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投資計劃書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9: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牛投資計劃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5年時間,他的企業在香港上市,2015年,全年營業收入31億元。
他就是姚同山――內蒙古圣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創始人。
每年花5000萬元招待游客“免費游”
每年的七八九3個月,姚同山要陸續從全國各地邀請1萬多人,來到烏蘭布和沙漠旅行,每天有100多人。
今天是2016年到來的第一批客人。“拔河比賽開始。廣東的小伙子們,往前站,往前站,要用力。”沙漠拔河是旅行中的活動之一,沙子松軟,一用力腳就陷進去了,站穩不容易,想贏就更難了。
別人旅行要自己花錢,可姚同山卻是請別人旅行,他來買單,這些人來沙漠,吃住行玩全程接待,每年姚同山要花費5000多萬元來干這件事。有人說他這是在砸錢,但姚同山說,這5000多萬元花得很值,有可能給他帶回上億元,甚至更高的回報。
姚同山把大家請過來,一是欣賞大漠風光,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在藏在沙漠里的財富秘密。姚同山到底在沙漠里干了什么,讓財富在這荒涼的地方迅速聚集呢?
烏蘭布和,蒙古語的意思是紅色的公牛,千百年來沒人能馴服這頭野公牛,這里風沙肆虐,但是姚同山卻偏偏看上了這里,還在沙漠布下了一盤龐大的財富棋局。
姚同山:“烏蘭布和的沙子非常細,鉆進鞋里很難清理干凈,走路非常磨腳。我每回在沙漠里,我不穿鞋,不穿襪子。最初的這一批員工,都得這樣干活。沙子的溫度高達62.2攝氏度。腳就像踩在烙鐵上。”
種草:整合資源,才能快速成大業
姚同山在呼和浩特市長大,1982年,他從內蒙古工業大學畢業后,先后在銀行、咨詢公司等單位工作。2001年,他加入一家國內知名的乳品企業,擔任首席財務官,年薪超過100萬元,在業界很有名望。但是2009年底,姚同山53歲,卻突然宣布辭職,奔向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我國的沙漠之一,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一年四季風沙滿天,干旱少雨,讓這里成了荒無人煙之地。
多年商場打拼,他總結出了一個成功的要決:財聚人聚,共同富裕。你想做成一件事,沒有資金的支持是干不成的,要財聚,同時要人聚,迅速地把我們的這個投資、人才、團隊組合起來,這個財富應該是什么呢?是我們共同團隊的財富,我們投資人的財富。
姚同山給朋友看了他寫的商業計劃書,從市場分析到創業步驟,甚至十年后的規劃,他都考慮得清清楚楚。看到他這么用心,加上相識多年,對他能力的信任,其中一位朋友――趙全生當時就拿出了1000萬元。
姚同山自己也拿出多年積蓄1200萬元,一共籌集了2.6億元。2009年底,他開始向沙漠宣戰。姚同山說:“風一吹,草浪萬里。這多壯觀!”
姚同山干的第一件事是種草,他帶領員工把大沙丘推平,然后摻上有機肥,在沙土上種植。當時沙漠每天都刮著七八級大風,草種下去,風一吹就被連根拔起,最嚴重的一次,2000畝地全部絕收。當時姚同山和員工只能搭帳篷住宿,一天半夜12點多,帳篷也被大風刮飛了。
冬天被狂風和沙子抽打,夏天氣溫能飆升到近50度,沙子表面溫度能超過60度,別說干活,站著都受不了,員工說這里就是火焰山,有的人還辭職不干了。姚同山硬是磨出了一雙鐵腳板。員工喊苦,姚同山卻總是笑呵呵的,還能找出沙漠生活的好處激勵員工。
一年時間,姚同山的白頭發增加了不少,1000多萬元也都打了水漂,連個響聲都沒聽到。2011年春節,姚同山留在沙漠,沒有回呼和浩特的家過年,女兒想他,也只能給他打電話發短信。
當時姚同山也不知道,這個成功離他還有多遠,但只要一天不成功,他就要堅持一天。其實姚同山進沙漠,是為了他許下的一個承諾,這是個什么樣的承諾呢?
2008年,轟動全國的牛奶行業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多家乳品企業涉及其中,整個牛奶行業陷入信任危機。新聞會上,他作為企業發言人被追問,中國企業生產的牛奶,以后還能不能喝了?這個尖銳的問題深深刺痛了姚同山的心。姚同山說:“牛奶消費者都不放心,讓外國人說,我們的牛奶不能喝,心頭是非常難受的,我當時做了很重的承諾,說我們中國人能把航天飛機送上天,我們相信,一定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牛奶。”
要造出全世界最好的牛奶,這句承諾從此刻進了姚同山的心里。國內的乳品企業一般是從農戶家里收購原奶,品質很難管控,姚同山打算,他要自己種草,自己養牛,自己生產加工,全程都要達到有機標準。他花了一年時間在全國各地考察,想找到最適合建立牧場的地方。的領導推薦了烏蘭布和沙漠。北緯40度左右,無論是養殖也好,還是飼草料的種植也好,它都是一個黃金地帶。烏蘭布和沙漠旁邊有水源,可以引水灌溉,用滴灌技術種植牧草。沙層下面有黃土,與沙子攪拌后,能增加土壤黏性。最重要的是,在沙漠中間建牧場,幾十公里的沙丘就是天然隔離帶,隔開了污染和病源,不用上化肥、打農藥,讓有機生產成為可能,而干旱少雨的沙漠氣候非常適合奶牛生長。正是了解到這些獨特的優勢,姚同山才辭職進了沙漠。
為了把風沙治住,讓牧草順利生長,姚同山在草場周圍種起了樹木,這樣的大樹作為一級防護,喬木和灌木是二三級防護,這樣全面阻擋風沙。
員工給姚同山起了個代號“717”,因為他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7個小時,身上穿的是20元錢的T恤衫,吃更是沒啥講究。面片是姚同山最喜歡的食物,做起來簡單,吃起來快,最省時間。他心里憋著一口氣,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種出最好的草,造出最好的牛奶,為行業爭口氣。
整整兩年,他帶領400多人的團隊,種下8000多萬棵樹木,22萬畝沙漠被改造成草場,風小了,天藍了。
養牛:財聚人聚共富裕
2012年初,牧草種植成功后,姚同山要養牛了,一個養殖外行要怎么做呢?他還是那句話,財聚人聚共同富裕。他發動周邊的養殖企業合并進來,用奶牛、資金和人才入股,這樣迅速擴大了規模,也有了一批懂養殖技術的人員。
武建鄴是一家企業的董事長,他也帶著自己的員工、奶牛和資金加入進來。他說:“讓大家把有錢的,有基礎的,有養牛經驗的聚集到一起,然后我們共同來做這個事業,因為這是,本身是一個發展趨勢,有機是一個發展趨勢,而且我們未來的收益肯定要比單打獨斗要強得多。”
財聚人聚,加入進來的人都成了股東,都把牧場當成自家的牧場管理。菅榮是一家牧場的經理,他說合并后比以前單干還要用心。“每個人,像我們這些股東,大小也算個股東,動起來,得多動腦子,然后想了好多(創新)措施。”
財聚人聚的方法,讓24座像這樣的牧場,在沙漠中迅速崛起,奶牛養殖量達到8萬多頭。
姚同山說:“牛喝的水我們也能喝,為什么要這么高的標準呢?為了產好牛奶,是不是。”牛喝的水經過凈化處理后,要達到人飲用水標準,牛住的是全年平均18攝氏度的圈舍,沙子也派上了用場,鋪在地上給牛當臥床,工人每天都要疏松一次沙子,姚同山來檢查工作,他會用這樣的方法測試。把雙膝跪到它那個,牛的這個臥床的中部,這個中部大概是在這個位置上,有個坑,這個坑大概有四五厘米深就可以了。牛是個不會說話的動物,它的感受說不出來,首先我們用自己的身體感受一下。
姚同山說,哪怕是一個細節也要做到極致。在他的牧場,牛可以自由出入運動場,在上面撒開歡活動,踩踩沙漠里陽光照射過的熱沙,能給牛消毒、增強體質,一頭牛的年產奶量能達到10噸。
賣奶:專供高檔社區周邊的超市
2012年7月,姚同山的牛奶生產出來,并且順利通過了歐盟有機認證,產品有17個品類。但是市場上牛奶品牌眾多,姚同山的產品沒有知名度,推向大超市后,很難賣出去。
姚同山四處考察,他發現,國內大品牌走的是大超市路線,競爭已經白熱化,但是城市中心高檔住宅邊上的社區超市,大品牌還沒有太關注,社區超市雖然小,但卻很有優勢。
姚同山說:“一方面接近消費人群,便利,第二方面就是,老的品牌這個渠道里頭,還沒有真正地進入和占領。”
這個發現讓姚同山很興奮,他立即派出銷售人馬,在全國選取城市中心的社區超市店合作,通過免費品嘗等活動介紹他的產品。產品最大的優勢,是沙漠養殖、全程有機,為了讓大眾加深了解,姚同山決定,邀請購買過產品的顧客和超市管理者,來到烏蘭布和沙漠旅行,親眼見證產品的誕生過程。直到現在,每年他都要邀請上萬人來到沙漠。
游客:“感覺挺神奇的,很震撼,全是沙的地方竟然種出草,還有那么多的牛,讓我們了解到了有機(牛奶)是怎么生產出來的,牛是怎么產出奶,讓我感覺很放心。喝了這個奶,感覺真的很香。”
來到沙漠的這些游客回去后,都成了姚同山的宣傳員,通過口碑傳播的方式,牛奶銷售情況逐漸好轉。到2014年,姚同山和全國10多萬家社區超市店建立合作,加上原來的超市渠道,新增的電商渠道,企業一年營業收入超過20億元,解決了周邊4000多名農民就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姚同山在沙漠創業的故事打動了很多人,也吸引了國內一些投資機構的關注。內蒙古某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楊俊平說:“人跡罕至的地方哪來什么污染,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我們從資本的角度認為,姚總是號準了脈搏,所以從2012年開始接觸,很快就達成了投資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