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概論藝術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2: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學概論藝術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藝術概論》 課程開設 教材選用 教學模式 課外學習
《藝術概論》是一門對藝術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及基本問題進行專門性研究的學科。具體而言,是指對有關藝術的本質特征、作用、發生和發展規律、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藝術風格與流派、藝術欣賞、藝術批評與社會各系統的關系進行專門研究和探索的學科,它屬于藝術學的范疇。所謂藝術學是指有系統性地研究關于藝術的各種問題的學科,主要包括:藝術概論、藝術史、藝術批評三大方面。《藝術概論》既是一門具有系統綜合性和開放性的藝術基礎理論課,又是準備踏入神圣的藝術殿堂的人和廣大的高等藝術院校的學生的一門共同的藝術基礎理論必修課。
一、高度重視課程開設
隨著1999年全國大規模高校擴招,許多高等藝術院校也不斷擴大招生名額。積極發展高校層次的藝術教育,這無疑是件好事,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由于藝術類考生文化課考試錄取分數相對較低,盲目擴招往往也會帶來入學門檻低、生源質量差等問題。這些生源的主要特點是:文化素質偏低,生活閱歷簡單,自控能力較差,但可塑性極強。這一現狀在全國同類藝術院校中相當普遍。在長期從事教學的過程中,我也充分體會到這一點,深感提高高等藝術院校學生的藝術文化素養迫在眉睫。
《藝術概論》課正是這樣一門課程。作為藝術院校專業必修的藝術理論基礎課程,其開設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對于基礎藝術理論理解、辨析的水平,提升其文化藝術修養。它要求學生起碼了解一般中外藝術作品典型范例,并具有用藝術理論的概念分析和思辨的能力,這對學生來說,除了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的經歷之外,尤其需要相應層次的文化知識。然而,大學生有藝術鑒賞經歷的很少,更沒有接觸過藝術理論,只有憑直覺去觀賞和討論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優劣。因此,對他們來說,提高藝術素質的直接體現就在于藝術理論水平的進步。
二、慎重選用課程教材
有關藝術學的書有許許多多,其中在藝術教育中較有影響力的是《藝術學概論》和《藝術概論》。《藝術學概論》是由北京大學藝術系彭吉象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初編著的。為適應當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民素質教育的需要,在藝術教育和研究方面有著優良傳統的北京大學出版了一套“北大藝術教育與美學研究叢書”。《藝術學概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本書,它系統地整理、發掘和研究了幾千年來全世界燦爛的藝術文化,既注重研究中外傳統的藝術,又注意到開拓藝術教育和研究中的新學科、新領域,以較新的面貌來傳播藝術領域的新成果,將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熔于一爐。
《藝術概論》屬于“高等藝術教育‘九五’部級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編寫的“中國藝術教育大系”重要內容之一。它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出版,是以專業藝術本科教育為主,兼顧普通藝術教育的系統教材。新時期專業藝術教育的迅猛發展,高等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日益深化,對于藝術教育和藝術專業教材的要求越來越高。它是在總結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吸收當代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的部分新成果,結合80年代以來新出現的各種藝術現象和藝術問題,針對藝術院校學生當時的文藝思想實際,重新編寫的一本藝術理論教材。
直到今天,這兩書一直被用作各高等藝術院校藝術概論課程的教材。對照兩本教材,它們在總體內容上大致相同,均涉及藝術的本質特征、藝術的發生、發展、藝術的門類、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欣賞這幾大塊內容,都是在以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的基礎上,堅持基本內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當然,從細節觀察,對藝術相關問題的論述,兩本書在內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語言上,《藝術概論》的專業性更強,語句精確,但這也使讀者在閱讀時會感覺到比較晦澀、難懂。相比之下,《藝術學概論》的語言較為通俗、流暢,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從文本的內容細節來看,《藝術概論》要比《藝術學概論》更為全面、透徹,對個別問題的分析也更加深入。
另外,“21世紀大學生素質教育系列教材”中的《藝術欣賞綱要》,也是一本很實用的教材,由黃保強等人組成的編輯委員會主編。本教材運用藝術美的基礎知識,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賞析,對學生進行藝術審美教育,它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分別從戲劇、影視、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攝影和建筑九大藝術門類進行系統的賞析,其中涉及許多古今中外的藝術名作,這些對提高高等藝術院校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鑒別能力和欣賞能力、提高學生對美的創造力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無論以哪本書作為藝術概論課程的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可以同時借鑒、汲取其他書中的優秀內容,《藝術學概論》具有概括性的標題、通俗流暢的敘述語言,《藝術概論》理論分析細致、概念闡釋精準,《藝術欣賞綱要》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特點,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學習與教學中關注和積極運用。
三、優化傳統教學模式
優化傳統教學模式,首先要對舊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而優化《藝術概論》教學模式的首要條件是優化視聽環境。有了良好的視聽環境,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身臨其境”,教學信息才能真實、直觀、生動具體、有形有聲且富于變化,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的“情感相融”、“融匯悟通”。筆者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進行現代化教學模式中的情景教學,擺脫了因脫離實體而導致的對藝術對象描述及分析的“蒼白無力”,同時學生在理解上的盲目性和模糊性也能夠隨之消失。例如在講到藝術認識功能的時候,如果單憑說教式的講授會使教學缺少一些生動性和形象性,但是上課的時候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我們可以將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投放到大屏幕上,這樣就可以提問學生:根據圖片你能認識或者了解到什么?然后根據圖片作相應的講解,這樣學生不僅能了解到藝術的認識功能,而且可以親自欣賞到此繪畫作品到底描繪的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因此,寓教于樂不僅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而且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優化傳統教學模式,還應在教師授課的主導前提下,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認知性,“以學生為本”,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例如在講到什么是“藝術語言”的時候,僅僅照本宣科,依書本內容膚淺地講解這部分內容顯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不用說讓他們深刻理會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請音樂專業的學生演唱閻維文的歌曲《父親》、賞析羅中立油畫《父親》,使學生深切體會不同藝術語言演繹相同的“父愛”主題,并請全班學生以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為歌詞,創作一首歌頌母愛的歌曲,并分小組合作,以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樂器演奏等綜合形式在課堂上表演。這種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既培養了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又大大豐富了單一的傳統教學,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證明,這些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拓展了學生對藝術認知的深度和廣度,也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和好評。
篇2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 中國動畫 人才培養
一、當代中國動畫現狀以及動畫人才培養問題
截止到2007年,我國有463所大學設立了動畫本科專業,1250所大學開辦了涉及動漫專業的院系,在校學生達46.6萬人。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全國范圍內高校動畫專業以及各類動畫教育機構“遍地開花”,中國動畫產業和動畫教育的發展就這樣看似迎來新的春天。
然而,當今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成熟的產業鏈和產業模式并未形成。真正優秀的原創動畫作品少而有之,動畫制作普遍重量不重質,當然更談不上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對特有的中國美學精神的發揚。動畫往往被當作是賺錢的搖錢樹行當,整個動畫行業的發展以一種盲目又激進的態勢迅速竄入一個怪圈。
在這樣一個現狀下,中國高校動畫學科的相繼開設不免“跟風”,辦學條件達不到的盲目招生,使得對學生人文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甚至是基本專業技能的培養均達不到一定高度。動畫專業畢業生或不能達到動畫行業的就業標準繼而轉行,或只能從事基本動畫創作某流程的批量加工,處于整個動畫產業鏈的低端位置,而高素質創新型動畫人才卻面臨缺失的嚴峻形勢。
二、創新型動畫人才必備的素質條件
動畫學科一直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特征被歸入藝術學科范疇,而作為對創新能力要求甚高的動畫人才更加需要掌握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體系。只有具備全方面知識體系的整體構建時,才能真正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的合格的動畫學者。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以及豐富多樣的本土文化中,有著許許多多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值得我們后人思考和細細品嘗的東西,為動畫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好的作品創作應該建立在較高的人文素養之上,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精髓內涵真正的吸收,并于自身解構重組形成自我的氣質狀態,而在這種氣質狀態下進行動畫創作,是不是就能更真實更具說服力更有感染力因而更能創新呢?
美術基礎是動畫創作的必備技能。動畫是要求藝技并重的學科,動畫制作的每一個步驟都離不開基本的美術思維。優秀動畫作品的出爐不能沒有文化內涵和藝術創新,更不能沒有能將文化創新意識最終呈現出來的途徑,而這個途徑正是強調再三的美術基礎,再好的想法若不能切實地得以實現,那將是一種白白浪費。
三、對于高校教育對動畫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兩點想法
(一)動畫“工作室制”教育模式
皮克斯作為三維動畫的開山鼻祖,擁有一個200人左右的大型團隊,在夢想的指引下,在輕松愉快又具想象力的氛圍中,這群人像親人一樣相互支撐,通力合作,形成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氛圍,并最終將理想變成現實,制作出了《玩具總動員》等一部又一部風靡全球的經典動畫片。對于中國高校的動畫教育來說,這種有趣又出成果的創作氛圍值得學習借鑒。“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就是很好的嘗試。這種開放的教育環境將傳統的單向被動接受教育轉向雙向互動的融洽教學,將工作室作為一個載體,把課程教學與生產實踐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通過具體案例的制作既完成了課程內容的教學,又使學生切實地訓練了專業技能。
(二)想象力的培養——先鋒實驗動畫課程的開設
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即使是最偉大的天才,也會或多或少地在這方面被學員磨滅幾分。而那些天賦較差的兒童,則會成白上千地遭到扼殺。一個受過學院教育而天賦一般的人的特點在于:他雖然學到了一些帶有使用目的的技法,但卻失去了聆聽內在共鳴的能力。這種人雖然能畫幾幅‘正確的’圖畫,但是這些畫都毫無生氣。”高等教育培養動畫創新型人才對其想象力與創造精神的培養更為迫切。針對動畫專業開設先鋒實驗動畫課程十分必要。先鋒實驗動畫旨在對動畫本體的追尋與探索,以及對內容及形式的實驗,這就為學生的自由創作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可能,學生離開紙筆電腦一樣可以制作動畫,可以暫時不用考慮動畫作品的商業價值,隨心所欲地在動畫世界里遨游。這對動畫創新型人才創新精神的培養具有很大的積極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潘瑞芬. 從動漫教育發展談動畫創意人才的創新教育. 新聞界II】2008.8(4):67—69
2. 薛燕平. 《非主流動畫電影》.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篇3
關鍵詞: 體育;藝術;體育藝術;概念辨析
中圖分類號: G80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5-0030-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y about Sports Art――A conceptual analysis on Sports Art
LI Min1,MA Hongtao2
(1.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 feng 475001,Henan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 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artsfrom the inevitability issued by sport art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sport arts and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s,questionnai re survey,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Based on the nature of sportsand sport function,the art essence,logic principles and people’s the contempo rary sport art demand trends and so on,the paper defines the essential attribut e of “sport art" concep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broad and chivalrous concept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 velopment of sport art subject and sport artistic conduct
Key words:sport; art; sport art; concept
體育藝術現象從古至今層出不窮,從公元前5世紀雅典人米隆制作的《擲鐵餅者》,至 第29屆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誕生,體育藝術現象隨處可見。現代奧林匹克委員會第 一任主席就是由希臘詩人維凱拉斯(D•Vikelas)擔任的,1920-1936年間,藝術比賽(建 筑、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已經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由此可見,體育從來就沒 有脫離藝術而獨自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體育與藝術的結合更加緊密,體育藝術越來越受 到了更多人的關注。但何謂體育藝術?依據什么標準 來確定哪些是體育藝術,哪些不是體育藝術?體育藝術涉及哪些領域?如何分類?我國體育 藝術院系專業如何設置?各專業課程如何確立?等基本理論問題至今還未得到深入研究。其 中,概念是研究問題的基礎。只有明確了所研究問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和明確界定了所研究 問題的范圍和內容,才能使研究有明確的方向,也才能弄清楚研究問題的主體、客體(對象 )和本質。因此,本研究主要對“體育藝術”概念進行深入剖析、明確闡釋、科學界定,為 后續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體育中大量存在的藝術現象和藝術實體等為研究對象,以體育界和藝術界的相關專家 為調研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專家訪談法 為了深入了解藝術、體育、體育藝術的本質、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對體育藝術概念的界 定,設計了體育學、藝術學等兩個方面的專家訪談提綱,并走訪了有關體育學、藝術學方面 的專家(表1),從不同層面、不同學科角度探索體育藝術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1.2.2 問卷調查法 針對體育藝術的概念等體育藝術理論體系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份 ,其中,體育學專家22份,藝術學專家18份,回收36份,有效回收率90%,達到統計學 要求(表2)。問卷設計的內容效度得到了80.5%的專家認可(表3)。
為了檢驗專家填寫問卷的信度,我們隨機抽取部分專家進行電話回訪,就他們所填寫問卷中 的一些問題詢問他們的答案,根據對照前后兩次的答案基本一致,達到統計學的信度檢驗要 求。
1.2.3 邏輯分析法 運用分析法,揭示了體育藝術基本理論的內在機制;運用歸納法對體育中藝術現象進行 歸納,探討體育藝術的基本規律與一般要求,并采用定義法,對“體育藝術”及其相關概念 給出定義。
1.2.4 數理統計法 對所獲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獲得相關統計數據,對體育藝術現象及其相關內容進行統計 分析,從而找出體育藝術的規律,總結體育藝術的概念。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藝術”概念產生的必然性 “體育藝術”概念的產生也有它自己的內因與外因。它的內因,主要是人們對藝術的 本質和體育的本質的不斷認識,并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它的外因,主要是當今社會 對體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還要能夠健心、娛心;對藝術的要求更 加廣泛,一方面要保持現有的藝術類別,同時,還要開發更廣泛的藝術領域,于是體育就成 為藝術重點開發的領域之一。“體育”、“藝術”的這種內、外因的共同發展,就促使了“ 體育藝術”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2.1.1 從體育的發展史來看,體育的發展離不開藝術 翻開體育史和藝術史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和體育是同源的,體育的發展從來就沒有脫離 過藝術而獨自發展。藝術在體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原始社會的體育和藝術在萌芽中就有著不解之緣,它們都是伴隨著生產勞動而產生。如 :體育和舞蹈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都產生于原始社會的生產勞動、宗教、巫術等。原始的 體育活動與原始的音樂、舞蹈、雕刻、繪畫、游戲、宗教等有密切聯系。人類脫離野蠻的原 始社會后,進入了比較文明的奴隸社會,體育活動和藝術活動逐步從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 成為專門的社會活動形式,同時兩種活動又總是形影不離,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如體 育與舞蹈在封建社會以后分道揚鑣,體育走上了競技、健身、身體教育的體育道路,創造了 奧林匹克為代表的、燦爛的體育文化,而舞蹈走上了民間舞、宮廷舞、表演舞、現代舞等多 姿多彩的藝術道路。但到了近現代,體育與舞蹈之間出現了文化融合的趨勢,出現了介于兩 者之間的活動,如花樣滑冰、花樣游泳、冰上芭蕾、雪上芭蕾、韻律體操、健美操、迪斯 科、霹靂舞、太空舞、國標舞,包括中國的大秧歌,都反映了這種融合的趨勢。由于舞蹈的 娛樂性、節奏性,以及舞蹈動作的內容豐富、流派眾多,舞蹈已成為現代體育的重要手段。 2.1.2 根據藝術種類的演變趨勢來看,體育藝術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藝術種類從原初起就是一種不斷誕生的過程。藝術種類是一個漸進的多元發生演變而來 的,這是因為作為藝術活動直接根源的人性結構,尤其是文化心理結構,就是多因素融合而 成的動態結構。文化心理結構是相對穩定的,又是浮動的,有常數又有變數,從而制約和影 響藝術種類演變,不斷誕生新的藝術種類。文化心理結構求新求變是藝術形式和藝術種類不 斷推陳出新的一個基本原因。
另外,藝術只有與具體的事物相結合,才會有具體的意義。如藝術與建筑相結合成為建 筑藝術、藝術與舞蹈相結合成為舞蹈藝術、藝術文學相結合成為文學藝術等等。目前現實生 活中所出現的藝術種類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經濟、文化和人的心理結構不斷誕生 的過程。
當今社會物質文化、科技文化、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 部分,體育在現代社會中作用是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不可比的。人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也在隨 著發生很大的變動,對體育的需求也不再是單一的健身目的,而是集健身、娛樂、審美等多 種目的為一體。人們文化心理結構的變動及對體育的多種需求為體育藝術理論的誕生或出現 創造和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體育與藝術結合成為體育藝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體育藝術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展成為必需。
2.1.3 當今社會,體育發展空前高漲,人們對體育消費需求的復雜化和多樣化,為體藝 術產生創造了良好的時機 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短,休閑娛 樂的時間越來越多,體育發展空前高漲,人們參與體育、關注體育的熱情和對體育的需求也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群眾體育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物質生活和 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人們在高標準追求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的同時,人 們更希望對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都要更加符合美的標準。體育不但承擔著消耗人體肌肉能 量的方式,而且還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慰籍。如:有人在跑步的過程中不但追求健身的目的, 還在問自己跑步的姿勢是否好看;人們在打球的過程中會問:“我的這個姿勢酷吧”等現象 。另一方面,人們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不斷追求新的鍛煉方式,不愿意重復著某一種方 式,于是各種形式的體育項目呈現了人們的眼前,如:印度人把古老的肚皮舞簡單改進成肚 皮健身操,美國人把美國黑人在工作之余隨時隨地進行放松的舞蹈改編成街舞健身操等等, 加速了體育與藝術的融合。
在競技體育方面,體育與藝術的融合不但要滿足競技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要滿 足人們精神上的審美需要。人們在觀賞體育比賽尋求激烈對抗給人們帶來刺激的體育項目的 同時,也更希望欣賞到高難度技術和完美藝術相結合的能夠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審美需要的體 育項目。如為了滿足人們審美的需求,藝術體操、體育舞蹈、跳水、自由體操、花樣游泳等 項目在難度和藝術方面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競技體育為了提高人們觀賞各種體育 比賽的興趣和積極性,創造出既有比賽性,又有審美性的新型運動項目。如:NBA 籃球賽場 間啦啦操。
正是為了迎合人們對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需求的復雜化和多樣化,體育自身也在理論和 實踐方面不斷豐富、發展和壯大,涌現出大批的新興體育項目和體育學科。如當今出現的體 育管理學、體育傳媒學、體育美學等新的體育學科。同時,也為體育藝術學的產生創造了良 好的條件。
2.1.4 體育的商業化趨勢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加速了體育與藝術的融合行為來源于動機和目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和 藝術的商機被不少投資商看好。同時,體育和藝術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也積極的走向市場, 滿足市場的需求,并努力用各種辦法盡可能的占有和擴大自己的市場。體育在不斷擴大自己 消費市場的過程中,依據目前消費者的體育審美需求,不斷把體育藝術化以吸引更多的消費 者。如各種大型運動會或比賽前都會安排一些文藝演出,目的是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如北京 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無與倫比”的文藝演出給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藝術 也在考慮在不斷滿足消費者欣賞的基礎上,如何讓消費者參與進來。于是舞蹈家把復雜的舞 蹈步伐簡單化,創編出好看實用的健身舞蹈。如:健身房中常用的拉丁健身操、街舞健身操 等。
2.1.5 國內體育院校體育藝術系的成立,使體育藝術理論研究成為必需 目前,國內幾所體育院校已成立了體育藝術系。顯然,體育院校成立體育藝術系迎合了 現代化體育發展的需要,迎合了日益增長的人們對經濟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說明體育界人士 已敏感地捕捉到社會對體育藝術的強烈渴盼與青睞的信息,但這種出現還主要是自發的、感 性的,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目前幾所院校體育藝術系開設的專業就能看出這問題。 如廣州體育學院體育藝術系開設的專業有健美操、競技體操、體育舞蹈、街舞、啦啦隊、模 特藝術與公共關系等專業,武漢體育學院體育藝術系開設有表演(體育舞蹈)、體育教育和 運動訓練三個專業,北京體育大學體育藝術系主要開設有體育表演專業等。從這些院校體育 藝術系所開設專業可以看出,存在較大差異,這說明人們對體育藝術的認識還存在很大差異 ,還僅處于探索階段。如何界定體育藝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體育藝術系應涉及哪些領域? 應開設哪些專業和課程等許多問題還沒有解決。這是典型的理論研究滯后于社會實踐的現 象。究竟哪些專業屬于體育藝術,哪些專業不應歸類于體育藝術都還沒搞清楚。“什么是體 育藝術”這個問題也許很好回答,我們可以隨便拿出一幅關于體育的繪畫或雕塑稱之為體育 藝術,而且也不會有太多的人提出反對意見。反之,如果有人問“體育藝術是什么”時,也 許我們會想很長時間也不一定能得出完整的答案。體育藝術現象在當今社會雖然隨處可見, 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對體育藝術的理論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對體育藝術的概念、本質、 研究范圍以及涉及的領域等許多問題還不清楚。所以,體育院校體育藝術系專業設置出現的 這些問題,使對體育藝術理論的研究成為了必需。
2.2 “體育藝術”概念提出與界定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2.2.1 有利于引導藝術工作者更好地關注體育,并以體育為素材進行藝術創作,進而推 進體育文化的廣泛傳播 藝術作品通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源源不斷地給予社會、時代和人生以力量、智慧 、文明與美。人類藝術創作發展的史實證明:能夠流傳至今并在藝術發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的藝術作品,無一不具有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化與審美功能,無一不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歷 史起到過一定的影響和推進作用。在過去的歷史中,藝術家們和藝術工作者也曾自覺與不自 覺地以體育為素材創造藝術作品,彰顯“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鼓舞人們的干勁 。比如,以體育為素材的體育攝影、體育美術、體育雕塑展等體育藝術展在我國已經開展了 六屆,這些作品的展出大大宣揚了體育中的真、善、美,激發了參觀人群的體育熱情,激勵 著人們的體育參與行為。
然而,這些藝術作品的創作多是自發性,還沒有明確的理論引導,還沒有形成一種特有 的“藝術”形式。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其藝術創作的規律與 特征。因此,把“體育藝術”作為專門概念提出來,并對其進行內涵與外延的界定,探尋體 育藝術創作的規律和特點,將有利于引導更多的藝術工作者自覺地從事反映體育的藝術作品 創作,并將這些體育藝術作品推向更廣泛的人群,將使更多的人們了解體育,熱愛體育,參 與體育。
2.2.2 有利于引導體育工作者自覺把藝術元素更好地融入體育,增強體育的藝術化效果“體育藝術”概念的提出與界定,不僅有利于促進藝術工作者廣泛進行體育藝術作品的 創作,同時,它還有利于引導體育工作者自覺把藝術元素更好地融入體育,增強體育的藝術 化效果,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體育活動。從近年來,我國一些體育項目(如跳水、健美操、 花樣滑冰等)的比賽規則看,藝術分的比重總體有增加的趨勢,更增加了其可觀賞性。體育 工作者們也在不斷創造新的、把體育與藝術融合程度高的體育項目,如蹦床運動、輪滑、體 育舞蹈、木蘭拳等來滿足人們對體育的藝術化需求。
2.2.3 有利于我國體育院系體育藝術專業的學科建設與發展 目前,我國已有近10所高等院校開設了體育藝術專業,雖然各個學校專業設置名稱不一 ,但都是以把藝術更多地融入體育,創造新的、藝術性強的專業為出發點。然而,由于 “ 體育藝術”還沒有被明確界定,其本質、內涵揭示不清,因此,也導致了各個學校設置的專 業設置差異很大,有的設置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有的設置藝術體育教育專業、有的設置模特 藝 術與公共關系專業等。從這些專業的設置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體育藝術”的理解是“仁者 見仁,智者見智”。那么,若對“體育藝術”概念進行合理界定,深入了解其內涵與外延將 會給體育藝術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重要參考或依據。
2.2.4 藝術性有利于引導體育觀眾或體育參與者對體育的藝術化欣賞,進而增強自身體 育活動 體育觀眾或體育參與者是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前提,若體育比賽或體育活動沒 有觀眾,或沒有人愿意參加體育活動,那么,顯然體育文化也得不到發展。而當今人們對體 育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其中體育的“藝術觀賞性”就是人們對體育的新的需求,因此,體育 要增加藝術性。但體育在增加藝術性的同時,還要把體育藝術的特殊性展示給體育觀眾或體 育參與者,以引導他們能夠更好的觀賞或參與體育活動并增加自身體育活動的藝術性,“體 育藝術”概念的提出與界定就有利于引導人們對體育藝術的認識。
2.2.5 有利于豐富體育文化的內涵,拓展體育科研活動的研究領域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在不斷深入的,“體育藝術”作為一個正式的概念提出并進行界 定,正是人們對體育文化認識的深入,它開辟了體育文化的又一領域,大大豐富了體育文化 的內涵。這也說明人們對體育的認識更加深入,對體育文化的開發更加全面,給體育融入更 多積極因素。可以預知,“體育藝術”將會是今后體育文化中又一蓬勃發展的領域,它也將 會開發出更多體育藝術產品,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它也將大大拓展了體育科研活動的研究領 域。2.3 界定“體育藝術”概念的主要依據
2.3.1 依據體育的本質和體育本質功能 體育的本質,是指體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對體育本質的認識,國 內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等做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體育本質的認識基本上達成了一致,即體育是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組 成部分,體育的本質在于通過運動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的目的,不僅有利于人的現代化,也能成為國民經濟的增長點,推動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體 育價值觀也由“增強體質”向“促進健康”轉變,由“健身”向“健身、健心”轉變,更加 重視人的體育感受、體育審美及愉悅身心。當今,國內外對“體育”概念的界定比較一致的 定義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 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的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 ,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也為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體育本質和體育本質功能的不斷豐富與擴展,勢必需要采用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來實現 其本質和功能的擴展需要,體育藝術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所產生的。因此,體育藝術的本質 、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也必須依據體育本質和體育功能本質的變化而確定。
2.3.2 依據藝術的本質 目前,關于藝術本質的認識,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看法(表4)。目前,國內學者比較認 同此觀點。此觀點主要包括:1)藝術的社會本質,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2)藝術的形象本 質;3)藝術的情感本質;4)藝術的審美本質。 總之,藝術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藝術 家、觀眾和藝術作品是藝術的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2.3.3 依據邏輯學概念定義原理與方法 概念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是指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 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定義是明確概念內涵的方法,概念的內涵是事物特有屬性的反 映,明確概念的內涵,就明確了事物的特有屬性。
定義一般由被定義概念(指被揭示其內涵的那個概念)、定義概念(指用以揭示被定義 項內涵的概念)和定義聯項(指用來聯合被定義項和定義項的詞,通常用“是”表示)組成 。在這里,還有弄清楚上位概念(屬概念)和下位概念(種概念)。上位概念(屬概念)指 具有從屬關系的兩個概念中間外延較大的概念;下位概念(種概念)和上位概念(屬概念) 相對,指具有從屬關系的兩個概念中間外延較小的概念。
下定義,最基本的方法是屬加種差定義法,可以用公式表示:被定義項=種差+鄰近屬概 念。定義的步驟主要有三步:1)首先找出包含被定義對象的較大的一個事物類,即找出 被定義對象的屬;2)找出這個屬中區分這個種與其他種的差別(種差);3)把屬和種 差加在一起,就得到要定義的概念。
我們在對“體育藝術”概念下定義時,同樣要遵循概念定義的四個基本原則:1)被 定義項與定義項的外延必須是全同關系;2)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 3)定義項應使用清楚確切的概念,不能使用比喻;4)對正概念下定義一般不能使用否 定句。
2.3.4 依據當今人們對體育的藝術化需求趨勢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我們知道,人的需要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高,其順序 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這樣一種由低向高的過程。當人類的生存需要不再成 為需要問題時,自然就會產生享受需要。這種享受不僅包括物質的,更包括精神的,追求物 質的享受是低層面的,追求精神的享受則是高層面的。古人云:“食必常安,然后求著;衣 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由于體育需要處在人類需要的較高層次,是一 種超越性需要,所以體育審美需要的滿足引起的是一種心境的暢快,超越性的快樂,即審美 ,這種超越性所帶來的效應,是審美主體(人)對體育運動的一種功利態度、實利 意識的一種暫時超脫,是主體對個人,私利意識的不斷凈化、陶冶,從而體現為一種超 越的人生態度、心靈境界。同時,體育的審美本身也有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從耳目直 觀的快樂(觀賞比賽)和心意領悟的(參與體育鍛煉),再到理想人格、心靈境界的快 樂。這種由心理機能快樂再到心靈精神快樂的不斷超越,走向極致,便是“自樂”、“健心 ”、“無樂”的境界,是人與社會體育的全面精神發展。
因此,對“體育藝術”概念的定義應該考慮當今社會對體育的藝術化需求,應在體育藝 術的內涵中明確人們的這種藝術審美需求。
2.4 “體育藝術”概念的定義、內涵與外延
2.4.1 “體育藝術”概念的定義 依據前面邏輯學對概念下定義的最基本的方法――屬加種差定義法,即公式表示:被定 義項=種差+鄰近屬概念,我們對“體育藝術”概念定義進行分析:
1)“體育藝術”概念的“鄰近屬概念”。
我們分析認為,“體育藝術”的“鄰近屬概念”應是“體育和藝術”。因為,“體育藝 術”的本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向體育領域的擴展與延伸,即藝術進駐體育領域進行 創作;二是,體育主動吸收藝術的元素,并作為其重要的構成因素,提高其對體育參與者的 吸引力。體育藝術也正是以這兩種形式存在。
2)“體育藝術”概念的“種差”。
“體育藝術”概念的種差是“體育或體育相關領域的”。這就是說,首先,體育藝術是 反映的“體育或體育相關領域的”藝術現象和藝術行為,而不是其他領域的。
通過對體育藝術的“鄰近屬概念”和“種差”的分析,我們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 體育藝術”概念進行定義。
2.4.1.1 廣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 從體育作為藝術的素材來看,體育滲透藝術的各個領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如從古至今出現了體育建筑藝術、體育雕塑藝術、體育繪畫藝術、體育音樂藝術以及體育 文學等。 首先,從奧運會與藝術的關系來分析體育藝術。從古代奧運會的興起到現代奧運會的鼎盛, 藝術已經成為奧運會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奧運會與藝術的關系具體情況見表5 。
古代奧運會 雕塑藝術 《擲鐵餅者》、《雅典娜與瑪耳緒耳斯》、《達拉斯》、《荷 矛者》、《束發的運動員》、《刮油污的競技者》、《古希臘的混斗者》、《昂弗拉的阿波 羅》等。
繪畫藝術 由于繪畫難以保留,能夠保存到今天的只有些彩繪的陶器(如潘亞森納克 出土的赤陶花瓶)、保存在意大利波隆瓜考古博物館的《少年拳擊比賽》以及雅典考古學博 物館的墓室壁畫等極為稀少的文物。
建筑藝術 阿波羅波里斯神廟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雅典娜神廟就在其中。文學藝術 《伊里亞特》、《奧德賽》、《奧林匹克競技者頌》等。
奧林匹克儀式中的藝術 在古代奧運會上,為慶祝奧運會的舉行或者祭祀活動,在 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上進行大型的文藝演出,儀式上有舞蹈、音樂、詩朗誦等藝術活動 。
現代奧運會 雕塑藝術 《美國運動員》、《箭手赫拉克勒斯》、《勝利的歡呼》、《 奧林匹克》、《奧林匹克之門》、《千鈞一箭》、《走向世界》、《奧林匹克激情》、《好 風景》、《足球》、《游泳》、《體操》、《射箭》、《少女與足球》等。
繪畫藝術 《蘇聯體操家》、《薩馬蘭奇和奧林匹克精神》、《中產階級的奧林匹克 》、《敏捷的運動員》、《跑步者》、《尤里西斯》、《在雨中》、《奧林匹克運動的傳統 與歷史》、《飛翔中的高臺滑雪運動員》、《奧林匹克之夢》、《亞特蘭大之星―奧林匹克 公園》等。
建筑藝術 倫敦西區的“白城”體育場、溫布利體育場、羅馬奧運會體育建筑、慕尼 黑的奧林匹克公園、北京正在施工之中“巢”型體育場等。
文學藝術 《奧林匹克頌詩》、《體育頌》、《奧運會之歌》、《安特衛普奧運會》 、《眾神的贊美》、《奧運競技》、《走向奧運會之神》、《奧運會之歌》、《英雄交響曲 》、《奧運會競技史》、《阿爾高森的勇士們》、《奔跑的人們》、《南非》等。音樂藝術 《阿波羅贊歌》、奧運會會歌、奧運會主題曲、入場式伴奏曲、韻律體操 、花樣游泳、馬術盛裝舞步、花樣滑冰等體育項目的“背景音樂”等。
奧林匹克收藏中的藝術 奧林匹克集郵奧林匹克紀念幣和紀念品
奧林匹克儀式中的藝術 奧運圣火的點燃、火炬的傳遞及火炬的制作成為奧林匹克 運 動與人類文化藝術融合的一個切入點;戲劇、歌舞等文體表演成為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中 較為豐富的藝術形式;奧運會頒獎儀式中也融入了較為豐富的藝術形式,其文化藝術的氛圍 也十分濃厚。
其次,從歷史的發展趨勢看,體育與藝術經歷了 結合―分離―結合的道路。人類之初,體育和藝術沒有明顯的界限,這一點我們察看體育與 舞蹈的起源便可以得出,那時的一種活動往往具有多種性質。社會的進步使體育和藝術曾經 分離了很多年,但科學技術既不斷分化又不斷綜合的大趨勢,使得體育與藝術近年來聯系越 來越緊密。藝術和體育互相滲透,各取所需。藝術和體育同屬娛樂消費市場的兩大塊,在市 場經濟條件下,體育和藝術的娛樂功能和經濟價值被充分挖掘。在經濟利益面前,體育和藝 術必然會導致市場競爭、搶占市場、爭取消費群體等現象。體育會借鑒藝術的東西為己所用 ,藝術借鑒體育的東西來搶占大眾健身市場。如當前社會上的健身館和從事健身、健美形體 教練工作的不是體育界的就是舞蹈界的人士。這種外在的競爭促進了雙方的進步,同時也加 速了它們的融合。體育與藝術的這種融合必然會導致體育藝術成一體的結局――即體育藝術 。
綜上所述,廣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是:體育藝術是指體育及體育相關領域的各種各樣的 藝術現象和藝術化體育運動的總稱。它是體育與藝術的一門交叉學科,是藝術學與體育學兩 門學科的有機融合、深化,從而提升的新的學科層次,是體育和藝術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義的體育藝術包含如下兩個方面的含義:
1)體育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廣義的體育藝術一方面是指所有的與體育文化活動有關的 一切藝術現象和藝術活動的總稱,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建筑藝術是通過建筑物的體積 布局、比例關系、空間組合、結構形式和種種裝飾而構成統一的實體形象,反映一定歷史時 代和民族風貌的實用和審美相結合的實用性造型藝術。那么體育建筑藝術便是為組織大型的 體育賽事或夠建體育活動場所而構建的既實用又美觀的建筑物。
2)廣義的體育藝術另一方面是指所有的加入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體育活動的總稱,是 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活動中加入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案例很多,這類體育藝術與一 般的藝術活動有很多共同點,所以也可以把這類體育項目稱為藝術化體育運動。 2.4.1.2 狹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 從古代藝術的概念來看,西方現代意義上的art(藝術)一詞源自拉丁文ars,而拉丁 文一詞又可以追溯到希臘文techne。在古代語言中,與techne或ars相對應的art其核心含義 是技巧、技藝、工藝和技術,甚至是詭計和奸計;任何產生值得稱道的、體現出獨創性的( 精神和物質)產品的人類實踐活動都可以叫做“藝術”。于是便有了醫藥藝術、戰爭藝術、 愛的藝術、政治家的藝術等等。從當前藝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范圍或者體育與藝術的結合點 來看,狹義的體育藝術和古代藝術的含義似乎有很多相通之處,并且體育藝術的產生和其他 藝術門類的產生似乎有著相同的淵源。當前藝術滲入體育并為體育所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 方面:
1)藝術的審美本質開始滲入體育并在體育中廣泛使用。我們都知道“美是一切藝術 必不可少的本質特征”。藝術作品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對美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但美并 不是體育的本質特征,審美原理被廣泛的應用體育中的一些領域也是最近才被關注的。電視 、電影、計算機等多媒體的出現使得體育比賽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體育作為一種文化成為 現代文明社會人們生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使體育賽事更具觀賞性,審美原理被廣泛的 應用與體育中。如動作美是健美操美的核心,體形美是動作美的基礎,音樂美、服飾美是健 美操運動必要的條件,精神美是健美操的靈魂,人體美是健美操的本質等。
2)舞蹈、音樂、雕塑、美術等藝術項目已被廣泛的應用與現代體育運動項目中。藝 術中的舞蹈美、音樂美和雕塑美在現代體育運動項目之中起著裝飾和調節作用。科學技術的 進步,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勞動時間的縮短使人們有了更多的 時間去從事各種體育、娛樂 、休閑活動,以抵御現代文明病對人體的危害。一些新興的體 育項目融入大量的藝術成分,不但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而且還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 愉悅身心。如健美操、花樣滑冰、藝術體操、體操、花樣游泳、跳水、體育舞蹈等等。
由此得出,狹義的體育藝術是一種以審美規范化了的有組織、有節奏的身體練習為基本 手段,以體現人的身體運動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含有較強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社 會體育文化活動。它是廣義體育藝術概念中的“藝術化體育運動”,即體育表演藝術。
狹義體育藝術的概念包含三層含義:
其一,狹義的體育藝術首先是一種社會體育文化活動。它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了體 育的本質屬性和功能,即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競賽性、技能性、娛樂性、社會性等屬 性。
其二,它是一種以審美規范化了的有組織、有節奏的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社會體育文化 活動。這類體育活動是一種有組織的社會體育活動,而不是盲目地、隨意地一種身體練習活 動,而且這種身體練習活動的動作、組織形式等是經過審美化選擇的身體動作。它是體育自 身不斷進化發展和進一步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雙重作用的結果。它不但能使參加著達 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而且還可以雕塑鍛煉者的體形,培養鍛煉者的審美能力,愉悅心情、滿 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其三,它是含有較強的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社會體育活動。在比賽中,它既能體現激 烈運動競賽 “更快、更高、更強” 的體育精神,又體現出很強的藝術欣賞成分。審美是對 現實的理性超越,體育的每一個動作都來自現實生活,體育藝術的每一個運動項目的每一個 動作都有可能是經過審美加工選擇的,并不是直接來自現實生活中的非常實用的體育動作。 如健美操中的跑步的動作,并不是直接選用100米短跑或長跑中的跑步動作,而是經過審美 選擇和審美加工過的吸腿跳、后踢腿跳或跑跳步等動作。體育運動中加入藝術元素從古至今 都有,如在我國唐朝,人們蹴鞠時就配上鼓樂,以提高該項目的節奏性和觀賞性。現代體育 運動項目加如藝術元素的項目很多,如藝術體操、自由體操、花樣游泳、花樣滑冰、健美操 等等許多項目中不但融入了音樂、舞蹈等元素,而且這些項目的造型動作還融入了雕塑、繪 畫等大量的藝術元素。
2.4.2 “體育藝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的內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事物的本質屬性表現著事物的本質,是 客觀存在的,而這種客觀存在的本質屬性一旦被人們認識并反映到概念中,就構成了概念的 內涵。如,“商品”概念的內涵是“用來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作為實體概念,體育藝術 的內涵是對“體育藝術”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即一個個具體的“體育藝術活動、體育藝術 現象、藝術化的體育活動”的特有屬性的反映。從藝術學角度講,體育藝術的特有屬性是: 社會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那么體育藝術的內涵就會有社會性、形象性、情感性和 審美性。從體育學的角度講,體育藝術的特有屬性是:審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競技性等 等。那么體育藝術的內涵中就會有審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競技性等等。因此,體育藝術 的特有屬性是客觀存在的,體育藝術有多少屬性,那么它就會有多少內涵。廣義的體育藝術 非常復雜,它有兩大塊組成:一是體育作為藝術的素材的體育藝術,這類體育藝術是藝術的 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藝術作為體育的元素的體育藝術,這類體育藝術一般是指藝術化 的體育表演,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廣義的體育表演藝術有多重屬性,它內涵也具 有多重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對象類。也就是人們常講的概念的適用 范圍。例如,“商品”的外延指一切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那么,作為實體概念,體育藝術 概念的外延就是“體育藝術”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即古今中外的一切以“體育”為藝術素 材的所有的藝術現象和藝術活動、一切以“藝術”作為體育的元素的所有體育活動、一切加 入大量審美元素的體育運動等等。
3 結 論
體育藝術的內涵是對“體育藝術”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即一個個具體的“體育藝術活 動、體育藝術現象、藝術化的體育活動”的特有屬性的反映。體育藝術概念的外延就是“體 育藝術”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即古今中外的一切以“體育”為藝術素材的所有的藝術現象 和藝術活動、一切以“藝術”作為體育的元素的所有體育活動、一切加入大量審美元素的體 育運動等等。根據“體育藝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從廣義與俠義兩個方面對“體育藝術” 概念進行了界定。廣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是:體育藝術是指體育及體育相關領域的各種各樣 的藝術現象和藝術化體育運動的總稱。它是體育與藝術的一門交叉學科,是藝術學與體育學 兩門學科的有機融合、深化,從而提升的新的學科層次,是體育和藝術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 狹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是:一種以審美規范化了的有組織、有節奏的身體練習為基 本手段,以體現人的身體運動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含有較強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 社會體育文化活動。它是廣義體育藝術概念中的“藝術化體育運動”,即體育表演藝術。
參考文獻:
[1]寇永俊,牛亞莉.論體育與藝術[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01).
[2] 孫會山.現代社會體育與藝術的關系與應用[J].齊魯藝苑,2004(02).
[3] 盧元鎮.體育人類學[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4] 曲健.論體育與藝術雙向融合的文化內涵[J].藝術教育,2005(05).
[5] 金文軒.論藝術與體育[J].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1(04).
[6] 胡飛燕,左從現.新時期對藝術體育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05).
[7] 翟廷立,李 芳,羅元翔等.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J].武漢體 育學院學報,2006(01).
[8] 黃寬柔,胡小明,李佐惠等.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J].體育學刊,2003(01).
[9] 胡小明.體育美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0] 陳琦,魯長芬.新時期體育價值觀轉變與體育本質、功能和目的[J].體育學刊, 2006(2).
[11] 王春燕,潘紹偉.體育為何而存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體育本質研究綜述[ J]. 體育文化導刊,2006(7).
[12] 楊琪.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13] 倪旭芬.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適應2005年國際評分規則藝術價值走向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
[14] 庾宗慶.藝術本體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11 .
[15]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