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綜述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免疫學綜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免疫學綜述

篇1

鐵的免疫作用及機制鐵是機體內許多酶的輔助因子和血紅蛋白的成分,缺鐵導致酶活性降低,阻礙生長,但鐵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報道也存在很大爭議。吳建設等(1999)試驗表明,鐵缺乏時,胸腺、法式囊、脾臟不同程度地萎縮,血清抗體效價與血液分離淋巴細胞ANAE+%顯著降低(P<0.05),淋巴細胞對絲裂原的反應性降低。Beisel等報道,缺鐵時核酸、核苷酸還原酶活性下降,3H-TdR摻入DNA量減少,網狀細胞內RNA和蛋白質合成出現障礙、影響細胞增殖。鐵過度積累會影響DNA的結構與功能,從而影響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張春善等,2002)。鐵缺乏和過量都有助于體內病原菌的增殖,減弱機體對疾病感染的抵抗力。另外,鐵過多會抑制白細胞的殺菌活性,降低運鐵蛋白和乳鐵蛋白的抑菌作用,增加感染的發生率和嚴重性,原因是過量的鐵會促進細菌生長,造成更廣泛的感染,引起機體敗血癥。銅的免疫作用及機制銅作為體內許多酶的輔助因子參與機體免疫反應,銅缺乏或過量會降低抗氧化酶系活性,導致-O2、H2O2積累,結果是生物膜結構破壞、功能下降(Palmer,1987)、DNA結構和功能喪失(Hiraishi,1992)、酶失活(Sato,1992)等。肉仔雞缺乏或食用高劑量銅時,均會導致胸腺、脾臟和法氏囊不同程度地萎縮。免疫器官中淋巴細胞數量減少,淋巴細胞對絲裂原,如ConA和LPS的反應性降低,血清的抗體效價降低,巨噬細胞內CuZn-SOD活性及其殺傷白色念球菌的活性降低,殺傷酵母細胞數量也減少。缺銅改變淋巴組織的構成成分,T淋巴細胞比B淋巴細胞更為敏感(Lwlase,1985)。銅也可減弱TNF分泌抑制劑(前列腺素E2、血漿α-球蛋白)對TNF分泌的抑制作用(Scuderi,1990)。硒的免疫作用及機制吞噬細胞、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是非特異性免疫效應細胞,吞噬細胞溶解作用和殺傷感染微生物是非特異性免疫效應細胞的重要功能。硒對吞噬細胞的趨化、吞噬和殺滅三大過程均有影響,缺硒動物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明顯受到影響。

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成分,缺硒會降低嗜中性白細胞和巨噬細胞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使細胞不能及時清除過氧化物而降低免疫細胞活力;硒通過影響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進一步調控5-脂氧合酶活性,5-脂氧合酶催化二十碳四烯酸氧化,其氧化產物前列腺素影響淋巴細胞增殖(張挺,2002)。硒通過激活NK細胞和靶細胞表面的某些結構,促進兩者結合從而增強NK細胞殺傷活力。錳的免疫作用錳是精氨酸酶、脯氨酸酶、RNA聚合酶、Mn-SOD等的組成成分,也是體內許多酶(如磷酸化酶、醛縮酶)的激活因子。錳缺乏會導致肉仔雞胸腺、脾臟和法氏囊重量顯著降低,淋巴細胞對絲裂原(ConA和LPS)的反應性降低。錳缺乏或過量都會抑制抗體生成。錳與鈣在淋巴細胞激活作用上有互作作用。鉻的免疫作用鉻主要沉積在與細胞快速分裂和分泌有關的組織,鉻缺乏常發生于應激動物,應激使體內鋅、銅、鐵、錳、鉻等微量元素的損失加大(Schranzer等,1986),這些微量元素與細胞分裂和分泌有關,鉻可通過降低動物血清皮質醇濃度,避免鋅、銅、鐵、錳等微量元素的損失,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抗體滴度來增強動物免疫力(袁森泉譯,1994)。肝臟攝取鉻增加,有利于合成各種金屬酶、DNA、RNA、白等,提供免疫過程所需的物質。羅緒剛等(1999)試驗證明,在一般飼養條件下,補鉻可影響肉仔雞的免疫功能,且無機鉻(三氯化鉻)和有機鉻(酵母鉻)同樣有效。除了上述的礦物元素,鉬的缺乏也會造成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降低,砷、鉛、鉻、汞等有害元素或重金屬過多使動物發生免疫抑制。

免疫應答的功用是抵抗傳染性微生物,但它也為此付出一些代價,如生長效率降低、飼料效率變差、養分需要量增加等。調整日糧養分可以增強免疫應答,但又會加重生長抑制并進一步降低飼料效率;而降低免疫反應又會提高對疾病的敏感性。免疫反應由免疫系統的一系列應答組成。這些應答中,有些是特異性地針對特異性抗原,有些應答則不是特異性地針對某種抗原。這些非特異性應答就是炎性應答和急性期應答。在急性期應答期間,免疫細胞釋放出稱為白細胞間素的體液因子。白細胞間素可刺激骨組織的分解代謝,也可引起發熱并改變血液和其它組織的養分組成。急性期免疫反應的其他典型癥狀還有厭食、嗜眠、白細胞計數增加、肌肉痛、骨痛。這些代謝變化可降低骨骼肌的生長率,還可改變機體對養分的需要量。免疫應答的強度同抗原攻擊的強度成正比。急性免疫應答可分為生長減慢或免疫系統反應強烈時期的諸多反應以及病原微生物被清除、病理后果被修復以及生長加速時期的諸多反應。

免疫應答對動物生長及營養需要量的影響由于在免疫應答發生過程中要消耗一些養分。所以在免疫反應的第一時期,血液中許多養分含量顯著降低。日糧氨基酸水平提高并不能減輕這種由于免疫應答造成的生長抑制。現已證明,提高蛋氨酸或維生素E水平可增強免疫應答,導致更嚴重的生長抑制。同樣,在急性免疫應答期,血中鋅和鐵的水平會降低;但提高日糧中鐵水平的雞,在以大腸桿菌進行攻擊后,死亡率高于未提高鐵水平的雞,這可能是因為血中有了較多的鐵,可使致病性大腸桿菌增殖和增強毒性。日糧中脂肪酸、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A、葉黃素等對免疫應答也有同樣影響。

作者:常文環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

篇2

[論文關鍵詞]醫學教育 碩士生免疫學教學 PBL教學法

[論文摘要]現代教學理念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向個性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轉變,這種開放條件下新教學模式的確立為免疫學教學改革明確了方向。根據專業免疫教學特點和網絡教學實踐經驗,對碩士研究生高級免疫學教學模式創新嘗試結果表明:我們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訓練和提高了諸如獲得科研材料、制作多媒體及現場答辯等方面的能力,還激發和增強了教師責任心。教學改革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并就此提出了建議。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免疫學研究中的應用,科學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細胞、整體等層次研究免疫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機制,揭示細胞活化與分化、信號轉導、細胞凋亡等基本規律,因此,免疫學知識日新月異,現代免疫學教材內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識點,使免疫學各個章節全部涉及分子和細胞水平的知識,但同時又使得免疫學內容變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澀難懂。在教學中,教師們發現即使學生在本科學習時已經接觸過免疫學,但到碩士生學習階段對免疫學理論仍感陌生;雖然學生們認識到免疫學是醫學各個專業的基礎,科研課題的開展離不開免疫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但是鑒于免疫學知識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內容抽象,難懂,免疫學知識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學教材也存在著知識滯后的現象,所以許多碩士生因擔心考試不合格,而選擇旁聽《高級免疫學》,并不參加考試,從而無法得到相應的學分。因此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一、新教學模式的具體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碩士研究生高級免疫學中開展網絡教學試點以來,已經在500多名碩士生中成功地實現了自主性合作學習的實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幾經調查論證,并結合專業免疫教學特點、免疫學學科本身發展特點、以及網絡教學實踐的經驗,對2006級碩士研究生《高級免疫學》教學模式創新進行初步嘗試,在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環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從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學模式。其具體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學安排是在碩士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開設《高級免疫學》,教學內容包括理論和實驗教學兩部分。新的教學安排第一個學期人仍開設《高級免疫學》,但僅講授理論部分,用于實驗教學的課時則安排圍繞問題進行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第二個學期新增《實驗免疫學》課程,內容除開安排少量理論講授外,主要是開展實驗,不僅將原《高級免疫學》教學中安排的實驗全部轉移到《實驗免疫學》中,還利用科室科研強項,新添數個現代分子免疫學實驗。其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個學期的《高級免疫學》教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以教師講授專業理論為主。根據教學大綱,結合研究生已經經過了本科免疫學學習這一情況,教師將理論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主要從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加強和豐富教學內容,將在本科階段不做重點介紹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體多樣性機制;T、13細胞激活的信號轉導機制等。另外跟蹤國外最新研究進展,請留學回國人員或者訪問學者舉行講座,介紹免疫學最新研究動態。教師將所有教學課件上傳到校園網上,隨時更新,并在網絡上建立了師生交流平臺,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獲得教學內容,隨時進行教與學的交流。《高級免疫學》的第二個階段是PBL教學階段。開學伊始由教學秘書在校園網上公布根據各章內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討研究進展為主的討論題目,每章一般5 6個,學生根據自己專業和興趣進行選擇,將研究生按專業分組,每組l~2人,根據所選討論題自行查找閱讀相關文獻,撰寫綜述,并制作多媒體。學生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講述所撰寫的綜述并答辯,最后由四位授課老師根據學生制作的多媒體、講述的內容、答辯、以及所撰寫綜述的質量進行評判記分,由教學秘書統計平均分數,這個分數即計為學生平時成績,占總成績6o%,另外4o%成績即是理論考試成績。

第二個學期的《實驗免疫學》除開少量理論傳授外,大部分課時安排學生進行實驗。除開常規的免疫學實驗,諸如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檢測、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nzyme—linked immunsorbentassay,ELIsA)檢測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等,結合教研室的科研強項、利用科室所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還給研究生新增添了數個現代分子免疫學實驗,如HLADNA分型技術、細胞凋亡分析等。教學過程的安排是在實驗理論教學基礎上,列出科研實驗題目,學生自行查找資料以獲得實驗方法,自行設計實驗過程,最后經過教師的指導在實驗室里實施實驗。

二、新教學模式的收獲

通過這次新教學模式的嘗試,教師和學生的收獲都很大,現總結如下:

1.新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樂于接受這種新教學模式。例如大家體會到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的文獻,但是在一堂PBL教學課上,在短短50分鐘內閱讀了相當于數十篇甚至數百篇科研論文。為了完成PBL教學,學生們運用文獻檢索和多媒體制作知識,從圖書館和網上收集相關資料,獨立閱讀文獻,歸納、整理資料,并制作成多媒體。通過上述過程,他們學會了怎樣組織材料,怎樣組織表達語言,怎樣進行答辯,英語閱讀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學生們認為:對于一個初入學的研究生來講,這種PBL教學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論文答辯,可以初步了解科研過程,發現目前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這樣的訓練讓學生獲益匪淺,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對于《實驗免疫學》的教學改革學生反應也非常強烈,尤其是新添的幾個現代免疫學實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不分上課還是休息,都泡在實驗室里,樂此不疲。提出問題并由學生自己尋找實驗方法、自行設計實驗過程的方式很受學生歡迎,他們認為以這種方式進行教學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遠大于常規的“填鴨式”教學模式。

2.新模式教學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高級免疫學教學中所選教材為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編的《免疫學原理》。每個教師根據自己所講授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給出5~6道討論題目。例《細胞激活》一章所給出的討論題目是:怎樣理解信號轉導的一般原理?怎樣理解T細胞激活的分子機制?舉例探討核轉錄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關技術;簡述超抗原研究進展;怎樣探討環胞霉素抑制T細胞信號轉導機制等。PBL教學前,根據學生所撰寫綜述的題目,教師將相近的選題歸為一個專題,每兩個學時進行一個專題報告,這些專題包括:免疫應答原理研究進展;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抗體制備及應用研究進展;腫瘤免疫研究進展以及其他相關研究進展等。在教學討論會上,教師們發現學生給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圍很廣,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對學生是個挑戰,對教師也是一個極大挑戰。不進行廣泛閱讀和知識查新,不對教學法進行深入研究,教師是不可能勝任教學任務的。這種教學嘗試和改革,不僅擴充了教師的教學素材,擴大了教學視野,而且幫助教師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次改革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進一步加強了老師的責任心,加強了教師對教學法的進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1.新模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教學改革的保障參加這次教學改革的教師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組成,其中三人已獲得博士學位,都在美國留學1 3年,都具有多年從教經驗。這樣雄厚的師資力量為本次教改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2.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雖然教師根據教材的每章內容提出了一些討論題目,但是學生們建議教師所列出的討論題目應該更加貼近他們所從事的研究專業。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做一些先期的調查工作,包括:了解學生所從事專業的研究方向、學生對多媒體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學生對PBL教學過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適當的講解和說明;另外教師可鼓勵學生在所給出的討論題目外自己擬定題目,但所擬題目須與免疫學相關。

(2)PBL教學的安排是每組學生的報告時間限定在l0分鐘,之后由旁聽的學生提出問題,由報告的學生進行答辯,這期間教師只在一旁聆聽和評判。很多學生就要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報告、提問以及答辯質量作及時的點評,及時糾正報告中暴露出來的錯誤,并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提早閱讀學生的綜述和多媒體課件,查閱相關資料,以便作好相應準備。

(3)學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學相關網站,不容易查到相關文獻。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列出免疫學常用網站以及免疫學相關期刊以便學生迅速獲得相關文獻。

四、小結

篇3

【關鍵詞】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研究現狀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67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553-01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第一本臨床免疫學檢驗知識的教科書出版了,經過20年時間的發展及研究人員的不斷更新。免疫學檢驗已經在我國的臨床醫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一學科能夠影響醫學上的其它學科,甚至對生命產生影響[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涉及的內容已經延伸到分子生物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同時,醫學其它學科應用臨床免疫學的幾率也在逐漸的上升,因此就奠定了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在現代醫學中的位置。

1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的發現及發展

臨床免疫學檢驗學可的建立已經超過100年的歷史,其主要在多種細菌感染實驗中形成,起初一些學者主要研究傳染病患者及免疫動物,經研究發現兩者的血清中都有特異性質的結合病原體,此外還具有能夠加快這些病原體形成的物質,有學者將這些病原體物質統一稱為抗體,能夠促進抗體形成的物質稱為抗原。1900年Landsteiner等發現人類血型有ABO三個情況,自此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中誕生一種新型且重要的檢驗項目——血型鑒定[2]。1897年Kraus證實將細菌培養物濾液和對應的抗血清進行混合會產生沉淀情況,1898年Bordet基于補體溶血體系組建補體結合方案,1906年wassermann等創新使用補體結合方案來對梅毒患者進行診斷。1900-1930年期間,內毒素Shwartzman反應、血清疾病、過敏反應、調理作用、補體結合反應、皮膚反應、Arthus反應等逐漸廣為人知,免疫疫苗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白喉類毒素預防、卡介苗等陸續出現。

2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的實際應用現狀

2.1鑒定血型與檢測腫瘤標記物現今在應用免疫學檢驗技術的基礎上,為劃分白細胞HLA類型奠定了基礎,同時測定多種紅細胞血型。通過對人促絨毛膜性腺激素、癌抗原125、癌胚抗原、糖鏈抗原19-9、前列腺特異抗原、癌抗原153、糖鏈抗原72-4、甲胎抗原等多種抗原進行免疫學檢測,能夠得到腫瘤患者的相關數據、信息及資料,輔助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同時預防腫瘤再次出現[3]。

2.2檢測細胞免疫功能細胞免疫功能檢測方法主要依據生物學性質進行分析,例如淋巴細胞轉化試驗、淋巴細胞毒試驗、花環形成試驗、溶血空斑試驗等方式來獲取,這樣可以幫助醫生更全面的掌握免疫情況。

2.3免疫細胞與血液學的測定隨著各項技術的高速發展,醫學領域對抗原及免疫細胞表層受體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多種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可運用雜交瘤技術來獲取,這就為免疫細胞的測定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2.4檢測藥物臨床上常會運用藥物進行治療,一些藥物會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因而,對患者體內的藥物情況進行全面掌握時非常重要的。對患者體內藥物進行檢測已經成為醫生監控患者體內藥量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于檢測患者有無吸食。

2.5檢測鑒別傳染性疾病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導致的,可以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染。較為常見的有:乙肝、流行性感冒、細菌性痢疾、結核病、流腦、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紅眼病)等[4]。

2.6檢測蛋白質、酶、免疫因子人體中的每個細胞及重要組成部分均存在蛋白質,是由20多種氨基酸根據不同比例組成的,實時的在體內進行更新和代謝。酶是生物催化劑,免疫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抗體。這些物質在人體內非常小的量就可以被檢測到。

3小結

對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的發展及應用現狀進行分析,我們清晰的發現這一學科的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性。免疫學檢驗學科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更廣闊及更深的層次內,推動了生物高技術的發展。可以確定的是,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的研究還會為醫學提供更多的新型藥物,其在臨床的應用和開發必然會為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更加長遠的影響,而且將會為社會創造更加深遠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樊寧,孫福生.免疫學檢驗方法的進展和應用[J].醫學綜述,2011,23(07):452-453.

[2]曹雪濤.免疫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及我國免疫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9,32(01):1026-1027.

篇4

[關鍵詞]民辦高校 教學方法 教育改革

我院為教學型院校,辦學目的是培養面向基層的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為:立足湖南、面向基層,輻射全國,服務社會,培養適應基層醫療單位需要的應用型臨床醫師人才。

醫學免疫學是醫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橋梁課和應用課程。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醫學免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并能運用這些知識加深對臨床上相關疾病的理解,為學習其它基礎課和醫學專業課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在學習中,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名詞新穎概念繁多,內容比較深奧抽象,學生初次接觸時,覺得學習較為困難。因此,近年來,我教研室一直堅持教學改革,堅持教學法研究探討活動,結合本學科專業特點,先后采用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側重解決教學中的重點以及難點內容

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內容比較抽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較多,在教學上歷來存在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如果教師為完成教學內容而滿堂灌,就會造成教師講的越多,學生得到的越少;教師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難點講不透,學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結果事倍功半,事與愿違。因此,為了更好的加強教學效果,我們采用了以下幾個辦法:(1)改革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圖片、動畫、示意圖等演示重難點內容。(2)根據本課程特點,結合臨床病例進行教學。(3)加大試驗課學時數,使學生通過大量動手操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掌握相應試驗原理、操作、結果判斷與分析等。(4)加強課后輔導、書面練習,增強學生理解記憶。

二、在教授方法和手段上不斷改革與發展

1.改革過去以教師、課堂和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引入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啟迪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加強記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經常運用提問方式,把要講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圍繞問題以解答的方式授課。比如在講補體系統前,我們提問:免疫血清與相應細菌類顆粒性抗原特異性結合會怎樣?然后提問:為什么新鮮免疫血清與相應細菌類顆粒性抗原作用現象是溶菌?由此延伸出補體系統這一概念,極大的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2.教學內容實現多媒體教學,將音頻、視頻、文字等多種媒體有機的結合,具有多樣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點,它改變了“一本書、一張嘴、外加板書和掛圖”的傳統教學模式。近年來,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應用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可以講授更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此外,多媒體教學應用視聽結合方式表達授課內容,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兩種功能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化深奧為簡易,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使過于理論化、抽象的免疫學理論得到更形象、直觀的闡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3.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古人曰:“授人以魚,一食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作為身心均發育成熟的大學生,其“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學對初學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記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太多,因此,指導學習方法是必需的。我們認為給學生有意識地介紹學習方法,對幫助其學好免疫學更加重要。在免疫學學習的過程中,一是要求學生上課時注重對問題的理解。二是要求做好筆記。這樣有利于課后把握本次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重點的內容提示學生先理解聽懂,再留時間做筆記。三是課后要求及時復習。免疫學內容抽象,要理解的內容多,如不及時復習就容易忘記,而理不清其內在邏輯關系,學生不能在理解基礎上記憶就會感到難以記住。四是要求階段小結。免疫學前后章節聯系緊密,如果前邊的內容沒學好,后邊的內容理解就越困難。因此,要求學生對前邊所學的內容要進行階段小結,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題。五是指導記憶方法。因免疫學內容繁多,不好記憶,根據不同章節指導學生應用圖示、提綱、列表、對比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介紹,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相應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改進實踐課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素質

1.加強實驗課教學,提高理論課授課效果

免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且跟臨床密切相關,因此,實驗的開設很重要。實驗課不僅可以驗證學生在理論課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其科學思維能力。為此,我們增加了實用性強的實驗,并注重對實驗內容的整體安排。比如,ABO血型鑒定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一系列實驗。這樣做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習慣和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能力,這對日后的工作及科研創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2.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我們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從每班上課認真,成績比較好的同學中我們選擇6到10人參加免疫學課外活動小組,參與到實驗預做,實驗準備,實驗設計等環節中,調動了其學習熱情,并在班上起到很好的學習帶頭作用。現在已有多名學生申報了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獲得了相關經費的資助,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了研究綜述多篇。實踐表明,這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且有助于教師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

四、改革考核內容與方法

成績評定是檢驗教學效果、激勵學生完成實驗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環節,考核分為理論考核、實驗考核和平時考評三部分:理論考核為閉卷筆試,占60%,命題時嚴格實行考教分離,采用流水方式集體閱卷;實驗考核占20%,既考核本課程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考核實驗報告完成情況;平時考評占20%,包括到課情況(考勤),上課回答問題及作業的完成情況,由課程主講教師期末綜合評定。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近幾年學生免疫學學習成績穩步上升。

綜上所述,我們立足于本校實際情況,根據免疫學的學科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扈鳳平.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淺談免疫學實驗教學思想的轉變[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6):106-107.

篇5

【關鍵詞】 醫學免疫學; 研究生; 素質; 培養

Cultiva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 ZHANG Cai-jun, WANG Ling, CAO Xia, XU Yan, WU Guo-dong, BAO Fu-kai. Kunming Medical College,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ultivate the overall quality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 and foster high level talent of medical college for our country.Methods Educa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generally in the teaching from five aspects, the quality was about the phylogeny of medical immunology, innovation thought,practice capability, engage society employment ,especially solidarity collaboration and favorable inspirit, morality and mentality character, et al.Result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generally was obviously improved.Conclusion Educa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generally could establish foundation for bringing up the high level physic talent of bestraddle century.

【Key words】 Medical immunology; Postgraduate; Quality; Educate

當今世界各國科技知識經濟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競爭。中國在未來高科技社會中能否立于不敗之地,關鍵是能否培養一批世界一流水平、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精英人才,肩負起對國家產業經濟起支撐作用的科學技術要求,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為本的挑戰。在跨世紀醫學人才培養中,研究生培養處于戰略中心地位,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術骨干,培養出能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的21世紀的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出具有堅實廣博的基礎知識,尤其是有關科學前沿知識的創新人才,這是對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提出的新要求。

《醫學免疫學》是高等醫學院校三大最基本的課程之一。免疫學的進展十分迅速,其表現在,作為生命科學的前沿,免疫學理論與技術的蓬勃發展與不斷更新。免疫學影響了醫學各科,利用免疫學技術進行基礎及臨床研究,是目前國際性手段。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進行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于醫科院校高層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1]。

1 醫學免疫學發展史教學中的綜合素質培養[2]

1.1 勤奮和毅力的素質教育 在免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免疫學在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從諾貝爾獎的頒發中反映出來。1901~2003年共頒發94次諾貝爾獎,免疫學以及與免疫學密切相關的科學成果占17項,這是任何生物醫學學科所不能比擬的。教學中緊密結合免疫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對學生進行勤奮和毅力的素質教育。凡在事業上取得舉世公認成就者,都是勤奮結出的碩果。勤奮和毅力是諾貝爾獎的成才之緣。諾貝爾獎獲得者不僅從導師那里學到了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科研作風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在攀登科學的征途中,要付出艱險的勞動和畢生的心血,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1931年德國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瓦博格常說,一個科學家必須有勇氣沖擊當代未解決的重大問題,而解決許多難題,只能靠百折不撓的毅力去完成。鼓勵研究生學習科學家的恒心和毅力,能長期從事極為艱苦的工作,甚至在看來希望渺茫的情況下仍能堅持到底;鼓勵其具有獨創性,凡事有主見,不以別人的意志和方法作為自己的工作準則;鼓勵其有雄心,肯努力,不甘虛度一生,總想為世間留下一些卓越的業績;鼓勵其充滿自信,喜歡和別人開展熱烈地爭論;鼓勵其精力充沛,干勁大。

1.2 積極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掌握與應用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1997年諾貝爾獲得者雅洛(Rosalyn Sussan Yalow)把核物理學應用于臨床醫學,把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和免疫學結合起來,發明了放射免疫分析法而獲獎。啟發學生積極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掌握與應用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引入新進展專題內容,如流式細胞術(FCM)在免疫學中的應用,免疫學標記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等,布置研究生結合專業撰寫相關的綜述,如細胞因子、HLA和流式細胞術(FCM)在醫學實踐中的應用等。

2 創新思維的培養[3]

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據此,我國的高等院校,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重視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認真探索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知識創新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基地。

2.1 創新思維人才的基本素質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研究生從事科研工作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對問題的好奇心和興趣,為之投入和獻身;善于觀察入微(正常與異常,時間與空間等),反復思考剖析,尋根究底,敏銳洞察,從中發現問題;抓住機遇的判斷力和想象力,選擇切入點,設計求證,提出假說,跟蹤實驗;善于獲得信息的能力(博學、謙虛的外語網絡檢索通訊能力),在浩瀚的文海中“淘金”的綜合分析能力而不迷途;善于從實踐中反復驗證,去偽求真,失敗不餒,鍥而不舍的科學家素質;誠實解釋結果,實事求是和辯證唯物論的闡述自我論點的素質;以我為主的新概念、新理論、新發現的實驗證據累加,技術開發和臨床應用協作研究;成果應用或轉化。

2.2 培養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術、技巧和創造性地發現、提出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1世紀的研究生,只有把創造力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轉化,把其作為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努力豐富知識、占有足夠信息、建立合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術,善觀察、敢質疑,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積極發展想象力,培養科學思維能力;注意集中思維熱點,及時捕捉靈感;積極參與和開展科研活動,努力追求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自覺塑造性格,磨練意志,養成強烈的創造精神,才能保持自己創造力的可持續性發展,最終培養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力,為醫學發展作貢獻。

3 培養較強的實踐能力[4]

國家教委《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指出,目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是對實際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要根據“三個面向”的要求,適當拓展研究生專業范圍,擴大知識面,提高適應能力;強調要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開設現代實驗技術課。從多方面提高研究生醫學免疫學的教學質量,在系統開設的實驗課《醫學免疫學實驗技術》的基礎上,引進衛生部醫學CAI課件《醫學免疫學實驗》,應用多媒體進行實驗教學,進行了熒光免疫技術、金免疫技術、流式細胞測定技術、單克隆抗體制備和多克隆抗體制備等20個實驗,充實近年來開設的有限的實驗。培養研究生科學實驗能力,為參加科研、撰寫學位論文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4 培養從事社會工作的能力,特別是團結協作能力

教育研究生在研究工作和學習中應具備較好的團結協作精神。當今,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任何一項認真的研究,幾乎都離不開前人的勞動和今人的協作。在這一點上,楊振寧博士曾談到自己的切身體會,在科學研究中,如果沒有與別人的合作與交流,只是埋頭鉆研,視野不開闊,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就難免有局限性,還容易發生偏差。在信息時代,個人的力量越來越小,單靠個人力量來解決大科研問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時代需要人們具有組織能力和協作能力,更多的成果要依靠集體智慧,人才也將以一種集合體的方式體現出來。因而,如何在科學研究中與人合作,成為一個科技人才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基本因素。

5 培養良好的精神、道德和心理品質

這是一種比知識和技能更難學習與培養的基本素質,也是一個21世紀的研究生最應該重視的基本素質。其本質是學會做人,其價值在于它是衡量全面發展的首要標志。因為,科學技術越進步,社會物質文明越高速發展,就越要重視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具有良好的精神、道德和心理品質的高層人才的培養。個人創造力的開發程度取決于其創造精神,這種精神既包括探索創新、奮力拼搏,也包括無私奉獻、為社會服務。個人的成就還取決于其具有的良好道德和心理品質。如果說科學的發現往往具有驚人的相似,那么科學家的成功因素中的非智力因素也是這樣。1976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蓋達塞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1997年獎的獲得者是美國科學家普魯西納(S. Prusiner)。兩人的研究均起因于對偶然遇見的不治之癥患者死因的探究。結果一個揭示了南太平洋考察時發現的蔓延在土著人中間的“庫魯”病的病因,從而揭開了對慢性病毒病研究的序幕;一個揭示了在醫療治療中發現并震撼英倫三島、蔓延歐洲大陸的瘋牛病有共同病原體的克-雅氏病的病因,從而揭示了對非傳統意義的病毒,但極可能是一種全新病原體研究的序幕;更重要的是兩人從開始研究到獲獎均用了25年左右的時間,在研究過程中均體現了一種對患者的極大同情和做醫生的強烈的責任感,為人類和社會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崇高的敬業與創造精神。在研究生課程中只有重視這一點,并實際體現在未來的高等教育和對21世紀研究生的培養引導中,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貢獻人類和世界的同時,實現我國諾貝爾醫學獎零的突破。

6 結語

實施研究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要全面,素質教育是全面教育。應將21世紀的研究生培養為勤奮、有堅強的毅力,積極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掌握與應用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創新思維的高級才人;培養研究生具備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術、技巧和創造性地發現、提出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從事社會工作的能力,特別是團結協作能力。同時還應具有良好的精神、道德和心理品質。近年來教學評議顯示[5],對研究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可為培養21世紀高層醫學人才打下基礎。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刻認識到,研究生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養研究生的綜合素質,教師不僅要具備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應有寬厚的專業文化和知識面、較高的科學研究能力及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才能適應21世紀研究生培養的要求。

參 考 文 獻

[1] 王玲.醫學免疫學的優化教學.香港現代教學論壇雜志,2000,7(4):28-30.

[2] 王曉勇.20世紀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獎分析.醫學與哲學,2000,21(12):54-57.

[3] 韓啟德.關于實施創新素質教育的一些想法.醫學教育,2000,(2):1-3.

[4] 楊韜,武高輝.讓學生盡快更多地參與科研.2000(15/16):38-39.

篇6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PBL教學法實驗教學考核方式

醫學免疫學是研究機體免疫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它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和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具有概念繁多、內容較為抽象、理論性強、知識更新快、與臨床應用較為緊密等特點,是基礎醫學中非常重要但又較為難教和難學的一門課程。與一般醫科大學相比,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教學具有教學方式比較傳統,學員學風較為嚴謹、紀律性較強,但是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意識較差,考核指標比較單一等特點,目前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進一步深化醫學免疫學教改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1應用PBL教學方法

相對于一些地方高校,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教學方式仍以傳統的教員教,學員聽模式為主,導致學員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因此,采用一些較為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員學習積極性,提高學員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能力,對于改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問題式學習”或“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1],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神經病學Barrows教授創立的一種自主學習模式。該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引入帶有導向性和啟發性的問題,由學員通過自行查找資料,進一步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不僅由此掌握相應的知識,更由此培養學員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的能力,從而改善學習效果[2]。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員和學員、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挖掘學員的創新潛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尤其適用于醫學免疫學這種知識更新快、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的課程。

結合本校學員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到學員進行PBL教學所必須的相關知識基礎和文獻檢索能力,我們以臨床醫學五年制學員為對象,選用臨床免疫學相關章節進行PBL教學。結果表明,與以前常用的傳統方法相比,PBL教學法不僅能夠促進學員的深入學習,更能夠激發學員的創造性思維,使學員由以前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知識探索者,對于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課后的問卷調查表明,大部分學員對PBL教學模式表示歡迎和認可,認為PBL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興趣和改善學習效果,值得推廣。實踐表明,PBL教學法是提升醫學免疫學教學質量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2靈活應用多媒體教學

基礎醫學知識普遍比較抽象難懂,一方面難以引起學員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員對這些枯燥深奧的概念也難以理解。因而,如何把這些抽象的概念和生理過程形象生動得展示給學員,讓他們學得輕松和樂于接收,是改善課堂授課的關鍵環節之一。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傳統授課方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3]。多媒體教學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載體結合在一起,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鋪直敘的概念和微觀的細胞分子間互相作用的生物學過程變得生動形象,能夠有效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并能幫助學員更直觀深刻、簡潔明了地理解免疫學的相關原理,而且使學員便于記憶。傳統教學中需要通過大量時間和篇幅重點講述和解釋的一些知識難點,往往通過幾張幻燈或者幾個動畫就能闡述清楚。例如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結構、免疫球蛋白結構及抗原抗體反應等,而且,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可以承載大量的知識信息,有利于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傳遞更多的知識。此外,多媒體課件易于復制和傳播,學員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筆記,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課堂理解和互動,從而有效減輕學員負擔,提高課堂效率。

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活動是針對一些對免疫學較有興趣、求知欲強且學有余力的學員所開展的以拓展學員知識面,培養學員創新精神、探索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大班課教學的一個有益補充。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關鍵在于加強對學員的引導,給他們介紹一些前沿的研究熱點和方向,使學員了解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啟發他們結合自己所學內容進行思考和分析,提出相關的科學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查閱相關文獻和設計科學實驗加以驗證,有意義的實驗結果則可以整理成文發表,它能有效地培養學員的科研思維和實驗能力,是一種較好的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兩個誤區:一是教師不注意引導學員自己去探索問題,而是簡單地讓學員參加自己課題的研究,從事一些簡單的實驗操作,這樣固然能夠讓學員增加一些對科學實驗的感性認識,但學員缺乏對整個科研課題背景和意義的清晰認識,往往在科研思維和知識面上得不到真正的鍛煉和拓寬,達不到第二課堂活動的預期效果。二是有時候會簡單地以文章發表作為衡量第二課堂活動的唯一標準,導致教師和學員片面追求論文而設計第二課堂活動的教學活動,從而偏離了培養學員獨立思考探索能力這個根本的方向,使學員沒有真正的收獲。這些問題在實踐中需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4改進實驗教學模式

免疫學是一門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以往開設的經典免疫學實驗多為對現有理論的驗證性實驗,如凝集實驗等,僅僅是對書本知識的重復,缺乏開放性和探索性實驗,這不利于學生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這些實驗往往落后于迅速發展的現代免疫學技術和方法,很多在實際科研工作中已很少用到,不利于加強學員對免疫學科發展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增加實驗教學中創新性實驗設計的比重,使之與科研工作實踐緊密聯系是改善醫學免疫學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

5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要環節。考核評價可以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同時可以使教員和學員分別找到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現行的醫學免疫學考核是以筆試體現的理論教學成績和以實驗報告體現的實驗教學成績,這種評價方式比較片面單一。隨著教改工作的發展,已經不能完全客觀地反應教學質量。因此,必須積極尋求多樣化的考核指標以反映教學活動的效果,并積極利用考試之外的各種考核方式彌補單一考試評價的缺陷。例如:豐富考試題型,減少單純記憶性的命題,增加案例分析題等反映學員應用知識能力的題型;增加學生動手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平時表現出的嚴謹、仔細等科研素質在總成績中的比例;采用開卷考試,自選方向,提交關于某一問題的綜述報告等更加開放的考試方式,從而全面、綜合地評價學員的成績。

總之,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是改善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認真探索,不斷完善,充分發揮學員作為教學主體的地位,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員加強對教學的準備和設計,做好合理的引導,加強對學員創新和思考能力的培養,增強教學雙方的互動和聯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Richard B, David I, Derek L.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he medical school: another case of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J].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2005,29:194-196.

篇7

【關鍵詞】復發性口腔潰瘍;免疫紊亂;固有免疫;體液免疫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047-02

復發性阿弗他潰瘍(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 又稱復發性口腔潰瘍、復發性口瘡( Recurrent Oral Ulcer, ROU ) 或復發性阿弗他口炎(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RAS) ,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口腔粘膜病。其主要發生于唇、頰和舌緣黏膜,在角化完全的附著齦和硬腭中很少發生[1,2]。RAU的發生較為常見,病因十分復雜,但其發病原因不詳,致病機制不明確,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且病情嚴重程度、間歇期和持續時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目前關于ROU病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遺傳因素、細菌、病毒、基因、食物過敏、胃腸道疾病等。近些年來,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免疫功能紊亂在RAU病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對其免疫學方面的病因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免疫學病因的首次提出

1969年,Lehner首次發現RAU前驅期病損即有大量T淋巴細胞浸潤, 其中潰瘍前期是T輔助細胞(CD4,Th)占多數,潰瘍期則T毒性細胞(CD8, Ts/c)為主,愈合期又回到T輔助細胞(CD4)為主,提示T淋巴細胞在RAU 的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近年來,有學者認為RAU是由于機體免疫活性細胞亞群失衡所導致的疾病[4]。機體中免疫功能的正常運行,依賴于各免疫細胞系及各細胞亞群之間相互協調,維持免疫狀態的平衡,一旦平衡被破壞,則導致免疫調節紊亂而發生疾病。如果針對性地使用免疫調節藥物,可能對于臨床上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具有較好的療效[5]。

2RAU與固有免疫

雖然T細胞是參與口腔潰瘍的初始細胞,但并不是口腔局部組織損傷的唯一細胞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能夠介導組織損傷。已有報道證實免疫復合性脈管炎是RAU的發病機制之一。在口腔黏膜局部堆積的免疫復合物通過招募中性粒細胞釋放組織降解酶,從而損傷粘膜,產生潰瘍[6,7]。還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在RAU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常人體中的NK細胞能夠殺傷被這些病毒感染的細胞,而在RAU患者的急性期和后期,NK細胞的活性明顯低于正常水平,從而誘發機體發生RAU[8]。在RAU患者中存在中性粒細胞的遷移和NK細胞活性的下調,說明固有免疫功能的紊亂是RAU發病機制之一。

3RAU與體液免疫

口腔免疫狀態受局部及全身免疫狀態的影響。唾液免疫球蛋白是全身體液免疫球蛋白的組成部分。口腔免疫防御體系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SIgA )在口腔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它參與機體的局部免疫, 被認為是機體抗感染、抗過敏的重要免疫屏障。因此,口腔的免疫狀態主要取決于SIgA的含量。吳慧華等研究發現RAU患者唾液S IgA檢測結果較正常對照組低, 一方面免疫力降低使之受到病原體的侵襲與感染,導致RAU的發生, 另一方面在免疫反應的過程中消耗了SIgA。此外,炎性刺激可以加強唾液腺體的分泌,由于唾液量的增加使SIgA的含量受到了稀釋, 因此RAU患者唾液SIgA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RAU患者唾液IgG含量與正常對照組無明顯變化,說明IgG在口腔潰瘍中,不具有特異性。在實驗家兔的血清中檢測到了抗口腔黏膜抗體, 抗體的效價隨著免疫次數增加而升高,且實驗家兔口腔黏膜潰瘍發生的頻率亦隨之增加,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免疫熒光抗體檢測發現,試驗家兔的口腔黏膜潰瘍處、黏膜棘層、基底層及基底膜有IgG沉積。所有這些檢查,與人類RAU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

4RAU與細胞免疫

許多研究證實,多種細胞因子分泌紊亂在RAU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RAU患者唾液和血清中TNF-α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群,在發病的急性期尤為顯著。用TNF-α抑制劑能夠有效抑制RAU的發生與發展,說明TNF-@在RAU發病中有著重要作用[16]。TNF-α刺激上皮胞質細胞中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1型和2型抗原的表達,T細胞識別這些細胞抗原以后觸發細胞毒性反應,并導致口腔黏膜形成潰瘍[17]。TNF-α還可上調黏附分子和趨化因子的表達、趨化并促進T細胞復制,對上皮細胞產生直接的細胞毒作用。而且,TNF-α能夠誘導其它細胞分泌IL-6、IL-8等。IL-6既促進輔T細胞生長和分化,也可促進細胞毒性T細胞的分化;IL-8則能通過招募更多的細胞毒性T細胞至潰瘍損傷處進一步發揮破壞作用。因此,RAU患者體內TNF-α上調與RAU患者體內TNF-α上調與RAU密切相關。

5RAU與粘膜抗體

部分RAU患者外周血中可檢測到循環免疫復合物和自身口腔粘膜抗體,同時在口腔中可檢測到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因此很多學者認為RAU的發病與Hp感染及交叉抗原有關。王淑麗等發現口腔中的Hp感染不但與RAU的發生相關,而且在血液中,由Hp與人上皮細胞表面抗原等結構類似的多糖抗原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是復發性口腔潰瘍發生機制中的重要因素。這些均表明RAU與Hp和上消化道疾患關系十分密切。其實口腔粘膜與胃腸粘膜同屬消化系統,均來自外胚層,其結構、功能、生理、病理必然有許多相似之處,彼此有著共同的抗原成分,有類似的發病機制。其發病機制可能是口腔粘膜自身抗原致敏淋巴細胞產生抗粘膜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局部的補體,導致多形核細胞浸潤和炎癥反應,導致組織細胞溶解,最終導致灶狀粘膜損害和潰瘍形成。誘發胃腸粘膜病損的抗胃壁細胞抗體與誘發口腔粘膜病損的抗口腔粘膜抗體相互作用并形成交叉自身免疫。

作為自身抗體的粘膜抗體被認為在RAU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普遍存在的抗核抗體尚未在RAU患者的血清中找到。

6結語

綜上所述,RAU患者免疫學方面改變的各項證據均說明免疫因素在RAU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T淋巴細胞亞群分析以及功能測定在RAU發病機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作為臨床檢測的參考指標。但這些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在RAU中的作用及機制目前尚處在探索階段,相信隨著近一步的深入研究,人們將揭開RAU的發病機理并找到其防治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Natah SS, H ayrin en-Imm on en R, H ietanen J, et al Increased dens ity of lym phocytes bearing gamma/delta T-cell receptors in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t ion ( RAU) [ J] O ralM axillofac Surg, 2000, 29 ( 5 ) :375- 380

[2]Zuzanna ?lebioda1, El?bieta Szponar1, Anna Kowalska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genetic aspects of etiology [ J] Postep Derm Alergol 2013, 2: 96102

[3]Sun A, Chu CT, Wu YC, et al Mechanisms of depresse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in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 J] 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 1991, 60( 1) : 83- 92

[4]Horton T L, St ew art R, Cohen N, et al Ontogeny of X enopus NK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MHC class I antigens[J] Dev Comp Immunol, 2003, 27( 8) : 715- 726

[5]Natah SS, K ont tinen YT, EnattahNS, et al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today: A rev iew of the growing knowledge[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4, 33:221- 234

篇8

英文名稱:Progres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生理學會;北京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559-7765

國內刊號:11-2270/R

郵發代號:2-56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1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9

【關鍵詞】Toll樣受體(TLRs);配體;天然免疫應答;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002-02

TLR是一類從線蟲到哺乳動物序列高度保守的模式識別受體。最早的Toll基因是在研究果蠅背腹極性時發現的,因與果蠅的Toll分子高度同源而得名。后來的研究發現Toll在果蠅的天然免疫應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TLR通過識別外源性微生物,啟動先天性免疫反應,清除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同時活化的TLR也能激活T細胞,啟動獲得性免疫反應。

TLR在天然免疫方面的特殊意義及在溝通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方面的橋梁作用,使生物學界和醫學界對其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隨后,人類和小鼠中先后克隆出多個Toll的同源蛋白,共同構成Toll受體家族。目前為止,已經鑒定了至少13種TLRs,其中TLR1~TLR9是人類與老鼠共有,TLR似乎只在人類中有功能,而TLR11~TLR13為小鼠所特有。

1 TLRs的生物特點

1.1 TLR的結構:TLRs屬于Ⅰ型跨膜糖蛋白,是具有類似結構的跨膜型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ngnitionreceptors,PRR),由胞外區、跨膜區和胞質區組成。胞外區是由18~31個串聯的富含亮氨酸的重復基序(leucine-rich repeat,LRR)形成的亮氨酸結構域,空間結構如馬蹄形且高度保守,其中亮氨酸在三維空間的一側排列形成疏水界面,該區為序列多變的Ig樣結構域,與宿主對感染反應的特異性有關,其空間結構的細微變化就會影響TLR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的識別;跨膜區是富含半胱氨酸結構域,一般認為跨膜結構域決定了TLRs分子的亞細胞定位;胞質區和白介素受體-1受體(interleukin-1 receptor,IL-1R)家族的胞質區有高度的同源性,稱為TIR(Toll/IL-1R)結構域,約200個氨基酸組成。

TLRs識別存在于各種病原體細胞表面分子,如酵母細胞壁的甘露糖以及細菌細胞壁的脂多糖、多肽糖及胞壁酸等各種成分,統稱病原體相關的分子模式(PAMP).

1.2 TLR的分布:

1.2.1 細胞分布和亞細胞定位:TLRs是固有免疫細胞膜上的識別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分布于各種組織的細胞膜上,分布十分廣泛。如TLR1廣泛表達于單核細胞、T和B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多形核白細胞、NK細胞;TLR2/4/5主要分布于除T、B、NK細胞以外的免疫細胞;TLR3主要表達于未成熟的DC等。但TLR因其識別的PAMP性質不同人在細胞中有不同的分布區。TLR1/2/4/6分布于細胞表面,并能聚集到接觸微生物的吞噬體上;TLR3/7/8/9則定位在細胞內,尤其是內質網上,并用于識別核酸。

1.2.2 組織分布:不同的TLR在各種組織中有不同程度的表達,其中在淋巴組織尤其是脾和外周血的白細胞中表達最強。TLR1廣泛分布且表達明顯,如卵巢、脾臟;TLR2在肺、心臟、腦和肌肉組織可測到TLR2mRNA的表達;TLR3主要表達于胎盤和胰腺;TLR4表達于胎盤組織等;TLR5表達與前列腺和外周血單核細胞;TLR6、TLR9廣泛表達于多種細胞;TLR10主要表達于淋巴樣組織和脾臟細胞。

2 TLR的配體

雖然TLR家族具有相似的結構,但TLR通過識別相應的配體來激活免疫反應。不僅外來病原體的產物,而且宿主自身的某些物質也可以是不同的TLR的配體。配體包括脂多糖(LPS)、病毒蛋白F、透明質酸酶、硫酸肝素、纖維蛋白原、酵母多糖、白色念珠菌以及宿主來源的熱休克蛋白60(HSP-60)、纖維連接蛋白等。TLR1能識別細菌的三酰脂肽;TLR2識別的配體包括G+細菌、分支桿菌、疏密螺旋體、酵母菌和支原體的某些成分,如脂蛋白、脂肽、脂磷壁酸、肽聚糖和酵母多糖等;TLR3構成同源二聚體或與TLR4形成異源二聚體,識別鞭毛蛋白,還可識別多聚肌苷胞苷(poly riboinosinic polyribocytidylic acid, poly I:C);TLR4形成同源二聚體,識別LPS及牛型結核桿菌胞壁的骨架、鏈球菌來源的脂質酸;TLR5特異識別細菌的鞭毛蛋白,有選擇的識別滲透過腸上皮的細菌,并引起反應;TLR6主要識別細菌的肽聚糖和脂肽;TLR7、TLR8均能識別單鏈RNA病毒;TLR9主要識別細菌中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鳥嘌呤二核苷酸(CpG DNA);TLR11能識別來源于尿路細菌的配體。

除了同型二聚體表現出來的功能外,TLR的一些功能也來自于異型二聚體。

3 TLR的免疫功能

美國免疫學家Janeway(2000年)首次提出固有免疫細胞識別模式理論,被科學家觀察雜志列為2001年十大生物科學重要進展之一。固有免疫細胞膜上不表達特異性抗原受體,但他們具有模式識別受體(PRR),能直接識別并結合各種病原微生物表達的固有保守基序的分子,即PAMPS,其中TLRs是固有免疫細胞膜上最重要的模式識別受體。

天然免疫細胞借助PRR中TLR,識別各種病原微生物的相關分子模式(PAMPs)。因此,天然免疫細胞可以區分自身和非自身成分,識別PAMPs后的天然免疫細胞,迅速被活化,無需這些細胞再克隆分化增殖,此時巨噬細胞通過胞內氧依賴性殺菌系統和氧非依賴行殺菌系統,殺傷病原體。同時把一些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抗原肽,借助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提供各相應T細胞,啟動獲得性免疫應答,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參與免疫調節或殺傷腫瘤細胞等生物學功能。因此,把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緊密聯系起來。

盡管目前所發現的TLR家族成員種類有限,但同一細胞或不同細胞間TLRs各成員間的相互組合及不同協助蛋白共同作用,組織有效的天然免疫應答,對相對廣泛的病原微生物進行特異性識別,引起一系列特異的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反應,以對抗微生物感染乃至慢性炎癥(如哮喘)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4 展望

近年來隨著對TLR研究的展開和深入,人們對TLR在免疫中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TLR在識別侵入的病原、早期啟動機體的先天性免疫反應、誘導多種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的產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抗原呈遞和對T細胞的致敏,接到獲得性免疫反應的發生。因此,TLR可為人類的抗感染免疫、免疫耐受、自身免疫、超敏反應及疫苗佐劑提供新的切入點和生長點并通過對TLR多態性的研究,對于TLT與感染性疾病、敗血癥性休克、病毒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TLR熱方興未艾,今后的研究內容主要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模式生物和經濟生物TLR家族成員的探明;新的TLR配基的不斷挖掘;TLR與各種疾病的關系及相關藥物與疫苗的研制與開發;新TLR信號通道的發現;TLR的起源與進化及在物種起源和進化研究中的價值等。

參考文獻

[1] Jun Zhou,Huazhang An,Hongmei Xu,Heat shock up-regulates expression ofToll-like receptor-2 andToll-like receptor-4 in human monocytes via p38 kinase ignal pathway. Immunology,2004.114,522-530

[2] 王建華.Domestic Animal Medicine 中國農業出版社.第三版,266-270

[3] 蔡基忠.福建畜牧獸醫.2000年第5期. 龍海市畜牧獸醫站

[4] 任美玉,吳欣怡.Toll樣受體的研究進展.現代免疫學,2006,26(4):340-342

[5] 陳慰峰.醫學免疫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92

[6] 何維,高曉明,曹雪濤,等.醫學免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3-149

[7] 林怡,熊思東.Toll樣受體在亞單位疫苗分子設計中研究進展.現代免疫學,2006,26(5)2:427-430

[8] 王海坤;韓代書 Toll樣受體(TLRs)的信號轉導與免疫調節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6年第09期

[9] 王平忠;黃長形;王九平 Toll樣受體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08年第05期

[10] 任衛聰;李傳友 Toll樣受體及其在抗結核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國際呼吸雜志 2009年第17期

[11] 呂烽,;Toll樣受體在脂多糖耐受性機制作用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5年04期

篇10

【摘要】:腫瘤的發生、發展和常規治療的預后與機體的免疫狀態密切相關。通過免疫干預可以打破免疫耐受、重新激發機體免疫系統消除腫瘤細胞的能力,隨著免疫學和基因工程發展,免疫治療在不少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中,已經成為臨床腫瘤治療的第4種治療模式。

【關鍵詞】:腫瘤;免疫療法

腫瘤的細胞免疫治療又稱DC-CIK細胞免疫療法。它是一種新興的腫瘤治療技術,通過從患者體內采集50-100ML外周血,在GMP實驗室進行體外誘導、培養免疫細胞,然后回輸到患者體內的治療方法,通過激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近年來,以免疫治療為主體的腫瘤生物治療其療效已在多種腫瘤的治療中得到驗證。本文就細胞免疫療法在臨床多種癌癥治療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1、 前列腺癌的免疫療法

在前列腺癌中,以活化的β連環蛋白為靶向來選擇性地表達致死基因(PUMA)是有效的。對于不同的前列腺癌細胞株,重組腺病毒Ad TOP PUMA顯示出不同的性質,對于活化β連環蛋白的PC3細胞株呈現劑量依賴性。而對于DU145細胞,并無明顯效應。Giladi等1通過實驗研究證明這種新的基因治療載體對于前列腺癌細胞是有效的,并且AdTOPPUMA能夠誘導具有β連環蛋白突變的前列腺癌細胞凋亡,而對不具有β連環蛋白突變的前列腺細胞無損害作用。Satoh等2在人前列腺癌細胞株(DU145,PC3,LNCaP)和人正常前列腺來源的細胞株(PrEC,PrSC)中檢測了雙重突變體腺病毒(AxdAdB3)的細胞病變效應,在患有DU145前列腺癌的SCID小鼠模型中對AxdAdB3的治療效應進行檢測,結果顯示AxdAdB3能夠誘導細胞病理效應,而在正常來源的前列腺細胞株中無毒性,在原位前列腺癌模型中,其顯示出明顯的抗腫瘤效應,并可以顯著地提高生存率。因此,AxdAdB3可以成為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有效治療工具。

4、 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白血病

細胞免疫治療成為白血病治療中一個迅速發展的領域。Armstrong等6曾將白血病的細胞免疫治療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輸注可在體內刺激抗白血病活性的細胞,即疫苗治療;二是輸注有內在抗白血病活性的免疫效應細胞,即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往往用于患者放、化療或HSCT后的輔助治療,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有學者用腫瘤特異抗原(TSA)/腫瘤相關抗原(TAA)的某些肽段致敏腫瘤患者緩解期自身T淋巴細胞,誘導產生特異性CTL,在體外可有效殺傷患者自身腫瘤細胞,而對正常造血細胞無毒作用7。Rossing等8通過基因修飾轉導出表達抗CD19特異性嵌合受體的T細胞,過繼性輸注后有望預防和治療移植后ALL早期復發。Sprent等9報道了DC來源的exosomes能在體外直接誘導CD8+T細胞擴增,因此認為其在體外擴增抗原特異性CTL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應用價值。Alessandrino等10對移植后早期復發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給予化療和DSI后取得良好效果。喬建輝等11在國內首次報道DSI能促進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供者嵌合體的增加,有利于供者細胞植入,而且具有并發癥少,較好的GVL效應等優勢。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腫瘤免疫學的發展,已能在體外培養出許多種類不同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抗腫瘤效應細胞,尤其是腫瘤抗原的鑒定和合成、四聚體檢測及分揀以及DC細胞的培養,使得能在體外成功地培養出大量的腫瘤特異性CTL細胞,真正開始了主動免疫和過繼性免疫相結合的腫瘤特異性免疫治療。細胞免疫治療將與傳統的腫瘤治療(手術,化、放療)和新的治療方法如基因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等相聯合,使其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Giladi N,DvorySobol H,Sagiv E,et alGene therapy approach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using an active Wnt signal\[J\]Biomed Pharmacother,2007,61(9):527530豹

[2] Satoh M,Wang H,Ishidoya S,et alOncolytic viro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by E1A,E1B mutant adenovirus\[J\]Urology,2007,70(6):12431248豹

[3] Macary P A,Too C T,Dai X.Targeting ttllnOltlrs by adoptive transfer ofimmuile cells[J]1.ClinExp Pharmacol Physiol,2006,33(5-6):569-574.

[4] Rossing C,Pscherer S,Landmeier S.Adopotive cellular immyno-therapy with CD19-specific T cells[J].Klin Padiatr,2005,217(6):351-356.

[5] LambeckA,Lefe~N,HoogebomBN,eta1.p53一specificTcel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and benign ovarian tumors:Implications for p53 based immunotherapyl J I.Int J Cancer,2oo7,121(3):6o6.6l4.

[6] Armstrong AC.Eaton D.Ewing JC Science,medicine,and the future:cellular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J].BMJ,2001,323(7324):1289-1293.

[7] Spisek R,Cheballier P,Morineau N,et al.Induction of leukemia-specific cytotoxic response by cross-presentation of late-apoptotic leukemic blasts by autologous dendritic cells of nonleykemic origin[J].Cancer Res,2002,62(10):2861-2868.

[8] Rossing C,Pscherer S,Landmeier S.Adopotive cellular immyno-therapy with CD19-specific T cells[J].Klin Padiatr,2005,217(6):351-356.

[9] Sprent J.Direct stimulation of naive T cells by antigen-presenting cell besicles[J].Blood Cells Mol Dis,2005,35(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