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的盈利模式范文
時間:2023-12-28 17:56: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牛的盈利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北京出發,向東50公里,是河北省三河市李旗鎮,同時也是華夏畜牧的所在地。
華夏畜牧是誰?還是讓我們先通過幾組數據來認識一下吧:
華夏畜牧的原奶蛋白質含量大于3.6%,脂肪在4.8%以上,遠超中國國家標準(2011年中國奶業新國標,每100克牛奶中蛋白質的含量為2.80克),細胞總數堪比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的最高等級;平均每頭牛每天產乳量30-40公斤,最高紀錄達到60多公斤,比一般奶牛的15-20公斤多出許多,平均每頭奶牛的年產奶量超過10噸,最高達到14噸,要知道中國奶牛行業的平均產量在5噸左右。
事實上,華夏畜牧已經成為中國高端乳品的“CPU”。華夏畜牧旗下的“萬得妙”品牌已經成為了美國、德國等駐華大使館的牛奶供應商,通用磨坊、伊利、蒙牛、三元與光明等企業的高端乳制品也選擇華夏畜牧的原料奶。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一個成立僅僅8年時間的“小企業”成為中國乳企的典范呢?“以IT的手段徹底改造中國傳統的奶牛養殖,將IT貫穿到整個產業鏈,這是未來乳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華夏畜牧董事長邵祈在接受《商業價值》采訪時表示。
IT出身的邵祈,其實是乳業的“闖入者”。在創辦華夏畜牧之前,邵祈曾創辦了Applied Semantics、Einux和Syntax Brillian等IT公司,其中Applied Semantics開發出的語意搜索引擎Adsense,在2002年被谷歌收購。
機緣巧合,2004年前后,邵祈的一位世交好友正好邀請他來中國從事奶牛的繁育項目,最初打算是想依靠賣奶牛為盈利模式。但邵祈發現,即便有好品種的奶牛,如果飼養方法和技術不到位,也無法生產出高質量的牛奶。
“當時便決定親自養牛,建設牧場,希望能夠為中國的奶牛養殖和管理做出一個示范性的案例。”邵祈表示,“非常有意思成為了一位養牛人。”
IT與乳業的“混血兒”
一般來說,決定畜牧業特別是乳業發展的核心環節無非是前端的飼料和奶牛的品種、中間的對奶牛的護理以及最后對牛奶的加工處理。對這幾個環節的掌控能力直接決定了奶牛產奶的質量和數量,同時也是畜牧業水平的重要表現。
對于奶牛的品種,華夏畜牧和其他乳企區別不大,都是采用的進口奶牛。但對于飼料的掌控,作為IT人出身的邵祈則有了更大的發揮余地。實際上,IT技術并非僅只能夠全流程監控,更重要的是通過IT技術來精確計算3大模塊:如何確定奶牛餐餐吃飽而有5%的剩菜(飼料);如何控制飼料攪拌員能達到95%以上的配方拌料精確度;如何檢驗飼料原料的成分來確保飼料配方的成分的精確度。譬如說,飼料配方需要多少蛋白質,從各個含蛋白質的原料的檢驗結果來計算用多少原料才能達配方的蛋白質數量,以此為奶牛提供最好的食物才能產最多的奶量。
奶牛飼料中最重要的兩種原料是苜蓿草和青貯玉米。華夏畜牧的苜蓿草是美國進口,進口苜蓿草蛋白質含量高于25%,而中國苜蓿草蛋白質平均在15%以下,牛肚子的容量是固定的,進口苜蓿能在同樣體積中給予更多的蛋白質,這就為奶牛吸收足夠的蛋白質提高了基礎。“只有更好的營養保證,才能確保產奶的質量。”邵祈表示。
而作為另一個重要原料的青貯玉米,邵祈發現,全株青貯玉米的制造,比較國內典型的人工收割玉米秸稈與國外大型機械收割的方式,不但制造時間可以從20天以上縮短到3天的時間,成品質量的主要指標干物質可以從18%增加到30%以上。而經過測算,干物質相差3%的話,可以影響到奶牛產量的1-2公斤牛奶!對此,邵祈專門從國外購進收割機,開通了從田地到倉儲的直通車,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更減少了20%的損耗率。
除此以外,每頭奶牛耳后都會“安裝”一個RFID標簽,奶牛的各種信息會實時上傳到華夏畜牧的數據處理中心,比如奶牛產量、牛的進食量,配種狀況等等,數據處理中心會將這些數據傳輸到各服務器上作分析。
還有一點是作為IT出身的邵祈獨創的,這就是在飼料攪拌時的一種技術創新。在攪拌機的上面,可以看到一塊非常明顯的液晶屏,上面顯示的數字會隨著加入原料而減少,這就是告訴工作人員與配方相比還差多少數量的原料。而這些數據也同樣會實時傳輸到后臺的數據處理中心進行記錄和監控。
盡管如此,邵祈對現狀仍不滿足,認為有很多必須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比如目前的配料和攪拌都是在室外進行,下半年將要整體搬遷到室內進行,這將會減少原料的5%損失等。
在奶牛的護理環節,華夏畜牧的奶牛可以說享受到“VIP”的待遇,不僅牛床上面鋪細沙,保證干爽、柔軟,減少炎,而且能夠洗澡、按摩、修蹄、聽音樂、外加隨時隨地的體檢,還能有專門“休閑娛樂”的時間讓奶牛盡情的玩耍,更有專業的營養師,為其搭配不同的套餐,就連排隊擠奶,都不允許工作人員拍打奶牛,只允許工作人員拍手引導。“奶牛害羞但感情很豐富,也很敏感。”邵祈笑言,“只有真正對奶牛好,奶牛的產量和質量才會更好。”實際上,數據顯示,奶牛在聽音樂的環境中,產奶量能夠提高2%-3%。
篇2
頂笨仔聚落部分居民有感于當今工業化社會人際關系疏離、傳統文化式微,難得頂笨仔還保有百余年來鄉村風貌,應該成立一組織凝聚小區意識,藉以推動保存及發揚傳統農村文化,維系小區情感,因此在2005年6月成立了“頂笨仔文化協會”。當時,正好有臺灣生態旅游地的遴選,頂笨仔文化協會于是提出申請,接受評選。但因為協會剛成立,小區事務運作尚不嫻熟,而且對生態旅游概念一知半解,相關機制也未建立,總體表現不符評選要求而未能入選。但評審團有鑒于該小區熱情十足,理念正確,覺得應該鼓勵,因此發文地方機關,希望給予輔導,以利成長。
嘉義縣政府轉請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協助(簡稱阿管處),于是在2006年委托專業團隊(由嘉義大學休閑事業管理研究所及野FUN生態實業公司共同組成)協助小區居民調查生態旅游資源(包括人文、自然與產業)及輔導小區居民執行永續發展策略,包括:確認特色核心資源、基礎性的資源監測及休閑產業質量維護、相關保育與環保規范擬定、小區永續發展共識研討、核心資源巡守機制建立與執行、生態旅游游程規劃、游憩;中擊調查及環境監測、核心資源商品化、小區導覽解說員訓練、產業多元化自然工藝技能提升、媒體營銷宣傳等,在小區居民與業者極力配合產、官、學三者共同輔導下,永續發展課題日漸融入小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生活、生產及生態之三生環境成為頂笨仔小區追求的目標。
不要大眾旅游
輔導團隊接受阿管處委托后,立即前往頂笨仔觀察村落現況(居民生活、景觀、產業、山水系統等),并與聚落內主要組織“頂笨仔文化協會”成員(理監事、會員等)座談,了解村民意愿、想法及需求。在對話中得知村民的意愿是在觀光主管單位協助下,將原有的農業謀生型部分轉型為觀光產業。而以往游客是將頂笨仔作為到阿里山風景區各景點游覽的過夜站,由此輻射前往其他景點。他們希望輔導團隊幫助他們規劃出小區的旅游行程,并找出可以吸引游客前來的資源,讓頂笨仔成為主要景點。輔導團隊在尊重居民想法的同時,為了設法引導居民同意走往生態旅游方向,而不是引進會帶來小區環境災難的大眾旅游,輔導團隊邀請傳統民俗(建筑、信仰)、野生動植物、導覽解說、手工藝、商品設計等專家參與輔導。
小區要發展生態旅游,一定要先了解本身是否有足夠的生態旅游資源及吸引力,因此生態旅游資源調查往往是首要業務。生態旅游資源有人文與自然生態兩大類,居民每天生活其中,往往自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或現象卻是外人眼中的寶,例如飛鼠,當地人并不覺得稀奇,因為那是常看見甚至可以打來吃的;或者常見猛禽在天空飛翔,當地人不以為意,殊不知那是觀鳥生態旅游很好的資源。因此生態旅游資源調查要由外人眼光來看,才能看出生態旅游的寶在哪里。輔導團隊請專家帶著居民共同進行調查,一方面互相交流對某物的認知,一方面也啟發居民對人文或生態資源的了解與重視,無形中已經在對居民進行環境教育了。
尋找身邊的亮點
在進行人文資源調查時,居民翻箱倒柜搬出許多早期生活用品,這些在現今都市生活中早已消失的東西,卻在山村中還完好保存,就是等著再被發現。居民可以拿著石頭秤錘、對著原來的豬舍、指著三合院石埕侃侃而談,民居主人會說那石埕的石塊,是祖先下到落差數十米的八掌溪河床將巖塊打成一片片后再辛苦搬上來鋪整的,而且還傳承中國人祈求吉祥的習慣,將石埕排列出人字形,代表人丁昌旺之意。有一對年逾80歲的老夫婦,指著正廳懸掛的一幅畫像,訴說著洪家在宋朝為官但受奸人所害,被判滿門抄斬,逃亡的六位子嗣僅留一子維持原姓,其余五子不得已改姓躲避,是為“六桂堂的由來”。六個姓氏分別為洪、江、龔、汪,翁、方。后來洪家由福建詔安來到了臺灣,帶著“六桂堂”的畫像,提醒子孫還有其他五個姓氏的同宗。這樣的解說,也是最能感動游客的元素。
在進行自然資源調查時,居民眼中多以人或牲畜的食物來看野生動植物,專家則以是否稀有、是否特有、是否有趣來評估資源重要性。而專家帶著有興趣的居民邊走邊看自然資源時,當地居民生活中對動植物的利用以及專業學識就在彼此對話中交流分享,往往一次調查行動下來,專家與居民都飽受對方新知的沖擊,而雙方交融的知識就成為在地導覽解說最好的素材。例如,當地有一種植物叫“長果藤”(芒毛苣苔),是苦苣苔科中唯一的藤本植物。地方俗名為“白面風”,據當地老人說早期所養的牛如果中暑,養牛人就會到山上摘取“白面風”及“六月雪”,將兩者混合燒煮后,用竹管灌食牛只,讓牛休息一陣子后就會好了,這是當地人的寶貴生活經驗,藉這次調查加以記錄,讓這些生活知識得以傳承。
頂笨仔居民參與自然資源調查后,對野生動植物有了新的觀感,不會只看是否能吃,而會知道它在自然界的地位及生態旅游的價值,開始會有珍惜與保護的觀念產生,這就是生態旅游最大的貢獻――讓居民成為當地自然環境的守護神。
生態旅游資源調查與學術性的自然資源調查不同,雖然一樣會列出動植物名錄,但輔導團隊卻必須協助居民指認發展生態旅游的“核心資源”,也就是可以吸引游客前來觀賞的資源,并據以發展出業者與游客的行為規范,以及相關保護管理機制。頂笨仔的生態旅游核心資源就是傳統農村景觀(百年三合院、百年花轎、百年石埕、百年梯田)與夜間亮點(飛鼠、熒光菇、螢火蟲)。
“秘密客”評鑒行動
頂笨仔因位于阿里山風景區范圍,多年來早有居民因承接到奮起湖或阿里山森林游樂區的過夜游客而發展出多家民宿與餐飲業者,但只是其他風景點的附屬住宿地,在這次輔導后才發現自己也可以成為主角。但由配角變成主角,舉手投足可就要有風范,因此相關業者的專業能力提升及解說能力的強化也是輔導重點。輔導團隊針對業者提出改善服務質量及友善環境做法建議,對有興趣擔任解說員的居民開設訓練課程。為了解業者與解說員是否遵照專業指導與規范從事相關服務,輔導團隊特別規劃了“秘密客”評鑒行動,邀請了觀光主管機關的官員、生態旅游專家、自然觀察家假裝是在網絡上看到民宿介紹的游客,從電話接洽開始、到交通安排、住宿與體驗套裝游程,都由秘密客自行處理,以完全感受一般游客會遇到的所有過程,最后撰寫觀察報告與建議,再由輔導團隊知會業者,加以改善缺失或表彰優點。
2007年6月2日,臺灣生態旅游專家楊秋霖先生就掩飾身分成為了“秘密客”前往頂笨仔體驗,事后 寫來的報告指出,民宿主人未在事先交代游客需自備毛巾、牙刷、牙膏,而且未對做得很好的垃圾分類、使用環保餐具等這些環保措施詳加介紹,錯失環境教育及自我宣傳的機會,殊為可惜。另外在夜間賞飛鼠時沒有提醒雨天路滑,導致同行的女游客跌跤,飛鼠也沒看到,造成這次印象不佳。由此秘密客評鑒得知該民宿主人尚有許多可以加強改進的地方,這就是秘密客評鑒的功能。
放下獵槍去巡守
生態旅游首重生態保育。對頂笨仔居民而言,保育可是與當年盛行打獵大相徑庭的事。因頂笨仔是農村,早年農閑之余,居民就拿著獵槍到附近林地獵飛鼠打牙祭。但在發展生態旅游要保護核心物種的需求下,當地原來最會打獵的一位民宿業者之妻對他說:“你曾經怪父親獵殺了那么多飛鼠,讓你現在不容易打到,將來也會有一天你兒子跟你抱怨,你把飛鼠打光害他們都看不到。”于是他放下屠刀,以其對飛鼠生態之了解,轉而成為賞飛鼠的優秀解說員,并擔任小區成立保育巡守隊的隊長,帶領大家共同維護山林環境及飛鼠安全。生態巡守隊多為民宿業者及解說員組成,保育巡守的制服、警告哨子、交通指揮棒(辦理賞螢活動交通指揮及山林巡守警示用)、反光背心等裝備由阿管處提供。除了頂笨仔聚落本身禁獵外,也將這消息傳遍周邊漢人聚落與原住民部落(專指原住民聚集地),警告獵人不要到頂笨仔狩獵。雖然頂笨仔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與傳統農村人文景觀,但居民還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然環境與保存傳統文化。雖然想讓農村轉型發展觀光產業,卻從規范與限制最多的生態旅游著手,除了對相關自然觀察設有嚴格的規范外,全聚落幾乎都是生態保育員。在遏有疑似盜獵行為時,巡守隊員彼此以手機聯系,實時會合入山搜索,還請附近的奮起湖派出所立刻派警車支持,達到警告威嚇效果。在當地居民的積極保護下,不但成功遏止了外地的獵人進入該地狩獵,也讓本區的飛鼠成為臺灣地區種類齊全(三種都有)、觀察只次最多、也最容易看到的生態旅游資源。飛鼠在夜間活動,民宿業者帶著游客進入漆黑的森林中,以強力手電筒尋找飛鼠,當燈光掃到飛鼠雙眼時,反射的亮點讓居民稱作“樹上的星星”。就靠著這樹上的星星,加上小區保育飛鼠的故事,讓游客體驗到夜晚林中生命的悸動,體會到保育的價值,從而了解動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與人的關系,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環環相扣,生生不息。野生動物因為棲息地安全了,繁殖與作息正常,這里就成了賞鳥與賞飛鼠很方便的地方,再經媒體對這小區生態保育成果的報導,頂笨仔在很短時間就成為臺灣生態旅游的首選景點。
生態旅游是對環境負責任的旅游方式,除了游客要守規矩,不要干擾生態,不要破壞環境,業者也一樣要受約束,以友善環境的方式來經營生態旅游。之前頂笨仔民宿業者多使用小包裝拋棄式的沐浴乳劑,餐飲業者則都使用一次性餐具,在接受輔導后,除了觀念改變外,輔導團隊也是對其軟硬兼施,例如若愿意改為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輔導團隊會盡力協助營銷宣傳;若不愿意改善,則輔導團隊將不繼續輔導。且生態旅游生意也不會介紹給他。除了從環境面、衛生面訴求外,最重要是從經濟面分析使用一次性產品在成本上的浪費,而環保做法則能節省許多營業開銷。業者終能接受勸導,在原有的一次性用品用完后,都改用環保補充式沐浴乳劑與重復使用的餐具,同時推廣公夾母匙(公筷公勺)加強合菜飲食衛生,并張貼節約水電倡導卡片與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成為阿里山觀光業者實施環保措施最普遍的景區。
環境監測是關鍵
游憩沖擊調查與環境監測是生態旅游地經營管理的后續工作,缺此則生態旅游之發展恐易過度而有變質之虞。惟學理上的調查監測方式都非常專業或學術性,這在沒有專業人才、沒有雄厚經費、沒有專業器材的居民小區,如何能于生態旅游第一線進行游憩沖擊調查與環境監測?為了能落實住民自行調查監測的理想,輔導團隊設計了簡明易懂又切中需求的監測表格,訓練當地居民填寫使用,至于結果分析,則由輔導團隊協助處理。例如為了解小區是否因為發展旅游而增加垃圾量,表格中畫了一個五等份的垃圾箱,而觀察點就是山村小區垃圾收集點的垃圾箱,每天記錄垃圾量是在哪一格范圍內。如果長期平均都在三格內,若發現有一天忽然滿到第四格或第五格,就要了解垃圾量忽然增加的原因,是因為游客量大增引起,或是因為廟會活動引起。如果是因為游客量大增引起,就要進一步了解當天總客量是多少,也要了解在哪一個環節會增加這么多的垃圾,然后想辦法設定更嚴格的總量管制,以及設法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成功轉型永續發展
居民都是首次接觸生態旅游,對其原則與做法多全然陌生,要小區往生態旅游方向發展,必得在觀念上多有溝通(如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取舍、保持自然環境或是加速水泥建設的取舍)、在做法(如不用一次性餐具與沐浴用品、業者提撥公積金回饋小區)上多做引導。因此輔導團隊一面進行生態旅游資源調查,一面開始與居民在正式(如共識會議、公眾論壇)或非正式場合(如串門聊天)交流生態旅游理念,并隨時明確告知生態旅游無法立即賺大錢,是細水長流的盈利模式,也就是不要讓居民對生態旅游有過度憧憬,但又要讓居民有值得一試的心態。在公眾論壇時間,輔導團隊會請專家學者演講,幸好頂笨仔居民多有宗族關系,彼此尊重與團結,加之晚輩敬重的長者們智慧明理,在會議中常發言支持輔導團隊的想法,并鼓勵大家要朝友善環境、永續發展的方向努力。因此小區共識能夠很快達成,相關措施也就逐一施行,生態旅游產業雛形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