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污染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藥污染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污染

農業發展涉及到國計民生,關乎我國農業的發展前景。在以往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民過度依賴農藥,造成了嚴重的自然環境污染,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這充分說明了農藥污染治理的重要性。面對錯綜復雜的農藥污染問題,治理部門首先要弄清農藥的污染原因、污染路徑,然后從污染的本質出發,降低農藥的使用量,提高農民環保意識,開發出低污染的農藥品種。

1農藥污染的危害分析

1.1對水源的污染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農藥的使用必不可少,如除草劑、殺蟲劑等,這些農藥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也會造成嚴重的水源污染。農藥中含有很多有機汞、有機氯等化合物,構成形式復雜,難以被自然分解,會經過土壤滲透到地下水中,或者是經過雨水沖刷進入到湖泊、河流中,對水源產生污染。美國環保局曾經在當地開展過井水抽樣調查,從1000多口井中采集水體樣本,共測出127種農藥殘留,這些水體污染加重了用水困難,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患病率。泰安地區夏季降水量較大,農藥會隨雨水進入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在所難免。農藥制劑的主要類型及成分見表1。產物,空氣、水源、土壤中的農藥都會影響人類健康,對人類的身體危害是持續性的。

1.2對空氣的危害

農藥的使用大多采取噴灑的方式,這個過程會使大量農藥漂浮在空氣中,伴隨氣流進入大氣層而影響生態環境。山東省泰安地區地形復雜,包含了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屬于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溫同步,雨熱同季,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農藥會經過蒸發進入空氣,對空氣質量的影響較大。空氣污染不但會影響生態環境,還會對自然界的生物造成不良影響,人們需要高度重視。

2治理農藥污染問題的價值

2.1有利于食品質量安全

農藥污染問題由來已久,大量的農藥使用會給自然環境帶來嚴重危害,影響食品安全,不利于人體健康。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很多農藥的使用量超出標準范圍,農產品表面的殘留農藥過多,化學藥劑會在瓜果蔬菜的表面積聚,然后進入人體,提高了人們的患癌率。除了農作物以外,農藥對水體的污染還會直接影響魚、蝦等水產品,這些水產品最終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危害人體健康。有些農產品被用來養殖家禽家畜,其化學農藥也會轉移,使肉類、蛋類食品受到污染。近些年來,很多農產品生產者無節制地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催熟劑等,使農產品外表光鮮、色澤艷麗,這些食品對人體的危害也是最為嚴重的。當前農藥污染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農藥污染治理成為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綠色農產品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健康無污染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這些農作物的表面沒有農藥殘留,有助于食品安全。

2.2有助于發展生態農業

通過農藥污染治理,新型的生態農業得到快速發展,這種農業生產模式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種植流程更加科學有效,能夠對農作物生產進行全方位管理,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實現對傳統農業種植技術的突破。農藥污染治理對生態農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在生態農業試點區域形成了高效、集約的生產模式,推動了綠色農業生產。生態農業非常重視現代科技的應用,能夠集合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利用當地的農業發展優勢,將“生態”“綠色”踐行到底。生態農業可以運用現代技術減少病蟲害,替代大量的化肥和農藥,降低農藥污染。

3農藥使用污染問題的原因

3.1缺乏環保意識

農業生產人員大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個體農戶缺乏環保意識,農業技術水平較低,依然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不了解農藥對自然環境、人體健康、空氣質量的影響。另外,很多農民在使用農藥中沒有佩戴手套、口罩、防護衣等用品,容易吸食化學藥劑,出現過敏、呼吸道感染、慢性中毒等問題。有些農民對農作物的安全不夠重視,忽略了農產品對人體的影響,對自身的保護意識也比較差,將目光放在經濟效益上,這也是造成農藥污染的重要原因。當前很多農業工作人員不了解用藥操作流程,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方法不夠科學,比如在下雨之前噴灑農藥,沒有提前觀看天氣預報,導致農藥流失,造成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并且還需要重復施藥,這些都與農民的環保意識薄弱有關。

3.2農藥使用量大

當前我國農村存在青壯勞動力流失的問題,農業生產活動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程度過高,出現了很多過量使用的現象。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不但會增加農藥污染,降低農產品的安全系數,還會使病蟲害本身對農藥產生抗藥性,不利于病蟲害防治,降低農作物產量,危害整個農業生態。病蟲害防治是一個復雜化、系統化的工程,農作物種植需要融入環保理念,應科學種植、科學管理,但是很多農民由于缺乏種植技術,遇到病蟲害就立即噴藥,導致農藥使用過于頻繁,農作物生長發育受到嚴重阻礙。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4月山東省化學農藥原藥產量達2.89萬t,同比增長57.07%,同年5月份產量為2.24萬t,同比增長27.27%,6月份產量為1.85萬t,同比增長17.83%。在山東省泰安地區,農藥和化肥是非常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銷量巨大,存在農藥超標使用、化肥過量使用的問題,這些會進一步加劇農藥污染,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3用藥缺乏常識

農民是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主體,針對當前農藥污染過于嚴重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都與農民的用藥常識有關,如果農民缺乏對農藥種類、使用方法的了解,就會濫用化肥和農藥,無法真正提高作物產量,耗費大量生產資料,污染自然環境。當前很多農民在使用農藥中分不清目標作物的種類,比如除草劑的使用,就要弄清雜草的種類,按照目標作物挑選藥劑,做到標本兼治。如果用錯藥劑,不僅無法起到清除雜草的作用,還會傷害農作物幼苗,降低農作物產量[1]。另外,農藥的使用還需要掌握科學的配比,把握好農藥的噴灑濃度,將不同種類、性狀的農藥與一定比例的水進行調和,這樣才能發揮農藥的作用,防止農藥白白浪費。當前市場上以殺蟲劑為配方的農藥市場占有率達到80%、殺菌類的化學品達10%、除草藥劑為5%,其中將近一半的殺蟲劑采用有毒磷藥,具有較高的毒性,如果這類殺蟲劑使用超標,沒有經過科學配比,就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2]。很多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力文化水平不高,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農業知識,在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方面缺乏經驗,存在農藥胡亂配比、使用過量、溶液濃度過高等問題,不但無法發揮農藥的價值,還會產生農藥浪費和面源污染。

4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有關部門需要做好農業環保工作,全方位加強農民的種植技術和種植水平,提高農民在化肥和農藥使用方面的專業性。首先,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農村和農業生產的引導,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宣傳工作,讓農民了解科學的藥品使用流程,確保宣傳的廣度和深度,讓農藥的使用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其次,完善農藥用量規范標準,從農產品安全的角度出發,通過制度標準使農民控制好農藥用量,杜絕農藥濫用問題。最后,相關部門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面進行農藥污染宣傳,讓農民認識到化肥和農藥對自然環境和人體的危害,在農藥噴灑過程中做好防護措施[3]。

4.2創新病蟲害防治思路

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不能過度依賴農藥,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制衡整個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技術人員要從選種、催芽、育苗、除草等方面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培育優良品種,在農作物種植區域培育天敵作物,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風險。“生物育種”能夠解決病蟲害防治問題。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發展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產業總產值達1.82萬億元,這充分證明了我國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實力。另外,對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不同的作物品種、病蟲害類型進行細致分析,選擇個性化的治理手段,全方位加強農作物的養護,優化農作物的成長環境,最大程度地控制病蟲害。針對區域內常見的病蟲害,農業種植專家需要對試驗田進行試驗,測試溫度、濕度變化,全方位整合試驗數據,通過覆膜等方法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提高農作物抗病能力。

4.3研發新型農藥品種

農藥污染的根本在于農藥本身。當前很多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毒性過大,并且其中的有機物無法經過自然分解,這是農藥污染的重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技術人員需要開發新型的農藥品種。一方面要提高農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還要增強農藥的有效性,開發低毒性、易降解的農藥,從根本上弱化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近些年來,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得到快速發展,相關部門已經研制出環狀類藥物,這種新型的藥劑針對性更強,具有低殘留、高效率的特點,能夠防止農藥濫用。除了優化農藥品種之外,相關技術人員還需要對農藥使用機械進行改良,提高農藥使用的機械化程度,全面控制農藥的噴灑速度和噴灑量,降低農藥污染[4]。

5結束語

病蟲害問題是我國農業活動中的重要問題,為解決農作物病蟲害、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農藥成為農業生產的得力助手。然而,過量使用農藥可嚴重污染水源、人體、大氣環境。相關部門必須加強農業生產管理,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降低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程度,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匯,劉永坤,李光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6):135-136.

[2]劉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J].種子科技,2021,39(2):75-76.

[3]渠云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J].現代園藝,2020,43(20):39-41.

篇2

關鍵詞:農藥;農作物;污染;治理

農藥在治理病蟲害保障農作物豐收增產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農藥在整個農業體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每天都有大量的農藥被使用,同樣,也會有大量的農藥被生產。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病蟲害發生,所以農藥的使用更為普遍,更為重要,如果沒有農藥的幫助,我國每年的農業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1農藥污染的危害

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氣、水系和土壤,造成對自然的污染,影響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變,敏感種的減少與消失,污染種的增多與加強。

1.1農藥對植物自身的污染

農藥在噴灑到植物表面后,有一些農藥會殘留在樹木的枝干,果實的表面或者是樹葉的表面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殘存的農藥開始漸漸的向內滲透,從而進入樹木及果實的內部,在植物內部不斷得到疏導,從而污染植物的內部機理。植物在受到農藥污染之后,會出現延緩果實成熟的時間,光合作用受到減慢,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樹葉發黃、脫落、果實長斑、異味、脫落、枝干畸形甚至植株死亡。

1.2農藥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農藥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又是對生物體有害作用的化學物質,即具有毒物的屬性。農藥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三條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誤服、誤食、食用不衛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個人的清潔衛生的情況而引起藥物性中毒,而有些農藥能溶解在人體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別是有機磷農藥,可以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危害人體的健康。

1.3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1.3.1農藥污染對水環境的危害

有時為防治蚊子幼蟲施敵敵畏,敵百蟲和其他殺蟲劑于水面;為消滅渠道、水庫和湖泊中的雜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劑等造成水中的農藥濃度過高,大量的魚和蝦類的水生動物死亡。還在一些農藥藥夜配制點有不少藥瓶和其他包裝物,降雨后會產生徑流污染,施藥工具的隨意清潔也造成水質污染

1.3.2農藥對農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響

土壤農藥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和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農藥而降低農產品質量。

1.3.3農藥對大氣的污染

由于農藥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間距離的不同,空氣中農藥的量分布為三個帶。第一帶是導致農藥進入空氣的藥源帶。在這一帶的空氣中農藥的濃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氣流動,使空氣中農藥逐漸發生擴散和稀釋,并遷離使用帶。此外,由于蒸發和揮發作用被處理目標上的和土壤中的農藥向空氣中擴散。

2農藥對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為了解決農藥污染的現狀,降低農藥污染造成的對園林、土壤、空氣及人畜的危害,人們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對策。在此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所在,就是盡量避免化學藥物在園林病蟲防治中的使用,更多的采用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將這幾種方式正確、高效的綜合在一起使用,從而提高病蟲防治的安全性和環保性。

2.1從源頭上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減少農藥的使用

眾所周知,病蟲等問題大多發生在不健康的植物群中,如果在園林的種植過程中能夠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增強植物的健康狀況,提高其抗病性、抗蟲性,那么我們就可以從根本上減少農藥的使用。有若干方法可供使用。

2.2引進更加先進的非農藥防治手段

除了化學農藥防治,還存在著其他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如一些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病蟲的天敵或者微生物等無害環保的生物來抵御害蟲和病菌對園林植物的侵襲。利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實現綠色無污染的高效殺滅病蟲害,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可以稱得上是事半功倍。除此之外,物理方法也是十分可行的,對病樹物理治療、捕捉殺死害蟲、在高溫環境下殺死害蟲、給果實套袋從而減少病蟲的侵襲等等。

2.3提高化學農藥使用時的科學性

2.3.1對癥下藥

農藥的種類很多,性能各不相同,防治對象、范圍,以及持效期和作用方式都有很大差。所以,使用農藥時,必須認準病蟲種類,如防治蚜蟲等刺吸式口器害蟲,選用吡蟲啉、抗蚜威等內吸性殺蟲劑才有效,而使用胃毒劑則無效。農民朋友對栽培的蔬菜或果樹在本地區易發的病蟲害種類要學會識別,熟悉其發生規律,在防治時才能對癥下藥。

2.3.2適時用藥

每一種病害都有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植物受害程度也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生產實踐中,有些農民朋友選擇使用殺菌劑不當,在植物發病后,甚至比較嚴重時仍然用保護性殺菌劑,連續多次噴施,依然收效甚微。防治蟲害也有個關鍵時期,即“治早、治小、治了”,也就是說,抓住發生初期及早防治。如梨小食心蟲防治的適期是成蟲出現高峰時,一般采用糖醋液誘捕器或梨小食心蟲性外激素誘捕器監測成蟲發生期,當誘蛾量達到高蜂時,向后推3~5天即是施藥適期。

2.3.3嚴格控制施藥濃度和次數

防治病蟲害用藥的濃度,一般在農藥袋(瓶)標簽上都有說明,應嚴格按說明配制,不能隨意加大用藥量。農民朋友普遍存在著一種誤解,認為用藥量加大,防治效果才好,藥水在植株上到處流才算噴施徹底。但往往事與愿違,加大濃度一是會造成農藥隨水流失,二是葉片不可能平整,會造成農藥沉積,分布不均,不利于防治病蟲害。施藥時要遵守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保證產品中農藥殘留量低于最大允許量。蔬菜、水果的采收期一定要超過農藥安全間隔期,切記在采收前不可任意噴施農藥。

2.3.4合理復配農藥,輪換使用農藥

科學復配農藥,可提高防治效果,擴大防治對象,延緩病蟲抗性,降低防治成本,充分發揮農藥制劑的作用。目前農藥復配混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農藥廠把兩種以上的農藥原藥混配加工,制成不同制劑,實行商品化生產投入市場,以殺菌劑為例,有多硫懸浮劑、雙效靈、炭疽福美、f霜?錳鋅,甲霜靈錳鋅等。甲霜靈錳鋅是防治霜霉病的良藥,此藥是內吸性殺菌劑,既有保護作用,又有防治作用,藥物施用后立即進入植物體內殺死病菌,錳鋅殘留表面,病菌不能侵入。另一種是根據當時當地發生病蟲的實際需要,把兩種以上的農藥混配現用,有殺蟲劑加增效劑、殺菌劑加殺蟲劑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農藥復配雖然可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但切不可任意組合,盲目地搞“二合一”、“三合一”。田間現混配現使用的農藥應堅持先試驗后混用的原則,否則不僅起不到增效作用,而且還可能產生增加毒性、增強病蟲的抗藥性等不良作用。

3結語

在園林病蟲害防治中,農藥污染的情況種類繁多,雖然很難做到完全消除農藥的污染情況,但只要采取合理正確的對策,科學高效用藥,加強對園林植物的管理,并將化學、物理、生物等多種防治手段靈活巧妙的結合在一起運用,我們就能降低農藥的污染狀況,為園林植物的生長和環境健康創造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篇3

六歲的寶貝兒子吵著要吃水餃,劉莉趕緊到橋北集市上買了韭菜和豬肉,中年一家七口人圍桌而坐吃上了餃子,看著孩子吃得那么帶勁,那么高興,家里人都舍不得多吃了。劉莉一面勸著家人吃,一面把自己的一盤餃子悄悄放進飯櫥里,躲在一邊,吃掉了早上的剩飯。

飯后半小時,孩子哭鬧起來,嚷著難受,不一會口吐白沫,渾身哆嗦,眼睛發直。劉莉趕緊抱著孩子就往醫院里跑,剛到醫院門口孩子就斷了氣。家中的另外五口人也被鄰居送進醫院,他們的癥狀與孩子相似,但病情比孩子輕。醫院很快作出診斷,這是一起有機磷農藥中毒。毒從何處來?兇手是誰?

當地公安部門、衛生防疫站都接到了報案,兩部門分別立案并立即開始調查。誰知從當晚到第二天下午,醫院又接連報來二起大人中毒案,診斷都是有機磷中毒。防疫站在調查中發現,醫院報來的四起中毒,都與吃韭菜有關,四個出事的家庭中,未吃韭菜的都沒生病,吃的韭菜越多病情越重。還發現這四家是同一天買的韭菜。找到出售韭菜引起中毒的菜農,菜農承認:為殺滅韭菜的害蟲,他施用了殺棉鈴蟲的農藥。檢驗病人的嘔吐物、病人吃剩的水餃、菜販賣剩的韭菜、菜農種植的韭菜,都檢出被稱為1605的高毒有機磷農藥。至此,中毒事故原因清楚了,導致食物中毒的兇手是污染農藥的蔬菜。

有關專家指出:韭菜是農藥污染最嚴重的品種,韭菜的蟲害“韭蛆”常常生長在菜體內,表面噴灑殺蟲劑難以起到作用。所以,不少農戶用大量的高毒殺蟲劑灌根,而韭菜是有的內吸毒性使得毒物遍布整個株體,加上農藥和韭菜中含有的硫結合,使毒性增強。

時下,老百姓的菜籃子豐富了,而健康隱患也多了。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我國農藥年用量為80―100萬噸。其中,使用在農作物、果樹、花卉等方面的農藥占了大部分。長期而大量地使用農藥,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而且嚴重地危害著人體健康。

人們進食殘留有農藥的食物,如果污染較輕,食人數量較少,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但往往有頭痛、頭昏。無力、惡心、精神差等表現;當農藥污染較重、進入體內的農藥量較多時,會出現明顯的不適,如乏力、嘔吐、腹瀉、心慌等情況。嚴重者可能出現全身的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現象。另外,殘留的農藥還可在人體內蓄積,超過一定量后會導致一些疾病,如男性不育。還有帕金森病、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也與長期接觸農藥有關。對孕婦而言,則會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會導致胎兒畸形。

有關專家指出,一些易于生蟲又較難防治的蔬菜瓜果,常常是農藥污染最嚴重的品種,農藥污染較重的有白菜類(小白菜、青菜、雞毛菜)、韭菜、黃瓜、甘藍、花椰菜、菜豆、芥菜、茼蒿、茭白等等。其中,韭菜、油菜受到的農藥污染比例最大。就蔬菜本體而言,葉子和嫩莖是合成蛋白質最旺盛的,所以,最容易受到污染。而農藥也往往是噴灑在蔬菜的葉片上。因此,葉類蔬菜的農藥殘留相對來說就比較嚴重。茄果類蔬菜如青椒、番茄等,嫩莢類蔬菜如豆角等,以及鱗莖類蔬菜如蔥、蒜、洋蔥等,農藥的污染相對較小。

除了蔬菜上的農藥殘留能導致人體中毒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造成人體中毒的蔬菜,如:①發芽馬鈴薯:別名土豆,當貯藏不當,致馬鈴薯發芽或表皮變綠、變黑時,食后常發生中毒。尤以春夏季節更為常見。發芽馬鈴薯中含有龍葵堿,其芽眼部分含量尤高。龍葵堿對胃腸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對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可能引起腦水腫、充血、還能引起體內紅細胞溶血,食后半小時至三小時發生中毒反應。②青色番茄:含有龍葵素等毒性物質,食后會發生頭暈,嘔吐、流涎等中毒癥狀。③鮮黃花菜:含有秋水仙堿,當進食大量未經煮泡去水或急炒未熟鮮黃花菜后,會出現急性胃腸炎。④用/堋巴催發的豆芽:一些商販常用化肥催發豆芽,含氨類的化肥在細菌作用下,可轉變為一種強致癌物――亞硝胺,長期食用可誘發胃癌、食道癌、肝癌等。⑤白果:含有銀杏酸和銀杏酚,燒煮不熟或變質,可引起抽搐、昏迷、驚厥、甚至死亡。⑥毒蘑菇:種類繁多,一般都含有胃腸毒素、神經毒素、血液毒素等多種毒素。食用后病情復雜而兇險,死亡率極高。⑦未熟透四季豆:又稱蕓豆、菜豆等,烹調時未熟透,或水焯后作閔攔菜、冷面碼、炒食,未能破壞其中有毒成分――紅細胞凝集素,食后引起以胃腸類的主要表現的中毒癥狀。

如何提防蔬菜中毒呢?總的說來,必須把好兩道關:一是選購關,二是烹調關。

篇4

劉良琪:部分屬實,鎘這種重金屬應該是土壤里面含有,是有色金屬冶煉排污污染。農藥和化肥即便是過量使用也不會含有該重金屬,故有夸張。

《國際生態與安全》:農藥化肥的濫用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劉良琪:農藥化肥濫用,對土壤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首先農藥濫用,有的在土壤中殘存,對土壤污染;有的通過地下水,造成水污染。化肥超量使用,會造成土壤的營養失衡、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壤的物理性狀變差,導致板結等。

《國際生態與安全》:據悉,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一的化肥農藥生產大國、進口大國和使用大國,那么化肥農藥的高投入在實現農產品高產出的同時,是否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劉良琪:確實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嫌疑,但是不是污染嚴重要看超量使用的多余數量及使用年限。目前來看,還不可一概而論的講是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國際生態與安全》:據悉,目前中國農業中的農藥利用率只有35%,其余65%或直接散落在土壤和水體中,或通過農作物落葉,降雨而進入土壤。對此應如何解決?農藥減量會否對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造成影響?

劉良琪:解決農藥污染的有效途徑是減少農藥用量;農藥減量減少土壤污染,從理論上講是可能的。但實際中也不一定,若不過量應用,適量應用也是有效的。

《國際生態與安全》:農藥化肥的高投入背后,又掩藏著哪些不得不用的現實難題?

劉良琪:所謂現實問題,那就是農產品價格低,農民需要用高產來彌補收入之不足。

《國際生態與安全》:目前來看,有無有效的農藥污染土壤的治理策略?

劉良琪:就目前來看,十分有效的農藥污染土壤的治理策略還沒有或說還不成熟。我們也在探索利用病蟲天敵來控制蟲害,用生物抑制生物,目前來看,有些十分有效,這是農藥所不能比擬的,問題是應用面還比較窄。

Pesticide Contamination Becomes

a Conundrum for Soil Protectio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Liu Liangqi,

China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Ecology and Safety Magaz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ESM): Regarding the recent cadmium rice incidents,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besides the waste emission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like non-ferrous metal smelting, the overuse of pesticide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pollution. Is it true?

Liu Liangqi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Liu): I have to say it is partially true. The reason why cadmium exists in soil is because of the heavy 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metal smelting. Pesticides do not contain heavy mental. Even when they are overused, they cannot make the soil polluted by heavy mental. So the statement is a bit exaggerated.

IESM: In what ways is the overuse of pesticides influencing soil environments?

Liu: The overuse of pesticides does have some negative effects on soil. First of all, pesticide residues can exist in soil for a very long time and thusly contaminate soil. Some of them may invade in underground water and cause water pollution. Moreover, the overuse of pesticides results in soil nutrient imbalance, soil salinizat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deteriorate, and soil hardening, etc.

IESM: It is said that China is the No.1 country of pesticide’s producing, importing, and using in the world. While pesticide has increase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has it brought serious pollution problems?

Liu: It pollutes soil probably, but whether it’s serious remains unknown. It depends on the exceeding amount and years of use. At present, we would not say arbitrarily pesticides bring serious pollution problems.

IESM: It is reported that in China, only 35% of pesticide is utilized efficiently, while the rest 65% is either spilled directly into soil and water, or brought into soil by crop defoliation and rainfall.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Does reduction of pesticide use impact the effect of pes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Liu: The effective resolution of pesticide pollution is to reduce pesticide use. It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that reduction of pesticide use may impact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However, it is not always the cas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our topic today is overuse, right? We don’t need to overuse pesticide. The appropriate amount is enough to be effective.

IESM: What kind of practical dilemma is lying in between the high cost of pesticide and the dependency on it?

Liu: The so-called practical dilemma is that farmers need to raise production of crops to make up for low income due to low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篇5

關鍵詞:食品安全 ; 化學品 ; 道德滑坡 ; 法律監管

一、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從“蘇丹紅”,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到到近來的“一滴香”、“瘦肉精”、“牛肉膏”、“塑化劑”。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進入高發期,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日三餐、從成人到嬰兒,都要擔心自己吃到身體里的東西是否含有有害添加劑。我們的食品從業人員的道德操守、監管制度、相關法律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這些充分暴露出了中國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食品源頭污染嚴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工廠排放了大量的廢水、廢氣,使周邊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比如很多有毒、有害物質滲透到土壤中,飲用水受到污染。人們在養殖禽、畜、水產品時,為了獲取更多利潤,使用激素或其他農藥,以達到快速生長或者增加產量的目的,直接導致農畜產品受到污染。

(二)食品加工存在的問題。人們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加工時使用劣質材料,添加有毒物質,給食品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這種不安全食品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很大威脅。

二、食品安全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環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首要因素

一是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直接污染大氣、水源、農田,給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帶來影響,從而影響食品原料的安全。我國七大水系、湖泊、水庫、部地區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二是濫用農藥、獸藥,農產品、禽畜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高、源頭污染嚴重。在我國受農藥污染的農田約1600萬公頃,農藥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常見的是有機氯農藥和有機磷農藥污染。有機氯農藥是中國最早大規模使用的農藥。有機磷農藥由于其防治對象多,應用范圍廣,是中國目前使用量最大的農藥。由于農民缺乏對農藥殘留特性和規律的認識,在某些農作物上使用禁用農藥是造成食品中農藥污染的根本原因。

(二)生產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因素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現象,即處罰力度過輕,風險與收益不成比例,在高額利潤的引誘下,一些食品生產企業、不法商販和部分從業者唯利是圖,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制造食品的過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及應用新原料、新工藝,添加有毒物質,為謀取暴利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顧。另外,有些經過合法登記的商家通過廣告硬是吹噓個“名牌”出來,其產品似乎為天外來物,功效神奇至極,藥到病除。其實銷售的產品不過是些普通的營養劑。

三、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

推進食品安全建設,必須采取相應對策,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防治結合,重在預防,健全工作機制,綜合力量,形成整治力度,努力做好以下幾個環節的重點整治。

(一)加強環境整治

一是保持干凈衛生的水質。杜絕工業廢水任意排放,規定排放標準,減少和消除污染源的排放,采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后循環利用;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采取預防措施,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將同行業廢水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二是種植業要保護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土地不受污染,規范種子、肥料、農藥、除草劑等投人品的質量。在農作物生長管理過程中,禁止污水灌溉;利用害蟲綜合防治以減少農藥的施入量,對農藥進行安全合理使用,制定農產品中的允許殘留量標準,制定施藥安全的間隔期,開發新農藥;

(二)加強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建設

正確引導食品從業人員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做到誠信守法,健全制度,規范經營,開展承諾服務,自覺接受消費者監督和執法部門監管。引導食品從業人員樹立以誠信守法為榮,以欺詐違規為恥的經營理念,建立信用自律和風險防范制度,著力打造誠信企業,深入推進食品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構建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以群體的力量迫使人們規范自己的行為,使不法商家做到自我規范。頻繁的安全事件從側面反映出目前誠信缺失的嚴重性。市場經濟給人們帶來了經濟自由,但也使道德出現了趨利忘義的裂縫,并撕裂了誠信和利益之間原本的紐帶。對利益最大化的狂熱和尚不完善的獲利機制思想引導下,假冒的東西就層出不窮的了。政府應在食品行業進行社會輿論引導,使企業自覺把對食品行業的道德評判升華為職業道德。同時作為一項誠信協議納入到創辦企業必備的條件中去,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讓廣大食品生產企業都意識到只有大力發展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綠色食品,才能促進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齊麗麗.關于食品安全問題及其對策的思考[J]文化商業2011,(3)

[2]周應恒.現代食品安全與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10).

[3]袁仲,楊繼遠.農藥化肥污染與食品安全[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9,(7).

[4]王彬,趙家良.蔬菜農藥殘留現狀及防控對策[J]云南農業,2009,(7).

[5]孫耀武.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市場論壇,2009,(2).

[6]張永建.客觀認識中國食品安全問題[J]太原科技,2009,(1).

[7]楊歡進,牛建青.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5).

[8]喬娟,李秉龍.中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與對策探討[J]中國畜牧雜志,2008,(8):23-26.

[9]戈福林.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及其原因分析[J]內江科技,2008,(34).

篇6

施用于作物上的農藥,其中一部分附著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氣和水等環境中,環境殘存的農藥中的一部分又會被植物吸收。殘留農藥直接通過植物果實或水、大氣到達人、畜體內,或通過環境、食物鏈最終傳遞給人、畜。

眾所周知,農藥殘留是在農藥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中造成的,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然就有應對的辦法。

一是加強“源頭”控制,即農藥產品質量和標簽標注的控制。由于農藥產品問題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問題主要有三種情況:首先是農藥產品標簽上對農藥有效成分的標注不準確或不醒目,導致農民使用不當;其次是農藥產品中添加有未在標簽上注明的“隱性成分”,“掛羊頭賣狗肉”產品導致使用后造成農藥殘留;再次是農藥產品質量低下造成防治效果差,導致農民重復用藥和增加用藥量。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是相關部門加強對農藥生產和流通環節的嚴格監管;其次是農藥生產企業要從嚴把關,從產品質量、標簽標注等方面規范行為;再次是農藥經銷商要經銷“三證齊全”、質量可靠的產品,杜絕“假冒偽劣”農藥產品流到農民手中。

二是加強“產中”、“用前”控制。如農藥生產企業污水的不達標排放,農藥生產企業和經銷企業的倉儲場所、農藥運輸工具清洗、農藥運輸過程發生事故等造成農藥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嚴重污染。因此,必須加強農藥生產和流通環節的嚴格管理,防止發生農藥污染事故;一旦發生污染事故,應當及時做適當的處理,控制污染擴大;農業生產中避免使用受到農藥污染的水源。

三是加強農業生產中農藥使用的指導和管理。農業生產中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是控制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最重要、最關鍵的途徑,農業生產者必須掌握和運用農藥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則,特別是要嚴格按照農藥合理使用規范,做到“選擇合適的農藥品種,采用恰當的用藥方式,選擇適當的用藥時期,掌握適當的用藥量,嚴格控制用藥次數,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實行交替輪換用藥”,同時要注意“預防農作物產生藥害,預防產生抗藥性,預防人畜中毒”。

四是加強農產品“采前”、“收前”農藥殘留管理。農產品“采前”、“收前”農藥殘留管理是一個控制農產品農藥殘留“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必須進行嚴格監測。如發現農藥殘留超標,可通過推遲采收等有效措施使農產品農藥殘留消解。

篇7

1化學農藥使用對環境的污染途徑和特征

1.1化學農藥使用對土壤的污染化學農藥使用對土壤的污染來源和途徑有:①以防治地下病害為目的直接在土壤中施用的農藥;②噴霧施用時滴落到土壤中的農藥;③隨大氣沉降、灌溉或施肥等方式進入土壤中的農藥。進入土壤的農藥被粘土礦物或有機質吸附,其中有機質吸附的農藥約占土壤總吸附量的70%~90%,成為導致土壤酸化、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土壤質量惡化的重要因素。據測算,我國受化學農藥污染的土壤面積高達667萬hm2,占可耕地面積的6.39%,農田土壤中農藥殘留檢出率較高,如上海地區2413個土壤樣點中農藥滴滴涕的檢出率高達98.12%,其中176個樣點的滴滴涕含量甚至超過國家土壤環境標準中的I級標準。農藥進入土壤后會發生物理、化學和生化等各種反應,除了土壤有機質含量、pH、濕度、溫度、光照和微生物等環境因素對農藥降解有影響,農藥的類型、化學結構也是影響其土壤降解的重要因素,如有機氯類殺蟲劑“滴滴涕”、“六六六”等則可在土壤中殘留多年,而有機磷殺蟲劑“敵敵畏”、“丁烯磷”等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則只有幾天,甚至更短。不同類型農藥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通常為含重金屬農藥>有機氯類農藥>取代脲類、均三氮苯和大部分磺酰脲類除草劑>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有機磷類農藥;農藥的化學結構、功能團類型等對農藥土壤殘留半衰期的影響規律一般是-NO2(>60d)>-HSO3(16d)>-OCH3(8d)>-NH2(4d)>-COOH,-OH(1d),在苯環上帶有兩個取代基的農藥,其降解半衰期則與取代基的種類和位置相關。

1.2化學農藥使用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化學農藥使用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來源和途徑有:①大氣中隨降水進入水體的農藥;②土壤殘留農藥隨地表徑流或農田排水進入地表水體;或向下淋溶進入地下水;③直接用于水體的農藥,或在水體中清洗施藥器械;④農藥廠向水體中排放的廢水。農藥在水中的降解也受到環境因子(水質、水溫、pH、光照和微生物等)和農藥行為特性(水溶性、吸附性、水解和光解等)的綜合影響。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地表水中化學農藥殘留狀況的特征為,單一農藥殘留濃度較低,但殘留農藥品種多、檢出頻率高,部分水體中復合存在的殘留農藥已對水生生態系統產生危害。農藥在地下水中的殘留狀況也不容忽視,河北省盧龍縣地下水農藥殘留狀況數據顯示,100個地下水樣品中涕滅威(及其代謝物涕滅威砜)、甲拌磷和特丁硫磷的檢出率分別達到12%、11%和4%。相對地表水中的農藥殘留狀況研究而言,我國對地下水中農藥殘留的數據資料較少,然而由于地下水在我國總供水量中占到兩成,特別是在北方缺水地區地下水甚至占到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藥對地下水的污染控制管理,尤其是在降水豐富、地下水層較淺的地區要避免使用水溶性強,吸附性弱,降解半衰期長的農藥品種。

1.3化學農藥使用對農作物的污染化學農藥使用對農作物的污染來源和途徑有:①直接施用在農作物上的農藥通過植株表皮吸收進入作物體內;②作物通過根系將殘留于土壤中的農藥吸收,經過體內的遷移、轉化后將農藥分配在整個植物體內;③作物植株通過呼吸作用吸收的大氣中農藥;④大棚作物使用的農藥熏蒸劑,或農產品貯存時使用的保鮮噴藥等。我國農作物和食品中化學農藥殘留問題嚴重,農業部曾對全國50多個蔬菜品種、1293個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蔬菜中農藥殘留合格率不到80%,甚至衛生部、農業部明文規定禁止使用的高毒農藥都有相當比例的檢出。

1.4化學農藥使用對環境生物的污染化學農藥對環境非靶標生物的污染和暴露途徑有:①施藥過程中,通過經口或經皮途徑對非靶生物的暴露;②施藥后污染非靶生物棲息地,生物通過攝取受污染的食物、飲水,或接觸到受污染的空氣、土壤、水;③生物將顆粒型農藥誤認為是粗砂或種子而食入等;④食物鏈的傳遞,難降解、生物富集性強的農藥可以在不同的生物體內逐級傳遞、濃縮。例如某水體中小于0.02μg/L的滴滴涕經吸附作用與食物鏈的生物富集作用,濃度在底泥中可達390μg/L,在虎斑魚脂肪中達到5000μg/L,而在食物鏈頂端生物鱷魚的脂肪中則可高達34200μg/L,通過食物鏈傳遞,生活在該地區的野生生物都暴露在“滴滴涕”農藥的危害風險之下。

2化學農藥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農藥環境管理職責不清晰,監管不力1997年國務院《農藥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農藥管理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形成以“農藥生產和經營中實施農藥登記制度、農藥生產許可證制度、農藥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制度和農藥經營許可證制度”為核心的“四證”制度,“四證”制度是農藥管理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重要標志。然而,我國農藥管理偏重化學農藥的生產和經營管理方面,而農藥使用的安全監管則相對薄弱。《農藥管理條例》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農藥監督管理工作”,其中“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農藥監督管理工作,存在部門分工不明確,職責含義模糊的缺陷。條例的第二十七條“使用農藥應當注意保護環境、有益生物和珍稀物種”中,既沒有規定明確的監管主體和對象,也沒有提出明確的保護制度和措施。農藥環境監管職責不明確成為農藥環境管理工作難以推動的主要根源。

2.2農藥廢棄物環境管理中存在盲點農藥廢棄物環境管理是當前我國農藥環境管理中的薄弱之處。農藥廢棄物包括被禁止使用但仍有庫存的農藥、過期失效的農藥、假劣農藥、農藥施用后剩余的殘液、盛裝農藥容器的沖洗液、農藥包裝物(瓶、桶、袋)、被農藥污染的外包裝物或其他物品等。我國每年廢棄的農藥包裝物約有32億多個,包裝廢棄物重量超過10萬t,而包裝中殘留的農藥量占總重量的2%~5%,約占我國農藥年平均使用量1%。然而農業部數據顯示,抽樣調查地區80%農戶的隨意丟棄、傾倒農藥包裝物和剩余農藥,農藥廢棄物已成為環境中農藥污染的主要來源。凡是生產和使用農藥,就會產生農藥廢棄物,為此美國、加拿大、德國、比利時和巴西等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分別建立了符合本國特色的農藥廢棄物管理模式。我國《農藥管理條例》中雖然也指明了農藥包裝廢棄物的環境危害,但規定內容籠統,沒有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加之農藥銷售收益與回收處置責任不對等,農藥生產銷售企業多未對包裝物進行充分回收和利用,成為農藥環境安全管理中的盲點。

2.3農藥環境污染監測能力落后為使農業環境監測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早在1991年農業部就曾建立農業環境監測報告制度、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制度及農業環境監測年報制度,但這些制度未能在農藥環境安全監管中充分發揮作用。究其原因,一是農藥環境監測能力不足,基層環保機構人員水平、專業設備較低,無力開展農藥環境監測工作,導致我國農藥環境污染整體狀況不明,很難采取針對性強的農藥環境污染防治措施。二是農藥環境質量標準嚴重不足,農藥活性成分多達有700余種,我國常用的農藥活性成分也超過200種,但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分別只規定了2種和13種農藥的污染值,遠遠不能滿足農藥環境監測需求。

2.4農藥隨意使用現象普遍我國農業生產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分散型為主,許多農民知識水平低,缺乏科學用藥知識,常常根據經驗選擇農藥品種,隨意用藥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農民甚至包括基層農業管理人員都忽略了農藥是毒性物質的屬性,只把它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不按規定配兌農藥、任意加大用量和增加施用次數的現象十分普遍。農業部對全國21個省的23個縣市1099個農戶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0%的農戶選購農藥時首先考慮防治效果,而不考慮農藥毒性;90%農戶施藥時不采取安全防護措施;70%農戶不知道農藥超標對人體的危害;大多數農戶不按照規定的農藥安全間隔期施藥和采收農產品。另外由于農藥經營者、使用者僅承擔農藥購買成本、施藥時的勞動成本,不承擔農藥使用后的環境成本、社會成本,也是導致不合理、不科學使用農藥的重要原因。

2.5農藥環境污染修復技術存在局限在現代農業環境中,農藥的累積速率要遠遠高于環境介質的自凈能力,為加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中的農藥降解速度,消減環境中的殘留農藥,科研人員已開發了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類型的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包括客土法、低溫熱解吸法、蒸氣浸提法、焚燒法等,化學修復法包括淋洗法、溶劑浸提法、脫氯法、電化學法等。物理和化學修復法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有效的去除介質中的污染物,但是物理和化學修復方法卻普遍存在工程量大、處理成本高,處理過程可能產生二次污染,甚至對土壤結構也有一定破壞的缺陷,因此并不適用于農藥面源污染的環境治理。生物修復技術被認為是近年來最具有發展前途的面源污染治理技術,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復法、植物修復法、酶修復法和堆肥修復法等。生物修復技術成本低,對土壤原有結構破壞小,不會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適用于農藥使用引起的面源污染治理。然而,生物修復技術也存在修復周期長、外界環境條件影響較大等限制因素,很多技術還處在實驗室或小規模野外試驗階段,在大規模的實際應用中處理效果不穩定,仍有待深入研發。

3化學農藥使用環境污染防治管理對策建議

3.1明確農藥環境污染防治管理職責,加強各流程監管建議進一步明確農業、環保、工信等部門在農藥的生產、經營、運輸、貯存、使用和廢棄物處置等不同環節中的監管職責,根據職責范圍分別制定農藥環境監管制度,相互銜接、充分協調,有效地落實農藥監管職能。特別針對農藥使用環節,盡快明確監管主體和對象,制定具體的農藥使用環境安全監管實施細則和方案,對重點關注農藥品種實行跟蹤評估管理,將登記后可能造成環境危害的農藥品種列入定期的環境監測項目,如有監測數據表明某種農藥對生態環境有危害,則要對其進行再評審,一旦確定其危害即禁用或限用該農藥。對于農藥的生產、流通和銷售等環節建立完善的產品追溯體系,對于已經禁用或限制使用的農藥,嚴格限制其在市場中的流通。

3.2健全農藥廢棄物環境管理制度,實現農藥廢棄物統一回收處理建議建立針對農藥廢棄物管理的專門條例、法規,開展農藥廢棄物回收和處置管理制度和配套研究,通過學習其他國家的管理模式、處置技術,結合現有農藥廢棄物管理試點經驗,制定和建立出符合實際、便于操作的農藥廢棄物管理實施細則和配套技術,使農藥廢棄物回收和處置有章可循、有法可治。在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條件下,建議由政府引導或組織,建立農藥包裝物回收點,通過回收補貼等方式收集農藥廢棄物,為工業化處置廢棄物提供基本條件,解決現有農藥廢棄物的環境污染問題。另外,開展農藥廢棄物合理降解利用的相關研究,提出可用于生產的利用轉化途徑,逐步建立完善的農藥廢棄物回收利用產業鏈條。

3.3提升農藥環境污染監測能力,開展農藥環境污染狀況綜合評估提升農藥環境污染監管能力,一是要提高基層環境監測機構人員的技術能力,改善設備條件,提升監測能力;二是開展農藥環境質量標準基礎研究,制定土壤、水等環境介質中不同農藥污染控制閾值,為監測評估提供評判依據。同時建議農業和環保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系統的、全面的農藥環境污染監測計劃和綜合評估,由于農藥自身的特性和環境條件等多方面因素,不同種類農藥在不同環境中殘留水平差異顯著,因此取得土壤、水、空氣和生物樣本中農藥殘留的基礎數據非常重要,可為確定優先控制農藥品種提供科學依據。在對整體狀況綜合評估的基礎上,針對污染嚴重程度,制定相適宜的治理利用方案并在相關責任部門監督下落實執行,逐步改善農業環境。

3.4推廣農藥科學使用技術,樹立農民的環保意識建立高效的農藥使用技術推廣體系是防控農藥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通過借鑒他國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由農業管理部門、農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共同參與的農藥使用技術推廣平臺,可由農業管理部門制定農藥使用技術推廣規劃和項目,農業協會負責推廣項目的具體組織和實施工作,科研院所則承擔推廣項目的技術研發和示范,形成優勢互補的良好農藥使用技術推廣體系。通過有序的組織體系,利用基礎教育、技術示范、專家入戶等多種方式,推廣新方法、新技術、新產品,不僅要提高農藥使用者的技術水平,更要樹立其科學、環保的用藥意識,從終端用戶防控農藥濫用。同時還可以運用市場供求的杠桿功能,加強對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檢測和監管,增加農民使用高毒或高殘留農藥的成本及風險,使農民被動的合理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3.5加大農藥環境面源污染修復技術開發農藥環境面源污染具有農藥污染物復雜、覆蓋面積大、修復工程量大的特點,針對農藥面源污染特點,開發適合于原位、快速、高效,不易產生二次污染的修復技術是保障農業清潔生產和食品安全的基本前提。根據修復地點,生物修復技術分為原位修復和離位修復兩大類型,原位修復是在污染場地直接開展的污染治理技術,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富集或降解、生物通風等;離位修復是將污染土壤轉移后,在生物反應器、修復濾塔中進行處理,以上技術都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農藥種類、品種不同,特定的生物只能修復特定的農藥,同時修復環境的營養物質、溫度、濕度和pH等都影響生物活性的發揮,各種生物修復技術也都有其局限性或適用范圍。研究人員應根據修復場地的環境、生態和用途等各方面因素,綜合應用各類技術方法,突破單項修復技術的應用瓶頸,開發建立農藥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實現農藥污染環境的高效、安全治理。生物修復技術的開發是環境化學、生物學、毒理學等學科的綜合應用,隨著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也必將促進生物修復技術的蓬勃發展。

4結語

篇8

【關鍵詞】 中毒 心率失常 急救

急性有機磷中毒(AOPP)是常見的急性中毒癥之一[1]。重度有機磷中毒可導致心率失常而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多為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臟器衰竭。積極、正確、合理的治療是搶救成功的關鍵,現將我科2008年2月到2010年9月收治的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合并心率失常患者32例的急救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2例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合并心率失常患者中,男12例,女20例,年齡20-68歲,平均(34.5±1.5)歲。中毒途徑:口服農藥中毒者28例,皮膚農藥中毒者4例。從中毒到就診時間30分鐘-3小時不等。服藥量從20ml-200ml不等。依據臨床表現及血清膽堿酯酶活力分輕、中、重3級:輕度中毒17例,中度中毒10例,重度中毒5例。

1.2 搶救方法

1.2.1 徹底清除毒物

皮膚中毒者盡快撤離被有機磷農藥污染的環境,更換被有機磷農藥污染的衣服,用清水徹底清洗被農藥污染的皮膚、頭發。口服中毒患者,只要病情允許均應采用溫開水及時徹底洗胃,洗胃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注意合并癥的發生以免延誤治療。洗完后保留胃管,間斷2-4小時再洗,由于搶救急性有機磷中毒時使用大量阿托品,胃腸蠕動減弱或消失,腸腔擴張,腸道內酵解產氣,壓力增高,已進入腸內的有機磷返流入胃。因此我們改進了洗胃方法,患者徹底洗胃后保留胃管,持續引流胃液,并多次少量液體(500-1000ml/次)洗胃,2-3天后引流液無農藥味時拔出胃管。通過反復多次洗胃,減輕再中毒,防止反跳,并起到了胃腸減壓的作用。

1.2.2 抗心率失常藥物的應用

阿托品是常用的抗心率失常藥物,使用原則是早期、足量、快速給藥。阿托品的首次用量:輕度中毒1-3mg,中度中毒4-10mg,重度中毒10-20mg。一般經皮膚吸收中毒者,用上述下限值,經消化道吸收中毒者用上述上限值。

以使患者快速阿托品化而不引起阿托品中毒為原則,患者達阿托品化后,視病情減少阿托品用量,維持阿托品化48h左右,然后以較小劑量維持,至少維持1-2天,以后改為0.6mg bid或qid,直至病人全血膽堿酯酶活力穩定在60%或癥狀完全消失。同時在容量補充的基礎上,使用呋塞咪利尿,促使毒物排除,注意電解質的變化。

1.2.3 對癥及支持治療

維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人工呼吸;糾正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防治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腦水腫的治療。同時一部分中毒病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心理治療特別重要。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這對于搶救能獲得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結果

32例患者經過治療后,29例痊愈出院,無明顯后遺癥。3例因口服劇毒有機磷農藥量大、中毒時間長而搶救無效死亡,成功率90.6%。住院時間3-25天,平均住院13.5天。

3 討論

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有機磷農藥中毒是急性中毒中常見的原因之一。機磷農藥中毒中毒主要是對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引起中樞內源性乙酰膽堿過度蓄積,激動M受體和N受體,使膽堿能神經受到持續沖動,導致先興奮后衰竭的一系列毒草堿樣、煙堿樣和中樞神經系統等中毒癥狀,引起心率失常、腦功能紊亂,呼吸衰竭等病理生理狀態,并且相互影響相互加重,病死率高。

有機磷農藥病人徹底清除毒物是搶救成功的關鍵之一。首先洗胃時間越早越好,口服中毒30分鐘內洗胃效果最佳,但服毒后危重昏迷病人即使超過24小時仍應洗胃[2]。對于輕度中毒清醒者可采用口服洗胃催吐法,中、重度中毒者適用插管洗胃法。因為病人剛來就診時,醫生可能不能明確何種農藥中毒,所以我們一律采用溫清水灌胃。在抗心率失常中,應立即開始使用阿托品,切不可等清洗胃完畢后才開始使用;有機磷對乙酰膽堿酯酶抑制作用較持久,靜注阿托品的效應于1-4分鐘內開始,8分鐘達高峰,在體內代謝快;有機磷中毒患者體內乙酰膽堿大量堆積,對阿托品的耐受量遠比正常人大;故阿托品的應用應早期、足量、反復、維持。早期、足量、快速給予阿托品可以有效的對抗呼吸中樞抑制、支氣管痙攣、呼吸道分泌物過多和循環衰竭。本組結果顯示,經過上述搶救后,29例痊愈出院,無明顯后遺癥。3例死亡,都是口服農藥中毒,其中2例是氧化樂果中毒,1例樂果中毒。

總之,中毒合并心率失常的急救應迅速對癥治療,其中早期應用保護心肌藥物和抗心律失常藥物,以預防心臟后期并發癥,對提高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治愈有重要的價值。

參 考 文 獻

篇9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農藥;化肥;畜禽養殖

中圖分類號:X5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2-090-02

在城市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農村環境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尤其是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安全的主要因素。山東是個農業大省,隨著近年來全省工業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已成為繼工業污染源之后的第二大污染源。如何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將是山東“三農”問題的重要內容。

一、農業面源污染的特點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中,由沉積物、農藥、化肥、廢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并通過直接散失、淋洗、徑流、滲漏、吸附、吸收、化學反應等不同途徑對土壤、水層、湖泊、河岸、濱岸、大氣等生態系統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農藥污染、農膜污染和集約化養殖場污染。這些污染源對環境的污染,尤其對水環境的污染影響最大。農用面源污染已成為當今世界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的重要因素。農業面源污染的特點:

(1)污染源分布廣泛。農業產生的污染主要來自于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化肥、農藥、農膜等的過量施用,以及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的污染源廣泛分散、范圍廣、沒有明確位置。

(2)污染物排放零散且隨機性強。正因為污染源廣泛分散、沒有明確位置,勢必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的零散,加上農民環保意識還不強,污染排放的隨機性增加。

(3)污染物排放隱蔽。由于單位面積上的污染負荷小,人們往往忽視農業面源污染的宏觀效應,隱蔽性強且具有長期性,環境影響程度深。

(4)不易監測和難以量化。由于其分散性、隨機性和隱蔽性,面源污染不易監測和難以量化,而且一直沒有進行系統和針對性的調查監測與評價,缺乏可靠系統性的農業面源污染基礎信息數據,更難以準確判定農業面源污染的原因、機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理論與技術。

(5)污染物排放量大。據估算,目前我國水體氮磷污染物中來自工業、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的大約各占1/3,但這只是很粗略的估計。不管具體數字是多少,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最受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

二、山東省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環境影響分析

目前,廣大農村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已經成為保持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山東省農業面源污染主要包括農藥、化肥、農膜、畜禽養殖與農村生活垃圾等對農村環境的污染。農藥、化肥、農膜三項農用化學品的施用總量和單位面積施用量都在全國前列。

(一)農藥污染。山東省農藥的施用是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60-80年代施用量增長很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達,農藥用量達到一個高峰。自1983年4月起國家禁止生產和使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殘留、難降解的農藥以來,用藥量一度有所下降,農藥種類也由過去的以汞制劑、砷制劑和有機氯等品種為主,調整為以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菊酯類農藥、有機磷農藥為主。盡管全省廣泛開展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積極推廣了病蟲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術,但各種替代化學農藥的施用量仍呈迅速增加的趨勢,目前重新回到農藥施用量的高峰期,農藥污染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

農藥使用量大、結構不合理、有效利用率低是造成農藥對農業環境和農產品污染的主要因素。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全省每公頃平均施用農藥12公斤以上,全省農藥總量中化學農藥占總量的93.3%,生物農藥僅占6.7%,其中,高毒、高殘留農藥占30%多。田間施用農藥時,大部分農藥灑落到農田地面,有些殘存于農田土壤中,有些流失到江河湖庫,有些則漂散于大氣中,從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各類農藥的利用率較低,一般為10-20%,高的也不超過30%。

大量農藥的不合理施用,對土壤、水體、大氣等農業環境和農作物造成污染,特別是一些高殘留、高毒農藥殘留時間長,降解、分解緩慢,在作物收獲后還會有殘留農藥,通過食物鏈和生物富集作用污染其他食品,對人民身體健康造成威脅。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已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的最大制約因素。

(二)化肥污染。山東省化肥的使用也始于上世紀50年代,起初只是作為有機肥的一種補充,自70年代以來,化肥生產量和使用量持續快速上升。隨著全省耕地面積的逐年減少和化肥施用量的迅速增加,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長期以來,化肥投入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氮、磷、鉀比例失調,氮肥施用量過大,磷、鉀肥施用不足,忽視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造成化肥利用率降低、生產效益下降和環境污染加重。隨著化肥施用量的不斷增加,山東省的化肥生產和投入結構都得到了較大改善,磷、鉀肥特別是各種復合肥、專用肥的施用量顯著增加,而氮肥的增長則有所減緩,投入結構呈現了逐步優化的趨勢。

(三)農膜污染。山東省農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始于上世紀70年代,近些年來,由于設施農業、保護地栽培和地膜覆蓋的迅速發展,各類農膜用量一直呈高速增長勢頭。農膜種類以各種聚氯乙烯膜、聚乙烯膜為主,可降解農膜總體上尚處于試驗開發階段。山東省地膜覆蓋發展迅速,年消耗24萬噸左右,覆蓋面積達150萬公頃。農膜對農田的污染正在日益加劇。由于地膜覆蓋后回收較難,自行分解極慢,殘留量越來越大,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污染環境。據對全省生態農業建設區的統計,農膜回收率僅達33%。據有關統計,目前全省平均每畝農田殘留地膜約5公斤、4300片,殘留率為20-30%。

(四)畜禽養殖污染。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畜牧業逐步由自給性畜牧業向商品性畜牧業轉化,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化。畜牧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發展速度較快,根據原國家環保總局2000年統計的資料:山東省大約有規模化養殖企業4000家,規模化飼養占全國規模化養殖水平前三位。從畜牧業產值水平看,1997年躍居全國第一。從農業總產值結構看,畜牧業產值比重不斷提高,2000年已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1/3,對全省GDP貢獻約為3%。畜禽養殖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由于養殖場規劃不合理或者管理不善,養殖場產生的惡臭氣體中含有的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嚴重影響周圍的空氣質量,直接危害飼養人員及周圍居民身體健康。并且最近幾年養殖場產生的惡臭氣味問題成為污染糾紛案件的投訴“熱點”。由于山東省多為砂地土質,易滲漏,堆放糞便污水的直接侵蝕使土壤失去了生產價值,糞尿中大量氮磷滲入地下,使地下水中硝態氮、硬度和細菌總數超標,嚴重威脅居民飲用水的安全。目前,全省畜禽糞便年產生量估計在8億噸左右,其中實現資源化綜合利用率的約占80%,有20%左右的畜禽糞便直接排入環境。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傳統的直接還田用作有機肥,通過沼氣厭氧發酵等高效、無害化處理利用方式所占比例仍較低。從1999年的畜禽糞便的土地負荷來看,山東省的土地負荷警戒值達到0.82,位居全國之首,已經呈現出嚴重的環境壓力水平。

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戰略對策

近十幾年來,特別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建設與防治并重,大力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收到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但是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中還存在著認識不到位、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獲取短期的效益,缺乏有效的法律措施和政策措施、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缺乏有效的組織方式,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加以解決。

(一)以循環理念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按照農業生產廢棄物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原則,積極推廣使用各種能源生態模式,用循環經濟理念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使秸稈、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等“三廢”變成有機肥、能源和水源等“三料”。重要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行農業清潔生產。借鑒工業上清潔生產的成功經驗和思路,大力發展農業清潔生產,即打破傳統的末端治理的模式,開展全過程的污染控制,從源頭抓起,在生產的每個階段都注意防止污染物產生,使廢物產量最小化,并將每個環節產生的副產品與廢物及時回收、綜合利用。政策方面可以考慮從宏觀上調整各區域糧食基地建設規劃和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民專業技術組織或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引導農民增強公眾環保意識。

(二)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法制建設。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些發達國家對化肥和農藥施用、控制有機廢棄物排放、促進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控制農藥污染等,都制定了明確的法律法規,我們可以借鑒。建立和完善現有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適應新時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執法監督力度,從法律制度上保護農村環境不受污染。

(三)加快制定有效地經濟政策。制定高層次的農業污染防治獎勵政策,大力提倡并鼓勵對各種農業有機廢棄物、廢舊農用物資的回收利用和多層次開發。對開展綜合利用所生產的產品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等在推廣、銷售、外匯分成等方面給予優惠;實行農業資源稅(費)和保險制度,對無污染農產品實行優質優價,以刺激其發展。對生產綠色環保型農用生產資料的生產企業也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其研制開發新型、價廉的替代產品。

(三)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借助國家對“三農”問題的大力扶持的契機,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渠道利用資金,除將環保投資納入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的同時,還應積極吸引社會資金,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礎上進行處理。加大農業技術投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農技推廣人員進行培訓和資格認證;建立、完善監測體系,監測農田環境質量;盡快開展面源污染現狀調查,為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信息;積極推廣成熟的高效施肥、施藥技術等。

(四)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充分利用現有的宣傳、教育設施,運用廣播、電視及報紙等農民能經常接觸到的大眾媒體,大力宣傳農村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同時要持之以恒地培養農村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在農村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活動,提高整個農村的環境保護認識水平。

參考文獻:

[1]陸新元,熊躍輝等.農村環境保護與"三農"問題[J].環境保護,2005(9).

[2]李遠,王曉霞.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環境管理:北京及演變[J].環境保護,2005(4).

[3]趙克志.山東生態省建設黨政干部知識讀本[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4]張凱等,生態環境監察導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5]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省農調隊編.山東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6]山東省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生態農業技術導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篇10

一、無公害蔬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生產規模小,標準化生產程度低,區域布局雜亂全縣蔬菜產品多達6大類、30多個品種,而每個鄉鎮或村社種植的品種也是五花八門,農戶“各自為政”,種植分散,生產規模小,生產的品種繁雜,布局零亂,組織化程度低,栽培技術科技含量低,標準化生產程度低,直接影響到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2.長期連作,田間管理粗放越西蔬菜主栽品種有白菜、蘿卜、辣椒、大蒜等,主要分布在越西河谷地帶、普雄河谷地帶、漫灘河谷地帶、二半山地區。這些地區長期保持傳統種植方式和習慣,每年都按老套路、老習慣,按部就班,常年連作,加之田間管理粗放,病蟲害發生嚴重。從2009年以來對蔬菜主產區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根種病發生泛濫,茄果類蔬菜根腐病、疫病發生嚴重,塊根塊莖類、蔥蒜類品種退化,葉斑病普遍發生,直接影響蔬菜產量和質量。

3.病蟲害防治綜合防治意識淡薄,病蟲害識別知識欠缺,盲目施用農藥較為普遍越西有半數以上的菜農長期養成重產量,輕質量,對病蟲害防治綜合防治意識較為淡薄,重治病,忽預防,重化學防治,輕物理、生物防治的習慣,特別是化學農藥施用所不當造成的農藥污染更不能忽視。(1)盲目用藥,加大用藥使劑量一味追求用藥效果(特別是殺蟲劑方面),使用一些不符合無公害蔬菜產品生產用藥標準的化學農藥和加大用藥劑量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將直接造成蔬菜產品受到嚴重污染的后果。(2)對于病蟲害發生原因、癥狀及最佳防治時期模糊,病情診斷不清,盲目施用農藥的情況較為普遍在蔬菜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病蟲害時,不根據發病原因,沒有認清發生什么病害就盲目施藥,這樣農藥不能治又換另一種農藥,往往是病沒有防治好,反而造成蔬菜植株的藥害,從而又加大了蔬菜產品的污染。(3)施用農藥時沒有嚴格按照農藥的安全間隔施用期和安全間隔采收期用藥施藥隨心所欲,三天兩頭就施藥,造成農藥在植物體內堆積。另外,在采收前施藥后還沒有達到安全間隔采收時間要求時,就將蔬菜產品采收進入市場,此時農藥在植物體內還未完全轉化分解,造成對蔬菜產品的直接污染。

4.缺乏科學施肥技術,重施化學肥料,輕視農家肥使用的現象較為普遍,造成土壤板結,酸化嚴重(1)農家肥施用方面①施用量較少,甚至不施的現象較為普遍。據有關調查,在大春后茬種植白菜和蘿卜的地區,畝施入量不超過500kg,大部分只施用化學肥料。②使用未經過充分發酵腐熟的農家肥或生活垃圾肥等不良習慣時有發生。由于這類肥料里面含有大量的蟲卵、大腸桿菌,施用后造成蔬菜產品中蟲卵、大腸桿菌超標,特別是葉菜類、蔥蒜類蔬菜受污染較嚴重。③使用不合格添加飼料喂養的牲畜的糞肥,造成銅含量的超標。(2)化學肥料施用方面偏施氮、磷肥較為嚴重,鉀肥偏少,微肥嚴重不足,是越西蔬菜施肥中的通病。另外,硝態肥施用過多,造成蔬菜產品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超標的污染不能忽視,特別是使用有些不合格磷肥,造成重金屬超標的污染,更應加以重視。此外,沒有嚴格按照施肥安全間隔采收期進行施肥,從而某些化學成分殘留的污染也時有發生。

二、對策和措施

1.宏觀管理對策

農業生產部門要加快越西蔬菜生產區域布局的整體規劃,制定建立出一套適宜本地區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技術規程和加大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同時各級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區資源優勢,申報項目,整合資源加快區域優勢蔬菜產業生產基地的建設,為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和無公害化生產奠定基礎;另外農業、畜牧質監部門應加大對農藥、肥料、飼料的檢測、管理和打擊力度,特別是蔬菜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抽查監督力度,建立蔬菜銷售準入制度和蔬菜田間生產記錄檔案和市場追溯制度,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從而切實有效地推進越西蔬菜產品優質化,確保質量安全。

2.田間管理措施

(1)耕作改制,實行嚴格輪作制度耕作改制,實行嚴格的輪作制度是無公害蔬菜生產發展的前提條件。要實現這個前提,關鍵是加大生產主體的培育,徹底打破傳統耕作習慣,建立科學的生產耕作理念,積極開展合理輪作制度。重點做到:①常年蔬菜種植田塊,種植同種類蔬菜1~2年后須進行不同科蔬菜之間的輪作,同時加大土壤消毒工作。②季節性蔬菜種植田塊,種植同類蔬菜2~3年后須進行不同科蔬菜之間的輪作,大力推廣水旱輪作。通過合理的輪作,直接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為無公害化蔬菜生產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積極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科學合理進行化學防治蔬菜生產中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積極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是無公害蔬菜生產體系關鍵所在。重點抓好:①搞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做到早發現、早預防,建立預防是關鍵、治病是補救的觀念。②切實強化農業防治,優化田間生態栽培結構,使之有利于作物的生長,不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從而減少農藥用量。③大力發展物理防治,推廣實用、簡便、有效保護設施和殺蟲器械的使用,如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銀灰色地膜,以及黃臘板、殺蟲燈的使用。④積極推廣生物防治。保護害蟲天敵,實現以蟲治蟲,推廣使用生物農藥。⑤合理進行化學防治,加大農戶對病蟲害識別和防治藥劑知識培訓,在防治中做到適時對癥用藥,優選使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無公害農藥,嚴格按照農藥使用劑量和配比濃度以及安全使用間隔期用藥,并嚴格按照安全間隔采收期采收產品。通過以上防治措施,減少農藥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農藥污染,從而確保所生產的蔬菜農產品達到無公害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