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傷寒論的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傷寒論的體會

篇1

1翕翕發熱

為表熱證的特有熱型。翕者,鳥合羽也;翕翕發熱者,猶如羽毛覆蓋身上溫溫發熱之貌,形容發熱之輕微。方有執說:“翕,火炙也,團而合也,言猶雌之伏卵,翕為溫熱而不蒸蒸大熱也”。 成無己謂:“翕翕者,然而熱也,若合羽所覆,言熱在表也?!背蔁o已在《傷寒明理論•發熱第一》說:“所謂翕翕發熱者,謂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也?!w邪氣在表發熱者,則表熱里不熱也。”

2蒸蒸發熱

是經證(腑證亦可見)的發熱特點。形容高熱汗出并見,發熱如熱氣上蒸,蒸籠蒸物之熱勢蒸騰,從內騰達于外,輕按肌膚和重按均覺熱甚,手近之即感有熱。成無己說:“所謂蒸蒸發熱者,謂若薰蒸之蒸,明其熱在內也。……邪氣在里發熱者,則里熱甚而達于表也?!?/p>

3往來寒熱

本癥是少陽病熱型標志。惡寒時不發熱,發熱時不惡寒,發熱惡寒交替出現。此熱型為邪在半表半里之特有證候,從病機上講,它是邪正分爭而互為進退之征,是人體抵抗力與病邪相搏而產生的反映。成無己謂:“邪在表則寒,邪在里則熱,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未有定處,故往來寒熱?!?/p>

4寒熱如瘧

即寒熱發作有時,此種寒熱如瘧證,論中有數處提到,其熱狀既不同于瘧疾,亦不同于往來寒熱,可分見于三陽經病中。

5煩熱

煩熱為自覺癥狀,煩者苦惱之意,煩熱為自感苦惱有熱而不能自安之意。煩熱病機,郁熱多在心胸之間,《傷寒雜病辨證》謂“煩熱者,熱之苦煩者也,其證在心胸之間,如蒸如,熱氣怫郁,煩憂不能安靜也。”

6潮熱

為陽明腑證的發熱特點,形容發熱猶如潮水定時而至,有定時增高的現象,日只一發,發有定時,下午3~7時熱勢最甚?!秱骼碚摗分^:“潮熱,若潮水之潮,其熱不失其時者也,一日一發,指時而發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發者,即時發熱,非潮熱也?!币话阏f來,若病人見潮熱,說明陽明里實已成,因陽明旺于午后甲酉之時,所以陽明腑證多于此時發熱。

7時發熱

即有時發熱,有時不發熱,日有數次,發無定時,多見于太陽表熱。

8微熱

指體表熱象低微或陽熱病熱趨于里不外露之證,為發熱之輕微,若有若無之狀,有虛寒證亦有實熱證?!秱s病辨證》謂“微熱亦屬里熱,微即幽微之微,隱邃而不大顯之義,熱微如無之謂也?!?/p>

9厥熱勝復

是指四肢厥冷與發熱往返勝復出現,即發熱和四肢厥冷相互轉化,發熱轉為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又復轉為發熱,如此往返勝復。此為厥陰虛寒證中反映陰陽消長,病勢進退的一種特殊征象。

傷寒論》對發熱癥的論述豐富而生動,反映了仲景對發熱的高度重視和科學構思。需指出,發熱作為認識疾病的方法和依據時,并不排除其它脈證的重要性,人體生理病理過程一直是處于矛盾運動變化狀態,各種熱型反映了發熱疾病發展過程中某個階段的特征,不能完全反映疾病本質,臨床辨證必須結合其他證候,方可辨證施治。

現代醫學把發熱分為熱型、熱勢。熱型分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消耗熱、回歸熱、波浪熱,不規則熱等;熱勢一般分為低熱、中等熱、高熱、超高熱?,F代醫學劃分的熱型與《傷寒論》中某些對發熱的形象描述是可以聯系上的,如不規則熱與太發熱惡寒;間歇熱與往來寒熱;弛張熱與潮熱等,頗相近似。須指出的是,單憑體溫計的度數,遠遠不能反映中醫所說的各種熱型,中醫治療發熱性疾病,不是見熱治熱,而是通過辨證,分清表里虛實,再處以施治,顯然與解熱鎮痛認識有別。

《傷寒論》不僅對發熱的認識是十分獨到的,而且還有著獨特的施治手段,具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現實意義和理論探討的寶貴價值。

篇2

【關鍵詞】 《傷寒論》;脈診;寸口診法;趺陽診法;少陰診法

《傷寒論》非常重視脈診,開篇就是“辨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并且幾乎各篇目均冠以“辨××病脈證并治”字樣。全書脈診法以寸口診法為主,兼論趺陽脈,還有少量的少陰脈診,《傷寒論》對這3種脈診法運用的非常純熟。

1 寸口診法

寸口診法是《傷寒論》中最主要的診法,它與《難經》《脈經》等醫籍中脈診法均不同。《傷寒論》中的脈診法自成體系,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

1.1 以陰陽為總綱

《傷寒論·辨脈法》談到脈象分陰陽:“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闭劦匠叽绶株庩枺骸凹倭畲缈诿}微,名曰陽不足,……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睍卸啻翁岬矫}之陰陽,大部分是指部位,那么陰陽指的是浮沉還是尺寸?“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一句足以說明“部位的陰陽”應指“尺寸”?!秱摗て矫}法》所言“脈有三部,陰陽相乘……脈有三部,尺寸及關”亦可佐證,縱覽全書,也是以“尺寸”解釋最為合理。

1.2 以尺寸脈合診判斷病在何經

《傷寒論·傷寒例》總論傷寒病,其中明確提出六經病的脈象特點:“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這是以尺寸脈合診判斷病在何經。

在六經病最精要的提綱證條文中,太陽病、少陽病、少陰病的脈象則與前文基本一致。如太陽病“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少陽病“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陰病“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顯然,《傷寒論》的六經病脈之條文與六經病提綱證的脈象應是前后呼應的。而陽明病、太陰病、厥陰病的提綱證沒有提到脈象,這卻是有原因的。陽明病多以癥狀作為處方用藥的依據,少提脈象,太陰病則條文與脈象俱少?!秱摗穼Υ硕洸〉闹饕\脈法是診趺陽脈,具體見于《傷寒論·平脈法》與《傷寒論·辨脈法》。至于厥陰病,眾所周知,其中的條文排列比較混亂,錯簡較多,而且厥陰病的變證眾多,各條文的脈象各異,難以認定厥陰病的脈象。

1.3 多論脈象,少談脈位

很多人認為《傷寒論》中大部分脈均只言脈象而不涉及脈位。如“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等等。

但是撇開脈位,脈象又何以依附?這是我們探討脈診時無法回避的一個關鍵問題。六經病的脈象應是哪個脈位的脈象?其實,《傷寒論》中自有說明。六經中的第一經是太陽經,其對脈的說明是最詳細的。如在《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談到“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在前文《傷寒論·傷寒例》中已談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參考前后文,可以清楚看出太陽病中的“陰脈”指的是尺脈,“陽脈”指的是寸脈,太陽病的脈象是尺寸兩處的共同脈象。而太陽病的提綱證“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中僅言脈浮。三者對比可知,太陽病提綱證中的脈浮應該是指尺寸部的脈俱浮。

由于六經中的第一經太陽經已經詳細說明,后面五經的脈象就無需再重復說明是尺寸部的脈象了,所以簡化后只談脈象。于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傷寒論》中的脈象其實已經暗含了部位,是尺寸的共同表現。

1.4 多言“尺寸”,少語“關”部

《傷寒論》談到脈位的條文中,多以“陰脈”“陽脈”或“尺寸”表明脈之在尺、在寸,而很少論及關脈。如《傷寒論·辨脈法》中“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等,《傷寒論·傷寒例》中“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等,《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中“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僅在幾處提及關部,如《傷寒論·辨脈法》中“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及《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等。

《傷寒論》如此重視尺寸脈象與其以陰陽為總綱的指導思想有關。從其脈診法多以陰陽論尺寸、鮮提關部來看,乃是一種陰陽脈診法,而且它沒有說明寸關尺的長度,更沒有將寸口脈分候臟腑,與《脈經》差異懸殊,這與現在醫師多將寸口脈分為六臟脈而診察臟腑的脈診法不同,二者完全是兩套診脈思路。

2 趺陽診法與少陰診法

趺陽診法與少陰診法見于《傷寒論》中《辨脈法》《平脈法》《辨陽明病脈證并治》《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四篇。趺陽診法診脈的部位是“趺陽”,即沖陽穴,乃是胃經的原穴,診察的目標是脾胃,即后天之本;少陰診法診脈的部位是“少陰”,即太溪穴,乃是腎經的原穴,診察的目標是腎,即先天之本。

在《傷寒論》中,這兩種診法幾乎總是相提并論,所以我們必須把二者聯系在一起討論,才能體會張仲景對此二處脈診的用意。從身體部位來看,趺陽脈在足背高點,太溪脈在內踝后,二者也很靠近,可以同時切診。

《傷寒論·辨脈法》云:“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由于下利與脾、腎關系最大,此處提出用以鑒別的脈象,若趺陽脈浮澀、太溪脈正常則病在脾胃,如太溪脈滑數,則會下利膿便,病在腎?!秱摗け尕赎幉∶}證并治》論述下利時認為:“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睂Ρ葍商幟}象,陰脈負于陽脈是符合生理的,故為順。尚熾昌[1]認為此處應以土不能被水反克解釋,運用五行理論大加闡發土制水為順。而《傷寒論·平脈法》有提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可見“順”指的是母乘子,不是土與水的關系。另外,五行又分陰陽,趺陽脈為胃脈,乃陽土,少陰脈為腎脈,乃陰水,陽土與陰水無相克關系,只有相合關系。再者,《傷寒論》是一部實用的臨床書,多源于實踐而又指導實踐,此處的對比應該沒有那么復雜的深意。

《傷寒論·平脈法》云:“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贝颂帉㈥柮髅}與少陰脈并論,而不談其他脈,必然說明的是趺陽脈與太溪脈,而不是寸口的六經脈,否則不能符合《傷寒論》的語言特點[2]。另有其他二脈并舉的條文可以證明:“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此處各條文的脈象都沒有鑒別的需要,癥狀差別很大,所以能排在一起很可能是因為張仲景總是同時要切診趺陽脈與太溪脈,習慣把二脈相提并論[3]。

張仲景非常重視胃氣,這可從其對趺陽脈的重視看出。如《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介紹了診斷脾約證靠的就是趺陽脈診:“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這是趺陽脈診的獨特運用。其余如“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可診斷關格,“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用以明確病機,“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谷,緊者,病難治”“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噎,言胃氣虛竭也”用以推斷預后。張仲景對趺陽脈的切診得心應手,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尚熾昌.少陰負趺陽者為順[J].國醫論壇,1986,1(1):56.

篇3

介紹了“審證求因”這一中醫學臨證方法在宋金元時期幾部典型傷寒學著作如《傷寒總病論》、《南陽活人書》、《傷寒發微論》、《傷寒明理論》中的體現,以簡單反映審證求因理論在這一時期的發展。

【關鍵詞】 審證求因;傷寒;宋金元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literatures on “identification of cause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ciation” in Song,Jin and Yuan dynasties.Some typical books about cold attack,such as Shang Han Zong Bing Lun,Nan Yang Huo Ren Shu,Shang Han Fa Wei Lun and Shang Han Ming Li Lun,which can fully reflect the fact that the TCM theory of “identification of cause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eveloped well in that period.

Key words:identification of cause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ciation;cold attack;Song,Jin and Yuan dynasties

宋金元時期是中醫學理論在晉、隋、唐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與發展的階段,其醫學著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而中醫“審證求因”這一古老思維方式在這一時期體現得尤為突出。東漢張仲景始創中醫“審證求因,據因論治”(即辨證論治)臨證方法,但是由于《傷寒論》本身對理論的闡述并不多,對多種證候的虛實寒熱等病變性質和部位并沒有加以具體的分析和指示,理論上很不完善且較難把握。在宋以前,所謂審證求因或者辨證論治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并沒有普遍地實行起來,甚至張仲景提出的某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沒有被推廣;直至宋朝以降,由于多種因素地促動,《傷寒論》才被廣泛重視起來,“傷寒學”研究蔚然成風,其盛況前所未有[1]。此期的傷寒學著作不下數十家,對仲景“辨證求因,據因論治”的臨證方法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均有所發揮,而以下四家對于中醫審證求因臨證思維的發揮尤為典型。

1 龐安常與《傷寒總病論》——審證求因尤重人體體質

龐安常是北宋時期的傷寒大家,著有《傷寒總病論》。強調從病因、發病入手,對《傷寒論》進行了創新性研究。首創寒毒學說,并從病因角度將溫病分為伏氣和天行兩類,提出寒溫分治的主張。龐氏在審證過程中注重對內外病因的探求,外因強調“寒毒”致病,認為這是產生傷寒病變的終極原因,但他又說“其病本因冬時中寒,隨時有變病之形態爾”,說明了寒毒之因可與四時之氣相結合而變生他病,如因春溫氣而變的稱為溫病。相對外因而言,龐安常似乎更為重視個體內在因素對疾病所起的作用,包括患者的生活習慣、體質強弱及社會經歷等等。而在內因之中尤重人體體質與疾病病因之間的關系,其開篇便曰:“寒毒與營衛相渾,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矣”[2]。按體質將人簡單分為勇怯二者,與疾病的發生發展作一聯系。隨后龐氏又提到了宿疾為主因致病的幾種情況,認為宿疾是形成人體體質的一大關鍵因素,可以轉變病邪的性質。由此可知,龐氏在臨床審證過程中注重考慮體質對于疾病發生所起之作用及其對原有病因的轉化,為后世“從化”理論的提出作了簡單鋪墊。

2 朱肱與《南陽活人書》——辨證重經絡,指出求因需明經絡,擅以脈別因

朱肱之《南陽活人書》受到后世醫家的高度評價,清朝名醫徐靈胎評說:“宋人之書,能發明《傷寒論》,使人有所執持而易曉,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書》為第一”[3]?!端膸烊珪贩Q此評并非過譽之言。朱肱忠于原著,繼承仲景辨證法的同時亦有適當發揮。他論傷寒首重經絡,首倡六經即為經絡之說,認為傷寒六經即足三陽三陰六條經絡,且為辨病位之綱,這樣可以使審證所求之病因有所歸屬,不至落入空談。朱氏曾這樣強調經絡:“治傷寒先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陽,反攻少陰;證是厥陰,乃和少陽。寒邪未除,真氣受斃”[4]。指出臨證時辨認邪氣(病因)在何經絡的重要性。朱氏還突出表里陰陽辨證以求病因之深層次內涵,尤為重視辨別傷寒陰證似陽與陽證似陰的情況。

另外,朱肱十分注重傷寒辨脈,認為脈象是分析疾病病因的重要依據:“傷寒脈緊,傷風脈緩,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人迎緊盛傷于食,率以脈別之?!焙唵蚊髁说氐莱隽瞬糠置}象與病因之間的直接聯系,當然這并不代表朱氏對證的忽視。事實上,他始終堅持“脈證合參”之原則,例如:“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內,證與脈不可偏廢?!?/p>

3 許叔微傷寒論著三種——顯著突出審證求因是一個癥狀鑒別過程

許叔微傷寒論著三種包括《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及《傷寒九十論》三部書,融理論實踐于一體,演示了學習《傷寒論》的一個完整過程。《傷寒百證歌》將傷寒所涉及之證編成歌訣以便記憶,是入門之基。《傷寒發微論》記錄了許氏學習傷寒的心得體會,其首論傷寒七十二證候,實則是《傷寒論》中部分主要的典型癥狀。除“臍上下筑動”及“振振欲擗地”外,每癥均以四字概之,隨后再列出病象或述病因病機或論證治用藥,以仲景論述為主兼參其他醫家觀點。但此處許氏更為重視“審癥”、“審候”,他所列之七十二證都是對單個獨立癥狀的剖析,是一個簡單的“審癥求因”的過程,可為我們所謂的“審證求因”提供理論依據,因為復雜的審證以簡單的審癥或審候為基礎?!皩徸C求因”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高級思維過程,一癥可有多因,一因可有多癥,許氏在審癥時十分注重鑒別診斷,如“小腹硬滿”條,他是這樣描述的:“小腹硬滿,小便不利者,膀胱有客熱也;小腹硬滿,小便利者,血證也”[5]。指出了發生小腹硬滿這一癥狀有兩類證,兩種因,區別這兩類證是通過小便利與不利這個癥狀來實現的。又如“咳嗽涎盛”條下云:“或上焦有熱,或水停心下,皆嗽?!敝苯恿谐鲆饌人缘膬煞N原因,至于臨床到底屬于哪一種,則需尋找其它特異癥狀加以鑒別區分。

《傷寒九十論》列傷寒九十證之醫案,是許氏運用《傷寒論》的臨床經驗之談,亦即是對前兩部著作中之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詳細記錄,很有學術價值。如書中記載的傷寒耳聾證五十九:戊申年類試山陽,一時官病傷寒八九日,耳聾而無聞,楚醫少陽治,意謂仲景稱少陽受病,則脅痛而耳聾也。予診之曰:兩手脈弱而無力,非少陽證也。若少陽則渴飲水,心煩,但寐,咽痛,今俱無此證,但多汗驚悸,必汗過多所致也。仲景云未持脈時,令病人咳,而不咳者,兩耳聾無所聞也。所以然者,因重發汗,虛,故如此。病家曰:醫者嘗大發汗矣,遂投以真武白術附子湯輩。數日,耳有聞而愈[5]。此案耳聾為主要臨床癥狀,故以此命名。然造成耳聾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少陽受邪,汗出過多,先天腎氣不足等等,此處許氏詳細記錄了其在臨床如何進行審證求因,觀察細致入微,思路清晰開闊,辨證精確。其思維過程中的一個特點就是鑒別排除,活學活用傷寒,充分借助兼癥以排除其它可能之因,最后確定此案耳聾之因為發汗過多導致腎陽虛衰,而非邪傳少陽所致。體現許氏在臨床辨證時擅于抓主癥,喜用鑒別法,這是審證求因的具體實踐方法之一。

4 成無己與《傷寒明理論》——剖傷寒五十典型癥狀,顯審證求因思維過程

金成無己著有《注解傷寒論》及《傷寒明理論》兩部后世評價頗高之書?!秱骼碚摗穼Α秱摗分兴婕暗奈迨畟€癥狀進行釋義,有如許叔微《傷寒發微論》中的七十二證的形式,但更為具體詳細,分別從病因、病機、分型、鑒別及治法等方面進行闡發。其較為忠實原著,以“經”釋“論”,以“經”釋“癥”,條分縷析,有理有據。每一論都包含著一個完整的“審癥求因”的過程,這也是成無己進一步發揮《傷寒論》的具體體現。其論大多以“傷寒××,何以明之”冠首,如其論“悸”,曰:“傷寒悸者,何以明之?……”[6]。此論中成無己先釋悸之臨床表現,而后論悸之三種成因:氣虛、停飲及汗后正虛協邪。然后進一步解釋三因各自如何造成悸的臨床表現,并按傷寒六經將各因再度分類論治。其過程可簡單概括為:癥—證—因、位—治,完整地體現了傷寒“審證求因,據因論治”的原則,對于“因”的論述可謂詳盡透徹。

另外,成無己也十分注重利用特定癥狀鑒別病因。如其在論“惡寒”一癥時提到背惡寒的兩個原因:陰寒氣盛與陽氣內陷,在臨床如何辨別,成氏指出“于口中潤燥可知”,若口潤則津液未傷為陰寒氣盛,反之則為陽氣內陷,而其治法當然也是完全相反的,突出某些特異性兼癥對于臨床審證求因論治的重要性。

5 結語

以上總結分析了宋金元時期幾位較為著名的傷寒大家關于“審證求因”這一中醫學臨證方法在其著作中的直接或間接體現,其間雖沒有“審證求因“這一提法,但其精神實質已潛移默化于其中。龐安?!秱偛≌摗分伢w質與發病之關系,突出“審證求因”之“因”當與人體體質密不可分,為后世“體質從化”理論奠定了基礎。朱肱活人書遵仲景原意,脈證合參,擅以脈別因,提出病因應有經絡之歸屬,才不致落入空談。另有許叔微傷寒三書,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突出“審證求因”是理論的又是臨床實踐的,其著作涉及理論上的傷寒各癥狀的羅列解析,又例舉實踐上的審證求因重鑒別的病案分析。而成無己的明理論列傷寒五十典型癥狀加以分析,每一癥都包含著“審癥求因”的過程,足以使讀者明傷寒之理,深入廣泛地了解病癥,在臨床審證求因時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參考文獻

[1]賈得道.中國醫學史略[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73.

[2]萬碧芳,王子漠,汪伏龍.《傷寒總病論》釋評[M].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1987:15.

[3]嚴世蕓.中醫學術發展史[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4:227.

[4]田思勝.朱肱龐安時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1.

篇4

【關鍵詞】 柴胡/臨床應用;綜述

【中國分類號】 R6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425-01

柴胡,性味苦平微寒,入肝膽二經,功能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臨床應用柴胡較為廣泛,所謂柴胡有"升散"之弊,正是其升散作用特點起有效作用,關鍵是如何掌握好適應癥和用量及配伍。由于味辛性平,能夠升發疏散,樞轉少陽之機,邪外出,故能解表退熱。柴胡體質輕清,氣味具薄,具有升發陽氣,條達氣機,故能疏肝解郁,疏氣調經,間接益氣之效,和表透達,疏通經絡氣血,和調津液,無汗能發,有汗能斂。升陽益胃,升散中焦濕阻,化濕而為津液,故能止帶。正如《本草從新》中說,柴胡能"宣暢氣血,散結調經,……治傷寒邪熱,痰熱結實,心下煩熱,諸疾寒熱,頭眩嘔吐,目赤雄痞脅痛,口苦耳聾"等。關于柴胡用量、邪解熱約10g、解郁升陽約3-6g,取其藥性,引藥入經,若用量過大,未必恰當,柴胡的配伍及臨床應用,從以下幾方面淺談自己的臨床體會?,F綜述如下:

1解表退熱 柴胡所以能退熱,是因為其味辛、苦平微寒,功能辛散疏解、所以由于配伍不同,所解之熱以少陽經熱為主,以柴胡為主的方劑舉例如下:①小柴胡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少陽傷寒的主方。少陽為陽之初生,"少陽為樞"即為樞轉之意、而邪在半表半里,即不能外大也難于入內,病邪稽留于少陽。臨床所見的少陽證,并不都是《傷寒論》所說"傷寒一日正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那樣規律而典型。外邪侵入,正邪相搏,結于協下,為寒熱往來,伴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眩等。所以柴胡為主藥,和解少陽,升陽達表,引邪外出,起到樞轉作用;配人參扶正以托邪外出;黃芩清泄少陽半表半里之熱。故《傷寒論.辯陽明病脈證并治》中說:"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梢娪眯〔窈鷾螅煤共〗?,并不是柴胡的發汗作用,而是由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之故,所以說小柴胡湯為和解退熱之劑,不能做為汗劑而論。②柴胡桂枝湯;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微嘔,心下支結,外癥未去者"。本證屬太陽、少陽同病。方中柴胡發散少陽,桂枝開太陽,以調營衛。柴胡解肌湯:治療少陽證兼陽明證。以葛根解肌清熱走陽明之表,柴胡充分發揮疏解的作用,托邪外出。太陽之表在皮毛,陽明之表在肌腠,生石膏是清熱生津,而解肌腠之熱;柴、葛合用則升散透達;柴胡、生石膏相伍則疏解清熱。

以上二方為治療太陽、少陽同病和少陽、陽明同病的方劑,柴胡在此能起到清宣疏解的作用,但是沒有桂枝調和營衛,外邪也難從太陽透達;沒有葛根解肌,疏通外邪,柴胡也毫無用武之地;沒有生石膏清氣解肌,里熱也難消,所以必須配伍得當才能發揮柴胡的作用。

2疏肝解郁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加,倡導和諧社會、和諧家庭等方面,個別人出現精神、情志、氣滯的變化,或寒熱失調、情志抑郁,憂思過度或痰飲濕濁等,均可引起氣滯郁結。舒肝解郁的作用,多由情志抑郁、郁結氣滯所致。臨床常見者為肝氣郁滯和脾胃氣滯,柴胡能夠順其條達之性,發其郁遏之氣,既能舒肝又能和脾而解郁結,常用的方劑如;逍遙散為舒肝解郁主方,其中柴胡入肝膽二經,即入氣分又入血分,能行氣活血,不但治肝也能和脾。所以多用于治療肝胃郁結的患者,肝郁不舒、影響脾胃的功能,用逍遙散的目的不是疏表,而是柴胡舒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和肝;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和胃;薄荷協助柴胡升散醒脾和胃。

3升舉陽氣 人體的氣血、胰、陰陽相互依存,陽虛者必見氣虛,氣虛者必見陽虛。氣虛、陽虛多為機體的氣化功能不足,所以在補氣時常配合升陽的藥物,以促進其氣化作用,使之更好的發揮補氣的功能。而柴胡則具有升陽益氣的作用,這種協同作用是以補氣藥為主,柴胡升陽為輔,常用的方劑。①補中益氣湯;脾主中州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無力,大便泄瀉。因為脾胃為營衛氣血化生之源,因飲食、勞倦傷及脾胃,則氣血生化無源,脾氣不升則清陽下陷。由于柴胡具有升發陽氣的作用,與升麻同伍可以升益陽氣。協助人參、白術、生黃芪、甘草升陽補中益氣,但用量宜少。②升陽益胃湯:本方具有升滕陽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稱為升陽益胃湯,由于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上輸,所以用生黃芪、白術、人參、茯苓等益氣健脾;柴胡升益陽氣,增強益氣之功。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容易停濕,故以茯苓、澤瀉健脾利濕,防風、羌活升發胃陽而除濕。柴胡在此不但能升陽,且能除濕,以達到調理脾胃的作用。

綜上所述,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其藥性苦、辛、微寒,歸肝、膽經,體質輕清,氣味具薄,具有升發之性,能引肝經清氣上升??梢钥闯霾窈凰幵谂R床上的用途是很廣泛。只要掌握好它的藥性、配伍、劑量和適應癥,使用得當不難奏效。柴胡有升散之弊,如果變弊為利,必將更好的發揮其作用,為臨床應用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篇5

【摘要】 目的 觀察和探討小青龍湯對陣發性咳嗽的療效。方法 對一例患者運用小青龍湯治療陣發性咳嗽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其治療效果。結果 患者治療后,藥后無不適,痊愈停藥。結論 治療外感病的小青龍湯只要辨證得當,在臨床上可以被移用于治療內傷病。

【關鍵詞】 陣發性咳嗽;嗽辨證論治;體會

現代醫學認為,咳嗽不是病1,而是許多疾病都可能出現的一種癥狀??人詫儆谝环N防御性反射運動,當呼吸道有分泌物或異物時,通過咳嗽可以將它們清除掉,這通常是一種保護性生理功能,但是劇烈而頻繁的咳嗽,不但影響休息,還會引起嘔吐及其他不適。因此對于咳嗽,一定要鑒別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再對癥處理。臨床診治過程中,我們接觸的多為慢性咳嗽患者,往往占就診患者的2/3。所謂的慢性咳嗽通常指:以咳嗽為惟一癥狀或主要癥狀、時間超過8周、胸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者稱為慢性咳嗽。該類疾病病因不明,癥狀不典型,需排除因素較多,檢查手段復雜,費時和花費大而影響診治。引發慢性咳嗽最常見的疾病很多,西醫治療有時很難取得明顯的治療效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女,28歲。2011年12月25日初診。陣發性咳嗽3月余,多處求醫,陣發性咳嗽無好轉。病起于空腹飲冷。咳嗽呈陣發性、連續性,干咳無痰,咳則胸憋,晚上較白天咳嗽多發,影響睡眠??诟刹幌捕囡?,納食尚可,大、小便調。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沉細弦。證屬寒飲內停,肺失宣降。

1.2 治療方法

1.2.1 辨證論治

臟腑辨證:咳嗽日久,干咳無痰,舌質偏暗,舌苔不膩,脈象顯細,可辨為肺陰虛證;咳嗽呈陣發性,考慮風邪內滯;納可、便調,說明脾胃無損,病在上焦。治療可以考慮以養肺陰為主,兼祛風邪,可選用養陰清肺湯加減。選用養陰清肺湯和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兩方治療,都是可以短期見效的,但都不可能治愈。前者留邪、閉邪,會使病程繼續延長;后者見效稍慢(較小青龍湯方),且很快會出現口干、咽燥等反應。

1.2.2 功能主治

1.2.3 藥物組成及用法

治以溫化寒飲為法,方用小青龍湯加減。處方:生麻黃3克,桂枝3克,干姜3克,細辛3克,姜半夏9克,生白芍9克,五味子9克,生甘草3克。7劑,水煎服。

1月2日二診:上方服1劑,咳嗽即明顯減輕。現癥見咽干、偶咳,舌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化寒飲佐以利咽。處方:生麻黃3克,炒杏仁12克,干姜3克,細辛3克,五味子9克,射干12克,桔梗12克,生甘草6克。5劑,水煎服。

2 治療結果

患者藥后無不適,自感滿意而停藥。

3 討論

本案用臟腑辨證法,選用小青龍湯方,應當是最恰當的選方。小青龍湯,方出自《傷寒論》,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論中明言小青龍湯適用于治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事實上,小青龍湯本由麻黃湯加減而來,治療“傷寒表不解”,其中以麻黃為君藥。金代醫家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即指出:“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則以麻黃為君?!?/p>

本案中所用首方,從方藥組成看,屬小青龍湯方,但所用劑量并不是小青龍湯方的。經方通常包括藥物的組成,同時也包括劑量。既然方中以麻黃為君藥2,那么麻黃的用量理應不少于他藥。原方劑量為麻黃、桂枝、芍藥、干姜、細辛、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麻黃在方中劑量最大,方能顯出“青龍為神物”之效。

本案為內傷病,而非外感病,是在空腹陽氣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冷飲內傷所致。筆者考慮到,要是依上述用法,麻黃在方中劑量最大,可能的結果是咳嗽頓減而喘、汗并作。因為案中沒有“傷寒表不解”,沒有“傷寒”。

清代醫家陳修園曾在《傷寒論淺注》中所說:“《傷寒論》及《金匱》方出自上古及伊尹湯液,明造化之機,探陰陽之本,所有分兩、煮法、服法等,差之一黍,即大相徑庭?!币虼?,筆者在運用小青龍湯移用到本案中治療內傷病所致的陣發性咳嗽時,考慮廠到既然病在里而不在表,就沒有必要使用大劑量麻黃、桂枝、細辛去發表,而只取小劑以溫通陽氣,佐以相對劑量較大而走里的白芍、半夏、五味子,以保證藥物全方作用部位在里而不在表,故收到了患者滿意的療效。

因為本案屬內傷病,咳嗽既非急性發作,也非見效即止,而是連服7劑,并未見任何副作用。而所用小青龍湯也已非原方,劑量上進行了加減,加減的目的3就是可以讓患者可以較長時間服用的方劑。

值得指出的是,小青龍湯用得其宜,效如桿影;誤用過用,禍亦旋踵。其主治寒飲咳喘,為辛溫峻劑,服用以后容易產生變證,此為歷代醫家所共識。因此,劉渡舟在《傷寒論詮解》中指出:“……在臨證時對年高體弱、嬰幼兒童,特別是心腎機能虛衰的患者,仍要慎用,恐有拔腎氣、動沖氣、耗陰動陽之弊。對于一般的病人,使用本方也只是在喘咳急性發作時的救急之法,不可久服多用。且一旦疾病緩解,即應改為苓桂劑溫化寒飲,以善其后?!惫噬鲜鲂∏帻垳褂米⒁夂徒芍贿m用于治療外感病時。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嗜酸性粒細胞在哮喘的發病中起著關鍵作用,小青龍湯能明顯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的生存率及其脫顆粒4。

參考文獻

[1] 段富津.方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5.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Ⅰ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9.

篇6

關鍵詞:半夏瀉心湯;痞證;中醫藥療法;活用經方

中圖分類號:R222.19 文獻標識碼:A 章編號:1673-2197(2009)05-0058-01

半夏瀉心湯出自醫圣張仲景所撰《傷寒論》,是治療“心下痞”的代表方劑,用于治療脾胃不足、寒熱錯雜、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熱夾雜痞證。又見于《金匱要略》,“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后則條文是對前者的具體補充,二者有著相同的病機,即脾胃陽氣虛弱,寒熱互結,阻滯中焦,升降失調。半夏瀉心湯由半夏、干姜、黃連、黃芩、人參、大棗、甘草七味中藥組成,方中干姜、半夏辛溫散寒;黃連、黃芩瀉熱消痞;人參、大棗、甘草益氣和中,諸藥配伍,共奏辛開苦降、調和脾胃陰陽之功,祛邪而不傷正,是臨床上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方劑。筆者跟隨導師金國梁教授門診抄方年余,屢見慢性胃炎宿疾患者投此方而獲良效,現摘錄兩則典型病例以饗讀者。

1 病例一

丁某某,男,41歲。2008年4月3日初診?;颊叻磸臀鸽洳贿m年余,時伴隱痛,多方求診,未能獲全效。3個月前曾行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Ⅰ級返流性食管炎?,F癥:胃脘隱痛、脹滯不舒,伴食欲下降、口干,時噯氣,二便可,舌紅苔薄略黃,脈弦細。診為痞證,證屬胃熱脾寒,寒熱錯雜,氣機痞塞。治宜寒溫并用,清胃健脾,理氣止痛,降逆消痞,擬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9g,川樸9g,太子參20g,黃芩9g,川連4g,蒲公英30g,干姜6g,佛手9g,炒枳殼15g,沉香曲15g,白術15g,北沙參30g,烏藥9g,延胡15g,白芍30g,炙甘草9g。水煎服,日1劑,連服7劑。1周后復診,胃脹明顯減輕,食欲漸復,無胃痛,惟暖氣時發如故,遂去白芍、延胡,加砂仁、白蔻仁各7g,再服7劑,諸癥告愈。

按:該患者雖然有胃脘隱痛的表現,但是仍以脹滯不舒為甚,故不診為胃痛。初診,針對本例痛證,于主方中加用芍藥甘草湯,蓋因白芍性酸,甘草性甘,二者酸甘合化能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加用烏藥、延胡以加強理氣止痛。二診,痛證既去,遂去芍甘湯,加用叩仁、砂仁以開胃醒脾,使脾氣升而胃氣降。最終達到胃脘得舒、噯氣得除的治療目的。

2 病例二

吳某某,女,50歲。2008年9月6日初診?;颊叻磸臀鸽涿洔贿m數年,因癥狀較輕,且多能自行緩解,未引起重視。1周前上癥再發,進食后明顯,伴口苦、泛酸、善太息,口干欲飲、納差、疲乏,舌紅苔根略黃膩,脈濡。鏡下胃組織病理活檢示:輕度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化生。診為痞證,證屬脾胃虧虛、肝氣犯胃、寒熱錯雜。治宜疏肝理氣、健胃消痞,擬半夏瀉心湯加減:太子參20g,半夏9g,黃芩9g,川連4g,蒲公英30g,吳茱萸9g,佛手9g,炒枳殼15g,川樸9g,桑螵蛸20g,沉香曲15g,焦六曲15g,萊菔子20g,川石斛12g,炮山甲9g,炙甘草9g。水煎服,日1劑,連服7劑。1周后復診,諸癥明顯緩解,僅食后略感胃脹,余無明顯不適。守方再投7劑。1個月后電話隨訪,無訴不適。

按:該患者反復胃脘漲滯多年,按之柔軟無疼痛,符合《傷寒論》云“心下痞”、“按之自濡”,病機關鍵為久病傷及脾胃,加之肝氣橫逆犯胃,虛實夾雜,寒熱錯雜,阻滯中焦。故投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方中加用佛手、炒枳殼、川樸、桑螵蛸等疏肝理氣制酸,焦六曲、萊菔子等健胃消食,并投以石斛益胃陰,防香燥傷胃。炮山甲功擅消腫散結、散瘀通絡,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有逆轉腸化生的作用。

3 體會

《傷寒論》是中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其所記載的許多方劑至今仍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如若辨證得當,施之于臨床,每能獲良效。活用經方的研究一直都是中醫臨床研究的重點、熱點。

3.1 活用經方的前提――正確認識方證

《傷寒論》的辨證體系是以六經辨證為綱,以湯方證為目。湯方辨證以某一有效方劑對應一典型證侯,通過分析臨床證侯,探索其病機及治療法則,如桂枝湯證、小柴胡湯證等。半夏瀉心湯證對應的典型證侯為心下痞,兼嘔,兼利。臨床應用不必諸證悉俱,關鍵黽要抓其病機,即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中焦氣機阻滯,升降失常;胃氣上逆則見嘔,脾氣下陷則見利。治宜辛開苦降,升清而降濁,寒溫并用,調陰而和陽。

篇7

中圖分類號:R25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02―0091―01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覺痞滿、外無脹急之形為其主癥的病證,臨床多見上腹部不適、脹氣、飽脹、惡心、嘔吐等,《傷寒論》述“但滿不痛,此為痞”,《內經》稱“痞、滿、痞滿、痞塞”等,多見于慢性淺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經官能癥等。筆者在跟師,臨診及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宗前人的經驗,辨證施治,每獲良效,現將治驗3則,分述如下。

1 益氣健脾行氣消痞

本法用于脾胃虛弱證,常見于年老體衰、久病失養、飲食不節之人。以胃脘脹滿,食后明顯、喜按喜溫,納呆、便溏為主要表現。

驗案:王某,女,70歲,玉溪桃園人。因胃脘部脹滿不適反復發作半年于2008年8月1日就診,曾服嗎丁啉、香果健消片、乳酶生等藥,癥狀無好轉,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淘\訴胃脘脹滿、食后尤甚、神倦乏力、納食減少,大便稀溏,日行2―3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以益氣健脾,行氣消痞。予加味香砂四君子湯治療:潞黨參25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木香15 g,砂仁10 g(后下),神曲15g,炒麥芽30g,黃連10g,香附20g。臺烏15g,肉桂3g,甘草6g。其中潞黨參、炒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神曲、炒麥芽和胃消食;木香、黃連除濕止瀉;香附、臺烏、行氣消痞、肉桂溫陽散寒;甘草調和諸藥;服藥4劑后痊愈。

2 疏肝和胃行氣消痞

本法用于肝胃失和證,常見于情志不舒之人,以胃脘脹滿、脹及兩脅,呃逆噯氣、大便不暢為主要表現。

驗案:黃某,女,47歲,玉溪北城人。因胃脘悶脹不適3個月于2009年7月21日就診。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竇炎。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陽性。曾服阿莫西林、甲硝唑、雷尼替丁2月余,但諸癥未減輕??淘\訴胃脘悶脹、痛及兩脅、呃聲頻作、不思飲食、月經不調、煩躁不安、陣陣烘熱、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治以疏肝和胃、行氣消痞。予加味逍遙散治療:炒柴胡12 g,當歸12g,白芍20 g,茯苓15g,炒白術15g,薄荷12g,香附20g,蘇梗12 g,炒萊菔子20 g,代赭石25 g,黃連6 g,大黃5 g,生姜5 g,甘草6 g。其中炒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炒白術、薄荷、生姜疏肝和胃、健脾養血;香附、蘇梗行氣消痞;炒萊菔子、代赭石行氣降逆;黃連、大黃清熱通便;甘草調和諸藥;服藥4劑后悶脹、呃逆消除,納食增加,大便通暢,囑患者服成藥逍遙丸1個月,月經不調、煩躁不安、陣陣烘熱諸證明顯好轉。

3 辛開苦降行氣消痞

本法用于寒熱錯雜證,常見于飲食不節、嗜食辛辣之人,以胃脘脹滿、噯氣泛酸、惡心嘔吐、不思飲食、便溏或不暢為主要表現。

驗案:黃某,男,45歲,江川九溪人。因胃脘悶脹不適半年于2009年6月5日就診,胃鏡示:糜爛性胃炎、十二指腸炎。曾服膠體果膠鉍、嗎丁啉、奧美拉唑,癥狀無改善。就診時訴胃脘悶脹、嘈雜不適,惡心欲嘔、不思飲食、大便稀溏,日行2―3次,口干口粘,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滑。治以辛開苦降、行氣消痞,予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姜半夏12 s,炒黃芩10g,黃連6 g,太子參25 g,草豆蔻15 g,蘇梗12 s,厚樸12 s,炒白術15 s,茯苓15s,佩蘭12g,大棗12g,炮姜9s,甘草6g。其中太子參、炒白術、茯苓、大棗、益氣健脾;炒黃芩、黃連清濕熱;姜半夏、炮姜和胃止嘔;草豆蔻、佩蘭健脾除濕;蘇梗、厚樸行氣消痞;甘草調和諸藥;服藥4劑后諸癥明顯減輕、服藥8劑后痊愈。

4 體會

謹查病機,《傷寒論》論述表證誤治后、正虛邪陷是成痞的病因;從臨床看,飲食所傷、情志因素、脾胃素虛是成痞的主要原因;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氣機淤滯是成痞的主要病機;因此調整脾胃氣機升降是治療的關鍵。

篇8

關鍵詞:中醫;認知;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2-0033-03

一、“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統一

中醫在其歷史的自我發展完善過程中,形成了以《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四大經典。所謂“經典”,“經”字含有“經常之道”、“不容改變”之意,即是表示此四部經典所建立的理論體系為后世一切醫理和醫療實踐的根本依據。換言之,隨著中醫四部經典的成書,后世中醫學的發展和演變則是在經典理論基礎上的發揮和闡釋。

事實上,中醫與中國傳統之哲學、科學乃是一體同源,自古即有“醫易同源”、“岐黃源于道”之說?!兑捉洝肥枪糯日芡ㄟ^“取其象”的思維方法得到的關于天、地、人的一種觀念,是一種高度概括的宇宙自然觀乃至生命科學觀。如《易經系辭》中言: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在中國傳統哲學看來,古之圣人通過觀察,將天地自然萬物通過恰當的類比與歸納(即“象其物宜”),將紛繁多變的事物加以抽象和簡化。所謂“道”即道理、原理,即事物現象背后所隱含的道理和規律。古人認為,唯有通過對一陰一陽的消長變化的認知,才可以對形而上的“道”進行把握和體認,進而達到“與天地準”,且“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的境界。

因此,《內經》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并不是急于條分縷析地論述和分析各種疾病及治療方法,而是先要建立陰陽的觀念,以陰陽的觀念來分析和把握“形而上”之理――亦即人體生理病理的內在規律。《內經》中即指出:

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治病必求于本。

因為,如果不能夠把握形而上的道,則不能在錯綜復雜的病情和病證中做出清晰不誤的分別和診斷,因此有“治病必求于本”之說。所謂形而上的“道”,道即道理、原理,而“本”即是陰陽。陰陽是一對具有對立而統一屬性的范疇,它是中醫用以認知人體生命之“道”的工具,亦即是說,中醫正是注重于考察人體生命所變化出多方面的對立的現象來認知其原理。又因為陰陽可以很好地統攝和歸納事物的狀態、屬性,使之簡明,如寒熱、表里、虛實等,都可以統攝于陰陽的觀念中。換言之,陰陽的觀念相當于公式,事物具體的表象都可以代入這一公式中來求解。

當然,如果單單只是闡述一個形而上的道及陰陽的觀念,則只是哲學,又與需要訴諸形而下的“器”的醫學無關。中醫理論認為,“神、氣、精”即對應了人體生命從形而上之“道”以至于形而下之“器”,是人體生理的客觀功能和現象。其中,“氣”是溝通“神”(屬無形的機制層面)與“精”(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屬有形層面)的媒介,如《內經》中所言:“氣合而有形”。“氣”在中醫之內涵亦非常之廣,含有五臟之氣、元氣、衛氣等等諸多內涵,但簡而言之,亦可說“氣”相當于有質無形的能量、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因而,在中醫的理論和臨床實踐中,對氣的探求便常常顯得十分重要,諸如在中醫的四診中,望、聞、切三診都與對“氣”的探求直接密不可分。

與此同時,《內經》同時對紛繁復雜的形而下的自然與人的生理揭示以“數”的道理。在中醫的理論中,“數”――是將“氣”的周流運行加以定量化、精確化的依據。在《內經》中說道:

恍惚之數,生于毫厘,毫厘之數,起于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在我國傳統的文化中,關于“數”的原理又稱術數,其中,“術”字含有技術和應用之意,即指若能通達“數理”,則可以將形而上的道應用于技術和實踐的層面當中。在《易經》文化的體系中,包含有三個內涵,分別是理、象、數。而在中醫的體系中,則可以說同時含有理、氣、象、數四個內涵,“理”即是指形而上的道,“氣”是借以化生萬物的能量基礎,“象”即是通過歸納和抽象事物的形象特征而來,亦可說是一種既抽象又具有圖像式的思維方法,“數”則是對形而上到形而下之間的一種量的規定。《內經》中指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其中,“知道者”也就是得道者、明理者,他必須是既通曉陰陽,又明了術數。陰陽屬于歸納之層面,術數則偏于推演。換言之,中醫的思想可以說是暗含了歸納與演繹的結合,也又同時包含了定性與定量的結合,二者缺一不可。

“數”的法則與西方的數學或數理邏輯不同,它所蘊含的思想是同中國哲學一脈相承的。中國古代傳統之“數”,不是單單純粹的、無意義符號,而是同時包含有“象”和“理”在其中,所以它本身是具有“二維”乃至“三維”的向度。中醫理論中常用到的通常是天干和地支(簡稱干支)的數理體系,干支的法則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歷法、天文的系統,干支之數本身又可以與陰陽和五行相互配合,因此可以用來作為推演計算的依據。

在《傷寒論》中,張仲景即是根據《內經》中的數理法則應用于疾病的傳變和診斷中,將其具體化以應用于臨床之中,如“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傷寒二、三日,少陽、陽明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其中預測疾病發展和變化的時間,就是應用了傳統的數理法則來進行的計算和推演。

二、獨特的認知方法

隨著西方近代科學的傳入和發展,中醫的理論廣受詬病的原因,緣于其形式上的神秘與玄學特質。事實上,中醫理論之神秘,源于它的高度歸納和簡化。南懷瑾曾提出,只有文化到了最高處,才能變成最簡化,中國上古時的文化智慧、科學哲學都發展到最高點,可是其弊病,就是后世不知其所以然[1]。

另一方面,中醫形式上的玄學特質,固然與它高度簡化以至后世不知其所以然有關,同時亦源于它在認知方法上有別于西方實驗科學?!秲冉洝匪⒌捏w系和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知,部分是源于古代醫家(即前文所述的“知道者”)在內證或慧觀下所得到的關于對生命現象乃至天地自然的認識。這樣一種“內證”的方法,是研究中醫乃至中國傳統文化時所不能回避的問題,但今天的學界少有提及和討論。它不同于西方科學依靠儀器進行實驗觀察的測量方法,需借助外部的觀測儀器或對象,如西醫學通過小白鼠的動物試驗、解剖分析等。最原始的中醫認知實踐,部分是在古代醫家(即《內經》所謂“知‘道’者”)處于虛靜的慧觀下對自身生理知覺和狀態的觀照及體悟而完成的,是一種“內證”的認知實踐。中醫博士劉力紅指出:“在傳統文化里,存在很細微、很精深的內證實驗,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正是因為這個內證實驗和理性思考的結合,才構建了中醫理論?!盵2]熊春錦亦提出:中國的慧觀科學,可以說是一種系統型的靈感思維、有序性潛意識直覺思維以及深度定觀、慧觀、無為先天狀態下的“性慧”運用的產物[3]。前文提到“醫道同源”,亦是說它們在認知方法上有相通之處,如《老子》中指出: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由靜而“觀復”便能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體察到事物不容易被覺察到的微細方面,也就是認識了人體生命之規律。這種“內證”的認知是建立在古代醫家(實踐者)的自我修身(心)的基礎之上,既需要這個實踐者能夠做到“常無欲,以觀其妙”,又需要能夠修養道德、以德進道,即通過完善自身的“德”而體認于“道”。在《內經》中即指出:“淳德全道,合于陰陽?!?/p>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道德”二字,不是現代語境下狹義的社會公德或倫理。中醫學中“道德”二字各有其意義,“道”即人體背后的原理、規律,“德”即生命的物質能量,即《老子》中所言“道生之,德畜之。”熊春錦亦指出,“道德”既是物質性的又是精神性的,道和德是人的本源,“德”蓄養著人體的精氣神,是生命的本質所在[3]。如前文所述,“氣”作為人體能量態的生命現象和動力,古代醫家先哲通過對自身感覺的冷熱、酸麻、痛癢等感知的體會和總結,使得中醫這種內證和慧觀成為可能。如《內經》指出: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

因此,古代醫家的實踐者(上古圣人)通過內證(即“論理”)的實踐中對“氣”與“陰陽”的把握,得到關于經脈、臟腑、穴位、氣血乃至本草的藥性等各個方面的認識,這個認識應當說是對于人體生命現象的一種直觀性的描述,而并非憑空思考或想象的產物,當然,我們亦可以說這是古代醫家關于人體生命現象的一種理論假說。

正是由于這樣的一種求證認知的方法,中醫在對人體的臟腑、經脈賦予五行、陰陽的內涵,是有其根據的。五行是對于紛繁復雜的物質自然世界直觀認知基礎上的歸納和抽象,其所代表的是五類屬性,同時也代表五種功能,并非單獨指狹義上的物質個體?!渡袝?洪范》中將五行定義為: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古代醫家通過慧觀而觀察到,五臟在其功能態上各有其所主,其各個功能與五行的性質是相同一的,因此將其歸結為一類。例如,當人體肝臟出現問題時,會出現眩暈震顫等癥狀,即《內經》所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而這一癥狀與風搖動樹木在中醫“象”的思維中是同一的,因而中醫將肝與五行之木相對應,又有“風氣通于肝”之說。另一方面,中醫對五臟的定義,并不完全是狹義的器官結構,而是指代五種不同的功能,因而往往比西醫所定義的器官概念下的五臟具有更廣泛的內涵,例如,腎臟在中醫中不單單指代腎盂這個泌尿器官,而是廣泛的包含主管人體體液、排泄、生殖、骨骼等功能,它是一個功能系統的代稱。

因此,如果將中醫五行、五臟的觀念簡單地用現代常識加以理解,自然會造成莫名其妙的感覺和誤會,認為中醫同于玄學或偽科學,而事實上,這是由于其特有的認知方法和“象”的思維所致。

此外,在中醫理論中,關于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系,乃至五行之間互相轉化的定義,是中醫最基礎的理論內核,后世歷代醫家都將之視為不言自明的前提或公理加以應用,而不會再去求證它。近年來,不少人就此而批判中醫有關五行、陰陽等理論屬于玄學,缺乏科學依據。在這里,筆者舉出英國科學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eal Polanyi)的觀點加以說明,波蘭尼認為:科學觀是這樣成型的,每一個人之所以接受自身已有的科學知識,無非是由于科學是一個龐大的信念體系,它深深地根植于人類的歷史中[4]。通過總結和反思西方科學發展的歷史,波蘭尼認為科學離不開信念,信念即是對某一形而上的觀念無條件地確信,并以其為向導而指引科學的實踐。因此,科學在某種程度上必須依靠于信念,因為科學永遠是在探求中以接近真理,但在這個探求的階段中,若不依靠信念而接受一些尚未得到完全確證但卻是最基礎的東西,科學實踐將無法進行下去,中醫學如此,西方科學也不例外。

三、從《傷寒論》論中醫之科學性

由于《內經》理論兼有哲學化的特點,它以“形而上”統攝“形而下”的理論建立方式,其理論便內在地要求醫者能夠如《內經》所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即所謂“醫者,意也”。至東漢張仲景通過發展《內經》、《難經》和《神農本草經》的理論,著有《傷寒雜病論》,集此前中醫理論之大成?!秱摗穼ⅰ秲冉洝返睦碚擉w系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開創“六經辨證”之法。所謂“六經辨證”,簡言之,即是六大分類的辨別方法,張仲景通過定義每一經病的主要癥狀和分辨方法,可以將臨床紛繁多變的病癥都納入“六經辨證”的體系中,而其核心仍是陰陽的辨證,也正是由于始終不離對“本”(即陰陽)的把握,方使得中醫在臨床中始終以最簡化的方式來進行診斷與治療。

由此可見,《傷寒論》在中醫理論體系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使得《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的理論得以應用于臨床的實踐中,它們之間是一種體與用的關系。與此同時,《傷寒論》開創了中醫“理、法、方、藥”的診斷治病規范,使得中醫在臨床實踐中,不再僅僅依靠“醫者意也”,而是有客觀、具體和確定的法度規則可依,消解了《內經》理論的哲學化,使之獨立分離為真正意義上的醫學科學。

《傷寒論》所開創“理法方藥”的辨證和臨床醫療規范,已經包含了科學的內涵和要素??茖W是以在觀察(或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假說,然后通過實踐(驗)加以驗證假說,若證據支持假說,則假說提升為理論,反之則否定假說?!秱摗匪鶆摿⒌牧洷孀C機制,正是從臨床可直接并明確觀察到的癥狀(或癥候群),通過醫者思維而分辨其為某一經的病癥,然后只需依據“有是證用是方,有是癥用是藥”的原則遣方用藥即可。患者服藥后,若疾病的癥狀得到明顯或完全的好轉,則證明了六經辨證理論(可看作一種假說)的正確。

換言之,《傷寒論》建立的辨證機制所追求的是,只要患者的癥狀一定,那么,不同的醫生按照六經辨證的規則所診斷的結果和治療的處方應當是一樣的,這也正是實現了科學的可重復性原則。

后世醫家對于《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和用藥體系,對于其療效常常有“一劑知,二劑已”的肯定??梢?,《傷寒論》的理論體系,是經歷了上千年的臨床反復實踐驗證的。如清代陳修園說:“經方(即《傷寒論》之方)愈讀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間臨證立方,至晚間一一于經方查對,必別有神悟?!盵5]從這一點上來說,將中醫稱之為科學當然是無可非議的。

而到了金元時期,中醫的臨床理論又經歷了發展和變化,如藥物歸經、五臟和三焦辨證理論等,與《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有著本質的不同,雖然看似豐富了中醫的理論,事實上卻失去了《傷寒論》所建立的最直觀的臨床觀察和檢驗的機制,使得中醫在臨床醫療實踐上變成不同醫家各執一端的局面,如清代徐靈胎認為:

至于宋人并不知藥,其方亦板實膚淺;元時號稱極盛,各立門庭,徒騁私見;迨乎前明,蹈襲元人緒余而已……如謂宋元所制之方,則其法可傳者絕少,不合法而荒謬者甚多,豈可奉為典章?[5]

而發展至明清時期,“溫病派”理論的產生和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以后,中醫的臨床療效受到更大的制約,中醫由原先“一劑知,二劑已”而逐漸成為“慢郎中”,由此,中醫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上都漸漸失去了客觀和可靠的標準,使得中醫在近百年來一直陷入科學與否的爭論之中。

筆者認為,中醫臨床實踐的核心在于《傷寒論》――部分清代以及近當代以來的名醫亦都持此觀點,因此,對于中醫溯本求源乃至解決中醫的科學性問題都應從其中尋找答案。《傷寒論》無論從診斷到治療,都有其嚴密的邏輯體系和客觀的經驗事實做依據,因此,若簡單地將中醫批判為“偽科學”是片面武斷和有失公允的。

因此,在科學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互的今天,應當客觀地看待中醫理論及其認知方法,并為之留一席之地。同時,回歸中醫的經典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之中多多求證,未嘗是經不起驗證的科學。筆者認為,這需要東西方各自的開誠布公,以及中國對于自身傳統文化思想的認同感。相信若能如此,東西方之科學和文化都將得到互補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3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59.

[2]劉力紅.思考中醫[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4.

[3]熊春錦.道醫學[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6,7,14.

篇9

中圖分類號:C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9-1797-02

隨著中醫藥院校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教育層次的不斷完善,現行教育模式、思路、方法和手段等,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滯后趨勢。本文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擬從傷寒教學目標的探討人手,重點討論不同層次傷寒學教材建設的構想,初淺之處,尚請指正。

1 本校傷寒教學現狀分析

本校傷寒教研室雖隸屬于第一臨床醫學院,但實際承擔全校所有的傷寒教學任務,年均課堂教學時數大約1000~1200學時。教學對象以專業劃分,包括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針灸推拿、骨傷、文獻、醫學計算機、非醫攻博等專業;以學歷層次劃分,涉及博士生、碩士生、七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四年制本科、二年制專升本等,而以中醫學、中西醫結合本科為重點。課堂教學安排視教學對象不同,而分為108、90、91、72、63、54學時層次。

其中,研究生層次基本沒有單設傷寒課程(非醫攻博班除外),而是以中醫臨床基礎學專題講座形式替代。傷寒專業研究生的傷寒教學基本依賴于導師指導,缺乏相對規范的教學目標和計劃。至于非傷寒專業研究生,基本只限于通過前述方式對傷寒常識進行復習或了解。

本科層次歷來是傷寒教學的重點,這既是原有單一教學層次的歷史延續,也基本符合目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普通需求。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隨著教育層次與專業設置的不斷細化與完善,單純以本科教育層次為基礎、通過調整教學大綱要求、增減學時以求達到各層次傷寒教學的目標,其不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教學目標模糊。???、本科、研究生,二年制、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中醫、中西醫結合、針灸推拿等專業,各專業各層次教學大綱界限不清晰,缺乏針對性,教學目的模糊不清,通言掌握六經辨證,共用一本專業教材,致使教師講授無的放矢,學生學習盲然無措。

其二,教材建設滯后。由于各層次各專業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材建設只能以五年制本科中醫專業為核心,其編寫休例、選材內容等,均以此為主要依據。如此單一的專業教材,根本無法體現專業特色和層次差別。

其三,課程設置盲目。傷寒課程的重要性無須置言,但其學習階段的安排,必須結合各專業、各層次的特點而科學規劃。亦正因為教學目標的模糊,且未經專業教學人員的充分論證,致使各班種學段設置不合理,專業知識銜接困難。

2 各專業各層次傷寒教學目標設想

須先申明,筆者無意否定現行的傷寒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和教材,在此僅根據教學實踐過程中所遇之實際問題,結合多年來學習傷寒的體會,談談個人看法,實有拋磚引玉之誠,而無標新立異之想。是耶非耶,讀者鑒之。

眾所周知,中醫藥院校教育模式決定了經典課程教學時數,難以與傳統師徒授受模式相提并論,而且隨著課程設置的增多,其教學時間日漸減少甚至難以保障。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教學,早已成為經典課程必須解決的問題,傷寒教學自不例外。

筆者認為,院校傷寒教學不宜完全沿襲傳統師徒相授模式及目標,而應在繼承的基礎上予以變革。具體而言,傳統模式的傷寒教學目標基本可以概括為背誦、理解、運用3個層次,而院校模式則宜將之變革為:奠基、鞏固、深化。二者的根本區別點在于,前者以原著原文為出發點,后者以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為奠基石。

奠基: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課程基礎上,掌握外感熱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六經辨證診治理論體系,進而深入理解臨床辨證論治的普遍原則、思路與方法。

在這一教學層次上,傷寒學經典原著原文的學習不應納入教學計劃,其核心是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傷寒學術理論體系去蕪存菁地予以介紹,使學習者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外感熱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與之相應的辨證論治方法。

鞏固:在奠基層次基礎上,進行傷寒經典原著學習,強化已經獲取的知識,領悟經典理論的韻味,并結合臨床案例,進一步鞏固六經辨證臨床運用思維。這一教學層次的特色,在于充分領悟《傷寒論》原著的精神實質,明確傷寒學術理論淵源,品味經典,強化所學,進而有所領悟,以利提高中醫經典理論素養和臨床運用能力。深化:在前期基礎上,細化專業方向,調整學習重點,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傷寒臨床或科研水平。

這一教學層次的目標,呈現多極化趨向。因專業、學制、學歷層次的不一,其目標自不相同。其特點體現于細化教學目標,深化認知領域,培養各具特色的傷寒學術專業人才。

3 多層次多方向傷寒教材建設構想

筆者認為,上述3個教學層次目標,基本能涵蓋各類層次不同專業傷寒教學的實際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不同學制、不同專業的具體教學目標,如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本科,應當部分或全部達到第二層次目標;而文獻、針灸、推拿等專業或專科層次,則應達到第一層次目標;第三層次目標,則屬于傷寒專業研究生層次的要求,而視其具體方向之不同,而各有側重。

而欲實現前述教學目標,就必須變革目前教材體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編寫系列教材,供教學靈活選擇,組合應用。為此,筆者根據多年教學體會,試作如下構想。

3.1 六經辨證講義容量25萬字。白話表述外感熱病發生發展規律與六經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取材范圍包括《傷寒論》原著及后世發展的重要理論與學術內容。教材目的:利于初學者在短時間內掌握傷寒學術基本理論并能用以指導臨床實踐。教學時數以50個學時為宜,課堂講授宜系統全面,綱目有序,幫助初習者迅速建立理論框架。

3.2 《傷寒論》助讀容量30萬字。突出經典理論特色,逐條闡釋原著內容,取材范圍可限于太陽上篇至陰陽易瘥后勞復病篇之398條。教材目的:利于學習者在初步掌握傷寒學術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領悟原著的精神實質,提高古籍研讀能力和中醫理論素養。課堂教學時數可限于30-40學時,以串講、點評等方式,重點講授原著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3.3 六經辨證運用指南容量30萬字。以六經辨證體系為綱,以方證為目,以案例形式,突出六經辨證及傷寒方運用規律。取材范圍涵蓋古今傷寒醫案,以具有啟迪臨床思維意義的案例為重點。方證不應求全,宜于分清主次,以點帶面。教材目的:幫助學習者建立正確的中醫臨證思維模式,拓展傷寒學術理論的臨床運用思路。教學時數可視專業與學制不同而靈活設置,課堂講授方式以重點案例點評為宜。

3.4 傷寒學研究思路與方法容量20萬字。對傳統及現代應用于傷寒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思路予以總結介紹,包括實驗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方法、臨床研究方法等。教材目的:利于學習者熟悉相關研究思路與方法,培養獨立科研設計的能力,此及以下教材教學對象為傷寒專業研究生,教學方式宜學生自學、導師輔導相結合。

3.5 傷寒學研究進展 容量20萬字。選材范圍宜以近10年研究成果為限,突出研究意義,疏理研究思路,評價研究得失,昭示發展方向。教材目的:利于學習者熟悉學科研究現狀與發展動態,正確選擇學科前沿研究的突破口。

篇10

中圖分類號:R573.1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8-0040-01

消化道潰瘍屬于祖國醫學胃脘痛范疇,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目前現代醫學治療療效雖然肯定,但復發率高,可達35%左右。半夏瀉心湯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經方,臨床運用廣泛,療效顯著。筆者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62例消化道潰瘍,獲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62例均為門診患者,男35例,女27例;年齡30~72歲;病程5~16 a;其中胃潰瘍19例,十二指腸潰瘍38例,復合性潰瘍5例。

1.2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關于消化道潰瘍的診斷標準:(1)有長期反復發作的周期性節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的特點,疼痛多呈鈍痛,灼痛或饑餓樣痛。(2)電子胃鏡檢查呈圓形,橢圓形或線形,邊緣銳利,為灰白色或灰黃色苔膜所覆蓋,周圍黏膜充血,水腫,稍隆起。(3)X線鋇餐檢查:呈壁龕或龕影,龕影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整齊。(4)排除胃癌,上消化道大出血和有嚴重的心腦腎疾病的患者,排除不能按療程服藥及資料不全的患者。

2治療方法

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半夏15 g,黨參20 g,黃芩10 g,黃連5 g,干姜10 g,煅瓦楞子(先煎)30 g,烏賊骨12 g,白及15 g,山藥20 g,炒沒藥10 g,蘆子15 g,白芍20 g,雞內金12 g,大棗10 g,炙甘草5 g。臨床隨癥加減:脘脹、噯氣加蘇梗、佛手、香附;燒心反胃加蒲公英;大便色黑加地榆炭15 g;刺痛固定加元胡15 g,九香蟲10 g,失笑散12 g。每日1劑,水煎450 mL,分早、中、晚3次服用,忌食酸冷,辛辣之品,10劑為1個療程,2個月后復診。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胃脘部疼痛及其它癥狀消失,X線鋇餐檢查或電子胃鏡檢查基本正常;好轉:胃脘部疼痛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其余兼癥減輕,X線鋇餐檢查或電子胃鏡檢查有所好轉;未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服藥時疼痛緩解,停藥后復發。

3.2治療結果62例患者治療后,治愈 40例,好轉2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

4典型病例

李某,男,45歲,居民。2011年5月20日初診。主訴:胃脘脹痛,飯后痛甚半年,經胃鏡檢查,診斷為胃潰瘍,HP(+),經用西咪替叮、奧美拉唑等西藥治療,疼痛緩解,但胃脘仍脹悶不適,納食不佳,遂改服中藥治療。就診時胃脘脹痛,飯后痛甚,伴泛酸,流清口水,口干口苦,大便溏,曾解黑便一次,腸鳴不適,舌淡,苔根黃膩,脈沉細。中醫診斷:胃脘痛(胃潰瘍),證屬上熱下寒,寒熱錯雜,治宜清上溫下,理氣止痛。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15 g,黨參20 g,黃芩10 g,黃連5 g,干姜10 g,煅瓦楞子(包煎)30 g,烏賊骨12 g,白及15 g,山藥20 g,炒沒藥10 g,蘆子15 g,白芍20 g,雞內金12 g,大棗10 g,炙甘草5 g。7劑,每日1劑,水煎450 mL,分早、中、晚3次服用,忌食酸冷,辛辣之品,1周后復診,諸癥明顯減輕,納食改善,但大便仍稀,繼續在上方基礎上加減治療半月,胃已不痛,納食轉佳,大便仍不成形,此乃胃火仍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故,改用香砂養胃丸善后調理。囑其二個月后復查,飲食易清淡為主,忌食生冷、硬、辛辣之品。2個月后復診,胃已不痛,大便成形。建議胃鏡復查,胃鏡檢查結果潰瘍點已愈合,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5 體會

《傷寒論》中半夏瀉心湯的組成是:半夏半升、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方中半夏、干姜溫陽散寒、降逆止嘔,黃芩、黃連苦寒清熱、止利,人參、大棗、炙甘草補益脾胃,促進脾胃之運化。此即是治療上熱下寒,寒熱錯雜證,癥見嘔而腸鳴,心下痞硬,或下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