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災害防治預警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山洪災害防治預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山洪災害防治預警

篇1

為加強和規范中央財政山洪災害防治經費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財政部、水利部制定了《中央財政山洪災害防治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附件:中央財政山洪災害防治經費使用管理辦法

財政部 水利部

2014年1月16日

附 件

中央財政山洪災害防治經費使用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和規范中央財政山洪災害防治經費(以下簡稱中央補助經費)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資金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中央財政安排補助經費,專項支持各?。ㄗ灾螀^、直轄市,以下簡稱各?。┮约八?、農業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按照《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及《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方案(2013-2015年)》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

第三條 中央補助經費使用范圍包括:

(一)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包括前期基礎工作、防治區山洪災害調查、重點防治區山洪災害詳查、山洪災害分析評價、調查評價數據審核匯集及成果集成、調查評價業務培訓等支出;

(二)非工程措施補充完善。包括監測系統補充完善、預警系統補充完善、縣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善及各級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統建設、群測群防體系完善以及山洪災害應急保障系統建設等支出;

(三)重點地區洪水風險圖編制。包括洪水風險圖規范制度制定、洪水風險圖通用軟件開發、洪水風險圖編制、洪水風險圖管理與應用系統建設、技術培訓與技術指導等支出;

(四)重點山洪溝(山區河道)防洪治理。包括采取修建護岸、堤防等工程措施支出。

第四條 中央補助經費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鎮及景觀建設、修建樓堂館所、車輛購置、人員補貼以及項目管理費等支出。

第五條 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積極籌措資金,切實加大財政投入,確保全面完成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任務。

按照分級管理原則,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的運行維護經費由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承擔。運行維護經費定額標準由地方財政部門會同同級水利部門制定。

第六條 財政部、水利部建立中央補助經費分配獎補激勵機制,根據年度資金規模和建設任務,結合上年度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地方投入、項目建設管理等情況,確定中央補助經費分配方案。

第七條 每年6月15日前,財政部商水利部按程序將中央補助經費下達至各省級財政部門,并抄送各省級水利部門。

第八條 中央補助經費下達后,各省級財政、水利部門根據年度實施方案所確定的建設任務和組織實施要求等,統籌安排中央補助經費和地方建設資金,用于當年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各省級財政部門應按預算級次和程序及時下達中央補助經費,加快預算執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第九條 由水利部、農業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組織實施的項目,中央補助經費列入中央本級部門預算,預算編制按部門預算管理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條 財政部、水利部組織對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情況開展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結果與中央補助經費安排掛鉤。各省級財政部門會同水利部門具體組織實施本省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的績效評價工作。

第十一條 中央補助經費支付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有關規定執行。中央補助經費使用中屬于政府采購管理范圍的,按照政府采購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二條 中央補助經費使用單位應當加強對中央補助經費購置的物資材料和設備、設施的管理。

第十三條 中央補助經費??顚S茫魏尾块T和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擠占挪用。

第十四條 下達地方的中央補助經費連續結轉兩年及以上仍未使用完畢的,一律視同結余資金,收回地方同級財政統籌用于農田水利建設。

水利部、農業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按照《財政部關于印發的通知》(財預〔2010〕7號)要求,將中央補助經費結余資金全部統籌用于編制以后年度部門預算;對于中央補助經費結轉資金,在編制以后年度預算時,應根據項目結轉資金情況和項目年度資金需求情況,統籌安排財政撥款預算。

第十五條 各級財政、水利部門要加強對中央補助經費使用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 中央補助經費使用單位應當自覺接受審計部門、財政部門以及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及時提供相關資料。對中央補助經費使用管理過程中存在財政違法行為的單位及個人,依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進行處理。

第十七條 各省級財政部門會同同級水利部門根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并報送財政部、水利部備案。

篇2

一、項目概況

(一)項目范圍

項目范圍涵蓋全區所有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鎮(街)、村(社)。

(二)項目實施內容

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內容由監測系統、預警系統、縣級監測預警平臺、群測群防體系等部分組成,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山洪災害普查、危險區的劃定、臨界雨量和水位等預警指標的確定、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責任制組織體系建立、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編制和完善以及宣傳培訓演練等。

(三)項目進度

按照省市要求及我區實際情況,確保在汛前(4月15日前)完成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在年底前完成項目的建設。

二、項目組織

(一)建立組織,加強領導。區政府已成立區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林水局。

(二)明確職責,加強協調。為順利推進項目的開展,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相關工作。具體職責如下:

區林水局:牽頭做好辦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導與落實全區山洪災害普查和危險區劃定工作,并負責《區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的編制落實工作,全面把好技術關,同時積極做好與省市有關部門的銜接工作;

區城管辦:充分發揮防汛辦職能,協助做好辦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根據區防汛工作的實際,結合已建的基層防汛體系,牽頭做好《區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的建設、管理、運行等相關工作。

國土分局、之江國土分局:提供地質隱患點、地質災害監測體系等相關詳細資料,并對相關鎮街的普查內容做好技術指導;同時配合做好項目實施方案審核及項目建設的協調工作;

區財政局:按照國家、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將本次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的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按時撥付;同時協調處理建設過程中的相關政府采購事宜。

區信息中心:根據山洪災害防治要求,為山洪災害監控系統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有關鎮、街道: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落實專人負責;做好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實施方案編制相關原始資料(山洪災害普查和危險區劃定)的實地調查、資料收集與填報工作;同時配合區城管辦做好相關措施建設工作。

三、項目流程

(一)方案編制單位的確定

根據我區實際情況,為節省時間盡快落實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采取競爭性談判的方式確定方案編制單位。

(二)實施方案編制及申報

實施方案由區林水局委托資質單位編制,完成后由林水、財政、國土等部門聯合行文,于4月1日前報市林水局初審,4月15日前報省級審核。實施方案應符合國家和行業有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及省防辦制定的《實施方案編制大綱》、《山洪災害防治縣級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技術要求》等。

為確保實施方案的及時編制和項目的順利申報,亟需完成山洪災害普查、危險區劃定、預警指標確定等工作。具體工作方案如下:

1、山洪災害普查和危險區劃定:具體由各鎮街按要求組織完成,方案編制單位全程參與,區林水局、區城管辦、國土局、等部門負責技術指導并提供各職能部門的相關資料。

2、鎮街和小流域臨界雨量、水位等預警指標確定:由林水局牽頭,國土局、區城管辦配合,由方案編制單位組織實施,在普查的基礎上確定。

3、時間要求:要求3月20日前完成山洪災害普查、危險區劃定、預警指標確定等工作。

(三)建設與運行管理

實施方案批復后,由區城管辦牽頭,區林水局配合,按照實施方案要求,組織做好項目的實施工作,并在2012年12月底前完成建設。項目建成后,按照上級部門制定的運行管理制度,通過落實運行管理制度、經費、人員,確保系統正常運行,發揮最大效益。

(四)項目驗收

根據《省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驗收辦法》的規定,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完成后,項目驗收分為專項驗收、初步驗收及竣工驗收三個階段,區林水局、區城管辦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項驗收,并逐級報請市林水局、省水利廳組織驗收。

篇3

關鍵詞:開縣;山洪;防治措施,成效

中圖分類號:G353文獻標識碼: A

一、基本情況

開縣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區到大巴山南麓的過渡地帶,東鄰云陽、巫溪兩縣,南傍萬州區,西與四川省的開江、宣漢兩縣交界,北與城口縣相連,地跨東經107°55′48″~108°54′,北緯30°49′30″~31°41′30″之間。受太平洋、印度洋季風及西風環流和青藏高原氣旋影響,由于多元地貌、立體地形,形成氣候資源豐富,溫度差異大、立體氣候明顯的特點,總的表現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受臨近大巴山,形成一字梁山系和南部鐵峰背斜兩個多雨中心地帶,夏多暴雨。全境屬長上干小江支流,約占該流域面積的80%,流域內水系發育、山溪山溝多,境內東河、南河、浦里河等三條河流縱貫全縣。

二、山洪災害成因及現狀

山洪災害是指由在山丘區由于降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災害。山洪具有突發性、水量集中、破壞力大等特點,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員傷亡,毀壞房屋、田地、道路和橋梁等,甚至可能導致水壩、山塘潰決。

開縣是山洪災害的高發區和重災區。多年來,在各級黨政領導關懷下,對轄區內洪水災害易發的重點河段修建了一批堤壩、護坡等防洪工程設施,并編制了全市及縣主要河流的防洪規劃、流域水土保持規劃、流域山洪溝工程規劃、流域環境綜合治理與保護規劃等。但是,由于過去修建的工程建設標準不高、配套不全、老化失修嚴重,防災能力十分有限,且效益不斷衰減,山洪災害點多面廣,多數處于無設防狀態,一旦山洪暴發,防不勝防。

三、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

為提高我縣山洪災害防監測預警能力,按照重慶市統一部署安排,2013年開縣建設完成縣級山洪災害預警平臺。建設完成自動雨量站19個,簡易雨量站229個,自動水位雨量站19個,實施水庫水位雨量站點7個,簡易水位站10個,預警平臺結合山洪災害防治預案形成了完整的山洪災害監測預防體系。通過建設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能有效對本縣范圍內暴雨中心及重點區域的降雨、水位進行實時監控,實時收集主要控制點的水雨情信息,并進行匯集分析,實現對山洪災害進行有效監控;通過預警平臺、預警系統建設,為決策者提供科學決策指揮依據,形成快速有效的預警能力;通過編制防御預案,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加大山洪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培訓,提高人們群眾對山洪災害的認識水平,提高防災避災意識,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最大限度減輕山洪災害損失及群死群傷事件。

開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后,共覆蓋3959km2的山洪災害防治區,有效保護危險區內近47.15萬人的安全??h防辦利用監測預警系統監測的水雨情信息,根據雨量、水位預警指標進行實時預警,并根據預警指標啟動預警響應;通過建設簡易雨量和水位站,強化群防群測體系、完善防御預案、宣傳防御知識、演練防御過程,提高全民防災避災意識,增強避險保安能力。

四、成功預警案例

2014年8月11日凌晨,縣防辦值班人員通過監測預警系統發現龍安水庫雨量站5~6時1小時雨量達24mm,3~6時3小時累計雨量達43.3mm,6~7時1小時降雨量達28.8mm,鑒于降雨強度大,根據監測數據馬上召開緊急會商會,會議期間,又監測到7~8時1小時降雨量達43.3mm,會議決定于11日8:30啟動普里河防汛搶險應急預案,并對下游相關鄉鎮政府啟動防汛搶險應急預案的通知,督促其時刻觀察所在河道水位上漲情況,同時用銅鑼、口哨沿途沿街預警,工作人員帶領群眾根據預案制定的轉移路線進行群眾疏散轉移,在預案制定的臨時安置點集中安置。

在救災過程中,我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發揮效益顯著,一是監測系統對實時雨情的監控,為領導決策提質提速;二是預警系統及銅鑼、口哨等預警設備及時預警,方便快捷,使群眾轉移迅速,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物資增加了搶險隊員及被困群眾的安全感;三是預案的可操作性使群眾在轉移路線的指示下,第一時間轉移群眾至安置點;四是宣傳工作到位,使群眾水患意識增強。

五、結語

開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項目建設已初見成效,成功預警了2014年“8?11”洪水,極大地發揮了防洪減災效益,有效地避免了人員傷亡,將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但是在初步收益的同時,我們更要梳理出問題和不足,為后續建設形成有價值的參考借鑒。今后的建設中仍要加強幾個方面工作:抓好建后管護工作,確保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長期有效發揮效益,不斷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使其成為真正的保民工程。

參考文獻:

[1]四川省電力廳. 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手冊. 1984.

[2]重慶江源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2014年開縣防汛搶險應急預案. 2014.

[3] 顏勝堯.水庫預泄在淡溪水庫防洪調度中的應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9(4),57-58.

[4] 梁文章.石佛寺水庫20100720暴雨洪水分析 [J].東北水利水電,2011,29(3):49-50.

篇4

Abstract: In the afternoon of July 22, 2015,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in the south of Helan Mountain, resulting in the flooding of several mountain torrents on the west side of Minning Town, Yongning County. In the afternoon of August 10, similar rain occurred again, the flood flowed into the transverse groove detention library by the flood channel guide. The two floods caused Minning town north five ditch flood reservoir flood gate being destroyed, much flood guiding embankment water surface protection slope collapsed, multiple channel damaged, and some grapes are buried. The Helan Mountain East Mountain flash floods gave us a wake-up cal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lood disaster based on the two flood disasters caused by precipitation in Yongning on 15/07/22 and 15/08/10, to fi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orrential disaster in the east of Helan Mountain, master the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features, topography, socio-economy, historical torrential flood, water-related project and mountain torrent ditch basic situation and establishes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survey results database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evaluation and prevention of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data support for setting up the early warning index threshold reasonably in the mountain torrent warning system.

關鍵詞:賀蘭山東麓;山洪災害;山洪災害防治基礎數據;山洪預警系統

Key words: east of Helan Mountain;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asic data;mountain flood warning system

中圖分類號:TV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1-0131-04

0 引言

永寧縣是寧夏2014年度山洪災害調查評價縣之一,地處寧夏銀川平原引黃灌區中部,東臨黃河、西靠賀蘭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的郊縣,位于銀川市區以南。山洪災害主要由暴雨產生,多為短歷時局地暴雨,年際變化大,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洪水特性與暴雨特性相應,匯流時間短,來勢兇猛,暴漲暴落,一般洪水過程約3~6h左右,山洪災害的突發性、區域性、季節性較為明顯,致使山洪的危害性、破壞性極強,造成損失較大。

2010~2012年,按照水利部和財政部的統一部署,寧夏進行了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在山洪災害防治縣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域建設了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近年來發揮了很好的防災減災效益。其中永寧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共建設22個自動雨量監測站、5個自動水位監測站,并配備大量的簡易雨量監測站和簡易水位監測站;在縣級建設監測預警平臺,縣及鄉(鎮)、行政村配置各類預警設施設備;編制和完善縣、鄉、村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建立縣、鄉(鎮)、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同時利用多種方式宣傳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對各級責任人、技術人員進行山洪災害專業知識培訓和技術培訓,組織開展山洪災害避災演練等。

但是,在前期開展的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中,受投資和技術限制,已建設的預警體系不能滿足科學防御的要求。大多沒有調查分析小流域基本情況,主要憑經驗確定預警指標和可能受到山洪威脅的行政村及其大致位置,沒有進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劃定的危險區沒有與降雨和洪水頻率建立對應關系,范圍偏大。因詳細的調查評價工作沒有展開,無法針對不同小流域進行降雨和徑流分析,預警指標閾值的確定只能依據經驗和零散的研究成果,合理性有待繼續論證。

永寧縣山洪災害分析評價工作基于國家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山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部署與安排進行,在山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通過收集處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文、地形地貌等基礎信息;充分利用GIS、衛星遙感、水文分析計算等技術手段,提取相關的數據;結合山洪災害現場調查資料,進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定性分析確定受山洪威脅的居民區,評價沿河村落山洪災害現狀防御能力,科學劃定危險區;結合沿河村落河道斷面測量和水文調查,較為全面和準確地掌握山洪災害危險區小流域暴雨洪水基本特征及人員與財產分布情況,分析降雨、洪水與災害之間的關系,分析計算臨界雨量和臨界水位,為進一步提高永寧縣山洪災害防治能力,科學設定預警范圍,制定防御預案提供基礎支撐。

1 山洪災害防治現狀

永寧縣各鄉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山洪災害隱患,危害程度重,分布范圍廣,山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多年來,由于治理資金有限,大多山洪溝沒有得到有效治理。且治理工程多是護坡工程,沒有控制性工程,未能實現防御洪水向利用洪水的轉變。尤其是近年來地質災害較為普遍,且永寧縣堤防防洪標準低,防洪能力弱,存在影響安全度汛的隱患。防洪工程共有二旗、橫溝2個攔洪庫及黃河標準化堤防和閩寧鎮西部攔洪堤兩座攔洪堤。防洪工程標準低,隱患多,難以抗御較大洪水的襲擊。要對縣內山洪溝、泥石流溝及滑坡進行全面治理,在短時期內難以實現,所以必須推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進行合理規劃、綜合治理,分期、分批治理,逐步改善該縣自然環境。

2 150722與150810降雨情況對比分校

賀蘭山南段較少發生短歷時暴雨并引發洪水,2015年連續的兩場暴雨引發山洪,實屬少見。比較兩次降雨,均發生在對流強烈的盛夏下午,暴雨中心均在賀蘭山深處,且雨勢由西向東消弱。7月22日較之8月10日雨強更大、持續時間更短,賀蘭山地區這樣的短歷時暴雨更容易引發山洪。小石頭、大井子、新井站在流域上游,北五溝、北一溝、北二溝、大井溝站在流域出口,比較兩日降雨情況,7月22日各流域中下游降雨量較大,8月10日各流域上游降雨量較大。兩場降雨情況對比情況見表1。

3 150722洪水情況

3.1 調查洪峰流量

2015年7月22日的降雨強度大,歷時較短,時空分布相對集中,局地產流較快。22日16時左右,北五溝攔洪庫以上各山洪溝道相繼發生洪水。洪水發生后,寧夏水文水資源勘測局迅速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現場對行洪溝道進行洪水調查。經調查,此次暴雨產生洪水的溝道主要有北一溝、北二溝、北三溝、柳渠溝、北五溝、北六溝等,北一溝、北二溝、北三溝、柳渠溝等四條溝道的洪水通過導洪堤進入北五溝攔洪庫北側的導洪溝,調查洪峰流40m3/s,北五溝調查洪峰流量93.0m3/s,北六溝洪水進入南側導洪溝,調查洪峰流量3.35m3/s。洪水經由北五溝及兩側導洪溝進入北五溝攔洪庫,致使北五溝攔洪庫泄洪建筑物被沖毀。各溝道調查洪峰流量統計見表2。

3.2 入庫洪水總量

3.3 潰壩下泄流量

經過走訪調查,北五溝攔洪庫潰壩時間為2015年7月22日晚19:30左右。泄洪開始至結束歷時為10.5小時,在距離壩堤決口下游400米處,布設洪水調查斷面,調查的洪峰流量為83.9m3/s。

按洪水總量W=0.19*T*Q/10000式;

經過分析計算,潰壩下泄洪水總量60.26萬m3。

3.4 災情

2015年7月22日,暴雨洪水造成北五溝攔洪庫泄洪閘段被沖毀,潰壩缺口近20米。洪水由北五溝下段泄入橫溝攔洪庫,造成行洪溝道部分砌護石墻邊坡、過水建筑物沖毀,兩岸部分農田被淹沒。北側攔洪壩中、上段多處洪水沖刷塌岸,尤其是山洪溝道匯入處迎水面坍塌嚴重,個別地方攔洪壩僅剩一半寬,北側攔洪壩上段山洪溝道內一些軍事設施被洪水淹沒,水文監測設備沖毀。洪水泄入橫溝攔洪庫后,經泄洪道退入西干渠,未對西干渠造成危害。經對洪水淹沒區實地走訪調查,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及重大財產損失。

4 150810洪水情況

4.1 調查洪峰流量

2015年8月22日,受短歷時強降雨影響,22日15時左右,北五溝攔洪庫以上各山洪溝道再次發生洪水。經調查,此次暴雨產生洪水的溝道主要有大井溝、北一溝、北二溝、柳渠溝、北五溝、北六溝等,大井溝、北一溝、北二溝、柳渠溝等四條溝道的洪水通過導洪堤進入北五溝攔洪庫北側的導洪溝,調查洪峰流量52.4m3/s,北五溝調查洪峰流量58.7m3/s,由于北五溝攔洪庫在上次洪水中受損,洪水直接匯入南側導洪溝,南側導洪溝調查洪峰流量88.8m3/s。匯集的洪水由南側導洪溝經北六溝及導洪溝退入橫溝攔洪庫。各溝道調查洪峰流量統計見表4。

4.2 入庫洪水總量

洪水總量計算方法同3.2。經計算,北側導洪溝調查洪水總量25.09萬m3,北五溝調查洪水總量34.13萬m3,北側導洪溝和北五溝的洪水匯入南側導洪溝,南側導洪溝調查洪水總量60.74萬m3。退入橫溝攔洪庫的洪水總量即為60.74萬m3。匯入橫溝攔洪庫洪水量統計見表5。

4.3 兩場洪水對比分析

7月22日降雨量少于8月10日,但前一場降雨更為集中、雨強更大,引發的山洪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均大于后一場。7月22日,匯入北五溝攔洪庫的洪水主要來源于北五溝,相對較大的洪峰流量具有較強的破壞力,較大的洪水總量給攔洪庫造成更大的負擔,是造成泄洪建筑物損毀的主要原因。8月10日,洪水來源更為分散,北五溝上游四條溝道匯入北側導洪溝的洪水量與北五溝的洪水量相近,北五溝洪峰流量較22日為小、洪水歷時長、洪水過程較為緩和,洪水總量較小,洪水最終匯入橫溝攔洪庫,對壩體沒有造成損壞。如表6所示。

5 結論

2015年“7下8上”的防汛關鍵期,賀蘭山中南段的兩場短歷時暴雨造成永寧縣閩寧鎮北五溝及周邊溝道接連暴發山洪,7月22日的暴雨洪水造成北五溝攔洪庫泄洪閘沖毀近20米的后果,8月10日的洪水經由導洪溝進入橫溝攔洪庫,未造成災害。對比兩場降雨、洪水數據,得出一定規律,總結如下:

①洪水大小受降雨強度影響。賀蘭山南段降雨稀少、蒸發強烈,土壤含水率極低,各山洪溝道流域小、地勢陡、匯流速度快,屬于典型的超滲產流區域。對比兩場暴雨,722暴雨歷時較短、雨強較大、降雨更集中,810暴雨面平均雨量較大、點降雨量較大,但722洪水的洪峰流量及洪水總量均大于810洪水。這一區域受特殊自然因素影響,在同一量級的情況下,降雨強度對洪水的影響較大。

②洪水大小受匯流距離影響。小石頭、大井子、新井雨量站位于北五溝、大井溝、柳渠溝上游,810暴雨中這兩站的雨量均大于722暴雨,但由于位于流域上游、匯流距離長,形成的洪水洪峰流量較小、洪水歷時較長。賀蘭山地區流域面積小的山洪溝道遍布,產流機制復雜,匯流速度快,洪水多隨著短歷時強降雨呈現陡漲陡落的特征。由于地理條件限制,不能在所有溝道上下游均設立水文監測站點,而該區域小范圍短歷時強降水易發,暴雨中心難以監測,這一區域的洪水預報一直都是我區洪水預報工作的瓶頸。對已發生暴雨洪水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對賀蘭山地區不同區域山洪災害的預警。

6 完善山洪災害預警系統對策

通過本次分析評價,已經得到了6個評價對象危險區分布圖、各級危險區人口分布、預警指標等成果,應當充分運用好這些成果,進一步改進站點預警信息的關聯、預警指標改進等工作。基于現有成果,針對縣級平善和鄉村級監測預警網絡改進,預警系統中預警指標改進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①對于縣級平臺而言,自動雨量站會報送數據,因此,可以考慮以自動雨量站為中心,采用泰森多邊形法等方法劃定雨量站覆蓋的空間范圍,作為預警范圍。

②對位于小面積(F≤50km2)流域幾何中心沿河村落,可以重點考慮將其簡易雨量站測得的雨量與預警指標對比,作為全流域預警的參考;對位于面積較大流域(50km2≤F≤200km2)幾何中心沿河村落,應當根據當地降雨點面關系考慮雨量轉換后,與預警指標對比,作為全流域預警的參考。

③對于狹長形的小流域,應當將上游沿河村落雨量預警信息與下游村落相關聯。

7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表明,賀蘭山東麓特殊的地形地貌、氣候原因等是形成山洪災害的重要原因,流域面積小的山洪溝道遍布,產流機制復雜,匯流速度快,洪水多隨著短歷時強降雨呈現陡漲陡落的特征,山洪發生具有突發性和群發性,且跟隨季節而變化,破壞力極強。而局部強降水是山洪暴發的關鍵性因素。其中,地形地貌與地層巖性是客觀條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不可控因素。而局部強降水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小,主要也取決于客觀的氣象條件與地勢特征,通過人為活動短期內難以施加干預。

因此,在賀蘭山東麓的山洪災害防治的問題上,應當加大對人為因素的管控力度,通過對“人”的因素的管理,促進對環境因素的優化,以期改善自然環境,減少山洪災害發生的幾率。在施行長期防護措施的同時,注重短期措施的有效性、反應靈敏性,實現對山洪災害的有效防治。

參考文獻:

[1]數據來源:寧夏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永寧縣閩寧鎮150722與150810暴雨洪水分析報告.

[2]涂勇,何秉順.山洪災害防治工作需處理好八個關系[J].中國水利,2014(23).

[3]李昌志,郭良,劉昌軍,孫東亞.芻議山洪災害分析評價[J]. 中國水利,2014(18).

篇5

關鍵詞 山洪災害;類型;特點;成因;防治;皖西大別山區

中圖分類號 P426.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1-0236-02

皖西位于大別山腹地,全市面積17 976 km2,其中山區面積8 236 km2,人口670萬人。由于種種原因,山洪災害在該地區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幾乎每年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需要注意的是,該地區70%以上的山洪主要是由工程興建和森林過度采伐造成的。據地質災害汛前排查統計,2016年皖西大別山區共有地質災害隱患429處,其中崩塌147處,滑坡177處,泥石流8處,不穩定滑坡97處。據2016年六安市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數據,在這429處地質災害隱患中,因筑房修路、礦產、水利開發等人類活動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約占80%。地質災害的增加會給國民經濟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威脅。因此,正確認識皖西大別山地區地質災害的現狀、成因及發展規律,對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

1 山洪災害的基本類型

山洪主要發生在山區流域面積比較狹小的河流或周期性流溪中。一般來說,山洪暴發時間比較短暫,但危害極大,會導致諸如房屋田園被毀、交通通信中斷等后果。山洪可分為一般性山洪、稀性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和稠性泥石流。一般性山洪流體密度小于1.1 t/m3,稀性泥石流的密度為1.3~1.8 t/m3,高含沙山洪的密度為1.1~1.3 t/m3,稠性泥石流的密度大于1.8 t/m3。

結合皖西大別山區域的地形與地勢,將山洪災害分為2種類型:第1種為溪河洪水災害。由于用水和交通的要求,沿河兩岸是最易遭受洪水威脅的地區。第2種為泥石流災害。2010―2015年間僅金寨縣湯匯等8個鄉鎮發生較大山洪泥石流的就達38處,沖毀農田約433.33 hm2,其中2015年6月28日強降雨形成的山洪災害在湯家匯鎮境內還造成了自2005年“泰利”臺風以來最大的一次人員傷亡事故,2016年6月30日又在金寨縣吳家店鎮境內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從分布上看,皖西大別山區的金寨、霍山、舒城三大山區縣為山洪重災區。

2 山洪災害的基本特點

皖西大別山區的山洪災害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特點。

2.1 山洪突發性強,預報預防難度大

山洪災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強度大,導致山洪發展迅速,突發性極強,從而對山洪的預報與預防難度加大。

2.2 山洪破壞力強,易造成人員傷亡

由于山洪沖擊力強,破壞性大,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根據金寨縣“6?28”救災時不完全統計及后期調查數據,以2015年6月28日皖西大別山境內的湯家匯發生的山洪為例,3 h內降雨量達370 mm以上,局部甚至可達500 mm以上,僅此一次就導致地一個小鎮發生大小山體滑坡180余處,崩塌320處,形成大小山洪泥石流7處,強降雨引發山洪造成的各類傷亡人數達7人,金寨縣城至湯家匯鄉鎮公路多處崩塌致使交通中斷,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 000余萬元。

2.3 山洪災害發生的季節性強、頻率高,具有周期性特點

降雨量的多少與山洪暴發的頻率具有顯著相關性[1]。皖西大別山區的幾次規模較大的山洪均發生在6―9月降雨高峰期,山洪災害發生時間也與降雨同步,比如2015年6月28日和8月10日,大別山腹地金寨就連續發生2起較大山洪,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2.4 山洪災區數量多、損失重,災后恢復困難

由于地形等原因,皖西大別山區山洪分布廣、來勢猛、漲水快、流速大、破壞力強,其突出表現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毀、交通中斷等,嚴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 山洪災害的成因

3.1 降水是引發山洪災害的最直接原因

皖西大別山地區位于南北氣候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季節氣候突出,年平均降雨量900~1 600 mm,極易造成山洪災害。根據山洪災害的分類統計,長歷時、高強度的降雨會使山洪暴漲,加之雨水沿巖石裂隙滲入地下,導致溜塌、蠕動、淺層滑坡及泥石流大量發生[2-4]。

3.2 復雜的地層巖性是導致山洪災害的基礎因素

地質構造是導致山洪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皖西大別山地處我國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山體主要由元古代―中生代的變質巖、嚴重風化的石灰巖、片麻巖等組成,巖層以褶皺為主,并處于弧形構造帶和新華夏接合部位,活動斷裂發育。陡峭的地形地貌(坡度一般為1/500~1/50)為洪水、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強大的勢能,進而誘發泥石流和滑坡等災害的發生[5-8]。

3.3 人類活動是引發山洪災害發生的重要誘因

植被破壞會加重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積抬升,降低調洪和過水能力。由于人類挖坡開荒、村鎮建設、擠占河道等無序的活動,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環境的持續惡化。此外,改河造地、縮窄河道等人類活動也會加劇山洪災害的發生。

4 山洪災害的防治

根據皖西大別山區的地質條件和災害成因,對山洪等地質災害的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原則,治理時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4.1 工程防治措施

4.1.1 對山洪溝和泥石流溝應采取疏浚河道、開辟泄洪道的工程措施。一是可以采取在上游建庫攔蓄、修建堤防等措施;二是對存在險情的水利工程進行除險加固;三是可采用監測預警、工程治理等措施防治山洪滑坡[2]。

4.1.2 混合應用植被修復和截水溝等措施保持水土治理。一是可以采用植樹種草等植物措施以及等高帶狀耕作、等高溝壟種植、橫坡栽植、間作套種等保土耕作措施。二是可以修筑山坡截水溝、排水溝、蓄水池等工程措施。

4.2 非工程防治措施

4.2.1 政府重視,加強宣傳。各級政府應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加大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災知識,增強全社會保護地質環境和防災減災的意識,使廣大群眾懂得如何進行山洪的自測、自報、自救、自治,化被動治災為主動防災,從而使防災減災工作走上日?;?、社會化、法制化軌道。

4.2.2 做好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繼續堅持“_發利用與保護環境并重”和“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利用誰補償”的方針并切實執行到位,以此增強治災責任和減輕國家負擔,特別是城鎮擴展規劃、大中型工程、新農村建設規劃點等人類重點活動處,必須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和防治計劃,以把人為活動帶來的災害隱患降到最低。

4.2.3 運用高科技建立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災害決策等支持系統。建立準確高效的采集、傳輸系統,收集流域內降水等信息;建立氣象水文監測、數據處理、地質預報和災害的預警、通訊、防治指揮以及災害評估等系統,以便快速、準確、詳實地提供各類數據,以提高防災救災能力。

4.2.4 完善山洪災害防治的法規政策體系。強制性進行山洪災害風險區控制和管理,防止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特別要使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內退耕還林和移民搬遷、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不斷健全與完善。

5 結語

山洪災害本身非常復雜和艱巨,防治山洪在做好預防措施的同時,更重要的在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夠實現山洪防治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6 參考文獻

[1] 張志彤.我國山洪災害特點及其防治思路[J].中國水利,2007(14):14-15.

[2] 周后福,吳文玉,江雙五,等.大別山區山洪災害預警模型的建立與應用[J].災害學,2012(2):49-53.

[3] 樊建勇,單九生,管珉,等.江西省小流域山洪災害臨界雨量計算分析[J].氣象,2012(9):1110-1114.

[4] 唐余學,廖向花,李晶,等.基于GIS的重慶市山洪災害區劃[J].氣象科技,2011(4):423-428.

[5] 趙然杭,王敏,陸小蕾.山洪災害雨量預警指標確定方法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1(9):49-53.

[6] 王仁喬,周月華,王麗,等.湖北省山洪災害臨界雨量及降雨區劃研究[J].高原氣象,2006(2):330-334.

篇6

關鍵詞:小流域 山洪災害 防御對策

山洪災害是由強降雨引起的一種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在一些坡降大或者洪水陡漲陡落的流域地區,大部分山洪災害頻發流域都是地形破碎,每年的汛期一般是山洪災害的高發期。現在山洪災害成為了一個突出問題,我國今年因山洪災害帶來的人員死亡占洪災的50%以上。為貫徹落實防洪精神,需要在全國范圍開展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工作。

1.小流域山洪災害的原因

導致小流域山洪的因素很多,大概分為自然和社會的兩種屬性。它的形成發展以及危害程度由包括降雨和地形地質在內的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等在內的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

(1)地形條件影響。地形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影響山洪災害的重要因素。我國地勢整體西高東低,山丘面積大,占總面積的高于2/3,而且呈階梯狀形態分布。在階梯過渡地帶以及山系邊緣地帶,山地坡度可以達到30°~50°,河床陡瀑布多,非常容易形成山洪災害。此外,如此多的山丘區導致地質構造變得復雜,縱向構造以及歹字形構造非常多,對泥石流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小流域越多為源短坡陡或者水斷面窄的地形,這就為洪水快速匯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條件,所以使得山洪更容易發生。

(2)水源條件影響。誘發山洪災害的直接因素就是降雨,山洪和降雨誘發的泥石流災害與降雨量以及降雨強度有很大的關系。多數情況下降雨量大就是意味著降雨的激發能力強,容易產生泥石流、洪水災害以及滑坡災害等。雨水強度大的時候會迅速匯聚在地表形成徑流從而引洪水,降雨時間多時徑流量相對就大,因此雨水對巖體土壤的侵蝕就相對加強,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產生就更加頻繁。小流域洪水的要在大量、快速的水源下才能發生,一般在降雨充沛、暴雨或特大暴雨出現頻繁的地區容易產生災害。

(3)植被條件。小流域山洪災區一般處在社會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當地村民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山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有的地方將植被廢除從而改種收入好的經濟果林,這樣就造成了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山洪更容易產生。

(4)經濟社會因素。為了發展經濟,很多山丘區資源開發活動非常頻繁,受人多地少的制約,人類活動已經劇烈擾動了地表環境,加劇山洪災害。而山丘地區居民房屋一般在河灘邊,遇到山洪滑坡或者泥石流暴發就極易給人員以及財產帶來損失傷亡。而在山丘區的城鎮同樣也由于經濟因素經常受淹損失嚴重。山丘區的水庫雖然數量多,但是分布廣標準低、質量低而且管理落后,很容易失事造成下游毀滅性的災害。

2.小流域山洪災害的主要特點

山洪災害隨著不同區域的降雨以及經濟活動和地形的不同會表現出時間分布以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很大的不同。我國小流域的山洪災害特點有下面幾點:

(1)可預見性小,突發性強。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災害突發性強而且預測預報的難度大,我國山丘區一般坡高谷深而且匯流較快,導致洪水暴漲暴落,降雨的高強度使得從降雨到山洪災害形成一般只要幾小時, 甚至小于一小時,再者短時暴雨沒有分布地域性規律、科學設施的落后,給山洪預測預防預警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2)破壞性大。山丘區大多溪河密集,山高坡陡,人口和財產分布在一些較低平地上,這導致短時間的洪水過境就能造成很大的災害產生。洪水匯流快使得產生的泥石流沖毀能力很強,當大中型的泥石流暴發時,所過的地方遭受的就是毀滅性打擊?;麦w的下滑盡管需要一定時間,有的一晝夜只有幾厘米,有的幾個月幾厘米。但如果有外界條件的誘發,滑坡速度可能會突然增大,坡面徑流快速匯集流速大,造成無法預料的巨大損失。

(3)山洪災害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山洪災害在暴雨的激發下產生,因此與暴雨的發生時間有關系。我國各不同區域的降雨有不同的特點,這就使得山洪災害有很強的區域性。西南、秦巴以及江南丘陵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山洪災害較多,而干旱的西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地區山洪暴發頻率相對較低,發生暴雨及大暴雨從而導致山洪災害的時間主要是6-7月梅雨期。

(4)分布廣泛,發生頻繁。我國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加之我國人口眾多地形地質復雜,人們居住相對分散,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災害分布范圍廣,發生也比較頻繁。

3.小流域山洪防御的對策

(1)推進小流域山洪防御工程設施建設,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減少災害損失。不斷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能力,增強工程措施力度。此外,要抓住大規模水利建設的機遇,加大山丘區水利建設的資本投入,突出山洪防治工程。提高小河流的防洪標準。由于山區經濟較為落后,河道的護岸存在標準低以及質量差等很多問題,要根據防洪避洪的要求,進行加固,提高防洪避災能力。

(2)加強日常管理,建立小單元、小流域的山洪災害的預警體系。把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重點轉移到“自防自救”的建設上,建立村級預警系統。確定適當的預警員在降雨期負責觀測雨情和水情,認真巡查可能出現山體滑坡等災害的地段,遇有大暴雨或者臺等預警要及時發預警信號。定期檢查周邊山體,發現情況要做好觀察記錄,及時上報。村單元還要明確本村的危險地段,方便有災害時的人員撤離。

(3)加強山丘區管理,建立科學防災體系。除了針對災害本身,提高山區群眾的躲災避災意識、宣傳山洪防御知識,指導山區居民摒除僥幸心理、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還要對重點防護地段做好汛前檢查工作 ,對防洪設施以及機構設置的落實要全面檢查,各部門的責任落實要到位,明確工作的目標任務。山丘區的各種社會活動一定要規范化,讓山區居民適應自然的規律,避免因為不合理的活動而導致的山洪災害。加強河道管理,加大執山洪相關的法力度,加強監控山洪災害地區的土地開發管理,充分考慮山洪災害可能帶來的風險,控制人員財產繼續向山洪災害潛在區繼續發展,已經開發的地區也要加強相關活動的監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導致山洪災害的活動。

此外還要完善已有的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建設,在完成的體系基礎上不斷的細化完善。努力實現組織健全、預案實用、響應迅速、全民參與、保障有力等的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完善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方案并檢查保證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

(4)保持水土的綜合治理。主要是減少地表徑流,增加降水入滲程度,改變小地形,將坡地改成平地,改善地面糙度增加樹冠的截留,改變土壤的物理性質。當降水抵達到地表后首先被地表的植被截留,然后再可能在產生徑流,對流域的降雨起到緩沖作用,延長洪水的匯流時間。在一些流域可以實施了梯田林草措施,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增加了流域植被覆蓋度,減輕了雨滴對地面的擊濺,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減輕了地表徑流的沖刷作用,減輕和消除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蝕現象,減少災害發生。

建立水生態保護基金,保證水庫在供水發電以及旅游漁業等方面的收入穩定,落實生態補償政策,從這些資金中提取環境保護所需要的基金來進一步加強水生態的保護與修復。對水庫水生態問題要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廣泛聽取意見做好水庫管理規劃工作,將不同水生態環境問題劃為不同的課題來研究,為水庫發展做好基礎理論以及技術支撐。

(5)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科普宣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系列法律法規的保證下,制定相應的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發展規劃。在政府的配合下,貫徹執行各種防御措施并嚴格監督檢查,使山洪災害的防御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山洪災害防御的科普教育工作,強化群眾在這方面的環境意識,利用電視廣播以及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各種山洪災害防御以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防御措施。

4.結語

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范圍廣,包括自然科學氣象、水利、地質林業以及人文意識、等多個部門,所以小流域山洪防御工作要有一定的災害防御管理體系,由各級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山洪災害防范決策系統方案綜析

1開發背景

安溪縣地處閩南金三角(廈、漳、泉)的結合部,是福建省東南沿海典型的山區縣份,山地丘陵多,山丘面積占全縣面積85%以上;河流眾多、水系密布、源短流急,多屬暴漲暴落的山區性河流。受暴雨和臺風影響,全縣山洪災害多發、頻發,是全省山洪災害的易發區和多發區。山洪災害給全縣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已經成為全縣防災減災中的突出問題。因此,開展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山洪災害防治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十分迫切和必要。

2任務、目標與內容

2.1 任務來源

國家和福建省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的試點縣份。

2.2 工作任務(見表1)

(2)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數據庫軟件(標準版)。

(3)Microsoft Windows XP SP2操作系統軟件(專業版)。

(4)網絡版殺毒軟件。

3 電話傳真預警系統(傳真服務器系統) 支持縣級監測預警平臺應用軟件中實現傳真預警自動或手動功能。

2.3 工作內容與目標

安溪縣山洪災害防范管理決策系統是福建省防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體項目的核心工程,將接入專網平臺。系統將建立職責明確、結構完整、功能全面、反應靈敏、運轉協調、符合本縣實際情況的山洪災害試點管理軟件系統。提高山洪災害預警預報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增強災害事故的搶險救援能力,為建立山洪災害防治的安全長效機制打下基礎。

平臺上:要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GIS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建立翔實、高效的山洪災害基礎數據庫,實現數據的管理、維護與更新,并實現與其他防汛信息的有機組合,最終實現省、市、縣領導能夠直接調用各試點單位的資源信息,輔助領導對災害應急事件的指揮。功能上:一方面要與前端信息采集系統相連接進行數據信息的采集、接收和存儲;另一方面又要將采集的信息進行智能加工,包括數據識別、數據過濾、數據糾錯、數據計算等程序,最后將處理后的數據信息通過直觀、有效的方式進行與預警。

從系統運行環境、資源信息、功能應用、新技術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將各部分融合成一個高效、統一的有機體。建立災害預警信息的內外網和管理系統,為災害預防、事故救護提供數據采集、處理、語音、通訊等諸多應用提供統一的信息傳輸通道,提高對突發事故快速反應的處理能力。建立網絡環境下的應急響應服務系統(具體的內容與實現目標見表2)。充分整合和強化專業部門救護資源,提高應急救援的時效性、準確性、有效性。

3設計方法與流程

3.1設計方法

本項目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應按系統工程的方法從組織、過程、技術三個方面進行精心規劃和實施,充分考慮要有良好的擴展支持,建立可持續可擴展體系結構,為以后更加深入、更加廣泛地開發新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采用業界標準的Web Service方式提供對外接口,其開放性、標準性和跨平臺特性都須充分保證本系統具有靈活而強大的可擴展性。圖1就是在技術方面所采用的系統設計方法。

4框架構建

4.1系統架構

隨著當前各行業業務內容及流程的轉變,相應的信息化系統也逐漸從滿足內部的日常辦公和業務處理轉向快速為內部和外部提供信息服務。為此,采用了基于SOA的系統架構為核心的設計方法來滿足上述的業務要求。

通過以架構為中心,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以實現系統的穩定性:

4.1.1架構設計上的分層和單向依賴

對整個設計采用基于組件的分層(Layer)方法,把系統分為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領域層(Domain Layer)、體系層(Infrastructure Layer)或更多層,盡可能地擴大系統的重用性(Reusability),同時關注系統的實施設計(Tier)以解決其它問題。不同層次之間是單向依賴的,只能夠由上層調用下層,或者由下層返回一些消息和錯誤信息給上層。通過制定嚴格的層次間的關系,來保證處于軟件架構的越低層次,組件的重用度越高。

4.1.2形成架構模式實現架構級別的重用

架構框架(Architecture Framework)或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 Architecture)是輔助實現某種架構的一個子集。許多在架構方面很困難的問題可通過架構框架和基礎架構解決。這些架構框架和基礎架構具有很高重用度的部分,它是對很多個性化的問題的精練和總結,是在很多項目上的逐漸積累。如果能對特定領域的問題,開發出相應的架構框架。那么這個框架就有了廣泛的重用性(重用范圍從項目范圍擴大到領域范圍)。

4.1.3統一的架構設計流程幫助實現重用

本項目采用了統一過程中定義的4+1架構視圖(用例視圖、邏輯視圖、進程視圖、部署視圖、實施視圖和數據視圖),并配合用例驅動的開發方法。約束架構的設計和描述,為實現清晰的界定和找到重用部分在方法學上打下堅實的基礎。

4.2 SOA架構概述

面對龐大復雜的系統,如何便于各系統快速開發和易于擴展,充分考慮現有的成果與未來的建設相互銜接,是項目必須要處理的兩個問題。SOA(Services 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務的架構)技術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產生的,其最大的特色無疑是通過業務驅動的開發(Business-Driven Development,BDD)。

4.2.1基于SOA的可擴展系統架構

整個系統架構設計的出發點是幫助用戶使用某種技術手段來完成業務流程,其本質是“業務流程”,而不是一個計算機系統或計算機應用。在這一原則下,設計工作就圍繞著“業務流程”(見圖3)展開的,整個業務功能的設計和實現采用SOA(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充分保證系統功能和流程實現的靈活性和擴展性。

篇8

一、抓好防汛機構建設

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為指揮長,各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防汛抗旱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和分工。與各相關單位、鄉鎮、電站簽定了38份<2020年度防汛安全責任書>,確保各項工作措施逐級落實到基層。8月19日縣應急委員會辦公室、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縣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辦公室聯合下發《關于全力推進防汛減災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落實了1個鄉(鎮)1個兼職防汛工作人員和180個山洪災害危險區五級監測責任人暨(縣級責任人28名、部門監測責任人46名、鄉級責任人10名、村級責任人66人、監測點負責人148人),從人員配置上進一步完善了機構建設,確保日常工作開展的規范化。

二、思想早動員,預案早修訂,物資早準備,隊伍早組建

一是利用3月22日世界水日、5月12日防災減災日,扎實開展了水法、防汛知識宣傳,并重點加強了對山洪災害防治,災害應急處理等方面的宣傳。共計發放宣傳資料和山洪災害防御知識手冊300余份,接受群眾現場咨詢120余次,進一步增強了干部群眾洪患意識,提高全民的洪澇災害警惕性。二是及時下發汛期各項工作相關文件通知《關于做好2020年防汛備汛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全面加強電站水庫安全度汛的通知》(鄉防指辦〔2020〕3號)文件,要求各鄉鎮、水庫電站及在建電站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修訂、完善各類預案,切實提高各項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h級總體預案已編制完成,并提交縣政府予以轉發。三是加強值班值守,按照省、州防汛指揮部的要求,縣防汛指揮部辦公室從5月1日起開始實行兩人24小時的值班制度,同時按要求下文各鄉(鎮)、電站水庫從5月1日起已開始實行24小時的值班制。四是成立以民兵、武警、公安干警、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為主體應急突擊搶險隊伍11支1221人,為今年安全度汛奠定良好基礎。五是按照省、州要求,在汛前簽訂了專業技術公司對我縣已建設的山洪災害防治監測站點:9處自動雨量站、6處自動水位站、7處自動氣象站、1處縣級預警平臺的山洪預警防治體系進行了檢查并定期維護合同,使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在汛期發揮應有的效益,六是及時落實了防汛物資儲備工作,其中儲備救生衣20件、防汛工具300把、麻袋5000條、編織袋1.5萬條等防汛物資,可調用應急車33輛,應急發電機12臺,并與縣平君五金店簽訂了(防汛應急物資儲備協議)為成功避險奠定了基礎,六是開展了演練43次、(其中:企業7次、鄉村級36次、涉及村落51人、參與人數1988人次);要求每一位參演人員認真學習演習的內容,總結演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斷加強業務技能學習和心理素質的鍛煉,并掌握處置預案的內容,對不同事故方案的演習要舉一反三;在事故處理時,要把事故發生的原因、事故發展的趨勢匯報清楚,達到最有效的處理事故;減小事故的進一步擴大;要認真熟悉設備、系統的運行情況,不斷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和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為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提供了保障。

三、強化隱患排查與檢查,落實重點防控與監測

一方面加強了全縣范圍的防汛安全檢查。排查山洪災害危險區180處,重點山洪災害隱患點56處,共計出動11支隊伍24余組次150余人次,對不能及時整改完成的隱患點制定了防汛搶險預案、落實專人監測預警,建立了隱患臺賬,夯實了防災減災基礎。另一方加強河道管理,對全縣河道內亂堆、亂放、亂建阻礙行洪物進行了大排查。按照“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的原則,要求防汛責任單位進行防汛演練,以達到搶險隊伍招之則來,來之能戰,有效的檢驗各點的防洪應急處置能力,為確保今年安全度汛奠定基礎。

篇9

[關鍵詞]洪災 治理 預防 策略

[中圖分類號]TV87 陂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297―01

山區小流域因其流域面積、河道的流量和儲蓄能力較小,而且山區的坡道角度較大,洪水的時間短,洪水漲幅度大,山洪災害具有突發性、不可預見性等特點。防洪工作一直以來是水利工作者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以尋求合適的治理辦法和防治措施,所以,探討和研究山區小流域洪災的治理辦法和預防措施意義重大。

1山區小流域洪災形成原因及治理重要性

山區小流域洪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山區的地形地勢、地質結構、持續的強度降水、人為因素等。其中,山區地形地勢是誘發洪災形成的基礎,地質結構的復雜多變是加劇山洪形成的重要因素,高強度降水則是直接影響因素,而人為因素則加劇了洪災形成,例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森林進行肆意的砍伐及林地開荒種植.從而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還有防洪工程的不到位等,導致在災害發生時或是發生后的應對措施不能適應形勢,造成山區人民群眾的財產損失甚至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

2山區小流域洪災的防治措施

山區小流域洪災治理主要包括村莊防洪,農田防洪和堤壩防洪這三項。村莊的防洪工作主要就是河道的整治和除險加固,在山洪災害治理工作時,進行河道的整治和除險加固,能極大提高村莊的防洪能力,增加河道對于洪水的排放和流量有著緩解作用,能夠降低洪水水位,減少泄洪時間,進而阻止洪水災害的發生或降低其影響。農田防洪的措施主要是設置格柵壩和攔砂壩。

2.1格柵壩治理措施

格柵壩是對河道內由于大量水流量而出現的漂石進行阻攔,防止因為這些碎石而導致泥石流現象的發生,還可以減少因為碎石的重力而產生的加速度,進而減小洪水的流速,降低因為洪水而造成的損失。格柵壩是一種新型的對泥石進行阻攔作用的大壩,將壩體做成由橫向或豎向或橫豎相間的格子等形式,主要是在洪水發生時能夠攔截住大石塊,避免下游村落的建筑受到石塊的沖擊而受損。而且格柵壩的壩體結構簡單,易于向簡單化、輕型化發展,更易施工且造價低廉,如果形成一定的庫容,格柵壩的使用期限會非常長,長期保護山區村落的安全。

2.2攔砂壩治理措施

攔砂壩是治理山區小流域洪災的防治工作中最普遍的防治措施,在水流上游地帶設置攔砂壩,能夠對河道內的沙石進行阻攔,降低洪水的流速和向下游繼續的洪水的砂石量,通過將洪水中的沙石控制在河道的上游,防止砂石對河道沖刷造成河道的下切和河岸的擴張,能夠有效減少泥砂的混入。

對堤壩進行及時定期的加固整治,強化其擋水能力,對于出現險情的堤壩及時的進行維修和治理工作,避免堤壩因年久失修,在面對洪水的巨大沖擊時出現堤壩解體的現象,一旦堤壩解體,會在洪水的沖擊基礎上加大沖擊力度,對山區中的村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3山區小流域洪災的預防對策

3.1生物工程預防對策

由于山區獨特的地形地勢,使得洪水的預警工作難以展開,而且洪水來勢兇猛,讓人們措手不及,除了人工進行建造大壩進行阻攔外,生物工程治理既能起到在洪水發生時減少沖擊力的作用又能起到防止因水土流失而引發的洪水和泥石流,主要是通過將樹木、草灌等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栽植,植物根部可以提高土壤中的蓄水能力,減少土壤中的沙石含量,防止水土流失的現象發生,而樹冠則可以承受住部分的降水量,減少因降水對土壤的沖擊和巨大的水量而發生的泥石流。對于坡度超過二十五度的山地進行退耕還林,再根據山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種植,例如對于土壤環境好的地帶種植能夠快速生長的樹木,這樣可以減少因為樹木砍伐而產生的空缺,對于土壤環境較差的地帶,種植喬木或灌木林,增加土地的蓄水能力;如果土壤質地極差,甚至已經是沙土地的情況了,需要封山育林,增加地表的植物覆蓋率,防止沙土流失再遇上強降水而引發泥石流。

3.2因地制宜

通過借鑒周邊山區洪水防治措施,再結合當地山區的地理、氣象等自然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分析洪災形成的原因和治理上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的山洪防治對策,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治體系,提高山區洪災的防治水平,保證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還要在當地展開對山洪災害的講座和宣傳工作,建立群眾監測預防體系,組織山洪災害防御演練,實現有效的預防山洪災害,最大限度的減輕山洪造成的損失。

篇10

關鍵詞:婁底市 山洪 誘發災害 防御對策

婁底市地處湘中腹地,轄兩縣兩市一區,人口399萬,地理座標為東經110°45′40″~112°31′05″,北緯27°12′28″~28°14′27″,東西橫跨160公里,南北縱長102公里,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3.83%;是一個山、丘、崗、平地貌俱全的地區。

一、基本情況

(一)地貌形態的基本特征

全市地貌地形呈西高東低,南北山地對峙,中部低凹成“S”型盆地的地貌輪廓,湘資兩大水系在境內呈樹枝狀,幅射式發育,地貌類型呈山地成片,崗丘交錯成串,平地綿展的組合特點。

(二)氣候特征及洪澇災害情況

我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5.3~17.0℃,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1400毫米,在市區呈現較明顯的區位性和季節性分布。

年降水量由西東向東遞減,西部山區多于東部丘陵平地,新化的雙林、大熊山在1800毫米左右,新化縣城、冷水江市城區1400毫米,漣源市城、婁星區城區在1350毫米左右,雙峰的永豐、荷葉1300毫米左右。新化的大熊山和古臺山以西地區、田坪以北地區,漣源白馬水庫地區是市區三個多雨區,婁星區的小碧和雙峰的花門為市內兩個少雨區。

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婁底市的降水量各季分布很不均勻,4~6月降水高度集中,是我市的主汛期亦是山洪災害易發期。這三個月的降水量平均為550~600毫米,占全年的42~44%。7~9月是我市旱季,降水在250~300毫米之間,但又多大到暴雨降水過程,形成洪澇。

自16世紀以來的500年中,共發生洪澇災害148次,其中16世紀25年、17世紀32年、18世紀24年、19世紀24年、20世紀45年,其中以1912年、1924年、1926年、1931年、1949年、1954年、1969年、1973年、1988年、1990年、1996年、1998年的洪澇災害最為嚴重。從洪澇災害發生的地域分布來看,由于受市內地形地貌的影響,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資江、漣水、測水、湄水等中部沿岸低洼處,即沿河分布的中間“S”型帶狀盆地,包括以圳上、油溪、瑯瑭、西河、上梅、洋溪、槎溪等為主要地區的中部新化丘崗平原區、以三甲、石馬山、六畝塘、渡頭塘、茅塘、白馬、楊市為主要地區的漣源丘崗平原區,以洪山、走馬、永豐、梓門等主要地區的雙峰丘崗平原區,及漣源北部伏口、七星、安平、湄江等主要地區的北部中低山區和雙峰荷葉、井字等地區的東部低丘陵區。歷年以來尤其是九十年代的3年特大洪澇災害(1990年、1996年、1998年),絕大部份就發生在這些地區,而這些地區人口密集、且工農業、交通運輸、財貿商業較為發達,一旦發生洪澇,災情十分慘重。

1990年6月11日至16日,我市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致使市內168個鄉(撤區并鄉后)2525個村74.5萬畝農田受災,估計減產糧食4500萬公斤,沖毀水庫2座,塘壩7752處,累計死亡49人,沖垮渠道2429公里,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

1996年是我市遭災最為嚴重的一年。6月1日和7月中旬的特大暴雨,全市有70%的鄉鎮和50%的人口受災,40%的作物受災,20%左右絕收,直接損失達25.5億元。

1998年,我市的暴雨山洪亦是連續不斷,異常頻繁,我市先后于4月30日、5月8日、5月21~22日、6月12~16日、6月22~23日、6月27日和7月30日8次普遍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其中以5月~6月間的幾次暴雨山洪損失尤為嚴重,漣源市連續三次遭受大暴雨山洪襲擊。全年8次暴雨山洪,全市有77個鄉鎮2532個村遭受山洪災害,共倒塌房屋1.8萬間,死亡3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7萬畝,成災面積50萬畝,絕收1.6萬畝,共毀壞中型水庫1座,小I型水庫1座,小II型水庫35座,有609個工礦企業全部停產,中斷鐵路2條達52小時,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8億元。

轉貼于  二、婁底市山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

根據省防指的工作安排,針對近年來我市山洪災害的特點,市防指幾年來一直把對山洪災害的防御列為防汛工作的重點,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對山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標準及如何有效防御減少損失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討。

對我市的山洪災害可以劃分為山洪災害易發區和山洪誘發災害區。山洪災害易發區是指直接受暴雨山洪影響沖淹,損毀的地區。山洪誘發災害區是指因受暴雨影響形成山體滑坡崩塌、地面沉陷開裂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財產損失的地區。

(一)山洪災害發生區劃分原則和警戒級別劃分標準

劃分的原則是:以村為最小統計單位,以各村歷年來實際發生的山洪災害的頻率和損失為基本依據,以山洪災害損失達20%作為減災條件,再進一步劃分警戒級別的標準。

劃分的標準是:我們把山洪災害易發區分成三個等級,特級、I級、II級。一日降雨量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損失達50萬元以上,且平均兩年發生一次以上的定為特級;山洪災害易發區,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損失達25~49萬元,且平均兩年發生一次以上的定為I級山洪災害易發區;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損失達10~24萬元,且平均兩年發生一次以上的定II級山洪災害易發生區。對直接影響鐵路、重要公路、重點工礦企業及重要國防設施的地區,一律定為特級。

(二)山洪誘發災害區的警戒級別劃分標準

山洪誘發災害在我市主要表現為山體滑坡、地表大面積沉陷、地裂縫和礦渣堆積沖刷等幾種災害類型。按照預測規模和范圍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確定為三個警戒等級:特級、I級、II級。

具體劃分標準是:山體滑坡或預測規模在10萬立方米以上或1平方公里以上且可能對人員及財產設施造成巨大的隱患點定為特級,預測規模在1~10×104立方米或0.1~1平方公里之間且可能對人員及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的隱患點定為I級,預測規模在0.1~1×104立方米且可能地人員及財產設施造成較大損失的隱患點定為II級,其余視為一般災害,不再定級。

(三)山洪災害易發區和山洪誘發災害區劃分

全市85個鄉鎮,明確為山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35個計168個村和大熊山林場,分別是新化縣南部天龍山暴雨區的維山鄉、槎溪鎮、洋溪鎮,新化縣西部奉家山暴雨區的水車鎮、奉家鎮、西河鎮、孟公鎮、金鳳鄉、瑯瑭鎮,北部大熊山暴雨區的七星街鎮、伏口鎮、湄江鎮、安平鎮,紅日暴雨區的三甲鄉、六畝塘鎮、石馬山鎮,龍山暴雨區的白馬鎮、茅塘鎮;冷水江市的三尖鄉、禾青鎮、礦山鄉、中連鄉、毛易鄉;婁星區的雙江鄉、大科鄉、小碧鄉、萬寶鎮;雙峰縣的荷葉鎮、井字鎮、杏子鋪鎮、石牛鄉、沙塘鄉、永豐鎮。以村為單位劃分警戒級別劃分55個村為特級警戒區,89個村為I級警戒區,24個村為II級警戒區??赡芪<?.95萬人,2萬棟房屋的安全。

全市大小山洪隱患點諸多,共確定特級隱患共20處,分別為水車鎮的金龍村滑坡、老莊村滑坡、龍湘村滑坡、白水村滑坡、油溪鄉的白蘆村滑坡、游家金塘灣滑坡、奉家花崗巖滑坡群;漣源市三甲鄉的東山村滑坡、白溪村滑坡、謝家村滑坡、六畝塘鎮的利民村滑坡、芙蓉村滑坡;冷水江市的浪石灘地裂縫、潘橋鄉銅鐘滑坡、陡巖水庫山體滑坡、礦山鄉的船山村滑坡、樟木村滑坡。婁星區大科鄉的大新村泥石流滑坡、思樂村滑坡、小碧鄉的日巖村滑坡。劃分I級隱患警戒區10處,II級隱患警戒區25處??赡芪<叭丝?1.2萬,房屋6122棟,耕地2.0萬畝,其中主要是冷水江市浪石灘地裂縫的影響,僅此一處可能危及整個冷水江市城區10萬人,3000棟房屋的安全。

針對潰壩水可能造成的巨大損失,此次山洪災害調查將全市所有標準洪水可能漫頂或病險嚴重水庫(堤防)工程做了全面調查統計。全市共計95處,其中中型水庫4座,小I型水庫14座,小II型水庫69座,堤防工程8處。這些病險工程使下游31.7萬人、8.04萬棟房屋、24.5萬畝農田直接受到洪水的威脅。

綜上的三項(山洪災害易發區、山洪誘發災害隱患區、潰(壩)堤工程影響區),直接影響50.9萬人口,10.65萬棟房屋及許多水利、交通、電力、工礦等設施的安全。同時從調查統計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對受災人口和各類設施的操作,影響最大的還是潰壩洪水造成的損失,其次是山洪易發區的災害損失,再其次是山洪誘發災害隱患區。

轉貼于  三、山洪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特殊的地貌地形條件,決定了我市是一個山洪災害易發區。我市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傾斜,南北山地對峙,中部低洼呈“S”型帶狀盆地綿展,資湘兩大水系在市內分流,地表切割強烈,且水系呈樹枝狀,幅射式發育,當發生暴雨或連續性大雨時,山洪便迅速向中部平丘崗區匯集形成洪災。

(二)暴雨強度大,是暴雨山洪災害嚴重的重要原因。我市降雨總體分布表現為從西向東遞減,但在北西南三面中低山區形成六大暴雨中心,受這些暴雨中心的直接影響,在強降雨的情況下,短時間內迅速匯集成大暴雨山洪。1996年6月1日地處龍山暴雨區的白馬、茅塘等地日降水250.7米,地處梅城、天龍山暴雨區的新化縣縣城、車田江庫區、半山水庫庫區等日降水達300毫米,7月15日,西河鎮、孟公鎮、瑯瑭鎮降水量211.4毫米,其中2個小時降水98毫米。1998年5月8日,地處梅城暴雨區的漣源市伏口鎮日降水280毫米,5月22日,地處龍山暴雨區的白馬、三甲降水319.4毫米,其中7個小時降水180毫米。因這些地區本屬地勢低洼的中部平丘崗區,又位于暴雨區內,極易形成暴雨山洪,造成山洪災害。

(三)山體地質條件差,坡度陡,導致山體滑坡和崩塌。我市地貌類型組合集中,巖情聚類集中分布,花崗巖集中分布于天龍山、水車、荷葉三地,這三處花崗巖體在溫度變化下極易發生粒狀的崩潰、變散,在植被被解體時,容易造成并有大規模的崩體存在。全市變質巖地區一般呈現出侵蝕強烈,溝谷深切深度達500~800米,且節理十分發育。地貌多懸崖峭壁、基巖裸露、風化殼厚、巖溶發育。因三類巖體地區存在的密集節理和厚風化殼,致使市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隱患普遍存在。新化縣水車、奉家花崗巖就發育了上百個不同規模的滑坡體,預測規模30平方公里。新化縣游家鎮金塘滑坡,預測規模達100萬立方米,油溪鄉白節村滑坡、規模約為170萬立方米,漣源市六畝塘利民村滑坡,預測規模100萬立方米,婁星區小碧鄉日巖村滑坡,預測規模在10萬立方米以上,這些大規模的滑坡隱患,一旦誘發,將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

(四)采煤與工礦企業的密集分布,決定了我市山洪地質災害易多發的特殊環境。我市是能源、原材料基地,上千家采煤、采礦等工礦企業在市內密集分布,由于采礦加上近年來的亂采濫挖在全市造成了大范圍地裂縫、采挖區地面沉陷等地質災害。特別是在暴雨的直接誘發下,一是加劇了地裂縫的開展,地表大面積沉陷,使地表房屋倒塌,水庫、山塘被毀;二是形成滑坡、崩塌,山洪誘發災害;三是大量的采礦廢渣堆積或沖入河道,增加了泥石流等山洪災害的誘發因素,同時對河道的淤積造成了洪水泛濫。比如:冷水江市浪石灘地裂縫及危巖體,預測規模達650萬立方米,直接危及整個城區的生命財產安全。雙峰縣坳頭山磺礦的大規模廢渣堆積,成為一個巨大的廢渣泥石流隱患。

(五)河道淤塞嚴重,泄洪能力嚴重不足。我市16度以上的坡度面積為700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57.3%,25°坡以上的面積為390萬畝,占全市面積的32.2%,主要呈現為山地地貌,花崗巖和灰巖山地,又多為暴雨區,雨水沖刷強,水土流失嚴重。到1998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達2392平方公里,雖然局部地區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治理跟不上流失,大部分地區因未能治理已開始轉向中度和強度流失,估計每年流失地表土約700萬噸以上,全市195條5公里以上河流計3311公里河道比50年代普遍抬升1~2米,致使行洪能力大為減弱。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普遍存在侵占河道和行洪灘地的行為,對河道的行洪影響較大;加上對河道的治理開發缺乏統一的規劃,河道上阻水建筑物較多,人為地抬高了河床水位。冷水江市球溪河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球溪河系資江一級支流,發源于新邵縣田心鄉,從冷水江市三尖鄉石槽入口,流經三尖、禾青2個鄉鎮16村,境內全長16公里,由于所處山高坡降,兩岸山坡均在25°以上,暴雨一來,在極短時間內便可迅速匯集形成山洪。加上沿河兩岸幾十家采礦企業廢渣淤積河道十分嚴重,目前,上游仍有采礦廢渣20余萬立方米,在境內16公里長的河道上建有12處固定式引水河壩,跨河大小橋梁21座,嚴重阻礙行洪。由于泥沙、礦渣淤積和各類阻水建筑物的影響,河床不斷變窄,局部地區斷面已不足20米,河床不斷抬高,現已普遍淤塞1.0~1.5米,致使球溪河發生山洪澇災害的頻率越來越高,損失越來越大。目前,在日降水30毫米的情況下便可形成山洪災害,是我市最為典型的山洪災害特級易發區。

(六)小城鎮建設規劃不完善,缺乏防御山洪災害的措施。社會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小城鎮建設的步伐,而在規劃建設時,一般都沒有防洪規劃,且不斷向河灘、河道保護范圍爭地。同時,農民在建房、耕種時侵占河道現象普遍、致使在洪水淹沒范圍沒有加大的情況下,淹沒損失的程度加劇,人為地加大了山洪災害的損失程度。

四、山洪災害的防御

山洪災害的防御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同時也是防汛救災工作的難點和重點,而且對山洪災害尚未專門的投資渠道,管理體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系統綜合的防御。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增強防御山洪災害的意識。山洪災害是我市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暴發突然、破壞力大,且無災發預感,要降低災害損失,首先要提高防御山洪災害的認識,牢固樹立防御山洪災害的思想,要在防汛宣傳時加大對山洪災害防御的宣傳力度,并廣泛利用廣播、報紙、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造成宣傳聲勢。同時要充分利用中央電視臺和省電視宣傳的權威性和大范圍宣傳效應,制作公益廣告和科技專題,持之以恒,注重實效,真正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戶曉。

(二)深入調查研究,劃定山洪災害范圍。對山洪災害的綜合防治是一個新的課題,必須組織力量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論證,尋找適合本地實際的優化防治方案。可以由防汛指揮部組織地礦、水利等部門對山洪災害易發區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地域的氣象、水文、地理、地勢及居住人口數量等各種因素,分析其成災機率和遭災的可能程度,分級劃出警戒區域,并在明確的特級、I級、II級等警戒區要劃界立標,嚴格控制生產、居住和建設。

(三)統一規劃,部門協同,堅持依法防治山洪災害。山洪災害防御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部門,需要社會各部門通力協作。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山洪災害的綜合治理,水利部門要嚴格按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湖南省實施(防洪法)辦法》的有關規定,嚴格實施項目建議書和涉河項目審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做好河道的清障劃界等工作;國土部門要進一步嚴格單位和個人的建設用地審批、指導人們主動避險建房,避險修路采礦;城鎮部門要加強城市(鎮)尤其是小城鎮和農村建設的規劃,對工程建設要專門進行防洪論證,山洪災害的防御措施論證,并做好質量監督工作;林業部門要大力開展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四)制定緊急避險預案,減少山洪災害損失。目前,在工程措施不足以抵擋特大山洪的情況下,要各地進一步抓緊做好和完善避災預案,對劃分的山洪災害易發區和山洪災害誘發隱患區以及病險水庫下游低洼地區,尤其是對所劃定的特級、I級警戒區均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避災方案,并在特級、I級警戒區要樹立永久性界碑,一旦進入警戒狀態,要按市~鄉~村~組~戶的次序,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出緊急避災信號,并落實好轉移路線和人員安置方式。

(五)加大資金投入,開展山洪災害治理。由于暴雨山洪的突發性很強,而現有的氣象測報對小流域特大暴雨很難預測,提前避險轉移的時間很短。因此,從目前來看,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避結合”。但我們認為:治是根本,防是關鍵,避是重要手段。從現在開始,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全面展開對山洪災害的治理,從根本上減輕山洪災害的損失。一是要做好山洪的坡面治理,通過采取合理的農業耕作措施、坡面林草、禁止新開坡土梯田、封山固沙、護坡固腳等措施,由小流域向全流域展開。二是要進一步做好河道整治保護。要采取嚴厲手段堅決制止在沿河兩岸任意傾倒堆放廢渣廢料,防止工礦企業廢渣進入河道。同時要加強河道的疏通治理,河道治理時要有統一的防洪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實施。要嚴格涉河項目的項目同意書和工程建設審批制度,妥善處理好與小城鎮建設和農莊建設的關系,增強住房避洪意識。減少特大山洪、泥石流等沖毀房屋。對河道內作業行為要嚴加規范管理,防止采砂、淘金對河床河勢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