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技術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5 17:50: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產養殖技術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產養殖技術方法

篇1

關鍵詞:推廣;水產養殖技術;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58

1 材料與方法

選取鹽城市的5個水產養殖場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與訪問了解其應用水產養殖技術的情況,與相關部門溝通交流,分析水產養殖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2 結果

目前鹽城市水產養殖場仍然沿用傳統的養殖方法,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情況并不樂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水產養殖者缺乏科技知識、技術推廣者素質不高、基層水產站缺乏推廣資金和水產養殖者缺乏營銷經驗。采用相應的解決對策后,各養殖場逐漸開始應用水產養殖技術,并且產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3 討論

3.1 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雖然已經投入了許多的財力、物力來推廣水產養殖技術,并且有了一定的效果,或多或少地改進了傳統的養殖模式,但是由于水產養殖者本身的知識、技術水平較低,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技術推廣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3.1.1 水產養殖者缺乏科技知識

因為大部分水產養殖者文化程度偏低,不了解養殖專業知識,且技術應用意識差,所以只是單純憑借個人經驗進行養殖,缺乏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撐,導致工作效率不高,并且存在嚴重的浪費與污染現象。水產養殖者缺乏科技知識的導致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2]。

3.1.2 水產養殖技術推廣者素質不高

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高低對推廣效果有直接影響。大部分技術推廣人員都并不專業,而且年級偏高,沒有及時更新知識結構體系。其對于科學、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了解的并不全面,自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推廣效果。除此之外,其沒有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意識薄弱,導致技術推廣工作難以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3.1.3 基層水產站缺乏推廣資金

缺少技術推廣資金是推廣水產養殖技術工作中的難題之一,并且使技術推廣的進步和發展受到了限制。因為研發與推廣水產養殖技術需使用大量經費,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缺乏經費的情況。

3.1.4 水產養殖者缺少營銷經驗

對于水產養殖者而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銷售問題,然而其缺乏營銷經驗的現狀導致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受到了一定的阻礙。養殖水產品的目的是銷售水產品并盈利,增加收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許多水產養殖者并無豐富的營銷經驗,采用的銷售手段比較傳統、陳舊,難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單一的消費渠道無法有效提高產品的銷售量,導致養殖者收入不高,也無心引入新的養殖技術。

3.2 大力推廣水產養殖技術的對策

3.2.1 加大力度培訓水產養殖技術

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受到制約的主要一個原因就是水產養殖者沒有對養殖技術有一個詳細的了解,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不斷的培訓水產養殖者的技術知識。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也應該受到各級政府部門與機構的支持,在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加入發展水產養殖業。在水產養殖技術的培訓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采用派出去的方式進行培訓。素質低是目前大多數水產養殖技術推廣者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只有采取派出去的方式才能夠不斷的提高其推廣技術與技術的更新。與此同時,請回來的方式也需要與此相結合,不斷的將高層次、高學歷的水產養殖技術推廣人才吸引過來,不斷的壯大推廣團隊,提高團隊的整體素質;定期舉行水產養殖技術的培訓與講座。專業的技術培訓講座需要由相關部門與政府機構進行扶持,一年定期舉辦幾次技術知識的講座,提高水產養殖者的養殖技術,并且將一些比較有應用價值的水產養殖資料贈送給養殖者;加強技術合作交流。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應該與科研機構、學校等進行合作交流,同時還應該和知名的養殖企業進行不斷的溝通,不斷提高養殖技術。

3.2.2 大力推廣新的水產養殖技術

為了能夠有效的調整水產養殖業內部的結構,就需要對新品種、新技術進行不斷的推廣,并且保證水產養殖因地制宜,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增加水產養殖者的財富。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對水產養殖技術進行不斷的創新發展是水產養殖技術推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例如,畢節市的冷水資源非常的豐富,當地人們利用這一條件進行了鱘魚的養殖,并探索出冷流水養殖技術;對當地現有的研究成果與魚類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不斷的推動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水產養殖的推廣力度也應該不斷的加大,形成一種苗種繁育、飼料漁藥銷售和養殖技術融為一體的養殖體系。

3.2.3 加大水產養殖技術推廣資金投入

在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過程中,資金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加大推廣資金的投入主要從以下2個方面進行。針對基層技術推廣出現的資金不足的問題進行解決,有關部門與政府應該不斷的增大技術推廣資金的扶持力度,結合相關的情況給予合理的資金扶持量,確保有充足的資金進行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基層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資金安排應該在財政預算時給予考慮,尋找更多的資金籌集渠道,保證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工作順利進行[3]。

3.2.4 采取有效的水產養殖營銷戰略

水產養殖者要注重水產品競爭實力的提升,結合市場需求生產與銷售水產品,為達到該目的,就要制定營銷戰略,有效開展營銷工作。水產養殖者除了要掌握附近城市水產品的市場價格等信息,還要及時了解部分中大城市的的銷售情況,把握機遇,在水產品批發市場占領一席之地,提高市場份額。通過網絡途徑銷售,要將水產品的保健功效、質量與營養等充分展現出來,使消費者認知提高,降低銷售成本。每年定期開展產品促銷活動,增加消費量。

總而言之,為適應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產養殖者也要及時更新知識與技術,提高養殖水平。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從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水產養殖新技術的推廣工作,使水產養殖行業可以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水娥.浙江省德清縣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2015(3):153-155.

篇2

關鍵詞: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S964;F32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水產養殖業僅年來的發展速度一直很快,但傳統水產養殖業限于對環境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對水質的破壞。傳統水產養殖中不注重對環境可循環利用的理念,在養殖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問題,如水產養殖動物排泄物不合理處理,導致一些有害細菌的繁殖,從而對水體產生破壞,同時也對水產動物本身健康狀況構成了危害,最終采用藥物作用來改善狀況,這些都使得水產動物本身的安全問題。而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正是為了解決上述的種種問題,它是一種更加合理,更為環保,更加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方法。

1水產養殖的技術特點

1.1水產苗種選擇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第一步就是選擇動物苗種,苗種的好壞對生態養殖的質量以及產量都有影響,因此,選擇好的動物種類是好的生態養殖的第一步。關于如何選擇好的苗種,一般盡量避免近親繁殖的苗種,選擇苗種選擇比較健壯、健康的苗種,避免選擇無病的苗種,除了選擇好的健康的苗種外,還有就是選擇的苗種要具有好的經濟價值,來保證水產生態養殖的經濟效益。1.2生態養殖中水質中的平衡控制水產養殖中的苗種的生活環境主要依賴水環境的好壞,水產中的水環境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因此,在水產養殖中水質的好壞的控制,對整個水產養殖都起著關鍵的因素。1.3選擇好的飼料進行喂養飼料的投放在生態養殖中占一個基礎的地位,飼料的好壞對于苗種的健康與否起著關鍵的作用。差的飼料對水質具有壞的影響,會對水質產生危害,從這一方面來在選擇飼料方面一定要首先選擇好的飼料,對苗種進行喂養。在選擇質量好的飼料前提還要注意合理的投喂方式,投喂方式要合理,不能過量也不能喂養不足,喂養的飼料過少或過量都會對苗種的發育有影響,因此投喂飼料的量需合理。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投喂時間,保證苗種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生長。1.4藥物的使用水產養殖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病害現象,出現病害現象要注意及時用藥,并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為輔。使用的藥物要是國家規定的藥物,不能使用違禁的藥物,這些違禁的藥物對苗種本身具有危害,同時對水質也會造成一定的污染。選用合適的藥物之后,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用量的合理的把握。

2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應用分析

2.1構造好的生態系統水產生態養殖相比于原始的系統,就是要構成一個好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把水產養殖的水體當成一個生態系統,把水產系統中的水生動物當做生態系統中的主體。這個生態系統是要注意維護好,水產生態系統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循環系統,注意里面的廢物利用,注意其建立中合理的生態鏈結構。在水產系統中通過載重合理的綠色植物,產生氧氣,共水產動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反過來供水產體系中的綠色植物吸收,還有生態體系中的微生物對里面的水生動物的排泄物等進行分解,又可供綠色植物吸收。水產生態養殖技術就是構成這樣一個小的生態系統,通過能量的循壞轉化,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這是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2.2對水產生態養殖體系進行控制水產體系必須進行溫度、氧氣濃度等條件控制。水生動物具有自身合適的溫度生長范圍,在其合適的溫度范圍內,可以使得水生動物生長速度處于快的生長狀態。氧氣的控制,氧氣的濃度既不能太濃,也不能含量過上,可通過使用一些增氧設備,對水產體系中進行氧氣的控制。水生體系中由于各種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由于進行光合作用,一般不會出現缺氧現象,夜晚,由于光合作用的下降,綠色植物進行呼吸作用,也會消耗一部分的氧氣,因此,要注意在夜晚的時候防止出現缺氧現象,合理的使用增氧裝置。2.3水產生態養殖系統中環境的控制水產生產養殖系統本身是一個封閉的小型生態系統,在整個生態系統的進行中,會出現一些污染物的出現,對水體會產生一些危害,因此要注意其中對生物系統中的污染物等的控制。對水產養殖體系穩定性的控制就是要保證生態系統的各項生態生物之間的穩定。水產養殖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微生物含量超標,導致水產生態體系中的各項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被打破,因此,要注意這方面的控制,保證其中的各項指標的穩定。關于如何做到這方面的控制,主要可以從這兩方面控制:1.對水體中微生物的控制,可用一些除這些微生物的藥;2.通過對苗種的用藥,使苗種本身形式一定的自身免疫系統,從而來抵抗病害。2.4對水產生態養殖系統進行標準化控制對水產養殖采用科學的方法,制定一些合理化規定,建立養殖標準。從最開始苗種的選擇、用藥的選擇、條件的控制、系統中氧氣溫度的標準控制,形成一套合理的體系,讓整個生態系統的控制更加合理有效。

3結語

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一門養殖技術,同時也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一門技術。水產生態養殖既能滿足現在對環境更加嚴格的要求,同時也是更加健康的養殖方式,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社會也具有好的影響。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大力推廣推進水產養殖行業具有很好的效果,對環境也能起到好的方面作用。

參考文獻:

[1]何光彬.探析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3).

[2]李文凱,陳利國.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應用[J].科學時代,2015,(2):70-70.

篇3

[關鍵詞] 發展 漁業 經濟 措施

[中圖分類號] S9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9-0281-01

1 概況

1.1 基本情況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轄四鎮四鄉,102個村民委會,5個社區,總人口21萬,其中農業人口為18萬人。2013年農村人均有糧409公斤,農民人均所得3789元,遠遠低于全省及全國的平均水平,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山區貧困縣。全縣總面積4386.5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52.93萬畝,其中水田面積為3.35萬畝。全縣水域總面積3.8萬畝,人均占有水面0.19畝,其中自然水面3.7萬畝,養殖水面0.03萬畝,占水域總面積的0.66%。

1.2 漁業資源情況

蘭坪縣全境均屬瀾滄江水系,縣內有通甸河、a江河、碧玉河等大小支流93條都流入瀾滄江,總長度為458.9公里。有豐坪水庫、黃梅水庫、白羊水庫、東塢水庫和正在建設的黃木水庫五個水庫。蘭坪縣境內有魚類25種,以鯉形目魚類為主,其中土著魚19種,占土著魚種數的63.1%。鲇形目6種,占31.58%,合鰓目1種,占5.26%。蘭坪縣境內養殖的魚類主要有鯉魚、草魚、鯽魚、羅非魚、虹鱒魚、鰱鳙魚等,養殖方式為池塘養殖。全縣共有82戶養殖戶,已辦理養殖證的有43戶。到2014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21畝,水產品產量170噸。

1.3 水產養殖業發展現狀

蘭坪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由于是山區,受自然環境條件限制,蘭坪縣水產養殖處于養殖面積小、規模小的狀況,到2014年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只達到321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244畝。水產養殖方式以池塘養殖為主,水源為冷水(山泉水)水源。由于蘭坪縣漁業生產起步較晚,池塘養殖基礎設施不完善(注排水不方便),養殖管理手段落后,養殖科技含量低,形成粗放粗養,產量低(畝產600千克/畝)、經濟收入低。蘭坪縣境內沒有水產苗種繁殖、培育基地,水產養殖所需的魚苗要從外地購買,因長途運輸,魚種投放后成活率不高,造成養殖成本高。

從近年來對蘭坪縣水產品市場銷售情況分析來看,全縣鮮魚銷售量平均為400噸/年,而自產的水產品總量每年只有170噸/年,遠遠不能滿足蘭坪縣水產品銷售市場需求,水產品銷售市場缺口仍然很大。市場上銷售的水產品大多都是從外地調入,價格昂貴,供需矛盾突出。因此,蘭坪縣水產養殖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很大。

2 造成水產養殖業發展滯后的原因

2.1 養殖基礎設施脆弱、養殖條件差。全縣池塘規范化程度低,池塘老化,池埂垮塌時有發生。進排水設施不完善,不能保證定時注水和排水;池塘塘深普遍偏低,有的平均水深不足1m,池底淤泥過厚,有機物沉積過多,造成富營養化,形成氧氣供應不足,魚類時常出現浮頭現象和發生魚病。給水產養殖生產者造成損失。

2.2 規模化化程度低。蘭坪縣水產養殖總面積為294畝,分散在全縣的八個鄉鎮。多為一家一戶式經營,是典型的家庭養殖模式;養殖品種單一,只有鯉魚、草魚;連片程度極低,面積最大的養殖戶只有18畝,很難形成規模。養殖方為粗放粗養,沒有定時定量投放飼料,魚苗生長緩慢,產量低。養殖過程中使用機械化程度低,據調查了解,縣內已在使用的自動飼料投喂機僅有一臺,增氧機不足10臺。

2.3 苗種質量得不到保障。由于蘭坪縣沒有水產苗種繁殖培育基地,水產養殖所需的魚苗,養殖戶自己到外地購買。各養殖戶由于缺少資金或節省資金,購進苗種的渠道不同,苗種質量參差不齊,很難保證苗種質量。從外地購進的魚苗,經長途運輸后造成苗種損傷,投放后成活率低,增加養殖戶經濟成本。大多數養殖戶因苗種質量差,品種不純,形成生長緩慢,養殖周期長,單位面積產量難以得到提高。

2.4 缺乏市場競爭意識。蘭坪縣的水產養殖者沒有把水產養殖作為專業化來進行養殖,現在的養殖模式基本都屬于附屬養殖,養殖者大多數時間都從事其它生產經營活動。由于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新技術能力弱,對水產養殖技術缺乏系統了解和認識,養殖管理跟不上。現在養殖的品種多為常規養殖品種,苗種質量差,規格參差不齊,產量低,沒有主導品種和優勢品種,難以適應市場需求,更沒有能力參與市場競爭。

2.5 漁業科技推廣力度不足。蘭坪縣水產養殖業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人工池塘養殖和水產品品種單一的養殖模式。養殖業的發展除了受環境條件的限制外,在一定程度上與我縣漁業科技推廣力度弱有很大的關系。蘭坪縣是一個民族自治縣,水產技術技推廣機構屬于事業單位編制,水產技術推廣過程中缺乏資金,不能有效的組織、開展水產新技術科技培訓,養殖戶沒有機會獲得專業的水產養殖技術。導致蘭坪縣水產養殖技術一直沒有得到提升,影響蘭坪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2.6 市場信息不暢。蘭坪縣水產養殖戶對水產品市場信息缺乏了解,沒有充分掌握水產品養殖、銷售渠道的信息。養殖模式和養殖品種未能按照市場需求進行調整,仍以常規品種和傳統養殖方式進行水產品養殖和生產。水產品產出單產較低,且品質差,缺乏價格競爭力,水產品市場占有率極低,經濟效益不明顯。

2.7 開拓市場的能力差。名優水產品市場價格比較高,經濟效益高,很受消費者的青睞,但是蘭坪縣水產品新品種難以打開市場銷售局面。因為名優水產品養殖因養殖成本較常規品種高,養殖技術要求高,市場銷售價格高。而水產品消費者對名優水產品價值了解甚少,高價格的銷售很難經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名優水產品沒有被投入到更大的消費市場,生產者自產自銷或者銷售到高消費的餐廳,市場空間小,嚴重制約了水產養殖者對新品種的引進、開發的積極性。

2.8 病害防治手段簡單。由于池塘老化,多年未清塘,池底淤泥大量沉積,池塘水質質量下降產生富營養化,水中氧氣含量減少,有害物質富集,病菌滋生,造成養殖水域環境惡化,魚病頻發。由于養殖戶缺乏魚病防治知識,不能正確的判斷魚病和及時預防、治療,一旦發生魚病,就沒有辦法控制病害,直接產生魚苗或成魚直接死亡的現象,給水產養殖戶造具大的危害和損失。

3 促進水產養殖業發展措施的幾點思考

3.1 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縣水產技術推廣站要根據蘭坪縣水產養殖發展的現狀,科學謀劃漁業發展戰略措施,制定水產養殖規劃,報行政主管部門,將發展水產養殖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增長點,轉變漁業經濟增長方式,積極爭取政府出臺漁業發展的政策和意見,將水產養殖業納入蘭坪縣“十三五”發展規劃中。積極爭取政府資金支持,加大對蘭坪縣對漁業資金投入的力度,穩步推進蘭坪漁業可持續發展。

3.2 以漁業項目為依托,改造養殖池塘,提高養殖技術和魚苗魚種質量。近幾年來,國家開始對地方漁業發展予以重視,對有利于當地漁業經濟發展的項目都給予立項。為促進蘭坪縣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蘭坪縣水產站要以漁業項目為依托,,組織技術力量,以養殖大戶為重點,積極申報漁業項目。利用成功申報的資金對養殖戶的池塘進行規范化改造,開展水產養殖技術培訓、引進優質魚苗種,形成規范化養殖,達到以養殖大戶帶動周圍養殖戶共同致富的目的。以漁業項目為依托是促進蘭坪縣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3.3 加大漁業科技推廣力度。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方法,轉變漁業經濟增長方式,提高養殖戶經濟收入,蘭坪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就要加大漁業科技推廣力度和加大水產養殖新技術培訓力度。在漁業新技術推廣和培訓過程中,利用項目資金,以條件好的養殖大戶為培訓基地開展培訓,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資金達到推廣和培訓的目的。通過現場培訓養殖戶,讓他們掌握養殖實用技術,并在水產養殖實踐中加以利用,轉變傳統養殖觀念,提高漁業生產者的經濟效益,帶動蘭坪縣漁業生產健康發展。

3.4 增強市場開拓能力。新產品被市場接受要有一個過程,養殖者應根據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逐漸將以引導和制定養殖品種,以達到增強市場開拓的能力。但是養殖過程中養殖者不能為了高價格而盲目擴大,最好是養殖本地適應能力強的土著魚類或試驗養殖成功的冷水魚類。如蘭坪縣高坪龍泉生態園養殖成功的虹鱒魚,由于有豐富的冷水資源和成功的養殖技術,到目前養殖達到一定規模,經濟收入也逐年增加,但消費渠道只是餐廳消費,沒有進入大眾消費市場。因此水產品市場不能僅僅局限于當地市場,也要不斷開拓擴大新市場。

篇4

關鍵詞:水產養殖;水域;影響;措施

Abstract: The effect of aquaculture on water environment is enormous, so we must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Governance environment not only ha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more is we need to step change constantly in practice.

Key words: aquaculture; waters; impact;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S9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水產養殖對漁業水域環境的影響

我國傳統水產養殖主要采用以基塘系統為代表的環境友好養殖模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水產養殖逐漸向特種水產品和高密度精養的集約化養殖模式轉變,水產養殖所產生的廢物也隨之改變,產生的廢物主要是未被攝食的殘餌、養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學藥品和治療劑。

(1)殘餌、排泄物和分泌物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特別是池塘養殖,人工投餌是養殖生物重要的營養和能量來源,但投喂的餌食相當一部分不能為養殖生物所食。而殘餌以及養殖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所溶解出的營養鹽和有機質是影響養殖水環境營養水平以及造成環境自身污染的重要因子。這些有機物在水中進行分解轉化將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導致魚蝦貝類生長受抑、餌料系數降低甚至出現窒息死亡。有機物氨化作用產生的氨以及由氨轉變成的亞硝酸鹽均是誘發水產動物疾病的環境因子,一定量的分子氨對魚鰓表皮細胞會造成損傷而使魚的免疫力降低;而亞硝酸鹽達到一定濃度易引起魚類中毒而使血液里高鐵血紅蛋白的含量升高,載氧能力下降,造成組織缺氧,神經麻痹,甚至窒息死亡。

(2)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

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在現代高密度集約化水產養殖中用以清除敵害生物,防治病害發生,促進養殖生物生長,起到維持水體環境相對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水產養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但由于化學農藥和抗生素使用管理上的不完善,在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濫用化學農藥和抗生素的現象,各種飼料添加劑不合理搭配和使用,也可能會在水產品中殘留和蓄積。

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三者的不合理使用對環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1)化學農藥和抗生素在殺滅病源生物的同時,會使水體環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受到抑制,造成水體環境微生態失衡;2)頻繁使用化學農藥或抗生素可能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天敵數量劇減;3)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的殘留,可能會在一些水生生物體內產生累積并通過食物鏈放大,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潛在危害;4)進入水體中一些難降解的化學農藥,以及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會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謝產物的方式從糞、尿等排泄物進入環境并可能構成二次污染源,在水體環境中反復循環,破壞生態平衡,造成水體污染。因此化學藥品、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嚴重地威脅著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以及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二、防治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影響的對策

發展水產養殖與保護水域環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水產養殖過程中各種因素產生的自身污染和二次污染,不僅影響水產養殖自身的發展,而且也會對所在的生態系統和周邊水域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加劇水域環境的惡化;另一方面,水域環境受到污染而不斷惡化,又會對水產養殖的發展起到制約作用。因此,發展水產養殖不但要加強對水產養殖的監控,盡力減少水產養殖自身污染的產生,更要注意周邊水域環境的保護,尋求水產養殖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1)建立健全水產養殖法律法規

根據我國國情,在參考借鑒其他水產養殖業發達國家水產養殖方面的管理經驗方法的基礎上制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合理規劃養殖面積及品種,建立漁業用藥限制及養殖廢水排放標準,加強對漁藥使用和養殖廢水排放的監管,加大對漁藥濫用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近年來,我國政府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填補了我國在漁業方面制度的空白,規范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對加強漁業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強對水產養殖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員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不但養殖技術較低,而且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欠缺,導致漁民養殖收益低,人為造成環境污染的現象較為嚴重。近年來,政府通過地方水產技術推廣站等單位舉辦如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或講座,及時將各種最新的養殖技術和環境政策法規傳授給漁民,不但從一定程度提高了漁民的養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漁民認識到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加強漁民的環境保護和法律意識。

(3)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由于水產養殖中殘餌、糞便排泄物等養殖廢物容易造成嚴重的沉積污染,傳統上一般都是通過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來對沉積物進行處理,但化學或物理的處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點。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養、接種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或降解,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的新興技術,與傳統的化學、物理處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復時間短、處理操作簡便、成本低、不產生二次污染等優點,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在我國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有利于緩解漁業水域環境的不斷惡化,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三、治理措施

(1)科學規劃水產養殖的面積

目前,我國水產養殖主要采取密集的形式,而密集養殖是飼料過剩的重要原因,飼料的大量過剩遠遠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功能,對水域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容置疑,因此,必須對養殖面積進行科學的規劃。對此,水產養殖部門可以依據水體不同的使用功能對養殖水面進行科學規劃。在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養殖水面的負載能力以及水體的養殖容量等等,在保護水域環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科學的規劃水產養殖的面積,合理地設置養殖密度。

(2)提高水產養殖的技術

水產養殖技術的提高,不僅可以促進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的提高,而且對水域環境的治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技術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比如植物凈化工程技術、魚菜共生工程技術、貝類養殖處理污水工程技術、系統工程技術以及生物凈化工程技術等等。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是治理水域環境重要的舉措,它具有投資少、無二次污染的特點,是獲得良好水域環境的重要保障,其市場與發展前景廣闊,是治理養殖污染水體最具價值的生物工程技術。

(3)加強水產養殖的管理

目前,我國水產養殖雖然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它給水域環境造成的影響巨大,不符合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觀,只有在保護水域環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實施水產養殖,水產養殖才真正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水產品的規范養殖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但目前我國還缺乏完善的水產養殖的法律法規,缺乏對水產養殖的監督,因此,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盡快地制定相關的水產養殖的法律法規,并實施嚴格的水產養殖措施,對水產養殖進行嚴格的管理與監督。比如,規定水產養殖必須具備養殖許可證,不斷完善水產養殖的管理制度,加強對水產養殖苗種、漁藥、飼料以及水域環境的管理等等。

四、結束語

對于從事水產養殖的企業和個人來說,病害的防治是關系著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防止或解決病害發生或擴散,保證水生動物的水環境,保證水的溫度,實現健康養殖。

參考文獻

[1] 段學華,何立紅,李春燕.水產養殖對水質影響及防治措施.能源與環境,2010(04):53-58.

篇5

傳統表層增氧技術(如葉輪式、水車式增氧機具)雖然對表層增氧效果較好,但存在增氧能力有限、底層增氧量低、增氧不均勻、能耗大、噪聲大等諸多問題,尤其是水質改善的效果不明顯,底層水體由于殘余餌料和排泄物產生大量營養物質和有機物,使水質變壞,水中的固體沉淀形成了一層沉淀物,沉淀物中的有機物質分解并產生有害氣體,如沼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混合在水中,增加水產養殖品發病的幾率,降低其品質。

耕水機健康養殖技術是通過機器槳輪翼的旋轉,生成圍繞機器中心上升的循環水流和擴展到水面的水流,將水體底部的水引導提升到水面,經吸收氧氣和陽光后再循環回水底。使水體充分暴曬于紫外線下,消除多種有害菌類和氣體,通過水體的循環使水質明顯改善、水體顏色明顯變淺,水體溶氧總含量增多,上、中、下各層溶氧均勻度顯著提高,魚群浮頭現象明顯減少。同時促進水體中的有益藻類和浮游生物的生長,形成完善的食物鏈,降低了餌料投放量,提高了餌料利用率,達到生態健康養殖的要求。

底層微孔增氧水產養殖技術主要是將微孔曝氣管鋪設在池塘底部,使用空壓機或風機對管道充入一定壓力的空氣,空氣經微孔曝氣管至池塘底部進行曝氣增氧。可以有效提高整個水體尤其是下層水體的溶氧量,溶氧均勻、噪聲低、能耗小,通過氣泡上升還帶動水體循環,明顯改善底層水質,解決目前高效水產養殖模式與傳統表層增氧方式之間不適應的問題。

生態耕水健康養殖和高效增氧水產養殖技術的應用是對目前通常使用的機械式表層增氧方式的一次技術突破,它提高了增氧區范圍,使水體溶氧分布均勻,并具有以下特點。

(1)有效改善水底底層缺氧、產量提高顯著:水體增氧效果好,不會把水體攪渾和傷及種苗,使養殖物種保持旺盛的新陳代謝,成活率提高。可使養殖密度提高30%,平均產量提高30%~40%。

(2)縮短養殖周期:在同等規格條件下,可以明顯縮短養殖周期,能促進水體中的有益藻類和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使天然餌料增加,可以節約10%左右的餌料,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促進池塘生態良性循環:生態高效增氧水產養殖技術可以使水體流動和底部氧氣充足,從而使得有害物質大幅度減少,尤其是對亞硝酸鹽和大腸桿菌的降低效果更為顯著。同時可以大大減少魚類因水質不良引發的疾病,減少漁藥的使用,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使水體形成立體循環的水流,從而消除水體中溶解氧、溫度、鹽度和藻類的分層,降低氣溫、氣壓、雨水對池塘水質穩定的影響。長期使用可以使大部分池塘底部無底泥堆積,與傳統養殖方法比較,底泥的平均厚度減少5厘米以上,且養殖品種的“霉味”、“土腥味”明顯降低。

(4)節能:傳統增氧機械的功率一般為750~3000瓦,微孔管增氧設施每畝均配置的動力功率僅需150瓦,為傳統增氧機的三分之一,而耕水機的功率僅為25~60瓦,節能效果十分顯著。

(5)安全:耕水機為無噪聲低速運轉,微孔曝氣增氧,主機在岸上工作,沒有像水車、葉輪那樣的運轉部件在水中攪動,不會對人和魚、蝦、蟹產生危害,同時也避免了噪聲和震動對魚蝦保護膜的損傷和易造成疲憊厭食等養殖問題。

篇6

【關鍵詞】職校 羅非魚 高效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165-02

我國羅非魚養殖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農業部重點發展的優勢水產品種,廣西羅非魚產業位列全國第三。羅非魚產業高速發展,急需大量具有熟練技能的專業技術人員。職校水產專業教學可以以此為契機,通過創新教學實訓模式,引入先進養殖技術,充分利用實訓基地及其他教學資源,既做好養殖技術研究,又將先進技術融入教學,充分體現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職業教育新要求。研究過程中注重采用高效健康養殖技術,提高羅非魚品質,減少病害,提高養殖效益,保證學生全程參與,培養其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系統認知羅非魚高效養殖技術,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池塘

試驗池塘為校內實訓池塘 1#、2#、3#、4#,面e均為 2 畝,共 8 畝,平均水深 2.5 米,通風向陽,光照充足;塘基為平坦泥底,無植物種植,底泥約 20 厘米;進排水方便,養殖用水采用地下深井水源,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符合《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每個池塘配備 2 臺 1.5 KW 葉輪式增氧機,6個納米管增氧曝氣盤,增氧能力充足。

(二)試驗魚種來源

試驗魚種主要來自產學研合作科研、事業單位,企業及市場采購。羅非魚苗為海南正大集團吉富羅非魚苗 7000 尾(10 朝);配養鯽魚、鰱魚、鳙魚、斑點叉尾t,采自廣西引育種中心良種場,數量規格依次為 2500 尾(10 朝)、300 尾(20-30 尾/斤)、200 尾(20-30 尾/斤)、300 尾(12 朝);土鯪、鯉魚苗種采自市場,分別為 2000 尾(10 朝)、300 尾(10 朝)。魚苗采購回來后要經過暫養、標粗、消毒、篩選后,按比例分塘放養。

(三)清塘消毒

年底干燥少雨季節,干塘清淤,堵漏修邊,曬塘 20 天。3 月份開學后,每畝用150 公斤生石灰進行清塘,清除野雜魚和敵害生物。3 天后進水,進水口用 60目的篩絹網過濾,水深控制在 1.2 米。放苗前一周,使用畜牧實訓基地的有機肥肥塘,使輪蟲生物量達到每毫升 20 個以上,水色呈黃褐色,透明度 30 厘米。

(四)魚種投放

根據實訓教學要求劃分四個池塘的養殖項目,并配比魚苗投放數量。1#、4#塘進行羅非魚成魚養殖實訓,主養羅非魚(70%),配養鰱魚、鳙魚、斑點叉尾t、土鯪。2#塘進行魚鴨混養試驗,主養羅非魚(70%),配養鰱魚、鳙魚、斑點叉尾t、土鯪,并放養綠頭鴨 300 羽。3#塘做競技釣場,主養鯽魚(50%)、鯉魚(20%),配養羅非魚、鰱魚、鳙魚、土鯪,并利用四個網箱進行羅非魚網箱養殖模擬教學實訓。選擇氣溫、水溫穩定時,上風處放苗。放苗前嚴格進行藥浴消毒,可用 2%-4% 食鹽溶液浸浴 10 分鐘。

(五)養殖管理

1.投餌

投喂飼料時間、投餌量等,由實訓指導老師按照不同魚類生長階段及食性統籌安排,以健康、節約、合理、高效為原則。具體操作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學生分組完成,指導教師定期檢查。放苗初期,由于肥水后水中輪蟲等浮游動物充足,魚苗以這些餌料生物為食,基本可以滿足營養需求。期間注意監控輪蟲生物量。一周后開始投喂飼料,飼料蛋白質含量 30%-50%,投餌量為魚體總重 3%-5%。羅非魚長至 200 克左右時,投餌量調為 2%,蛋白質含量 27%-29%。羅非魚體重達到 300 克時,開始進入快速生長期,日投餌量保持在 1%-2%,蛋白質含量 35% 以上。每天投喂兩次,分別是 8:00 和 15:00,投喂時間 20 分鐘,保證羅非魚均勻攝食,并且維持在七至八成飽的量。餌料投喂要遵循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的“四定”原則。

2.建立養殖日志制度

實訓指導老師預先制訂表格,并在池塘位置顯著處設置工作展板,用表格將工作要點、職責、責任人等工作信息展示出來。學生在實訓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負責詳細記錄整個養殖周期的放苗時間、品種、數量、苗種狀況;每天投喂飼料數量、天氣等;定期檢測水質情況并記錄。如發生病害、天氣異常等突發事件,需要詳細記錄。例如發生病害,應詳細記錄病害情況、用藥情況、治療結果。每天巡塘 3-4 次,并記錄。清晨重點觀察羅非魚等的活動情況和有無浮頭現象;中午主要檢查攝食情況;黃昏時主要檢查剩餌情況。天氣劇烈變化時段,以及養殖后期根據需要可以適當增加巡塘次數,防止泛塘。每 10 天打樣一次,抽樣 50 尾羅非魚取平均體重,估算總體重,以此作為調整投餌量依據。

3.采用紅糖培水、培菌

我們通過參考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根據水生動物微生態學原理,了解了雜食性的羅非魚腸道細菌的種類特性及其對宿主的生理、營養及免疫能力產生的影響。針對目前羅非魚養殖中出現的養殖密度過大、水環境惡化、濫用抗生素導致魚類體表和腸道微生物生態平衡受到破壞而導致病害、甚至大范圍傳染和死亡的現狀。結合紅糖含有多種維生素,并含有酵母菌等有益的微生物,可以促進羅非魚胃腸蠕動,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消化,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同時,將紅糖水潑灑入池塘后,其有效成分能起到凈化水體中有毒有害成分如氨氮、硫化氫、重金屬元素等的作用,還可以促進水體益生菌生長、抑制致病菌生長,減少病害發生,降低羅非魚致病和死亡幾率。綜上所述,我們決定在養殖過程中使用定期潑灑紅糖水的技術來實現高效、生態、健康養殖的目標。

使用方法:放苗前兩天開始,每天全池潑灑一次。每次用 1.25 公斤/畝,溫水稀釋,充分溶解后放涼潑灑,加速肥水培菌、培育餌料生物和提高飼料適口性,調理羅非魚消化道微生態環境。

在采取了紅糖水潑灑來改善水體環境各要素的措施后,池塘中能夠快速培育浮游生物、益生菌,增加餌料生物量;調節魚類消化系統,提高飼料消化率,減少飼料用量及養殖成本,增強魚的體質和抗病能力。這樣養出的羅非魚體色自然、體質強健、肉質鮮美,受到市場的歡迎和好評。

二、養殖結果

各實訓池塘 2015 年 9 月中旬開始陸續捕撈,至 2016 年 1 月中旬全部捕撈完畢。這一養殖周期共捕獲吉富羅非魚 5600 斤,鯽魚 1260 斤,其他配養魚 1300 斤,共計 8160 斤。羅非魚平均體重 500 克以上,其中 600 克以上規格的占 87%,餌料系數 1.4。按照當時行情估算,總產值為 75000 元,總成本 46000元,經濟效益顯著。

三、討論與分析

(一)充分發揮校內資源優勢,節流增效

本次養殖實訓,充分發揮了校內各種資源優勢。硬件方面,有淡水養殖實訓基地的場地、設備、池塘等完備的基礎設施設備。軟件方面,有本校多名資深水產高級講師、水產養殖專家,以及學校在建設水產養殖專業的所有積累。本次養殖實訓通過軟硬件有機結合,精心設計養殖方案,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既保證了養殖實訓教學的需求,也實現了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職業教育新要求,同時最大程度地節約了養殖成本。

另外,在實訓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還可以與校內(畜牧專業、機電專業)、校外(水產科學研究院、良種場等科研企事業單位)單位聯合共建,達到節流增效的目標。實訓中的有機肥由畜牧基地提供,魚鴨混養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合作,既節約了畜牧養殖廢棄物排放費用和污染,也節約了水產養殖肥水費用;部分養殖機械如水泵、鼓風機等可以與機電專業共用;網箱也由水產專業設計、機電專業制作。與校外單位合作,主要是利用他們的科研項目優勢、技術優勢,從他們那里獲得苗種、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許多時候他們還是給予成本價甚至免費服務。這些都起到了節流增效的作用。

(二)引入先進養殖技術,合理安排養殖實訓

實訓指導老師為雙師型教師,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熟悉水產養殖單位生產流程和要求,并與之保持長期密切聯系,了解行業前沿技術和未來發展趨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訓項目的選擇、內容、實施等各個環節做到與企業、崗位、職業標準、生產過程對接,做到合理安排。

在對羅非魚高效健康養殖技術的引入上,實訓指導老師事先做了充分研究,統籌把控養殖各個環節,結合養殖實訓教學需求,合理安排各池塘主養、配養魚類,形成以羅非魚池塘養殖為主體,兼顧其他魚種及養殖方式的實訓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一個養殖周期,給學生提供一個方便、全面、專業的實踐平臺,全程觀摩、學習、參與,使他們得以對羅非魚高效、健康養殖有了一個系統化的實踐認知,為將來的對應崗位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羅非魚產業發展培養了“來之能戰”的技術人才。

(三)師生角色明確,教學相長

在整個過程中實訓指導老師扮演著總導演、總設計師的角色,需要充分準備,全程監控,并和有關各方及時溝通協調。而學生則是教學中的主體、主角,特別是興趣小組成員,由于直接駐扎基地,更是被教師手把手指導全程操作,對養殖實訓及相關課程實訓的掌握程度最高,同時還起到了引路帶頭的作用,對其所在班級形成良好的學習專業、熱愛專業的學風和樹立專業自信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

(四)產學研結合,建立淡水養殖專業實訓新模式

整個羅非魚高效健康養殖技術研究項目,是參照生產單位對應工作具體要求,緊緊圍繞水產養殖專業實訓教學要求,依托科研機構提供的最新技術和優良種苗,三者有機結合,相互融合,形成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水產養殖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同時也實現了符合產業高速發展需求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賀艷輝,袁永明,張紅燕,龔,王紅衛.高效生B羅非魚養殖模式探討[C]//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漁業科技創新與發展方式轉變―― 2011年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北京:中國水產學會,2011

[2]莫振明,林東年.吉富羅非魚高效養殖試驗[J].現代漁業信息,2011(4)

[3]管清華.羅非魚節糧高效養殖的關鍵技術[J].內陸水產,2008(8)

篇7

【關鍵詞】 淡水養殖;環保問題;應對措施

淡水養殖是指利用湖泊、江河、水庫、池塘及其他內陸水域飼養和繁殖水產動物(魚、蝦、蟹、貝類等)及水生經濟植物的行為。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已有2000多年的淡水養殖歷史,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內陸的廣大農村地區。目前,我國淡水養殖面積、產量都居于世界首位。

一、我國淡水養殖業的現狀及前景

近幾十年來,我國淡水養殖業迅猛發展。一是養殖面積快速擴大,二是養殖投入快速增長,三是投入勞動力的增長。[1]伴隨著養殖業的迅速發展,我國淡水養殖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人工繁育技術不斷突破、水產育種技術不斷創新、水產養殖種類日益豐富,養殖飼料配方技術日益提高,病害防治技術日益成熟,高產、科學養殖體系逐步形成,我國的淡水養殖科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是,在養殖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環保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如養殖過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化學藥物從而破環生態平衡,養殖過程中因為技術、經驗等原因造成病害爆發破壞水體健康等。

雖然存在種種問題,但是我國的淡水養殖業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如今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淡水養殖業的發展動力只能是依靠科技進步,在發展淡水養殖業的同時注重對周邊生態系統的保護。

二、淡水養殖過程中的環保問題分析

1、養殖過程中對自身養殖水體造成傷害

水體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農業污染源的來源之一。目前,我國水產養殖產量的迅猛增加消耗了大量資源。我國淡水養殖大多采取高密度的養殖方式,養殖過程中勢必會大量投餌甚至過量投餌,這不僅會惡化水質還會造成養殖水體富氧化嚴重從而對水體形成破環;同時過剩餌料、養殖動物的排泄物和生物殘骸也會在水中分解并且消耗溶氧從而產生氨氮。[2]這樣一來,水中的溶氧減少氨氮上升從而使水質惡化導致養殖水體環境的自身污染。除此之外,為了提高養殖生物的生長速度及產量,我國每年會向河流、湖泊等施入大量的有機肥和人畜糞肥,極大增加了養殖水體的有機負荷。

2、養殖過程中對水體底質的影響

養殖過程中需要投放飼料,但是飼料存在懸浮性差的特點這就使得沒有被水產動物攝取的飼料顆粒會沉入水體底部,而水產動物排泄出的糞便、代謝產物等也會沉入水體底部。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底部的堆積物會越來越多。一方面,這些堆積物積在水底會促使水體內的微生物加強活動,增強氧氣的消耗量,同時在缺氧的狀態下會產生氨氣、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在高濃度的狀態下會造成生物體的死亡;另一方面,這些積聚在底部的污染物在一定條件下會被重新釋放,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水體環境。[3]

3、養殖過程中對周邊自然水環境造成損害

水產養殖廢水是對周邊自然水環境造成損害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投入、高產出的養殖模式造成了養殖水體的迅速惡化,而嚴重污染的養殖水體往往不經過處理或經過初步處理后就會排入周邊自然水體造成周邊水體環境的污染從而引發藍藻和赤潮。水產養殖污水含有大量的病菌、細菌、藥物殘留及大量其他有害物質,養殖污水進入自然環境不僅對周邊自然生物的生長、繁殖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引起水產動物的疾病暴發造成大面積死亡,破環生態平衡。

4、養殖過程中化學品殘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隨著淡水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水產品病害的發生頻率也越來越高。一些化學農藥(敵百蟲、漂白粉、除蟲菊酯等)和抗生素(大環內酯類、磺胺類、四環素類等)被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過程中來控制病害,在實際飼養過程中也常常濫用違禁藥物。除此之外,還會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引誘劑或者促進生長劑等以促進養殖作物的生長、防止疾病。這些藥物和添加劑的使用會對水體環境乃至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一是頻繁使用添加劑和藥物會提高病蟲害產生抗藥性,進而導致養殖者的用藥量日益增加,造成水體環境質量下降。二是化學藥物不合理使用在殺死有害病菌的同時也會破壞水體環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造成水體環境的微生態失衡。三是這些藥物和添加劑及其代謝產物在水體環境中能有很長時間的活性,不僅污染水體環境還會對水生動植物、微生物產生影響,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破壞生態平衡。同時這些藥物及添加劑會侵入水產品體內,威脅消費者的健康。

三、淡水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的防治措施

針對淡水養殖對水體環境及周邊生態系統的影響,我們務必采取科學的方法和得力的手段來消除其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以確保淡水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1、健全法律法規,加強養殖業執法隊伍建設

(1)制定淡水養殖用水及污染物排放標準。在水產養殖管理上,我國有關部門應制定淡水養殖用水及污染物排放標準,對各類排放物、污染物的排放標準進行說明。要提升污染物排放標準,以不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為出發點,高起點、高要求制定適合國內、國際淡水養殖的標準來減少污染物排放,對違規排放行為進行嚴懲。

(2)加強養殖業執法隊伍建設。要保證淡水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加強養殖業執法隊伍建設,建立一支規范化、專業化的執法隊伍。執法隊伍不僅要具備執法知識更要具備相關水產養殖專業知識,對疫情檢驗、養殖水體污染取證、藥物殘留檢驗進行有針對性、有效地檢查。要加大對淡水養殖水域環境的監督執法力度,對飼養情況、用藥情況,水產品培育、生產到上市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嚴格依法進行管理。[4]對養殖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尤其是破壞環境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提高破壞環境的違法成本。

2、加強養殖廠的生態管理,引導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1)提高養殖從業人員環保意識。養殖從業人員環保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作為養殖戶來說最關心的是經濟效益,對環境保護不是特別重視,這也是導致淡水養殖業環境惡化的原因,因此提高養殖戶的環保意識已經刻不容緩。一方面,國家要加大環保教育投入力度,實施教育均衡化,尤其要加強對落后地區淡水養殖區域的支持;另一方面,在養殖戶中開展水產養殖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教育,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法律意識。

(2)規范養殖戶養殖行為。要使淡水養殖業能可持續發展,就要進一步規范養殖人員的養殖行為。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使用飼料不僅要營養配比合理,還要根據所養水產物不同的生活習性、不同的水體特征來添加不同的微量元素以提高水產動物的抗病能力。在飼養過程中要避免過量、過度喂養,不使用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添加劑。要及時清理殘余餌料減少餌料沉積對水體底質的影響;合理確定休藥期,最大限度減少藥物殘留的危害。[5]

3、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推廣健康、科學的養殖技術

(1)改造養殖地生產條件。魚池等水域是淡水養殖業的主要場所,養殖水域環境的好壞也決定著周邊生態環境的好壞。淡水養殖需要投喂大量的飼料、需要施肥,再加上水產動物的排泄物及投喂的殘餌在水底沉積容易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6]因此要堅持高標準、高質量,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使養殖地達到穩定高產、環保的要求。堅持每年冬季清淤、平整底部、清潔環境,這樣做既可以清除底質的有機物減少其對養殖環境的污染還能消滅病原體。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建立養殖水域配套改造機制,提高養殖水域的產出效率、有效保護環境。

(2)嚴格做好飼養管理。淡水養殖水產動物通過攝食來生長發育,若喂養不合理不僅會影響產量,還會對自身水體和周邊生態造成破環,因此在投餌、施肥上要做到科學投喂,嚴防病從口入。要選擇好的餌料,看水施肥,變質腐敗的餌料堅決不用;要及時清除殘余餌料防止陳積水體底部;要根據天氣、水質以及養殖水生物的特性適時調整,既不多投喂也不少喂。

(3)科學預防病害。目前,我國淡水養殖業病害呈蔓延趨勢,水產動物病害加劇不僅會造成養殖戶損失更會對養殖水域造成巨大破壞。因此,要積極、科學預防病害。在病害的預防上要注重科學性,加強針對性。一是對養殖水體、餌料、工具等進行嚴格消毒;二是加強對水質的調控,保證水環境主要分子相對穩定,有效抑制病原體,創造有利于水生物生長的環境;三是及時更換新水或及時沖水,始終保持水體的良好狀態。[7]

(4)提高養殖水排放處理技術。養殖排放水處理不當,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必須加大對養殖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在養殖過程中,不同的養殖產品、不同的養殖階段、不同的養殖條件下所排放的養殖污水的指標也各不一樣。要利用多種生態技術,將現有排水溝渠改造為生態溝渠,避免養殖廢水直接排放,優化養殖水域環境。

【參考文獻】

[1] 董雙林.高效低碳―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必由之路[J].水產學報,2011(10).

[2] 聶湘平,王翔,陳菊芳.水產養殖與有毒有害污染物殘留及其環境影響[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7(4).

[3] 邊蔚,王路光,胡曉波,田在鋒,李艷華,陳新永.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的影響及污染防治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9(6).

[4] 魏友海.我國水產養殖發展的幾點思考與對策[J].科學看點,2005(12).

[5] 周懷東.保護與改善我國水環境的戰略思考[J].水利水電技術,1998(10).

[6] 石華中.完善我國養殖業污染管理的探討[J].中國漁業經濟,2010(02).

[7] 馬陳.水產養殖對環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08(08).

篇8

關鍵詞:“豬-沼-果(草)-魚-鴨”立體養殖模式;微生物制劑;苗種飼料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4-0134-02

“豬-沼-果(草)-魚-鴨”山塘水庫立體養殖技術,利用苗種飼料和微生物制劑等進行飼養,推廣機械化環保養殖模式,利用增氧機、投料機和吊網等,克服了以往山塘、水庫水深草密暗溝多危險多帶來的捕撈困難的缺點,是一種低碳、環保、循環利用的生態漁業養殖模式,有利于提高水產品質量及產品競爭力,增加養殖產量。

蕉嶺縣地處粵東北,位于粵閩贛三省交界處,隸屬廣東省梅州市,境內山多地少,生態環境優美,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是魚類及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繁衍、生存、棲息的理想區域。但由于我縣地域面積狹小,水產養殖面積更為缺乏、分散,不利于規模化一體化大型養殖的發展,必須走“精、專、細”的發展道路,多出綠色、有機、無公害的長壽健康水產品,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為了順應我市建設“客都草魚”地理標志性品牌和我縣開發長壽食品“長壽魚”的發展戰略的需要,筆者選擇在蕉嶺縣文福鎮順進魚類養殖合作社的水庫生態環保養殖示范基地作為試點,在我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多次進行試驗,開展生態環保養殖試驗及示范,制定生態環保養殖技術操作規程,摸索出健康高效的養殖新模式,總結出適合粵東北山區推廣的“豬-沼-果(草)-魚-鴨” 山塘水庫立體養殖技術并進行推廣。現將主要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1 “豬-沼-果(草)-魚-鴨”養殖模式

山塘、水庫養殖濾食性、草食性魚類的生態環保健康養殖模式――“豬-沼-果(草)-魚-鴨”有機結合健康養殖模式,即把豬、鴨、水產養殖與飼草(果樹)種植結合在一起,農家無公害苗種飼料飼養豬、魚、鴨,山塘水庫周邊種飼草飼養魚類[1];鴨替果樹、草地、水庫捉蟲,鴨糞用來肥水,對魚類生存形成優勝劣汰法則,有利于種群發展。豬糞肥經沼氣池發酵后作飼果(草)和培育水質的肥料,豬場排泄物經干撿糞和固液分離后,糞渣固體經過堆積發酵加點豆粕充分酵解制成有機肥,將其運輸至果園、草地等作為基肥或追肥,蟲草又可以喂魚。污水則進入沼氣池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為豬場及養殖基地及附近居民的燈火照明等,沼液則通過人工搬運或地下鋪設管道運輸至果園、草地作為肥料。通過這種模式豬場糞液作為有機肥料被果樹草地完全吸收利用,不會對環境及水源造成污染,有效地解決了果園草地的有機肥來源問題,使得養豬場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形成良性循環[2]。

以草魚等草食性魚類為主養魚,混養一定數量的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魚種搭配比例:草魚淡水白鯧60%、鰱鳙30%、鯽魚及其他魚10%。魚種規格:草魚10尾/kg以下、淡水白鯧8~10尾/kg、鰱鳙魚10~20尾/kg。用草料(或部分苗種飼料)喂養草魚,排出的糞便可以肥水,有利于培養浮游生物,鰱魚、鳙魚濾食浮游生物降低了水質肥度,而鯉魚、鯽魚又以草魚吃剩的殘餌、碎屑和底棲生物為食,減少有機物的殘留,降低了水質污染。經過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的共同作用,既凈化了水域環境,又促進了主養品種草魚(部分淡水白鯧)的生長。利用淡水白鯧吃掉養殖水體中的野雜魚和體質較差或生病的魚蝦,不僅可以防止主養品種的發病以及疾病蔓延,還能降低養殖成本,增加經濟效益[3]。

2 微生態制劑

微生態制劑在本方案中主要起到降解水中的硝酸銨等有毒有害物質,改善水質環境的作用,根據魚類生長的不同階段、水質不好的時期,按照使用說明按需投放。試驗表明:使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魚塘魚類健康活潑,全年少患病,少浮頭,溶氧量較高,化學需氧量低,水中氮、磷含量降低(表1),使用微生物制劑的池塘,水質明顯改善,透明度提高10%~15%,氨氮降低70%左右,亞硝酸鹽降低80%左右,餌料系數降低8%左右,溶氧提高20%左右,魚類發病率明顯降低,尤其對一些年久失修的老化池塘,定期使用后效果更加明顯,而不用微生態制劑死水塘,魚類常年患病不斷,氣溫悶熱或氣壓較低天氣,魚類浮頭死亡嚴重[4-5]。

3 加強水源管理

每年生產前要對水源進行水質檢測,養殖季節對水庫水質進行檢測,每15~20d用生石灰{節水質,對水源不符合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的水源堅決放棄,清理養殖場周圍環境,不留衛生死角,避免外源污染和人為污染水庫養殖場。

4 機械化環保養殖模式

養殖過程中,使用增氧機、投料機和吊網,有利于魚類生存和繁衍,提高產量,有利于群魚定時定點喂食,也利于捕撈。

5 推廣普及“豬-沼-果(草)-魚-鴨” 山塘水庫立體養殖技術和病害防治技術

苗種統一采用有苗種生產單位資質的國家、省、市良種場生產良種,魚苗體色正常,體質健壯,游動能力強,體表無病斑和明顯病癥,無檢疫性病害及其他疾病。魚種放養前10~15d,用生石灰消毒水庫水體,帶水消毒,生石灰的用量為1800~2250kg/hm2,7d~10d后,施放經發酵腐熟有機肥3000~3750kg/hm2培肥水質,5d~7d放養魚種。放養前,嚴格消毒苗種,方法是用3~5%食鹽水浸泡消毒5~10min再進行放養,放養以草食性魚為主,肥水性和雜食性魚為輔;多養中上層魚類,少養底層魚類。放養數量要根據水面面積、水源狀況、增氧設備。魚種大小和養殖技術綜合考慮。一般按每hm2水面(指能常年穩定保水水位時水面面積)放大規格魚種7500~15000尾,產量3000~7500kg。投喂餌料總的指導思想是“抓兩頭重中間”,即早春晚秋季節以喂精料為主,投餌數量少,而投喂重點在魚類生長旺季的7―9月份,這期間餌料數量質量都要求更高。早春和晚秋每天投餌一次,以配合顆粒飼料或豆餅豆粕類餌料為主;7―9月每天投餌二次,上午下午各一次,先喂草料,后喂配合料或豆餅豆粕類料。同時按“四定”(定質定量定時定位)“三看”(看天氣看水質看魚吃食情況)方法操作投餌。其次,積極防病,掌握以防為主的原則,對癥下藥。

6 結論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推廣了”豬-沼-果(草)-魚-鴨”立體養殖模式,推廣使用了微生態制劑、普及“豬-沼-果(草)-魚-鴨”山塘水庫立體養殖技術和病害防治技術,并總結出1套適用于本地區的生態環保養殖技術操作規程,帶動我縣山塘、水庫生態環保養殖技術的廣泛應用,減少水產養殖對環境的主要污染負荷10%,提高養殖效益10%~15%。

參考文獻

[1]戴春山.豬沼果魚鴨生態模式技術 [J].福建農業,2001(4):24.

[2]修金生,吳順意,周倫江,等.福建省豬-沼-果(草、林、菜)生態養殖模式與應用[J].福建畜牧獸醫,2010,5(32):49-51.

[3]賀斌,廖澤龍.山塘水庫高產養魚的技術推廣[J].養殖技術顧問,2011(11):268.

篇9

中職學校水產養殖專業教學計劃辦學模式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對學生進行高中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目的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學校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加強專業建設,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成為必然。

水產養殖專業主要是為水產行業培養和輸送合格的魚、蝦、貝蟹等水產動物的育苗、養殖操作工人,為水產行業的發展輸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水產養殖專業是我校的重點專業,合理制訂教學計劃,實行有效教學,可以加快教學改革的進程,擴大學生的就業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更快地進行生產、服務于社會。

一、雙師型教師是教學計劃制訂的保證

水產養殖專業的教師中雙師型教師比例占100%,專業教師都參加過多年的生產實習,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每位教師對自己所教課程都能給出合理的建議,制定出合適的學時,特別是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使教學計劃與生產實際零距離。保證了計劃制訂的合理性。

二、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面向社會

通過對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其結果表明男生就業率高,女生就業率較低,根據畢業生反饋意見,女生對這一行業的就業工作幾年后改行的較普遍,但是我們根據這一行業的餌料培養工作較適合女生的特點,由于大量大規模海參苗種培育與養殖場的建立,場方需求大量的技術工人才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就業市場的調研,必須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市場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各地區建起來的海洋世界和極地館需要水產行業的專業人才,在此基礎上我們把課程進行了模塊化的調整,把水產養殖專業計劃分成基礎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即水環境檢測模塊和專業課模塊三大模塊,根據實際生產的需要,把專業課模塊分成四個方向,即養殖技術方向、觀光漁業方向、生物餌料培養方向、水生動物病害防治方向。實行模塊化教學,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市場的需求選擇學習方向,使教學計劃與就業市場零距離。

三、堅持“做中學、做中教”,突出職業教育特色

職業學校學生初中時基礎就不好,對學習的重視程度也不夠,成績不良,厭煩理論知識的學習,課堂表現消極、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被動。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為了學生順利就業,本著理論知識夠用的原則,學生要在“做中學”,教師要在“做中教”,把水生動物養殖實訓室當作課堂,把水生動物育苗室、養殖場當作課堂,根據生產的流程進行教學,實際生產怎么進行,學生就怎么學,教師就怎么指導,實現教學與生產零距離。所以水產養殖專業的課程設置為水生動物養殖技術,餌料培養技術,水環境檢測技術。其中水生動物的養殖技術主要進行魚、蝦、貝、參等動物的苗種繁育技術、幼體培育技術、成體養殖技術的實訓。苗種繁育技術中又分成親體培育技術、催產與孵化技術等項目的實訓,幼體培育技術又分成浮游幼體的培育、附著幼體的培育及餌料準備、附著基的準備項目實訓,成體養殖技術又分成池塘的準備、苗種的選擇與運輸、放苗技術、養成管理、成體的收獲與運輸項目的實訓。突出了水產養殖專業的職業特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四、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辦學模式

為了進一步搞好實踐教學,實現教學改革,教學計劃的制訂應具有彈性,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邊學習邊實踐,堅持工學結合,學校可以和企業合作,學生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我校與金州、瓦房店、盤錦、營口等地育苗場和養殖場鑒定了合作辦學合同,教師不但定期到生產單位給工人進行技能培訓,而且學生到生產單位參加頂崗實習,學生實習期間報酬近兩千元,在實習中得到師傅的指導,實踐能力提高得更快,教師到生產一線邊傳授知識邊實踐,同時給場方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教學計劃的制訂根據苗種培育的時間而定,學生每年年底到生產單位實習,一直到第二年的六月份苗種培育結束為止,表現好的學生被留在場里繼續進行下一個品種的苗種培育與養殖生產。

五、堅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教學計劃的制訂應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把學生生產認識實習安排在第二學年,把生產實習放在最后一學年。第一學年主要安排基礎課的學習,為學生進一步升學打基礎。對于文化基礎課中的語、數、外、德、體的教學,學時安排是根據國家教委和大連市教委的規定設置的,能保證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而且文化課的教學,根據學生對文化課掌握的程度不同,進行分層教學。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有些畢業生就業后需要進一步深造,我們為其開設了相關課程的輔導班。教學設置、學時安排等方面更加靈活。為了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就業面,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還開設了書法、茶藝、水產品加工、水產品檢驗等課程,使學生各取所需。三年制水產養殖專業的總學分達200分左右,軍訓、入學教育、畢業教育、每學期的勞動都相應的賦予一定的學分。

六、充分體現德育教育的重要

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堅持以德育為先,德育的教育貫穿整個教學的全過程,每學期都開設此課程,在教學中擺事實、講道理,利用多媒體軟件教學,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使德育教育融入學生生活之中,融入生產實踐中。教會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協作學習,誠實守信,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七、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實行有效教學

要實行有效地教學,不僅從宏觀上設置好課程,安排好實踐教學,而且還要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要采用行動導向教學,行動導向教學的主要方法有多種,如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模擬教學法、頭腦風暴教學法、實驗教學法、張貼版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思維導圖法、任務驅動等。課堂教學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有效教學。

教學計劃是指導和管理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能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能得到充分保證。

參考文獻:

[1]丁金昌.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胡杰.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管理變革[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3).

篇10

關鍵詞:水產養殖;生產實習實踐

通過實習,使學生既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驗方法,又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生產技能,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并初步建立水產養殖業的總體概念。根據水產養殖學專業(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要求,東北農業大學動方案的基本精神,《高等農林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 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99~O1級學生(每年)進行為期28周(4月12日至10月10日)生產(14周)和畢業(14周)相結合的實習,取得了可喜效果。

一、生產實習基本思路

根據高等教育應培養具有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適應時展需要的復合型專門人才的綜合素質教育總目標的基本精神,結合東北農業大學“面向黑龍江省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人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全面培養、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原則,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通過構建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切實加強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的總體規劃,將生產和畢業實習作為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堅持教學實習與養殖生產生態環境相結合,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水產養殖生產經營方式及其設施,以水產養殖技術、土著特產魚類資源評估與利用為主要內容和結合點,堅持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多門主要專業課緊密聯合與協作,經過周密策劃與科學組合進行生產與畢業實習。通過實習,使學生既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驗方法,又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生產技能,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并初步建立水產養殖業的總體概念。

二、實習方式與方法

實習學生(5~12名)分為8~13組,每1~3組1名實習指導教師。實習前指導教師結合實習單位所從事研究或生產任務,給實習學生進行3~7天專業知識、生產技能或試驗方法進行講授與培訓。在實習過程中,每一個試驗或生產環節由指導教師或特聘實習指導教師(技術職稱為副高職以上)進行講解和培訓,并針對上一個環節進行技術總結 實習內容盡可能由實習學生親自操作,對當地漁業資源情況進行調查,并寫出評估與利用的報告。實習結束時,撰寫實習報告;實習單位結合實習期間學生綜合表現和所掌握知識與技能情況,給出學生生產或畢業實習業績。

三、實習課程范圍、水域和參觀內容

生產實習的課程包括: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 冷水魚養殖、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和水產餌料生物學等6門專業課。參加生產實習的指導教師8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講師2名),其中魚類增養殖學1名、甲殼動物增養殖學1名、冷水魚養殖1名、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2名、水產動物疾病學2名和水產餌料生物學1名。

實習地點:東北農業大學科技園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松浦試驗站和冷水魚試驗基地(牡丹江寧安市)、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黑龍江省鱘鰉魚試驗站(鶴崗市蘿北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產分院、哈爾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齊齊哈爾市金三角漁業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房山冷水魚試驗基地、哈爾濱市魚苗繁殖場、黑龍江省軍區政治部農場、佳木斯市農墾佳南養殖場等12處長期實習地點,其中東北農業大學科技園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產分院和齊齊哈爾市金三角漁業公司為“掛牌”長期合作實習、試驗、試訓、教學基地。

四、教學目標及其要求

教學目標:復習和鞏固所學的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冷水魚養殖、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和水產餌料生物學等6門專業課的基本內容和實驗方法;學習養殖水域漁業資源調查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養殖水域漁業資源調查方法與漁業合理利用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初步建立水產養殖業的總體概念。

教學要求: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冷水魚養殖、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和水產餌料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生產技能;初步具有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綜合分析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熟悉養殖生產的主要環節和基本設施。在研究制定水產養殖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方案的基礎上,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先后多次召集有關人員進行研討,并撰寫生產和畢業實綱與實習指導書印發給學生,同時相應作好各種物質準備和實習地點、參觀地點選定工作。實習前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印發實習工作計劃并召開全體師生動員大會,實習過程中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定期召開指導教師總結會,研究解決實習中出現的問題與難題,這是作好生產和畢業實習工作的基礎條件。

五、結語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招生數量大幅度增加和單門課進行教學實習存在的弊端等實際問題,教師們以深刻地認識到水產養殖專業(本科)“教學實習的目的是復習與鞏固課堂講授內容和實驗方法”的舊觀念已不適應教學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必須將單門課獨立實習改為多門課聯合進行綜合教學實習(即生產和畢業實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生產技能。轉變教育觀念、增強改革意識是生產和畢業實習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