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共享案例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5: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源共享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來看,先進資源共享與管理系統的建設具有迫切的需求。本文正是在這一需求背景下,以國際上該領域中的一個典型案例為基礎,闡述構建先進資源共享環境的關鍵要素及機制。
學習聯盟項目簡介
學習聯盟項目(簡稱TLF)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政府資助的合作計劃。它免費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所有學校提供數字化的課程內容,以支持學生學習這兩個國家教材中的關鍵概念和關鍵技能。自2001年以來,TLF開發了超過9000多種數字課程資源,向超過25個科研機構、專業協會和其他組織采購資源,內容覆蓋了數字化課程資源、合作模式、規范與標準、技術支持與創新應用等方面。
學習聯盟項目分析
學習聯盟項目在基礎教育領域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在于其包含了構建先進資源共享環境的關鍵特性。
1.融合學習對象技術的資源共享與管理方式
學習聯盟項目提供了以簡明方式呈現的課程資源包與學習對象環境。作為資源網站,TLF與國內眾多的資源網站的不同,關鍵就在于學習對象。學習對象是指“任何具有可重用性并用來支持學習的數字化資源”[2],是在結合面向對象的計算機科學思想以及有關教學理論基礎之上而產生的一種新型計算機輔助教學構件[3]。下圖表明了教育資源發展生態環境中學習對象的作用和地位。
從上圖可以看出,學習對象不是指一幅圖片、一段音頻,也不是指一個概念、一個原理,它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上述材料按照一定順序組合起來的教學構件,體現了教學設計的思想。開發者要保證學習對象應用的靈活性和可重用性,因為它不是整個課程的教學構件,而是“粒度適當的,能在不同學習情境中多次重復使用的數字化教學構件”[3]。基于學習對象的資源共享與管理方式為高效開發和共享學習資源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2.以標準與規范推進教育資源共享與管理
學習對象雖然具有可重用性、再生性、適應性和可測量性,但要保證學習對象能夠在不同的信息系統、資源存儲器和學習平臺間靈活地傳遞,必須建立統一的數字內容標準,以規范學習對象的開發和使用。在TLF中,標準與規范建設不僅僅停留在資源的描述、封裝等層面,更滲透到了課程的質量保證等方面。人們制定了相關的質量保證框架,用來確保所有產品滿足TLF在質量設計、開發、傳遞和維護上的要求。TLF質量保證框架的根本原則是:用戶(教師和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有各個開發階段收集的用戶反饋;涉及多學科的開發團隊,以確保教學和技術的雙重質量;使用最適當的媒體形式,充分考慮學習者特征和技術的可達性。該框架能夠幫助內容開發者和提供者增進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便于專題小組和教育專家對各個工作階段進行評價。另外,在內容開發技術、版權管理、可達性、元數據等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規范。其中,內容開發的技術規范涉及可達性、可操作性、靈活性、持久性、可擴展性等方面;版權管理規范包括公平的權利許可、權威的權利品牌、靈活的權利交易和合法權利的遵守等方面。
3.高可用性滲透在資源共享與管理系統的諸多環節
可用性是促進資源共享與管理平臺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證資源的可達性、可變更性和可重用性是學習聯盟在設計時的一個基本考慮。TLF中的資源分類清晰,包括交互式多媒體資源、交互式測評資源、來自合作機構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數字化課程資源包和教師觀點。TLE對資源的核心設計原則還有著明確的界定:首先,學習活動必須讓學習者積極并且批判性地學習。其次,學習者必須明確知道學習目的。再次,成功的學習設計需要關注教學法、介面、信息和交互四個核心設計元素。
4.優質服務是創建資源共享與管理環境的保障
TLF的資源開發者可以是教師、學生以及專門的公司,并由教師專題小組和用戶專題小組負責審核。使用者可以在網站上查看部分資源,也可以通過郵件的形式與他們取得聯系,以獲得更多優質的學習資源。
資源網站分門別類地提供資源和相應的服務支持,如開發設計流程、開發技術支持等。網站還為使用者提供了多種查找資源的方式。對于每一個學習對象,使用者可以查看該學習對象的元數據描述和相應的元數據標準,對學習對象進行預覽、免費下載、查看相關鏈接以及評價等。此外,網站還專門為教師制作了教師指導手冊,指導教師如何在教學中使用資源。
除上述資源服務外,網站還為使用者提供了如何開發、定制以及使用學習對象的相關指導,并提供所需要的相應工具軟件的下載鏈接。
5.創新應用是促進教育資源共享與管理的持久動力
學習聯盟項目將根據課堂教學特點建立合適的資源、推進這些資源同學校教育相結合、作為發展的持久動力。
學習聯盟項目每年都設立了不同的研究主題,以推進TLF數字化資源應用。如2007年的主題是關注學生對學習對象的評價、學習聯盟的可持續發展、學習聯盟中學習對象的使用和影響;2008年的主題是關注課程內容對本地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參與度的影響等;2009年的主題是關注教師使用電子課程資源的動機等;2010年的研究重點則為如何提升教師使用資源的效果、影響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的相關因素。
學習聯盟項目的啟示
學習聯盟項目是一個由政府倡導和推動的國家級項目。自2001年至今,該項目始終關注數字化學習的創新性應用,并不斷在實踐中努力嘗試,在e-Learning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備受人們矚目。它在以下方面給予我們深刻啟示。
1.將“學習對象”理念貫穿于資源設計、管理、組織和使用的各個環節
學習對象由一個或多個文件組成,或者獨立工作,或者按學習序列以一個組件的形式工作。它是通過內容的完整性來定義的,而不是通過對象的大小來定義的,它應該支持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而不僅是指定的模式。內容的設計應該確保在線學習體驗可以被整合到教室活動中,使學生能夠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把教室延伸到真實世界中,通過一系列的互動加強學生的理解。
先進教育資源共享與管理環境最大的特征是分布性、集成性、動態性和海量性。我們應在“學習對象”的層次上,將資源共享環境建設中的技術特性(如技術標準、可存取接入性)與教育特性(如高質量教學資源、教育教學原理的滿足等)融合起來,形成有意義的、滿足教育教學需要的可重用單元,為未來高可用性的、生態化的資源共享環境打下基礎。
2.服務是構建先進教育資源共享與管理環境的重要特征
從TLF項目的實施來看,在資源的制作、使用、優化等環節都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源服務。在資源的制作環節,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參與度以及各個開發階段中的反饋,讓教育專家、多媒體開發者、教學設計專家和技術專家加入到資源制作中。在資源的使用上,課件類資源具有詳細的資源使用指導手冊,包括教學應用策略建議、資源的適用群體和范圍、可存取性說明等。平臺中內嵌了資源應用、管理信息的公告平臺,為資源服務提供了內在的、穩定的支持。在資源的優化環節,提供多種學習方式和可選擇的主題,讓學生能以更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3.利用資源環境推進使用者信息素養的養成和提升
資源的使用是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更是提升資源使用者信息素養的過程。從TLF項目的實施來看,應用是推進先進教育資源共享與管理系統建設的重要一環。應用的過程是探索的、漸進的,是創新擴散式的。這是因為與小規模的、離散的、靜態的資源系統完全不同的是,先進教育資源共享與管理系統更多承載的是聚合社會資源、提升使用者信息素養的功能,應持續、有效地推進資源共享系統的建設與應用。
注:本項目受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區域級生態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環境建設及應用研究”課題資助。
參考文獻
[1]張虹波,李玉順等.e-Learning資源共享環境及共享機制建設發展現狀[J],中國電化教育,2009,(11).
篇2
【關鍵詞】中南部飲水;水源工程;影響分析;寧夏涇源縣
【Abstract】Through the Water Guyuan Jingyuan argumentation,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 water status and water demand planning,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urban and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Ningxia water projects on the use of local water resourc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Water conditions match, industrial layout adapted to the conditions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o suppor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Key words】South Central water;Water projects;Impact analysis;Jingyuan
涇源縣位于寧夏自治區最南端,六盤山東麓,隸屬固原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06°10′52″~106°30′05″,北緯35°14′20″~35°46′38″,南北長56.2 Km,東西寬20.1 Km,國土總面積1131 Km2,東與甘肅省平涼市接壤,西與寧夏隆德縣毗鄰,南與甘肅省華亭、莊浪兩縣相鄰,北與固原市原州區連接,距固原市79 Km,距自治區首府銀川市420 Km。
涇源縣轄大灣鄉、六盤山鎮、香水鎮、興盛鄉、黃花鄉、涇河源鎮、新民鄉4鄉3鎮,共有110個行政村,309個自然村,2012年末人口102317人,其中,城鎮人口22027人,城鎮化率為21.5%,農村人口80290人,占78.5%,人口密度92人/Km2,是全國回族主要聚居區之一。
1. 水資源評價
1.1 地表水資源。
涇源縣境內主要河流水系有策底河、涇河干流、暖水河、頡河、茹河、紅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20348萬m3。
1.1.1 策底河:策底河發源于涇源縣石溝陽洼廟廟梁,自西向東流入甘肅省涇川。境內主河道長16.8Km,流域面積107Km2,河道比降27.5‰,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2461萬m3。
1.1.2 涇河干流:涇河干流發源于六盤山東麓的馬尾巴梁,流域河流密集,水量豐盈。主要有涇河源頭各支溝、盛義河、香水河、胭脂峽等較大河流,自西向東流淌,進入甘肅平涼市崆峒峽水庫,境內干流全長38.9Km,流域面積455Km2,河道落差大,河道比降17.4‰,多年地表水資源量10142萬m3。
1.1.3 暖水河:暖水河發源于涇源縣惠臺的馬場溝,由西向東流經惠臺、米崗、沙塘川進入甘肅省的崆峒峽,海拔高度2642~1941m。境內主河道長27.4Km,流域面積173Km2,地勢由西向東傾斜,河道比降17.5‰,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3028萬m3。
1.1.4 頡河:頡河發源于涇源縣大灣鄉紅溝,由西向東流經什字、蒿店兩鄉,于莧麻出境,在甘肅省平涼市八里橋匯入涇河干流,流域面積285Km2,主河道長29.8Km,河道平均比降28.2‰,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3705萬m3。
1.1.5 茹河:發源于涇源縣大灣鄉水溝掌由五里山入彭陽縣境內,縣境內流域面積74Km2,主河道長9.1Km,河道平均比降53.3‰,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849萬m3。
1.1.6 紅河:發源于涇源縣六盤山鎮馬家灣由馬蓮灘入彭陽縣境內,縣境內流域面積19Km2,主河道長4.5Km,河道平均比降66‰,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163萬m3。
1.2 地下水資源。
根據《寧夏水資源綜合規劃》中將涇河流域作為山丘區,山丘區地下水資源以山丘區總排泄量確定,山丘區地下水排泄量主要為河川基流量、機井開采量。山丘區河川基流量有實測水文資料的評價區按基流/徑流比值計算,未控區按相鄰區(地形、地貌、水文和氣象條件相似)基流模數類比計算,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12914萬m3(涇源縣各流域分區水資源量成果表見表1)。
1.3 水資源可利用量。
(1)水資源可利用量主要是將庫壩工程來水面積內不同保證率的徑流量扣除蒸發、滲漏損失以及泥沙后,剩余清水量全部作為蓄水工程不同保證率的可利用水量。
(2)涇源縣水資源多年平均可利用總量為12555萬m3,P=50%、75%、P=95%保證率水資源可利用量分別為11606萬m3、8159萬m3、5730.6萬m3(涇源縣各分區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見表2)。
2. 用水現狀分析
2012年涇源縣國民經濟各部門用水量539萬m3,其中居民生活需水量為67.5萬m3,占12.5%;農村生活用水166.2萬m3,占30.8%; 工業用水總量為12萬m3,占2.2%;農業灌溉需水量為293.3萬m3,占54.5%,總用水量占涇源縣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的2.65%,占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的4.3%,占初始水權分配水量1400萬m3的38.5%,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
3. 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
涇源縣涇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2.0348億m3,水量豐沛、水質好,多年平均可利用總量為12555萬m3;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是將涇河流域豐富的水資源引到固原市的彭陽縣、西吉縣、原州區、中衛市的海原縣部分地區,涉及一個市區、三個縣城、44個鄉鎮、603個行政村、3559個自然村,解決111.8萬人的飲水困難,設計引水量3980萬m3,其中配置給原州區、彭陽縣、西吉縣、海原縣水量分別為900萬m3、850萬m3、1700萬m3和530萬m3。該工程2013年開工建設,2015年底建成運行。
4. 水量供需分析
(1)到2015年涇源縣國民經濟各部門用水量達到780萬m3,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設計引水量3980萬m3,合計需水量4760萬m3,占涇源縣水資源總量的23.4%,占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的37.9%。
(2)到2015年涇源縣國民經濟各部門用水量達到1230萬m3,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設計引水量3980萬m3,合計需水量5210萬m3,占涇源縣水資源總量的25.6.%,占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的41.5%。
5. 結束語
根據《寧夏黃河地表水資源縣級初始水權分配方案》(自治區人民政府《寧政辦發[2009]221號》),分配給固原市各縣區地表水初始水權分配指標總量為2.97億m3,其中原州區1.26億m3(支流0.78億m3,黃河干流0.48億m3)、西吉縣0.66億m3、隆德縣0.31億m3、涇源縣0.14億m3、彭陽縣0.60億m3;按流域分解其中清水河1.06億m3(包括黃河干流的0.48億m3)、葫蘆河0.63億m3、涇河1.25億m3、祖厲河0.03億m3;計入寧夏彭陽縣涇河流域用水量后仍然沒有超出初始水權分配方案中的指標,因此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對涇河流域水資源利用影響不明顯。
參考文獻
[1] 《 涇源縣水資源調查評價報告》,寧夏水文水資源局,2012年.
[2] 《固原市涇源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年.
篇3
一、水資源檔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水資源配置工作中,需要以水資源檔案作為重要依據。長期以來水資源檔案都采用人工方式進行管理,這不僅影響了水資源檔案的開發利用,而且也越來越無法與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為了能夠使水資源檔案更好地為社會建設服務,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水資源檔案管理的水平。通過強化水資源檔案信息化建設,實現對水環境的系統管理及保護,使水資源檔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二、水資源檔案管理信息化的內容
(一)信息網絡的建設。水資源檔案管理信息化的實現,需要加強水資源檔案信息網絡建設,從而為水資源檔案信息化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水資源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中,要做好水資源局域網建設的同時,還要建設水資源智能管理物聯網,充分的借助于網站這一平臺來水利信息。在局域網范圍內,各單位可以在自身權限范圍內水資源檔案數據庫中的資源進行有效利用,有效的實現了水資源數據信息資源的共享。而且通過信息網絡建設,各個水資源管理站能夠有效的實現連接,構建一個綜合管理的服務體系,有效的實現水資源檔案信息的收集、存儲和應用,同時還能夠與其他系統實現遠程連接,為水資源檔案信息的開發利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開發水資源信息服務體系。為了能夠更好的實現對水資源信息的管理,要加快推動水資源信息服務體系的開發,從而為水資源信息需求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可以建設水文檔案數據庫,對水文信息進行統計,對水資源檔案數據進行快速檢索,而且有效的提高水資源信息服務系統的靈活性和可靠性。所開發出來的應用系統需要與動態連接標準相符,要能夠運行本地數據庫,同時還要能夠運行C/S結構的數據庫,具有較好的兼容性,能夠與多數數據庫進行連接,加快系統的使用和普及。
(三)安全體系建設。在水資源檔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對信息的安全給予充分的重視。對于水資源檔案信息系統,需要設置防火墻,并進行身份認證,同時還要做好數據備份和密鑰管理等工作,進一步改進各項管理制度。對于用戶,需要采取具有較強制約作用的授權服務措施,以此來提高系統的安全性,這樣水資源檔案信息在傳輸過程中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水資源檔案管理信息化的具體應用
(一)對節約用水規劃以及水平衡報告進行的管理。由于節水檔案管理工作較為復雜,而且需要制定用水規劃、報表及各種獎懲措施,利用手工來對節水檔案進行統計鑒定、編目及管理難度較大,特別是節水檔案中涉及到了水平衡報告的整理及節水計劃中相關數據,同時還要統計出數據的總量,這就需要將信息化技術在節水檔案管理中進行應用,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節水檔案信息化系統的總體框架上選擇的是“積木”式,所有軟件功能是互不影響的,彼此可以共享數據,這樣有利于節水檔案管理更加簡單方便。不管是關于水平衡測試的報告書還是對節水計劃進行的管理,都是按照桌面方式在微機上進行展示的。計劃員根據各單位用水情況編制用水計劃,然后將用水計劃輸入計算機存貯,并能對計劃進行檢索、分類、匯總,結果以屏幕顯示、存盤或以打印方式輸出。水平衡測試報告書的微機應用與人工操作有很大不同,它在桌面呈現出編號、單位名稱、計劃量、實用量、萬元產值耗水量、漏失率等多項計算數據,在輸入數據和統一編號后,應用時在形式上和計劃管理是一樣的,有利于節水以及檔案管理人員對數據的使用以及收集。
(二)對地下水檔案進行的管理。對城市水資源管理有主要是是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的管理,地下水檔案中主要涉及到使用地下水居的及單位在使用地下水方面的相關信息,城市地下水資源檔案信息化管理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取水的時候要進行登記,主要應用于采用地下水單位的位置、井位、成井時間及井深、井徑等原始的采集和匯總,使地下水管理人員和檔案管理人員能夠方便、快捷的得到水井的自然數據;其次,鑿井要先申請,竣工的時候需要驗收報告,以全面規劃以及控制地下水,不滿足驗收要求和鑿井規定手續的禁止對其驗收,并禁止使用,以促進水資源實現供求平衡,規范水井分布;再次,廢井回填要做好記錄。在建井時,還要了解報廢井的具體情況,以使該市的地下水免受外來物質的污染,保障地下水的數量以及水質滿足要求,是水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最后,采取微機匯總的方式,將地下水資源的實際水質變化進行展示。
篇4
[關鍵詞]開放教育資源;版權;知識共享協議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9―0011―06
在教育領域,一項席卷全球的運動正日益蓬勃展開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未來教育模式的圖景,這就是開放教育資源運動。開放教育資源(OER)的提出顛覆了傳統教育的資源獲取模式,它主張“人人可以免費開放獲取教育資源”,倡導教育公平,資源開放、知識共享。但是資源開放的同時,也面臨著技術、資金、推廣、效益、版權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就版權問題而言,國內外已有相關的版權法,但是數字技術的出現,為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帶來了新的方式,版權法保護期過長、保留所有權利的限制難以滿足數字環境下知識的開放與共享的需要,在這種背景下以公共授權模式為特點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應運而生。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簡稱CC協議)倡導靈活的“部分權利保留”的著作權利用模式,在保護資源版權的同時。讓開放的教育資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這對于開放教育資源的傳播與應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 CC許可協議的起源與發展
1 CC許可協議的緣起
目前與數字化資源版權有關的法律,在國際上主要有《伯爾尼公約》、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等。我國有關的版權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版權法雖然保護資源版權,同時也限制了資源的開放使用。主要是以下原因:
(1)對作品的保護期過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章第三節第二十條規定,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第二十一條規定除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其他著作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國外的版權保護期也不例外,《尼伯爾尼公約》對作品保護期的規定也是50年;美國版權保護期更長,美國1998年簽署的《版權保護期延長法》將個人作品版權保護期延續到作者逝世后70年,而法人作品的版權保護期延續到作品發表后95年。版權的保護期太長,限制了資源價值的發揮,有些資源的價值可能在保護期結束之前就消失了。
(2)對版權的絕對保護
版權法規定的復制權、發行權、展覽權、表演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限制了用戶對于開放資源的獲取、使用和傳播;保護作品完整權、改編權、翻譯權和匯編權限制了用戶對于資源的重用和修改;作品的自動保護原則將使得作品一旦完成就自動受到版權法保護,因此要將資源提供開放訪問,有些著作人開放自己的作品,除了主動提供資源之外,還必須主動說明用戶對資源的訪問權限。這樣對于開放資源的傳播來說就會很被動。
綜上所述,從版權法對作品保護的時間和一些權利來看,如果作者不許可作品使用,那么資源的開放目標就無法實現。但是版權法賦予作者許可和轉讓作品使用的權利。根據這一規定,為了促進資源的開放共享便出現了多種開放共享許可協議。像自由軟件基金會的GNU自由文件許可協議(FreeDocumentation License,FDL);知識共享組織(CreativeCommons,簡稱CC)提出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等。這些許可協議的目的都是希望能給創作者更多機會,將一些權利授予他人,允許別人對其作品進行某種程度的使用。目前在開放教育資源領域廣泛使用的是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是由知識共享組織的一種許可授權機制,實質上也是一類合同,是權利人在版權法的體系下,由權利人先保留對于該作品的版權,然后再運用版權法賦予作者的權利,對其所有權做出取舍后,將其中一部分權力給其他自然人或實體(在我國體現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法律行為。該合同對締約雙方都有約束力,同時要求在作品的傳播過程中,使用者遵循權利人所選定的授權模式,不越界侵占權利人的利益。CC許可協議幫助權利人標識自己作品的權利狀態以及其所賦予使用者使用的條件,倡導靈活的“部分權利保留”的著作權利用模式、對受著作權保護的內容進行合法的分享與使用,以幫助作品實現廣泛傳播以及公眾對知識與信息的開放獲取。
2 CC許可協議的發展
CC許可協議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在2002年,CC組織了知識共享許可協議,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時代的用戶需求,更好地實現其“合法地分享、再次使用與演繹”,CC組織根據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不斷更新CC協議的版本,已經從1.0、2.0版本更新到現今的3.0版本。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從電影到流行音樂,從電子書籍到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資料庫(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News),從論文、教材到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課程計劃(MIT open CourseWare),超過1000萬件的各類數字網絡作品均廣泛采用知識共享授權許可方式進行傳播和使用。同時,CC協議還得到了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America,RIAA)與美國電影協會(Morion Picture AssociationofAmerica,MPAA)等版權管理機構的支持。
中國大陸引入CC許可協議(未本地化版本)的活動始于2003年。當時的項目團隊進行了1.0版CC協議的翻譯工作。2005年,CC中國大陸項目負責人主持了2.0版CC許可協議的翻譯與本地化工作。2006年,經CC批準的中國大陸版2.5版CC系列許可協議在北京正式。截至目前,CC許可協議經過八年時間的運作,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在國內CC許可協議已經應用在許多被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上,包括書籍、站點、網絡日志(博客)、照片、影片、錄像片、歌曲以及其他音頻的或視頻的制品等。
迄今為止,世界各地已有100多個隸屬機構在70多個司法管轄區來支持和促進CC的活動,包括中國、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和法律環境,在不同轄區的CC組織,會產生相應的本地化版本。
3 CC許可協議的內涵
CC許可協議包括4個基本選項,它們分別是:
1.署名(BY):您允許他人對自己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及演繹作品進行復制、發行、展覽、表演、放映、廣播或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但在這些過程中對方必須保留您對原作品的署名。
2.非商業性使用(NC):您允許他人對您享有著作權的
作品及演繹作品進行復制、發行、展覽、表演、放映、廣播或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但僅限于非商業性目的。
3.禁止演繹(ND):您允許他人對自己的作品原封不動地進行復制、發行、展覽、表演、放映、廣播或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但不得進行演繹創作。
4.相同方式共享(sA):只有在他人對演繹作品使用與您的原作品相同的許可協議的情況下,您才允許他人發行其演繹作品。
可以將以上的選項進行組合、搭配,由此構成六套核心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表1將這些許可協議從限制最嚴格的許可協議開始,以限制最寬松的許可協議結束的順序列出。
(1)署名一非商業使用一禁止演繹(BY-NC-ND):該項許可協議允許重新傳播,是六種主要許可協議中限制最為嚴格的。這類許可協議通常被稱為“免費廣告”許可,因為他人只要注明您的姓名并與您的作品建立鏈接,就下載并與他人共享您的作品,但是他們不能對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或者進行商業性使用。
(2)署名一非商業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共享(BY-NC-SA):該項許可協議規定,只要他人注明您的姓名并在以您的作品為基礎創作的新作品上適用同一類型的許可協議,該他人就可基于非商業目的對您的作品重新編排、節選或者以您的作品為基礎進行創作。基于您的作品創作的所有新作品都要適用同一類型的許可協議,因此適用該項協議,則對任何以您的原作為基礎創作的演繹作品自然同樣都不得進行商業性使用。
(3)署名一非商業性使用(BY-NC):該項許可協議允許他人基于非商業目的對您的作品重新編排、節選或者以您的作品為基礎進行創作。盡管他們的新作品必須注明您的姓名并不得進行商業性使用,但是他們無需在以您的原作為基礎創作的演繹作品上使用相同類型的許可條款。
(4)署名一禁止演繹(BY-ND):該項許可協議規定,只要他人完整使用您的作品,不改變您的作品并保留您的署名,該他人就可基于商業或者非商業目的,對您的作品進行再傳播。
(5)署名一相同方式共享(BY-SA):該項許可協議規定,只要他人在其基于您的作品創作的新作品上注明您的姓名并在新作品上使用相同類型的許可協議,他人就可基于商業或非商業目的對您的作品重新編排、節選或者以您的作品為基礎進行創作。該項許可協議與開放源代碼軟件許可協議相類似。以您的作品為基礎創作的所有新作品都要使用相同類型的許可協議,因此對所有以您的原作為基礎創作的演繹作品都可以進行商業性使用。
(6)署名(BY):該項許可協議規定,只要他人在您的原著上標明您的姓名,他人就可以基于商業目的或者非商業目的發行、重新編排、節選您的作品。就他人對您的作品利用程度而言,該項許可協議是最為寬松的許可協議。
除了上述六種主要CC許可協議,2007年,CC組織了CC0和CC+,作為CC許可協議的補充。CCO將克服一些在嘗試將一些作品提交到公共領域時遇到的困難,使得作者可以放棄對其作品的權利,一旦作品采用CCO,該作品在法律意義上不再屬于他自己,任何人可以按照任何方式使用該作品,包括用于商業用途。因此可將CCO視為No rightsreserved。嚴格來說CCO并不是一種許可協議,而是一種法律手段。CC+使得在某些情況下,不需要為作品添加兩種不同的許可,就可以授予用戶一些額外的權利,也就是可以授予CC許可之外的其他權利。
4 CC許可協議的使用
CC許可協議是建立在著作權之上的,所以每一個協議都有署名這一項。我們的作品使用CC許可協議進行授權時,可以使用CC官方網站的許可協議生成工具,通過選擇符合自己的要求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將其應用到所的作品上。一旦選擇了某項許可協議,并且應用到一部網絡作品上,按照有關說明將Html代碼包含在您的作品中。這些代碼將自動生成“保部分權利”的按鈕,以及我們的作品適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的聲明,或者當選擇將我們的作品捐獻到公共領域的時候,將自動生成“無權利保留”的按鈕。這種按鈕起了告知的作用,它告訴那些接觸到您的作品的人:您的該作品適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而Html代碼則包含有元數據,使得您的作品可以通過知識共享搜索引擎被找到。
三 cc協議在開放教育資源中保護版權應用的案例
由于CC許可協議的靈活性與實用性,從CC許可協議以來,世界各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個人和組織開始在文化領域(如攝影、音樂、網站、叢書)、科學領域(如科研成果,插件)、教育領域(如教材,課件)以及政府部門使用。對于教育領域中的開放資源來說,開放教育資源與知識共享擁有相同的理念:倡導合法共享文化、推動社會文化繁榮。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是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領導力量。下面介紹幾個開放教育資源模式下著作權方面使用CC許可協議的案例。
1 CC許可協議在開放課件中的應用
CC在開放課件中的應用,使得我們的教育資源最大程度的開放,使得知識不再私有化,人們可以更好地利用優質的教育資源。
麻省理工學院(MIT)開放課件(OCW)運動堪稱全球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典范。MIT開放課件項目在保守和創新之間開拓了諸多可供探討和嘗試的新領域,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其所涉及的眾多教育資源的著作權管理問題。MIT開放課件項目的所有教育資源在著作權問題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完全進入公有領域的資源,這部分資源已脫離知識產權保護的范疇,可以為公眾免費自由獲取,是絕對意義上的開放;另一類是仍受到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對于這類資源,通常是經過麻省理工學院教學人員的授權,由教學人員對這些資源的知識產權和著作權負責。
迄今為止MIT的OCW已經有2000多門課程使用CC許可協議授權,允許他人使用作品或演繹作品,演繹的方式沒有嚴格限制,可以編輯、翻譯或混合創作。但明確提出了使用或演繹過程中應滿足CC的署名一非商業使用一以相同方式分享(BY-NC-SA)許可協議。同時特別針對“非商業使用”做出了詳細闡述。
除了MIT的開放課件項目使用CC許可協議之外還有提供教學視頻資源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網站上所有的視頻資源都是通過CC的署名一非商業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共享(BY-NC-SA)的許可協議進行授權使用,很多視頻被翻譯成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普通話、印度語等;猶他州開放高中(OHSU)公開十個學期的持牌課程教材,這些開放教育資源采用CC的署名(BY)許可協議。
2 CC許可協議在開放圖書中的應用
CC協議在開放教材中的使用,使得大學教材與中小學教材在短時間內的編寫與修訂成為現實,從而也大大降低了教材費用,使得優質廉價的教育資源的進入課堂,為師生所用。
(1)平世界知識庫
平世界知識庫(Flat World Knowledge)是目前最大的一家面向全球學生提供免費開放大學課本的出版公司。它的市
場定位很獨特,把全部開放課本放在互聯網的上運作,允許教師與學生在線使用、修訂、改編,這樣就使教材的成本大大降低,學生不再為高價的教材而發愁,使教授們對內容有了更好的掌控力。
平世界知識庫將CC許可協議融入其商業模式,使用CC的署名一非商業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共享(BY-NC-SA)許可協議,它允許教師與學生改編教科書,以適應他們個性化的課程,同時提供低價的補充材料,允許其他教師與學生用戶進行復制、分配、展示和使用平世界知識庫中的資源。除了開放教科書,平世界知識庫網站含有各種各樣的內容,包括數據、文本、圖片、教師與學生制作的衍生作品,這些內容都要使用CC的署名一非商業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共享(BY-NC-SA)許可協議。平世界知識庫為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富創新又吸引人的模式,也為推動開源、免費數字教科書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貢獻。
(2)CK-12基金會
CK-12基金會是旨在降低CK-12領域教科書成本的非營利組織,它采用開放內容、網絡導向的FloxBook合作模式開發相關教育資源。CK-12的Flexbook平臺是一種自由而開放的教科書協作平臺,使參與的教育者能夠共同開發及編纂教學素材,FlcxBook平臺可以快速地補充和豐富教材內容。它允許每個教師依自身實際授課需求,采用全部或部分內容,也可自由地增補、調整、分享修改教科書內容。
CK-12基金會內的教學資源均采用CC的署名一非商業性使用一相同方式分享(BY-NC-SA)許可協議授權,在符合CC許可協議授權范圍內,教師可以在線瀏覽、下載PDF文檔,也可以自行從事翻譯、改編、剪輯或影印等。教師可以將在線教科書當成基礎內容,依據實際的教學方式與計劃,自行制作教材內容,因此無須依賴教科書商的流程,就可以自行更新教材內容,甚至可以作為未來改版教材的素材資料。
CK-12基金會利用的開放性授權機制,降低了素材內容分享與創作交流的成本,這些網絡上提供的免費教科書內容,對于豐富學科領域的教學資源亦有莫大幫助。
3 CC許可協議在開放教育社區資源建設中的應用
開放教育社區越來越多被人們使用,這是因為在社區中的成員都有著共同的目標。CC協議的使用,為在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版權保護提供了保障。
Curriki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為K-12以下的美國中小學教學提供開放式教育資源。與一般的學習類網站不同,Curriki提供整套的課程方案。所有資源均通過網絡社區撰寫、審核和。截止到2010年7月,該網站已有515個討論組和36216個主題課。Curriki的資料庫里有大量的教學資源可供選擇,這些資源根據不同的主題范圍、教育水平和語言進行分類。
Curdki中的大多數資源遵循CC的署名(BY)許可協議,為Currild貢獻內容的用戶有權選擇通過各種CC許可協議資源,或者聲明資源處于公共領域,別人可以無任何限制的使用。同時CC的署名(BY)協議使得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有權根據需要對資源進行修改、混合、共享和傳播,使這些資源能夠及時地,最大限度地與其授課內容保持一致。CC的署名(BY)許可協議具有極大地靈活性,使授權的資源及時得到必要的調整。
Curriki這樣的OER組織,在CC的署名(BY)許可協議允許下,教師們可以自由改動各種資源的內容,以符合教學需要和文化上的各種需求。通過在公共知識庫上創作和教學資源,教師們不再是相互孤立的個體,從而避免重復性的工作。既然資源在教師社區里自由地分享,教學材料調整的工作負擔就大大減輕了。從而可以讓教師們把更多寶貴的時間投入到其他重要的教學工作中。通過分享資源,可以使更多的人從一個共享的資源庫中受益。
除此之外,對等大學(Pecr2Peer University)社區,社區成員構建的各種教育資源,用戶可以在CC的署名一相同方式共享(BY-SA)許可協議的授權范圍內,進行分享、修改、增補,使用。CC協議在開放教育社區中的使用,使得社區中的資源得以更好的建設與共享。
四 CC許可協議在開放教育資源中應用的析與啟示
基于以上CC協議在開放課件、開放圖書、開放社區中的應用案例,我們總結一下CC協議在開放教育資源中使用的價值,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在開放資源中使用CC協議的實踐。
1 CC協議在開放教育資源中使用的價值
(1)靈活的解決了開放教育資源的版權問題
人們在版權法的環境下,通常位于兩個極端,一是保留所有權利,另一端是不保留任何權利。使得開放資源要么過度壟斷,要么棄之不管。從文章的應用案例也可以體現出CC協議使用的靈活性,CC協議倡導“保留部分權利”這樣一種平衡機制,保護版權的同時,又最大程度的促進資源的開放。
(2)促進了開放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CC協議在保護資源版權方面做出了限制,但是它更主張人們在使用資源時對資源進行合法分享、使用與演繹。隨著時間的變化,課件的內容會過時,圖書的內容會陳舊,社區資源有待更新。這些資源只有被人們不停的使用,修改,演繹與創造,才能進行更新,人們才能更好的共享最新的資源。
(3)促進開放資源的創新
CC許可協議在開放,共享的理念的基礎上,更加鼓勵用戶知識的創造,知識的傳播的。
CC的創始人Lawrence Lessig用一個函數公式來描述創新與開放之間的關系:innovation=f(openness)。開放是創新的前提,但如果沒有限制的,消極的復制,篡改,轉發,創新同樣是不能發生的。
CC協議的使用,使開放增進了信任,信任降低了風險,而風險的降低意味著收益的增加。相反,如果資源被所有權人控制、壟斷,創新就會走入低迷。
(4)發揚了文明使用開放教育資源的精神
CC協議的使用,對版權做出了保護,使得人們在合理利用資源時,更加尊重別人的知識。而不是隨意的“復制”、“粘貼”,濫用、剽竊別人的成果。很難想象在一個抄襲、剽竊、濫用資源成風的社會,怎么會有創新?怎么會有對知識的尊重?文明使用資源的行為才能促進知識的更新與創造,才能鼓勵人們積極的共建共享資源。
2 對精品課程資源版權問題的思考
在國際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影響下,我國在2003年啟動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我國高校精品課程項目自啟動已有8年時間,通過對全國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的資源已達到一定規模,很好地促進了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的宗旨是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然而,與國際上的優秀實踐范例相比,我們的項目在教育資源的共享、應用、版權保護方面存在很大提升空間,進一步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精品課程在版權保護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兩點:
(1)共享精品課程資源中破壞版權的行為
在網絡發展的今天,“復制”與“粘貼”成了我們利用各
種資源的快捷方式。精品課程資源利用也不乏如此。權利人的大量優質課程資源,被用戶輕易的復制,不加任何標注的進行應用。甚至不經權利人的允許,轉發給別人使用。使用的目的有多種多樣,有的人甚至拿來獲取私人的經濟利益。這些行為對權利人的版權造成極大地傷害,使得權利人不愿積極的共享自己的資源。
(2)權利人過度保護精品課程資源的使用
教師是精品課程資源的建設者,也是精品課程資源的利用者。受版權保護和認識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意識不到開放教育資源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有些教師不愿意使用別人已經建設好的資源,自身也不希望把建設好的資源與別人共享。過度的保護精品課程資源,或者是開放質量不高的課程資源。開放的精品課程資源不能得到及時的更新,資源的利用率降低。
3 在精品課程資源中運用CC協議
在保護資源版權的同時,促進資源的更新與創造,使得開放教育資源實現最大的利用價值。我們在精品課程資源建設中也可以嘗試運用CC協議。
采用CC的各種協議對精品課程資源進行授權,并對著作權權利的范疇進行明確界定,清晰地闡釋允許他人共享的范圍和使用方式,使得用戶不會輕易的“拿來”。在CC協議所倡導的“保留部分權利”這種平衡的版權管理機制下,權利人的版權就能得到一定的保證,這樣他們才會積極地參與共享資源,傳播優質資源,促進精品課程資源的更新與創造。
CC協議主張的是進行合法分享、使用與演繹,我們要在尊重私人知識產權保護的世界中利用、傳播和推廣資源,這也需要每一個精品課程資源的已然或潛在提供者以及不計其數的使用者的實際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在精品課程資源建設中實現共贏的效果。
4 CC許可協議的局限性
開放教育資源需要CC許可協議促進資源更好的開放與使用,但CC協議并不就是完美的,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CC協議的局限性。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是不撤銷的。這意味著,您不能夠阻止已經依照知識共享許可協議獲得了您的作品的人依照該許可使用您的作品。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時候,停止使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對您的作品進行授權;但是您不能從流通中撤回已存在的使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授權的您的作品的復制品,無論他們是簡單的復制品,還是匯編作品中收錄的您作品的復制品,或者基于您的作品創作的演繹作品的復制品。知識共享協議法律文本一直是本著在法院具有強制效力的意圖而設計的。但是CC協議的授權不會提供與著作權法提供相同或者替代的保護。此外,由于CC協議發展的局限性,有些協議有待完善,這也是CC組織不斷更新CC協議版本的重要原因。在使用CC協議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授權時,我們要全面了解CC協議的相關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CC協議為我們服務。
篇5
關鍵詞: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G642.3;F550-4
精品課程的建設,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程建設及優質資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精品課程建設本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日漸突出。為此教育部提出對已有的精品課程進行升級改造,更新完善課程內容,建設一批優質資源共享課。如何使既有的精品課程繼續發揮作用,如何借鑒精品課程的經驗教訓,對原精品課程進行轉型升級,建設新的資源共課程,成為當前課程建設與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問題。
一、我校概率統計精品課程的建設和發展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我校理、工、經、管類本科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也是全國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一門必考科目,受眾面非常廣范。我校自2005年開始建設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并于當年建成校級優秀課程,2006年成為省級精品課程。之后學校和學院加大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建設力度,并提出了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過5年的持續建設,完善了精品課網站內容,豐富了網絡教學資源,并在2011年通過河北省第二次驗收合格。幾年來,通過課程組教師的共同努力,課程建設成效顯著。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吸引了眾多校內教師和學生訪問,產生了較好的影響,對優質資源共享及教學質量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概率統計精品課網站的內容十分豐富,也便于師生的學習,但從實際應用上來看,網站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缺乏更新意識,缺少對精品課程的持續改進;第二,缺乏對網站的長期維護,精品課網站中有時會出現打不開網頁等技術問題,課程網站資源的利用率不高;第三,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精品課程網站雖然使用了交互平臺,但學生在交互平臺中提問的較少,老師作出解答的也不多。諸多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精品資源的利用與共享。
二、對概率統計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的認識與思考
從教育部的文件中可以看到,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課程資源的系統、完整為基本要求,以開放共享課程資源為基本目標。這實際上要求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資源要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豐富性、優質性、可利用性和共享性。而原精品課程在建設過程中,課程資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已經具備,但豐富性和優質性差強人意,共享性較差。因此,精品資源共享課要源于精品課且又優于精品課程,在精品課程的“轉型升級”過程中,要突出資源的“優質性”和“共享性”,注重資源的豐富性和可利用性,優質資源只有充分實現共享,才有建設的意義。另外,精品課的轉型升級,應該有新的東西,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新的教學內容,并融入新的教學成果,使其能夠與教學改革的發展相適應。因此我們認為,此次概率統計精品課程的“轉型升級”,主要應該對原有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升級優化教學內容,升級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共享共用。
1.教學內容的轉型升級
教學內容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核心,既然轉型升級,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就應該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升級優化。為此課程團隊創新了建設理念,重新設計了教學內容。提出“基礎、實用、新型、能力”。“基礎”是指將概率統計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基礎理論、基本應用方法扎實地傳授給學生。“實用”是指加強數學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把概率統計在各個專業中的實際應用案例引入到教學內容之中。在講課當中采用案例教學,盡量列舉生活當中學生能接觸到的實例,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新型”是指把應用在概率統計中的新科技知識和概率統計新的應用實例引入教學中。例如Excel,Mathematica是概率統計計算中常用的兩類軟件,把兩類軟件語言引入教學,使學生可以使用Excel、Mathematica等統計軟件計算樣本的均值、方差、矩、協方差、參數估計等,可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積極性。“能力”是指學生應用概率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每一章引入與專業相關的1-2個工程問題,使學生知道概率統計可以解決的問題,可以自己動手解決一些簡單工程問題,建立較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并求解。為了適應不同專業的培養需求,編寫了基礎教程和實訓教程2本教材。基礎教程中,每章分為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全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計算;第二部分為本章內容的應用案例;第三部分為方法拓展,;第四部分為典型問題分析;第五部分為Mathematica程序實現。實訓教程部分對學生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凝練,同時加入了資深教師的講座內容,習題課內容和自測內容,在提高教材質量的同時,也拓展了教師的知識水平。
2.資源建設的轉型升級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因此,“優質+共享”是資源建設的靈魂,是提高資源可利用性的關鍵。為此,我們將概率統計課程資源進行了優化與整合。按照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分類建設,基本資源是指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作業和課程全程教學錄像等反映教學活動必需的資源,所以建設時應結合實際教學需要,注重課程資源的普適性。例如,課程的視頻錄像,可以以知識點為主線,用微課的形式制作,以便于學習者有針對性的學習和方便查找。通過系統完整的基本資源建設,使學習者能系統掌握概率統計的基本知識和隨機思想,以及概率思想和統計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拓展資源是課程基本知識體系的擴充和展示,包括輔助教學和學習的各種特色資源,是原精品課程建設最薄弱的部分,也是轉型升級中最有特點的地方,我們精心組織、選擇了豐富的精品資源素材。如:案例庫、專題講座庫、試題庫、互動平臺等,學習者通過拓展資源來豐富和突破概率統計課程的重點難點,使教師教學變得更直觀、形象,知識鏈接更清晰,使學習更有興趣。另外,建設了與專業相關的工程問題案例庫,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在案例庫中選取適合自己的案例,教師在上課時也可以根據需要在案例庫中選取。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要相互支撐和相互補充,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關鍵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加強資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
總之,對原精品課程進行轉型升級、建設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原精品課的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其次要結合學科、專業、課程發展現狀和學習者學習需求,充實、更新、豐富基本教學資源和拓展資源,真正實現課程教學資源的共享共用,更好的發揮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示范作用和輻射作用。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質量工程,需要建設者能夠始終如一地投入。不斷擴大受眾面,真正提高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深度和廣度。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Z]. 2012.
[3] 李建春. 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探索與實踐,高教論壇,2013(8)
[4] 吳 寧 馮博琴. 對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與資源共享建設的認識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12(11)
篇6
關鍵詞 資源 一體化 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64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 in Integrated Courses Teaching
LIU Jianfeng, WANG Na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8)
Abstract In the aspect of course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resource sharing,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qua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effective use in integration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zation of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integratio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resource; integration; use
自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產生一來,課堂和實訓地點一體化,把教、學、做很好地融為一體,使學生能夠在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在交流互動中進行,課堂氣氛活躍。但在理論教學過程中,他們喜歡數字化的學習工具和數字化生存方式,對網絡有著天然的興趣和適應能力,更喜歡利用網絡資源主動探究學習而非被迫接受知識。習慣于網絡化生存的這些學生,對傳統講授式教學充滿抵制情緒,①同時職業院校的學生普遍學習習慣不好,沒有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好習慣,而一體化教學也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就造成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比較好,對實際的操作和與操作相關的知識掌握得還可以,但是其他一些應該掌握的知識掌握不穩固,過一兩天學生就將所學的知識忘得差不多了,這樣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樣,掰一[扔一[,實際上學生最后只掌握了很少的一點知識,老師教了100%的知識,而學生最后只掌握了30%~40%的知識。如何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就成為擺在老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精品資源共享課內容,涵蓋課程相應領域的基礎知識、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等特征。精品資源共享課資源,結合實際教學需要,以服務課程教與學為重點,以課程資源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為基本要求,以資源豐富、充分開放與共享為基本目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適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
基本資源是指能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考評方式與標準、學習指南、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點難點指導、作業/試卷、參考資料目錄和課程全程教學錄像等反映教學活動必需的資源。②拓展資源包括案例庫、專題講座庫、素材資源庫,學科專業知識檢索系統、演示/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實習)系統、試題庫系統、作業系統、在線自測/考試系統,課程教學、學習和交流工具及綜合應用多媒體技術建設的網絡課程等。
精品資源共享課的這些資源和內容為學生的“隨時隨地”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可以強化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不同環節,滿足預習、學習、復習、自習等等不同需要,對于實現教學改革的“三個轉變”具有積極作用: 即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 以課堂教學為主向課內外結合轉變; 以結果評價為主向結果與過程評價結合轉變。③
如何在一體化課程中應用精品資源共享課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成果呢?我們對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一體化課程進行分析、運用。
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是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學習這門課之前應當具備汽車電工電子基礎、汽車發動機結構與維修、汽車電器系統檢修等課程的學習基礎;同時,該課程將為汽車新技術、汽車整車檢測等課程學習提供支撐,是學生到汽車服務企業從事汽車發動機檢修崗位工作前必須要學習的課程。
在傳統的教學中上課之前,老師一般要求學生進行預習,預習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這一種方式,學生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非常少、形式枯燥,預習的效果也不好,而且學生也不知道該如何學習這門課,重點難點等都不了解。但是現在有了精品資源共享課,上課前學生就可以登錄相關精品資源共享課網站,了解與課程相關的很多內容,例如通過對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等內容的閱讀了解,這樣他們就知道所要學習的課程是怎樣的,有了一個宏觀的整體認識。所有的學生都比較關心課程如何考試,那么學生就可以通過對考評方式與考評標準的學習來了解考試的相關內容,最后在上課前學生還要瀏覽學習指南等指導學生如何學習這門課程的內容。閱讀了這些內容之后,學生就知道這門課所學的內容是什么,他們要掌握的技能有哪些,老師怎樣考試,考試評分標準是什么,要通過怎樣的途徑學習這門課程。
傳統教學中,上課前老師對學生學習狀態的了解,只能通過以前給這些學生上過課的老師和學生的成績單進行了解,而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現在的學習狀態。而如果上課前我們應用精品資源共享課,那么對學生的了解就會更加全面,因為精品資源共享課里有很多課前測試,老師要要求學生先通過汽車電工電子基礎、汽車發動機結構與維修、汽車電器系統檢修3門課程的網上測試,測試通過后將成績打印出來,這門課開始前帶到課堂交給老師以后,才可以參加接下來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課程的學習,沒有通過測試的學生繼續學習后再次進行測試直到通過為止,否則授課老師有權不讓該名學生參加此次課程。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壓力,就能使學生對前面所學的相關的課程有了一個比較系統的回顧,為發電機電控系統檢修課程的學習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通過這種方式還能盡可能將學生拉在同一水平線上,老師在接下來的教學就會比較順暢,因為大家的基礎都夯實了。
而在上課過程中,運用好精品資源共享課能幫助老師講授課堂的難點和重點,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首先在理論部分的講解中,傳統教學中我們只能靠老師的講解,在黑板上畫圖,使用掛圖等有限的教具和方法,讓學生去理解,內容比較抽象、理解起來困難;有些難點老師已經費了很大勁講了好幾次了,而學生還是不理解,學習效率很差,教學效果不理想,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學生的自我能力來慢慢地理解了。而在發動機電控精品資源共享課中,有很多Flash和動畫,能夠非常生動地將原理給演示出來,老師只要結合動畫進行講解,雖然講得不多,但學生可以很快地理解和吸收,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傳統教學中在實操前要先有老師進行演示,因為教學時間的限制,老師一般只能演示一遍操作項目,而這一遍實操后學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實操步驟和注意事項,只是對實操有一個初步的感觀認識;如果這時讓學生進行操作,一定是錯誤百出,老師還要再次進行講解操作,既增加了老師的勞動強度,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得還不快。而在精品資源共享課中,有很多的實操教學錄像這類資源,這樣老師操作完一遍后,就可以讓學生觀看教學錄像,讓他們來回想老師是如何操作的,這樣邊看邊做,學生就會在實際的操作中快速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并且可以通過反復地觀看錄像,相互討論查找自身的不足,從而進一步規范操作動作,提高操作速度。
同時我們有一些操作項目由于場地、車輛、耗材、安全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操作。例如燃油系統低壓油路燃油壓力的測試,由于車輛有限,不可能讓所有學生都進行實操練習,期間還要排放燃油,存在不安全因素。那么在傳統教學中,就只能是由老師操作一遍給學生看看,或者干脆不操作只是講一講就完了,這樣學生當時可能記住,但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忘記,沒有達到教學目的。而在精品資源共享課里我們可以運用演示/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實習)系統,讓學生在網上通過燃油壓力測試的虛擬/仿真訓練,查找不足,熟悉步驟和相關安全注意事項,等熟練以后再到實車上去操作,就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
在課后的學習中,傳統教學一般通過老師留的作業,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和理解消化,這種形式的復習很難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際容易脫鉤,而在精品資源共享課中的案例庫提供了很多用于課外拓展學習的案例,其中有很多是來自企業的真實案例,通過對這些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案例的學習,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一些知識點還沒有理解,或者需要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學生不用像過去那樣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可以直接通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平臺,到專題庫中搜索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自學,還可以將老師上課用到的課件、教學錄像等資源找出來進行復習和回顧,或者到網上進行搜索,并且也可以與老師進行在線的交流、討論,有了精品資源共享課,我們復習自學起來就容易多了。這樣老師可以不用留課后作業,但是要要求學生必須在完成復習后,進入在線自測/考試系統,完成相關測試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
由此可見,精品資源共享課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如何運用好精品資源共享課,需要我們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不斷摸索,通過精品資源共享課在一體化教學中的應用, 能把課講得更清楚,能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愿在課外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
省級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汽車類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及應用研究》 項目編號:JG2014020254
注釋
① 滕厚雷.大班教學模式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研究.韶關學院學報,2014(1).
篇7
[關鍵詞]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2)06-0080-06
一、引言
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的共享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與精品視頻公開課共同構成國家精品開放課程,是“十二五”期間實施的“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間實施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繼承與發展。因此,在新一輪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過程中,一方面需要處理好它與原精品課程建設之間的繼承關系,做好它們之間的銜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設成果,避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根據時展的需要在原精品課程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與創新,避免課程重復建設,解決已有精品課程在建設中存在的實效性不夠、參與度不高、示范性不強、影響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問題。更為關鍵的是能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引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之目標。
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精品資源共享課以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為重點。以課程資源系統、豐富和適合網絡傳播為基本目標。經過國家、省、校三級建設,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網絡教育多層次、多類型的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體系,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課程教學資源。文件對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明確提出了四個方面要求:
第一。團隊要求。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要求有一支結構合理且包括專業教師和教育技術骨干的教學團隊,帶頭人應該具有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主持團隊建設。
第二,內容要求。精品資源共享課內容,要求涵蓋課程相應領域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等特征,適合網上公開使用。
第三,資源要求。精品資源共享課資源,要求結合實際教學需要,以服務課程教與學為重點,以課程資源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為基本要求,以資源豐富、充分開放與共享為基本目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適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
第四,技術要求。精品資源共享課在技術上,要求利用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設具有教、學兼備和互動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課程共享系統。保證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和課程結構及數據的標準性,向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便捷的教育資源網絡共享服務。
按精品資源共享課四個方面的建設要求,經過“十二五”期間的系統建設。必將形成一批示范性強、影響力大、參與性廣。能夠滿足在校生和社會學習者需求,并能養成全民學習意識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三、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
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踐行新的教育理念,認識學習型社會和信息時代背景,采用“銜接一轉型一升級一創新”的建設策略,才能滿足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要求并達到相應的目標。
(一)銜接——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基礎
“銜接”即后一事物與前一事物互相連接之意。“十一五”期間建設的精品課程。秉承了“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五個一流的建設標準,無論是在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方面,還是在促進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家精品課程已成為我國高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過程中。注重與原有精品課程相銜接。既能繼承已有精品課程的建設成果,又能避免重復建設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實際上,《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明確指出,2012年和2013年將重點開展將原有的3000余門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工作,從2013年起,適應新需求,結合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和教學改革成果,再建設一批新的課程。這一決定,從政策上保障了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與原有精品課程的有效銜接。它至少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實現:
第一,原精品課程的建設團隊,是在“一流的教師隊伍”要求下組建的,課程負責人也同樣較高要求,通過原有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這支隊伍有著豐富的課程建設經驗和先進的教學理念,仍然是新一輪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主力軍。
第二,原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學內容”的要求設計的,課程內容反映了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時也要求處理好經典與現代的關系。原精品課程內容基本涵蓋了課程相應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內容。這些內容及其要求,也是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內容建設的要求。
第三,原精品課程要求課程教學采用“一流的教學方法”,重視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靈活運用多種合適的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通過研究性學習來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發展。經過多年的精品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已經開始從“接受型”向“探究型”轉變,特別是“啟發式”、“討論式”、“案例研究”、“問題解決”、“游戲競賽”和“現場參觀”六種教學方法改進得最快。伴隨方法改革的同時,以“第二課堂”、“小組學習”、“社會實踐”和“參與科研”的四種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展最快。這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同樣也在新一輪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中得到強調。
第四,原精品課程的教學資源,一般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點難點指導、作業、參考資料目錄等基本資源;包括案例庫、專題講座庫、素材資源庫、試題庫系統、作業系統等拓展資源,還包括部分課堂教學實錄。按照精品課程資源建設要求完成的高質量教學資源,通過規范化、格式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資源共享課之中,滿足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建設的部分要求。
(二)轉型——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核心
所謂“轉型”,是指事物的結構形態、運轉模型和人們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過程。盡管精品課程將多方面建設成果可以整合到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之中,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并不是對原精品課程的重復。因而,在進行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中。除注重與原精品課程銜接外。更要關注轉型與升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轉型主要是在觀念上的轉變。從精品課程走向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涉及課程建設效用、資源建設思路和服務面向等多方面的轉型。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務面向的轉型。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要求課程服務對象從服務教師向服務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學習者方向轉型。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服務對象從以教師為主,轉向服務學生和教師,這種服務面向的轉型,是新教育教學理念的體現,也是高校對自己辦學中心反思的結果。目前,高校教師權威、學術至上的觀點普遍存在,服務面向的改變,實質上是要求改變目前教學中師生地位關系。踐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是對傳統教學中教師中心和教師權威理念的革新。同時,這種轉變,也是落實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目標、擴大課程共享范圍、增加課程的受益面的體現,是精品課程建設有效性的關鍵。新一輪的精品資源共享課,不再只是方便教師的教學,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秀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地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更為重要的是,服務面向的轉變是真正落實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大學精神。也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真正目的。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還要求服務面向擴展至社會學習者。這個轉型,是高校服務地方功能的體現,也是高校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需要。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理念已深得人心。關于知識的建構性、社會性、復雜性等知識新觀念也逐步被社會所接受。人們已逐漸意識到大學學習不是人生終結性的學習,只不過是人生學習中的一個階段性環節,為滿足工作需求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需求才是終身學習的根本性任務。隨著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社會的概念不斷浮出,創建學習型社區的實踐逐步展開,對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服務也提出了新的需求。開放高校精品資源共享課,不僅可以滿足社會學習者實現終身學習的愿望,滿足學習型社區對學習資源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高校服務社會的應盡的義務。開放高校精品資源共享課,以課程為載體,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對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升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關鍵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服務面向的轉型,特別是面向社會學習者的開放,要求課程建設者在進行課程建設時要考慮在校生、社會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及這些群體的學習特征等因素。為此,必須對原精品課程中的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體系、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資源、課程傳播與開發技術等進行升級改造,才能達到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要求。
首先,精品資源共享課課程的目標制定。須滿足在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在課程目標設計上,需要從注重學科邏輯,培養在校生的學科理論素養和系統性知識的基礎上,升級到既注重培養在校生的系統學科理論知識,又注重培養社會學習者需要的問題解決能力,且通過在校生與社會學習者的雙向互動,使在校生與社會學習者實現知識與能力并舉的一體化培養目標。同時,在未來全民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背景下,還必須將終身學習的意識、習慣、方法、技能及協作精神等列入課程學習目標之中。
其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內容建設,不僅要求內容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系統性,課程內容涵蓋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時要求處理好經典與現代的關系;還要求具有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課程內容涵蓋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內容,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時要求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特別是要增加原精品課程中薄弱的實踐教學內容,構建實踐內容體系,增加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再次,必須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升級。自精品課程建設以來。在“一流教學方法”的要求下,我國高校課堂中的教學方法與組織形式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精品資源共享課中服務面向的轉型,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強化學習者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以及終身學習意識、習慣、方法、技能、協作精神等成為課程建設的新的要求。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打破由教師構建學生知識體系、以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思路,倡導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如理論學習、模擬實踐、集體辯論、小組討論、個人演講與答辯、角色扮演、小組合作、同伴教學、作業點評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性,發展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課堂教學應崇尚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和教師指導教與學結合的模式:增加課堂互動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學習過程,采用綜合評價:降低標準與規范要求,注重教學效果;采用參與式、啟發式、研究性和情境模擬等教學方法,協調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之間的關系。在當前信息技術教育背景下,要特別強化學生在線學習、移動學習方法與觀念,真正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有效教學方式,真正產生高效互動、有魅力的課堂與學習環境。
最后,必須以教學資源的升級作為本次精品資源共享課升級的核心。本輪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建設,包括基礎資源和拓展資源兩部分(見表1),其中。基本資源指能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是反映教學活動必需的資源:拓展資源意味著所建設的教學精品課程資源能反映課程的特點,應用于各教學與學習環節,支持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較為成熟的多樣性、交互性輔助資源。同時,無論是基礎資源。還是拓展資源。其內容之間還包含著一定的邏輯關聯,而非單獨地堆砌。例如。在拓展資源中增加了學科專業知識檢索系統。這就要求課程的教學內容需要按知識點進行整理,在線自測、試題庫系統與考試系統中的內容。應與知識點間建立對應關系。訓練系統不只是整體訓練一門課程的所有知識。而能分別對每個知識點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并能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反饋和評價,這樣才能確保學習者的學習成效。
為了保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有效開發和普及共享,本次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對基本資源、拓展資源和資源提交都做出了明確的技術和模范化要求。
第一,對于基礎資源,要求做到結構化,按照課程概要、教學單元、教學資源,或按照課程概要、課程模塊、教學單元和教學資源來組織,如圖1所示。其中,課程模塊由模塊概要、教學單元集合、模塊作業等構成,可理解為課程的章節;教學單元包含一系列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可以是學習指導、演示文稿、教學錄像、作業,試卷、實驗/實訓/實習資源等,教學資源可相對獨立,可以被單獨使用。
第二,本次精品資源共享課對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演示文稿、教學錄像、教學案例、例題、作業/試卷、實驗/實訓/實習資源、文獻資源、常見問題、教學課件(網頁型課件、nash課件)、媒體素材(文本素材、圖形,圖像素材、音頻素材、視頻素材、動畫素材)等基本資源的格式、內涵和技術也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同時提出了必須達到的要求(必選項)和建議達到的要求(可選項)。表2是對“網頁型課件資源的要求與建設”樣例。
第三,本次精品資源共享課對基本資源的元數據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如表3所示。元數據是指描述數據及其環境的數據。元數據能提供基于用戶的信息。能支持系統對數據的管理和維護。
拓展資源時,應在技術上遵循以下要求:(1)拓展資源中涉及的媒體素材、教學課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資源建設技術要求:(2)數據存儲須采用關系數據庫,數據訪問須進行嚴格的授權保護;(3)提供統一的應用程序接口、數據導入導出接口及其說明文檔;(4)技術架構須采用分層設計理念;(5)界面設計要盡可能的便于用戶操作;(6)按照協議約定提供相應的開發及技術文檔。
第四,在資源提交方面,要求基本資源必須符合標準并填寫元數據,拓展資源中的網絡課程打包應符合“CELTS-9.1”內容包裝信息模型或“SCORM 1.3”標準側。其中,“CELTS-9.1”內容包裝信息模型是遠程教育技術標準體系中學習資源的標準,該標準模型為學習資源定義了一種標準的數據結構,并且綁定足夠的描述信息,以便于學習資源的快速檢索、有效的共享和交換。SCORM(Sharable Content Obi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內容對象參考模型)是在已有的網絡教育技術標準(IMS、AICC、IEEELTSC等)的基礎上建立的具有可訪問性、協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SCORM標準具有學習內容的可重用性、詳細的學習記錄跟蹤、豐富的學習路徑設計、多重目標的設定、多種學習交互方式、課件跨平臺使用和多種媒體資源的整合等特點。對于數字內容教材的制作、內容開發提供一套共通的規范。遵照這些標準的教學資源,能實現教學資源的易用性、可重用性、共享性等。
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進行如此細致的技術規范要求,一方面解決上一輪精品課程建設中部分課程因資源開放程度不高、共享性不夠、使用不便、規范性不強、兼容性差等問題,致使課程實效性不強,影響力不大,使用率低;另一方面,詳細的技術規范,能方便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共同建構資源。提高師生與社會學習者課程共建共享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升級后的精品資源共享課資源,能實現面向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充分開放的要求。達到了為學習者構建有效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目標,并且保證了最終的云共享技術的要求。
(四)創新——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動力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它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新;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精品資源共享課中的創新主要是指更新和改變之意。精品課程建設已持續多年,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如何超越和突破原有課程建設模式,形成持續建設的動力,除進行服務面向的轉型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資源、課程開發技術等升級外,還必須尋求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術,不斷創新,使精品資源共享課達到新的高度,形成特色。本文認為從課程文化和技術的視角來進行課程建設思路的創新是可行的路徑。
1.從課程文化視角創新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
高等院校具有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職能主要是通過課程的實施來實現的舊。精品資源共享課。把課程從學校擴展到社會,從面對面教學方式,擴展到遠程教育方式,使得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承載文化與傳播文化的功能十分巨大。影響面廣,對推進文化傳承起著重要作用。精品資源共享課既有傳統教育課程的文化特征,同時兼具遠程教育課程文化特征。理解課程文化是系統地探究和改革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觀念及教室里實際呈現出來的課程的一種途徑,是提高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根本。
課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會對下一代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對人類文化的選擇、整理和提煉而形成的一種課程觀念和課程活動形式。課程文化是從價值觀的角度審視課程,是對課程深層結構的理性思考。課程文化隱性或顯性地體現在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師生關系等方面。課程文化不僅支配著人們的課程行為。并且還在心理層面以相對獨立和穩定的方式。促成或阻礙著外在的課程意識的形成、變革、傳播和吸收。課程文化決定著關于學習者、教師、內容、情境、規劃與評價的假設,如精品資源共享課的遠程教育課程文化,受個別式、自主式、開放式和技術式的教育模式特征的影響,使其具有知識積累、能力培養與素質提升相結合的課程目標文化;認知性、實踐性、情感性與經驗性相結合的課程內容文化;紙質、音像、網絡多種載體相結合,共建共享的課程資源文化;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與教師導學相結合的課程實施文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文化等。探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傳統教育課程文化和遠程教育課程文化特征,一定能夠給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帶來新啟示,產生新的途徑,形成新特色。
2.從技術運用視角創新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
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是精品資源共享課賴以建設的基礎,是實現面向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充分開放的前提條件。為增加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普適性,為在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構建一個有效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創新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十分重要。在本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技術的保障方面要求利用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設具有教、學兼備和互動交流等功能的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共享系統,集中展示國家精品開放課程,面向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網絡共享服務,并與國內教育網站以及國內主流門戶網站合作。通過接入和鏡像等方式,借助各方優勢,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廣泛傳播,服務于學習型社會建設。
云計算既是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更是一種新的信息服務模式。云計算盡管有多種定義,但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云計算定義更符合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所遵循滿足學習者需要的理念。該定義認為,云計算是一個模型,這個模式使得用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據需求。方便地通過網絡訪問可配置的共享的計算資源庫(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和服務等),而這些資源以最小化的管理和交互成本來快速供應和釋放。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成熟與運用,帶來了網絡架構從客戶端一服務器服務模式向云服務模式的轉變。云計算提供的三個層次的服務理念: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以及云存儲技術,將在未來會徹底改變互聯網運營和服務模式。“教育云”將會成為未來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架構,包括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計算資源,經虛擬化之后,會向教育機構、教育從業人員和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云服務。借助基礎云服務平臺、教育資源云和教育管理云,精品資源共享課將能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之目標,全面實現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之夢想。
基于Web2.0技術與核心理念的各種軟件。如博客、Wik-i、SNS等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支持微內容的創建、存儲、傳遞、維護與管理。使得增強精品資源共享課的互動交流性成為可能。同時,隨著手機、Pad和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移動學習的逐漸普及,移動學習所具有的學習形式的移動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的微型化、學習時間的碎片化、學習技術的融合性等,都將成為支持精品資源共享課創新學習模式的新途徑。因而,在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中。一方面,充分考慮這些新技術的學習功能,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社會性等特征,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創造新的學習模式;另一方面,結合這些新媒體特性,開發相應的適合移動媒體的學習資源,充分利用其廣泛性、靈活性、個性化等特性,實現泛在學習的目標。
四、結語
作為“十二五”期間實施的“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精品資源共享課,是對“十一五”期間實施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繼承與發展。在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到內涵建設的轉型時期,本科教學質量成為今天熱點話題。關注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學習效果、關注學生健康成長,將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篇8
一、市場營銷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基本思路
(一)市場管梢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特色介紹
通過講授產品市場營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發展動態的講授和研究,使學生把握市場營銷觀念及理論的演變和新發展;并對市場營銷理論和實踐中的某些新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市場營銷實踐現狀及其案例分析,了解和借鑒市場營銷現實,加強感性認識;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已有的案例庫資料的基礎上追蹤典型案例農產品市場營銷的新發展,通過對其不斷完善篩選形成案例庫更新;同時選擇具有一定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新案例引人課堂。運用音像案例的觀摩、文本案例的分析討論、模擬性案例的操作來進行教學。
初步運用農產品市場營銷理論解決企業在農產品營銷中的某些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實際調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對企業的農產品營銷活動進行實際的調查、分析、診斷,并提出農產品市場營銷改進方案。
(二)農產品市場營梢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創新性
農產品市場營銷是市場營銷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成為既具備市場營銷專業知識又兼有營銷業務能力,既懂營銷技術又懂營銷管理基本知識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使受教學生能夠掌握國內外主要產品的供求狀況、區域分布以及營銷特性,了解國內外營銷理論研究中的前沿熱點。能夠運用市場營銷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企業市場營銷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成為具有創新性、實踐能力以及開拓精神的實用型人才,為未來參加市場營銷管理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二、市場營梢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筆者總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教學模式:一、二、三、四、五的教學模式,即貫穿一條主線、實施兩個教學方法、把握三個重點、聯系四個實際、抓好五個環節。
(一)貫穿一條主線,著重強調在教學中要強調產品市場營銷的思路、觀念、思想和理念,特別是強調一個“度”的把握;
(二)實施兩個教學方法,一是案例教學,一是互動教學;
(三)把握三個重點,即:營銷環境分析、市場調研與預測、4PS的分析;
(四)聯系四個實際:國內外實際、企業成功實際、學校實際、個人成功實際;
(五)抓好五個環節:筆記、作業、討論、論文、演講。
案例分析與情景模擬式教學:結合國內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市場營銷案例進行課堂教學,促使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激起其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嘗試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間題的能力。
互動啟發式教學:以問題為導向,開啟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聽課興趣,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并通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考、表達等能力和團隊精神。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為使學生能夠將所學農產品市場營銷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同時拓展學生的就業面,學校鼓勵有條件的在校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創業,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創新教育,提倡創新精神。
三、市場營銷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資源特色
(一)以培養綜合管理技能為主線,建立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
在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過程中使整個農產品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內容以這種綜合管理技能為主線進行設計。使學生掌握兩大基礎。一是農產品市場營銷基礎能力,包括農產品市場營銷基本理論和職能的掌握,農產品市場營銷實踐者素質和技能的提升。二是發展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手段的掌握。
培養學生六大關鍵能力。按照市場營銷綜合管理的需要,本課程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六大關鍵能力,即環境分析能力、市場調研能力、市場預測能力、4PS分析能力、相關農產品市場營銷能力、國際市場營銷能力。在本課程中,在介紹六大職能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重點放在農產品市場營銷所需的實用技能上。這部分是本課程的主體與重心。
(二)課程建設的主要步賺
1.精品視頻資源共享課的要求進行本課程的建設,同時引進、補充新的課程組成,優化課程組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
2.修訂和完善配套教材建設,特別是要出版實踐性教材,完善教學文件的管理。建立齊全的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習題集、講義、試題庫等教學資料,輸人計算機進行管理。制作或完善本課程的多媒體課件、資料庫、模擬實驗等。
3.補充和完善網絡教學資源,在網站中建立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平臺,開展在線討論和教學,并提供大童的課外閱讀材料,供學生自學。
總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改變過去“課程單一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融合和知識復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識轉換與遷移能力、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營銷經營決策能力。按照建立國家、省廳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要求,系統扎實地對市場營銷建設課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整合,提高學生場營銷的實驗實踐能力。學會用市場營銷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企業、產品市場營銷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畢業后成功地走上社會參加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9
關鍵詞: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8-0050-03
教育資源共享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也指出“國家鼓勵高等學校之間實行優勢互補,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率”。李嵐清同志也曾提出“各高校相對獨立,但資源共享”。[1]但在實體大學之間,即便是處于大學城內的大學,由于資源共享的意識不強、缺乏統一協調機制、利益沖突導致動力不足等原因使得教育資源的共享層次不深、質量欠缺。
“世界大學城”空間是依據六度分割理論,集遠程管理、即時通訊、視頻直播、遠程教學、數字化圖書館等功能的云計算遠程教育互助平臺,是一個跨學校、跨地區的開放式教育和學習平臺。作為一個具有開放性的虛擬教育云平臺,它有效地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
一、“世界大學城”共享的教育資源分析
1.教育資源的概念
廣義上來說,教育資源是指為教育提供的人、財、物總稱。大體包括五個方面:學生資源、教育資源、財力資源、物質資源及無形資源。狹義上來看,教育資源指師資、課程、圖書資料、實驗基地、校園環境、公共服務、校園文化等教學資源。[2]
而作為社會資源之一的教育資源又可看作是包括自有教育活動和教育歷史以來,在長期的文明進化和教育實踐中所創造積累的教育知識、教育經驗、教育技能、教育資產、教育費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設施以及教育領域內外人際關系的總和。
2.在“世界大學城”可共享的教育資源
為了便于探討教育資源在“世界大學城”的共享問題,不妨將教育資源分為三大類:硬件資源、軟件資源、信息資源。硬件資源包括教室、實訓實驗室、體育運動場館場所、儀器設備等;軟件資源指在教育過程中對硬件資源的使用和開發所顯示出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包括師資力量、專業分類、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3]信息資源參照教育部頒布的《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CELTS-31)包括媒體素材、試題、試卷、課件、案例、文獻資料、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網絡課程等。
“世界大學城”是依托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特別是以云計算為特征的網絡技術發展而來,基于個人空間為基礎,院校機構為平臺、網絡交互學習為重點的“人人建設、人人受益”的資源共建共享型網絡教育學習服務平臺,是一座虛擬的“大學城”。所以在“世界大學城”可共享的教育資源主要集中于軟件資源和信息資源。
具體來說,“世界大學城”共享的資源有:課件類(教學文檔、課堂演示型課件、多媒體交互式課件)、專業學習空間(網絡課程、專題學習)、多媒體視頻材料、行業企業和名師名家的實踐案例、電子期刊出版物、協作交流的群組討論工具等。
二、用“SWOT”分析法對“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的環境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種綜合分析法,綜合考慮組織內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評價的方法。其中,S指組織內部的優勢(strengths);W指組織內部的劣勢(weakness);O指外部環境機會(opportunity);T指外部環境的威脅(threat)。
如果我們把“世界大學城”看成一個機構、一個組織的話,那么利用SWOT分析法可以分析:
1.“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的優勢(S因素)
入駐“世界大學城”的高校層次多樣,既有綜合性大學,又有專科性大學,還有為數眾多的高職高專;既有研究型、教學型大學,又有應用型高校;既有中央、地方、省部屬等公立高校,又有各種社會力量辦學高校。高校層次的多樣性意味著共享教育資源的多樣性。
2.“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的劣勢(W因素)
“世界大學城”作為一個教育平臺,其行為更多的是一種自發、自覺,有些資源可能今天還在平臺內,到了明天就被撤銷,隨意性比較大。當然,“世界大學城”可以建立資源庫和資源共享的機制。
3.“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的機會(O因素)
“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的機會一是“全球化”趨勢,“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改變,一種開放、合作、交流、共享的思維。在教育領域的啟示就是要打破學校之間界限,努力實現資源共享。二是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這種需求不是量的需求,而是質的需求,但所謂“好大學、名牌大學”畢竟是稀缺資源,怎么才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呢?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就成為一種選擇。三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資源的利用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可以共享。
4.“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的威脅(T因素)
“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的外部威脅主要是高等學校之間的競爭意識強烈,很多高校的資源不愿意拿到平臺上來共享,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總而言之,“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的環境是優勢大于劣勢,機會多于威脅。
三、“世界大學城”平臺中教育資源共享的意義
1.“世界大學城”平臺中教育資源共享符合無邊界高等教育理論
無邊界高等教育指的是一種開放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產業化以及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推動下,高等教育活動跨越傳統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機構、空間上的邊界而進行的交流與溝通。[4]
無邊界高等教育理論一個基本特點是課程的流動性,課程的流動性完全符合共享概念,尤其在“世界大學城”的框架下,這種流動性更加便利,也帶來了學習成本的低價化和學習方式的開放性。
無邊界高等教育理論作為一種交流、開放、溝通、合作的教育理念,實際上就是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為所有愿意學習者提供資源。無邊界高等教育理論非常重視現代信息與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而這恰恰是“世界大學城”平臺的特長。
2.資源共享的集群效應可降低教育成本
集群理論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一種西方經濟理論,它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機構的集合群體,集群的優勢在于它可以互補而促進共享。[5]
“世界大學城”這個網絡化平臺有利于各種教育資源的收集、整合、優化,類似的產生了集群效應。在這個平臺中的個人也好,院校也好都可以在這個集聚區內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共享,而且由于網絡平臺的特點,并不會由于你的使用而減少他人的使用,這就產生了正的外部性經濟利益。從經濟上來說,正的外部性降低了經濟活動的生產成本,增加了消費者的效用。所以,“世界大學城”對資源共享而產生的集群效應可以降低教育成本。
3.資源共享可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多元化的發展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
在“世界大學城”這個無地理邊界的虛擬城市里,通過群組討論中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交際,促進了不同校園文化的交融、碰撞和整合,加強了文化了解和文化認同。與此同時,不同類型、不同高校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也為校園文化交叉與融合的實現提供了具有很大潛力的平臺。
4.資源共享對課程教學的推動
“世界大學城”空間是一個透明度極高的網絡平臺,其內容公開,除了共享資源的豐富性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互動性。這種互動性一方面基于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空間里,可以分門別類地聚集自己的學習資源,如果有疑問可以通過空間留言或者發私信與教師交流。另一方面,老師可以通過自己的空間建設課程資源,解答學生問題,指導學生學習等。這兩者都有賴于資源庫的建設,不論是老師的教學資源,還是學生的學習資源。
所以,我們常說在空間里建設或者說在建空間,很多時候就是在建設空間的資源庫,有文字、圖片、視頻、動畫。那么我們建設這些空間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用于教學、用于學習。如何在這樣的空間教學背景下,在教學時有效地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呢,這就要求老師對課程教學要有創新、有改進。自己建設的資源可以拿出去給別人共用,別人的資源你也可以收集起來為我所用,換句話說,資源的共享推動了課程教學的改革。
5.資源共享對學生學習的促進
資源共享的最終目的和最終落腳點是在學習者,在高校來說就是學生。梅貽琦先生曾經講過一句傳世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見師資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通過資源的共享、群組的交流互動,教師的水平可以得到整體提高,必然對學生學習具有促進作用。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在一個封閉性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容易固步自封,優秀的學生不愿意將自己好的學習方法、學習經驗、學習資源給大家分享。這樣,他可以保持自己學習的領先地位。但在“世界大學城”資源共享的氛圍內,學生如果不交流,使自己處于封閉狀態反而會落后。
在筆者所在學校,大部分學生進入“世界大學城”是想拓寬知識面,獲得多學科知識,成為復合型人才。也就是說,通過教育資源的共享,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充分接觸到不同學校的校園文化、不同學科專業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或者可以說是“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的真正要義。
四、教育資源共享的四個層次
一是素材類教學資源,主要分類:媒體素材、試題、試卷、文獻資料、課件、案例、常見問題解答和資源目錄索引;二是網絡課程資源;三是資源的評價;四是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的開發。在這四個層次中,網絡課程和素材類教學資源是基礎,是需要規范的重點和核心;而第三個層次是對資源的評價與篩選,需要對評價的標準進行必要的規范;第四個層次是工具層次的建設,網絡課程和素材類資源的具體內容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對應的管理系統必須適應這種形式的變化,充分利用它們的特色。
教育資源的共享,不論是虛擬空間,還是實體大學,應該說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世界大學城”借助于它的網絡云技術在虛擬大學的資源共享中走在前面。但換個角度來看,我們要共享資源,這個資源從何而來呢?我們在關注共享的時候,是否要想想共建,否則資源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共享也就成為空談。
參考文獻:
[1]張小良,唐安國.獨立與共享:大學城的運行目標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02(5).
[2]孟永紅.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的機制構建[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3]葉志堅,華敏.大學城距離“共享”還有多遠――對某大學城教育資源使用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4(4):15-18.
篇10
關鍵詞:《中醫診斷學》;網絡資源共享;自主學習
《中醫診斷學》授課對象為大一第二學期學生,學生剛接觸醫學、接觸大學的學習方式,在學習方法、內容上存在一些迷茫、不知所措的情況。美國未來學家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并不是指那些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主學習的人。所以《中醫診斷學》授課教師應有意識地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就是其中一種主要的教學方法。河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診斷學》科為河南省重點學科,于2014年獲批建設河南省《中醫診斷學》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在利用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取得一些成效。
1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概述及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可獲得的網絡資源迅速增多,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也成為必然選擇[2]。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是指利用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傳播和網絡軟件管理的信息資源,把網絡資源通過一個公共平臺共享給大家。隨著數字化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已成為新時期教學的主要載體之一,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計算機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尤其在高等院校,建立了互聯網、局域網、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云教室等,已具備基本的網絡教學環境。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四診信息化實驗室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建的《中醫診斷學》數字課程平臺是中醫學專業首個數字課程平臺[3]。該平臺建設旨在接軌當今國際醫學教育標準,滿足現代學習者個性化、自主性和實踐性的各項要求。河南中醫藥大學各級領導非常重視校園信息化建設,經過幾年建設目前無線網絡覆蓋整個校區,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搜索自己所需的教學資源。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在此背景下應時而生,其為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些硬件的建立提供了一種學生與教師網上交流互動的環境,為教學的現代化、網絡化和及時化提供了可能,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真正實現了現代教學在時間、空間、內容、資源上的完全開放、共享和共用。所以高等院校網絡教學共享平臺的建設已經成為目前高校信息化校園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構建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也成為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互聯網+時代,只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設資源庫管理平臺,才能匯集展示中醫經典課程等視頻教學資源,讓學生可以在課下、課外進行自主學習,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目的[4]。
2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優勢
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通過該模式的教學是在原來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采用更多元化教學模式,通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融合,將文本、圖形、聲音、動畫及視頻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全面支持包括課件制作與、教學組織、學習支持和教學評價等全教學過程,整合教學的組織管理、網絡教學資源庫及其管理系統,從而最終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網上教學支撐環境。與傳統課堂教學比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教學優勢如下。
2.1有利于轉變教學模式
既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主要為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知識主要靠教師進行灌輸的,即“灌注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只有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一間教室,但是缺少教學手段、教學工具和實施載體。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則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主張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教師地位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復雜的真實問題的環境,激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求教師給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可以通過獨立探究、合作學習、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方式來展開他們的自主學習。我們認為,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僅包括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而且應增加學生的自我控制學習能力。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創建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的理想的學習環境。由學習者(學生)通過網下的協作、討論、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并且借助網上的信息資源來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構架。教師的角色不僅是學生知識的灌輸者,更應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促進者,還應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網絡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主要通過自主方式進行學習,這種形式更加符合“以學生為本”的先進教學理念。因此在高等院校深化教學改革中,教師更應該主動轉變觀念,主動實踐網絡教學。
2.2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網絡教學平臺,具有信息量大,信息傳遞快捷,交互性強的特點,可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將得到更充分體現。在網絡課堂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中,不但注重教師的教學,而且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才能夠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都調動起來。比如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中,教學內容的選擇、圖片選擇、幻燈版式等,制作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得到發揮;再比如,老師提供大量的、復雜的信息,學生要面對這些復雜的信息,他們利用網絡獲取需要信息,進而獲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完成既定的目標和任務。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需要采取一種新的學習風格、新的認識加工策略,以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適合個性化學習,給學生更多的管理自己學習的機會。教師只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輔導。這一過程既能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又能培養學生探索合作的精神。
2.3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網絡教學平臺中多媒體技術內容多為字符、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教學媒體,這些媒體的有機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貼近受眾,傳播方式更多樣;現代網絡技術的多向功能,為教師教與學生學等各方人群、多種交流方式提供了有利條件。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中網絡為評價與監控學生學習提供了強有力支持。由上可知,網絡教學會給高等院校教育帶來嶄新的變化,而開展網絡教學是現代高等院校教學的必然選擇,這也是大規模網絡公開課/慕課教學正在興起的根本原因。
3《中醫診斷學》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內容
《中醫診斷學》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以校園網為依托,由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組成。基本資源內容包括:課程簡介、教師基本信息、各類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考核方式、重點難點指導、課后作業、參考資料目錄、全程教學錄像等,其設置主要以課本為主體,便于學生及愛好者自學及課后鞏固復習,可以滿足學生的日常學習。拓展資源包括案例庫、專題講座庫、素材資源庫、學科專業知識檢索系統、演示/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實習)系統、試題庫系統、作業系統、在線自測/考試系統等。拓展資源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在學好課本的基礎上在深度及廣度上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3.1基本資源內容
課程簡介主要包括該課程名稱、學時和學分、課程性質、地位、主要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標等;教師基本信息包括該課程的課程負責人、教學團隊主要成員、主講教師(包括實驗實習指導教師)基本情況介紹,參與教學課題、獲得教學成果及聯系方式等;各類教學大綱包括各種學制(本科各專業、專升本、專科等)以章節為單位的知識點、學習要求和學習重點、難點、課時分配等;教學日歷(或教學計劃)包括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任務分解、進度安排;考核方式包括考試的主要內容,課程考核方式和計分方法,基本信息知識點分布,各章節的分數分布等;重點難點指導指本課程每章節的學習要求、學習難點、學習特點,并對如何掌握本課程重難點給出指導性意見;課后作業是在每一章節后,緊扣大綱要求及執業醫師的考試要點,設置一定的題目,供自學和自測用;參考資料目錄包括課程教材(包括作者、書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內容)及教學參考書,有條件的還可提供電子版教材;教學視頻:學科每個老師分別布置不同章節,在掌握大綱的基礎上,設計教學PPT,設計教學方法等,錄制課堂授課的實況錄像,幫助理解教學內容。
3.2拓展資源
案例(素材)庫、習題庫、試題庫等是指能夠提供、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研討的案例或素材;或根據教學目標,為每個教學單元配備的作業題、討論題及思考題;或提供各類試題,要求具有指導性意義,最終使學生了解課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專題講座庫:動態補充講座庫內容。如:學科視頻公開課、中醫診斷分會專家交流內容等,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后期加工和制作,放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共享與交流。素材資源庫:搜集臨床典型的資料進行拍攝。如《中醫診斷學》中中醫望診信息的采集,學生更形象、更直觀、更具體地認識病理的特征,有利于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考資料及網絡資源鏈接部分,計劃設計包含開放性的相關知識網站、精品課程網站等,方便學生查找。設立拓展資源的目的是拓寬使用平臺學生的學習渠道,滿足各種水平學生的學習要求,增加其學習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效果。總之,我們希望通過結合《中醫診斷學》課程特點,構建《中醫診斷學》網絡教學平臺。該網絡教學平臺能夠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利于促進在校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全面推進高校學生素質教育一種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王飛,章瑩,劉燕平.《中醫診斷學》“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教學實踐之體會[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1):156-157.
[2]車艷云.基于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CLIL英語教學模式探究[J].亞太教育,2015(32):229-230.
[3]李福鳳,燕海霞,郝一鳴,等.《中醫診斷學》數字課程平臺的建設與體會[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7(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