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原則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平衡原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平衡原則

篇1

關鍵詞:生態社會;生態文明

Abstract: Ecological society is a highly civilized form of society in which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human society and ecology develop coordinately and interact beneficially; human carry ou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joy the ecological achievemen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most basic symbol of ecological society, which can be manifested concretely as follows: ecological principle becom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esources deployment; ecological production becomes the basic mode of social production; green consumption becomes the major patternof consumption; ecological legal system becomes the basic standard of conduct;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becomes the ideology of the social mainstream.

Key words:ecological socie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生態文明社會是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互利共生,人們積極開展生態建設、充分享受生態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作為人類文明進化的最高臺階,生態文明社會(可簡稱生態社會)是我們人類尚未達到的一種理想的社會境界。積極開展生態社會研究,弄清其特征標志,有助于推進生態社會建設。

總體上說,生態文明社會的基本標志就是生態文明。具體而言,生態社會的基本標志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生態原則成為資源配置基本依據

在工業社會,市場原則被證明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市場失效的現象日益嚴重。作為由工業社會進化升華而來的生態文明社會,一方面還須借助等價交換、利潤最大化、優勝劣汰等市場資源配置原則,另一方面必須增加生態原則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依據,化解市場配置原則下市場失效的問題。

生態文明社會資源配置生態原則的主要內容大致有五項:

1. 生態平衡原則。資源配置的生態平衡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不破壞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運行的穩定狀態,至少不剝奪生態系統應對外來干擾進行自我調節恢復原初穩定狀態的能力。依據生態平衡原則進行資源配置有利于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鞏固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自然生態平衡條件下能夠達到生態產出的最優化,但常常不是經濟產出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2. 環境安全原則。資源配置的環境安全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系統的相對穩定與協調,至少不剝奪自然環境系統應對外來干擾沖擊的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這里的自然環境系統主要是指人工生態系統,也包括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部分自然生態系統,如農地、森林、牧場、工廠、村落、城鎮等次生環境,涉及土壤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以及全球氣候等,實施環境安全原則有利于經濟有效增長、促進經濟效率提升、消除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生態惡化與環境退化問題、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

3. 資源節約原則。這一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符合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循環利用要求,做到不可再生資源的節儉節制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充分開發、合理使用。實行資源節約原則能夠最大限度降低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的干擾沖擊,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意義的資源節約立足于生態平衡環境安全,經濟意義的資源節約追求效率提高效益增加,兩者既相契合又有矛盾,生態文明社會強調前者的前提地位。

4. 協調進化原則。這一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能夠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共同進化、互惠共贏。落實協調進化原則,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社會發展進化的本質要求。

5. 永續發展原則。永續發展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既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系統平衡的現實需要,又能符合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長遠協調和諧、發展進化的要求。貫徹永續發展原則,有利于解決傳統發展模式下日益嚴重的代際不公平問題,推動生態文明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生態生產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內容

生態生產是指為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消除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負面沖擊所進行的生產,其成果即生態產品一般以生態平衡的恢復與維持、自然環境的改善與保護、生態資源的維護與增加、環境污染的治理與消除等形式呈現。在社會生產方面,生態文明社會與工業社會的顯著不同,在于除了依然存在規模龐大的物質產品、服務產品生產以外,生態產品生產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基本內容。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構成對生態平衡的巨大沖擊、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嚴重威脅,必須通過調整社會生產結構、增加生態產品生產加以補償。

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生產的發達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 生態產品在社會產品中占據重要地位。社會產品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物質產品,它通過對物質資料的加工制作形成使用價值,滿足人們的物質消費需要;一類是服務產品,它借助物質資料手段提供各類服務,滿足人們生產生活服務需要;再一類就是生態產品,它通過對生態環境的維護保養形成生態價值,促進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前兩類產品生產都建立在人類對大自然索取的基礎上,隨著索取強度的提高必須要有適當的方式途徑進行回饋補償,生態產品生產正是人類回報補償大自然的最佳途徑,正因此,在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產品成為社會產品中具有特殊功能作用、無法替代、不可缺少的基本產品,其規模、種類也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更高要求而相應擴張。

2. 生態產業成為社會最基礎的前提產業。社會產品結構的調整必然要求社會產業結構的相應調整,在生態文明社會除了傳統的或經過生態化改造的一、二、三次產業以外,生態產業將成為社會的基礎性、前提性和標志性產業。生態產業是以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為產業目標的專門產業,內部又包含污染治理業和生態資源培育維護業兩大產業,前者專司污染減排和受污染環境治理之職,后者專指修復、維護和培育生態資源,促進地球村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圖1)。

三、綠色消費成為社會主體消費方式

所謂綠色消費,是指人們在環境友好理念指導下所進行的有利于資源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或者不至于惡化資源供求關系和生態環境的最終消費。綠色消費有以下顯著特點:

1. 綠色消費是一種減量型消費。一方面,綠色消費注重減少資源消耗量,放棄傳統消費大量消耗資源、追求最大限度物欲滿足的奢靡傾向

和極端做法,轉而采用適度消費以謀求足夠程度的滿足和多方面的滿足。另一方面,綠色消費強調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通過減少浪費、減少資源消耗、循環式消費及廢棄物的再消費以及消費排泄物向社會排泄物處理業集中,減少消費過程的廢棄物排放量,不讓消費排泄物進入自然生態系統。

轉貼于

2. 綠色消費是一種綜合效用型消費。綠色消費效用由直接效用、間接效用、宏觀效用、長期效用等多種效用構成。其中,直接效用包括人們消費產品和服務獲得的特定需求滿足,因采用循環消費、再消費、減量消費方式節約消費成本獲得的收益需求滿足,因采用綠色消費方式對生態環境保護有所貢獻而獲得的心理滿足;生態環境因綠色消費方式而直接得到的維護、改善(如人們化廢為寶,對廢棄物的消費直接減輕了環境壓力;人們參與植樹種草治沙等體驗性休閑、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直接效用是人們采用綠色消費方式的主要動力。間接效用主要指綠色消費方式因節約資源、減少排放而最終對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平衡所產生的有利影響,它與某一項具體的綠色消費行為并不直接掛鉤、對應,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隱蔽性。宏觀效用是指綠色消費的積極效用是由眾多的綠色消費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某個人、某一次、某一項、某一局部的綠色消費僅產生有限的積極效用,但要取得積極的宏觀效用必須從自己、從局部、從現在做起。長期效用是指綠色消費的效用除直接效用以外,其他效用的取得往往要經過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而綠色消費的效用也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綠色消費的綜合效用,是人們從理性高度選擇綠色消費方式的原因。

3. 綠色消費是一種可持續型消費。一方面,綠色消費為當代人的后續消費預留資源,也為后代的消費預留資源,有利于保持資源利用的持續性;綠色消費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人類生存環境、生活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另一方面,綠色消費對綠色產品的追求,促進了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的營造和生態文化建設,從而促進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們的可持續消費提供生態環境基礎。這些特點說明,綠色消費符合生態文明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要求,能夠兼顧人類福利水平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雙重要求。也正因此,在生態社會綠色消費能夠取代傳統消費方式,成為社會的主體消費方式。

四、生態法制成為社會基本行為準則

工業社會,人們按照市場法則和經濟法制行事,經濟利益是決定人們言行的內在動力,在經濟規律這根看不見的指揮棒的指揮下,人們在經濟法制劃定的界線內從事生產經營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以及其他社會活動。而在生態文明社會,人們不僅從事物質產品、服務產品的生產消費,還要從事生態產品的生產消費;不僅追求經濟利益和經濟價值,還要追求生態利益和生態價值。因此,人們的社會活動不僅要遵循經濟規律、經濟法制,也必須同時遵循生態規律、生態法制,而且應該更加強調遵循生態規律、生態法制。目前人們制訂的環境保護的法律規范,都是立足工業社會,從傳統經濟社會的視野出發,依托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所規定的行為規范,這些法律規范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嚴格意義上說,這些環境保護法律規范還無法充分體現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理念的精神,無法完全適應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更高要求。尤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我國),為加快追趕步伐,環境保護往往要向經濟發展讓步,導致生態法制常常形同虛設。

作為生態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生態法制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 以鞏固、發展生態文明社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生態法制建設跳出傳統工業社會窠臼,立足生態文明社會來進行,從而遵循全新的指導思想,設定全新的建設目標,確立全新的法制原則,建立相應的內容框架。

2. 很好體現生態規律的基本要求。體現生態規律要求是生態法制建設的核心,只有充分體現生態規律要求,生態法制才能很好反映其價值取向和行為導向,發揮促進生態平衡、推動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

3. 努力借助經濟規律的運行機制。生態文明社會經濟規律仍然是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之一,指導和左右著人們的行為。生態法制建設不僅不排斥經濟規律的作用,還必須努力注意與經濟規律的協同契合,借助經濟利益的推動促進生態法制的落實。在經濟目標與生態目標出現矛盾的情況下,從有利于生態社會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出發,尋求合理的立法司法平衡點。

4. 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協同進化原則。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目標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協同進化,既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努力提升社會福利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要貫徹生態和諧原則,確保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人與自然兩者不能偏廢。因此在生態法制建設中要防止出現兩個偏向,一個是片面的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傾向,另一個是極端生態主義傾向,做到以人為本,兼顧雙方。

五、生態意識成為社會主流觀念

生態意識是指人們了解生態規律、尊重生態價值、努力追求生態平衡、積極參與生態建設的認識狀態和思想傾向,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它是人們自覺開展環境友好活動、采取維護生態平衡行動的內在動力。工業社會經濟意識是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觀念,人們圍繞經濟利益這個核心從事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經濟效益成為衡量經濟活動乃至其他社會活動成敗得失的主要標準,最終導致工業社會的畸形發展。生態文明社會作為在對工業社會揚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全新社會發展階段,也必然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全新社會觀念,用以指導人們的言行。作為社會主流觀念,生態意識不僅受到社會輿論大力推崇,也受到政府、公民、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各方的充分認可肯定,還是各類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成員的行動指針,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成為體現生態社會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之一。

生態意識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認識層面,具有對自然生態、生態平衡、環境安全、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對自然生態及其價值的尊重,對生態規律、生態機制的認識和掌握。

篇2

【關鍵詞】森林撫育;間伐;生態環境;影響

森林撫育間伐是維持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探究森林撫育間伐對生態系統環境的影響,可以為森林間伐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這對維持生態平衡以及森林經營效率都有重要意義。

1.森林撫育間伐需要遵循的原則

森林撫育間伐又稱撫育采伐,簡稱間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通過去除非目的樹木等措施,來合理分配樹木的生長空間和資源,其主要目的是培育形態和質量較好的樹木。因此,在進行森林撫育間伐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概括來說就是去除非目的樹木,留下目的樹木;去除小的樹木留下大的樹木;去除密度大地方的樹木;在間伐時也要注意維持生態平衡。

1.1砍壞留好

對樹木的好壞進行判斷的原則主要是以種植樹木的目的為主的,例如,作為建筑材料的樹木,生長健壯,干型良好的樹木就是好的樹木;如果樹木用于風景觀賞,那么就需要根據樹木的觀賞價值來評定樹木的好壞;如果防護林,需要以防護效益為準則。

1.2砍小留大

此原則適應于用材純林,一些形體小的樹木都是在環境競爭中處于弱勢的樹木,這樣的樹木無法培育成良材,可以合理去除,避免其浪費資源,有利于其他樹木的成長。

1.3砍密留稀

樹木的分布密度對其的生長也具有很大的影響,一些樹木分布較為密集的地方養料、陽光以及水分會不足,不利于樹木的生長,需要對這一片區域的樹木進行合理的砍伐,保證樹木有合理的生長空間,讓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1.4保留維持生態平衡有益的植物

在森林中的生態平衡非常重要,在森林撫育間伐中也需要維持生態平衡。生物和非生物對生態系統都有著重要影響,森林中的生物都是以食物鏈的形式相互依賴和生存的,食物鏈的各個環節都是緊密相連的,其中的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影響。例如,一些灌木和次要的樹種,雖然不具有經濟價值,但是可以為森林中的鳥類提供棲息的場所和食物,對維持生態平衡有很大幫助,也需要進行合理的保留,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障森林育林的正常進行。

2.撫育間伐的強度

2.1強度確定的重要性

森林撫育間伐的強度是非常重要的,直接關系到保留木的多少以及對林分內環境條件的改善。如果間伐的強度太小,對森林植株成分的改善程度不夠,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強度太大,可能會對森林的生態平衡造成破壞,或者使森林的土地面積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導致資源浪費。因此,把握好森林間伐的強度,對營林效果具有重要影響。

2.2確定撫育間伐強度的方法

2.2.1定性間伐依據不同樹種的特性、樹齡等來提前計劃好撫育間伐方法。依據林木的等級來確定需要砍伐的樹木,然后根據這種樹木的總體數量來計算需要砍伐的具體數量。在下層疏伐時,可用林木分級確定間伐強度,分為弱度間伐、中度間伐和強度間伐。另外,可以根據林分的疏密度和郁閉度來確定,當林分的郁閉度達到0.9%時,就需要對林木進行間伐,這是為了能夠讓樹冠得以到伸展,應當以林分的郁閉度在0.6到0.7的標準來計算需要保留的植株數量,。2.2.2定量間伐定量間伐是指利用林木的生長與數量的關系,在林木不同的生長階段按照林木的生長密度來確定需要保留的植株數量。樹木的冠幅反映了單位林木營養面積的大小,因此,可以根據植株樹干直徑和冠幅的相關規律來確定采伐和保留的樹木量,或者根據樹高與冠幅的的相關規律來確定,例如樹冠系數,也就是樹冠與樹高的比值。

3.森林撫育間伐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

實施森林撫育間伐是森林經營中最常用的措施,對林木的成長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對動物,微生物也有重要的影響,通過撫育間伐降低單位面積上的植株數量,使植株得到足夠的陽光和養分,有利于林木的生長,提升林木的質量和產量,森林撫育改善了光照、水分、土壤等條件,進而也對動物和微生物造成影響。

3.1對于單位植株生長影響

森林間伐對于林分的影響是必然的,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間伐,會對林分產生不同的影響。間伐對樹木的各個部分的生長都有很大的影響,如樹葉、樹干等,同一類型的植株,間伐過的樹木與沒有進行間伐的樹木相比,在外形和生長狀況上都有明顯的不同,間伐對于植株的生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2對于森林穩定性的影響

實施撫育間伐有利于調整森林密度和改善林木的生長環境。據有關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表明,實施了撫育間伐的森林相比沒有實施間伐的森林,其植物量更加豐富。以落葉松下草本植物的為例,有研究表明實施撫育間伐的森林中,落葉松下草本植物的多樣性指數明顯高于沒有實施撫育間伐的森林。進行撫育間伐森林中植物更具多樣性,森林穩定性也更強。多樣性與陽光的照射有直接的關系,實施間伐的森林可以使植物得到充分的陽光,這十分有利于森林中各種植物的生長,可以增加草本植物的數量和物種的數量,讓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3.3對于土壤的影響

森林撫育間伐措施對土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可以有效保障土壤中的養分。土壤中所含的養分是植物生長的重要條件,一般養分豐富的土壤中,林木的生長狀況也會很好。因此,在森林撫育過程中,要保證林木具有充足的養分,除了需要對林木進行施肥以外,還需要采用間伐的方式來合理分配種植密度,保證單位林木能夠得到足夠的養分,另外,間伐還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在間伐后,土壤環境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這也影響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包括水汽、熱量、氧氣等,土壤的性質也發生變化。可見,撫育采伐對土壤產生較大的影響,使土壤各方面都出現一定的變化,土壤會根據間伐的頻率、方式以及森林的種類的不同而出現相應的變化。因此,在進行森林間伐時,要因地制宜,保證間伐起到最好的效果。

4.結束語

森林撫育間伐需要遵循的原則主要有砍壞留好,砍小留大,砍密留稀,保留維持生態平衡有益的植物。確定撫育間伐強度的方法主要有定性間伐和定量間伐。森林撫育間伐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對單位植株生長,森林穩定性影以及對于土壤的造成影響等。總之,在進行森林撫育間伐時,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在保證林木質量和產量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典雄,徐永波.森林撫育間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綠色科技,2015(10):35-36.

[2]米玉濤.淺談洮河林區森林撫育間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科研,2015(10):00244-00244.

篇3

【關鍵詞】選生態原則;園林設計;應用

生態原則的基本概念就是通過生物形態而衍生出來一種適應性藝術。在現代社會當中,生態已經融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之中,特別是在城市建設上面,更加體現出了生態的協調性。生態逐漸的成為景觀建設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并且成為園林設計中必須進行考慮的一個問題。

園林設計總的來講,就是一門專注于研究如何能夠運用現代的藝術和技術,對自然、建筑和人類之間架通微觀定義上的“橋梁”,使三者能夠成為一種有機的整體,進而達到和諧、美好、美妙如畫的境界。園林設計的范圍非常的廣闊,其包括了公園、花園、庭院、街道、校園、賓館等等,只要能夠效想象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園林設計的地方,甚至有的地方是無法進行想象都能夠可能出現的。在現代生活中,公園的設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夠充分的彰顯出生態原則的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1.邯鄲市的生態原則與園林設計的現狀

1.1邯鄲市的生態平衡

在進行園林設計過程中,對于生態的平衡具有著和重要的作用,因為,一個區域內的生態平衡決定著規劃的設計、風景的規劃和各項設計標準,是在園林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如果出現在園林設計中打破了生態平衡,會造成生態臨界點的突破,對生態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園林設計過程中不能嚴重的破壞植物和植被,在需要進行改造的過程中,要利用先進手段來進行移植,或者是進行分塊的處理。且不能直接對植被或植物進行清除,然后栽種新的植物或植被,一旦遇到天氣不好的狀況,會直接導致新的植物或植被在還未能夠形成群落之前就遭到嚴重的迫害。邯鄲市的叢臺公園位于中華大街中段西側,總共占地360畝,無論是從整體還是單方面來看,在設計上都與都與生態平衡具有一致性,無論是植被的移植,還是對建筑的重鑄,都沒有打破生態平衡。

1.2邯鄲市的生態性質

生態性質的基本概念就是生物的多樣性,這種性質的產生是由于地球生物進化而出現的結果,因此,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環境構成了一個生態體系,終而形成了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園林設計與生態設計中的遺傳多樣性具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因為在進行園林設計中要對植物進行“馴化”,這種馴化就是將植物進行雜交,通過這樣一種手段來提高植物的遺傳多樣新,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長時期的植物由于親近的繁衍而導致自身能力下降,不能夠剛好的對自身進行保護,所以,進行雜交的培育。邯鄲市的龍湖公園,在設計的形式上主要是以大型音樂噴泉為主,其他生態建設為輔的一種表現形式,并且在整個園林中,把各種植物作為襯托,充分的進行雜交,形成一種氣勢蓬勃的景象。

1.3邯鄲市的生態共生

生態共生主要分為兩種效果,一種是偏利共生,其主要指的是在生長過程中對其中的一個方面有利,而對其他方面沒有危害;另一種是互利共生,其主要指的是在生長過程中具有著相互之間進行物質傳遞,進而相互依賴、相互活力的共生關系。所以,在進行園林設計中,要充分的考慮到生態共生這種生長的關系,并要有效的進行使用,這樣才能夠使園林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互相幫助,使所有的植物與植被都能夠更好的存活,不會出現一方嚴重成長,一方逐漸消亡的現象出現。邯鄲市的趙苑園林,坐落在邯鄲市的西北部,共占地2100畝,無論是從哪個層次來看,這座園林的設計都是具有著絕對的古典藝術,用過園林的設計把古代的形象重新的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2.邯鄲市生態原則在園林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

2.1邯鄲市在區域特征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邯鄲市的七彩園林在進行園林設計過程中,采用無紡袋栽培金葉榆、金葉槐、金枝槐、國槐、白蠟、造型大樹、法桐、北欒、海棠、白皮松、皂角、垂柳、金枝和金葉龍爪槐等各種規格的植物;另外采用營養體栽培金葉榆、密枝紅葉李、紅葉小檗、月季、金葉女貞等植物。使整個園林的生機盎然,為生態環境的改觀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2.2邯鄲市在園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邯鄲市金鼎園林在設計過程中,將高仿真動植物雕塑、人物雕塑、寺廟雕塑、園林景觀雕塑、園林小品、假山假樹都應用到了園林其中,使園林具有了多樣性的特點,能夠彰顯出園林獨特的景觀,將生態完全融于生活之中。

2.3邯鄲市在生態系統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邯鄲市許多的園林都種植了發財樹、蘇鐵、金琥、榕樹盆景等常青植物外,更是集中了日本小姐惠蘭、劍蘭、春蘭、蝴蝶蘭等蘭花新品種十余種及鶴望蘭、仙客來、一品紅、杜鵑、紅掌、進口鳳仙、上品君子蘭、山茶、松果,鳳梨等等令人喜愛的鮮花。再加上晶瑩剔透的水培花卉和造型別致優雅的花盆、花架、山水動態盆景等讓每個進行園林欣賞的人,都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2.4邯鄲市的園林設計與生態系統構成生態食物鏈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生態學之中,生物鏈所指的是以能量和營養物質為紐帶形成的各種生物之間的有機聯系。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鏈,每個地域內同樣有著自己的生物鏈,對于一個地域來講,所需要的物質需要從外部輸入,從而就會產生廢氣的物質,這樣就會形成以物質為紐帶的食物鏈。在進行園林設計中,如果對這些已經廢氣了的物質進行重新的利用,就能夠讓這些物質得到全新的價值,并且重新歸入到地域的食物鏈當中,從而相應的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2.5邯鄲市對生態位原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生態原則在生態位原理方面占有足夠的空間,因為生態位所指的的就是生物在生態系統之中的功能和作用,產生出來的時間和空間的地位,這種形態反映出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生態位原理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物種健康的成長。一方面,園林設計中要對植物的選擇有合理性,使所有的植物能夠具有良好的生態位,在園林中形成一種穩定的組織結構,通過自身的作用獲取園林中的資源,促進自身更好更快的生長;另一個方面,園林設計中的綠地存在著生物流,生物流是否得以正常的運行,決定了生態位的好壞,因此,在園林設計中要對所有生物活動進行充分的考慮,防止出現影響生態位的事情發生。

3.總結

總而言之,生態原則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園林建設的總要組成部分,通過以生態為基本原則來設計園林,能夠在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使園林更加的開拓創新。同時,生態原則和園林設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個完美的園林需要具有優秀的生態環境和藝術效果,所以,園林設計中的生態原則是我們需要更加深入探討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劉彥琢.生態原則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1,(10).

[2]安瓦爾?買買提明,張小雷.基于模糊數學的南疆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和諧度分析[A].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三卷)[C], 2010.

篇4

關鍵詞:生態園林;環境保護

城市是一個規模龐大、關系復雜的動態生態系統,由社會 、經 濟 ,自 然 子 系 統 復 合 而 成 ,具 有 開 放 性 、依 賴 性 、脆 弱 性等特點,極易受到環境條件變動的干擾。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既有自然的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組成要素 ,而園林綠地系統則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凈功能的組成成分 ,在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美化景觀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態園林的概念與科學內涵

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 ,這一嚴峻的現實 ,迫 使 人 們 保 護 自 然 生 態 環 境 、仿 造 自 然 環 境 ,以 謀 求 優良的生存環境,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城 市 生 態 環 境 有 重 大 影 響 的 有 利 因 素 和 改 造 不 利 的 因 素 ,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 ,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在于:

1.1依 靠 科 學 的 配 置 ,建 立 具 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 ,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

1.2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 物 能 的 轉 化 率 ,調 節 小 氣 候 ,吸 收 環 境 中 的 有 毒 有 害 氣 體 ,衰 減 噪 聲 ,調 節 生 態 平 衡。

2生態園林的主要功能

生態園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講,主要體現在調節小氣候,改善環境質量和美化景觀方面。

2.1 調節小氣候

小 氣 候 主 要 是 指 從 地 面 到 10 余 m 至 100m 高 度 空 間 內的氣候,這一層正是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的區域和空間。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都深刻影響著小氣候。植物葉面的蒸騰作用能調節氣溫、調節濕度、吸收太陽輻射熱,對改善城市小氣候具有積極的作用。研究資料表明,當夏季城市氣溫為 27.5℃時,草坪表面溫度為 20℃~24.5℃,比地面低 6℃~7℃,比柏油路 面 低 8℃~20.5℃,而 在 冬 季 ,鋪 有草 坪 的 足 球 場 表 面 溫 度 則 比 裸 露 的 球 場 表 面 溫 度 提 高 4℃左右。由于綠色植物具有強大的蒸騰作用 ,不斷向空氣中輸送水蒸氣,故可提高空氣濕度。據觀測,綠地的相對濕度比非綠化區高 10%~20%,行道樹也能提高相對濕度 10%~20%。城市的帶狀綠地, 如道路綠化與濱江濱湖綠地是城市的綠色通風走廊,可以將城市郊區的自然氣流引入城市內部 ,為炎 夏 城 市 的 通 風 創 造 良 好 條 件 ;而 在 冬 季 ,則 可 減 低 風 速 ,發揮防風作用。

2.2 改善環境質量

2.2.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碳氧平衡

有 關 資 料 表 明 ,每 ha 綠 地 每 天 能 吸 收 900kgCO 2 ,生 產600kgO 2 , 每 ha 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可吸 收 1000kgCO 2 ,生產 750kgO 2 ,供 1000 人呼吸所需要;生長良好的草坪,每 ha 每小時可吸收 CO 2 15kg,而每人每小時呼出的 CO 2約為 38g,所以在白天如有 25m 2 的草坪或 lOm 2 的樹林就基 本 可 以 把 一 個 人呼出的 CO 2吸收。 可見,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應有 25m 2 的草坪或 10m 2 的樹林, 才能調節空氣中 CO 2和 O 2的比例平衡,使空氣保持清新。如考慮到城市中工業生產對 CO 2和 O 2比例平衡的影響,則綠地的指標應大于以上要求。

2.2.2 吸收有毒有害氣體

污 染 空 氣 和 危 害 人 體 健 康 的 有 毒 有 害 氣 體 種 類 很 多 ,主要 有 SO 2 、N0x、Cl 2 、HF、NH 3 、Hg、Pb 等 ,在 一 定 濃 度 下 ,有 許 多種類的植物對它們具有吸收和凈化能力。 有研究表明: 當 SO 2通 過 樹 林 時 , 濃 度 有 明 顯 降 低 , 每 公 頃 柳 杉 林 每 年 吸 收720kgSO 2 。臭 椿、夾 竹 桃、羅 漢 松、銀杏、女貞、廣玉蘭、龍柏等都有較強的吸收能力。

2.2.3 吸滯粉塵

植 物 ,特 別 是 樹 木 ,對 粉 塵 有 明 顯 的 阻 擋 、過 濾 和 吸 附 作用。由于樹木有強大的樹冠,葉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樹木具有滯塵作用。

3生態學原理在生態園林中的應用

3.1 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園林綠地系統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 ,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 ,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 ,合 理 布 局 ,使 城 市 綠 地 不 僅 圍 繞 在 城 市 四 周 ,而 且 把 自 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 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 開 始 了 城 郊 結 合 、森 林 園 林 結 合 、擴 大 城 市 綠 地 面 積 、走 生態大園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 遵從“生態位”原則,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 ,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 、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 、合 理 選 配 植 物 種 類 、避 免 種 間 直 接 競 爭 ,形 成 結 構 合 理 、功 能健 全 、種 群 穩 定 的 復 層 群 落 結 構 ,以 利 種 間 互 相 補 充 ,既 充 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 件 下 ,應 將 抗 污 吸 污 、抗 旱 耐 寒 ,耐 貧 瘠 、抗 病 蟲 害 、耐 粗 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 如在上海地區的園林綠化植物中 ,槭 樹 、馬 尾 松 等 生 長 狀 況 不 良 ,不 宜 大 面 積 種 植 ;而 水 杉 、池杉、落 羽 杉、女貞、廣玉蘭、棕櫚等適應性好、長勢優良,可以作為綠化的主要種類。

結束語:

總之,生態園林是一個兼具社會、自然、藝術多元功能的綜合體,既要符合植物學特性,又要滿足生態、環保、休閑和美化城市的社會功能,同時在藝術上還要體現創作哲理和個性風格。單純、極端地追逐其中一項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園林設計師應有較全面的修養,堅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才能高起點、大視野、全方位地把握生態園林的建設,從而營造健康、美觀、和諧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封云.試論中國園林的山石之美[J].中國園林,1996.

篇5

一、城鄉一體化與小城鎮生態規劃

(一)城鄉一體化理念

所謂的城鄉一體化,即為基于加快城鎮化發展戰略目標的貫徹落實,以城市為主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其輻射拉動作用,從而使得城鄉間的各種要素可以互相流動,進而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對資源進行配置以及共享[1]。

(二)小城鎮生態規劃

所謂的小城鎮生態規劃即為在小城鎮的開發過程中實行生態規劃。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要充分遵守相關規劃的制度與規則,而且絕對不可以破壞生態平衡,要設法改善城鎮環境與居民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城鎮的和諧發展,實現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在城鄉一體化理念基礎上的小城鎮生態規劃,即為能夠將城鄉做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然后將其統一規劃到小城鎮中的一種規劃形式。其不僅充分重視城鄉間的彼此協調、均衡發展,而且還非常重視整體以及局部之間利益的均衡,充分體現公平公正以及高效的原則。這種規劃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強城鄉間的交流與協作,能夠對各項資源進行統籌配置,以最終獲得資源的最大效益。而且,這一發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推動城鄉經濟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當前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現代美的盲目追求

當前,我國的很多鄉鎮在建設過程中,只是單純地追求外表的華麗,致力于美麗鄉鎮的建設,然而卻忽視了對其獨有特色的保護,這樣就會破壞城鎮的生態平衡,破壞其獨有的特色以及魅力,進而使得城鎮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

(二)對城鄉一體化的盲目推崇

當前,我國很多的小城鎮并沒有充分分析自身的經濟條件以及現實狀況,而是盲目地將大城市作為模版,開展小城鎮的建設。而隨著小城鎮發展速度以及擴張規模過快發展,造成了對業區以及基礎設施等的超規模建設[2]。而且這耗用了大量的資金,然而小城鎮周邊的一些鄉村區域卻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無法對一些在醫療以及基礎設施進行建設,進而造成了這部分設施的短缺,無法充分滿足居民的相應需求,最終導致了城鄉建設發展的不均衡。

三、基于城鄉一體化理念的小城鎮生態規劃策略

(一)統籌生態建設一體化

(1)制定科學完善的發展規劃。在小城鎮的建設過程中,要從全局入手進行深入地分析,要踏踏實實,與時俱進,要努力實現城鄉間在文化、經濟、環境以及生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在農村建設方面,要充分重視土地的合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土地資源的流失;要充分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要將歸屬于城鎮體系的一些核心區域進行重點地規劃,加強對這部分地區的建設與發展;要對城鎮進行合理地布局,充分重視生態文明,重視環境保護,要將城鎮的文化底蘊充分地顯示出來,將特有的特點表現出來而且要建設出一種新農村、示范村以及特色鎮等比較有特點的城鄉空間新布局,進而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特點顯著的和諧新局面。(2)強化生態平衡建設。為了能夠有效地保持生態平衡,就必須要充分重視對天然林的保護,對于破壞天然林的行為要及時地制止,情節嚴重者要給予相應的懲罰,要重點發展林業,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生態平衡等。可以在鄉鎮一些廢棄的土地上種植一些樹木,使得這部分土地資源得以合理利用;可以對產量較低的天然林進行改造;也可在城市公路的兩側種植一些綠化帶,這樣不但可以有效地維持生態平衡,而且能夠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3)加強環境保護。環保是近些年來我國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也要充分重視環境保護。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來加強對環境的整治。要積極地開展綠色鄉鎮以及生態村莊的建設工作,要積極地建立健全的生產管理以及實施制度,要鼓勵企業尋找并使用清潔生產的方法,并且要制定完善的環境認證體系。除此以外,還要加強對河道的治理,要合理地增加綠化面積。

(二)統籌城鄉社會發展一體化

(1)公共衛生的一體化戰略。在公共衛生方面,首先要積極地發展衛生醫療事業,要逐漸建立可以覆蓋全部城鄉居民的醫療體系,使得城鄉居民都能夠充分享受醫療服務,而且要建立完善的衛生服務體系以及藥品供應制度,從而能夠充分滿足城鄉居民對醫療衛生的多層次要求。此外,還要加強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進而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相關人員與部門能夠積極、有效地應對。加強農村衛生醫療基礎性設施建設,進而使得農村衛生醫療能夠具備充足的基礎性設施。要加強鄉鎮衛生服務制度,努力提升鄉鎮衛生服務水平。(2)教育一體化戰略。在教育方面,要做鄉鎮以及城市的教育資源的好統一籌備,努力實現對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要加大教育投入,不斷地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貫徹落實九年義務教育,要在一定的區域內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要加強教育的信息化程度,進而努力實現城鄉教育的現代化。除此以外,還要積極地建設農村寄宿學校,從實際上解決農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要在城鄉之間制定符合社會發展的、科學有效的教育機制,并且要保證機制的充分貫徹與落實,從而努力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提升城鄉教育的總體水平。(3)公共財政一體化戰略。在公共財政方面,首先必須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相關制度,要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并且要做到“四個傾斜”:第一,要傾斜于基礎產業。其中包括生態平衡建設以及農業發展等;第二,要傾斜于公共事業。其中包括體育以及衛生建設等;第三,要傾斜于基礎性設施建設,其中包括交通以及水力水電建設等;第四,要傾斜于福利事業,其中包括社會公共設施建設以及技術技能培訓等[3]。要對這些領域進行重點建設,加大資金投入。除此以外,還要積極地引領更多的民資以及外資前往鄉鎮進行投資,進而為鄉鎮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為其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經濟保障,從而努力縮小城鄉間的經濟差距,實現公共財政一體化。

四、結語

篇6

摘 要:尤金?奧德姆作為當代著名的生態學家,把“生態系統”整體性概念置于生態學中心地位,促使整體性原理成為現代生態學的第一原理。同時,描繪了生態系統平衡論范式,每個單獨的生態系統要么正在向目標發展,要么已經達到目標,其目標就是健康有序的狀態,實現“體內平衡”。奧德姆把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并發展了人類生態學。尤金?奧德姆及其著作闡述的生態平衡論思想對于現代生態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關鍵詞:尤金?奧德姆;生態平衡論;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現實意義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2-0042-02回顧生態學思想發展歷史,從吉爾波特?懷特到林奈、達爾文,再從赫克爾到尤金?奧德姆,生態學家一直提供著不同的自然模式,幫助人們加深對自然的認識。不同時期生態學家們所提供的模式不盡相同,達爾文展現的是一個充滿尖牙利爪和血腥氣的為生存而競爭的自然,克萊門茨描繪的則是一個經歷了演替而最終達到相對持久和穩定的生命共同體[1],而尤金?奧德姆研究發現各個自然有機體組成生態系統,有能力調節自身能量從不平衡達到平衡。一、尤金?奧德姆及其著作尤金?奧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當代著名的生態學家,伊利諾伊大學博士,曾任職于佐治亞大學,美國生態學會主席。因其對生態學研究做出的杰出貢獻,榮獲泰勒生態學獎,這是美國生態學的最高榮譽獎。奧德姆在學業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環境保護主義剛剛興起之時,他自己也變成了活躍的環境保護主義者。環境問題是廣泛而復雜的,如此重要的問題需要宏偉的藍圖規劃。生態學家必須向人們表明,地球的各個部分是怎樣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的,并分清是哪些東西決定這個整體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奧德姆及其兄弟霍華德?奧德姆,站出來提供了這種統一的理論。從某種程度來說,奧德姆兄弟從其父親著名的區域社會學家霍華德?w.奧德姆那里繼承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思想習慣和個人價值觀,他們相信能夠獲得一種關于世界的整體認識,而不是陷于過分狹隘的零碎分析,他們希望能看到和諧廣泛存在,在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出現和諧,而不是到處充斥著痛苦的、不相容的爭斗。奧德姆最早認識到把能流應用于生態學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了人類生態學,同時向生態學家提供了一本治理這個地球的綜合科學手冊。特別是尤金?奧德姆編寫的《生態學基礎》,為該領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奧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訂的著作,某種意義上應該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論[2]。這本著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邏輯性、概念、綜合性和把數學當做世界通用語言加以運用均對教學與科研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最有影響的生態學教科書。二、尤金?奧德姆生態平衡論思想的基本觀點奧德姆把生態學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結構和功能整體性的科學,把生態系統各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作為生態學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態系統生態學。奧德姆認為生態學研究必須形成統一的生態系統理論,并用數學、統計學術語精確描述,這樣的研究才具有實踐應用價值。這種理論必須是整體性的,而不是簡化的。奧德姆認為生態系統包含了研究層次和研究尺度兩重含義,必須拓展研究層次和尺度,重視對整體特性的研究,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完全還原為部分特性,對各個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體特性[3]。通過集中精力研究生態系統,奧德姆相信該領域馬上就能從分歧中達成統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論說明。他解釋說,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中的基本機能單元,涉及一個既定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包括一切有機體(例如“群落”)在內的單位,它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從而便于能量的流動能在這個系統內達到具有非常明確特點的營養結構、生物的多樣性和物質循環的目的。換句話說,生態系統對奧德姆以及這個詞的發明者坦斯利來說,涉及的不僅僅是生物,它包括著生物和非生物兩方面。奧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長的一部分,預見性地論及了生態系統及其所屬各個組成部分,包括能量轉換、生物地理化學的循環、人類群落、物種群體等。這部書寫道,所有的自然萬物都組成一種等級結構,位居頂端的是生態系統。只有理解了這最高一級結構,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組成的。奧德姆認為,所有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發展戰略”――能夠給整個自然界及各個單獨的組成部分以總體方向的發展規劃。當然,“戰略”一詞意味著生態系統也是能夠為自己確定目標并能努力達到目標的有意識的存在,盡管奧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這種結論,他只是認為生態系統跟有機物一樣是自我調節發展的實體。它們的戰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給和占優勢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界限內,盡可能達到大而多樣化的有機結構”[4]。他認為每一個單獨的生態系統要么是正在向目標發展,要么就是已經達到了目標。這一戰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極易觀測的,目標就是達到健康有序的狀態,即他所說的“體內平衡”。這種狀態與18世紀的自然學家發現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體內平衡就像人體的健康平衡,不斷被各種感染打亂并導致各種疾病,但同時身體也通過組織抵抗驅逐入侵。同樣,生態系統經常被擾亂,但始終圍繞著一個穩定點進行波動。一種健康的正常狀態總是處于無窮無盡但很成功的斗爭中以保持著這一穩定點。同時,奧德姆認為,生態系統的健康還要求系統內各種有機物之間達到互惠共引與協同合作狀態。它們從起初緊張的互相競爭向更協同共生的關系方向發展,就像珊瑚礁一樣。可以說,它們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來控制自己所處的周邊環境,并使之成為越來越舒適的棲息地,這樣最終才有足夠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免受干旱水澇、嚴冬酷暑、寒冷炎熱的輪流重襲,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營養。換句話說,自然界的統一原則就是有機物明白要協同合作才能控制周邊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奧德姆把生態平衡定義為:“生態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兩者間的平衡”。這類定義指出了評價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們可以無需詳細分析生態系統內眾多組分之間的關系,只根據輸入和輸出就能判定系統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即所謂的“黑箱理論”。三、尤金?奧德姆生態平衡論思想的現實意義奧德姆的生態平衡論思想對于現代生態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生態平衡問題一直是現代生態科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對此生態學家們提出了眾多的定義和表述,亦有許多爭議。奧德姆描繪了“體內平衡”的生態系統平衡論范式,把整體性概念放在了生態學的中心地位,從而使整體性原理成為現代生態學的第一原理。同時,奧德姆的生態平衡論思想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把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提出了能量說,為生態系統開辟了定量分析的研究新方法,提供了一個衡量和比較各種能量的共同尺度,找到了生態系統的各種生態流進行綜合分析的統一標準,發展和豐富了生態學與經濟學的定量研究方法學[6]。同時,認為現代生態學是人與環境整體性的科學,發展了人類生態學,將人類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整體,嘗試提出許多跨領域的觀念與理論,尤金?奧德姆認為,在自然界經歷了大部分蠻荒時代之后,人類已經成為了最嚴重的干擾因素,因此他呼吁必須在政策上進行種種調整以規范人類的行為,這不僅描繪了人們對世界不同的理解圖景,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現代生態思維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整合、不斷深化的過程。從自然觀的角度看,無序、多樣性、暫時性、不穩定以及非線性關系開始成為生態學分析和研究的對象,生態學家從物理學的混沌理論中獲得了理論支持。在混沌之后,又出現了復雜論。雖然生態學家強調變化的本質和各種干擾因素,努力擺脫過去的研究,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尋求秩序的夢想。復雜論試圖尋找一種處在秩序與混沌邊緣的平衡,劃定混沌的界限與外延,這時平衡又開始作為一種廣泛可能性而重新出現。奧德姆的平衡論范式在對自然界簡單性認識的基礎上達到了一種對生態世界的透明認識,但混沌論、復雜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對周圍世界的思維方式,人們不再把自然界看成和諧與簡單相統一,而是面對混沌的自然,探索自然的復雜性。盡管如此,不容置疑的是,尤金?奧德姆及其兄弟的理論與觀念對后來生態學的研究和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奧德姆兄弟眼中,生態學是一門專門研究和諧的科學,在自然界中所發現的這種和諧,為一個更有生機的、協調和諧的人類共同體提供了一種模式,其蘊含的知識和思想要點包含了自然環境保護的全部含義而在社會上得到廣泛傳播,引導人們努力回復到近似于自然界最初的健康和穩定狀態,一批生態學家也自覺承擔起彌補“人在大陸上已經造成的失衡”的責任。可以說,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尤金?奧德姆生態思想的提出具有不可取代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參考文獻:[1]侯文蕙.環境史和環境史研究的生態學意識[J].世界歷史,2004,(3):24-30.[2][美]奧德姆.生態學基礎(第五版)[M].陸健健,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胡志剛,鄒成效.論奧德姆的生態哲學思想[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27(1):73-77.[4][美]沃斯特.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學思想史[M].侯文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5]王國聘.探索自然的復雜性――現代生態自然觀從平衡、混沌再到復雜的理論嬗變[J].江蘇社會科學,2001,(5):95-99.[6]李蘇.生態學和經濟學的橋梁――能值理論分析法述評[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62-64.

篇7

【關鍵詞】生態園林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物種多樣性

城市是一個規模龐大、關系復雜的動態生態系統,由社會、經濟,自然子系統復合而成,具有開放性、依賴性、脆弱性等特點,極易受到環境條件變動的干擾。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既有自然的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組成要素,而園林綠地系統則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凈功能的組成成分,在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美化景觀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環境問題的加劇,人們已越來越認識到走生態園林道路、以綠地系統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重要性,許多國家已將其作為城市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個衡量標準。

1.生態園林的概念與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如互惠共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競爭,化學互感作用等)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水分等,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這一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仿造自然環境,以謀求優良的生存環境,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

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在于:①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②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調節小氣候,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衰減噪聲,調節生態平衡;③美化景觀、在綠色環境中提高藝術水平,提高游覽觀賞價值,提高社會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養功能,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

2.生態園林的主要功能

生態園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講,主要體現在調節小氣候,改善環境質量和美化景觀方面。

2.1調節小氣候

小氣候主要是指從地面到10余m至100m高度空間內的氣候,這一層正是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的區域和空間。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都深刻影響著小氣候。

植物葉面的蒸騰作用能調節氣溫、調節濕度、吸收太陽輻射熱,對改善城市小氣候具有積極的作用。研究資料表明,當夏季城市氣溫為27.5℃時,草坪表面溫度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鋪有草坪的足球場表面溫度則比的球場表面溫度提高4℃左右。

由于綠色植物具有強大的蒸騰作用,不斷向空氣中輸送水蒸氣,故可提高空氣濕度。據觀測,綠地的相對濕度比非綠化區高10%~20%,行道樹也能提高相對濕度10%~20%。

城市的帶狀綠地,如道路綠化與濱江濱湖綠地是城市的綠色通風走廊,可以將城市郊區的自然氣流引入城市內部,為炎夏城市的通風創造良好條件;而在冬季,則可減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

2.2改善環境質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碳氧平衡:有關資料表明,每ha綠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產600kgO2,每ha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產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長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時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時呼出的CO2約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樹林就基本可以把一個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見,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應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樹林,才能調節空氣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氣保持清新。。如考慮到城市中工業生產對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響,則綠地的指標應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和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氣體種類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濃度下,有許多種類的植物對它們具有吸收和凈化能力。有研究表明:當SO2通過樹林時,濃度有明顯降低,每公頃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夾竹桃、羅漢松、銀杏、女貞、廣玉蘭、龍柏等都有較強的吸收能力。

(3)吸滯粉塵:植物,特別是樹木,對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由于樹木有強大的樹冠,葉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樹木具有滯塵作用。

(4)殺菌作用:由于綠地上空粉塵少,從而減少了粘附其上的細菌;另外,還由于許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種殺菌素,而具有殺菌能力。據法國測定,在百貨商店每m3空氣中含菌量高達400萬個,林蔭道為58萬個,公園內為1000個,而林區只有55個,林區與百貨商店的空氣含菌量差7萬倍。

(5)衰減噪聲:植物,特別是林帶對防治噪聲有一定的作用。據測定,40m寬的林帶可以減低噪聲10~15分貝,30m寬的林帶可以減低噪聲6~8分貝,4.4m寬的綠籬可減低噪聲6分貝。。樹木能減低噪聲,是因為聲能投射到枝葉上被反射到各個方向,造成樹葉微振而使聲能消耗而減弱。

2.3美化景觀、豐富建筑群體輪廓線

生態園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的有效獵施,使建筑“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緊密聯系。

3.生態學原理在生態園林中的應用

3.1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園林綠地系統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開始了城郊結合、森林園林結合、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走生態大園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遵從“生態位”原則,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篇8

關鍵詞:災后重建 生態平衡 變遷 資金籌集與管理

在“重建家園”的規劃過程中, 城市的更新、保護發展也成了全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筆者就以下幾方面談災后重建規劃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 生態環境問題。

城市規劃注重生態環境,就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及其它相關的科學知識與方法,從城市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資源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條件出發,調控城市社會、經濟與自然亞系統及其各部分的生態關系,合理規劃城市資源開發與利用途徑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式,使之達到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 調統一,進而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此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亂砍亂伐,墾山為田、毀林造田,破壞了生態平衡。這種違背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的行為,是必然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的。因此,在災后重建規劃中,維護生態平衡是非常緊迫的任務。同時要維護生態敏感區域,如森林山體、水源地、大型水庫、河岸帶以及自然景觀旅游區等。這些生態敏感區對次區域具有生態保護意義,一旦受到人為破壞,將很難有效地恢復。因此,規劃中對生態敏感區,應劃定其保護范圍,避免受到破壞,對于維護生態平衡,防止次區域洪水災害,具有重要意義。

二、社會問題。

災后重建工作,既有生態平衡的問題也有社會平衡問題,重組是外來因素的影響下突然發生的,如何盡快實現社會結構的平衡,主要就是

居民居住地的變遷。一些城鎮處于洪水淹沒線下。由于受災需要重建規劃,這個社會結構是原有構成要素的重新組合,形成一種新的構成單元,容易形成新的社會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生產方式趨向于多元化,生活方式趨向于城鎮化,成為名符其實的城鎮居民。前一種遷居方式,農民由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使得農村的布局發生巨大的變化。最明顯的是村屯數量的減少;中心村規模擴大,日益發展為集鎮;基礎設施水平提高,生活方式達到或接近城鎮水平。新導入的人群與已有的人群,無論在哪些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社會沖突。特別是農村以血緣、地緣為紐帶,以宗族為特征的同質群體。幾個這樣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時,沖突和矛盾更加激烈。通過宣揚、風俗、禮儀、輿論和其它集體活動,增加凝聚力。同時在規劃實踐中,通過開放的空間結構,緊湊的聚居形式,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將社區各組成部分在空間上連為一個整體。設置社區生活服務設施和活動中心,將居民的生活活動連為一個整體,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達到加快社會整合,促進社會平衡的目的。

三、經濟問題

1災后重建規劃的資金籌集與管理

重建資金的籌集主要有以下幾種渠道:(1上級部門財政撥款;((2)國內外的捐贈資金;(3)災區人民的自身籌集;(5)其它方式,如信貸、保險等。重建資金主要用于:(1)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建設;(2)進行生產性投資;(3)分配給災民,滿足其基本生活的各項需要。

2 防洪基金的籌集與管理

洪水是一種突發性災難,需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設置防洪基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防洪基金的籌集主要發揮易受災區地方的積極性,籌劃資渠道主要有:地方財政收入中按比例提留;社會性的集資和捐獻等。防洪基金作為一項專項基金,需設置專門的機構管理實行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動用。一旦發生災害,用來解決災民的基本生活問題以及用來恢復工農業生產。

四、規劃問題

1 區域規劃中的防洪規劃

對于易受洪水威脅的區域和城鎮來說,防洪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防洪問題不可能就城市論城市,絕不是某一個城市所能解決得了的,而應放在區域中進行綜合考慮,統籌兼顧,在區域規劃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由易受災地區進行區域防洪規劃,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2 總體規劃的緊急編制程序問題。

在這次重建規劃的總體規劃中,我們所調查資料殘缺不全,而且災民面臨嚴冬即將來臨的考驗,新村建設迫切需要總規的指導,編制周期很短,不可能按照正常的程序,收集資料進行。因此在這次總規中突出彈性特點,成果由城市現狀圖、城市總體規劃圖、基礎設施規劃圖組成,保證其對近期建設特別是新村詳細規劃的指導意義,以及對未來城鎮建設的引導作用。

3 規劃中的新村建設標準問題要詳細化。

由于洪水災害受災面積較大,重建資金會出現短缺。合理的災后重建標準依據要看財政撥款及各地的捐款,應遵循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如果有些區域采用小康住宅標準設計代替災后重建的住宅設計,這樣的標準靠財政撥款和捐款是遠遠不夠的,給以后城鎮本身的發展和國家財政也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對于災后重建規劃工作,規劃部門及規劃人員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建立防洪規劃體系以及如何進行災后重建規劃,都是緊迫而具有實際意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規劃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規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6?

2《經濟研究》雜志編輯部等?論生態平衡 http:///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

3李偉.舊城改造中園林綠地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7年第8期

4 姚萍 趙曄 .基于上海新天地對歷史遺產保護利用問題的思考[J].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第16卷第1期.

篇9

關鍵詞 生態理念 景觀設計 環境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生態園林”強調重視園林的生態效益,利用園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態系統,造園要以植物為主要材料,模擬再現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觀的創造。生態學只是為園林提供了一部分目標及原則,并稍稍涉及到一些原理途徑。人類盼望園林和生態兩門學科互相引進互相借鑒,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融合以創造更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

1生態學在景觀中的作用

景觀設計中整個項目的構成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主體包括植物和居住人群,這一生態系統是一個人為的小系統,是不可能達到靠自身的力量絕對平衡的,是需要人為維護的,但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盡最大的力量減少后期的維護的投資,現代生態學的研究方向是整個生態系統,是將生態系統中各組成要素都看成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一部分,通過這些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的綜合體。但是,這種動態的平衡是建立在一定的壓力之下的,在景觀設計中,影響這一系統的最大因素是社區的居住人群,因此居住人群的活動規律以及活動特征將是景觀設計中應當著重考慮的因素,比如居住人群在生活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如何能在社區內自行消耗,利用一部分,使之成為維持整個社區生態平衡中可以利用的一個環節,通過一個個社區的力量,減少城市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從而達到整個大生態系統的平衡,將景觀設計和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從而實現各子系統之間的協作與共存。景觀生態學的興起提供了這一契機,它提供的概念系統可直接應用于園林,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理論原則上的指導,為園林學科的研究與實踐直接提供方法論。

2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植物在園林中不可或缺,現代園林中空間圍合和景觀創造,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由園林植物來營造。給人以現實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風景的再現和空間藝術的展示。以植物為設計素材進行園林景觀的創造是風景園林設計所特有的。有生命的植物材料與建筑材料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利用植物材料造景就必須既要考慮植物本身的生長發育特點,又要考慮植物與生境及其它植物的生態關系;同時還應滿足功能需要、符合審美及視覺原則。植物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離開了植物,生態系統將不復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就是植物景觀設計。在植物設計的過程中,要達到較好的設計效果與生態平衡,必須嚴格按照遵循自然法則和生態理念來進行植物配置,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后期的維護。植物的生存是離不開水的,因此水景的設計在景觀設計中可以在遵循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適當點綴,水景不但可以起到維持生態的作用,也是景觀設計中提升環境品質的一大亮點。

3生態理念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3.1樹種的選擇

在植物的選擇上必須遵循本土樹種優先的原則,在植物品種多樣化的前提下,應該優先選擇本土植物。由于本土植物是在長期自然選擇的過程中,在本土留下來的適應性最強的植物,這些植物與本地其它生物最容易形成具有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本土植物無論是在種源上,還是在運輸距離上、成活率上,都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從而避免因長途運輸以及較低的成活率引發的浪費現象,在打造綠色景觀居住環境時,要針對交通量大、環境污染強進行植物景觀設計,選擇具有較強的抗污染、強滯塵、降噪聲的綠色植物,吸收大量的空氣污染物、粉塵以及噪聲,降低對人體的傷害,創造景色宜人的優雅人居環境。

3.2植物的搭配

斑塊化的設計可以起到涵養水源,提升整體的抗干擾能力。一般來說,在自然界中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才有可能涵養水源,聯接河流水系和維持林中物種的安全和健康,庇護大型動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并允許自然干擾(如火災)的交替發生。總體來說,大型斑塊可以比小型斑塊承載更多的物種,特別是一些特有物種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塊的核心區存在。對某一物種而言,大斑塊更有能力持續和保存基因的多樣性,不過小斑塊也可能成為某些物種逃避天敵的避難所。在景觀設計中,斑塊可以看作植物搭配的原則性的配置,起到景觀設計的體量以及植物厚度,由于景觀設計中存在光照時間的影響,斑塊的設計組成也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而調整配置,從而形成斑塊的多樣性,提升景觀設計的變化,斑塊的設計必須遵循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

篇10

關鍵詞:生態平衡;現代園林;景觀設計

1、現代園林生態設計的內涵

現代園林生態設計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與相關的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域景觀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增加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方式創作而建成的優美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而作為充分考慮生態平衡的園林設計,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藝術姓,能夠利用一些輔助設計去美化環境,創造適宜人類居住,瀏覽、休憩的休閑景觀場所;二是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通過多種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等作用,調節地域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城市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三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優化配置,建立集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于一體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一個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2、現代園林生態設計的原則

2.1生態功能優先

生態園林是由各類形態和各類功能的園林綠地構成的整體,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持城市生態平衡為標準。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應從市民生存空間和自然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出發,重視綠地的鑲嵌性和廊道的貫通性,將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綠色生態網絡。

另外,要改變片面重視草坪的做法,樹木的供氧和吸收熱能能力是同面積綠草的5~20倍,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生態園林建設不僅要提高綠地率,還要通過喬、灌、草和藤本的復合群落結構,提高葉面積指數,形成喬、灌、草立體配置的布局。

2.2人性化與綜合性

從根本屬性看,園林屬于文化藝術范疇,它融多種文化藝術于一體,園林環境是讓群眾進入其中進行賞用的,它擁有的群眾基礎是任何文化藝術門類都難以企及的。另外,在保證綠量的同時,要注意綜合其它園林要素。

園林綠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應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園林綠化中,使城市綠地系統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

因此,汲取和借鑒傳統園林的文化傳統,融合自然規律和人文傳統,綜合園林的生態、審美和精神功能,創造意境,烘托環境氛圍,提高綠地品位和情調,實現功能、形式和意義的統一,滿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豐富和提升生態園林的內涵和功能。

3、生態平衡下的園林景觀設計

3.1應用生態園林美學理論指導城市園林建設

生態園林美學是研究以人為本的現代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多維空間藝術景觀造型的審美特征和審美規律的一門多邊科學。中國風景園林是多維空間的藝術造型,有史以來就始終堅持在以謳歌自然、推崇自然美為特征的美學思想體系下求發展,以期達到“雖由人作”卻“宛如天成”的審美、游覽、環保效果。

強調藝術美與自然美、形式美與內容美的辯證統一,以藝術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為目的;以形式美為框架,以內容美為核心,力求體現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的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強調動靜結合,靜中寓動,動中求靜,靜態景物中有動感,動態事物里蘊藉著無限清幽純樸的靜謐之趣。強調遠與近、大與小、明與暗、露與藏的對比,烘托、借襯,更注重疏與密、高與低、俯與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線的變化和色彩調配。強調以植物組景為主,并追求色相與季相變化,特別注意追求形象美、層次美、風韻美。強調景物之間的相互借襯與烘托,并注重外景的親和、融合、呼應、滲透。在實踐工作中,應充分發揚光大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美學觀點,加以繼承創新和發展。

3.2處理視覺景觀設計與生態設計之間的矛盾

園林設計的實踐中常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即當園林的視覺效果最佳時,其生態效益并非最好。例如為了營造燦爛的金秋景觀,多數設計師會選擇一片楓樹林來體現秋天的灼灼其華,但從生態學的角度上講,這種單一物種的生態價值肯定不如一個由多種植物構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價值高。一些景觀設計中還存在違背自然規律的情況,例如將河流拆彎取直,河岸用水泥硬化,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的多樣性減少。此外,草率引進外來稀奇物種,則會造成有害生物的入侵。

筆者認為城市綠地景觀的規劃設計應從自然界中總結規律,使景觀設計更加合理,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風格多樣、量力而行”,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綠地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選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

3.3平衡舒適性與美觀性及各類植物間的矛盾

舒適性是現代生態園林設計的一條基本原則,然而為了追求美觀,有些園林設計常會忽略舒適性。實際上,生態園林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根據人類的戶外行為、規律及其需求充分考慮人們的活動方式及喜好,通過精心設計,保證這些活動能夠安全開展。例如,設置長椅、健身器材、運動場等設施,要充分考慮場地的微氣候狀況,可利用植物遮蔭、擋風等特點,營造社交、休閑、娛樂的環境,以滿足各類人群的不同需求。

“互惠共生”原理指兩個物種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彼此相互依存,互相吸收對方養分,形成雙方“共贏”的局面。例如,“地衣”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再如,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有利,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與七里香等在一起時,相互都有顯著的生長促進作用。要注意的是有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另一些植物生長不利,例如胡桃和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均不宜種在一起,這些都是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須加注意的問題。

3.4注意突出地域文化特征

每個地域都有其長期積累下來的地域特色文化。一個缺乏地域文化內涵和設計美感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往往無法被認同,而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特點、氣候地理可使景觀設計在節約人工費用的同時更為廣泛地獲得大眾的認同。例如蘇州園林的改造設計就依照原來的記載和當地的民俗特點恢復并新建了一批蘇州園林,無論新、舊都認真挖掘了當地的自然、文化、歷史背景,充分體現了地域特色。但遺憾的是仍有些地方在園林設計中不顧文化背景的差異性,盲目效古仿洋,導致這樣的景觀設計不僅不利于文化的發展和景觀多樣性的保護,也不能實現現代人對于園林景觀差異性的要求。所以在園林設計中,切忌一味追求外在視覺效果,盲目引進新奇植物、外來文化。

4、結語

目前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園林的視覺景觀設計與環保生態設計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園林舒適性設計與美觀性之間的矛盾仍需改善,物種間“互惠共生”理念的貫徹與實踐尚有距離,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也還不夠突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專業人士不斷豐富自身理論知識,努力探索、認真實踐,為提高現代園林生態設計水平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