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89
1 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存留的一些問題
1.1 生態文明建設中土地利用集約型機制的匱乏
在國內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這個問題非常棘手,國內每年不斷增長的建筑用地需求和建筑用地的整體審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持續的延伸,相對來說,國內的土地管理系統卻異常的粗放,一些很明顯的土地資源浪費現象時有發生。在中國土地資源的新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低密度和分散的特點也十分突出[1]。此外,由于中國的有限的耕地后備資源存留現狀,再加上近幾年的耕地面積飛快的減少,這也導致了國內農產品的供應接近危險邊緣。
1.2 生態文明建設中礦產資源管控機制的匱乏
在中國,礦產資源的分布很特殊,主要位于生態脆弱的地區。國內主要的能源礦產資源為煤炭,而更加高級、優質、容易利用的化工能源卻相對稀缺,中國資源分布和整體結構的發展已經慢慢地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了。此外,國內礦產資源結構的優化和一些氣候上的變化存在一定的抵觸。中國相對簡單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一些地方反復挖掘開采的問題非常嚴重,確保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礦產資源管理必須強化優化[2]。
1.3 生態文明建設中自然地質災害預警機制的匱乏
基于中國的地質條件的多樣性,各種類型的自然災害的出現是無法避免的,但地質災害防治的綜合穩定控制項目卻相對不足,一些地區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相對落后,整體工作停滯不前。面對國內水資源供需矛盾和和不規律開采狀況,國土資源領域相關部門需要給予必要的重視。
1.4 生態文明建設中海洋資源開發科學規劃的匱乏
近年來,海洋資源開發項目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只有加強海洋資源開發力度的規劃審批,才能在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條件上,打造完整的國土資源控制措施。然而,在近些年國內海洋資源的實際開發過程中,海洋生態系統正在迅速的退化。據可靠的統計數據,2016年,中國海域海水低于或等于劣4等的海域面積超過了七萬平方公里[3]。
2 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的對策分析
2.1 對國內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性進行強化
在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土地資源宏觀調控的過程中,首先,國土資源部門可以從空間規劃、土地資源和海洋資源管理的角度優化國土資源的布局,以達成協調發展的框架。第二,國土資源部要統籌區域項目資源管理工作,盡可能地全面發展,在國土資源范圍內進行健全完善的發展規劃設計[4]。第三,國土資源部要統籌不同行業的資源配置,確保不同的產業都能深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而統一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發展規劃的步調。
2.2 對國內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監測力度進行強化
國土資源部門在加強國土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同時,也要提升國土項目實效性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改善土資源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護機制。有關管理部門應建立一個更完整的環境調查報告,集中管理的各種問題,確保監測項目規劃。淺層地下水與土壤環境的集中維護與工程分析。為了確保地質行業信息更加完整,在加強監測工作的同時,保證國家土地資源的有效維護。
2.3 對國內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控制力進行強化
在國土資源項目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過程中,有關部門要加強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工作,對使用土地的項目實施合理的控制辦法,提高項目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特別是在土地資源管理過程中,加強土地整治項目的合理性,提高效果和現場管理質量,切實維護土地綜合生產項目的發展。在利用國土資源的生態文明建設項目中,堅持節約和長遠發展的態度是必不可缺的,這樣才能取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才能實現經濟社會雙贏的效果。
3 結束語
總之,在土地資源管理的生態文明建設項目推進過程中,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從宏觀的角度,充分實踐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完善國土資源管理措施,優化國土資源管理效果,完善的綠色發展的道路建設,以保證整個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規劃能得到了較為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景芝.保證現有耕地資源紅線,推動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J].吉林農業,2016(16):121.
[2]張朝平.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契機推動國土資源開發利用[J].西部資源,2015(06):113-114.
篇2
1.1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城鎮化的必然要求。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④”國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推進城鎮化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努力把我國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1.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城鎮化的動力源泉。生態文明是以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協調發展為目的一個文明階段,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只有先把生態文明建設好,當人們享受到安居樂業的快樂時才會激發更多的熱情和精力投身于城鎮化的建設中。
2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2.1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化的發展取得了階段型的成果,但同時也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一些困境和問題。
2.1.1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首先,是工業對農村水資源的污染,政府把大量的資金用來治理城市的環境污染,但對于農村污染問題的治理卻沒有給予的資金投入卻很不到位,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污染問題。其次,是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①過度使用農藥、化肥,污染了土地資源。②“白色污染”問題加劇,農業塑料膜現在在農村大量的使用,而這種塑料膜是由聚乙烯的成分構成的,所以它難以腐爛、不易降解,使得農業產值大幅度的降低。
2.1.2農村的大量土地資源被占用。在農村農業的生產基礎是土地,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的不斷推進,它為農村改革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一些鄉村政府為了招商引資、進行礦山的開采使得農村生態系統被破壞。
2.1.3對于農村環境問題的整治,缺乏資金的投入和制度的建立。現在農村普遍面臨“臟、亂、差”的環境問題,相關政府部門卻沒有投入經費來治理,這導致了環境污染問題得不到及時的整治和處理,生態問題日益惡化和加重。
2.2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2.2.1發展農村的經濟的同時忽略了環境問題。在我國的大部分農村地區還處于剛能解決溫飽問題到初級階段,農民對于富裕生活的渴望極為強烈。于是當地的地方官員和農民便以“經濟之上”的價值取向來開展經濟的建設。
2.2.2農民自身的環保意識薄弱、道德素質不高。在我國農村由于受教育水平,農民比較缺乏環保知識,加上有關環保意識的宣傳的不到位,導致農村生態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主要原因。
2.2.3我國的環境保護資源分配不合理。城市是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中心和主要的人口聚集地,所以國家和政府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環境污染的治理當中,而農村的環境問題的防治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卻因為資金的缺乏而一再被擱淺。
3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機制的優化對策
3.1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農業之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高度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就為我國農村要發展循環經濟,通過這種經濟方式來促進農業的高效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減輕農村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最終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成的雙贏政策。
3.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首先,需要轉變他們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教育水平,讓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態意識,增強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利用教育資源,提升農民的自身素質,使他們培養良好的生產生活方式。其次,國家和政府要積極組織生態意識的宣傳活動,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傳播媒體來普及環保意識,營造良好文明的社會風貌。
3.3政府應投入資金,完善農村環保法律機制。農村“臟、亂、差”的環境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國家和政府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來防治,也沒有建立相關的法律條文來監管。首先,在農村開展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政府投入資金作為物質保證。對于農村的污水凈化、垃圾的處理等這些環境問題,需要有專項資金來處理和防治。其次,要求在農村建立相關的環保監管部門和健全的執法體系,創建“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法制環境。
4結束語
篇3
【關鍵詞】生態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觀與農村生態文明的涵義
生態觀的內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人類的發展需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在馬克思看來,人們生存或者說繼續存在的前提就是自然界,人與自然界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第二,人類需與自然和諧相處。馬克思認為人作為自然的一份子,應當和諧地和自然相處。第三,人在享用自然的過程中應在一定范圍內表現其主觀能動性。馬克思指出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人類在勞動實踐當中對大自然進行改造,使大自然更好地為人類生存提供服務。農村生態文明的涵義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摒棄過高投入、低利用率的粗放式模式,構建科學的發展方式。二是農民居住環境的優化。建設新農村生態文明,需要做到改變農村的整體風貌,營造良好的居住氛圍。三是農民生產以及生活方式環保。應該將農業生產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法染物不能超出自然環境承受力。四是農民生態思想觀的提高。在農村發展的過程中,不管作為行動力量還是作為堅強的依靠力量,農民都是重要的參與者。
二、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化學工業產品對環境影響嚴重
由于高污染的工業企業很難進入城市扎根,故而整體出現了高污染的工業遷移到農村的趨勢,這給農村的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和破壞。這是因為一些工業肆意的排放一些未經處理的廢物以及工業企業運作過程中的化學工業產品,給當地的水源、農作物等造成很大的損害,大大降低了環境的優質程度,污染現象隨處可見。
(二)政府環保工作不到位
在治理農村環境方面,雖然政府采取了一定的環境監管措施,但農村的生態環境還在不斷惡化,這與政府環保工作不到位有很很大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的相對匱乏。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部門下設的最低一級的單位是縣,幾乎所有的縣以下鄉鎮沒有設立環保機構。第二,實際生活中,政府對農村生態環境承擔的責任歸屬不明確,就使生態環境工作出現“人人能管但是人人不管”的情況。目前,我國對政府環境責任的界定還很籠統,缺乏可操作性,這就使各部門在對待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時,權利責任界限模糊,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溝通協調渠道不通暢。
(三)農業生產方式落后
我國農村的土地使用率很高,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農民會施以大量的農藥化肥。這種行為雖然暫時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是從長期看卻導致了土壤的退化。這種現象使得土壤的抗逆性大大降低,再加上自然因素或者是人為因素等的外力作用,土地則極容易出現顯性退化的現象,大大降低了土地的生產力,折射出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落后。總的來說,農民對化肥亦或是農藥的使用不當,農作物的產量大大降低或者是處于較低收獲狀態,這不僅影響了農民的收入,更是惡化的生態,破壞了環境。
三、生態觀視角下促進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工業企業的污染控制
生態觀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必不能過度改造。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應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監管,保證其高效而又環保地運行。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對傳統的發展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向著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邁進,也就是通常所講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種工業化道路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帶動工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生態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前提是我們必須要遵守哲學的實事求是原則。
(二)強化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職能
生態觀認為生態問題中,政府功能得不到發揮就會大大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在當前農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只有充分強化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職能,才能有效地應對各種問題。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各部門在環境方面的職責,做到權責分明。當前良好的政策需要良好地執行,加大監督機制功能地發揮是使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職能的必要保障。
(三)改善農業生產方式
生態觀從經濟層面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但獲取方式不當或者過度獲取就會導致生態平衡地破壞,因此,從農村生態環境的角度看,需要改善農業的生產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科技,使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另外,國家應該在農村設立農業服務點,幫助農民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發展現代農業的觀念意識。與此同時,政府應該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予以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推廣節約型的生產生活技術,鼓勵農民使用清潔能源,以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作者:劉曉霞 馬秋野 劉永紅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學院 長春市寬平小學
參考文獻:
[1]余克弟.生態觀視域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求實,2014(03).
[2]楊雨婷.生態觀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3(12).
[3]趙瑞華,厲雅嬌.當代中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現狀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5(26).
篇4
關鍵詞: 生態文明;高等教育;綠色教育
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升為國家戰略。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高校應擔負起國家賦予的職責和使命,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明確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傳承生態理念、繁榮生態文化、引領生態文明履行使命,從開展綠色教育入手,深化高等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1.要充分認識和理解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校的職能決定其必須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高校是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教育機構,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繁榮生態文化、培養綠色人才、開展生態教育,是高校擔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和教育使命。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與高等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也決定著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的發展水平。引領生態文明的發展,高校厚重的綠色教育使命也是體現其創新的軟實力。在國外,傳承生態文化的是“綠色大學”擔負的職責。
第一,綠色教育正在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中心課題。高校開展生態文明為核心的綠色教育不單單是基本的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教育,或是環衛綠化、衛生評比和人居環境改善,或是開設一般的環境教育學科等等。這只是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它要求的是不僅要加強環境科學高等院校建設及其學科門類、專業及課程建設,還要高校承擔建設生態文明和文化的綠色教育使命,推動高校內涵式建設的轉變方向。這包括:辦學定位、辦學宗旨、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和內容等方方面面的轉變。綠色教育就是要培育具有綠色理念和掌握綠色技能的新型人才。利用這樣的人才,傳播生態系統保護知識,創造創新開發新的綠色科技產品,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創造“綠色生產力”。
第二,綠色教育促進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協調發展。高校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嚴格區分,但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和自然正在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脫離自然的社會和脫離社會的自然都是不可能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歷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他們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個方面是密切聯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互相制約。”所以,綠色教育推動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有利于促進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互統一和融合發展。
2.現階段高校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制約瓶頸
2.1綠色人才培養滯后
高校人才培養偏差還體現在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方面,教學改革雷聲大、雨點小。高校多度重視論文數量、科研經費,盲目上馬新專業,學科越分越細,知識被切割,過分強調專業培養,忽視技能技術訓練。同樣,高校也存在忽視人文知識教育和文理綜合能力的訓練,忽視了對人格的塑造和修養培育。學生就業過分強調薪酬水平,忽略了社會對人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從生態文明建設出發,完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2.2科學研究應用轉化滯后
高校科研偏重于數目和到位經費,科研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滯后。高校科研與社會溝通,與環保行政部門協作不夠。現有的科研成果沒有充分被政府決策部門采納。
2.3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滯后
校園文化建設融入生態文化不夠。目前高校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普遍存在與生態文明不和諧現象:重硬件等基礎設施建設,輕視內涵建設等軟件環境,對校園建設缺乏全局事業和全程規劃。校園環境建設缺乏在能源、水循環、綠化等系統的優化節能和生態平衡考慮。硬件建設中材料的選擇和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沒有貫徹環保標準。校園景觀設計缺乏生態文化氛圍和生態育人功能。
3.高校必須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擔負大學使命
高校要以人才培養為抓手,緊緊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切實擔負起大學的使命。
3.1高校應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要求,以綠色人才培養為中心,大力培養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急需人才。
樹立長遠打算和前瞻視野,堅持不懈地致力于培養綜合型人才。打破專業壁壘和知識固化束縛,開展人文社會知識的通實教育。著手文理學科專業培訓,鼓勵大學階段學生的探索意識、邏輯思維訓練和社交能力培養。尤其是跨學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課堂教學融合環保理念和常識教育,培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完善綠色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破除不適合生態文明時代的舊教育思想,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科方面融合綠色教育理念。
3.2高校應圍繞生態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實現科技創新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高校應強化科研力量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主人翁意識,加大環保、生態、節能、新能源、廢棄物回收利用等主題的科研項目扶持力度。通過科研人員配備和科研資源投入,促進高校在生態科研方面提升內涵和水平。同時,要加強生態科研成果的轉化,密切與社會和環保部門的溝通聯絡,將這些科研和創新成果盡快轉為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依據和現實生產力,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3.3高校以生態學科為支撐點,營造濃厚的學術和學科生態環境。
大學中生態學科和學術生態對人才培養影響重大,是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作用發揮的著力點之一。生態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圍繞生態文明,在平臺建設、資源整合、學科布局、隊伍打造等方面打破學科分割,促進生態理念與各學科的交叉融合。借鑒生態學思想定位學科建設布局,找準生態和綠色教育的切入點,為高校的學術生態環境打造良好的生存條件。高校領導要發揮主體責任,制定措施解決學術生態中急功近利、學術浮躁、剽竊抄襲等弊病。
篇5
關鍵詞:生態文明 中原城市群 協調發展 資源共享
一、中原城市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必要性和意義
城市群是一定程度上獨立的城市集合體,是相當數量城市關系的總和。它的特點主要反映在,經濟的緊密聯系;資源的高度共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集中發展。其實質,聚攏這些城市構成一個巨大的商圈或經濟圈。
現階段,我國比較成熟的城市群有三大城市群,即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它們引領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全國的經濟勢頭,給中國經濟帶來春天。2016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17年1月,中原城市群正式躋身七大國家級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繼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城市群規模最大、一體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是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它肩負著承接發達國家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重要任務,是促進中部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因此,規劃建設中原城市群,對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五省30個市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原城市群和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的必要性
1.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城市群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抉擇。中原城市群的平穩發展離不開優良的環境支撐,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于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提出“五位一體”建設,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戰略選擇。良好的生態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舒心的環境,有利于中原城市群的穩定發展。
2.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城市群實現富民強省的客觀要求。生態文明建設隸屬于可持續發展范疇,符合中原城市群實現富民強省的客觀要求。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依托,加快城市群的發展步伐,滿足城鎮與鄉村人民生活和工業生產所需的良好環境要求,對于實現促進中原城市群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條件具有現實價值。
3.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城市群實現生態環境優良目標的現實選擇。生態環境優良是中原城市群良好發展的衡量目標之一,城市群的發展不應僅僅是經濟的飛速前進,而環境的不斷優化也應是城市群發展的題中之義。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效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步驟,并適時作出調整,以適應不同階段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狀況,使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的建設過程中,促進中原城市群的長遠發展。
(二)中原城市群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意義
以生態文明為視角來建設中原城市群,其意義和價值非凡。第一,有利于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觀念。人與自然的和諧,意味著生態環境的良好,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想;第二,有利于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加快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步伐;第三,有利于東中西三大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推動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拓展,形成合理的空間發展格局;第四,以生態文明為視角建設中原城市群,從根本上有利于保障農業安全,為人口密集的傳統農區建設探索有益經驗。
二、中原城市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原城市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承,有著密不可分而千絲萬縷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較為嚴重,分析這些存在的問題,對于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中原城市群的整體發展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
(一)能源消耗量大,空氣污染嚴重
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包括中部地區的河南、山西、安徽三省,并聯動輻射河北、山東兩省,這五省基本是霧霾的重災區。近年來因城市工業與家庭用車的快速發展,工業企業廢氣排放不斷增加、汽車尾車排放與日俱增,碳排放量增加,而氧氣量不斷減少,空氣凈化和調節能力日漸削弱;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中鋼筋混凝土樓房大增,林園綠地相對減少,在一些盆地城市往往形成逆溫氣象,致使大氣中的污染物和煙霧不能向上向遠處擴散。這些使得能源消耗量大且快,造成空氣污染嚴重,加劇霧霾天的形成,加劇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危害。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有待提高,很多民眾只關注到霧霾對自身身體健康的惡性影響,并未從真正根源上去遏制污染物的產生。對霧霾的防護只存在于表面,忽略了源頭的有效遏制。雖然有關環保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還市民以“碧水藍天”,但是根源的問題并未解決。
(二)水資源失衡,污染普遍
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來判斷,我國屬于中度缺水的國家。我國北方地區普遍存在資源性缺水的問題。原本缺水的狀態使得城市化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加上水資源的浪費和嚴重污染,勢必給城市群建設帶來壓力。有的城市,由于河流和水源受到工業發展與居民生活排放的廢水的嚴重污染,致使難以保證居民生活用水的清潔,造成飲水困難。有的城市,由于地下水的超量開采,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影響到地下水的循環,樹木的生長,造成井水枯竭。城市用水的緊張和工業生產用水的污染,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根源。城市居民的節約用水意識淡薄,無法從自身建設和國家發展有效連接起來,所以造成城市生活用水普遍緊張的常態。工業生產用水后排污環節的治理不嚴,凈化力度不夠,這是造成生產用水污染浪費的重要原因。
(三)土地資源供給壓力大,水土流失嚴重
城市群的發展勢必給土地資源帶來壓力。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城市群發展的重要環節,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是其中之關鍵。聯動五省發展城市化,擴大城市用地,壓縮農業用地,在征用土地的過程中,難免因為方法不或者執法不嚴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加劇水土流失。由于城市園林綠地少、樹林生長受影響,城市匯水面積大,加之不少開發建設項目的排洪設施不到位,以及其他因素如城市河道淤積,雨水不能及時滲漏和流失,極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四)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區域生態環境脆弱
農村科技落后,在土地使用過程中,對土地容易造成過度使用,且保護力度弱小。使得原本脆弱的農村生態環境更加惡劣。且在破壞原有土地生態之后,因為技術上的弱勢,觀念上的落后,對土地生態的恢復工作缺口很大。使得土地的再次使用只能是更加貧瘠或又一次傷害,造成惡性循環。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驅使下,無所節制而以殺雞取卵式的野蠻方式對待大自然,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使自然生態環境變得十分脆弱。循環和平衡規律是不能違背的,自然資源如空氣、水、土壤、樹木的光合作用等有自身的運動規律,破壞了自然法則,勢必會遭受大自然的懲罰和警告,有時會以次生自然災害的方式讓人類承擔因開發利用自然不當給自然本身帶來的不堪承受的結果。當人類深受其害時,意識到人類必須以文明的方式自覺地敬畏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中原城市群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樹立中原城市群現代生態價值觀
1. 倡導健康綠色消費觀念。中原城市群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社會大眾的整體努力。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企業生產和居民日常生活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從根源上遏制污染的產生是十分關鍵且必要的。污染源追根到底是人類造成的,從觀念上對人們進行教化,讓人們從根本的認知上深刻的領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從而自覺的為社會的穩定發展約束自己的行為,改善自己的周邊環境,保護城市整潔文明。
2. 轉變傳統經濟發展理念。中原城市群經濟的穩定和長期發展,依賴于現代的生態價值觀念。低碳、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促進中原城市群的穩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依靠的是社會全體人員的共同參與,因此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使人們對生態環境有自覺的保護意識,并能從行動上做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力軍,才能解決生態保護的根本問題,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倡導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現代生態價值觀,以期早日為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模式。
3.加強區域生態文化建設。整個社會是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建設生態文明的同時,也應重視加強區域生態文化建設。比如在社區內進行生態文化的正面宣講,給社區成員普及生態建設的理念。在學校開展生態文化的課程教育,可以帶領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一起為環境保護貢獻微薄的力量。
(二)發展中原城市群生態經濟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經濟的發展,適時調整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為現代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大膽采用新的更加環保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探索更契合的新模式,向集約節約環保模式轉變,帶動整個中原城市群的整體協調發展。
2.建立生態經濟體系。建立適合中原城市群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更好的促進整個中原城市群的穩定崛起,需要結合中原經濟發展的常態式,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革和創新,順應時代潮流,加入生態經濟的觀念,指導形成新的經濟體系。
(三)促進中原城市群生態科技發展
1. 加快生態科技創新。二十一世紀是科技世界的較量。將前沿科技運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既符合科技為人類社會服務的理念,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加快生態科技的創新,就是為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爭取時間和機會,當今社會變化之快,科技的更新換代也是日新月異,而創新就是生命力。
2. 培養生態科技人才。人才戰略是不會過時的戰略選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培養引進生態科技人才,對中原城市群的規劃發展作出長遠有利的科學指導,是中原城市群發展的保障。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依靠科技人員適時制定出調整方略,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城市群的平穩良好發展。所以,生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對于城市群的發展作用巨大。
3.完善生態科技政策制定。中原城市群的穩定發展需要政府牽頭,制定合理的生態科技政策,從宏觀上把控整個城市群的l展走向。在制定相關生態科技的政策中,要立足中原城市群的現有經濟基礎,針對不同地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時而變,制定適合特定區域的切實可行的生態科技政策。
(四)加強中原城市群生態制度建設
1. 創建區域生態政策協調機制。“五位一體”建設就是與和諧社會建設相契合的,創建區域生態政策協調機制,有利于統籌區域生態的和諧發展。另外,保護環境要從源頭抓起,不僅做好水源地保護,還要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穩步推進植樹造林和天然林的保護工程建設;加快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創建工程,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要地位;加強城市綠地濕地等的保護,還城市及市民一片藍天;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力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2. 完善區域內環境監督體系、區域聯合執法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把發展循環經濟同生態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將其統一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去。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發揮著重要作用,完善區域內環境監督體系,加快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樹立生態示范工程,對于保障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意義重大。中原城市群是涵蓋五省的大城市群,地域廣,難于統一管理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所在,加強各區域間執法部門的聯合,以及執法力度的統一,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對于整個城市群的管理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評估、政績考核及激勵機制。在推進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制度建設不規范與不健全,往往出現紕漏甚至扯皮現象,生態文明建設帶來被動和難以落實的局面。黨的“十”報告中,著重強調了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對全民進行“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的宣傳教育,幫助全民樹立環保意識,激發全民以行動進行環境保護的熱情。從長遠來看,我們要在建立健全法規政策體系、目標任務體系、標準評價體系、技術指標體系、監督檢查體系、宣傳教育體系的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各種管理制度,形成科學規范、程序清晰、職責分明、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并有監督檢查、問責制度作保障,同時,還應當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讓人民群眾有知情權、參與權、發言權與監督權,從而促進各種制度的落實,讓環保變成切實的行動。因此,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評估、政績考核及激勵機制,對于經濟區的良性發展既是鼓勵,更是鞭策。
參考文獻:
[1]王陶濤.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與中原城市群關系研究,經濟經緯[J].2016.2.
篇6
關鍵詞: 生態文明;萊蕪市;生活質量;統籌城鄉
Abstract: It is a major event concerning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improv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masses. We should really d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well by implementing the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 Laiwu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circumstanc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Laiwu Cit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iwu City; life quality;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中圖分類號 : F320.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村莊是農民生產生活的集聚地,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配套必要設施,搞好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有利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和農村生產條件,煥發農村社會活力。
一、萊蕪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萊蕪市區域面積2246平方公里,轄萊城區、鋼城區、高新區和雪野旅游區,共20個鎮(辦事處),1070個行政村,12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9萬人。通過近年來的努力,萊蕪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序開展,生態產業發展富有特色,農村環境面貌和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整個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領導重視,目標明確。自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以來,萊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始終把這項工作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首要任務來抓。一是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在2007年黨代會上,萊蕪市委、市政府就把“生態建市”作為四大發展戰略之一;2008年出臺《萊蕪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綱要》,把生態環境建設列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2011年4月份,召開全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動員大會,對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確了今后每年的責任目標和推進措施,并成立了由市住建委牽頭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二是制定政策,提供保障。下發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健全完善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社區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意見》、《關于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部門單位幫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導。市財政設立1000萬元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各區按1:1的比例安排專項資金,部分鎮、村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也相應投入了配套資金,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
(二)示范帶動,打造亮點。按照生態文明建設“三清、四改、五化”的總體要求,各鎮村根據各自實際,全部制定了整治方案,明確了整治任務,確定了整治重點,生態文明建設全面鋪開。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打造一批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帶動面上工作開展,按照下發的《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對城市建成區以外、《萊蕪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總體規劃》中確定保留的、近期未列入拆遷范圍的村莊,每年選擇100個村莊進行重點扶持,開展以“三清、四改、五化”為重點的綜合整治。
(三)部門幫扶,形成合力。根據萊蕪市《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市文明城市創建暨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動員大會精神,在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同時,選擇100個重點打造的村,采取市直、區直部門單位幫扶等措施進行重點整治,目前幫扶部門工作扎實,積極主動,在幫助村里制定整治方案的同時,強化了具體幫扶措施。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實施主體存有畏難發愁情緒。部分鎮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對村莊沒有起到應有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作用;有的村以農忙或者以村莊即將改造為理由,整治力度不夠,整治標準不高;有的面對一些實際困難束手無策或者辦法不多,存有等待觀望,畏難發愁情緒。這個問題的存在,導致工作開展不平衡,經調查,今年全市還有30%的村莊進展緩慢。
二是資金緊張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生態文明建設,鎮村是實施主體,需要投入大量的整治資金。但從萊蕪市的實際來看,鎮財政比較困難,農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基礎設施普遍較差,在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區鎮配套資金不足,經費投入難以保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工作的實施進度和質量,資金緊張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
三是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需進一步加強。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還沒有按照新的辦法運營。有些鎮還存在保潔員不到位、垃圾清運不及時、垃圾亂堆亂放等問題。農村新社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繁重,目前全市已開工建設的76個農村新社區,配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只有40%。
三、建議和措施
(一)廣泛宣傳,營造良好氛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是政府為民辦的一件惠民實事,是廣大村民所支持和歡迎的,各級建設部門要會同當地鎮(街道)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對整治比較好,面貌改變大的村莊,要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充分引導、提高農民參與的自覺性,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同時也提高了實施主體的積極性。
(二)先強后弱、抓兩頭帶中間。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要有一定的次序,要做到點面結合,才能形成系統。第一批整治重點村要以經濟好、地理優的村莊設點,盡快做出樣板,建設成為示范村,以便讓其他村有樣板可循;第二批改造的重點要放在村經濟最差的一批村莊進行;最后再對中等經濟村莊進行建設。這樣做可以在兩方面取得兼顧成效,一是可以分散工作難度。按照經濟強弱,安排整治順序,第一批是整治工作最容易的,基礎好,建設速度也快的村莊,它們能給其他村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經濟稍強的村一般會效仿,自行進行一些基礎性工作,這樣政府和建設部門就可以把精力放在經濟薄弱的村莊,集中力量來來整治。因為經濟薄弱村沒有多少財力,必須本著少花錢,干實事的原則來進行整治,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制定更加經濟實用的方案,以達到整治的效果和目標。二是可以縮小村與村之間的差距。新農村建設是要普及幾億人口的系統工程,在建設中,不要把當地村與村之間的差距再次拉大,差距拉大不利于鎮級政府管理,會產生更大的矛盾,差距小,矛盾就小,新農村建設工作才會順利進行。
篇7
關鍵詞:蘭溪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對策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分析
1.水文化宣傳方面
(1)對水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內容認識不足,忽略了在精神層次上的文化宣傳;(2)缺乏總體規劃。由于蘭溪市從事水文化研究的力量不足等原因造成其對水文化發展的總體規劃缺乏科學性、長遠性及完整性;(3)水文化創新意識淡薄。宣傳流于形式,宣傳內容缺乏對本地水利歷史、水利文化的深入;(4)水文化成果與水利建設實踐脫節。當前的水利項目偏重實用,缺乏美感和藝術氣息,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水利工程技術方面
(1)水利設施緊缺,融資渠道狹窄。因水利工程投入大、回報慢的投資特點,長期以來都以政府投入為主,資金缺乏尤為嚴重。這同時影響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工作,造成現行的水利設施防洪能力不高,居民用水環境受影響的局面。
(2)水生態保護不足,修復任務艱巨。蘭溪市的水利開發過程存在河道污染、土質變化等生態受損的現象,加之重工業發展帶來的水質污染,水生態修復任務艱巨。
(3)水景觀開發不足,管理粗放。蘭溪目前對水景觀的開發存在文化挖掘不足、管理經營粗放的問題,現存的景觀中也存在規劃局限。
3.水法制建設方面
(1)立法有缺陷,執法缺力度。蘭溪市的地方性水法內容不完備,可操作性差,缺乏整體協調性,加之執法隊伍思想認識不足,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不達要求,造成在監管和懲治方面力度不夠。
(2)水法制普及度不夠,公眾認識不足。蘭溪市目前的普法活動局限于片區,宣傳普及流于形式,力度不夠,造成多數人對水法制的內容模糊。
(3)民眾參與度不高,企業配合度不夠。民眾的水法知識不足,企業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轉變,其主動參與水法制建設的的積極性不高。這也造成了執法部門的工作困境。
二、 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分析
1.加大宣傳力度,培育水生態文化
(1)宣傳節水知識,構建節約型社會。在全市大力倡導人與水和諧發展、共存共榮的水生態意識,營造節水文化;(2)弘揚水利精神,提倡以水育人。努力將蘭溪豐富的水利文化體現在現代的水利工程中,大力宣講水利精神,讓水文化深入人心;(3)普及水法知識,樹立環保法制意識。通過宣傳普及水法規有關知識,使人民以法律視角審視生活中的用水問題,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健全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首先,結合蘭溪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的地方性水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實行有獎舉報制度,在保護群眾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便于水利執法部門發現問題和及時有效地遏制大案的發生。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定期排查,對造成惡劣影響的廠家執行法律管制,做“零容忍”,樹立執法威嚴。
3.擴寬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入資
蘭溪政府需積極推進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引導社會各類資金和力量投入水利建設,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積極籌措財政水利資金,加大對水利的專項投入。此外,應按照“多籌多補、多干多補”的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投工投勞興修農田水利設施的積極性。
4.興水利,除水害,求發展
(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良好用水氛圍。以“強塘”工程、城鄉供水工程、水環境整治工程、節水工程等為建設重點,建設“四強”水利。最終實現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防汛防災安全體系建設及已建水利工程長效管理體制建設方面有較大突破。
(2)加強水利管理,完善水利規劃。通過科學編制規劃解決好水利風景區發的目標、模式和方向等幾個重大問題。規范管理秩序,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對外輻射能力。
(3)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修復。從科學的角度合理開發和利用各種有限資源。實施河流專項處理,嚴格把控江流附近的工業排污量,對違規現象實施相應的懲罰。
三、總結
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既是實現蘭溪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建立“美麗蘭溪”的客觀需求。據調查,目前蘭溪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宣傳力度不足、水利建設受限及水法制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全市應從發揚水文化入手,通過立法建制,擴寬融資渠道,建立水法威嚴,進一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我們相信,隨著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在全市的逐步推廣,會有更多的人參與進蘭溪的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將逐步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丁惠英.加強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的幾點建議[J].水利發展研究,2007,7(8):59-62.
[2]詹衛華.水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及路徑探討[J].中國水利,2013,(9):4-6.
[3]李啟家,羅吉.加強水法制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J].農林牧漁,2004,(3):35-38.
篇8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霧霾”事件;自然觀;綠色話語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4)02001206
一、問題的提出:“霾”痛何以成殤?
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和華北地區出現了大面積的“霧霾”天氣,空氣受到了嚴重污染,尤其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和山東等地區的大中城市,“霧霾”天氣的持續時間和空氣污染程度更突出,給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例如,中央電視臺《新聞1+1》2013年1月15日報道,我國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被霧霾籠罩,截至14日零時,在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有33個城市的部分監測站點檢測數據都超過了300,這意味著這些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達到了嚴重污染,參見http:///content/65152。 。從“霧霾”天氣的出現頻率、地域分布和發展趨勢來看,當前“霧霾”天氣在我國依然存在著加重的潛在危險,而且有向西部地區蔓延的趨勢。 因此,面對“霧霾”天氣的進一步加劇和威脅,我們有必要痛定思痛,在揭開“霧霾”神秘面紗的同時,反思“霾”痛何以成殤?反思“霧霾”事件背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然觀發生了哪些錯位?反思在“綠色話語”下如何重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然觀?
(一)揭開“霧霾”的神秘面紗
從通俗意義上理解,“霧霾”天氣是指“霧”和“霾”混合后出現的一種天氣形態,其表現出來的一般特征是日照弱、能見度低、空氣質量比較差,容易對交通運輸、戶外生產、農作物生長以及人們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但從氣象學的角度來分析,霧和霾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霧是由散布在空氣中的水汽凝結而成,本身并不具有污染性,但由于霧的存在不利于懸浮在空氣中的污染物質的擴散,所以霧容易出現在污染比較嚴重的天氣中;霾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的細小固體顆粒物,粒徑一般比較小,可吸附性較強,是塵埃和病毒在空氣中傳播的常見載體[1]。“霧霾”天氣的出現,是各國工業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激化的表現。
(二)談“霾”何以色變?
最近幾年,隨著“霧霾”天氣的不斷加劇,人們對“霧霾”天氣出現了普遍的恐懼心理,而且諸如PM2.5之類的氣象學專業術語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像與空氣質量和環境污染等相關的話題也開始從人們以往的飯后談資變成日常生活關注的焦點。這一方面可以說是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環境污染加劇后人們對自我生存的被動式反應。在當下網絡信息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隨著各大媒體對“霧霾”天氣跟進式的報道和微博、論壇等新興網絡信息擴散平臺的助推,在公眾心里形成了一種談“霾”色變的群體性效應。
1.倫敦“煙霧事件”遺留的心理陰影。1952年12月初,來自工廠和住戶所排放的煙霧、灰塵以及其他氣體在低空聚集,使得整個倫敦籠罩在濃霧之中,短短4天時間,就有4 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亡,濃霧散后又有8 000多人陸續死于呼吸道疾病,這也是英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環境污染事件。基于人類自身對死亡的恐懼,“霧霾”背后如此觸目驚心的死亡數字早已給人類脆弱的心靈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近年來我國出現的“霧霾”天氣,無疑會讓人們擔心倫敦“煙霧事件”悲劇的再次上演。
2.PM2.5暗藏的致命威脅。PM2.5是指大氣中粒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細小顆粒物,可吸附性比較強,能夠攜帶大量的塵埃、病菌、病毒以及細微顆粒,PM2.5是造成呼吸道疾病和“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PM2.5可能穿過鼻腔中的鼻纖毛,被深吸入到肺部,穿過肺泡,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系統而遍布全身。同時,PM2.5是衡量空氣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早已被美國、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國納入到空氣質量監測體系[2]。從目前我國公眾的群體反應來看, PM2.5所蘊含的科學含義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但在公眾視野中的PM2.5已經蛻變成一種符號化的危險表征,其所代表的更多是一種來自于個體外在的心理恐懼。
3. “霧霾”里的生活恐懼。持續的“霧霾”天氣不僅在個體層面上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在社會層面上也會增加不穩定因素。“霧霾”天氣中較低的能見度往往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航班停飛、港口關閉和企業停產等現象。彌漫在空氣中的各種呼吸道疾病病原體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高發,“霧霾”天氣所呈現出的灰暗色彩更會加劇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壓抑心理,個體環境權益的保護現狀會直接沖擊政府決策的公信力。由此可見,生活在“霧霾”中,一層薄薄的口罩無法阻擋空氣的污濁,綠色、健康、環保的生活環境才是人類的生存之道,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得以實施的必要前提。
(三)隱藏在“霧霾”背后的秘密
“霧霾”之痛,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和心理上的恐懼,而且是對國家經濟發展中環境代價之拷問。痛定思“霾”,隱藏在“霧霾”背后的秘密并不是“霧霾”自身的神秘感,而是“霧霾”背后一場事關發展與生存、權益與利益、經濟與環境、人類與自然的價值博弈。透過“霧霾”的籠罩,我們應該反思這場博弈中的勝負得失,反思我國經濟增長背后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反思支撐我國GDP增長的發展理念,反思經濟發展所應有的價值立場,反思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錯位的自然觀,反思我國未來可持續發展戰略得以實現的具體路徑之選擇。
二、“霾”因何在:發生錯位的自然觀
(一)認識與實踐之間的錯位
在哲學中,認識與實踐是一對最基本的對立統一范疇,認識來源于實踐,認識又反作用于實踐,錯誤的認識會導致錯誤的實踐,錯誤的實踐又會導致錯誤的認識。為了將認識與實踐的規律運用于人與自然的矛盾中,馬克思借用了“新陳代謝”的概念來進行闡釋:“這個領域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3]從馬克思的自然觀論述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其所具有的生態內涵,人與自然是一種理性的交換關系,而不是單向的控制和索取。同時,該自然觀的重要特征在于注意到社會歷史發展的自然前提,把人自身的自然屬性、需要及其發展和對外界自然及環境的改變與協調相統一,人類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是一種共同進化關系[4]。以馬克思的自然觀為標尺來衡量我國“霧霾”事件背后的利益選擇和價值取向,認識與實踐之間的錯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比較突出。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過分地注重速度和效率,片面地追求經濟快速增長,但卻忽略了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以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而構建的工業體系和經濟發展模式,沒有處理好認識與實踐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這種錯位的結果使得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一定會在工業化進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倫敦“煙霧”事件就是最為有力的歷史證據。面對我國目前頻繁發生的“霧霾”天氣,應該思考我國工業化進程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如何協調認識與實踐之間的矛盾關系,在這種錯位得以修補的基礎上重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然觀,以期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的良性發展[5]。
(二)微觀與宏觀之間的錯位
微觀和宏觀是認識事物的兩個不同角度,是哲學認識論中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對事物進行微觀和宏觀的二元解析,有助于全面把握事物的特性和發展規律。自然觀作為哲學中重要的理論命題,必須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來把握。從宏觀層面講,自然觀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人類活動中必須堅持的基本立場,同時,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必須注意自身活動與其所依賴的環境之間的協調;從微觀層面講,自然觀是人類在具體的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中所應遵守的基本規則。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考察,宏觀和微觀是辯證統一的,宏觀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微觀是對事物的具體剖析,宏觀是微觀的指導,微觀是宏觀的細化。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要顧及微觀與宏觀的協調性,失衡的微觀和宏觀都是一種畸形的取向。
從微觀和宏觀的視角來反思我國經濟發展中所堅持的自然觀,其最大的遺憾就是微觀和宏觀之間的錯位。在過去資源掠奪式的經濟發展中,缺乏宏觀的規劃和整體性的戰略指導,過分地強調微觀層面的效益和發展,以局部的時空易位來轉嫁矛盾,這種“點對點”的矛盾轉移模式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宏觀層面認識和政策的失靈。就“霧霾”天氣而言,其產生的表面原因就是空氣中“霧霾”總量超過了特定區域空氣自身所能承載的臨界值,但深層原因是過分地追求區域性的快速發展而導致了“霧霾”源的過分集中,從而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從點到線再到面的惡性升級,這也就是我國中東部地區和華北地區“霧霾”天氣最為嚴重的原因。
(三)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錯位
個體與集體是哲學對事物認識和改造主體的類屬劃分,是主體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中所表現的一種具體樣態。自然觀不僅要求在集體層面上得以體現,而且在個體層面也要有所體現。自然觀所要實現的是個體與集體的統一,犧牲個體為代價的集體和犧牲集體為代價的個體都是一種錯位。基于社會主體的多元性和交叉性,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是任何形式的社會變革都必須面對的難題。
在我國以往的經濟發展中,受集體主義范式的意識形態影響,在利益分配中過度依托公權力,以國家或者集體利益為導向,缺乏對個體權益的關注,個體權益很容易被遺忘。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管是國家利益、團體利益,還是個體利益,都是人類發展與自然資源之間博弈的重要因子,雖然實現這些利益之間的均衡考驗的是決策層的智慧,但策略的失衡性總是會難以避免地影響到個體利益。“霧霾”天氣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個體健康權益的損害,當這種權益只能依靠個體自身進行救濟時,其本身就是一種利益上的錯位和失衡。
三、錯位之反思:自然觀的回歸
(一)向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回歸
我國大部分地區所出現的持續“霧霾”天氣,折射出的核心問題就是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關系。以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嚴重污染為代價的“高能耗、低產能”的傳統生產模式,違背自然觀的哲學命題,是認識和實踐發生錯位的物質表現,是不符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所要達到的目標,必須實現自然觀從錯位向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回歸。
1.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的自然觀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人與自然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馬克思明確承認自然作為人類所有活動與生存必要條件的重要性,人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與延續[6]。所以人天生對自然具有依附性,無法超越自然的范疇而存在,但是人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而與自然發生作用,同樣自然也可以反作用于人類。因此,人類要求得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這種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在人與自然之間實現協調發展[7]。把關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反映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就要求我國必須堅持正確的自然觀,科學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2.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矛盾。自然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原始的物質基礎,而發展是人類生存必要的物質轉換方式,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相互作用的客觀表現。雖然發展受制于自然的客觀性和人類的主觀性,但發展的過程并不一定完全體現為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霧霾”天氣就是一種發展與環境失衡以后最為直接的客觀表象,過度地追求發展的速度而不顧及環境的承載力,導致的結果就是諸如機動車尾氣塵、燃油塵、硫酸鹽、餐飲油煙塵、建筑水泥塵、煤煙塵和硝酸鹽等來自于生活和生產的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大量污染物質的聚集超過了環境自身的凈化能力,環境只能以“霧霾”天氣的形式進行“報復”。因此,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要處理好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環境觀,實現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循環性物質互動,這也是自然觀“新陳代謝”理論的內在要求。
3.厘清預防與治理的邏輯。預防和治理是人類在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應對環境危機的兩個基本思路,預防是在未知層面上發揮人類主觀能動性,治理是在已知層面上體現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兩者的邏輯關系是預防處于前序,治理處于后序,治理是對預防失靈以后的補充,在環境危機已經形成時,為了后序向前序進行回歸,特定時空條件下預防和治理就要進行疊加。應對“霧霾”天氣,前序的預防已經失靈,只能啟動后序的治理,但為了防止這種治理結果逆向反彈,后序的預防依然不能被忽略 在倫敦“煙霧”事件爆發后,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例如,英國政府通過潔凈空氣法案,采取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設置無煙區、禁止燒煤、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到郊區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氣污染程度降低了80%,同時為了防止類似于“煙霧”事件的環境危機再次爆發,英國政府還實施了很多預防措施。 。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充分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同時對已經出現的環境危機進行有效的治理。
(二)向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回歸
如前文所述,微觀和宏觀是認識和改造事物的兩個不同角度,既要有宏觀的把握,也要有微觀的控制,微觀與宏觀不能失調,要實現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認識思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微觀與宏觀的結合就要求我們對經濟的發展要有整體的認識和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分配、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在具體策略上應講求科學性與合理性。既要有政府的宏觀控制和協調,也要有個體行為的政策約束;既要有中長期的全面規劃,也要有區域性的短期目標,注意區域之間的協調性和政策之間的連貫性。從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視角來解決當下我國所面臨的“霧霾”困境,從微觀層面來講就是制定具體的治理措施,如控制汽車數量、整改高污染工廠、減少工業廢氣排放、加強監督管理;從宏觀層面來講就是國家要制定預防和治理“霧霾”的中長期計劃,推進工業化進程中“低碳理念”的貫徹,開發和利用新的清潔能源,加強“環保意識”教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我國以往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微觀與宏觀之間存在著脫節,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而在微觀層面上所實施的具體策略與宏觀的價值要求相背離,最終的結果就是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和社會的恐慌。因此,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汲取以往經濟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堅持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發展理念。
(三)向個體與集體相均衡的回歸
從個體與集體相均衡的角度來認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自然觀的回歸,主要是為了協調我國以往經濟發展中個體權益和集體權益錯位的現狀,不能只注重集體利益而忽視個體利益。基于主體的多元性本質,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各主體之間利益的均衡,不能以部分主體的利益為代價而換取另一部分主體的利益,要注意不同主體利益的平等保護。“霧霾”事件所體現的是一種以集體利益為導向的戰略制定模式,個體的健康權、生命權、環境權、知情權 在空氣質量的評價體系中,PM2.5是一項重要的指標,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印度等國都已將PM2.5納入到了空氣質量檢測體系中。在2011年12月21日召開的2012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PM2.5監測排出了具體的時間表:2012年在北京、天津、河北和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開展監測;2015年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監測。2012年2月,國務院了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首次增加了PM2.5的監測。 和參與權等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要實現向個體與集體相均衡的回歸,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堅持公眾參與原則。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整體架構中,公眾參與不僅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中應該堅持的原則,而且是生態文明建設中應該始終貫徹的原則。公眾參與體現的是民主原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落實,支持和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去,一方面能夠保證公眾生態權益的合理保護,使得權利主體能夠直接監督權力運行情況,跟進、了解和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狀況;另一方面能夠彌補先前生態文明建設中公權力“單一、高位、真空”運行之現狀的不足,盡量壓縮環境權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尋租空間,實現權力制約下的自然觀。
四、痛定思“霾”:“綠色話語”下自然觀的重構
(一)對接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然觀與發展觀
發展觀和自然觀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發展觀是對發展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自然觀是對人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基本認識,自然觀是發展觀的前提,發展觀是在自然觀的基礎之上概括而來的,所以自然觀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了發展觀[8]。由于受我國傳統的自然觀主客二分的錯誤引導,我國傳統的發展觀淪為了一種唯經濟主義、物本主義、不可持續的、片面的發展觀,將自然視為可以無限掠奪和攫取的資源對象,進行非理性的無節制發展,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的產量和速度,最終造成資源的耗竭、環境的污染和觀念的扭曲。
要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性發展,就必須總結以往發生錯位的自然觀和發展觀,并在此基礎之上對接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然觀和發展觀。如前文所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所應該堅持的是馬克思的自然觀,一種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自然觀,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觀。在此基礎上,生態文明建設中所應堅持的就是一種科學的、合理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正是在反思傳統發展觀所帶來的發展困境基礎上而提出來的全新的社會發展理念,它以馬克思的自然觀為基礎,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可持續的、全面的發展觀[8]。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使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等和諧發展。
(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沖突解決機制
在哲學中,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同樣面臨著諸多沖突,這些沖突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動力,當下表現最為激烈的就是先前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沖突 在較為寬泛的意義上,環境沖突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之間產生不同地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多方面對立態勢的總稱。參見吳玉麟等:《山東省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6頁。 和后序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困境。解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面臨的各種沖突,不僅需要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措施,而且需要制度層面的整體設計,從整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等多維的角度建構沖突解決機制,從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和良性運行。面對我國當下嚴重的環境沖突問題,要盡快建立健全“預防+治理”的科學應對機制,堅持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的基本原則,落實“集中精力、整合資源、合理分配、加強監督、重點治理”的方針,扎實推進環境沖突解決機制的建設。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化過程中,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個體都是重要的參與主體,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權利,也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在環境沖突的應對機制中,責任追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各主體在享有環境權利的同時也應當承擔相應的環境義務和責任。不但企業的環境行為要受到監督,各級政府、環境管理部門也必須接受監督,既防止其權力膨脹或異化,也防止其環境保護的不作為或亂作為[9]。尤其在各種環境違法事件中,執法部門一定要嚴格執法,查明環境違法事件的發生原因,追究相關主體的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責任。生態文明建設中沖突解決機制的良好運行,一方面要積極發揮沖突解決機制的內部自覺性,引導各主體的戰略決策和具體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強沖突解決機制的外部強制性,實現沖突解決機制的外部保障。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法律制度保障
法律作為維護社會關系的重要規范之一,有其特殊的社會保障功能和秩序維護價值。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法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手段之一。從立法層面講,必須制定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匹配的法律法規,以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立法為例,我國目前有關環境的立法主要有《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噪聲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氣污染防治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等。除此之外,我國要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針對新情況和新趨勢,加快相關立法進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的理想狀態。從執法層面來講,我國的執法機關要確實做到“依法行政”,科學、合理地行使國家的執法權力,將行政權力的行使限制在制度的框架之內,同時鼓勵公眾監督,將公眾監督和制度監督結合起來,防止行政權力的濫用,從而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秩序。從司法層面來講,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一套完整、可行的糾紛解決機制和違法犯罪的追究機制。由于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所涉及的主體較多、利益較廣,各主體之間的利益糾紛相對較多,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也在所難免,在司法層面進行救濟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關桂峰.十面“霾”伏,如何防護? [J].半月談,2013(3):68.
[2] 湯嘉琛.驅散PM2.5霧霾[J].中國報道,2012(1):42.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4] 汪正龍.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維度[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5.
[5] 羅文東.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與社會主義[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5.
[6] 李紅梅.馬克思的自然觀及其當代價值[J].學習月刊,2011(1):4.
[7] 韓風春.淺議生態文明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統一[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4.
[8] 薛桂波.科學發展觀的自然觀與生態文明建設[J].重慶社會科學,2011(1):4041.
[9] 張保偉.環境沖突的倫理治理機制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1(1):33.
Reconstruction of the View of Nature in Our Countr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Green Words”:
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Haze Episode”
ZHANG Yongqiang, WANG Guanqun
(School of Law,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ersistent haze weather not only brought about group psychological panic at the mention of “haze”, but also impeded seriousl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Drawing the mysterious evil over “haze”, the secret behind “haze episode” is a benefit game o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the p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the view of nature was misplaced on the three essential categories of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macro and micro, and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In the proces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ational regress of the view of nature needs to unify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combine the macro and micro, and balance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To reconstruct the view of nature in our countr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green word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view of nature and the view of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s the requisite,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s the indemnity.
篇9
關鍵詞:林業產業建設;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86
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實踐與探索,明確了“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等可持續發展理念,而在林業產業建設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事實證明,建設林業產業的同時,必須兼顧林業生態效益,方可保障生態林業的豐富性,促成林業生態體系的形成與完善,從而帶動林業產業發展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生態林業發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林業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如何在發展林業產業建設的同時,促進森林生態文明健康持續的發展,是林業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下面將對其建設路徑進行探討和分析。
1 樹立正確的觀念
1.1 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發展林業要立足于增加資源、改善生態,滿足全社會在物質、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對林業的需要。在發展林業的同時,不僅要考慮林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還應該考慮林業與農民之間的關系。人是社會人,所以在建設和發展林業的同時要考慮到農民的收入和合法權益問題,只有樹立以人文本的發展觀切實改善林業職工的物質生活條件,才能更好的促進林業的發展。
1.2 樹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發展權的道德觀
在社會發展中,有的資源是可再生的、有的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當下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發展為代價,而是要樹立合理的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發展權的道德觀。當代人在發展中不僅要利用現有的森林資源,而且要保護森林資源,最大限度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這樣才能既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要,也為后代人留下了可賴以發展的森林資源。
1.3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的長河中,人與自然經歷了一個由和諧到惡化的關系的演變。在農業文明階段,人們的生產力及其低下,對自然資源尤其是林業資源的利用和開采都處于低級階段,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逐漸進入了工業文明,生產力迅速提高,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不斷加強,于是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始了掠奪式的開采。當代社會的發展也是在重復工業文明的老路子,如果不對這樣的方式加以制止,人類文明必將衰落甚至毀滅。所以,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當代人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在林業發展中,不管是開采、培育、造林,都應該尊重自然規律,并及時的做好林業保護和恢復的工作,這樣才能促進林業和人類的和諧發展。
2 轉變生活方式
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質享受為標準,這樣的生活方式直接導致了高消費、多浪費問題的產生。生態的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破壞了生態的平衡。所以,要倡導生態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式不僅節約也更環保。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人們在追求物質發展的同時,也更多的追求精神的豐富和滿足。不僅滿足了當代人的需要,也不會對后代人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說,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式是人、社會與自然的動態平衡和協調發展。
3 弘揚森林文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文化是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血脈,是一個民族進步的精神支柱。要不斷擴大森林文化載體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它的建設和發展要依托當地的歷史文化來完成,只有重視當地的文化建設,并加以利用和改進才能使森林文化更加厚重。鼓勵森林文藝創作,擴大森林文化對外交流,就不失為一條正確的途徑。要認真落實林業救災扶持政策,特事特辦,維護好林業生產秩序,特別是防止亂砍濫伐現象的發生。對于基層清障設備比較缺乏的問題,林業相關部門還應組織人員做好幫扶工作,如疏通河道、清理枯樹等。制止亂砍亂伐現象的發生,加強對林業的監督和管理,促進林業生態文明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林業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和物質基礎,是林業產業化的重要目標。我們要認識到林業產業化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解決林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林業產業化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偉丹.淺談林業產業化發展及其生態文化建設[J].科技致富向導,2011(27).
篇10
工業文明所造成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這一理念不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利于生態文明的發展,有必要從理念上重新確立新的生態文明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觀。生態文明在理念的層面上,首先需要確立“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就是保護自己,就是愛護自己。反之,破壞自然,就是破壞人類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有必要以系統的、整體性的方法有機的把握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關系。生態文明在理念上與工業文明的世界觀不同,工業文明的世界觀認為,人定勝天,人是萬物之靈,人要征服自然,其結果必然導致天災以人禍的形式呈現。
生態價值觀是一種互利型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所尋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共同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這種價值觀要求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以期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系統的互惠互利、共生共榮和協調平衡。而工業文明的價值觀是一種極端功利型的思維方式,顯現了人類最大限度地謀取個人的、眼前的利益的景象,凸現了人類中心主義。這種互利型的價值觀認為,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產生和發展的自然前提;人類的命運與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珍惜是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兩者也并不總是矛盾,兩者也具有可協調性;并且從長遠來看,生態價值重于經濟價值應是人類的理性訴求。生態倫理觀不僅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且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研究和實踐,這種生態倫理觀,通過一種全面的,非強制性的手段來激發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進而能自覺調節人與他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自覺調節人與自然系統的交換,進而為人與自然的可持續和諧關系奠定堅實基礎。而工業文明時代倫理學更為關注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道德研究和實踐。[2]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和遵循生態學的規律,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它既包括了自然生態系統,也包括人工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多層級的動態系統和開放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人類社會及其活動是整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人類只有認識和利用生態系統的規律,才能夠在系統中生存和發展。人類的命運是與生態系統的命運緊密相聯,整個生態系統的利益包含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利益,并在人類利益之上。因此,有必要在倫理的層面上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生態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觀具在內在的統一性,三者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共同構成了人類生態文明的理念。這種理念要求人們在“天人合一”世界觀的視域中,確立人與自然之間互利型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的作用下,關注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道德研究和實踐。同時,這種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面,要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產生作用和影響。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確立了生態文明的理念。黨的十七大指出,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有必要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4]在生態文明的兩型社會建設中,要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宣傳教育,宣傳有關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相關政策和法規,倡導生態文化,形成生態文化風尚,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只有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才有可能使發展模式、消費模式實現根本性變革,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和現實訴求才可能真正實現。
二、生態文明內容的系統性:生態化發展方式、消費方式與生態化人格的統一
生態文明建設是偉大的系統工程,在生態化核心價值理念構建的基礎上,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不可或缺的三個方面是:經濟發展方式的生態化、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和人格的生態化,這三個方面緊密相聯,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如果說核心價值理念的構建居于靈魂的地位,那么經濟發展方式的生態化居于基礎的地位,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居于牽引的地位,人格的生態化則是歸宿。總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其實現任重而道遠。(封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以前的“增長”轉變為“發展”,“經濟增長”方式更為注重的是經濟的一維性,而“經濟發展”注重了包括經濟在內的多維度,開始強調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同步進行,將兩者放在一個系統內進行決策,也就是說,經濟發展不僅考慮要素結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的變化,還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因素。實現新時期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注重經濟發展方式所涉及的系統工程,不僅有經濟數量的增長,還應包括經濟結構的改善和質量的提高,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要修正工業文明的弊端,以實現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切實實現這一目標,就要積極踐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與升級,同時還必須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消費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人的消費欲望的滿足最終都轉化為對自然界的壓力。認為,消費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社會進步的調節器,消費方式是社會文明的表征,是社會文明的晴雨表。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然的消費者:消費的歷程從我們出生開始,直到我們死亡。消費方式是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消費者與消費資料相結合以滿足消費需要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費的自然形式和社會形式的統一。人類社會的消費方式經歷了從古代原始社會的弱生型消費,到農業文明時代的基本生存型消費方式,到了工業文明時代,消費主義盛行,消費主義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需要,而是將消費作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體現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費行為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消費是為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在工業文明之前,人們消費表現為對產品使用價值的需要,在工業文明下,消費者的消費更多的是按照生產經營者設計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對象進行“無意義”的消費。不止如此,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工業文明還導致了消費社會的生活方式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由工業文明所導致的消費方式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倫理問題,是關系人類社會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隨著資源、能源和環境危機的出現,呼喚消費方式的生態化。
人格的生態化是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所要求的與生態文明相適合的人格的整體轉型。生態化人格是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人的資格、規格和品格的統一,是在存在過程中的人的責任、價值和尊嚴的統一。這種人格要求對自然存有感激之心、懺悔之心、敬畏之心、謙卑之心和珍愛之心。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格的生態化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也是內在目的,是生態文明的固有之義。生態文明建設在建設內容方面除了生態化發展方式、消費方式與生態化人格,還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以及城鄉建設的生態化和區域建設的生態化等,但最為關鍵的和最為核心是是生態化的發展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態化人格的實現。這些方面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全面實現,才是真正實現生態文明。
三、生態文明實現的系統性: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四位一體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因此,它不只是經濟問題和發展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和民生問題。但同時,必須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而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在當下,首先值得關注的事情就是威脅人類生存安全的三大污染問題: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究其原因,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物的排放、生活垃圾排放和森林植被的破壞。針對這三大影響人類生存的狀況,加強水、大氣和土壤等污染防治,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是一系統工程,需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位一體才能可能實現。中央提出,重點要抓好水污染防治,以保障城鄉飲用水的安全;加強城市大氣污染治理,以提高空氣質量;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以保障食品安全。那么,是什么導致污染如此嚴重呢?究其原因,可以發現,發展方式粗放,經濟利益驅動,執法問責不嚴,體制機制的弊病等是導致污染的重要因素,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兩型社會,必須要選擇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路。為此,我們在治理污染問題上,要從“末端治理”,“生產過程控制”治理為主,轉向以“源頭防治”為主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