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的方式范文
時間:2024-01-23 17:5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劃生育的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計劃生育宣教是計劃生育實踐的重要環節之一,是治理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報道,對產婦進行計劃生育宣教,能夠提高她們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對計劃生育的認識,從而更好地自我預防和配合治療,達到計劃生育、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對計劃生育進行宣教能夠幫助產婦正確認識分娩、進行自我預防、自我管理飲食、自我調節情緒,提高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記錄生育日記,堅持治療。近年來,我國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新時期,我們應當在此基礎上探討適應新形勢的宣教方式,從而提高農村計劃生育實行力度。
1提高法制意識
我國明確頒布實施了計劃生育法律條例《計劃生育技術眼務管理條例》,該條例確立了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法律地位,明確規定了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任務、職責和服務范圍,為計劃生育工作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計劃生育工作與政策有著相當大的關系,病殘兒醫學鑒定、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鑒定、不孕不育癥治療等都與法律法規息息相關,執行這些工作時必須協調好與藥品、衛生等監督部門的關系,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在進行計劃生育宣教工作時,應當在遵循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
2努力實現規范化
各級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應當認識到計劃生育工作規范化這一問題。各級領導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員要認真學習《計劃生育技術眼務管理條例》及其配套文件,了解與計劃生育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化計劃生育工作管理和服務行為。要想取得較好的計劃生育效果,必須實現計劃生育的法制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當前,我國計劃生育工作還存在制度不完善、服務環節和管理體制不夠完善、整體工作水平不能滿足新時期要求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各級農村計生委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條例,完善計劃生育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確保每一個環節的規范化,同時建立完善的計劃生育工作評價體系,對計劃生育工作進行合理的評價。
3加強全方位宣教工作
新時期,傳統的住院診療和門診宣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宣教的方式應該向多元化發展,可以采取多種宣教方式綜合進行宣教,如發放書面宣傳資料、個別指導、門診宣教、定期復診等方式進行系統的計劃生育宣教,同時,計劃生育產婦和其家屬也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經驗與問題,充分發揮某些取得成效的產婦的影響作用。計劃生育工作人員應當反復向產婦及其家屬介紹計劃生育并發癥的本質和特征,比如臨床表現、發病機理、治療用藥方法以及常見誘因等,鼓勵產婦及其家屬記錄計劃生育日記,定期復診,向醫護人員提供計劃生育日記,讓醫生可以根據這些資料采取更適合產婦的護理方案,提高產婦的計劃生育質量。
4提倡人文關懷服務
人文關懷是計劃生育工作中一種層次比較高的服務,計劃生育工作越人性化,越具有人文關懷精神,就更可能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配合自覺配合相關部門的計劃生育工作。計劃生育服務部門應當盡力為廣大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在為服務對象做檢查時,耐心地建議適合特定對象的方式,將用藥和各種處理的知識告訴服務對象,讓他們在充分了解各種方式利弊的前提下,選擇最適合他們、最容易接受的服務。在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中,很多的醫院已經認識到了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人性化的計劃生育服務,比如,有的醫院設立了談話制度,在服務對象入院時進行談話,入院24小時后進行談話、手術后再進行談話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產婦及其家屬充分了解產婦的病情及治療情況,消除他們的疑慮,拉近醫患關系。有的醫院在輸液室提供免費衛生紙、一次性水杯、飲用水。這些看似微不足道,
但從細微之處折射出醫院"以人為本"的服務,在細心周到的服務中使產婦體驗關愛。
5建立科學的監督機制
計劃生育服務工作要始終重視對技術服務監管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健全評估監督機制,強化質量和安全意識。建議各級管理部門分別成立由分管業務的領導、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組成的質量管理領導小組,負責服務質量的評估、考核等管理工作。質量管理小組依據質量標準,定期對科研機構、技術服務機構開展的各項工作進行質量檢查,并將檢查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同時,重點加強對縣站管理和質量監控,強化縣站對鄉所的技術指導功能。每年組織對縣級服務站進行服務質量監測抽查,納入人口目標責任制考核。同時還要加強崗位培訓,引導干部更快、更多地掌握計劃生育現代科普知識,真正擔負起宣傳黨的計劃生育方針、政策、優生優育、生殖健康等知識的任務,挑起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的重擔,密切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生活,提高群眾生殖健康的保健意識,把計劃生育綜合改革深入化。
6結論
總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是貫徹落實基本國策、確保人口安全的基本保證,在為控制我國人口數量,完成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新時期下,我國計劃生育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和發展機遇,也給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帶來了深刻變革,同時也需要對農村計劃生育宣教工作進行探索實踐創新。
參考文獻
[1] 姚燕萍. 淺論如何做好新形勢下城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J]. 中國實用醫藥. 2011(14)
篇2
關鍵詞:生產計劃計劃采購結合實施方案供應鏈
一、當前企業生產計劃和計劃采購中存在的問題
生產計劃和計劃采購雖然在企業內部屬于不用的部門工作,但是總的來說都是為了企業的整體盈利而奮斗的。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需要對兩項工作進行協調管理,單獨的重視其中的一項工作,沒有考慮到兩者之間的聯系的工作方式是錯誤的。在我國目前的企業生產計劃和采購中,還存在有一些問題
1、需求預測的浮動性
計劃部門通常是根據需求預測來指定一定時間段內的生產計劃以及采購計劃,在以后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如果需求的預測量過多,會導致企業生產的產品庫存積壓,從而導致客戶服務方面的質量下降。在通常情況下,企業都會根據往年的歷史銷售記錄來預測來年的市場需求,從而確定生產計劃和采購計劃,然而我國相當部分的企業缺乏對市場的掌控,信息化程度低,數據信息存儲不夠,使得不能夠正確的預測市場需求。
2、采購的提前期較長
如果采購工作并不存在有提前期,那么企業單位的預測工作會變得輕松許多。但是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中,許多企業的小配件、零件都需要提前進行預訂,而且價格偏高。對于國際產品,我國的企業單位進行采購的提前期為兩個月距離市場的時間越長,預測就越容易出現偏差,所面臨的風險也會越大。
3、庫存的安全度計算不準確
安全的庫存能夠為企業維持一定的客戶滿意度,保證他們的服務水平,在企業產品的供應方面能夠實現緩沖的作用。企業單位通常根據自身的運營能力以及庫存的成本投入來制定了安全庫存的標準。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安全庫存經常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當市場比較繁榮火熱的時候,沒有充足的貨源來保證產品供應,在市場比較冷清的時候,庫存又顯得過量,這些都是由預測不準所帶來的。
4、采購部門和生產部門的沖突
當生產部門考慮到市場需求的不穩定性,在一項短期計劃內提高生產量的時候,可能會使得產生多余的物料進入到生產制作的流程,從而生產多剩余的產品。而企業并不將多余的產品計算到安全庫存的容量之中,庫存的成本相對較高。而采購部門了解生產部門的計劃和情況的時候,為了降低企業庫存的成本就會重新考慮物料的采購,這樣就形成了采購部門和生產部門之間的矛盾。
二、生產計劃和計劃采購的供應鏈方法
我國目前的大部門企業都是采用營銷流程重組的方法來制定自身的生產計劃和采購計劃,但是營銷流程重組的方法并不能夠切實的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將供應鏈的方法引入到企業的生產和采購流程中,能夠更好地實現需求、計劃、采購、生產之間的協調。
1、提高預測的準確度
市場信息的預測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各項決策,如果預測的信息出現了偏差不準確,那么企業所制定的計劃就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要提高企業預測的準確度,需要提高完善企業的預測方法,對于市場的需求進行滾動預測。同時還需要做好對于共用件的預測工作。采用滾動預測能夠保證需求分析的結果能夠更加貼近市場的走向和發展趨勢,它是根據一定的預測方式,結合行業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根據相關的市場理論進行信息預測。而共用件指的是用于多個產品而且會被每個產品進行多次使用的部件,對于共用件如果僅僅是采用普通的均值方差方法進行預測,會直接影響到結果的準確性。要預測共用件,一種方法是假設所采用的共用件是獨立存在的,那么總得預測均值就是每一個產品的預測誤差的綜合,因此也就能夠確定了相應的方差,不過這種方法的假設太嚴格,如果共用件產品不是獨立的就并不適用。第二種方法則是通過確定部件的需求以及不確定性,將產品的需求逐步的分解成為小部件的需求從而進行直接預測。
2、減小計劃采購的不確定性,合理設計安全庫存
在計劃采購的環節,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不能夠做到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協同管理,真正的將采購計劃和生產計劃有機的結合起來。根據企業自身的規模、技術支持能力采用最適合的合作模式,同多家的供應商之間建立起合理的戰略協同關系。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協作也需要根據規模、層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經營模式。要實現兩者的合作關系,企業需要實現先進的業務實踐,在信息技術建設方面加大成本投入,達到雙方的計劃系統一體化。要設計合理的安全庫存,需要確定需求的不確定性測量方法和服務水平的具體設計,通過對于企業物質材料的計劃性消耗和實際的消耗的差距,以及真實的需求和預測之間的差距,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計算方式。
3、加強采購部門和計劃部門的溝通
企業內部應該加強采購部門同計劃部門之間的溝通,及時的調節兩者間的矛盾。企業的供應鏈成功是所有部門共同努力的成果,也依賴于系統信息數據輸入的準確性。所有的數據輸入都是以系統中的預測信息作為基礎的,如果其中任何一個過程出現了偏差,都將影響到企業系統的性能。
三、總結
需求預測的準確度一直都是困擾著企業計劃的重要因素,也是生產計劃和采購計劃問題的來源。如何根據不同企業不同行業的特點來采用合理的方法,提高信息預測的精度仍然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黨麥玲,王娟娟.供應鏈集成下的企業采購管理[J].物流科技,2005;04
[2]熊峰.供應鏈協同調度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
篇3
關鍵詞:化工生產;環境污染;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5文獻標識碼: A
隨著化工產業的發展不斷擴大,環境污染問題也日漸成為困擾人們生活的一大因素。我們既然無法阻擋化工園區發展的趨勢,就要想盡一切方法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如今我國水資源污染相當嚴峻,部分地區的水污染現象很明顯甚至已經威脅到人民的正常生活。
一、在化工建設中樹立環境風險意識
在企業工作者對某一項目工作進行環境風險評價時,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從思想上重視,認識到環境風險評價的重要性,以及其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工作者才能夠時刻保持堅定的信念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投入到環境風險評價中,才能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當今社會,很多化工企業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忽視到這部分的重要工作,缺乏環境風險評價意識,沒有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嚴重的最后會導致極嚴重的生產事故;或者是因為在經過環境風險評價后,由于某部分細節工作的疏忽,也會發生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故,這就會給周圍的環境帶來極大地破壞。
二、化工生產中所存在的環境風險
所謂環境風險,是指由人類活動引起并通過環境媒介傳播、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破壞作用甚至毀滅作用等事件的概率和后果。化學工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歸結起來主要有幾下幾點:
1.項目準入門檻較低
許多化工園區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在尚不具備基礎設施的配套條件時,就急于招商洽談合作,其不僅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還缺乏專業人才,導致園區的發展相對滯后,毫無競爭的優勢。個別化工園區為吸引更多地投資者,不惜犧牲國家利益隨便出臺一些“優惠政策”,甚至有的園區為實現個人的微小利益,竟然引進國家明令禁止的生產工藝落后、生產規模小、污染嚴重的項目,這樣便與化工生產所秉持的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了。
2.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
不少規模小或者剛成立不久的化工園區嚴重缺少環保基礎設施,對于環境保護措施也就相對滯后,例如,相當一部分化學產品生產園區并沒有污水處理廠,任由化工污水匯入干凈的水流。更有甚者,有些利益熏心的廠區管理者為吸引外來投資,在不具備完善的配套環保設施的情況下開工,造成該地區污染總量超出環境承受力,導致部分地區的嚴重污染。
3.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
因為化工行業存在著巨大的利益,所以不少地方領導也為了突出業績,不顧及園區是否具備整套合格的基礎條件,盲目建設不符合規格的化工園區。由于得到了地方領導的“庇佑”, 這些化工廠便也毫無忌憚起來,只是一味地追求發展。這樣,過多地建設不合格的化工園區,缺乏科學的規劃,不能實現化工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4.環境監管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法不是特別完善,各部門缺乏協調合作性,加之大多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導致如今我國對環境保護執法力度非常薄弱。另外,國家基層環保部門人員大多實行雙重領導,也就是業務上是接受上級謊報部門領導,但是行政上卻隸屬于當地政府部門,由此,地方保護主義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執法力度。種種原因導致環境執法非常困難,缺乏環境監管力度,造成個別企業偷排、漏排。
三、應對環境風險的對策
1.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本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原則,化學工業在發展進程中應該開辟新型的工業化道路,應該把最低環境污染、最少能源消耗、最大回報利益放在首位,其中新型工業化道路最重要的模式就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循環利用物質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能有效減少排放廢棄物,真正做到能源減量化、資源化和再生化,最終實現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
2.嚴格實行項目準入制度
化工園區產業的選擇應該在順應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具有該地區的特色,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嚴格篩選擬實施的項目,不可一味地降低項目準入門檻,敢于舍棄那些不符合環保要求、規劃要求、不能體現地區特色的項目。另外,投資者的資質也是至關重要的。化工生產從始至終都要貫徹打造精品園區的思想,從投資者到園區管理者再到每一個員工都要具有這種意識。所謂精品園區,必須具備以下五點要求:一是園區要處在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之中;二是有科學的規劃布局;三是配置高質量高水平的基礎設施;四是具備特色鮮明的產業鏈;五是享有一流的服務及聲譽。
3.加大建設基礎設施的力度
若想促進招商引資。增強企業競爭力、改善投資環境,園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化工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加大建設基礎環保設施的力度。在環保基礎設施中最重要的非污水處理廠莫屬,化工生產的最大弊端就是產生的副產品例如污水等不可重復利用且對環境有很大威脅,如果污水處理廠能夠切實起到處理污水的作用,那么對地區環境而言是一件好事。其次是要大力推進園區的集中供熱和供氣,個別有條件的園區可以實行熱電聯供。其中園區內格雷固體廢物必須按照要求將廢棄物交由有能力的單位妥善處理。
4、強化行業管理,促進化工技術進步
行業協會應不僅在產品質量方面,而且從合理布局、工藝技術改進、先進設備、裝備推廣、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強化協調、約束和自律,堅決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最大限度減少環境風險發生概率。
5、 改進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和方法
為了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客觀性,從源頭減少環境風險,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和方法應作重大改進。應主要由有資質、且業務范圍符合要求的中介機構從事環境影響評價,逐步摒棄環境保護系統的科研所自行編制、又由環境保護部門自己審批的不合理狀況;除新產品外,應主要以類比數據進行工程分析得到污染源源項和源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審時,應擴大參加評審的工藝專家比例;應強化建設項目的驗收評估,驗收評估應有工藝專家參加,對于項目投產后實際排污與環評中數據嚴重不符的,除處罰環評承接單位外,應另擇環評單位對項目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6、創新環境風險防范管理機制
目前,我國環境風險防范管理主要由各級環境保護管理部門負責,事實上,很多環境風險事故是由于生產工藝技術落后、管理松懈、人員素質低下造成的;另一方面,最容易發生環境風險事故的環節,如壓力容器、有毒化學品管理等歸屬勞動、安監部門管理,這種多頭管理狀況顯然不利于遏制環境風險。
高效的環境風險防范管理機制應當使一個化工項目從立項、環評、安評、設計、建設、運行、廢棄物處理、環境風險事故應急處理等全過程均處于受控狀態,需要經濟管理、環境管理、勞動、安監及行業協會等部門的有機協調,工藝技術、安全技術和環境管理等專業人員的良好結合、共同努力,創新環境風險防范管理機制,建立企業、園區和地方三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將是政府部門今后環境風險管理工作重點之一。
結束語
此類水域環境的污染將嚴重阻礙我國工農業及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現在我們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治污染。如上所述,發展循環經濟、嚴格實行項目準入標準、加快基礎環保設施的建設、加大部門監管力度等舉措能夠有效控制、減少污染甚至杜絕污染。
參考文獻:
[1]孫勇.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J].學習與探索,2005(2) : 168-171.
[2]顧宗勤.我國化工園區的建設和發展[[J].國際石油經濟,2004(6):52-55.
[3] AJ孟華,土翠平,李.世紀化學工業經濟發展之探究[J].化工進展,2001(5):1-6.
篇4
關鍵詞:經濟最優化; 城市生活垃圾;現狀;資源化效果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changchun life wast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lowest cost optimization method. First of all,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angchun city life waste management to analysis, mainly including living garbage of output, composition and trash the problems of treatment process and the status quo. The city life rubbish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yield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garbage composi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content increased, and waste handling methods also need to optimize it. And then, through the life of changchun garbage we use deal in each's handling of the 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 the use effect of recycling method is proposed optimization scheme. Finally, we use the project were compared, and verifies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has reached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optimum, make rubbish is a better use of the potential energy.
Keywords: economic optimization; City life rubbish; The present situation; Resources effect method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隨著人類生產不斷發展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垃圾對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生存都帶來極大的威脅,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目前世界各國的城市數量和垃圾產量都處于不斷增長之中[1]。城市生活垃圾的年增長速度高達8%—10%。,嚴重污染環境。如何將幾種垃圾處理方式進行有效的集成與綜合,對垃圾進行更加系統的綜合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案的確定要以城市特點為基礎,不僅在經濟上要與城市的實際承受能力相適應,還要求綜合考慮垃圾性質、社會與自然等方面的因素,盡可能使資源化效果最佳[2]。
本文以長春市為例,應用資源效果法,提出了垃圾處理成本最小化的優化方案。
1長春市生活垃圾管理現狀分析
表1 長春市2001-2010年生活垃圾總產量
圖1 長春市2001—2010年生活垃圾產量表
隨著長春經濟的高速發展,全市生活垃圾的產量逐年增長,每年以一定的速度遞增。長春市的生活垃圾產量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各年度垃圾的產量總體增加幅度不大,平均每年以3%速度增長。長春市2001年年生活垃圾總產量約為116.94萬噸,2010年生活垃圾總產量約為108萬噸。具體原因:(1)長春市生活垃圾的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垃圾容重的變化。(2)生活垃圾中可利用物質的增加,致使垃圾的回收率增加。
1.2長春市生活垃圾的組成成分
表2長春市垃圾成分
生活垃圾的成分因人口、生活習慣、消費水平、食品結構、能源及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而異,目前長春市生活垃圾成分見表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燃氣率的提高,生活垃圾中有機物的含量有所增加,含量達66.2%,紙和塑料等可燃物含量也有所增加,含量約達20%,垃圾的發熱量也明顯提高。另外,垃圾中的廢電池、廢燈管、小型電器及紙、塑料印刷品等有所增加,有害物質的含量也增加,勢必對城市居民的健康及城市環境安全造成危害。
1.3長春市生活垃圾處理存在的問題及現狀
長春市生活垃圾處理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填埋、焚燒、堆肥三種。長春地區屬于北方地區,干旱少雨、地下水位較低、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土地資源相對寬松,因此垃圾處理的現狀以簡易填埋為主,其他兩種方式正在試運行。
鑫祥垃圾焚燒發電站是國內第一家設備全部國產化的垃圾焚燒發電站,在變廢為寶的同時節約了填埋用地,有效地改善了環境,因此應作為今后重點發展的垃圾處理方式。
堆肥是對垃圾中有機成分的處理技術,目前,長春市生活垃圾有機成分比較高,分類收集后進行堆肥,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長春市地處我國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對堆肥技術的推廣有一定的限制。但是結合氣候條件和經濟狀況,可以在夏季推廣,簡易的耗氧堆肥法[3]。
2 各種處理方式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長春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燒兩種方式。處理比例分別為82.7%、17.3%。
2.1成本分析
2.1.1 成本分析方法
根據長春市的經濟消費情況,結合以往環境保護設施的保護效率,對各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估算,
表3 各種處理方式的成本[4]
據調查了解,處理能力為2000t/d的填埋氣體回收利用系統的建設費用約為2000——3000萬元,相當于填埋建設場建設費用的20%-30%。
根據各種處理方式的成本,可用如下公式計算處理方案的投入[5]:
--處理總成本(萬元)
--處理設施的建設成本(萬元)
處理設施的總運行成本(萬元)
--處理設施的單位處理能力投資(元/t)
篇5
【摘要】 目的:探討溶血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及預防措施的探討。方法:門診采樣的24份標本去,按照輕度溶血在0.5~lg/L、中度溶血0.8~1.6/L、重度溶血1.6~2.6g/L的標準分為三組,離心后直接測定,將一并同時測定ALT,AST、TP、ALB、TBIL、DBIL等共13項生化指標,分別比較溶血前后的變化。結果:除了ALT無太大的影響外,AST、TP、TBIL、DBIL等對結果影響顯著(P
【關鍵詞】 溶血;生化檢驗;結果;影響;預防措施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采集 于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月隨機對門診血檢180份,采樣其中的24份標本,排出了血清中肉眼可見的黃疸、脂濁和溶血情況等。
1.2 檢測儀器和試劑 采用德國制造的S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采用利德曼生物公司生產:谷草轉氨酶(Asr)、谷丙轉氨酶(ALT)、總蛋白(TP)、白蛋白(ALB)、乳酸脫氫酶(LDR)、羥丁酸脫氫酶(HBDH)、肌酸肌酶同工酶(Cl )葡萄糖(GLU)。
1.3 方法 采集的24份標本可將同一標本分成二管,第一管離心后可直接測定,第二管做冷凍處理,數據參考第一管結果;利用時間不同,造成溶血程度不同,按照輕度溶血在0.5~lg/L、中度溶血0.8~1.6/L、重度溶血1.6~2.6g/L的標準分為三組。分別將采血的標本分成20、30、50ml加入各對應的生化標本中,形成不同程度的溶血標本后再行測定。測定ALT,AST、TP、ALB、TBIL、DBIL等共13項生化指標及血紅蛋白濃度[1]。
1.4 數據處理 統計采用統計軟件配對,檢測結果使用t檢驗,比較溶血前后檢驗結果的差異和變化趨勢。
2 結果
除了ALT無太大的影響外,AST、TP、TBIL、DBIL、LDH、HBDH、CK-MB、GLU、Ca、P、Mg輕度溶血對結果影響顯著(P0.05)。
3 討論
溶血是由于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從紅細胞中逸出導致的。溶血前后的檢驗結果影響有三個主要方面:⒈試驗過程中由于抽血不順利、運送標本時劇烈震蕩;⒉由于干擾比色或分離血清時離心速度過快使結果出現正或負面的影響,使得結果出現誤差,由于有又紅細胞中物質進入了血清,使結果升高;⒊細胞內液體隨溶血進入到了血清(漿)而內導致血清(漿)的體積增加,這也會對血清(漿)有稀釋作用[2]。在病理的狀態下也可見于新生兒ABO溶血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情況。
本身紅細胞中所含的LDH、AST的濃度大大高于血清,而溶血后血紅細胞中含有較高的酶釋放到血清中,血清中LDH、AST活力受到影響會明顯升高并干擾LDH、AST的測定,使得試驗結果值偏高。雖然紅細胞中不含有CK,但含有大量腺苷酸激酶(AK)[5],AK是ADP與ATP之間相互轉化的酶,而在測定CK時,磷酸肌酸與ADP在CK的作用下轉化為肌酸與ATP,溶血后大量甘酸外流可干擾CK測定中的酶偶聯反應,引起CK升高;雖然人們在許多試劑中加人AK 抑制劑以減少溶血對測定的干擾,但溶血反應仍可對心肌酶學指標造成明顯的干擾,所以,不建議在溶血標本中測定CK-MB。目前測定血糖中大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偶聯法,可以使血紅蛋白可直接加深反應產物從而干擾測定結果,使結果偏高。在檢測體系中,既有溶血引起的稀釋作用的負干擾,也有血紅蛋白增加吸光度后所造成的正干擾[3]。溶血對離子測定的影響主要是對K+、Na+、Cl-、Ca2+、IP,CO產生的干擾,尤其對K+的干擾非常明顯,這是由于紅細胞內外K+的濃度差異較大,溶血后所致。
從結果可以看出只要標本溶血后對某些生化檢查項目的結果存在影響,標本溶血可造成多項檢驗結果的明顯改變,且隨著溶血程度的嚴重而對結果的影響程度也不斷加劇,這就會對臨床醫生為病人病因做出診斷形成干擾,甚至造成誤診。血液測定是增加游離的血紅蛋白測定,也為其他試驗數據做參考;采集血標本需盡量避免溶血,以免帶來實驗結果的不準確,導致診斷錯誤[4]。檢驗人員要對肉眼可見的溶血標本在結果上注明溶血的程度,必要時可重留標本以便復查,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托馬斯(德)朱漢民譯.臨床檢驗診斷學[J].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2-271
[2] 沈伽弟.溶血對臨床生化檢驗的干擾和影響[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4,17(4):250-253.
篇6
關鍵詞:高校招生;招生糾紛;可訴化;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019-02
一、前言
高校招生的自法律性質、其法律地位和招生的過程中與學生的法律關系分析的結果,給高校招生的糾紛可訴化提供理論和依據。高校招生糾紛可能被訴的原因包括:高校招生信息不明確、招生宣傳虛假、招生的政策不合法、招生工作人員素質相對較低、相關部門監管的力度不夠等。所以,建立合法的招生立法、招生體系,重視《招生簡章》的實施、定制給招生行為的合法性帶來了有利保障,能夠使高校招生中的糾紛訴訟大大減少。
二、高校的招生糾紛可訴化依據
1.高校在招生過程中的法律地位。除了私立學校以外,其他一切公立的學習具有行政相對人、事業單位法人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法律身份。而我國《行政訴訟法》和《行政法》里的相關內容對行政主體進行了全面的詮釋,即行政主體可依法享有且使用國家的行政權力并依法履行行政的職責,是能獨立承擔由其產生的相關法律責任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而在高校招生的過程中,高校由相關部門所授予的法律權利就是行政權力的其中一種,高校經此法律法規組織的授權后則可以進行招生工作的實施,其性質符合對行政主體的內涵的闡述。所以,在招生過程中高校則屬于行政主體,當牽扯到糾紛案件時是能被提訟的。
2.高校招生中自的法律性質。
(1)高校的招生自利經法律授權。我國教育法規定了教育機構可以按章程享有自主招生、管理和其他受教育的權利;高校可依據國家的辦學規定、辦學條件、社會的需要來制訂招生的方案和自主調節招生的比例。從高校的實際招生情況來看,全國普通高校的招生工作皆由教育部門統一領導,由招生委員部門控制劃分錄取分數線及招生的批次。總之,高校的自主招生都是經過相關的法律和教育部門授權后才得以實施的,是一種受監督和制約的權利。
(2)高校招生自的自主性。我國教育法的規定就是對高校招生的自的詮釋。高校在實施招生工作的過程中,制定其招生的章程、招生計劃以及投檔比例等也并非完全達到自主,高校要開展合法的招生工作就必須向有關部門報備或審批。高校的招生章程體現了招生的自利,是招生錄取重要的依據。
因此,高校的招生自利是經過合法授權后才能實施的一項權利,在實施該項權利的時候還會受到相關部門的監督及制約。高校的招生工作雖然得以授權體現了自主性,但也僅是教育行政行為的其中一部分,而這種行政行為是可以被提訟的。
三、高校糾紛被的類型及原因
1.教育部門失范引起的糾紛。全國的高校招生、錄取工作都是在教育部門的領導和招生委員會的組織實施下開展的。招生委員會決定高考錄取的批次及分數線的劃分,然后再將條件符合的學生進行投檔;在此過程中,省招辦則負責監督工作。如果招生委員會在低于分數線的情況下暗自進行投檔或者將降分學校的信息刻意推遲公布等行為就是失范行為,嚴重的違反了招生的三個原則,即公平、公正、公開。這種違反錄取原則的行為嚴重損害了考生利益,導致了招生工作產生了糾紛。
2.高校自身行為失范引起糾紛。高校招生的工作過程中,先要對本校的招生簡章進行定制,且在對考生健康情況補充要求、專業及定向的招生計劃、預留計劃、招生比例、投檔等環節享有相應的自利。在此過程中,高校工作人員若有行為失范的情況則就可能引起糾紛。
(1)隨著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招生工作也日益激烈,這直接導致了許多高校企圖利用虛假的招生宣傳去吸引考生以提高自身的錄取率。這樣的虛假宣傳行為嚴重違反了實事求是、誠實信用的原則。雖然宣傳的階段高校與學生之間還未簽訂相關就讀合同,但這種虛報高校信息及資料的行為可能會使考生填寫高考志愿受阻礙,使考生在對高校的信賴受到嚴重損害。基于此種情況,考生可高校并要求其承擔一切賠償的責任。
(2)高校為了達到自己招生的目標,自行制定一些招生政策。如果在高校的招生政策里面制定了一些不合法的要求,且這些要求具有歧視的性質時,考生也可;高校若對一些特定的考生給予不合理的優待,例如少數民族的加分制制度,使特定的考生與普通的考生存在不平等競爭等,也很容易引發糾紛,如果學生向教育監督管理部門投訴的話,高校是會受到的。
(3)高校錄取新生的時候,若違反合同義務,不按公布的招生簡章錄取學生,使考生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就應該要承擔過失責任。但由于高校不主動承擔責任,就導致了糾紛的產生。
(4)若新生入學后,學校單方面的更改招生簡章的內容及規定,使學生到校后受到不平等待遇時,也無力解決相關問題,明知招生簡章在招生前和入學后內容及規定有改變,但苦于沒有證據證明而讓自身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基于這類情況引發的糾紛,也會受到提訟。
3.高校招生過程中產生教育糾紛。在招生過程中,高校的相關政策及法規不完善、執法不嚴且監管的力度也不夠。招生委員會對高校招生中違反規定的行為沒能及時發現并制止、缺乏監督機制、對違法違規的操作行為沒有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規約束,沒有對實際中教育行政的管理部門或高校違法行為進行嚴格處理,也會引起糾紛受到訴訟。
四、高校應對糾紛可訴化的措施
1.高校應該樹立合法的招生理念。對于招生工作的開展,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其遵紀守法的重要性。我國是法制國家,必須不斷更新、建設、調整高校的招生工作規章。這些規章是招生行動的指南,要將學生利益及學校利益合理均衡。高校要自覺遵守了法律法規,進而減少招生工作中的糾紛,使學校與考生雙方的利益都有了保證。所以,高校一定要充分認識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高校要樹立已發的招生理念,還應當重視自身與考生關系。一直以來,教育管理部門在高校招生過程中占主導位置,使考生被動的接受一些高校的招生策略,導致了考生與學校成了被支配與支配關系。此種做法使高校在招生的工作中一味的只顧其利益及立場,忽略了考生的感受及利益。所以,高校應該樹立合法的招生理念,與考生建立平等關系。
2.高校應對招生簡章的制定給予重視。高校定制的招生簡章是其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是高校開展招生、錄取的依據。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僅依據這種形式是不夠的,這只是高校的單方面行為。所以,高校應對招生簡章的制定給予重視,將學生的利益也盡量考慮進去且不斷完善,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放心的進入高校。
3.教育管理部門建立公開的招生體制。教育的管理部門應該要及時的公開各高校的招生信息,建立并完善招生體制,同時對各高校的招生情況進行監督,若有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立刻做出相應的處罰,使招生的工作公開透明,讓高校的招生工作受公眾監督,確保招生的公平、公證,進而使招生糾紛率降低。
4.規范高校的招生行為和提高招生人員素質。首先,高校除了對招生簡章的制作和給予重視以外,還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使其他的招生行為規范化。其次,高校對于招生人員的篩選與培訓一定要嚴格,學校可以投入人力、物力及財力全面培養合格的招生人員,避免隨意安排人員參與招生工作的情況發生。最后,在招生過程中,招生人員自身也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觸碰法律的底線,損害考生利益;且招生工作的每一步規劃、進展、結果都要及時給教育管理部門上報,以便能快速的解決招生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促進高校的招生工作合理且快速的開展。
5.考生要善于利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高校招生的過程中,考生一旦發現對方存在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為了避免損失自身利益,可去相關的教育管理部門進行投訴,請求相關部門給予幫助。而且考生自己也要豐富法律法規的知識,這樣就避免了自身在高校的招生過程中被動的情況發生。
6.加大對招生工作中違法行為的懲戒。對于高校招生的過程中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要加強懲戒的力度。輕則開除高校招生工作人員,情況嚴重的還應追究監督管理部門的責任,使招生工作中違規違紀的行為得以減少,進而使招生過程中發生的糾紛的訴訟率得到降低。
五、結語
高校招生過程中出現的糾紛已從原來的不可訴變為可訴,這樣使高校的招生變得公開透明化了,同時也減少了考生的利益損失。應建立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招生體制,使我國教育體系不斷提升和完善。教育的發展亦是國家發展的重要部分,減少高校招生過程中糾紛訴訟的可能性,使學校能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不僅使自己得到提升,而且還能促使國家的教育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生態城市;基本理念;建設規劃;模型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8)01-0155-05
隨著城市生態環境的普遍惡化和區域生態支撐能力的持續衰退,建設生態城市成為當代城市發展的一種新理念追求。國外諸多城市和都市區紛紛開展了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如美國的伯克里、克里夫蘭和波特蘭都市區,丹麥的哥本哈根市,澳大利亞的懷阿拉市等。國內已有14省(區)百余座城市編制了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其他省份也逐步將生態城市建設納入其發展議程。雖然生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均已取得了蓬勃發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個公認的生態城市,甚至對于生態城市也沒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概念。縱觀國內城市編制的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其所依據的思維觀念、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模型方法多有缺失和弊端。因此,完善生態城市的概念內涵,探究規劃編制的基本原理和適宜的模型方法,乃是當前生態城市建設規劃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1 生態城市的基本理念與目標要求
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城市是一個人為改變了自然結構、物質循環和部分能量轉化的、受人類生產活動和消費需求影響的人工生態系統。她以人為本,即以人的生存、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需要為核心,通過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界,且能與之和諧相處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系統。
回歸于生態本征的城市發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規劃和建設城市,而不再以“機械原理”裝備和污染城市。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而言,協同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依關系和能量轉化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因此,建設生態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帶動轄域內外的可持續發展,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和目標要求:
(1)生態城市是一個中心城區與周圍城鎮和鄉村緊密聯系、與國內外都市相互競爭和補充的開放系統,既需以人口的適度聚集和持續宜居為基礎,又要以社會經濟與科教文衛的高度發展及其較強的輻射力帶動周邊鄉村和與其他城鎮的協同發展為宗旨。因此,生態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設要考慮到自然條件、經濟區位和轄域內外物流、資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與輻射。即只有因地俱時地堅持以人為本和貫徹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均衡與非均衡和“五個統籌”之間的相依關系,才能使城市轄域蓬勃、健康地持續發展。
(2)生態城市不僅僅涉及轄域內外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空氣、水體、土地、森林、動植物、能源和其他礦產資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與城市所處的人工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文化系統的狀態有關。它是一個以人的發展需要和能動作用為主導、自然環境系統為依托、資源流動為命脈、社會體制和管理體系為經絡的復合機制系統。因此,應該和諧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依關系,協同各行業和不同區位問的發展,在改善和滿足當代人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也能為未來人口留下較充裕的拓展空間和良好的生態本底。
(3)生態城市既要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又要保障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即生態城市建設要有超前而合理的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結構、生產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術支持和資源配置結構,擁有優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結構、便利的交通和通訊網絡,以及高效、和諧的服務、社會保障和調控體系,使城市經濟、社會系統與區域生態、環境系統協同有序地發展和良性循環。
(4)建設生態城市,應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使城市轄域及周邊具有多樣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結構、豐富的生物能量積蓄和持續增殖潛力,以及較強的環境調節能力和美好的生態景觀;要加強人口數量的膨脹控制和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合理人口的消費結構和就業結構,使人口的生活消費在保障基本物質消費適度滿足后,轉向對服務、文化教育和環境享受的有序追求,以及適時地轉移人力資源于這些部門就業;須加強“三廢”治理和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消費需求與消費剩余不能超越人工參與下的生態環境的生產能力和消納能力,即不能因過度索取和污染而降低環境質量和使生態循環功能退化。因此,建樹資源節約型社會、增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支持能力、有序調控人口自身的生產,勢在必行。
(5)建設生態城市,應正確處理發展與穩定的相依關系,即以發展帶動社會穩定,以穩定促進城市有效發展。也就是說,只有通過高效的經濟發展,才能緩解就業壓力和消除貧困;只有堅持教育奠基、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提高決策與管理水平,才能增強生態城市的發展活力和抵御社會、自然危機;只有合理收益分配,加強社會保障和法規體系建設,建樹全民共同富裕和平安互助道德規范,推進公眾參與、公平競爭的民主和現代文明進程,才能和諧人們之間的相依關系,保障生態城市穩定而有序地發展。因此,建構城市轄域不同層次需求的和諧型社會是以人為本、促進各項事業有序順利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2 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原理
城市發展規劃通常由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基礎建設四部分內容組成。前三部分的規劃內容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形成了一種“交集”,而基礎建設規劃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見圖1)。就是說,對于制定城市的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或生態環境規劃,必須考慮到“兩兩”和“三者”之間的相依與制約關系;而對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給排水系統、公共場所配備等基礎建設規劃,均要考慮到上述三個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較而言,生態環境規劃則是城市有序發展和良性循環的基礎,其目標旨在能夠保障其經濟繁榮、景觀優美、環境清潔、人居舒適及其與外部地區自然環境的諧和。而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恰是上述多元集合、多邊規劃的綜合協同,這是城市轄域人與自然生態生命系統有序演化的基本需求,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口可持續宜居的根本需要。
系統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環境決定著系統的功能輸出與狀態演化,這是認識城市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解析城市的內外關聯和機制、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處理好結構內部和結構之間的聯系,則是制定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成功的關鍵。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關聯的多元復合系統,其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結構、生產力和人口的空間格局,以及社會結構是鏈接各子系統、各元素關系的中樞。
產業結構既是生產能力和消費需求的關聯映像,又決定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影響著生態環境的演化狀態。城市的產業結構總是依據地域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
和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而變化,但不同的產業結構形態既決定著城市經濟和人口聚集的規模,又因相應的資源配置和能源消費結構影響著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及可持續支撐的潛力,進而亦帶動著技術、文化、教育和就業結構的協同調整。因此,改善城市和城市地區的生態環境必須依靠三次產業及其內部行業、產品結構和與之相伴的技術支持結構的有序調控,在促進經濟發展、滿足就業和生活消費需求的同時,借助技術創新和清潔型生產工藝的改造,帶動資源特別是能源消費的結構性轉移,以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益,減少污染排放和減輕環境的負荷壓力;并籍助經濟發展的反哺和科技、管理體系的創新,以尋求和利用更多的可再生替代資源,積極治理“三廢”污染,不斷改善和提高環境的質量。
“土地是財富之母”,這意味著不僅人們的基本生存資料來自土地的富有和對自然力的轉化,而且經濟的擴張空間、人口的聚集規模、景觀和生態建設的潛力均需要有限的土地資源和其可開發利用的強度來支撐。因此,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依靠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在保障工業、交通和城區第三產業發展、城鄉居住用地和基本農作耕地需求的同時,通過生態廊道建設和城鄉綠地面積的增加,以及林地面積的擴大和林分結構的優化,以增強自然抗災屏障和生態系統的消納、調節功能;通過自然保護區和人文景觀區面積的適度擴大,在保障生物多樣性、特有和瀕危物種繁衍與歷史文化名勝觀覽的同時,增強生態自養功能和陶冶人們的自然、文化情操。
地理空間的自然、人文特性和社會經濟的承載、調控能力,均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產業和人口居住的格局,才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協同有序地改善生態環境。因此,制定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必須立足于區位特征和依靠城市轄區內不同等級城鎮規模、商貿和居住功能的調整,工業轉型和格局的合理分布,以及建城區和工業園區內土地配置結構的優化與園林、綠地及空間隔離林帶的建設,旨在能持續主導其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且使各建城區、工商業組團和村鎮居民點內經濟發展、人居舒適、環境消納和生態建設得以協同。
社會結構泛指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管理體系的制度性結構和人口、文化、消費類非制度結構。制度性結構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集中體現,既依附于以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結構和生產力空間結構決定下的生產力發展需求。又調節、促進諸生產力結構和人文類非制度結構的優化,從而推動著地域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生態城市的發展需要社會結構的有序調控和穩定支持。
值得強調的是,制定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應以上述幾大結構為主,而不宜圍繞狀態來制定,否則會舍本求末、無所適從。究其根源是在一定外部環境條件下,城市的內在結構決定狀態的適存和規模,決定效率和公平,進而決定著系統的能量輸出和演化。另則,所謂的量變和質變,事實上均取決于適應外部環境下系統結構的變化。亦就是說,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只有系統的結構發生變化,才能引起系統質的變更和量的變化。這如同建造樓房一樣,建筑學家總是以特定環境條件和功能要求下的房屋結構的設計為主體,進而鏈接樓房的功能單元、要素和材料的合理配置。樓房功能不同,其主體結構也相異。即使同一整體功能要求,但內在結構的技術設計不同,其功能的強弱和外觀形象亦迥然有別。所不同的是,城市是一個更為復雜和多功能要求的動態、復合、開放系統,制定其發展規劃就是依據系統的主元結構現狀、潛力、外部影響和需求,進行未來發展的優化設計和抉擇。
因此,生態城市的建設規劃只有通過設計和調整產業結構及與之相伴的技術結構,在促進經濟發展和解決就業、貧富問題的同時引致資源或能源利用結構的改變,才能節約資源和解決環境問題;只有合理設計和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在促進三大產業、城鄉基本建設順利發展的同時加強植被建設,以保障土地資源綜合效益的提高;只有有序設計、調控生產力和人居的城鄉、局地格局,才能在促進經濟、人居規模效應的同時改善城鄉環境質量,減少面源污染,以有效保護水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繁衍;只有科學地設計生態景觀結構,使人文和自然景觀合理配置,才能美化城鄉環境和滿足人們的旅游觀賞需求;只有優化經營結構、管理結構、貧富差異結構、人口和人力資本培育結構以及投資結構等社會調控結構,才能促進經濟高效、社會穩定地發展。也就是說,一個生態城市的建設規劃,應以諸大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協調進而實現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轉變為主,根據外部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國家和省上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域內發展需求和自然環境、資源、技術、人才的支持狀況,調整城市轄域的內在結構,以揚長補短、增強整體發展功能和保障其可持續發展。
3 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內容、過程與方法
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主要任務:①摸清“家底”,即從城市發展的生態環境可支撐角度稔知生態環境的受損程度、污染危害及根源,洞悉人口和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就業、分配和社會保障壓力,辨識轄域內外主要資源的保障能力、區域生態環境的可調節潛力,以及污染治理、生態補償的社會需求與經濟、技術的支撐能力;②主要從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結構、空間格局和社會結構調整角度,在保障經濟高效發展、社會穩定和人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前提下,如何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排放、加強生態屏障和消納能力的建設,以及有序地調控人口的齡級、素質、就業結構和定居規模,調節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社會分配,完善城市基礎建設與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物種;③在不同時空域規劃目標和方案確立的基礎上,從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調節機制與政策、法規、管理措施和擬建工程項目等方面,探索和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方略。
為了完成上述規劃任務和達到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除遵循前述基本原理外,還需按照一定的過程進行系統分析和有序探索。在近年來進行的幾例生態市、縣規劃過程中,我們曾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論,以獨特的技術路線設計將規劃目標、內容、方法和過程融為一體(見圖2),既能使復雜的對象系統有機關聯,又使參研者清楚地知悉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及與他人工作的配合;既從規劃研究上保障了城市發展的整體性和各子系統規劃方案實施的協同性,又能順利而圓滿地完成預定的任務和實現即達的目標。
生態城市的規劃目標與方案因地域空間、產業、行業結構和時序演變而呈現出多維的合理組配,且需要適宜、協同和可操作的實施路徑與對策措施,以及階段評估和部門考核的指標、方法等。因此,選擇科學、適宜的模型方法尤為重要。在規劃過程中,不僅需要評價現狀和確定單一目標的一般統計學方法和時序、因果預測類模型,更須采用能夠反映多因素間相互依存和機制的關系結構及其動態演繹的模擬模型,以便能夠協同市域系統內在結構和主要狀態的關聯優化,且能為不同內外條件支持和可行策略實施下的多個規劃方案擇優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近年來,我們利用美國著名生態環境學家T.H.奧德姆教授創立的系統生態學建模原理和模擬方法開展了幾例生態市、縣的建設規劃,所構模型見圖3。實踐表明,該模型以揭示多元復合開放系統的內在結構和狀態的非線性關聯機理為特征,依據變元之間的相依函數關系融多種模型方法于一體,對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及不同發展模式和策略進行動態模擬、比較擇優,這恰恰符合城市系統發展的實際狀況與綜合決策需要,也使前述的規劃原理和研究范式得以科學的應用及完善。
在規劃編制的過程中,加強地方政府、民眾與外部專家的密切合作,既能保障規劃的質量、提高地方官員和民眾對當地發展的深層次認識及執行規劃的自覺性,而且能為地方培養一批規劃、決策和管理的人才,以便使其掌握先進的發展理念和規劃方法而有助于未來實施過程的調整和研究。另則,在規劃過程中借助報紙、網絡、電視等媒體和多層面、多輪次的咨詢研討,既充分吸取各級各部門官員和民眾的寶貴建議,又能讓其在參與中統一思想、增強責任,有助于真正實現決策和實踐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篇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研究(13XZ
>>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及預防 高校大學生網絡成癮預防途徑探析 大學生網絡成癮原因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和預防研究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淺析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網絡成癮原因的社會學探析 關于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探析 基于需求理論的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分析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危害及預防與矯正對策 基于IT課程教學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干預探析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及防治對策 淺談高校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及對策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成因及對策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危害及成因 大學生網絡道德人格的異化探析 高職院校大學生網絡成癮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周靜.上網謹防“網癮”病[J].微電腦世界,1999(2):54.
[3] 曾慶發,商衛星.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及其意義[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6-7.
[4] 霍學敏.從“商品物化”到“個體異化”――西方異化理論的邏輯和歷史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3.
[5] 郗戈.游走與沉溺:“網絡成癮”的異化生存方式[J].人文雜志,2010(6):11.
[6] 梅傳強.論犯罪心理的生成機制[J].河北法學,2004(1):17.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Causes and Preven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MIAO Guohou1,2, XIE Xiaonan2
(1.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2.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Abstract:Internet addiction is a kind of alienation phenomenon; it leads to students having closed, lost, split personality, fuzzy values, and even the life of trampling. Alienation theor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basis for us to solve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he root cause of internet addiction is not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main reason is human weakness. The direct cause is the internet to obtain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roposes a complete, practical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addiction prevention model from education, grooming, monitoring, and system.
篇9
安全設計是化工項目建設的源頭和關鍵環節,在化工安全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幾年發生的一些危化品事故,暴露出行業設計規范和標準滯后或缺失,總體規劃布局欠完善,設計變更管理隨意性大,設計單位水平參差不齊,安全設計存在缺陷,安全設計管理存在盲區等問題[1]。
通過這些年化工設計的實踐和體會,本文通過對湖北省內外發生的事故案例分析,針對湖北省部分化工生產企業安全隱患的現實狀況,提出安全設計方面的建議,供化工設計單位和化工生產企業參考。
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正規設計是企業安全生產的基本保障
事故案例。2012年2月28日上午9時4分左右,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工業園區生物產業園內的河北克爾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河北克爾公司)生產硝酸胍的一車間發生重大爆炸事故,造成25人死亡、4人失蹤、46人受傷。這起事故是近一個時期以來危險化學品領域發生的傷亡最嚴重的事故。
事故原因初步分析。硝酸銨、硝酸胍均屬強氧化劑。硝酸銨是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公布的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遇火時能助長火勢;與可燃物粉末混合,能發生激烈反應而爆炸;受強烈震動或急劇加熱時,可發生爆炸。硝酸胍受熱、接觸明火或受到摩擦、震動、撞擊時,可發生爆炸;加熱至150℃時,分解并爆炸。事故直接原因是:河北克爾公司一車間的1號反應釜底部放料閥(用導熱油伴熱)處導熱油泄漏著火,造成釜內反應產物硝酸胍和未反應完的硝酸銨局部受熱,急劇分解發生爆炸,繼而引發存放在周邊的硝酸胍和硝酸銨爆炸。
該事故暴露出河北克爾公司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裝置本質安全水平低、工廠布局不合理。裝置自動化程度低,反應溫度缺乏有效、快捷的控制手段;加料、出料、冷卻等作業均需人工操作,現場操作人員多。一車間與二車間廠房均采用框架磚混結構,同向相距約25米布置,且中間建有硫酸儲罐。一車間爆炸后波及到二車間,造成廠房損毀和重大人員傷亡。
二是企業安全管理不嚴格,變更管理處于失控狀態。河北克爾公司在沒有進行安全風險評估的情況下,擅自改變生產原料、改造導熱油系統,將導熱油最高控制溫度從210℃提高到255℃;三是車間管理人員、操作人員專業素質低;四是事故企業邊生產,邊施工建設,廠區作業單位多、人員多,加劇了事故的傷亡程度;五是安全隱患排查治理不認真。
建議。對照上述案例暴露的問題,目前湖北省內的部分危險化學品企業,也存在工廠布局不合理、建構筑物間防火間距不符合規范要求、裝置自動化程度低等事故隱患。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企業未按要求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正規設計,二是設計單位在建設項目設計時未認真堅持執行相關標準規范的要求。
根據《關于開展提升危險化學品領域本質安全水平專項行動的通知》(安監總管三〔2012〕87號)的要求,對未經過正規設計的在役化工裝置要進行安全設計診斷,全面消除安全設計隱患。對設計單位進行安全設計診斷提出如下建議:
設計單位應嚴格按照《工業企業總平面布置設計規范》(GB50187-2012)、《化工企業總圖運輸設計規范》(GB50489-2009)、《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等規范的要求,對工廠布局不合理、建構筑物間防火間距不足的提出解決方案。
針對部分精細化工產品建設項目,如染料中間體、醫藥中間體、農藥中間體等,盡管有些反應過程和單元操作過程未列入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目錄[2],建議設計單位根據具體工藝及單元操作過程,采用DCS、PLC等控制方式,進行監控、報警、緊急停車和泄放等安全聯鎖系統設計,提高本質安全度。
根據國家對重點監管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儲存裝置和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的要求,建議設計單位完善上述自動化控制系統改造設計。
切實根據物料的性質進行生產裝置的安全設計
事故案例。2011年1月14日20時20分左右,湖北某市一化工企業在對2,3-二氯-4—硝基乙苯減壓精餾過程中發生爆燃事故,致2人死亡,1人重傷。
2,3-二氯-4—硝基乙苯是生產醫藥、農藥的有機化工中間體。該物質遇明火、高熱可燃。與強氧化劑可發生反應。受高熱分解,產生有毒的氮氧化物和氯化物氣體。有腐蝕性。該企業在試生產過程中,采用電熱桳加熱蒸餾釜夾套導熱油的方式進行加熱,選用的導熱油正常工作溫度為350℃,無溫控系統。在減壓精餾過程中由于2,3-二氯-4—硝基乙苯受熱分解,蒸餾釜發生爆炸,致使設備毀壞,房屋垮塌。
事故后,經湖北省權威分析檢測單位測定,在氮氣保護下,2,3-二氯-4—硝基乙苯在215℃左右就發生分解。該起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是在不清楚2,3-二氯-4—硝基乙苯的熱分解溫度的情況下,選用不合適的設備和加熱方式進行試生產。
建議:通過這起事故,也警醒設計單位,對熱敏性物料(特別是芳環上帶硝基的化合物)加工方面的設計,一定要在了解其熱分解數據的情況下,進行設備選型、單元操作和過程控制設計。
設計中配置事故應急處理系統
篇10
關鍵詞:茶文化;普通高校;教育管理;創新實踐;應用機制
作者:郭文康(西安財經學院,陜西西安,710000)
在當前普通高校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完善的文化理念,乃至合理的實踐機制,實際上都是現階段我們做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活動的關鍵所在。如果我們對傳統高等教育管理活動的實施狀況進行細致化分析,不難看出,其中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缺乏人文管理理念,乃至內涵化元素的集中融入,這實際上都制約了現階段高校學生培養活動的有效實施。
1當前普通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活動的不足認知
如果我們對普通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活動的時代特征進行成熟分析,不難看出,由于我們所實施的教學思維缺乏持續創新和必要完善,從而影響了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和合理培養。當然,創新具體的教育管理活動,也是整個時代人才需要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訴求。在傳統的普通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活動實施過程中,其中存在諸多欠缺:
首先,整個管理實踐活動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對于教育管理活動本身來說,其核心就是學生,而在學生具體培養時,我們所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心態的合理引導,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心態。但是,在傳統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中,由于缺乏合理的文化融入思維,從而限制和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不僅如此,對于具體的管理活動而言,文化元素的融入,也使得整個教育管理過程,更具有引導價值和人本特色。因此,在當前整個時展背景下,如果想要培養出滿足時展過程中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須充分注重文化理念的合理融入與詮釋。
其次,在整個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實踐機制,只有讓學生切實參與其中,尤其是融入學生自身的關注點,乃至激發學生自身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實現,大學生培養與管理的最佳效果。在傳統的大學生管理時,其首要關注的則是,學生自身的成績,未能構建學生積極參與的管理模式,所以,并沒有形成學生自身積極參與的教學機制。事實上,衡量任何一種教學方案效果的主要標準,在于學生自身的參與狀況,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才能實現大學生教育管理活動創新發展的理想效果。
最后,整個教育管理活動實施過程中,缺乏必要創新與系統化完善,實際上,教育管理實踐活動,在整體推進時,其本身就是一項基于學生特點的活動,所以,無論是具體的教育內容,還是其中所應用的方案,都應該在教學實踐不斷豐富的基礎前提下,予以豐富和完善,所以,只有具體完善,才有可能實現學生培養的理想效果。但是一直以來,我們所實施的教育管理實踐方案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思維,所以,只有創新教學思維,才能真正有效做好高校大學生的培養。
2茶文化機制的具體內涵分析
茶文化是什么?是一種基于日常生活應用習慣的重要機制。茶文化絕對不是一種普通的文化元素,乃至具體的文化理念,其中所具體融入、包含的精神理念,更多體現為一種大眾普遍認知,所以,更好應用茶文化就極具價值。通過對茶文化與我國文化機制中的本質關聯進行細致化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茶文化所向我們具體傳達的是一種精神,乃至思維機制。因此,應用茶文化,恰恰是當前我們傳承整個文化體系的關鍵所在。
文化是一種引導,更是一種穩定且成熟的狀態,而在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茶文化元素,不僅是其文化的內涵所在,同時也是一種心態和價值理念,因此,在當前大學生教育管理與創新推進時,必須從文化元素切入視角出發,尤其是茶文化元素的合理融入,從而在豐富學生管理與培養基礎的同時,融入完善的理念思維,進而實現高校大學生管理與培養的最佳效果。
客觀地看,如果想要做好普通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創新與實踐活動的理想實施,就必須立足學生視角,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元素,進而構建整個教育管理,創新實踐的理想效果。在具體制定普通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創新實踐的方案內容時,要充分注重文化內涵的合理詮釋,并且通過融入學生的實踐性理念,從而滿足當前學生培養活動的最佳效果。
當然,對于現在社會大眾的具體訴求來說,文化認知與交流,文化應用與傳遞,正是整個文化體系應用價值的本質呈現。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做到對傳統茶文化的成熟認知,就必須在立足該文化內涵的重要前提下,優化文化思維,深化文化應用。事實上,傳統茶文化在當前背景下,也應該不斷深化,尤其是要具體結合文化應用的時代環境,創新實踐形式,豐富具體的實踐內容,結合學生主導這一基礎訴求,從而更好滿足高校學生培養的全面要求。
如果我們對茶文化的特性進行成熟界定,不難看到,茶文化在當前仍然極具應用價值。根據茶文化的層次性價值看,文化的多樣性和機制化,甚至是茶文化的時代特點,都是當前我們更好應用該文化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我們在對傳統文化認識與應用時,應該從提升該文化時代應用價值角度出發,特別是嘗試去分析傳統茶文化發揮時代價值的切入點。當然,結合當前學生培養的整體要求,以及具體內涵看,學生所關注的,更多在于學習興趣的合理引導,以及學習內容的具體豐富。在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內涵,從而影響了學生訴求的合理釋放。
3融入茶文化構建普通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創新實踐方案的具體思路
客觀地看,如今時代背景下,對學生培養的要求,也有著明顯性變化,特別是,其更需要學生具備足夠創新意識和人文思維,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實現大學生教育管理活動的最佳效果,就必須注重通過選擇合適的元素內容,結合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科學化和內涵化構造,從而實現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活動的創新發展。當然,以具體的實踐視角切入,更是能夠為我們豐富優化教學機制提供重要支撐和本質化傳遞。
在高校學生管理與培養時,需要注重融入人文理念和科學的思路方式,當然茶文化所融入的內容,不僅是一種文化機制,同時更是價值傳遞的重要詮釋,如果我們想要滿足最佳教學效果,就必須將學生培養納入規范化的機制之中。事實上,我們不能用普通的“管理思維”來具體看待學生的培養活動,尤其是對于學生來說,創造性、創新意識恰恰是當前我們進行學生教育的關鍵與本質。
如今,我們在認知學生培養時,高校所能承擔的責任更多是一種服務、承擔,尤其是服務意識的詮釋與表達,更需要我們從服務視角出發,通過合理融入茶文化的具體內涵,進而實現整個高校學生的最佳培養。凸顯服務意識,詮釋服務理念,才是現階段我們更好實現高校學生教育實踐活動的本質切入點。
實際上,對于當前我們所具有開展的高等教育活動來說,其中所需要融入的內容中,不僅是相關文化理念的融入,更是具體管理思維的合理表達,尤其是對于目前高校學生培養來說,其需要結合當前用人環境的具體變化,通過創新管理思維,進而讓大學生管理活動,能夠更好匹配用人機制的整體訴求。客觀地看,融入茶文化元素,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教育管理機制,乃至實踐方案進行必要創新,其恰恰是現階段我們調整高校管理活動的關鍵,如果我們能夠從文化的理念融入出發,并探究高校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才能實現學生培養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