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國文學課程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7: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外國文學課程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翻轉課堂、外國文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I106;H319
在“互聯網+”的時代,外國文學因其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廣泛性、復雜性和開放性,傳統教學模式那種教師一言堂、灌輸式的講授方法讓學生覺得課堂索然無味。要格外重視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由傳統的老師講為主向以學生討論、辯論、鑒賞、誦讀和表演為主的翻轉課堂教學延伸。
一、翻轉課堂理論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催生了“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它是對基于印刷術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可以為外國文學教學所借鑒。
1、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或者顛倒課堂是從英語中翻譯過來的術語,也被稱為“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時間,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轉交給學生。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在課前制作學習任務單和慕課、微課進行課程開發;學生在家、在自由時間通過教材、微課、學習任務單和網絡學習平成知識的預先學習;而課堂變成了師生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交流、協作、個性化指導,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作為近年來教育界關注的新興教育理念,它將傳統的學習步驟“課堂學習新知識,回家做作業”顛倒過來,形成“在家學習新知識,來到課堂上消化鞏固”的新教學模式。[1]73它改變了以往教學“先教后學”的流程,采取“先學后教”,真正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這一新興教育理念對外國文學教學具有某些啟示作用。
2、理論支撐
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翻轉課堂這一新的理念帶來了教與學的深刻變革,“改變以教櫓行暮鴕源授知識為目標的模式,建立以學為中心和以培養能力為目標的模式,從單純課堂學習轉變為多種學習方式?!盵2]17需要強調的是,它有其深刻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理論。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知識,教師是整個教學行為的中心,是知識的傳授者和教學的主導者,而學生則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盵2]18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習得應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過程,并且是學習者自主發現的過程?!敖嬛髁x強調學生在習得過程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3]60
二、外國文學課程特點
1、課程特點
(1)課程的豐富性
外國文學包括外國文學史和外國文學作品選讀兩大板塊,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是該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極其豐富龐雜,時間上跨越古今,包含了古希臘至當下近3 000年的文學,空間上橫貫東西,地連五洲,包含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國的文學。學科上交叉性強,文學和歷史、政治、宗教、哲學等多種學科緊密相連。文化上存在著異域的隔離感,文化背景不同于中國,因此與學習中國文學不同,沒有更多感性、直觀的認識,學生對外國文學的學習和理解更為困難。
(2)課程的開放性
外國文學中有很多帶爭論性、開放性的問題或“熱點”,如外國文學中經常涉及到的人性問題、愛情問題、個人奮斗問題、異化問題、宗教問題以及具體作品中的哈姆萊特的“瘋癲”問題、高老頭的“父愛”問題、娜拉的“出走”問題等等,都是在學界長期爭論不休,見仁見智的學術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變化,讀者對這些問題也有新的闡釋,學生對此一般都很感興趣,也有一定的個人見解。
2、教學困惑
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教好這門課,使之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在有限課時內幫助學生系統地把握外國文學的發展脈絡,深入認識外國文學史上眾多著名作家、經典作品;如何引導學生賞讀外國名著,培養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理解其社會價值,并聯系社會實際知道現實生活;如何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鑒賞、分析和審美能力;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創造性。如此種種一直是困擾外國文學教學工作者的難題。
3、解決辦法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成為近幾年教學改革的必備理念,也讓外國文學教學工作者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教師可以利用反轉課堂教學模式,將線上與線下、課上與課下、校內與校外、自主與合作等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有效提高了外國文學課程的學習和教學效率。
三、改革建議
1、課程設置
翻轉課堂為外國文學的教學提供了新路徑,為了確保學生對作品的閱讀體驗、實現外國文學課程的基本目標,讓課堂實現翻轉從而實現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放手讓低年級學生多接觸文學作品、構建大學閱讀計劃、形成終身閱讀規劃,引導他們系統全面把握外國文學知識。這樣一來,翻轉課堂模式指引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可讓學生從一進校就在教學任務和視頻的指導下去進行自主學習,經歷廣泛的閱讀體驗,在課堂上就有充足時間來訓練學生的鑒賞、思辨和研究能力。
2、教材革新
課程設置的改革勢必帶來教材的革新。翻轉課堂視野下的外國文學教材必須將充分關注作品本身列為重點,教師可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喜好和對知識內化吸收的最大化來選擇合適的文學作品,同時做好相關任務單和慕課、微課視頻。所選教材和所做視頻可致力于以點的深入來克服面的空泛,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研究,提高鑒賞能力、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陶養審美能力。
3、考核方式
隨之而來,對翻轉課堂視野下的外國文學教學的考核方式也必然會發生相應變化。應當充分強調對學生認知、鑒賞、思辨和研究能力的測評,淡化標準化試卷的機械性考核。學生在教學任務、教學視頻指導下,閱讀作品量的多少、課堂討論參與程度和發言積極性情況、讀書會上的陳述和演示、讀書筆記中的書面表達水平、經典誦讀會上的演繹情況都可以成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考核方式對學生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提升綜合素養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結語
正如《學習的革命》[4]中談到由于網絡的發達使得傳統教學模式正發生著劇變,在教育信息化不斷深入的當今時代,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云信息、慕課、微課等教學視頻,結合學習任務單,強化自主閱讀體驗分享、分組合作探索研究,通過教學適時改革,外國文學的教學可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最優化地實現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金磊. 張寶輝.游戲化學習理念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 2013(1): 73-78.
[2] 秦建華. 何高大. 翻轉課堂:理據、優勢和挑戰[J].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4(5): 17-20.
篇2
關鍵詞:參與體驗式;外國文學教學模式;課堂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5-0154-02
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是現代教學的內在要求與理論基礎,現代教學是雙向互動過程,一方面教師試圖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學生,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實踐、觀察、接受、反思、抽象吸收知識并融會貫通。在強調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大背景下,教師應該適當自覺淡出而讓位于學生,凸顯學生的參與體驗式學習的主體價值。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中文系外國文學教研室,在外國文學的長期教學過程中,從語文教育專業的??茖W生的課堂到漢語言文學的本科學生的課堂,多年來始終堅持從教學方案與教學設計入手,通過中西文化的多重比較,創設更多的感性體驗與情感共鳴的情境,促進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學習外國文學的直觀性和自覺性;而針對在校學生普遍不喜歡閱讀文本的現狀,從課程設計、教學設計和課堂評價三個方面有目的性地解除教師面臨的教學困境。
一、課程設計
(一)了解課程結構,厘清發展脈絡
教師要想游刃有余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首先做到自己對本學科或本課程結構和發展進程有清晰的了解和深度的把握,教學中才能運籌帷幄、進退自如,在作家、作品和文學史之間隨意沉潛。
(二)熟悉教材目錄,明確教學重點
教師在課程設計中不僅自己要懂得目錄的重要性,還要讓學生掌握由目錄入手順藤摸瓜的本領,能具備將書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的能力。同時在梳理文學史的過程中,盡可能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的預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分析作家作品,制定教學策略
根據作家所處時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能夠制定出具體作家作品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方法,使學生既能了解某作家在文學史乃至文化史上的地位,又能對其具體創作有相應的個體定位。
(四)聯系相關學科,拓展課程體系
外國文學的前置課程是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學概論、中國文學批評史、西方文化史,后續課程是比較文學、西方文論等,另外歷史、哲學、宗教與外國文學的關系也都極為密切,所以教師自己不僅應加強專業素養的積淀,也要引導學生的努力方向。
1998年教育部在中文系專門設置了二級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適應新時代全球一體化進程下,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趨頻繁必然給原來的外國文學教學帶來的新的沖擊。雖然有些院校仍沿襲舊稱“外國文學”,但是教學方法上如不改進,必將陷入學科發展的困境。所以教師講授外國文學必須自己先建立“比較視域”,以中外文化異同為軸心,帶動中外文學的比較意識。從學生熟悉的已知領域入手逐漸拓展未知領地,盡可能減少他們對外國文學的陌生感和生疏感,自然而然地產生好奇或趣味。
二、教學設計
(一)淡化教師主要角色,突顯學生主體地位
“真正的教師并非擁有最多知識的人,而是使最多其他人擁有知識的人?!?/p>
然而,今天的教育和教學改革已經給各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以追求知識為終極目標,更重要的是形成與培養思考的習慣和方法。許多教師仍然限于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傳授最大量的知識為己任,而忽略了教學對象的年齡、心理和閱讀特點的研究。教師僅作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學生們自主決定自己學習的內容、方式和方法,幫助他們成為思考者和真理的發現者。比如我們可以借助學院加大對多媒體教師的建設力度,給學生播放一定的西方文化資料片、圖片、歌劇、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不同需求,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課堂、學生與作品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反思,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切實達到實施參與體驗式學習的目的。
(二)弱化教材導讀功能,強化文本細讀體驗
大多數學生很容易陷入到通過閱讀教材和教師課堂介紹情節去感知外國文學的怪圈,如何引導學生在第一時間進入經典作品,形成原初的閱讀經驗,是至關重要的。根據以往的改革經驗發現,雖然學生們也進行討論,甚至有時候還很熱烈,可是說到實質性問題,卻常常發生討論小組沒有一個人讀過原作的現象。這樣的討論課的價值不得不令人質疑。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充分利用作品選讀的片段激發學生現場的閱讀興趣,產生故事懸念,也可以利用課堂學習小組或宿舍的分組,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前布置應熟悉授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部分,養成主動利用學院圖書資源、查閱學習資料的習慣,合理安排有關閱讀作品的具體分工與合作,讓學生既能意識到閱讀的強制性,也能有一定的人員組合的靈活性。
(三)降低期末考試比值,增加日常討論權重
現在的考試制度基本是以教學大綱為主,教師講授大綱要求的作家作品,并以此作為考試的依據,學生們也主要以課堂筆記、教材為核心復習考試,整個學習過程陷入到程式化、公式化的陷阱,若要有所變動,教師自己就不適應,更遑論學生。只有大膽革新,把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中心轉移到閱讀上,讀自己喜歡的書,建立起自己的閱讀篇目,自發產生討論的渴求和意識,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才不會形成緣木求魚的怪現狀。首先學院教務處將學生的期末考試所占比例可以由70%降至50%,擴大平時學習的成績份額,真正讓學生把學習的重點放到學習的興趣和研究的方向上,更多的時間用于自主性閱讀,形成由于共同興趣而建立的學習小組,強化學生的相互認同和共鳴,自覺產生討論的欲望和需求。
(四)簡化知識傳授過程,關注心靈成長經歷
蘇霍姆林斯基說:“許多學校和教師的真正可怕的失誤,就是他們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了……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分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可是多么遺憾,許多教師常常忘記了這一點),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應當用到記憶上,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p>
教師既要善于從學生的已知知識體系中調遣相應的內容與新的學科知識銜接,同時也要駕馭學生已有的人生體驗,想象并豐富自己閱歷的不足帶來的對作品理解的匱乏。閱讀就如同交友,精神氣質相通時盡可以享受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滿足感;情趣差異有時也可以形成互補的樂趣和。
三、課堂評價
通過課堂評價即學生學業評價方案和教師教學評課標準完成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最終實施。
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課堂教學評價具體方案:
(一)學生學業評價方案
學生學業評價方案是一個綜合性評價方案,主要包括平時成績(課前閱讀、課堂討論和課后作業)和期末考查或考試成績,可以把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如檢查學生的必讀書目和閱讀質量;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如現在學院教務處規定的學生出勤率占10%,平時作業成績20%,期末考試成績70%的比值中,期末權重過大,過于重視知識評價而對能力評價的肯定不足。
通過多年來的改良與提高,學生們的期末成績的組合更加科學合理,有些平時學習主動認真的學生,考試又不愿意特別死記硬背和作弊,那么他完全可以憑借平時成績獲得自己心滿意足的結果。如果平時曠課遲到睡覺玩樂者,即使考試臨時應對也會因平時成績太差被篩查出來。這無形當中就在學生們中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只有這種成績組合才既可以鼓勵學生課堂之外學習的主動性,考查其日常學習的真實狀況,又可以兼顧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態度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將學生的努力重心轉移到閱讀作品與分析能力的開掘。
(二)教師教學評價方案
主要考查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與個人教學風格的成熟情況,引導教師不僅要對外國文學和文化的學科知識熟稔,還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了解學生具體的學習水平和困難,爭取盡可能熟悉自己教授的所有學生的特點,能夠因人而異,了解各班的學習風氣,因班施教,同時教師還應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過程中,形成并提高自身教學風格和教學技巧。具體內容包括:課堂教學設計與方案10%;課堂教學組織與溝通20%;課堂教學記錄與反思10%;學生學習興趣及能力50%。
參與體驗式外國文學教學的課堂教學的依據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換,由原來的教師教學為主轉為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其評價標準制訂是以學生的學習行為的養成與學習效果的顯明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的水準與教學效果的差異。在這一模式中還應特別重視教師個性的發揮,不能用一種機械的、標準的、教條的評課模式來約束教師,要為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特性留下充足的發展空間。
當然參與體驗式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對于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較強,理解力和分析力較好的學生,學習效果就很明顯;可是對那些本來就只提著耳朵來聽課,學習被動、拖沓、懶惰的學生,可能有些方法就沒有理想的實施空間,可能也時常需要跟傳統教育的學習方式互為補充,方能發揮它的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1][美]尼爾?唐納德?沃爾什.與神對話[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7:142.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209.
篇3
關鍵詞:文化傳遞英國文學教學
高校英語專業英國文學課教學中存在著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文本閱讀與文學史介紹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時間如何分配?重點應放在哪里?若要兼顧又怎樣或在哪些方面將二者結合起來?隨著文化研究在文學界的興起和蔓延,文學課教學又面臨著如何處理文學作品的文化背景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站在講臺上的許多教師,甚至延伸到這門課程的教材編寫,乃至波及到學習這門課程的本科生和準備報考英美文學方向的碩士考生,使他們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因此,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理應成為高校英語教學研究中的應有話題,在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的當下更是如此。
這個問題牽涉到如何處理文學作品與其產生背景之間的關系。粗略考察一下,在這個問題上大體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是在文學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方針指引下,在文學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觀念的制約下,過分強調文學作品的政治功能、教化功能和反映功能,過分強調社會生活(實際上是社會的政治生活)對文學的決定作用,夸大文學作品產生的背景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制約作用,將焦點或重心對準作品產生的背景,將文學文本看作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記錄,將文本解讀的參照系限定在其背景之內;另一種情況一反文學的“鏡子說”,將文學看作是一種自在與自為的一極,雖然承認文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承認一定的時代背景對文學的影響,但不主張文學從屬于政治,更不主張文學文本必然是社會生活的直接反映,而將文本看成是一種封閉自足的體系,主張對文本的解讀只能以文本為中心,而不應以文本產生的社會背景為參照系。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傾向各有偏頗,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正確、合適而可行的辦法是尋求英國文學教學中的“第三條道路”,即將歷史文化背景的介紹納入文學史的學習與經典文本的細讀之中,以文化作為連接文學史和文學文本的橋梁。具體做法是:以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為經,以文學史發展線索為緯,以經典文本為連接點,構建英國文學教程的總體框架;以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為參照系,以文學發展史為脈絡,以文本細讀為基礎,在對文本進行語言、文體、思想等方面闡釋的同時進行文化內涵的闡釋,以其達到多維度、深層次、全方位把握文學內涵的目的。在文學“無政府主義”和“自由主義”盛行的當下,強調文化傳遞和文學研究在文學課教學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緊要。因此,本文試圖在論證文化傳遞在外語以及文學教學中的作用、文化研究在英國文學研究中的作用的基礎上,提出英國文學教學中如何加強文化傳遞的具體建議。
一.文化傳遞在外語以及文學課教學中的作用
文化傳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應該說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長期以來文化因素在外語教學中卻一直不被重視,這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理論上的誤區:索緒爾和喬姆斯基這些語言學大師都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只是語言本身,這種觀點使許多外語教學者誤以為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授語言知識。其次,在上述觀念的指導下,認為傳統外語教學的目標只是培養語言能力,忽視培養學習者的社會文化認知能力。再次,外語教學中往往注意母語干擾而忽視源語文化因素的干擾,致使學習者經常陷入語言文化信息的泥淖卻不自知。這諸多原因使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傳遞被置于可有可無的位置,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質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向前推進,越來越要求外語人才既要有嫻熟的語言能力又要有得心應手的社會文化能力,因此,外語教學就既要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源語文化的傳遞和交流,注重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在當下尤其應將文化傳遞及其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
其一,長期以來,文化傳遞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一直受到輕視和忽視,在我國外語教學工作者和學習者中還遠未形成對語言文化信息的重視,更不用說敏感,因此可以說,要想達到新時期外語人才的要求,即既有過硬的語言運用能力,又有較強的文化傳遞和認知能力,還需要下很大力氣。一方面需要從理論和觀念上弄清加強文化傳遞和培養文化認知能力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把文化認知與傳遞能力的培養放在和語言能力培養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們雖然不主張矯枉過正,但當下在外語教學中強調文化傳遞的作用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是必須而且緊迫的任務。
其二,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決定了外語教學中文化傳遞的重要性。文化與語言相輔相成,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只注意語法和發音規則,只注重詞匯的積累而不注重文化因素,不可能真正掌握該門外語。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是文化的載體,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負荷傳遞著無窮的文化信息,重視這些文化信息才有可能學好語言。對源語文化了解得越深刻細致,就越能正確理解這一語言。因此,學習外語必須同時了解和認識制約、影響此門語言的文化,了解該語言傳播和運用的文化氛圍,了解該民族文化的特異性;不了解這種民族特異性,就不能正確地理解語言。
其三,學習外語的目的決定了文化傳遞的重要,因為語言學習是為了交際。文化制約著人類的一切行為,任何一個行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中進行的,語言運用也不例外,它必定要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在外語教學中,如若僅傳授外語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忽視文化的傳遞,就會產生許多問題,影響教學質量,充其量也只能培養出一些語言知識嫻熟、語言能力全面,卻不能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的單一型外語人才??梢院敛豢鋸埖卣f:不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即使學好了這門語言,也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它,無法使之成為“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文化傳遞在文學課教學中的作用就更是不言而喻。
首先,文學的本質決定了文化傳遞幾乎是文學作品與生俱來的特征。我們知道,文學的本質是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其手段是語言,而文學的上層建筑屬性使它天生就受制于一定的意識形態、政治觀念、文化制度與話語體系。社會生活的大背景就是一定的文化氛圍,語言本身就是一定文化的載體;因此,文學作品中必定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無論是學習文學史還是研讀文學作品,要想脫離開文化的解讀,即使不說是片面和不得要領的,也至少是不能抓住其全部本質。
其次,文學的功能也決定了文化傳遞是文學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眾所周知,文學的功能在于教化、愉悅和審美。要發揮這些功能,文化傳遞或解讀是必要的途徑。如果說文學的愉悅與審美功能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意象、韻律等要素的欣賞和分析來實現的話,教化功能的實現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文化傳遞,因為無論是對作品主題的開掘,還是對情節的分析,抑或是對內容的闡釋,都離不開對蘊含其中的文化信息的解碼,都是要將對象語文本中的文化編碼傳遞給目的語的讀者,使他們得到教益。
還有,文學課教學的目的也決定了文化傳遞在文學課教學中的作用。2000年由國家教委授權、由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課程描述中對文學課的教學目的做了如下闡述:“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1]
二.文化研究在文學教學中的作用
要使文化傳遞真正成為文學課教學中的重點之一,充分地發揮其文化解碼與交流的作用,除了文學課教師在思想和觀念上做出必要調整并在實踐中加以重視以外,加強文化研究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
當代意義上的“文化研究”是在英國的“伯明翰學派”推動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學科或跨學科的文化批評理論話語。它的特點是,注重探討各種文化實踐與權利之間的關系,即文化現象和文化實踐中的權利運作對文化實踐的影響和干涉作用,文化研究的旨趣與社會和政治制度有著密切聯系,其使命就是分析在具體的社會關系和環境中文化是如何表現自身和受制于社會與政治制度的?,F在,在主要的英語國家,文化研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己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與其他人文學科一樣逐步實現了規范化和體制化。文化研究把“大眾文化”、“社會”、“性別”、“階級”等社會學理論引入文學文本的研究,打破了傳統美學和純文學批評的規范。文化研究與英國文學研究的結合和相互借鑒使后者把英語文學作品的分析同社會、歷史、文化制度、政治背景相結合,獲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研究結果。同時,多角度、多層面和注重政治批判的文化研究使傳統的英國文學研究獲得了新的生機和開放的視野,擴大了文學研究的領域,使其更具深度和廣度。[2]卡勒指出,“迄今為止文化研究的發展一直與文學經典作品的擴大相伴(盡管還不能算起因)。如今教授的文學面很廣,包括婦女作品和一些歷史上的邊緣群體成員的作品。這些作品或被增補到傳統的文學課程中,或被認為是單獨傳統(“美籍亞裔文學”、“英語后殖民文學”)?!盵3]
過去的十余年,文化研究在中國大陸學界也成為了熱門話題,許多學者和批評家開始從文化視角去透視和闡釋外國文學現象和經典作品,使外國文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和一系列成就,但是,這樣的研究還是少量的、局部的、分散的,遠未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僅以我國一年一度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的立項指南為例,文化研究只是散見于各門學科中間而并未成為單獨門類,這足以說明文化研究的現狀。一如上述,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迫使我們加強文化研究,尤其是加強文化研究在文學課教學中的體現,其意義或者說必要性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研究能夠將文學研究引向深入。傳統的外國文學研究通常著眼于作品的歷史背景,或作家的生活經歷,或作品的主題、結構、情節、人物、敘事視角、風格、意象、韻律、沖突等要素,或作品的語言技巧與風格,或作品的美學蘊涵,或以上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或讀者對這些要素的解讀與反應。這樣的研究從文學要素的本身出發,立足于作家、作品、讀者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他們與其所處背景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文學的規律及其本質,但卻難以為文學提供宏觀的文化圖譜,難以將文學實踐納入人類的大文化背景加以考察,難以從本體和發生的角度厘清文學思潮和流派產生的因緣與發展的脈絡,作家創作變化的成因,以及作品的豐富內涵。文化研究卻能從這些方面來推進外國文學的研究。
第二,從文化視角研究英國文學,還因為英語文學如同其他文類一樣,文化是其賴以生長發育的最接近的“生態環境”。探討文學在特定時代、特定的民族和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生發和創新更能呈現文學的本質特征,有利于表現文學主題、意象、語言和風格的文化內涵。文化研究與英國文學研究的結合可以為文學文本的文化透視和文化提升創造條件。以開放的視野考察英國民族間乃至廣大英語世界不同民族間文學的接觸和影響,就不難看到其相互沖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各種情形,領悟出更多更豐富的文化意義。[4]
第三,文化研究能拓寬施教者和學習者的視野,將他們的興趣和關注點從文學的內在要素延伸到文學的外部因素,諸如歷史沿革、社會運動、政治體制、文化制度、思想潮流等等方面,并通過對文學內在要素與外部因素的影響研究,通過對文學內驅力及外驅力的比較研究,通過對作品的“細讀”以及對其背景的“審讀”,提高他們對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文化感知力與審悟力,提高對英國文學與文化乃至整個西方文學和文化的透視力與把捉力,從而提高其人文素質。
三.對加強英國文學課程教學中文化傳遞的建議
要加強英國文學課程教學中的文化傳遞,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第一,要編撰出以文化信息傳遞與解碼為主要教學目標之一的英國文學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有所變化更新。這套教材與傳統模式之下的教材應有所不同。首先,“史”不再只是通常意義上的文學史,而是以文化信息飽含度為標準之一的文學史。其關鍵是要對文學史進行重構,而重構的主要參數之一應該是文化含量,即,文學史的選材要以文化信息的含量、在文化傳遞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主要文化觀念以及價值形成的影響等因素為考量依據,不再只是根據通常的政治、藝術、審美等標準。一些在傳統的文學史上并非必定收入的史實,如,“大”、“威爾克斯事件”、“勞工運動”、“議會改革”、“費邊主義”等,就應該作為對英國文化觀念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加以介紹。其次,“讀”雖然仍是通常意義上的“選讀”,但確定篇目的標準也不再只是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還要考慮其文化價值。一些按照傳統標準原本無足輕重的作品,從新標準出發就應收入進來。以笛福為例,《魯濱遜漂流記》是一般的選本都必選的,但若從表現殖民文化的角度看,《辛格頓船長》也許更能反映出早期殖民者的兩面性。再次,基于文化信息含量,要關注原來被文學史忽略和遺忘的邊緣性作家及作品,因為這些作家或作品往往是被主流意識形態以及話語體系所有意無意冷淡、擱置甚至排斥的,但在他們那里也許恰恰蘊含著某一時代或階層的非主流文化信息;對這些作家作品的介紹和研究能夠極大地增加英國文學的豐富性與多元性。
第二,在教學內容有所改變的同時,教學目標與方式也應有所改變。既要將文化研究的內容貫穿于文學課的教學,將文化傳遞作為教學的目標之一,大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就不再只是可有可無或無足輕重的輔助內容,文學史的介紹與學習應由輔助地位上升到與文本閱讀同等重要的地位。應該從發生學的角度去解釋文學史,從文化學、歷史學、政治學、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去解讀作品,不再只是局限于語言、風格、主題、情節、結構、人物、意象、韻律等這些文學的內在要素,不再局限于文學文本本身,尤其是要將文學作品文化信息的解碼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與此同時,教學方式也應由一般的介紹、閱讀和解讀、討論、評價過渡到以介紹和文本細讀為主,以影片觀看、相關文獻閱讀、主題討論、網上交流等手段為輔,以期達到文字文本與文化文本并重、語言傳遞與文化傳遞并重、藝術審美與文化觀照并重的目的。
第三,建立起與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相配套的試題庫、評價標準和課外輔助手段。試題庫分為兩部分:第一,圍繞教學內容而設立的思考題系列,附著于每個章節之后;這些思考題應以上文的三個“并重”為指標和導向。第二,為檢測和鞏固教學效果的試題系列,分為自測和他測兩部分。自測題供每章節教學完成后供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我掌握使用,他測題則作為期終和課程結束后的考試和考查使用。這些試題的基本要求是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尤其是文化信息的解碼與傳遞應作為重要的檢測內容。評價標準的建立應堅持兩條原則,一方面要堅持“內”、“外”并重,即上文所說的文學內在要素和外在要素并重,將教、學雙方的關注點引導到文學的整體,尤其是文化層面,避免當下經常會出現的“見木不見林”的弊病;另一方面堅持評價標準的盡可能細化,要將文化傳遞與解讀落實到作家創作實踐研究和文本閱讀之中,以避免大而化之的毛病。此外,利用校園網絡建立課外討論網頁,為教與學、學與學之間的溝通,為課堂內外的信息交流,為圍繞教學內容的思想磨礪和觀點交鋒提供平臺,以鞏固課內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英國文學教學中貫穿文化傳遞與解碼是全面把握英國文學及其文化內涵的需要,是提高學習者文化認知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需要,是培養新時期外語人才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需要。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西方文化要么一概被斥為資產階級糟粕而拒之于門外,要么外國文學研究只是蝸居于文學的內在要素而與文化相距甚遠,因此,要使文化能夠貫穿于英國文學課堂,無論是教材內容、教學方式,還是教學觀念與教學目標,還是從教者自身的文化審讀力與把捉力,都與客觀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亟待從事英國文學和外國文學教學的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
注釋:
<!--[if!supportEndnotes]-->
<!--[endif]-->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第26頁。
[2]參見張平功“文化研究語境中的英國文學研究”,載《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6期,第111-115頁。
篇4
【關鍵詞】創新精神 復合型外語人才 培養模式
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復合人才來滿足多元化發展的社會需求,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與重要目標。高校外語人才的培養,主要是服務于對外開放、文化繁榮、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的擴招,一方面培養了越來越多的外語人才,另一方面卻使外語專業的畢業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尤其是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社會需求的外語人才與計劃經濟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變化。那時經濟社會環境相對簡單,外語人才缺乏,單一知識結構的外語人才基本能滿足工作需要。而目前所需要的外語人才不僅要能讀懂外語文獻,還要了解大量的相關專業知識;社會每年僅需要少量畢業生從事外國文學和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則是外語與其他有關學科,如法律、新聞、經貿、化工、通訊、醫療等學科等結合的、具有創新能力、能夠處理復雜事物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這種創新復合型的外語專業人才是市場經濟對高校外語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1 社會發展與經濟繁榮需要創新型復合外語人才
1.1 創新型復合人才的概念
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一般具有基礎理論扎實、科學知識豐富、治學方法嚴謹,善于突破舊的思維模式,勇于探索未知領域的特點。他們具有大無畏的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有永不滿足的求知欲和永無止境的創造欲望,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較強的創造才能,同時還應具備獨立完整的個性品質和高尚情感,是通才與專才有機結合的人才。
復合型人才的特征首先表現為“基礎寬厚,知識面廣”。復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 從而為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供條件,為不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是創新思維?科學思想方法的萌發點。其次,在擁有多學科綜合知識的基礎上,使自身各種能力和潛能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從而產生新的綜合性能力。
關于復合型外語人才,“杜瑞清教授認為,復合型外語人才指既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的各種技能,懂得該門外國語的基本知識,也具有其他一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一專多能的人才”。羅世平認為,“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應該是‘外語+X’。其中X為變項,隨社會市場需求和個人志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外語必須同一定的專業相結合是創新型復合外語人才的必備條件。
單一的外語人才是“工具型”人才,即只具有語言溝通能力的人才,而且停留在淺表層次上。如果所涉及的工作內容延伸面積較廣,或者專業性太強,便難以勝任。復合型外語人才則是既精通某種外國語言,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又具有廣泛的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知識,在某些領域具有扎實的功底,在研究、教學或者其他社會實踐中發揮出更突出作用的人才。
在目前社會環境下,具有創新能力、創造意識、知識面廣?綜合能力強的創新型復合人才,才能夠充分認識個人價值,才能夠融入社會發展的進程。擁有遠大理想?高尚情操?優良品質?進取精神、開拓能力、踏實作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創新型復合人才的重要標志?
1.2 經濟發展需要創新型復合外語人才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現多元化趨勢。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傳統的單一型外語培養模式已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培養多層次、高素質、創新型的外語人才已勢在必行。
自從加入了WTO, 我國經濟與全球經濟融合得更加緊密,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教育交流更為頻繁。一方面,我們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吸收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最新的科技資訊和經濟發展動態,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與此同時,我們要大力推廣中國文化,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中國來投資。另一方面,我們要大力宣傳自己企業,將我們的產品打出去,占領國際市場。這些都需要高層次的外語人才。同時,隨著大批外國企業涌人中國市場,他們把國際經濟規則和運行慣例帶入我國的各行各業,這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我們培養大批精通外語的外向型經濟人才創造了條件。
2 創新型復合外語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模式
2.1 外語人才的培養目標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同時《大綱》還對英語復合型人才作了具體要求: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根據《大綱》,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對于課程體系結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一改以往單純學習語言的模式,向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外語人才的方向發展。因為我國每年僅需要少量外語與文學、外語與語言相結合的專業人才來從事外國文學和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則是外語與其他有關學科如經貿、法律、新聞、科技等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復合型的外語專業人才是市場經濟對外語專業提出的要求,更是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人才素質培養的要求。
2.2 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及專業模塊
在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外語教育改革中,課程建設是個常抓不懈、不容忽視的課題。因為課程是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和實踐步驟,是進行外語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專業課程的設置要根據區域自身特點,本著滿足經濟社會需要的原則,積極開設經濟發展、文化發展迫切需要的專業和課程,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外國語學院根據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對基礎與應用、理論與實踐、選修與必修等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優化組合,構建了目標明確、體系合理、結構優化的課程體系和專業模塊,旨在保證學生學習過程的系統性、連續性和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科學性以及學科間的橫向關聯性,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創新個性和創新品質的創新型復合外語人才。
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課程體系的模塊結構如下:
(1)專業技能課程模塊:專業技能課程的特點是強化語言技能,突出語言運用能力,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本技能,將學生流利的口頭表達能力、地道的英語寫作能力、嫻熟的雙語互譯能力作為英語專業的核心競爭力來培養。課程包括:基礎英語、語音、閱讀、聽力 、口語、寫作、語法、第二外語等。
(2)專業知識課程模塊:專業知識課程旨在使學生對英語語言結構和使用規律有一個理性、科學的認識;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主要課程包括:語言學、英美文學史選讀、英語國家概況、高級英語、視聽說、口譯技巧、學術論文寫作、翻譯、英美報刊選讀等。 (3)相關專業知識課程模塊:旨在讓學生根據個人愛好、特長、市場需求進行選擇。結合實用語言課程,配合學生分流培養及跨學科專業的學習。其主要專業方向包括:英語教育方向,文化、文學方向,語言學方向,商務英語方向、旅游英語方向和涉外法律方向。
(4)跨學科課程模塊(學生自選)。旨在讓學生在根據本人愛好、特長、市場需要進行跨專業、跨學科、跨系、甚至跨校選修課程,調動其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培養具有復合型、創新型能力的學生。
外語專業學生不僅僅要培養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外語專業的學生成為創新型復合人才,只有這樣的培養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外語人才在社會中的競爭能力。
3 對于創新型復合外語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3.1 建設合格的外語創新型復合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
高等學校朝著培養“一專多能”、具有創新思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向發展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外語師資隊伍知識結構單一?近幾年來,在國家加大力度投入教育的前提下,大批高學歷、高職稱的優秀外語人才充實到了高校外語專業師資隊伍,他們具有較強的聽說能力,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但由于他們基本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無論是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還是在知識結構上,都不能完全承擔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外語專業學生選修其他學科課程時,其專業授課教師大多數不具備使用外語授課的能力?因此,如何建設合格的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是外語專業在發展道路上首先遇到的挑戰?
教師必須首先成為創新型復合人才。要通過自學、進修、訪學等形式,更新補充知識,站在學科前沿,做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師要做好教學與學習的結合,教育與被教育的結合(即教學相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教學與廣泛的社會實踐的結合。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策劃者,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挑戰自己的知識極限。在外語教學中,要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其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如課堂討論、主題發言和辯論會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教師要努力突破語言層面,做到多學科性多文化性。高校外語教師應掌握一定的哲學、經濟、地理、歷史、藝術欣賞等人文社科類知識,為學生創造一個全新的、多元化的外語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展語言交際能力、創造能力和整合知識的能力。
3.2 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
實習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實習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學生能否將所學知識運 用到實踐環節,以及學生步入社會的實際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全國各個高校的實習都存在很多問題,寧夏大學也不例外。首先是實習基地難找,一般企業、單位、學校并不歡迎實習生,因為實習或多或少會影響接受實習生單位的工作秩序,增加管理者負擔,增加財務成本;其次是實習過程中管理安排不周密、不夠科學,學生為應付必須完成的工作被 動隨大流,對于實習的目的、內容、怎樣實習、遇到問題怎樣處理等沒有充分準備;還有就是部分學生眼高手低,在實習中過多注意實習條件、環境待遇、享受等,心思沒有完全在實習工作上,使得實習流于形式,從而未能完成學生從課堂到實習到社會的轉變,出現大學四年畢業時“什么都知道一點、什么都不會做”的現象。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建議:第一,學生必須要有較長的穩定的時間參加實習,能夠真正在實習期間為實習單位做一些實事,也能夠較好地鍛煉其能力以適應今后的工作環境。第二,學校方面要積極給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增加實習經費。第三,學校和學院應妥善組織實排好實習工作,制定出每一實習環節的內容、目的、方法、注意事項等,預測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制定解決辦法。最后,學校應該為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創造條件,直接與其他國家進行學生間的交流或訪問,鍛煉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開闊眼界。
3.3 完善外語教學質量管理和教學評估體制
創新型復合外語人才培養應實行全程教學質量管理,即對教材選用?教師配備?課堂教學、教學實踐?課程評估等進行全程監控?建立教學信息反饋制度,包括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學生對課程配置與教師講學的信息反饋,學校及學院根據反饋信息進行相應的調整與修正?外語專業的教學評估應將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納入課程評估中,由于此專業具有很強的行為表現特點, 因此,應將行為表現評估納入教學評估體系。這些行為表現可以通過在外語專業學生中進行外語競賽(如演講比賽、詞匯競賽)?表演(如課文短劇表演),以及參與相關活動與任務(如組織英語角)中來體現?總之,對外語創新型復合人才要進行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的立體評價,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和合作能力,競爭意識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使學生在就業競爭與社會實踐中處于有利地位。
4 結語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是外語人才的立世之本;寬廣的知識面是新形勢下學科滲透與融合對外語人才的要求;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有助于提高外語人才的社會適應力;較強的創新能力是外語人才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證;培養高素質的外語人才是外語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當在教學的體制和機制上進行改革與創新,走出一條新的外語人才培養之路。
參考文獻
[1] 朱萍.“新時期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本科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4):137-141.
[2] 孟笑芳.“淺談外語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5(6):56-59.
[3] 羅世平.“也談21世紀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J].外語界,2000(3):8-10.
篇5
關鍵詞: 英語教學農村生源跨文化意識
1.引言
據《廣州日報》2009年1月23日報道:“目前城鄉大學生的比例分別是82.3%和17.7%。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高校中農村生源還占30%以上?!备鶕医y計局2008年2月28日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占55.1%,而農村學生考上大學的卻只占大學生總數的17.7%。這是一個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農村生源的英語水平普遍偏低,他們之所以能夠考上大學,是因為他們的數學、語文和其他學科成績相對較高,而外語分數則較低。
雖然高校近年來一直在擴招,但是這份報道表明,農村學生在大學生中的比例卻明顯下降,與80年代相比幾乎下降了一半。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觀念的差異與家庭環境的不同,使得一部分學生過早輟學,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絕大多數農村學生較差的英語成績使得他們與大學失之交臂。
與上述情況相反,筆者所在的職業院校,農村生源人數則占絕大多數,幾乎高達90%。但共同的問題是英語學習的問題。這些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突出、問題突出,如何能夠教好、學好英語對于英語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
筆者在此針對農村生源的特點和顯露的問題談談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農村生源學生英語學習、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分析
2.1職業院校農村生源英語學習現狀
首先,絕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不能進行基本的英語會話。在學期初的自我介紹中,部分學生使用的英語句子僅僅限于“My name is...”,“I’m from...”,“There are 3 people in my family”,“I like...”等幾個基本的句子。將近一半的學生沒有練習過英語聽力,只是聽以前的英語教師講過英語。有些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則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缺乏自信心,表現得焦慮、學習勁頭不大。
其次,由于家庭環境和教育條件,加之英語基礎薄弱,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完全失去了興趣,甚至拒絕英語。有些學生說:“我是中國人,干嘛要學英語?”“中國有好幾十種語言,為什么要學英語?”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首先已經在心理上和態度上排斥英語學習。
再次,缺乏英語學習的環境和跨文化交際實踐。95%以上的學生從未參加過任何英語培訓班,從未接觸過外國人,也沒有讀過任何外國文學作品。雖然看過一些外國電影,但也都是通過閱讀中文字幕完成觀看或觀看有漢語配音的譯制片。
最后,中文基礎知識不足、城鄉差別顯著。這些學生的中文寫作中經常出現錯別字;遇有需要發表見解的問題時,通常的回答就是簡單的“好”或“不好”,卻不能有條理地列出論據;有些來自北京的農村生源甚至從未進過城市、從未到過動物園、從未放過風箏,更不能說出5處以上的首都名勝古跡。
2.2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及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
受地域影響,農村生源缺乏英語學習的環境,家長缺乏相關知識,難以幫助學生作出合理規劃;接觸英語之初沒有較好的英語師資。據問卷調查顯示,將近30%的學生的第一位英語教師兼教英語、地理、歷史等多種科目。另外,農村學校教學設備落后,教學手段和方法也落后于城市學校。大部分農村英語教師照搬教材,忽略了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剝奪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入城市的學校后,帶有地方口音的英語發音大大挫傷了農村學生講英語的信心,使得他們更加羞于張口。
進入城市的學校后,一些非智力因素制約了這些學生外語學習的成效。缺乏學習英語的動機和熱情,影響了語言的輸入,因此該部分學生學習勁頭不大,缺乏學習興趣,課堂表現被動;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害怕考試,恐懼同學或老師的否定評價,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焦慮、性格內向、膽小、羞于張口,信心不足。這些情感因素也是影響農村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原因。
目前,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方法依然是語法翻譯法,注重知識的講解,輕視了文化的導入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忽視了語言作為文化載體的重要作用。同時,課程設置難以突出英語教學中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文化的輸入;不斷減少基礎課的課時,英語的課時太少;缺乏對生源特點的認識,過于強調課程進度;忽視學生英語基礎薄弱,過快進入專業英語的學習。這些都影響了學習者真正學好英語。
2.3跨文化交際實踐中產生的不適應性及障礙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認為:“在感覺中沒有過的東西,在理智中也不會有?!庇捎陂L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缺乏文化的輸入,農村生源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極易發生交際障礙,導致交際失敗。
在稱呼上:筆者接觸的數百名農村生源無一例外的稱呼老師為Teacher Zhang, Teacher Li。這表明在學習teacher這個詞的時候,教師只講解了該詞的意思“老師”,而忽視了該詞的文化意義,更忽略了中西方在稱呼方面的差別。
在打招呼、致謝方面:學生可以完成背誦的對話,但是一旦超出背誦的范圍,便可能出錯。一段真實的對話如下:
A(foreigner):Thank you!
B(Chinese student):Nothing.
這樣的回答肯定不是成功的交際。
在時間觀念方面:中國學生曾發問:“他們也有遲到的時候啊?我們總是提前呢?!彼麄儾恢牢鞣降挠^念中,在約定時間之前到達被認為不禮貌,而遲到一會兒卻是可以的。
互送禮物方面:中國學生往往覺得對方送的禮物太輕了。
隨著各個院校對外交流合作的加強,學生真正接觸外國人的機會增加了,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問題表現在如下方面。
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害怕接觸外國人,不敢開口講話,但又抱著好奇心圍觀;膽大的學生或者連珠炮似地發問一系列類似警察審問的問題。這兩種表現都使得外國人不舒服,而且這也是失敗的交際。
有些學生被選拔參與交流,親身體會異國文化。他們則表現出文化休克、模式固見,以中國文化特點衡量其他文化等問題。
以上種種跨文化交際的不適應性,通過英語教學是可以適當引導的。
3.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對外交往不斷加深,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需求也不斷加大。這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出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第一次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內容列入了大綱。因此,英語教師應該明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生活體驗和實踐才能獲得,因此,英語教師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學生有了跨文化意識,才能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針對農村生源學生的特點,教師在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時候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應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為出發點和基礎。缺少英語學習的興趣,勢必影響語言和文化的輸入,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語法翻譯教學方法,將學生從學習英語就是記單詞、背語法的誤區中帶到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
其次,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心理狀態,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感傾向,積極探討誘發和調節學生情緒的策略,使學生形成樂學、好學的最佳情緒狀態。
再次,教師應強調本國文化的作用,這是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基礎。本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存在著差異和重合的現象,培養跨文化意識不等于鼓勵遺忘本國原有的思維模式,而是提醒學生將這兩種模式所代表的文化內容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并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為他們今后能夠在兩種文化思維模式間相互切換,為滿際的需求打下基礎。
再其次,教師應明確跨文化意識培養目標。Hanvey認為跨文化意識有四個層次。一般講,學生在校期間只能達到第三個層次:①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②對于對方文化與自己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某些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覺,這時文化沖突往往發生;③對于與自己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異文化特征在理論上或是理性上能夠理解。而第四個層次即可以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真正理解對方所作所為則是最難達到也是學校教育難以企及的。針對農村生源的特點,筆者認為達到第三個層次仍然需要較長時間。
最后,跨文化意識培養最有效的途徑是教師結合日常英語教學,通過文化的對比,使學生不斷吸取各種文化信息,從而具備跨文化意識。日常教學可以從多個層次進行,如詞匯、對話、語法等方面。例如在詞匯教學中,注重對英語詞匯文化含義的介紹。如之前提到的teacher一詞,在英語中不可以作為稱呼語,也不是尊稱,它是指代一種職業。在英語國家,中、小學生稱呼教師一般是在姓之前冠以Mr.或Miss。在英語中沒有一個意義和用法上與漢語的“老師”完全相同的對應詞。再比如,漢語中的“龍”代表吉祥、成功等含義,而英語中的龍(dragon)卻代表一種兇狠的怪獸,兩者在內涵和情感色彩上截然不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將詞匯的講解和文化知識的介紹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詞匯的文化意義。
除了上述途徑之外,針對職業院校和學生特點,教師還可以開展課外活動,開設第二課堂。學??砷_設西方文化類課程;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電影、視頻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多渠道獲取跨文化交際
知識;邀請外教或外國人到課堂或創造學生接觸外國人的機會,等等,在實踐中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
4.結語
英語學習為學習者打開了一扇和世界交流的窗戶。成功的英語教學應該針對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同時教師應注意學生的參與,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授人以漁,提高學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意識。
參考文獻:
[1]楊匡漢.我國外語教學體制的弊端和改進建議[Z].2008.
[2]單亞萍.制約農村生源大學生外語學習成效的情感因素[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3):95-98.
[3]李媛,范捷平.跨文化交際中模式固見發展變化動態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123-12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6]胡文仲.胡文仲英語教育自選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篇6
一、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學院管理透明度
學院管理工作調研組,在學院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長張勇書記的領導下,深入師生員工,以“如何實現學院管理工作上水平”為主題,積極展開調研。在廣泛的走訪和座談的基礎上,全體師生員工認為,學院應該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學院管理的透明度。針對這一維度,大家表示學院應該進一步完善科研獎勵辦法和津貼分配辦法,增加學院管理的公開公正,竭力營造和諧學院氛圍。其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科研獎勵辦法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在調研活動中,學院教職員工表示,《文學院科研獎勵辦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執行,雖不斷修補,但仍不完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健全?,F行的科研獎勵辦法,體系不系統規范,補充文件太多,時間跨度太大,不易理解,掌握有難度,其主要表現在:
1、獎勵的范圍太大。有的層次太低,與學校的相關文件獎勵范圍差距太大,沒有起到獎優、獎高水平成果的目的。
2、獎勵積分應取消,應獎勵教師不斷出新的高水平成果,不要坐吃老本。
3、科研獎勵積分計算復雜,不易掌握。由于復雜,有教師認為有重復計算之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說明。
4、科研獎勵成果應予以公示,獎勵金額應公開,做到公開、公正、透明。
(二)、院內津貼分配辦法需要進一步調整
面對發展的要求,文學院教職工表示,學院津貼分配辦法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1、研究生的課時津貼太少,研究生的培養經費應按人按比例劃撥到導師頭上。
2、各類層次的畢業論文指導酬金太低,應提高。
3、青年教師、管理人員的基本投入與骨干教師的投入差距太大。
(三)、進一步做好院務公開,提高學院管理工作透明度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院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學院教職工認為應該加大對于學院管理工作的監督,主要表現在:
1、建立管理機制,增加學院管理的公開性、透明度。特別是在進人考核、職稱評審、優秀人才選拔等方面,一定要有據可循。
2、公開學院財務。每年至少要通過教代會等方式向全體教職工簡明扼要地公布學院財務的使用情況。
(四)、加強學院日常管理,共創學院和諧氛圍
綜合廣泛調研的有關意見,全體師生員工都希望學院進一步完善自身管理,營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主要表現在:
1、敦促學校盡快修建第一教學樓,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學習場所。
2、繼續開源節流,保持或增加教職工的收入,尤其要增加青年教師的收入。
3、抓好學生就業工作,進一步提高學生就業率。
二、加強學院學科建設,提高學院教學科研水平
學院學科建設調研組,在學院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長黃大宏副院長的領導下,深入教職員工隊伍,以“如何實現協調教學科研關系”為主題,積極展開調研。在隨機談話和專題交流等基礎上,就文學院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調研,大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和科研矛盾突出
1、少數教師骨干教學、科研、行政“三肩挑”,由于目標多元、水平要求高等原因導致工作量大、精力調配困難等一系列矛盾。
2、青年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無力完成科研任務。以對外漢語系為例,青年教師總體學歷水平是碩士,職稱以講師、助教為多,擁有博士學歷、副高職稱的只占少數,學習要求極為迫切;但該系教師教學工作量太大,既要承擔學院各類本科學生的對外漢語、現代漢語教學,還要承擔外國學歷、非學歷留學生的教學,同時擔負著長期出國任教以完成“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任務,大大擠壓了讀書深造的空間。
(二)、師資隊伍建設不合理
1、由于學科建設的不足,引進高水平師資困難。引進符合教學水平高、學科能帶頭、具備“雙高”條件等要素的師資比較困難。近年引進的“雙高”人員僅一人,擁有博士學位的副高級人員相對較多,是骨干教師的中堅力量,但距離預期目標還相差很遠。
2、缺少學科發展平臺,留住高水平人才比較困難。由于學科平臺建設情況不理想,對優秀的人才缺乏更大的發展空間,使想要的人來不了,來了的怕留不住。
3、職稱評定辦法不穩定,導致學院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不強。
4、自我培養資源有限、進程坎坷。學院通過自身努力,通過自我培養的方式,基本實現了師資隊伍的結構完善。但是,這批人總的說來還處于成長期,須假以時日,以達到前述高水平師資的各項條件,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教學任務重,出現了嚴重的青黃不接的狀況。
5、科研人才匱乏,科研成果過于集中,不利于科研的可持續發展。
(三)、突破一級學科建設,解決學院發展根本問題
文學院學科建設方面的主要矛盾是一級學科平臺的建設不能正常實現的問題。學院必須突破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的制約,以期在根本上解決目前面臨的各項難題。
三、完善培養計劃,竭力培養終生教育家
學院學生工作調研組,在學院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成員楊濤副書記的領導下,深入學生工作隊伍、班級、學生群體,以“如何培養終生教育家”、“如何完善學生培養計劃”為主題,積極展開調研。通過集中座談、抽樣調查、專題討論、主題班會等方式,深入地調研了學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于“免費師范生”的困惑
1、免費師范生對于免費師范生政策較模糊,很多同學并不清楚免費師范生政策,也不了解免費師范生的培養方案、實習等內容。
2、免費師范生對于“終生教育家”認識的疑問。很多同學并沒有強烈的從事教育事業的欲望,從業意向表現較為迷茫。
(二)、對于本科學生培養方案的疑問
1、課程設置不合理。認為,專業課和公共課比例不合理,專業課課時過少,公共課比例過高,嚴重影響了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理論課和實踐課比例不合理,理論課偏多,實踐課不足,學生實踐能力普遍偏弱;課程安排的學期不合理,《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作教程》、《外國文學史》《古代文學》等內容偏少,中學語文教學法等課程應做調整,希望能更早上,更多上,像實踐課一樣上;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希望開設更多專業對口的課程。
2、關于實習的問題。很多同學表示,教育實習應該有比較明確的規劃,合理定制實習期限,并有實習要求、指導教師等相對比較合理的配套服務;對外漢語、戲劇影視專業的學生希望更多地參與專業對口的實習中。
篇7
論文摘 要: 為了使英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真正接軌,有效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我們必須明確目標,在培養模式上實現突破,將應用型英語人才作為培養重點,辦出英語專業的特色。通過對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探索出高校英語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培的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社會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為適應國際化發展趨勢的需要,社會對英語人才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傳統英語人才的知識結構、專業水平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國家教委在《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l世紀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見》中指出:“被調查的國家部委、國有企業、外經貿公司、部隊和教育部門對于單一外語類畢業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期望外語專業本科生具有寬泛知識的則占66%……當前,我們應當清醒地面對這樣的一個事實:由于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趨勢,過去那種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市場對單純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的需求量正逐漸減少。我國每年僅需要少量外語與文學、外語與語言學相復合的專業人才以從事外國文學和語言學的教學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則是外語與其他學科,如外交、經貿、法律、新聞等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這種復合型的外語專業人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語專業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時代的需求……因此,外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性、復合型的培養模式?!睆?0世紀80年代起,英語專業開始將如何培養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作為中心議題列入教學改革內容,但是由于受課程設置、師資等種種條件的限制,專業特色并不明顯。不同院校的英語專業雖然開設了經貿英語、科技英語、旅游英語、商務英語、涉外文秘、航空英語等專業方向,增加了若干門與專業方向相關的課程,但是仍未能在培養模式上使學生學習或掌握與專業方向有關的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
一、明確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1)在培養目標中也明確規定:“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決定了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規格:這些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卑凑沾缶V的培養目標要求,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應該是既經過英語專業系統的語言學習和訓練,又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英語從事與專業或職業有關工作的專門人才。因此,各高校應該著眼于本地區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國情、省情和校情的基礎上,明確辦學思路、找準辦學定位;培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同時注重培養基礎理論知識寬厚、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基礎型人才和學科交叉、知識綜合、適應面廣的創新型人才。為了使英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真正接軌,有效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我們必須明確目標,在培養模式上實現突破,將應用型英語人才作為培養重點,辦出英語專業的特色。
高校本科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應立足于滿足社會對外語人才的實際需求。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種類各有不同,根據市場需求不同,各類高校應結合自己的特點,利用自己的優勢,側重培養不同類型的英語人才。為滿足社會對“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紛紛將語言技能學習與高年級階段進行不同相關專業方向學習相結合,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就業范圍。以河北省高校英語專業為例,各高校的培養目的和培養要求依所屬高校類別不同,也略有不同。縱觀各高校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都以培養復合型的英語專業人才為目的,但各高校缺乏鮮明的特色,如綜合性大學、理工科院校及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的培養類型相類似,沒有突出各高校的優勢和不同。因此,各高校應明確培養目標,在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培養特色人才而不是通才。
二、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學校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開設的學科及其結構、順序和課時分配。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是培養21世紀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關鍵所在,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的課程體系就是要實現單科向多科的轉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與要求應該是在抓好語言基本功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在課程設置上,應當突出英語主干課程設置,充分體現“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秦秀白等(1999)指出:“在探討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辦學模式中,我們必須堅持‘英語為本’的原則?!覀円囵B的復合型人才,不論其知識結構是哪種類型的復合,但歸根到底他們還是英語人才。所謂‘復合’,主要體現在知識結構上的復合?!痹谡n程設置的指導思想上,應確立“知識+技能”的培養模式,調整專業培養計劃,強調在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同時加強學生研究能力及專業技能的培養。
為優化課程設置,促進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筆者建議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結構體系。“平臺”即公共基礎平臺、英語專業技能平臺、英語專業知識平臺,三者層次不同,但相互聯系、逐層遞進,構成必修課,保證人才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體現“寬口徑、厚基礎”;“模塊”即相關專業知識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目的是實現不同專業方向人才的分流培養,體現個性,培養復合應用型英語人才。同時,課程設置應迎合人才市場的需要,學生的就業要求及本學校的辦學定位,強化學科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進一步融入環渤海經濟圈的京津冀一體化建設。河北具有土地資源優勢、礦產資源優勢、港口優勢,在太陽能、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欣欣向榮。高校應結合河北的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努力培養受社會歡迎、有特色、高質量的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創出學校和專業培養人才的特色。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復合型人才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高校要把提高現有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放在首位。我們知道,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師大多畢業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他們雖然精通英語,但對于英語以外的其他專業知識不甚了解。英語專業教學中目前存在著從事ESP教學教師嚴重缺乏的問題,“這類專業往往因缺少真正能用英文講授具有專業深度的專業課程的合格師資而舉步維艱,其教學與科研既不能進入相關專業的主流。又與英語專業格格不入”。在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下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必須更新知識,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素質。
因此,要求教師除精通本學科專業外,還要了解鄰近的學科、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教師質量問題是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之一,教師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外語人才的關鍵,要建立一支外語水平高、具備其他扎實專業知識的教師隊伍,就需要采取“請進來,送出去”及自主學習和培訓的方式,高校可以引進具有豐富的其他專業知識的外語人才,也可聘請其他專業的教師承擔相關課程的教學,還可以聘請非語言專業畢業的外教,利用其語言和專業優勢來教授課程;還可以選派外語教師進修,也可以聘請校內外優秀教師對外語教師進行培訓。應鼓勵教師更新知識,為自身創造更多的學術發展機遇,為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并實現教師個人的知識結構和教師隊伍整體結構的多元化。
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調整課程設置,增設新的教學內容;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專業體系,建立多渠道、寬口徑、一才多能的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秦秀白,吳古華.發揮理工院校的辦學優勢努力培養復合型的英語專業人才——理工院校英語專業辦學模式綜述[J].外語界,1999,(4):10-14.
篇8
【關鍵詞】讀者反應論 啟發式教學 文學教學讀者
【Abstract】 Literature, with its persified forms and recondite meanings, has long been a tough task for most Chinese educators. However, literature theories always remain as a great help for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a significant branch of literature theories, to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of some English poems may, to a great extent, illustrate how to establish a posi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tmosphere in clas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aware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njoy life better. In all, this paper aims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to literature teaching.
【Key words】Reader’s response theory Enlightening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Reader
一、序 言
文學,是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文學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擔任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他把社會發展的經驗和人類思考、行為的實踐用各種形式記錄下來,后人則通過這些記錄傳承并發展著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的意義是偉大而深刻的。詩歌是文學的一個顯類。世界上不論哪一種民族文學,詩歌總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因此,對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特別是對英美詩歌的解讀,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點工作。文學教育古已有之。早在孔夫子時期,他就把《詩經》看作教育的經典,認為“不學詩,無言”。不難看出詩歌這一較現代人看來晦澀的文學形式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學之本,言之基,行之范。然而,對文學文本的解讀及教學,特別是對詩歌這一特定形式的文學作品的解讀和教學卻還未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
文學批評理論,作為通向文學知識海洋的一把無形的鑰匙,為文學文本的解讀和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指明了研究的方向。20 世紀是西方社會各個領域發生深刻變化的偉大年代,是文學批評理論多元化發展的偉大年代。各種文學批評理論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并滲透到了文學文本解讀和教育的方方面面。綜合起來,可以將各派文學批評理論粗略的分為四大類,即“作家研究”、“作品研究”、“讀者研究”和“社會文化研究”。美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M.H.阿布拉姆斯在他的文學理論經典《鏡與燈》一書中提出了“文學四要素說”,并簡潔地用三角形排列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1]
阿布拉姆斯根據三角形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把所有文學研究方法納入他的理論框架之中,歸結為四大類:即“模仿論”,文學作品對宇宙或世界的反應;“實用論”,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闡釋;“表現論”,作家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外化,形成文學作品;“客觀論”,就作品研究作品,不指涉任何其他方面。
在這四類研究方法當中,“實用論”尤其強調了讀者對文學作品解讀的重要作用,因而讀者反應論無疑也就成了指導文學教學的一大重要批評理論,為高等院校開展文學教育,包括詩歌賞析教學提供了無可或缺的理論基礎。因此,以讀者反應論為指導,開展文學教學,能行之有效地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氛圍,創建一種啟發式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二、讀者反應論
讀者反應論強調和肯定了讀者在文學文本閱讀和教學中的主導性地位。該理論認為,文本不僅是讀者閱讀、欣賞的對象,是讀者審美活動的催化劑,同時,讀者又無可避免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反射到文本當中去,從而形成一種對文本新的個性化的理解。讀者反應論的出現,在20 世紀的文學欣賞和教育界激起了極大的反思,“讀者”這一角色在閱讀過程中受到了空前的關注,而文學研究的重點也逐步遷移到閱讀主體身上。這一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文學教育的思路和方法,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在文學學習中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大大加速了文學教育的發展和革新。“文本不再是靜止不變的標本,而是讀者理解作者意圖并將這些意圖創造地再現于另一文化的語言表現”。[2]簡而言之,文學作品的意義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動態變化著的。不同時代背景的人閱讀同一部作品會得到不同的理解,而正是在這種動態的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中,文本的多元化意義才得以形成。事實上,讀者反應論強調了在文學作品解讀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歷史環境對文本意義的影響。文學,是歷史的反映,而歷史又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文學文本也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體現的文本意義是不同的。正如讀者研究理論的先驅者伽達默爾認為,“文學作品的每一次新的闡釋就是一次新的未知的探險,因為,在與藝術品對話的每一瞬間,說話人聚集了已言說的東西,并同時向對方傳遞去無限多樣的尚未言說的東西。藝術闡述者正是要參與這無限多的未說意義之中。這就使每次藝術對話都包蘊了一種內在的無限性”。[3]其二,讀者的參與對文本意義的影響。接受美學的著名代表人物姚斯曾指出,“文學作品并非是一個對每個時代的每個觀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現的自足的客體,它也不是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本質的紀念碑。文學作品像一部樂譜,要求演奏者將其變成流動的音樂。只有閱讀,才能使文本從死的語言物質材料中掙脫出來,而擁有現實的生命。”[4]美國文學批評家荷蘭德(N.Holland)提出:“閱讀絕不可能排除個人情感的影響,因此閱讀不可能是客觀的”并引用所謂“自我心理學”的觀點來論證每個人的閱讀行為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個人經歷。這種經歷受讀者個人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念等影響。[5]根據這一理論,在教學中,教師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更不應該生搬硬套某一既定的文本解釋,應積極地鼓勵學生自主的參與到文本的解讀過程當中,發揮其創造性和主動性,以學生對作品的反應為出發點,形成一種啟發式教學,最終提高教學收益?!拔膶W教學如同登山觀賞風景,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攀登一座座高山峻嶺,在經歷一番艱難跋涉后,學生在山頂細細品味和欣賞山下美麗的風景”。[6]
以該理論為指導,詩歌欣賞的課堂教學也應把立足點放在學生的自主閱讀上,將教學實踐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學生自發性初始閱讀階段、在教室的指導和提示下學生的二次閱讀階段及課堂討論后的綜合理解階段。啟發式詩歌教學的創新性探索是對傳統文學教學模式的又一次大膽的反思,其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今后高等教育中的文學教學探索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三、教學個案設計
1.教學準備階段
由于文學課程所教授的對象在英語語言能力、文學閱讀經驗及文學領悟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根據讀者反應論,文學教學就應該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既循序漸進又因人而異地進行相對的個性化教學,而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在文學文本的閱讀過程中逐步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領悟人生真理的目的。
(1)教學材料的選擇
此次教學個案是基于讀者反應論的原則,針對英語專業低年級的學生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學生之前不具備過多的英文詩歌的學習經歷,故此次個案選擇T.E.休姆的《秋》作為教學材料。首先,這首詩用詞較少,篇幅較短,意義較為淺顯,適合于英語語言基礎較為薄弱的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閱讀,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開始他們的文學欣賞旅程,同時也能有效地減少學生所固有的認為文學作品太難的抵觸情緒。其次,此首詩的主題“秋”為廣大學生所熟知,這也能大大鼓勵學生對詩作產生積極的有創造性的反應,將個人的閱讀經歷,即讀者世界和詩人創作的文本世界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而挖掘學生與生俱來的文學欣賞能力。再次,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規定,英語專業學生應“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7]這里所談到的“文化知識”指的就是西方文化的知識。而文學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英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意象主義作為英美文學史上的一支重要的流派,休姆作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其詩作中的各種意象的組織和排列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英美文學理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最后,關于“秋”這一主題的詩作在中國可謂為數不少,這樣一來,學習休姆的《秋》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機會來進行中西方的文學的比較,從而更好地把握中西文化的區別,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發展。
(2)教學目標的制定
根據讀者反應論,此次教學個案的設計旨在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發自主學習為手段的啟發式教學環境,主要在審美及情感兩方面使學生逐步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領悟人生真理。總的說來,此次教學旨在借助《秋》當中反差意象的大膽運用而從審美角度激發讀者群體的想象力,從而在情感上讓學生讀者理解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都市生活的厭惡。此外,此次教學設計同時也對學生理解如何使用具體的意象表現內心的情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此次閱讀經歷也旨在激發學生讀者對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重新審視,從而積極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教學實施過程
(1)學生自發性初始閱讀階段
根據讀者反應論,要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讓讀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去,并充分利用其想象力及固有的生活經歷,將讀者世界和文本世界盡量聯系在一起,以期得到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因此,在初始閱讀階段,文學教學應盡量創造一個啟發式的環境,讓讀者盡快投身其中。對于《秋》這篇詩作,本個案設計了一系列導入措施:首先,讓學生聽一段描寫秋日美景的輕音樂(如《秋之落葉》等),同時讓他們在頭腦中形成自己對秋日的幻想圖。其次,讓學生口頭描述其頭腦中的幻想圖,這樣就能形成學生對所學詩作《秋》的內容的一些預境。接下來,教師向學生展示一些秋日美景圖,并由教師朗讀該首詩,隨后,學生一起朗讀并在班級范圍內討論學生對詩作的一些初步理解。
另外,對詩人背景的介紹也會對學生讀者的理解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具體閱讀詩篇之前,教師還應該有側重的介紹詩人的背景及寫作風格,這樣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正確的解讀詩作的真正含義。本個案亦提供了一些有關休姆的介紹以引導學生的閱讀:休姆,著名英國詩人、文學批評家。他是英國文學意象主義的先驅。其詩作素以精確、簡練的用詞和簡單、具體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基督教控制的世界所持有的悲觀態度。
(2)語義及語篇解讀即二次閱讀階段
對任何詩篇深層次的理解無疑都是基于對該首詩中具體詞匯、短語、特定句式的把握之上的,而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就可以稱之為詩篇的語義解讀。對于休姆的《秋》,在解決了少量重點難點詞匯之后,閱讀的重點就應放在具體意象的對比運用上,而這又屬于對文本的語篇解讀,它是形成對文本的最終解讀的有決定性意義的階段。本個案設計了如下流程圖以解讀此詩中的各種意象:
在語篇解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扮演閱讀向導的角色,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導向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快更好的理解詩作。針對休姆的《秋》,此類問題的重點應放在對比意象的運用上,如月盤為紅色,而都市孩童的臉龐為白色的具體原因及紅潤的月盤和白皙的臉龐進行對比的原因等。經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們不難得出休姆此詩的主題意義,即對鄉間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都市文明生活的厭倦。
(3)閱讀反思即綜合理解階段
費須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源于讀者對作品的思考、討論和書面評論。[8]因此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反思和討論對實現作品的多元化意義有很大影響。另外,為了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文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采取靈活多變的模式積極引導學生逐步感悟人生真理。筆者認為,中西作品對比不失為一較好的方法。一方面,通過中西作品的對比,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其本國文學的偉大價值,同時,學生還能意識到對本國文學的閱讀經歷可幫助和促進其對外國文學的理解。另一方面,中西作品的對比還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進而促進未來跨文化交流的發展。本個案建議將休姆的《秋》和中國唐代著名詩人劉武子的《立秋》進行比較性研究和分析。兩首詩雖都描寫的是秋日夜晚的景象,但在語調、主題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休姆的《秋》通過對比紅潤的月盤和白皙的星辰,以體現一種悲傷的語調,從而抒發詩人對鄉間生活的向往和對都市生活的厭倦;而《立秋》一詩則從啼雅、涼風、梧桐、明月等意象出發表達了詩人當時歡快的心境,及其對即將來臨的秋季的期盼。
另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激發其創造性思維,文學教學也應當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啟發式活動。例如,在欣賞完休姆的《秋》之后,可以鼓勵學生創作自己的小詩來描寫秋季。當然,教師應給予一定的指導,如介紹簡單的語群結構以控制詩篇的韻律(形容詞+名詞+動詞)等。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能增強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提高文學教學的趣味性。此外,也可鼓勵學生有創造性地更改原詩中的意象,用其他的意象取代紅潤的月盤、白皙的臉龐等,從而創作自己的小詩。
四、結 論
英美文學課,尤其是英美文學賞析類課程傳統的“一言堂”“獨唱式”,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合于當前的教育現狀。當前的文學教育者們應該將更多的文學研究理論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從而創建一種新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正如一些教育專家所指出的,“發軔于二、三十年代,成形于六、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從理論探討真正轉到英語文學教學實踐研究的讀者反應理論在國內的外語教學中有其獨到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保?]因此,文學教育者應更多的立足于讀者反應理論,在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實施及教學反思等階段強調讀者即學生的反應,充分發揮學生讀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文學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去,從而最終通過特定文學的閱讀達到改善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目的,使其在文學文本的閱讀過程中逐步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領會人生真理。而這才是文學教學轉變為文學教育的根本途徑,是文學教學的根本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林燕平、董俊峰.文學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4
[2]廖七一.跨學科綜合 文化回歸 多元互補[J].外國語,1998(5):29
[3]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7
[4]姚斯.文學史作為文學理論的挑戰[A].見:瓦爾寧編《接受美學》[C],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5:129
[5]Holland, N. 5 Readers Reading[M].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1975:106~111
[6]金李儷.讀者反應論與英語文學教學[A].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130
[7]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4
篇9
摘要:中國高?,F行的英語教學割裂英語學習和知識擴展,把英語作為純語言現象或純語言知識來分析講解。實際上,語言學習、思維發展和世界認知是三位一體的。語言和思維具有同一性:特定思維及概念用特定語言表達,特定語言表達特定思維與概念;相應地,英語民族的思維與概念通過英語傳遞。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規避現行策略遭遇的困境,讓學生充分接觸真實的英語語言材料,接觸真實的語言交際現實,接觸真實的原產于英語語境的知識和文化,在交際和知識擴展中提升語言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品質,在語言輸入中提升思想交流和知識獲取和傳遞能力。這種策略,從理論上看,是一種最優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策略;工具;思維發展;知識擴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610(2014)05-0100-07
教學策略是幫助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績效與獲取學習策略的方法、措施與技巧的有機結合。教學策略的應然功能是促進進步和學生學習(as promoting achieve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1]。教學策略有一般策略(general strategies),也有特殊策略(special strategies)。最優教學策略,是一種特殊教學策略,是幫助大學生最大限度優化學習過程與提高學習績效的系列方法、措施和技巧組合?,F行大學英語教學,在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績效和獲取英語學習策略等方面,效果平平,甚至較差,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花費很多時間,卻收效很低。實際上,現行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沒有有效策略,更距最優策略甚遠。因此,筆者和一批教師嘗試創建大學英語教學最優策略,本文是初步理論探索和實踐摸索成果匯報。
一、高校師生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普遍認識模糊
在高等教育非英語專業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一門或一種課程存在的大學英語,是一個知識領域?還是一種交流工具?問題的答案既顯而易見,又模糊不清。這既是一個簡單問題,又是一個復雜問題;既是一個偽問題,又是一個真問題。然而,高校師生在這一問題上普遍認識模糊。
在高等教育非英語專業教育教學中,在很多情況下,大學英語課程由一門課程、甚至是一個課程群組構成;無論是一門課還是一個課程群組,基本上都建立在一個知識領域上,準確地說,是建立在一個語言學知識領域上。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2]1,實際上,從主體目標和內容看,是一門語言學知識課。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知識,講解詞匯理論和概念,講解語法理論與概念,特別是對語法結構項目進行概念分析與系統化處理,往往“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扼殺在語法概念與語法條條的牢籠里”[3]3。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知識課,經常被處理成一個多層次的知識系統,包括許許多多子系統或子子系統,其大者可以稱為英語學或英語語言學,中者有英語語音學、語法學、詞匯學等,小者如英語音系學、句法學等。這個多層次系統,可以是少數語言研究人員的專門學問,不應該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目標,甚至不是絕大多數英語專業學習者的學習目標。《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指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保?]因為“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趨勢,過去那種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市場對單純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正逐漸減小”[5]33,而且“我國每年僅需要少量外語與文學、外語與語言學相結合的專業人才以從事外國文學和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則是外語與其他有關學科——如外交、經貿、法律、新聞等——結合的復合型人才”[5]37。因此,“外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保?]33
關于大學英語,2007年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2]1;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6]。要使學生“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英語課勢必不能開成一門語言知識課,而應該開成一門交流課或交流工具課。實際上,《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已經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5。掌握英語知識或熟悉英語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不等于能用英語進行交際,不止對非英語專業學習者如此,對英語專業學習者也是如此。實際上,很多從事英語專門研究的人的英語交際能力不一定都強,英語交流能力強的人不一定熟悉英語學或英語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語言學、英語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的歷史,遠不及英語歷史悠久;第一部由英國人寫成的英語語法巨著,到1972年才問世[7]。在語言學和英語語言學產生之前,已經出現莎士比亞這樣的英語作家。語言是第一性的,語言學是第二性的;語言交流是第一性的,語言知識是第二性的。正因為如此,在英語國家,成年人不需要英語語言學知識,僅用不超過兩千單詞就可以有效交流;在中國,學生認知七八千單詞,具有較為系統的語言或語言學知識,卻仍然不能進行簡單交流。
導致中國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差甚至缺失的原因,就是英語被處理成語言學知識課,表現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概念甚至是理論占重要地位;二是講解取代交流,講解語言學概念、詞匯意義、句子意義、篇章結構;三是語言材料漢譯。如此教學,學生腦子里灌滿語言學知識或語言知識,主語、謂語、狀語、主句、從句、系表結構、動賓結構、前綴、后綴、派生、合成、銜接、意譯、直譯……,而相形之下,實際語言輸入量卻極小,輸出量更小。語言能力不是概念或理論能演繹出來的,語言交流能力更不是概念或理論演繹出來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是實際語言輸入、積累和使用形成的。
二、語言學習、思維發展和世界認知是三位一體的
語言不是孤立的事物。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認為,現實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語言)民族的語言習慣上。語言學家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認為,人們把世界分解成概念,然后用語言來表達這些概念。語言影響人們的認識與記憶,使人們傾向于用某種方法來看世界;語言決定人們如何體驗周圍的世界,決定人們如何表達自己的體驗。薩丕爾與沃爾夫的這種理論被稱為語言決定論(linguistic determinism)。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有句名言:“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8]。很多學者在探討語言決定論時,引用維特根斯坦這句名言。的確,維特根斯坦和薩丕爾與沃爾夫有一種認知契合:語言和世界具有同一性,語言發展和世界認知具有同一性;語言和思維具有同一性。
語言和思維具有同一性,具體表現是語言和概念密切相關、甚至合一。可以說,概念就是語言,語言就是概念。一個語言民族的概念靠本民族的語言形成,只有用本民族語言才能獲得最準確表達。學習一種語言實際上就是學習這個民族的概念;學習一個民族的概念就是學習這個民族的語言。英語教學,甩掉英語民族的概念,一切努力將是徒勞的;傳授與學習英語民族的概念,甩掉英語,一切努力也是徒勞的。
民族的概念,根植于并且蘊含著民族的文化歷史和思維模式等,而概念表達手段既可以是語匯,又可以是句法。簡單詞表達的概念多為原始概念,即簡單概念和具象概念;復合詞和短語表達的概念是次生概念,相對復雜一些;句法表達的概念更是次生概念,更加復雜,更加抽象。以the Milky Way為例,它和漢語“銀河”指代同一事物,但兩者決不等同。中國文明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河文明、農耕文明和礦冶文明,因此,河流、金銀、石玉等是漢語中的常用喻體,而河又是一個核心喻體。“金玉滿堂”、“金枝玉葉”、“金口玉言”、“銀輝”、“臥聽銀簧瀉月聲”、“歷史的長河”等是漢語語境有的比喻或類比,它們蘊含著漢語民族文化記憶。而西方文明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海文明、游牧文明和乳業文明,因此,乳、馬、路等在西方很多語言中都是常用喻體,甚至是核心喻體。形容某人臉白,漢語說“面似銀盆”,英語說臉“白如乳”(as white as milk);形容某人很壯,漢語說“壯如牛”,英語說“壯如馬”(as strong as a horse);不一而足。漢語語境和英語語境都有特有的比喻或類比,這些特有的比喻或類比蘊含著不同的民族文化記憶。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記憶的裝備下,見到天上那一星系,漢語民族稱為“銀河”,而英語民族稱為“the Milky Way”便成為一種文化的必然和自然。再以日常寒暄為例,漢語語境中人們說“久仰,久仰”,英語語境中人們說“很高興見到你”(Very pleased/glad to see you)。又以日常恭維為例,漢語語境中受恭維者說“哪里,哪里!”,英語語境中受恭維者說“謝謝你美言!”(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或“我被恭維了”(I’m flattered)。這種日常交流差別,源自深層文化差別,限于篇幅,本文不詳論。
現在的英語教和學,在處理語匯時,往往注重羅列式提供或記誦每個詞或短語的“漢語意義”,而所謂“漢語意義”實際上只是相同或相近事物的漢語指稱,或相同或相近場合的漢語表達法,或特定場合的可能的漢語翻譯。教師和學生的精力絕大部分投放在英語和漢語語匯、句子、甚至語篇的等式建立上,(教師)講述和(學生)背誦數不清的孤立的和零散的等式:the Milky Way,銀河;as strong as a horse,壯如牛;Glad to see you,久仰,久仰;……。其實任何英語語匯都沒有“漢語意義”,它們的原生意義和轉化意義都根植在英語話語語境和英語文化語境之中。意義就是話語語境和文化語境,話語語境與文化語境確定意義。講授和記誦英語語匯的“漢語意義”,是抽空和否定它們的真正的原始意義和轉化意義;抽空意義,便抽空語言本身,并最終導致英語教學費時低效。
對于個人或群體,語言學習、思維發展和世界認知及知識擴展是三位一體的。母語習得是如此,第二語言習得也是如此,外語學習也是如此。知識傳遞的工具有很多種;從語言的角度看,有非語言工具,有語言工具。相應地,知識獲取的工具也有很多種,從語言的角度看,也有非語言工具,有語言工具?!爸R通常以概念、判斷、推理、假說、預見等思維形式和范疇體系表現自身的存在”[9],用語言工具傳遞知識,就是用語言傳達概念、判斷、推理、假說、預見等思維形式和范疇體系;而概念、判斷、推理、假說、預見等思維形式和范疇體系也主要通過語言傳達,特別是通過知識原產語言傳遞。相應地,用語言工具獲取知識就是以語言為中介獲取概念、判斷、推理、假說、預見等思維形式和范疇體系,為避免或減少誤讀,最有效語言工具是原產語言。西方翻譯界有句名言:“翻譯即謀殺。”這句話的確揭示某種真理。甲語言產出的知識(產品),一旦轉換成乙語言表達,就被謀殺、被損傷。只有用原產語言傳遞與獲取的知識才是原汁原味的,等值等效的翻譯永遠是空想。
語言教與學本身應該是語言交流,包括一般信息交流和特別信息交流。前者是一般意念或知識交流,是日常交際;后者是特殊意念或知識交流,是專業交流或業務交流。教育本身就是交流,就是信息交流(transfer of information),是包括消息、思想、知識、策略等(messages, ideas, knowledge, strategies, etc.)的信息交流[10]。英語教與學,作為語言交流,著力點應在于促使學生在交流中學習英語,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交流。交流,起點是日常交際,再進一步是社會交往,更高的和更重要的是專業交流或業務交流,并使英語成為學生知識擴展工具。只有在英語學習中進行交流與擴展知識,在交流與知識擴展中學習英語,才能使英語學習者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與用英語直接獲取與傳達知識的能力。
三、中國高校現行大學英語教學割裂語言學習和知識擴展
中國高等教育非英語專業教育教學中,英語課程教學通常把英語學習與知識擴展割裂開來:教師把英語作為純語言現象或純語言知識來考察描述和分析講解,講授大量關于語言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學生學習英語時將鮮活的語言分解為孤立的、零散的語匯和語言學概念,如主語、謂語、動名詞、現在分詞、過去分詞等。除了語言學知識外,英語課程基本上是空心課程[11],教材語言材料可能包涵或夾帶零散的(非語言學)知識點,而在教學過程中,這些知識點往往被無意或有意地忽略和抽空。在實際的教與學中,英語不是信息交流工具;學生學習英語十幾年,仍然不能用它來擴展知識。獲取境外信息或知識產品,他們采用的唯一語言工具是漢語,即使知識產品的原產語言是英語;也就是說,他們習慣于或只能閱讀漢語譯本,習慣于或只能通過被謀殺傷害的翻譯文本獲取失真的、殘缺的、甚至被扭曲得面目全非的知識產品。本文擬以曼昆(N. Gregory Mankiw)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漢譯本中幾個句子為案例,說明這種割裂與謀殺:
(1)哈里·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曾經說過,他想找一個獨臂經濟學家。因為當他請他的經濟學家提出建議時,他們總是回答:“一方面……另一方面……”[12]
(2)皮鞋成本:當通貨膨脹鼓勵人們減少貨幣持有量時所浪費的資源。[13]
例(1)令人費解。杜魯門總統為什么要找“一個獨臂經濟學家”?獨臂或雙臂與經濟學家有什么關聯?有“獨臂經濟學家”,是否還有“雙臂經濟學家”?“獨臂經濟學家”和“雙臂經濟學家”相比有什么優勢?原文卻非常清楚[14]27:
President Harry Truman once said that he wanted to find a one?handed economist. When he asked his economists for advice, they always answered,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
原來,杜魯門總統并不是想找一位獨臂經濟學家。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是英語習慣表達法,用來引出兩種不同的、尤其是對立的觀點或意見,或事物的兩種不同面度或效果等。有一種學者對事物做出判斷或發表評論時,喜歡采用這種一分為二的立場,左也對,右也可,或沒有自己的明確的獨特的觀點,或不愿意直陳自己的明確的獨特的觀點,或模棱兩可,或八面玲瓏。杜魯門總統不希望用這種人作經濟顧問,而想要找一位“one?handed economist”,“one?handed”不指“獨臂”,而指觀點明確、立場鮮明、不模棱兩可。
例(2)中,“皮鞋成本”的直接意義是皮鞋產生的成本。在漢語語境中,“皮鞋成本”不可能有其它意義,但后面的解釋卻強行賦予它某種特殊意義;但這特殊意義到底是什么,佶屈聱牙的、生澀費解的解釋基本上未能確定。原文表達十分清楚[14]624:
shoeleather coststhe resources wasted when inflation encourages people to reduce their money holdings.
通貨膨脹時,銀行存款名義利息會隨之上漲,貨幣持在手中容易喪失名義利息而加劇貶值,因此,人們跑銀行存儲貨幣次數增多,跑銀行次數增多,鞋子磨損加快;從而產生 shoeleather costs。Shoeleaher costs顯然不是“皮鞋成本”,而是“鞋皮代價”或“鞋皮成本”,如果用地道的漢語說,應該是“鞋底磨損成本”,因為,漢語用“鞋底都磨破了”或“鞋底都磨穿了”來形容跑路之勞苦。原文解釋中encourage一詞被譯作“鼓勵”,是前文所說英語和漢語詞匯等式建立的典型案例,也是謀殺的典型案例。
上述例子很好地說明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概念的同一性。語言與思維方式及概念構造關系緊密,思維方式及概念構造受語言支配,語言表達思維方式及概念構造;特定的語言有特定的思維方式及概念構造,漢語有漢語的,英語有英語的。通過漢語(或漢語譯本)獲取原產于英語的知識產品,不但費事,而且遠離該知識產品的本真面目。因為思維方式不同,英語詞匯只有極少量在漢語中有對等物,大部分在漢語中沒有對等物,還有少量英語詞匯、尤其是新詞匯在漢語中根本沒有對等物。適于用英語表達法表達的概念,是很難用漢語表達的。
英語教學中的割裂和知識傳遞中的謀殺,負面影響極大。首先,它使英語課程淪為空心課程,降低英語教學的績效,制約學習者語言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其次,淪為空心課程的英語課程,搶占學習者公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削弱公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績效。中國高等教育現行的非英語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中,外語課占不小比例。這些僅是顯性學時,為通過各種英語考試,英語耗費的時間遠遠大于這個數。實際上,相當多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幾乎把學習時間主要放在英語課程上。英語課程已經淪為制約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阻礙,甚至淪為制約中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阻礙。
在這種情形下,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廢除英語課程及相關四、六級考試,直接用英語開出部分課程;二是深度改革英語課程教學,優化英語教學策略。前者對于大多數院校是不現實的,后者是較為切實可行的路徑。
四、大學英語教學最優策略是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
(一)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思路
英語課程既要有效提高學習者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交流能力,又要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公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績效,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最優策略是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將語言教學與知識教學合一,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擴展知識,在擴展知識過程中學習英語,引導學生將英語學習過程與知識擴展過程融為一體,將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與知識擴展同步進行、整體發展。前面幾節已經舉例分析語言和思維及概念的相關性,分析語言和思維及概念割裂的危害性。本節再舉幾例,簡析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思路。
(3)The future isn’tahead of us. It has already happened. [15]1
(4)It is no longer enough to satisfy customers. You must delight them. [15]33
(5) Ideas Every market offering includes a basic idea at its core. Charley Revson of Revlon observed: “In the factory, we make cosmetics; in the store we sell hope.” The buyer of a drill is really buying a hole....[15]5
從純語言的角度看例(3)可能顯得很奇怪:既然是future,怎么會isn’t ahead of us,怎么會has already happened?相對于常規知識、常規思維而言,這個語句自相矛盾,令人不知所云。然而,這個語句正是要傳達一種不同于前人見解的、不同于他人見解的新觀點。這個句子就是觀點。例(4)、例(5)按語言習慣常規思路看也不好理解。商場明明是賣商品,怎么說是賣“希望”?顧客買鉆子,怎么說是買洞?純語言地看,例(5)一樣顯得不合常規知識和常規思維。實際上,這個例子闡釋的是一種新營銷理念和一種理念營銷方式。營銷理念之新,新在超越商品營銷,新在營銷商品的終極效果;終極效果是顧客的希望,顧客懷有并想實現希望,自然而然就會來購買帶來希望的商品。這里語句之新和觀點之新是二位一體的。有效的英語教學,也應該是二位一體的。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時常為解釋語法概念而生造句子,為圖解詞匯而生造句子。造出來的句子符合語法規則,或不包含任何有效思想與有效情感,或不符合社會習慣與文化習慣,與思想、語言與文化脫節。與思想脫節、與文化脫節的語匯和句子,在現實交流中不存在,也不能用于現實交流,教師花大量時間講授、學生花大量時間學習現實中不存在、也不能用于現實交流的零散語匯和空心語句,其結果必然是前文討論過的語言和知識兩喪失。在這種情形下,英語學習成為一種苦事,“學生常常訴苦:一苦有想法卻找不到辭句說出;二苦有辭句卻沒東西好說;三苦既無東西又無辭句?!保?6]76導致學生三苦的,正是這兩種脫節。
“如果沒有空洞的表達法,沒有脫離表達法的思維,便沒有表達不出的思維成果?!保?6]76克服三苦的策略是克服兩脫節,克服兩脫節的策略是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促使學生語言和思維同步發展,使語言與思維“兩者交織,相互制約,相互促進”[16]76。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在整個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英語、并促使學生通過英語擴展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需要說明兩點。第一,將英語作為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擴展工具,不是將英語課程分割成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實際上,實踐已經證明基礎英語是失敗的,更證明專業英語是徹底失敗的。所謂專業英語教學,往往只是使用某種專業領域零散文獻匯編為教學材料,講解一些所謂的專業詞匯,然后做一遍教學材料翻譯。第二,將英語作為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擴展工具,也不是提倡雙語教學。所謂的雙語教學,并不是使用英語來傳遞原產于英語的最新知識產品,而是用漢語或英語重復表述課程內容,從流行雙語教材看,課程講授的知識經常是原產于漢語的知識;雙語課基本上不用英語講解課程內容,也不用漢語講解英語文本特有的內涵及漢語文本和英語文本的內涵差異,只是粗率與粗糙地建立本文第二節批判過的英語和漢語語匯等式和語句等式。
(二)徹底改革中國大學英語教學
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是大學英語教學規避上述困境的有效策略與最優策略。要實施這一策略,大學英語教學方法要進行徹底改革。主要進行三大方面改革。
第一是教材改革。英語教材編選語言材料,要同時具有可讀性與趣味性,具有思想性與教育性,具有經典性與可模仿性[3]5,要包括知識內容與英語文化內容,但不能沉淪為某一國家文化擴張的工具,不能忽視語言材料的文化取向。大學英語教材語言材料的選擇和編排,更要符合語言發展和知識擴展雙重規律。符合語言發展規律,既不能是無序的語言材料的隨意堆集,又不能是按純語言學原則、單純地依據語言現象難度梯級、語言現象覆蓋率和語言概念體系編排的語言材料匯編;而是和知識傳遞相適應的,即從一般知識到復雜知識,從簡單知識到高深知識的知識傳遞文本的有機組織。只有依據語言擴展和知識擴展二位一體原則,依據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原則,篩選和編輯英語教材語言材料,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和知識同步進展。
第二是教學方式改革。在教學中進行真實的交流,引導學生以真實身份參與實際交流。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不包括交流,零星的、配相的課堂交流也只是基于純語言現象的虛擬交流,以至于課堂上教的東西學生用不上,學生要用的東西課堂上學不到。而且由于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實際交流及學生自身毫不相關,學生也不感興趣。改革教學方式,就是把大學英語教學過程變成實際交流過程與真實信息傳遞過程;當然,在實際交流過程與真實信息傳遞過程中要注重語言材料的知識性和經典性。杜威(John Dewey)認為“教育是經驗的不斷重組或重構(education is a constant reorganizing or reconstructing or of experience)”[17];實際上,語言教育應該是語言交流經驗的重構或重組。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學習興趣、特長愛好、乃至于觀念理想等均有不同,要設法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展示自我,避免虛擬交流。比方說,以旅游為主題進行交流時,說到名勝古跡,不宜統一要求全體學生帶虛擬外國游客游某個教材預設景觀(如長城,不是每一位學生都到過長城);應該鼓勵學生介紹他們身邊的或他們到過的名勝古跡。只有真實交流才能激發學生交流和表達欲望;只有激發學生交流和表達欲望,才能通過交流學好語言知識和提升交流能力。
第三是教學評估改革。本文中教學評估主要指學生學習業績評估?,F行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生學習業績評估基本上只有課程考試,形式經常是考教分離式全校同年級統一課程測試。統一課程測試,客觀題占絕對主導位置,主觀題占極小比例。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是考學生是否理解語言現象,是否能辨別詞匯意義(并根據“意義差別”選擇填空),是否理解句法結構(并根據結構規則選擇填空)。一切考題都是純語言的和純虛擬的(或虛構的),幾乎完全排斥交流的和真實的語言和知識活動;一切考題都定位于單元的和唯一的預設答案或預設選擇,幾乎完全排斥多元的和多樣的語言和知識現實。這種純語言的、純虛擬的單元的和唯一的預設答案或預設選擇,經常是偶然的和武斷的,經常脫離思維實際、知識實際與交流實際。這種考試既限制學生的語言發展,也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限制學生的知識擴展。不僅如此,現行教師教學業績評估幾乎完全依據學生考試成績而不依據學生實際交流能力和知識進步,這進一步促使教師將學生帶離交流的和真實的語言和知識活動,帶離多元的和多樣的語言和知識現實。大學英語學生學習業績評估應該以交流的和真實的語言和(非語言學)知識活動為本位和重心,以多元的和多樣的語言和(非語言學)知識現實為導向和目標,直接以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和知識擴展工具,考查學生英語交流和交際能力,以及用英語擴展知識的能力。
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三項改革三位一體、密不可分;三項改革缺少一項,另外兩項都不可能實施和取得效果。
五、簡短的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以英語作為交際工具和知識擴展工具,讓學生充分接觸真實的英語語言材料,接觸真實的語言交際現實,接觸真實的原產于英語語境的知識和文化,在交際和知識擴展中提升語言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品質,在語言輸入中提升思想交流和知識獲取和傳遞能力。這種策略,從理論上看,是一種最優策略。
參考文獻
[1]Kindsvatter, R., et al. 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M].3rd ed. White Plains: Longman Publishers USA, 1996: 29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湖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
[5]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S]//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7]許國璋.評夸克1985年的語法[M]//許國璋.論語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344.
[8]Wittgenstein, L.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M].Trans. Ogden, C. K.[sine loco]:Routledge & Paul Ltd, 1955: 149.
[9]馮契.哲學大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010.
[10]UNESC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 2011[S].[sine loco]:UNESCO, 2012: 7.
[11]馮燕.空心課程論[J].現代大學教育,2006(6):32-37.
[12]曼昆,G.經濟學原理(上)[M].梁小民,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28.
[13]曼昆,G.經濟學原理(下)[M].梁小民,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257.
[14]Mankiw, N. G.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sine loco]:The Dryden Press, 1998.
[15]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M].The Millennium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
[16]張少雄.外語教學TAIYIC原則初探[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1).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5對外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