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康復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膝關節康復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膝關節康復方法

篇1

范老太太在女兒帶領下來詢問我用什么方法能夠改善無法下蹲的狀況。我一邊與老太太聊天,一邊對老太太疼痛的膝關節進行揉按。在松解開疼痛的關節組織之后,我開始針對膝關節疼痛的狀況用語言導引老太太進行功能訓練,訓練內容僅用頂天立地和逐步深蹲二個動作。范者太太時功能訓練極為配合,僅訓練了兩組動作,范老太太當場就能夠下蹲了。我告訴范老太太回去以后最好每天能夠堅持進行2~4次頂天立地和逐步深蹲的訓練,以確保膝關節功能的遙步改善和增強。現在一年時間過去了,今年其子女又接老太太到福州來玩,最近我看到范老太太,詢問她現在能否正常下蹲,范老太太告訴我她現在膝關節很正常。走路,下蹲一點不受影響了。

一般來說,進行康復訓練的患者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掌握好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不能操之過急。在康復訓練時最好要注意配合,患者的配合程度對病情的緩解和康復也非常重要。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進行一次訓練,飯煉時以身體感覺有一些累為宜,每個動作重復做2~3次為宜。

這里我把頂天立地和逐步深蹲二個動作簡單介紹一下,供膝關節有功能障礙者參考:

一、頂天立地

兩腳站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或手扶固定物,雙目微閉,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步使身體越站越直,頭向上頂,雙腳踏地有力,牙漸咬緊,使頭部、頸椎、脊椎和雙腿都繃直繃緊,保持繃緊狀態一會后全身逐漸放松。(見圖一)

二、深蹲

篇2

【關鍵詞】 疼痛控制;單髁置換術;康復

為探討疼痛控制對人工全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后患者早期康復效果的影響, 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對收治的86例行單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行不同的疼痛控制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6例行單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 男45例, 女41例, 最小年齡52歲, 最大年齡78歲, 平均年齡63.2歲, 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3例,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標準 ①排除合并嚴重心、肺等重要器官病變患者;②排除合并凝血功能及肝臟功能障礙患者;③排除有精神病史或語言障礙患者;④排除伴有中樞性及外周性神經肌肉缺陷患者;⑤排除有、酒精、藥物濫用病史患者;⑥排除無法性硬膜外麻醉患者。

1. 3 方法 觀察組:第一, 術前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并耐心的向患者講解疼痛治療的相關知識, 使患者了解疼痛治療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使其積極主動的和醫護人員進行配合。第二, 藥物鎮痛, 術前1 h給予患者40 mg帕瑞昔布肌內注射治療, 術中則要給予患者切口及關節腔內50 ml鎮痛藥物注射治療, 其中包括200 mg布比卡因、5 mg嗎啡及0.4 ml濃度為0.1%的腎上腺素, 將其溶于50 ml生理鹽水內。注射部位為皮下組織、關節囊后方、髕骨支持帶、內外側副韌帶處、股四頭肌切開線附近。術后給予患者72 h冰療。首次使用帕瑞昔布后12 h、24 h、36 h后, 分別對給予患者40 mg帕瑞昔布肌內注射一次。術后48 h給予患者塞來昔布口服治療, 每12小時200 mg, 服用至術后第7天。第三, 干擾電鎮痛, 術后24 h進行功能鍛煉前, 給予患者干擾點鎮痛治療。使用EF-330型電腦干擾電疼痛治療儀, 并對干擾電的四個極片進行交叉放置, 將其放置于膝關節內傷、內下、外上、外下。并且要將連線交叉點處于患者髕骨中心, 將工作頻率控制在80~120 Hz之間, 1次/d。

對照組:術前不給予患者鎮痛藥物, 術后給予患者硬膜外自控鎮痛, 術后48 h將鎮痛泵拔除。給予患者72 h連續冰療。術后48 h給予患者塞來昔布口服治療, 每12小時200 mg, 服用至術后第7天。

1. 4 療效判定 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為依據進行疼痛評分。以0~10分計量疼痛程度。康復計劃完成情況:圓滿完成:術后四周, 完成康復方案95%以上;基本完成:完成康復方案75%~95%;未完成:完成康復方案低于75%。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兩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24 h、48 h、72 h膝關節活動時疼痛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48 h、72 h膝關節活動時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康復計劃完成情況對比 觀察組43例患者中25例患者為圓滿完成, 15例患者為基本完成, 3例患者為未完成, 完成率為93.0%;對照組43例患者中16例患者為圓滿完成, 18例患者為基本完成, 9例患者為未完成, 完成率為79.1%;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方式, 其最終目的是改善功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并對畸形癥狀進行矯正[1]。術后患者是否可進行早期、自主、無痛的康復鍛煉則直接影響康復效果。然而該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 若不能有效的對術后疼痛現象進行控制, 則很難確保術后患者主動行早期康復鍛煉[2]。現階段臨床上用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的鎮痛方式相對較多, 比如股神經阻滯、硬膜外持續鎮痛泵、關節局部鎮痛、靜脈鎮痛泵等, 但每種鎮痛方式都有自身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多模式鎮痛是合理的對多種不同作用機制的鎮痛藥物、鎮痛措施進行聯合使用, 從而達到有效鎮痛的一種鎮痛方式。術前預防性鎮痛可有效的降低患者術中及術后的疼痛程度。而帕瑞昔布可有效的對外周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進行抑制, 降低PGF2、PGE2、PGI2等的生成量, 從而有效的對初級疼痛刺激因子進行阻斷, 降低炎癥反應因子的活性, 最終可有效的降低中樞敏感化及外周敏感化[3]。因此, 其不僅具有超前鎮痛作用, 同時還能延續至術后由于炎癥所引起的組織損傷階段。術后4~8 h在硬膜外麻醉效果未徹底消失時, 關節局部麻醉效果已經開始生效, 同時配合帕瑞昔布的作用, 可有效的提高鎮痛效果。

總而言之, 對人工全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行多模式鎮痛方式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促進患者術后康復計劃順利實施, 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付江平.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骨性關節炎55例療效分析陳虎.新疆醫學, 2013,3(1):71-72.

篇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09年3月~2010年11月在本院行膝關節鏡治療的81例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齡35歲。半月板損傷13例,關節游離體4例,骨性關節炎5例,盤狀半月板4例,滑膜炎6例,韌帶損傷9例。對照組39例,男2l例,女18例,平均年齡41歲。半月板損傷11例,關節游離體5例,骨性關節炎6例,盤狀半月板3例,滑膜炎5例,韌帶損傷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損傷類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O.05)。

    1.2護理康復訓練

    1.2.1對照組:按照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觀察術口滲血情況、患肢末梢血運、患者護理、肢體功能鍛煉指導等常規護理。出院后指導患者各種注意事項,堅持在家功能鍛煉。康復組:

    (1)術后6h去枕平臥位,患肢抬高約30.,局部冰敷,利于減輕患肢腫脹及血液循環。常規上心電監護,了解患者術后生命征。觀察患肢末梢血運情況,有無疼痛、腫脹、麻木等異常。注意患肢的術口外敷料滲血程度。術口放置引流管的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有無滲血,如有問題及時檢查術口及對癥處理,留置24h-48h無異常后拔除。術后3~5d下床活動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早期康復訓練與功能鍛煉膝關節鏡手術創傷小,但對關節內組織會有不同程度創傷,部分患者因術后疼痛拒絕早期功能鍛煉。向患者說明功能鍛煉的意義,使其主動配合,護士在旁監護,循序漸進,根據個體差異調整鍛煉力度,做好預防措施防止并發癥。內容: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膝關節伸屈練習、CPM機及膝關節被動鍛煉、早期下床活動、壓腿運動等。下床活動之前采取坐位,身體適應后再拐杖及護理人員扶持下地,防止血壓突然降低致摔傷。出院前制康復方案并囑患者執行,保持樂觀的態度。

    1.2.2療效評定術后5周采用Lysholm膝關節量裂對患者的跛行、支持、交鎖、不穩定、疼痛、腫脹、上樓、下蹲8個項目進行等級評分。總分為100分,優為>91分,良為81—90分,中為71—80分,差為<70分。

    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采用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術后5周,比較兩組患者Lysholm膝關節量表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P<0.05),其中康復組的得分優于對照組。

篇4

關鍵詞: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

膝關節是結構最復雜、全身最大的關節,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難度因并發癥較多而護理難度加大。因此,制定正確的護理計劃和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就顯得特別重要,選擇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2008年1月~2010年2月采取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40例,對其術后進行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齡54~78歲,平均68歲。其中骨性關節炎33例,風濕性關節炎7例。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跛行及膝關節伸直、屈曲活動受限。手術全過程順利,無并發癥發生。

1.2  出院標準:膝關節主動屈曲超過90°,主動伸直0°,刀口愈合好,能獨立行走,輔助下,可上下樓梯,無明顯腫脹及疼痛。

2 結果

所有40例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膝關節功能均恢復良好。

3 術前護理

3.1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害怕疼痛、擔心出血、不愿行早期功能鍛煉等心理,給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導,向其耐心講解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和過程,使其了解康復訓練可促進血液循環,利于患肢腫脹的消退[1-2]。同時做好家屬工作,使其主動參與患者康復訓練,以利于出院后繼續協助患者康復鍛煉[3]。

3.2  飲食護理:由于長期疾病的折磨,患者機體虛弱,精神狀態差,術前應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高維生素的食物,勸導吸煙者戒煙,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減少術后發生感染的機會。

3.3  康復指導:向患者解釋手術情況,介紹術后康復方案,并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以及踝關節的主動運動,要求股四頭肌每次收縮保持10 s,每l0次為1組,每天完成5~10組。指導患者坐于床上,行患肢的直腿抬高及踝關節抗阻屈伸運動,次數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定,每天重復2~3次。教會正確使用拐杖或助行器。

3.4  術前準備:①術前3 d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為術后做準備。②了解病史。了解患者以往的過敏史、藥物史、手術史及對麻醉的不良反應,患者心、肝、腎功能情況。③禁食。術前6 h禁食、4 h禁飲,以防術中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反應妨礙手術進程。④皮膚準備。術前剪趾(指)甲,避免產生感染灶。術前3 d,碘伏每晚消毒膝關節,其范圍為膝關節上下20 cm,并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無破損,術前當晚,患者應洗澡,患肢皮膚碘伏消毒后大紗墊包扎膝關節。

4 術后護理

4.1  生命體征的觀察:術后回病房后,給予心電監測,嚴密觀察有無心肺功能異常、出血量過多、血容量不足、休克等表現,生命體征平穩后可撤離監護。

4.2  飲食護理:手術患者年齡普遍較大,體質差,手術創傷大,術后應給予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豆漿、牛奶,必要時給予輸血或輸白蛋白,以提高機體抵抗力,減少術后發生感染的機會。由于患者術后需臥床,傷口疼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因此基礎護理十分重要。

4.3  患肢:術后患肢用彈力繃帶包扎,固定于伸直位,并保持中立,抬高30°,足后跟處以軟枕墊空,此可減少術后腫脹,出血及膝關節屈曲痙攣,防止外旋壓迫腓總神經引起麻痹,防止出現下肢血運循環障礙。

4.4  做好引流管及留置尿管的護理:觀察引流液的量和顏色,保持引流管通暢,傷口引流袋必須低于切口平面,并妥善固定防止折曲或脫落,若引流不暢,膝關節積血過多,會引起關節腔內感染,導致手術失敗。術后切口引流量每天低于50 ml,協助醫師拔管。觀察患者排尿狀態,觀察尿液的顏色及量,防止尿管打折、扭曲,保持尿液引流通暢,囑多飲水,給予尿道口護理2次/d,夾閉尿管定時開放,行膀胱訓練,有2次尿意后遵醫囑拔除尿管。

4.5  術后康復鍛煉:應遵循個性化原則,訓練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被動和主動、等長和等張訓練相結合。

4.6  出院指導:繼續遵醫囑進行功能鍛煉,注意逐漸增加活動量,避免活動過量,造成關節腔腫脹、積液。下地負重及行走練習時,應避免摔傷。

5 小結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骨關節病的有效方法,也是較大的關節重建手術,充分的術前準備,細致的術后病情觀察,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復鍛煉是確保手術成功、膝關節功能恢復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4]。

6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61.

[2] 付利民.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影響功能康復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2):225.

篇5

【關鍵詞】 地震傷員;早期康復;膝關節;功能恢復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on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in earthquake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Methods 37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knee joint dysfun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1(caused by earthquake) and rehabilitation group two(caused by common trauma)were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ist.Another ten patients(caused by common trauma)without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were served as control group.After one month,the motion of joint of three groups was measur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motion of knee joint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1 or groups 2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s and the motion of knee joint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1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groups 2.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in earthquake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Early consistent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patients'disability extent to a maximum limit.

【Key words】 Injured victims of earthquake;Early Rehabilitation;Knee Joint;Recovery of function

汶川地震18 d后,有30名震災傷員經一線救治后轉入117醫院愛心病房接受進一步治療。30名傷員均為多發性創傷,其中22例伴下肢骨折,存在不同程度的創面感染和肌肉、關節運動功能障礙。在積極為其進行綜合康復治療的同時,對其中12例下肢骨折術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干預療效與普通病房中介入和未介入康復干預的同類患者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為創傷康復的進一步展開提供臨床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設定3個觀察組,均排除膝骨性關節炎、膝關節腫瘤、類風濕、痛風、結核等疾病。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1康復1組(地震傷后康復干預)該組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齡(45.3±3.1)歲,病程28 d,患膝關節活動度(29.60±9.8)°。其中股骨中段骨折1例,股骨下段骨折5例,股骨髁上骨折1例,股骨平臺骨折合并股骨上段骨折5例。

1.1.2康復2組(普通傷后康復干預)該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43.3±1.3)歲,病程(10.5±3.7)d,患膝關節活動度(27.60±8.7)°。其中股骨中段骨折6例,股骨下段骨折4例,股骨髁上骨折3例,股骨平臺骨折2例。

1.1.3對照組(普通傷后未行康復干預)該組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齡(44.1±2.8)歲,病程(25.4±5.3)d,患膝關節活動度(31.12±10.3)°。其中股骨中段骨折2例,股骨下段骨折2例,股骨髁上骨折2例,股骨平臺骨折合并股骨上段骨折4例。

1.2方法

1.2.1功能訓練對照組:未行有效康復治療,只在醫生要求下自行活動關節或由家屬助其輕度活動,50 min/次,2次/d(早晚)。康復1組: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膝關節的功能康復訓練配合音頻電治療,1次/d。具體方法為①CPM治療:采取仰臥位,在患肢膝關節無痛范圍內進行活動,以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大治療范圍,30 min/次。②關節松動術:先通過分離牽引、滑動等手法,做膝關節的附屬運動,再做生理運動,30 min/次。③肌力訓練:股四頭肌肌力小于Ⅲ級者進行等長收縮,每次收縮6~8 s,放松,再收縮;股四頭肌肌力達到Ⅲ級以上者,進行漸進抗阻訓練,30 min/次。④音頻電治療:患者仰臥位,電極板為4 cm×5 cm,膝關節對置(膝內有固定者,則在膝關節下進行治療),頻率為2 000 Hz,強度以患者耐受為限,20 min/次。康復2組:骨折后經對位、對線、固定等處理,生命體征平穩后立即介入康復治療,康復方法同康復1組。

1.2.2心理干預針對兩組康復患者的心理特點和個體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預,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對照組未進行心理干預。

1.2.3治療時間3組均治療1個月,治療前后測量患者受累膝關節的活動度,治療結束后即刻進行療效評定。

1.3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膝關節功能評價標準[1]進行療效評定。痊愈:關節活動度(ROM)>120°,肌力正常,腫脹疼痛基本消失,日常生活不受限;顯效:ROM為90°~120°,肌力Ⅳ級左右,腫脹疼痛明顯減輕,日常活動稍受限;好轉:ROM為60°~90°,肌力Ⅱ級左右,腫脹疼痛輕度減少,日常活動部分受限;無效:ROM為30°~60°,腫脹疼痛減輕不明顯,日常活動受限。

1.4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1)3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分別進行療效評定。發現兩組康復患者的療效均優于對照組(表1)。

3討論

1)地震傷的特點為:①患者被埋時間長,易造成多部位大面積擠壓傷。②建筑物撞擊,開放性骨折多,創面大,污染嚴重。③因得不到及時處置,傷口暴露時間長,繼發感染多,由此而造成了傷情的復雜性和難治性,也向創傷康復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2]。本文地震傷員盡管受傷時間較長且傷情復雜,多數還經過二次手術處理,但經積極的康復干預,均取得較好的療效(表1~2)。提示

地震傷的康復介入有利于骨折及受損組織愈合,對于提高傷員的臨床療效,防治臥床傷員的并發癥和功能障礙,減少致殘率,提高和恢復傷員的活動和參與能力十分重要。

2)研究發現開始康復的時間對下肢骨折患者的術后療效影響顯著。骨折后1個月是進行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機,患者一般預后良好,基本能恢復膝關節功能,而骨折4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者則大多數療效欠佳,只能恢復部分運動功能[3]。術后早期的運動訓練可以促進機體血液及淋巴液回流,減緩關節內、外肌肉組織的粘連、攣縮,預防關節活動功能障礙,促進運動功能恢復。本文資料顯示普通傷員(康復2組)早期(傷后10 d)的康復介入,療效明顯優于地震傷后1個月(康復1組)的傷員(表2)。因此對于康復患者來說,“時間就是功能”。

3)地震傷員以多發性骨折為多,尤其合并下肢骨折為常見。由于長時間關節制動對患者關節活動功能具有顯著負性影響,可造成關節軟骨營養障礙,滑液囊干涸粘連、關節腔狹窄而導致關節粘連[4-5]。持續被動的關節運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關節軟骨細胞的營養和代謝水平,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的損傷修復,緩解關節損傷或術后引起的疼痛,防止關節組織粘連,對膝關節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關節松動術可以恢復關節內部結構的正常位置或無痛性位置,維持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延展性和韌性,以減輕疼痛,維持可用的關節內活動以改善關節活動受限程度[6]。股四頭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可促進關節周圍靜脈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進關節液流通,控制水腫,防止關節攣縮,緩解肌肉萎縮,促進髕骨的滑動及關節功能恢復。音頻電治療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性滲出和水腫吸收,緩解痙攣,消炎消腫,減輕疼痛,避免瘢痕形成對關節功能的影響。

4)及時的心理干預是創傷康復治療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針對傷員特有的緊張、驚恐及懼怕疼痛等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干預和治療,可使傷殘人員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康復治療,取得療效最大化。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的干預性治療對下肢骨折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的作用,并可減輕骨折所引起的各種并發癥,有效改善和促進患肢功能。而災后的早期、持續康復介入,可有效地減輕傷員的殘疾程度,提高生活質量,使之重返家庭,重返社會。

參考文獻

[1]容國安,龍耀斌.綜合康復治療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1):43-44.

[2]代小舟.醫院震災應急管理及實踐[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6):6.

[3]尹青,武繼祥,劉宏亮,等.綜合康復治療骨折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5):304-306.

[4]馮和林,張英澤,李增炎,等.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早期功能訓練的臨床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1):54-56.

[5]GerichT,BoschU,SshmidtE,elal. Kneejoint prosthe-sis implantation after fractures ofTheheadofthetibia.Intemediate term results ofacohortanalysis[J]. Unfallchiturg, 2001,104(5):414.

篇6

關鍵詞:中老年膝關節疼痛;針刺;理療;推拿;自我手法康復;功能鍛煉

中老年膝關節疼痛是一種常見病,多發于中老年人,女性偏多。疼痛及關節活動受限為主要癥狀,且容易反復發作。本人自2002年開始關注該類疾病非藥物的自然療法,針對該病特點,十余年來根據綜合選用一套中西醫結合康復方案治療門診病人,近、遠期療效較為滿意。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2年10月始至2013年10月門診病人66例中,全部為接受并能配合所擬定治療方案的患者,男21例,女45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6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20年,雙側43例,單側23例。臨床表現及膝關節攝片檢查,66例均有一定骨性關節炎病。

2 診斷要點

2.1 發病年齡大多在35歲以上,開始有關節疼痛、腫脹、畸形,但膝關節部位沒有紅腫發熱等現象。

2.2 關節活動功能有一定受限,如屈伸不靈,久坐起來、晨起時最明顯,適當活動后能緩解,但活動時間稍長即有不舒服、疼痛。

2.3 實驗室及體檢,血沉、抗“O”、風濕系列、類風濕因子、尿酸都正常,浮髕實驗陽性。

3 治療方法

3.1 針刺加理療即特定電磁波(簡稱TDP)照射

為使方便門診康復治療,患者依從性高,選擇TDP取代艾灸,針灸針也選最適宜的盡可能細、短,從而一定程度上減輕進針時患者痛苦的中西醫結合方法。

患者仰臥或坐位,屈膝120°左右。常規選穴以膝部八個穴位內、外膝眼、鶴頂、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為主穴,常規消毒后,選取1.5~2寸直徑0.2mm的一次性無菌性毫針,進針后用平補平瀉法至得氣,同時用TDP照射膝關節,每次約20分鐘,溫經散寒、舒筋通絡、活血止痛[1]。

3.2 推拿加自我手法康復給患者推拿過程中,同時盡快教會其學習自我手法康復。一般患者針灸、推拿3-5次,疼痛就能緩解,部分患者需要1個療程,少數需要2療程疼痛能明顯緩解[2]。

3.2 功能鍛煉。

3.3.1 屈膝活動:患者俯臥位,雙下肢平放于床上,將一側膝關節屈曲盡力靠向臀部,并保持屈曲位到有酸脹感,再慢慢伸直膝關節,兩替進行,從1~2次開始直到能反復5~10次。

3.3.2 股四頭肌鍛煉:患者俯臥,雙下肢平放,屈曲一側膝關節并用手抓同側踝部,逐漸向臀部盡力牽拉小腿,持續1~2分鐘,兩替或同時進行,從1~2次開始直到能反復5~10次。

3.3.3 繩肌鍛煉:患者仰臥,雙下肢平放,將一側膝關節屈曲盡量貼向胸部,并用手固定大腿,然后逐漸伸直膝關節,當有酸脹感時屈曲膝關節,再慢慢放平。兩替進行,從1~2次開始直到能反復5~10次。

3.3.4 伸膝活動:患者坐于床邊或椅子上,將雙足平放于地板上,盡量伸直一側膝關節,并保持伸直位到有酸脹感,再慢慢屈曲膝關節,兩替進行,從1~2次開始直到能反復5~10次。

3.3.5 綜合鍛煉:(1)患者坐于高處小腿懸垂,踝部不負重至逐漸增加負重(如:綁沙袋)前后左右等速擺動,雙腿可同時也可交替進行,幅度盡可能大,每次5~10分鐘。(2)患者雙下肢做懸空等速空蹬自行車樣動作,50圈一組,每次3~5組。

4 療效觀察

4.1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經1-2療程后,疼痛消失,功能恢復,隨訪1年無復發;顯效:主要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活動功能改善,但髕骨研磨實驗陽性。;無效:經1療程,癥狀體征未見改善。

4.2治療結果

多數病例治療1~3次后,癥狀明顯改善,3~5次疼痛緩解,疼痛緩解后,患者就可以在家中自我手法康復和功能鍛煉即可,很少需要復診了,在全部病例中治愈42例,有效24例,有效率100%。

5 體會

中老年膝關節疼痛時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中西醫分別認為是,由于正氣不足、精血虧損、筋脈失濡、風寒濕邪留注關節;因膝關節長期負重以及多年的慢性勞損而引起關節組織的退行性改變,在X線片下可見病人膝部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

中西醫治療機理分別為: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強壯筋骨、促使正氣旺盛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展,促進血液循環,是局部局部炎癥吸收更快,利于關節恢復。

本方案選用方法的依據:梁丘、足三里,同屬胃經穴,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血海屬脾經,具有祛淤血、祛風濕功能;陽陵泉屬膽經,舒筋活絡;經外奇穴內、外膝眼,活血通絡,疏利關節,鶴頂穴有通利關節;關節周圍痛點也可屬阿是穴,具有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止痛。針刺、照射TDP結合(“針灸”),扶正培元、升降氣機、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另配推拿按摩等中西醫結合的康復手法,鞏固針刺療效并能使僵硬的關節緩解痙攣而通利關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局部代謝,促進膝關節、骨關節病無菌性炎癥的吸收和疼痛物質的代謝,使變形關節得到改善,使骨質增生軟化變鈍,也可解除粘連。

另外還需要注意,方案中,患者痊愈或好轉,除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的作用;自我康復作用也格外重要。要求患者主動參與,所采用康復手法操作應該方便、簡單易學。當然,相關康復指導貫穿始終,如自我按摩、功能鍛煉方法以及方案開始就提醒患者注意避免受風、寒、濕;注意膝關節鍛煉;注意恢復循序逐漸地走路、快走、慢跑等關節負重運動;注意盡量避免磨損關節比較明顯的爬山、爬樓梯運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膝關節;韌帶;側副韌帶;交叉韌帶;非手術療法;手術療法

膝關節的關節囊松弛薄弱,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韌帶和肌肉,以內側副韌帶最為重要,其次為外側副韌帶及前、后交叉韌帶。膝關節韌帶損傷多由于外傷所致,患者劇烈疼痛、關節及周圍腫脹、皮下有瘀斑、關節有積液及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治療方法較多,現將本病目前的診治狀況綜述如下。

1病因[1-5]

1.1內、外側副韌帶損傷①內側副韌帶損傷:為膝外翻暴力所致,即膝伸直位,膝或腿部外側受強大暴力打擊或重壓,使膝過度外展,內側副韌帶可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②外側副韌帶損傷:主要為膝內翻暴力所致,即膝或腿部內側受暴力打擊或重壓,使膝過度內收,外側副韌帶可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在嚴重創傷時,側副韌帶、十字韌帶和半月板可同時損傷。

1.2前、后交叉韌帶損傷①前交叉韌帶損傷:膝關節伸直位下內翻損傷和膝關節屈曲位下外翻損傷都可以使前交叉韌帶斷裂。②后交叉韌帶損傷:無論膝關節屬于屈曲位或伸直位,來自前方的使脛骨上端后移的暴力都可以使后交叉韌帶斷裂。

2癥狀和體征[1-4]

2.1內、外側副韌帶損傷 ①內側副韌帶損傷:多為外來暴力所致,受傷后膝關節不能自主伸直,局部腫脹及皮下淤血,股骨內上髁或脛骨內髁的下緣處有壓痛點,膝關節內側分離試驗陽性。若為完全撕裂,在局麻下伸膝拍X光膝正位片,可見膝關節間隙內側增寬。②外側副韌帶損傷:多為外來暴力所致,受傷后膝關節局部腫脹及皮下淤血,股骨外上髁或腓骨小頭處有壓痛,膝關節外側分離試驗陽性。完全撕裂者,可有異常內翻活動,拍正位片時,可見膝關節間隙外側增寬。

2.2前、后交叉韌帶損傷膝交叉韌帶位于膝關節深部,嚴重暴力可造成其損傷。暴力作用于小腿上端,脛骨向前方移位時造成前交叉韌帶損傷,脛骨向后移位時造成后交叉韌帶損傷。交叉韌帶損傷時有一種撕裂感,疼痛劇烈并迅速腫脹,關節內積血,功能障礙,晚期病人行走時膝關節松動,失去穩定。抽屜試驗、拉克曼試驗、軸移試驗均陽性;X光片顯示脛骨向前或向后移位,或見脛骨棘撕脫之骨片;磁共振檢查可清晰顯示出前后交叉韌帶的情況,還可發現意料不到的韌帶結構損傷與隱藏的骨折線,關節鏡檢查對早期診斷和處理交叉韌帶損傷也十分重要。

3客觀檢查[1-5]

3.1X線檢查在局麻下,伸直膝關節,按上述檢查方法,強力使膝內收或外展,拍正位X線片,如側副韌帶完全斷裂,則傷側關節間隙增寬。

3.2 磁共振可清晰顯示出前后交叉韌帶的情況,還可發現意料不到的韌帶結構損傷與隱藏的骨折線。對前后交叉韌帶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0.25%及100%。

3.3關節鏡檢查對診斷交叉韌帶損傷十分重要。

3.4確診交叉韌帶損傷還有以下試驗方法①抽屜試驗:患者平臥床上,屈膝90°,屈髖45°,足呈中立位平放于床上。醫生用大腿抵住患者足部,雙手握住脛骨上端用力前后推拉,如脛骨上端向前移動很大,證明前交叉韌帶損傷,如果脛骨上端向后過多移動,則為后交叉韌帶損傷。②拉克曼試驗:屈膝25°做抽屜試驗。術者一手抓住大腿,另一手抓住脛骨上端,肌肉松弛時,將脛骨拉向前方,并注意向前移動的尺度。③軸移試驗:病人仰臥位,髖關節外展,脛骨外旋,或中立位,屈膝20°,醫生用雙手握住小腿上方,肌肉放松,前交叉韌帶損傷后,檢查者給以軸心擠壓及外翻應力使膝屈曲,反復復位,再現了膝部不穩的表現。④KT-1000關節韌帶尺:用以檢查和測量患者膝關節松弛程度的儀器。病人臥位,將韌帶尺放于小腿前方,傳感器墊放于髕骨和脛骨結節上,經過手把提拉力在15磅、20磅時聽到聲響,儀表顯示數據,患側與健側對比數值之差超過了3 mm即可診斷前交叉韌帶斷裂。⑤前交叉韌帶損傷急性期可以采用自主試驗,檢查方法如下:病人仰臥,患肢大腿下墊一硬枕,使患膝屈曲30°~40°,醫生不用觸及傷腿,讓病人盡力放松腿部肌肉。讓病人伸直膝關節,抬起小腿,足跟離床,再放下足跟,放松股四頭肌。醫生從外側面觀察膝關節的活動。如系前交叉韌帶損傷,伸膝時,外側脛骨平臺在股骨髁上向前滑動,造成向前的輕度半脫位,膝關節松弛回到屈曲位時,可見脛骨平臺向后移動,向前的半脫位復位。健側膝可做同樣的試驗進行對照。

對膝關節前向不穩采用前抽屜試驗(ADT)、拉克曼試驗、軸移試驗,對膝關節后向不穩采用后抽屜試驗(PDT)。

4治療

國外大量文獻報告認為關節囊內韌帶(ACL和PCL)損傷后不能自發性修復,臨床上多采用外科手術修復。關節囊外韌帶(MCL和LCL)損傷后有較強的自愈能力,特別是對MCL斷裂不需要外科手術修復[1-4]。

4.1治療原則[1-5]

4.1.1內、外側副韌帶損傷治療 ①內側副韌帶損傷:在急性期可用彈力繃帶包扎,疼痛嚴重者可用氟美松磷酸鈉局部封閉以減輕疼痛和水腫。慢性期可進行熱敷、股四頭肌鍛煉等療法。按摩手法治療也有效果,可讓患者仰臥床上,屈髖屈膝。醫生扶膝握踝,一面以扶膝之手指揉按內側副韌帶處,握踝之手搖轉小腿,再伸直下肢,然后雙手合抱膝部揉捻。開始練步時,鞋跟內側應墊高1 cm以防內翻。若為部分撕裂,可屈膝30°固定,并積極鍛煉股四頭肌,若為完全斷裂,可以手術修補,用半腱肌或股薄肌腱固定于股骨內髁。②外側副韌帶損傷:比內側副韌帶損傷一般要輕,宜休息,在保護局部相對穩定前題下進行肌力鍛煉。急性期癥狀消失后可用手法治療,患者側臥床上,傷肢在上,助手固定大腿,醫者一手扶膝按揉傷處,一手握踝搖轉小腿,交替作拔伸、屈髖、屈膝,按揉傷處。即使外側副韌帶完全斷裂,因髂脛束和股二頭肌能部分代替外側副韌帶的作用,因而也不會造成嚴重的障礙。是否手術修補可酌情取舍。對陳舊病變關節不穩的患者,可利用闊筋膜和股二頭肌腱移植,重建韌帶。

4.1.2前、后交叉韌帶損傷治療膝交叉韌帶損傷以不全撕裂為常見,可先抽盡積血,然后用長腿石膏管型屈膝30°固定6周。在上石膏管型時,在石膏管型即將硬化成型之前,對前韌帶損傷的病人,應將脛骨向后推,對后交叉韌帶損傷的病人,應將脛骨向前拉。鼓勵病人盡早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若為完全撕裂的病人,則宜手術修補,重建韌帶。對前交叉韌帶損傷,凡不滿2周的前交叉韌帶斷裂應爭取手術縫合,目前主張在關節鏡下做韌帶縫合術。對后交叉韌帶損傷,目前的意見偏向于在關節鏡下早期修復。術后用長腿石膏托固定膝部于20°位4周。

應當注意的是,本病多與半月板損傷、膝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合并存在,應對病人做周詳檢查,處理時要全面考慮病情,以求治療完全。

4.2具體治療方法

4.2.1非手術療法

4.2.1.1物理療法①冷療法:冷療法是通過傳導(如冰敷)和汽化(如冷氣霧治療)作用,使病變部位的溫度低于體溫與周圍空氣的溫度,但在0℃以上。軟組織損傷急性期常使用這種方法。冷療法能減輕水腫,減輕疼痛,有效地誘導肌肉松弛。Mac Auley[6]認為冷水浸濕的毛巾做冷療法,10 min重復一次是最有效的,但不主張持續冷療法。Raynor[7]研究發現冷療法可以緩解韌帶重建手術后的疼痛,但對術后活動范圍改善沒有統計意義。②超聲波:超聲波是一種人耳聽不見的高頻機械振動,作用于人體后引起細微按摩效應、溫熱效應、空化效應及多種理化效應。超聲的溫熱效應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痙攣,促進膠原纖維分解,松解粘連;微聲流可以改變細胞膜結構、功能及滲透性,刺激組織修復;低強度超聲產生的穩定空化對組織損傷修復有利;Warden[8]發現低強度脈沖超聲能加速韌帶愈合,有利于韌帶損害的早期恢復。③磁療:是利用磁場作用于人體的穴位和一定部位,使磁力線透入深部組織,產生一系列生物效應。磁療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滲出物的吸收,減輕水腫,提高免疫功能,起到消炎、消腫、鎮靜、鎮痛作用,對軟組織損傷有效率在90%以上。④高壓氧療法:高壓氧能改善組織供氧,減少組織損傷后因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進一步損傷,并提供足夠的氧來促進組織修復。⑤微電流:Lambert[9]研究發現跨膜微電流治療能減輕肌肉損傷的嚴重癥狀,其機制不清,可能與肌肉損傷后維持細胞內外鈣離子的動態平衡有關。⑥射頻:對組織透熱深,有較好的熱效應,對慢性韌帶損傷有較好的療效。韓文良等[10]采用射頻加針刀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80例,治愈69例,好轉11例,總有效

率100%。

4.2.1.2運動療法運動療法對膝關節韌帶損傷的修復和膝關節功能恢復有積極的作用。Shaw[11]等實驗證實股四頭肌鍛煉能更快恢復膝關節活動范圍并能增強膝關節的穩定。Grant[12]等研究發現有監督的最低限度性結構性康復方案在ACL損傷重建后頭3個月比標準物理治療更容易達到膝關節可接受的活動范圍。Eastlack[13]等認為膝關節ACL修復后下肢正壓步行對疼痛緩解有重要的作用。Mandelbaum[14]等發現女性足球運動員進行本體神經肌肉訓練能直接有利于減少ACL損傷發生率。

4.2.1.3手法依次為:①醫生用雙手掌輕輕按揉膝關節周圍肌肉3~5 min,輕推兩側副韌帶5~10遍使軟組織充分放松。②醫生用雙手大魚際由下至上揉膝關節兩側副韌帶5~10遍。③醫生用雙手大拇指由下至上輕推理順側副韌帶,再用撥法松解粘連的韌帶和組織約5 min。④選取膝眼、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阿是穴等穴位各按揉1~2 min。曾海輝等[15]采用Maitland關節松動術手法配合紅外線治療60例膝關節活動障礙,結果膝關節活動度ROM明顯改善。何建華[16]采用手法按摩結合中藥外敷和超短波治療急性膝關節副韌帶損傷取得較好療效,65例中,痊愈48例(74%),顯效17例(26%),無效0例,有效率為100%。4.2.1.4針灸和銀質針療法①常規針灸:可選取膝眼、陰陵泉、陽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阿是穴等穴位,留針30 min。李鋼[17]采用一次多針刺法,即找準壓痛點或穴位,重手法提插,得氣后在此針周圍旁開3.3 cm左右向病灶另刺4~8針使各針尖均達痛點,留針30 min。共治療100例,總有效率達100%。②銀質針療法:選取側副韌帶壓痛點,使用15 cm、直徑1 mm銀質針15~30枚圍痛點間1.5~2 cm環型排列,垂直進針,留針,用艾球套于針柄上,點燃,拔針后皮膚包扎3 d。喬奎元[18]采用銀質針治療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89例,結果痊愈48例,顯效26例,好轉12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6.6%。

4.2.1.5小針刀小針刀可以對粘連的軟組織實施閉合性松解術,起到松解粘連,松弛肌肉,達到恢復韌帶和肌肉功能的作用。趙元福[19]采用小針刀治療內側副韌帶損傷120例,結果痊愈90例(75%),顯效18例(15%),好轉6例(5%),無效6例(5%),有效率為95%。王茂鋒[20]采用小針刀配合痛點阻滯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103例,結果痊愈82例,顯效12例,好轉7例,無效2例,治愈率79.6%,有效率為98.1%。

4.2.1.6神經阻滯療法用10 ml 注射器抽取0.1%亞甲藍復合液10 ml(0.75%布比卡因5 ml、維生素B121.5 mg、地塞米松5 mg、0.1%亞甲藍0.5 ml、注射用水5 ml),在壓痛點處標記刺入深處,回抽無血后,將藥液注入患處,每點注入2.5 ml。王茂鋒[20]采用痛點阻滯結合小針刀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103例,治愈率79.6%,有效率為98.1%。

4.2.1.7中藥外敷何建華[16]采用中藥外敷(藥方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羌活、獨活、木瓜、大黃、枝子、血竭,將上述藥物制成粉末,加適量高度白酒制成藥酒,用藥棉蘸藥酒,用彈性繃帶包扎),同時還進行按摩和超短波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65例,有效率為100%。

4.2.1.8矯形器外固定[5]國內有研究認為加鎖膝關節鉸鏈矯形器配置,有利于膝關節在保護范圍內進行功能訓練,有效解決制動與功能訓練之間的矛盾,顯著改善關節活動度和綜合功能。還發現與關節連接的外固定能減少各種交叉韌帶重建后的壓力,減少交叉韌帶不足時的前后平移。肢具還能對患者不穩定性感覺和功能康復方面有積極的影響。

4.2.2手術[2-4,21-22]

4.2.2.1手術原則和方法對急性前交叉韌帶損傷重建手術宜在10~12周膝關節獲得較好的功能后進行,但也有學者主張早期進行重建手術;對急性單純性后交叉韌帶損傷以往主張不用手術治療,只須股四頭肌鍛煉來恢復膝關節的穩定,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支持早期行重建手術;目前多在關節鏡下重建前、后交叉韌帶,定位準確,創傷小。

4.2.2.2關于韌帶損傷國內治療有以下進展 ①有切開關節向關節鏡下手術轉變,有大切口向小切口轉變。②損傷的分度與治療:對Ⅰ度交叉韌帶損傷可保守治療,對ACLⅡ和Ⅲ損傷應該行ACL重建手術,對急性單純性后交叉韌帶損傷也主張早期行重建手術。③對多發韌帶損傷主張在急性期過后待關節活動度恢復至正常范圍再進行關節鏡下手術。④采用髂脛束、髕腱、半腱肌腱、同種異體組織及人工韌帶重建交叉韌帶。

4.2.2.3韌帶損傷術后康復訓練王惠冰[23]對關節鏡下ACL、PCL重建手術并修復內側副韌帶的8例患者術后進行三個階段性康復訓練,第一階段(術后0~7 d):從第2天開始,著重進行雙下肢主動抬起和下壓膝關節練習等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同時進行強化夾緊大腿的動作,鍛煉股內收肌,以穩定膝關節。第二階段(術后8~14 d):術后第8天開始進行CPM練習,術后第10天開始坐位伸屈膝訓練,并逐漸進行阻抗練習以利于發展肌力。第三階段(術后15~21 d):繼續加強患膝活動度的訓練,使膝關節主動屈曲達到90°以上。開始可借助步行器行走,進行平衡能力練習,加強步態指導,糾正異常步態;進行上下樓梯練習,并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練習。經過康復訓練膝關節穩定性和活動范圍均恢復良好,術后3個月膝關節活動度為(105±15)°,術后6個月膝關節活動度為(125±15)°,術后6個月Lysholm評分(90±6)分,KT2000時患/健膝比值為(2.6±3.8)mm/(2.4±3.0)mm,關節穩定性和主動活動范圍均能滿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

參考文獻

1張磊,編著.膝病.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95-221

2孫康.有關膝關節復合韌帶損傷診治中的一些問題[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8):626-627

3王立德,潘孝云.國內診治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的概況和進展[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5,28(5):7-10

4林霖.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進展[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2,12(3):31-34

5岳亮,張長杰. 膝關節韌帶損傷康復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6,29(11):63-64

6Mac Auley DC.Ice therapy:how good is evidence? Int J Sports Med,2001,22(5):379-384

7 Raynor MC,Pietrobon R,Guller U,et al.Cryotherapyafter ACL,reconstruction:a meta-analysia,J Knee Surg,2005,18(2):123-129

8Warden SJ,Avin KG,Beck EM,et al.Low-intensity pulsedultrasound accelerates and a anti-inflammatory dug delays knee ligament healing. Am J sports Med,2006,34(1):1094-1102

9Lambert MI,Marcus P,Burgess T,et al.Electro-membrane microcurrent therapy reduce signs and symptoms of muscle damage. Med SciSports Exere,2002,34(4):602-607

10韓文良,杜杰,金強.射頻加針刀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80例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05,14(5):334

11Shaw T,Williams MT,Chipchase LS.Do early quadriceps exe-rcises after the outcome of ACL reconstru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ed.Aust Physiother,2005,51(1):9-17

12Grant JA,Mohtadi NC,Maitland ME,et parison of home versus Physical therapy-supervised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reconstructio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Am J Sports Med,2005,33(9):1288-1297

13Eastlack RK,Hargens AR,Groppo ER,et al.Low body posi-tive-pressure exercise after knee surgery.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1:213-210

14Mandelbaum BR,Silvers HJ,Watanabe DS,et al.Effectivenessof a neuromuscular and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program in prevent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females athletes:2-year follow-up. Am J Sports Med,2005,33(7):1003-1010

15曾海輝,金冬梅,燕鐵斌,等.關節松動手法治療膝關節活動障礙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11):692

16何建華.按摩結合外敷中藥和超短波治療急性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分析[J].按摩與導引,2005,21(8):25

17李鋼.一次多針配中藥熱敷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J].臨床醫學,2006,26(4):87-88

18喬奎元.銀質針治療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J].中 國正骨,2005,17(12):42

19趙元福.小針刀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120例[J]. 中國民間療法,2006,14(12):22

20王茂鋒,張月宇.小針刀配合痛點阻滯治療膝關節內側 副韌帶損傷效果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6,13(10):52-53

21騰學仁,趙永生,周倫,等.關節鏡下重建膝交叉韌帶的技術經驗與體會[J].醫師進修雜志,2005,28(5):10-11

22李瑞平,張建利,許光耀,等.栓樁式固定治療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聯合損傷[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8):316-317

篇8

【摘要】 目的:采用關節鏡下半月板修補技術治療半月板損傷,總結此技術對半月板損傷的治療效果。方法:應用膝關節鏡對79例半月板損傷患者行關節鏡下半月板修補術,術后第一天起在支具保護下行康復訓練。結果:79例平均隨訪15月。結論: 關節鏡下半月板修補術是目前治療半月板損傷的理想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關節鏡半月板損傷半月板修補術

半月板損傷是骨科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關節鏡下手術縫合半月板具有創口小、視野清楚、康復較快等優點。隨著目前關節鏡技術的廣泛應用已成為目前治療半月板損傷的主要方法。我院運動損傷科從 2010 年 12月~2012 年3月對79例半月板損傷病人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手術治療,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79例,男50例,女 29例,年齡12~52歲,平均年齡41.9歲,患者多數以行走時關節疼痛、交鎖、彈響等主要癥狀就診,37例有運動損傷史,15例有摔傷史,27例有交通傷史,29 例出現多次交鎖并彈性。內側損傷36 例,外側損傷 34例, 雙側損傷9 例。合并前交叉韌帶損傷的19例,后交叉韌帶損傷的7例。術前Lysholm膝關節評分平均為32分。

1.2手術方法

患者仰臥位,大腿根部置氣囊止血帶,連續硬膜外麻醉,使用美國史賽克關節鏡,常規髕韌帶內、外側0.5cm小切口,分別建立膝關節鏡操作和觀察入路,探查膝關節確定半月板的損傷部位及類型。確定半月板是否需要縫合。用藍鉗、刨削器、等離子射頻刀等手術器械, 修復破損的半月板表面, 打磨破損半月板表面新鮮化,修整保留的半月板游離緣使其光滑,用半月板定位器定位需要縫合的半月板,縫合半月板。半月板縫合采用從內向外、從外向內、內內縫合技術。不能縫合的半月板適當切除。術后內置引流管一根,術后當日鼓勵患者支具保護下行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訓練和踝關節伸屈活動。14d拆線,術后6周去除支具功能康復。 恢復生活活動和輕工作。

2.結果

本組 79例患者隨訪6個月至2年,平均1年3個月左右,療效評定標準:優:疼痛及壓痛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正常;良:關節不痛或偶有不適,無腫脹和壓痛,功能基本正常;可:關節疼痛緩解或減輕,無腫脹,關節功能改善不明顯;差:疼痛、腫脹及關節功能無改善或更差。

優 29 例,占 36.70%;良31例,占39.24%;優良率占87.34%;可19例,占24.05%;差0例。術后Lysholm膝關節評分平均為85分,本組無一例出現血管神經損傷,無血栓及栓塞形成,無感染發生。

篇9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北京 100061

[摘要] 目的 該研究旨在通過對比全膝關節置換(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住院康復和門診康復的療效,探討護理對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的康復療效的影響。方法 2010—2013年間該院收治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44例,隨機分為住院組20例和門診組24例,分別行團隊康復和單純功能康復治療。治療前、后及6個月隨訪時分別行滿意度和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評分(WOMAC)評價。結果 相比門診組,住院組治療后和6個月隨訪時的滿意度更高(P<0.05);住院組的治療后和6個月隨訪時的WOMAC評分更高(P<0.05);住院組并發癥更少。結論 對于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以功能康復和醫學護理為主的團隊康復比單純功能康復效果更好,患者滿意度更高,醫學護理可能有助于減少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的并發癥。

關鍵詞 全膝置換術;關節攣縮;護理;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1(c)-0029-04

全膝關節置換(TKA)術后患者的手術效果較好,但對于院外功能恢復不佳、關節攣縮的患者,住院康復無疑是必要的。老年人,尤其是獨居和合并其他慢性病的患者,需要進一步住院康復的幾率更高[1]。有資料表明,全膝或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院外康復的患者中約有15%~20%存在功能障礙[2]。隨著關節置換術后住院天數壓縮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增加,住院康復有望成為醫療健康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住院康復涉及多學科醫療服務,包括康復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心理醫生和社工等,已成為現代醫療健康從業人員的共識,并在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標準(ICF)中有所體現[3]。在歐洲,有專門的康復機構為全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提供住院團隊康復(team rehabilitation)。事實上,多數康復醫療服務是由護士和物理治療師完成的,其中護士承擔了除醫生和物理治療師以外的康復團隊的其他所有工作,國內更是如此。已有研究表明[3],團隊康復效果優于單純功能康復。國內康復醫學尚在起步階段,未見住院康復方面的文獻。

該研究旨在通過對比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住院康復和門診康復的療效,探討護理對其康復療效的影響,并為其最佳康復治療方案提供依據。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5月間該院收治的44例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攣縮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攣縮的患者44例為研究對象,均為骨關節炎,單膝全關節置換術,術后3個月內來該院康復,其中住院治療者(住院組)20例(男∶女=8∶12),門診治療者(門診組)24例(男∶女=11∶13)。均無肺栓塞、心腦血管急癥等嚴重并發癥。常見并發癥包括深靜脈血栓、感染、褥瘡、便秘等,其中住院組4例,門診組3例。所有患者均根據病情進行理療、口服消炎痛藥物等治療。患者一般情況資料見表1,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實驗方法

1.2.1實驗步驟所有患者在治療開始前、治療結束時及治療后6個月隨訪時,分別進行患者滿意度調查,采用Bourne等[4]對TKA患者術后滿意度調查問卷;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OMAC)評價[5]。均由該院護士及康復醫生完成。

住院組采取團隊康復計劃(功能康復及醫學護理)[3],門診組僅行功能康復計劃。

滿意度問卷[4]包括3個問題:①總體來說,您對您的TKA手術滿意度如何?②您對您最近的TKA手術緩解疼痛(走平路、上下樓梯、坐或躺下)的滿意度如何?③您對您最近的TKA手術改善您5種活動能力(上樓梯、進出轎車或上下公交車、起床、躺在床上和從事輕體力勞動)的滿意度如何?將結果歸納為滿意和不滿意兩種。

WOMAC量表是常用膝關節功能評價量表,多用于骨關節炎(OA)的評價。自0到100分,表示膝關節功能由差到好。

1.2.2護理計劃 住院組患者由康復科護士執行統一護理計劃[6] 。包括常規護理(特別是冠心病、糖尿病等合并癥)、心理護理(患者出現康復信息不足甚至沮喪時)、術后并發癥預防(常規觀察下肢血運感覺、肺部以及皮膚等情況,及時匯報醫生并處理)和患者宣教(包括入院宣教、康復訓練宣教及院外康復宣教等)。見表2。

1.2.3康復計劃[3]關節功能康復遵循早期開始、循序漸進、被動和主動、等長和等張相結合的原則[7];并在無痛或無身體其它不適的情況下進行。住院患者及門診患者均由康復治療師執行統一的康復訓練計劃,每周一至周五,1次/d,共3~4周。見表3。

1.3統計方法

使用spss13.0 統計軟件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n和百分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住院組與門診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各組干預前后及6個月隨訪時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2結果

住院組和門診組在治療結束時滿意度分別為90%和75%,二相比治療前均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隨訪時,住院者滿意度顯著高于門診組,二者相比治療前也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住院組治療前4例并發癥,門診組為3例。治療后住院組無并發癥,而門診組增加為6例。6個月隨訪時兩組均無并發癥。

WOMAC量表的疼痛、關節攣縮和功能三方面均表現出在治療后和6個月隨訪時,住院組顯著優于門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在治療后和6個月隨訪時均明顯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團隊康復治療的模式為了解和分析患者病情、確定康復目標和治療措施以及治療效果的評價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框架,并可用于相關研究的數據采集。Wade和de Jong[8]曾提出用于衛生保健服務的包括結構、程序和療效評價的康復標準。但是,目前尚無關于多學科康復內容的規范。關于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措施和療效評價方面的研究已很廣泛,而該研究通過團隊康復與單純功能康復對比,探討護理在TKA術后康復中的作用,在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中尚未見先例。

3.1護理在團隊康復中的作用

康復醫學專業成為獨立學科前,骨科術后康復工作基本由護士完成。目前在國內,骨科術后康復患者的住院康復團隊基本由康復醫生、治療師和護士組成。該研究中受試者均為膝關節骨關節炎TKA術后院外自行康復困難或失敗而出現關節攣縮的患者,門診隨機分為住院治療和門診治療兩組。治療措施基本統一,包括功能康復(表3)、理療、術后疼痛監控等,均由康復醫生出具治療計劃。護理計劃(表2)僅用于住院康復組。

TKA術后關節攣縮的患者,多為獨居或合并一種以上慢性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存在康復自我監控、合并癥治療、并發癥預防以及負面心理影響等諸多方面的不利因素,而這正是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所在。國內關于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文獻僅涉及圍手術期[6-7],對于術后關節攣縮康復治療的護理未見報道。

該研究中,針對TKA術后患者的護理,除了常規護理工作,重點在于合并癥和并發癥的監控和護理,以及患者宣教和心理護理等方面。該研究受試者均為老年膝關節OA患者,長期受患肢病痛困擾,又因自我康復不利而致關節攣縮,多數存在對康復缺乏信心,甚至抑郁悲觀的心理。耐心宣教[3]和心理疏導[9]就成為患者康復的重要治療環節和護理工作的重點,包括松馳干預:指應用某種身體活動如節律性呼吸或有規律地使肌肉緊張和松弛,以達到減輕或減少環境刺激、肌肉緊張、情緒緊張和疼痛感覺的目的;意象干預:運用有目的的思想活動,設想能達到某種治療目的;暗示、松弛療法:對止痛有一定作用;心理疏導:減輕抑郁和沮喪,增加康復信心。

由表4可見,住院組在住院期間未出現合并癥加重和任何并發癥,相比治療前減少;而門診組在治療期間發現泌尿系感染3例次和便秘3例次,相比治療前有所增加。可見沒有護理干預的門診組出現合并癥加重和并發癥的幾率似乎更高。有研究發現[10],糖尿病、肥胖、飲酒、類風濕關節炎、應用過量激素、住院時間長等與感染的發生有相關性。可見必要的護理,可能有助于TKA術后患者并發癥的減少。由于存在個體差異、樣本量較小、護理內容差異、短時間隨訪以及未進行心理狀態評價等因素,尚不能證實該研究的護理計劃可減少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的并發癥,但是有必要對此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3.2患者手術滿意度及WOMAC量表比較

該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治療后和6個月隨訪時的治療滿意度、疼痛緩解和患肢功能恢復評價方面,相比治療前均顯著改善(P<0.05),這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3]。說明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恰當的康復治療是必要且有效的。

Bourne等[4]在對TKA術后患者滿意度的研究中指出,約19%的患者表示手術效果不滿意,其影響因素包括患者預期、1年WOMAC評價較低、術前靜息痛和術后需要住院治療的并發癥。該研究采用了上述研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用于患者對不同干預措施的主觀評價,以作為療效評價的指標之一。所有受試者在6個月隨訪時的滿意度為82%,雖樣本量相對較小,還是與相關研究的結果相符[4]。相比門診組(75%),住院組(90%)治療后的滿意度更高(P<0.05),而6個月隨訪時住院組(90%)仍顯著高于門診組(71%)(P<0.05)。提示包含醫學護理的TKA術后康復治療,療效更好,更易于得到患者的認可,但其遠期療效尚不確定。

Bellamy等[5]曾通過對TKA術后患者的調查,對WOMAC評分量表對膝關節的評估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敏感性做了客觀評價,證明其可有效的反應患者治療前后的狀況,如患者的滿意程度。最近的綜述報道[11],膝關節OA患者TKA術后行由物理治療師指導的功能訓練在術后3~4個月的日常活動能力(ADL)、關節活動度和生活質量上有短期療效;并且術后仍可能存在功能障礙。但是,相關研究均存在樣本量較小和隨訪時間較短的問題。該研究采用WOMAC量表對患者的疼痛、關節攣縮和功能三方面進行評價,治療時間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和護理方案規范且基本統一,隨訪時間較長,更具研究和實際價值。結果發現,相比門診組[分別為(42.3±15.8)、(40.5±20.9)和(41.7±16.8)],住院組的治療后和隨訪時的WOMAC評分的疼痛部分[分別為(89.5±12.9)、(85.5±16.3)]、關節攣縮部分[分別為(82.3±20.7)、(85.3±22.5)]和功能評價部分[分別為(83.5±15.7)、(88.3±18.7)]更高(P<0.05)。這說明TKA術后行團隊康復治療的患者比單純功能康復患者,恢復時間更短,術后患肢功能障礙更少。

3.3研究局限性與前瞻

應當注意到該研究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患者個體差異和具體臨床情況的差別,功能康復方案和護理內容根據患者情況均有適當調整,可能造成數據統計上的誤差。但是,該研究嚴格把握了功能康復和護理工作的基本原則和策略,見表2、3,已盡可能避免了干預措施的不確定性,因此并不影響該研究的數據收集、統計及分析的準確性。其次,該研究未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評估,而心理因素與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密切相關[12]。下一步研究中,應將心理評估指標納入療效評價體系中。

4結語

該研究在評價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的團隊康復療效的國內相關領域中邁出了第一步。研究發現,對于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以功能康復和醫學護理為主的團隊康復比單純功能康復效果更好,患者滿意度更高;醫學護理可能會減少TKA術后關節攣縮患者的并發癥。臨床和護理操作的詳細記錄有助于研究者的實驗設計,并可促進康復治療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Munin MC, Kwoh CK, Glynn N, et al. Predictingdischarge outcome after elective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J].Am.J Phys.Med.Rehabil,1995,74:294-301.

[2]Ranawat CS, Ranawat AS, Mehta A. Totalknee arthroplasty rehabilitation protocol: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J]. J Arthroplasty,2003,18(3 suppl 1):27-30.

[3]GrotleM, Garratt AM, Klokkerud M, et al, What’s in Team Rehabilitation CareAfter Arthroplasty for Osteoarthritis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Longitudinal Study Assessing 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J].Phys Ther,2010,90:121-131.

[4]Bourne RB, FRCSC, Chesworth BM, et al.Patient Satisfactio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ho is Satisfied and Who is Not[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0,468:57-63.

[5]Bellamy N. WOMAC Osteoarthritis Index: A User’s Guide IX.Brisbane,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08:176.

[6]王小俊,鄧冬霞,張亞軍,等.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和功能康復訓練[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0(8):105-107.

[7]張晶,梁瑛琳.膝關節人工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30-31.

[8]Wade DT, de Jong BA. Recent advancesin rehabilitation[J].BMJ,2000,320:1385-1388.

[9]謝桂春.疼痛的護理評估及控制[J].護士進修雜志,2002,3(17):182-183.

[10]魏艷紅,楊強.優質護理服務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護理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3(19):166-167.

[11]Minns Lowe CJ, Barker KL, Dewey M, et al.Effectiveness of physiotherapy exercise afterknee arthroplasty forosteoarthriti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J].BMJ,2007, 335:812-821.

篇10

[關鍵詞] 經皮神經電刺激;膝骨關節炎;玻璃酸鈉

[中圖分類號] R68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2(a)-080-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ZHAO Xiao, YU Shengyuan, WU Mei, CHENG Lisha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Worker's Hospital of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orporation, Sichuan Province, Panzhihua 61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intra-articular 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tudy group (intra-articular Sodium Hyaluronate combined with TENS, n=40) and control group (intra-articular Sodium Hyaluronate and Compound Betamethasone with tender spot injection, n=40). The VAS value,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and presence of sid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1, 2, 4 weeks and 3 month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V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and side effects of all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Sodium Hyaluronate combined with TENS for knees arthritis is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Knee osteoarthritis; Sodium Hyaluronate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中老年的常見、多發疾病,因其病程長、癥狀反復、不易痊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其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玻璃酸鈉膝關節注射聯合復方倍他米松痛點注射已被臨床證實能有效緩解患者癥狀[1],但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限制了該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療法在臨床中應用廣泛,鎮痛作用確切,具有安全、方便、操作簡單等特點。本研究采取TENS聯合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骨關節炎,以觀察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7月~2010年3月在我院康復醫學科門診及住院的8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40~65歲,平均(53.35±8.37)歲。無明顯糖皮質激素使用的禁忌證。研究組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齡42~68歲,平均(54.33±9.57)歲。診斷標準參照2007年制訂的中國骨關節炎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原行膝關節鏡等有創性治療者,合并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孕期或哺乳期婦女。兩組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 膝關節屈曲90°,選髕骨下方的髕韌帶外或內側關節間隙為穿刺點,常規消毒,穿刺針刺入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2 ml,每周1次,4周為1個療程。

1.2.2 痛點處理 研究組采用TENS治療痛點,每周5次,每次20 min,20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予復方倍他米松1 ml痛點注射,每周治療前檢查,有痛點則繼續注射,最多注射治療4次。

1.3 觀察指標

1.3.1 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尺(VAS)評分:在尺的一面中心刻有數字的10 cm長線上有可滑動的游標,兩端分別表示“無痛”(0分)和“最劇烈的疼痛”(10分)。患者面對無刻度的一面,本人將游標放在當時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醫生面對有刻度的一面,并記錄疼痛程度。分別記錄治療前、治療后1、2、4周、3個月時的VAS評分。

1.3.2 副作用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局部疼痛及皮膚過敏反應等副作用的發生情況。

1.4 療效評定標準

①優:疼痛完全消失,膝關節伸屈功能基本正常;②良:疼痛明顯減輕,上下樓梯輕度疼痛;③無效:疼痛緩解不到25%,功能障礙無明顯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同治療時間的VAS評分

兩組VAS評分各時間點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不同程度下降,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治療時間的VAS評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t=15.597,aP<0.01;t=22.791,bP<0.01;t=26.177,cP<0.01;t=26.270,dP<0.01;t=17.040,eP<0.01;t=20.852,fP<0.01;t=25.976,gP<0.01;t=25.633,hP<0.0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隨訪3個月,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7.5%,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2.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6,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副作用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副作用。

3 討論

骨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或退行性骨關節病,是指由年齡老化、感染、內分泌、代謝障礙及創傷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關節軟骨破壞或變性產生的關節炎性病變。其發病與年齡、遺傳、外傷和肥胖等因素有關[3]。膝關節的退變是一個系統的退變,不單是骨組織的增生退變,而且還有滑液分泌的減少,韌帶系統、肌肉系統、神經支配系統等的整體退行性變化,其中膝關節骨與軟骨的退變是本病發病的病理基礎,高級周圍滑膜和軟組織損傷是本病發病的重要病因[4]。膝骨關節炎發病原因是軟骨細胞不能合成正常的透明質酸以及聚氨基葡萄糖產生的短鏈蛋白多糖聚合物從膠原網狀結構上逸出,導致軟骨基質軟化并失去彈性,喪失強度,并引起軟骨下骨的硬化或囊性變及骨贅形成,影響整個關節結構,最終因關節軟骨全部脫失而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5]。近年來,膝關節腔內注射關節軟骨保護劑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玻璃酸鈉是常用的關節軟骨保護劑,在關節腔內起到減輕摩擦、緩解應力、保護軟骨和營養關節的作用,修復已破壞的生理屏障,防止軟骨基質進一步丟失,增強關節腔內流變學狀態,抑制炎性介質的擴散,從而緩解關節疼痛[6-8]。

TENS是通過皮膚將特定的低頻脈沖電流輸入人體刺激神經達到鎮痛、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其鎮痛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有以下途徑:①閘門控制學說;②內源性鎮痛系統和體液學說;③類固醇和5-HT;④神經機制。多次治療后的鎮痛作用,除上述因素外,還因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減輕局部缺血,緩解酸中毒,加速致痛物質和有害的病理產物的清除,減輕軟組織和神經纖維間水腫,改善局部營養代謝,從而消除或減弱了疼痛的刺激因素,達到鎮痛效果[9]。

本研究證實兩種方法療效相當,但膝骨關節炎患者中老年人居多,很多患者合并有骨質疏松、糖尿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受到明顯限制,使用過量可發生類固醇誘導的骨關節病,且患者對糖皮質激素有本能的抗拒,不愿意多次使用,如療程不夠,則對后期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TENS應用則無明顯的禁忌證,有改善局部微循環,改善骨密度及維持骨結構,軟化瘢痕,松解粘連,減少纖維化形成的作用[10],可反復多次使用,有利于療效的鞏固。因此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聯合經皮電神經刺激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確切,安全性好,具有操作簡單、適應證廣泛的特點,是值得在廣大基層醫院推廣應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羅芳,許長洪,王恩真.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結合倍他米松痛點注射改善骨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癥狀[J].中國臨床康復雜志,2005,46(9):184-185.

[2]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J].中華骨科雜志,2007,10(27):793-796.

[3] 王茂斌.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53-554.

[4] 張.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1,4(7):11.

[5] Jahn M, Baynes JW, Spiteller JL. Viscosupplementation: a new concept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J]. J Rheu-matol Suppl,1993,(39):3.

[6] 馮靜.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232例分析[J].醫學信息,2011,24(5):141.

[7] 王亞麗.透明質酸鈉聯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0):121-122.

[8] 譚月鳴,房勇平.中藥外洗配合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J].現代醫院,2010,10(12):62-63.

[9] 南登,黃曉琳.實用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4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