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經濟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球市場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全球市場經濟

篇1

持續拉升的美元釀造陣陣驚惶,陰跌連挫的油價添造惴惴不安,詭譎叢生的貿易摩擦制造紛紛襲擾,敏感怪誕的地緣政治營造連連風險……,2015年的世界經濟在層層霧霾的籠罩與包裹之中一路跌宕前行。回望一年的時空旅程,雖然遞延的經濟弧線并不非常的完美與精彩,但卻能隨處捕捉到給人力量與信心的點點星辰。借助區域經濟合作燃起的不滅烽火,依托各國政府持續的政策發力,承接國際社會推送的激勵動能,2015年全球經濟并不缺乏可圈可點的顆粒收成。

經濟增速快與慢

按照歷史慣例,僅在第一季度做了小幅下蹲和短暫蟄伏后,美國經濟進入二季度后加速上行,連續三季增幅超出2%,全年GDP跳至1.8%左右已沒有任何懸念。令人關注的是,占美國經濟70%以上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全年一直維持穩步上升態勢,增速連續三年快過GDP,并創下近10年新高;另外,整個2015年美國的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全年失業率足足下降0.73個百分點,并維持在七年半的最低位置。

歐元區經濟雖然沒有表現出美國那樣的穩步攀升之勢,但其溫和改善的特征卻異常顯著。作為歐元區核心國,德國經濟全年錄得1.7%的收成勝券在握。而在“歐豬五國”中,除了希臘經濟為零增長外,另外四國的成績單都非常亮麗,其中愛爾蘭GDP上升5.5%,躍居歐元區經濟增速之首,西班牙以3.2%的增幅緊隨其后,同時葡萄牙經濟增長1.6%,站上6年來的最高水平,意大利經濟增長0.8%,徹底擺脫了萎縮的魔影。全面地觀察,歐元區經濟有望實現1.6%-1.7%的增長。

憑借著量寬政策的持續刺激以及安倍經濟學所產生的累積效應,日本經濟在過去一年取得了超人意外的成績。本來一季度環比0.6%的增速讓日本政府喜出望外,但接下來第二季度萎縮0.7%和三季度初值下跌0.8%的殘酷事實令市場很快作出了日本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的判斷,但幸運的是,三季度GDP終值后被修正為環比增長1%。基于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判斷,2015年日本經濟增長將加快到1%。

但是,相對于發達經濟體而言,整個新興經濟市場則暗淡了許多。除了印度經濟全年能夠實現7%以上的增長外,“金磚國家”的其它成員國中,俄羅斯和巴西經濟均已出現連續三個季度的萎縮,雙雙步入衰退窘境;與此同時,南非經濟全年增長最多維持在1%左右,同比下降了4個百分點;而步入下行周期的中國經濟在2015年第三季度中六年來首度破“7”,全年經濟增長可能僅為6.9%,為過去25年來之最慢速。饒有趣味的是,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長幅度最大和衰退最大的國家都發生在新興經濟市場,前者是埃塞俄比亞,增速高達8.7%,后者是委內瑞拉,收縮幅度高達10%。

基于不同經濟體增速的相互博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5年度先后四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率,從年初預測的3.8%下調到目前的3.1%;而聯合國在最新公布的報告中所作出的預測則更為悲觀――世界經濟在2015年僅增長2.4%。

通貨生態脹與縮

如同經濟增速出現高低錯落般的分化一樣,物價走勢也在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之間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格局。受到消費強勁回升的帶動,也因為消費者對財務前景的看法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佳狀態,美國的核心物價在2015年的前10個月攀升了1.3%,全年有望拉升至1.5%。不過,前10月的整體通脹率也僅上升了0.2個百分點,依然遠離美聯儲所期望的政策目標。

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所面對的物價走勢同樣不溫不火。雖然歐元區的通脹率在2015年由負值轉升為零,但若剔除能源價格和季節性因素的核心通脹率,仍然不到歐央行2%目標水平的一半。與歐行相比,日本央行盡管使用了加薪以刺激消費的手段一度讓核心通脹率攀至1.2%的年度最高位置,但全年整體通脹水平還是只能維持在0.1%的程度。實際上,除了美歐日三大核心發達經濟體外,其它工業化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家過去一年中普遍出現通貨緊縮的態勢。

新興市場物價走勢也呈現出結構分化的局面。在巴西,2015年國內通貨膨脹率將升至10.38%,創下該國15年來的歷史新高;同期的俄羅斯國內通脹率也將達到15%。在印度,2015年只有個別月份通脹率降至4%以下,全年通脹水平將攀升至5.8%。然而,中國在過去一年中不僅CPI快速回落,跌至2%以內這一近六年來的最低位置,而且PPI連續12月負增長,通縮格局相當清晰。

貨幣政策松與緊

美聯儲結束了QE(量化寬松)以后,美元加息的聲音就一直貫穿于2015年全年。也許是考驗市場的耐心,直到2015年最后一次貨幣政策會議,聯儲才宣布加息25個基點,而這也是美聯儲近10年來的首次升息。不過,0.25個百分點還是聯儲歷史上升息最小的幅度,而且美聯儲在會后聲明中依然強調將繼續保持寬松貨幣政策。

除了美聯儲適當上調了利率以及香港金管局緊隨其后九年來首次將基本利率從0.5%上調至0.75%之外,實際上寬松貨幣政策在發達國家已成潮流。繼美日實施QE之后,歐洲央行從在2015年3月進入市場開始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的國家和機構債券,而且這項資產購買計劃直到2016年9月份為止。不僅如此,到了年底,歐央行理還將邊際存款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負0.30%。在此之前,瑞典央行先后三度降息,并使自己的基準利率抵達負值區間,之后將債券購買計劃規模擴大至2000億瑞典克朗。

其實,發達經濟國家中央銀行沒有步美聯儲后塵的還有更多。統計表明,2015年中,加拿大央行降息一次,澳大利亞央行降息過兩次,新西蘭央行降息過兩次,韓國央行降息過4次,而且前述國家的基準利率均抵達歷史最低水平。另外,雖然日本央行全年保持官方利率不變,但其卻承諾繼續以每年80萬億日元的速度擴大基礎貨幣。

按照常理,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因為通脹走高應當提高利率,但迫于國內經濟走軟和貨幣貶值競爭的壓力,像俄羅斯、印度等都在過去一年卻進行不同程度的降息。其中印度央行全年四次削減主要貸款利率,基準利率抵達四年半的低點6.75%,俄羅斯央行一年中先后五年降息,該國指標利率從一年前的17%大幅拉低到目前的10.5%。至于中國央行,基于本國物價持續走低的現實,更是在在一年內實現了六次降息,使一年期貸款利率降到了4.35%的歷史最低,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至1.5%。

財政政策收與放

盡管目前美國的債務規模已超過16萬億美元,但在2015年美國國會還是在與白宮的利益博弈中上調了債務上限,甚至美國財政部一次性發行了數量為520億美元的4周期票據,創下有史以來定期安排的國債發行規模之最。不僅如此,美國國會還通過了為期兩年的債務上限以及預算法案,為未來兩年政府運營資金撥付掃除了主要障礙。不過,受到本年度超量發行國債的影響,2015年財年美國的財政赤字依然高達4250多億美元,約占GDP的2.5%,創下最近三年來的新高。

歐盟捆綁在各成員國政府頭上的財政緊箍咒依然不見松弛。除了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連續兩年緊縮財政外,英國政府在2015年啟動了每年120億英鎊的福利預算削減,希望通過此項削減計劃在2019-2020財年實現財政盈余。而對于仍在債務危機中艱難爬行的希臘而言,雖然與與IMF、歐洲央行以及歐盟委員會就860億歐元救助方案的條款達成了框架協議,但必須接受為期三年的全面財政和結構改革,其中包括將財政基本盈余從2015年的-0.5%改善到下一年度的0.5%。不過,在歐盟陣營中,法國一直是財政緊縮的反對派,這樣,2015年該國財政赤字占比將超過4%。

在堅持寬松貨幣政策的同時,日本政府也踩大了財政政策的油門。數據顯示,2015年財年日本政府的財政支出高達96.3萬億日元,在此基礎上,安倍內閣又敲定了高達97萬億日元的2016財年預算案;同時財務省表示,政府將增加總額達3.5萬億日元的開支來刺激經濟,并以此實現2020財年基本預算盈余的目標。

受制于經濟的急劇收縮,俄羅斯政府在過去一年中不得不削減了10%-15%的財政開支,而同樣承受經濟下滑之壓的巴西政府年初也作出了凍結699億雷亞爾的財政預算的決定。不過,與俄羅斯政府始終如一地堅持財政緊縮的態度不同,巴西政府為阻止經濟下行卻推出了一項640億美元(約1696億雷亞爾)的基建計劃,相應地該國政府前將2015年財年初級財政盈余計劃由663億雷亞爾下調至87.47億雷亞爾。同樣,為緩解經濟降幅,中國政府將2015年財政赤字目標在同比上調了0.2個百分點至2.3%,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撬動了3萬多億元的投資。

外匯市場漲與落

受到美國經濟良好基本面的支撐,也受到美聯儲加息預期的牽引,在前一年度大幅升值12.61%的基礎上,美元進入2015年后依舊上行不止,甚至幾度突破百點大關,站上13年的高位。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中美元升幅近10%。而值得關注的是,只有除了少數與美元嚴格掛鉤的官方貨幣得以僥幸逃離了美元的強勢擠壓外,國際市場上絕大多數主流貨幣都慘淡中槍。

在發達經濟體貨幣陣營中,日元、加元以及韓元并沒有因為美元拉升而下挫,相反分別出現了1.8%、9.4%與8.5%的年度升幅。不過,歐洲貨幣就沒有如此幸運。數據表明,2015年歐元兌美元下跌了11.9%,英鎊下跌了4.3%。雖然年初瑞士央行宣布放棄瑞郎兌歐元匯率的上限,但也沒有扭轉跌勢,瑞郎最終對美元還是以陰線報收。

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成為了美元升值的最大犧牲品。其中巴西雷亞爾兌美元2015年累計貶值46%,俄羅斯盧布一度貶值高達50%,雙雙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貨幣。而人民幣也結束了多年的升勢,在過去一年中貶值5.9%。不過,盡管人民幣價格出現一定程度地下跌,但并沒有改變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影響力的提升。12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并從2016年10月1日起生效。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后IMF籃子貨幣的第五個成員,籃中占比人民幣為10.92%。

股票指數升與降

盡管美國經濟穩健上揚,雖然美元依舊氣勢如虹,但回流的資金并沒有讓美國資本市場出現同步的“牛市”。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中,美國三大股指除納斯達克指數出現了一定幅度的揚升外,道瓊斯工業指數下降了3.90%,同期標普500下跌2.59%。不過,與美股相比,歐洲股市和日本股市的表現要出色得多,其中歐洲斯托克50過去一年的升幅達到了3.63%,德國DAX30勁升8.19%,法國CAC40上揚8.25%,日經指數漲幅超過8.80%。作為一個例外,經濟強勁的英國股市下跌了7.82%則讓投資者滿頭霧水。

除了巴西股市因本國經濟狀況惡化全年下挫近10%以外,新興市場其它國家股指走勢似乎也出現了與宏觀經濟基本面相背離的態勢,其中俄羅斯盡管經濟遭遇如同巴西那樣的下行壓力,但俄羅斯RTS全年僅僅小幅下降,而印度經濟雖然表現不菲,但年內股市卻下跌了近8%。更加奇葩的是,南美國家阿根廷雖然面臨著惡性通貨膨脹、國家債務違約、經濟下行等一系列壞消息的打擊,但布宜諾斯艾利斯Merval指數卻是全球表現最好的指數之一,全年上漲48.96%。

2015年的中國股市一定會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背書。沒有延續上半年高達50%漲幅的上揚趨勢,進入6月中旬以后,A股突然轉頭向下,并以每天2000只股票跌停的方式斷崖下墜,四個月不到的時間吞沒前面所有漲幅,出現全球股市歷史上少有的“股災”。為此,中國政府策動全方位力量開始罕見的“救市”行動。盡管最終避免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但滬深兩市流通市值還是總計減少了22.9萬億元,投資者人均損失近24萬元,折損比例高達40%。不過慶幸地是,也正是政府的及時干預,2015年上證綜指才得以總體回升10.64%。同時另一個值得紀念的是,在2015年11月底,MSCI首次將在美上市中概股納入其中國A股指數和明晟中國指數,同時MSCI中國A股指數增加了阿里巴巴、百度等228只股票。

大宗商品雪與霜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在美元升值的強大力量助推之下,作為最上游的原油產品價格一鼓作氣撕破了40美元這一近六年的最低關口后選擇繼續向下,全年以30%以上的跌幅慘淡報收。無論是布倫特原油還是紐約原油期價都抵至10年來的最低水平。

油價的持續大幅跳水引發了其它大宗商品價格的紛紛下挫。過去一年中,倫銅價格跌破4500美元,全年跌幅達30%;鎳價重挫至8170美元/噸附近,創下12年的價格新低;鉛、鋁跌至5年來最低水平。尤其是鐵礦石價格全年從70美元/噸的關口開始一路狂瀉至40美元/噸附近,價格創出歷史新低。另外,雖然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因具有一定避險功能并受到市場青睞,但同樣沒有逃脫下跌的命運,全年金價與銀價的跌幅約為12%,并且雙雙抵至5年半的價格新低。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各成員國不僅因油價下跌承受著經濟增速、商業環境和信用評級等指標下行的巨大壓力,而且還須接受財政收入急劇萎縮的巨大痛苦。IMF估算,僅2015年,低油價令中東地區財富蒸發大約3600億美元。另外,南美產油大國委內瑞拉因為財政斷炊而不得不尋求手中黃金的貨幣化。至于躺在價格紅利上高枕無憂達10多年的淡水河谷等國際鐵礦石生產商如今更是顫顫兢兢,其中淡水河谷在2015年出現十年來的首次虧損,力拓和必和必拓的股價分別斬去50%和80%。

不過,黃金價格的走低引來了官方和市場的抄底之舉。數據顯示,雖然第一季度黃金需求不溫不火,第二季度出現萎縮,但從第三季度開始全球黃金需求量大幅回升,當季全球各國央行增持黃金175噸,創兩年來最高。而在黃金的需求陣容中,中國與印度顯得格外激進,其中印度全年的黃金進口將達到創紀錄的1000噸,同比增長18%;而中國在下半年持續增持黃金后,黃金儲備總量至年底可能達到2210噸,全年對黃金的需求量同比增長7%。

資本并購冷與暖

雖然全球經濟的腳步整體上顯得有些沉重,但卻無法掣肘資本這一市場最活躍的因子尋求和開辟自己理想的蹲位空間,加之信貸成本低廉、經濟增長緩慢倒逼企業整合資源以及競爭對手擴容帶來的壓力等多重因素的直接推動,2015年世界范圍內的企業并購被演繹得如火如荼。據金融數據供應商Dealogic的數據,過去一年全球資本并購交易總金額達到了4.7萬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并購總量創出新高的同時,超大規模的的單一并購案例也頻頻涌現。統計顯示,2015年來全球交易規模高于100億美元的并購交易達到58宗,總額1.57萬億美元,其中包括全球最大啤酒釀造商百威英博以1040億美元收購英國南非米勒公司,成為了最大的年度并購案;荷蘭皇家殼牌斥資700億美元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創造了全球能源行業十年來首宗超大型的油企并購交易。

在高達2.1多宗的年度并購交易中,科技業并購交易規模增長最快,同比增長280%,資金交易額約3650億美元,其中包括戴爾公司斥資670億美元收購易安信公司,創造了全球科技領域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樁并購交易;總部位于新加坡的安華高公司以370億美元收購美國博通公司,成為歷史上半導體行業的最大并購案;英特爾公司出資167億美元收購阿爾特拉公司,成為時至今日芯片行業的最大收購案。

從收購標的的地理分布來看,北美地區交易總額最高,達到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6%;亞太地區并購交易規模增長最快,全年交易總值達到6720億美元,同比增長57%。論國別,美國并購規模最大,同比擴大了14%,中國并購最為頻繁,大中華區的并購交易量全年激增90%,創下歷史新高。但值得關注的是,從資本流向看,發達市場在新興市場的收購呈現下降趨勢,全年并購交易額減少19%,不到1000宗的收購案創出了十年低位;而新興市場國家投資于發達市場卻興趣十足,2015全年完成并購數量達到470多宗,其中中國錄得境外并購110多宗,處于十年高位。

國際貿易明與暗

并沒有像世界貿易組織年初預測2015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4%的結果那樣,基于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以及全球制造業增長乏力的現實,年終IMF將全球貿易增長指標大幅下調至2.8%,而且這是世界貿易增長率連續第4年徘徊在3%以下,同時也是第4年出現全球貿易增長低于或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持平的局面。而按照經合組織的預測,2015年全球貿易增幅只有2%,并且同樣的指標在過去50年里只有5次。

兩項關鍵指標進一步證明了2015年全球貿易的疲弱程度。一方面,全球貿易與產出之比在過去一年繼續下降,且是連續第七年低于2008年52%的峰值。另一方面,衡量貿易活躍水平的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降至500附近,創下了歷史新低。而值得高度警惕的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增長率多年來第一次低于全球發達國家的貿易增長率,其中2015年前者增長率為1.4%,后者為3.05%。而更需要重視是,2015年中國外貿形勢異常嚴峻,前11月中進出口同比下降8.5%,其中出口連續5個月下滑,進口連續13個月下挫,為有外貿數據記錄以來首次出現。作為全球進出口第一大國家,中國因素對于全球貿易的制約不可忽視。

貿易量銳減的同時,基于自我保護的各種貿易摩擦甚囂塵上。從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結束長達7年的肉類產品原產地標簽訟訴官司,從而讓后二者分別贏得了向美國征收7.8億美元和2.28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到美國啟動對巴西、印度、韓國、俄羅斯等7國進口的冷軋鋼板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從歐盟作出延長對中國中太陽能板產品反傾銷、反規避的決定,到印度對進口中國維生素C開啟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強勢美元所引起的貨幣競爭性貶值最終將戰火燒到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領域,從而極大地抑制了貿易的活躍程度和削減了貿易紅利。

值得慶幸地是,國際社會從來沒有放棄為推動貿易自由化所作出的任何努力。年終,世界貿易組織的50余個成員國對1996年簽署的《信息技術協定》進行了修訂,并達成了近20年來規模最大的關稅減讓協議,取消了對201項IT產品1.3萬億美元貿易的限制,此舉將令全球GDP每年增加1900億美元。

區域合作溫與火

由于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步履維艱以及貿易摩擦的增加,各國基于雙邊或多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在2015年再度演繹出。其中最有份量的莫過于歷時5年多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資料顯示, TPP的成員國囊括了8億人口,圈占了全球經濟總量的40%,覆蓋了世界貿易近30%的市場份額。因此,TPP是全球目前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區。

在主導完成了TPP談判的同時,美國與歐盟的就美歐自由貿易區一年中先后進行了4輪談判,2016該協定的落地基本在望。而除了積極參與美歐自貿協定談判外,2015年歐盟在FTA方面的收獲其實絲毫也不遜于美國,其中歐盟―韓國自貿協定在年底完全生效,歐盟與越南的自貿協定談判在8月收官,歐盟與波黑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在2015年年初生效實施。

中國主導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過去一年緊鑼密鼓地向前推動著,作為創始成員國宣布參加的57個國家中,除菲律賓之外的56個國家在年底前完成了協議的簽署,2016年1月亞投行將舉行開業儀式。與此同時,中國與韓國、中國與澳大利亞在2015年6月分別正式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而且兩個協定在12月20日正式同時生效并第一次降稅。另外,中國還與格魯吉亞啟動了自貿協定談判,與新加坡、智力開啟了自貿協定的升級談判,同時與哥倫比亞啟動了雙邊自貿協定可行性研究。不僅如此,作為中美之間合作的重要成果,中美投資協定(BIT)的談判也進入加速階段,雙方就達成一項互利共贏的高水平BIT形成了完整的共識。

篇2

歐洲麥芽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麥芽制造商之一,該公司的采購主管阿蘭?謝卡爾特說:“因為金融危機,市場的狀況正在改變。現在最大的問號不是指向供應,而是指向需求。”

在2005年至2008年之間,為了滿足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全世界的啤酒產量上升了14%,達到1800億升(約395.9英國加侖)。

在2007年增長了5.3%之后,人們曾預測全世界的啤酒消費需求在2008年將增長2%到2.5%,然而以上預期已經按比例縮減。

歐洲麥芽交易中介商國際啤酒公司的常務董事吉恩?克勞德?吉拉德說:“因為金融危機,一些人認為全世界的啤酒消費量大約將會接近零增長。”他還說,輿論一致認為2009年全世界的啤酒消費量不會增長。

為了應對2009年停滯不前的啤酒消費需求,啤酒的制造商也許會更多地轉向制造低麥芽含量的啤酒,這種麥芽含量的啤酒對于制造商和消費者來說都比較便宜。

歐洲麥芽公司的常務董事阿蘭?勒?弗什說:“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種消費形態的改變。”

以中國的情況為例,用于制造1百升啤酒的麥芽總量已經減少至7.75千克(即17.09磅)。相比之下,在歐洲各國,制造1百升啤酒的麥芽總量平均起來為13千克(即28.66磅)。

將麥芽供應給啤酒制造商的麥芽制造商已經從全世界不斷衰減的啤酒消費需求中感到了沉重的壓力。

吉恩?克勞德?吉拉德說,在俄羅斯,啤酒是一種相對奢侈的消費飲品。眾多俄羅斯麥芽企業已經減少了25%的生產量。

“在接下來的幾周之內,這樣的情況也將會在歐洲發生。我們可能會從過去95%的生產量減少到90%的生產量。”吉恩?克勞德?吉拉德站在會議室的一旁說了以上這番話。

制麥芽用大麥這種農作物是用于生產啤酒的主要成分。在2008年的制麥芽用大麥大豐收之后,麥芽需求量的急劇下降可能會更進一步增加制麥芽用大麥的庫存量。

在歐盟各國,制麥芽用大麥的庫存量在今年春季結束之前可能會達到130萬噸,可足夠六周的麥芽生產。

相關鏈接:

近年來,高度啤酒的增長速度令人矚目,亞太和西歐市場許多生產商都推出了這類產品。

在印度,酒精含量為7%至8%的啤酒十分受歡迎,高度啤酒占據了印度市場一半的份額。啤酒國際巨頭也盯上了印度市場這塊誘人的蛋糕,紛紛推出了高度啤酒。

不只是印度場,其他地區也如此。在菲律賓,生力啤酒公司生產的酒精含量為6.5%的“紅馬啤酒”,已經成為該市場的第二大啤酒品牌。

高度啤酒在東歐市場也深受歡迎。不過,該市場的情況比較復雜,雖然有一些高度啤酒品牌,但目前這些品牌沒有一個占到絕對的市場份額。就該市場的消費習慣來看,高度啤酒在東歐市場的發展前景樂觀。

篇3

在21世紀,新興市場出現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我們很多人都關注美國、中國,但是實際上應該看到更廣泛的新興市場;同時,在90年代末金融的放松管制以及獨立中央銀行的出現,也使得此次全球失衡變得更加嚴重。

在過去的30年里面全球經濟增長非常迅速。但值得注意的是,實際上從10多年前,全球的增長就是由發展中國家來推動的,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比富裕國家還要高。其中主要代表是中國和其它的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來領導的。

外國直接投資給發展中國家,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包括非洲都有很大的增長,它的結果就是通脹,在這個時期通貨膨脹無處不在,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而當時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的目標就是要降低通貨膨脹,首先是在新西蘭,之后22個央行都把控制通脹作為他們的目標,要消除資產泡沫,使得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低利率。這樣加大了這一時期的流動性。從歷史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2004年到2007年,即次貸危機之前,降低了利率,在世界范圍內,低利率是一個全球性趨勢。低利率的結果,就產生了全球的失衡。美國國內的儲蓄在下降,而東亞、中國等國家的儲蓄是在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也就意味著在1999年之后,歐洲的銀行沒有辦法來獲得美國銀行的貸款,而在此之前的30年里,德國的增長一直都是非常迅速的。但在過去的10多年中,這個經濟結構的變化:亞洲的經常項目盈余很多,而美國赤字很高。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迅速、規模擴大也改變了全球經濟的格局。在1992年的時候,中國就制定了更好的勞動力的政策,進一步降低資本和勞動力的比例,這樣減低了成本從而提高了生產利潤,財富得以積累。隨著全球經濟的變化也出現了這種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稱這是一個雙倍的效應,也就是說資本和勞動力的關系是:資本勞動力的比例下降了一半,生產的成本也下降了一半,這會擴大廉價勞動力國家的生產效率。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也重新加入到了世界經濟體當中,它增加了世界上為市場上的供應,另外還出現了由于放松的貨幣政策所造成的技術衰退。因為資本的充足削減了技術創新的主動性。同時,因為流動性增大,很多巨額資金開始重新尋找高額回報的貸款,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信貸放松,所以出現了很多像賭場、冒險投機的金融機構。而在全球范圍內并沒有形成很好的金融監管機構,所以爆發了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在亞洲金融危機過后,直到2002年資本才回流到遭受金融影響的國家,而這些國家非常希望能夠避免下次危機,于是采取通過增加外匯儲備來實現這一點。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世貿,也是重新加入了世界經濟體當中,實際上就把自己納入到了一個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框架當中,和美國、日本一樣都處于一個全球市場之中。就全球失衡來說中國會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我認為中國并沒有從這次嚴重的資產泡沫當中受到非常重大的影響,必須面對出口的下降的結果。

篇4

關鍵詞:經濟 全球化視域 國際市場營銷 策略

中圖分類號:F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086-02

一、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迅速成長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網絡信息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為每個國家的交流往來架起了一座橋梁,這大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與生活的方式,社會企業也在此基礎上立足全球,形成新的發展策略,找到新的發展出路。另一方面促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為全球的科技進步做了很大的貢獻,也為經濟全球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出現了眾多的跨國企業和公司,并因此形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也于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這些組織都為經濟全球化起到了一定的規范作用。信息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愈加頻繁,跨國企業的規模、質量也在逐漸加大和加強。

二、國際市場營銷概述

國際市場營銷是指越過本國,企業在超過兩個國家以上的國境進行的生產營銷活動,利用全球的資源整合,優化資源,以發展國際化企業為目標,在全世界的經濟活動中經營產品、技術、服務和信譽的營銷活動。國際市場營銷主要有四個基本特征:(1)把對外發展為手段變為以企業的管理為主,并用全球性的營銷管理理念進行管理;(2)營銷對象不再簡單停留在商品的大量輸出,其中還應該包括各國之間的資本和技術輸出;(3)不論是出口還是進口,都應該列入國際營銷的范圍內,實現開放式合作;(4)認真分清各個渠道的產品輸出和輸入,將每個領域實現功能系統化。

而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下,積極發展國際市場營銷,可以讓各國之間的不同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增加企業種類,改進產品的生產技術以及企業的管理水平,這樣,就能在國際的大舞臺上面對更多強勁的對手,自己也能夠取得一席之地。在國際競爭的大潮中,各個企業將會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來實現自己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發展國際市場營銷,能夠加快實現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科技水平,還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偌大的國際市場為許多資源匱乏的國家提供了資源,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水平去換取自己所需的資源,來提高自己國家的經濟水平,推動經濟的發展。

三、經濟全球化視域下的國際市場營銷環境

(一)經濟環境

目前全世界大體分為兩種經濟體制,分別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一般在工業發達的西方國家較為常用這種體制,他們比較注重于個人家庭的發展,希望通過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將本國或者個人產品打入外國市場,這些行為都是與國際市場營銷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的。其中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結構基礎都能夠體現這個國家的經濟環境,資源匱乏和分布不均會使這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出口量從根基上大大減少,加上這個國家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都跟不上國際經濟發展的形式,那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是很難開展好國際營銷活動的。

(二)政治環境

一個國家政局的穩定以及一個政府決策,都影響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有些國家喜歡國際貿易,對于進出口貿易和跨國公司的合作持大力支持的態度,愿意提供一個寬松的國際經濟環境;而有些國家則相反,對于在世界性的貿易市場上進行交易,他們顯得謹慎小心,不愿意展現更多的經濟條件在這個世界大舞臺上,因此,在國際營銷策略的制定方面,規則過死,缺乏彈性,具有一種狹隘的民族工業意識形態,過于保護本國貿易使得國外資本流通不進來,自己的產品走不出去,整個國家經濟陷入一潭死水。因此,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制定了利于國際經濟發展的《反壟斷法》和《防止不公平競爭法》。

(三)社會文化環境

國際市場營銷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是一個國家能否跨越異國的社會文化障礙,把國家企業文化融入外國文化。而各國消費者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購買方式和消費偏好。比如,如今在中國盛行的韓流文化,很多企業致力打造與韓國文化一致的一些品牌產品,以此來拉動國家的經濟。而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與語言也對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市場營銷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教育水平低下的地方,企業采用書面化文字式的營銷策略不容易獲得成功,而且,教育水平低下意味著人才缺失,當全世界經濟形成了一個整體,那么企業對于市場營銷人才的選擇要求就會提高。經濟全球化下的企業人才要求市場營銷專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能夠掌握一門流利的第二或者是第三語言,不僅對個人,對于企業的發展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競爭優勢,這樣,才能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站穩腳跟。

四、經濟全球化視域下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

篇5

關鍵詞:設計現狀,全球市場, 困境 , 競爭力 , 特色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modern China social cultural diversity, China's industrial design also profound changes. China is a with a long history, with 5000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countries, the broad and profound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all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esign environment of globalization,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situation has been in a passive state. China's industrial design although has formed certain scale, but the present yet to form his own style, it has not caused by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world to the influence of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industrial design in China started late; On the other hand is China's industrial desig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did not cause the paid enough attention. How to keep Chinese design towards international, is global market recognition, and how to keep the global market i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s have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Keywords: design status, global market, trouble, competitiveness, and features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工業設計現狀研究

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生產國際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工業革命以后,經濟和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世界市場加速擴大,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往來都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而迅速起來,工業設計各種風格和潮流隨著時代也應運而生,歐美、日本工業設計發展較快,并已經成為世界工業設計主流。

美國工業設計

美國是最早進入信息時代的國家,也是信息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因特網的普及,使美國社會全面邁入以信息產業為龍頭的全新時代。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工業設計從20世紀80年末開始,新型的設計公司建立起了全球性的服務網絡及全球性活動的能力,以應付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趨勢。設計公司的設計手段也因大量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SGI圖形工作站和設計軟件使工業設計更加靈活、快捷,工業設計本身也因此而高科技化了。美國在包括計算機、現代辦公設備、醫療設備、通訊設備等高技術產品方面成了工業設計的主要研究領域。

日本工業設計

在消費類電子產品方面,日本有其獨特的優勢,就是通過誘人的外觀、精心設計的細部、相對低廉的價格來贏得大眾市場。日本生產的數碼像機、電子游戲機、彩色打印機、液晶顯示器等在國際上都有很強的競爭力。在信息時代,日本傳統設計中小、巧、輕、薄的特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成了日本工業設計高科技產品的重要特色。

我國工業設計的困境

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雖然中國的工業設計發展起步較晚,但在經濟全球化這一新的形勢中,中國工業設計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設計推廣不夠深入,致使許多企業盲目追求產品數量與產值,事實上已經阻礙著我國產品走向世界,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增長。許多企業 "急功近利" 為追求效益,不惜"抄襲"、"模仿" 外國的先進產品,只重視加工技術,而放棄了開發創新產品的創造性人才與技術力量,顛倒設計在成本中的比重。使我國“模仿設計”處于相當尷尬的境地。工業設計是能夠提升品牌,促進銷售,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亦是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過程中一個重要因素。在設計中,應該從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把中國地域特色及民族傳統元素同現代設計的某些因素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設計體系,明確中國設計的發展趨向。

3、中國工業設計在全球市場環境中的思考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和產品競爭也趨于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同經濟全球化一樣,是一種世界發展的趨勢,因為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間的交流因而產生,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需要人們認同自己的文化,就像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一樣,當人們認可了美國的快餐文化之后,人們才會接受美國的快餐食品。文化為經濟打頭陣,經濟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擴張的必然,只有認同一種文化,才會消費這種文化下面的產品,才會為這個文化下的人制造利潤。文化又是一個特定地區一種價值觀世界觀的表現,為了減少不同地區之間人們的誤會,誤解,增加信息的流動,人們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體下的文化交流,這樣一種趨勢造成了全球文化的傳播。

設計,是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而藝術與科技,又同屬于廣義的文化范疇。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具有不可逆的傳承性。歷代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總是試圖擺脫傳統文化的影響,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里程碑,但傳統文化還是如影隨形,到處可見。因此任何傳統文化,都必然對藝術與科技的發展,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并且通過藝術與科技對現代設計產生連帶的巨大影響。世界經濟發達的國家,無一不是工業設計發達的國家。其工業設計都起源于工業,與當地傳統文化相結合,產生出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

因此工業設計從來都不是“拿來主義”,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群,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不同,認知度不同,就必然會對設計產品的消費不同。深受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熏陶的中國設計師,如果以西方文化為指導去設計,因為對文化的理解不同,很有可能會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局面。而設計的產品不管在面對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可能都不能達到所期待的認同,無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其傳統文化更是底蘊深厚、博大精深。設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養,同時也傳承著文化的理念,

在世界現代文化趨同和傳統文化危機論的全球化大背景下,無論是德國的理性嚴謹、美國的熱情奔放、還是日本的小巧精致,都有本國鮮明的設計特點,從而使得他們的設計在世界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對比國外的產品設計,中國卻鮮有自己的設計風格和特點。中國工業設計只有大力發展設計教育,推動設計產業化,重視工業設計指導下的技術與管理的重構,以厚重的傳統文化為土壤,用自己的傳統文化精髓才能結出屬于自己的果實,才能增強中國工業設計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01. 《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 新世紀出版社2001年

02. 《淺析中國傳統造物文化》 黃石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03年05期

03. 《中國工業設計現狀分析與對策》 林衍堂 柳冠中 中國工業設計峰會論文集2004年

篇6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球化;角色轉換

一、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入世的必然性

“經濟全球化,即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①經濟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機經濟整體,是國與國之間進行經濟貿易與資本流動,促進各國間技術與文化的交流,最終達到各國間相互依存,互幫互助的目的。也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界發展潮流。經濟全球化,不僅使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得到合理配置,而且也促進了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不僅使科學技術在全球大幅擴張,而且促進了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這不僅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而且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仭劍,既是機遇,也是一種挑戰。這些問題對于科技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迫在眉睫,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從根源上帶動了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也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

新世紀之初,中國的國際和國內環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知識經濟的發展形成了當前及未來政府管理的時代背景: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成為中國發展的宏大的國際環境,“國內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以及政治環境是政府管理更為直接現實的基礎”。②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起步晚,速度慢,資源短缺,是經濟發展的一大弊端。并且由于世界各國經濟形勢的多樣性,各國之間存在一定制度上、政策上的差異,公平競爭就成為了一個重要議題。中國的入世之舉,正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因此,我們要從全民的利益、中國未來的發展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來考慮中國的入世之舉。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雖作為發展中國家,但是卻已改變其貧窮、落后、保守的狀態,正在向世界發達國家靠近,我們已經有能力參與世界競爭。入世的最大意義是要建立一個有助于發揮中國能源潛力的現代經濟體制,而不是某些具體行業的得失。入世使中國步入富強也不在是理想,而即將成為現實。

二、NGO-新時期社會組織

近年來,在國內外基金的支持下出現了一些以行動支持和理論研究為基礎的民間組織,并且他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NGO就是其產物。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即非政府組織,“世界銀行把只要他的目的是扶貧救困,維護窮人利益,保護環境,提供基本社會服務,都稱為非正式組織。”③亦叫做“民間組織”、“非盈利性組織”、“第三部門”。NGO主以扶貧、環保和對弱勢群體的幫助理論研究及為主。參與這些NGO研究的志愿者都是經過嚴格培訓,具有一定的專業背景的熱心于公益事業的人士和研究人員。非政府組織作為與政府組織和營利組織同時并存,在社會管理中作用日益凸顯。公共事務管理主體多元化也成為了NGO在社區發揮作用的必然趨勢。社會公共事務主要包括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環境等領域。社會形勢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涉及領域也隨之不斷完善,地域也在不斷擴展。長期以來,政府在社會事務中處于主導地位,但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需求正從依靠單位分配向依靠市場和社區來 提供和解決,亦出現了“單位人”像“社會人”、“社區人”轉變,基層社區成為了人們的主要活動基地,也就逐漸形成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社區也就將承接企業剝奪出來的社會職能以及社會轉移出來的服務職能。但是社區在協助政府做好與居民的相關工作中由于任務繁重,人手不足,已顯現出時間和精力上的匱乏。而那些帶有公益性、自愿性、非營利性的民間組織的介入,也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中介組織的出現,使政府職能轉變成為可能,社區居民自治也成為可能,同時NGO服務人員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工隊伍也成為可能。NGO作為政府與百姓的橋梁和紐帶,表達著民眾的利益和愿望,居民可以通過NGO參與社區和政府的交流,對話與對策,參與對社會事務的訴求,為社區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并且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城市社區建設也在逐漸向國際接軌,可見,NGO在社區建設中必將會展現他特有的價值。

三、中國NGO現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國自“入世”以后,一些國家也先后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利益多元化所帶來的社會矛盾變得錯綜復雜。政府為了協調利益,化解矛盾而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社會對社會生活各領域“大包大攬”的治理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已難以繼續下去。以社會力量來處理社會事務也開始受到關注并逐漸成為共識。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并初步實現社會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社會的總體分工是由政府總攬全部事務和支配資源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國家、社會、市場之間的分工而構成的多元化經濟體制轉化。“在政府職能收縮、計劃經濟解體過程中:“首先經濟領域從政府的絕對控制下逐漸獨立出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肯定。”④

中國的NGO主要包括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大部分是根據計劃經濟時代的規定原則建立起來的。從中國國情看,目前我國的法律和市場仍有待完善,人員素質有待提高,而由政府主導并發展的NGO,是一種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機制,正與我國的國情相符。依據現行法規,我國的社團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是由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的共同愿望、按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盈利民營組織,主要包括一些自發的協會和學會,助人的基金會和聯誼會,各種團體的商會,研究會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屬性,他們的主要功能是開展公益活動,其社會定位是作為政府與社會間的溝通橋梁與紐帶,并附有一定社會行為規范職能的中介組織。

NGO的基本屬性是緊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來的,但是,我國的NGO與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異。缺乏人才、資金不足是NGO發展的首要問題;政治社區不分、放而不活是NGO發展的關鍵問題;法律不完備也是阻礙NGO發展的一道屏障。并且NGO自身領域的一些問題,也是較為突出的,有的人打著NGO公益的旗號,濫用減免特權;也有的人進行非法集資,觸犯國家法律,造成財務混亂,內耗嚴重,等現象。

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打破了政府與社會法人一元化格局,社會上的一些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逐漸取代了政府在經濟、社會領域的主導地位。社會領域也走上了自治化進程,主要表現在其被賦予的自越來越大,還引進了許多的新主體,并推進其發展壯大。由此可見,政府行使社會管理職能時不可能將全部事務納入管理范圍的,因此政府不再是所有公共事務的承擔者。從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大量社會事務必須由社會自行來管理,某些特定的事務才由政府來管理。于是,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客觀上要求存在多元化主體來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職能。

NGO的興起和發展是一種雄厚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也是一種生產力,社會資本的壯大有助于解決社會運行中的難題。“市場不是萬能的,外部性、壟斷、宏觀經濟失調、分配不均等問題市場本事是無法解決的。”⑤在面對眾多的社會問題時,政府也可能會出現失靈狀態,為保證社會的穩定,非政府組織作為企業和市場、政府和國家的合作伙伴,也就有義務以及責任幫助政府協調整個社會事務。

四、三者之間的關系

受市場機制的影響,NGO部門當前的發展趨勢是屬于混合形態。由于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角色轉換在社會中構成的不同身份團體或專業人士,是基于社會的發展因素考慮的,而其最突出的問題卻是轉換中造成貧窮的原因及其理解和對NGO轉型的影響。隨著中國加入WTO,全球化對中國各個領域,尤其是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影響較大,而且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也在加深,對中國NGO發展的環境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取得良好效果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世界經濟結構多元化的逐漸形成,在各個領域也隨之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而在這個時期,政府也在進行著角色的轉變使其無暇顧及全局,而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卻是極為活躍,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全球化的五場戰爭》【M】辛立本著,中國政治網,2003年版

[2] 《WTO與中國政府管理》【M】李文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頁

[3] 《社會轉型與公共管理》【M】席恒等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4] 《當代中國非政府公共組織研究叢書》【M】趙立波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 《公共管理與創新性國家》【M】劉玉浦 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

篇7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金融市場 策略調整

作為當今世界的一個主要經濟趨勢,經濟全球化包含了生產、市場、資金、科技的開發和應用以及信息傳播的全球化,而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全球化的經濟構成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許多發展機遇,有利于引進外資以及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并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發展國內經濟建設,提高各行業管理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另一方面,與機遇并存的是挑戰,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面臨挑戰與風險,和經濟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總而言之,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機會并不是均等的。金融業尤其如此,金融的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然結果,因此金融全球化面臨的機遇雖多,挑戰也更嚴峻,如果細化到金融業的市場營銷層面,為了滿足國際市場需要,實現金融業的戰略任務和目標,我們要展開一系列市場營銷活動,作為國內各類企業,面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的社會化等世界性問題,經營活動的范圍也出現了國際化。面臨這種情況,我們應當如何應對?

一、從金融業發展出發的營銷策略分析

從整個金融業的發展而言,我們要加強制度建設,促進金融業改革,奠定穩健的基礎。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更進一步調整營銷策略。

(一)完善經濟制度,加強宏觀調控,奠定穩健的制度基礎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只有不斷完善經濟制度,加強宏觀調控,不斷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才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穩中求進。這里的宏觀調控首先是指幫助國有商業銀行改善經營,完善管理制度,為貨幣政策的傳導疏通渠道,以促進中央貨幣政策的貫徹落實。這些制度包括在經營上,要合理安排計劃,糾正不正確的做法;在權限上,要合理劃分貸款期限,給省級、縣級支行一定的權限,以便于發揮信貸人員改進金融服務的積極性,按照實際情況展開操作,將中央銀行政策落到實處。其次,擴大需求,運用信貸杠桿促進經濟調整,支持經濟發展。應當支持中小城市建設,增加用于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貸款,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按照國家規定,責令關閉一批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小企業,杜絕資源浪費。

(二)加快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風險,奠定穩健的金融基礎

我們應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完善人民銀行的管理體制,化解中小金融機構的支付風險,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要認真支持或整頓中小金融機構在改革中發展,化解支付風險。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體系,提高金融行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金融業秩序,消除金融隱患,增強防范和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為進一步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更新觀念,穩中求進

首先,觀念上我們應當積極主動,充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之一,任何逃避和消極應對的國家都會被世界和時代拋棄,只有積極應對,充分參與到其中來,端正態度和觀念,正確認識和分析經濟全球化對自己國家造成的影響,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發展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其次,措施上,對內我們要鞏固基礎,穩重求進,對外我們要趨利避害,取人之長。

二、從市場營銷的角度出發調整營銷策略

從金融業的市場營銷層面而言,我們要了解和熟悉國際市場的環境特點和競爭規則,采取正確的營銷手段。

(一)規劃銷售的最佳位置,優化資源配置

我們知道,在成產過程中,勞動力、原材料等因素在國際市場上存在巨大的差價,因此,我們應當把生產轉移到成本低的位置,并利用耗能低、成本小的科學的原材料,以保證最佳的整體利益。

(二)促進企業活動國際化,開展國際性的市場營銷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環境相當復雜,風俗習慣也不相同,貿易障礙在很大層面上還是存在,貨幣的度量也存在障礙,由于這種種原因,各國的企業活動也不例外。我國的企業只有進入國際市場,開展國際性的市場營銷活動,才能不斷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在保持競爭優勢的基礎上擴大國際市場,保證企業利潤。

(三)國際營銷手段多元化,優化調整營銷策略

既然我們要實現企業活動的國際化,面對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風俗習慣的消費者,我們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采取相應的營銷手段,開發新的營銷策略,并對從前的營銷策略進行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選擇目標市場

要借助市場調研的方式,整理和分析大量的調研結果,在此基礎上,確立一定的標準,對不同的地域進行劃分,細化和量化分析結果,深入評價,從中選取企業能夠滿足的方面進行產品的定位,此后再確定最合適的營銷手段。

2、確立產品的包裝,樹立良好的國際化形象

我們要根據氣候、運輸距離、裝卸次數等各種環境因素來確定產品的包裝,根據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文化等因素確定產品的包裝,通過這些方面來吸引和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3、合理定價,確立良好的銷售信譽

產品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應當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的消費人群進行定價,但是在特定的區域里應當保證價格的合理,確立良好的銷售信譽。

參考文獻:

[1]劉遵義.入世對中國金融部門的最主要影響在于人力資源的外流.經濟研究資料.2002

篇8

摘 要 隨著籃球運動的普及與發展,更多商業化的因素被融合進來。籃球產業化與籃球市場化是我國和世界籃球運動的發展方向和必然。本文依托職業籃球運動的內涵與特點,論述了籃球產業與產業化、籃球市場與市場化、籃球產品目標市場,從而更加透徹地分析當前籃球運動發展的大形勢,更好地推進籃球的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 職業籃球 產業化 市場化

縱觀世界體育運動史,各個運動項目的實踐證明,實行俱樂部制,將運動項目推向市場走職業化的道路,是推動該項目發展和提高技、戰術水平的重要途徑。100多年來,籃球運動發展史也證明了這一事實。因此,實行俱樂部制,走職業化的道路,已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一、職業籃球的含義

所謂職業籃球是指以把籃球作為謀生手段的高水平運動員為主體,以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俱樂部為基本組織形式,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利用高水平籃球競技為商品,參與社會商業活動與社會文化活動,在獲得經濟收入同時,滿足人們精神享受需要的一種競技體育運動[1]。

二、職業籃球的特點

(一)以籃球為職業

職業籃球運動員參加競技運動是他們的工作,其目的是在為社會提供有償觀賞價值的高水平比賽的同時獲得高額報酬,訓練、比賽是其本職工作。運動員在訓練中最大限度挖掘人體潛力,運用一切手段提高運動技術,特點是訓練負荷大,訓練條件好,嚴格要求,有明確的指標。

(二)以企業形式運作

職業俱樂部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用現代的企業管理辦法進行管理,所有權和經營權完全獨立,實行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

(三)以表演為商品

體育產業的特點是運動員以技術表演為商品,用運動員的技術作為表現手法,在觀眾面前進行表演。美國的職業籃球每年的表演都在幾千場,用表演作為商品,換取大量的金錢。沒有比賽,或是商品沒有人觀看,就沒有收入。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他們必須具備高超的技術和良好的戰術風格。

(四)以特殊的競賽規則和賽制

職業籃球的競賽規則往往有自己的特殊規則,實行特殊的賽制。如美國的NBA實行的賽季制,并且比賽的規則有許多地方不同于國際籃聯頒布的《籃球規則》。

(五)以俱樂部形式為管理模式

運動員是為俱樂部打球,一旦與俱樂部簽約,俱樂部對運動員擁有所有權。俱樂部與運動員是契約關系,俱樂部的利益受法律保護。

三、籃球產業與產業化

(一)籃球產業

籃球產業是生產籃球運動服務產品的一群人、―批組織(單位、企業)合在一起組成的籃球行業[2]。它是以籃球運動的發展為生存依托,開發籃球自身的經濟功能和價值功能,通過籃球實現其資本增值并通過市場機制進行再生產的經濟實體。

(二)籃球產業化

籃球產業化是一種動態的運行機制,是指辦籃球活動應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按行政方式運作向市場經濟體制下按產業經營方式運作的轉變。從經濟發展規律看,產業化一定要求市場化,籃球產業化必然要求“籃球活動市場化,籃球組織俱樂部化,籃球實體企業化,籃球消費投資化”。

四、籃球市場與市場化

(一)籃球市場

籃球市場是籃球運動服務產品實際購買者和潛在購買者的集合,是這種交換關系的總和[3]。它是以籃球競賽表演為主體,以職業籃球為典范,以盈利為目的,以籃球培訓、中介等活動參與的各種籃球交換關系的集合。籃球市場是根據需求與供給法則,在價格和供給量之間存在著同向變動關系。供給和需求形成的籃球市場均衡是通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的。如果籃球沒有占領市場,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職業化也只能是―個空架子。我們應當引進經濟杠桿的調節機制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為籃球的發展和運動員的成長創造外部條件。

(二)籃城市場化

籃球市場化是籃球商業化的突出表現,其前提是籃球運動員(隊)競技水平的精湛程度[4]。籃球的市場化,必須利用自身的影響,同企業或籃球產品相結合。其實現途徑如下:

1.提高籃球運動員(隊)的精湛技術、本項目的全球影響力及觀眾的參與程度。

2.通過世界大賽,特別是奧運會來推動籃球的市場化已成為國際流行趨勢。

3.出售電視轉播權。

4.企業贊助與廣告收入。

5.其它收入(例如;門票收入、發放商務許可證、出讓特許權、吸收民間捐款、發售比賽和紀念郵票)。

6.發行籃球股票、債券、彩票等。

7.籃球服裝、運動器材。

五、籃球產品目標市場

(一)籃球市場細分概念

籃球市場細分又稱為籃球市場分割或是籃球市場劃分等,它是指企業或某一個機構根據人們對籃球運動產品的差異性,選擇―定的標準將整個消費群體分割為若干個子消費群,以選擇和確定籃球運動產品目標市場的活動,用俗語來說就是分門別類。

(二)籃球運動產品的市場定位

籃球運動產品的市場定位,就是指開發籃球市場的企業或某一個機構,為在目標顧客心目中尋求和確定最佳位置而設計品牌形象、產品和經營特色的活動。美國廣告經理J.特勞特和S.瑞維金非常精煉地指出:“營銷的終極戰場是消費者的心靈,你知道得越多越有效。”因此,根據市場細分方法,確定目標顧客進行市場定位。

通過了解籃球產品目標市場,應根據不同的籃球市場情況進行不同的營銷運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劉軍,梁徐靜.全球化視域下中國籃球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4):67-69.

[2] 陳雄.當前經濟環境下我國籃球產業化發展研究[J].現代營銷.2012(2):90-93.

篇9

流動資產控制股市漲跌

雖然美國次級按揭及房屋市場全面崩潰,但美國股市的跌幅卻意外地輕微。道瓊斯指數微跌5.5%,標普500指數下跌6.6%,反觀富時指數、海峽時報指數及巴西Bovespa指數均分別下挫10%。筆者懷疑市場可能出現糾正過度杠桿效應,令流動資金充裕,即出售新興市場股票(盈利更可觀)以換取現金(美元),維持流動資金供應。此舉使美元更強勢,但并未引發銷售高風險資產的套息交易,目前日元仍徘徊于118至119的水平。不過,超賣開始有跡可尋。部分新加坡銀行損失的市值,高達其總債務抵押債券的三至八倍。例如大華銀行共損失股市市值41億坡元,但其債務抵押債券僅為5億坡元。我們相信超賣的情況主要是由恐懼引致,與基本價值無關。一旦市場被恐懼控制,便會極度波動,尤其當今股市的漲跌主要由流動資金帶動。國際結算銀行表示,衍生工具及有抵押品債務工具占全球流動資金約九成,而傳統的貨幣只占一成。這印證了我們的看法――投資者愿意為杠桿及回報承受較高的風險、股市的相關系數偏高及過去數年的波動較小。

當然,最令人關注的問題是:市場見底了嗎?鑒于投資者資金仍然充裕,追求收益的投資者一浪接一浪,股市仍具備相當的吸引力。此外,基本價值仍然理想,全球經濟維持穩健,而亞洲經濟會繼續與美國脫鉤。因此,筆者對東盟,天然資源、巴西、歐洲及中國的前景仍然樂觀。不過,由于巴西及歐洲與美國股市的相關系數比亞洲更高,因此波幅會較大。如果市場出現超賣,基本價值理想的市場會更為吸引。

盡管次級按揭市場的規模約為1,000億美元,但信貸市場的不明朗因素,卻使風險轉移的浪潮蔓延至債券、股票、商品及貨幣市場。以股票市場為例,自7月23日以來,全球股票市場的市值下跌超過3,5兆美元(直至8月16日),是次級按揭市場的35倍。所以市場于短期內仍然會有超賣的情況。

回顧十年之前

篇10

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態勢可簡單概括為:以新的增長均衡趨勢為中線,平衡增長、溫和復蘇,但難以恢復危機前潛在增長水平,而是將在新的,較低的均衡點上穩定下來。

大致判斷,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會保持在4%左右,G3經濟體中,美國經濟增速和2010年略微持平,歐元區減速0.5個百分點左右,日本減幅最為明顯;新興市場經濟體平均增速將會下降約1個百分點。其次,即使G3經濟體逐步實現復蘇,由于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也難以恢復到危機的潛在增長水平,現實的GDP增長將長期低于歷史平均水平,并將逐步在一個新的、較低的均衡點上穩定下來,經濟增速難以回到危機前的水平,但這并不是經濟衰退,因為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已經發生變化。

在此增長趨勢下全球經濟格局中以下幾個特征或將持續存在:

一、發達國家經濟復蘇與就業不復蘇的非對稱性會保持;

二、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經濟增長的非對稱性也會持續,表現在宏觀政策上,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和新興商品國家的量化收縮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會帶來兩個板塊之間的碰撞和扭曲;三、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之間的不對稱性表現或將維持一段時間。

2011年全球經濟將面臨三大風險:

風險1:資產價格脫離基本面

全球市場的第一個主要風險是資產價格動蕩。目前看來,全球資產價格的變化已經脫離了基本面,與企業真實的盈利水平、商品需求以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構成等沒有太大關系,似乎與美元具有唯一的關系。

在很大程度上,資產價格的暴漲幾乎全部由流動性帶動,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貨幣政策的協調性明顯減弱,抗衡性明顯增強,美國、歐元區和日本G3國家都在推動量化寬松的常態化,資產價格大幅波動會持續。那么,從投資配置的角度看,資產泡沫難以避免。資產泡沫的出現需要好的基本面支援,但根本上必須通過過度的流動性、過度的借貸,甚至一些從眾的心理。一些經濟學家判斷,現在離泡沫最近的是高收益的企業債券、新興市場的固定收益、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券以及黃金等。

風險2:美元波動帶來沖擊

全球市場的第=個主要風險是匯率的大幅波動。目前美元匯率的波動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從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的出發點來看,通過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使美元匯率貶值,從而可以帶來較大的出口總量。然而,美元一旦因為種種原因下行,其他貨幣下行的幅度會更大,結果在量化寬松條件下,本應是弱勢貨幣的美元,事實上卻一直存在上漲的動力。

美元波動對市場的沖擊力度是相當大的,現在的黃金、能源、大宗商品、農產品甚至股價與基本因素脫離比較嚴重,相反,與美元的相關性卻在走強。一旦美元波動,許多資產價格的波動、套利活動就會比較頻繁。

此外,歐元的波動來自于目前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貨幣沖突愈發常態化,各國央行之間的貨幣政策很難協調,這會導致每個國家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制定政策,不會考慮太多溢出效應;歐洲債務危機遠未結束,而且市場對于歐洲的救助計劃也不是完全認同。市場一個普遍的預期是,美國的復蘇會比較緩慢。

但美國的潛在增長率可能已經改變,難以回到危機前的水平,不能以危機前的潛在增率水平來衡量當前的產出缺口;美國的就業率也不能用來衡量美國經濟的復蘇程度,關鍵還是居民財富與消費能力、企業盈利能力的恢復。在未來幾年里面,美國的長期失業率可能在6%到8%之間,這種失業情況也很難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抵消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