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生態規劃原理范文
時間:2024-01-06 10:2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觀生態規劃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景觀生態學是一個比較大的研究領域,該領域是由許多不同的生態系統構成一個整體空間結構、互動,協調功能的動態變化一個新的分支。目前景觀生態學是各行各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接受并流行,成為一個研究生態、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一個熱點,它關注人類活動對景觀過程及格局的影響,在生態系統和景觀退化與景觀生態重也是一個研究熱點。景觀生態學理論可以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各種因素,具有空間配置合適,從而達到恢復退化生態系統的目的;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要通過景觀結構的空間格局來恢復,使得恢復工作順利達到要求。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概念與生態系統退化的森林恢復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
一、森林景觀生態采伐規劃目標
1、森林景觀的生態完整性
森林的健康和生態的完整性是用來描述生態系統管理的通用指標。在景觀水平上的生態完整性,這主要表現在生產力、生物多樣性、水和土壤的自然條件下,保持天然森林景觀,假如沒有人為的干擾,景觀生產力水平明顯降低,植物和動物物種的局部降低或減少土壤侵蝕的發生,或者養分流失,水資源量及其季節分布與水質的變化,可以考慮降低生態完整性。
2、森林景觀的年齡結構
森林景觀由不同林分結構組成,森林干擾歷史在不同的林分是不同的,理想的景觀是不同年齡林分年齡結構不同的復合層,一般在平衡區的各個階段。許多動物和生存森林的樹木和斷枝是密切相關的,但枯死的木材來自兩個過程:一個是樹木間競爭,另一個是自然衰老死亡之前,樹木徑級是非常小的,在的動物生存之間的關系也是很小的,一個大直徑的樹木對動物生存的意義。在中國的許多天然林區,由于超常規的采伐量,導致年齡分布嚴重失衡,尤其表現在:成、過熟林的比例太少或全面缺乏。其主要原因是:人們總是根據一些成熟的樹種來確定采伐年齡,但數量成熟齡比森林自然壽命低得多。其結果森林景觀伐后年齡結構以原始森林狀態發生較大的變化相比,導致古老的森林結構損傷,導致森林景觀的破壞,從而不利于古老的森林物種的生存,使景觀的完整性降低。
二、森林景觀生態采伐原則
1、確定采伐方式
過度采伐森林是一個復雜的異齡林層,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應基于選擇性擇伐,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的小面積皆伐。
2、采伐木的確定
根據現場條件確定樹的種類和大小的選擇,決定擇伐樹種和徑級的種類。保留的是低徑級的,定為應伐木的是高于該徑級的。根據計劃,每公頃保留1―2株老林木的大徑級,在某些地區考慮保留了老齡木材樹種搭配的問題,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自然的更新種源,并提供野生動物和微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永久保留一定數量的具有不同的衰減過程及分布密度的立桿倒木,以滿足對這個特殊的棲息地要求,以維持采伐跡地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陡峭的斜坡和巖石采伐后難恢復或容易引起大面積水土流失,應該被禁止。
3、保護土壤,減少保留木損傷
為了減少跡地植被和土壤表層被破壞,減少土壤板結,土壤侵蝕。灌木的傷害。集材技術應選擇考慮畜力和小型機械或架空索道,大型集材機械基本上被消除。
4、伐區清理應考慮維持剩余物多樣性及地力的平衡
采伐剩余物的清洗方法有帶腐法、堆肥方法、火燒法、擴展方法和不清理任其自然衰減法。堆肥選擇性采伐的土壤,用明確的腐病的方法,并沿輪廓的設計,可以減少水土流失。
5、珍稀植物保護
國家和省級森林管理區(自治區,直轄市)出臺的珍稀瀕危植物,在生態公益林管理框架下,應該重點培育、保護與促進。本地稀有物種和瀕危物種,應補種在合適的地點。確保稀有物種的原生和瀕危物種的遺傳潛力。
6、擴大混交林
要改善和保護天然林的物種多樣性。可以通過應伐木的選擇及更新兩個方面增加樹種多樣性。該技術可以保留落葉而種植的針葉林。封山育林,創建一個“人天”的混交林。
三、結論
組成和結構功能決定了森林景觀的功能,森林景觀功能的變化是由森林景觀動態決定。重新發展計劃設計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對于如何全面認識生態系統的結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生態系統動態和功能,景觀生態功能和動態的中心內容是:有些人認為景觀生態是人類生態學的一個分支,它不同于傳統的生態學,考慮人類活動和文化的影響,結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景觀尺度水平的大型生態效應與區域的橋梁,在下面的生態系統尺度全球宏觀生態變化。
由此我們得出,景觀生態學是一個新的概念框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GIS技術的應用,它具有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研究和實踐中,對森林可持續經營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舒清態.東北過伐林區森林景觀生態采伐規劃理論與技術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2006年 .
[2]汪振.青石岡國有林場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現狀與對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
篇2
一、引言
在我國房地產行業日益興旺的今天,園林景觀的設計至關重要,一定要將環保、生態、低碳等新時期的生活理念要求作為設計考慮的基礎,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承現代化綠色生態的觀念,實現“生態規劃”的功能性,進而才能滿足人們的各種要求,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二、生態規劃的概念
生態規劃是在協調社會環境、人口分布、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前提下,通過對某一定區域進行園林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規劃,改善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進而為該區域的人群提供一個和諧舒適的生活環境。同時,生態規劃是在宏觀的范圍內進行的長期規劃,規劃的相關依據主要是生態學的相關原理,規劃人員在充分了解人口、自然、社會等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做出保護生態環境且適合該區域發展的規劃計劃。
三、生態規劃理念的應用現狀
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生態思想就被規劃框架所引用;但是,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能量流和物質流,而景觀規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空架結構,生態規劃和景觀規劃之間缺乏連接的共同點,所以目前而言,要想在園林景觀規劃中引入生態學的相關理念是十分困難的。此外,在我國目前的社會條件十分不足,不僅自然資源嚴重匱乏,而且科學技術的發展較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也十分落后,所以我國目前的條件很難給生態規劃提供更好的支持。生態設計還不能完全取代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段,傳統規劃設計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為依據進行的,在功能性、藝術性以及社會文化性等多重原則的前提下,進而滿足人們的各項生活需求。生態規劃設計與傳統規劃理念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態規劃設計在滿足當代人生活需求的同時,還不損壞后代人的生活資源;而傳統的規劃設計則很少考慮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所以,生態規劃設計最大的優點就是彌補了傳統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欠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改良主義手法,即在滿足近期城市發展需要的前提下,通過與傳統的規劃設計手法相結合,進而實現了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綜上所述,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生態規劃的理念將會逐漸得到重視,但是生態理念的引用中還存在許多不足,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
四、生態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一)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合理結合科學、藝術、社會三個方面的要求,應該把生態設計思想當做景觀設計中科學原則的重要部分,在設計過程中,應該把人看作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因子,在生態設計過程中要保證人為過程與生態過程協調的協調性,遵循生態循環的規律,進而大大減小對環境的破壞性。
(二)要保證生態設計思想與園林景觀設計的有效結合;在進行實際的生態景觀設計中,重點不應該是單一的設計或者自然,而應該是設計和生態的結合體。所以,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應該注重對自然提供潛力的應用,而且在遵循自然本身的限制條件的前提下來實現對園林的整體規劃。例如設計者在進行園林的整體規劃時應該盡可能的采用可再生的生產原料,實現原料的循環使用,而且盡可能的減小生產運營過程中的各種能源、原料的消耗。
(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還應該處理好人類與城市園林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從外表看,多數的景觀設計都體現出了綠色生態的需求,但是許多綠色工程進行的背后還有許多能源的浪費,這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而且在實際的園林設計中在綠化過程中,應該多加選用鄉土植物,這是因為與人為的植被相比,自然群落不僅富含活力,而且更加健康;此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是因為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經濟上,人類的活動都會對整個景觀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充分考慮人類與城市園林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要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五、結語
篇3
關鍵詞:園林景觀;景觀設計;生態設計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rogram.
Keywords: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面臨著諸如人炸、城市膨脹、糧食短缺、環境污染、能源枯竭、貧富不均、生態失調等嚴峻問題,自然的生態過程受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逐漸在消失,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延續受到威脅。應運而生的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給時代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建立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標志著人類正進入“生態文明時代”。
1 生態設計的概念
所謂生態設計,是指任何與生態環境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景觀生態設計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含義。狹義層面是指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的景觀設計, 它注重的是景觀空間格局和空間過程的相互關系。景觀空間格局由斑塊、基質、廊道、邊界等元素構成。廣義層面是指運用生態學(包括生物生態學、系統生態學、人類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識,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在這個層面上的景觀生態設計,實質上是對景觀的生態設計。隨著行業的發展,生態設計的理念不斷地被補充進新的內容。
2 生態設計的特征
2.1 節約資源
現代社會中使用的大多數能源都是由煤、油等材料燃燒產生,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即使一直被認為是“清潔能源”的水電也由于水利設施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而變得“不清潔”了。園林景觀中運用的大量材料都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如大樹移栽、開山炸石使城市享用的優美環境卻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生態設計認為,應該采取措施不用或者減少使用資源和能源。4R 原則便是在景觀設計中應該遵守的重要原則。預案設計也是值得推廣的設計方式,通過景觀預案可以使設計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費。
2.2 加長壽命
現階段的許多景觀作品花費大量金錢建設但是卻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生態設計有4 個階段:修理、精煉、重新設計、再思考。日本政府通過生態設計使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4 倍其至是10 倍,有效地減少了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對生態環境的干擾。景觀材料的高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為材料的再循環使用或者處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 因此,延長景觀材料的使用壽命也是十分必要的。
2.3 地域文化特征
生態設計必須結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每個地域都有其環境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樣性, 許多景觀作品全然不顧當地的文脈,一味追求“新、奇、異”;不顧當地的氣候盲目引進外來的植物;不顧當地文脈盲目引入外來的文化。在滿足了短暫的新奇感之后卻無一例外地走向衰落。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尊重當地的氣候地理,可以使景觀設計在少費人工的同時使公眾獲得認同感。
2.4 尊重土地
園林景觀是關于土地的科學和藝術。園林景觀設計學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事物, 以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環境的科學和藝術。古人之所以能夠和自然和睦相處是因為他們總是去順自然,總是滿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土地的熱愛。現代人則由于違反了土地景觀內在的規律而使環境遭到巨大的破壞。生態設計就是尊重土地,根據土地的屬性決定土地的利用模式,許多景觀學家重新研究土地的功能、結構和變化。
2.5 遵循生態學原理
各類生態學,包括植物生態學、水文生態學、環境生態學、污染生態學、森林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等都在景觀設計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生態學中的整體論、系統論和協調機制更是指導景觀設計的根本理論。隨著生態學的發展,景觀生態學理論逐漸完善并且對大范圍景觀規劃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景觀設計中,景觀設計師應注重將生態科學技術和景觀美學原則相結合,創造出完美的景觀作品。
3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
3.1 景觀生態設計的概念
美國景觀生態學家弗雷德里克•斯坦納(Fred- erickSterner)提出,景觀是人眼所見各部分的總和,是形成場所的時間和文化的疊加與融合,是自然與文化不斷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種元素的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體、森林、荒漠、水體及居住區等。北京大學的俞孔堅認為,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而將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應用于景觀設計當中,就產生了景觀生態設計。景觀生態設計,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它是把景觀作為一個生命系統來考慮。
3.2 景觀生態系統中的生態關系
3.2.1 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
例如一條城市濱江景觀帶,可能會遭受臺風、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還會遭受空氣污染、交通、人流等人類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風景園林設計師在進行景觀生態設計時,需要處理好目標景觀與其外部的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以期盡可能實現景觀生態系統與其外部系統之間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動態平衡。麥克哈格認為,任一場地都必需被視為包含了該場地的較大一級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并且必需根據該生態系統整體面臨的問題來處理該場地。
3.2.2 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
這是一種水平生態過程與景觀空間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水流、物種流(包括動物和植物)、營養流、人流與景觀空間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景觀生態學用斑塊、廊道、基質和邊界作為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這一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不同尺度的景觀,如森林景觀、農業景觀、城市建成區景觀、郊區景觀、校園景觀等。景觀中的任意一點,如一片樹林,一個亭子,一座小橋,一排行道樹,一個池塘等,都將落在這個基本模式之內,或落在斑塊內,或落在廊道內,或落在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的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繼而改變和調整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
3.2.3 景觀元素內部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
從大的尺度來看,一片森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一片水域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 一片濕地作為一個濕地生態系統;從小的尺度上看,景觀內的一個池塘、一小片樹林、一條溪流同樣可以被視為生態系統。它們的內部均具有自身的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在對某一尺度上的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在這個層面上所要考慮和實現的目標, 是運用生態學原理使各個生態系統內部的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盡可能達到動態平衡, 同時與相鄰生態系統保持有機的聯系。
3.2.4 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
這個層面的生態關系包含植物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與共生關系;動物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與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以及生物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人也是景觀生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慮人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3.2.5 人類與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
任何尺度意義上的景觀,特別是城市景觀系統,與其關系最緊密的是人類自身。人類的活動和影響自始至終全方位的貫穿于整個景觀系統。無論是在時間和物質空間上,還是在精神空間上,均對不同尺度的景觀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實質上,上面所述的4 個層面上的生態關系中,均包含著這一生態關系。
4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程序
(1)探求設計場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機遇;人類面臨眾多的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等問題和機遇。景觀規劃與設計要解決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
(2)確立規劃設計目標;目標是對未來景觀的清晰的描述,目標一經確立, 意味著相關人員或機構已對第一步中確認的問題和機遇給予了確認。目標的確定是解決問題的組成部分。目標的確定依賴于文化和政治系統(如政府機關、規劃部門、建設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等),但應盡可能使與目標有關的人參與到確定目標的過程中來。
(3)通過分析確定區域尺度;包含各種尺度等級,如區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場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級的組織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級尺度的整體即為更高等級的組成部分。
(4)對更為具體的規劃與設計的區域上發生的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為了獲得對自然過程、人類計劃和活動的認識,包括對區域內的物理、生物及社會元素的相關資料的收集。
(5)目標場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這一步需要針對目標場地建立景觀概念,并圍繞這些景觀概念提出多種預景方案,對其做進一步的景觀分析。在通常情況下,設計師運用自身擁有的各種知識、技巧和經驗,對調查和分析階段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綜合性的邏輯思考和豐富的想象,從而形成規劃區的景觀概念。
(6)景觀規劃;景觀規劃是將最優秀的景觀概念和待選方案綜合在一起,這一步是規劃過程中的關鍵。景觀規劃強調對自然與社會的綜合考慮。一個景觀規劃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多少與本景觀規劃的人員和機構參與到規劃的決策過程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單位、某一房地產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項目的規劃方案或規劃設計方案, 該規劃方案事先未同關系緊密的有關人員協商和探討, 結果常常會遭到激烈的反對。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關人員參與到規劃過程中來,征求他們的意見,并將好的意見融入到規劃方案之中。這樣做可能會使前期規劃耗時更長, 但卻能使規劃方案成功率比較高,為景觀設計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7)景觀設計;景觀設計是在已定的景觀概念方案下,運用景觀與外部系統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元素內部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人類與環境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進行景觀設計。
篇4
【關鍵詞】生態文化;大連;休閑漁業;景觀規劃設計
生態文化基于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環境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種文化,將生態文化融入漁業資源的開發中,能夠在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滿足人們對休閑放松的追求。
1生態文化與休閑漁業分析
1.1生態文化
對于生態文化的理解大都圍繞著物質、行為、制度等方而進行概述。根據實際景觀規劃的需要,采用柴毅龍對生態文化內涵的界定,分為廣義和狹義2個方而;廣義的生態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主要體現為人們對自然生態的思想觀念、物質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各種制度等生態文化。狹義的生態文化主要是指19世紀以來,人類在重視自身生存的環境過程中,逐漸產生一系列的環境意識、生態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有關生態環境的思想觀念。目前,國內關于生態文化在旅游方面的研究有:李娟從文化學、生態學、旅游經濟學的層面,對旅游和生態文化的關系以及內在機制做了探討;土洪成通過已建景區的典型事例,分析總結了我國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冉瓊對生態文化旅游發展中在生態文化旅游規劃方面、生態文化旅游經營方面、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大環境方面以及生態文化旅游開發負面影響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2休閑漁業
休閑漁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漁業活動方式,指的是利用漁村空間、漁業自然環境、漁業生產場所和漁業設備所進行的一項勞逸結合的活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心設計和規劃,達到漁業和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目的,提升旅游者對于漁業的體驗和旅游品質,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漁民的經濟收入,促進漁業良性發展。臺灣漁業局從1998年起在基隆、梧棲等6個漁港,強化休閑設施投資,發展海陸休閑中心,促進漁民走向多元化經營。與臺灣地區相比,我國大陸的休閑漁業起步于20世紀末,大陸休閑漁業發展各地起步時間不同,以漁民和小集體白發投資建設為主,但已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從最初的浙江、山東、江蘇等沿海省市逐步向內陸省份拓展。目前國內對休閑漁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閑漁業的發展制約因素、發展對策和休閑漁業的管理體制等方面。
2基于生態文化的大連休閑漁業景觀規劃
2.1相關理論研究
1)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生態學的廣泛應用對景觀規劃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景觀規劃設計有了生態學領域和區域規劃領域的進一步拓展。與休閑漁業景觀規劃設計關系密切的景觀生態學理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景觀結構與功能原理。景觀生態學將景觀的構成要素分為斑塊、廊道和基質三種類型,斑塊一廊道一基質模式是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斑塊、廊道、基質各要素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和影響,其大小、形狀、邊緣長度、分布格局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景觀的功能。其次是景觀整體性原理。該原理強調一系列的生態系統構成特定景觀,其中的主要生態系統發揮的作用密切相關,共同構成具有整體性的生態共同體,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景觀的不穩定。最后是景觀多樣性原理,景觀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功能上和空間上的多變與變異性,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景觀的復雜程度,具體的研究可以從格局多樣性、組分多樣性和斑塊多樣性進行分析[1]。2)園林規劃設計原理。園林規劃設計原理是休閑漁業景觀規劃中的主要和關鍵原理之一,在景觀設計的全過程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來看有以下兩部分內容:首先是園林造景藝術,這其中主要是配景和主景、實景和虛靜、抑景和揚景的搭配關系,休閑漁業中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只有經過園林造景的處理方法,才能將藝術性融入休閑漁業景觀中。其次是園林布局方法,園林布局講究的是景物和視線的相互作用關系,休閑漁業景觀中空間感的強弱取決于景物高度和視線的項關乎關系,由此分為開朗景觀和閉鎖景觀兩大類[2]。
2.2大連休閑漁業景觀規劃設計
1)休閑度假區。漁夫的形象在中外文化中都占據著一席之地,大量休閑漁業中的休閑度假區主要目的在于打造漁夫莊園。漁夫莊園的設計在建筑上采用充分利用太陽能的房屋設計,并配備生態廁所和太陽能熱水器等節能環保設備,裝飾風格中更多地采用斗笠、魚畫和魚形裝飾,在增加農家樂氛圍的通知彰顯遠離塵囂,回歸寧靜的感覺。2)溫室大棚區。溫室大棚區主要是提供水果和蔬菜的種植及采摘體驗,建議大棚建筑采用如下的樣式,長80m,跨度7m,高4m,其中種植的品種可以充分體現東北風情和大連特色,并根據實際情況,引入部分溫熱帶水果,讓有課體驗到不同地區的風味。3)漁業養殖垂釣區。休閑垂釣區是休閑漁業景觀設計中的重點,推薦將網箱養殖作為主要的建設類型,采用生態養殖技術,養殖魚類既可以用來出售,也可以供游客學習參觀網箱養殖技術,同時作為推薦窗口將北方名優特水廠向全國游客進行宣傳。垂釣區建設以游客游玩為重點,通過數據調研和相關案例分析,認為可以在垂釣區附近配套建設漁人碼頭、體驗館、漁家宴和風車樂園等設備設施,共不同年齡段的游客放松心情,充分體驗大連休閑漁業帶來的快樂。4)濕地區域設計。濕地系統是一個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的同時應注意對于原始自然資源的保護,保持濕地生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不建議建設固定式、永久式的人工建筑。為此建議設置野餐區、野營區兩大區域,其中野餐區在保證安全衛生的基礎上,為游客提供餐具和炊具,游客可以自行進行燒烤和野餐,食材可以是自帶也可是垂釣所得。燒烤亭建議采用原木材料,減少化工材料的使用。野營區主要選取自然干凈的平整土地,供游客再次進行帳篷野營生活體驗。
3結語
通過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休閑漁業景觀規劃中需要緊緊圍繞生態文化的理念和要求進行,在保證自然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本文針對于大連豐富的漁業自然資源,提出了休閑漁業景觀規劃設計,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較好的適應性。
參考文獻
[1]謝福春,朱琳,王崑,洪麗,張璐,劉威.基于生態文化的休閑漁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北方園藝,2014,(24):74-78.
篇5
Abstract: Urban, rural and regional Planning is currently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the exploration of rural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models i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dea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patch, corridor and matrix models, its basic elements are analyzed.
關鍵詞:城鄉與區域規劃;景觀生態模式;分析
Key words: urban, rural and regional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ical model;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7-0060-01
0引言
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是繼I.McHarg的“自然設計”之后,又一次使城鄉規劃方法論在生態規劃方向上發生了質的飛躍。自然設計模式摒棄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區的傳統規劃模式強調各項土地利用的生態適應性和體現自然資源的固有價值;而景觀生態規劃模式則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并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與安全,它尤其強調景觀格局與水平運動和流(movement and flow)的關系。
1景觀生態規劃思想概述
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概念,比風景和地貌意義上的景觀概念有更深而廣的內函和外延,并有其特殊的意義,它是指多個生態系統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鑲嵌體,空間尺度大體在幾平方公里至幾百平方公里的范圍。“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當時航片開始普及,使科學家們能有效地在景觀尺度上進行生物群落與自然地理背景相互關系的分析。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后,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他以研究水平過程與景觀結構的關系和變化為特色。這些過程包括物種和人的空間運動,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干擾過程的空間擴散等。
2城鄉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分析
2.1 斑塊、廊道和基質模式斑塊、廊道和基質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包括荒漠、森林、農業,草原、郊區和建成區景觀,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通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特別在一直領導世界景觀與城鄉規劃設計新潮流的哈佛大學異軍突起。美國景觀生態學奠基人Richard F T. Forman與國際權威景觀規劃師Carl Steinitz緊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統教授Stephen Ervin的強有力技術持支,從而在哈佛開創了又一代規劃新學派。
2.2 斑塊原理一般來說,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才有可能涵養水源,聯接河流水系和維持林中物種的安全和健康,庇護大型動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并允許自然干擾(如火災)的交替發生。總起來說,大型斑塊可以比小型斑塊承載更多的物種,特別是一些特有物種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塊的核心區存在。對某一物種而言,大斑塊更有能力持續和保存基因的多樣性。相對而言,小型斑塊則不利于林內種的生存、不利于物種多樣性的保護,不能維持大型動物的延續。但小斑塊可能成為某些物種逃避天敵的避難所,因為小斑塊的資源有限,不足以吸引某些大型捕食動物,從而使某些小型物種幸免于難。同時,小斑塊占地小,可以出現在農田或建成區景觀中,具有跳板的作用。一個孤立的斑塊內物種消亡的可能性遠比一個與大陸(種源)相鄰或相連的斑塊大的多。與種源相鄰的斑塊當其中的物種滅絕之后,更有可能被來自相鄰斑塊同種個體所占領,從而使物種整體上得以延續。選擇某一斑塊作為保護對象時,一方面要考察斑塊本身的屬性,包括物種豐富性和稀有性;同時也要考察其在整體景觀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
3廊道原理
人類活動使自然景觀被分割而得四分五裂,景觀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強孤立斑塊之間的及斑塊與種源之間的聯系,是現代景觀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聯系相對孤立的景觀元素之間的線性結構稱為廊道。生態學家和保護生物學家普遍承認廊道有利于物種的空間運動和本來是孤立的斑塊內物種的生存和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講,廊道必須是連續的。但廊道本身又有可能是一種危險的景觀結構,它也可以引導天敵進入本來是安全的庇護所,給某些殘遺物種帶來滅頂之災。廊道本身的構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高速公路和高壓線路對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說是重要的運輸通道,但對生物來說則是危險的障礙。在美國,公路是野生動物最大的殺手。假設廊道是有益于物種空間運動和維持的,則兩條廊道比一條要好,多一條廊道就減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風險。
4基質原理
一個理想的景觀質地應該是粗紋理中間雜一些細紋理的景觀局部。即景觀既有大的斑塊,又有些小的斑塊,兩者在功能上有互補的效應。質地的粗細是用景觀中所有斑塊的平均直徑來衡量的。在一個粗質地景觀中,雖然有涵養水源和保護林內物種所必須的大型自然植被鑲嵌,或集約化的大型工業、農業生產區和建成斑塊,但粗質地景觀的多樣性還嫌不夠,不利于某些需要兩個以上生境的物種的生存。相反,細質地景觀不可能有林內物種所必須的核心區,在在尺度上可以與鄰近景觀局部構成對比而增強多樣性,但在整體景觀尺度上則缺乏多樣性,而使景觀趨于單調。在上述有關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原理基礎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兩個景觀整體模式,以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總體原則。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或建成的格局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作為水源涵養所必須的自然地;有足夠寬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用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
參考文獻:
篇6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傳統旅游方式的弊端越來越多的顯現出來,導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一種新的環保方式的旅游景點規劃已經迫在眉睫。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生態旅游這一概念。但是我國在生態旅游的理論、大眾意識、管理方式及規劃研究上都比較欠缺,而把地理學研究自然現象空間關系的“橫向”方法同生態學研究生態系統內部功能關系的“縱向”方法相結合的景觀生態學,是新一代的生態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把景觀生態學應用到旅游生態景點的規劃研究中,是保證旅游資源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 生態旅游; 規劃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ourism way more and more show, tour guides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a kind of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y of tourist attractions planning is imminent. In this context, the emergence of a ecological tourism this concept. But our country in ecological tourism theory,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management way and planning research are lacking, the geography and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 space relation "vertical" with ecology research method of ecological system internal functions relationship "horizontal"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landscape ecology, is a new generation of ecology, with very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ed.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tourism ecological scenic spot of planning, is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 can be important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景觀生態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歐洲形成的,到20世紀80年代初,景觀生態學在北美才受到重視,并迅速發展成為一門很有朝氣的學科。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是復雜而龐大的,經過20多年的學習和實踐,中國的景觀生態學研究已取得長足發展,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土地利用與動態、景觀規劃與設計、環境影響評價與自然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中取得重要進展,本文中從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發展歷史以及它在生態旅游中的開發應用加以闡述,從景觀的角度將旅游與生態有機熔鑄。
一、相關概念解析
1.1景觀的含義
“景觀”一詞最早出自于希伯來語《圣經》舊約全書,指的是具有國王所羅門教堂、城堡和宮殿的耶路撒冷城美麗的全景。景觀的含義等同于“風景”、“景致”、“景象”等。在英語、德語、俄語中“景觀”一詞拼寫相似,其原意都是表示自然風光、地面形態和風景畫面。漢語中的“景觀”一詞涵義豐富,不僅反映了風景、景色、景致,還表達了觀察者的感受和認知。
由于不同學科領域對景現的不同理解,景觀的定義存在多種表述。視覺美學意義上景觀的含義與“風景”、“景致”、“景色”一致。地理學概念上,景觀被定義為地球表面氣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種成分的綜合體。生態學上,景觀有狹義和廣義兩種之分:狹義景觀是指幾十平方千米至幾百平方千米范圍內,由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組成的異質性地理單元;廣義景觀則是從微觀到宏觀不同尺度上的、具有異質性或斑塊性的空間單元。
1.2生態旅游的含義
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提出。 當時就生態旅游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游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1988年,他又進一步給出了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研究野生動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風光。”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二、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與開發中的應用研究
2.1旅游規劃的景觀生態學原則
(1)整體優化原則
從系統論的角度,把景觀作為一個系統來規劃和管理,從而實現其整體最優化。
旅游規劃是對旅游地生態系統及其內部各個部分、多種要素進行規劃,平衡宏觀和
微觀之間的關系;規劃者應該站在系統整體的高度上,使規劃體現出生態系統的穩
定性和自然規律。
(3)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是景觀規劃設計所依據的原則同時又是對景觀進行管理的結果。景觀的
多樣性對確保景觀的穩定、緩沖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干擾、提高景觀觀賞性等方面起
不可替代的作用。景觀多樣性的維持和旅游空間多樣化的創造是旅游地規劃的重點。
(4)個性與特殊保護性原則
對某一地區進行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時候,對于該地區的一些原始自然地和寶
貴的歷史文化遺跡,要絕對加以保護,避免對這些寶貴的自然及歷史文化遺產造成
破壞。
(5)綜合效益原則
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要達到平衡,不能顧此失彼。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
時要體現生態理念,注重生態平衡,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景區在獲得經濟利益
的同時又不至于減弱其景觀生態美,達到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
2.2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
2.2.1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宏觀應用
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宏觀應用主要強調的是景觀的自然屬性,有效而合理的景觀生態規劃對保持旅游地的景觀質量、景觀特色以及確保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景觀結構和功能上對景區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對旅游產品市場需求和特征的分析,旅游地自然、社會要素等資料的調查搜集,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的診斷,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景觀結構進行規劃,設計出不同的功能單元,以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為原則,確定景觀單元及其組合方式,進而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2.2.1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微觀應用
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微觀應用則主要體現在對景觀結構要素斑—廊—基的具體設計上, 旅游斑塊的設計要體現出與環境的高度和諧統一,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共生程度要高,人造的斑塊與天然的斑塊要相協調。旅游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充分實現生態化,并且要注意與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的特征相協調,切忌以商業化、城市化的濃重氣息破壞景觀原有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基于景觀生態學原理的旅游規劃與開發首先應把保護思想融入到開發理念中,然后運用景觀生態學相關原理,對旅游地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進行進一步規劃。
三、結論
生態旅游是一種新的旅游形式,生態旅游的開發與規劃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用于指導生態旅游開發與規劃的理論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內容。旅游地景觀生態規劃是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旅游地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它本質上是一種包含“旅游”、“景觀”、“生態”三方面的綜合性規劃。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交叉形成的學科,它既包含了生態學的思想又注重景觀時空特色,同時又考慮規劃地的生態平衡,這與生態旅游的思想不謀而合。所以景觀生態學是生態旅游規劃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肖篤寧,李秀珍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黃錫疇.德意志聯幫共和國生態環境現狀及保護[J].地理科學,1981:12~15.
[4]劉安國.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觀生態研究——中國科學院區域環境研究考察組訪捷見聞[J].地理科學,1981,(2):18~21.
[5]祁黃雄,林偉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人文地理,1999,(3):22~26.
篇7
關鍵詞:藍黃經濟區生態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S75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概況
藍黃經濟區規劃范圍
山東半島藍黃經濟區:規劃主體區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位于渤海南部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包括山東省的東營、濱州和濰坊、德州、淄博、煙臺市的部分地區,共涉及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
藍黃經濟區開發的定位
國務院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國務院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
藍黃經濟區生態景觀規劃構架的目標
根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兩大國家級戰略規劃,其生態景觀應以研究人與自然、人與資源、人與環境的協調與發展為主,通過發掘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原理、規律,確定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協調人類活動和周圍環境間的相互關系,資源利用和資源承載的相互匹配,生態景觀元素關系反饋與負反饋,尋求生活功能、生產功能和還原功能間的平衡。其景觀規劃應具備前瞻性、科學性、生態性。筆者認為其景觀規劃應從空中、陸地、海洋三方面入手,做全、做細、做精,同時留出足夠的待開發空間,為未來景觀空間開發預留種子。
生態景觀規劃的原則
1.生態性原則
藍黃經濟區生態景觀在強調水平生態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同時,還應研究陸地、海洋、河流等多個生態系統之間的空間格局及相互之間的生態系統,包括各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動,物種流,干擾的擴散等,并用"斑塊-廊道-基質"的模式來分析和改變原有生態景觀。
藍色經濟區斑塊原有景觀斑塊多受海洋影響,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狹長的海岸線、藍天、白云為其主要表象特征,植被針葉林比重較大,兼有部分落葉闊葉林。
黃河構成了經濟區的景觀廊道,流動的河水帶來清新的空氣,野生動物、魚類、植物能形成連接,規劃時應盡量保留并完善植物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最大比例的維持原有區域的生態平衡。
景觀斑塊為不可再生資源,原有區域內的自然斑塊應盡量保留其完整性,鄉土樹種盡量保留。同時建筑、動物、植物、河流、海洋等構成了經濟區的景觀基質,如何完美的達到各基質因子間的平衡,保證各因子能量的合理化是生態性原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科學性原則
藍黃經濟區生態景觀主要體現在自然景觀規劃的客觀性、全面性、多樣性,切忌以偏概全,應尊重景觀個體要素的差異性,切勿一個標準、一種方法、一種模式的一刀切。
藍藍黃經濟區戰略規劃是國家性的,其生態景觀規劃也應上升到國家地位,國際代表性科技景觀元素、景觀理念、景觀設計手法應充分運用其中。完成后的景觀能夠成為一定時期內現代中國元素的代表、國際生態景觀規劃的典范之作。
可持續性原則
藍黃經濟區生態景觀資源規劃的可持續性原則主要體現在資源利用的公平性、共同性、持續性和階段性。
由于經濟區范圍廣,現有經濟基礎不均衡,思維意識良莠不齊,因此在進行生態景觀的規劃與開發時首先要體現公平性;對相同的景觀元素、類似的場地規劃體現其共同性;生態資源的開發還應在在保護的基礎上體現持續性和階段性,盡量達到經濟區人居環境中自然生態的平衡。
4.唯一性原則
唯一性也可稱之為個性,個性是生態形象的特點,是自然生命存在的標志。獨特的人文及地理位置、大地之脈“水”的連縱成為藍黃經濟區生態景觀生態背景的顯著標志,景觀廊道—黃河、斑塊—海域、基質—齊魯文化為生態景觀的創造提供了多彩的主題,為景觀規劃的社會性和認可性奠定了基礎。
生態景觀規劃構思
生態景觀區域劃分
依據生態景觀功能性,建議將規劃構架概念板塊劃分生態板塊、科技板塊、信息版塊、教育板塊、衛生及服務版塊。
生態景觀板塊可從空中、路地、海洋3方面形成立體架構,涵蓋發展規劃的生態環保、園區發展、海洋工程建筑業發展、海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水利發展、土地開發利用、城鎮體系建設、海洋文化旅游業發展等9個專項規劃。
科技生態板塊可從能源、機械、探索發展等方面規劃,涵蓋發展規劃的海洋能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海洋生物產業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業、臨港重化工業發展、鹽化工及海洋化工產業發展、現代海洋漁業發展、海底礦產勘探開發開采輸送加工等專項、科技事業發展等9個專項規劃。
信息生態版塊涵蓋發展規劃的信息服務、對外開放、交通運輸發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事業發展等4個專項規劃。
教育生態板塊涵蓋發展規劃的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
衛生及服務版塊涵蓋發展規劃的衛生事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2個專項規劃。
生態景觀板塊規劃構思
生態景觀板塊規劃首先要強調環境生態綠化,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護或創造令人舒適的良好的物質環境。
其次要注重景觀環境形象,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虛實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
同時生態景觀板塊規劃還應注意大眾行為心理,從人類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發,根據人類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規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導,研究如何創造使人賞心悅目、浮想聯翩、積極上進的精神環境。
環境生態綠化方面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應突出碧海、藍天、綠樹、綿長的海岸線,樹種以黑松、水杉、油松等針葉樹為主,間雜部分蘋果、櫻桃、桃、梨、山楂等經濟林樹種。濰坊、東營、濱州應以突出沿海濕地、黃河及支流濕地景觀,樹種以白蠟、柳樹、欒樹、刺槐、毛白楊等落葉闊葉樹種為主,山體綠化常綠樹種以蜀檜、側柏為主,多植地被花卉以增添基礎色塊。
景觀環境形象方面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應突出紅瓦、白墻、色彩艷麗多姿,易于碧海、藍天相襯;濰坊、東營、濱州應以突出色彩的多樣性,以厚重、樸實、寬廣的風格彰顯齊魯文化、魯家文化的源遠流長。濰坊、東營、濱州因地域影響,海邊、河畔應留出足夠待開發區,為鳥類生命遷徙做好保障。
大眾行為心理方面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應突出潔凈、陽光、亮麗、熱情、綿長的海岸線,大海是主體,陽光、沙灘、藍天是次區域景觀的載體。濰坊、東營、濱州應突出純樸、粗框、自然、樸實,濕地、鳥、植被與動物是主體,游客觀賞的是大自然的壯美與荒野。
結語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標志著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在開發初期,我們應借鑒世界發達國家開發的先進經驗,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做好生態景觀規劃,達到生態與開發共贏的格局。筆者嘗試運用生態景觀規劃"斑塊-廊道-基質"的基本原理對經濟區生態景觀在環境生態綠化、景觀環境形象、大眾行為心理方面之間進行了有機協調,并提出各板塊特色。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生態旅游規劃;景觀生態學;生態原則
中圖分類號: TU986文獻標識碼: A
1、生態旅游的含義
目前對于生態旅游的含義, 世界上至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說法。但是有一個核心思想, 即生態旅游是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一種旅游形式。根據專家的論述及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 生態旅游可以廣義的定義為:是一種在享受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同時, 對其保護負有一定責任的旅游方式。其突出點是把生態保護作為既定的前提, 把環境保護觀念放在首位, 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保護旅游區景觀和文化資源的完整性, 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于旅游需求方, 生態旅游是旅游者到自然生態旅游目的地體驗異質生態的一種旅游活動形式;對于旅游供給方, 它是以自然風光為主要吸引物, 滿足人們回歸、享受和保護大自然的生態旅游產品;從二者的綜合角度來看, 生態旅游是一種觀念或思想, 強調規劃管理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態旅游資源的同時, 積極保護生態環境。這一概念一方面強調生態旅游的空間范圍, 另一方面強調生態旅游的生態內涵。生態旅游開展的空間地域范圍即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天然自然環境或相對不受干擾的自然區域, 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公園等。
生態旅游規劃是指應用生態學原理, 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 將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與環境特征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旅游活動在空間上地合理布局。與傳統的旅游規劃相比, 生態旅游規劃的主要特點是:強調適宜的利潤和回報,但更強調維護環境資源的價值;它不是滿足旅游者的所有要求, 而是有選擇的滿足;它不僅考慮當前旅游活動的規模、效益, 而且還為未來的旅游發展指明方向, 留出空間;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與環境間相互關系的規劃, 能將旅游活動、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與旅游環境融為一體。
2、景觀生態學———生態旅游規劃的基礎理論之一
景觀生態學主要來源是地理學的景觀理論和生物學的生態理論。這把地理學家研究自然現象的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家研究一個生態區的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 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與交換, 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 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 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
由此可知, 首先, 從生態旅游定義的空間范圍來看,生態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 主要表現為山地、森林、草地、各種水域等景觀生態類型。具體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就構成景觀生態學意義上的“ 景觀” , 從而成為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其次, 從生態旅游定義的生態內涵來看, 生態旅游強調目的地的生態保護, 即在生態學思想和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合理的旅游開發。因而, 在現代地理學與生態學結合下產生的, 既強調空間研究又考慮生態學思想的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的空間范圍和生態內涵不謀而合, 是生態旅游規劃的理論基礎之一。
3、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應用
3.1生態旅游規劃的景觀生態原則
旅游是由主體、客體和媒介三大方面組成的一個系統。旅游主體是人, 客體是旅游活動進行的載體, 媒介則更多的體現在交通網絡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 是旅游結構的網絡和信息流。旅游規劃是對旅游系統的全面診斷和協調,但主要集中在對客體的操作上。對旅游客體的規劃目的是保護景觀的特色和質量, 適度調整景觀的格局和功能, 保證旅游網絡的暢通, 使之更適合于旅游活動, 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在景觀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 生態旅游規劃的規劃原則可概括為:(1) 整體優化原則。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 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2) 多樣性原則。規劃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維持、旅游空間的多樣化創造;(3) 綜合效益原則。規劃中了解景觀組成要素之間的能量和物質流的聯系, 注重生態平衡, 結合自然, 協調人地關系, 體現自然的生趣美、生態和諧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4) 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景觀具有區別于其他景觀不同的個體特征, 規劃設計不能簡單套用。同時旅游地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 在規劃時也應當保持旅游地的吸引力。
3.2 景觀生態學對生態旅游規劃的宏觀操作
景觀生態規劃是后續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等落實的基礎和指導性綱領。進行規劃時應根據景觀生態學分類形成的不同區域的結構和功能的互動關系, 進行合理的可持續開發。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 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基質(matrix) 和緣(edge) 來描述。在生態旅游規劃中同樣可以以這四類元素建立一個網絡結構。旅游的一切生產和消費都發生在這個網絡中, 從而構建旅游規劃的操作過程: (1) 調查階段。這是生態旅游規劃的基礎階段, 包括工作區范圍、目標的確定和旅游地內自然社會要素等基礎資料的調查收集。(2)分析階段。主要包括旅游地景觀形成因素分析、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診斷, 為規劃提供科學的依據。(3) 分析管理階段。指通過對景觀的診斷, 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 確定景觀單元及其組合方式, 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是旅游地景觀規劃的主體。(4) 景觀生態學思想的引入。通過規劃來實現“結合自然” 的夢想。
3.3 景觀生態學的微觀設計
規劃結合自然除了應用景觀生態學進行宏觀整體規劃之外, 還可以進一步與具體的生態因素結合來實現微觀設計。旅游地的主要功能是為人們提供旅游活動的載體, 同時作為生態系統給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基因庫。規劃結合生態因素的考慮, 可以使這兩方的主要功能均得以實現。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結構與功能理論, 即景觀分為斑、廊、基、緣以及景觀元素間能量、物種及營養成分的流, 可以把旅游活動解釋為通過特定地點和特定路徑的生態流。這種流集中于通過游客所帶來的客流、物流、貨幣流、信息流和價值流。景觀生態學中的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在外部形態結構上塑造和控制著生態旅游景觀的美學特征, 也在內部功能意義上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持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多樣性理論與穩定理論, 使得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為保證多種生態系統共同構成的異質性景觀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觀提供了可能。景觀變化理論應用于生態旅游規劃中, 主要是如何處理人為干擾的影響。
3.4具體應用的幾個方面
(1) 在綜合層次和旅游者方面。生態旅游要求, 實旅游的持續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 這與景觀生態學屬于宏觀尺度生態空間研究范疇及目標相一致。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管理者希望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旅游者希望在旅游中獲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悅和滿足, 當地居民也希望從中受益。生態旅游目的地不僅為三方面意愿的滿足提供了現實可能和保障, 而且也限制了三方面愿意的無限膨脹。同時景觀生態學還著重研究人們的活動對景觀的生態影響, 因此可用景觀生態學的有關理論對旅游者進行環境教育, 提高其保護環境自覺性。
(2)在生態旅游開發規劃方面。由上述可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給實踐者提供理論框架,為規劃者提供一系列方法、技術、數據及經驗。
(3) 在生態旅游管理方面。景觀管理是規劃實現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應用生態學原理及方法, 追求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促進系統內的互利共生與良性循環。例如把景觀生態學引入旅游設施規劃, 根據目的地區域景觀生態系統的層次, 制定不同的標準, 對各區的設施做出規定, 嚴格規定其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等。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 斑塊” 、“ 廊道” 和天然景觀的斑塊、廊道、基質相互協調。
篇9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城市園林綠化
Abstract: urban industrial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panding popula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orse gradually, pollution, noise, such as crowded with our around. Therefore,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landscape design problem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landscape ecology,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urban garden landscape the role and function.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reference. And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planning design method, way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 index.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city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 言: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態學隨之迅猛發展,成為時代背景。有人稱生態學為二十一世紀學科,正表明了它對社會發展影響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在這樣的生態浪潮激蕩之下,“生態園林”誕生了。雖然它尚無嚴格的定義,但卻表明了生態學理論與實踐對城市園林的進一步影響。 “生態園林”強調重視園體的生態效益、利用園林改善城市生態系統、造園要以植物為主要材料、模擬再現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觀的創造等。但這些,生態學還只是為園林提供了一部分目標及原則,稍稍涉及到一些原理和途徑。人類盼望園林和生態兩門學科互相引進互相借鑒,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融合以創造更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景觀生態學的興起提供了這一契機。它提供的概念系統可直接應用于園林,并在一定程度上可給予理論原則上的指導,甚至為園林學科的研究與實踐直接提供方法論。
1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學分析
1.1城市景觀的特點
城市園林綠化是對城市公園系統、綠地系統和城郊風景區的規劃與管理,城市是其對象與主體。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類干擾為主的景觀,是一種連續動態變化的特定景觀,也就是說,城市園林綠化的主體是一種特殊的景觀,其主要特點在于自然景觀的破壞和人工景觀要素的擴大。具體表現為:
①工業拼塊數量增多,環境污染 源增多,面擴大;
②內部綠地和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銳減;
③城市建筑急劇膨脹,向郊區擴展,取代農田模地和綠地拼塊;
④城市景觀的平均凈生產力呈負值,比其它任何景觀都更具有依賴性,需要依靠廊道運輸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來維持其正常運轉。
1.2城市園林綠化體系及其對城市景觀的作用在人類歷史上,城市景觀的出現是工業發展、科技進步和人類現代文明的標志,可是模地(城市景觀)性質的改變及相伴隨的人口、資源分布的改變使城市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如熱島效應、空氣污染以及人類遠離自然產生的生理失衡等。城市園林綠化是人類改善城市環境、緩和并最終解決這些難題的重要手段,同時它也改變著城市景觀。
1.2.1公園系統
主要是人工景觀,在環境資源拼塊和殘存拼塊的基礎上引進新的拼塊,長時間高強度的人為干擾使殘存景觀逐漸消亡而形成以引進拼塊為特色的人為干擾景觀。這種景觀的持久性和穩定性弱,它們的存在源于人類的大量引進拼塊和努力維護,依賴于持續而有目的的經營管理,但人類的設計、經營卻使之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近年來造園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應用,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性進行造景,在有意無意中已將生態學的原理、觀點落到了實處。也正因此,公園系統調節改善環境質量的功能才得以進一步增強,同時美化環境,豐富城市景觀。
1.2.2城市綠地系統
包括街頭綠地,庭院綠地,湖塘綠地,道路綠化帶和沙、湖、渠流的綠化帶。綠地保留丁城市一定的非市場價值空間,改善著環境質量。如美國紐約曼哈頓城市綠地面積約占13%,對改善環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景觀分析中,一般綠地仍歸為干擾拼塊.有些湖塘綠地可能是殘存拼塊,分布著破碎的自然景觀。道路綠化帶及河流綠化帶屬于人類塑造的一種特殊的綠廊,直觀地看,廊道(綠化帶)的樹冠阻擋了陽光和風,造成了微環境條件,實際上,這些廊道是承擔著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運輸通道。綠化改造形成綠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環境,這在景觀生態學中可視作是綠廊特有的分割、屏障 過濾、連通性能的反映。而綠廊交織構成的網絡具有更重要的生態意義,它為實現城市景觀模地性質的再次轉換,徹底地改變城市環境實現“花園城市”、“生態城市”提供了可能。
1.2.3郊區自然風景區、森林公國、防護林帶
這是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管理的另一類景觀。這些景觀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為干擾的因素,有引進拼抉又有殘留拼塊,具有鑲嵌度高、景觀元素類型多種多樣、異質性大的特點。這類景觀把自然伸人到城市之中,為改善生態環境服務,是一種開放空間,開敞度大,以近自然的特色與魅力吸引人們去享受它、理解它,并提供開放游憩的功能。
概括而言,城市園林綠地建立了綠廊組成的網絡骨架。其中公園、綠地一般位于重要的“結點”位置,提供娛樂和游憩場所,調節環境的能力強。也正因此,在園林綠化中公園、綠地往往作為規劃布置的重點,以此“點”結合“線”、“面”構成城市綠化網絡。在此還需一提的是城郊風景區,它加強了網絡與自然模地的連通.形成具有更高性能的新網絡結構,這一結構具有高連通性。現代城市園林綠化強調綠地率,我國確定今后十年中城市綠化強調綠地覆蓋率要提高到30%-35%,井逐步向50%靠近,這是對今后城市園林綠化的――個方向性指標,是從根本上改善模地(城市景觀)性質而作的要求。若城市園林綠化網絡完善、配置合理、結構位置得當,則必能發揮環境的控制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城市景觀模地性質的改變,從根本上改善和調節城市環境,鑄就嶄新的城市景觀。
2景觀生態和不同尺度城市園林綠化規劃設計
2.1城市景觀結構模型和大環境園林綠化
依據在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全部活動對景觀影響的綜合效果,可以把景觀的演變分為五個階段:自然景觀―管理景觀―種植景觀―郊區景觀―城市景觀。總結從自然景觀到城市景觀的空間格局特征的變化,可以得出理想的城市空間結構模型 。
城市大環境園林綠化主要需處理好城市中心區域園林綠化網絡與城郊景觀的配置和連通,以整體優化為原則在空間的連續視覺場中各類景觀及景觀要素和諧共存,融洽地交流,構成連續的整體。城郊景觀處于過渡區域為生態脆弱帶,既有自然景觀又不斷產生人為干擾景觀,是人與自然接軌的樞紐。要盡量保護自然景觀,加強城郊景觀 與城市園林綠化網絡的連通,再進一步加強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模地的連通,這是城市大環境綠化的要求。城郊地形豐富、自然條件較優越,同時,城郊之間有大片的過渡地帶、縱橫交錯的河渠、道路和眾多的湖塘,可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建設自然風景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防護林帶、環帶、林蔭大道、森林大道等,使之與城市綠化網絡貫通,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縮短人與自然的距離。當然,同心圓模型畢竟只是一種理想模型,只能研究說明幾種景觀類型或景觀元素之間的關系,還有諸如楔狀扇形和多核心 模型可能更能表現實際情況。例如:美國的一些學者也曾作過這方面的研究,他們應用景觀生態學對紐約州景觀類型時令變化進行研究,通過選擇若干個代表該區5種 基本景觀類型(城郊景觀、農業-城市景觀、農業景觀、過渡-農業景觀、過渡-城市景觀)的抽樣區比較其土地利用或地面覆蓋狀態的構成,分析了近40年中,區域景觀結構的變化。
2.2中小尺度的城市園林綠化
中小景觀尺度的城市園林綠化主要是城區及內部人造景觀拼塊或廊道乃至網絡的規劃與配置。對此,景觀生態學能提供一定的原則及方法、指標。
2.2.1公園系統
1)空間異質性和景觀多樣性原理的應用
城市園林綠化中植物造景,雖受地域氣候和城市小氣候的共性因素所制約,不同地段存在較大差異,利用地理條件即環境資源景觀要素空間異質性可創造出城市園林中異質而多樣的景觀。荷蘭的一些生態學家建立了一個試驗性生態園,通過以土和水為主的自然環境差異促成植物種類的多樣性而實現景觀的多樣性。景觀的多樣性還包括垂直空間環境差異而形成的景觀鑲嵌的復雜程度。這種多樣性往往通過不同生物學特性的植物配置來實現。這不僅在大型公眾園林中如此,在其它方面如庭園綠化、居住小區綠化、墻面綠化乃至更小尺度的室內植物裝飾等領域同樣可以利用環境多樣性、植物多樣性等創造景觀的多樣性。
2)城市園林綠化應遵循園林藝術中自然與文化并重的傳統,這與景觀生態學規劃的遺留地保護原則和綜合性原則相一致。日本提出,保持日本景觀為一種和諧的土地利用格局,如廟宇、農莊周圍保持有天然林,尋求恢復這一傳統布局,以使日本文化中古老和現代的東西融合到新的多用途的人類環境中,目標是理想的綠色都市環境和將人工修建的公園逐步發展成能自我調節的自然區域,為此正實行一項“綠色都市/工業區景觀”計劃,為都市和工業化地區重建新的森林。
2.2.2綠帶――綠色廊道
(1)廊道寬度
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廊道寬度必須有足夠寬度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我國城市街道普遍狹窄,建筑擁擠已成痼疾,需慢慢根治。有人提出建立復層綠化行道樹廊道的構想,可能會有較高的生態效益。城市園林綠化中綠色廊道除改變小氣候外,主要還是起分割屏障、連通的作用。在規劃市區外緣,根據地形和可能條件,設置營造城市防護林帶,并和鄰近的農田防護林網相聯結。在規劃市區內,要在居住區、集團之間營造隔離林帶,特別是工業區與居住區必須盡可能設置一定寬度的衛生防護林帶。
(2)連通性
城市園林綠化中需注意綠色廊道的相互連通,增加連通性。有人提出夏天利用綠色廊道引涼風入城,消除熱島效應的設想,冬季設置防風林帶,都是考慮以綠色廊道的連通作用為必備基礎條件。廊道能有機地聯結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綠地,直接影響著城市園林綠化網絡的連通性及網絡 結構功能的整體優化。
3結束語:
我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標志與結晶,并對世界園林產生過巨大影響。新的歷史時期賦予園林學科新的歷史使命。廣泛地借鑒、利用人類已有的文明成果,將園林學科與其它新興邊緣學科接軌已勢在必行。把景觀生態學引進城市園林綠化,結合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城市園林綠化的規劃與設計,將大大推動園林學科的發展,拓展和深化城市園林綠化的外延和內涵,而且也為最終實現城市景觀中人與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續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現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篇10
【關鍵詞】園林;現代園林;城市景觀;生態設計;設計方法
城市景觀涵蓋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景色。進入現今的生態環境建設階段,城市的本質從來就是而現在更應強調的就是人類聚居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環境。綜合多樣的城市景觀可概括為人工景觀和自然景觀兩大類。人工景觀諸如建筑物、構筑物及街道、廣場、駁岸等;自然景觀包括大自然景觀和人造自然景觀,亦即恩格斯所說的第二自然,我們稱謂的園林。城市景觀的普遍問題是過于人工化,園林構成因素中面積最大的是綠色植物,惟綠色植物,既可與山水自然景觀親和,又可與人工建筑物親和,并可有效地綜合生態環境與景觀兩方面來隔離過于密集的建筑景觀。
1 現代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設計的關系
現代城市是一類脆弱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在生態過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點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態系統是不完全的和開放式的。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題是地理學與生態學的交叉。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經濟與社會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包括生命系統、環境系統,具有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結構,可以從不同角度研究人類活動與城市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城市環境規劃作為宏觀指導和協調部門利益、優化城市土地資源配置、合理組織城市空間環境的重要戰略部署,必須要具備生態觀。只有具備了生態觀,才能指導城市在今后的各項建設中向生態城市的目標邁進,建立高效、和諧的人居環境。
1.1 景觀設計以生態效果為目的
景觀規劃和設計總是以創建宜人景觀為中心。景觀的宜人性可理解為比較適于人類生存、體現生態文明的人居環境,包括景觀通達性、建筑經濟性、生態穩定性、環境清潔度、空間擁擠度、景觀優美度等內容,當前許多地方對于居民小區綠、靜、美、安的要求即是這方面的通俗表達。景觀也特別重視景觀要素的空間關系,如形狀和大小、密度和容量、連接和隔斷、區位和層序,如同它們所含有的物質和自然資源質量一樣重要。如城市景觀規劃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間格局,相對集中開敞空間,建筑空間要疏密相間,在人工環境中努力顯現自然,增加景觀的視覺多樣性,保護環境敏感區和推進綠色空間體系建設。
1.2 生態規劃設計是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
生態規劃設計是一種與自然相作用、相協調的方式。生態規劃設計為人們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人們重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筑的設計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簡單地說,生態規劃設計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及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對于每一個規劃設計,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復生命世界還是破壞生命世界,是保護相關的生態結構和過程呢,還是有害于它們?如果把景觀規劃設計理解為是一個對任何有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問題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過程,而景觀規劃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那么,景觀規劃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應該是對土地和戶外空間的生態規劃設計,生態原理是景觀設計學的核心。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景觀規劃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規劃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即改變現有的線性物流和能流的輸入與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一個循環流程,其所創造的景觀是一種可持續的景觀。
1.3 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設計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觀與生態規劃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它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后工業時代的到來而日益清晰,從社會主義運動先驅歐文的新和諧工業村,到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和20世紀70~80年代興起的生態城市以及可持續城市。這個夢想就是自然與文化、設計的環境與生命的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讓公園不再是孤立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讓其消融,進入千家萬戶;要讓自然參與設計;讓自然過程伴依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讓人們重新感知、體驗和關懷自然過程與自然的設計。
2 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
2.1 人與自然的紐帶設計
在做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時,人與自然的紐帶是設計師在設計時首要考慮的問題。立體綠化能較好地解決建筑用地與綠化面積的矛盾,加強建筑物與景觀的相互結合、相互作用。設計時要充分利用空間,如陽臺綠化、垂直綠化,屋頂花園等手法給人造成接近大自然的感覺,讓高層的市民生活在綠色的氛圍里,與地面建立愉快的視覺聯系,同時可避免來自低層部分屋面反射的眩光和太陽的輻射熱,具有柔和、豐富的有生命力的效果。
2.2 結合水體進行設計
水產生的流動跌落,不僅增加空氣濕度,增加負離子濃度、調節氣溫,而且從視覺上給人以美感,滿足人們的親水需求,使人們心理上得到了回歸自然的滿足和歡悅。如居住區靠近河道,可充分發揮河道的生態作用,保護河道。在硬質景觀設計中如能巧妙地在駁岸的形式、材質上做文章,通過河道的寬窄和形態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緩流、靜水,形成動靜結合、錯落有致,自然與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輔以燈光、噴泉、綠化、欄桿等裝飾,則可形成區內多視線、全天候的標志景觀。大型水面,還要兼顧交通、娛樂的種種需要。以開挖水渠及緩坡之土方,堆疊地形,分隔空間,減少土方運量,引導雨水沿著起伏地形滲透、流淌,最后流入景觀水系。
2.3 處理好景觀要素的空間關系
景觀特別重視景觀要素的空間關系,如形狀和大小、密度和容量、連接和隔斷、區位和層序等,如同它們所含有的物質和自然資源質量一樣重要。如城市景觀規劃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間格局,相對集中開敞空間。建筑空間要疏密相間;在人工環境中努力顯現自然;增加景觀的視覺多樣性;保護環境敏感區和推進綠色空間體系建設。
3 城市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中需注意的問題
3.1 生態設計要綜合考慮生態環境因子對植物的影響
環境中各生態因子對植物的影響是綜合的,也就是說植物是生活在綜合的環境因子中。缺乏某一因子,或光、或水、或溫度、或土壤,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長。因此,掌握環境中各因子與植物的關系是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
3.2 生態設計應考慮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植物在生命活動中,能改變周圍的環境,并引起其他植物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研究發現,許多植物都能產生有毒物質,從而抑制周圍其它植物的生長。例如:榆樹和櫟樹種在一起,榆樹會背向生長;刺槐和桉樹產生的揮發性物質抑制周圍某些雜草生長,使其周圍成為裸地等。研究還發現,有些植物的分泌物,對其鄰近的植物有積極的意義。例如:刺槐根系浸出液明顯促進楊樹生長;核桃與山楂相互促進,板栗與油松相互促進等。了解了這些知識,景觀設計者不但能避免相克植物間的混交帶來的損失,而且還可以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來進行合理的配植,更快地營造理想中的景觀效果。
4 結束語
就國內目前的景觀設計現狀來說,從景觀大道、城市廣場,到郊野“自然公園”、整治一新的市區水系;從普通的住宅綠地設計,到“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設,多是由非生態的規劃設計引導著不可持續的景觀的創造。建設生態城市離不開創造性的規劃設計,因此,有必要在新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對當前城市規劃理論進行根本性變革,系統地研究生態城市理論、原理及其規劃設計方法、手段、技術等一系列問題。現代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是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自然演化過程中一種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領域如此廣闊,前景如此美好。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創造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每個人都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小克,張公保.淺議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山東林業科技.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