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8 17:50: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藥理學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羅哌卡因; 麻醉
[中圖分類號] R9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38-02
鎮痛羅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種新型、純左旋體的長效酰胺類局部,其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毒性低,低濃度時感覺-運動神經阻滯分離明顯[1],在麻醉、術后鎮痛等領域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將就羅哌卡因的藥理學特點及臨床應用的進展做一綜述。
1 藥理學特點
1.1 藥代動力學
羅哌卡因主要由肝臟代謝,約1%不經代謝由腎臟排泄[2]。成人靜脈輸注羅哌卡因的清除率為(0.82±0.16)L/min,高于布比卡因,穩態分布容積和消除半衰期均短于布比卡因,因而可有效防止藥物累積,降低中毒風險。硬膜外腔注射羅哌卡因后呈現出雙吸收相,血藥濃度一時間曲線符合二室模型,并按一級速率過程進行消除[1]。其在嬰幼兒的血漿峰濃度時可出現時間延遲。
1.2 藥效動力學
已證實,羅哌卡因是開放的鉀通道阻滯劑,其與阻滯位點解離后,通道才能關閉。文獻顯示,羅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的機制主要在于其對Na+通道的抑制[3]。注射低濃度(25~50)μmol/L的羅哌卡因對兔離體去髓鞘迷走神經C纖維(無髓鞘,與痛覺傳導有關)的阻滯速度快于Aδ纖維(有髓鞘,與運動功能有關),從而表現為感覺與運動分離[1]。
1.3 毒性作用
羅哌卡因的毒性較低,游離羅哌卡因引起中樞神經癥狀的動脈血漿濃度為0.6mg/L,所引起的中樞神經癥狀較布比卡因持續時間短,且更易于控制。
常規劑量的羅哌卡因具有血管收縮作用,對心臟的影響表現為左室舒張末壓升高,平均動脈壓下降,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較布比卡因低,罕有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及心血管系統毒性反應[3]。
2 臨床應用
2.1 椎管內麻醉和鎮痛
2.1.1 硬膜外麻醉和鎮痛 已證實,0.5%、0.75%和1%的羅哌卡因應用于腰段硬膜外麻醉時,可增加運動神經阻滯時間和術后鎮痛效果,進一步增加濃度將縮短起效時間,并加強運動神經阻滯。羅哌卡因較之同濃度布比卡因的運動神經阻滯效果更弱,且持續時間更短。羅哌卡因行下肢手術硬膜外麻醉時,運動阻滯的半數有效濃度EC50值為0.416%[4]。研究證實,年齡因素將決定羅哌卡因運動阻滯EC50,70歲以下者EC50是0.536%,70歲以上者EC50為0.383%[3]。以相似藥效濃度的布比卡因和羅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行剖宮產手術,羅哌卡因的安全性高于布比卡因。臨床試驗表明,羅哌卡因可增強分娩鎮痛效果,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其器械協助產率,增加新生兒評分[1]。
2.1.2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和鎮痛 文獻顯示,>2%羅哌卡因行鞘內注射將可逆性影響脊髓的血流。剖宮產時,羅哌卡因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的最低局麻藥劑量(MLAD)為13.46mg,連續蛛網膜下腔麻醉時MLAD為12.8mg[5]。剖宮產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時,羅哌卡因的感覺、運動阻滯時間和程度具有良好的劑量相關性。而且,濃度和比重可不同程度地影響腰麻效果,將0.005%羅哌卡因和0.0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應用于下腹部和下肢術前麻醉時,羅哌卡因的低血壓發生率更低,起效速度更快、阻滯效果更顯著、阻滯后消退時間更短[6]。
2.2 神經阻滯麻醉和鎮痛
研究表明,濃度的差異可使羅哌卡因在上下肢神經阻滯中發揮不同的鎮痛效果。臂叢神經阻滯采用0.375%的羅哌卡因時,起效迅速、阻滯作用顯著、副作用較少,表明此濃度適用于臂叢神經阻滯。髂腹股溝神經阻滯中使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發現0.2%~0.75%羅哌卡因均可發揮理想的鎮痛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證明其為安全有效的術后鎮痛方式[3]。學者提出羅哌卡因應用于臂叢阻滯時的最低有效濃度為0.5%,最適濃度則為1%,坐骨神經與股神經聯合阻滯的最適濃度是0.75%[7]。
2.3 局部浸潤麻醉和鎮痛
目前羅哌卡因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腹股溝疝修補術后鎮痛方面已取得進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氣腹前腹腔注射5mg/kg羅哌卡因200mL,發現可發揮顯著的超前鎮痛作用;術后7日內,每次經導管向膽囊床注入0.5%羅哌卡因10mL亦可有滿意的鎮痛效果[5]。對全身麻醉下行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患者在切皮前后進行羅哌卡因浸潤,傷口疼痛明顯減輕。腹股溝疝修補術畢切口內置導管泵入羅哌卡因,亦取得滿意的鎮痛療效,進一步研究指出,該有效濃度須大于0.125%[8]。已發現,根部阻滯應用0.75%羅哌卡因可能造成短時間局部缺血,表明該濃度可能引起微循環灌注不足,因此,高濃度羅哌卡因不宜局部應用于缺少側枝循環的組織。
2.4 兒科麻醉的應用
羅哌卡因在兒科麻醉中的藥效動力學和藥代動力學已逐步得到闡明,年長兒的藥代動力學與成人相近,新生兒及6個月內嬰兒的血漿蛋白結合率和清除率均有所下降,持續硬膜外阻滯時應適當減量,輸注時間不宜超過48h[3]。羅哌卡因對全身麻醉下行闌尾切除術的患兒的局部浸潤鎮痛效果與嗎啡相似,有助于推遲術后嗎啡的使用或減少其用量,副作用較小。小兒硬膜外輸入羅哌卡因復合芬太尼或單純使用羅哌卡因均能有效鎮痛,輔以小劑量阿片類藥物不但可減少局部用量、預防麻藥中毒,而且有助于改善睡眠,增加患兒術后舒適度[6]。
2.5 老年麻醉的應用
隨著外科和麻醉技術的不斷發展,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患者逐年增加,術后疼痛易引起呼吸、循環功能的不穩定,不利于高齡患者的術后康復。對高齡下肢手術患者持續硬膜外輸注0.1%羅哌卡因或0.1%布比卡因,效果均滿意,而前者心臟毒性更低,更適于高齡患者的術后鎮痛。對老年下肢骨科手術患者輸入0.13%羅哌卡因和1.0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可促進術后恢復和功能鍛煉[9]。
綜上所述,羅哌卡因具有獨特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特點,毒性較低,低濃度時感覺―運動神經阻滯分離效果顯著,麻醉及鎮痛效果確切,作用時間長,應用范圍廣,隨著基礎和臨床試驗研究的逐步深入,其臨床應用將得到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 Hansen TG. Ropivacaine:a pharmacological review[J]. Expert Rev Neurother,2004,4(5):781-791.
[2] Jokinen MJ.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ropivacaine in hepatic and renal insufficiency[J].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05,19(2):269-274.
[3] Udelsmann A,Silva WA,de Moraes AC,et al. Hemodynamic effects of ropivacaine and levobupivacaine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 swines[J]. Acta Cir Bras,2009,24(4):296-302.
[4] Panousis P,Heller AR,Koch T,et al. Epidural ropivacaine concentrations for intraoperative analgesia during major upper abdominal surgery:a pro- 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e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Anesth Analg,2009,108(6):1971-1976.
[5] Whiteside JB,Burke D,Wildsmith JA. Comparison of ropivacaine 0.5%(in glucose 5%)with bupivacaine 0.5%(in glucose 8%)for spinal anaesthesia for elective surgery[J]. Br J Anaesth,2003,90(3):304-308.
[6] 葛志軍,戴體俊,曾因明. 羅哌卡因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進展[J]. 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06,27(2):103-105.
[7] Simpson D,Curran MP,Oldfield V,et al. Ropivacaine:a review of its use in regional anaesthesia and acute pain management[J]. Drugs,2005,65(18):2675-2717.
[8] 閆美興,王少華,趙艷,等. 羅哌卡因臨床鎮痛應用新進展[J]. 中國藥房,2009,20(5):381-383.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右美托咪定藥理學特點及其臨床應用新進展。方法 通過臨床應用右美托咪定藥物,觀察其藥理學特點。結果 右美托咪定是一種新型高選擇性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具有鎮靜、鎮痛、抗焦慮、抗交感、降低應激反應、穩定血流動力學等特點,同時對呼吸系統的影響輕微,具有其他鎮靜藥無法比擬的效應。結論 右美托咪定與其他鎮靜鎮痛藥物聯合使用時有良好的協同效應,能明顯減少其他鎮靜鎮痛藥的使用量,在重癥監護(ICU)及麻醉科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深得臨床醫師的青睞。
【關鍵詞】右美托咪定;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藥理學特點;臨床應用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是一種新研制的高效、高選擇性α2腎上腺素受體(α2AR)激動藥,與α1、α2腎上腺受體結合的比例為1∶1600;其α2AR的親和力是可樂定的8倍。因其有獨特的高選擇性受體活性、較短的半衰期及特殊的藥理作用使其在重癥監護病房(ICU)對患者的鎮靜、鎮痛及全身麻醉的輔助用藥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本文簡述右美托咪定的藥理特點及其臨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1 藥理學特點
11 藥代動力學特點
右美托咪定是美托咪定的右旋異構體,鹽酸右美托咪定的化學名為(+)4(S)[1(2,3二甲基苯基)乙基]1H咪唑鹽酸鹽,為無色透明液體,pH45~70。右美托咪定的藥動學符合二房室線性消除模型,分布半衰期為32~55 min,消除半衰期為924~1069 min,清除率為0038~0046 L/(min?kg),平均潴留時間為2373~2685 min。右美托咪定在體內主要在肝臟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細胞色素P450酶系統的作用下通過一系列氧化還原反應,代謝產物主要經腎隨尿排出(95%)和糞便排出(5%)。在肝功能障礙患者清除率會受影響,因此,肝功能受損患者應酌情減量使用,但腎功能障礙患者無需調整。
12 藥理學作用
右美托咪定作用于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系統以及其他器官組織的α2AR產生鎮靜、鎮痛、抗焦慮、抑制交感神經活動的效應,其他作用還包括抑制唾液腺分泌、抗寒戰以及利尿等作用。
121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使其維持自然非動眼睡眠(NREM)狀態,產生鎮靜、催眠作用。這種鎮靜狀態是可以被刺激或語言喚醒的,且在鎮靜、催眠構成中不會產生呼吸抑制,使患者在機械通氣狀態下更加舒適。其鎮靜作用機制與γ氨基丁酸受體無關,是目前ICU中唯一可喚醒的鎮靜藥,且能有效減少其他鎮靜、鎮痛藥物的使用量。
122 對心血管系統 右美托咪定對心血管系統具有雙相調解功能。注射右美托咪定后因直接激動血管平滑肌突觸后α2BAR引起血管收縮,血壓短暫升高以及反射性心動減緩。
123 對呼吸系統 右美托咪定使患者鎮靜的同時對呼吸的影響較輕,只有輕微降低靜息每分通氣量以及增加呼氣末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呼吸反應曲線的斜率輕微升高。
124 對內分泌系統 右美托咪定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催乳素及血糖無明顯影響,短期內應用對腎上腺素類固醇生成也無明顯影響。
2 臨床應用
21 輔助檢查中的應用 由于右美托咪定鎮靜時患者只有輕度、功能性的認知減退,能保持穩定的呼吸,因此可用于內窺鏡檢查操作時的短時鎮靜。在一項前瞻性隨機研究發現右美托咪定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胃鏡檢查,且干嘔等副作用發生率低[1]。有文獻報道,在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肺氣腫患者行支氣管鏡檢查時應用右美托咪定復合小劑量咪達唑侖和芬太尼進行鎮靜,所有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及蘇醒時的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均穩定,未發生呼吸暫停或氧飽和度降低,也沒有因藥物不良反應中斷檢查,咪達唑侖和芬太尼的用量也顯著低于對照組。證明右美托咪定具有降低氣道反應性的特點,可用于合并有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的高危患者。在小兒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時右美托咪定能更好地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且不會引起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說明右美托咪定用于兒科核磁共振檢查有效、安全[2]。
22 在麻醉中的應用 在全身麻醉誘導期,右氣管插管引起的血壓升高和心動過速有可能會導致患者心腦血管意外,右美托咪定的抗交感神經作用,能抑制交感神經末梢釋放NE。改善術中血液動力學的穩定性,減少氣管插管引起的強烈血流動力學改變,并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量,降低手術應激反應。右美托咪定更能有效地提供氣管插管條件,插管后患者的其他評價指標明顯優于其他藥物;能有效減少在術后鎮痛藥的使用量;還有抗快速心律失常的作用,能預防氟烷麻醉時腎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右美托咪定減少圍術期的用量,能明顯改善麻醉后恢復過程,不延長或減少蘇醒時間,減少術后惡心和寒戰的發生。局部麻醉中右美托咪定作為輔助藥物具有明顯的優勢,提供充分的鎮靜效果,同時幾乎不會引起呼吸抑制,且具有抗交感作用,能減少有傷害性刺激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應,從而增加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
23 重癥監護病房(ICU)中的應用 鎮靜和鎮痛是ICU患者接受綜合治療的基礎。右美托咪定在臨床上最優先使用于ICU機械通氣患者的鎮靜。目前ICU常用的鎮靜藥物存在不足和不良反應,右美托咪定能滿足ICU中鎮靜的同時可被喚醒,兼有鎮痛、抗焦慮作用,在體內無蓄積,對呼吸無抑制且血流動力學穩定,在重癥患者中具有獨特優越性。患者注射右美托咪定后能迅速入睡,即使在注射時也很容易被喚醒。右美托咪定引起的睡眠狀態與自然睡眠相似,維持自然非動眼睡眠狀態,可減少因正常生理睡眠剝奪的免疫失衡[3]。
24 不良反應 右美托咪定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心血管的效應,包括心動過緩甚至停搏、心動過速、低血壓、高血壓等,其他方面尚可出現發熱、惡心、口干等,亦有報道發生過敏,表現為軀體大面積風團癥狀。
3 結論
右美托咪定除了具備有效的鎮靜、鎮痛作用,減少麻醉劑量外,圍術期應用也能降低應激反應、穩定血流動力學、減少寒戰,從而降低圍術期心肌缺血的發生,并可能發揮抗心律失常作用。可保持喚醒能力的鎮靜,有利于術中及術后進行神經學檢查及治療。
右美托咪定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均起藥理學作用。其作用機制主要通過選擇性激動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干藍斑。此部位是α2AR最密集區域,負責調解覺醒與睡眠,又是下行延髓脊髓去甲腎上腺素能通路的起源,在調控傷害性神經遞質中其重要作用。是目前ICU中唯一可喚醒的鎮靜藥,且能有效減少其他鎮靜、鎮痛藥物的使用量。右美托咪定因直接激活顱內血管的α2AR或間接作用于中樞性縮血管而收縮血管減少腦血流量,同時降低大腦代謝率。還具有對海馬神經元的保護作用,可防止局部缺血性損傷。右美托咪定可以通過作用于脊髓后角突觸前和中間神經元突觸后膜α2受體,使細胞超極化,抑制疼痛信號向腦的傳導或抑制下行延髓脊髓去甲腎上腺素能通路突觸前膜P物質和其他傷害性肽類的釋放,產生鎮痛作用。右美托咪定可作用于心血管調節中樞,降低交感神經的緊張度,增強迷走神經沖動,從而導致血管舒張,持續輸注會引起低血壓。右美托咪定對心肌沒有直接作用,但能使心輸出量減少,其機制與心率減慢以及后負荷增加有關。右美托咪定可以計量依賴性地降低心率和血壓,又能有效地降低氣管插管和拔管時血流動力學反應和血漿兒茶酚胺反應。有研究表明在血漿濃度在臨床用量的5~10倍即8ng/ml時,也能保持呼吸,這是其他鎮靜藥無法比擬的[4]。
右美托咪定具有鎮靜、抗焦慮、抗嘔吐作用,能減輕氣管插管和擬交感胺類藥物所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紊亂,減少的用量,可縮短局麻藥的起效時間,延長作用時間、提高麻醉質量,臨床上應用于局部麻醉、術前全身麻醉誘導期等麻醉用藥,也使用于內窺鏡、小兒MRI檢查等輔助檢查,是目前理想的ICU鎮靜藥。
右美托咪定在各領域的用途,使臨床醫師擁有了一種新的選擇。目前針對右美托咪定的臨床投入時間短,在臨床使用劑量、時間等問題上尚有不同觀點,需要更多、更細致的研究以使其應用的更安全有效。
參 考 文 獻
[1] Scheinin B, Lindgren L, Randell T, et alDexmedetomidine attenuates sympathoadrenal redponses to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reduce the need for thiopentone and preoperative fentanyl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992,68(2):126131.
[2] 易利丹,彭六保,譚重慶,等新型鎮靜鎮痛藥右美托咪定中國新醫藥與臨床雜志,2011,30(1):510.
篇3
一、了解閱讀目的,把握學生心理
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單純為了那些先賢的論述才去讀書的。讀書本身是一種需要,一種原自內心的驅動力。“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只要生活,只要呼吸,我們就以不同的方式在閱讀文本,閱讀生活。由此看來,每一位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激發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對書籍的渴望和喜愛,激活閱讀內驅力。從而讓所有的閱讀變為有效閱讀。而那些有口無心的和尚念經式的應付不僅會浪費掉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也在扼殺學生的閱讀的熱情。老師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閱讀變成一種學生內在的需求。
二、提出文本疑惑,挖掘深層潛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習之端。可見,在學習過程中,有“懷疑”才會去思考,有“思考”才會去探究。質疑是思維的“啟發劑”,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好奇、好問、求知欲強等特點出發,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學會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探索文本解決問題。就閱讀指導而言,如果我們把一些問題的答案讓學生通過閱讀就能自己解決,用“設疑”的形式讓學生通過探索挖掘自身的深層潛力。例如,我在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時,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能不能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的‘梨花’改為‘桃花’’呢?”問題一提出來,啟發同學們開始思考,敢于質疑。在同學們七嘴八舌,情緒達到最高點時,讓同學們先說,再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明白不能這樣改動的原因:從色彩上看,把雪花比作梨花是恰當的,因為它們的色彩都是白色的;如果把白色的雪花比作粉紅色的桃花,顯然不合事實。從意境上看,把雪花比喻為梨花,既表現出詩人想象奇特和出人意料,給人一種驚喜感,又寫出了飛雪驟降時的速度之快與形象之美,顯得意境闊大,富有畫面美感。
三、引導準確釋疑,收獲自我肯定
篇4
婦女在妊娠及哺乳期為了適應胎兒發育的需要,體內各系統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此時對藥物的代謝會發生一些改變,胎兒發育過程的各個階段對藥物也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因此,能更多地了解此期的藥物動力學特點,對妊娠及哺乳期的合理用藥,減少藥物對孕婦、胎兒及嬰兒造成不良的影響大有裨益。
1妊娠母體的藥物動力學特點
妊娠母體由于新生命的孕育,其心血管、消化、內分泌等系統都將出現各種各樣的生理變化,此時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都可出現與正常人不同的改變。
1.1循環系統妊娠期母體血管內外容量可大量增加,循環血量從妊娠第10周開始增加,20~24周能較妊娠前增加30%~50%[1]。此時,血漿蛋白水平緩慢下降,清蛋白與α1酸性蛋白等藥物結合蛋白減少,使藥物的蛋白結合率下降,游離的藥物水平可在短時間內增高,造成瞬時藥效增大,往往在用藥量不大的情況下出現毒性反應。但總體來說,由于妊娠母體血漿量增加,血中總藥濃度比非妊娠時要低,如采取與非妊娠時相同間隔的服藥,其藥效要相對減弱,故妊娠期婦女的服藥間隔應相對縮短。
1.2內分泌代謝系統妊娠20~24周時心排出量可比妊娠前增加20%~50%,隨著心排出量的增加,肝血流量也隨之增加,受肝血流依賴型代謝的藥物可受到影響;妊娠期孕酮增多能增強肝臟細胞色素P450等代謝酶的活性,從而增加藥物的清除[2]。
1.3泌尿系統腎血流與腎小球濾過率從妊娠4個月開始上升,腎血流量可增加35%,腎小球濾過率可增加50%[3],經腎排泄的藥物與代謝物的腎清除率可上升,故妊娠母體按非妊娠時的常規用藥量時的血藥濃度可偏低。妊娠高血壓時,孕婦腎功能受影響而藥物排泄減少;妊娠晚期仰臥位時腎血流減少,造成深排泄藥物減慢[4]。
1.4消化系統妊娠母體可出現消化道蠕動減弱,藥物在消化道內滯留時間延長,可使藥物在消化道的吸收率上升[2]。早孕反應(如嘔吐)可導致藥物吸收緩慢減少[4]。
1.5呼吸系統妊娠婦女由于肺潮氣量和每分鐘通氣量明顯增加,心排出量和肺血流量也增加,可使呼吸道吸入給藥經肺泡攝取的藥量增加[4]。
2胎盤的藥物動力學特點
胎盤中含有大量的能影響藥物代謝的酶,妊娠8周的胎盤便能參與藥物的代謝。藥物透過胎盤靠母體對藥物的單純擴散[3],擴散的速度按Fick法則,即母體-胎兒的水平與胎盤表面積呈正比,與胎盤的內膜的厚度呈反比。藥物轉運的部位在胎盤的血管合體膜,妊娠晚期血管合體膜的面積僅為妊娠早期的1/10,而絨毛面積卻為中期妊娠的12倍,故隨著妊娠月份的增長,其藥物的轉運能力也隨之增加。藥物的脂溶性、分子量、離子化程度、母體與胎兒體液中的pH不同都會影響藥物的通透速度,其脂溶性高、分子量小、離子化程度高的藥物容易透過[2]。由于胎兒的體液較母體稍酸,故弱堿性藥物透過胎盤在胎兒體內易被離解,胎兒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可比母體高。
3胎兒的藥物動力學特點
3.1藥物的吸收大多數藥物經胎盤轉運進入胎兒體內;也有一些藥物經羊膜轉運或胎兒尿中排出的藥物進入羊水后被胎兒吞飲,進入胃腸道被吸收到胎兒體內,形成羊水-腸道循環。不論羊水-腸道循環,還是經胎盤轉運進入胎兒體內的藥物,在未進入胎兒全身大循環前,大部分藥物都先經過肝臟,故胎兒亦可出現首過效應[5]。
3.2藥物的分布胎兒肝、腦器官相對較大,血流量多。藥物進入臍靜脈后,60%~80%隨血流進入肝臟[4]。臍靜脈血還可經門靜脈或靜脈導管,進入下腔靜脈而到達右心房,減少藥物在肝內代謝。由于胎兒的血腦屏障功能較差,藥物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胎兒血漿蛋白含量較母體低,故進入組織的游離型藥物較多。但與胎兒血漿蛋白結合的藥物不能通過胎盤向母體轉運,可延長藥物在胎兒體內停留時間。
3.3藥物的代謝胎兒的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但與母體相比,其代謝能力很低。盡管肝臟中有催化氧化、還原和水解反應的酶類,但胎兒肝臟線粒體酶系統功能低,分解藥物的酶系統活性也不完善,如藥物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的能力僅為成人的1%[3],故對某些通過這一結合而解毒的藥物如水楊酸鹽等易中毒。胎兒對藥物的解毒能力較低,藥物的解毒主要靠胎盤轉運,從胎兒重返母體,再由母體解毒。
3.4藥物的排泄腎臟是藥物排泄的主要途徑,而胎兒的腎小球濾過率很低,經腎臟排泄藥物的功能甚差,故易延長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在胎兒體內的滯留時間。也有某些藥物(如地西泮等)經過代謝后降低了原有的脂溶性,不易通過胎盤屏障而使之降低了轉運到母體血中的速度,可造成在胎兒體內積蓄[4]。尤其當胎兒體內藥酶受母體應用的藥物或食品添加劑的誘導作用,使胎兒體內一些芳香烴類化學物質轉化為活性代謝物,可引起對胎兒的毒性或致畸反應。
4藥物對胎兒的影響
4.1藥物對胎兒發育的不良影響妊娠期用藥對胎兒的不良影響,向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據美國1997年11月~2000年12月間,50多萬個不良事件中7 111例嬰兒與兒童不良藥物反應的報告[6],其中1/5是因母親在妊娠期、分娩期或哺乳期用藥所致。美國平均每年有243名2歲以下的兒童由于圍產期用藥而死亡,而其中100例(41%)發生在妊娠的第一個月中,204例(84%)發生在一年內。實驗研究證明[5],胎兒對藥物的反應與新生兒和兒童無明顯差異。孕婦受精2周后用藥,對胚胎的損害通常表現為流產。未流產的胚胎或發育中的胎兒,藥物可以影響到胎兒組織器官的發育和功能。如四環素可積蓄于骨和牙齒,使胎兒骨生成延遲及牙釉質發育不全;鏈霉素可使聽神經功能減退;抗癲癇藥及地西泮可使胎兒慢性中毒,產生中樞抑制、凝血功能障礙等。
4.2藥物對胎兒的致畸性藥物毒性對胎兒的致畸性通常發生在妊娠初期(頭3個月),因為此期胎兒發育極其活躍。受精后20 d胚胎頭尾部開始分體節,骨骼肌肉逐漸形成;30 d發育感官和肢芽,初步建立胚胎血液循環;60 d肢芽伸長,顏面形成,心、肝、消化管和生殖器官形成。妊娠中期(第4~9個月),藥物主要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妊娠晚期藥物也可致胎兒畸變,此期畸變的發生決定于母體攝取藥物的時間。
5母乳的藥物分布
幾乎所有的藥物在母乳中均可存在,但其濃度可有不同。母乳中的藥物濃度取決于藥物的理化性質、蛋白結合程度及在母體中的濃度。非離子化藥物蛋白結合率低,脂溶性高的藥物易分布到母乳中,但母乳中分布的藥量不會超過母體攝取量的1%~2%。弱堿性藥物需離子化才易存在,而酸性藥物則是移行到母乳中去,這是由于母乳的pH比母體血漿低的緣故[2]。
6小結
為做到妊娠期婦女的安全用藥,需了解婦女妊娠期藥物動力學特點,并十分注意地選擇對胚胎、胎兒、新生兒無損害性而對孕婦所患疾病最有效的藥物,也就是重視妊娠期婦女特點制定給藥方案。同樣,由于有些藥物可能影響乳汁的分泌與排泄,而有些藥物將通過乳汁轉運被乳兒吸收,產生對乳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此,哺乳期婦女臨床的合理用藥應受到重視。
藥物對胎兒、新生兒產生不良后果的主要因素有藥物本身的性質、劑量、使用時間、用藥途徑、胎兒及新生兒對藥物的親和力等,而最重要的是用藥時的胎齡。妊娠頭3個月也是胚胎器官形成期,應盡量避免使用藥物。為了規范和方便妊娠期的安全用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頒布了妊娠期用藥安全性分級[7],要求藥物使用說明應注明妊娠期用藥安全性分級。大部分藥物的安全性級別由制藥廠按該標準擬定,有少數藥物的安全性級別由某些專家擬定。
妊娠期用藥需有明確指征。應采用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小且已清楚的老藥,小劑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劑量,單藥有效的避免聯合用藥。如應用可能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時,要權衡利弊以后再決定是否用藥。若病情急需,應用肯定對胎兒有危害的藥物,則應先終止妊娠后再用藥。
參考文獻
[1]Robson SC,Hunter S,Boys RJ,et al.Serial study of factorsinfluencing changes in cardiac output during human pregnancy
[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1989,256:H1060-H1065.[2]Qasqas SA,McPherson C,Frishman WH,et al.Cardiovascularpharmacotherapeutic conciderations during pregnancy and lac-tation[J].Cardiol Rev,2004,12(5):240-261.
[3]郭燕燕,周世梅,主編.實用婦產科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17-226.
[4]姜遠英,主編.臨床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9-77.
[5]陳新謙,金有豫,湯光,主編.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9-234.
[6]Scott Gotllieb.Serious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perinatal drugs[J].BMJ,2002,325(7373):1132.
篇5
[關鍵詞] 心肌酶;多肌炎;誤診
[中圖分類號] R593.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4(a)-208-01
多肌炎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系統性結締組織疾病,但其臨床表現形式各異,如果對該疾病沒有深入的認識,常常會導致誤診,影響患者的治療[1]。最近,我院收治1例多肌炎患者,由于多種酶學升高,在外院多次誤診后送我院確診,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患兒,女,13歲,漢族,因“乏力、惡心、嘔吐20 d”于2009年6月21日來我院。患者于2009年5月30日無明顯誘因地開始出現困乏無力、惡心、嘔吐,進食后即出現嘔吐,于當地醫院查血生化:ALT 429 U/L,AST 1 105 U/L;HBV抗原陰性,抗HCV陰性,當地醫院以“肝功能異常”原因待查收入院,給予保肝降酶治療10 d,療效欠佳。于2009年6月19日轉某傳染病醫院,入院后患者有咽痛,無發熱,查血常規示白細胞明顯升高,血生化:ALT 580 U/L,AST 1 256 U/L,考慮存在感染,給予頭孢美唑鈉抗感染、胸腺五肽調節免疫治療及谷胱甘肽、復方甘草酸苷等保肝降酶治療。而后患者乏力,心悸,心率快,2009年6月20日9∶00查心肌酶:CK 1 933 U/L,CK-MB 90 U/L,AST 851 U/L,肌鈣蛋白0.9 ng/ml,診斷為心肌炎,為進一步診治,于2009年6月21日來我院。就診時患者納差、惡心、嘔吐,追問病史患者有四肢無力1個月,進行性加重,伴肌肉疼痛,無發熱,查體示心肺無異常,腹部膨隆,肝臟肋下未觸及,雙上肢近端肌力Ⅳ級,遠端肌力Ⅴ級;雙下肢近端肌力Ⅱ級,遠端肌力Ⅳ級,感覺未見異常,腱反射對稱性減低。復查血生化:ALT 479.2 U/L,AST 664.8 U/L,rGGT 514.9 U/L,CK 1 112.2 U/L,CK-MB 71.70 U/L,肌鈣蛋白0.063 ng/ml。結合患者雙下肢乏力等表現,建議排除心肌炎后,應考慮多肌炎的可能。后行超聲心動圖未見異常,肌電圖提示呈現肌源性損害,自身抗體檢查結果示抗Jo-1抗體陽性,經風濕科會診診斷為多肌炎,給予甲強龍等治療后,患者癥狀好轉出院。
2 討論
多肌炎為系統性結締組織疾病,是橫紋肌非化膿性炎性肌病。其臨床特點是肢體近端肌、頸肌及咽肌等肌組織出現炎癥、變性改變,導致對稱性肌無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縮,并可累及多個系統和器官[2]。該病屬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與病毒感染、免疫異常、遺傳及腫瘤等因素有關。
診斷多肌炎除了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如對稱性四肢近端肌無力以及頸肌、咽肌、呼吸肌無力,逐漸加重,典型的皮疹之外,還要結合以下實驗室檢查,①血清肌酶:絕大多數患者在病程某一階段可出現肌酶活性增高,是診斷本病的重要血清學指標之一[3]。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醛縮酶(ALD)、乳酸脫氫酶(LDH)、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等,其中以CK最敏感。肌酶活性增高表明肌肉有新近損傷,肌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因此,肌酶的高低與肌炎的病情變化呈平行關系。而本例患者卻因ALT、AST升高,第一次誤診為肝功能不全,后因CK酶學升高,再次誤診為心肌炎。②肌紅蛋白測定:多數肌炎患者的血清中肌紅蛋白水平增高,且與病情呈平行關系,有時先于CK升高。③自身抗體:抗核抗體在多肌炎中的陽性率為20%~30%,對肌炎診斷不具特異性。抗Jo-1抗體是診斷多肌炎的標志性抗體,陽性率為25%,在合并肺間質病變患者中的陽性率可達60%。④肌電圖:幾乎所有患者出現肌電圖異常,表現為肌源性損害,在肌肉輕微收縮時出現短時限低電壓多相運動電位,最大收縮時出現干擾相。⑤肌活檢:因肌炎常呈灶性分布,必要時需多部位取材,提高陽性率[4]。
對典型病例診斷不難,對不典型病例需要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鑒別。本例患者2次誤診,與臨床醫師過多依賴生化檢測,而沒有充分結合病史及查體體征進行分析有關。
[參考文獻]
[1]陸亞華.酷似原發性多肌炎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2例[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9(10):635-636.
[2]張科蓓.皮肌炎和多肌炎合并肺間質病變[J].中國綜合臨床,2008,24(3):286-288.
[3]蔡怡華,鄭捷.血清肌酶在評價皮肌炎與多肌炎合并肺間質病變中的作用[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4,3(4):260-263.
篇6
【關鍵詞】
β-受體阻滯劑; 充血性心力衰竭
【Abstract】 β1-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ers, as one kinds of biologic repairing agents of myocardial cells, are being used in treatment to the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but the safety of this treatment in early stage is unable to ignore .The study observed early stage response of bisoprolol in 23patients with CHF.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soprolol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stage to CHF exists the excessive response
作者單位:441021第四七七醫院內四科
-’s phenomenon in the first day and the day of the double dosage .The observations and the treatments to the excessive response’s phenomenon in the first day and the day of the double dosage are able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the tolerance of theCHF’s patients taking the bisoprolol in the early stage ,and help to evaluate the intervalof double dosage of the bisoprolol.
【Key words】
β1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ers;CHF
臨床上,現已將β-受體阻滯劑治療充血性心衰寫入指南[1],其療效多在治療3月后顯現,然而其治療早期卻存在較重的不良反應[2]。為提高患者對β-受體阻滯劑治療耐受性、依從性,本研究觀察了比索洛爾治療CHF早期對患者血壓、心率、心衰癥狀的影響及作用特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3例均為本院2006年2月至2009年7月住院患者。其中擴張型心肌病(按1995年WHO/ISFC標準)14例,缺血性心肌病(按2008年標準)9例,男15例,女8例。年齡24~70歲。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0例,Ⅲ例13例,病程2~24平均(6.2±2.4)月。有以下情況不納入觀察范圍:①收縮壓低于100 mm Hg者;②PR>0.24 s的一度房室傳導阻滯者或有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者;③心率過快(大于100次/min)或過慢(小于55次/ min);④竇性停搏;⑤支氣管哮喘者。
1.2 設計及投藥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時行常規化驗、心電圖、動態心電圖、胸片及超聲心動圖測量左室收縮未內徑(LVESD),舒張未內徑(LVDED)、射血分數(EF),經抗感染、抗心衰治療后臨床情況穩定4~5 d,重新評估心功能,在洋地黃、硝酸酯類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或)利尿劑基礎上加用比索洛爾,從1.25 mg2次/d開始,每2周劑量加倍,直到平臥靜息心率達55~60次左右為止或最大耐受劑量為止。均觀察1.25、2.5 mg時前兩天用藥前臥位心率、血壓和服藥后15、30、45 min以及1、1.5、2、3、6、10 h心率、血壓及心功能變化。
1.3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以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D)表示,通過SPSS統計程序分析處理。以P
2 結果
表1
比索洛爾治療CHF初期低血壓、肺部音增加發生情況(n=23)
服藥物劑量與時間肺部音低血壓
1.25 mg首日及劑量倍增日15例*7例*
其他維持治療期間3例2例
注:P
比索洛爾治療CHF早期心率、血壓反應: 服用首劑比索洛爾1.25 mg后,心率從15 min開始減慢,1.5 h達高峰,并能有效維持10 h,收縮壓(SBP)與心率基本呈一致性改變;當劑量增到2.5 mg時0.5 h后心率開始下降,2 h后心率降至最低點并能持續作用10 h,收縮壓(SBP)與心率基本呈一致性改變(見圖1);對開始1.25 mg及劑量增至2.5 mg前兩日心率的影響比較,口服首劑比索洛爾1.25 mg對心率、血壓的影響比第2天1.25 mg的顯著,而當劑量增加到2.5 mg時,其連續2 d觀察其對心率影響亦有類似現象存在(見圖2)。目標劑量為(5.11±2.19)mg/d。服用首劑比索洛爾后患者出現疲勞、乏力、肺底濕性音增加等癥狀,無需特別處理,或加用和(或)加大口服利尿劑即可,對部分出現喘息明顯,不能平臥者要靜脈給予速尿支持;對部分出現全身濕冷、面色蒼白,表現為低血壓或心源性休克,需要緊急處理者(見表1),可加用氨茶堿或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靜脈滴注,以迅速改善癥狀。對這類患者比索洛爾劑量加倍間隔時間相對要長,少數可達3~4周。心衰癥狀加重或低血壓發生以首日服用比索洛爾和劑量加倍日最明顯(見表1),且首日反應重者在其后的服藥期間需要更多的藥物干預才能耐受。
圖1 比索洛爾1.25 mg初次及加倍時當天對血壓、心率的影響
圖2 1.25 mg及加們后(2.5 mg)比索洛爾初始2 d對心率的影響比較
3 討論
比索洛爾是苯氨丙酸的衍生物,為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無內源擬交感活性,具有親水、親脂雙重特性,其生物利用度高,血漿半壽期長達10~12 h,與本臨床觀察是一致的。本研究觀察到比索洛爾治療心衰時存在“首日敏感現象”,即首劑1.25 mg和加倍至2.5 mg時對心率、血壓的影響大于第2天及以后的作用,且在此期間低血壓、肺部羅音發生率顯著高于平時治療觀察期。因此,加強對“首日藥物反應”臨床情況的觀察與處理對于提高β-受體阻滯劑治療CHF的安全性、耐受性有重要臨床意義。從圖1可以看出,比索洛爾治療CHF早期對心率、收縮壓影響的一致性,即隨心率減慢SBP下降,其對血壓的影響主要通過負性變時效應實現的,負性肌力作用為輔。適度的心率對于維持一定的心排量和血壓是很重要的,這也是要從小劑量開始的重要因素;其次,通過對心衰患者比索洛爾首日治療反應情況的觀察,還可大致判斷藥物劑量增加的間隔時間,此可作為臨床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再次,首日敏感現象作用不存在疾病種類的差別,在擴張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臟病患者中均存在,但對于心率偏快或較快房顫者其對比索洛爾治療早期反應小,對其耐受性好,藥物劑量倍增間隔時間短,目標藥物劑量大,可達10 mg/d;對基礎心率偏慢、血壓偏低者對其治療反應大耐受性差,藥物劑量倍增間隔時間長,藥物目標劑量小,多在2.5 mg/d 。
4 結論
比索洛爾治療CHF早期存在“首日敏感現象”,且通過對這一現象的觀察、處理有助于提高CHF患者對β-受體阻滯劑治療早期的耐受性、安全性,并對藥物劑量增加間隔時間估計提供一定依據;這種反應與疾病種類無關,與患者自身心率快慢、基礎血壓高有關。
參 考 文 獻
篇7
關鍵詞:美國;中學;物理;實驗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five American secondary science (physics) curriculum programs published or revised after the release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in the USA in1996. Five major features and/or trends were identified: 1. the use of open-ende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2. the adoption of active learning models; 3. the use of mini-labs or pocket labs throughout the curriculum; 4. the emphasis of personal/social relevance of learning science and/or physics; 5. the use of authentic assessment rubrics.
Key Words: The United States, secondary school, physics, laboratory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初、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01、2003實驗稿)均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物理課程的三維目標,將科學探究作為物理課程的內容標準之一。那么,如何在物理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實施中體現三維目標并涵蓋科學探究的內容,是物理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其中重新認識中學物理實驗的功能,并設計與三維目標、科學探究內容相符合的物理實驗是非常重要的。關注和研究其他國家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特點并進行借鑒,可以使我們開闊眼界、明確思路和豐富創意。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對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和相關中學物理教材進行分析,尋求科學教育目標與物理實驗教學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納并總結出美國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主要特點及發展趨勢。
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和五套初、高中物理教材。這些教材都是在1996年頒布標準后編寫或修訂的,包括兩套初中科學教材和三套高中物理教材,具體信息如下。
1.初中科學教材:《科學與技術的概念》(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epts for Middle Schools),簡稱STC/MS。這套科學教材是在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由美國國家科學資源中心組織編寫,共有8個分冊,2000年出版。它們是《物質的特性》(Properties of Matter, 簡稱PM),《能量、機械和運動》(Energy,Machines and Motion),《光》(Light),《電能和電路設計》(Electrical Energy and Circuit Design),《人體系統》(Human Body Systems),《災難性事件》(Catastrophic Events),《宇宙中的地球》(Earth in Space),《生物與微生物》(Organisms-From Macro to Micro)。
2.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教育學院組織進行的“讓公眾理解的科學教育”項目(Science Education for Public Understanding Program,簡稱SEPUP)的研究,其成果之一是2003年為初中科學課程出版了兩本科學教材,它們是《你,問題與證據》(Issues, Evidence and You,簡稱IEY)和《科學與生活的問題》(Science and Life Issues,簡稱SLI),兩本教材的內容均由物理、化學和生物三門學科組合后以主題的方式呈現的。
3.由參與制定《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的美國全國科學教師協會主席(1999-2001)亞瑟·艾森克拉夫特博士主編的一套高中物理教材《活動物理學》(Active Physics,簡稱AP),包括通訊、醫學、體育、家庭、交通、預測、照亮生活等主題所構成的七個分冊,2000年出版。
4.由泊爾·茲特戴維斯主編的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學的原理和問題》(Physics: Principles and Problems,簡稱PPP),是一本在《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出臺后1999年進行修訂出版的高中物理教材。它修訂的原則是既注重保留原物理知識的邏輯結構體系,又通過設置相關欄目更好地體現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的內容。例如:“設計物理實驗”(Design Your Own Physics Lab)、“小實驗”(Pocket Lab)、“物理與社會”(Physics and Society)、“參考信息”(F.Y.I)、“職業介紹”(Help Wanted)、“各學科聯系”(Connection)等與原教材相輔相成的內容。
5.在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由馬薩諸塞大學物理教育研究中心的威廉·萊納德等主編的一套高中物理教材《思考物理學》(Minds on Physics,簡稱MP),包括運動、相互作用、守恒定律、復雜系統、力學高級專題等五個分冊,1999年出版。
三、科學教育的目標
(一)總目標
《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是美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史上第一次在國家層面上頒布的指導性文件。標準提出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應該是使全體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更具體地講,學生應當“能夠體驗、認識和理解親身經歷探索自然世界的充實之感和興奮之情;在做出個人決策時恰當地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明智地參與討論那些和科學技術相聯系的社會問題;在今后工作中通過批判性思考,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高生產效率。” [1]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文件在內容標準、教學標準、評價標準、教師專業進修標準、教育大綱和教育系統標準等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與本文關系密切的是前三個方面。
(二)內容標準中的科學探究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在內容標準中強調,在參與完整和部分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并發展全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與對科學探究的本質的理解。 [1]
中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所需要的技能包括以下方面。
1.明確界定可探究的問題。能夠從廣泛、模糊的實際問題中提煉、界定可進行探究的問題,并運用相關科學概念和定律指導探究。
2.設計并進行科學探究。能夠明確研究目的,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實驗儀器,確定研究過程的主要步驟,注意確認和控制變量, 闡明研究中需要涉及的概念、原理,及時調整和修改設計方案。
3.運用技術和數學工具收集、分析和解釋數據。各種技術工具(包括數學工具)的選擇與使用是由學生所探究的問題而決定的,數學在探究的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利用計算機收集、組織和分析數據是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4.運用證據進行描述、解釋、預測和建構模型。運用一定的科學知識,描述和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區別描述和解釋的不同,作出假設,建構物理模型。在相互討論中修改、確定解釋方案和物理模型。
5.考慮并分析不同解釋方案和模型的可能性。能夠根據對科學的理解,運用邏輯的方法分析證據,判斷哪一種解釋和方案是最合理的。
6.交流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準確而有效地交流設計和參與探究的過程,包括語言描述、表達概念、分析證據、繪制圖表、分析結論,對不同意見作出恰當的反應。
中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本質的理解包括以下方面
科學探究方法的選擇是由問題的性質而決定的(如觀察法、實驗法等);科學探究活動是在現有科學知識的指導下進行的, 科學家進行調查研究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他們依靠技術來加強收集、處理數據的效率,把數學工具運用到科學探究的各個方面;科學家之間進行公開交流和討論,報告探究的方法、過程和結果,且科學解釋必須符合邏輯和有關的科學知識體系。
(三)教學標準中的重點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在教學標準中強調,稱職的科學教師應該善于營造一種環境,使教師和學生都能以學習者的身份積極地參與學習,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科學探究可以作為獲取知識和認識世界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應該以學生的探究為主并根據他們的興趣和能力來確定。學生的領悟能力是通過一系列個人活動和集體活動自主地建立起來的。這種過程有些類似于科學家在探索自然界奧秘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和深化自己的認識過程。需要注意的是科學探究不是一種程序化的、刻板的方法,相反地,它意味著學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各項能力共同協調地發展。 [1]
(四)評價標準中的重點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在評價標準中強調,評價是科學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基本反饋機制,評價和教學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與傳統的評價比較,標準更強調“真實性評價”,它要求評價盡可能按照科學教育的預期目標來進行,待收集的學生成績應該主要集中在最重要的內容和最有說服力的指標上,具體表現在內容標準中所確定的全體學生需要掌握的科學內容和需要具備的各項能力上。它包括: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對科學事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論的理解程度;科學地進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運用科學進行個人事物的決策和形成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的能力。 [1]標準還強調“公平的評價”意味著應該在多種方式和情景下,對學生是否理解內容標準中確定的科學內容進行評價。
四、實驗教學的主要特點
(一)實驗目的規范化
將實驗目的確定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對科學探究的本質的理解”上,是美國物理教材編寫中為實驗目的作出的定位。通過分析科學探究的技能和科學探究的本質的要素,把實驗內容與某些要素有機結合進行實驗設計, 這是教材編寫者設計實驗教學的主要思路。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驗目的得到了較為具體的規范。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理論講授與實驗教學往往是分開的,而且多數傳統的物理實驗屬于驗證型, 學生常常在實驗之前便知道實驗的結果。新教材設計者注重實驗與理論的有機結合, 多數實驗屬于開放、探究型, 學生必須經過實驗才能得出結論, 而且結論可能不唯一。
PPP教材用“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析與結論”和“實際應用”等關鍵詞構建“設計物理實驗”這個欄目的框架。在每個關鍵詞所涉及的內容中又細化實驗目的。例如,在“分析與結論”這個關鍵詞中常常強調“進行描述”“制作圖象”“整理證據”“分析數據”“辨認關系”“計算結果”“比較結果”“進行推測”“做出解釋”“檢驗假設” 等,用具體的實驗內容來培養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技能。
STC/MS系列教材以實驗和活動交融的形式設計實驗,在整個過程中其目的也是非常明確和規范的。現舉分冊MP教材中“確定空氣的密度”為例進行說明。
轉貼于 [過程]
1.為了計算空氣的密度,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檢查實驗器材,并且考慮怎樣利用它們測量空氣的密度;和小組的其他同學討論;在筆記本上簡單寫下步驟,并介紹給班上的其他同學;
2.在各組互相交換意見之后,教師將綜合學生的意見,并幫助學生更合理地設計實驗,請你在筆記本上做一些記錄;
3.根據記錄上的實驗步驟,測量空氣樣品的質量和體積并記錄數據,用這些數據計算空氣的密度;
4.實驗完畢把所有的材料放回原處。
[思考]
1.教師將匯總各組的實驗數據。學生在記錄紙上回答問題:對空氣、液體和固體的密度進行比較,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2.各組得出的結果都一樣嗎?是否考慮到實驗的精確性。在記錄紙上回答問題:為什么全班的測量結果會有比較大的差別?
3.你已經知道空氣有密度,利用這個知識在記錄紙上回答問題:為什么有些物體會浮在空中?[2]
雖然STC/MS系列教材在實驗設計中沒有使用PPP 教材中的關鍵詞,但是不難看出它的實驗目的仍然是圍繞著內容標準中的重點展開的。
(二)實驗過程活動化
將物理實驗的教學與學生分小組進行的探究活動、調查、討論、辯論等有機結合,使得實驗過程活動化。這樣設計中學物理實驗可以使教學標準所強調的重點能夠得到貫徹。在STC/MS、IEY、AP和MP等四套教材的編寫中,實驗過程活動化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IEY的主編在教材的首頁向教師和學生進行這樣的說明:為了讓學生感受科學與技術的真實世界,本教材所呈現的教學方法主要包含:活動、實驗、調查、討論、辯論、提出論點和質疑等。它們相互交織在整個教學活動中。
AP高中物理教材以主題的形式編排系列活動,活動通常分為五個循環步驟:請你思考,請你做一做,反思與挑戰,物理學在前進,拓展練習。在循環步驟二中,一般融入相關的學生實驗或教師的演示實驗。從“家庭” 分冊的章節目錄和其中穿插的實驗可以略見一斑:
第二章 人人需要電
活動一電的產生(學生實驗:電路的聯接)
活動二電燈(學生實驗:串聯和并聯電路 )
活動三限制負荷(演示實驗:限制負荷)
活動四開關(學生實驗:開關與復雜電路)
活動五冷水淋浴(學生實驗:電加熱)
活動六付電費(調查:電費賬單)
活動七如何更省錢?(學生實驗:用微波爐加熱) [3]
MP高中物理教材也是以活動的形式設計的,此教材在活動中適當地設計物理實驗。主編認為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找到一種思考和分析物理問題的方法,一種類似于科學家思考和研究科學問題的方法。
(三)實驗方案微型化
在修訂本高中物理教材PPP中,為了保持原教材的邏輯結構體系,同時又體現內容標準的重點,編寫者將實驗方案簡化、精練,安置在相關的物理概念、原理、定律等內容附近,以欄目“小實驗”(Pocket Lab)的形式出現。全書共設計了89個小實驗,平均每一章3個左右。這些短小精悍的小實驗由100~150個左右的英文單詞表述而成,篇幅只有一頁的1/12左右。雖然實驗方案微型化,但其教學功能仍定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對科學探究的本質的理解之上,舉例如下:
實驗一:暖色和冷色
一些藝術家把紅色和橙色稱為暖色,綠色和蘭色稱為冷色,難道發出紅色和橙色光的物體比發出綠色和蘭色光的物體溫度要高嗎?請用實驗給出答案。取一個可調光線的燈,先將開關關上;慢慢調節開關使燈光由暗變亮,光線射向一個棱鏡或一個光柵;為了得到最佳效果,教室里的燈應該關掉。
分析和判斷:當光線由暗變亮時,哪種顏色的光首先出現在棱鏡或光柵后?哪種顏色的光最后出現?這些顏色與燈絲的溫度存在什么關系?
實驗二:聽力測試
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測試你的聽力。實驗材料是一美分、五美分、十美分和二十五美分的硬幣。請實驗合作者按照任意順序將它們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你閉上眼睛仔細傾聽,你能分辨出不同的硬幣所發出的聲音嗎?
描述與推測:描述聲音的差異,分析引起聲音不同的物理因素是什么?你能建構一個物理模型嗎? [4]
(四)實驗內容人性化
標準認為,科學不能脫離社會,科學是社會的一部分。 [1]然而物理實驗本身是非常具有物理學科特色的。如何將實驗內容與生活世界結合是體現標準精神的重要問題,為此教材編寫者進行了富有創意的構思,從而使實驗設計表現出“實驗內容人性化”的特點。
IEY教材中提出了許多與生活密切聯系、學生感興趣的、有意義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經歷科學證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學習對科學證據的獲得、解釋和評價的方法,探討科學證據的兩面性,即對人們的生活、健康、環境等有利和不利的兩個方面,然后自己主動提出問題,并在基于科學證據而不是個人感情的基礎上作出相關的、恰當的決策。學生親身參與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有助于他們逐步理解科學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學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收集與整理證據的過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現成答案的知識體系。 [5]從這個意義上講,教材給予學生的經歷,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如何運用科學、技術提高自己和居住社區的生活質量。
在AP教材的“醫學”分冊中,對學生們提出了一個挑戰:向校長遞交一份研究報告,用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在學校舉辦社交舞會不會對任何人的聽力造成損傷。為了完成這個研究報告,學生們需要學習聲音的傳播、分貝的概念、頻率和人的聽覺等內容。需要調查研究獲得證據,需要研究聽覺實驗的數據。學習“交通”分冊時,學生們要為汽車或自行車設計一個安全裝置,為此要學習力、加速度、沖量、動量等概念,要參與完成有關的實驗。
(五)實驗評價行為化
通過實驗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來評價學生對物理內容的理解和是否具備各種探究的技能,是實驗評價的重要特點。行為化的實驗評價也是真實而公平評價的具體體現。
在高中物理教材PPP的教師指導用書中,評價學生的物理學習分為四個方面:檔案袋評價、知識評價、行為評價和技能評價。其中的行為評價主要針對學生在 “設計物理實驗”和“小實驗”中的表現。行為評價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1.是否遵守安全規則:嚴格遵守實驗操作過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規章制度。
2.對實驗技能的掌握:觀察、交流、預測、測量、解釋數據、使用數據、制作圖表、控制變量、歸納、推理、推導公式、構建模型、操作性定義等。
3.對概念和定律的理解:通過實驗現象和實驗過程使學生明確概念、定律建立的依據,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律的內涵。了解和理解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4.分析和總結:在遵循證據法則和運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分析、解釋和總結必須具有邏輯上的內在一致性,通過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質疑并進行可能的修改。
5.情景的應用:思考、討論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并發表觀點,評價學生運用科學進行個人事物的決策和形成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的能力。
STC/MS 系列教材的教師指導用書建議,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分為四個方面并給出每個方面所占的比重,其中實驗教學的比重最大。分別為實驗室活動和實驗記錄、實驗報告占40%;知識評價30%;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20%;參加班級活動10%。教師指導用書還指出學生在實驗活動中對圖表、實驗步驟、實驗內容等的語言描述往往比實驗結果更重要。學生參與討論和表現的過程也是教師評價學生的一個方面。
五、思考與啟示
21世紀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以信息、智力資源為重要因素的社會經濟文化時代。培養公民的科學素養主要不在于增加其知識和信息的容量, 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維的方法以及獲取知識、信息并利用它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1939年對于物理學的發展論述道:科學不只是定律的收集和事實的羅列,它更是人類智慧伴隨著各種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創造與結晶。物理學理論試圖描繪現實世界,并將其與廣袤的直覺世界聯系起來。
美國中學物理實驗在目的、過程、方案、內容和評價等方面所表現的特點,反映了國際上對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新思路。這種新的發展趨勢啟示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和挖掘中學物理實驗的教學功能,并且在物理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設計與課程的三維目標和科學探究內容有機結合的中學物理實驗,從而使物理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實施能夠更好地體現和貫徹標準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國家科學教育標準[S].戢守志,金慶和,等,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
[2]Smithsonian/The National Academies.National Science Resources Cen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epts for Middle Schools, Energy,Properties of Matter.Carolina Supply Company, 2000.
[3]Arthur Eisenkraft.Active Physics(Home), It’s About Time. Inc. 2000.
篇8
關鍵詞:藥理學 綜合設計性 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4
1 “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基礎
“藥理學”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為此我們“藥理學教研室”開設了《藥理學》(藥學、醫學、護理專業)、《臨床藥理學》(藥學專業)和《中藥藥理學》(中藥方向)課程。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在整個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教學中開設了《藥理學實驗》、《臨床藥理學實驗》和《中藥藥理學實驗》課程。
目前,我們“藥理學教研室”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局面是: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例為21,《藥理學實驗》、《臨床藥理學實驗》和《中藥藥理學實驗》三門課程各自獨立的開設,各自有各自的任課教師;這種理論和實驗21的教學方式在以往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教學效果,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獨立思考及實驗操作能力。
但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對綜合性素質人才的需求,以及學校擴大招生及其教育經費投入相對緩慢等原因,《藥理學實驗》、《臨床藥理學實驗》和《中藥藥理學實驗》隨理論課單獨開課這種模式使得實踐教學環節分散,很難體現藥理學學科內的連續性,各自為戰的實驗課程間,既不能使學生得到跨課程、多技能的綜合訓練的培養;也不能突出“藥理學學科”系統教學及多課程交叉的特點;更會在設計、操作實驗過程中浪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
例如以往的《藥理學實驗》和《中藥藥理學實驗》只單一以健康正常動物為實驗對象進行藥物藥效學研究,觀察動物整體對藥物的反應,或離體器官、細胞、微生物對藥物的反應,而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的實驗內容又放在《臨床藥理學實驗》課程中進行,這樣既沒有對同一藥物做到藥效學和藥動學的整體統一的藥理學實驗,同時又在設計、操作實驗過程中浪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更不能很好地將各門課程有機聯系起來。因此,在保證原有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重新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探索構建“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很有必要。
2 “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教學實踐的內容
科學合理地設計實驗內容是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關鍵。在既定并已完善的教學目標指導下,充分吸納先進的實驗技術和手段,力求實驗教學內容與大學生就業、社會需求密切聯系,編寫《“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大綱》。而不能簡單將《藥理學實驗》、《臨床藥理學實驗》和《中藥藥理學實驗》融合在一起而作為實驗的項目及內容,而是在保證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重點突出“藥理學學科”的特色,通過就業單位的實地調研,合理調整、安排實驗項目,實現實踐教學內容與大學生本科實習及未來職業的無縫銜接。
3 “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教學實踐的方法
首先根據《藥理學》、《臨床藥理學》和《中藥藥理學》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藥物藥效學和藥物動力學實驗所涉及的動物、儀器、設備、試劑、實驗方法、步驟、預期的實驗結果及可能出現的誤差等。
實驗前帶教教師應據實驗教材簡單介紹實驗所涉及的理論內容和本次實驗的基本實驗方法及注意事項,然后讓學生詳細閱讀實驗指導中的本次實驗內容,一個實驗組的學生應據實驗內容充分討論并做出實驗具體操作分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在實驗室過程中,指導教師應及時指出和糾正學生的操作錯誤。
由于綜合設計性實驗時間較長,可采取分段分次完成,每次實驗3~4小時。整個實驗結束,應保管好每組實驗原始記錄,以一個實驗班40人、10組實驗數據為樣本整理分析實驗結果,寫出實驗報告,并由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對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討論、分析和總結。
4 “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創新點
第一,“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和相融性,能幫助學生理清“藥理學學科”的專業脈絡,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
第二,“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教學實踐內容與藥品研制、使用的實際過程相符合,通過課題選擇、文獻檢索、實驗方案的設計、修改、執行、優化和實驗結果分析等過程,可讓學生對藥品的科研和臨床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模擬演練。
5 “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意義
“藥理學”課程群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教學實踐,使學生對“藥理學學科”知識有了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節約了教學資源,注重了在教學內容上各課程間的銜接,增強了整個學科的連貫性,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動手操作能力;降低了學生對未來職業的盲從性,使學生能夠盡早適應就業環境和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l],尹雅玲,張玉林等.加快臨床藥理學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醫藥專業人才[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8,26(5):211.
[2]羅琳,徐濟良.改革藥理學教學模式培養服務型藥學人才[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5):45-46.
[3]鄭建新,田月紅.大學課程考試方式及利弊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6):109-110.
[4]徐曉玉.關于《中藥藥理學》教材的思考[J].中醫雜志,2006,(7):23.
[5]姜科聲,徐曉紅,高超穎.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實踐[J].中外醫療,2009,(32):112-113.
作者簡介:張忠泉,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大學藥學院,河南開封 475004
徐玫,河南大學藥學院,河南開封 475004
篇9
關鍵詞:卓越醫生;臨床醫學專業;藥理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4-0120-02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是我國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促進現代醫學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1]。2012年,寧夏醫科大學被教育部和衛生部批準為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之一。自2013年起,學校選拔2012級臨床醫學專業36名學生組成第一批臨床醫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班”,本學期將進入大三,開始藥理學課程的學習。
藥理學是一門基礎學科,為臨床合理用藥、防治疾病提供了基本理論依據。講授的藥物類型多,內容枯燥、抽象,并且教師授課學時數又非常有限,學生不易理解掌握。傳統教學模式也曝露出諸多弊端,因此對于臨床專業醫學生藥理學課程必須進行改革,以適用于國家對醫學生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政策。本教學團隊圍繞高素質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卓越人才培養模式[2],結合寧夏醫科大學人才培養現狀和藥理學課程的特點,積極開展寧夏醫科大學“卓越醫生”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創新本科臨床專業醫學教育培養思路。
一、我校藥理學教學基本情況
我校藥理學課程建設與改革歷史悠久,在全區同類課程中處于領先地位,并于1994年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批重點學科;2005年,藥理學成為院級重點學科;2008年,《藥理學》被評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級精品課程”。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和完善,藥理學課程已經有了一套很成熟的體系,并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和豐碩的成果。但是,在教學方法和模式上仍然存在弊端:①教學大綱沒有針對每個專業、不同學時藥理學課程教學分別進行設置;②課堂上講授的藥物與臨床上使用的藥物有些脫節,臨床上已廣泛使用的新藥和一線藥在教學中未能反映出;③大部分教師上課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存在“趕時間、趕內容”、“滿堂灌”的現象,不能充分引導學生變被動吸取知識為主動獲取知識;④教師臨床經驗不夠,授課中與臨床結合不緊密。
這些問題都造成了學生對藥理學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并缺乏主動探索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藥理學的學科特點,建立既有趣味性又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性教學方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這不僅從根本上優化了藥理學的教學,而且有助于培養出有創新思維的卓越醫學人才。
二、藥理學教學改革與探索
1.轉變教學理念。教學理念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課堂教學要由重教師傳授向重學生參與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1)主體觀念的改變――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3]。傳統的藥理學教學方式沿用“滿堂灌”的模式,課堂上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教師每堂課馬不停蹄的講授,學生缺乏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注重對課本知識的記憶,導致學生的實際用藥能力很差,無法滿足日后的工作需求。如果我們能轉變這種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主動地學習,那么收到的效果將是學生對藥理知識會有更加濃厚的興趣,更加自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2)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師資培訓。教育的發展,教學水平的提高,既依賴于教學理念的更新,又依賴于教師隊伍的運作[4]。教學的關鍵是師資,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是醫學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應該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通過繼續教育或者職后教育的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以跟上時代的步伐[5]。首先,可以定期安排教師進行臨床實踐,增加臨床經驗;其次,定期開展各種高層次的藥理學講座。例如,開展分子藥理學、臨床藥理學和心血管藥理學等知識講座,拓展教師的知識面和醫學視野,以此提升其教學水平,也可以多安排教師到國內外學習和進修。
篇10
關鍵詞:教學方法 實驗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126-02
獨立學院是近十年發展最快的本科院校,它的出現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1]。社會和學校對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和高技能型,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管理第一線的的各類人才[2]。而現實在招生中,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入學時屬本科最低分數線段學生(三本),因此,他們的學習起點比一本和二本生明顯要低。許多研究也證實獨立學院學生學習特點是“三差二突出”,即基礎差、學習主動性和自律性差并且好的學習習慣(方法)差;同時,多數學生存在偏科嚴重;對學習缺乏堅持較突出。但他們智力水平和其它本科學比不差,且興趣愛好廣泛、多樣,喜歡動手和探索等特點[3]。因此,獨立學院學生以上特點決定了,獨立學院藥理學實驗課教學不能采用現有的普通本科生通用教材和教學方法。而為了培養合格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本文就本校近十年的獨立學院藥理學實驗教學的經驗加以總結,以供同行參考借鑒。
1 教材編寫
在采用了多年國家統編規劃教材陳克敏的《實驗生理學教程》2001年版,王庭槐的《生理學實驗教程》2008年版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特點,近年先后自行編寫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機能實驗教材《比較機能學》[4],文該書特點是把生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三門學科的實驗教學有機整合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教學課程,擁有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具有獨立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專門的實驗教材,并獨立進行教學考試考核。它不同其它同類書的最大特點是把比較醫學的概念引入到機能實驗教學中,極大的豐富傳統機能實驗教學的內容。該書較適合于醫學和護理專業使用。
為突出藥學系藥理學實驗特點,又編寫了《藥理學實驗指導》。該指導特點是培養科學的觀點、訓練基本實驗技能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又突出藥理學實驗的應用性。書中有獨立的章節講述藥理學在新藥研究中的應用,并把與新藥研究有關的藥理實驗項目引入課堂教學等,這些是其它同類書暫未見的。與應用緊密結合,在學校實驗教學的課堂上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是自編《藥理學實驗指導》的較新穎的教學改革內容章節。
2 教學內容
以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宗旨,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和實際知識和認識水平,在現有實驗條件的基礎上,學校加快和完善實驗室硬件建設,使實驗室硬件設施基本能滿足實驗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在實驗教學內容上,發揮獨立學院依托公辦重點本科大學的師資優勢,同時招聘其它同類學校優秀教師加盟,再加上獨立學院從社會上招聘的專職教師,共同開發出具有獨立學院特色的實驗教學課程內容。
2.1 強化基本實驗技能訓練
以實驗動物小白鼠和家兔為例,分別就科學研究中常用到的有關動物的性別鑒別、編號、捉持、給藥、取血、處死、各器官標本的取材和保存送檢等與藥理學研究緊密相關的動物操作技能項目單列進行訓練[5]。這樣克服以往這些操作技能項目的練習只能在某個實驗中需要用到時才講述。通過連慣的操作項目訓練實驗內容的編排,目的是達到強化學生藥理學最基本操作動手能力,為今后做不同藥理,不會因操作失誤,而造成實驗失敗或結果不準確。近幾年學生進行新藥研究所等實習單位的反饋意見也表明,把和實踐應用相關性大的內容獨立成一個實驗項目做法,學生能系統地學習到常用實驗動物的一系列操作,為今后他們從事新藥藥理學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動手操作基礎。同時,學生因為操作熟練、方法正確能很快適應實習工作崗位。這些都充分證明了,以強化實驗技能為導向的藥理實驗內容改革是有效的。
2.2 在經典的綜合型實驗中引入不同種屬動物的比較研究
《比較機能學》實驗教學是在機能學實驗教學基礎上引入比較醫學的概念。如在綜合型實驗,家兔有機磷酸酯類中毒及解救實驗中,通過引入不同種屬動物有機磷酸酯類中毒及解救實驗比較研究,進一步延伸出讓學生自行設計劑量、給藥途徑以及解救的方式,分組實施小白鼠有機磷酸酯類中毒及解救實驗[6]。
以往藥理學實驗指導書中有關藥理學實驗常用試劑、藥物劑量的換算和配制,都是針對藥理實驗技術人員的。而學生更多的是在給定的藥物中做預先老師已經做好的實驗的重復。即使有給學生講過藥理實驗中會用到的不同種屬動物間藥物劑量的換算問題,但僅僅是理論知識,學生沒有一個真實的案例(實驗)讓他們去運用,會很快就忘了。等到學生有機會去到藥物科研院所實習時,一切都要從新再來學習。而現在所采用的比較機能實驗中,在每個經典實驗結束后,引入不同種屬動物的比較研究實驗,讓學生把學習的藥物換算知識真正運用于自己的設計中,同時,換算出的數量是否合適,還要讓學生先進行預試,確認可行后,才能進行大規模的實驗。
實驗結束,讓同學除了統計自己做實驗結果外,還要統計全班同學的不同給藥途徑下,多種方式解救效果的數據,運用統計學方法,比較得出小白鼠有機磷酸酯類中毒劑量、給藥劑量和最佳解救給藥方式等。
針對現在學生實驗中由于實驗室客觀條件限制,普遍沒有在不同時間點取血,測血中膽堿酯酶活性在中毒前后及解救中的變化。在查閱文獻和自行多次探索,提出以動物血糖變化間接反映動物中毒的情況的觀察指標[7]。并且在家兔和小白鼠中毒中都有測定。為目前只能觀察動物中毒體征判斷中毒情況,提供了多一種觀察指標。為指導最佳時間點給解救藥物提供了依據。
實驗分析結束后,引導學生復習藥理學總論的理論部分中不同給藥途徑藥物起效快慢的差異,正確選擇給藥途徑對搶救和治療效果的影響等。為以后在臨床更好的指導合理用藥打下基礎。
總之,以上這些實驗內容設計改革都體現了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思路。經過幾年教學實踐成效還是明顯的,
2.3 緊密結合生產和科研實際運用,開發出綜合型和設計創新型實驗內容
藥理學總論中學習到半數致死量、半數有效量等藥物安全性指示概念。在新藥的安全性評價中要用這幾項指示的測定。通常對傳統經典的普魯卡因的半數致死量學習,讓學生自己做出普魯卡因的半數有效量。在統計出全班結果后,只在課堂上講公式計算法,計算半數致死量、半數有效量。讓學生自學軟件計算,運用軟件計算出藥物的安全范圍、安全系數等。
通過對過往學生在藥物研究所實習的反饋意見,新增加了注射劑藥物出廠的安全性檢測內容的實驗。如藥物的溶血性實驗、過敏性實驗、熱原檢測等,這些和實習工作對接的常用和經典實驗項目等。不斷豐富完善實驗內容,使藥理學實驗課不僅僅是藥理學理論驗證的一部分,更是架起了理論和實踐相給、實驗課堂和實習工作相結合的橋梁課程。讓學生在學校就接觸到將來可能要工作的真實內容,教授給好學生應用性強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實現學校和實習工作的無縫連接。
3 結語
誠然,獨立學院藥理學實驗課的大部分內容還是繼承了普通本科的。為了適應獨立學院應用型本科生對實驗教學的要求,對其中部分內容進行改革,根據工作需要添加了部分實用性更強的實驗內容。這是近來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成果。但在教學改革中遇到:獨立學院建校時間不長,藥理學實驗課開設時間以及專兼職教師對教授這類學生的經驗不足,以及用工單位對這類學生的能力要求不太清楚等缺陷。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還要不斷積累經驗和加以分析,提練出適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將來工作需要,并且確實對提高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有用的藥理學實驗教學內容,這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建軍.以創新撬動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1(17):48-49.
[2] 劉俊,陳志丹.探索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8(15):63-64.
[3] 張程薇.獨立學院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探討[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11:58-59.
[4] 施新猷.比較醫學[M].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5] 王靜,郭瑞新,莊劍青,等.醫學實驗室基本技能操作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中醫教育,2010,29(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