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調查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15 18:0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害調查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調查方法
【引言】:近年來,極端惡劣天氣頻頻發生,加上一些地區的人類活動對森林系統的干擾,使得森林系統更加容易發生病蟲害,造成系統穩定性差,無法發揮其正常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森林病蟲害調查是病蟲害預測與預防的基礎工作,可以為防治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根據不同病蟲害種類及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制定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1、普查
普查又稱為一般調查,調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當地林木病蟲害的危害情況與發生情況,一般采取目測法進行調查,調查路線常選用林中道或者自定義的常用路線。調查過程中重點記載病蟲害的發生種類與發生程度。一般來說,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可以劃分為輕微、中等和嚴重發生3個等級。蛀干害蟲或者危害枝干的病原菌以10%以上林木受到危害時為嚴重發生,5%-10%林木受到危害時為中等發生,當受危害林木數量小于5%時,為輕微感染。葉片害蟲和葉片病害以被危害枝條為準,危害程度小于三分之一的為輕度感染,大于三分之二時為嚴重危害,兩者之間的為中等危害。在苗圃地中,調查的主要項目為地下病蟲害,應根據被調查的病蟲害在地下土層的分布情況,合理的進行挖剖。在普查的過程中,應將調查的日期、區域、面積、病蟲害種類等信息記錄好。一般而言,調查的時間多為病蟲害發生最容易觀察的時期,一年只進行一次調查,一些地區因病蟲測報對象的不同,調查次數也會增加。
2、專題調查
相比于一般調查,專題調查的調查項目更加具有針對性,是建立在一般調查之上的一種詳細的調查方法。經過一般調查后發現的重要病蟲害,可以將其設為專題調查的調查對象,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查。調查的地點一般選取有代表性的地段,可以根據調查目的的不同,來確定調查地段。調查的次數也要比一般調查多一些。
2.1病害調查
為了調查林區病害的發生程度,常常使用的計數方法有直接計數法和分級計數法。直接計數法的記載方式比較簡單,先是確定調查的總數,從中計算出感病植株的數量,再求得發病植株占總體植株的百分比即可。分級計數法在直接計數法的基礎上,對病害的發生程度劃分了等級。調查區域無病株的記為1級,發病率為0%。半徑5.5米的面積內,只有少數感病植株的,記為2級,發病率約為0.1%。如果每株都有10個左右的病斑,且感病植株較為普遍,則可記為3級,發病率約為1%。如果每個病株有十分之一的葉片感病,則病害程度為4級,發病率為5%。若感病植株的葉片均被病原菌侵染,但是葉片整體保持綠色,則記為5級,發病率為25%。當調查的林區內的植株全部都感病,且林木枯死數量達到一半時,則發病率已達到50%,病害程度記為6級。當有四分之三面積的林木因病害枯死時,發病率為75%,病害程度為7級。當少數植株葉片保持綠色時,其余植株枯死時,病害程度為8級,發病率為95%。當所調查的林區內植株全部因病害枯死或者即將枯死,則發病率為100%,病害程度為最高的9級。
2.2蟲害調查
蟲害的調查方法可以分為直查法、振蕩法、捕捉法、套環法和統計法五種調查方法。當調查對象是一些不常活動的大型害蟲或者調查植株樹形較為矮小,容易全株觀察時,可以采取直查法的方式進行調查。對于植株較為高大且調查像葉甲蟲和鱗翅目幼蟲這樣的害蟲時,則可以利用這些害蟲的假死性,采用振蕩的方式,將其震落下來,隨后取樣統計調查,此調查方法稱為振蕩法。對于具有趨光性的害蟲來說,可以利用其趨光性的特點,采用捕捉法的方式將其捕獲,隨后再進行統計調查。而像落葉松毛蟲,其幼蟲在樹下越冬,可以采取套環法的調查方式,在一定高度的樹干上,用塑料布做成環,當幼蟲上下樹時,定期對其進行觀察。如果蟲害發生處較難調查時,則可采用統計法進行調查。
3、取樣調查方法
森林病蟲害調查中的取樣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調查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因此,應根據病蟲害的分布規律的不同,選取適當的取樣方法。在所有取樣方法中,隨機取樣是最為基本的取樣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隨機取樣法并不是無規律的任意選點取樣,而是遵循一定的規律,客觀的進行取樣調查。在森林病蟲害調查工作中常用取樣方法的有以下五種:
3.1五點取樣法
取樣點位為標準地周邊的四點和中心的一點,故稱五點取樣法,該方法的優點是節省人力物力,適用于像苗圃這樣總體面積較小,且病蟲害分布較為均勻的取樣標準地。
3.2對角線取樣法
取樣點位為標準地的對角線,可以分為單對角線和雙對角線兩種取樣方式,該取樣法適用于病蟲害分布較為均勻的接近正方型的地塊,每條對角線上應取5-9個點,以保證取點數量不少于總數的5%,若取點過少,則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3.3平行取樣法
采取平行線取樣的方式進行取樣,每條平行線可根據具體情況間隔一至數行。此取樣方式適用于病蟲害分布不均勻,但是成規律的成行排列的地塊。
3.4棋盤式取樣法
當森林中的病蟲害以隨機方式分布時,為了了解病原菌及害蟲的起源地,可采用棋盤式取樣法進行取樣。該法取點猶如棋盤中的棋子分布一樣,隨機進行取點,由于該取點方式增加了標準地塊的數量,所以可以適當減少每塊標準地中的取點數量。
3.5 Z型取樣法
當森林地型為梯田型或者狹長型時,為了避免病蟲害分布不均勻造成的誤差,可以按照Z字型來取樣。
結語
根據不同森林地塊的具體情況,采用最為合適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調查結果的準確度,而且還可以減少人力物力。病蟲害調查是病蟲害防治的基礎工作,根據調查的結果,了解病蟲害數量的消長動態,及時作出病蟲害預測及防治,可以有效的減少病蟲發生幾率及程度,是營林造林所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
【參考文獻】:
[1] 舒軍.談談幾種森林蟲害的調查方法.《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3):24-24
[2] 王文芳.關于森林蟲害調查方法的探討.《科技信息》,2009(13):340-340
篇2
關鍵詞:土遺址病害;量化評價;灰色關聯度分析法;貢獻度
中圖分類號:K8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6)01-00128-07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earthen site deterioration, a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alysis was implemented in this projec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wenty-nine individual buildings of the Great Wall(spanning the section from Niujialiang to Qingheliang), the contribution degre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eterioration has been obtained along with calculations of the deterioration degrees of individual buildings by a weighted method, leading to the final determination of a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risk degrees for each building.
Keywords: deterioration of earthen site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alysis; contribution degree
0 引 言
我國土遺址數量眾多,由于建筑材料的特殊性以及露天保存的環境特點,使現存的土遺址普遍發生病害。目前對土遺址病害的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病害成因、現狀調查[1-14],(二)病害分類及評估體系研究[15-17]。病害成因調查為病害體系研究積累了大量實例,病害分類體系研究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土遺址病害分類混亂的問題,病害評估體系研究基本確立了土遺址病害調查的流程。土遺址的破壞程度是多種病害的結果,然而現有的研究僅從宏觀方面定性化地對土遺址病害進行簡單分類和評估,無法通過量化手段體現出不同病害對遺址的破壞程度。
在我國文物保護領域,文物病害的量化評估剛剛開始。高東亮在對龍門石窟調研時,曾提出文物病害的量化評估有助于判斷文物病害的發育程度以及是否需要人為干預,文物病害程度分級標準的建立非常必要[18]。2013年我國《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程?瓷器類文物》頒布,為我國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的科學分析與評估提供了基礎標準。該標準考慮到文物病害具體量化的單項評估和綜合評估實際操作難度大,因此僅對病害的定性判別方法和定量檢測技術作出規定[19]。目前對不可移動文物病害的量化評估分級尚未見報道。
本文是針對不可移動文物領域病害量化評估分級的一次嘗試。
陜北明長城呈線形分布,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穿過府谷、神木、榆陽、橫山、靖邊、吳起、定邊7個區縣。明長城根據建筑形制可以分為單體建筑(包括馬面、敵臺、烽火臺)、營堡類建筑和墻體。長城的保存狀態受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和遺址本體因素三個方面的影響,遺址的病害是所有問題的集中表現。
本次研究以榆陽區牛家梁至芹河段典型的29座單體建筑(不包括營堡類和墻體建筑)為研究對象,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計算每種病害對遺址現狀的破壞程度,得出其權重,對病害程度進行量化評估,最終得出每個單體建筑的危險度。本文是對病害程度量化評估方法的初步探究,暫不涉及對病害成因的量化分析。研究采用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險評估中常用的灰色關聯度分析法[20-22],對明長城單體建筑的病害程度進行量化計算,并對主要病害進行篩選。其意義在于,在對遺址進行現場初步勘查之后可以快速有效地判定該遺址的主要病害,從大體上估算導致遺址病變的主要病害種類排序及各病害因子的權重,為下一步采取的保護加固措施提供基本依據,初步給定遺址的危險度分級,對危險度大、保存狀況差的遺址給出量化依據,優先采取措施。
1 病害危險度的灰色關聯性分析法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基于灰色數學理論的一種研究系統內部因素間關聯性大小的研究方法[21]11-13[23]。灰色系統理論試圖尋求系統中各子系統(或因素)之間的數值關系,對于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適合于動態歷程分析。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系統的變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一些因素可以量化其變化程度,但也有一些因素是不能完全確定的,甚至是模糊的,這就形成一個灰色系統。在進行關聯度分析時,首先確定系統中的主導因子和其余關聯因子,采用均值化方法對主導因子與關聯因子的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出均值化矩陣,計算主導因子序列與關聯因子序列的絕對差值,找出最大絕對差值和最小絕對差值,按照關聯度計算公式(1)計算關聯度[20]36[24]。
(1)式中R(j)為主導因子與其他因子間的關聯度,N為樣本個數,j為第j個關聯因子,i為第i個樣本,(i,j)為主導因子與關聯因子比較后的絕對差值,max為數列矩陣中的最大絕對差值,min為數列矩陣中的最小絕對差值,K為經驗系數,一般取K=0.5[20]36。
遺址的病害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暫不涉及對病害成因進行量化分析,旨在通過灰色關聯性分析法確定每種病害形式的權重,確定每種病害對遺址現狀的破壞程度,最終對遺址的綜合破壞程度進行量化分級。根據孫滿利《土遺址病害的評估體系研究》[17]27,土遺址病害大體分為區域性病害和本體病害兩方面。區域性病害指遺址所在區域的地質災害。
本次研究的單體建筑位于榆陽區,不存在地質災害等區域性問題,因此僅對遺址本體病害進行評價。本體病害包括穩定性問題和表面風化病害[17]27。穩定性問題指由于土體變形造成的土體內部相對運動,可以導致遺址突然局部坍塌。這種問題潛伏期長,作用過程短,破壞強度大。除地質災害和穩定性問題以外的其余問題可以歸結為表面風化。表面風化的病害表現形式較多,作用過程緩慢,作用時間長,會導致遺址逐漸緩慢地變小,直至消失[17]27-28。這兩種本體病害歸根結底表現為遺址本體的缺失。因此本文以遺址本體的缺失量為主導因子,以導致遺址本體缺失的眾多病害形式為關聯因子,對關聯因子與主導因子間的關聯度進行計算,從而量化地確定各因子與遺址本體缺失量間的“親疏”關系或影響大小。本文中,遺址缺失量既包括單體建筑的坍塌失穩量也包括遺址的表面風化量。
根據牛家梁至芹河段單體建筑的病害形式,將遺址本體的缺失量作為主導因子(X0);根據土遺址病害的二級分類方式[15]773,將淘蝕體積(X1)、沖溝體積(X2)、裂隙長度(X3)、片狀剝蝕面積(X4)、生物破壞(包括灌木和喬木)面積(X5)、人為破壞體積(X6)6種病害形式作為關聯因子;選取牛家梁至芹河段典型的29座單體建筑,分別進行系統調查、統計和計算,得出各因子的原始數據(表1)。
2 病害因子的灰色關聯性分析
利用Excel軟件對上述原始數據樣本按照公式(1)進行計算,得出每種病害與遺址缺失量間的關聯系數(表2)。
通過對關聯系數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得出每種病害與遺址本體缺失量間的關聯度(表3)。
從表3分析結果可知,6種病害形式對遺址本體造成的缺失程度依次為:淘蝕X1(0.8512)>片狀剝蝕X4(0.8394)>沖溝X2、生物破壞X5(0.8344)>裂隙X3(0.8326)>人為破壞X6(0.7611)。牛家梁至芹河段明長城單體建筑中,對遺址破壞程度最大的是淘蝕,其次是表面風化引起的片狀剝蝕,沖溝和生物破壞對遺址的破壞程度相當,然后是裂隙及人為破壞,與大量現場調查的結果一致。現場調查和計算結果分別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確定了該段長城的主要病害。在進行保護加固設計時應當重點考慮這兩種病害的應對措施,為后期對該地區其他遺址的病害機理研究提供方向。
3 單體建筑的危險性評價
不同單體建筑的病害程度不同,其危險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可以采用單體建筑危險性這一概念綜合反映其病害現狀,并以危險度作為衡量指標。
根據關聯度分析結果分別給定各因子的權重值,主導因子淘蝕為5,片狀剝蝕為4,沖溝和生物破壞為3,裂隙為2,人為破壞為1,對各單體的原始數據進行均值化處理,計算經過均值化處理之后的病害數據與病害權重的乘積之和,為單體建筑的危險度。計算公式如下:
WXD=X1×5+X4×4+X2×3+X5×3+X3×2+X6×1
(2)
根據公式(2)計算29座單體建筑的危險度(表4)。
牛家梁至芹河段29座單體遺址危險度介于0―33之間,由于目前土遺址病害危險度分級尚無標準。作者參照泥石流危險度分級方法,以8為公差按照等差數列進行分級,考慮到盡可能地突出危險性較大的單體建筑,故高危險度范圍較大(25―33)。按照危險度數值范圍將牛家梁至芹河段長城單體建筑危險性劃分為4個等級(表5)。
將29座單體遺址建筑的危險度按照危險度等級列表進行對照,可以確定每座單體建筑的危險等級(表6)。
從上述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長城牛家梁至芹河段的29座單體遺址建筑中,處于低危程度的單體有0座,處于中危程度的有12座,處于危險程度的有13座,處于高危程度的有4座。在現場調查時,處于高危險度的4座單體建筑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坍塌、失穩,單體結構大多支離破碎,風化程度高,現場調查結果與計算結果一致。處于危險程度的部分單體遺址,危險度值處于危險與高危的臨界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危險度會逐漸增高。現場調查發現,這部分單體遺址結構雖未出現明顯缺失,但大多淘蝕嚴重,沖溝嚴重發育,表面裂隙切割,局部貫穿,有影響單體遺址穩定性的大型裂隙出現。中度危險單體遺址出現有局部淘蝕、沖溝密集發生,裂隙大多為表面裂隙,雖切割墻體但尚未貫穿,暫無穩定性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單體遺址極有可能向危險程度較高的級別發展。綜合計算結果與現場調查結果,在進行相關保護加固措施時,應當優先考慮危害程度大、危險等級高的單體遺址,對每個單體遺址的加固保護措施應當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4 結 論
通過對長城陜北榆林市牛家梁至芹河段29座單體建筑遺址的不同病害形式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根據病害統計,該段長城的主要病害有淘蝕、片狀剝蝕、裂隙、沖溝、生物破壞和人為破壞,6種病害形式對遺址病害程度的關聯度依次為:淘蝕>片狀剝蝕>沖溝、生物破壞>裂隙>人為破壞。
2. 通過對29座單體遺址建筑危險度進行加權計算,得出處于中危程度的有12座,處于危險程度的有13座,處于高危程度的有4座。
3.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適用于土遺址病害種類的量化評估,可以確定不同病害因子的權重,建立遺址病害程度量化分級的數學模型,是對不可移動文物病害量化分級的一次嘗試,為今后進行病害成因的量化評估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滿利,王旭東,李最雄.土遺址保護初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
[2]王旭東,張魯,李最雄,等.銀川西夏3號陵的現狀及保護加固研究[J].敦煌研究,2002(4):64-71.
[3]梁濤.高昌故城現狀及病害因素分析[J].敦煌研究, 2009(3):107-110.
[4]郝寧,陳平,趙冬,等.高昌故城病害調查及成因分析[J].寧夏工程技術,2008,7(1):95-97.
[5]趙海英,張國軍,楊濤,等.成紀古城發育主要病害及保護加固研究[J].敦煌研究,2005(5):89-91.
[6]孫滿利,李最雄,王旭東,等.交河故城的主要病害分析[J].敦煌研究,2005(5):92-94.
[7]任建光,黃繼忠,石云龍,等.云岡堡土遺址病害調查及其防治措施建議[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3):87-90.
[8]張衛喜,陳平,趙冬.高昌故城西南大佛寺結構病害分析與加固[J].工業建筑,2007,37(8):86-88.
[9]藺青濤.甘肅瓜州鎖陽城遺址墻體鹽分調查與分布規律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
[10]楊璐,孫滿利,黃建華,等.西安漢神明臺遺址的主要病害分析及保護對策[J].敦煌研究,2007(5):83-86.
[11]楊予川.戚城古代夯土城墻的病害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J].中原文物,2008(1):91-96.
[12]梁濤.新疆地區土遺址病害類型及成因初步分析[J].考古與文物,2009(5):103-106.
[13]李最雄,趙林毅,孫滿利.中國絲綢之路土遺址的病害及PS加固[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28(5):1047-1054
[14]王石斌.北方土遺址的病害成因與環境區劃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
[15]孫滿利,李最雄,王旭東,等.干旱區土遺址病害的分類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7(6):765,772-778.
[16]孫滿利,王旭東,李最雄.西北地區土遺址病害[J].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41-45.
[17]孫滿利.土遺址病害的評估體系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3):27-32.
[18]高東亮.龍門石窟病害調查與評估方法的探索與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3(總第5輯):357-363.
[19]龔玉武.談《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程?瓷器類文物》編制工作[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4(1):68-70.
[20]張春山.北京地區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1995(3):33-40.
[21]李玉輝,張建.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在系統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山東交通科技,2005(4):11-13.
[22]楊宗佶,喬建平,陳曉林,等.泥石流危險度野外快速評價方法探討[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9,20(1):16-20.
篇3
在寒地水稻生產中,水稻病害已成為限制水稻品質、產量提高的重要瓶頸之一。長期使用單一化學藥劑防治水稻病害,使其病原菌生理小種不斷改變,傳統的藥劑對水稻病害的防效在不斷降低,為明確不同藥劑對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為此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 基本情況
試驗設在七星農場37作業站科技示范田,草甸白漿土,基本肥力:有機質36.7g/kg、堿解氮142.32mg/kg、速效磷19.4mg/kg、速效鉀187.2mg/kg、pH值6.05,地勢平坦。4月5日播種,5月14日插秧,其它管理同常規,水稻生育期內,7、8月份出現長時間低溫、寡照和多雨天氣,使水稻生育進程變慢,空癟率上升,千粒重下降。
1.2 供試品種:空育131,主莖11片葉。
1.3 供試藥劑:25%咪鮮胺(沈陽化工研究院試驗廠)
2%加收米(日本北興化學工業株式會社)
3.5%多抗霉素(遼寧科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80%多菌靈(日本川崎化工株式會社)
1.4 試驗設計
采用小區對比法,不設重復,每處理面積150 m2。
1.5 試驗方法
水稻孕穗期、齊穗期各施藥一次,噴霧器用山東衛士牌WS~16型手動噴霧器,選用Teejet 11001型扇形噴嘴,噴霧壓力2個大氣壓,空白對照區噴施等量清水。最后一次施藥10天后進行病害調查。
2、結果與分析
2.1 對安全性的影響
藥后7d目測觀察,各施藥區水稻無藥害癥狀,生長正常,表明在所試藥量下,各藥劑對水稻生長安全。
2.2 病害調查
2.2.1 調查方法
在空白對照區水稻病害病情穩定后調查防效,記錄病害的為害級數。
2.2.2 調查結果
在水稻齊穗期施藥后10天進行水稻病害調查。
多抗霉素、加收米、咪鮮胺合用配方對水稻穗頸瘟的防治效果最高,達到85.02%,比對照藥劑(多抗霉素)高5.02%。對照藥劑(多抗霉素)在各處理中防效最低,為70.04%。
對水稻鞘腐病防治效果最高的是多抗霉素、加收米、咪鮮胺合用配方,防效為70.20%,較對照藥劑(多抗霉素)高12.65%。各處理中,80%多菌靈的防效最低,為57.14%,較對照藥劑(多抗霉素)低0.41%。
3、結論
3.1 安全性 藥后7d目測觀察,各施藥區水稻無藥害癥狀,生長正常,表明在所試藥量下,各藥劑對水稻生長安全。
3.2 藥效分析
3.2.1 防治穗頸瘟 多抗霉素、加收米、咪鮮胺合用配方對水稻穗頸瘟的防治效果最高,達到85.02%,比對照藥劑(多抗霉素)高5.02%。對照藥劑(多抗霉素)在各處理中防效最低,為70.04%。
3.2.2 防治鞘腐病 對水稻鞘腐病防治效果最高的是多抗霉素、加收米、咪鮮胺合用配方,防效為70.20%,較對照藥劑(多抗霉素)高12.65%。各處理中,80%多菌靈的防效最低,為57.14%,較對照藥劑(多抗霉素)低0.41%。
篇4
關鍵詞:蘋果樹病蟲害;腐爛病;致病原因;調查;室內分離鑒定;危害
甘肅省是我國蘋果優勢生產產區,它的栽種面積位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包括天水、隴南、慶陽在內的4城市18個縣域被國家確定為蘋果重點生產區域。在2015年全省蘋果栽培面積達到36.3萬hm2,產量超過500萬t,總產值超過60億元,是甘肅省主要農業生產作物。近年來,隨著省內蘋果種植面積、種苗種植的大量引入,省內蘋果種植卻出現了栽培技術相對落后,管理不善的發展窘境。這導致蘋果樹老齡化問題嚴重,連年引發以潰瘍型、枝枯型為主的腐爛病病害,導致省內蘋果連年減產。為此,將對甘肅省當地進行試驗調查,鑒定蘋果病蟲種類危害程度及分布范圍,為將來做好省內蘋果病蟲害預防防控工作打好理論基礎。
1 蘋果樹腐爛病致病原因
我國自建國以來在全國果區經歷了4次大型腐爛病侵害,它們多由于栽培管理水平低下、齪Φ仍因引起。我國在蘋果樹栽培管理方面一直以粗放型管理為主,它導致了樹體抗病能力的普遍低下,這也是腐爛病能夠肆意流行的主要誘因。從種植技術角度來講,這種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樹種種植土壤有機質的不斷銳減,會出現保水保肥能力弱化、土壤板結且根系生長不良等現象,同時土壤的有機肥及復合營養元素也會不斷減少。如此一來蘋果樹樹體就會出現貯藏營養不良,抗病能力下降等問題。
另外腐爛病發生的原因由輕及重,這和果園內部病原菌的逐漸累積也有關系,因為在蘋果樹方面最先發病的位置一定是某些營養不良的枯枝死芽或剪口干樁。病原菌會在蘋果樹的這些部位形成孢子器,進而生產大量孢子,導致樹體隱芽某些落皮層部位出現病原,這種病原會不斷積累越來越多,最后在條件適宜情況下造成大面積腐爛病的流行[1]。
2 對甘肅省蘋果種植果區的調查研究
2.1 調查方法
本次對甘肅省蘋果種植果區的調查選擇了當地4縣10個地區蘋果種植園,它們分別擁有不同土壤機制,處于不同海拔高度,管理水平也各不相同。調查頻率為每個月調查1次,主要采用五點調查法展開調查工作,每點選擇蘋果樹10株,每棵樹調查不少于100張葉片及果實,主要調查果實的病蟲害發生狀況及危害程度,且所調查果實標本都是不套袋果實,所采用的調查方法則是目測配合室內分離鑒定。
2.2 室內分離鑒定調查法
利用上述調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蘋果標本果實,這些都是擁有嚴重病害癥狀子實體的病害標本,利用《真菌詞典》中的分類系統,對它們基于資料參考鑒定,將那些只有病斑卻沒有形成子實體的病害標本采用分類培養鑒定方法,對它們所產生的孢子實施鑒定,然后對病毒病采用血清學檢測方法來進一步鑒定,它的鑒定工具主要用到了體式顯微鏡。
2.3 調查試驗結果分析
從所采集的病原標本中鑒定出病蟲害多達60種,其中病害有24種,害蟲導致病害有36種。
經過調查研究甘肅省大部分果區蘋果樹的病害多為細菌、真菌和病毒所引起,它們的生理性病害比例調查結果為18:0:4:1,主要發生病害就包括了腐爛病、褐斑病、銹病、輪紋病、銹果病等等。這些病害在甘肅省的14個地區都有發生,且整體體現為中度發病程度。本文所調查區域中天水、隴南地區最為嚴重,平均發病率都高達45%左右。這主要是由于當地對果樹管理相對粗放而造成的。對于某些樹勢更為衰弱的果園,它們的果樹患病率最高可以達到100%。不過對于某些管理水平相對較高且樹勢強壯的地區,其樹種平均發病率則不到10%。
再看蟲害,甘肅省各個蘋果果園蟲害種類繁多,而且危害更大。根據調查發現當期蘋果園害蟲達到5目40科60種,其中主要以鱗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為主,主要病蟲害則包括了二斑葉螨、山楂葉螨、金紋細蛾、梨小食心蟲、桃小食心蟲以及康氏粉蚧等等。在本文所調查的4個縣域,這些病蟲害都有存在,且分布程度不同。其中像山楂葉螨和二斑葉螨是具有較強繁殖能力和抗藥性的,防治難度最大,所以容易導致泛濫和大面積果樹蟲害。有這兩種蟲害所在的果園葉片受害率均超過30%。康氏粉蚧則主要集中在套袋蘋果果園,它的蟲株率高達65%,這可能與蘋果套袋所處的陰濕種植環境有關。相比而言未套袋蘋果則相對不太會被該蟲害所侵犯。梨小食心蟲與桃小食心蟲在本文所調查地區的慶陽發病率較為嚴重,蟲果率都在25%以上,其中未套袋蘋果發生更為嚴重,蟲果率超過30%。
2.4 結論提出
通過此次對甘肅省蘋果產區研究也發現,它的病蟲害種類正在不斷增加,而且病蟲害所導致的蘋果園大面積受病以及病蟲害分布范圍及發生程度之廣之高也是近年來所普遍存在的。從調查結果來看,導致蘋果樹腐爛的病害方面在甘肅省最為嚴重,這說明當地對某些傳統老果園的果樹管理及設備改造勢在必行。而且經過調查也發現,當地多數地區對病蟲害缺乏有針對性有效預測,不能在適期進行有效防治,因此造成較大損失也在所難免。所以也希望當地能夠建立實地預測模型,對農業種植病蟲害做到早期預防,早期治療,以最大限度降低損失。對于某些蘋果園的病蟲害防治可以采取有針對性措施,比如對銹病多發區就可以采取蘋果園改造遷址,將其建設到距離檜柏較遠的位置[2]。
總結
此次對甘肅省蘋果主產區調查工作任務量巨大,且調查范圍較廣,真正實現了系統調查。其調查結果也讓甘肅省明確了在未來針對自身省內蘋果主產區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要在徹底掌握省內蘋果病蟲害發生種類與腐爛病危害程度的前提下,有規劃性的開展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鄭堅武,杜娟,劉箐等.天水蘋果病蟲害種類及發生動態調查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09,18(2):293-298.
篇5
關鍵詞:玉竹;病蟲害;調查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2014第286號)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2.050
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Druce)是百合科黃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該植物形態似竹、光瑩如玉,故名玉竹。主要生于林下、林緣、山地草甸及灌木叢等陰濕處,比較耐陰,也可生于向陽山坡。近年來,由于玉竹的藥食兩用功能,其市場需求和應用前景廣闊。
1 玉竹病害種類
1.1 葉斑病
葉斑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會對玉竹葉片造成影響,使葉片尖端出現橢圓或不規則形狀,邊緣顏色紫紅、中部出現褐色的病斑,最終導致葉片枯萎死亡。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夏秋季節,雨季發病率較高,見圖1。
1.2 灰斑病
灰斑病類似于葉斑病,同樣是病菌性病害。在病害初期玉竹葉片的表面會形成圓形(邊緣紫色中央灰色)的病變斑。在葉脈部分也會形成條狀斑,嚴重的會導致葉片枯死,這種病變多見于夏季,6~7月最多,見圖2。
1.3 根腐病
玉竹發生根腐病主要體現在根莖出現淡褐色圓形病變斑點、逐漸腐爛,嚴重影響玉竹的產出品質和后期的移株種植。主要原因是由鐮刀菌屬的一種病菌引起,會在土壤中越冬并感染根部,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玉竹病害,見圖3。
1.4 銹病
銹病受害葉面上長有圓形或不規則的黃色病斑,葉背面有黃色環狀小粒(銹孢子器),后期小粒破裂散出銹色孢子粉。常于5~7月發生,6~7月濕度較高時發生嚴重,見圖4。
2 玉竹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2.1 葉斑病防治方法
注意保持種植環境衛生,出現病變葉片和枯枝需要集中燒毀,消滅越冬病原;在葉斑病發病初期,可以使用波爾多液進行殺菌,比例1∶1∶120,或者使用退菌特(50%)1000倍溶液,每隔10天噴灑一次,持續2~3次。
2.2 灰斑病防治方法
使用百菌清500倍溶液進行殺菌,每6~7天進行噴灑,持續3次即可。
2.3 根腐病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使用藥物澆灌根部,可使用多菌靈(50%)500倍溶液進行根部殺菌,對于病害嚴重的玉竹,建議清除,并對土壤進行徹底的藥劑消毒。
2.4 銹病防治方法
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燒毀,穴內撒生石灰消毒;大面積成片發生時,用25%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參考文獻
[1]賈秀梅.玉竹常見病害的發生及綜合防治[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1,14(10):51-52.
[2]吳社高,吳明志.玉竹病害種類及藥劑防治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05,25(02):27-28.
[3]張健夫,趙忠偉.玉竹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4,24(04):473-475.
篇6
關鍵詞:草莓(Fragaria ananassa);炭疽病;病害調查;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668.4;S436.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24-5650-04
炭疽病是草莓(Fragaria ananassa)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危害嚴重,已成為中國南方草莓產區育苗的主要障礙[1,2]。草莓炭疽病主要為害草莓的葉片、葉柄與匍匐莖,嚴重時病菌侵入短縮莖,致使整株凋萎枯死;托葉、花及果實也可感染[3]。
目前關于草莓炭疽病的研究認為,引起該病害發生的主要病原菌有3種——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Simmonds)和膠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 Penz.)。氣候條件不同,病原菌種類也有較大差異。據相關文獻記載,在以色列,尖孢炭疽菌是草莓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茵,其次是膠孢炭疽菌[4,5]。而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膠孢炭疽菌主要為害匍匐莖和短縮莖,是草莓炭疽病菌的主要種群;尖孢炭疽菌主要為害果實[6,7]。中國于1991年由葉正文等[8]首次發現草莓炭疽病,近年在全國各地的為害逐漸加劇,尤其是在高溫多濕季節更為嚴重。任小杰等[9]報道膠孢炭疽菌是上海草莓炭疽病的優勢種群,而尖孢炭疽菌僅在從遼寧丹東引進的草莓果實上有所發現,不是主要種群。近年來湖北省草莓主產區在育苗期間,炭疽病發病很頻繁,且越來越難防治[10]。為進一步了解湖北省草莓炭疽菌的病害發生情況,為湖北省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依據,本研究于2012年夏季對湖北省各地草莓育苗期炭疽病發病情況做一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以湖北省草莓主栽品種晶瑤、豐香、法蘭地為調查對象。
1.2 炭疽病病害的調查方法
2012年夏季,以湖北省草莓生產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每個單元隨機選取1~2個村,對草莓育苗期炭疽病病害的發生情況進行調查。
1.2.1 炭疽病發病率的調查 隨機調查3個點,每點占地1 m2,調查草莓植株總數及發病植株數、死亡植株數。發病率計算公式為:發病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死亡率計算公式為:死亡率=死亡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1.2.2 炭疽病病情指數的調查 隨機調查3個點,每點選取4棵植株,每棵植株選取5片葉,調查草莓炭疽病病情指數。草莓炭疽病病害分級標準參照葉正文等[8]、王豐等[11]的方法,略有改進。病情指數的計算公式為: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葉數×最高級代表值)×100。
1.3 炭疽病病害的鑒定
采集草莓炭疽病病害樣本,對于有典型病害癥狀的樣本根據所表現的特征對病害進行初步判斷。采用常規組織分離法,應用PDA培養基,獲得病原菌的純培養。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病原物的特征,對病原進行鑒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晶瑤草莓炭疽病發病率及危害程度
調查發現,在湖北省草莓育苗期,7月上旬至8月下旬炭疽病對草莓植株地上部分的侵染部位幾乎是全方位的,各地草莓葉片、葉柄、匍匐莖、短縮莖上普遍存在炭疽病病斑(圖1a、1b、1c);萎蔫或枯死的草莓植株短縮莖剖開,可見病菌從外向內入侵致使植株維管束褐變(圖1d)。炭疽病在葉片上的侵染癥狀表現為直徑1~6 mm的灰黑色圓斑;在葉柄和匍匐莖上的侵染癥狀表現為黑褐色、稍凹陷的紡錘形病斑,長約2~8 mm,病斑以上部位后期表現為干枯死亡。其中匍匐莖、葉柄最易感病,葉片、短縮莖次之。不同品種,不同地區之間炭疽病發病的普遍程度和整體嚴重程度不同。從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各地晶瑤草莓育苗期植株的發病率介于14.0%~69.1%,平均為41.7%;晶瑤植株死亡率介于0.0%~23.1%,平均為9.8%;晶瑤植株病情指數介于7.7~38.0,平均為21.5。總體而言,咸寧市咸安區、荊州市沙市區鑼場鎮、武漢市洪山區、鄂州市鄂城區等地發病較重,發病率達到了55.0%以上,死亡率達到了9.0%以上,病情指數達到了28.0以上;宜昌市夷陵區、宜都市、廣水市、利川市等地晶瑤植株發病相對較輕,發病率在25.0%以下,死亡率在2.0%以下,病情指數在10.0以下。
2.2 豐香草莓炭疽病發病率及危害程度
2.3 法蘭地草莓炭疽病發病率及危害程度
2.4 草莓炭疽病病原鑒定
3 討論
3.1 炭疽病對湖北省草莓育苗期危害較大
草莓為營養繁殖,病菌可以菌絲體或侵染絲生活或潛伏在病組織中,通過小苗的移栽從育苗地傳播到大棚,或通過采果后用于繁苗的植株傳播到育苗地。在育苗地,發病組織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則通過雨水的飛濺,從傷口或直接從表皮侵入,輾轉為害。發病適溫28~32 ℃,6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草莓越夏繁苗的高溫階段在苗圃多發且危害嚴重。育苗期的高溫干燥不利于匍匐莖的伸展和根系入土生長,植株抗病性下降;同時暴雨傳播大量的病菌,常會帶來病害的爆發。育苗期高溫干燥和多暴雨,炭疽病發生重,嚴重田塊甚至可導致絕收。
3.2 育苗期炭疽病的危害程度與草莓品種、地理氣候、栽培措施密切相關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晶瑤較感炭疽病,法蘭地較抗炭疽病,因此炭疽病對法蘭地育苗期危害較小。就同一品種而言,氣溫相對冷涼的山區、丘陵地帶,炭疽病發病率較低如宜昌市夷陵區、廣水市、利川市等,平均氣溫較高的地方發病較重,如武漢市洪山區、鄂州市鄂城區等地。炭疽病的危害程度也與栽培措施密切相關,在氣候相近的條件下,宜都市對育苗地進行了土壤消毒或采用新地育苗,晶瑤草莓繁苗效果較好;而荊州市沙市區鑼場鎮因多年連作,晶瑤草莓繁苗效果較差。
參考文獻:
[1] DAI F M, REN X J, LU J P. First report of anthracnose fruit rot of strawberry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in China[J]. Plant Dis,2006,90(11):1460.
[2] 張海英,張明會,劉志恒,等.草莓炭疽病病原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7,38(3):317-321.
[3] TANAKA M A S, PASSOS F A. Pathogen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and C. fragariae associated with strawberry anthracnose[J]. Fitopatologia Brasileira,2002,27(5):484-488.
[4] DENOYES-ROTHAN B, GU?魪RIN G, D?魪LYE C,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pathogenic variability among isolates of Colletotrichum species from strawberry[J]. Phytopathol,2003, 93(2):219-228.
[5] FREEMAN S, HOROWITZ S, SHARON A. Pathogenic and nonpathogenic lifestyles in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from strawberry and other plants[J]. Phytopathol,2001,91(10):986-992.
[6] URE?譙A-PADILLA A R, MACKENZIE S J, BOWEN B W,et al. Etiology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of Colletotrichum spp. causing crown and fruit rot of strawberry[J]. Phytopathol,2002,92(11):1245-1252.
[7] XIAO C L, MACKENZIE S J, LEGARD D E. Genetic and pathogenic analyses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from strawberry and noncultivated hosts[J]. Phytopathol,2004,94(5):446-453.
[8] 葉正文,鄭宏清,童堯明,等.上海地區草莓炭疽病病原種類及品種抗性研究初報[J]. 上海農業學報,1997,13(1):75-80.
[9] 任小杰,梁 艷,陸金萍,等.上海地區草莓炭疽病病原鑒定[J]. 植物病理學報,2008,38(3):325-328.
篇7
[關鍵詞]單道岔 渡線 整治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0-0162-01
兩條平行線路間的單道岔渡線,是兩組同向單開道岔岔后側向的直線連接。按設計圖紙鋪設的道岔渡線,線路中心的幾何圖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在站場的單道岔渡線中有:兩條上下行正線之間的渡線;正線與到發線之間的渡線;兩條到發線之間的渡線;到發線與專用線之間的渡線等。
單開道岔是站場的主要組成部分。單道岔渡線也是多數站場鋪設的常用設備。由于單開道岔在使用中逐漸形成的病害,維修未及時整修,病害延伸發展,導致岔后側向軌向的改變,兩條平行線路間的單道岔渡線軌向不直順,這種病害普遍存在。此類病害在大站場設備中比較突出。目視渡線軌向不良,一種是折線形,另一種是“S”形。按《鐵路線路修理規則》規定,嚴重軌向不良的矢度,超過允許偏差管理值,對行車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軌檢車動態檢測易出現Ⅱ級水平加速度不良缺點分,甚至出現Ⅲ級水平加速度不良缺點分。
一、渡線軌向不直順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由于道岔通過總重和列車運行方向的不同,道岔出現縱向整組爬行,特別是兩組道岔成相反方向的爬行,導致軌向良好的渡線,初期軌縫拉大或擠瞎,兩組道岔原有坐標位置發生變化。為了保證行車安全,基層班組采取更換加長鋼軌,防止螺栓拉斷,或更換縮短鋼軌,防止絕緣接頭頂死,造成連電打“救急針”的做法,形成新的病害。這樣的“應急”處理方法,導致軌向不良越來越嚴重。
2.單開道岔軌向不良,是從轉轍部開始的。側向通過列車,轉轍部橫移是設備變化的正常規律,如不定期撥正橫移位置的軌向,長期不整修,就會向岔后方向延伸發展,以至于整組道岔橫移,道岔原有坐標位置發生了改變。《鐵路線路修理規則》沒有明文規定道岔整組橫移的檢查驗收標準,所以維修也沒有列入作業項目。轉轍部橫移軌向不良,用10m弦檢測,接近超限值,如果沒有撥正,不良軌向向岔后方向延伸發展,整組道岔橫移與道岔尾相連接的側向線路軌向也隨之發生改變。
3.道岔大修是根治道岔及道岔前后線路病害的最好時機。大修之前沒有對病害進行全面的調查,特別是單道岔渡線軌向不良,對于維修來說,會形成不可逆的病害。正因為對道岔病害形成的原理理解不深,道岔橫向和縱向坐標位置的改變,通過道岔大修復位可以得到根治病害的重要性認識不高,所以原位大修,特別是道岔全長有變化的新道岔,沒有復位道岔大修之后的渡線,跟原來的不直順軌向相比較,更加嚴重。
4.少數渡線鋪設時就存在軌向不良病害。道岔鋪設時沒有按標準岔后開程組裝,后開程大于或小于標準值,渡線全長范圍內,工作邊或非工作邊檢測有失度,這種先天病害在站場中也不少見,特別是木枕道岔。
二、渡線軌向不良檢測方法:
1.目視岔后側向軌向,是否與轍叉側向工作邊的延長邊為一條重合線,切入或斥離轍叉側向工作邊延長邊的都不是一條直線渡線。兩岔尾間鋼軌工作邊或非工作邊檢測有無矢度,有失度的肯定不是一條直順渡線。
2.分別檢測兩組道岔后開程,檢測終點至接近另一組導曲線終點處。岔后開程是連接轍叉兩根鋼軌直線內,兩對應點工作邊之間的距離。根據檢測數據與標準值相比較,可確定長枕改道的工作量和作業范圍。用這種方法可達到兩組道岔各自側向軌向直順的目的,但不能實現兩組道岔之間渡線直順,使之成為一條直線。因此,要滿足渡線成為一條直線,必須通過測量,確定標準線間距才可實現。
三、整治方法:
整治單道岔軌向渡線不直順病害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縱向整組道岔位移,在不改變線間距的基礎上,改變渡線長度,以滿足渡線的設計標準長度。這種方法必須是利用道岔大修機會才可實現。另一種是整組道岔橫向位移,在不改變現有渡線長度的基礎上,改變現有線間距,以滿足渡線線路中線的正確位置。這種方法實用可行,整治效果也較好。具體操作要領如下:
1.確定主線和次線。以主線為基準線,通過檢測,確定橫向撥動次線道岔及前后的撥動量,達到渡線直順的目的。在各種類型的渡線中,兩線均為正線的,以大長直好的一行為主線;一條線為正線,另一條為到發線的,以正線為主線;兩線均為到發線的,以大長直好的為主線;一條為到發線,另一條為專用線的,以到發線為主線。確定主線之后,仍需對主線道岔及前后各100m線路進行大長直的檢查,不直順的位置撥道整治。
2.以檢測的主線道岔后開程為依據,確定次線道岔及道岔前后線路的橫向位移量。
如圖1主線道岔最后一點后開程測點,應在接近次線道岔導曲線終點處。檢測實際后開程,在渡線軌底做出標記,再與推算出的標準后開程比較,計算差值,在渡線軌面上做出標準后開程工作邊的標準測點B的標記。主線道岔后直向最后一點后開程測點,向岔前方向量取最后一點后開程÷2倍岔號之商的長度,該點即為通過BO檢測線間距在主線上的垂足。以垂足工作邊為起點,通過B點向次線道岔外直工作邊量取實際線間距,實際線間距與主線道岔最后一點實際后開程與標準后開程之差,即為標準線間距。
3.確定標準線間距后,左右各每隔5根軌枕量取實際線間距,兩者之差即為達到渡線軌向直順的撥道量。撥道的長度可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確定。
4.在提前調查的兩組道岔后開程和標準線間距撥道量的基礎上,分兩個作業組,改道和撥道。應注意的是兩組道岔后開程必須達到設計標準。用三角函數解析如下:
在三角形BAO中
∠BAO=(1800-∠α)÷2
AB-最后一點標準岔后開程長度
∠α-轍叉角
BO=AB?sin∠BAO
AO=AB÷2倍岔號
AO=AB?cos∠BAO=AB÷2倍岔號
簡易計算AO值方法:
如圖11,在BAO中,作AO延長邊上OC=AO,則BC=AB=標準后開程長度。
在BAC中,∠ABC=∠α=轍叉角
AB÷道岔號=AC AO=AC÷2=(AB÷道岔號)÷2=AB÷2倍岔號=標準后開程÷2倍岔號。
結束語:兩平行線間單道岔渡線病害,在調查撥道量的同時,還要考慮撥后電務設備是否侵限,電氣化區段一次撥道量是否違反規定, 全面調查之后,再安全施工。以上方法,也適用于利用檢測大后開程的方法,整治任何類型交叉渡線道岔橫向位置不正確病害,以及菱形前后軌向銜接不直順病害的整治。
參考文獻
[1] 《普速鐵路工務安全規則》鐵總運[2014]272號.
篇8
【關鍵詞】洋蔥;根腐病;發生;調查
Film-mulching on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pathogenesis of Fusarium root rot
Yang Renyi1 Feng tao1 He Jun hong1 Kang Chenghui2 Si haizhong3 Li Feng4
1.Academy in Jiuquan city, Gansu province Jiuquan 735000
2.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3.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entres in Yumen city, Yumen 735200
4.xincheng Township agricultural station in Jiayuguan city, Jiayuguan 735100
【Abstract】returning Fusarium oxysporum Fusarium root rot of onion industry is now Gansu Jiuquan and Jiayuguan onion-producing areas of outbreak of disease, incidence of General 0.75%~4.9%, Tin 35.4%~51.9%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disease.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show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long course, no obvious resolution phase; region wide distribution, covering Jiuquan and Jiayuguan all onion-producing areas, severity and 5~8 cm topsoil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areas of the film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Keywords】onion root-rot occur survey
洋蔥鐮刀菌根腐病是自2008年以來甘肅省酒泉、嘉峪關洋蔥產區由原壓砂露地播種轉變為溫室育苗、大田黑色地膜覆蓋移栽生產方式而突發的重大病害,目前發病面積覆蓋全部0.8萬hm2洋蔥生產,已經上升為本區域洋蔥生產上最危險的病害。主要癥狀:進入5月初洋蔥葉片開始發黃,逐步表現外緣葉片枯萎、洋蔥鱗莖腐朽壞死;進入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害發生程度加劇,表現連片發黃枯死,用手輕拔即起,根盤腐朽、須根脫落;濕度大的有蠅蛆腐生。2011年經過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對典型病株標本的病原分離培養,鑒定為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洋蔥鐮刀菌根腐病是近年來本地區新發病害,該病與此前國內報道的洋蔥干腐病[1]病原﹝Fusarium spp﹞相似,但癥狀不同,洋蔥露地播種期間當地沒有發現發生。為了掌握該病病害的發生與環境因素間的關系、為害程度,以便制定相應的防治方法,筆者于2012年在酒泉、嘉峪關洋蔥產區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調查地點與方法
1.1 調查地點
調查地點分別設在酒泉、嘉峪關洋蔥產區的以下4個生態環境區:
(1)酒泉市肅州區果園鄉、銀達鎮,嘉峪關市新城鄉,普通井水灌區;
(2)肅州區泉湖鄉、鏵尖鄉、三墩鎮,鹽堿地泉水灌區;
(3)肅州區下河清鄉,金塔縣金塔鎮、玉門市花海鎮,溫暖洪水灌區;
(4)肅州區金佛寺鎮、西洞鎮,玉門市玉門鎮,沿祁連山冷涼洪水灌區。
1.2 調查方法
于2012年5月初,分別在上述四區每個點各設置固定地1塊、面積不小于0.2 h㎡,中間加設地埂,一多半覆蓋地膜,一小半露地對比。為確保調查結果的可比性,統一設置各固定點調查地塊洋蔥品種為當地主栽黃皮品種牧童,移栽時間為4月18~20日,全生育期澆水8次,底肥農家肥3m3配16%顆粒磷肥106kg/667㎡、33%硫酸鉀11kg/667㎡,結合二、三水追施46%尿素60kg/667㎡。
5月4~6日在各固定點調查地塊覆蓋地膜和露地對比田分別按對角線法固定5個樣方,樣方面積1.5m×1.5m=2.25㎡,全苗99株,6、7、8月分別跟蹤調查發病時期、發病率、統計區域內相同發病程度的面積、總面積,記載土壤溫度,后期測定產量,測算病害對洋蔥產量、效益的影響。
發病率(%)=(發病株數/樣方總株數)×100%
各級別發病面積(%)=(各級別發病田總面積/區域內地膜洋蔥全部面積)×100%
各級別病區洋蔥產量(kg/667㎡)=(樣方無病洋蔥實際產量/2.25㎡)×667㎡
各級別病害對洋蔥效益損失(元/667㎡)=(樣方洋蔥發病個數×(樣方無病洋蔥重量kg/樣方無病洋蔥個數)/2.25㎡)×667㎡×0.37元/kg(按2012年最低市場收購價計算)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病害發生程度與分布區域
表1是截至2012年8月10日最終收獲期,酒嘉地區地膜洋蔥根腐病發生分布與為害程度的統計匯總表。從表1可以看出,該病在酒嘉洋蔥產區4個生態區的輕微(普遍)發病率為0.75%~4.9%,相應發病面積占全區地膜洋蔥總面積的69.28%;中輕度病田發病率為6.80%~9.50%,四大調查生態環境區均有分布,重點在肅州區果園鄉、銀達鎮,嘉峪關市新城鄉普通井水灌區(Ⅰ區)和肅州區金佛寺鎮、西洞鎮,玉門市玉門鎮祁連山冷涼洪水灌區(Ⅳ區),發病區面積占總面積18.25%;中重度病田發病率為13.49%~24.08%,占總面積10.68%,重點在肅州區泉湖鄉、鏵尖鄉,三墩鎮鹽堿地泉水灌區(Ⅱ區)、肅州區下河清鄉,金塔縣金塔鎮、玉門市花海鎮溫暖洪水灌區(Ⅲ區);重度病田發病率為35.4%~51.9%,占總面積的1.5%,重點分布在肅州區泉湖鄉、鏵尖鄉,三墩鎮鹽堿地泉水灌區(Ⅱ區);特重病田發病率為78%,占總面積的0.02%,重點分布在肅州區下河清鄉,金塔縣金塔鎮,玉門市花海鎮溫暖洪水灌區(Ⅲ區)。
2.2 病害的發生時期
病害的初發時期、發生進度和洋蔥的生長發育期緊密相關,與生態區域無關。初發期均在5月上旬至6月初;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期間發病程度緩解,田間不再增加新病株; 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此后直到成熟收獲持續發生,沒有消退跡象。
2.3 不同生態環境區病害發生狀況
2.3.1 不同生育階段各病區病害發生程度
表2是不同發病期根腐病在地膜和露地田間發病率匯總表。結果顯示:
前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地膜洋蔥根腐病在肅州區下河清鄉,金塔縣金塔鎮、玉門市花海鎮溫暖洪水灌區(Ⅲ區)發病快且重,發病率為0.61%;其次是肅州區金佛寺鎮、西洞鎮、玉門市玉門鎮沿祁連山冷涼洪水灌區(Ⅳ區),發病率為0.47%;肅州區泉湖鄉、鏵尖鄉,三墩鎮鹽堿地泉水灌區(Ⅱ區)和肅州區果園鄉、銀達鎮,嘉峪關市新城鄉普通井水灌區(Ⅰ區)發病相對較緩,發病率分別為0.40%、0.34%。
中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前期發病程度相比,該階段4個病區病害發病率的增長均在0.1%以下,表現階段性整體抗病。
后期(7月中旬~8月下旬)發病重的區域是肅州區下河清鄉,金塔縣金塔鎮、玉門市花海鎮溫暖洪水灌區(Ⅲ區),發病率為6.06%,比前期增加5.45%;其次是肅州區泉湖鄉、鏵尖鄉,三墩鎮鹽堿地泉水灌區(Ⅱ區),發病率為4.71%,比前期增加4.31%;發病較緩的區域是肅州區金佛寺鎮、西洞鎮、玉門市玉門鎮沿祁連山冷涼洪水灌區(Ⅳ區),發病率為3.43%,比前期增加2.96%,肅州區果園鄉、銀達鎮,嘉峪關市新城普通井水灌區(Ⅰ區)發病率為3.37%,比前期增加3.03%。
露地洋蔥根腐病前期和中期4個區域發病率皆為0.00%。到后期僅在肅州區下河清鄉,金塔縣金塔鎮、玉門市花海鎮溫暖洪水灌區(Ⅲ區)、肅州區泉湖鄉、鏵尖鄉,三墩鎮鹽堿地泉水灌區(Ⅱ區)有極輕微發生,發病率分別為0.13%、0.07%。
2.3.2 各區各階段病害發生與耕作層土壤溫度
表3是不同發病時期5~8 ㎝耕作層土壤平均溫度統計表。對比表2,
前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后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各區域地膜洋蔥根腐病的發病率由高到低的次序和膜下5至8 ㎝耕作層﹥28℃土壤溫度的高低次序完全一致。比如從表3中可看出,前期 ≥28.26℃土壤溫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Ⅲ﹥Ⅳ﹥Ⅱ﹥Ⅰ,表2顯示根腐病的發病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也是Ⅲ﹥Ⅳ﹥Ⅱ﹥Ⅰ;后期表3中≥29.76℃土壤溫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Ⅲ﹥Ⅱ﹥Ⅳ﹥Ⅰ,表2根腐病的發病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也是Ⅲ﹥Ⅱ﹥Ⅳ﹥Ⅰ。中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各大區膜下5至8 ㎝耕作層土壤溫度≤27.33℃,各大區根腐病的發病率增加量均在0.1%以下。
對比表2,露地洋蔥根腐病在前期、中期各大區不發生,后期僅Ⅲ、Ⅱ有輕微發生;表3顯示3個階段中4個區域露地洋蔥根腐病調查地塊30天5~8 ㎝耕作層土壤平均溫度均遠低于28℃。
2.4 根腐病的發生對洋蔥產量與效益的影響
表4是2012年酒嘉地區洋蔥根腐病不同發病率、發病面積比重和產量效益損失調查統計表。對比表1可以看出,在輕微發病區間的發病面積約5543hm2,占酒嘉地區洋蔥面積比重最大達69.28%;所造成實際產值損失合計達到536.28萬元,占該病害對當地洋蔥造成損失總和的30.95%,居第二位。中輕度發病面積1481hm2,占面積比重18.52%;造成損失432.79萬元,占24.98%,居第三位。中重度發病面積854.7hm2,占面積比重10.68%;造成損失576.34萬元,占33.27%,居第一位;重度發病面積120hm2,占洋蔥面積比重1.50%,造成損失182.18萬元,占10.51%,居第四位;特重發病面積2hm2,占洋蔥面積比重0.02%,造成損失4.98萬元,占0.29%,居第五位。
說明:2012年酒泉嘉峪關洋蔥生產成本及根腐病病害造成損失情況
1 2012年酒泉、嘉峪關產區地膜洋蔥面積: 12 萬667㎡
2 2012年秋季酒、嘉地區洋蔥市場最低收購價: 370 元/t
3 2012年酒、嘉地區農戶地膜洋蔥各項生產成本: 1559.15 元/667㎡
4 2012年鐮刀菌根腐病病害對酒、嘉洋蔥造成產量損失: 4.70 萬t
5 2012年病害對酒、嘉洋蔥造成經濟損失: 1.74 萬元
6 2012年因病酒、嘉洋蔥實際產值: 76.65 萬t
7 2012年因病酒、嘉洋蔥實際收入: 28.36 萬元
3 小結與討論
3.1 病害發生的關鍵環境因素
地膜覆蓋使土壤耕作層溫度提高到28℃以上,是造成洋蔥鐮刀菌根腐病發生的主要環境因素。當前期、后期5~8 ㎝耕作層土壤平均溫度﹥28℃時,病害發生更明顯:溫度高,根腐病發病率相應高;中期各區膜下耕作層溫度﹤28℃,則發病率提高不明顯。同時,各區露地洋蔥前、中期不發病,后期僅Ⅲ區、Ⅱ區有輕微發生,相對應3個階段4個區域耕作層土壤平均溫度均遠﹤28℃。
根腐病在酒嘉4個生態區普遍發生,特重、重度病田重點分布在Ⅲ區、Ⅱ區。從表3可以看出,這兩大病區在前、后發病期的土壤耕作層溫度均在30℃以上,發病率越高,對應的土壤溫度也越高。Ⅲ區即地處金塔-花海盆地的肅州區下河清鄉、金塔縣金塔鎮、玉門市花海鎮溫暖洪水灌區,洋蔥生長季節土壤溫度明顯高于其他區域;Ⅱ區即肅州區泉湖鄉、鏵尖鄉、三墩鎮鹽堿地泉水灌區,該區域鹽堿化土壤溫度在生長季節陽光充裕時容易快速升高,是導致兩區域病害發生嚴重的重要原因。
Ⅰ區、Ⅳ區分別是肅州區果園鄉、銀達鎮、嘉峪關市新城鄉普通井水灌區和肅州區金佛寺鎮、西洞鎮、玉門市玉門鎮祁連山冷涼洪水灌區,生長季節土壤溫度與Ⅲ區、Ⅱ區相比變化比較平緩,發病率相對較低。
3.2 洋蔥生產環境的改變與洋蔥的效益
地膜覆蓋育苗移栽生產模式的普及對提高洋蔥生產效益非常明顯。根據本項目的調查,在酒嘉洋蔥產區的4個生態調查區沒有發病地塊地膜洋蔥平均產量6778.9kg/667㎡,比露地對照洋蔥平均產量5001.1kg/667㎡,增產35.55%,同時生產的洋蔥品質優良、商品性好,深得國內外客戶好評,為當地農民增收提供了好的途徑。但該項技術徹底改變了洋蔥生產的田間環境,導致鐮刀菌根腐病發生,短短4?5年時間使洋蔥產量由地膜生產初期的平均7噸/667㎡下降到目前的平均5.47t/667㎡,下降24.99%,面積由高峰期2008年的1.06萬hm2下降到目前的0.86萬hm2,下降32.50%。由于該病害的爆發基本上抵消掉了由于該生產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該生產技術的推廣同時改變了洋蔥生長的土壤、水肥等生產環境,對病害的發生也有重大影響,調查結果有待再續報告。
篇9
關鍵詞:麗水;園林植物;病害;調查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6-0061-07
1 引言
隨著麗水市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城區綠地的面積也成倍增長。綠化規模的日益擴大,綠化植物新品種引進數量也不斷增加,綠化植物產品流通也日益頻繁,為麗水市城區綠地帶來了大量新的病害,也給本地病原菌提供了新的寄主,從而使麗水市城區綠地植物病害變得復雜多樣,病害發生也呈加重態勢。而麗水市城市園林病害防治工作卻相對薄弱,至今尚未開展過較系統的城區綠地植物病害調查和研究,城區綠地病害的種類分布和發生規律也了解不多,存在植保工作較明顯滯后于城市綠化的發展,已影響到市容市貌以及綠化工作的成效。鑒于目前麗水市城區綠化發展的需要,筆者于2010年10月到2011年11月對麗水市城區主要綠地園林病害進行了普查和鑒定。
2 調查方法
(1)全面普查。分別于2010年10月18~29日、2011年5月9~15日、2011年7月2~10日和2011年9月4~10日對城區主要道路、公園、綠地面積大的單位開展了全面普查,調查園林病害種類、分布及其危害情況。危害程度分輕微、中等、嚴重3級記載,分別用“+”、“++”、“+++”符號表示。
(2)隨機調查結合監測。平時結合園林養護工作,隨機性地了解植物病害種類、發生地、危害情況,并及時做記錄;根據歷年病害發生情況,對主要病害進行定點監測。
3 調查結果
經過對麗水城區主要綠地植物病害調查發現,在117種城區綠地綠化植物上,有園林植物病害151種,其中真菌病害143種、細菌病害2種、植原體病害1種、病毒病2種、生理性病害3種,危害較重或嚴重的病害46種。具體見下列麗水市城區主要綠地植物病害調查名錄。
矮牽牛灰霉病(Btrytis cinerea pers.)寄主:矮牽牛,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麗陽路、花園路、江濱公園。
矮牽牛葉枯病(Alternria sp.)寄主:矮牽牛,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麗青路、花園路。
八角金盤瘡癡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寄主:八角金盤,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綠谷大道、麗職院、人民路、中東路、江濱公園、處州公園。
八仙花炭疽病(Colletotrichurn hydrangeae Saw)寄主:八仙花,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花園中學、麗青路。
八仙花葉斑病(Phyllosticta hydrangeae Ell. et Fv.)寄主:八仙花,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 分布:人民路、處州公園。
草坪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寄主:馬尼拉草,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江濱公園、汽車西站、麗職院、麗陽公園、石牛路、火車站、人民路、綠谷大道、納愛斯、囿山路。
草坪銹病(Puccinia coronata Corda)寄主:馬尼拉草,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麗職院、麗陽公園、石牛路、火車站、人民路、綠谷大道、納愛斯、囿山路。
草坪葉枯病(Fusarium spp.)寄主:馬尼拉草,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江濱公園。
茶花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sporoides Penz.)寄主:茶梅、茶花,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處州公園、江濱公園、麗水學院、麗陽公園、麗職院、萬象山公園、民俗樂園。
茶花葉斑病(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寄主:茶花、茶梅,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麗職院、麗陽公園、石牛路、火車站、人民路、綠谷大道、納愛斯、囿山路、江濱公園、汽車西站大洋路、老人公園、鄉戀園。
茶梅餅病(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寄主:茶梅,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麗職院。
茶梅灰斑病(Pestalotiopsis guepini (Desm.) Stey.)寄主:茶梅。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處州公園。
雛菊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寄主:雛菊,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解放街。
垂柳銹病(Melampsora coleosporioides Diet.)寄主:垂柳,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綠谷大道、江濱公園、麗水學院、麗職院、老人公園。
杜鵑褐斑病(Cercospora rhododendri Guba)寄主:杜鵑,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江濱公園、萬象山公園、麗水學院、麗職院、處州公園、梅山公園。
杜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lde penz)寄主:杜鵑,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麗水學院、江濱公園、囿山路。
杜鵑葉斑病(Cercospora Hnocdodendri Fer)寄主:杜鵑,為害部位:葉,危害程度:+,分布:城北路、綠谷大道、囿山路、麗陽公園、人民路、大猷路、江濱公園。
篇10
煙田病害種類調查結果發現,貴陽地區煙草主要病害有煙草立枯病、煙草根腐病、煙草普通花葉病、氣候斑病、馬鈴薯病毒病、赤星病、黒脛病、白粉病等13種。育苗期主要發生立枯病和根黑腐病,立枯病為育苗期的重要病害,根黑腐病為育苗后期的重要病害。
大田期煙草普通花葉病、馬鈴薯Y病毒病和白粉病危害嚴重,最大危害株率均高達100%。其中,返苗期煙田有零星病毒病病株,團棵期病毒病危害擴大,至旺長期多數煙苗發生不同程度感病;白粉病發生于旺長期,并在煙田快速傳播而造成大面積發生危害。赤星病于煙株旺長期發現,表現為底部煙葉零星感病,伴隨煙草的生長,感病株數漸增,危害程度緩和。
此外,在部分調查區,如開陽縣楠木渡鎮新風植煙區,黑脛病和青枯病常發地同時種植藍江3號和其他煙草品種,旺長期前煙苗生長均表現正常,至旺長期藍江3號烤煙的發生感病時間較晚,且煙株感病株率和受害程度明顯低于其他品種烤煙,藍江3號烤煙則表現出極易感病毒病。煙田雜草種類調查結果表明,煙田主要雜草有馬唐、藜、小藜、酸模葉蓼、尼泊爾蓼、野蕎麥、豨薟、鬼針草、鐵莧、繁縷、牛繁縷、打碗花、大籽蒿、小薊等13科33種,煙田雜草可以直接或間接危害煙草,其中,部分雜草攜帶的病毒可成為煙草病害發生的源頭。此外,在共同的生境種,與煙草爭奪生境和營養物質,對煙草的生長亦有重要影響,如牽牛類雜草能夠繞著煙草主莖生長。因此,對煙田雜草應適期耕除,以削弱雜草的種群優勢,降低其對煙草生長的負面作用。
2012年貴陽市煙草害蟲發生較輕,而病害發生較重,雜草發生種類較多,部分植煙區煙田雜草危害嚴重。貴陽地區發生較大、危害較嚴重的煙草有害生物主要有煙蚜、小地老虎、斜紋夜蛾、煙草花葉病毒病、馬鈴薯病毒病(馬鈴薯Y病毒病、煙草脈斑病毒病等)、赤星病、白粉病、黑脛病、青枯病、氣候斑病、馬唐、辣子草、鬼針草、大籽蒿、反枝莧、尼泊爾蓼、打破碗花等。需要加強對該類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注重育苗期、返苗期和團棵期對相關病蟲害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