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問題及現狀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7: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發展問題及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發展問題及現狀

篇1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對策;太湖縣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1-12-02

太湖縣現代農業發展正呈現出蓬勃向上的態勢,取得了較明顯的績效,但要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一道同步實現農業現代化,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筆者就此進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一些發展對策。

1 太湖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做法

1.1 現狀 太湖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面積2 040km2,轄15個鄉鎮、174個行政村、10個社居委、人口571 970人,其中農業人口503 328人。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集山區、庫區、革命老區于一體的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及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8 010元,較上一年增長13%,實現“十一連增”。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9.7%。據縣統計局2015年5月15日:2014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413 06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30 393萬元,林業產值50 038萬元,牧業產值167 785萬元,漁業產值56 545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 300萬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9 572hm2,糧食總產量202 822t;油料播種面積12 481hm2,總產21 991t;棉花播種面積5 284hm2,總產9 150t。全年肉類總產量73 196t。全年水產品養殖面積1 358hm2,總產量33 500t。2014年年末,全縣農業生產機械總動力26.0萬kw。其中:擁有農用拖拉機10 500臺,聯合收獲機253臺,排灌動力機械9 501臺,農用水泵7 950臺,農用運輸機械3 609輛。全年化肥用量(折純)30 581t,農村用電量12 134萬kw/h。

1.2 做法 為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太湖縣堅持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抓手。(1)設立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縣財政每年切塊1 000余萬元專項資金對糧食生產、畜牧產業提升、油茶產業提質等進行以獎代補,全社會關心農業、支持農業、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和調動。(2)積極主動地用足用好黨的各項強農惠農育農政策,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在及時落實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的同時,對新增農業補貼注重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3)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通過改革創新,優先滿足農戶所貸需求,加大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信貸支持力度。(4)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工作。太湖縣于2008年5月啟動全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全面理順農技推廣的體制機制,建立起“縣農委―鄉鎮農技站―村農技員―示范戶”四級農技推廣服務網絡。縣鄉農技推廣經費由縣財政全額保障,村級農民技術員相關服務補助由所在鄉鎮政府予以安排,真正做到了全縣農技推廣有專管之人,有明確之責、有專項經費,使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充滿新活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2 太湖縣現代農業發展存在主要問題

太湖縣現代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偏低,農民種植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傳統作物只能在豐年略有贏利;二是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不十分完善,田間溝渠、道路等設施還在制約著規模化生產發展;三是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程度不高。水稻機直播、機插秧、棉花機收等是薄弱環節;四是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弱。在農業氣象災害頻發、農業有害生物頻現情況下,農業生產遭災受損嚴重。

3 太湖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3.1 因地制宜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堅持依法治農,科學發展。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時,強化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加快農村危舊房、空心村改造,支持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開展農村垃圾專項治理,加大農村污水處理和改廁力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治理農業污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依托鄉村生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快發展鄉村旅游休閑業。引導農民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植樹護綠。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環境整治和民風建設為重點,扎實推進文明村鎮建設。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有害生物綠色防控、農膜回收再利用等措施,真正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而化肥、農藥、農膜實行零增長。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農業建設新格局。

3.2 做好“轉方式、調結構”大文章 在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城鄉發展加快融合的態勢下,縣委、縣政府要主動做好“轉方式、調結構”這篇大文章。圍繞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因地制宜闖出一條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子來。如繼續發展木本油料騰地種糧,集成技術發展春馬鈴薯生產,冬閑種飼草發展畜牧產業等。就發展木本油料騰地種糧來說,我縣油茶樹生產已具有一定規模與優勢,且宜植油茶樹的丘陵、崗地、荒田資源充足,油茶油還是市場稀缺緊俏商品,可以繼續大力發展油茶產業。通過油料生產上山、占荒,騰出大豆、油菜田發展小麥、馬鈴薯生產。騰地種糧,既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還能提高種田效益,促進農民增收。隨著“一年兩熟”面積擴大,冬閑田面積增加,可引導農民在冬閑田里種植飼草、春馬鈴薯,助推畜牧產業發展,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同時,還可借助農業物聯網技術,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給力現代農業發展。

3.3 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 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原則,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作用,加快構建公益與經營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3.3.1 強化農業公益體系 縣委縣政府要從理順機制、健全網絡入手,結合全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全面理順農技推廣的體制機制。建立起“縣農委(下設種植業管理局、農機局、畜牧獸醫局等二級機構)―鄉鎮農技(農機、畜牧獸醫)站―村農民技術員―示范戶”四級農技推廣服務網絡,將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農業實用技術和信息普及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真正發揮好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要加強保障,激發活力。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人頭費、推廣經費應由縣財政全額保障,并加大投入改善農技推廣的硬件、軟件條件,讓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明顯改觀,服務效率、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還要以提升農技推廣服務隊伍綜合能力為抓手,健全完善農技推廣責任制度。以正在實施全國農技推廣財政補助項目為契機,建立“農技指導員+示范戶+輻射戶”的技術服務模式和縣、鄉、村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網絡,著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全面提升公益性農技推廣的服務水平。

3.3.2 加強農業經營組織建設 要加強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組織建設,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發揮經營組織的生力軍作用。要抓住國家正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契機,拓展基層供銷社經營領域,更好履行為農服務職責。創新機制、鼓勵和引導縣、鄉供銷合作社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種、股份合作、以銷定產等多種方式,為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配方施肥、農機作業、統防統治、收儲加工等系列化服務,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新農資服務方式,推動農資銷售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加快農資物聯網應用與示范項目建設,積極承擔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

3.3.3 創新模式,提升服務水平 針對太湖縣地域南北跨度大、山區鄉鎮多的實際,農技推廣服務工作,可采取6種技術服務模式:一是“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服務模式;二是示范帶動服務模式;三是農技服務大廳服務模式;四是信息進村入戶服務模式:與電信、移動公司合作,通過手機、電話與LED電子顯示屏為農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五是“農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的合作推廣模式;六是專業化服務模式:組建專業化植保服務隊伍、專業化機耕、機種、機收等專業化服務隊伍。根據群眾需要,提供專業化的社會服務。

3.4 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讓農業生產走產業化、專業化、集約化的路子 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必須毫不放松糧食生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強化農業物質技術支撐。太湖縣以種植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農作物為主,茶、蠶、果及林產品有一定的發展。常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38 460hm2以上,要通過結構優化、單產提高來實現總產的增加、質量的提升。隨著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養殖小區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涌現,現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在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要引導他們走產業化、專業化、集約化之路。這既能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又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3.5 農機與農藝結合,努力提高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在農業生產要素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常態下,創新體制機制,集成推廣應用農藝農機一體化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隨著現代農機、農藝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

4 結語

篇2

內容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都市農業的內涵及其在我國的發展,重點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都市農業凸顯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指導建議。

關鍵詞:都市農業 現存問題 規范發展

都市農業的內涵

(一)都市農業的概念

都市農業(urban agriculture,簡稱UA),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在大城市周邊與間隙地帶或大中城市群之間形成的,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以城市生態保護、市民觀光休閑、出口創匯為特色,以農業高科技武裝的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規模經營為條件,集生產、服務、觀賞、休閑、消費于一體的經濟和生態等多功能并存的、高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模式(梁偉、湯瑛芳、王恒煒,2009)。

(二)都市農業的內涵

德國最早在1919年就開創了“市民農園”的發展模式;美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式提出都市農業這一概念并開展了相關的研究。都市農業是具有準公共產品特性的多功能農業,它除了向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特定產品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基本需求之外,還承擔著環境保護、國土整治、水資源管理、保持生態平衡、維系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擴大就業、推動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功能。與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性農業相比較,農業的多功能性發揮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平衡人口分布、吸納勞動力就業、保障農村的生存與發展等,因而拓寬了農業發展的視野,深化了農業內涵與結構變化(單吉,2006)。都市農業的概念體現了農業與環境、經濟和社會領域間的各種相互關系和作用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都市農業在我國的發展

1988年,首次全國“都市農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標志著我國開始了都市農業的理論研究活動。我國大城市進行現代都市農業的實踐探索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形成了比較典型的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

(一)上海市都市農業的發展

上海發展都市農業的定位是基于都市規模擴大,制造業逐步外移,城市環境質量惡化,農業發展面臨發展與空間、發展與效益、發展與需求的矛盾而確定的。近幾年來,上海在浦東孫橋、閔糾馬橋、寶山羅店、東海農場以及南江新場等五處試點,應用高新技術構建設施農業,分別從荷蘭、以色列引進了五套自控溫室工程,采用無土栽培、天然雨水灌溉、電腦溫控、園藝化生產等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開展了以種苗工程、溫室工程、生物疫苗和生物農藥工程、綠色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研發和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二)北京市都市農業的發展

北京市明確提出要以現代農業作為“都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功能定位為食品生產基地功能、生態屏障功能和休閑度假功能。北京的“都市農業”實驗區分為生產區、儲藏加工區、娛樂區、觀賞區、高科技區,并且在日光溫室建設方面、灌溉技術方面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為綠色的健康都市農業的建立邁進了一步。

(三)其他城市都市農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其他城市,如南京、廣州、天津、武漢、重慶等地也均在努力培育“都市農業”,南京市都市農業在突出生產功能的同時,重視強化和拓展生態、休閑兩大功能。其中,休閑農業作為南京市都市農業發展的突破口,成效顯著。2008年,全市休閑農業產值12.3億元,農民來自休閑農業的人均收入達到167元。2008年,廣州市都市農業總收入1375億元,同期增長10%。都市農業總產值1080億元,同期增長5%。其中,反映都市農業生產水平的特色農業產值和高新技術農產品產值分別達到129億元和25億元,分別增長3.2%和4.3%(許林、張彩江、劉靜,2009)。

我國都市農業發展中凸顯的問題

(一)認識誤區與重視不足

對都市農業的主觀認識上,存在誤區。現有的都市農業理論,大多以都市的發展需要為中心,認為都市農業應當是服從、附屬于都市的農業,這在實踐中表現為強調它對城市副食品供應保障、城市生態屏障的作用,而忽視了郊區縣自我發展的規律和要求。我國政府對農業的投資總量逐年大幅度增長,但從我國農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來看,比重卻在下降。目前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不到0.1%,農業技術推廣費用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不到0.2%,這不僅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葛永紅、王亮,2009)。加之市場體系的不完善、農業資源的流動性較差,在這種條件下,要進一步發展以知識、技術和產業化為特征的都市農業,難度可想而知。

(二)市場扭曲與功能錯位

高新技術是都市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但不是本質特性。如今全國各地興建農業高科技園區,將都市農業的經濟導向功能放在首位進行招商引資,但這并不是市場機制、競爭優勢的體現。在都市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產品生產的經濟功能不是主要功能,農業開發區的建設應該是生態、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并重的,有時甚至經濟功能應讓位于示范、生態保障和文化傳播等社會功能。實踐中,并沒有幾個真正具有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都市農業高科技園區,相反,這往往會導致農業經營中的短期行為,如經營者忽視農業基礎的長期投入、快速耗盡土地肥力等,甚至出現類似廣州“莊園”投資的詐騙現象。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都市農業的市場扭曲,脫離了我國的現實需要。在主導功能的發揮上,許多城市一味地將旅游觀光休閑功能作為都市農業的發展重點。而無論是從自然資源基礎還是從城市居民持續性消費需求來看,目前我國能夠實現這種功能的地區并不多,旅游觀光休閑農業收入在農業收入中的比例也不可能超過農產品經濟功能所帶來的收入,旅游觀光休閑業不可能成為都市農業的主體。因此,目前我國對都市農業的功能定位上存在錯位現象。

(三)發展資源有局限性

第一,都市農業的發展缺乏獲取土地途徑的有限性。城市化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張是以未利用地和農用地轉換為城市建設用地為特征的。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往往不會預留都市農業用地,導致許多自給型的都市農業用地都屬于非法用地。第二,都市農業基礎設施不足尤其是農業所需水源不足。政府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時往往會優先發展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導致分布在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都市農業在道路、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方面的缺失。第三,都市農業的有效人才供給不足,科技推廣難。農村的科技人員特別是會計師、農藝師等實用技術人才短缺,許多農民競爭意識、法制意識過于淡漠,這些都導致了都市農業所需勞動力得不到有效供給。第四,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和充足的資本供應。一方面,在現有的農村土地制度下,沒有形成土地或土地使用權市場,農業經營領域的自由競爭和破產兼并機制幾乎不存在,使具有規模效益的都市農業難以在競爭中形成。另一方面,現行信貸制度壟斷性僵化性和歧視性,限制著對都市農業發展的資本供應,使都市農業發展起步困難。原有的農村金融(信用社)經營水平不高,服務落后,信用擔保機制不健全,難以滿足農村地區發展都市農業的金融需求。

(四)缺乏規劃和扶持

目前我國都市農業缺乏統一規劃、統籌不足,通常表現在都市農業發展過程中種植業結構雷同,聚集開辦各種觀光農園,把農業觀光區變成度假區;園區缺少規劃設計,園區建設和布局雜亂,園區間協調性差,配套缺乏以及沒有整體性等。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對城市農業進行監督和管理,因此職責不清和監管不力的現狀使得都市農村的發展和運營有些混亂。此外,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較低,農產品產銷脫節,真正的農民的專業合作化經濟組織不健全,在培訓和推廣、信貸、市場銷售及建立小企業等方面缺乏政府的扶持和指導,尤其是缺乏針對性的適合都市條件下的農業生產技術指導。

規范發展我國都市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政府規劃與扶持

目前我國都市農業還處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引導與規劃。實行行政干預與超前引導相結合、利益牽動和積極引導相結合、完善運行機制與強化約束機制相結合的辦法,抓好龍頭企業,發揮其聯動效應帶動農民進行生產經營。同時,也可用政策宣傳、信息服務等手段加強引導,使農民自覺參與到都市農業的運作中來。另外,都市農業中對道路、灌溉設施、水資源等共有財產的要求較高,而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造成這些產品配置低效率。這就要求政府對都市農業微觀主體進行卡爾多補償,彌補社會效益和私人效益之差,把都市農業與工業反哺農村結合起來,加快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和扶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都市農業是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產業,單純依靠農民很難完成資本積累的過程,需要動員各方力量, 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為先導、企業和農民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驅動力、外資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都市農業投資、融資體系。政府支農資金在增加總量的同時,應進一步優化資金投入使用結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都市農業開發,鼓勵個人投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技術入股。與此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力度,吸引外商獨資或合資參與都市農業建設,大力吸引外國資金、技術和人才,積極促進投資的多元化。金融部門可會同有關部門制訂信貸資金支持都市農業的具體辦法,如建立企業信用互助聯戶擔保體系,解決都市農業運轉、發展所需資金。

(三)完善都市農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機制

在都市農業經營過程中,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產業化利益調節機制,探索在龍頭企業、基地和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機制和辦法,保護農民利益。其關鍵是要健全產業化經營的約束監督機制,強化合同監督,規范產業化各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另外,構建都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包括高效的科研機制、科技推廣機制、科技產業化運行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等。建立政府支持與市場導向相結合、技術供給與需求雙向互動、農科教結合、科技鏈和產業鏈聯動的農業技術創新模式;同時,組建各種技術創新組織,加快創新成果實用化、產業化。

(四)實現多功能經營模式

過于偏重觀光旅游功能的運營模式,設施人工化、活動商業化、游客周期化情況較為突出,不利于都市農業的持續發展。在都市農業化的發展中,應鼓勵發展以生產功能為主、兼生態科教、服務就業等功能為一體的都市農業模式。例如,以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為目的,綜合應用種子工程、平衡施肥工程、精確灌溉技術等高科技的精準農業模式。圍繞都市農業的多功能性進行農業經營模式的轉換,一是要改善種植業的內容和結構,注重土地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突出資源稟賦優勢,整合各區域間都市農業發展戰略,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三是要加快農業關聯部門的發展步伐。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建設起覆蓋全國的、信息面廣、輻射能力強的都市農業信息系統;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產銷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五)發展合作經濟組織

合作制經濟是加快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途徑。合作社按產業化組織生產,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要在不動搖的前提下,堅持自愿、互利、民主、服務的原則,組織農民參與興辦各種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一方面以現有的龍頭企業為依托,吸收農民入股、入社,組成與龍頭企業連心、連利、連風險的合作經濟組織;另一方面以供銷社為依托,加強專業合作社建設,建立新型的合作關系。

參考文獻:

1.梁偉,湯瑛芳,王恒煒等.定西市都市農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

2.單吉.促進都市農業規范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06(11)

3.楊卿.關于實現我國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商業時代,2008(34)

篇3

關鍵詞:農業保險;政策性保險;商業性保險

中圖分類號:F840.6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4392(2009)06-0030-02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有效提高了農牧業的抗御風險能力,帶動了農牧民增產增收。河北省自2007年8月開辦財政補貼能繁母豬保險以來,農業保險業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躍成為財產保險主要險種之一。但是,一些主客觀因素制約著農業保險業務的拓展和保險保障作用的發揮,亟待研究和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進和解決。

一、基本情況

農業保險始自1982年,但由于風險大、經營成本高、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和國家財政扶持政策缺失等原因,我國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緩慢。2007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全國推開后,我國農業保險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2007年8月,河北省開辦了財政補貼能繁母豬保險。2008年,《河北省種植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管理辦法》和《河北省養殖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辦法》正式出臺,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全省全面鋪開,開辦了能繁母豬、奶牛、玉米、小麥、棉花保險等5個政策性業務。2008年全省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4.70億元,同比增長354%,一躍成為財產保險業務第三大險種。政策性農業保險也帶動了商業性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農作物火災保險、塑料大棚保險、林木火災保險等商業性農業保險均有較大發展。

目前,河北省經營農業保險的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三家。現以保定為例,具體分析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實際效果、存在的問題,探討促進農業保險健康發展的方式方法。保定地區共有保險分支機構18家,其中開辦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只有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財險2家,開辦商業性農業保險的僅有人保財險1家。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展情況

保定地區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于2007年開始試點,當年推出了玉米和能繁母豬險種,2008年又相繼推出了奶牛和農作物小麥、玉米和棉花險種,保險對象為全轄所有農戶。小麥、玉米和棉花等農作物的保險范圍為因風災和雹災等自然災害所遭受的損失,賠付標準為玉米260元/畝、小麥300元/畝、棉花400元/畝。能繁母豬和奶牛等牲畜的保險范圍為因疾病死亡所遭受的損失,賠付標準為能繁母豬1000元/頭、奶牛5000元/頭。2007、2008年全轄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022.6萬元、7544萬元,保險賠付支出分別為149.5萬元、5323.2萬元。

(二)商業性農業保險開辦情況

2005年人保財險公司推出了商業性農業保險,保險品種為小麥麥場火災保險,保險對象為種植小麥的農戶,最高賠付標準為300元/畝。2005-2008年保費收入分別為96.6萬元、92.7萬元、99.3萬元、90萬元;2005-2007年保費支出分別為50.4萬元、180.6萬元、33.6萬元,2008年沒有火災發生未發生賠付,占保費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2%、195%、34%、0%。

二、實際效果

(一)提高了農牧業的抗御風險能力

政策性和商業性農業保險的開辦,給轄區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2007年、2008年所承保的農作物政策性保險總標的分別為0.4億元和5.9億元;承保的畜牧業保險總標的分別為1.2億元和5.9億元。2005-2008年所承保的商業性農作物保險總標的分別為9.7億元、9.3億元、9.9億元、4.5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牧業抗御風險的能力,保障了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減少了農牧民的因災損失

農民所承擔的保費有限,在政策性農業保險中,農民只承擔保費的20%。農民支付的保費標準為玉米3.6元/畝、小麥3元/畝、棉花5.2元/畝、能繁母豬12元/頭、奶牛70元/頭。以有限的保費投入有效彌補了農牧民的因災損失。2007年、2008年轄區農民得到的政策性保險賠付分別為149.5萬元、5323.2萬元;2005-2007年得到的商業性保險賠付分別為50.4萬元、180.6萬元、33.6萬元。2005-2008年農業保險共為轄區農民減少因災損失5737.3萬元。

(三)調動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確保了農牧民增產增收

農業保險,尤其是政策性保險的開辦有效提高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農牧業總收入明顯提高。調查顯示,與2007年相比,2008年轄區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22萬畝,牲畜總數增加27萬頭;與2007年相比,2008年轄區農作物和畜牧業兩項合計增收6.8億元,其中農作物增收2.2億元,畜牧業增收4.6億元。

三、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財力有限,影響政策性農業保險有序推廣

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中政府財政補貼占80%,其中市、縣各補貼10%,參保農民戶負擔20%。據調查,2008年保定轄區22個縣共承擔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1408.2萬元,農作物和畜牧業的承保面卻僅為6.1%和16.7%。保定轄區大部分縣市多為吃飯財政,財力緊張的狀況嚴重制約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有序推廣。

(二)承辦機構和承保品種少,難以滿足農牧業發展的保險需求

轄區開辦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性農業保險的機構分別只有2家和1家,大部分縣市從事農業保險的人員為2-3人,且缺乏農牧業專業知識。開展的政策性農牧業保險險種只有小麥、玉米、棉花、能繁母豬和奶牛,其他農作物和牲畜均未加入農保行列,農民群眾的選擇余地很小,農業保險產品對農業風險的保障不足,很難滿足目前農業保險的需求。

(三)農業保險業務風險大,影響農業保險業務發展

農業受自然界影響比較大,如洪澇、干旱、風雹災害,一旦發生,其損失是巨大的,賠付率也很高。以定興縣為例,2008年該縣政策性農業保費收入為229萬元,而政策性農業賠付支出為399萬元,賠付率高達174%,影響了保險公司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四)農民參保意識較弱

調查發現,有的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意義、作用及保險知識缺乏必要的了解,對農業保險是降低農業風險、維護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徑缺乏認識,參保意識不強。

四、政策建議

(一)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應保盡保

根據農業保險開展狀況,適當增加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在農業保險方面的投入,采取多種形式擴大農業保險宣傳面,最大限度地增加農業保險承保對象,將國家惠農政策輻射到千家萬戶。

(二)以區域為單位確定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適當調整農保險種,創新差別化的農業保險產品,使農業保險逐漸體現區域化、人性化的特點。

(三)將政策性與商業性保險有機地結合起來,確保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農業保險過程中應根據業務險種、承保對象、承保風險和承保責任的不同,采取法定強制和自愿保險相結合的方式推進,避免出現因低參與率與高保費之間的惡性循環,而導致農業保險市場萎縮,保障農業保險的可持續性發展。

篇4

關鍵詞:重慶市;農業保險;對策建議

一、重慶市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2014年以來,重慶市已開展農業保險險種28個,其中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26個,財政補貼保費約2.3億,參保保額約110億元,參保農戶約115萬戶(次),已決賠款1.25億元,商業性農業保險險種2個(肉牛及林木火災);政策性險種中,中央財政支持有能繁母豬、奶牛、生豬、水稻、玉米、馬鈴薯等9個險種,市級財政支持險種有柑橘、蠶桑和漁業養殖保險3個險種,各區縣自主開發了牛、羊、禽類、魔芋、辣椒、煙葉、花生等15個政策性保險險種,蔬菜價格、生豬價格保險展開試點。目前,重慶市獲準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機構有陽光、安誠、人保、中華四家。農業保險風險控制水平有待加強。重慶市多山地、丘陵,農戶分布較為分散,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單個生產規模較小,給農業保險的宣傳和承保帶來一定困難。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2年,重慶市農業保險平均賠付率為63.3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9.17%,農業保險風險控制水平有待加強。農業保險發展程度較低。2004年至2012年,重慶市農業保險保險深度(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值)總體呈遞增趨勢,2012年農業保險保險深度增至0.001358,但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002690,重慶市農業保險發展程度較其他省市仍然偏低。農業保險普及程度不高。2004年至2012年,重慶市農業保險保險密度(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與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量的比值)總體呈遞增趨勢,2012年農業保險保險密度為32.12,但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3.35,農業保險的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與其他省市相比仍有待提高。

二、重慶市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基層組織不健全,基層工作人員能力與積極性有待提高

目前,重慶市的農業保險機構基層服務網絡不健全,在鄉鎮、村社無保險服務站(點),從事農業保險服務的人力不足,難以承擔大范圍、集中性的繁重查勘理賠工作,農業保險組織體系的主體作用很難體現。各區(縣)負責農業保險工作的機構,多是由各產業主管部門負責,導致農業保險工作力量分散,機構和人員變動頻繁,履職困難。

(二)農業保險經營難度大、成本高,保險公司投入不足

由于農業風險具有分散性、多樣性、季節性等特點,且受重慶多山地、丘陵的地理環境以及農戶分布分散等客觀條件影響,重慶市開展農業保險在標的信息記錄、核實、查勘定損、理賠受理等方面操作難度大、所需時間長,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經營成本遠高于其他財險險種,農業保險業務盈利空間有限。

(三)政府定位不明確,道德風險、逆選擇問題嚴峻

在現行農業保險實際操作中,政府干預過多,導致政府處于主導地位,而非引導地位,商業保險公司處于從屬地位,無法對相關部門的工作起到互相監督作用,道德風險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資源配置未達到最優。

(四)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缺失,不利于農業保險推廣

農業生產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和重復性,使得巨災出現時保險公司無法支付全額賠款。以往出現巨災時,突發性巨額賠付給保險公司的收支平衡帶來極大沖擊,嚴重威脅其經營的穩定,同時,保險公司無法全額賠付保戶的損失,導致部分地區農民對農業保險有抵觸情緒,不利于下一年度農業保險宣傳和推廣。

三、對重慶市農業保險進一步發展的意見及建議

(一)建立健全基層服務網絡體系,激勵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

一是加強農業保險基層服務網絡建設工作,加深保險公司分支機構與農業服務中心、畜牧站等基層部門的合作,探索農業保險機制。二是加大對區縣、鄉鎮農業保險服務體系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質量。三是保障基層工作人員必要經費需求。

(二)探索試點財政全額補貼、經營公開招標的運作模式

選擇部分較為貧困的區縣和覆蓋面廣的品種,嘗試探索由財政全額承擔保費的運營模式,即免除農戶應繳部分保費,由政府財政全額承擔,實現全鄉全鎮統保。運作機制方面,結合市場競爭機制,政府制定投保標的規模,并按照市場化原則向獲準開展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進行公開招標。

(三)建立巨災風險基金,完善再保險機制

從市級層面建立巨災風險基金,有利于穩定保險公司經營。當發生重大災害,賠付超過保險公司理賠限額時,超過的部分由巨災風險基金承擔,防止巨額賠付對其經營造成嚴重沖擊,同時更好地保障農戶的利益,幫助其盡快實現災后恢復再生產。

(四)突出市場作用,設置承保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引入承辦機構適度競爭機制,擇優選擇保險機構,在現有承保機構準入機制的基礎上,設置市場退出機制,逐步淘汰業務水平低、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差、農戶滿意度不高的保險機構。

(五)積極探索新型農業保險,建立農業信息基礎數據庫,提升農業保險可保性

篇5

【關鍵詞】 農業保險 發展模式 對策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自然災害對其農業生產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為一種分散農業風險、補償農業損失、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促進農民增收的農業保險,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河南省農業保險的發展仍滯后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保險業發展的步伐,在實踐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和探討。

一、河南省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河南省自1951年開始利用農業保險來分散農業風險,1982年開始嘗試商業化經營,1984年全省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業務開始全面發展。種植業除棉花、煙葉兩個險種外,還開辦了林木火災、水稻、花生、果木、塑料大棚以及小麥收獲保險等險種;養殖業開辦了生豬、養雞、奶牛、養魚、養兔、養鹿、養貂等牲畜保險業務。1998年后,河南省農業保險和全國其他地區農業保險一樣,急劇萎縮。2003—2005年期間,中國人保在南陽、商丘、周口和新鄉等地區開展了小麥、棉花等農作物種植保險,但因賠付率高達87%,嚴重影響了其開拓農村保險市場的積極性。2006年年底,全省人均保費0.83元,農業保險收入呈負增長趨勢,除小麥火災保險、農房保險以及列入農業保險的變壓器保險外,其他險種基本停辦。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轉了《河南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方案》,保障范圍覆蓋種養兩業,拉開了河南省農業保險發展的序幕。同年,河南省農業保險的金額達到27.5億元,同比增長了28倍,保費收入同比增長了177倍,賠款支出同比增長了30倍,呈現出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2010年8月,河南省推出了《2010年農業保險工作方案》,對政策性農險承保品種、金額、責任、費率、范圍、保險經營方式、財政補貼、風險控制、業務操作等都做出了具體規定。農業保險承保品種包括玉米、小麥、水稻、棉花、能繁母豬、奶牛、煙葉、肉雞等,在保險金額上,水稻由每畝保額258元調整為263元,每畝保費仍為15元,玉米由每畝保額190元調整為192元,每畝保費仍為11元,棉花由每畝保額216元調整為26元,每畝保費由13元調整為16元;在保險責任方面,洪水、暴雨、旱災、風災、凍災等巨災風險都屬于可保范圍。養殖業的保險責任則包括自然災害重、大病害和意外事故所引致的直接死亡。另外,2010年河南省在洛陽和駐馬店兩市新增了小麥保險試點,以后將在試點基礎上逐步向全省推開。

近幾年,河南省農業保險快速發展,對農業和農村改革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其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影響,河南省農業保險的規模還遠遠跟不上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二、河南省農業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

1、供給和需求的雙向不足,使得農業保險發展艱難

從供給上來看,首先,由于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高賠付率的特點,使得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很少。如2005年中國人保在部分地市開展了棉花、小麥和其他農作物種植保險,但因賠付率達到87%,使得商業性保險公司不愿開展農業保險。在河南承保農業保險的公司僅有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其次,險種不足。2010年河南省農業保險承保品種僅有小麥、水稻、玉米、棉花、能繁母豬、奶牛、煙葉、肉雞等,與河南省這個農業大省涉及的農作物品種相比,農業保險的品種少,責任范圍小,保額低。

從需求上看,農戶對農業保險需求的積極性不高,不少農民認為“入不入都可”。一項對河南省農業保險需求的調查顯示:被調查的251戶農戶中,28.3%的農戶認為沒必要,僅12.4%的農戶認為有必要購買農業保險,還有59.4%的農戶認為無所謂。這主要是因為農戶普遍對保險公司的信任度不高,對風險的防范意識不強。傳統的農村救濟與農業補貼讓農民形成了一種對政府的依賴思想。他們認為,當發生災害事故時,不參加農業保險同樣可以得到政府給予的保障,即使購買了農業保險產品,從保險公司得到的賠償也未必比未參保的人從政府獲得的救濟多,這樣,農戶對參與農業保險就沒有了積極性。其次,由于農業風險發生的概率高、損失大,導致其參保費率也較高,如一些地區農作物保險的費率高達10%。農民想參加保險,但交不起保險費;農民能接受的保險價格,保險公司又賠不起。這樣,參保的農戶越少,保險費率就越高。

供給和需求的雙向不足,使得農業保險“投保越多、費用越低、保障越足”的保險原理難以正常發揮,農業保險業務必然會日趨萎縮。

2、無效的農業保險持續經營模式

1991年河南省一度走在了國內農業保險的前列,創造了農村互助統籌保險模式,曾在國內很多省市推廣,但這種模式并沒能延續下來。農村統籌保險互助會實際上是一種互助基金,不以盈利為目的,所籌集資金的結余及增值作為全體會員的風險準備金,借助農民自身的經濟能力解決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問題,屬于農民互助互濟性質的保險組織。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農村互助保險中既是設計者,也是組織、推廣和具體經辦者,同時承擔了30%的分保和后盾工作。由于農村互助統籌保險具有非盈利、便于統籌核算、理賠簡便等優點,政府對這一模式大力支持并免征了全部稅費,這是農村互助統籌保險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但是由于農業保險復雜、賠付率較高,1996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商業化以后,其對農業保險30%的分保失去了積極性,同時由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將農業統籌保險的收費和亂收費項目混為一談,導致資金無法籌集,再加上河南省取消了農業保險處,農村互助統籌保險失去了組織依靠,從而導致這種保險形式的“流產”。目前,河南省的農業保險的經營仍沒有有效的經營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保險經濟的發展。

篇6

截至2011年7月重慶市萬州區羅田鎮已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各類專業合作社共7個,入社農戶140戶,帶動農戶845戶,基層負責人領辦4個,農村能人領辦2個,退伍軍人領辦1個。主要涉及到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機等。其中:種植業有5個專業合作社,以大米、辣椒、蔬菜、西瓜等為主,占總數的70%;養殖業專業合作社1個,以山羊、生豬、雞、肉牛為主;農機專業合作社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萬元增收工程中的帶動作用顯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有顯著提高。加入合作組織的農戶成員人平均增收過200元。通過農戶之間的聯合。整合了分散農戶的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資源,充分發揮了群體優勢,解決了一家一戶經營規模小、經營效益低的問題,提高了農戶抗風險和市場競爭的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金短缺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從本次調查來看,合作社的注冊資本不少,大多數在10萬元,但多為虛賬。正規銀行沒有提供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主要原因:一是合作社是新型合作組織,管理不規范,特別是財務制度不健全。二是“空掛社”多。由于這些原因,銀行不信任,銀行借款門坎高,并且手續繁雜。嚴重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2.人才缺乏不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①缺技術人才。合作社的社員文化素質低,不懂技術,新品種更新慢。品質較差。加之信息閉塞,銷售渠道不暢。

②缺管理人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主要由村組干部擔任,其文化知識、管理能力都相對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3.動機不純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近50%的合作社是有其名無其實。屬典型的“空掛社”。最初注冊登記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想把產業做大做強,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而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更有甚者是為了爭取國家的項目資金。

4.制度建設執行得差。調查發現,所有農民專業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和管理制度,但執行得較差。90%的專業合作社沒有專門的財管人員,財務管理不規范,賬目不清。“包包賬”、“口袋賬”的現象比較突出。

三、對策

1.加大宣傳和培訓的力度。為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重要性的認識,應該充分利用有線電視、廣播、村務公開欄、召開院壩會、印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同時對鎮干部進行培訓,成為合作社發展的宣傳員、引導指導員,積極引導各類專業大戶、農產品經紀人等組織領辦合作社。

2.依法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兩自、兩先”的原則發展,即經營自主、進出自由,先有專業生產,后有專業合作,先有合作意愿,后有合作組織,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并依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依法做好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引導合作社按照法律、法規和制度。強化檔案管理,推行社務公開,接受成員監督。要依法把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進門關。

3.改善隊伍結構,提高專業合作社水平。結合本地產業發展的狀況,因地制宜地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抓好試點示范,扶持一批產業基礎牢、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從以下方面改善專業合作社的隊伍結構:①引進企業加盟,利用他們在加工、營銷、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提高農產品品質,把專業合作社生產出的農副產品統一銷售出去,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②積極引導農村科技帶頭人、種田能手、基層農技人員等農業科技人才領辦或受聘專業合作社。

篇7

關鍵詞: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中圖分類號:F3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016-02

為更好地了解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農業部南亞辦專項“中國熱區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研究”課題組于2007年8月―9月,12月,對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了調研考察。

一、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1]

(一)基本情況

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呈加速發展態勢。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1 647個,其中專業合作社5 645個,專業協會6 002個,比上年增加1 209個,涵蓋農村種、養、加、旅游、勞務、運輸、信息、技術、銷售等多個領域。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會員發展到167萬個,帶動農戶394萬戶,分別占全省農戶總數15.2%和35.9%。

(二)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類型

1.專業大戶帶動型。這類合作組織共有4 461個,占總數的38.3%,由農村能人或專業大戶帶頭辦起來的,他們生產經驗豐富、技術全面、熟悉市場行情。他們為擴大生產規模,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帶動周邊農戶生產同類產品,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管理、統一銷售,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

2.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型。這類合作組織共有2 051個,占總數的17.6%,依托現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根據專業生產情況牽頭興辦,這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負責人既為村、社干部,又是當地專業生產大戶,起到組織和帶頭的雙重作用。

3.龍頭企業帶動型。全省共有這類合作組織1 142個,占總數的9.8%,主要是由某一實力較強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尋找銷售市場,然后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向農戶提供信息、技術等服務,指導農戶按標準生產,并回收或銷售產品。

4.技術服務部門領辦型。全省共有這類合作組織3 226個,占總數的27.7%,主要是依據各技術服務部門,提供技術支持,一方面可以發揮其技術服務優勢,另一方面可促進其職能轉換,推動部門體制改革。其中農技部門領辦652個,占20.2%;畜牧部門領辦787個,占24.4%;科協部門領辦484個,占15%;供銷部門領辦467個,占14.5%;林業部門領辦400個,占12.4 %;水產部門領辦184個,占5.7%;水利部門領辦152個,占4.7%;農機部門領辦100個,占3.1%;其他類型767個,占總數的6.6%。

二、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的作用

1.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一方面將千家萬戶的農民聯系在一起,變小生產為大生產;另一方面,又將農民與龍頭企業連接在一起,架起了生產、加工、銷售的橋梁,延伸產業鏈,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據不完全統計,凡是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其相關產業的規模年均增長都達到30%以上。安仁縣坪上鄉具有20多年的食用菌生產歷史,以前由于組織程度低,生產規模一直在2 000多公斤左右徘徊。2002年組建了食用菌協會以后,實行“公司+協會+農戶”的模式進行生產,2003年生產規模迅速提高,到了2007年達到8 000多噸[2]。

2.有利于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使湖南農民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得到明顯提高,較好地改變了單家農戶闖市場的弱勢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買難、賣難”問題,保護了農民的利益。麻陽縣柑橘協會較好地為會員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統一注冊了“麻陽牌”柑橘商標,柑橘銷售價比周邊縣市都要高,冰糖橙每公斤高0.4元,臍橙每公斤高1元左右,有效地抵御了市場風險[1]。

3.有利于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開展技術服務,及時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祁東縣生豬養殖合作社僅2004年就聘請各級專家16人進行科學養豬講座,使合作社379名成員獲得了國家出入境商品檢驗檢疫證。

4.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自我決策、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自負盈虧,不僅農民的生產經營自得到了肯定和尊重,而且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抓配套服務工作,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會員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即使遇到了困難和問題,也主要通過內部進行協調解決。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開展有效的內部對口幫扶,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走共同富裕的路子。隆回縣寶慶龍牙百合合作社,采取“富裕戶幫貧困戶,社內戶帶社外戶”的辦法,幫扶了8 000多戶農民脫貧。

三、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覆蓋率低,作用發揮有限,帶動能力不強。由于起步較晚,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層次相對較低,對于農戶的覆蓋率還很低。截至2007年年底,會員和帶動農戶僅分別占全省農戶總數的15.2%和35.9%。而且,組織的發展還帶有明顯的封閉性。現階段,湖南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在一個村或者一個鄉的范圍內幾十戶農戶組織起來的,跨鄉、縣甚至跨省的合作經濟組織并不多見。據農業部南亞辦專項“熱區農民組織化程度現狀研究”的調查資料顯示,到2007年底,村范圍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2 423個,占總數的20.8%,鄉范圍的有6 709個,占總數的57.6%,跨縣的有1 281個,占11%,跨地區的有967個,占8.3%,跨省的就更少,只有163個,占總數的1.4%。

2.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目前湖南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營規模小,缺乏資金、資產,綜合實力不強,自我發展后勁不足。據隨機對39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個組織的成員為135人、固定資產只有3.8萬元。

合作經濟組織要能在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與發展,對內必須能為會員解決參與市場競爭所必需的產前、產中、產后一系列社會化服務問題,對外必須具備開拓市場、創立品牌的能力。這都需要一定的資金和經濟實力[3]。

3.組織運行機制不規范不健全。盡管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都在其章程中規定了會員的權利和義務、理事及理事長的職責等內容,但在實踐中,組織內的責權利并不明確。實際運行過程中,合作經濟組織的最高和最終決策權往往集中在依托組織和少數“能人”那里,社員大會多流于形式,而專事監督職能的監事會則成為擺設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設置。

理論上來說,農民組織應該是農民自發形成的組織。然而,調查表明,真正由農民自己創辦的合作組織數才4 461個,占總數的38.3%,其他主體如基層政府、農技部門等外部力量介入過多,影響組織正常運轉。

4.外部發展環境不寬松。雖然2007年7月國家正式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但在這之前成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由于成立時無法界定它屬于哪種性質和類型的經濟組織,或是注冊為工商企業,或是注冊為社會團體,相當一部分甚至不進行注冊登記。就本次調研來看,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只有44.5%進行了登記,還有55.5%未登記,在工商部門登記的有1 013個,占8.7%,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有2 399個,占20.6 %,在農業部門登記的有1 421個,占12.2%,在其他部門登記的有349 個,占3%。

四、促進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要在用好財政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項資金的同時,嘗試利用財政扶持資金為組織創造有效的貸款擔保機制[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納入執行政府農村經濟政策目標的組織體系中,在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以及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等方面優先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重要的實施載體,主動創造機會發展壯大一批在當地有影響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

2.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根據國際合作社160 多年的發展經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發展壯大, 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目前, 湖南有12.6%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有加工、購銷和提供其他服務的經濟實體, 把經濟實體的部分利潤分配給組織成員, 讓成員在獲得農產品最初收益的同時, 分享到加工、購銷和其他環節的部分利潤是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所在。

3.充分發揮典型示范推廣作用。要下大力氣培植幾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典型,如汝城縣花豆協會、祁東縣生豬養殖合作社、隆回縣寶慶龍牙百合合作社等,建章立制,規范運行,使其盡快上檔升級,為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樹立榜樣。要組織農民走出去,到農民組織化程度較高、農民經濟組織發展較快的地區參觀學習,使農民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強廣大農民參與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4.加強培養管理人才。政府有關部門要大力開展合作經濟知識的教育,盡快為農村合作經濟事業培養合格的經濟管理人才。要鼓勵各類人才積極參與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允許農業技術人員牽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技術優勢[6]。建議湖南各級地方政府,盡快制訂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教育培訓計劃,由財政部門撥出專項基金作為互助合作基金,用于組織發展的人才培養,并且依托湖南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建立教育培訓基地,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人才培養制度化、長期化。

參考文獻:

[1]農業部南亞辦專項“中國熱區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研究”課題組2007年8―12月調研所得[R].

[2]過建春,王芳,等.中國熱區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現狀調研報告[R],2008.

[3]王玉華.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31-32.

[4]陳科杜,李健.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能緩解農村村級公共產品供給難題[J].農村經濟,2006,(3):8-11.

篇8

>> 衢州市衢江區茶樹良種化現狀及成效 衢州市衢江區茶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寧國市生態及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泰州市姜堰區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建德市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對策 衢州市衢江區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做法 白山市生態科技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衢州市衢江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建議 衢州市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模式分析 山區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衢州市衢江區中心公園規劃設計 衢州市柯城區柑桔園地土壤現狀及改良措施 賀州市八步區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衢州市區公有營業房公開拍租現狀及對策 衢州市城區內澇成因及對策分析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淺析柳州市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現狀及趨勢 興寧市生態林業發展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云和縣高效生態特色精品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衢州市衢江區2011―2014年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 衢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在全區推行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的實施意見[EB/OL].(2015-4-29)[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04/t20150429_526930.htm.

[5] 衢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衢江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4-29)[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04/t20150429_526931.htm.

[6] 衢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衢江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08)[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10/t20151008_558 796.htm.

[7] 衢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衢江區農業投入品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08)[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10/t20151008_558 797.htm.

[8] 張棋,鄭水明,葉學珠,等.浙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實踐模式和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8):4900-4904.

[9] 席建峰,高飛,房蘇清,等.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2(9):47-48.

篇9

關鍵詞: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當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緊迫,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并積極應對,對于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1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1.1規模經營困難,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據國外經驗,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生產部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已基本完成,社會勞動力供給開始出現短缺。然而,我國情況與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國經濟將步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農業部門勞動力仍將大量剩余,農業經營規模不但不能擴大而且還將繼續萎縮。其后果,一是嚴重抑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勞動者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相應降低。二是阻止農產品商品量增長。三是很難改變小塊分割的制度,農業生產率較低。此外,化肥、農藥、農膜、種子、機械等生產資料的價格都普遍上漲,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為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許多情況下采取化學手段對農作物進行催熟等,從而使得食品安全問題岌岌可危。

1.2農業資源不斷減少,水資源缺乏及污染嚴重

我國人多地少是顯而易見的基本國情,小規模家庭經營格局有繼續長期存在的客觀基礎,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各種技術手段的運用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在整體上仍相當落后,大多數地區仍然沿用傳統精耕細作技術,機械化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種及數量不當,優良品種推廣面積有限。水資源缺乏及污染嚴重問題,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人口與環境配置不協調,造成對環境的巨大壓力,也成為農業發展的瓶頸。

1.3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現在的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地板結、野生動物減少,不能維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今,人們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數人對“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呼聲日益高漲。另一方面,工作崗位日益飽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許多人被閑置在家從事農業發展。使得“低門檻”的農業發展工作長期得不到有效發展。

2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

我國人口基數大,農業人口眾多,目前雖已基本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但為了全面解決全民糧食問題,我國仍需調整農業發展現狀,使得農業出現良好發展趨勢。

2.1改變農業經營方式,探索基因農業

如今,中國農村依舊是小塊分割制度,農業生產分散、規模小,一家一戶的農民很難應對自然和市場風險,不僅浪費資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為大塊承包方式,實行農業產業化,不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將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等優勢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相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有效解決了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徹底從農業中解脫出來專心從事其他行業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國家的支持,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20世紀末以來,糧食產量增長放緩,化肥、農藥用量猛增,土壤、水質等農業生態環境早已不堪重負,第一次綠色革命也名存實亡,食品安全問題亟待解決。”而轉基因技術正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先驅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機。

2.2重視海洋農業,注重新能源開發

海洋農業是一種利用海洋這一巨大的資源寶庫,發展以海洋捕撈、海洋養殖為重點的新型農業。目前,我國海洋農牧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我們要打造“海洋農場”、“海洋牧場”、“海洋林場”,開發海洋生物資源。21世紀海洋農業將獲長足發展,“海洋牧場”、“藍色革命”和“海水農業”是三個重要的發展方向。21世紀是能源的時代,新能源(NE)又稱非常規能源,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如今,常規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能源越用越少,將來必有枯竭的一天。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現有能源供給越來越緊張,這要求我們必須開發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潔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規能源可以減少環境污染。要提前打算,開發新能源來代替這些常規能源。我國農村每年會產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稈。而現在許多地方對秸稈的處理是在地里焚燒,這極大浪費了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如果可以將這些秸稈利用起來,必將解決21世紀的最大問題———能源。

2.3推廣生態農業,開發觀光旅游農業

改革開放伊始,國外生態農業思想傳入中國并在學術界迅速傳播開來。受西方影響,中國也陸續有人提出“生態農業”的設想。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生態村、生態牧場、庭院生態農業、生態漁場、基塘生態農業等。我國遼闊的地域和多種多樣的景觀,豐富的物種和氣候資源構成了我國生態資源的多種多樣性,所有這些條件都為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優勢。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將不斷得到深化。觀光旅游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業,是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我國的觀光農業是在20世紀80、90年代才興起的,其類型有:教育農園、休閑農場、市民農園、觀光農園等,在青島等地區就有很多類似的莊園,包括藍莓、葡萄、草莓等在內的新型田園。”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需要層次的提升,集生態文明與經濟效益于一體的觀光旅游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在這個趨勢下,我們一定會提前實現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單位:寧波大學

參考文獻

[1]萬寶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7.

[2]林卿,張俊飚.生態文明視域中的農業綠色發展[M].北京: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2012.

[3]黃文秀.農業自然資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4]丁德章.當前我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3,10(4):25-28.

[5]韓俊.中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新階段與新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1999(5):4-11.

篇10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現狀;對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90

0 引言

農業是我國經濟的根本,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農業生產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那種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了,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改變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是我國當前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但是就目前來看,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而要想全面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的發展,就必須結合我國當前農業發展現狀,加快發展,加大投入。

1 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在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業機械投入到了實際生產,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在農業方面增加了大量的投入,各種農業機械設備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農業機械化作業進一步擴大,所帶來的農業收入也大幅度上漲[1]。在科技時代里,農業機械化發展已成為農業生產的趨勢,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對推動農業的快速發展有著重大作用。但就目前來看,雖然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越來越快,但是在農業機械化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使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難以全面提高,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在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1 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

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是我國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其主要體現在農機動力多,配套機具少;許多農業機械設備跟不上實際發展需要。再加上區域性的較差,經濟發達的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要高于經濟水平低的地區,使得農業機械化發展出現了不平衡。

1.2 農業機械化投入較少

資金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保障,但是就目前來看,國家對農業機械化資金的投入還不夠,各項專業資金在農業事業中所占比例比較少。另外,許多地方的農業生產依然比較傳統,在農業機械的購買積極性不高,他們大多不具備購買大型農業機械的能力,從而影響到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1.3 農機服務體系比較薄弱

對于農業機械而言,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而農民的文化水平比較低,針對這些機械設備,農民不能熟練的操作,而機械設備出現問題后就會增加農民的負擔,需要農民花費更多的資金去維修,在這種情r,必然就會阻礙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而造成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農業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沒有積極做好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工作,相關社會服務沒有得到有效的開展。

2 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策

2.1 調整農業機械化結構

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而要想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就必須針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進行戰略性調整[2]。首先,要根據農業機構以及產業化經營需求,進一步擴大農業機械化應用范圍;其次,要制定優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機械設備,根據市場需求建立集約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再者,要全面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加大農業機械在“量”和“質”雙重提高。

2.2 加大農業機械化的投入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離不開資金,脫離了資金,農業機械化就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對糧食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要想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發展農業過程中,就必須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3],以機械化生產來帶動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一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要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業機械的投入,加大農業機械生產的宣傳,引導農民接受農業機械化生產,為農業生產配備大型農業機具,從而更好地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推動農業的發展。

2.3 完善農業服務體系

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農業服務體系有著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可以推動農業機械化進程,更好地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首先,加大農業機械技術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技術創新體系,尤其是要集中解決緊缺農技產品的關鍵技術裝備;其次,要完善農技管理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機械技術質量監管,從而提高農業機械設備質量,保證農業機械設備的穩定、安全運行。另外,要做開展農業“三下鄉”活動,向農民普及農業機械化相關知識,提高人們的認識,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從而真正地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4]。

3 結語

綜上,農業機械化發展在我國農業發展道路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可以更好地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水平。但是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還不高,從而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而要想真正地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就必須全面加快機械化戰略的制定,加大農業機械化的投入,積極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從而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推動農業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計龍先,方自林.淺談芳華鎮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4(02):200-201.

[2]陳鵬,張蕾,張明亮,秦靜.天津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天津農業科學,2014(08):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