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智慧供應鏈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構建智慧供應鏈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智慧城市;物聯網;供應鏈創新;智慧/物聯網—BPR;Petri網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全球一體化經濟導致科技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商業模式的創新與科學技術的集成和深度應用密切結合在一起,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現代化的經營“智慧”的重要性。
美國IBM公司2008年11月對外公布了“智慧地球”;2009年2月,奧巴馬批準推進“智慧地球”項目的發展,“智慧地球”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也相繼推出了打造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的政策。《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把武漢建設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重在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光網絡、移動通信等技術手段,對城市社會管理、產業發展、市民服務等領域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特征是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傳感器是智慧城市的神經末梢,物聯網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在物聯網發展方面,武漢有技術和產業優勢,很多單位都具備物聯網產業的關鍵技術。2010年4月25日,武漢東湖開發區提出創建“智慧光谷”,發起成立了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合作,以獲得物聯網關鍵技術突破,擴大物聯網在湖北的推廣應用,打造新的千億元產業。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下,武漢對物聯網建設的重視,給實力薄弱的中小企業供應鏈的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它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將會大大提高企業供應鏈的效率與管理水平,真正實現物流管理的高度自動化。
1 武漢智慧城市建設及物聯網
武漢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必將推進物聯網建設與發展,在智慧城市建設和物聯網發展的推動下,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也將發生巨大變革。
物流是企業決勝市場的生命線,而高效的物流供應鏈,才能促進物流的信息化與智能化。中小企業是武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是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生力軍,擴大就業的主渠道以及技術創新的助推器和武漢市結構調整的催化劑。但因為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個體“小”,他們在獲得政策扶持和資源配置,技術和管理水平,贏得更大空間和社會關注上,較之于大企業,依然處在弱勢。
我國成功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主要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中處于被動地位,因此,要其取得穩定地位并發展壯大,必須實現供應鏈創新。供應鏈信息化的實施實際是企業業務流程再造。武漢大力建設“智慧城市”,給力量薄弱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發展平臺和發展契機,極大地降低了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信息技術成本,為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創造了比較優越的條件。
智慧城市的發展將會帶動物聯網的發展,而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將改變供應鏈流程,出現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有關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相關方面的研究還屬于空白,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因此本文用前瞻遠矚性的眼光研究供應鏈流程再造,有很強的研究價值。隨著整個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資源,在量的方面要求信息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在質的方面要求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物聯網的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功能,以及對信息化高度集中,將對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產生巨大影響。本研究基于物聯網的感知—反應型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式,以訂單為中心,憑借物聯網強大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預測和預見物流需求,并依靠一系列靈活適應、自動協調的物流及功能流程,形成靈活的全維保障網絡,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流程,力求達到“業務流程精悍、組織結構扁平、訂單執行加快、物流與信息流統一”的BPR標準,為“智慧城市”發展中的中小企業創造一套獨立的、具有高度互動性的、靈活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業務流程。
本文對中小企業供應鏈實現創新,應用物聯網等技術,構建“智慧/物聯網—BPR”供應鏈業務優化模型,探討出智能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式,幫助武漢市小企業在供應鏈中準確地進行定位,確定自身的核心業務及發展方向,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降低庫存、加快資金回收、提升交付能力、加快進行資源整合,進而動態地適應未來市場的各種變化,滿足供應鏈上下游環節企業的需求,提高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智慧產業聚合升級,為努力建設武漢智慧城市作出貢獻,真正實現利用“智慧技術”,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最終把武漢建設成“兩型社會”、和諧宜居城市以及創新型城市。
2 物聯網供應鏈創新性研究內容
物聯網是物與物(人)通過網絡而智能相連,從而提升整個地球的智慧水平。它不僅是兩化融合的核心戰略,而且是構建智能社會的新網絡工具。完善和創新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必須提高其信息化與智能化。在供應鏈中,數據和信息是核心。由于供應鏈管理中各個環節都是處于運動或松散的狀態,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隨實際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轉移,影響了信息的實時性及精確性。智慧型供應鏈是供應鏈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對于企業來說,只有通過智能的業務分析,供應鏈數據才能轉化為有用的供應鏈信息,通過整合的方式提供給企業。智慧型供應鏈的核心是實現供應鏈企業在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的無縫對接,從根本上解決供應鏈效率問題。通過智慧型供應鏈,既可實現將營運的關注點從過去的“產品為中心”轉變到“以客戶為中心”上來,同時又能借助對來自客戶端的種種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進而對行業上游采取有針對性、目的性的產品進行規劃、采購指導,也有利于終端領域的市場推廣、消費行為研究、科學陳列、增值銷售等一系列舉措的有效跟進。
物聯網能全面感知、實時準確傳遞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實現智能化控制,其核心是數據。因此,借助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有利于供應鏈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及時追溯原材料源頭,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減少庫存管理重復作業,并可對運輸工具和貨物自動定位,可用于損耗控制,并能促進“智能商場”、“智能貨架”、“智能倉庫”的建立,打造智慧供應鏈。由于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BPR)技術在研究供應鏈成員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集成優化方面起著助推器的作用,因此本項目在供應鏈創新研究中提出技術工具——“智慧/物聯網—BPR”。所謂“智慧/物聯網—BPR”是指物聯網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企業業務流程重組。本文研究的內容如下:
(1)武漢市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以及供應鏈管理水平。
(2)研究“物聯網—BPR”的建模方法。在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共性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比現有業務流程建模方法,建立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Petri網模型。以此為基礎,建立“智慧/物聯網—BPR”的參考模型和過程模型,分析其經營模型、活動模型、供需協作模型,并建立它們同過程模型之間的映射關系。
(3)信息共享與協同工作是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得以真正實現的重要支撐手段,在綜合分析物聯網技術要素、業務流程再造、供應鏈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智慧/物聯網—BPR”的運營運作模型以及方案實施模型。從外因和內因兩個角度分析“智慧/物聯網—BPR”的動因,研究“智慧/物聯網—BPR”信息集成和共享問題,給出“智慧/物聯網—BPR”工作流、數據流,以及信息系統與“智慧/物聯網—BPR”之間的關系。
(4)信息共享的實現離不開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項目將以復雜的三級供應鏈系統為研究對象,對供應商、制造商以及分銷商的庫存成本和持有水平在實施“智慧/物聯網—BPR”前后進行分析和比較,建立績效評估模型。以此為基礎,在供應鏈協同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合作博弈理論對供應鏈信息共享價值分配關系進行分析,確定“智慧/物聯網—BPR”環境下“風險分擔與利益共享”協作關系和信息共享價值的利益分配模型,并通過模型求解,研究如何將供應鏈信息共享后獲取的額外利益合理地分配給各個成員企業,提高他們參與物聯網建設的積極性。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運作方式如圖1所示。在研究總結基礎上,最終形成“智慧/物聯網—BPR”協同化、集成化模式和業務流程重組理論和方法。
3 研究意義
十七大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印證了“中國智慧”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流。武漢與深圳一起,被科技部列為國家“863智慧城市主題項目”試點城市,目前武漢已經擁有物聯網、光電子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和豐碩成果,“智慧城市”正在發展中。“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建設“智慧城市”,促進信息技術在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資源配置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有利于推動城市管理和服務向智能化、精細化和便捷化方向發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武漢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必將推進物聯網建設與發展。在此背景下,創新中小企業供應鏈,是企業決勝市場的關鍵點,也是武漢市發展“智慧城市”的大舉措。
目前,中小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由于實力不足,比較落后,其供應鏈存在一些問題,如無法對整個供應鏈的變化做出實時反應,導致供應鏈控制方面存在著一定難度。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運用物聯網等智慧技術,可以使物流、信息流具有可同步、可協調性,真正使物品具有可標識性、可追溯性和可繼承性。本文為武漢市中小企業成功實施供應鏈創新提供一個可行性方案和建議,以達到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意義。
(1)通過在供應鏈業務流程中應用物聯網等智慧技術,構建中小企業的大規模、高效率的供應鏈體系,實現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有利于完善現有研究領域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豐富相關理論成果,為學術界做出貢獻。
(2)符合武漢市“十二五”發展政策。2011年年初,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武漢市未來5年工業“倍增計劃”,此次會議意見將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壯大作為武漢市工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十二五”期間將推進全民創業,搭建創業平臺,建設創業基地,優化創業服務,支持中小企業應用新技術。
(3)提升廣大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中小企業是武漢市經濟發展的中間力量,通過完善和優化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業務流程,探討出智能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式,實現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的標準化,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靈活性,最終實現物流與信息流的統一,有利于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增強武漢整體經濟實力,促進武漢“智慧城市”的建設。
(4)有利于促使中小企業提高戰略意識,完善企業經營模式。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站在戰略的高度來管理企業,同時要加強供應鏈中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各節點之間的親密合作來達到“雙贏”或“多贏”。本項目有利于中小企業以全新的眼光審視未來發展動向,以戰略眼光來為企業做長期規劃。
參考文獻:
[1] Zhang Yunchuan. Research of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 on the basis of Petri—net[C] //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 in Japan, ISTP, 2008.
[2] Zhang Yunchuan.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strategies of 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C] //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CPOM’08), ISTP, 2009.
[3] 張予川. 電網物資供應商的評價與選擇及其軟件設計[J]. 物流科技,2008(9):119—121.
[4] 張予川. 產業集群供應鏈形成機理研究與應用[J]. 物流科技,2010(5):103—105.
[5] 張予川. 隨機需求環境下VMI模型研究與應用[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版),2009,33(3):608—610.
篇2
關鍵詞:新經濟環境;服務供應鏈管理;教材創新
一、《服務供應鏈管理》課程建設日益受到重視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主動力作用更加顯現。2017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占全國GDP比重為51.6%;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0%,比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出1.1和1.9個百分點,已連續五年在三次產業中領跑[1];服務業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拉動全國GDP增長4.0個百分點。經濟結構的這種變化趨勢,要求我國必須把握增長、轉型與改革的主動權,適應并引領經濟新常態,盡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標志。服務供應鏈是指服務業的供應鏈,它是以服務產品為核心的一種供應鏈。產品供應鏈是指制造業的供應鏈,它是以制造業實體產品為核心的一種供應鏈。由于服務產品與制造產品的本質區別,服務供應鏈與產品供應鏈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運營管理方面服務供應鏈具有許多全新的特征。在服務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許多高校已經不滿足于原有的側重在制造業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服務供應鏈管理》已經被許多985高校、211高校物流管理與工程專業列為專業課程。例如,2012年以來,南開大學物流工程碩士專業就將《服務供應鏈管理》列為專業選修課程。《服務供應鏈管理》自2012年起就是天津大學物流工程碩士專業和物流工程本科專業《物流服務運作管理》課程的重要配套教材。此外,不少本科院校如武漢學院等在新建國內第一個供應鏈管理專業中,將《服務供應鏈管理》作為必須建設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服務供應鏈管理》也是電子商務、工業工程、工商管理等專業的重要參考教材。
二、新經濟環境下《服務供應鏈管理》課程創新的必要性
2012年以來,國內的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日益呈現出新的經濟發展特點。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和國內各個傳統行業進行了緊密結合,顯著地帶動了社會經濟的創新發展。與此同時,供應鏈管理在中國企業中得到快速應用,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10月了《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2017]84號),為供應鏈的深入發展吹響了前進的號角。2017年10月,在批準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明確了供應鏈管理服務單列統計類別:商務服務業-7224-供應鏈管理服務[2]。因此,伴隨新的產業環境和技術支撐,服務供應鏈在推進國民經濟轉型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服務供應鏈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機遇也不斷呈現。然而,在相應的課程創新過程中,需要把握住服務供應鏈管理的“變”與“不變”。首先,服務供應鏈領域的研究本質沒有變。一方面,服務供應鏈的框架沒有變。2009年,筆者提出了服務供應鏈研究的方向盤模型[3]。方向盤模型從服務營銷管理、服務能力合作與協調、服務質量管理和服務績效與利潤分配管理等方面展開研究,它跳出了原有的單一服務企業制定決策的局限,從供應鏈整體出發進行服務供應鏈全面的優化控制。同時,在方向盤模型中,服務集成商充分考慮供應商和客戶的需求,以顧客化的需求來驅動顧客化的服務運作計劃,獲得柔性敏捷的市場響應能力。至今,這一研究框架和分析邏輯依舊適用。另一方面,服務供應鏈的運行本質沒有變。服務供應鏈的本質仍然是以服務能力合作為核心的供應鏈,服務集成商與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合作仍然是以服務能力的購買或者銷售為基礎,進行能力合作的協調,這一本質在今天仍然沒有改變。其次,服務供應鏈的研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服務供應鏈與其他各種復雜環境的交叉,產生了許多新的服務情境和許多新的研究機遇。首先,隨著行為運作研究的不斷興起,服務供應鏈中的行為研究不斷得到重視。從行為視角對服務供應鏈管理問題進行系統性研究,解釋復雜競爭環境下企業行為互動的內在機理與決策機制,對提高服務供應鏈的運行效率與效益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基于行為的服務供應鏈管理也取得了積極的研究進展。其次,當前許多制造企業和商貿企業對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日益增長,服務企業在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的同時,開始探求降低服務成本,轉變服務模式,由提供大規模服務轉向提供大規模定制服務。因此,研究服務企業如何基于供應鏈角度提供大規模定制服務,已經成為產業實踐發展的迫切需求。第三,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以及區塊鏈等技術被運用到傳統的服務行業中,促使服務行業產生巨變。物流業、旅游業、醫療業、金融業、教育業和政府服務等服務行業,受到了“互聯網+”的深遠影響。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服務供應鏈管理正在向全場景服務、數字化運營和構建服務生態圈的方向變革。然而,無論是何種方向的變革,傳統的服務集成商正在向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平臺方向轉型升級,例如攜程、貨車幫等。平臺型服務供應鏈成為服務供應鏈發展的重要趨勢。第四,“服務經濟”的興起與發展推動了制造產業結構的變革,制造業逐漸呈現出“服務密集化”的特點,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滲透到了生產環節的各個領域。經濟學界將這種現象解釋為“制造業的服務化”,這種服務化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不可抵擋的發展趨勢之一。服務型制造供應鏈視角下的服務供應鏈管理,也值得深入研究。最后,除了理論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外,在產業應用層面,服務供應鏈也有許多新的實踐。結合我們十年來在產學研課題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服務供應鏈管理思想在物流企業產品創新、智慧物流發展規劃、物流園區服務產品設計、港口服務供應鏈優化、地鐵發展規劃等產業實踐中都有顯著的應用,迫切需要進行系統歸納和整理,提煉出服務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管理實踐中運用的方法,為深度理解服務供應鏈發展趨勢提供更加有益的補充。
三、新經濟環境下《服務供應鏈管理》課程創新的整體框架
當前,既有的《服務供應鏈管理》教材普遍編寫時間都是2012年之前[3],學生普遍反映已有的物流運作知識體系較為陳舊,缺乏應用實踐案例,不能反映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學生也無法獲得最新的服務供應鏈管理相關知識,所以現在迫切需要結合我國服務行業運作管理發展實踐,編寫一本與時俱進的專業教材。在當前的“互聯網+”、“智慧物流”、“服務型制造”、“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等新興環境影響下,服務供應鏈管理表現出許多新的特征,迫切需要對這些特征進行梳理,并提煉出相應的理論與方法,為本科生學習提供必要的參考。通過編寫此教材,對中國服務供應鏈運作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系統的總結與提升,形成具有較深理論價值和較強實踐意義的課程教材。因此,教材改革的整體框架應遵循以下基本思路:首先,仍然保留傳統的《服務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體系。比如,服務供應鏈的基礎理論、服務外包和服務企業的擴展、服務供應鏈設計、基于服務產品創新的功能型服務提供商選擇、服務供應鏈能力合作的協調機制、服務供應鏈的服務傳遞能力穩定性、服務供應鏈管理的信息技術支撐體系等幾個部分內容仍然是服務供應鏈管理知識體系的核心,這些核心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學習價值。其次,在教材改革中,應該增加服務供應鏈管理的新內容。特別體現在將最新的服務供應鏈研究內容進展融入教材體系中,以此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4]。例如,要體現面向020時代的服務供應鏈管理、大規模定制化環境下的服務供應鏈管理、“互聯網+”下的服務供應鏈管理變革、服務型制造模式下的服務供應鏈管理、服務供應鏈生態圈設計方法等內容。最后,在教材創新中,要體現最新的實踐應用成果。服務業的不斷發展為服務供應鏈的興起與繁榮提供了許多機遇。服務供應鏈不僅在物流行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而且在旅游、電信、司法、咨詢、廣告、商務等行業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服務供應鏈的價值日益凸顯[5]。因此,要體現服務供應鏈最新的產業應用,包括服務規劃設計、服務改進、設施布局、服務能力協調等方面的創新應用。
篇3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創新 物聯網
一、物聯網
1.物聯網概念。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連的網絡。它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包括人與物,物與物)與網絡(互聯網或通信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2.物聯網的應用分析。物聯網技術近年來受到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中國、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均提出相關戰略或發展規劃。在我國,物聯網是“十二五”戰略新興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RFID的產業規模最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過40%,并在2010年首次突破百億元。預計至2015年國內物聯網行業總產值將達到7500 億元,平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物聯網的應用可以提高經濟效益,節約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它將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
二、供應鏈金融
1.供應鏈金融的概念。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銀行或金融機構向客戶(核心企業)提供融資和其他結算、理財服務,同時向這些客戶的上下游關聯企業提供貸款及時收達的便利或是預付款代付及存貨融資服務。即銀行或金融機構將核心企業和節點企業聯系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
2.供應鏈金融的應用。目前全球眾多銀行及金融機構都推出了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國也不例外。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它給相關企業帶來了融資便利并獲得了可觀的價值增值。汽車供應鏈金融服務,鋼材供應鏈金融服務,醫療供應鏈金融服務,農業供應鏈金融,物流供應鏈金融等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
三、物聯網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創新應用
1.物聯網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分析。在供應鏈金融中創新地應用物聯網技術,運用“可視跟蹤”技術可實現各參與企業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拓展供應鏈金融的客戶范圍和業務領域。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拓展核心企業的下游關聯企業利用存貨融資的范圍,比如農產品、醫藥產品、紡織品等。此外,除了發揮供應鏈金融融資服務,金融機構還可以提供現金管理、財務管理咨詢、應收帳清收、結算、資信調查和貸款承諾等中間業務服務。在國際貿易領域還可提高貨幣和利率互換等金融創新服務。借助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金融機構還可以為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業務咨詢服務,幫助他們分析供應鏈不同節點企業的資金周轉情況和融資能力,合理安排應收款賬期結構與數量,提出降低整體供應鏈財務成本的最優方案并協助其實施。
2.物聯網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創新應用的意義。
(1)物聯網的發展將形成新的產業、構建新的供應鏈,從而為供應鏈金融帶來巨大的商機。物聯網將成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現實載體,依靠這一網絡技術將生產要素和供應鏈進行深度的重組,以實現投入更少、成本更低和效率更高的發展。
(2)物聯網技術的使用所實現的對物品的“可視跟蹤”技術將有效實現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客戶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融合,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績效水平。
(3)有利于加快“電子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提高IT系統柔水平。電子供應鏈金融電子供應鏈金融通過充分運用電子票據、網上國內保理、網上國內信用證、電子倉單等新型電子金融工具與手段,全面實現供應鏈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間資金流與信息流的有效銜接,為鏈上企業在以“鏈”為核心的市場競爭中帶來全流程的金融支持,有效縮短銀行和企業在供應鏈流動過程中的反應速度、增加可用資金頭寸、減輕財務管理負擔和成本、提高企業財務運營和控制能力。
(4)提高支付業務的效率和安全性。金融IC卡、移動支付業務已成為物聯網技術在我國金融行業應用的重點和熱點領域。在不遠的將來,智慧的ATM,POS機將通過指紋、虹膜等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征來驗證身份,從而避免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3.物流園區物聯網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分析。物流園區中物聯網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創新應用將對將對核心企業和節點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金融機構,電子商務等資源有效整合,實現三流合一,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及其靈活性,降低其運轉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
(1)對于核心企業及節點企業:通過對貨物的時事監控和管理,實現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時降低成本,提高參與企業滿意度。
(2)對于金融機構:提供物權的質押,監管,處置,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
(3)對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升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運營成本。
(4)對于電子商務:提供貨物的實時信息(包括貨物的形態、狀態、價值,在途情況等),方便交易進行。
四、結論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各行業所處供應鏈環節與流程實現“可視跟蹤”,從而達到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客戶服務水平的作用。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與推廣,它必將給供應鏈金融的管理方式、支付方式和業務運作流程帶來革命性的技術更新,為供應鏈金融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提供強大的推動力,給各相關企業帶來多重便利和相應收益。
參考文獻:
篇4
政府先行 企業主導
在“產業成長 智慧興城――智慧城市與兩化融合深度行”下午半場的兩化融合活動中,襄陽市經信委副主任徐科華首先發言,他談到,襄陽要在信息化大潮中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必須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推動技術革新。“必須對優勢資源進行充分配置,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如何進行有效配置呢?”
據悉,近些年,襄陽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大力實施信息化“興業、強政、惠民”工程,加快推進“數字襄陽、智慧城市”建設,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電子政務建設、電子商務建設、農村信息化建設、行業信息化建設、“兩化融合”發展等方面不斷加大力度,加快了全市信息化進程。同時,堅持搭建工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堅持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積極培育發展生產性信息服務業。未來,襄陽還將進一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打造“無線城市”和“光網城市”,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云計算、云制造產業,將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
企業是“兩化”融合的主體,襄陽作為傳統的制造業大市,制造企業資源豐富,制造能力突出,但制造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度較低。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破題?在場的專家一對一的為企業解答了疑惑。
示范企業的轉型升級
在下午半場的活動中,作為專家代表,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高級咨詢經理王詩超首先和在場的企業信息化負責人分享了他對制造業信息化相關發展趨勢的看法,他認為,制造業的未來發展將向著全球化、綠色化、個性化的三化方向發展。所謂的全球化就是指制造業的發展逐步在走網絡化制造、智能制造以及集成和協同的道路;綠色化就是要實現制造過程的綠色化、節能化;而個性化則是適合用戶發展需求的批量定制。其中,智能制造加速了制造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網絡化制造又改變了企業的運作方式旋律,綠色制造必將成為制造業信息化急速發展的重要特征,而批量定制提高了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
在企業“特診”環節,“湖北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際華三五四二公司首先和大家交流,該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鄧星剛談到,借助于信息化建設,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目前,公司會計、統計、辦公管理都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在生產經營方面,通過信息系統進行原料、設備管理,以及紡紗、織造工藝的制定、設計、變更等,提高了設計水平,縮短紡紗及織造工藝設計周期達30%以上。通過“兩化融合”,公司在接單前就可完成合同評審,計劃編制準確率及準時率大幅提高,生產調度能力提高30%以上,接單評審周期縮短50%以上,實現了訂單利潤最大化;各生產環節數據能及時匯集,做到了精益生產,降低了用工成本。下一步還面臨著供應鏈的管理和內部信息化的整合問題。
對此,王詩超認為,“際華三五四二公司未來的發展或許即將遭遇信息化集成的瓶頸,供應鏈的管理和整合只是一個平臺,今后還要在該平臺上優化運作。”目前公司就已經做了包括生產、銷售、信息化集成在內的很多工作,各個部門內部解決事情的效率都很高,但一跨部門溝通總會遇到問題,但是,如果通過IBM供應鏈平臺的部署,以及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打破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壁壘,將在科技信息化提升方面的跨越更大一步。
如何提升以信息化促管理
一個企業的強大不僅體現在組織的“多”、規模的“大”上,更應體現在管理的“強”上。基于這種認識,很多選擇了利用信息化實現精細化管理,進而進行業務創新,實現企業的持續做大做強。在襄陽,這樣的企業代表很多,其中駱駝集團就是一個例子。
據了解,駱駝集團的前身為湖北駱駝蓄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有汽車、摩托車、船舶、家用車、拖拉機等起動用鉛酸蓄電池、牽引用鉛酸蓄電池等共200多個品種與規格的蓄電池。據了解,駱駝集團目前內部信息化體系已建成,ERP、財務、質量管理等系統已經初見規模,內部數據采集已經完成。但是外部信息化系統還在規劃中,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以信息化提高產能,提升管理水平。
對此,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高級咨詢經理王詩超介紹說,目前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的提升,企業需要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高速成長的中國企業,在市場的磨礪中正在變得越來越智慧,就像駱駝集團,在技術領先的情形下依然能夠冷靜思考,精細化管理,提升集中管控的力度和水平,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讓優秀的管理理念實現制度化、規格化、可執行化。IBM是行業領先企業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IBM與制造企業的合作,不僅在推動企業業務創新以及精細化管理上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期待IBM能夠幫助像駱駝集團這樣的行業領軍企業穩步實現快速發展,其合作模式和成功經驗也將為更多的行業領軍企業起到示范作用。
挖掘多種信息系統的潛力
在“產業成長 智慧興城――智慧城市與兩化融合深度行”下午半場的兩化融合活動中,有30多家襄陽本地的企業信息中心負責人到場,在座談中,不難發現,目前,大部分大中型制造企業都已經應用ERP/PLM/MES等多種信息系統來提升產品和管理創新能力。但是面對企業現存的眾多系統,企業如何有效挖掘現有系統的潛力,高效優化企業IT基礎架構以及企業如何充分發揮各種新技術的作用,是他們普遍遇到的難題。
篇5
“IBM對大數據有自己獨到的觀點。”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業務分析洞察及智慧地球解決方案總經理卜曉軍在主題為“大數據·大洞察·大未來”的年度大數據戰略會上的發言舉重若輕。的確,IBM嚴謹的智慧分析洞察方法論、完善的大數據平臺解決方案以及廣泛深刻的行業落地實踐,讓IBM有底氣宣布即將馴服大數據,IBM的大數據平臺或許就是企業正在苦苦尋找的“長鞭”和“韁繩”。
對付大數據4個V
大數據的3V特點(Volume、Velocity、Variety)已無需贅言——“過去兩年里所產生的數據量占到人類有史以來所積累的數據總量的90%”,“每秒鐘有500萬筆交易發生,每天有5億個通話記錄產生”,“80%的數據增長來源于圖片、視頻和文檔”。這就意味著在應對大數據時,要集成和管理高容量、即時、多類型和分散來源的數據。
“這一切只是開始。”卜曉軍補充道,“3V只是對大數據最基本特征的歸納,實際上,大數據向外延伸的涵義很豐富。”IBM就歸納總結了第4個V——Veracity(真實和準確),為什么第4個V足以與前3個V相提并論?“這是因為,只有真實而準確的數據才能讓對數據的管控和治理真正有意義。”隨著社交數據、企業內容、交易與應用數據等新數據源的興起,傳統數據源的局限性被打破,企業愈發需要有效的信息治理以確保其真實性及安全性。
如何充分應對大數據的4V特性,成為了想獲取大數據深層價值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基于“3A5步”動態路線圖的大數據戰略再次體現了IBM完整的軟件體系架構和綜合能力。
“單獨談大數據沒有意義,正如認為Hadoop足以解決大數據所有問題一樣過于片面。”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信息管理軟件總經理盧偉權強調,“大數據應該滲透到企業的IT架構中,這就要求大數據平臺具備在信息原有的形式上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使所有的數據具有可視性并被有效用來分析、為新的分析應用開發更加有效的環境、優化與合理分配工作量、安全與治理等能力,兼容企業級的可用性、管理性、安全性和集成性。”
Hadoop缺乏數據管理的能力,IBM將Hadoop整合到大數據平臺中并結合已有的產品,由此以四大核心能力Hadoop系統、流計算、數據倉庫和信息整合與治理為支點提供端到端的大數據解決方案。
盧偉權總結道:“IBM將數據庫領域里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對用戶需求的高度考量融合到大數據平臺中,通過‘增強’的理念把大數據解決方案有機整合到客戶現有的數據平臺上,保護客戶現有的投資,在不擯棄傳統數據倉庫的前提下,通過信息整合和治理等工具,為客戶創造效率和成本的最佳平衡。”
落腳點是行業應用
不落實到行業,不出示行業應用,人們對大數據的感知仍然會停留在“它僅僅是一個技術趨勢”的膚淺層面。只有讓大數據成為新的解決業務問題的手段,才能打破大數據懷疑論者的疑慮,才能說明大數據可用——正如《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阿迪·伊格內休斯所言,“大數據就在那里,關鍵看它如何為你的公司所用”。
“端到端的總體技術,包括信息治理和集成、大數據管理、實時分析,最后的落腳點是行業應用。”IBM中國開發中心信息管理首席架構師及大數據架構師陳奇說明技術服務于商業是終極追求。
行業應用場景是IBM大數據策略最有力的說客,在數個主要行業中應對大數據的相關場景和實踐經驗的分享讓其優勢不言自明。
伴隨著制造業演變為“供應鏈核心模式”,IBM軟件集團制造事業群總經理蕭丁瑞希望制造業企業在IBM的幫助下實現供應鏈的可見性,以快速有效的方式處理供應鏈環節中的數據,弱化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波動傳導,達到產銷協同。
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架構師總經理林旭認為,隨著競爭不斷激化,實時數據處理和客戶行為預測成為運營商搶占的高地。IBM有能力幫助電信公司整理分散數據,管理動態數據,實時獲取用戶行為分析,增強客服效率和業務推送精準度。
“在金融行業中,客戶數據是最珍貴的,這就決定了大數據平臺必須是對傳統數據倉庫的補充和增強。”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銀行業解決方案高級顧問陳劍指出,“此外,金融行業除了對于用戶行為預測和實時處理等需求之外,還面臨著風險和欺詐的巨大挑戰。”IBM大處理解決方案可建立風險模型,通過實時匹配交易行為模型,對風險和欺詐進行監控,并補充和增強原有傳統數據倉庫中客戶檔案和信息。
事實 說話
【黃河水利委員會】
IBM與黃河水利委員會合作,幫助其構建黃河數據交換與共享服務平臺,高效適應水利系統工程復雜性的需求。通過利用IBM InfoSphere軟件,黃河水利委員會得以連接各個孤立的數據中心到統一的數據交換與共享服務平臺,有效消除了各業務系統和各組織結構之間的信息孤島,簡單獲取黃河數據資源的單一視圖,并確保了數據的完整性、及時性、準確性和一致性,同時首次實現元數據的可視化統一管理——在防汛減災、水量調度、工程管理、辦公自動化、水土保持、遙感監測、檔案管理等方面顯著提升業務管理水平,推進更智慧的“數字黃河”。
【越南東方商業銀行】
IBM與越南東方商業銀行展開合作,利用IBM Netezza數據倉庫一體機、IBM Cognos業務分析軟件、IBM InfoSphere Data Stage Solution以及IBM銀行業數據倉庫模型和相應的軟件服務等。IBM Netezza數據倉庫一體機為東方商業銀行所有部門的業務人員直接部署分析能力,包括銷售、市場營銷、產品開發和人力資源,支持其處理客戶、業務和財務數據,并最終實現其從綜合型銀行向零售型銀行的轉型,助力東方商業銀行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體制,依此開展零售銀行業務,并力爭達成在2015年前成為越南十佳品牌股份制銀行的目標。
篇6
隨著百度區塊鏈白皮書的,BATJ四大互聯網巨頭中僅剩下阿里巴巴還未正式區塊鏈白皮書,而在騰訊、京東和百度在其白皮書中逐一介紹了自家對區塊鏈技術的探索和布局,可以說是一副美麗的藍圖。
百度稱將打造“一站式、全賦能、即插即用的區塊鏈系統”;京東想協同盟友在無界零售的商業環境下完成聯盟鏈建設;騰訊定位打造企業級區塊鏈基礎平臺,重點推進區塊鏈技術在2G、2B和2C領域的場景落地。
經歷過區塊鏈行業早期的投機、炒作之后,一向低調布局區塊鏈的各大巨頭開始變得積極高調,面對區塊鏈這種前沿領域的技術,在互聯網革命中站在潮頭的巨頭已然在這里看到蘊藏著的機會。各自為營、多點突破,百度的“全盤托出”也讓巨頭們的區塊鏈生意更加明朗。
百度:“雷炸”超級鏈
58頁的白皮書,百度重點介紹了“XuperChain超級鏈”、百度云區塊鏈BaaS平臺和基于超級鏈開發的六大落地應用——圖騰、度宇宙、百度會學、百寶箱、百科上線、休伯特。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度推出的“能包容一切區塊鏈技術”的XuperChain。
XuperChain簡稱超級鏈,是一個支持平行鏈和側鏈的區塊鏈網絡。此外,這上面還有一條特殊的鏈——Root鏈。Root鏈可以管理其它平行鏈,支持各鏈之間數據交換、提供跨鏈服務,并管理整個XuperChain網絡的運行參數。
為了應對不同的場景需求,XuperChain設計了一套可插拔的共識機制,一方面允許不同的平行鏈允許采用不同的共識機制,另一方面還支持在任意時刻通過投票表決機制實現共識的升級。此外,如果DApp開發者覺得系統默認的共識機制都無法滿足自身的業務需求,還可以編寫自己的共識到XuperChain中。
除此之外,XuperChain的超級節點采用多核并行計算與分布式計算相結合的方式以提升計算效率,不僅解決能源消耗問題,還可以單鏈支持10萬并發。而超級鏈底層是基于UTXO(UnspentTransactionOutput)模型,因此任何針對比特幣系統的優化都適用于XuperChain,也可直接兼容以太坊的Solidity語言。
值得注意的是,為解決智能合約處理的復雜性,XuperChain采用鏈內并行技術、可回歸側鏈技術和平行鏈技術,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網絡。在這個網絡上通過Root鏈創建的平行鏈,可以選擇是公開鏈,也可選擇是聯盟鏈。
鏈得得了解到,XuperChain已經在Xuper聯盟內部開源,2019年上半年將面向全社會開源。而超級鏈App將成為用戶進入到XuperChain的入口。開發者可自己的DApp到超級鏈App,直接供用戶在XuperChain中免下載使用。
圖:百度云區塊鏈產品系列示意圖
全民共識、高運算、立體網絡、兼容比特幣和以太坊,在這份對XuperChain的介紹中,已然解決了當前區塊鏈的性能差、消耗高和單鏈架構等多個痛點。百度雄心勃勃,這條“超級鏈“將成為其區塊鏈愿景的核心支撐。目前,百度云區塊鏈BaaS平臺和圖騰和度宇宙等應用都是基于XuperChain來建立的。
京東:圍繞“無界零售”布局聯盟鏈
眾所周知,京東商城是以自營零售發展壯大的新一代零售企業。
他們的無界零售網絡每個時刻都在產生著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需要在不同主體間進行整合、流動和交易,甚至是作為企業數據挖掘的生產資料。在此背景下,京東團隊力求在區塊鏈領域裂變出新的商業形態。通過與盟友協同合作、推動自身零售和供應鏈大數據“上鏈”,建立共享聯盟鏈網絡。
京東區塊鏈的總體架構分為3個層次:由于區塊鏈應用場景是一種跨主體的有多方參與和協作的場景,京東區塊鏈設計標準化協議和數據結構,解決企業間數據交互問題;第二,定義通用區塊鏈系統組件模型,實現具體功能組件松耦合和可插拔,解決企業級應用中可根據具體情況自定義擴展的需求;最后,基于標準化的區塊鏈協議和組件模型,提供一個具體的區塊鏈平臺實現以及相關的工具和開發包,為快速實現企業級區塊鏈應用提供平臺和工具。
圖:京東區塊鏈體系架構圖
京東擁有全渠道零售和端到端供應鏈的高質量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天然可以解決京東業務場景中多個主體的信息記錄與分享,可信數據交換與傳遞的業務訴求。早在2016年,京東集團就全面啟動了區塊鏈技術在京東業務場景中的應用探索與研發實踐,先后在數據交易、供應鏈管理、金融科技等領域落地了不同的區塊鏈應用。
劉強東曾表示:“無界零售的核心,從后端來講,就是供應鏈一體化,把供應鏈和產品、庫存、貨物全部升級成一個系統,減少品牌商的操作難度;而從前端來講,無界零售的核心就是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消費的需求。“區塊鏈技術正在賦能于這一全新的概念。
而目前,京東也正在積極籌備開放支撐自身落地應用的區塊鏈BaaS平臺,幫助政府、物流商、品牌商、金融機構等合作伙伴組建適用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對于年銷售1.3萬億元的京東商城,如果能夠最大程度實現商家信息上鏈、平臺大數據上鏈,再運用區塊鏈技術去解決溯源、供應鏈和效率等方面的問題,將會是一次極具市場空間的“價值傳遞”。
騰訊:落地可信區塊鏈業務生態
在“2018北京數字經濟論壇 · 區塊鏈應用創新峰會”上,鏈得得曾獨家專訪騰訊區塊鏈高級總監楊晨女士。談及騰訊在區塊鏈的布局,她談到:騰訊將持續推進2G、2B和2C三方面的應用。
第一,即最熱點的區塊鏈電子發票,稱作“2G”項目,G即government,屬于政府項目;第二是“2B”項目,騰訊已通過與戰略合作伙伴聯易融合作開發運用在供應鏈金融場景下的首款產品“微企鏈”;第三是2C應用,騰訊內部開發區塊鏈游戲《一起來捉妖》,這是騰訊首款應用AR和區塊鏈技術的休閑手游。
騰訊的區塊鏈白皮書于2017年4月,距今已有一年之久。而這一年中,騰訊在游戲、公益、供應鏈金融、智慧醫療和電子發票領域已經實現了場景落地。
不過,翻看騰訊區塊鏈白皮書的設計規劃,騰訊可信區塊鏈方案的核心基礎是TrustSQL。它所承擔的也是最底層最核心的功能。包括:用戶管理、基礎服務、智能合約和運營監控四大模塊。中間是平臺產品服務層,在底層之上構建高可用性、可擴展性的區塊鏈應用產品,包括共享賬本、鑒證服務、共享經濟和數字資產等多個方向。最上層的應用服務層,致力于向最終用戶提供可信、安全、快捷的區塊鏈應用。
圖:騰訊區塊鏈基礎框架
這一套從底層技術支持到上層應用落地服務的平臺,是任何一項新技術的完整闡述。騰訊不僅要做生態的參與者,更要做這個行業的建設者以至于規則制定者。騰訊白皮書定位于打造企業級區塊鏈基礎平臺,即首打B端業務,聯合機構去做一些事情,當隨著區塊鏈逐漸探索出更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于僅微信就坐擁10億用戶的騰訊來說,在等待著區塊鏈技術真正觸及到龐大的C端用戶。
戰火點燃,巨頭爭區塊鏈天下
區塊鏈雖有去中心化的特性,但很多線上業務的糾紛無法離開中心來解決。因此區塊鏈的真正價值在于促進各行各業的中心化機構之間達成共識,構建聯盟,形成多個中心組成的商業生態圈,這樣的生態系統突出了中心的職能,大大簡化了中心化機構運營成本,而這也成為巨頭之間的“共識”。
可以看出,巨頭們是想做一個降本增效的弱中心化聯盟鏈或混合鏈,服務對象是包含金融機構在內的企業客戶,而架構設計也是殊途同歸。詳實的白皮書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三大巨頭布局“區塊鏈生態圈”的野心,不過區塊鏈最后實現價值的標志是在其自身部署的鏈上“鏈接”更多的企業主和用戶,而在應用中如何建立激勵機制和商業模型,是區塊鏈規模化應用的核心挑戰之一。
京東在白皮書中講到,在供應鏈的防偽追溯場景中,他們投入巨大的研發資源落地并面向社會免費開放了SaaS 化的區塊鏈防偽追溯平臺,但在推動各品牌商接入平臺時,卻發現品牌商對于數據上鏈追溯的動力不足。
篇7
【關鍵詞】 云應用; 云控制; 人機協調
隨著計算機云技術的成熟及推廣,其在管理領域的應用也越發受到重視。尤其是在管理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現代企業中,構建基于云應用的內部控制系統已經成為現代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熱點與難點。為此,本文從控制系統的角度出發,結合云應用的基本原理,提出構建新型內控系統(下文簡稱云控制系統)的思路和建議。
一、云控制的功能定位
所謂云控制,本文定義為將云技術與傳統內控思想相融合后所形成的新型內部控制系統,其應用對象主要定位在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現代企業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活動中。
近年來,不少企業構建了覆蓋多數業務和管理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統,例如ERP系統、MRPII系統等,其產生的海量信息,既是管理和控制的寶貴資源,幫助企業進行合理決策,同時又是各類風險的動因和載體,利用傳統的內部控制管理手段很難奏效,正像美國學者羅茵克(Rohinki,2012)所認為的那樣,“企業要馴服IT技術,而不是失控時毫無辦法”。要做到有效控制,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的IT控制系統,而云控制即是該思路的最好體現。
二、云控制系統的特點
云控制同樣強調控制活動的系統性,在信息化環境下,該系統應體現如下顯著特點,方可發揮控制功能。
(一)云控制信息的粒度更細微
信息粒度是刻畫企業業務活動詳細程度的層次指標,粒度越小,越能動態性、立體化反映出各類業務活動或控制對象的存在狀態,也越有利于控制系統效果的發揮。在現代信息化環境下,信息粒度要從信息含量、信息時點、信息空間、信息維度、信息價值等幾個方面進行描述,體現企業控制體系和機制的可控目標界面可識別性。
(二)云控制信息由語法信息轉向語義信息
語法信息過多地從結構形態和表現形式上反映外界事物的客觀存在及屬性,只能淺表性地描述企業經營活動的過程、狀態等內容,而無法深挖業務實質。基于云應用的控制系統,可以將各類信息從不同的粒度和屬性描述其在控制活動中的意義。由于云技術強調了數據的統一性、標準化和動態性,所以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企業業務,做到業務信息的內涵深刻、含義豐富,實現從語法信息到語義信息的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從信息含義的視角,加強對企業目標的不確定控制和預警。
(三)云控制系統實現由單體企業控制向供應鏈整體控制的轉化
傳統控制系統的起點為企業業務目標或活動結果,然后倒推出各級控制目標,進而將業績與標準進行比對,實現例外超界的預警與回歸。這是一個企業閉環的自控制系統,從事物的普遍規律上來講,任何事物是無法實現所謂“自控制”目標的,原因是企業本身是一個系統,只有依靠外力才能改變原有系統的運行狀態。
以供應鏈為參照物,通過云應用平臺提供的信息,實現對企業風險和目標的全面掌控,是云控制系統的最新特點。即只有立足供應鏈整體這一更高層次的信息界面,才能實現對企業這一次級層面的具體控制。
(四)云控制系統體現人機協調的管控模式
傳統控制系統將控制目標事先約定和固化,這與信息的采集和控制活動存在時空上的脫節,要么目標太過宏觀虛無而無法掌握,要么太過具體機械而無法體現快速響應外界市場千變萬化的企業本質。而在信息化環境下,云控制系統應充分考慮信息系統的人機關系及合作模式,將人的智慧管理等“軟因素”與計算機的技術因素通過云平臺進行協調,融合人的智慧判斷與信息技術的快速比對的優勢,實現企業控制目標與控制技術的動態智能協調。
三、云控制系統的構成要素
云控制系統是一個機制復雜、功能協調、構造完整的控制系統。根據系統論和控制論的原理,該系統至少包括目標基準數據庫、數據采集及比對系統、反饋及控制作業庫、交互界面系統四大系統要素。
(一)目標基準數據庫
云控制系統的循環控制起點和終點應收斂于企業的目標群,包括戰略目標、競爭目標和功能目標,又可進一步細分為附著在業務活動及管理活動上的各類基準值。該系列基準值反映了未來一段時間,如一年、三年或十年的組織戰略目標,以及由此細分衍生出來的粒度、維度、可視度等更細小、直接的次級標準,例如財務目標基準值、業務目標基準值、流程目標基準值、競爭力目標基準值等。上述基準值是云控制系統觸發控制機制的臨界點,處于該系統的核心地位。
(二)數據采集及比對系統
云控制系統的數據采集及比對系統是連接目標和控制作業系統的中間環節,數據采集子系統表現出范圍更廣、粒度更小、跨越整個生命周期、與業務的附著性更強等特點,信息采集的實時性與標準比對的動態性相結合,通過企業日常業績與目標庫進行比對,以便判斷各類活動是否超出界限,進而判斷是否啟動控制活動。
(三)反饋及控制作業庫
反饋及控制作業庫是云控制系統的控制活動中樞,是在比對基準后的進一步反映。在該作業庫中,針對目標基準和反饋觸發點的指令,對企業經營行為、財務行為、戰略行為等后果進行預判,檢索出對應的控制作業。控制作業包括預警式控制作業、發現式控制作業和補救式控制作業三種類型。反饋環節與控制作業的選擇是一個動態的智能化過程,與傳統內部控制相比,更多地體現了異常發現早、控制活動效率高的優點,對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內控系統起到引導和優化作用。
(四)交互界面系統
云控制系統是內部控制系統及風險管理系統(COSO & ERM)的進一步發展,是一個融合了現代信息技術的,適應現代企業風險管理和不確定控制的新型控制系統。該系統與外界環境通過交互界面系統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供應鏈管理(SCM)模式中,交互界面系統打破了企業間的信息鴻溝和控制壁壘,完全呈現出“同一塊云”上的信息同屬性、活動同質性和控制同步性,體現了風險控制或目標控制的一體化。
四、云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建議
云控制系統的設計和實施除了遵循控制系統的一般規律外,應特別注意云技術應用在企業風險和不確定性控制活動中的獨特作用。
第一,云控制系統的設計和實施要以控制目標為導向。該目標可能分布在企業管理系統的各個層面,例如業務系統、主生產計劃系統、企業資源規劃系統或電子商務系統,這與傳統內控系統的風險導向不同。云控制系統可以調集海量的信息,并迅速捕捉可能影響目標實現的蛛絲馬跡,及時提醒和行動,而傳統的內部控制系統往往要等到風險狀態惡化到一定的程度后才納入控制視野,此時往往存在較大的失控或失敗風險。國際上幾個建立“完備內控系統”的知名企業,如安然公司、中航油公司,最后一敗涂地就是最好的腳注。
第二,云控制系統成功的關鍵在于“云信息平臺”的建立與集成。這需要對傳統企業的組織架構進行瓦解與重構,納入云控制系統的成員企業要統一戰略目標和組織設計,從信息形態和標準、信息溝通與輸送到反饋標準和控制作業選擇等各個環節進行設計和統一。
第三,構建云控制系統下的控制規范和應對標準。依據COSO組織及我國政府提供的控制規范和指引并不能完全適應信息化程度較高企業的云控制系統,應從技術標準、系統構成、云平臺的功能及控制基準信息粒度等方面進行再設計,與包括XBRL、ERP在內的新型系統和標準相融合,才能推廣云控制系統的先進功能,使信息技術為控制服務。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兩化融合”;發展趨勢;對策
一、“兩化融合”的實質
“兩化融合”,即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進程中,“兩化融合”是歷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其實質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滲透、循環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斷發展直至趕超工業化水平,信息化和工業化進程由量的不斷積累實現質的飛躍,最終達到均衡發展、和諧共生的良好狀態。
二、全國“兩化融合”發展趨勢
1.信息技術革新帶動企業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模式變革
在信息技術革新的背景下,如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成熟和普及,企業信息化建設模式也將隨之變革。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生產設備之間、生產設備與信息系統之間的無縫連接,使大批“無人工廠”成為可能。同時,物聯網技術將促使制造業由傳統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移動智能終端將大行其道,成為日常管理和辦公工具。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將推進企業IT服務的外包。企業通過支付服務費給云計算服務商從而使用云平臺軟硬件,代替自行購買。云計算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普及有利于大型企業管控所需數據,同時降低了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門檻。
2.“兩化融合”將從單一企業信息化向產業鏈、產業集群信息化發展
為了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企業不能單一依靠自身資源,還需要將生產經營過程中各個環節如供應商、廠家、分銷商、客戶等行成產業鏈協同。以實現及時生產為例,企業需要及時收集市場需求的動態信息,并完成企業信息系統與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信息系統對接,同時要與下游分銷商信息系統對接。通過生成的無聊需求表(BOM表),企業可以根據產品銷售狀況及時調整生產計劃。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產業集群發展日益迅速。在產業集群內建設電子商務平臺等以提升產業集群內企業信息化水平。
3.傳統企業將向智慧產業變革
智慧產業是指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程度較高的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傳統產業相比,智慧產業屬于智力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且具有較高的學習和應變能力,對環境變化作出快速反應并提出智能對策。其智能化表現在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必須實現生產經營智能化與反應及時化。商業智能系統(BI)等智能化信息系統的廣泛運用將是企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三、中國推進與深化“兩化融合”的對策建議
1.全方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深化“兩化融合”
加快構建國家與區域自主創新體系,推進制度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臺有利于推進兩化融合”創新的政策,引導全社會積極創新并形成良好氛圍;同時加大對企業扶持力度,通過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其實施技術創新和改造,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的智慧創新型企業。企業自身也應加大對“兩化融合”創新投入,積極推進技術革新。加大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建立“兩化融合”技術創新聯盟。高校、科研機構等積極為“兩化融合”服務與攻克難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精通信息技術與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推進企業深化“兩化融合”。
2.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
推動工業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技術先進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化“兩化融合”需把握幾個重點。一是在工業各領域和各環節廣泛推進信息技術,形成全流程滲透、全行業覆蓋、全方位推進的格局。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化,如水利、交通、能源、環保等領域的應用。三是通過政府部門電子政務應用的深化,推進重要業務系統的建設,使跨部門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成為可能。四是推進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如教育信息化、醫療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文化信息化等,推動社會進步。
3.深化“兩化融合”示范區、示范企業建設,加強區域合作
進一步建設“兩化融合”試驗區、示范企業,并及時總結經驗。繼續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影響力大、實施意義顯著的項目和企業作為重點示范對象。通過“兩化融合”經驗交流會、座談會、論壇、推廣會等形式,并建立對應網絡平臺加強溝通交流與協同,相互借鑒成功經驗,加快“兩化融合”進展。
同時,推進“兩化融合”的區域間合作與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要想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前進,走“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性能全面、操作簡單、開放共享的信息化平臺,很大程度上降低區域間信息使用成本,推進區域間信息互動和交流。如利用遠程教育、新聞網絡、數字圖書館等實現區域、政府和企業信息資源的共享和經濟一體化。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可為企業產品設計、工藝知道、產品檢測、網絡化制造等提供幫助,為區域和政府服務。
參考文獻:
[1]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楊學山.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展望.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3]杜昊,鄭建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J].新世紀圖書館,2011(9):3-6
篇9
美國佛吉尼亞州奧蘭多市,SAP年度最高規格用戶盛會――藍寶石大會(SAPPHIRE NOW)。
與CEO 孟鼎銘(Bill McDermott)明星般的炫目演講不同,SAP監事會主席兼聯合創始人哈索?普拉特納(Hasso Plattner)的主題演講樸素而直接,這位73歲的老人心情很好的表示:云是SAP未來的核心,SAP將通過Cloud Platform云平臺創建全新的智能化應用(Intelligent Applications),間隙還不忘調侃一下幾十年的老對手――甲骨文董事長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
云是未來核心
傳統企業客戶需求顯然不只是ERP,而更多是ERP朝著供應鏈下游的客戶及客戶體驗,發生了根本性的模式變化。
這樣的需求,對于傳統企業來說,在今天互聯網+時代普遍存在。換句話說,互聯網+時代,企業更看重開源,而非截流,其實HANA的賣點――解決供應鏈實時反饋的問題,也是從開源上入手;而今,Hybris在國內開始起步,就更順應了這種需求。
SAP在過去幾年的改變是巨大的,不僅僅是HANA,而是以SAP S/4HANA為核心,結合SAP HANA、員工、客戶互動與商務,商業網絡以及物聯網五個方面,共同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這就是SAP最新推出的“五指山”戰略,幫助企業重新構想業務模式、業務流程和工作方式,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化轉型。
去年,SAP提出的“五指山”戰略某種程度上代表了SAP近幾年收購的Sybase、SuccessFactors、Fiori、ariba、Hybris所處的領域,但總體上,這幾個領域近年來也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變化而不斷發展進化。因此,SAP的收購并非只是簡單的產品線擴張,而更多是對人才的引進、吸收,并將新的技術和領域有機結合,滿足客戶市場不斷的變化發展,從而構建起新一代和下一代的現代化SAP業務體系。
比如,SAP推出劃時代意義的HANA,其背后有著Sybase核心的幾位數據庫專家的功勞。而今,Hybris也已經跳出傳統的電商O2O領域,通過YaaS(SAP Hybris as a Service on SAP HANA Cloud Platform),⑹字化客戶互動與SAP Hybris 全渠道商務功能相整合,并且打造基于云的微服務生態系統,將更多觸角延伸到小型ISV伙伴甚至個人開發者群體中,改變了SAP傳統的合作模式――借助該生態系統,開發人員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設備構建服務,并借助SAP Hybris Commerce、SAP Hybris Marketing等,將這些業務應用和微服務轉變為收入。
應該說,Hybris轉變的背后是SAP業務的整體邏輯――即從單一數據源和報表驅動,轉變為今天數字化商業時代所需要的實時、智能和高效協同的環境,從B2B或B2C轉變為C2B。
于是,Hybris從電商O2O延伸到了4個板塊:商務、服務、營銷和銷售,幫助企業獲得單一基于情景的客戶視圖,并為每一位客戶打造一致性的個性化的體驗。
而從客戶經企業往上游供應商端進行倒推,在如今垂直整合的時代,協同、協作是創造價值的關鍵,因此SAP整合了采購云平臺、人力資源和員工云、差旅費用管控云等在一起,打造出一個完整的端到端的,與所有供應商協同的解決方案。當然,所有這些的核心仍然是基于SAP HANA平臺的實時企業,包括SAP HANA物聯網版本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捕捉嵌入式設備中的數據,實時挖掘、分析、洞察,轉化為價值,幫助企業推動他的業務模式創造新的價值。
軟件智能化的重擔壓在了SAP Leonardo平臺上,之前Leonardo平臺主要是物聯網相關的解決方案,現在更多的新技術被放了進來,包括機器學習,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等。
Leonardo不是一個軟件,而是一組工具,用哈索的話說――你可以用Leonardo通過Cloud Platform云平臺創建智能化的應用(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智能業務應用
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需要變革業務模式和業務流程,讓所有技術實現集成。擴展的SAP Leonardo物聯網產品組合基于SAP Cloud Platform,將機器學習、物聯網、大數據、商務分析和區塊鏈等技術領域的不同軟件功能整合在一起,同時融入了SAP的經驗、流程和行業知識,以及先進的設計思維方法。該產品組合已榮獲多個行業獎項與認可,其中的每一個要素都能為客戶的數字化之旅帶來巨大價值,而只有將這些要素協同作用,才能釋放出其真正潛能。
這個綜合的數字化創新系統為客戶提供了兩種方法,一是契合特定用例的行業特定方法,名為行業加速器,以固定的價格在固定期限內幫助客戶完成數字化轉型;二是靈活的方法,支持客戶根據其行業或業務需求,構建所需的解決方案。此外,SAP將SAP Leonardo功能集成到現有應用中,從而增強這些應用的功能和智能程度,并將為開發人員和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的服務,助其構建定制應用。這些應用將由SAP Leonardo Center網絡提供支持,最初的支持中心設立在紐約、巴黎、圣萊奧波爾多和班加羅爾。
SAP Leonardo 物聯網產品組合的新開發成果包括:SAP Leonardo Machine Learning Foundation和一系列支持機器學習的新應用,這些應用面向從開票到客戶服務和客戶維系的所有企業職能;以及 SAP Cloud Platform Blockchain服務,該服務旨在幫助客戶利用分布式總賬技術,構建應用擴展組件和新解決方案。
此外,SAP還了全新Digital Twin解決方案和全新服務,是其借助物聯網推進資產管理優化舉措的一部分。SAP還宣布與德勤達成新的合作構建SAP Leonardo 生態系統,共同交付能夠加快創新、支持核心業務和釋放巨大價值的產品。具體包括面向財務、供應鏈和行業軟件即服務(SaaS)的數字化智能解決方案。
今年 3 月,SAP 和谷歌宣布建立戰略聯合創新合作伙伴關系。現在,雙方擴大了合作范圍,SAP 的更多應用都在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上進行認證。此外,雙方還計劃基于 GCP 平臺,面向全球提供 SAP Cloud Platform,并在機器學習、物聯網、數據透明化和監管服務,以及工作場所生產力等領域開展合作,實現集成。
目前,SAP 和谷歌在 GCP 平臺上認證了 SAP NetWeaver 技術平臺,讓企業能夠基于 GCP 運行 SAP S/4HANA和 SAP Business Warehouse 應用。此外,雙方還宣布在 GCP 上全面提供 SAP HANA 數據庫及其認證,以實現更為大型的實例和橫向擴展,同時推出連接SAP Analytics Cloud 解決方案和 Google Big Query的數據連接器。德國軟件公司 Sovanta 率先嘗試了這一合作成果,基于 GCP 成功運行了 SAP 技術和應用,包括SAP NetWeaver 和 SAP S/4HANA。
谷歌和 SAP 計劃通過利用多種智能應用,例如引導用戶完成復雜工作流和事務、解答企業問題的會話應用,加速推進客戶的數字化轉型。為實現這一目標,雙方計劃整合 SAP 的業務流程專業知識與谷歌的機器學習服務,如翻譯和語音 API,以及機器學習開源庫 TensorFlow 等。
目前,SAP Cloud Platform 提供了靈活的多云環境,讓客戶能夠利用自己選擇的基礎架構,包括通過 SAP、Amazon Web Services 云服務、微軟 Azure和 Google Cloud Platform提供的全面的多云支持,開發和運行應用,所有這些基礎架構都在全新的 SAP Cloud Platform 主控室內加以管理。
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歐洲終點之一,德國漢堡港的地位與歐洲最大港荷蘭的鹿特丹不分伯仲。在漢堡港的船運業務中,每年有1000萬集裝箱的吞吐量,其中三分之一的業務是與中國相關的。由于貨物裝卸空間有限,漢堡港務局必須確保港口供應鏈中的所有參與方彼此互聯。為此,港務局開發了SmartPort(智慧港口)物流平臺,用于提高港口的運營效率和吞吐量。借助基于 SAP Cloud Platform 的 SAP Networked Logistics Hub,漢堡港務局能整合來自貨運人、集裝箱集散站運營商以及集裝箱裝卸站和底盤車租賃公司的非結構化數據,并通過中央私有云,為整個港口實時提供這些數據。這樣,漢堡港務局就能全面了解港口的交通情況,提高整個供應鏈內的貨物裝卸效率,進而增加港口的吞吐量,為更多客戶運輸更多貨物。
1995年創建于德國巴伐利亞州的KUKA機器人有限公司,是世界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之一。KUKA和SAP計劃提供基于SAP Leonardo IoT平臺的KUKA機器人應用,KUKA機器人將被集成到SAP云端平臺(SCP-SAP Cloud Platform),協助企業評估預測性維護方案及監控生產線。目前,SAP已推出多種方案來支持工業4.0和IoT,而KUKA在智能自踴領域的專長可予以補強;同時,KUKA為新創公司推出的connyun工業4.0平臺也將導入SAP技術元件和SAP商業應用程序,藉此適應客戶的所有要求,并在數碼化轉型中為客戶提供支持。
篇10
關鍵詞:物聯網;物流行業;應用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IOT, lis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advantage of China's IOT, analysis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OT: policy environment to be perfect; industry standard should be unified; management platform to b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to be strengthened. Finally, put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logistics industry of IOT: improve the government policy,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the train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ore talent, strengthen intellectual support.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logistics industry; application
1 物聯網介紹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things”。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
現代意義上的互聯網概念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內涵不斷擴展,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在進行了相關的技術和應用研究以后,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對物聯網的定義為:物聯網是通信網和互聯網的拓展應用和網絡延伸,它利用感知技術與智能裝置對物理世界進行感知識別,通過網絡傳輸互聯進行計算處理和知識挖掘,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信息交互和無縫鏈接,達到對物理世界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目的[1]。
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征,即有對“物”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征,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
2 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現狀
我國的物聯網產業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產業鏈結構還不完善,物聯網產業還基本以中小企業為主,在電力、安防、智能交通、智能農業、物流部分等領域內進行物聯網項目開發推廣或試點應用并推出成功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物聯網的應用基本局限于特定行業或特定企業的閉環應用,還遠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物物相連”[1]。
但是,在“感知中國”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物聯網發展引起政府、資本、產業等各個層面的高度關注,物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存在政策、需求等方面的優勢。
一是政府高度重視:2009年11月3日,總理發表題為《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其中將物聯網列為中國五大信息產業戰略之一。2010年3月5日,總理在“兩會”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聯網的研發和應用,物聯網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將物聯網、傳感網納入了正在起草的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國家將在財政、信貸等多方面對物聯網、傳感網的發展進行大力扶持,中國計劃在2020年之前投入資金3.86萬億元用于物聯網的研發。
二是用戶需求龐大。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環境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多個領域。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個人需求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物聯網在城市交通、家居、安防等領域的應用,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生活的便利、安全程度,這一新興事物將會激發越來越多人的興趣,物聯網概念的火爆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迎合了人們的需求。
三是“網絡覆蓋廣”。無線通信網絡和寬帶是物聯網的重要傳輸媒介,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較高的無線通信網絡和寬帶覆蓋率為我國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設施支持的堅實基礎。
3 物聯網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分析
3.1 物聯網在物流行業的應用現狀
物流業是物聯網較早應用的行業之一,很多物流系統都采用了新信息技術,如激光、紅外、無線、編碼、認址、自動識別、傳感、RFID、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這些技術在物流系統的集成應用就是物聯網在物流業應用的體現。概括起來,目前在物流行業相對成熟的物聯網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目前,在醫藥、農產品、食品、煙草等行業領域,產品追溯體系發揮著貨物追蹤、識別、查詢、信息采集與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應用。二是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這是基于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條碼識別技術、RFID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物流過程中實時實現車輛定位、運輸物品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可視化與管理的系統。三是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這是基于條碼識別、RFID、聲、光、機、電、傳感、移動計算等各項先進技術,建立的全自動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借助配送中心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的網絡,可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目前一些先進的大型現代化物流中心,基本實現了機器手碼垛,分揀線上開展自動分揀,無人搬運車進行搬運物料,計算機控制堆垛機完成出入庫,使得整個物流作業與生產制造作業均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與網絡化系統。四是企業的智慧供應鏈,是指企業供應鏈系統能準確地進行客戶需求預測,能對大量的個性化需求和訂單做出敏捷反應。這種智慧的供應鏈建設需在前幾項工程運轉穩定后才能全面實施。
3.2 物流行業運用物聯網存在的問題
物聯網在物流行業多有應用,但應看到,這種應用還是局部的,目前物流行業大規模應用物聯網需要解決如下問題。
3.2.1 政策環境有待完善
物聯網不是一個單獨的小產品,也不是靠一個小企業就可以做出來的。它并不是僅憑技術力量就能完成,它涉及到許多個行業和許多個產業,需要這些行業和這些產業聯合起來,發揮它們的協同作用。因此,這就需要從國家整個政策層面、立法層面全盤考慮,需要國家先行出臺各項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支持和適合這個行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保證物聯網行業的正常和有效發展。對于涉及行業和產業面廣泛的物聯網,一定要有政府的政策和法規支持,也需要政府必須設立專門的機構和專職人員來研究和協調,物聯網才能有真正意義的發展。
3.2.2 業界標準有待統一
物聯網是通過許多設備、龐大網絡、多種應用建立起來的互相融合、互聯互通的超大型系統網絡,相關的接口標準、通信協議都應該有統一規范的標準來引導。整體上來看,目前國內各行業用戶需求及使用特點不同,在物聯網發展方面沒有形成統一的物聯網技術標準規范,這就成為了物聯網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3.2.3 管理平臺有待整合
物聯網是一個強大的信息平臺,這個平臺不僅整合了貨物的信息,而且更關注信息之間的關聯。貨物的信息可以通過各自的電子標簽來采集,但貨物之間的關聯信息需要一個統一的網絡管理,這個龐大的貨物信息管理平臺,可以讓各自企業共享貨物以及運輸等最新的動態信息,對貨物在庫與在途狀態進行把控以降低物流風險,這樣可以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整體物流運作成本。而目前多數企業建立了各自的物流信息系統,貨物信息是獨立的,無法實現與其他企業的共享,因此需要選定合適的對象,整合貨物信息管理平臺,真正實現物物相聯。
3.2.4 信息安全有待加強
物聯網目前使用的傳感技術還處于發展階段,尚不健全和獨立,對于使用產品的主人來講,這樣的一個系統能夠方便管理,然而,它存在一個很大的安全隱患就是其他人也能感知,尤其是產品的競爭者。那么如何在感知、傳輸、應用的整個過程中,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僅為我所用,不被其他人利用,尤其不被競爭者利用。因此,物聯網發展就需要在產品的信息安全方面下功夫。整個物聯網平臺都需要實現關鍵信息的保密安全,屏蔽無授權的第三方對所有者有價值信息的獲取渠道。一方面需要克服技術上難關來達到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也需要共同建設誠信體系加強信息安全。
4 物聯網在物流行業發展的對策
4.1 完善政府政策導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的相關部門應該聯合起來,成立領導小組,發揮部門協同作用,有效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首先,從戰略層面提出并確立該產業發展方向;其次,組織相關專家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完善各項政策措施,通過設立物聯網專項基金等向物聯網項目提供財政資助或補貼;最后,組織搭建服務于物聯網企業發展的技術中心和研究機構以及各項技術創新、共享和交流的信息平臺,進一步降低研發成本、優化創新資源;積極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源,建立專門的以物聯網產業化應用培育和推廣為主要職能的服務機構,推進物聯網技術產業化應用。
4.2 加快相關標準體系建設
構建一個統一的物聯網標準體系,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需要對具體的物聯網中傳輸的信息、文件格式及各種技術規范,物流軟件的相關接口標準,以及各自流程的標準等進行綜合分析,然后才能制定出一個行業標準,消除企業間的異質數據通信問題,在共享信息,甚至業務流程上達到一個較高的程度[2]。
其次完善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結合物流業發展需要,重點加強運輸與裝卸裝備、物流包裝及設施、物流識別與信息化等標準的協調和統一,促進各個物流系統各物流環節間標準的一致性。
4.3 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
物流信息化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就是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在市場競爭中物流企業并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存在,物流企業要與不同的行業打交道,比如海關、民航、鐵道等等。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可以有效整合行業資源,實現行業資源交互和共享,同時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也為企業使用物聯網奠定一定的基礎。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群為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逐步走向智能化管理和服務。實現區域間、區域內、行業內外、企業內外等的物流信息共享。
4.4 培養和引進核心人才,強化智力支撐
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加強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再培訓,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平臺建設;進一步拓寬政策扶持范圍、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各研究機構、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引進和培養優秀研發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積極探索人才引進機制,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各研究機構、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開展與國外物聯網領域知名院校和研究人員聯合攻關,提升整合全球技術創新資源能力。
參考文獻:
[1] 賀強,趙鶴影. 物聯網技術在物流行業的應用思考[J]. 全國商情,2012(3):26-27.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