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室醫療廢物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7: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內鏡室醫療廢物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內鏡室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篇1

【摘要】目的:探討基層醫院內鏡室存在的問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通過臨床實踐分析基層醫院內鏡室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結果:基層醫院存在安全意識培訓,醫院感染認識不足,相關知識缺乏,個人防護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結論:建立醫院感染控制措施,加強培訓,重視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

【關鍵詞】基層醫院;內鏡室;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437-01

隨著社會的進步,內鏡醫療技術的不斷推廣和發展,基層醫院內鏡的診療技術在臨床上也廣泛應用,對疾病的診斷起積極作用。但內鏡檢查是一項侵入性操作,在檢查過程中,會導致病人粘膜的損傷,工作人員每天密切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等具有高危傳染性的物質,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近年來,已有報道,內鏡檢查引起的感染約為0.8%[1],因此內鏡安全管理問題尤為重要。要加強內鏡工作人員的自我防護,加強工作責任心,清洗、消毒按照衛生部《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2004年版規定的步驟進行。減少自身感染和避免交叉感染,確保病人安全,控制感染的發生。筆者就內鏡存在的安全風險管理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 基層醫院內鏡室存在問題

1.1 安全意識落后: 基層醫院內鏡室發展相對比較滯落,對感染知識認識不足,未意識到醫院感染的危害性,再且基層醫院一般多重視員工的業務技能教育與培訓,而對感染知識教育與培訓不夠重視。導致了醫務人員對防控感染知識匱乏。

1.2 職業暴露問題: 內鏡室工作人員長期與患者的粘液、血液、體液等具有高危的傳染物密切接觸,工作中隨時被污染的可能。況且有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往往存在僥幸心理,放松警惕,忽視了自我防護,操作中不戴工作帽,護目鏡,防浸透圍裙進行操作。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

1.3 內鏡室設備與布局: 由于基層醫院經濟條件有限,資金短缺,以及地理和環境的影響,工作使用面積不足,造成房屋擁擠。未按標準設計。內鏡室的清洗、消毒槽過短、過窄,內鏡鏡身未完全浸泡于消毒液中,影響了清洗、消毒結果。從而存在安全隱患。

1.4 酶洗環節的缺陷: 酶洗是清洗的重要環節,利用酶的蛋白分解能對固污物進行分解,去除污漬。酶洗是否徹底,是控制感染的前提,是內鏡診療安全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響到消毒結果。但是,由于酶價格昂貴,基層醫院經費有限,洗消成本的增加,導致了工作人員不能嚴格執行酶洗流程。

1.5 清浩工缺乏感染知識: 清潔工文化素質一般比較低,醫學知識缺乏,他們承擔環境衛生的清潔、污物、廢棄標本的處理。對清潔、消毒、職業防護也是一個盲區。

2基層醫院安全管理措施

2.1 加強安全知識培訓: 對內鏡工作人員進行感染知識的培訓,加強安全管理,學習有關法律、法規,把感染知識變成制度化、長期化,用感染事件開展警示教育,對醫務人員進行職業安全防范教育,增強自身防護意識,樹立安全管理理念。認真學習衛生部2004年頒布的《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等法規,制定內鏡室消毒隔離措施,安全管理制度,職業防范制度,醫療廢物管理制度等,嚴格執行上述制度,專人管理,并作好登記。布置、檢查、落實包括內鏡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濃度是否按要求進行,清洗、消毒流程、消毒液濃度的監測,每季進行生物監測是否按規定操作,并對上述過程進行記錄,對違反規定者應給予批平教育或一定的經濟處罰。

2.2 購置必要的設備及防護用品: 醫院應合理按排資金,添置內鏡儲存柜,流水清洗消毒槽,胃鏡存儲設備是胃鏡消毒效果的重要環節,選擇表面光滑,便于清潔的內鏡儲存柜,并定期消毒,可以減少胃鏡消毒后的再次污染和損壞[2]。同時應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等設備。

2.3規范清洗消毒流程 清洗是將血液及消化道內容物等污物洗掉,實際操作中用清水,中性洗滌劑,酸性電解質常溶液將內鏡表面、吸引管、鉗子管道及送氣、送水管道內表面用海綿或專用刷等物理方法洗滌[3]。清洗是消毒、滅菌的前提,加強工作人員責任心,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加強酶洗環節,并做到現配現用,多酶洗液應每清洗一條內鏡后更換[4]。實際在臨床使用內鏡的過程中還受胃腸道分泌的消化液、粘液、食物殘渣、血液及其他菌種的污染,這些都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5]。生物膜的形成,致必影響到消毒效果,因此,要建立正確的清洗流程,做好內鏡的清洗工作,杜絕由于清洗不徹底而引起的感染。

2.4 醫療廢棄物的管理: 遵守《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范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把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開處理,對本科室所產生的醫療垃圾,用黃色垃圾袋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2.5 安全防范措施: (1)工作人員上班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口罩,護目鏡,防滲透圍裙。操作時戴醫用一次性手套,發現破損及時更換。(2)提高內鏡工作人員自我防護意識,發生職業暴露,應及時處理,并報醫院感染科。(3)每天測試并記錄消毒內窺鏡的消毒劑的濃度,保證消毒劑的有效性。每季對內窺鏡進行細菌檢查和監測,認真記錄結果[6],保證室內通風。

總之,基屋醫院內鏡室安全管理任重而道遠,衛生主管部門應加大管理力度,合理配備胃鏡室設備。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把制度規范化,并落實到位。感染科定期對內鏡進行監測,反饋監測結果,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督促改進,杜絕感染發生,保證病人安全。

參考文獻

[1] 穆麗娟,張秀英,等,內鏡清洗中多酶洗液使用存在問題與對策[J],中華感染雜志,2009,19(4):417。

[2] 李駿,張峰,等西安醫療機構胃鏡消毒效果調查分析[J],中華感染雜志,2009,19(2):173-174。

[3] 主編[日]芳野純治等,主澤孫明軍等,內鏡診斷與簽別診斷圖譜[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S],2004版。

篇2

院感管理在1至10月份進行了以下工作:

一、根據院感安全生產要求 細化院感質量管理措施

根據醫院“安全生產”和“質量管理”的要求,完善了醫院感染的質量控制與考評制度,細化了醫院感染質量綜合目標考核標準,根據綜合目標進行督查反饋,全面檢查和梳理有關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認真排查安全隱患,為保證院感安全,切實抓好院感重點部門、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管理,特別是手術室、消毒供應室、口腔科、胃鏡室、檢驗科等重點部門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又制定了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防治院內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規進行督查和指導,防止院感在院內暴發。

二、根據傳染病的管理要求 加強傳染病的院感防控

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進一步加強預檢分診臺、兒科門診、內科門診、發熱門(急)診等重點場所的管理,認真貫徹落實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醫院感染防控力度,規范工作程序,特別是對全院醫務人員以及工勤人員,加強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護知識的培訓,嚴格落實了院感防控和個人防護措施,防止發生院內交叉感染,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根據院感管理要求,做好病例回顧性調查

1至9月份,全院共出院的XX例病例,院感科全部進行了回顧性的調查,結果表明:醫院感染率1.04%,例次感染率1.09%。發生醫院感染的科室依次為:內二科醫院感染發生率為2.05%,骨傷科醫院感染發生率為1.09%,外科醫院感染發生率為0.51%,內一科醫院感染發生率為0.24%。感染好發部位依次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0.30%;上呼吸道例次感染率0.30%;泌尿道例次感染率0.25%;胃腸道例次感染率0.25%;醫院清潔手術切口感染率為0%。醫院感染好發病種依次為:神經系統疾病類,例次感染率10.28%;內分泌類疾病類,例次感染率2.30%;循環類疾病,例次感染率0.98%,泌尿生殖系統類疾病,例次感染率1.39%,肌肉骨骼系統類疾病,例次感染率1.15%,。各危險因素調查發現:糖尿病例次感染率2.91%,慢性病例次感染率1.35%,高齡例次感染率1.27%。前三位院感相關易感因素為慢性病、高齡、糖尿病。

四、環境衛生學、消毒滅菌效果及手衛生監測情況

為規范全院各項消毒滅菌工作,預防院內感染,XX年度院感科加強院感采樣監測,對全院各科室進行了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同時加強對手術室、胃鏡室、口腔科、供應室、細菌室等高危區的環境衛生學監測及醫務人員手衛生的監測。全年全院共采樣358份,其中空氣采樣培養56份,物體表面采樣培養41份,醫護人員手采樣培養41份,消毒液采樣培養47份,消毒物品采樣培養12份,無菌物品采樣培養137份,高壓消毒滅菌效果監測24份,合格率100%。本年度市疾控中心對我院進行采樣監測23份,合格率100%。

對全院各臨床科室、醫技科室、門診使用中的紫外線燈管強度進行了監測,共監測各種類型的紫外線燈管29根,發現不合格及時更換,使其合格率達100%。

五、加強對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安徽省實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管理辦法》等規定,為加強抗菌藥物臨床使用的管理,我院制定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級、分線管理制度,各臨床科室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落實措施。

醫院感染管理科積極參與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制定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制度,加強抗菌藥物應用的督查,并每月向全院通報結果。全院抗生素使用情況如下:全院1至9月份共出院XX例病例,使用抗生素者689例,二聯及以上使用者247例,菌檢者142例,抗生素使用率34.26%,二聯及以上使用率35.85,菌檢率20.61%。并每季度將細菌分離率與細菌耐藥情況分析匯總公布,為臨床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幫助。

六、加強了醫療廢物管理

院感科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各類人員職責,落實責任制,加強醫療廢物管理并常規督察,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并反饋。并對工勤人員進行培訓,使我院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貯存、包裝、運送、交接等做到規范管理,嚴防因醫療廢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發。。

七、院感培訓及考核

進行9次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參加人員包括全院醫務人員及工勤人員,共246人次。培訓內容為:院感基礎知識培訓,手足口病消毒隔離知識培訓,工勤人員的職業防護及消毒隔離知識培訓,甲型h1n1流感的院感控制及消毒隔離知識培訓,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培訓,新上崗的醫護人員崗前培訓等。對5位新上崗醫護人員進行了培訓考核,合格后上崗。

八、前瞻性調查及漏報率調查

第三季度對全院現病例進行了全面橫斷面調查,全院共住院病人64人,調查64人,接受調查率100%。其結果現患率為0,無院感漏報。上半年對3月份歸檔236份病例進行了漏報率調查,漏報率為0。

篇3

自2009年以來,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職業衛生標準研究室的幫助下,山東省立醫院對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建立了一套醫院血源性職業接觸防護的管理體系,通過完善職業防護管理制度和流程,科學地進行風險控制并及時開展防護培訓,從而確保了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

健全管理體系

山東省立醫院實行三級組織管理策略。一級組織為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由分管醫療的院長擔任組長,負責決策工作。下設職業安全防護領導小組,由人力資源部主任任組長,成員由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工會、醫務部、護理部、門診部、總務部、醫學工程部、藥劑科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和重點科室臨床專家組成,領導小組制定工作目標和計劃,小組成員履行職責,及時做好職業安全防護管理督查,并將對存在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后的結果反饋給臨床科室,及時整改并記錄于科室《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持續改進手冊》。

二級組織為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負責全院職業安全監控的具體工作。下設門急診監控小組、臨床科室監控小組、醫技科室監控小組、總務后勤監控小組,各小組成員負責相應部門科室的自我管理工作。

三級組織為各部門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科主任任組長,護士長為副組長,成員為骨干醫生和護士各1名,認真履行職責,每季度進行科室職業安全防護技能培訓,自查措施落實情況,及時分析整改存在問題,做到持續質量改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433-2013》的相關要求,山東省立醫院還成立了護理部靜脈治療小組,為較好地執行《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GBZ/T213-2008)奠定了基礎。

以上三級組織間可以及時進行信息反饋,以達到降低醫務人員職業接觸及傷害的共同目標。

完善制度與流程

按照原衛生部的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的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山東省立醫院不斷完善職業安全防護各項管理制度,2014年補充、制定并下發了《山東省立醫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的通知》,對職業安全防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將職業防護工作納入醫院綜合目標考核管理內容中。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了職業安全防護制度與標準操作規程(SOP)。其中,職業接觸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理流程的制定,使得醫務人員發生暴露后能夠在現場及時采取應急措施,讓發生職業暴露的人員可以全天候地進行上報。

另外,為進一步了解醫務人員對醫院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干預對策的實施情況,定期向全院臨床醫務人員發放《醫院血源性病原體職業防護干預對策實施情況調查表》,近期共發放調查表138份,其中醫療人員65份,護理人員73份,回收率100%,調查結果見表1。

科學風險控制

山東省立醫院采取了大量的保護性措施,從而控制和降低了職業接觸發生的風險(圖1)。通過6年的“醫院感控宣傳月”活動及平時的工作檢查和培訓,督促臨床科室執行標準操作流程,正確使用防護用品,盡可能減少職業接觸的發生;改善工作條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場所整潔和物品放置有序;并配備設施,如非手觸式洗手設施、手消毒劑和洗眼器,確保醫務人員每次操作前后能及時洗手,眼部若被污染能及時沖洗眼睛。

同時為了加強標準預防措施的落實,各類防護用品的配備也得到了極大的完善。從2008年以帽子、口罩、手套為主的防護用品,發展至今已配備護目鏡、面罩、洗眼器、防水圍裙、防滲透隔離衣、防水套袖、防水靴、猴服及全面型呼吸器等。醫務人員發生暴露后,有專人對其評估,提出具體處理措施,對需進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人員,醫院免費給予預防注射。

2010年山東省立醫院出臺了免費為職工接種進口乙肝疫苗的制度,并為高風險的科室工作人員增加體檢的頻次,近年來沒有一例職業暴露者被感染。

另外,醫院每年至少給予兩次全院范圍內的職業安全防護培訓,臨床科室內部培訓至少每季度一次,對實習生、進修人員、新入院職工和物業人員則開展上崗前職業防護培訓。醫院每年對在職職工進行定期的授課和問卷形式的職業防護培訓,對血源性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工作中產生血液、體液和其他潛在傳染物職業接觸的防護進行實戰培訓;并且制定了職業暴露的應急演練方案,督導科室人員定期進行職業暴露應急訓練,提升職業暴露處理技能;同時進行職業防護示范科室評選。

2012年,山東省立醫院建立了首個職業防護示范科室―急救中心,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目前,職業防護示范科室已達到11個,包括感染性疾病科門診、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血液透析中心、燒傷病房、供應室、消化內鏡室等職業風險較高的科室。

營造文化氛圍

盡管山東省立醫院對職業安全防護工作十分重視,每年仍有百余人出現職業接觸。醫院管理者不禁思考:是各類職業防護用具還需要更新嗎?是職業接觸監測還不到位嗎?是相關管理部門還沒有盡到職責?有哪些國內外先進經驗還可以借鑒?有哪些醫務人員的職業條件還亟待改善?

經過山東省立醫院職業安全防護領導小組成員的分析討論,認為建立防止醫院血源性職業接觸的職工文化應該是關鍵所在,從而采取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首先,醫院工會需要發揮其作用,開展各種職業安全宣傳活動,向全院提出要將職工的勞動保護問題整理并提交職代會審議的建議,確實解決職工的職業健康問題。

其次,在全院營造濃郁的職業防護文化氛圍,開展職業防護示范科室管理經驗介紹,進一步促進了臨床科室職業安全能力的建設。同時,為醫務人員增加職業衛生防護設施及物品,為護士增加配藥用的防護圍裙,為感染性疾病科人員提供了全面型呼吸器、猴服、長袖手套及防水靴,為微生物實驗室標本處理間安裝了通風設備。另外,還制作了職業防護用品正確穿戴的試教視頻,為更好地開展生動形象的職業防護培訓奠定了基礎。

再次,制定并發放《山東省立醫院醫療廢物管理規定》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醫院醫療廢物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實現了醫療廢物管理的信息化。對銳器的廢棄與存放作了明確規定。

篇4

摘要:民營醫院;目前狀況分析;管理策略

我國實行醫療體制改革以來,民營醫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民營醫院已成為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民營醫療機構準入的放開,民營醫療市場出現的新問題也隨之增多。了解和把握民營醫院執業目前狀況及存在的新問題,能夠更好加強民營醫院的監管,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引導其健康發展,凈化醫療服務市場,2005年1月宜昌市衛生局對宜昌市城區8所民營醫院進行了檢查和考核,現將考查情況分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來源資料來源于宜昌市衛生局2005年1月組織的對城區民營醫院的檢查和考核,考查內容為摘要:營業范圍,執業人員資質、醫療廣告、傳染病疫情報告、消毒隔離、放射防護、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及醫療質量管理。檢查涉及的科室摘要:急診科、輸液室、供給室、口腔科、婦產科、外科、內鏡室、放射科及醫護質控職能科室。

1.2方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醫療衛生氣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和《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分析存在的新問題。

2基本情況

城區民營醫院8所,均為醫療保險定點單位,其中6所為營利性,2所為非營利性;3所為近2年興辦,改制原企業醫院3所,由國營醫院轉變為營利性醫院2所;100張床位以上的醫院1所,無病床的1所,30張床位的6所,共抽檢148名醫生,護理人員139名。

3存在的新問題

3.1人員資質不合格,執業醫師注冊率低,存在非醫師行醫現象檢查醫生148名,共有90名未在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注冊(占60.81%)其中實習生和執業助理醫師獨立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并單獨開處方的分別為4名(占2.70%)和5名(占3.38%)。護理人員139名,未注冊的11名(占7.91%)。檢查放射工作人員24名,未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的7名(占從事放射工作人員的29.17%)。

3.2機構超范圍執業,非法行醫,忽視醫患個人防護未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批,辦理《放射工作許可證》,擅自超范圍開設放射科的醫院1所(占機構總數的12.50%),未對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個人輻射劑量監測的醫院3所(占37.50%),未配備受檢查防護用品和電離輻射警示標志的醫院2所(占25.00%)。

3.3擅自開展“義診”,刊登虛假廣告未經批準擅自開展“義診”,在報紙和電視臺上刊登虛假廣告(廣告刊登的外地專家或高級職稱實際為本地專家或中級職稱,夸大療效),變相宣傳性病廣告的醫院共4所(占50.00%)。

3.4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制度不落實,存在醫療平安隱患部分民營醫院口腔科和內鏡室無功能分區,診斷、操作、治療、消毒均在同一室內進行;診療室內無空氣消毒設施;器械消毒滅菌后不標明消毒滅菌時間,有的殘留血污漬;使用中的消毒液不定期更換;未對消毒效果進行監測;醫護人員操作時不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制度,如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等,經綜合評定不合格的有6所(占75.00%)。

3.5違規處理醫療廢物醫院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外排,污染環境。使用后的一次性醫療用品應該按照毀形消毒密閉保存定點回收的程度進行處理,8所民營醫院中一次性醫療用品未毀形、消毒或露天存放的有4所(占50.00%);將醫療廢物混入生活垃圾外運和未建立污水處理設施,醫院污水直接外排的有7所(占87.50%)。

3.6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缺乏醫療質量控制制度7所醫院(占87.50%)一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開大處方和做一些和疾病無關的檢查或用一些和疾病無關的藥物,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另一方面,由于人員素質偏低,加之無醫療質量控制制度,本該進行的檢查未做,延誤診斷和治療;“三級查房”和“三查七對”流于形式,病歷書寫不規范,病情描述不準確甚至于涂改病歷;護理人員操作不熟練甚至于發生差錯。

4目前狀況分析

經濟利益驅動,準入門檻過低,現行管理體制存在弊端及法律法規的滯后,監管部門監督不力,是導致當前民營醫療市場混亂的五大主要原因。

4.1經濟利益驅動民營醫療機構重視經濟效益,輕視國家的法律法規,忽視醫療平安和醫療質量管理。民營醫院多數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營利性醫療機構,一些民營醫院只強調企業化經營的功利性,忽視醫療機構的社會性,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受利益驅使、背棄醫德,對就診人無病說有病,小病說大病,彼病說此病,做一些和疾病無關的輔助檢查,開大處方或用一些無治療意義的藥物(占醫院總數的87.50%),為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忽視醫患個人防護(占25.00%),未經分類、消毒處理隨意外排醫療廢物,污染環境(占87.50%)。依法行醫意識淡薄,未經許可擅自擴大診療范圍,開設利潤高、準入嚴的服務項目(占12.50%)。虛假醫療廣告(占50.00%),誤導、欺騙患者。聘用醫療技術人員不注冊(占60.81%),甚至使用非醫師行醫(占2.70%)。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制度不規范(占75.00%),無醫療質量監控制度及組織(占87.50%),存在醫療平安隱患,輕易引發醫療糾紛,發生醫療事故。

4.2準入門檻過低民營醫療機構準入門檻過低,登記校驗不嚴,監管力度不夠。目前,醫院污水和醫療廢物處理后的達標排放在一些地區未被納入民營醫院的準入必備條件。重新登記校驗制度不建全,校驗中偏重的是機構的從業人員和法定代表人的資質及機構用房情況,而忽視機構消毒隔離和醫療質量控制制度的落實審驗。作為監管部門自身而言,也因為隊伍不健全、經費不足以及缺乏長效監督機制等原因而監管乏力,同時,由于衛生、藥監、工商、環保等部門缺乏合作,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上述部門雖均擁有對醫療市場監管的權力,但是各管一攤,各行其是。民營醫院存在的新問題較多,僅靠一個部門的監管,只能是“按住葫蘆又起瓢”,難以治本。就拿醫療廣告管理來說,其審批和監督處罰職權分屬衛生行政和工商部門,必然存在一定的銜接和配合新問題。另外,缺少和新聞媒體部門的溝通和配合也不容忽視。

4.3管理體制存在弊端,衛生監督體制不順,權責不清按照現行醫療機構管理體制,開辦民營醫院要經過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工商部門注冊、物價部門定價、稅務部門納稅、藥監部門監管等,這就給民營醫療機構的監管帶來了更多的難題。而少數民營醫院的經營者正是利用這一體制缺陷,鉆法律法規的空子。面對出現的新新問題,我國在醫療機構監督管理工作中尚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缺乏衛生監督機關的“組織法”等一系列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配套法規,在目前的衛生監督體制改革中,使得全國衛生監督改革步調不一致,甚至“五花八門”,影響了衛生行政執法的整體形象[1]。現有衛生監督體制不順,權責不清,主體機構和執行機構形式和實質上的分離,仍然是有權無責、有責的無權,權責的分離和不清必然導致權力的異化和執法效能的低下[2]。

4.4法律法規滯后法律法規不健全,滯后于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目前,國家在民營醫院、營利性醫院的監管方面法律法規缺位,缺少配套管理政策。雖然有醫院分類管理政策,但沒有針對民營醫院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對已經成立的民營醫院缺少相應的監督機制。這導致民營醫院一方面難以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卻滋長了部分民營醫院不合理醫療服務。并且,現有的法規內容也不健全,一方面無法可依,如摘要:不寫病歷、不開處方、開大處方和做一些和疾病無關的檢查,惡意診斷,民營醫院出租、外包科室,雇請醫托等無條款規定的法則,醫療廣告審批和管理分離,對媒體上以“義診、講座、咨詢”等方式出現的變相醫療廣告也沒有做出規定。另一方面有法無罰,現有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只對必須遵守的醫療技術規范做了規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了病歷的保存年限和不得買賣、出借轉讓、冒用病歷、處方等[3],《執業醫師法》規定醫療技術人員必須注冊變更登記后方可到異地執業,執業助理醫師不可以單獨執業,但他們對不遵守的卻沒有罰則。

此外,民營醫院作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在醫療水平、服務質量、設備條件等方面和公立性醫療機構還有較大差距,大多數民營醫院為營利性醫療機構,必須繳納國家規定的稅收。其次,在銀行貸款和融資方面存在著種種限制,非公有制醫院貸款融資困難大,非公有制醫院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于民間或者國際資本,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部分民營醫院采取一些非法手段求得生存,這也是產生上述新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僅增大了醫療風險,輕易引發醫療事故,損壞群眾利益,而且會影響民營醫院自身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5建議和策略

5.1改革現行的醫療管理監督體制,盡快建立、完善法律法規,保證民營醫院規范運作修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執業醫師法》、《護士管理辦法》,增加對不遵守醫療技術規范不寫病歷、不開處方、開大處方和做一些和疾病無關的檢查,未經注冊異地執業和執業助理醫師單獨執業等情況的罰則,對出租、外包科室、惡意診斷、講座行醫、義診、醫托等,應制定相應的條款及罰則,增加《廣告法》、《醫療廣告管理辦法》對“義診、講座、咨詢”等方式出現的變相醫療廣告的條款和相應的法律責任[3]。為改變民營醫院法制環境新問題,應根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盡快出臺《民營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將各級各類、不同所有制性質的醫療機構納入《條例》統一管理。為民營醫院發展提供法律依據,使醫療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從根本上解決新問題,還有賴于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改革現行的醫療監督體制,對外應該將衛生監督執行機構和行政機關合二為一,這樣做的好處是法理相通、權責統一,執法高效,利益同體,對內強化各項職能,調整工作重點[2],將醫政執法和醫療服務市場監管作為衛生監督執法的重要內容,并強化衛生監督力量,在人員和經費上給予保證,加強日常監督執法力度,規范民營醫療機構執業行為。

5.2合理制訂規劃,建立醫療市場的準入機制應依據衛生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調查結果,擬定民營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通過建立標準的民營醫療市場制度,對現有民營醫療市場進行合理規劃,衛生行政部門要建立和完善醫療機構從業人員、醫療技術應用、大型醫療設備等醫療服務要素及醫療廢棄物的處理的準入制度、應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4],依法制定嚴格的準入標準,要求所有審批民營醫療機構不僅在房屋條件、人員資質、醫療機構名稱、醫療設施設備,申辦診療科目的綜合支撐能力和污水污物處理方面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而且在傳染病疫情報告、消毒隔離、醫療質量控制制度等方面必須落實,以確保群眾就醫平安。

5.3加大監管力度,制定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建立預警機制和退出機制,強化服務意識和質量意識在當前醫療衛生體制下,加強和規范民營醫院的日常監督管理工作,在管理上可參照其他行業管理經驗,根據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水平、依法行醫、服務質量、院內感染、消毒隔離、醫療糾紛投訴、采樣監測等方面,建立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實行量化分級管理。開展經常性監督檢查工作,一方面,發揮衛生行政和衛生監督部門的主導功能,加大監管力度,及時查處醫療機構擅自超范圍經營,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無證裝備大型醫用設備,惡意診斷,刊登虛假廣告,雇請醫托,違反消毒隔離制度和醫療廢物處理制度等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加強和藥監、工商、環保、公安和新聞媒體等有關部門的協作,多管齊下,綜合整治。應該設立預警機制,以便適時調整政策,規范民營醫院的經營行為,引導其健康發展,同時,要建立嚴格的退出機制,對行為不規范、服務質量差、傳染病疫情報告、消毒隔離制度不落實的民營醫院要果斷要求其整改直至退出。

5.4實行民營醫院全行業管理,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及機制為使衛生資源的宏觀調控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促進衛生行業體制創新,引導科學規劃布局,必須將民營醫院納入衛生全行業管理。首先,衛生行政部門在加強對民營醫院管理的同時,要支持和幫助民營醫院提高醫療技術和管理水平,積極引導他們逐步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在機構和人員執業標準、醫療機構評審、人員職稱評定和晉升、科研課題招標等方面,同等對待民營醫院。如定期舉辦民營醫院院長培訓班,開展多種形式的衛生技術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專科人才培養和繼續醫學教育,幫助其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其次,要賦予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平等的法律政策地位,在稅收、價格管理、醫療保險、資金貸款等政策上給予和公立醫院同等的待遇,并在監督管理中,一視同仁,公平公正。

5.5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培訓力度,增強民營醫醫療機構的遵紀守法的自律意識針對民營醫療機構存在法律知識匱乏和法律意識淡薄的新問題,應定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傳、培訓。一方面要宣傳并扶持管理和醫療技術水平高、服務質量好、價格低廉的民營醫療機構,使其脫穎而出,成為民營醫療機構學習的模范;另一方面,應及時查處通報醫療機構的違法案件,通過“抓二頭,帶中間”的方法幫助民營醫院加強自身建設,培養廣大醫護人員的法律意識,健全內部醫療平安的各項控制組織和制度,建立守法經營,嚴格監督的約束機制。

6小結

綜上所述,在當前醫療衛生體制下,加強和規范民營醫院的管理,以衛生行政管理和衛生監督執法為主,首先,從醫院的設立、醫療技術人員的從業資質、執業行為管理,醫療質量的控制,傳染病疫情報告、消毒隔離的落實,醫療廢棄物的處理、醫療價格的統一規范、醫療廣告的監督和審批等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管;其次,加強和藥監、工商、環保、公安和新聞媒體等有關部門的聯系和協作,多管齊下綜合整治,并加大對民營醫院的日常監管,民營醫院“重利輕義”的勢頭必將受到抑制。要從根本上解決新問題,還有賴于深化現行的醫療及監督體制改革,盡快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加強醫療市場的監管力度,規范醫療服務市場,營造公平有序的法制秩序和市場競爭氛圍,引導其健康發展,實現醫療服務市場投資的多元化,以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

參考文獻

1曾紀梅.論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現代預防醫學,2004;31(1)摘要:94.

2曹源.衛生監督工作面臨的困境和策略.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04;11(6)摘要: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