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干出血的護理體會范文
時間:2024-01-04 17:53: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腦干出血的護理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目的:總結腦干出血患者的護理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48例腦干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本組患者治愈6例,好轉18例,惡化4例,死亡20例。結論:腦干出血患者雖然死亡率較高,但經精心治療護理,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對于中型和重型的腦干出血患者,即便是在出血量比較多的情況下,只要治療措施和護理配合得當,死亡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康復。
關鍵詞 腦干出血;治療;護理體會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12
腦干出血是神經內科急重癥,病情嚴重,死亡率高。長期的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顱內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等是引起腦干出血的主要原因[1]。現將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8例腦干出血患者的護理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齡42~82歲,平均61.5歲。其中橋腦出血10例,延腦出血23例,中腦出血15例。結果:48例患者中,6例治愈,18例出現好轉,4例惡化,20例死亡。
2觀察護理
2.1生命體征觀察對腦干出血患者監測生命體征非常重要,病情變化的指標能較早反映出來。腦干出血患者發病后短期內植物神經癥狀明顯,多出現39 ℃以上的高熱、呼吸異常、血壓明顯升高。由于腦干出血患者后組Ⅸ,Ⅹ,Ⅺ顱神經常受壓、損傷,較易出現極度的呼吸困難。本組48例患者發病后48 h內血壓均顯著升高,有時高達240/130 mmHg,此時我院護理人員均采取降壓處理,避免誘發再次出血和心力衰竭的危險, 避免病情更加惡化[2]。
2.2意識和瞳孔變化的觀察失語、汗流浹背,隨后胸悶、呼吸不暢,最終進入昏迷狀態,這是腦干出血患者發病初期的臨床癥狀。通過對本組12例雙眼球偏視病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雙眼球固定正視中央,瞳孔張合度極度減小也是腦干出血的早期癥狀。同時對本組另外10例出血病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出血,會使環池及蛛網膜下腔遭到破壞,從而使幕上出現梗阻性腦積水、腦疝并伴隨兩側瞳孔散射放大。對于出現這種情況,護理人員要立即報告醫師。
2.3吸氧流量的監護本組患者均昏迷、呼吸不順暢,而腦缺氧可導致繼發腦水腫,給予嚴密監測血氧飽和度,<85%時,氧流量應增加。停吸氧5 min,血氧飽和度同樣保持在90%時,可降低為低流量吸氧。若血氧飽和度升至96%左右時,可進行間斷吸氧,最終變為不吸氧。
2.4氣管切開護理腦干出血患者常因為后組顱神經損傷或受壓,易形成痰多、通氣受阻及吞咽困難。本組中23例因呼吸困難切開氣管,給予頭罩吸氧。吸痰負壓一般不超過26.7 kPa(200 mmHg),防止因吸力過大而損傷氣管黏膜。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對有痰鳴音者及時吸出痰液。及時氣管濕化,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或蒸氣吸入或氣管內滴入霧化劑,并適當在霧入液中加入抗生素,防止痰液黏稠。
2.5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腦干出血患者并發上消化道應激性潰瘍出血,這種并發癥有較高的死亡率,一般情況出現在病發后5~15 d[3]。上消化道出血量少者表現為柏油樣黑便,上消化道出血量多的表現為血壓明顯下降、面色蒼白、心率加快,柏油樣黑便中出現紅色血凝塊。要特別注意觀察大便顏色的改變及血壓的變化,不定期復查便潛血及血色素化驗,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2.6鼻飼護理本組有46例患者全部采用鼻飼進食,一般在病發后5~6 d開始,使用在市場上購買的普通食物多功能攪拌機,把米湯、肉湯、菜湯、牛奶、雞蛋、果汁等食物單獨攪拌成漿狀,定時定量鼻飼。初期少量,每天1000 ml左右,隨著治療時間的增加,鼻飼量逐漸增加,且逐漸減少靜脈滴注液體,靜脈滴注液體和鼻飼量之和保持在3000 ml左右[4]。
2.7康復護理本組48例腦干出血患者,雖然在初期病發時給予了脫水、抗感染、止血、激素等支持療法及護理后病情基本穩定,但大多數患者在精神心理方面,語言、吞咽、肢體活動等功能方面尚未恢復完全,在生活不能夠自理的情況下,康復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上述這種情況,我們對本組大部分患者進行了有目標、有計劃的康復護理。
2.7.1指導肢體按摩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易于掌握和便于操作的按摩,尤其是對一側癱或肌無力的肢體按摩,作用是使皮膚與皮下組織血運豐富,改善營養。按摩的時間為每個部位5 min,每日1~2次。
2.7.2指導活動康復為了避免患者出現肌肉韌帶萎縮、肌肉痙攣、肌肉壞死,應該在促進患者肢體血液循環的同時,加強患者各關節韌帶以及肌肉的活動。活動的順序為先大關節,后小關節,運動幅度由大變小,分別以臥位、俯位或坐位進行伸、屈、展、翻、彎等動作,以促進神經恢復。
2.7.3對出院患者和家屬的醫囑要具體細化本組48例患者出院時我們對患者和家屬都給予醫囑:對患者注意定時測量血壓,隨時監測血壓的變化,要努力控制和調節血壓,飲食上給予低糖、低脂肪、高蛋白質,并處理好降脂及降糖[5]。對于易激動急躁的患者,應給予精神上的安慰,細心照料患者的生活,使患者達到心情舒暢、生活安逸的目的,必要時給予適量鎮靜劑。對有飲酒和吸煙嗜好的患者,要勸其適量飲酒和戒煙,預防劇烈的血管舒縮導致紊亂,以防止復發腦血管意外。對于身體肥胖的患者,注意要讓其養成循序漸進鍛煉身體的習慣。定時復查,隨時咨詢。
3體會
腦干出血的患者病殘率和致死率非常高,如果護理進行不當很容易引起并發癥的發生,嚴重者還有可能導致死亡。護理人員應加強服務意識、安全意識,認真細致觀察病情,為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并以此來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將并發癥發生率控制在最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袁玉英,高天霞.腦干出血的臨床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9):146-147.
[2]周國花,何菁菁,張慶榮,等.急性自發性腦干出血并發中樞性呼吸衰竭的急救護理[J].護理研究,2008,22(10A):2592-2593.
[3]王軍,王曉峰,毛小林,等.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干出血37例臨床分析[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0,23(3):171-172.
[4]薛振生.64排CT導引立體定向治療腦干出血[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1,16(4):171-172.
[5]姚愛華.45例腦干出血病人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7):43-44.
篇2
【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護理;體會
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組腦循環障礙性疾病,臨床上以頭痛、頭暈、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為特征。病情發展快,病情兇險,常需急診手術,術后常有失語、偏癱、肢體功能障礙等并發癥。某種程度上,護理工作的成敗決定著病情的預后。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50例,男80例,女70例,年齡35~76歲,平均57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出血92例,腦室34例,腦干4例,腦葉12例,小腦8例。出血量10~40 ml,發病時間2~24 h。經精心護理,本組患者全部康復出院。
1.2 臨床表現 多數有高血壓、頭痛病史,寒冷季節發病率高。發病前可出現頭痛、頭暈、肢體發麻等先驅癥狀,也可在原有基礎上突然加重。發作時可伴有意識喪失,顏面潮紅、呼吸快、血壓升高、脈搏減慢,幕上病變者對側肢體軟癱,兩眼向出血側偏斜。破入腦室或腦干出血則出現深昏迷、高熱、去腦強直、雙瞳孔縮小或擴大。
2 護理體會
2.1 術前護理
術前開顱手術常規準備,腦疝患者給予20%甘露醇等脫水劑快速靜脈滴入。絕對臥床,使頭部抬高15°,松解衣服,注意保暖。急性期勿搬動患者,注意約束躁動患者,防止其墜床。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加強吸氧,預防肺炎等并發癥,做霧化吸入,生理鹽水200 ml加入慶大霉素8萬u、糜蛋白酶1支, 2次/d或每6 h 1次,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全部患者頭部置冰袋,體溫在38.5℃以上者給予降溫處理。在患者休息時,注意床鋪平整,皮膚清潔,防止發生褥瘡。尿潴留患者可留置導尿管,禁止加壓排尿。大便干燥者給予瀉藥或開塞露或低壓灌腸等。輸液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增加心臟負擔,影響顱內壓。
2.2 術后護理
2.2.1 病情監測 持續床邊心電監護,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尤其是術后24 h內。如果發現血壓上升、脈搏緩慢、呼吸深慢則提示有顱內壓增高可能,應及時遵醫囑降低顱內壓。密切觀察意識、瞳孔,肢體活動情況等。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出現變化及時調整。
如果治療中患者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加重,提示有再出血可能。預防顱高壓、腦水腫的發生[1]。
2.2.2 是高血壓腦出血術后的重要環節,術后患者應保持頭高足低位,一般頭部抬高30°。不當可引起顱內壓增高,對術后患者選擇適當的頭位和,使頭部略高于心臟水平10°~30°,對額部、顳部、頂部手術者取正位或仰臥,頭偏向對側[2]。
2.3 并發癥預防 ①患者絕對臥床休息,避免搬動患者,置患者臥于患側,頭部略抬高向后仰,使之保持呼吸道通暢。②保持患者大便通暢,腦溢血患者急性期大多數均有大便干結,其原因不外長期臥床、飲食少、腸蠕動減弱及神經系統反應遲鈍等所致,防止大便時用力,適當采取有效通便措施。③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口腔清潔,及時給予吸痰,加強皮膚護理,應注意保暖,防止褥瘡發生,應每日定時翻身,動作應輕柔,以免患者掙扎出血;對留置導尿者,要注意引流通暢,每日更換尿瓶,每周更改導尿管1次,保持尿道口清潔,如發現尿液混濁、沉淀或結晶,應行膀胱沖洗,防止泌尿系統感染,嚴格記錄出入量,并應注意安全,防止摔傷。應用消毒藥液棉球擦洗1~2次/d。
2.4 恢復期護理 主要促進癱肢體功能的恢復,可作按摩或被動運動,鼓勵患者自主活動。失語患者應積極進行言語再訓練,以促進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應避免引起血管痙攣、血壓上升和血脂增高等因素,預防復發。
2.5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時應進行耐心的指導,囑其出院時、出院后保持情緒穩定,不要過度激動或用力,避免再次出血的發生。并對康復治療予以指導[3]即:①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去除引起恐懼、憂慮、憤怒等的不利因素。②注意顱骨缺損部位安全,防止外傷。③飲食清淡,多吃含水分、含纖維素的食物。忌酒、辛辣食品,保持大便通暢,防止用力引起再出血。④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重體力勞動,注意鍛煉,定期測血壓,按時服藥,控制血壓在正常水平。⑤按時門診復查及時行顱骨修補術。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多數伴有高血壓性微動脈瘤或動脈粥樣硬化,因此在血壓突然升高的情況下,可導致血管破裂,造成腦實質內出血。基底節出血較為常見,出血的血管多為豆紋動脈,血液通常侵入丘腦或尾狀核延伸至內囊至側腦室。
腦出血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多有長期高血壓病史;發病突然、迅速,癥狀通常較重,嚴重可迅速昏迷,很快死亡,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危重急癥[4]。護理工作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存。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熟練過硬的技術,以精心護理,密切觀察病情,預防并發癥,促進機體功能恢復,對降低腦溢血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減少病殘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張玉蓮.血氧飽和度監護在氣管切開病人中的應用.中華護理雜志,2002,2(32):112-113.
[2] 王旭青,裴俊霞.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專科護理體會.實用醫技雜志,2006,2:619-620.
篇3
[關鍵詞]亞低溫;出血性腦卒中;護理體會
腦卒中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其病死率、致殘率極高,據估計我國年發病率為150萬,總存活者達600萬,75%殘廢,其中40%重殘,腦卒中一旦發生,目前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少人需終身護理,故有效防治腦卒中,是當前醫學研究與臨床的迫切而艱巨的任務,然而,出血性卒中占腦卒中的40%~50%,是我國腦卒中死亡率最高的臨床類型,根據整體化觀念,采取個體化治療原則,對卒中的危險因素及時給予預防性干預措施的同時給予亞低溫治療不失為一種值得關注和推廣的方法,現將我院用HCT200G亞低溫治療儀對16例出血性腦卒中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選擇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16例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齡41歲~80歲,平均年齡65.4歲,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腦出血11例(小腦出血2例、殼核出血6例、腦干出血2例、丘腦出血1例)。
1.2臨床表現意識障礙10例(嗜睡2例、淺昏迷5例、中度昏迷2例、重度昏迷1例),腦膜刺激征5例,發燒12例,偏癱9例,交叉癱2例,眩暈2例,頭痛嘔吐13例,心律失常4例,STT改變3例,視野缺損2例,巴氏征陽性8例,肺部感染7例,失語6例。
1.3亞低溫治療方法采用HCT200G亞低溫治療儀,機溫設置在9℃~5℃,帽子擺放病床時,帽口應略低于帽頂部,以便排水,空氣濕度大時,易形成冷凝水,應注意及時更換枕頭布套。一般治療5d~10d,在治療過程中,應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將體溫控制于(35℃~36℃)±(0.3℃~0.5℃)為宜。
1.4護理
1.4.1臨床監測
1.4.1.1意識在護理過程中一定要嚴密觀察意識情況,做言語、疼痛的刺激,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檢查來判斷意識障礙程度,區分是否嗜睡、昏睡、淺昏迷、深昏迷,按照GCS評分標準,全面正確評估患者情況,該組患者GCS5分~7分3例,8分~11分7例,其中2例患者入院后第2天GCS評分下降2分,提示病情加重,復查CT,1例腦出血出血量加大,第2例蛛網膜下腔再出血,經搶救無效死亡。
1.4.1.2瞳孔觀察患者雙側瞳孔大小、形態、位置,有無不對稱,對光反射是否存在,本組2例患者入院后第2天,雙側瞳孔不等大,昏迷加深,及時通知醫生,復查CT血腫增大,遵醫囑加大脫水劑用量后患者病情逐漸恢復。
1.4.1.3肢體活動了解肢體癱瘓范圍及程度,觀察有無抽搐及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等,并根據患者癱瘓程度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注重肢體功能位的擺放,有抽搐者采用牙墊、開口器防止舌咬傷,抽搐不自主活動較多者,加約束帶防止墜床。
1.4.2生命體征監測每隔2h測量一次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有報道低溫可引起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及各種心律失常,故應進行心電監護,及時處理[1]。一般將體溫控制于(35℃~36℃)±(0.3℃~0.5℃),連續觀察3d及時通知醫生停用亞低溫治療。
1.4.3采取正確臥位患者平臥是引起誤吸的最危險因素[2],在醫生指導下,針對每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特點,調整癱瘓肢體的正確姿勢,及早取得家屬配合,要求患者健側、患側交替側臥,仰臥時上下肢置于功能位并加防護墊,以防止肩、肘、腕綜合征及廢用性肌萎縮。病情許可應每2h更換一次患者頭部放置的位置,注意保持降溫帽內干燥,以防止患者皮膚凍傷。
1.4.4保持呼吸道通暢亞低溫治療期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可并發呼吸系統感染,因此,保持呼吸道通暢是防止并發癥的關鍵。我們對昏迷患者采取翻、拍、吸的方法,即翻身側臥每2h一次,拍背使深部痰液松動,當患者咳嗽或在床邊聽到氣管處有呼嚕聲時及時吸痰。尤其是鼻飼患者鼻飼前抬高床頭30°,以避免鼻飼液返流誤吸,意識清醒者及早拔出鼻飼管。
1.4.5人性化護理的作用患者入院后盡量安排于ICU病房,室內保持安靜、整潔、光線柔和、空氣清新,保持室內相對濕度60%~70%,相對溫度20℃~22℃,定期消毒,減少探視,并注意動員家庭社會的力量,全方位參與護理,以提高患者康復后的生活質量。
2討論
一般而言,急性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普遍存在體溫升高。本組16例中有12例發熱占75%,4例在發病6h內出現發燒,體溫38℃以上,8例在24h以后發熱(6例為肺部感染),本組死亡3例,體溫均達40℃以上,其中2例腦出血發病第2天昏迷加深,GCS評分3分,復查頭顱CT出血灶加大,證實了腦卒中后發熱與殘疾率和病死率明顯增高有關,應采取措施。治療腦卒中后發熱以預防卒中進展[3]。然而根據我院臨床使用的藥物降溫方法如注射安痛定、柴胡、來比林、巴比妥類藥物,或口服撲熱息痛等,大多降溫效果不明顯,而亞低溫治療有較肯定的治療效果,有效率占87.5%。亞低溫對腦細胞保護機制復雜,主要包括:降低腦氧耗、參與能量代謝、減少腦細胞乳酸堆積、抑制有害物質釋放、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減少腦細胞蛋白破壞、促進細胞結構和功能修復等。綜上所述,HCT200G亞低溫治療儀對急性出血性卒中具有較肯定的治療效果,在護理上細致、得當,并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及時準確處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存活率,減輕致殘率,降低死亡率,而且安全并發癥少,且操作方法簡單,有一定的推廣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呂淑華.氣道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2):238.
篇4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血腫清除術;手術室;整體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4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1(a)-0173-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whol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operation room of hematoma evacuat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underwent hematoma evacu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2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mplemented the whol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operation room.The operation time,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DAL) score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GCS score and BADL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Hypertension;Cerebral hemorrhage;Hematoma evacuation;Operation room;Whole nursing
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血壓的發病率呈現逐漸上升趨勢[1-3],本病若不及時控制,易使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癥,如腦出血。高血壓腦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7]。目前,臨床主要對該類患者實施手術治療,為確保手術效果,在治療過程中應對患者實施一定的護理干預措施[8-9]。本研究選取我院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整體護理干預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腫清除術治療的4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知情本研究的內容、目的并自愿簽署同意協議,且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②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③排除其他原因導致腦出血、精神障礙的患者。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0例。實驗組中,男16例,女4例;年齡為36~65歲,平均(48.35±6.59)歲;發病至入院時間為35 min~4 d,平均(12.24±2.61)h;出血部位:基底節出血11例,腦出血6例,腦干出血1例,小腦出血1例,硬膜下出血1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5例;年齡為40~74歲,平均(49.37±8.30)歲;發病至入院時間為40 min~3 d,平均(12.10±2.58)h;出血部位:基底節出血12例,腦出血4例,腦干出血3例,小腦出血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方法
φ兆槭凳9婊だ碭稍ぃ護理人員按照主治醫師的要求為患者做好相關術前檢查,為患者營造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術后對患者實施病情以及生命體征指標監測,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喜好為患者提供相關的飲食建議等。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整體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臨床發現,大部分患者或家屬對高血壓腦出血的認知程度不高,再加上對手術方法的不了解,在治療過程中,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擔心、焦慮、害怕等心理負面情緒,嚴重者出現不配合治療現象,因此,在手術前,護理人員可以向其講解手術醫師的相關信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必要時,可以向其講述手術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手術治療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②術前準備:手術開始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常規頭部備皮,對手術區域進行清洗并消毒,結束后,準備相關的急救藥品以及急救器械,檢查監護儀、吸氧裝置以及吸引器是否能正常運行。
1.2.2術中護理 術中,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設置手術間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為避免患者出現壓瘡,應減少患者局部壓力,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術中使用防壓瘡凝膠墊,保護易發生壓瘡的骨隆突處,并使用防壓瘡凝膠頭圈將患者的頭部進行固定保護;對于失血過多的患者,應隨時了解其血紅蛋白(對患者實施血常規檢測)及血壓情況,如血紅蛋白低于70 g/L給予輸血;對于局部麻醉情緒較激動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盡力安撫,必要時可以遵醫囑給予患者鎮定劑,避免其發生意外墜床。同時做好相應的引流管護理,密切關注引流液的顏色和量,若發現引流液顏色由淡紅色變為新鮮的血液時,應立即向手術醫師報告,考慮患者是否發生再出血,若發現患者引流液的量減少且流出的是無色液體,應立即向手術醫師報告,考慮其是否為腦脊液,并協助醫師作出相關的處理措施;若發現患者存在意識障礙加重或出現血壓不穩、呼吸節律急促等現象,應立即向手術醫師報告,并協助其采取對癥搶救措施。
1.2.3術后護理 ①護理:術后,對于選擇全身麻醉的患者,應協助患者采取平臥并將頭偏向一側,同時對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實施引流,避免其發生窒息。②并發癥護理:為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促進患者預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相應的預防措施。為避免患者出現壓瘡,應定期協助患者翻身,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保證床鋪干凈整潔,同時對患者的皮膚實施護理。為避免患者出現顱內感染,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病房空氣實施嚴格消毒,嚴格限制探視時間以及探病人數等。為避免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注意觀察患者大便的顏色,若發現存在異常現象,應對其實施隱血試驗;若證實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應立即停止鼻飼,并遵醫囑從胃管內注入相關藥物進行止血,若患者出血量較多,為避免其出現失血性休克,必要時可對其進行適量輸血。為避免患者出現肺部感染,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口腔護理,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叩背,指導患者咳嗽排痰,及時清理分泌物,必要時可對患者進行輔助呼吸,確保呼吸通道暢通。
所有患者在病房中均由同一組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和護理。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基本生活活動能力(BDAL)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GCS評分使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量表[10]進行評分,>14分表示患者處于正常狀態,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意識狀態越好,恢復效果越好;基本生活活動能力(BDAL)評分選擇BADL量表[11]進行評定,出院前1 d對患者進行評分,總分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護理效果越顯著。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手術時間、GCS評分、BADL評分的比較
實驗組的GCS評分及B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實驗組有3例(15%)發生并發癥,對照組有9例(45%)發生并發癥。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857,P=0.0384)。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該病的發病人群主要為中老年群體[12-14]。目前,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主要采用血腫清除術,為促進患者預后,在手術期間應對患者實施相關的護理措施[15-20]。
整體護理干預主要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術前、術中以及術后護理,具體包括心理護理、病情監測護理、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護理、護理以及并發癥護理,通過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有效增加患者對疾病以及手術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通過對患者實施病情監測護理、術前準備,可有效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通過對患者實施護理以及并發癥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促進預后。相比于常規護理,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增加患者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GCS評分、B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提示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手術室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GCS評分、BADL評分,縮短手術時間。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5%,顯著高于實驗組的15%,提示手術室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促進預后。
綜上所述,在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血腫清除術的過程中,給予手術室整體護理干預可取得顯著效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活動能力,預后效果較佳。
[參考文獻]
[1]馮玉新.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觀察及術后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7):108-109.
[2]童福梅.多指標評價微創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8):1250-1251.
[3]陳旭鳳,鄧小艷,樊靜靜,等.老年人清晨血壓與全天血壓相關性探討[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6,25(4):282-284.
[4]文珠仁,鄧海梅,姚曉芬,等.心理護理對高血壓性腦出血顯微手術治療術后療效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34(13):2537-2538.
[5]何柳,周小青,梁麗梅,等.常規護理聯合愉快因子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微創穿刺術應激反應的影響[J].內科,2015,10(4):593-595.
[6]南江,周演鈴,蔡立春,等.神經外科鎖孔技術清除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配合[A]//中華護理學會第15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11:456-458.
[7]敖煒偉.儲偉無創心功能檢測在高血壓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6,25(2):106-108.
[8]肖亞飛,韓小云,潘霞,等.神經內鏡輔助下小骨瓣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護理配合[A]//中華護理學會第16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12:1398-1400.
[9]熊瑛.微創穿刺治療丘腦出血的手術后護理配合[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1):212.
[10]謝謙,劉新會.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圍手術期護理[J].河北醫藥,2012,34(6):945-946.
[11]駱珠琴,彭玉蘭,王岸冰,等.神經內鏡輔助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前家屬心理需求[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12):1799-1801.
[12]肖亞飛,韓小云,潘霞,等.神經內鏡輔助下小骨瓣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護理配合[J].江蘇醫藥,2012,38(12):1484-1485.
[13]許瑛.護理干預應用于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臨床效果[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3):494-495,511.
[14]宋忠娟.高血盒閱猿鲅患者行血腫清除術后的護理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3):354-355.
[15]張宏兵,蘇寶艷,王曉峰,等.高血壓腦出血的入院急救[J].甘肅醫藥,2014,33(3):216-217.
[16]蓋春華.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室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6):99-100.
[17]王力偉,李學良,湛金梅,等.早期康復指導在高血壓腦出血運動障礙患者護理中的評價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6):120-122,135.
[18]南江,周演鈴,蔡立春,等.神經外科鎖孔技術清除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配合[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 31(2):144-145.
[19]羅霞,王娟,董俊,等.5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室護理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12):150.
篇5
關鍵詞 神經外科 腦出血 氣管切開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55
腦出血患者常因意識障礙,咳嗽反射減弱或喪失,吐咽反射抑制,導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除,且各種分泌物和嘔吐物易被誤入呼吸道,導致氣道受阻,引起缺氧加重腦水腫,甚至窒息死亡。行氣管切開術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搶救腦出血患者最首要、最關鍵的一步。氣管切開術后護理尤為重要。2010年7月~2011年8月收治氣管切開腦出血患者58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和總結腦出血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方法。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2010年7月~2011年8月收治腦出血氣管切開患者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齡18~56歲,平均35歲;墜落傷13例,交通事故傷26例,高血壓腦出血15例;行血腫清除術后昏迷時間1~6個月。帶套管時間9~60天。
護 理
病情觀察: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改變及缺氧情況有無變化,注意有無皮下氣腫、有無套管脫出、術后出血、縱隔氣腫、支氣管肺炎、氣管食管瘺等并發癥。并注意分泌物的性質、顏色、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及時采取標本做好痰培養、藥敏試驗。
基礎護理:保持病室空氣濕潤、新鮮、清潔,每日開窗通風30分鐘,通風時注意保暖。室內濕度為21~22℃,濕度50%~60%。可以在患者套管上面覆蓋1層蒸餾水紗布,增加吸入空氣的濕度,保持氣道濕潤,避免人群流動所造成的交叉感染。嚴格無菌操作,吸痰前后均應洗手、戴消毒手套、口罩、帽子、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每天更換氣管切開處敷料1次。
護理:氣管切開術后24~48小時取平臥位,而后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一般患者床頭抬高15~30°,以利于改善通氣,增加組織供氧。每2~3小時翻身,叩背1次,平臥與側臥交替變換,建立翻身卡,定時更換,給患者翻身時,應使其頭、頸、軀干處于同一軸線防止套管旋轉角度太大,影響通氣而致窒息,保持套管正中位,以防位置不正,套管末端壓迫氣道壁,造成氣道損傷出血。
套管護理: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選擇粗細適宜的氣管套管,在合理使用范圍內選用較粗的氣管套管,因其可減輕呼吸道阻力,便于吸痰,氣管套管要固定牢固,根據患者頸部腫脹及消退情況隨時調整松緊度,避免過松或過緊,系帶經常更換,發現被痰或滲液污染時應立即更換。
吸痰護理: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每次要更換,口、鼻腔與氣管內吸痰管必須要分開。嚴格觀察患者的痰鳴音、咳嗽和血氧飽和度情況,做到及時、適時、有效的吸痰。一般成人控制在80~120mmHg,兒童控制在60~80mmHg。吸引時間不超過10~15秒,動作要迅速、輕柔、準確,吸痰前后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如分泌物仍存在,應使患者休息片刻,再重復抽吸。拔出導管時要慢慢轉動,兩次吸引之間應重新給患者吸氧,使患者得到休息,防止出現陣發性咳嗽、血氧過低、低血壓等不良反應。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主動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掌握患者的不良心理,針對性地采取心理護理措施。用親切、和藹的語言熱情與患者交流溝通,仔細觀察患者的語言、神情以及動作,并做好宣教工作,讓患者對該疾病的治療、預后以及護理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增加對生活的自信心。
飲食護理:由于患者長期不能進食,消化和吸收功能大增加,所以應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質食物。食物應每4小時1次由胃管緩慢注入,注入食物的溫度不要過高或過低,過高可引起食管和胃黏膜燙傷,過低則會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
討 論
腦出血患者氣管切開是在緊急情況下的重要搶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叩背、吸痰,有效的氣道濕化,防止肺部感染,減少呼吸道損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護理人員必須提高自身專業技術知識,把所學的理論付諸行動,有計劃有重點地保持氣道通暢,做好無菌技術及空氣消毒,進行全面監測,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早發現異常情況,做到防患于未然,從而避免氣管切開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彭紅云.腦出血患者氣管切開的護理[J].當代護士,2006(8):111-115.
篇6
[關鍵詞]外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1-0150-02
外傷性顱內血腫是顱腦外傷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迅速及時清除顱內血腫是搶救病人的首選步驟。顱內血腫清除術后,對患者的觀察與護理尤為重要。現將我院自2006年以來對28例行顱內血腫清除術后的病人臨床觀察與護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16~72歲,硬膜外血腫13例,硬膜下血腫6例,復合血腫5例,顱內血腫4例。康復出院27例,死亡1例,死亡率3.5%。
2 觀察內容
2.1 瞳孔的觀察:瞳孔變化是反應顱內病變的一個重要指征。顱內血腫清除術后,瞳孔的再度變化大多為復發血腫或腦水腫所致,所以應特別注意雙側瞳孔是否等大等圓,對光反射是否靈活,眼球活動情況等。在自然光線下,瞳孔小于2mm為瞳孔縮小,大于6mm為瞳孔散大,雙側瞳孔不等大或時大時小不規則者,多見于腦干損傷,是由于腦干出血、水腫刺激所致。因此,對于縮小、散大或雙側不相等的瞳孔變化情況,預示病情重,隨時有生命危險,必須做好急救準備。
2.2 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生命體征是機體內在活動的一種客觀反應,對病情尚未穩定的病人,每30min測血壓、脈搏、呼吸一次,每4h測體溫一次。血壓可以反映顱內壓的改變,如血壓逐漸升高、脈搏慢而有力、呼吸深大,則提示顱內高壓,并多見于腦水腫、顱內血腫、急性腦膨
脹等。若呼吸出現改變,呼吸次數明顯減慢,出現鼾聲、嘆息、抽泣樣呼吸,提示病危,則會出現呼吸功能衰竭和循環功能衰竭。如體溫升高,則提示腦干損傷引起的植物神經中樞功能障礙或感染的出現,高熱如不能得到及時控制則死亡率很高。
2.3 注意意識狀態:根據意識的改變判定病情的輕重。顱內血腫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護士可通過對話、呼喚、給手痛覺刺激以及是否睜眼等情況來判斷患者意識障礙程度,如躁動患者突然變得安靜、昏睡,應估計病情惡化。深昏迷病人做口腔護理時,出現吞咽反射、躲避動作,則提示病情好轉。
3 護理要點
3.1 保持呼吸通暢:①:血腫清除后,如血壓平穩,可將頭部抬高20~30°,可降低顱內靜脈充血,利于降低顱內壓,同時,將頭偏向一側,以防舌后墜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②給氧:顱腦外傷患者,由于耗氧量增多,一般常規給氧低流量吸入,常用鼻塞給氧,氧流量2~4L/min。③及時有效吸痰: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最有效而易行的方法。吸痰管插入的深度要適宜,部位要準確,對危重病人應做到定時吸痰,以防突然發生窒息。吸痰時間每次不能超過15s,避免由于缺氧過久而引起心臟驟停。④氣管切開患者,由于濕化不足,易形成痰痂分泌物,不易吸出,常用濕化方法為:氣管內滴入0.9%的生理鹽水5ml加慶大霉素8萬u、糜蛋白酶4000u,在吸痰前后分別滴入3~5滴,間隔30min一次,氣管內套管的消毒采取每天煮沸消毒2次,套管周圍皮膚用75%的酒精每日消毒2次,并定時更換切口紗布,保持切口清潔。
3.2 做好切口引流管的護理:①保持引流管通暢;②嚴格記錄引流的顏色、量及性質;③預防感染。
3.3 預防泌尿系感染:對昏迷患者累用刺激性小的氣囊尿管留置導尿,并用0.9%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每日2次,導尿管每周更換一次,尿道口每日用0.5%碘伏擦拭2次。
3.4 預防褥瘡:顱內血腫清除術后,有些患者昏迷時間仍較長,除了置起氣墊床外,還保持床單干燥、平整,給病人建立翻身卡,每2h為患者翻身一次,并為受壓部位按摩,幫助患者做好皮膚護理,無褥瘡發生。
3.5 加強營養支持療法:在術后7d,患者仍處于昏迷狀態下,根據病情,腸鳴音已恢復的病人,可開始鼻飼飲食,第一天先喂米湯或糖水,適應后改為普通牛奶、菜湯、魚湯,每次灌注前充分加熱,灌注溫度38~40°,灌注量每次不超過200ml,每次鼻飼前先檢查胃管,確定在胃內可灌注食物,灌注完畢,用溫開水沖凈胃管內殘余食物,以防阻塞。
篇7
【關鍵詞】腦出血;神經外科;氣管切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59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592-01氣道切開并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是臨床搶救腦出血患者的重要措施。但氣道切開極易發生脫管、感染等并發癥,加強術后護理非常關鍵。本研究分析總結了神經外科腦出血患者行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間,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腦出血并行氣管切開患者72例,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齡在22-62歲之間,平均為(42.3±4.4)歲。致傷原因:39例交通事故傷,16例墜落傷,17例高血壓腦出血。帶管時間在11-83d之間,平均為(33.5±12.5)d。
1.2方法
1.2.1基礎護理由于腦出血行氣管切開者的鼻道喪失對于呼吸空氣的濾過作用,致使空氣之中塵埃以及細菌可通過氣管插管直接被吸入,極易造成感染。因此,應加強病房管理,保持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每日進行開窗通風約30min,并進行1次空氣消毒,可采用紫外線照射。清掃病房時應采用濕式清掃,以免造成塵埃飛揚。同時,嚴格限制探視人數及時間,盡量保持護理人員固定,減少出入頻率及人數,所有進入到病房中的人員均必須佩戴口罩。維持病房的溫度在20-24℃左右,濕度維持在50%-60%左右,與此同時,還應注意為患者保暖,以防發生感冒。
1.2.2病情觀察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尤其是脈搏、血壓、括體溫、呼吸、意識以及瞳孔變化等,并注意檢查患者的關節活動度以及缺氧情況等,并做好記錄。此外,還應觀察分泌物的量、顏色及性質等,定期進行電解質、腎功能以及尿常規檢查,以免發生腎衰竭,如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此外,還應及時地留取痰標本進行培養,并進行藥敏試驗,以便及時有效地控制感染。注意檢查各類管道通暢與否,注意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性質以及顏色,確保尿管以及輸液管通暢,以免引起呼吸困難。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術后出血、套管脫出、支氣管肺炎、縱隔氣腫以及氣管食管瘺等,觀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情況,及時清理其呼吸道,以確保其呼吸道的通暢。
1.2.3套管護理對于氣管套管的各項操作均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合理選擇氣管套管,以減輕其對于呼吸道的損傷,利于吸痰。注意保持套管的清潔,每8h即應清洗1次,清洗時應內套管的內外均刷洗干凈,內套管可采用煮沸法或高壓蒸汽滅菌進行消毒,對于用消毒溶液浸泡消毒的套管,在安裝前必須應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以便將消毒液清除。套管固定應牢靠,并注意松緊度適宜,根據患者的頸部腫脹情況以及消退情況予以調整。應經常更換系帶,如發現被滲液或者痰液污染應立即更換。
1.2.4呼吸道護理因腦出血患者常存在呼吸道不暢的現象,容易產生肺部感染或者呼吸困難等,很容易引發高碳酸血癥以及低氧血癥,從而加重病情。實施氣管切開術有利于將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徹底清除,從而降低患者呼吸道的阻力,有效提高氣道通氣功能,并增加氧分壓。氣管切開術后呼吸道護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2.4.1口腔護理行氣管切開以及插胃管等操作,患者無法經口進食,故口腔內不存在食物殘渣,其口腔護理極易被忽略。但患者的唾液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不及時清理,很容易產生口臭。此外,因患者無法經口進食,其唾液的分泌量將大大減少,導致其口腔的自潔功能降低,極易發生口腔感染。因此,每天應采用3%的硼酸漱口液或者中藥漱口液進行口腔清洗,以免發生口腔感染。此外,還可在患者的唇部涂抹適量的油性物質,以免發生唇干裂。
1.2.4.2切口護理行氣管切開以后,應密切觀察切口是否存在出血現象,如有出血應及時采取止血措施。同時,應保持切口及周圍的清潔干燥,以免滋生細菌。同時,根據切口分泌物的量以及敷料的清潔情況適當進行換藥,通常為1-2次/d。如發現紗布被痰液所浸漬,應隨時更換,并以0.5%的碘伏對切口周圍進行消毒,2次/d。
1.2.4.3吸痰護理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吸痰處理,通常在前3d可每隔30-60min進行1次吸痰,此后可改為1-2h進行1次,吸痰時間應在10-15s以內,并注意動作應迅速。操作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并嚴格區分口腔、鼻腔以及氣管內吸痰管。注意控制好插管深度,通常無法自行排痰者,應控制插管深度不超過10-12cm;對于完全無法自主排痰者,可插入12-15cm左右;對于咳嗽反射功能完全消失者,可以插入15cm或以上。注意吸痰動作需快而輕柔,在導管插入并確認深度無誤后,在啟動吸引器,并輕輕旋轉,切勿固定在一處進行抽吸。在每次吸痰以后,均應采用生理鹽水及時將導管沖洗干凈,以免痰液將導管堵塞。具體的吸痰次數應根據患者的病情、是否存在明顯的痰鳴音而確定,或者可在患者劇烈咳嗽時進行。對于痰液較多者,可予以間斷性吸痰,待其反應基本穩定以后再進行吸痰。
1.2.4.4氣道濕化患者行氣管切開后,應予以氣道濕化,以稀釋痰液,促進痰液的排出。可行霧化吸入2次/天,20分鐘/次左右,霧化液采用100ml無菌蒸餾水+16萬U慶大霉素100ml+5mg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
1.2.4.5拔管護理待患者的病情及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以后,可考慮拔管。在拔管之前,應先進行堵管試驗,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特別應觀察期夜間呼吸情況,觀察是否存在呼吸困難,如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且呼吸平穩,經整晝夜堵管試驗無任何不良反應時,即可拔管。在拔管以后,應選擇適宜大小的油紗布將傷口覆蓋好,并每4h進行1次敷料更換,通常1周左右即可愈合。
1.2.5心理護理護士應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及時疏導患者,以消除其悲觀、恐懼等不良心理,使其樹立康復的信心。并加強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的治療及預后情況,講解各項護理操作的目的和效果,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態并配合醫護工作。
1.2.6飲食護理及康復護理予以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以及低脂肪且易于消化的食物,應以清淡飲食為宜,切勿予以辛辣刺激食物。控制飲食溫度勿過高或者過低,以免刺激食管或者胃粘膜而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等。此外,應指導患者進行吞咽功能以及語言鍛煉,加強肢體功能鍛煉等,以免長期臥床引發肢體功能障礙或者四肢變形。2結果
本組72例患者經相關的護理操作以后,56例順利渡過急性期并成功拔管,占77.8%;4例(5.6%)患者發生肺部感染,3例(4.2%)發生腦疝死亡,5例(6.9%)自行出院,4例(5.6%)因嚴重腦干出血未拔管。3討論
腦出血是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嚴重病癥,腦出血患者常存在意識障礙、吞咽反射抑制、咳嗽反射減弱甚至喪失等,致使患者無法自行排出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且患者的嘔吐物以及隔離分泌物很容易被誤吸入氣道之中,可引起氣道阻塞,造成缺氧,進而導致腦水腫加重甚至引起窒息死亡等。氣管切開術對于神經外科腦出血患者的急救具有重要作用,加強呼吸道護理、及時予以有效的氣道濕化、有效吸痰、合理有效的導管護理以及肺部感染防治等是搶救成功的關鍵。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及專業技能,嚴格按照相關操作規程施護,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狀況,全面降低氣管切開并發癥發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并促進患者的康復。參考文獻
[1]王秀娟.神經外科腦出血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346.
[2]何芙梅,葉雪花,呂梅秀,等.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6):155-156.
[3]趙梅.神經外科患者氣管切開后持續氣道濕化護理要點[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05(10):2943-2944.
篇8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傷,呼吸道通暢,護理體會
重型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危重病種之一,病情急,病死率高,很多患者死于呼吸道堵塞,肺部感染。因此,加強呼吸道護理,維持呼吸道通暢,持續有效地供氧,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通過細致的呼吸道護理,有效地減少肺部并發癥,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一、臨床資料
本組188例,男124例,女64例,年齡17~64歲。全部經CT掃描證實,包括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嚴重腦挫裂傷,顱底骨折,腦干出血,顱內血腫。其中氣管切開116例,氣管插管49例,肺部感染率8.5%。
二、呼吸道的一般管理
1.早期發現病情,每15~30min觀察一次,患者的意識狀態、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及缺氧情況。頻繁嘔吐,意識障礙加重,瞳孔散大伴光反應遲鈍或消失,抽搐、血氧飽和度低于90%時,應立即查找原因并處理。
2.保持呼吸道通暢,重型顱腦損傷病人因處于昏迷狀態,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易造成分泌物、嘔吐物等誤吸而墜積于肺部,因此要及時清除口腔及鼻咽部分泌物。對舌后墜影響呼吸道通暢者,應取側臥位,并抬起下頜,必要時放置口咽通氣道;對于張口困難及抽搐者放開口器,以利于咽部分泌物吸出,加壓給氧;有呼吸窘迫、口唇發紺、呼吸困難者應及早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監測血氧飽和度,如血氧飽和度低,提示可能出現呼吸道梗阻,應立即吸痰。按時霧化吸入,定時翻身叩背,并觀察有無呼吸節律、頻率和幅度的改變。
3.做好口腔護理,PH值高,宜用2%―3%硼酸溶液;PH值低,宜用2%碳酸氫鈉溶液,1%―3%雙氧水或0.9%生理鹽水清潔口腔,米銀漱口液,2次/日。及時治療口腔炎,黏膜潰瘍及化膿性腮腺炎等口腔感染。口唇干裂者涂石蠟油,唇膏。
三、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
1.注意皮下氣腫的觀察注意皮下氣腫有無擴大趨勢,對于頸部增粗明顯,伴有呼吸困難者,應及時通知醫生采取措施。
2.適時吸痰當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時,應立即吸痰:①患者咳嗽或者呼吸窘迫;②聽到氣管導管內有痰鳴音;③如接呼吸機,顯示屏顯示氣管內壓力升高報警時;④氧分壓或血氧飽和度突然降低。吸痰時注意:①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②每班更換傷口敷料一次,仔細清潔傷口,觀察有無感染及皮下氣腫,有滲濕及時更換敷料;③吸引氣管內與口腔內分泌物時吸痰管應分開使用,無菌生理鹽水瓶要有標識;④昏迷者應在翻身叩背前、后吸痰。痰液黏稠可適當在氣管內滴入加抗生素或靡蛋白酶的生理鹽水;⑤保持呼吸道濕化,氣管導管外口用雙層鹽水紗布或呋喃西林紗布覆蓋,防止灰塵及異物吸入氣管,以及氣管導管內分泌物干結。
3.充分吸氧根據病情調節氧流量,氧氣濕化瓶內加入滅菌用水,濕化瓶每日送供應室消毒,一次性氧氣導管,每日更換,防止逆行感染。氣管切開患者,氧氣導管加以固定,防止脫落。
4.控制感染嚴格無菌操作,氣管滴入和霧化藥液配置時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時,全身應用敏感抗生素,對氣管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指導合理用藥,預防感染。
5.降低耗氧量體溫升高可增加氧消耗,腦缺氧加重腦水腫,直接影響腦組織供血,缺血又可以加重腦水腫,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嚴格控制體溫在37℃以下,如有發熱,及時物理降溫,常用冰袋或冰毯,頭部亞低溫治療儀,必要時行人工冬眠物理降溫。
6.病室清潔和消毒病室定時通風和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溫度22℃左右,濕度80~90%。用消毒劑擦拭桌面,濕拖地2次/天。每日用空氣消毒機消毒室內空氣兩次,每次2小時,盡量減少家屬的探視。
四、討論
1.無菌操作,任何護理操作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2.適時吸痰,密切觀察患者情況,根據聽診和血氧飽和度判斷,掌握吸痰時機,以呼吸道通暢為準,減輕不必要刺激。
3.濕化氣道,氣管內滴藥和霧化吸入,不但預防感染更利于痰液排出,聽診氣管內無干鳴音或大量痰鳴音,表明呼吸通暢。
4.防止誤吸,斜坡臥位,頭偏向一側,避免窒息和肺感染的發生,翻身在管飼前進行,以免引起反流。
5.控制體溫,保護腦細胞,預防增加耗氧量而加重腦水腫。
6.病室清潔,保持病室內空氣流通,維持一定的溫濕度,可防止繼發感染及交叉感染。
五、小結
在顱腦損傷患者救治過程中,呼吸道管理尤為重要,霧化吸入,濕化痰液適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等護理措施是改善顱腦損傷患者腦組織供氧,減輕腦水腫,促進恢復,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劉愛志,特重型顱腦損傷分期護理要點,中華實用護理雜志2011
[2] 杜斌,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病人的圍手術期處理,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
篇9
[關鍵詞] 丹紅注射液;氟伐他汀;冠心病;高脂血癥
[中圖分類號] R54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3(b)-0088-03
高脂血癥是指血液中的三酰甘油(TG)或者總膽固醇(TC)水平明顯升高,常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長期的高脂血癥,會明顯地升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危險大大增加[1]。冠心病也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致死、致殘率很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高脂血癥合并冠心病已經成為危害我國老年人群的重要疾病,如何降低疾病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0月~2012年4月上海市閘北區中心醫院入院治療的242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其中男140例,女102例,年齡48~77歲,平均(54.6±11.2)歲,所有患者均符合WHO關于冠心病及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2]。將242例患者分為兩組,各12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基礎治療,包括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對照組患者在基礎治療之上給予氟伐他汀,每日1次,每次40 mg,晚餐后服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30 mL。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 療效判定標準[3]
顯效:各導聯ST段、T波恢復正常,或者T波改為直立;有效:心電圖有改善,但未達到正常標準,包括ST段回升>0.05 mV或T波變成低平或者由低平變成直立,ST段下降0.05~0.10 mV;無效:心電圖各項指標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方案臨床療效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78例,占64.5%,有效36例,占29.8%,總有效率為94.2%;對照組顯效48例,占39.7%,有效43例,占35.5%,總有效率為75.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治療組患者TC、TG和LDL-C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HDL-C略有升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效果比較中,治療組患者TC、TG及LDL-C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參數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參數比較顯示,與治療前比較,治療組心臟指數(CI)、心排血量(CO)、射血分數(EF)明顯增加,左室舒張末內徑(EDD)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患者CI、CO、EF明顯增加,EDD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為(50.4±12.4)%,全血高切黏度為(5.1±2.4)mPa?s,血漿黏度為(1.2±0.4)mPa?s,三項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組患者纖維蛋白原為(3.6±0.7)g/L,對照組患者纖維蛋白原為(4.8±0.6)g/L,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3 討論
高脂血癥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LDL-C顆粒最小,容易進入動脈內膜下層,發生氧化反應,并最終釋放出大量的膽固醇,后者構成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成分。大量的研究表明[5-6],血脂異常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血脂的異常導致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而后者的脫落直接影響患者心臟血液循環,造成冠心病,如果防治不及時或者不合理,病情會進一步加重,并且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危險因素更多,病情發展快,預后差,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注重兩者的結合治療,以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
氟伐他汀是一種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通過降低細胞內膽固醇的合成,促進LDL-C的分解,從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7]。同時,氟伐他汀還可以抑制GTP結合蛋白的修飾,從而影響細胞的炎癥反應和信號傳遞,達到消炎的效果,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大量研究表明,氟伐他汀可以用于治療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心血管時間、抑制平滑肌增生,具有廣泛的生理效應[8]。丹紅注射液是丹參與紅花的復方制劑,丹參為主藥,性苦、微寒,具有活血調經、清新消腫的功效,紅花為輔藥,具有活血通絡、祛瘀止痛的效果。兩者相互協同,一寒一溫,協同活血化瘀,廣泛用于心絞痛、冠心病、腦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療[9-10]。丹紅注射液與氟伐他汀聯合應用,在細胞學水平以及中醫基礎上聯合發揮效果,可能產生良好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觀察丹紅注射液聯合氟伐他汀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臨床效果,研究表明,聯合治療組患者療效明顯好于單一氟伐他汀治療,臨床有效率更高,治療組患者TC、TG和LDL-C降低更明顯,心臟功能參數有明顯改善,明顯好于對照組,且血液黏滯度及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改善,說明聯合治療好于單一治療,在臨床上可以起到協同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梁慶佳.步長腦心通聯合辛伐他汀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2,3(9):87-89.
[2] 周明剛,謝蘭,羅貴全.丹紅注射液對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首都醫藥,2012,2(11):21-23.
[3] 金英姬,李艷.步長腦心通治療60例冠心病并發血脂異常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5):63-65.
[4] 王青,李春靜,楊鵬.氟伐他汀對老年冠心病病人調脂作用的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2,8(32):54-55.
[5] 李海良.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4(12):52-53.
[6] 姜鳳琴,宗高庚,許道營,等.腦心通對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響[J].山東醫藥,2007,47(13):58-59.
[7] 王衛東.氟伐他汀鈉膠囊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血脂5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34(25):41-42.
[8] 陳鳳英,李喜春.外傷后形成腦梗塞加用丹紅注射液治療的護理體會[J].河北醫學,2012,10(5):112-113.
[9] 楊芳.丹紅注射液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80例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9):3417-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