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6: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色金屬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有色金屬; ERP; 解決方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27
[中圖分類號] F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07- 0058- 0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環境日益復雜、企業競爭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有色金屬企業紛紛上馬ERP項目,希望借助ERP加速企業內部的管理流程改造、組織產品結構調整和生產經營優化升級,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但是,基于制造業起家的ERP軟件在國內有色金屬行業的應用還處在起步階段,特別是關于如何解決有色金屬多金屬計價的問題尚無成熟的解決方案。本文針對有色金屬行業特色,提出了一種基于ERP系統的多金屬計價解決方案。
有色金屬礦產多為多金屬伴生,企業在對外采購和銷售的過程中,對某一金屬礦產的價值計算都是以該礦產所含的各種貴金屬(以下稱有價金屬元素)的含量(含量無法直觀看見和計量,可以通過測量品位根據實物數量計算出來)作為結算的依據,例如:銅精礦的結算以銅精礦含銅、含金、含銀的量為結算依據,統一以當天交易網公布的結算價結算。
同時,在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中,一般以某一金屬礦產的各有價金屬元素的含量作為成本歸集的根本,將生產所發生的各項原料、輔料、燃料、人力等費用分攤到有價金屬元素中,而不是單一金屬礦產的實物量中。例如選礦廠在浮選銅精礦的時候,將材料和人工等費用分攤到銅精礦含銅、含金、含銀中,而不是歸集到銅精礦中。相似的,冶煉廠煉造粗銅將費用分攤到粗銅含銅、含金、含銀中,電解車間電解銅將費用分攤到電解銅含銅、含金、含銀中。
針對這一核算方式,ERP系統方案的設計既要考慮如何滿足有色金屬企業對有色金屬的實物量進行控制,又要考慮滿足其對有色金屬所含各種伴生有價金屬元素的控制。而在一般的ERP系統中,金屬物料實物量與其所含有價金屬元素的含量是分別獨立存在的數據,如何設計一種數據關聯處理機制,讓兩者在物料出入庫、生產投入與產出、采購和銷售的財務結算等過程中實現物流的統一和財務結算的拆分,將是整個方案的關鍵。而這種數據關聯處理機制的建立是以一套適合有色金屬行業的物料編碼體系作為前提的。
首先來看一種最普遍的ERP物料編碼方式,根據品位來編碼(如鋼鐵、煤炭行業)。在有色金屬行業中就是以下情況(以銅精礦為例):
銅精礦含銅5.92% 101001
銅精礦含銅5.81% 101002
銅精礦含銅6.10% 101003
……
銅精礦含銅X.XX% 101×××
現實中銅精礦含銅品位將會是保留到小數點后4~6位,那么只要品位變化,則意味著要產生新編碼,那么這樣的編碼體系維護量極大,而且編碼冗余,重復使用率低。請注意,以上是根據單一品位來編碼,如果還要考慮含金、含銀等情況,那么編碼量則會趨向無窮。所以,這樣的編碼方式并不適用于有色金屬行業。
綜上所述,我們在設計有價金屬元素編碼體系的時候就不能簡單地沿用一編碼對應一物料的編碼方式。比如用6位數進行編碼,我們作了以下的設計,采用實物及其有價元素一起編碼的方法,如下:
銅精礦: 101001
銅精礦含銅:101002
銅精礦含金:101003
銅精礦含銀:101004
……
銅精礦含X:101×××
這樣,對于銅精礦來說,金、銀等貴金屬元素參與價值計算,參與編碼;而鋅、硫、砷、鈷等含量低、價值不高的元素不參與價值計算,不進行編碼。同時,在此編碼基礎上,通過不同的品位來區分不同的物料批次,比如:
銅精礦A 101001
(品位:含銅5.92%、含金0.03%、含銀0.30%)
銅精礦B 101001
(品位:含銅5.81%、含金0.02%、含銀0.20%)
……
銅精礦X 101001
(品味:含銅×.××%、含金0.××%、含銀0.××%)
可見,通過“簡單編碼+品位”的方式,可以區分同一物料的不同批次,編碼量少,重復使用率高,而且可以運用到不同的有價金屬物料,比如粗銅、電解銅等。因此,該編碼方式可以滿足有色金屬行業的特色需求。
基于以上的編碼體系,在系統內設定以下業務處理邏輯:
在物料定義階段給有價金屬物料(銅精礦等)注上特殊標識,被標識的物料在采購入庫、庫存轉移、生產投料、完工入庫、銷售出庫等環節作特殊處理,只管理庫存數量(實物量),不計庫存值(單位成本為0),視為無價庫存商品。
可拆分物料拆分出來的虛擬物料(銅精礦含銅、銅精礦含金、銅精礦含銀)也需要在物料定義界面注上特殊標識作特殊處理,既管理庫存數量(可拆分物料的某一有價金屬元素的含量),又管理庫存值(單位成本非0),即視為有價庫存商品。
在采購入庫的過程中,可拆分物料作為父物料,系統記錄實物量(凈重),記錄品位(質檢結果),在進入庫存時按照品位拆分成若干子物料,系統計算各有價金屬元素的實物量(子物料實物量 = 父物料凈重 × 品位),并將父物料的價值按照當日金屬價格分攤到各有價金屬元素上(子物料價值 = 子物料實物量 × 子物料價格)。在庫存內,父物料實物量增加,子物料實物量和價值量都增加。
在銷售出庫的過程中,處理方式與入庫相反,系統內父物料實物量減少,子物料實物量和價值量都減少。
在庫存轉移的過程中,子物料實物量和價值量的移庫隨父物料實物量的移庫而發生。
在生產投料的過程中,系統內父物料(原料)實物量減少,子物料(原料)實物量和價值量減少。
在完工入庫的過程中,父物料(產品)實物量增多,子物料(產品)實物量和價值量都增多。
拆分過程如下:
銅精礦實物量 = 銅含量 + 金含量 + 銀含量 + ……
銅含量 = 銅精礦實物量 × 含銅品位
金含量 = 銅精礦實物量 × 含金品位
銀含量 = 銅精礦實物量 × 含銀品位
……
銅精礦價值 = 銅價值 + 金價值 + 銀價值 + ……
銅價值 = 銅含量 × 當日銅價格
金價值 = 金含量 × 當日金價格
銀價值 = 銀含量 × 當日銀價格
……
以上方案設計模擬了從原料采購入庫、投入生產、產品完工入庫到銷售的整個業務流程,對于最終用戶來說只需要關心實物量的流轉和品位的錄入,其中有價金屬元素的流轉和拆分都是通過實物的流轉觸發由系統自動完成,因此簡化了操作過程,其實用性得到保證。
篇2
[關鍵詞] 熵權法;TOPSIS方法;DSR模型;中國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19
[中圖分類號] G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24- 0033- 04
1 我國有色金屬和鋁工業發展概況
有色金屬工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產品種類多、應用領域廣、產業關聯度高,在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實現了快速發展。2010年有色金屬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7%,“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6.2%,占全國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2%增加到2.0% [1]。2010年,我國10種有色金屬主要產品產量達到3 135萬噸,已經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消費量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
作為最重要的有色金屬工業之一的鋁工業,近10年來終保持高速發展態勢,產品產量迅速增長,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裝備水平逐步提高。從2001年和2004年起,我國原鋁產量、消費量分別躍居世界第一,且呈穩步增長態勢。我國鋁的消費量占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從2001年的15%逐漸增加到2010年的40%,我國鋁工業總量規模已經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認為,應當冷靜看待這一成就。在我們成為鋁工業第一大國的同時,世界大部分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仍然掌握在少數國家手里,大部分有色金屬價格操縱在幾家寡頭手里,大部分利潤留在少數跨國企業,大部分技術專利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有色金屬大國、鋁工業大國,但我國卻不是強國[2-3],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發展的同時,付出了沉重的資源、能源、環境的代價,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只有實現有色金屬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才逐漸成為有色金屬工業強國。
2 我國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英國是最早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之一。基于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分析和考慮,2002年,英國有色金屬聯盟(Non Ferrous Alliance,NFA)在貿易工業部的資助下,完成了英國有色金屬行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設計工作[4]。該套指標是在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環境可持續性的基本框架下,重點從行業的經濟地位、社會作用、環境影響等方面,分列多個關鍵問題,篩選出系列指標,對有色金屬行業的發展進程進行監測與評價[5]。
我國對有色金屬行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研究并不多。但有色金屬工業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試點行業,曾建立了一套指標[6],用以反映和評價有色金屬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趨勢。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DSR”模型,參考英國有色金屬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和我國有色金屬行業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建立我國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指標。
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套由目標層、準則層、領域層和指標層構筑的梯階層次體系,其中目標層由準則層加以反映,準則層由領域層加以反映,領域層由指標層加以反映。這套指標體系包括:
1個目標層(A):我國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2個準則層(B):發展能力、發展協調性;
6個領域層(C):社會發展、產業發展、經濟發展、資源協調、能源協調、環境協調;
29個指標(D):從業人員、工人實物采礦量、……、(電解鋁)大修渣排放。
指標體系的結構模型見表1。
3 評價對象的選取
本文對“十一五”期間歷年的我國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即選取的評價樣本為I={i1,i2,i3,i4,i5}={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評價指標為J={ j11,j12,j21,…,j65}={從業人員,工人實物采礦量,營業利潤率,……、(電解鋁)大修渣排放}。
4 評價方法的選擇
本文選用熵權——TOPSIS模型作為評價工具,用熵權來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用TOPSIS分析法來評價發展能力。
4.1 熵權法的原理
熵權法(entropy method)是一種客觀賦權方法,它通過計算指標的信息熵,根據指標的相對變化程度對系統整體的影響來決定指標的權重,相對變化程度大的指標具有較大的權重[7]。
根據信息論的定義,在一個信息通道中第i個信號出現的頻率為Pi,則這個信號傳輸的信息量:
Ii=-lnPi (1)
如果這個信息通道中有n個信號,其出現頻率分別為:P1,P2,…,Pm,則這n個信號的平均信息量,即熵為:
4.2 熵權法確定權重的步驟
利用熵的概念,計算指標權重的步驟[8]如下:
(1)數據的特征比重變換;
(2)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3)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
(4)確定權重。
4.3 TOPSIS法的原理
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由Wang和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是一種多目標決策方法[9-10]。運用TOPSIS進行綜合評價的原理是:通過測度各評價對象的指標值向量與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相對距離來確定評價對象的綜合得分。評價對象越接近理想解同時又越遠離負理想解,則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得分越高。所謂理想解是評價對象的最佳值,即標準化指標值的最大值;所謂負理想解是評價對象的最劣值,即標準化指標值的最小值。
利用TOPSIS確定評價得分,對樣本數量和數據的分布特征沒有任何限制,相對于傳統的用于評價問題的多元統計方法來說具有分析原理直觀,計算簡便,對樣本量要求不大等特點。
4.4 TOPSIS法評價的步驟
(1)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
(2)構造加權標準化矩陣;
(3)確定理想解與負理想解;
(4)確定正負理想值距離;
(5)計算貼近度,根據貼近度做出評價。
5 數據獲取及處理
根據評價體系確定的評價指標,選取“十一五”期間的2006-2010年的數據進行評價,其中D1j~D5j的數據來源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年鑒》,D6j的數據來源于具有代表性企業的實測數據,本數據僅供研究使用。原始數據見表1。
特殊數據處理:
根據熵權法確定權重的公式,所有原始數據須滿足:Xij≥0。但指標D23(營業收入增長率)在2009年的數據為-2.9%,因此,需對D23指標修正。令:Xi= Xi+2.9,并用Xi作為原始數據,與其他原始數據一并處理和運算。
6 我國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
6.1 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
根據上述方法和步驟,首先計算D1指標層的兩個指標D11、D12對于領域層C1的比重。
6.2 用TOPSIS法進行評價
(1)數據無量綱化處理
評價指標中,D4j~D6j均為極小值型數據,D1j~D3j(D26除外)為極大值型數據。資產負債率D26是一個理想值型指標,國際上一般公認資產負債率為60%時對企業發展最有利。因此,本文選取理想值為60%。對該指標的處理方法是:先計算出D26每一個原始數據與理想值60%之間的距離,再對該指標數據采用極小值法處理,得該指標的無量綱化數據。
本文使用極值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無量綱化數據Xij*。極值法處理數據的公式為:
對極大值型指標:Xij*=(Xij-mj)/(Mj-mj)
對極小值型指標:Xij*=(Mj-Xij)/(Mj-mj)
其中:Mj=max{Xij}為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mj=min{Xij}為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
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后,所有數據均在[0,1]區間中,且其指標性質均為極大值型指標。
(2)構造加權標準化矩陣
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據賦予權重,形成加權標準化矩陣,即:Vij= Wj*Xij*(3)
(3)確定理想解與負理想解
對于極大值型(效益型)指標:
理想解:Vj+=max(Xij*);負理想解:Vj-=min(Xij*)
對于極小值型(成本型)指標:
理想解:Vj+=min(Xij*);負理想解:Vj-=max(Xij*)
(4)確定距離
確定被評價對象與理想解和負理想解之間的距離,一般采用多維歐氏距離(Euclidean distance)來表示,通用公式為:
與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
其中,Vij,Xj+ ,Xj-分別為加權后的無量綱化數據及其中的理想解、負理想解。
(5)計算貼近度
并以此作為判斷被評價對象優劣程度的依據。
(6)對目標進行評價
依據計算出的貼近度,對目標層進行評價,我國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強到弱的排序為: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
7 結 論
(1)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DSR”模型,確定了包含1個目標層(A)、2個準則層(B)、6個領域層(C)和29個指標(D)的我國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
(2)采用熵權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6個領域層:社會發展、產業發展、經濟發展、資源協調、能源協調、環境協調中,占權重較大的指標分別是:工人實物采礦量(0.985)、營業收入增長率(0.752)、鋁材+鋁盤條產量(0.275)、鋁礦剝采比(0.285)、露采出礦綜合能耗(0.884)、電解鋁冶煉渣排放(0.412)。
(3)6個領域層:社會發展、產業發展、經濟發展,資源協調、能源協調、環境協調,占各自準則層的權重分別是:0.463、0.270、0.267、0.248、0.467、0.285。
(4)2個準則層:發展能力、發展協調性,占目標層的權重分別是:0.390、0.610。
(5)用TOPSIS方法對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評價對象2006-2010年歷年的綜合得分分別是:0.206、0.269、0.475、0.637、0.819;因此,我國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按優劣程度排序為: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華俊.2010年有色工業實現解決增長[N].2011-02-12.
[2]肖亞慶.中國鋁工業技術發展[N].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7.
[3]宋書巧,周永章.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探討[J].礦業研究與開發,2002(4).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際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5]吳初國.英國有色金屬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導向指標[J].國土資源情報,2007(8):19-22.
[6]王華俊.建立有色金屬工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中國礦業,2008,17(1):46-48.
[7]匡海波,陳樹文.基于熵權 TOPSIS的港口綜合競爭力評價模型研究與實證[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10):157-162.
[8]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篇3
關鍵詞:廣西;工業結構;產業結構;因子分析;調整優化
工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和更替能有效的促成產業結構的優化演進,并能進一步促使區域經濟的增長,當一個區域形成了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產業時,就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個產業鏈,通過產業鏈,便能推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隨著中國的全面建設,廣西的工業體系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并形成了以制糖、有色金屬采選冶煉、汽車、制藥等為主導產品的產業。這些工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廣西經濟的發展。但是,廣西工業結構本身存在的問題卻也制約了廣西經濟的更快發展,因此,對工業經濟體系進行優化,已然成為廣西的經濟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廣西目前的工業結構特點
廣西目前的工業結構總體來看呈現出工業結構漸趨合理,但卻存在產業結構失衡、產業結構層次的低等特征。
1、工業結構漸趨合理
由《廣西統計年鑒2015》我們可以得到,廣西輕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在2005年為39.7%,2014年則為29.2%;而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60.3%上升為2014年的70.8%。這個結果看來,廣西工業發展趨重工業化,符合產業升級的特點,廣西工業結構漸趨合理。
2、產業結構失衡
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社會供求的平衡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種相對性指的是社會需求要滿足異性的比例,否則就表現為一部分產品供大于求,而另一部分產品供不應求。廣西生產的大多數產品并沒有對全國的供求結構產生較大影響,除了機制糖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兩者的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50%和12.07%。因此,如果廣西的工業產品不能再檔次、質量和成本進行調整改進,那么廣西的大多數產品可能就是供大于求中的那部分了。
3、產業結構低端
廣西工業產業結構比較低端,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不明顯。其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較大的是初級產開采加工業,而高新技術產業的占比較小、規模較小。廣西的先行產業尚不明朗,至于那些高新技術產業能否成為先行產業仍需考驗,在《廣西統計年鑒2015》中可以得到,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總產值和固定資產分別為522.4億元和68.9億元,而利潤只有6113萬元,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產品都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實證分析
1、指標選取
選取合適的指標是指可以結合實際的數據資料,對經濟現象進行綜合評價。本文根據指標設計的客觀性、可比性、科學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構建出廣西工業產業指標體系。結合指標的可操作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最終所選取的指標有:科技活動人員數(X1)、科技經費支出總額(X2)、企業單位數(X3)、工業總產值(X4)、工業增加值(X5)、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X6)、流動資產平均余額(X7)、利潤總額(X8)、利稅總額(X9)、百元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X10)、全員勞動生產率(X11)、工業增加值率(X12)、主營業務收入(X13)。
2、因子分析法
根據因子分析法,本文首先對2014年廣西工業行業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再根據已得到的標準化數據,利用SPSS18.0軟件包,分別進行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因子分析初始解、方差極大法做因子旋轉、回歸法計算因子得分。
(1)主成分特征值和其貢獻率
通過spss做KMO和Bartlett的檢驗的輸出結果可以得到,KMO的值為0.762,巴特萊特球形檢驗得出的顯著性概率Sig=O.000
由表1可以看出,3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大于85%,達到90.439%。這說明在這3個主成分變量中能夠提取到所有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即這3個變量能可以充分反映廣西工業發展水平的基本特征。
(2)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一般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層次關系不太清晰,使用較多的是對載荷矩陣進行旋轉。然后再從旋轉后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等方面進行分析,更具合理性。經過spss處理,可以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包括科技活動人員數(X1)和科技經費支出總額(X2),定義為技術進步因子(F1),用于反映了廣西工業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總體情況;第二主因子包括百元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X10)、全員勞動生產率(X11)和工業增加值率(X12),定義為經濟效益因子(F2),可反映了廣西工業產業經濟效益的總體情況;第三主因子是由企業單位數(X3)、工業總產值(X4)、工業增加值(X5)、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X6)、流動資產平均余額(X7)、利潤總額(X8)、利稅總額(X9)和主營業務收入(X13)構成的,可定義為產業規模因子(F3),用于反映了廣西工業產業經濟規模的總體情況。
(3)因子得分
運用回歸法,經過spss分析處理得到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如下表所示:
根據函數(1)(2)(3)可以分別計算出廣西自治區38個工業產業的F1得分、F2得分和F3得分,再根據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3個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進行加權求和,最終得出廣西38個工業產業的綜合得分(F),即F=(55.962×Fl+24.154×F2+10.323×F3)/90.439。得到的結果如下表所示(僅列部分): 三、結論和建議
1、結論
(1)廣西工業產業綜合競爭力主要受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和產業規模等三大因素的影響,其中技術對綜合競爭力的作用最大。
(2)很多工業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增強。在38個產業中只有農副食品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9個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強。
(3)多數工業產業綜合經濟效益較低。其中只有煙草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5個產業的投入產出較高。
(4)大部分工業產業的經濟規模較小。其中煙草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汽車制造業等5個產業的經濟規模較大。
2、建議
(1)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推進工業結構的高度化。由前面分析我們知道作為廣西傳統產業的農副食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等產業是廣西的支柱產業,但這些產業創新能力不強。因此,要想這些傳統產業實現“跳躍式”的發展,就需要利用高新技術推動這些傳統產業的結構優化。
(2)逐步優化升級工業產業結構,堅持以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為目標。根據不同的產業類型,分別在橫向和縱向上拓展產業鏈,一方面在原有產業鏈的基礎上深度加工產品,在增加相關資源附加值的同時,帶動整個區域的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另一方面將原有的產業鏈向與產業基礎技術相通,并具有比較優勢的其他產業領域拓展。
(3)制定出適合不同產業的改造方案。比如加快淘汰以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為例的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產能,并推動實現產能的綠色增長;對于以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等為例的行業經濟效率好,但規模不大的行業,應加快技術和工藝的創新,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作者單位:1.廣西大學商學院數量經濟學;2.廣西大學商學院產業經濟學)
參考文獻:
[1] 廣西統計局.廣西統計年鑒(2005-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 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肖麗,瞿理銅.工業主導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選擇與定位:以湖南省工業主導產業選擇研究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5-97.
[4] 王辰.主導產業的選擇理論與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J].經濟學家,1995(3):115-122.
[5] 胡建績,張錦.基于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選擇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09(4):38-43.
[6] 鄭小青,龔新蜀.烏魯木齊市工業主導產業的選擇[J].市場論壇,2010(4):52-53.
篇4
關鍵詞:金屬材料;工藝性能;維持;策略
中圖分類號:TG1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2)26-0177-02
物質原料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前提,企業儲存大量的物料能夠保證生產加工活動的順利開展。金屬材料作為一種普遍的物質原料,正廣泛運用于制造業、建筑業、電力業等多個領域,為產品加工、制造、改良等提供了物質基礎。由于金屬材料類別涉及到不同類別,掌握材料工藝性能可指導實際生產加工中合理地應用。
1 金屬材料的分類與應用
金屬材料在生產加工活動中提供了物質保障,金屬材料性能決定了最終成品質量的高低。近年來材料工程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為金屬材料相關特點的分析給予指導。從我國工業發展現狀考慮,當前金屬材料的類別包括:黑色金屬、有色競速、特種金屬等三大類,每一種金屬材料在不同產品加工制造中均有重要的應用。
①黑色金屬。即“鋼鐵材料”,這是現代工業化生產最常見的金屬材料,其應用范圍相對廣泛。常見的黑色金屬包括:含鐵90%以上的工業純鐵,含碳2%~4%的鑄鐵,含碳小于2%的碳鋼,以及各種用途的不銹鋼、耐熱鋼、高溫合金等。我國地下金屬礦物資源存儲量豐富,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證。黑色金屬在實際生產應用中,主要運用于鋼材產品的制造,如:鋼架、鋼管等,具有較強的耐久性。
②有色金屬。相對于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的存儲量較少,常用于一些特殊產品的加工制造。材料工程學對有色金屬的定義:指除鐵、鉻、錳以外的所有金屬及其合金,通常分為輕金屬、重金屬、貴金屬、半金屬、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等。對于有色金屬的加工制造,成品質量的要求相當嚴格。如:市場上流通的黃金、鉑金首飾等,均屬于有色金屬的范疇,此類金屬材料成本高,適用于高檔次產品的生產。
③特種金屬材料。這類金屬是世界上存儲量極少的稀有金屬,通常不應用于普通產品的加工制造。目前,特種技術材料包括:結構金屬材料、功能金屬材料。其中有通過快速冷凝工藝獲得的非晶態金屬材料,以及準晶、微晶、納米晶金屬材料等。特種金屬材料多數運用于科技研究工作,由高精密試驗儀器抽取少量用于物理、化學等性質的試驗。一些極其稀少的特種金屬,也可運用于軍事武器的研制分析,如:軍事導彈等。
2 金屬材料主要的工藝性能
金屬材料在各個行業中的運用越來越多,不同金屬產品對原材料性能的要求不一,這就需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靈活地控制金屬材料的工藝性能。工藝性能是指機械零件在加工制造過程中,金屬材料在所定的冷、熱加工條件下表現出來的性能,如圖1所示,這樣能夠為材料質量控制提供了選擇的空間。簡言之,金屬對各種加工工藝方法所表現出來的適應性稱為工藝性能,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①切削性。反映用切削工具(例如車削、銑削、刨削、磨削等)對金屬材料進行切削加工的難易程度。為了滿足產品外形尺寸的標準要求,金屬材料加工時均要通過適當的切削,從外形上保證金屬成品的精度。如:機械制造行業中,選定毛坯料之后,生產人員要根據零配件圖紙上標出的尺寸,對金屬毛坯進行車、銑、刨等多項工藝流程,必要時還需特殊的加工修補,這樣才能保證金屬成品與設計圖紙一致。
②可鍛性。借助力學作用對金屬材料實施加工處理,這是冶金、機械等行業生產的常用方式。根據材料可鍛性這一工藝特性,可選擇不同程度的沖擊壓力,以防施壓過度而損壞金屬性能。可鍛性是反映金屬材料在壓力加工過程中成型的難易程度,例如:將材料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其塑性的高低(表現為塑性變形抗力的大小),允許熱壓力加工的溫度范圍大小,熱脹冷縮特性以及機械性能有關的臨界變形的界限、導熱性能等。
③可鑄性。澆鑄工藝在金屬材料制造中的也是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現在高溫條件下把金屬材料熔化,將金屬水澆注于設定好的制造模具中,待其充分冷卻之后拆開模具便可成形。可鑄性反映金屬材料熔化澆鑄成為鑄件的難易程度,表現為熔化狀態時的流動性、吸氣性、氧化性。熔點,鑄件顯微組織的均勻性、致密性,以及冷縮率等。實際生產中,廠家可格局可鑄性判斷產品加工質量的好壞。
④可焊性。金屬材料使用范圍日趨廣泛,除了單一金屬配件產品外,成套金屬材質的設備功能更多,主要運用于建筑、機械、供電等工程。金屬材料工藝性能里涉及到了可焊性,這種工藝性能使得相同或不同材質的金屬能夠焊接組合。反映金屬材料在局部快速加熱,使結合部位迅速熔化或半熔化(需加壓),最終讓材料之間形成相對完整的結合,組件成多功能的金屬結構體,這一特性表現為熔點、熔化時的吸氣性、氧化性、導熱性等。
3 綜合維持材料工藝性能的措施
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核心產業構成,金屬材料是工業生產活動的物質原料,及時供應金屬材料有助于產品加工活動的持續性。新時期金屬產品銷售市場受到了國外企業的沖擊,本土加工的成品質量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的差異,直接導致國內待加工企業的經濟收益減少。盡管我國在工業科技上不如發達國家,但只要確保金屬材料具備良好的工藝性能,便可保證成品質量與客戶要求一致。因此,企業應結合相應的材料特性,制定切實可行的維持措施。
①切削方面。上述提到,金屬材料可詳細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特種金屬三大類,不用材料之間的使用具有差異性,但其在工藝性能上又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企業選用金屬材料進行加工生產,應先重點考慮選用哪一種材料,綜合對比切削難度、質量高低、成本投入等因素,選定合適材料后才能進行切削性能的維持。對于一些高難度的切削處理,可選擇合適的氣割工藝,如圖2所示,這種在特殊溫度條件下的切割,能夠有效維持材料的切削性能。
②鑄造方面。生產操作是金屬材料工藝性能的實現過程,每一種操作流程方案都會產生不同的工藝性能。因此,加工生產時應注意操作的規范性,這是保證金屬材料工藝性能的基本要求,鑄造工藝性能維持要注意相關指標的控制。以金屬鑄造流程為例,實際澆注操作環節里,必須嚴格控制金屬溶液的澆注量、澆注時間、澆注速度等,這些都是影響金屬成型的關鍵因素。為了維持好材料的鑄造性能,操作時要控制好金屬溶液的澆注過程,嚴格控制以上幾個指標。
③鍛造方面。鍛造是根據金屬材料性質實施的一種力學加工方案,維持材料鍛造方面的工藝性能,應當控制好鍛造時施加的壓力荷載,防止過載沖擊損壞金屬產品的完整性。機械制造與加工中,常用沖壓模具制造各種零配件,其本質上是利用壓力荷載沖壓制造的工藝方案,這對于沖力荷載大小提出了詳細的要求。沖壓模具在壓力機上固定好之后,將金屬材料放置于工作臺平面,完成定位校準才能正式沖壓生產,位置偏移或沖壓過載損壞零件。
④焊接性能。許多金屬材料在不同條件下,需要組合使用才能制造出大型的金屬設施,這就需要對材料進行焊接處理。基于原有的可焊性工藝性能特點,焊接處理時還需加強焊接質量的控制。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控制焊縫質量,如:大型鋼架組合安裝過程中,要選用材質性能相匹配的焊條作為焊接體;小型金屬管道焊接時,應考慮管道點焊的時間,高溫狀態下使金屬材料的工藝性能得到最大發揮。必要時也可適當地調整焊接溫度、焊條材質等,以保焊縫的質量合格。
4 結 語
物質材料是人們完成各種生產實踐的基本條件,工程材料學理論研究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為生產型企業創造了豐厚的經濟收益。掌握金屬材料的工藝性能,能夠更好地分配物質原料,減少金屬成品加工的浪費率,帶動生產收益水平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黃禮平,汪建林,周德耀,等.54422高強度、高韌性、高淬透性鈦合金[J].機械工程材料,2010,(15):17-19.
[2] 齊世祿.控制與減小熱處理變形的措施[J].模具工業,2011,(13):12-14.
篇5
關鍵詞:礦產 資源型產業 內蒙古 經濟貢獻
在我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對資源性產品需求的增加,使得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不斷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內蒙古地區資源的強力開發,推動了資源產業發展。依托對資源的開發和強大的市場需求,內蒙古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自2002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位居全國前列。資源的開發推動了內蒙古經濟近幾年的激進式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及學術界的關注。這樣的發展是不是可持續的,會不會出現“資源陷阱”?需要從實際經濟發展中探討資源型產業對內蒙古地區經濟貢獻度問題。
一、資源型產業內涵的界定
在對資源型產業的理論研究中,目前尚沒有給資源型產業內涵一個明確的學術定義,研究的角度不同,對資源型產業的內涵理解都不盡相同。對于內蒙古近年來經濟發展中貢獻比重較大的主要是煤炭產業、鋼鐵產業、稀土產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等資源類的產業, 我們把依靠本地自然資源成長的這一類產業統稱為“資源型產業”。資源型產業(Resources-oriented Industry)就是依賴于某種特定的自然資源的開采及初級加工的產業形式,如煤礦、鐵礦、乳品等。從生產要素構成看,自然資源占據核心地位的,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不同可以分為資源依賴型產業、資源依附型產業、資源依從型產業。按照我國經濟統計的口徑,資源型產業分為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類行業。內蒙古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如鄂爾多斯、烏海的煤炭資源;包頭市白云鄂博的稀土資源;鄂爾多斯、錫林郭勒、巴彥淖爾市的絨毛資源;呼和浩特、赤峰、通遼市的原奶、肉等動植物資源。促進了內蒙古資源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從內蒙古統計部門對資源型產業的劃分與統計來看,許多行業劃分界限比較明確,但是農畜產品的資源類型數據獲取比較困難,因此本文僅研究內蒙古地區的礦產資源型產業對內蒙古經濟的貢獻度問題。
二、內蒙古礦產資源的發展現狀及特征
內蒙古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工業經濟增長帶動的,工業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區域上的呼-包-鄂增長極和產業上的能源增長極。從目前內蒙古產業結構發展情況看,能源、冶金、化工、裝備制造等六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占到全區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加工業三大產業占77.9%,其中能源一個產業占37%;化學工業、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之和僅占15%,資源型產業比重過高,并且許多盟市經濟對礦產資源的開采過度依賴,資源型經濟特征明顯。隨著礦產資源型產業的快速發展,內蒙古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發展也逐步出現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各區域產業結構相似、產能過剩等特征。
(一)礦產資源型產業已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中增長最快的產業
受國際及國內大的市場環境的影響,礦產資源型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打破了以往從事礦產資源產業生產的企業連年面臨虧損的局面。2005―2010年間,成為工業部門增長勢頭最快的行業。2008年國際及國內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對于礦產資源型產業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整頓,使得礦產資源型產業增長速度有所回落。2009年礦產資源產業增長速度為20.1%,出現了均低于輕工業(21.8%)和重工業(24.7%)的增長速度。但是整體上礦產資源型產業的還是保持一個較快的增長。如圖1所示。
數據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2005―2011)整體而得。
(二)以礦產資源型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地區產業結構趨向單一化
依托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內蒙古各盟市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不平衡,以煤炭資源為基礎原料的呼包鄂增長極與烏海―烏斯太增長極。這些地區憑借豐富的煤炭資源、鐵礦資源,經濟增長要遠大于內蒙古東部盟市。繁榮的資源產業及這種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的資源財富,誘發了地方政府追逐GDP 增長的投資熱潮。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的需要,會持續不斷地將自身控制的稀缺資源投向資源型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又誘導了民間投資與外商投資集中于資源型產業,在短時期內地區發展會出現資源繁榮現象。受市場需求的強烈影響,資源繁榮會進一步推動生產要素與稀缺資源流向與資源相關的上下游配套產業、生產業及滿足特定資源消費的服務性產業,從而帶動了資源產業與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致使礦產資源型產業的主導性與依賴性的同步加強,進而形成資源型產業體系的自循環發展。這種產業單一的快速擴張區域資源產業體系,導致區域分工格局僵化,一定程度上擠出了其他產業的健康發展;使得地區經濟發展陷于區域功能、產業功能與相關核心企業功能的發揮,從而導致地區產業結構的單一化和剛性化。
(三)內蒙古礦產資源型經濟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問題突出
由于內蒙古地域廣闊,許多盟市蘊藏著較為相似的自然資源。因此,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的資源型產業在各個盟市之間存在產業結構同構化的現象。同時,依托礦產資源型產業發展的區域集中趨勢也進一步加劇了區域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如鄂爾多斯、烏海、烏斯太、霍林郭勒以煤炭資源為基礎帶動煤化工產業的發展,這些地區在原煤、鐵礦石等產業方面不同程度存在區域產業結構相似的情況。
三、礦產資源型產業對內蒙古經濟的貢獻率分析
經濟貢獻率,是指在計劃期內,某經濟成分的產出占總體經濟(GDP)的比重。結合內蒙古地區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類型,本文主要選取煤炭采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及煉焦加工業等行業,將其界定為經濟型的、量化的、直接的、當期的貢獻。其主要表現為產值對計算公式如下:
數據來源: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2005-2011)整理。
通過對礦產資源型產業對內蒙古經濟貢獻率的計算可以看出,自2005年到2010年期間,內蒙古礦產資源型產業對內蒙古經濟增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2005年的貢獻率為15.58%平穩上升到2010年為26.02%。6年期間,內蒙古礦產資源型產業基本保持平穩的上升狀態,各行業的貢獻度也不盡相同,最低貢獻率的非金屬礦采選業與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基本上在1%左右浮動。在主要的礦產資源型產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貢獻率最大,2010年達到最高19.45%貢獻率,并且呈不斷上升趨勢。盡管是初級產品開發為主,但是在經濟發展對于產業鏈的延伸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改造傳統工藝,同時開發新材料,發展新能源,盡量利用基礎資源擴展礦產資源型產品的應用領域。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產業關聯度普遍較高,一些研究表明有色金屬工業的產業關聯度高達0.95,遠高于機械、輕工等加工工業。資源型產業具有較強的延伸性。它的上游可以擴展到能源開發領域,下游能發展到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比如:鄂爾多斯、烏海、烏斯太的大型循環經濟的煤化工產業,通過煤制油、煤制氣大大提高的煤炭的附加值。對于利用煤炭初級產品形成一定規模的下游產業。國內外實踐證明,資源型產業可以延伸為相當長的產業鏈,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
礦產資源為基礎原料的資源型產業屬于第二產業的范疇,對于各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直以來,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積極對資源型產業進行改革,為了能更好的保持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石油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資源,美國一直以來就想控制在自己手中,與伊拉克發生的數次戰爭實質是一場資源爭奪戰。在國際市場上煤炭、石油、天然氣、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等資源供給和需求大致處于供不應求的現象,所以價格居高不下,對資源的需求也隨著各國汽車工業、化工工業和基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而增加,礦產資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四、內蒙古礦產資源型產業未來發展展望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都是在同時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盡管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對于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一些礦產資源還是不能滿足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貫徹“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由于資源的開采帶來的資源財富的利用不合理,一些地區也曾出現“資源詛咒”現象。從國內外文獻研究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借助于礦產資源優勢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向中期的過度(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自然資源促進本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博茨瓦納、智利、阿曼);一些福利國家通過出口資源實現經濟健康發展、居民收入穩定和社會福利增加(挪威)。所以,選擇科學的發展路徑對資源型經濟的發展很重要,有效的規避機制可以避免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負效應。
參考文獻:
[1]趙連榮,胡劍,安雯.淺析資源型產業對我國經濟的貢獻[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5(6).
[2]徐建中,徐晗.資源型區域發展產業集群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04(4).
篇6
關鍵詞:研磨;分散;金屬礦山;比能量;研磨介質
1 引言
筆者從事德國公司臥式砂磨機銷售業務數十余年,且已曾受邀在國內大專院校工研院中科院及國內外企業針對“新一代高效率納米研磨的現況及發展”主題演講,并已規劃過數百個案子,在國內已銷售數百廠實績。其主要應用領域可以1998年為區分點。1998年以前,企業界所面臨的問題為如何提高分散研磨效率以降低勞力成本,如染料涂料油墨等產業。而1998年以后,產業技術瓶頸則為如何得到微細化(納米化)材料及如何將納米化材料分散到最終產品里,如光電業TFTLCDJet ink電子磁性材料醫藥生物制藥和細胞破碎氧化物食品等行業。
最近十幾年來臥式砂磨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冶金、礦業、非金屬礦物材料、化工、陶瓷和新材料領域得以廣泛應用。超細臥式砂磨機是一種高效節能的超細濕法粉碎設備,隨著臥式砂磨機設備的超大型化和技術的不斷完善。臥式砂磨機將在金屬礦山再磨或細磨作業中得到普遍應用。
不論是傳統產業提升研磨效率求快或是高科技產業納米化材料求細需求,對大批量工業化生產來說,耐高溫、耐強酸、耐磨、無污染控制都同樣重要。所以細快大、更少污染已成為新一代分散研磨技術最重要的課題。
本文將針對納米級研磨的現狀及發展納米級分散研磨技術的原理納米級研磨機的構造現有設備的來源應用實例及注意事項結論及建議等六大主題展開討論。
2 納米級分散研磨技術的現狀與發展
(1) 化學方法和物理方法
隨著 3C 產品之輕、薄、短小化及納米材料應用白熱化,如何將超微細研磨技術應用于納米材料的制作及分散研磨已成為當下重要課題。一般想得到納米粉體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化學方法,由下而上之制造方法(bottom up),如化學沉淀法,溶膠凝膠法(sol-gel)。另一種方法則為物理方法,將粉體粒子由大變小(top down),如機械球磨法、化學法、物理法等。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化學法或由下而上之納米粉體制造方法被學術界研究且已有豐碩的成果,可以得到數納米級粉體。唯其制造成本有時相當高,且不易放大, 同時所得到粒徑分布亦較大。所以到目前為止,企業界仍主要以物理機械研磨方法得到納米級粉體。物理方法較易得到粒徑分布較小的納米級粉體,同時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參數容易控制,將研發實驗機臺所得參數放大到量產機臺。只是物理方法目前只能研磨到30 nm,但已能滿足業界需求。
(2) 干法研磨和濕法研磨
對納米粉體制造廠而言,一般希望以干法研磨方法來得到最終粉體。但若以機械研磨方式研磨粉體,在研磨過程中,粉體溫度將因大量能量導入而急速上升,且當顆粒微細化后,如何避免防爆等問題產生也是研磨機難以掌控的因素。所以一般而言,干法研磨的粒徑只能研磨到5~8 μm。如果要得到5 μm以下粒徑,建議必須使用濕法式研磨。
所謂濕法研磨即先將納米粉體與適當溶劑混和調制成適當材料。為了避免研磨過程中發生粉體凝聚現象,需加入適當分散劑或助劑充當助磨劑。若需制備納米級粉體,則需選擇適當的溶劑助劑過濾方法及干燥方法。
(3) 研磨和分散
研磨是利用剪切力摩擦力或沖力將粉體由大顆粒研磨成小顆粒。分散是使納米粉體被其所添加溶劑助劑分散劑、樹脂等包覆住,以便達到顆粒完全分離潤濕分布均勻及穩定的目的。在納米粉體分散或研磨時,因為粉體尺度處于由大變小的過程中,范德瓦爾力及布朗運動現象逐漸明顯。所以,選擇適當助劑以避免粉體再次凝聚,利用研磨機來控制研磨漿料溫度以降低或避免布朗運動影響,將是納米級粉體研磨及分散的關鍵技術。
3 有色金屬礦及非金屬礦粉體的分散研磨原理
濕法研磨方式是得到納米級粉體最有效且最經濟的方法。圖1和圖2分別是砂磨機的結構圖和工作原理圖。圖3是砂磨機動態轉子置于其內的超大過流面積分離器。
結合圖1、圖2和圖3來看,馬達利用齒輪箱傳動攪拌轉子,利用動力使鋯球運動產生剪切力,漿料通過泵的推力到達研磨室,移動過程中因與磨球有相對運動而產生剪切力,進而產生分散研磨效果。漿料粒徑小于研磨室內分離磨球與漿料之動態大流量分離器濾網間隙大小時,漿料將被離心力擠出至出料桶槽以便得到分散研磨效果。上述過程為研磨1個周期,若尚未達到粒徑要求,則可以重復上述動作,稱為循環研磨,直到粒徑達到要求為止。
上述流程可用有色金屬礦選礦、研磨、分選流程圖(見圖4)表示。漿料粒徑未達要求,將回送至研磨室繼續研磨,直到符合要求。
4 研磨操作流程及技術控制
圖5和圖6分別是傳統立式攪拌磨與超大型臥式砂磨機的研磨操控流程圖。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砂磨機的結構與研磨方式。研磨操作流程及相應的技術控制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1) 漿料前處理及預攪拌
本系統能否成功達到研磨或分散目的,主要在于研磨介質(即鋯球)大小及材質的選擇。以筆者經驗,所選擇磨球需為1.0~1.8 mm。同時,為了讓小磨球能夠在研磨過程中不受漿料X軸方向移動的推力影響,而堵在濾網附近,導致研磨室因壓力太高而停機,其攪拌轉子線速度需超過16 m/s。同時,漿料粘度控制在1000 cps以下,以便讓磨球運動不受漿料粘度影響。同時,漿料的固含量也需控制在65%以下,以防止研磨過程中因粉體比表面積增加而導致粘度上升,無法繼續使用小磨球。同時,為避免1.0 mm以下的磨球從動態分離器流出研磨室或卡在濾網上,濾網間隙需調整到0.8 mm左右。
前處理或預攪拌時,需依下列原則準備研磨前的漿料,整理如下:
1)先決定所欲研磨的漿料最后粒徑需求。
2)將漿料粘度固含量研磨前細度、最終要求細度做準備,并滿足預定需求。
3)預攪拌或前處理系統攪拌轉子轉速需為高線速度設計。建議線速度為10~23 m/s以避免產生漿料沉淀或不均勻問題。
(2) 超大型臥式砂磨機
為了同時保證研磨高效化和研磨機的正常運轉,所需控制原則及參數如下:
1)依照所需粒徑要求選擇適當的磨球。例如,若需達到超細粉體要求且避免磨球損耗,需選擇釔穩氧化鋯磨球,莫氏硬度越大越好,磨球需為規則球形,沒有孔隙,大小為1.2~1.8 mm。磨球的選擇會顯著影響研磨所欲達到的粒徑尺度。
2)依據磨球大小及漿料粘度,適當調整攪拌轉子轉速。一般冶金、礦業、非金屬礦物材料、化工、陶瓷和新材料超細粉體研磨,轉速需達13.5~23 m/s以上。
3)控制研磨漿料溫度。一般漿料研磨溫度需控制在90 ℃以下。對漿料溫度影響較大的主要有轉子轉速磨球充填率研磨桶熱交換面積大小冷卻水條件及流量。
4)依據磨球大小選擇適當動態分離系統間隙。一般間隙為磨球直徑的1/2~1/3。
5)調整進料泵的轉速。在研磨桶允許壓力范圍內,進料泵的轉速越大越好,一般選擇HP工業級軟管泵。
如此,可以于同一研磨時間內增加漿料經過研磨機研磨次數以得到較窄粒徑分布。
6)記錄研磨機所需消耗的電能。
7)取樣時,記錄每個樣品的比能量值,并于分析該粒徑大小后,探索出比能量與平均粒徑關系,以利將來放大試驗用。
8)達到所需比能量值時即可停機。此時,按預定要求應該已達到所需研磨分散的平均粒徑。
(3) 循環桶
一般要得到超細粉體,均需利用臥式砂磨機研磨數次,為了節省人力及利于自動化無人化操作,可使用循環式操作模式用于納米級粉體研磨。
決定平均粒徑(D50)之方法,若漿料配方固定,研磨機操作條件亦固定,平均粒徑將決定于比能量值。比能量E值定義如下:
E=(P-P0)/m?Cm(1)
其中,E-比能量,單位為kW?h/t
P-消耗電力,單位為kW
P0-無效的消耗電力,尚未加入磨球時,啟動研磨機消耗電力,單位為kW
m-流量,單位為t/hr
Cm-固成分,單位為%
由上可知,比能量指每噸粉體單位小時所消耗的電力。
如圖7所示,以研磨碳酸鈣為例,通過改變研磨機攪拌轉子的速度(12~18.5 m/s)和流量,以X軸為比能量,Y軸為平均粒徑作圖。由圖7可以得知,在允許范圍內,不論流量或攪拌軸速度如何改變,只要比能量值固定,其研磨所得平均粒徑都能得到控制。所以,只要控制相同的比能量值,即可得到相同的平均粒徑值。
(4) 磨球大小對研磨結果的影響
如圖8所示,不同磨球大小將影響所需的比能量值。當使用1.0~1.4 mm磨球研磨碳酸鈣時,需320 kW?h/t,才可達到D80小于2 μm的粒徑。但當比能量E值達到96 kW?h/t后,改用0.6~0.8 mm磨球繼續研磨,則只需要比能量180 kW?h/t,即可達到相同D80小于2μm的粒徑。若漿料起始粒徑可以先處理的更小,例如20 μm以下,則可以改用0.2~0.6 mm磨球研磨,則達到D80小于2 μm粒徑所需的比能量值將再度縮小。由此得知,磨球越小,則研磨效果越好,所需比能量值越小。
(5) 展望市場,設備超大型是必經之路
在金屬礦山中,部分鐵礦需磨至400目通過95%或更高才能單體解離,精礦品位通過65%,需要大處理量、窄粒徑的超細攪拌球磨機。金銀礦、鉬礦、銅礦、鎳礦、鉛鋅礦也需要磨至400目通過90%或更高才能單體解離,需要具有細磨和擦洗作用的大型攪拌球磨機。
由于造紙行業發展迅速,將帶動CaCO3需求量增長,勢必帶動大型現代化造紙鈣生產基地的建立和完善。 現在如太陽紙業集團高旭公司、晨嗚紙業集團、岳陽林紙集團紛紛建立大型造紙鈣衛星生產基地,至少年產5~10萬t/a以上。中鋁擬向西芒杜鐵礦投資22億美元。廣西南國銅業有限責任公司年產15萬t銅冶煉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得到了國家環境保護部正式批復。馳宏鋅鍺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呼倫貝爾馳宏礦業有限公司(下稱“呼倫貝爾公司”)14萬t鋅/年、6萬t鉛/年冶煉項目實際投資超出計劃14.2305億元。為進一步保障項目建設資金的連續性,呼倫貝爾公司擬將總投資由原來的33.9874億增加到48.2179億元。國有企業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計劃通過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籌資至多人民幣17.9億元(合2.92億美元),部分所籌資金將用于在廣東省建立的一個稀土工廠。這可能意味著中國再次對這種具有戰略意義的礦產提起重視。高嶺土、膨潤土、云母等非金屬礦業也將向大型化、現代化生產發展,例如國內的中國高嶺土公司、廣西北海高嶺土公司、廣東茂名高嶺土公司和山西金洋高嶺土公司等也將步入大型化、自動化大生產。
工業礦物粉體的制備,價格相對低廉,因此需要處理量大的加工設備。研制產品粒度細且分布均勻、處理量大的大型超細攪拌磨機是工業礦物粉體深加工的當務之急。在能源工業中,例如,煤直接液化項目中催化劑制備技術,就需要大型超細攪拌磨機制備亞微米級黃鐵礦油漿。
因此,非金屬行業、金屬行業亦或能源行業,迫切需要一種高效、實用、能耗低且價格適中的大處理量、窄粒徑的超細超大型臥式砂磨機。
我國許多礦山工業生產鐵精礦都使用普通臥式球磨機磨礦,因普通臥式球磨機磨礦效率低,產品粒度達不到要求,礦物沒有達到單體解離,所以鐵品位只能在53%~55%之間。超大型臥式砂磨機是金銀礦、鉬礦、銅礦、鎳礦、鉛鋅礦、鐵礦再磨或細磨最具有發展前景、能量利用率高、產品粒度細的一種細磨設備。另外,由于該設備結構簡單、操作維護方便,從而被廣泛應用于黃金礦、有色金屬礦、金屬礦和磁性材料等工業生產中。
柿竹園有色金屬礦鐵精礦磨多年來都是采用臥式球磨機,磨礦粒度一直都是43 μm占到60%,鐵品位在53%~55%之間,磨礦細度達不到,鐵精礦品位不能提高。所以換用派勒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是唯一選擇。
5 派勒新一代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結構
若想有效完成納米級粉體的分散研磨,大流量小磨球已成為必然趨勢。因此,新一代納米級研磨機構造需能滿足“大流量小磨球”設計原則。
以圖9和圖10為例,圖9是派勒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PHE 10000L現場案例示意圖,圖10是其研磨盤和轉子。
新型超耐磨、耐高溫、耐酸堿材質研磨盤和轉子
結合圖9來看,研磨室桶體直徑較大,且產能較高時,可稱得上較好的砂磨機。因可以降低漿料殘余量以方便設備清洗。如圖10所示,分離機構(即專利動態大流量分離器)間隙根據不同磨球大小可任意調整,不需卸下磨球及打開研磨機即可完成。同時,濾網面積越大則研磨機所能使用流量將越大,更能滿足“大流量小磨球”原則,濾網間隙需為磨球大小1/2~1/3。
研磨桶需有大面積熱夾套層設計,以利于將熱量帶走并控制良好研磨漿料溫度。研磨桶內,所有與漿料接觸部分材質需慎重選擇以避免金屬離子析出等污染問題產生。
圖11是派勒PHE 10000L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整體外觀圖,該砂磨機主要用于金銀礦、鉬礦、銅礦、鎳礦、鉛鋅礦、鐵礦、硫酸法鈦白粉、GCC高嶺土等有色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業領域的超細研磨。
通過與長沙礦冶研究院、中金嶺南、馳宏鋅鍺等公司的技術交流合作,即將開展對派勒PHE 10000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在金銀礦再磨中的應用工作。金被黃鐵礦包裹,以顯微金、次顯微金或固熔體存在的含金礦石,是難溶浸提金的一類金礦石。
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在邊磨邊浸過程中,磨礦介質與礦料之間強烈的剝磨作用,破壞了物料顆粒表面的擴散界面層,從而加快化學反應速度,提高了浸出率。已在與福建紫金礦業殷份公司、安徽省錒陵朝山金礦、山東乳山金礦等黃金企業討論合作。
6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大流量小磨球”為納米級粉體研磨主要依循原則。 若欲滿足細快更少污染"的納米級粉體研磨要求,需具備下列條件:
(1) 先認清研磨材料的特性要求。
(2) 根據材料特性要求匹配適宜的研磨機。
(3) 搭配適當配套設備,如冰水機壓縮空氣機、預攪拌機及移動物料桶等。
(4) 找到適合產品的助劑。
(5) 與上下游有完善的溝通,以便調整最佳配方與研磨條件,提高納米粉體相容性。
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已在金屬礦山、非金屬礦應用超過180多臺,對金屬礦山、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降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將會引起金屬礦山礦物加工領域更多的關注和重視,應用愈加普及化。這都需要設備研制者和工藝人員密切配合,共同攻關,進行大型攪拌球磨機研制及其在金屬礦山的應用。細磨技術和裝備在金屬礦山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降耗中大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 張國旺.超細粉碎設備及其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5.
[2] 李東.有色金屬硫化礦選礦技術現狀及進展探研[J].四川有色
金屬,2007.
[3] J D Pease . M F Young . D Curry , N W Johnson . Improving
Fines Recovery by Grinding Finer[J]. MetPlant,2004
[4] M F Young , J D Pease , N W Johnson , P D Munro . Developments
in Milling Practice at the Lead/zinc Concentrator of Mount Isa
Mines Limited from 1990[J]. AusIMM Sixth Mill Operators
Conference,1997.
[5] Trahar.The Influence of Pulp Potential in Sulphide Flotation,
Principles of Mineral Flotation,The Wark Symposium[J].AusIMM,
1984.
[6] M Hourn,D Halbe. The NENATECH Process: Results on Frieda
River Copper Gold Concentrate[J].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Randol,1999.
[7] M Gao,K R Weller,K R. Review of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For
Fine Grinding[J].AMIRA Project,1993.
[8] Juhasz,Opoczky.Mechanical Activation of Minerals by Grinding
[J].Ellis Horwood Limited,1990.
作者簡介:雷立猛(1978年~),工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納米粉體分散、研磨技術及應用。
Puhler Wet Grinding Nano Powder of Puhler Nano Grinding Tech Communion
LEI Li-meng1,2,3
(1.Puhler Machinery & Equipment Co., Ltd.,Guangzhou 511495; 2.Changsha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Changsha 410012; 3.Lingnan Danxia Smelter,Shaoguan 512322)
篇7
關鍵詞 河北省礦產資源;生產資源配置效率;生產前沿面理論;動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 TD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173-05
行業生產資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特定社會生產資源配置機制作用下,生產資源在產業內部合理分配程度。據科內爾德短缺與滯存同時存在的原理,行業微觀組成部分――企業可通過積極進行瞬時調節和長期調節達到生產要素最佳組合,進而實現企業或行業內部生產資源有效配置。研究企業或行業的生產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顯化企業或行業的資源配置狀況,從而發現企業或行業的資源配置問題,提出對策,實現行業內部的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節約生產資源,提高企業或行業的整體經濟效率。
河北省是一個資源消耗大省,社會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依賴程度高,萬元產值耗礦量高達6.64 t。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表明,99%的一次能源,87%的工 業原料,70%的農業生產資料都取自于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已成為支撐河北省社會經濟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因此研究河北省礦產資源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顯化河北省礦產資源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發現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優化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期促進河北省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1 河北省礦產資源行業生產資源配置效率測度及其均值動態分析
1.1 樣本行業及其投入產出指標選擇
在國內礦產資源形勢嚴峻和環渤海經濟區經濟發展急需大量礦產資源的背景下,文章選取河北省12個與礦產資源直接相關的行業,包括: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上述12個行業前5個是礦產資源的主要產出部門,而其他7個是礦產資源的主要投入部門。因此,分析其生產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透視河北省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
生產要素的投入指標要求較全面的反映行業的實際生產經營狀況,而組成行業的微觀企業,其投入由流動資本、固定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可以量化的要素構成。基于數據的可得性,文章選取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和銷售成本3項指標作為生產要素的行業投入指標。
產出指標要求較好體現企業的經濟效益,再考慮數據的可得性,文章選取工業增加值和利潤作為產出指標。工業增加值指標中已剔除了中間產品價值,能較好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而利潤指標代表了企業或行業的生產收益狀況,更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重要指標。
1.2 投入資源的配置效率測度方法
根據以上四個效率測度函數,我們可以得出投入資源的規模效率、投入資源可處置度、投入純技術效率和投入綜合效率。投入綜合效率是某特定行業相對于其他樣本行業的整體效率,其值由各行業投入規模效率、投入可處置度、投入純技術效率的乘積得出,因此綜合效率的值實際受前三個分解效率的影響。規模效率是某一生產點與其規模有效點比較,規模經濟性的發揮程度;投入可處置度是與要素的自由處置狀態相比存在要素擁擠現象時生產效率的發揮程度;投入純技術效率則反映了企業或行業的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相對于其他樣本行業的水平。
投入規模效率函數為Si(xk,uk)=Fi(uk,xk│C,S)/Fi(uk,xk│V,S),如果規模效率為1,則投入壓縮后得到的技術有效點規模收益不變或者說該點在規模收益不變且要素自由處置的等產量線上,即規模完全有效;投入資源可處置度函數為Ci(xk,uk)=Fi(uk,xk│V,S)/Fi(uk,xk│V,W),如果可處置度等于1,則說明對于(xk,uk)不存在要素擁擠現象,相反,小于1,則存在擁擠現象;Fi(uk,xk│V,W)剔除了規模和處置能力的變化對生產效率的影響,因此等于投入純技術效率。投入綜合效率為Fi(uk,xk│C,S)=Fi(uk,xk│C,S)•Si(xk,uk)•Ci(xk,uk)。
1.3 樣本行業投入資源配置效率的非參數測度及其均值動態走勢
2 樣本行業投入資源配置綜合效率的動態變化分析
2.1 宏觀政策影響分析
政府部門的宏觀經濟政策影響并決定著企業或行業的投資規模以及經營行為,而企業或行業的投資規模以及經營行為又直接影響了行業的投入資源配置效率。從這一邏輯推論,1997年以前,我國經濟在1994年實現軟著陸,此后,國家的整體宏觀調控政策較穩定,企業或行業處于平穩的發展期,在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下,河北省的行業效率處于較為穩定時期。而從1998年開始,國家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誘發了河北省企業投資的積極性,但眾多大型項目的同時期上馬引發經營成本的增加,而項目的建設需要一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不能為行業貢獻利潤,而使得行業的投入效率發生急劇下降,與此同時,行業投入的迅速增加不可避免的會引發管理和技術水平的滯后效應,這也是行業投入配置效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如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其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和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分別由1997年的27.61億元和29.54億元迅速增至2000年的45.3億元和45.3億元,但同時其利潤也由4.55降至-2.35。該行業的投入效率也由1下降為0.383 515 64。此后,伴隨新建項目的投產和管理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行業的經營狀況逐步回歸到正常水平,如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綜合效率在2003年到達了0.827 466 23的水平。
與上述原理相同,2005年之所以河北省礦產資源行業綜合效率再次發生大幅度的 下降,主要政策層面原因可能是伴隨河北省一號項目――曹妃甸工程的開工建設和建設沿海經濟強省的戰略提出(將冶金工業和石化產業建設成為省支柱產業),河北省開始新一輪的礦產資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熱潮。項目的投資收益在短期內并未顯現,所以引發了2003-2005年礦產資源行業投入效率下降。
2.2 中觀行業效率結構影響分析
對1997、2000、2003和2005年四個典型年份12個行業的綜合效率進行逐年對比后發現: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7個行業的綜合效率走勢在四個典型年份與總體走勢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說此類行業是決定礦產資源行業整體綜合效率走勢的決定性行業,文章將其定義為a類行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3個行業,在四個典型年份的綜合效率走勢呈現出前三個時期的效率基本維持不變,但在2005年都出現了較大跌幅,這種趨勢與總體趨勢具有半一致性,文章將其定義為b類行業。至于其他兩個行業,文章作為特例暫不予分析。
2.2.1 a類行業效率結構分析[FL)]
從表2的數據中可以看出,a類行業的典型行業為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投入資源配置綜合效率之所以會在2000年和2005年發生變化,從效率結構上來看,主要是由于該行業的投入規模效率發生了巨大變化。該行業屬于國家基礎設施行業,其規模經濟性受國家產業政策影響較大。由于其價格政策剛性的原因,該行業在1997-2000年雖然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同時其利潤的增加相對其它產業卻較慢,出現了相對的不規模經濟性,所以出現規模效率的下降。隨后的上升則是因為相反的原因。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投入資源配置綜合效率之所以會在2000年和2005年發生變化,從效率結構上,1997-2000綜合效率的變化,是因為投入資源的可處置度的下降。 分析其投入產出數據,該行業2000年的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分別比1997年增加17.69億元和47.51億元,但同時其銷售成本卻增加了88億元,可見該行業隨著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投入的增加銷售成本急劇提高,形成伴隨生產規模擴大的生產成本的擁擠現象。2003-2005年綜合效 率的變化主要是由于投入純技術效率的下降,該行業盡管在此期間,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投入繼續迅速增加,但其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并沒有得到有效改進,銷售成本的迅速增加和利潤總額的迅速下降,與其他行業相比,該行業通過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改善,提高資產利用效率和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的潛力還很大。其他五個行業出現效率波動的制約因素也主要是在于以上三個分解效率的變動,其變化原因分析類似。
2.2.2 b類行業效率結構分析[FL)]
由表3中數據可知,黑色金屬礦采選業2005年的效率損失主要來源于投入的純技術效率,說明與其他行業相比,其規模效率和可處置度都維持在較高水平,而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則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005年投入資源的配置綜合效率的制約因素主要是規模效率,同時也可以發現,該行業前幾年綜合效率的制約因素一直是規模效率,結合行業特點,這一現象可以從資源可得性的角度上進行分析,由于受到資源約束的制約,即找礦和采礦的發展進度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所以該行業即使有強大的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其規模經濟性短時期內也無法得到改進。同時對附表3中b類行業的投入產出數據進行分析,能很快發現三個行業的一個共性,那就是三個行業在2005年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增長率較前幾年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其利潤并沒有發生相應比例的提升,在這個角度上也可以解釋b類行業的效率波動。
3 提高河北省礦產資源行業生產資源配置效率的措施
3.1 加大礦產資源的勘探度,提高開采冶煉技術,加強區際間 聯系,進而使河北省礦產資源行業實現規模經濟
將表2和表3的效率分解數值綜合來看,行業的規模效率是河北省礦產資源行業綜合效率的第一制約要素。加大礦產資源的勘探度可以從廣度上進一步挖掘河北省礦產資源潛力,加大資源可得性。而針對河北省乃至我國貧礦多、富礦少的嚴峻現實,提高開采冶煉技術可以使原來不能開發的礦山變為有用資源,從而在深度上挖掘河北省礦產資源潛力。此外,還可以加強區際間聯系,充分利用好周邊省份的礦產資源。如山西、內蒙的煤、鋁、稀士、石膏等;遼寧、山東的金剛石等;甚至可從國外引進銅、鉀鹽等急缺礦產品,以增加河北省礦產資源可得性,實現礦產資源行業的規模經濟。
3.2 注重資本結構的合理化及要素搭配,進而提高投入資源的可處置度
綜合表2和表3中的效率分解數據可發現,在綜合效率的分解三要素中,可處置度對綜合效率的影響緊跟規模效率的影響排在第二位,說明河北省礦產資源行業近年來在資本投入迅速增加的同時,沒有處理好資本的結構和資本的高效使用等問題,造成了生產資源的擁擠現象,進而影響了綜合效率的波動趨勢。解決這一問題是解決生產資源的擁擠現象,提高河北省礦產資源行業經濟效率的重要步驟。
3.3 鼓勵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刺激高新技術的應用
高新技術的應用可以使企業在保持資本投入不變的基礎上,降低成本,增加利潤,進而提高行業的純技術效率,提升行業綜合效率。如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在2005年的純技術效率嚴重制約了行業的綜合效率,說明該三個行業在生產技術上存在很大改進空間。
3.4 [JP3]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要有計劃性,不能搞“突擊工程”[JP]
在b類企業的分析中,該類型行業正是因為2005年突然注入了大量資本,從而引發了規模不經濟,低處置度等問題,使原本平穩的行業經濟效率發生了大的跌幅,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這就充分說明,企業投資要保證連續性和計劃性,這樣企業才能實現不同投入資源的比例合理控制和確保生產技術的可行性,進而確保行業經濟效率,最終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緩解國內資源形式的嚴峻局面和實現環渤海經濟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孫魏.生產資源配置效率――生產前沿面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6. [Sun Wei.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Resource Allocation:Production Frontier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Pre ss,2000:6.]
[2] 徐瓊.區域技術效率論[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2005:7. [Xu Qiong.Regional Technical Efficiency[M].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5:7. ]
[3] 韓松等.幾種技術效率測算方法的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4). [Han Song.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everal Technical Efficiency Calculation Methods[J].China Soft Science,2004,(4).]
篇8
[關鍵詞] 房地產宏觀調控 泡沫度 內在價值
一、問題的提出
股市泡沫對國民經濟的危害性已經為廣大的經濟學家所認同,特別是1997年由股市泡沫所引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如今仍然讓人們心有余悸。而產生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我國證券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也出現過一輪不小的泡沫。國內多位學者針對我國股市二十多年的發展進行了研究,通過各種模型和方法證明了我國股市存在著泡沫,具體泡沫有多大,雖不盡相同卻也有揭示了同一個趨勢――近兩年我國股市的泡沫有降低的趨勢。
2007年5月30日股票交易印花稅上調前, 滬深股市大盤指數一路上揚;而本年度的股市則伴隨著政府對于房地產的各項政策而急劇回落,但是最近的股指表現卻出乎大家的意料。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為在我國的經濟發展到當前時期,市場上積攢的大量資本,在投資渠道較少的狀態下,大部分的資金流到了股市上?具體對我國股市有什么影響?會加劇我國股票的泡沫嗎?
本文其余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獻綜述,并定義了股市泡沫及股市泡沫度的含義,提出了股市泡沫度的計量方法。第三部分描述了樣本處理和模型的詳細推導過程。第四部分對房市宏觀調控前后的股市泡沫度進行了顯著性假設檢驗和對比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總結。若泡沫進一步加大,那么,資金流向了股市。反之,則流向了實業領域。并盡力提出有益于監管的措施。
二、文獻綜述及泡沫度的定義
目前國內外對股市泡沫的定義及計量仍然沒有明確的、一致性的認識。本文將股市泡沫定義為股票在流通過程中其總市值超過或低于內在價值的部分,將泡沫除以股價定義為泡沫度(設R為泡沫度)。
國外對股市泡沫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Camerer(1989)將投機泡沫分為以下三類:理性投機泡沫理論、非理性泡沫理論和信息泡沫理論。將泡沫的產生歸因于投機及信息的不對稱性。就研究的方法而言,很多研究立足于運用數理統計來分析股票價格變化的特征,檢驗股市中的泡沫。Blanchard 和Watson(1982)從理性預期方程出發,在套利均衡條件下,利用重復迭代法求解具有理性預期的差分方程,得出理性泡沫解,為投機泡沫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Blanchard 和Watson(1982)還構建了一種新的理性泡沫模型――爆炸性泡沫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在現實中常常出現的價格在長期上漲后突然崩潰的情形。Granger和Swanson(1994)通過一般鞅過程模型解出的理性泡沫解集,幾乎囊括了目前學術文獻中常見的所有理性泡沫解。Shiller(1981)運用方差界檢驗(variation test)來判定股票價格是否反映了基本價值。De Long 等人(1990a)開創性地建立了噪聲交易者模型(DSSW 模型),從微觀行為角度解釋股票市場價格相對于基礎價值的持續偏離,認為噪聲交易者信念的不可預期性給資產價格帶來了風險,套利者的風險規避態度以及短期期界( shor thorizon)限制了他們糾正錯誤定價的能力,從而導致泡沫的形成及持續。Allen,Morris以及Postlewaite(1993)將非對稱信息引入有限期界交換經濟模型中,論證在理性預期框架下私有信息以及賣空約束使得泡沫產生。White(2000)采用橫截面數據回歸出市盈率后與實際市盈率相比較,判斷市場股價是否存在偏差。
在國內,潘國陵(2000)采用方差界等方法檢驗了股市泡沫的存在性。不難看出,其研究的共同特點都是給予純價格序列的統計檢驗,對經濟系統的基本面考慮太少,由此也暴露了其中很明顯的缺陷,檢驗結果對股市泡沫沒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對股價未來走勢也沒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導致了該方法和研究的結果受到了其他學者的質疑,而且,這些研究只是提供了判斷泡沫有無的方法,并沒有將其量化,操作性不強。鑒于此,一些學者開始對股市泡沫大小度量進行研究。潘國陵(2000)用過去每股稅后利潤作為未來紅利的基礎,計算我國股票市場的內在價值,并以此與實際價格比較,測算股市泡沫。[2]吳世農(2002)在假設我國股市不派息的情況下,運用CAPM計算股票市場的內在價值,然后測算股市泡沫大小。[3]劉燥松(2005)運用剩余價值的有限期限F-O模型測算了中國股市的內在價值,然后與實際價格作比較,測算出股市泡沫的大小。毛有碧(2007),改進了F-O模型,使之更有實際價值,改進后的模型不受公司是否發放股利條件的限制,同時,借助蒙特卡羅模擬法,通過模擬分布到處股票價格對數的真實分布,從而得到不同大小泡沫破滅的概率,進而區分股市泡沫性質。
三、模型的設定與計算
股市泡沫的存在一定就是一件壞事嗎?適度的泡沫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過度泡沫就存在破裂的危機,不利于社會的進步。馮祈善(2005)用長期債券年利息率的倒數作為市盈率上漲的上限,實業領域的平均收益率的倒數作為市盈率的底限,低于或高于臨界值都表明股市的不正常。
所謂剩余收益是指所有者或者經營者將總收益按現行利率扣除其資本利息后所留下的收益。設是第t期企業的每股剩余收益; 是第t期的無風險利率,假設它是常量;是第(t-1)期企業每股凈資產的賬面價值,是時刻(t-1)到時刻t期間內企業的會計每股收益,為每股紅利分配,則有剩余收益關系式。所以,剩余收益實質就企業綜合收益減去資金成本,是企業創造的高于市場平均回報的收益。這里可以將剩余收益簡化為每股收益減去每股紅利分配。
所以,企業的股票的內在價值可以看成現在時刻的每股凈資產加上未來各期的剩余收益。即:
由于未來的時期較難預測,且其隨著時間的增長,現值也越來越小。所以,在預測中將實際模型進行改進,根據以往研究者往往將預測期定為5年。改進后模型為:
本文以歷史平均每股剩余作為其未來各期的每股凈剩余。預測期為5年。本文選取有色金屬板塊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每股收益減去每股股利之后的每股剩余,并以其市值權重加權平均后的每股凈剩余來代表該板塊的每股凈剩余。
文章搜集了2006年至今19個季度的加權平均凈剩余。平均每年為0.544414。以此作為未來的年度每股凈剩余。,以現今時刻的一年期貸款利率約為5.6%,5期年金系數為4.25924,故凈剩余的的折現記為2.3188。再與每一期的每股凈資產加和即可得到每股內在價值,假設該有色金屬行業經營在這5年中十分穩健,每股剩余折現和的增長率僅能補償每年的通貨膨脹率,則
另外,假設股票的內在價值在一個季度內保持不變,為了比較房地產調控對股市泡的影響,故選取2009年11月到2010年4月的數據與2010年5月至今的日數據進行比較。這里假設股票的內在價值在每一季度內不變。從而可以評價股市泡沫度是否增大。
從數據的特征看,近似服從正態分布,假設服從正態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泡沫的存在是允許的,但是,超過一定程度的泡沫將會存在泡沫破裂危險,以至于給經濟造成沖擊。本文假設泡沫度低于平均值即認為其實安全的,設泡沫度為x,,則,設a為標準正態分布的上側分位數,即,假設在95%的置信度下泡沫不會破裂時,所能允許的超過均值的相對最大泡沫度為VAR,則,其中為95%置信度下的標準正態分布的上側分位數。
從兩個時間段的數據特征看,2010年5月份以來,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以來,股市泡沫的標準差大于政策調控之前的泡沫標準差。即,從而表明股市泡沫在增大,股市泡沫破裂的危險程度增大。
四、實證檢驗
從2010年4月實施調控房地產市場到目前為止,經歷了6個月,在實證檢驗中,由于時間和數據有限,故選擇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個城市的房價混合面板數據與股票指數進行回歸,設股票指數為y,房價指數為x,建立模型如下:
回歸結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6770.283 1321.984 5.121304 0.0000
X? -55.03994 13.09723 -4.20241 0.0001
F-statistic 17.66025 Prob(F-statistic) 0.000084
從回歸結果看,股票指數與房價指數呈反向變動關系,但從相關統計量來看,并不顯著。股市泡沫的增大可能是由于通貨膨脹或者由于有色金屬板塊指數本身價格的上漲所致,房地產調控是否引起股市泡沫的上漲還需要其他有關數據的進一步驗證。
五、結論
中國房地產調控措施已經實施了6個多月,在這段時間里,房地產市場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時,股市泡沫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在上面的回歸中,我們發現回歸并不十分顯著。我們的解釋可能是由于政策的時滯性導致。那么,隨著人們對政策實施產生一定的預期,政策效果開始為市場所吸收,房產市場和股市是不是回到各自獨立發展呢,這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參考文獻:
[1] 陸 紅:國外股市泡沫理論綜述[J]. 商業時代,2006年29期
篇9
關鍵詞:實際承運人識別 責任性質 責任范圍 責任分擔
海上貨物運輸方式的多元化使運輸合同下的各方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實踐中,與托運人簽訂運輸合同的當事人和實際從事運輸合同下全部或部分貨物運輸的人不相同的情形時有出現。在這種情況下,當貨物發生滅損后,就可能使相對處于劣勢的貨方利益得不到保障。提單持有人往往不能找到真正的承運人或找到時卻早已超過了一年的索賠時效。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從《漢堡規則》開始到我國的《海商法》都制定了關于承運人身份識別的實際承運人制度,方便貨方盡快確定能主張自己權益的對象。
一、實際承運人的識別
根據我國《海商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實際承運人應該具備兩個必要的條件:第一,他必須是接受承運人委托的人。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委托”和《合同法》中的“委托”不同。因為根據《合同法》對委托的定義,委托應解釋為與承運人簽訂了委托合同。然而在實踐中,雙方的委托關系通常是通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或者租約體現出來的,并且實際承運人還可能以承運人的獨立身份出現,所以并不嚴格符合《合同法》中對“委托”的定義。第二,他必須是實際從事貨物運輸或部分運輸的人。也就是說,實際承運人必須是實際履行貨物運輸的人,沒有實際履行貨物運輸的中間人(例如轉租人)并非為實際承運人。根據以上兩個必備條件,可以得出:
1.在班輪運輸下
如果運營的班輪為班輪公司所有,那么將不存在識別實際承運人的問題;如果運營的班輪是班輪公司通過定期租船租得的,那么班輪公司為承運人,出租人為實際承運人。
2.航次租船下
(1)承租人為貨主時:出租人因簽發自己的提單而成為承運人,雖然雙方權利義務依據的是租船合同,但對于第三方收貨人而言,出租人為貨物的承運人,此時并無實際承運人的存在;(2)承租人非貨主時,提單由誰簽發變得至關重要:當提單以承租人的名義簽發時,承租人為承運人,出租人為實際承運人;當出租人簽發提單時,出租人為承運人,實際承運人不存在;(3)船舶經轉租或多次轉租時:如果提單由最初的出租人簽發,該出租人為承運人,實際承運人不存在;如果提單以最終承租人的名義簽發,該承租人為承運人,最初的出租人為實際承運人;如果提單是以最終承租人上家的名義簽發的,該最終承租人的上家為承運人,最初出租人為實際承運人。
3.定期租船下
(1)承租人將該船用于班輪運輸時:承租人為承運人,出租人為實際承運人;(2)船舶期租后又經過多次轉租時,如果提單是以出租人的名義簽發的,則出租人是托運人、收貨人的承運人,此時不存在實際承運人;如果提單是以期租轉承租人名義簽發,則只能依據多次轉租所表現的轉委托關系,向其上家追索最終實際承運人。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到的出租人并不絕對指的是船東。例如在由海南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海南通連船務公司與五礦國際有色金屬貿易公司的海上貨物運輸糾紛案中,“萬盛”輪經一次定期租船和多次航次租船后承運了國際有色金屬貿易公司的貨物,當貨物錯卸造成損失后,貨方開始向實際承運人要求索賠。若遵循出租人等于船東的看法,則貨方應該向“萬盛”輪的船東通連公司進行索賠,但法院最終卻認定貨物的實際承運人為萬通公司。法院認為通連公司僅為“萬盛”輪的注冊船東,在航次租船期間,該船舶事實上交由萬通公司經營管理,船員也由萬通公司配備,本案所涉H X——95 B號提單亦由萬通公司簽發。在本案所涉航次中,該輪由五豐公司期租經營,五礦公司與通連公司既無提單所證明的運輸合同關系,也無租船合同關系,故作為提單托運人的五礦公司起訴通連公司無合同依據。因此認定通連公司并不是該批貨物的實際承運人。
4.光船租船下
光船租船下的實際承運人識別比較簡單。如果提單是以光船承租人名義簽發,則光船承租人是承運人,也是實際承運人。光船租船是財產租賃性質的合同,不同于運輸合同和租用合同,所以光船承租人又稱準船東,具有與船舶所有人幾近相同的地位。
上述案例中,法院最終認定萬通公司為實際承運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萬通公司所處的地位相當于一個光船租船的承租人。雖然并沒有關于“萬盛”輪被萬通公司光船租賃的合同,但是船舶事實上是由該公司管理并由其來配備船員的,甚至連提單也是由該公司簽發。綜合各事實情況最終使法院推翻先前的判決。
篇10
關鍵詞 金屬工件;熱處理;退火
中圖分類號TG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6—0177—02
所謂熱處理,是采用適當的方式對固態的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并在相應溫度下進行保溫,然后以相應的方式進行冷卻,從而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組織結構與性能的生產工藝,包括加熱、保溫和冷卻三個階段。熱處理可以充分發揮金屬材料的性能潛力,改善了金屬的力學性能和工藝性能,是保證零件質量、壽命和可靠性的重要工藝。
我們將金屬的熱處理工藝分為表面熱處理和常規熱處理兩大類,然后根據熱處理不同的加熱的溫度、介質和冷卻方式,將表面熱處理和常規熱處理又可劃分為若干小類。采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對同一種金屬進行熱處理,就可以獲得不一樣的組織及性能。鐵碳合金的常規熱處理可分為正火、退火、回火和淬火四種基本工藝。
退火的定義是指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然后進行緩慢冷卻的工藝過程。材料的退火可以使其內部組織結構接衡狀態,使工件獲得良好的使用性能及工藝性能,并為其進一步的淬火作好組織準備。
鋼的退火工藝種類很多,根據鋼的成分不同、原始狀態不同及使用目的不同,我們將退火分為球化退火、去應力退火、擴散退火、完全退火、再結晶退火、等溫退火和不完全退火等。
退火有個重要的工藝參數,即退火溫度(也稱最高的加熱溫度),例如碳素鋼是以鐵碳合金相圖為基礎來選擇相應的退火溫度。
1 擴散退火(又稱均勻化退火)
擴散退火是指將工件加熱到適當的溫度,然后進行長時間保溫,使組織內的原子擴散充分,然后慢慢冷卻的退火工藝,擴散退火的目的是使工件的組織均勻化,減小成分偏析。
加熱溫度:一般在鋼的熔點以下100℃~200℃;
保溫時間:一般為10h~20h;
冷卻方法:隨爐冷卻至500℃~350℃后出爐空冷。
由上可知擴散退火的加熱溫度較高,保溫時間較長,原子有利于擴散,但這種退火工藝同時會造成鋼的晶粒粗大,影響其性能,所以擴散退火后必須再進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以細化晶粒,改善組織。擴散退火主要用于消除或改善鑄錠、鑄件或鍛坯等化學成分偏析和組織的不均勻。
2 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指將亞共析鋼加熱到Ac3以上30℃~50℃,使其完全奧氏體化,保溫一定時間后,緩慢冷卻(隨爐或埋入干砂、石灰中),以獲得接衡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加熱溫度:Ac3以上30℃~50℃;
保溫時間:一般為2h~3h;
冷卻方法:保溫完成后,停止加熱,隨爐冷卻至500℃左右后出爐空冷。
完全退火的主要目的是細化晶粒,消除內應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為加工后零件的淬火作好組織準備等。主要用于亞共析鋼的鑄件、鍛件、焊接件等。
3 等溫退火
等溫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的溫度,保溫一定時間后較快冷卻到珠光體溫度區間的某一溫度,并保持等溫使其奧氏體轉變為珠光體組織,然后空冷的熱處理工藝。
加熱溫度:亞共析鋼Ac3以上30℃~50℃;共析鋼和過共析鋼Ac1 以上10℃~20℃
保溫時間:一般為2h~4h;
冷卻方法:隨爐(開爐門)較快的冷卻到珠光體溫度區間的某一溫度,(關爐門)保持等溫(2h~3h)使奧氏體轉變為珠光體型組織,然后出爐空冷。
等溫退火的目的與完全退火相同,且能得到更為均勻的組織和硬度,可有效縮短退火時間。等溫退火主要用于高碳鋼、合金工具鋼和高合金鋼,可大大縮短退火時間。
4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將鋼加熱到Ac1以上10℃~20℃,保溫一段時間后以適當的方式冷卻使鋼中的碳化物球狀化的工藝方法。
加熱溫度:Ac1以上20℃~30℃,如圖示;
保溫時間:根據材料和工件的實際情況確定保溫時間;
冷卻方法:以不大于50℃/h的速度隨爐冷卻。
球化退火的目的是降低工件的硬度,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提高其塑性、韌性,為淬火作好組織上的準備。球化退火主要應用于共析、過共析鋼及合金鋼的鍛件、軋件等。
5 去應力退火
去應力退火是指將鋼件加熱到Ac1以下(100~200)℃,保溫一定時間后緩慢冷卻的工藝方法。
加熱溫度:Ac1以下100℃~200℃(一般取500℃~650℃);
保溫時間:適當時間(一般按3min/mm計算);
冷卻方法:隨爐冷卻至200℃后出爐空冷。
去應力退火是為了去除工件由于塑性形變加工、焊接等造成的以及鑄件內存在的殘余應力而進行的退火。零件中存在內應力十分有害,會使零件在加工及使用過程中發生變形,影響工件的精度。因此,形變加工、機械加工、鑄造、鍛造、熱處理、焊接后的工件,應采用去應力退火來消除去應力。
6 再結晶退火
金屬經過冷變形加工后,其晶粒被冷加工所擠碎、壓扁或拉長,我們通過加熱使其達到再結晶溫度以上,再經保溫后按某一方式進行冷卻的熱處理工藝稱為再結晶退火。
加熱溫度:再結晶溫度以上100℃~200℃;
保溫時間:以完成晶粒轉變為準;
冷卻方法:隨爐冷卻至某一溫度,然后出爐空冷至室溫。
再結晶退火目的是通過加熱使變形的晶粒原子活化然后重新結晶成均勻的晶粒,從而消除組織殘余應力,降低工件硬度和強度,提高其塑性,以便于進一步冷加工。
7 不完全退火
將工件加熱到Ac1與Accm或Ac1與Ac3之間某一溫度,保溫后緩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稱為不完全退火。
加熱溫度: Ac1與Accm或Ac1與Ac3之間某一溫度;
保溫時間:一般為2h~3h;
冷卻方法:隨爐冷卻至某一溫度后出爐空冷。
不完全退火的加熱溫度比完全退火的加熱溫度低,是將工件加熱到半奧氏體化進行退火,可以應用于過共析鋼和亞共析鋼,目的是消除工件中殘余的內應力,降低珠光體組織的硬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工件的綜合機械性能。
由上述幾種常見退火方式可知,退火的目的在于:1)細化晶體的晶粒,均勻工件內部組織,減小成分偏析,為以后的熱處理工藝做好組織上的準備;2)消除工件內部殘余的內應力,以防工件內應力過大而開裂或變形;3)降低工件的硬度,提高其塑性,以便于以后的冷變形加工和切削加工。
參考文獻
[1]《有色金屬及其熱處理》編輯組[M].有色金屬及其熱處理.1版.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