法。

篇4

[中圖分類號]R6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4(b)-044-01

隨著關節鏡手術器械及各種配套設備的發展,當今的關節鏡外科在關節鏡檢的基礎上,能對關節內大多數疾病進行治療,甚至還可應用在關節以外的治療中,由于它的手術創傷小、美觀、康復快、效果好,關節鏡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院從2005年4月~2006年4月應用關節鏡治療26例(27個膝)膝關節疾病,收到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6例(27個膝),男13例13膝,女13例14膝。年齡22~65歲,平均 50歲。其中ACL斷裂2例,PCL斷裂3例,ACL、PCL同時斷裂1例,內外側半月板損傷6例,骨性關節炎、滑膜炎7例,化膿性膝關節炎1例,膝關節內骨折關節鏡監視下復位內固定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痛風性關節炎1例,盤狀半月板2例。

1.2 鏡檢方法

30個病例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應用下肢電動氣囊止血帶,病員采用仰臥位,患肢平放于手術臺上,手術臺尾端加沙袋便于手術中維持患肢曲膝,還可將患肢放于手術臺側進行手術。待麻醉生效后,常規對患膝進行檢查,作好記錄。下肢常規消毒鋪巾(消毒范圍包括足趾),并應用特制的防水單進行防水鋪巾隔離,術者在手術衣外加防水圍裙,穿雨靴。手術入路:均采用關節鏡手術標準的前外側(AL)、前內側(AM)、后內側(PM)和外上側(SM)入口,前外側置鏡檢查,前內側進行器械操作。按順序對髕上囊、髕股關節、內側溝、內側室、髁間凹(ACL、PCL)、后內側室、外側室、外側溝和后外側室進行檢查。

1.3 鏡檢結果

26個病例中,ACL和PCL同時斷裂1例,ACL斷裂2 例,PCL斷裂3例,內外側半月板損傷6例,滑膜炎1例,骨性關節炎6例(包括關節內游離體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軟骨剝脫、半月板退變),化膿性膝關節炎1例,膝關節內骨折關節鏡監視下復位內固定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痛風性關節炎1例,盤狀半月板2例。

1.4 治療方法

ACL和PCL同時斷裂1例,取雙側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ACL和PCL;ACL和PCL單純斷裂5例,取同側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ACL和PCL;內外側半月板損傷6例行半月板成形術或次全切除術;盤狀半月板2例行半月板成形術;骨性關節炎、滑膜炎7例行滑膜切除、關節清理術;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痛風性關節炎1例行關節清理術;化膿性膝關節炎1例行關節清理、滑膜切除術,術后持續關節灌洗;膝關節內骨折2例行關節鏡監視下復位內固定。

2 結果

6例ACL和PCL斷裂經關節鏡下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術后,膝關節獲得了穩定,4~6周膝關節活動度為0°~90°;滑膜炎1例、骨性關節炎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痛風性關節炎1例行關節清理術后關節腫痛好轉出院;化膿性膝關節炎1例行關節清理、滑膜切除術痊愈出院;內外側半月板損傷6例行半月板成形術或次全切除術,癥狀好轉出院;盤狀半月板2例行半月板成形術,患膝疼痛好轉出院。膝關節內骨折2例行關節鏡監視下復位內固定,術后復查X線片,骨折對位良好(由于我們的關節鏡外科開展時間不長,所以未能進行病例的長期隨訪)。以上病例未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3 討論

由于關節鏡能對膝關節內的結構進行全面而直觀的檢查,所以其診斷準確率高于其他檢查方法(如X線、MRI等),可對膝關節疾病進行有效的評價,并進行更為合理的治療。本組6例ACL、PCL損傷患者,在術前查體有5例Lachman試驗和后抽屜試驗為陽性,1例Lachman試驗為可疑陽性,術前MRI檢查均提示ACL、PCL損傷或撕裂,經關節鏡檢查證實斷裂而行重建手術。2例盤狀半月板在術前未診斷,通過鏡檢發現后行成形手術,術后補充了診斷。有12例術前MRI提示半月板損傷或撕裂,予半月板成形術或次全切除術證實6例,其余6例半月板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良好,存在退變,鏡下進行清理。化膿性膝關節炎1例鏡下見關節液渾濁,膿液存在,滑膜充血水腫,關節內有廣泛的膿苔附著,在關節鏡下能更徹底地清理關節,比開放手術具有更大的優勢。骨性關節炎、滑膜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均在關節鏡下得到證實,進行了關節清理術,其中2例關節退變嚴重,同期行全膝關節置換,1例行關節清理、脛骨上段截骨矯形。目前關節鏡手術開展最多的是膝關節,并能在關節鏡下對大多數膝關節疾病進行治療。在關節外科領域內,隨著關節鏡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關節內許多傷病的診斷治療均可在關節鏡下一次完成,改變了以往開放式手術的傳統,使膝關節手術日趨微創化,并能在封閉條件下完成,檢查徹底。本組26例(27個膝)手術創傷小、康復快、效果好,未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應嚴格掌握關節鏡手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對病人實施合理的治療。并非所有的膝關節疾病都能在關節鏡下進行治療,有的病例在鏡檢后還需要行開放手術治療,這點應在術前向病人講清楚。

篇5

類風濕性關節炎(RA)在骨科臨床中并不少見,此病極大的影響患者身體功能,病程長,痛苦大,目前仍缺少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我科在過去幾年中采用傳統方劑獨活寄生湯加減對本病35例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分析總結如下: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35例,其中男9例,女26例 ,年齡15-73歲,診斷標準采用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①晨起關節僵硬(至少持續1小時,≥6周)。②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大(≥6周)。③腕、掌指或近側指間關節腫大(≥ 6周)。④對稱性關節腫大(≥6周)。⑤手部X射線改變。⑥皮下結節。⑦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存在任何4種可診斷為本病。[1]此診斷標準的敏感性為93%,特異性為90%。所有患者均通過常規體檢,排除重要臟器病變。2  治療方法

口服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20g 桑寄生30g 杜仲20g 牛膝15g 細辛6g 秦艽15g 茯苓15g 肉桂心6g 防風15g 川芎15g 人參6g 當歸10g 芍藥15g 干地黃15g甘草9g

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二次服。加減變化 :痹證疼痛較劇者,可酌加制川烏、制草烏、白花蛇等以助搜風通絡,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溫陽散寒;濕邪偏盛者,去地黃,酌加防己、薏苡仁、蒼術以祛濕消腫;正虛不甚者,可減地黃,人參。服用一個月為一療程,兩個療程后觀察療效。3  療效標準

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緩解標準有①晨僵時間低于15分鐘②無疲勞感③無關節痛④活動時無關節痛或關節無壓痛⑤無關節或腱鞘腫脹⑥血沉(魏氏法)女性小于30mm/小時,男性小于20mm/小時。符合五條或五條以上并至少連續2個月者考慮為臨床緩解;有活動性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肌炎和近期無原因的體重下降或發熱,則不能認為緩解。4  結果

本組患者均能堅持服藥至兩個療程結束,對照標準,其中28例達到臨床緩解,剩余7例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緩解率為80%,療效較為滿意。5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對稱性、侵蝕性滑膜炎為特征,有些病例還有關節外受累。即便接受治療,大多數病人都要經歷一個慢性的反復的病程,有可能導致進展性關節損害、殘疾、勞動能力喪失,甚至過早死亡。每年因RA就診人數超過9 百萬次,住院人數超過25 萬次。約1% 的成年人會罹患類風濕關節炎,RA造成的勞動能力喪失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并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應當以防止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目標。一般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柳氮磺吡啶等,但效果并不理想,且副作用較多,有些患者不易承受。[2]而傳統中醫中藥有著獨特的優勢。

獨活寄生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其功能主治為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無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現用于慢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屬肝腎不足,氣血兩虧者。方解:方中用獨活、桑寄生祛風除濕,養血和營,活絡通痹為主藥;牛膝、杜仲、熟地黃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為輔藥;川芎、當歸、芍藥補血活血;人參、茯苓、甘草益氣扶脾,均為佐藥,使氣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風濕;又佐以細辛以搜風治風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風祛周身風寒濕邪。各藥合用,是為標本兼顧,扶正祛邪之劑。對風寒濕三氣著于筋骨的痹證,為常用有效的方劑。

篇6

雖然100多年以前,已經提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個病名,而且此后世界各國對本病的病因也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可惜直到如今,仍無定論。一般來說,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外傷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祖國醫學對該病早有精辟的記載。古代醫學所稱的“白虎歷節”、“痛風”、“痹”等都像這類疾病,認為多由風寒濕邪氣侵入人體,或素有蘊熱,風寒濕郁久化熱,留滯經絡,閉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腎虧損,筋骨失于濡養,以致關節畸形僵硬。

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與病程差異很大,從短暫、輕微的個別關節受累到急劇進行性的多個關節受累及周圍血管炎。關節侵犯程度與周身癥狀及關節外表現的輕重不平行。

類風濕關節炎癥狀雖是本病最突出的表現,但最初卻不一定出現關節的癥狀,而且還不一定是最明顯的臨床表現。病人通常先感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消瘦、手足麻木、刺痛。繼而出現1~2個關節的疼痛和僵硬,僵硬往往在晨間較為明顯,可持續幾小時,此時關節的外觀并無異常。接著便出現關節腫大和疼痛,逐漸為對稱性多關節痛。四肢大、小關節呈游走性疼痛、腫脹。近端指骨間關節呈具有特征性的梭形腫脹。關節腫痛的結果,使活動受到限制,慢慢就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變形。有的病人病變累及下頜關節,以致張口困難,連吃蘋果、梨、饅頭都不方便,如果四肢的重要關節僵硬變形的話,病人不但喪失了勞動力,甚至連生活也不能自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類風濕關節炎不是一個關節局部的疾病,而是一個全身性疾病,因此,有的病人可出現全身其他系統的病變表現,如皮下結節、皮膚潰瘍、淋巴結腫、肺纖維化、脾腫大等。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目的主要是為了減輕疼痛,控制病情進展,阻止發生不可逆的骨改變,盡可能地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目前由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很多,一般將其分為非類固醇抗炎藥、改變病情藥(慢作用藥)、糖皮質激素。非類固醇抗炎藥作為抗風濕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起效較快,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怡美力、莫比可、布洛芬、酮洛芬、萘丁美酮等。改變病情藥有氨甲喋呤青胺、氯喹柳氮磺吡啶、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環孢菌素、雷公藤等。其中,糖皮質激素應用于臨床已有半個多世紀。

有了這么多藥物,究竟如何來使用它們呢?在治療中,為了取得更好的療效,除有好藥外,還要有好的治療方法。哪些藥先用,哪種藥后用,抑或幾種藥加起來用,其中自有竅門。

多年來,對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都采用所謂的“金字塔”方案,即對初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給予一般性措施如理療和休息外,還給予阿司匹林和其他非類固醇抗炎藥一段時間,對不能奏效或不能耐受者加用慢作用抗風濕藥,最后再用糖皮質激素。“金字塔”方案雖順應類風濕關節炎病變的發展趨勢,避免了慢作用抗風濕藥物的許多不良反應。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由于類風濕關節炎滑膜病變只在最初兩年間進展很明顯,50%關節骨破壞在此期間出現,若按部就班,像爬金字塔那樣,逐級由塔底向塔頂攀登,則會坐失良機,90%的關節會出現破壞性損害,甚至壽命比普通人群低。因此,近年來治療該病時采用了更為積極的方案,以改善其預后。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趨向于聯合治療。聯合治療是指慢作用藥中的兩種或更多種藥物的同時聯合使用,其目的是加強療效,而不增加不良反應。1989年,有學者提出了“下臺階”方案,即從上而下,一級一級地走,在起病初期就應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強的松),以控制其炎癥,并很快地繼續以幾種藥物的聯合應用,包括非類固醇抗炎藥及一種以上的慢作用藥。這樣的聯合治療,能使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最大程度地各自發揮其作用,以盡量控制類風濕關節炎,防止骨破壞。1990年又有學者提出了鋸齒形模式,即所使用的改變病情藥一旦失效或病情加重,則換用其他改變病情的藥物,使病情再次緩解。這些方案與傳統用法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早期加用了慢作用的抗風濕藥,從而使病情能及時得到控制,阻止病程的進一步發展,使病人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篇7

三年后,丁先生來宏福康學習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2009年8月18日,丁先生從老家坐了整整一天的火車趕到萊西。來到宏福康門診,丁先生看到有不少患者正在治療,于是,他就和幾位患者交談起來,幾位患者把在宏福康治療的情況和自己的康復情況告訴了他。聽患者一說,丁先生放心了!同媒體上報道的一模一樣!沒有半點虛假!在宏福康門診連續考察了三天,直到8月22日,他才返回于都縣。回到家后,丁先生征求了家人的意見,家里人也都很支持他來宏福康學習。2009年9月16日,丁先生趕到萊西,正式拜于小軒醫師為師。

一個月的學習,丁先生感觸頗深!

“我自己是醫生,患者的情況我能看得出來,于醫師的技術確實很好。對于老師的正骨技術和綠色滲透療法,我很認可!”“多年的從醫經驗告訴我,風濕骨病單單靠按摩推拿只能臨時緩解癥狀,不能標本兼治。對于正骨技術,我以前只是聽說腰椎間盤突出、錯位等必須要正骨,可是沒有詳細了解過,但我知道,這種技術對手法的要求很高,半點也馬虎不得。在宏福康,于老師的正骨技術都是手把手地教,每一個關節采用什么樣的手法,于老師都詳細地告訴我們,并讓我們反復練習,直到熟練掌握為止。授課后,我再與其他學員交流心得,大家掌握起來都很快。于醫師的綠色滲透療法不需吃藥、打針,患者經過正骨手法矯正后,再根據病情采用不同的藥物外敷,同時經過紅外線加熱滲透,藥物通過皮膚毛孔,層層到達病灶,效果迅速有效。這樣,將正骨技術同藥物滲透結合起來,很多疑難骨病在這里都能得到康復。”

丁先生說:“在宏福康,全國各地的病人都有,萊西當地的病人更是不少。山東省萊西市王先生,患腰椎間盤突出、增生十多年了,并伴有脊柱側彎、骨盆傾斜,導致其肩膀向一側傾斜,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到我學習結束,他剛剛在宏福康開始第二個療程的治療,經過一個療程十天的治療,于醫師采用正骨技術結合1、2號外用藥對其進行治療,癥狀減輕了很多,走路沒有那么困難了。”

9月16日,丁先生學習就要啟程回江西了,對回家后的經營,他充滿了信心!

相關鏈接:

于小軒絕技專治風濕骨病范圍: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急性腰扭傷、落枕、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肩周炎、膝關節積液腫大、網球肘、軟組織損傷、韌帶鈣化骨化、椎管狹窄、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足跟痛、股骨頭早期無菌性壞死等,以及肩關節脫臼、小兒橈骨頭脫位、骶髂關節錯位、髖關節脫位及骨盆傾斜的復位。

診療特色:宏福康骨病康復中心是一處專治風濕骨病、頸肩腰腿疼的特色專科門診,主治醫師于小軒重實效、不虛夸,所有技術和藥物均來自于臨床,且經過不斷更新,精益求精,解決了骨病治療中只正骨不用藥或只用藥不正骨,療效不持久易復發的瓶頸問題。通過完整而精確的正骨技術與外用藥物的結合達到治愈后不復發的目的。本療法不推拿按摩、不內服藥物,對胃及肝臟無任何刺激。不針灸、不打針,安全無風險。對以上風濕骨病的治療一次見效,短期內根治,而且這種治療方法不費力,正常復位后,一個人可同時治療5個病人,有效率100%,治愈率達95%。特別是“1+5”治療模式的應用,使患者康復更快,學員也能更靈活自如的運用,而且患者康復效果相當好,達到了標本兼治的目的。

于小軒醫師于2005年率先創新性地在全國實行以師帶徒的形式擇賢授藝,學員必須面授,要求學員身體健康,心地善良,愛好醫學。每月的1日和15日開課,每班次5人,授課時間一個月,學完后可實習,實習時間根據個人掌握能力自行安排,學員一次性收費6500元,免費住宿,免費辦理全國通用的康復理療師證,學習結束后贈送部分藥物。為切實保護學員利益,每縣級市只授一名學員。學員學習內容包括:

1、學習病理的診斷,病人病情千差萬別,同是腰痛就有好多種情況,通過學習,學員能對病情做出正確判斷。2、摸骨查病法。不用病人說話,用手一摸即知病情,準確率同X光片,可拍片驗證。3、正骨復位法。包括整個脊柱(頸、胸、腰)的不同矯正,復位一次只需三分鐘,不同于斜板法和旋轉復位法,安全無風險。對急性腰扭傷和落枕等急性損傷及椎間盤突出一次即可治愈。4、關節脫臼,脫位復位法。對肩關節脫臼、橈骨頭脫位、骨盆傾斜、髖關節脫位、骶髂關節錯位等一次即好。5、脊柱側彎整體矯正法(包括兒童、成年人),精確到骨盆和脊柱的每一塊骨骼。6、學習藥物滲透療法。7、十步整神經法。一次做完不超過5分鐘,對頭面部神經性疼痛以及神經衰弱、失眠的治療一次見效,7-10天治愈,多年嚴重患者20天恢復正常。8、學會看X光片、CT片診斷疾病。9、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風濕性關節炎,兩到三天外敷中藥2-3貼即可治愈。10、學習“1+5”治療新模式,此療法優于單一療法,集治療和康復為一體,使骨病頑疾達到標本兼治。

所有課程由于小軒老師親自講解,正骨技術手把手地教。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學員完全可以達到獨立應診的水平,都能學會治療在治療范圍內的二十多種疾病,且能達到標本兼治、治愈不復發的目的。于醫師教學全部在門診,學員上午隨師為病人診斷治療,下午學習。這樣,病人來診時的病情,經過治療以后的情況,治療結束后恢復的情況,學員全程都能看到,并可隨便與病人交流,充實自己的學習心得,獲得寶貴經驗,為以后行醫打下堅實的基礎。

友情提醒:多年來看到很多學員到處奔波求學,其中不乏上當受騙者,提醒大家不要只看廣告做得好,要實地考察病人治療情況,眼見為實。只有患者說好,才是真的好!只有這樣才能學到真正地治病技術!

地址:山東省萊西市青島路北端422號宏福康骨病康復中心(青島路與北京路十字路口北70米路西二層樓)

篇8

【關鍵詞】向·初稱江楚;藏醫;真布病;經驗整理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1-0002-02

藏醫學是一門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民族醫學,是中華民族醫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為藏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藏醫歷史上曾出現很多名醫,向·初稱江楚是云南省及周邊藏區最有名望的老藏醫專家之一。

向·初稱江楚(1924年-2010年),藏族,男,云南省迪慶州藏醫院創始人,藏傳佛教紅教寧瑪派活佛、藏醫專家,中國近現代南派藏醫代表人物。先后出版了《藏醫精要》和《迪慶藏藥》兩部著作,研究了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仁青祖主達西、二十五味綠松石丸等10種藏成藥。擅長運用南派清熱類藥物治療疾病,繼承和發揚了藏藥學的藥物理論和制備技術,豐富了藏醫學辨證論治的方法。

早在1000多年前,藏醫對關節風濕病就有較明確的認識,因藏族人民長期居住在高寒地區,氣候及自然環境惡劣,加之生活條件簡陋,自我保健意識差,故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是整個藏區的常見病之一。因此,藏醫對治療該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中就有較詳細的記載,稱其為“真布病”,向·初稱江楚認為“真布病”相似于現代醫學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癥范疇。

1臨床分型

藏醫學將“真布病”分為6型:即肌肉真布病、骨真布病、脈絡真布病、肌腱真布病、寒性真布病和熱真布病本病緣于久居潮濕、寒冷之地,飲食不節,過量進食油脂食物,導致機體物質運輸功能紊亂,培根、隆紊亂,精微不化,飲微未能成型,引發體內黃水聚積,外邪久留,黃水在人體關節內擴散或凝結,腐蝕關節、肌肉、骨骼和筋脈,從而引起關節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對關節造成破壞,使“培根”粘合功能失調,導致關節病變,出現關節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關節發生腫脹、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寒冷、潮濕、勞累、營養不良、精神因素等是本病的誘發因素。總癥狀是長期身體發冷,皮膚肌肉麻木,面部油膩,頭部、腰部、髖部疼痛,全身乏力疲憊,關節及肌肉酸痛,多汗,手指僵硬,活動時疼痛劇烈;小便顏色呈黃紅色,氣味濃;脈象沉細而數。具體癥狀是肌肉真布病系“培根”與“赤巴”過盛所致,癥狀是肌肉腫脹呈黑色,四肢麻木,心肺不適,鼻衄,骨肉有分離感;骨真布病系“風”過盛所致,癥狀為口渴,骨頭發熱,身體消瘦,諸關節分離疼痛,活動受限;脈絡真布病為“血”過盛所致,癥狀是膚色無華,心肺不適,后頸肌肉劇烈疼痛,脈絡腫脹疼痛;肌腱真布病,其癥狀是筋絡僵硬萎縮;寒性真布病系黃水癥致病,寒性成分大;熱性真布病系黃水癥致病,熱性成分大。2治療方法

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以干黃水、調節培根、隆紊亂為原則。采用內服、外治、藥浴等相結合的方法綜合治療,刺蒺藜五味方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總藥方。

2.1內治法內服藥(主藥):正式治療前3~5天需下瀉“培根黃水”,用三果湯和五味寬筋藤湯交替煎服,每日3~4次,使散在的疾病集中。服用以上湯劑3~5天后,可給予二十五味驢血丸,分別在中午和半夜用“生等”送服;根據患者的體質、病程、年齡及并發癥等情況,早晚服用五味石榴丸,或者二十三味兒茶丸、十五味乳鵬丸、十八味黨參丸、桑瓊丸等,若疼痛難忍可服用風濕止痛丸和三十五味沉香丸。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治療情況增減藥物劑量。單純靠藥物治療效果不滿意時,可以配合外治法。

2.2外治法如果真布病熱性重,局部出現關節紅腫疼痛,除口服上述藏藥外,用空針抽取關節內積聚的黃水,還可進行針刺治療,外敷草藥,如“夾欽”

(消腫能安散),取上述藥粉3兩,面粉2兩,蘇打1兩混勻,加熱水拌成膏狀,一日1次涂于患處。若寒性重,局部無明顯腫脹者可使用火灸療法,局部用藥浴浸泡,還可用涂摩療法,使筋絡軟化,從而減輕疼痛。對血分偏盛者在痛風穴或黃水脈針刺放血,或者艾灸脊椎骨第15節的臟腑總穴和疼痛處,以半個蠶豆大小的靳艾火灸手足患指兩側。

通過內服藥物和外用針刺法治療后,同時配合藏藥浴治療1~4個療程,能有效地鞏固治療效果。在五味甘露藥浴湯散1000g基礎上加乳香、草決明、苘麻子各60g,以上藥物共研粗粉、混勻,用水煎30分鐘,去除藥物殘渣后,倒入溫水中浸浴20分鐘,然后臥熱炕發汗15分鐘,每日1次,分10次,每個療程10日。

“五味甘露”是藏藥浴的基礎配方,《四部醫典》后續部“五械浸浴”一章專門詳細論述了藏藥浴的適應癥、方劑、用法和注意事項等,該書首次記載了“五味甘露浴”,但沒有列出具體藥名和劑量。此后,五味甘露方成為藏藥浴基本的經典組方,歷代藏醫藥文獻對此方名稱和配方等有不同的記載,直到17世紀,五味甘露浴配方才被固定下來,并沿用至今,經典組方包括藏麻黃、水柏枝、圓柏、黃花杜鵑和灰蒿等5種藥。因為藏醫將天然溫泉分為5種,既然是由于替代天然溫泉的需要才配方,因此“五味甘露方”的功效與溫泉相近,所以就選用5味藥表示代表5種溫泉。五味甘露浴功效能代替溫泉浴。按《四部醫典》的記載,可治療肢體僵直,疔瘡新舊傷腫脹,駝背骨肉黃水,各種隆癥,還可治療白脈病等。對風濕、類風濕性患者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特別是內外治療法相互配合,療效顯著,并能減少復發。

2.3調養和護理 向·初稱江楚治療此病時重視調理飲食,患者需禁食辛辣、陳舊、酸腐食物、生冷食物和油膩性食物,宜以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鹽、中等熱量、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合理的飲食保證了營養的全面,增強抗病能力,同時限制可加重病情的飲食的攝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解病情,促進康復的作用。行為方面注意保暖、防寒、防潮,應減少活動量,避免軟組織萎縮,但可通過醫生指導下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以防止關節僵硬。

3討論

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藏醫稱為“真布病”,屬于人體生理性“隆”、“赤巴”、“培根”不足或紊亂,風寒、潮濕、侵蝕關節及機體造成運動障礙。常侵犯多處小關節,晚期關節可成梭狀畸形或僵直,經常在潮濕、寒冷的環境中工作則易發,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和生活工作。藏醫專家向·初稱江楚采用內服外治的方法,對具有典型的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的60多例患者進行了治療,癥狀消失,不易復發,療效顯著。部分患者由于長期服用抗風濕的西藥可加重或引發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等不良后果,而藏藥具有祛風濕、舒筋通絡、消炎止痛等功效,同時又不影響胃腸功能,不但能緩解癥狀,而且副作用小,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長期以來深受患者的普遍歡迎。

向·初稱江楚強調在治療真布病過程中,要綜合運用飲食、起居和服用藥物的方法把疾病平息于體內。對于隆病、赤巴病、培根病及其分支疾病,在各自部位蓄積時應及時清除,否則待疾病成熟、發作后再治療,不但病勢嚴重難治,而且還會誘發其他疾病。此外,掌握服藥的最佳時間也有助于疾病的治療。一般原則為:中午和午夜是赤巴病易發時間,故在此兩時用涼藥和涼性飲食治療赤巴病最宜;黃昏和早晨是培根病易發時間,故在此時用養護胃火的熱性藥物和飲食治療一切寒性疾病最佳;晚上和黎明是隆病易發時間,故在此時用引誘隆病聚集的性熱、有營養的飲食和藥物治療零星散在的隆病最佳。因此,患者什么時候服用什么藥物需綜合考慮其年齡、體質、病程、病勢、胃火強衰等情況,以及所用藥方的功能等方面后,才能對癥下藥。總之,隆、赤巴、培根三邪要給予均等的治療,不能使任何一邪過于增強,否則就會導致過分壓制其他兩邪,加重疾病病情。

參考文獻

[1]字妥·元丹貢布,四部醫典[M].李永年譯。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24。

[2]黃福開,劉英華,藏藥浴“五味甘露方”源流考[J].中國藏學,2002,(4):130.

篇9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正清風痛寧;甲氨蝶呤

[中圖分類號] R593.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5(a)-218-01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反復發作,引起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造成全身多器官的血管炎病變,引起系統性病變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故又稱類風濕病[1]。我院2005年8月~2006年4月期間,小劑量正清風痛寧聯合甲氨蝶呤(MTX)治療RA,療效突出,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2例,男18例,女44例;年齡16~63歲;病程最短者2個月,最長17年。治療前全部病例血沉快,治療后42例降至正常,其余20例較治療前降10~33 mm/h。把患者按住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1例,男9例,女22例;年齡36~70歲;病程3個月左右。對照組31例,男10例,女21例;年齡37~72歲;病程4個月左右。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晨僵超過1 h,病程6周以上;②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病程6周以上;③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病程6周以上;④對稱性關節腫,病程6周以上;⑤皮下結節;⑥手X線改變;⑦RF陽性(滴度>1∶32)。以上7項中具備4項以上者,即可診斷為RA。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正清風痛寧(湖南正清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43020278)20~40 mg,tid;MTX(上海新誼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0644)7.5 mg,每周1次。對照組口服MTX 15 mg,每周1次。兩組療程均為12周。

1.4 療效判定

根據主要指標判斷治療結果,判斷指標為:①晨僵減輕或者消失;②平均握力評分增加;③關節壓痛苦數減少;④RF轉陰;⑤ESR減輕;⑥CRP減少。顯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指數減少≥90%),活動功能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有效: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指數減少在60%~80%),活動功能好轉,實驗室檢查有好轉;好轉:關節疼痛、腫脹有所減輕(指數減少在31%~59%),活動功能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關節疼痛、腫脹(指數減少≤30%)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顯效+有效+好轉=總有效。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2.0軟件包對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

2 結果

治療組和觀察組兩組治療12周后,癥狀分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組總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結果比較(例)

3 討論

經過大量病例長期臨床觀察,正清風痛寧具有較好的抗感染、消腫、鎮痛、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對肝、腎、胃、生殖系統等無損害,但具有破壞肥大細胞強烈釋放組胺的副作用[2]。單用MTX治療,往往需要較大的劑量及較長的療程,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患者難以長期堅持下去[3]。小劑量正清風痛寧聯合MTX治療RA,臨床癥狀和免疫學指標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4],總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聯合用藥可以減少單種藥物的使用劑量和耐藥性,例如單獨使用正清風痛寧時需60~80 mg/次,3次/d,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小劑量正清風痛寧與MTX聯合應用時,正清風痛寧劑量減至40 mg,MTX的劑量從每周15.0 mg減至每周7.5 mg,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由臨床案例可知,小劑量正清風痛寧聯合MTX治療RA有效。

[參考文獻]

[1]姜林娣,王吉耀,梅振武,等.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療效評價――隨機對照臨床試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7,2(4):204.

[2]沈凌汛,黃安斌.正清風痛寧治療類風濕關節炎27例[J].醫藥導報,2005,19(5):450.

[3]高家駿,張強,吉寧,等.青藤堿單用或加用氯喹和雷公藤多苷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比較[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6,18(4):215

篇10

【關鍵詞】玻璃酸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VAS疼痛評分;LKSS生活功能評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odium hyaluronat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82 cas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 from May 2010to 2015 during Jun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the study, received the knee 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 and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VAS pain score, LKSS life function ratings situation.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 VAS pain score: after treatment (1.32 ± 0.39) 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4.37 ± 1.23) points, (t = 8.323, p = 0.012);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7.5%; satisfaction rate was 85.0%. Conclusion: The sodium hyaluronat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clinical effect is significant, and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Key words: sodium hyaluronate; Knee; VAS pain scores; LKSS life function scores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6-0004-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為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此病也被稱作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或者是老年性膝關節炎,屬于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疾病[1]。此疾病的臨床表現為:活動功能受到限制、膝關節周圍疼痛、腫脹,臨床上治療此疾病常采取將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方法。為探究玻璃酸鈉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以期為KOA治療提供更多的臨床參考,本文對玻璃酸鈉治療KOA效果進行驗證,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均為來本院就診的KOA患者,住院時間在2010年5月到2015年6月,共納入82例,患者的膝關節均出現程度不一的疼痛、周圍腫脹以及功能障礙,經臨床診斷后均被確診為KOA患者,與美國風濕協會的診斷標準相符合[2],且符合Kellgren-Lawrence 分級標準0級-I級標準[3],在此之前未接受過玻璃酸鈉經關節腔注射治療和關節鏡治療。將同時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排除:肝疾病、腦疾病、心臟疾病、腎疾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異常關節炎。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3例;患者最大77歲,最小49歲,平均年齡為(62.8±7.4)歲;最短病程為2個月,最長病程3年,患者平均病程為(1.5±0.4)年,分期0級48例,I級34例。

1.2 治療方法

在患者膝關節注射玻璃酸鈉(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公司生產, 2ml:20mg),每次2ml,1次/周,一個療程注射五次。注射藥物的時候病人處于仰臥位,進行常規消毒,并在膝關節髕骨下側進行穿刺,如果出現了關節積液,應該及時的抽吸干凈方可進行注射治療。

1.3 觀察指標

膝關節注射治療前后要對病人的相關指標進行嚴格監測,在治療后的三個月內對病人進行隨訪隨診,對比兩組患者療效、VAS疼痛評分[4]及治療滿意度;療效評價標準[5],治愈:患者膝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膝關節功能也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膝關節屈伸不利、疼痛等癥狀明顯緩解,腫脹顯著改善,關節功能明顯好轉;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關節功能均無改善,甚至加重;采用自制量表進行滿意度評價,分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項,統計非常滿意、滿意人數比例即為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數據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兩組vas評分評分比較應用t檢驗,P

2 結果

治療前,患者vas評分(4.37±1.23)分;治療后,患者vas評分(1.32±0.39)分,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23,p=0.012)。82例患者中治愈21例、顯效36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達87.5%;68例患者對治療結果滿意(含非常滿意29例),滿意率85.0%。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發于老年人群中,其臨床主要表現癥狀為膝蓋痛、紅腫等[6],部分患者有積液、腫脹的癥狀,此疾病若治療不及時,嚴重者會發展至關節畸形,甚至殘廢。臨床治療應遵循延緩軟骨破壞、改善癥狀、推遲或者避免接受置換術的原則[7]。

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是治療KOA的主要療法。玻璃酸鈉屬于一種高分子粘多糖[8],其主要功能時保護[9],作用機制是在病理情況下降低濃度和分子量,隨后注射到軟骨表面,對炎癥反應產生抑制作用,同時起到作用,加速關節活動功能的康復,該方法屬于一種高效的局部輔助治療方法[10]。

本研究采用玻璃酸鈉注射,結果表明相比治療前疼痛評分,治療后均顯著改善,且治療效果及滿意度均較好,提示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顯著,可廣泛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葉蕻芝, 李西海, 吳明霞. 揉膝推髕點穴法對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 [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4): 707-709.

[2]陸艷紅, 石曉兵. 膝骨關節炎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現狀及進展 [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2, 20(6): 81-84.

[3]Kellegren J H, Lawrence J S. Radiological assessment of osteoarthritis[J]. Ann Rheum Dis, 1957, 16(4): 494-501.

[4]包飛, 張燕, 吳志宏, 等. 電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及對軟骨磁共振 T2 圖的影響[J]. 中國針灸, 2013, 33(3): 193-197.

[5]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202-1206.

[6]申延清, 劉風霞, 曹紅, 等. 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相關影響因素[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1, 15(9): 1643-1646.

[7]張軍鋒, 劉桂芬, 張愛蓮, 等. 影響膝骨關節炎患者疼痛 VAS 評分的因素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2, 12(5): 642-643.

[8]趙勇, 秦偉凱, 顧力軍, 等. 鈹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疼痛的病例對照研究[J]. 中國骨傷, 2012, 28(5): 36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