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博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09:05: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學博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塞德里克?唐或許是個不錯的編舞,不過,他的主要身份還是一名畢業于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家,不然,他甚至都沒有資格參加這科研界的舞林大會――“舞出你博士論文”比賽要求參賽者之一必須是或曾是一名博士,參賽舞蹈必須詮釋該博士的研究主題。
有人會說:“我不會跳舞啊。”活動方對此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每個人都會跳舞!”有人還說:“我很害羞,我想在幕后。”比賽規則也絕不通融,“不行,論文作者必須得在視頻里秀一秀!”“舞出你博士論文”大賽要求參賽選手將舞蹈視頻上傳至指定網站,由科學家、藝術家以及上一屆優勝者組成的評審團為視頻打分,主要考察舞蹈的科學性、藝術性和科技與創意的結合性。2013年,有31支展現不同科研主題的舞蹈視頻進入了“舞出你博士論文”的最后決賽,組委會按照“生物”、“化學”、“物理”和“社會科學”四組評出了每類第一名,并由網友票選出了“最受觀眾喜愛獎”。
實話實說,這些舞蹈視頻并不會教給觀眾太多嚴肅的科學知識,但是,它讓科學家的形象默默變得可愛起來,或許會吊起一些普通人的胃口,讓他們愿意嘗試閱讀“氣候變化下的生物經濟學后果”這類板起面孔的科學文章。
水上芭蕾――爭奪
如果有一群朋友愿意為了你的博士論文臉畫大濃妝,頭戴雞羽毛,還要撲通撲通往水里跳,那絕對要好好珍惜。
塞德里克?唐,“舞出你畢業論文”大賽總冠軍就有這么一群“樂于助人”的朋友。
他是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博士生,平日大部分時間都與雞在一起。塞德里克?唐發現,母雞會和多只公雞,與母雞有同胞親屬關系的公雞會釋放更多;但是,母雞本身更傾向于選擇非親屬公雞的,而拒絕絕大部分來自親屬公雞的……
塞德里克?唐用舉重來類比雞禽的,用游泳來類比爭奪卵子的過程……他花了4周的時間來訓練舞者,當然可以想象,他應該也費了不少唇舌說服舞者穿著泳褲泳帽出鏡;又再用了3周來剪輯視頻。對一名天天與雞相伴的博士來說,這恐怕也是一項很不錯的業余消遣。
塞德里克?唐也關照到了一些細節。比如,視頻中一些會游得比另一些更快,而一些會困在圈子里游不出去――這是微觀世界中的真實情況。在一番激烈的水中混戰之后,終于有勝利者得以鉆進女舞者所在的透明水球――這意味著強壯、迅速的勝出,獲得與卵子結合的機會。
不僅是視頻,連配樂都是原創。兩首原創歌曲出自一位藝名為Stuart Noah的藝術家之手――他的真名是Stuart Wigby,為塞德里克?唐的論文指導老師之一。看,牛津學術圈的人果真很有娛樂精神。塞德里克?唐也表示,他絕對、一定以及肯定還會參加2014年的大賽,并放出豪言:“我的舞蹈會更加性感,更有難度,舞群規模會更大,而且要以音樂劇的形式展現。”
對照組舞步――睡眠重要性
兩組舞蹈,同步進行,描繪一名女生一天的兩個版本。
版本A:凌晨時分,女生已安眠;待到清晨鬧鐘響,女生活力四射,從床上蹦起,心情愉快刷牙洗臉;跟隨上學的人群一道舞蹈,輕盈地轉身、跳躍,開始一天的學習和工作。她精力充沛,和朋友們打成一片,笑容洋溢;直到放學收工,她也完美地保持了和人群一致的舞蹈步調,并和男友來了一場甜蜜的約會……
版本B:深夜,女生仍然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倚在床頭盯著手機,毫無睡意;直到凌晨兩點,才沉沉睡去。清晨起床,女生渾渾噩噩,機械地刷牙洗臉;在上學的人群中腳步遲緩,動作無力,落在隊伍后面。她精力不濟,被同學排擠,一個人打著哈欠孤零零游蕩;終于放學,她也照樣腳步虛浮,在大家的集體舞蹈中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最后和男友的約會,都結束得不那么完美……
這是斯德哥爾摩大學博士生蒂娜?孔德林(Tina Sundelin)的參賽視頻,該視頻獲得大賽“社會科學組”第一名。蒂娜?孔德林的研究領域比較接地氣――缺覺對人的社會影響。她巧妙借鑒了社會科學實驗中常出現的“對照組”概念,用相同環境下的不同舞蹈,直觀反映睡眠不足的后果。
蒂娜?孔德林的研究還有如下表現形式――
題目:《疲倦的線索:睡眠不足在面部表現上的影響》
參與者:40位觀察者(其中,20位女性,年齡在20~30歲之間)根據疲憊程度和難過程度為20張面部照片打分,10張在其正常睡眠后拍攝,另外10張則是在其缺覺31小時又補覺5小時候后拍攝。
結論:睡眠不足會影響人們眼部、唇部以及皮膚,對他人來說,這幾個部位能夠作為判斷一個人是否缺覺的依據,因為這些面部區域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睡眠不足的面部表現和疲憊,可能會給睡眠不足人群的日常生活帶來社交影響。
上文所引的是蒂娜?孔德林2013年發表在學術期刊《睡眠》上的論文摘要,看罷之后,是不是覺得還是舞蹈視頻比較有愛?
小惡魔Salsa舞――壞基因
“最受觀眾喜愛獎”由來自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安德烈斯?弗洛里斯(Andres Florez)收入囊中。他用了一組帶有劇情的Salsa舞,講述了癌癥誘導基因MYCN如何入侵正常細胞,誘發兒童疾病――神經母細胞瘤。
出演反面角色的4位演員(包括安德烈斯?弗洛里斯一名男生)均著一身紅衣,頭戴紅色小惡魔發飾,一出場就氣勢不俗。3名女舞者更是身著紅色短裙,腳踩高跟鞋,頗有女王架勢。4人就是傳說中的“MYCN基因”,這種基因和神經母細胞瘤密切相關。他們一出現,便生生拆散了正在舞臺中盡情舞動的Rb和E2F1――當這兩種分子聚在一起時,細胞便不會進行分裂。MYCN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扮演Rb的男舞者,讓他身體蜷縮跪倒在地;此時,細胞分裂便可以不間斷進行,瘋狂復制自身。
篇2
----在英國,國際著名刑事技術專家為程京設定了博士論文課題――關于DNA指紋儀器自動化分析,并給他3年的時間學習生物學課程。拿到司法生物學博士學位之后,程京又轉赴美國,并在那里成為美國納米基因公司的首席科學家。1998年,他領銜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臺便攜式微縮芯片實驗室,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將之列入當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第二年,程京辭職回到了中國。
----生活又一次充滿了變數。眼前已然是資本市場方興未艾,IT業風起云涌,本土搖滾、港臺歌星和美國的Billboard在街頭巷尾此起彼伏。程京覺得自己創業的時機到了。
----其實,程京早在英國的時候就在尋找機會。1994年,生物芯片的研究在一些國家已經如火如荼,而在中國還是一片空白。程京曾經與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主任強伯勤院士談論起此事。但生物芯片的研究畢竟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撐,程京于是將第一步選在了美國。
----在位于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程京投師于醫學院教授、英國皇家病理學院士、生物芯片開拓者之一彼得?威爾丁教授門下,開始了生物芯片領域的研究。
----生物芯片技術目前被科學界公認為應用前景最好的DNA分析技術之一。按照專家們提供的一個十分拗口的定義,“它是將生命的化學過程轉化為一種靜態形式”;對這種形式的表現結果用計算機進行分析,便可以監視特定基因的變化。根據科學家的設計,芯片中的DNA可以用化學方式識別真正的基因,其精確程度相當高,甚至能夠顯示基因起作用的活躍度,以及它攜帶了何種突變。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在2000年6月份宣布取得重大進展,生物芯片的重要性正日益獲得公認。在這一研究領域,基因芯片已經率先實現了商業化,蛋白芯片則極具發展潛力。舉例說,人們在求醫診病時須臾不可離開醫院的檢驗部門,而今后完全可以用一個“便攜式芯片實驗室”來取而代之。這種專門的芯片能夠勝任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中所涉及的三個典型步驟,即樣品處理、化學反應和結果檢測與分析,而且這一切都是在一個無污染、全功能、微型化的環境中完成的。程京介紹,這樣的芯片甚至可以植入人的體內,并通過因特網與醫院相連接。
----1996年,程京與在美國進行訪問研究的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周玉祥不期而遇。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生物芯片實驗室正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多年研究生物膜和膜生物工程的周玉祥感嘆:“我感覺它將發展成一個極大的產業。”作為清華大學自己培養的生物學專家,周玉祥有一種直覺。他建議程京給校長寫封信介紹相關的情況。程京欣然照辦。
----相對于實驗室里的埋頭研究,程京認為科研成果產業化更加重要:“一個國家強大與否,主要靠它的工業實力來體現,要把研究的東西造福于人,而不是簡單地看發表了幾篇文章。”
----“我在英國讀博士的時候,從1989年開始,三年做了三個專利項目。”其中一個后來成為當地一家公司的第一個自有產品,也是他們借以上市的旗艦產品。“當時在材料和人員等方面的投入都很少,以‘便士’計,可他們每一套賣回來的錢是幾十英鎊。按照企業與學校簽訂的條例,每次給學校的專利使用金超過一定數目,就要按商定比例付給專利發明人。他們定期給我寄支票。”
----當然,和產品的市場價值相比,程京的所得微乎其微。在美國,程京經受了更為強烈的震動。“我工作的那家美國公司規定,每個博士每年要做出三個專利供企業生產。我們做的是純粹的研究,他們來進行市場開發;成果出來以后和發明人完全沒有關系;即使我們要用,也必須付錢。”程京在美國做出了17個專利項目,“沒有一項是屬于自己的”,其中也包括令他聲名大噪的微縮芯片實驗室。和大多數中國在海外的科研人員經歷的一樣,程京開始輾轉反側。
----以生物芯片為核心的各相關產業正在全球迅速崛起,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爭先恐后有計劃、大投入地對這一領域中的知識產權進行跑馬圈地式的保護。根據程京提供的估計數字,在今后5年之內,應用生物芯片的市場銷售將達到200億美元左右。《財富》雜志甚至刊登文章稱:“微處理器使我們的經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生物芯片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可能會更大。”那是1997年的春天,生物芯片在中國國內依舊是空谷足音。
----事關重大。同年,中國駐美大使館提議國內召開了決定科研領域重大方向的北京香山會議,專門討論生物芯片的研發事宜。和以往不同,會議第一次把眾多科研領域的專家召集一堂。作為被邀請的三位海外專家之一,程京也到會發言。他提供了這樣的數據:“美國硅谷8000多家與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相關的高科技企業1998年的營業額達到2000億美元,相比之下,北京中關村創造的利潤要低得多,因為我們計算機的CPU用的是洋芯片。如果說計算機行業已經是既成事實,那么在迅速崛起的生物芯片領域,中國需要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回國一事因而有了足夠的鋪墊。“既然想做,就要好好地運籌規劃一番。”香山會議后,程京花了一年多時間在國內推銷自己的想法,再把想法變成現實――一方面是籌建生物芯片研究與開發中心, 一方面是吸引風險投資組建公司。
----清華大學接受了當時年僅35歲的程京。學校為生物芯片的研究立項,研究人員則由程京挑選。在當年朱自清流連忘返的荷塘后面的老教學樓里,一個廢棄的復印室成為清華大學生物芯片研發中心暫時的辦公地。
----學校撥給中心275萬元啟動經費,并從1999年開始撥款2500萬元,為期三年。“錢是再多也不嫌多的,美國到目前為止已經投入了20億美元,最近又要投資10億用于納米技術發展計劃。”而中國國家重點和重大項目撥款往往只有幾百萬元人民幣。在海外生活多年的程京相信,西方的產業化操作模式是治療科研貧血的良藥。
----1998年下半年,施樂公司的有關人士找到程京,他們開始討論組建公司的可能性。1999年3月,程京正式辭去美國的工作,成為清華大學教授、生物芯片研發中心主任。緊接著,一個中文名為“騰隆科技”的生物芯片高科技公司在美國注冊成立。清華大學以8項專利技術的境外壟斷使用權換回騰隆科技30%的普通股。程京作為清華大學董事席位的代表,同時兼任公司的技術總監。1999年10月底,公司從海外募集的第一輪風險投資500萬美金全部到位。
----按照計劃,公司必須在8個月之內把清華大學轉讓的技術進一步完善;再往后,是投入生產和進入市場。“騰隆科技”已經在美國租下了辦公室、實驗室和廠房。程京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奔波往返,等待著實驗室里的成果走進市場的日子。
程京簡歷
----1963年 生于北京
----1983年 畢業于上海鐵道大學電氣工程系
----1992年 在英國史查克萊大學獲司法生物學博士學位。此后在英美幾所大學做有關分子生物學的博士后研究
篇3
自1999年以來,復旦校領導始終將人才國際化作為學校5大發展戰略之一。截止至2007年底,復旦共引進校聘重要崗位以上高層次人才406人,其中直接從海外引進256人(包括非華裔外籍教授23人),占引進人才總數的63%。在復旦入選的74位長江學者中,有43位是從海外直接引進的,占入選總數的58%,其中包括一位來自英國的全職非華裔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創新模式“筑巢引鳳”
面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挑戰和國際人才市場的沖擊,復旦引進人才的發展戰略也跟隨著經濟一體化進入了全球化階段。在此過程中,如何減少人才引進的風險,把好“選才關”,成為海外人才引進的關鍵。
2003年,復旦“全球公開招聘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創新之舉,在海內外引進了很大反響,整個招聘過程,從信息、初選、通訊咨詢、面試遴選、決策以至簽約都嚴格按照國際慣例操作。此后,復旦還按照相同的公開程序相繼成功地招聘了微電子研究院、藥學院等學院院長。
副校長陳曉漫認為,以國際視野尋覓英才,首先就要做到視野全球化、程序國際化。據介紹,為及時掌握世界科學前沿人才信息,復旦專門建立了囊括數千個候選人的海外人才儲備信息庫,并保持與海外校友的廣泛接觸,盡可能地拓寬人才選拔的渠道。
近年來,復旦還逐步引入“海外專家獨立評審機制”,目前已經建起了由400多位海外獨立評審專家組成的“專家庫”。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以及符合條件的學科引進人才評審中,都啟動了海外評審機制,通過“第三方”的力量,更客觀地評估引進人才的學術水平。
除了準確評估海外人才的專業水平和學術地位外,人才引進成功與否的關鍵還取決于其個人事業發展與學校整體戰略發展的結合程度,取決于人才引進模式的創新程度。為有效吸引人才,復旦“筑巢引鳳”,創造性地實施了“啞鈴”模式、“球璉”模式、“海外創新團隊”等富有特色的人才引進模式,從而吸引了大批優秀海外人才的“加盟”。
“啞鈴”模式。即允許引進人才國外國內兩頭兼顧,如采取特聘講座教授的形式,從國外引進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以實現高智力人才的資源共享。復旦長江講座教授金力就是從最初的“啞鈴”模式過渡到全職院長、現任副校長的成功范例。
“球璉”模式。即通過引進一位學科帶頭人,并以其為主,相繼引進一批學術骨干。如我校從海外引進封東來博士作為復旦特聘教授、學科帶頭人。此后,又由他牽線搭橋,從海外先后引進喬山博士、李世燕博士和陳焱博士,從而形成一個結構合理、學術方向互補、創造力很強的研究團隊,使復旦強關聯物理學科的研究實力躋身于國內高校前列。
“海外創新團隊”模式。隨著學科間的交叉、集成、融合的頻繁,跨學科合作、攻關日益增多,復旦也開始探索由“海外個體”人才引進向“海外團隊”人才引進轉變。2003年引進以陳俊為首的5人“腦損傷研究”創新團隊,2004年引進以陳吉泉為首的8人“生態學”創新團隊,2005年初,引進以陳躍為首的7人“公共衛生”創新團隊,2006年引進以約翰?哈斯勒(John Hassler)為首的4人“經濟學”創新團隊等。這些嘗試,都使復旦在跨學科、跨國界的人才資源重組上開創了可喜局面,而且推動了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
創新環境“保駕護航”
引賢入校,還需誠意留才。為給高端人才一片成長沃土,復旦從校領導到人事處,都尤為重視海外引進人才軟環境的建設。
組織保障:復旦專門設立了人才引進領導小組,由王生洪校長親任組長,并在人事處設立人才引進辦公室,全面負責、協調人才引進工作。
政策配套:學校制定了復旦特聘教授(冠名教授)、高層次人才引進等一系列政策方案和操作流程。為簡化引進程序,加快人才引進的工作流程,學校于2005年度啟用了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快速通道,實行分類準入機制,對國際知名學者、國家級專家,海外著名學府以及“985”重點高校重點學科的同級職務聘任等,實行“簡單聘任程序”。
服務到位:為引進人才、特別是全職引進人才解決后顧之憂,除人才引進辦公室積極開拓思路,提供全方位服務,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軟環境之外,人事處還會同學校其他各職能部門,想方設法及時解決引進人才在教學、科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真誠相待:科研是艱辛的,一個微小的發現往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跬步千里,需真心以待、寬容支持”,這是許多海外引進人才共同的心聲,而復旦讀懂了他們的心聲。
數年前的一個春節,復旦校友、英國劍橋大學賀鶴勇博士回上海過年。大年初四,復旦黨委書記秦紹德得知這一消息后,即刻安排與賀博士會面交流,誠意拋出“繡球”,這位高端人才最終“扎根”復旦化學系,并順利人選第二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7年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趙東元教授在談起回國歷程時,也時常感慨復旦對他的知遇之情。當年,在校領導和時任化學系系主任的范康年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在最短時間內,為其盡快開展科學研究創造實驗條件。
“復旦效率,讓我都來不及有其他的想法就急于想飛回來了。”近幾年頻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殊榮的封東來教授說,當復旦大學找到他的時候,他剛從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復旦馬上啟動了引進工作程序,特事特辦,在短時間內為其辦好了各種手續。
“留學生回國天地寬”,是封東來更為深切的感受,在美國和他同齡的很多同行也許根本沒機會遇到和他同樣多的機遇。最讓封東來感動的是,初進復旦的前3年中,由于大型實驗設備建設有個過程、科學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等因素,封東來沒有急于,而學校一如既往給予了他強有力的支持。第四年,厚積薄發的他在國際物理的權威雜志PRL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引起了國內外物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以最大的誠意、傾全校之力為引進人才創造好的人文環境,這既是時展的要求,也充分彰顯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創新能力的復旦精神。
創新平臺“人盡其才”
用才更甚于引才,對許多海外引進人才來說,他們最關心的始終是“我的舞臺有多大”,而對于引進他們的學校來說,最關心的也是“他們能發揮多大的作用”。為實現雙贏,復旦創新思路,積極吸納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探索建立科學化的管理運行機制,以“學術創新特區”作為吸引人才、促進人才發展的“試驗園”,為海外引進人才搭建起了一個又一個事業發展的平臺。
2001年,復旦以海外引進人才許田、韓珉、莊原作為共同負責人,建立了發育生物學基地,采取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管理模式,由首席科學家自主選擇研究項目,組建課題組,并充分享有在用人、分配和獎勵方面的自,開辟了復旦首個“學術創新特區”。
從德國海德堡大學引進的金壽福博士從事的是“埃及學”研究,為了發展這門學科,2003年10月,復旦成立了復旦大學埃及研究中心。這是國內第一個埃及學專業的研究機構,不僅為金壽福博士本人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而且填補了復旦在埃及學研究方面的空白。
復旦還將重點建設的“985”二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基地,作為“人才資源管理創新特區”,以更大力度的體制和機制創新增強對海外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度。復旦啟動的首個科技創新平臺一生物醫學研究院,其首批簽約的就有12位從海外直接引進的研究負責人。
近年來,復旦從海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為學校帶來了令人振奮的可喜成果,擴大了學校的學術影響力:
兩位海外引進人才擔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一大批海外引進人才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863”、“973”子課題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科研項目;多位海外引進人才在《科學》、《自然》、《細胞》等國際綜合和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重要學術研究成果;5位海外引進人才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數位海外引進人才指導的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的學生項目榮獲全國“挑戰杯”特等,一等獎等。
篇4
周恩民申報的這項課題著眼于從免疫學的角度探索豬藍耳病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機理及防控技術,這對建立動物傳染病防控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他說:“為了這項研究,我花了近10年的心血。”
周恩民從事病毒免疫學研究近30年,其中在國外學習研究20余年,是這個領域很有影響的專家之一。
1985年,在內蒙古包頭醫學院任教的周恩民,考取了首批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赴美國德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西南生物醫學研究所進行深造。
來到美國,這塊陌生的土地給他的不僅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繁華世界,更是一個巨大的壓力。除了語言交流上的困難,學習、科研的障礙更像一座大山擋在了他的面前。周恩民的導師羅納德?肯尼迪是國際上著名的免疫網絡學的研究專家,但周恩民那時對免疫網絡學還一無所知。此外,實驗室的各種儀器設備,他也從未見過,更不知如何操作使用。
巨大困難和壓力沒有讓周恩民氣餒退縮,反而成了他奮發進取的動力。他相信,靠刻苦和勤奮,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取得成績。一來到美國,周恩民就幾乎泡在了實驗室,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查資料、做實驗,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研究工作之中。6個月后他的努力終于有了成果,當他把自己的研究論文交給導師,羅納德?肯尼迪十分吃驚。他對這位中國學生出色的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并親自為他申請了美國NIH的博士后科研基金項目。周恩民正式成為肯尼迪博士實驗室為數有限的博士后,在這里他運用免疫網絡學對艾滋病和乙型肝炎這兩種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傳染病的致病機理進行研究。三年的鉆研,他取得了可喜成果,發表了4篇高水平的SCI研究論文,在艾滋病免疫調節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他在學術界開始產生影響。
周恩民沒有滿足已有的成績,認為要取得更大的成績還必須進一步學習研究。1988年他考取了加拿大明尼多巴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的博士研究生,用免疫網絡學的觀點進一步對變態反應的免疫調節機制進行深入探討。
做了3年的訪問學者,為他在科研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的思路也更加開闊。在北美讀博士學位一般要5-6年時間,而周恩民只用了3年半就完成了博士論文。他的研究成果在加拿大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90年獲得加拿大明尼多巴大學醫學研究基金最佳優秀博士研究獎,1992年獲明尼多巴省醫學研究優秀研究獎,1993年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而在此之前的1992年7月,他就被加拿大農業部動物疾病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后來又被加拿大國家動物外來病研究中心聘為高級研究員,任免疫診斷實驗室主任。
由訪問學者、研究生到研究員,這對周恩民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更是一個重要轉折,因為從此他開始由人體的免疫研究轉到動物免疫研究上來,也為他提供了一個開拓新研究領域的機會,他運用免疫網絡學的觀點對動物的疫病疫情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2000年他經導師羅納德?肯尼迪的推薦,來到美國艾荷華州立大學獸醫學院任副教授,兼任獸醫診斷實驗室血清診斷實驗室主任,在這里的6年時間,他運用免疫網絡學的觀點重點對豬藍耳病和禽戊型肝炎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國外20多年,周恩民在免疫學領域取得了大量重要研究成果。他主持和參加加拿大及美國的有關病毒疾病免疫調節和診斷試劑研發等領域科研項目20余個。對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藍舌病病毒、藍耳病病毒、偽狂犬病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機制、免疫網絡調節、細胞受體和診斷試劑進行了研究。主持編寫了35個國際標準試驗程序(SOP)。在國際權威專業刊物如 《Journal of Immunology 》等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被 SCI 收錄42篇,被國際同行引用50余篇次,累計影響因子100以上。他還在國際會議上70余篇。周恩民在學術界的影響也不斷擴大,他兼任《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Journal of Diary Research》、《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編委及特邀審稿人,還是美國農業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員。
20年的科研探索之路,在周恩民看來就是像是在攀登一座座高山,飽嘗了各種滋味,有找不到路途的迷惘困惑,有筋疲力盡的沉重喘息,但當克服困難終于有了新的發現、登上了新的高峰,也讓他感到了無窮的快樂與滿足。他說:“科學研究每取得一個新進展,每到達一個新的高峰,你的視野都會更加開闊,都會看到更加美麗的風光,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就在周恩民的科研之路即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時候,2006年他突然作出了一個決定,回祖國。
2007年7月,來到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受聘擔任“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并主持建立了山東農業大學“免疫生物學實驗室”。
談到回國的原因,周恩民說:“在外待的時間越長,就越想家。在國外,無論事業多么發達,生活多么富裕,都忘不了自己是炎黃子孫,我們骨子里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雖然我的事業是在國外發展起來的,但是我不能忘記祖國的養育之恩,我要用自己的知識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在為祖國科技事業作貢獻的過程中,自己的科研也會有新的發展突破,也會更加有價值。”
來到山東農業大學后,周恩民繼續圍繞豬藍耳病和禽戊型肝炎開展研究。豬藍耳病是由藍耳病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是當前危害養豬業的首要病害。上世紀90年代末在美國,一頭母豬感染這種病所造成的損失是200至300美元。它每年給美國養豬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億美元,所以美國在2004年消滅了豬的偽狂犬病之后把豬藍耳病作為撲滅的首要目標。2006年夏天以來,中國出現了由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引發的“高熱病”,給養豬產業造成了重大損失。周恩民在研究中首次發現了藍耳病病毒自身抗獨特型抗體的存在,提示抗獨特型抗體在藍耳病病毒感染中的調節作用。
周恩民在藍耳病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相繼研發了單克隆抗獨特型抗體,并由此鑒定出了一個新型的藍耳病病毒受體。2008年他主持申報的“新型PRRSV細胞受體鑒定及其與病毒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目前這一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研制出了有效的病毒受體阻斷抑制劑。根據初步研究,這些阻斷抑制劑可以有效阻止藍耳病病毒感染宿主細胞。這為從根本上防治藍耳病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依據。正是根據這一重大發現,周恩民主持申報的“豬重大疫病防治標準化技術體系應用與示范”獲得2008年山東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資助。他還將新鑒定出的藍耳病病毒受體和受體阻斷劑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國家專利局對此十分重視,立即將其申報了國際發明專利。周恩民還從免疫網絡調節的角度對藍耳病病毒免疫反應的調控展開了研究。他的“新型PRRSV淋巴細胞受體與PRRSV免疫反應的關系及抗獨特型抗體對疫苗免疫的調控”課題獲得了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的資助。
在對豬藍耳病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周恩民在禽戊型肝炎的研究方面也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他首次在國內分離到禽戊型肝炎病毒株,并對中國禽戊型肝炎在雞群、人群和鴨群的血清學流行狀況作了詳細調查,證明了人血清中存在抗禽戊型肝炎的抗體,為進一步闡明禽戊型肝炎可能造成的人畜共感染奠定了基礎。他還首次證明了禽戊型肝炎病毒ORF2蛋白能夠誘導產生中和抗體并可以防止禽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證明了ORF2蛋白抗原表位的特異性,這為研制戊型肝炎免疫診斷試劑和疫苗打下了重要基礎。
2009年12月25日,國務院僑辦公布了第二屆百名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杰出創業獎”獲得者名單。周恩民作為山東農業大學“泰山學者”海外特聘教授眾望所歸,榜上有名。
Zhou Enmin: My Chinese Heart
Zhou Enmin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viral immunology for nearly 30 years. During the time, he has studied and carried on research abroa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Nowadays, h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experts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20 years when he stayed abroad, Zhou Enmin secured many import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viral immunology. He has directed and participated in more than 20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concerning the regulation of viral disease immunology and the R&D of diagnosis agents in both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yes of Zhou Enmin, the 20 year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xploration is like climbing high mountains one after another, which brought him many kinds of experiences. Despite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by eventually overcoming these difficulties and making new discoveries, he always received the infinite 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 He said: “Every new progress mad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means reaching a new peak, where your field of view will become broader and you can see even more beautiful scenes. This is the fasc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篇5
關鍵詞:綜述 音系獲得 漢語 普通話
一、引言
長期以來,兒童語言獲得問題一直是西方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與之相比,我國兒童語言獲得研究起步較晚,掌握的規律相當有限,如兒童早期音系的形成過程等(李行德,2009)。本文對1979年至2011年間我國內地發表的有關漢語兒童音系獲得的主要論文進行回顧,梳理該領域的主要研究角度和選題,借以管窺內地音系獲得研究的現狀,并對未來發展趨勢作出展望。
首先,我們對文章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如下。本文所謂“音系獲得”,是指兒童獲得有關某種語言的詞句如何發音的規律性知識的過程(Goodluck,1991:6)。但下文的討論將表明,不少學者在行文中并未對“音系獲得”作出嚴格界定,而是將其與“語音獲得”相混淆(楊蓓,2002:3)。語音獲得是指兒童掌握成人發音的過程。音系獲得屬語言學的研究范疇,注重音系表達和規則的建立過程;而語音獲得屬生物學或心理學研究范疇,強調語音的感知和發生過程。鑒于音系獲得與語音獲得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在綜述時暫時忽略二者差別。本文所謂“漢語兒童”是指生活在漢語普通話語言社區的0~5歲的正常兒童(但楊蓓,2002除外,該文是參考上海話語言獲得而寫成的)。
本文結構如下:第一部分界定論題并介紹全文結構;第二部分概述音系獲得的主要階段和相關理論,作為后續討論的背景;第三部分對我國內地兒童音系獲得研究進行分類綜述;第四部分簡要總結該領域研究現狀并對未來發展趨勢作出展望。
二、理論背景
(一)音系獲得的典型階段
音系獲得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前語言發展期、第一詞階段和后第一詞階段(據Stoel-Gammon & Sosa,2009及Aitchison,2008:80)。
前語言發展期(0;0-0;12)可進一步分為前咿呀學語期和咿呀學語期。前咿呀學語期(0;0-0;6),嬰兒首先發出哭聲、咳嗽聲等非自主聲音;之后(0;2-0;4)自主發出舒適的叫聲或咕咕聲(Foster-Cohen,2002:20)以及近似元音的聲音(Stoel-Gammon & Sosa,2009);再后(0;4-0;6)便進入發音游戲階段,嬰兒會變換音高和響度,嘗試用不同的發音部位發音(Foster-Cohen,2002:20)。咿呀學語期(0;6-0;12),嬰兒將輔音與元音相結合,先后發出CV、CVCV等開音節,嬰兒的輔音對立系統迅速擴展,但常見輔音仍局限于塞音、鼻音和滑音(Stoel-Gammon & Sosa,2009)。此外,在前語言階段,嬰兒的發音肌肉和感知能力得以發展。兒童說出第一個詞之前就具備范疇式感知能力,可以聽辨語音的區別性特征(詳見Goodluck,1991:13)。
第一詞階段(1;0-1;6)以兒童說出第一個詞(大約在一周歲)為起點。兒童在此階段第一次說出有意義的話語,并且繼續充實語音系統,包括音段系統(如輔音對立和元音對立,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輔音性][+響音性][-延續性]等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系統(如語調、重音、聲調等)。此外,兒童話語的音節結構趨于復雜,出現CVC結構的閉音節。隨著上述語音成分的獲得,兒童開始構擬輸入話語的底層表達和相應的音系規則,并在隨后幾年中不斷修正。
后第一詞階段自第一詞階段之后開始,從1歲6個月到5歲甚至5歲以后。在此期間,兒童完全建立起他們的語音系統,并掌握母語的音節結構。這也是國內外學者研究得最頻繁、最深入的階段。主要研究思路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對兒童的音系系統進行獨立分析;二是將兒童的語音產出與相應的成人語音形式進行對比。通過第一種研究,特別是通過縱向研究或結合多個橫斷研究,研究者可歸納出音位、聲調的獲得順序,亦可求出兒童構擬的音系規則(如變調規則等)。通過第二種研究,研究者可以對兒童語音產出的準確性進行評估,研究兒童將成人的語音輸入系統轉換為自己的語音產出的音系處理過程(如刪除音節尾音、簡化音節首輔音叢等)。
(二)音系獲得理論概述
為解釋兒童音系獲得的機制,研究人員提出多種理論假設。不少學者援引遲立忠(1997)稱主要有四種語音獲得理論,分別是普遍性理論、發音學習理論、成熟理論和精進調諧理論。為更好地厘清各家理論的關系,本文將各家理論分為五大類(參見Stoel-Gammon & Sosa 2009),詳見表1。
表1:主要音系獲得理論概述(據Stoel-Gammon & Sosa,2009)
理論流派 具體理論 主要假設
普遍順序理論 Roman Jakobson的普遍順序理論 音位對立的獲得遵循普遍順序。跨語言觀察,音位出現頻率越高,標記性越弱,則越早被兒童獲得,故塞音的獲得早于擦音。
基于規則的理論 生成音系學理論 借助一整套先天的音系原則和結構,兒童在接觸到具體語言后可以構擬出自己的音系語法,確定語音輸入的底層表達和相應推導規則。音系獲得就是構擬和修正底層表達、推導規則和規則排列順序的過程。
自然音系學理論 兒童生而具有一套自然音系處理過程,兒童根據某種語言的語音輸入(或目標語言音系)對既有過程進行限制或重新排列其應用順序,從而獲得該種語言。
基于制約條件的理論 優選論 兒童生而具有一套可被違反的制約條件。語音獲得過程中,兒童根據成人音系不斷調整制約條件的排列層級,直到制約條件層級排列可以選出最優形式(即成人說話者使用的合語法形式)。
以兒童為中心的理論
韻律理論 兒童從一系列具有特定結構的詞中感知到某一韻律模式,進而在說話時重復該模式的顯著韻律特征。
認知理論 兒童根據自己的發音能力主動選擇要說的詞,并根據自己的語言經驗提出、驗證、修改自己的音系假設。
生物學理論 音系獲得的進度由兒童發音器官運動能力的發育狀況決定。
基于使用的音系學理論
基于使用的語言理論 音系獲得與詞匯獲得、詞語使用密切相關。詞頻較高的詞容易被感知和產出。
三、漢語音系獲得研究概覽
上文簡要介紹了音系獲得的主要階段和相關理論,本部分主要討論漢語音系獲得研究。近三十年來,我國內地研究者對漢語音系獲得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心理學角度的研究和語言學角度的研究。誠然,這樣分類看似不夠精確且有失公允,但我們可以藉此發現,該領域的許多研究都缺少嚴格的語言學理論框架(參見李行德,2009;Peperkamp,2003)。
(一)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研究大多由心理學家展開,且與語言學理論關系不大。此外,由于缺少專業語言學知識,研究者在記錄和分析語料時出現偏差,如語音轉寫不準確,過分簡化等問題。吳天敏、許政援(1979)以及許政援(1996)即屬此類研究者。
吳天敏、許政援(1979)是對講漢語普通話的兒童進行的一項縱向跟蹤研究。他們先后選取5名嬰兒作為被試,定期記錄嬰幼兒0到3歲期間的語音產出。研究采用自然觀察法,兒童發出的音或說出的字均用拼音記下或用錄音機錄下。該研究主要開展于1955年至1966年間,其時內地尚未大量引進西方語言學理論。作為語言獲得的一般性研究,該論文并未對音系獲得給予足夠重視,而是將重點放在普通話的詞匯和句法獲得上。根據語料,吳、許認為言語獲得是一個連續、有序、規則的過程,可分為六個階段:簡單發音階段(0;0-0;3)、連續音節階段(0;4-0;8)、學話萌芽階段(0;9-0;12)、單詞句階段(1;0)、簡單句階段(1;0-2;0)以及復合句發展階段(2;0-3;0)。此外,他們還注意到語言獲得過程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吳、許對六個階段的劃分與第二部分第一節給出的描述基本吻合,支持語言獲得的普遍性假說。然而,盡管吳、許在文中提供了兒童語音獲得的珍貴語料(其中前語言發展期的語料尤其珍貴),但其在語料轉寫和分析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將語料轉寫為漢語拼音可能不能準確反映兒童的真實發音;另一方面,吳、許對六階段中前三階段語料的分析沒有考慮音節結構、音段特征等,從而漏掉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此外,文中未明確闡明音段和聲調的獲得順序。
許政援(1996)重述吳天敏、許政援(1979)一文,將1982年至1992年間縱向研究所得數據與前文比較,并匯報了1992年至1995年間的橫斷研究。除六階段分期外,許政援(1996)歸納了對語言獲得的普遍性和個體性構成影響的四大因素:語言本身、大腦和語言器官的發展、兒童的認知發展、成人與兒童的互動(成人的言語教授、兒童的選擇和模仿、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等)。但文章仍未就音系獲得進行討論,沒有克服吳天敏、許政援(1979)一文的局限。
(二)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與上述研究不同,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漢語音系獲得研究語料更加準確,觀察更為深入。盡管如此,目前多數學者的語音獲得研究仍然缺少堅實的理論基礎,亦未能在某一音系學理論框架下對觀察到的現象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有鑒于此,我們將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進一步分為兩大類,即純描寫類研究和描寫兼解釋類研究。
1.純描寫類研究
無論是個案研究還是統計研究,純描寫類研究通常要對兒童的語音發展過程進行詳盡的語言學描寫,為后續研究積累了不少數據。該類研究主要關注音段或聲調的獲得順序,或進行兒童語音偏誤分析;研究方法多采用縱向自然觀察法,有的研究涉及多個被試,則輔之以圖片命名等心理語言學方法(如劉春燕,2007);其理論假設與普遍順序理論、認知理論和生物學理論相近(參見本文第二部分第二節),但并未在嚴格理論框架下進行數據分析。
曹井香(2003)所做的縱向研究記錄了她女兒寧寧從出生到一歲九個月間的音系獲得情況。她采用日記法定期記錄寧寧早期音系發展數據。她將寧寧的早期音系獲得過程分為四個連續階段,即發聲練習階段(0;1-0;8)、發音練習階段(0;6-1;1)、音段系列階段(0;8-1;6)和自由組合階段(1;6之后)。其對上述四個階段特征的描述與前語言階段和第一詞階段的特征相符(參見本文第二部分第一節)。此外,曹井香詳細描寫了漢語普通話音段和聲調的獲得順序以及語調、輕聲、變調、兒化的獲得和相關音系處理過程。但是,曹井香(2003)的不足在于未提出嚴格的音系成分獲得標準。由于曹僅研究出生到一歲九個月的音系發展,她提出的音段和聲調獲得順序可能只是音系成分的出現順序;畢竟,有些在音系發展早期出現的音段可能到晚期才能被獲得。
鄧湘君(2004)描寫了一歲八個月兒童小頤的語音處理策略(即音系處理過程)。鄧湘君指出,小頤偏好使用“發音部位后置”這一語音處理策略,即用發音部位靠后的音段取代目標音段。鄧稱此種策略在前人文獻中鮮有提及,表現了個人偏好對音系獲得過程的影響,但是李嵬等(2000)的研究中已經對此策略做過報道。
司玉英(2006)研究了她女兒兩歲至五歲期間的音系獲得。劉春燕(2007)對一歲六個月到一歲十一個月的10名兒童進行縱向跟蹤研究,歷時半年。司玉英(2006)與劉春燕(2007)均考察了漢語音系獲得中的獲得順序和音系處理過程。兩者均注意到出現順序和獲得順序間的差別;只有當兒童能夠在自發言語中準確說出某一語音成分時,才視之為已經獲得該成分。現將上述文章報道的獲得順序和音系處理過程歸納如下(見表2和表3)。
表2:漢語普通話音系成分的獲得順序(“﹥”表示“先于后者獲得”)
音系成分 類別 獲得順序
聲調 調位 陰平、去聲﹥陽平、上聲(曹井香,2003)
音變 調位﹥輕聲﹥變調(劉春燕,2007)
元音 發音部位 舌面音﹥卷舌音﹥舌尖音(司玉英,2006)
舌位前后 前、后元音﹥央元音(曹井香,2003)
唇狀 展唇元音﹥圓唇元音(同上)
音節結構 單元音﹥雙元音﹥鼻化元音(同上)
輔音 音節位置 音節尾輔音﹥音節首輔音(司玉英,2006)
發音部位 唇輔音﹥舌尖輔音(同上)
發音方式 鼻音、塞音﹥擦音、塞擦音﹥邊音①(曹井香,2003)
聲門狀態 濁音﹥清音;不送氣音﹥送氣音(曹井香,2003;司玉英,2006)
表3:漢語普通話音系獲得中的部分音系處理過程
音系處理過程
具體類型
舉例
同化
輔音和諧 [t?aikau]~ [t?ait?a](1;8)②(鄧湘君,2004)
刪除 CVV [wo214]~ [o214](1;8)(同上)
替代
塞音化 [xau214] ~ [tau214](2;0)(司玉英,2006)
擦音化 [k?γ51]~[xγ51](2;6)(同上)
發音部位前移 [k?u51]~ [tu51] (2;0)(同上)
發音部位后移 [pa214] ~ [ta214] (2;2)(同上)
不送氣化 [t?ou55] ~[tou55](2;2)(同上)
送氣化 [pai35t?u51]~[p?ai35tu51](2;3)(劉春燕 ,2007)
滑音化 [?ou51]~[jou51](2;0)(司玉英,2006)
邊音化 [?u51] ~ [lu51](4;8)(同上)
交叉使用 [x]~[f], [l]~[n](2;0)(同上)
總之,上述文章記錄的數據大多取自第一詞階段前后,但他們均未作進一步分析,無法用語言學理論對音系獲得順序和音系處理過程作出解釋。
2.描寫兼解釋類研究
該類研究不僅對音系獲得進行描寫,而且嘗試在某一理論框架下進行解釋,以證明、充實或修正該理論。李嵬等(2000)和楊蓓(2002)就是該類研究的范例。上一小節已經討論過音系獲得順序、音系處理過程等問題,本小節主要探討該類實證研究的理論意義。
李嵬等(2000)選取129名說普通話的兒童(1;6-4;6)作為被試,通過圖片命名和圖片描述實驗收集被試的自發言語,進而確定各個年齡段兒童的音位系統和典型音系處理過程(或稱語音策略)。為解釋兒童的音系獲得順序(如調位>元音和音節尾輔音>音節首輔音),他們引入音系顯著理論(phonological saliency)(詳見楊蓓,2002:10)。根據該理論,音系顯著的判別標準之一是,某一音系成分的可選范圍越小則該音系成分的顯著性越高。換言之,音系成分的可選項越多,顯著性越弱,則越晚被獲得。由于普通話只有四個詞匯調,可選項遠少于輔音和元音的類別,故兒童最先獲得的是聲調。
楊蓓(2002)可能是迄今為止內地學者針對漢語音系獲得進行的最為全面的研究者之一③。與李嵬等(2000)相似,楊蓓(2002)以117名兒童(1;6-4;6)為被試進行了統計研究,但被試的母語是上海話而非普通話。楊蓓通過圖片命名、對話等方式取得語料,在此基礎上,楊蓓探討了音段獲得的年齡、不同音系結構單位的獲得順序以及多種音系處理過程。楊蓓(2002)與其他音系獲得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她采用非線性音系學理論(屬生成音系學理論,參見本文第二部分第一節)進行數據分析。首先,在確定獲得順序時,楊蓓將音段進一步分析為區別性特征,如將[p]分析為{+輔音性,-響音性,-延續性, -濁音性,-展喉性,+唇性},進而計算出各個特征的獲得順序,并在特征幾何理論框架下,通過不同特征節點間的結構關系對特征的獲得順序作出解釋。其次,楊蓓將音系錯誤與特定的音系層面相聯系,進而概括出各個音系單位的獲得順序,如音段>音節>韻律單位>CV節點>詞匯詞。最后,楊考察了兒童語言中的同化過程并討論了同化的方向性。此外,她還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研究了上海話變調規則的獲得情況。與內地其他學者所做研究相比,楊蓓(2002)對語料的分析更深,結論概括性更強,顯示出非線性音系學的分析力和解釋力。
楊蓓(2002)使用的理論工具對于國內外研究者來說并不陌生。石鋒、溫寶瑩(2007)運用實驗語音學軟件分析40名普通話兒童(1;0-6;0)的元音發音,并提出普通話7個一級元音的獲得順序。李愛軍等(2011)研究普通話嬰幼兒輸入語言的聲學特征,測量了鑲嵌在名詞短句和動詞短句中的無意義雙音節同音詞在音高和時長方面的細微差異,認為嬰幼兒能夠借助韻律特征區分動詞和名詞。(關于非線性音系表達理論在音系獲得研究中的應用情況,參見Brown,2000。)借助新的儀器和分析技術,這些音系獲得研究在研究精度和深度上均取得了顯著進步。
四、簡評與結論
經過梳理,我們發現內地漢語兒童音系獲得研究至少存在以下四點不足。
(一)研究數據有限
內地學者關于漢語音系獲得的論文數量很少,有關方言音系獲得和雙語環境下音系獲得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該類研究在西方國家已經開展多年,研究者已經發現,與單語兒童相比,雙語兒童在韻律和音段獲得方面均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Vihman,1996)。
(二)研究選題有限
目前不少研究選題過于寬泛。有關漢語元音和聲調獲得的深層次研究十分鮮見(石鋒、溫寶瑩,2007);此外,元音獲得始于一歲六個月之前,而此時嬰幼兒的感知和發音能力因不同語言而異(Goodluck,1991),因此漢語兒童的咿呀學語階段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理論背景有限
目前,很多語言獲得理論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許多理論假設未得到證實,譬如,音系獲得過程是否連續(李行德,1997),兒童音系是否與成人音系具有相同的底層表達,是否使用同樣的音系規則,等等。盡管如此,正如李行德(2009)所言,當前不少語言獲得研究仍然缺少語言學理論的支撐,理論框架不明,理論意義也不大。
(四)研究方法有限
研究者普遍采用的仍然是自然觀察法,國外針對嬰幼兒設計的吮吸頻率測量法(habitualization)等實驗方法并未得到應用。研究方法相對比較單一。
綜上所述,近三十年來我國內地漢語兒童音系獲得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學者們從心理學和語言學兩個角度切入,積累了一批研究數據,對漢語音系成分的獲得順序和兒童的音系處理過程進行了詳細描寫,并對部分現象作出了初步解釋。但是,內地音系獲得研究在研究選題、數據、方法、理論框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希望后續研究可以在質和量上取得突破,在描寫的基礎上提出理論解釋,進一步推動我國語言獲得領域乃至語言學學科的發展。
注 釋:
①值得注意的是,楊蓓(2002)一文給出的結論是邊音的獲得早于
鼻音,但她的被試以上海話為母語,這種獲得順序的差異可能源于上海話和普通話的語言差異,也可能源于被試的個體差異。該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
②本文按照所引文獻中的寫法,用右上標逗號表示送氣音,故國際
音標的[t?]寫作[t’],下同。
③南開大學汪鵬的博士論文對兒童早期輔音系統獲得作了細致描寫
和深入探討,理論意義較大,但該文完成于2012年,不在本文綜述范圍內,故未提及。此外,天津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的老師和同學也作過一些語言獲得的研究,但作者未能在網上檢索到相關資料,故此處未予討論。特此說明。
參考文獻:
[1]Goodluck,Helen.Language Acquisi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1991.
[2]Stoel-Gammon,Carol & Sosa,Anna Vogel. Phonological
Development[A].In Erika Hoff & Marilyn Shatz (Ed.).Blackwell Handbook of Language Acquisition[C].Oxford: Blackwell,2009:238~256.
[3]Aitchison,Jean.The Articulate Mammal: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M].London:Routledge,2008:70~95.
[4]Foster-Cohen,Susan H.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5]Peperkamp,S.Phonological Acquisition:Recent
Attainment and New Challenges[J].Language and Speech,2003,46:87~113.
[6]Brown,Cynthia.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Speech
Perception and Phonological Acquisition from Infant to Adult[A].In John Archibald (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C].Malden,MA:Blackwell, 2000:4~63.
[7]Vihman,M.M.Phonological development[M].Oxford:
Blackwell,1996.
[8]李行德.從語言學理論的角度研究語言獲得[J].南開語言學刊,2009,(1).
[9]楊蓓.上海兒童的上海話音系習得[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3.
[10]遲立忠.兒童語音獲得理論簡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3).
[11]吳天敏,許政援.初生到三歲兒童言語發展記錄的初步分析[J].心理學報,1979,(2).
[12]許政援.三歲前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和有關的理論問題[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3).
[13]劉春燕.18-23個月兒童普通話的語音發展(上海地區)[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7.
[14]曹井香.漢族兒童早期語音發展個案研究[A].第六屆全國現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C],2003.
[15]鄧湘君.兒童語音習得中的語音處理策略[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1).
[16]李嵬,祝華,B. Dodd,姜濤,彭聃齡,舒華.說普通話兒童的語音習得[J].心理學報,2000,(2).
[17]司玉英.普通話兒童語音習得的個案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6,(1).
[18]石鋒,溫寶瑩.漢語普通話兒童的元音發展[J].中國語文,2007,(5).
[19]李愛軍,史如深,張釗.普通話嬰幼兒輸入語言中動詞和名詞的韻律特征[J].中國語文,2011,(5).
篇6
水草根部,一條金色的燕魚正大快朵頤。有條雌魚緩緩游過來,燕魚瞥見了,便丟下魚蟲,沖過去搖頭擺尾,大獻殷勤。雌魚仿佛有點動心,開始繞著追求者的尾巴轉圈。這時,不遠處出現了鯊魚的影子,求愛的燕魚立刻甩開雌魚,頭也不回地逃了。
這段情節不是發生在真實的水域中,而是在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系1001 室的12 臺電腦上。1201室門口掛著“人工魚與智能軟件實驗室”的牌子,出門快走幾分鐘,就是班曉娟的辦公室。隨便打開她電腦上幾個文件夾,里面的內容統統跟“人工魚”有關,用“人工魚”作關鍵詞上網一搜,幾乎每條又都鏈接著班曉娟的名字。2001 年,當時31 歲的青年女博士迷上了“人工魚”,“不是純理論 ,偏向動畫,比較適合女孩子。”
“曉媛的魚”
不只班曉娟有這樣的想法。當初在多倫多學計算機的涂曉媛,因為實在受不了Unix 操作系統的枯燥,就帶著智能動畫魚的想法跑去找導師,要求創立新的研究目標。而涂曉媛的父親――盡管他本人的研究不涉及“人工魚”――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榮譽理事長涂序彥教授,正是之后班曉娟的導師。
1996 年,“曉媛的魚”(xiaoyuan's fish)完成了。她把動畫魚的錄像拿給別人看,還真有人以為是在水族館拍的。這時,涂曉媛褪去魚的色彩,露出骨架,魔術師般將計算機建模的過程揭秘。人們驚訝:“曉媛的魚”有23 個質量點、91 個“彈簧- 阻尼”元件的魚骨架,和12 個相當于肌肉的可變形單元,難怪能模仿真魚,靈活擺動身子。那一年,“曉媛的魚”奪走了每年只有5 個名額的“國際計算學會ACM最佳博士論文獎”。
“人工魚”只是人工生命研究的一部分。1987 年,在一個關于生命系統合成與模擬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美國圣塔菲研究所非線性研究組的克里斯• 朗頓(Chris Langton)首先提出了人工生命的概念。他通過那篇宣言告知世人:“人工生命將最終超越生物學,進入一個我們迄今還不能給它命名的領域,這個領域將把文化和技術包含在內。” 班曉娟說,國外對于人工生命的研究很發達,歐洲有人工蛇、人工蚯蚓。日本ATR 研究所聚集了很多丹麥、瑞典的專家,他們有一個觸摸屏式樣的“人工魚”交互裝置。參觀者進來,得到一個接口,可以畫出各種奇形怪狀的魚,還能在海洋環境里添加水草或石頭,看魚的反應。
也許以上對人工生命的詮釋很容易引人想到另一個概念――人工智能,無疑,人們更熟悉戰勝象棋大師的“深藍”和斯皮爾伯格那部催人淚下的電影。所以可能會問:人工生命不是人工智能嗎?按照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鐘義信的說法,人工生命除了可以模擬生命體智能特征,還可以模擬生命體的非智能特征,而人工智能原則上卻不關心那些。“智能不是生命,它是復雜生命系統的一個特例,”班曉娟解釋說,“比方現在相關度越來越高的網絡搜索引擎,利用的就是人工智能,但顯然,跟生命無關。”
人工魚的理性生命
“看起來像”對“人工魚”來說還不夠。“人工魚”想要真正模擬自然魚,繁衍、進化的能力是必須的。
幾年后,班曉娟選擇在中國的實驗室里繼續涂曉媛的研究。除了外形酷似,“人工魚”的習性、個性也應該更像水里的魚。對于真魚,遺傳物質是DNA,而“人工魚”的DNA 則是一段模擬染色體的仿真程序。程序上面排列著21 個決定了形狀、大小、壽命和習性等基本性狀的基因,可以按照遺傳法則進行遺傳、雜交和變異。以“兩點交叉遺傳”為例,當兩條“人工魚”,需要互換兩個交叉基因點之間的基因值。如果第一個交叉點選在第一個基因之后,則第二個交叉點有19 種不同的選擇;如果第一個交叉點選在第二個基因之后,則第二個交叉點有18 種不同的選擇;以此類推,可能有19+18+17+⋯⋯ +1=190 種不同的遺傳方式。通過“兩點交叉遺傳”,這兩條“人工魚”能產生190 種特征不同的子代。
坐在演示平臺前,設定參數,操控“人工魚”的命運,班曉娟在這里扮演的角色是“造物主”。經過她的演示,人們可以目睹一場“數字創世紀”。按下“開始”按鍵,礁石、水草附近生成了各色小圓點,小圓點漸漸膨脹,幾秒鐘后漸漸有了魚的形狀,在它們身旁,顯示著“生命值”、“適應度”的條框。過不久,這些魚就開始尋找食物和伴侶。自然狀態下,博得雌性青睞的雄性魚一般是鮮艷而健壯的。但在虛擬的魚群社會,“以貌取魚”的規則可以任由“造物主”打破:如果將擇偶喜好設置為“顏色灰暗的更有吸引力”、“瘦弱的更有吸引力”,幾分鐘后,“人工魚”種群中就差不多只剩下灰黑色的小瘦魚了。在這快得驚人的進化過程中,有些魚只一閃,然后就消失不見了。達爾文說:生物進化的步調是漸變式的,而不是躍變式的。而“人工魚”的動畫演示,竟能讓進化“提速”!
當“人工魚”游弋,棲息,嬉戲,覓食,避敵,求偶,繁殖,前方有假山懂得繞開,鯊魚游過來,不會沖上去想要,就已經算條合格的魚了。再仔細琢磨,還會發現它們其實有更多的心思。
“人工魚”的理智來自意圖發生器。它能將魚的抉擇事先排序:碰撞可能會威脅生命,意圖發生器首先就檢查是否有碰撞危險,如果有,產生躲避意圖;沒有,就在附近搜索捕食者。要是捕食者的威脅不大,下一步就該考慮饑餓感和了。如果上述測試未能產生任何意圖,那么意圖發生器將開始處理周圍光線和溫度的信息。若條件符合魚的習性,魚就開始閑逛。回過頭去看開篇的那條燕魚,多少可以理解它貌似無情的選擇了。
動畫魚當然不會無情無義!這是迪斯尼公司通過《海底總動員》中那溫情脈脈的水下世界灌輸給人們的觀念。要讓“人工魚”產生類似于人們讀泰戈爾后的身心反應當然不現實,不過,班曉娟她們還是賦予了它“快樂”和“恐懼”兩種情感。雌魚游過來它快樂,鯊魚游過來它就恐懼。
游出實驗室
北京科技大學四年級的本科生劉冰峰知道學校里這個“很牛的”實驗室,也聽過班曉娟的課,但他還是想問:“這‘人工魚’有什么用呢?”他曾經在同學博客上見過類似的小程序:一群金魚在游,鼠標點哪兒,哪兒出現幾粒魚食,金魚就抱團過去搶。劉冰峰覺得,國家自然基金投資的項目,不應該只為給草根博客增添情調,吸引點擊量吧。
“‘人工魚’與其生活的海洋環境可以作為圖形學和計算機動畫的目標課題,也可以作為人工智能算法的平臺,生成的動畫可以為生物學仿真、海洋可視化、教育、游戲和娛樂服務。”也許曾遇到過這樣的疑問,班曉娟在2007 年出版的《人工魚》一書中對這個問題做了特別的闡述。其實,作為“人工魚”研究的主導者,班曉娟和學生們還是更希望它能應用在中國的動畫產業。“我們研究的是動畫背后的東西。相當一出話劇,臺上演員完成各自的角色,而編劇、導演就是我們的工作”,班曉娟的學生,北科大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系的副教授寧淑榮打了個比方,她解釋“人工魚”研究所針對的,實際上就是動畫的后臺。
篇7
論文關鍵詞:動態環境,企業可持續成長,動態能力
摘 要:當前由于企業經營環境的快速變化,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問題已成為企業經營管理中比管理效率的提升更難解決的難題。本文通過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提出、內涵、測量及實現的根源等問題的文獻梳理,發現當前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缺乏從動態角度來深入揭示可持續成長的內部機理。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如何從動態能力角度研究企業可持續成長指出了未來可能的研究趨向。
關鍵詞:動態環境 企業可持續成長 動態能力
當今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下,企業的經營環境越來越動蕩,任何企業都不可能依賴某種技術或產品優勢一直保持成長態勢,必須依據市場環境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的產品、技術或能力,以迎接環境的變化,才能實現可持續成長。
如何在動態環境下實現可持續成長,已成為當前理論界和實際企業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為了有利于此問題的深入研究,現就這方面的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給予評述:第一部分:企業可持續成長概念的提出、內涵及測量;第二部分:企業可持續成長根源的研究;第三部分: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的評述及未來研究去向。
1.企業可持續成長概念的提出、內涵及測量
1.1 可持續成長概念的提出
企業在市場上可持續成長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楊杜(1996)認為是在外部環境快速變化和企業生命周期——具體表現為產品生命周期或事業的生命周期——日趨縮短的形勢下提出的。面對環境的快速變化和企業生命周期日趨縮短,如何延長企業壽命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成長便成為突出問題。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超越產品和事業生命周期的宿命而實現再成長的問題。企業(可)持續成長尤其是超越生命周期再成長是整個企業界面臨的一個嚴峻的課題。
1.2 內涵與測量
對可持續成長的理解,目前有多種看法與觀點。
(1)李占祥(2000)認為,“一些企業一直在活著,但它們不一定在成長,比如有的百年包子店。我們說這樣的企業是有持續但無成長。另一類企業,設立之后快速擴張,幾年內就成名了,但很快又由于戰略失誤或環境變化而銷聲匿跡了。這類高臺跳水運動員型企業是有成長而無持續。”他們指出要定義的可持續成長企業不是上述這兩類,他們把可持續成長定義為企業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不斷變革的過程,并指出這一概念包括三點意思:首先是持續性,較長時期是持續性指標;二是成長性,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是企業的成長性指標,可以用企業的各種資源、績效不斷提高或增強來反映;三是不斷變革,不斷變革是實現成長性和持續性的手段。
(2)楊杜(1996)的觀點。楊杜認為,產品有生命周期、事業有生命周期,企業本身也是有壽命的。但他同時指出,“這絲毫用不著悲觀,盡管一個企業有著早晚必然走向衰退消亡的“宿命”,但企業可以通過努力,延長自己的壽命,這一點正是企業家或經營者的使命”。他還指出,“企業延長壽命或持續成長的手段就是革新,首先是技術——產品的革新,超越某一具體產品的壽命而持續成長;其次,事業革新,跨越某一事業壽命而持續成長;最后是可通過制度革新,為企業注入活力而持續成長”。由此可見,楊杜的企業持續成長的觀點明顯地建立在壽命周期概念基礎之上,是通過革新來延長企業壽命。從楊杜對持續成長的理解,企業的持續成長至少超過一個產品生命周期。于是,一個企業超越的產品或事業周期越多,說明企業越實現了可持續成長。
(3)持續競爭優勢意義上的持續成長(黃群慧,2008)。或者是說,持續成長就是持續競爭優勢,只要企業實現了(產品)持續競爭優勢,就說該企業實現了持續成長(黃群慧,2008)。本文認為,產品——技術革新意義上的持續成長基本上就是這一觀點動態能力,產品——技術不斷革新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持續競爭優勢。此觀點下的可持續成長測量,可用持續競爭優勢指標來測量,如最近3~5年企業的銷售收入增長率是否高于同行企業;企業最近3~5年的盈利率是否高于同行企業。如果是,說明企業實現了持續成長。
(4)基業長青。從整個壽命上看,如果企業做到了基業長青,就說企業實現了持續成長(Collins and Porras,2002)。此觀點下的可持續成長測量,是看企業是否實現了基業長青。本文認為,基業長青是企業家終生努力的方向,追求持續成長還是從眼前做起。
根據以上觀點,本文認為企業可持續成長可界定為企業在一個較長時期內能不斷適應環境變化,不因環境變化而影響成長,具體表現為:在這個時期內,企業的銷售收入和收益率等指標保持不斷增長狀態。這一定義與學術界常被引用的可持續成長的概念(李占祥,2000),實質上是一致的。企業在一個較長時期內能不斷適應環境變化、不因環境變化而影響成長,就要不斷變革,通過不斷變革、適應環境變化,從而實現由小變大、由弱變強。
2.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根源
目前關于如何實現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根源或內部機理研究,大致可歸為外因論、內因論和內外因結合的動態觀點。下面將從這三個方面對國內外的研究進行綜述。
2.1外因論
1.基于產業組織理論的企業可持續成長
企業持續成長的產業組織理論,又稱為產業選擇的觀點,認為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發展的空間和可持續成長的可能性。選擇成長性強、盈利空間大的產業能夠帶來企業的成長;而成長性差、盈利空間小的產業則會阻礙或延緩企業成長的步伐。
產業選擇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影響可從兩方面分析:(1)企業所在產業的吸引力或所處產業的競爭結構,是決定企業的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產業內的競爭越激烈,產業的吸引力就小,在這樣的產業里很難獲得高水平的盈利率。關于產業的重要性,Porter(1997)在《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一文中,實證研究得出:產業是真正重要的,對業務部門的利潤的影響為19%。
(2)產業的演化。一般地,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每個產業都會經歷產生、成長、成熟、衰退的演變過程,把握這個過程,適時進入和退出,對于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廣東格蘭仕集團公司之所以能長期持續成長,與其適時進入、退出產業進行業務轉型有很大關系。
2.基于競爭戰略理論的企業可持續成長
Poter(1980,1985)從市場結構—行為—績效模式出發,提出了基于行業結構分析的競爭戰略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在產品市場上成長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根據行業結構分析選擇“好的行業即有吸引力的行業”,二是根據行業的五力競爭狀態,正確定位企業在產品市場上的戰略,或成本領先、或差異化別具一格、或聚焦一點。如果企業能在產品市場上成功實現上述三個一般戰略的一個,則企業可在此產品市場上實現成長,并且如果這一戰略不被模仿或替代,則企業可以持續成長。可是,在動態環境下,競爭戰略常常被模仿,甚至破壞,所以基于競爭戰略理論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在動態環境下的指導作用在下降。
2.2內因論
1.基于資源基礎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
關于資源基礎學派的起源,學術界公認起源于彭羅斯的《企業成長理論》,彭羅斯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簡單理解為生產函數,不利于對企業成長理解。其理論框架可以概括為“企業擁有的資源決定企業所具備的能力并最終決定企業的成長性”。
20世紀80年代后,Wernerfelt(1984),Barney(1996),Collis & Montgomery(1994)等在彭羅斯的《企業成長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基于資源的競爭理論,從企業內部所擁有的獨特資源的角度來研究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認為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是建立在企業內部獨特資源基礎之上的,這種資源必須是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后來,Barney(1991)在其論文“企業資源與可持續競爭優勢”又作了補充,提出了VRIO框架,即價值問題、稀缺問題、不可模仿性問題和組織問題。價值問題就是企業的資源或者能力是否能夠使企業對環境的機遇或威脅作出反應?稀缺問題就是這些資源是否當前僅為少數企業所擁有或控制?不可模仿性就是沒有這些資源的企業要獲得這些資源是否面臨成本劣勢?組織問題就是企業的組織、政策、程序支持企業利用這些資源嗎?VRIO框架的提出,使基于資源基礎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日趨成熟。但是,一些學者指出,資源固然重要,而僅有資源是不夠的,離開了資源背后的具體人,是不能促使企業成長的,也是無法取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Prahalad & Hamel,1990)。于是基于企業能力,重視企業內主體——人的作用的企業能力理論產生了。
2.基于企業能力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
企業能力理論包括核心能力理論和后面的動態能力理論,這里先來分析基于核心能力競爭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20世紀90年代,普拉哈拉德和哈梅爾(Prahalad &Hamel)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論,從企業內部能力視角來研究企業成長問題,認為企業可持續成長是建立在企業核心能力的基礎上的。普拉哈拉德和哈梅爾(1990)把核心能力(核心競爭力)定義為“企業內部的累積性學識,特別使如何協調各種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各種技術流派的學識”。核心能力“也是組織工作和提供價值”;它“需要各事業單位間充分溝通、參與和投入,涉及到許多層次上的人員和所有的職能”。1994年,Hamel& Prahalad在《Competingfor the future》一書中又有所補充,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由于以往的投資和學習行為所累積的技能與知識的結合,它是具有企業特點的專長,是使一項或多項業務達到業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競爭力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獨特的不易學習和模仿的;(2)對顧客是有價值的;(3)為進入相關經營領域提供了通道。
核心能力與企業成長有密切關系,那些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都能牢牢掌握主動,使自己超越別人,立于不敗之地。比如:日本本田公司的核心能力就是它的發動機技術,憑借此在摩托車、割草機、汽車、發電機行業,牢牢占住發動機供應商的主導地位,為本田贏得了優勢。所以,在技術不發生根本變革的情況下,核心競爭力常常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但是,隨著環境的變革,核心競爭力的價值也會貶值,甚至由于長期培育核心能力過程中企業做了大量的投資與努力,面對環境的變化而不愿改變,呈現出剛性特征。因此,在動態環境下企業的核心能力并不能永遠為企業帶來持續成長。
3.基于知識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
企業知識理論認為,企業異質性的核心是企業之間積累的知識庫存不同,企業之間之所以在做同類業務時表現出不同的能力,其背后隱藏的是企業在這方面積累的知識的不同,任何人或任何企業都不會做出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或事情。從上面介紹的核心能力的概念也可看出,核心能力的本質也是知識動態能力,無論是生產技能、各種技術流,還是它們的有機結合或協調,本質上都是企業內部的知識。企業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價值及不可模仿性,本質上是有其內部所隱藏的知識的性質決定的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根植于企業長期經營活動中積累的共有的隱性知識才是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根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根植性知識,在動態環境面前往往卻表現出剛性特征,不能適應環境的動態變化。所以,在動態環境下,企業為了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培育快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2.3基于動態觀點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
以上企業成長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皆是基于靜態的視角,屬于靜態分析或較靜態分析。這些分析皆隱含著這么一個假設——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是穩定不變的。這一假設顯然是一理想的假設,遠離企業的實際。基于動態環境來分析企業的成長才能真正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動態能力理論提出之前,已有一些從動態角度研究企業成長的觀點。
1.基于業務發展三層面理論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的研究
巴格海(1999)從企業經營業務的立體組合視角提出了企業可持續成長的“三層面業務發展模型”,認為可持續成長企業的秘訣在于能同時考慮三個時間層面的發展機遇并構建起三個層面的業務:第一層面拓展和守衛現有核心業務;第二層面建立新興業務;第三層面創造企業有生命力的的候選業務。見圖2-1。巴格海(1999)指出,任何一項業務,都像一株花一樣,生長、盛開而后凋謝。如果一家企業以持續成長為目標,其業務更新的步伐必須快于衰亡的步伐,為求持續成長,企業必須接連不斷地開創新的業務,開發新的利潤來源。保持新舊更替的管道暢通,在核心業務出現減退勢頭之前,新的業務已培育起來。
2.基于創新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的研究
此研究認為創新變革是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動力和源泉。企業惟有不斷地根據動態環境變化變革創新,才能充滿活力,才能在市場上繼續生存和發展。美國著名企業歷史學家錢德勒(1962)通過研究認為:現代工商企業的成長是適應技術革新和市場擴大形勢而在管理結構方面出現的反應,提出了著名的“組織結構跟隨戰略”的企業成長觀點。1989年,伊查克.愛迪思結合系統論與生物學的相關思想,發表了《企業生命周期》一書。在此書中,他把企業成長的一個生命周期分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等10個階段,并提出:一個組織在經歷了停滯后,可通過變革、創新來實現組織不斷的自我否定和超越,恢復生機,求得可持續成長。20世紀90年代, 小喬治·斯托爾克、大衛·K·畢高特在《打破慣例:尋求增長契機》一文中認為,企業成長的有效組織原則是打破慣例進行的創新活動,創新是最有力的成長方式。W·詹金、雷尼·莫博涅提出了一個高速增長的戰略理念:價值創新。
約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創新的概念,他認為創新是指“企業家(我認為這里企業家是個泛稱,是指與創新有關的所有人)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引入生產系統以獲得超額利潤的過程”。他將企業創新歸結為五種情況:(1)引入一種新的產品;(2)引進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的市場;(4)取得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5)實現工業上的新組織。同時熊彼特也認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而企業家的主要職能就是進行創新,企業家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企業進行創新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超額利潤,企業進行創新也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
由熊彼特的論述可以看出:他強調企業創新在企業成長中的作用,尤其是對企業持續成長的作用,如果企業不進行創新,企業就不能持續成長。
3.演化經濟學觀點下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
以納爾遜、溫特為代表的演化經濟學理論實際上是關于宏觀的經濟理論,建立的是產業的演化模型(Nelson and winter,1982)。但在他倆合著的《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一書中,開創新地將企業視為“一系列慣例”的集合。因此企業狀態的變化,也就是企業所擁有的慣例組合的變化。演化經濟學認為,企業的決策是由其慣例決定的:即由企業內部實行得很好的活動模式決定(Nelson and winter,1982)。慣例類似于生物遺傳中的基因,企業的慣例也是可以遺傳的。企業的慣例之所以可以遺傳,是因為企業的慣例實質上是企業知識和經驗的載體,企業之間因為這些慣例之間所存在的差異而相互區別。納爾遜和溫特進一步指出,如果企業按照現有的慣例運轉能夠獲得滿意的收益的話,那么這些慣例往往不會發生變化。但當企業對收益不滿意時,企業就會對慣例進行調整。于是,企業就在慣例的不斷調整中成長。
慣例的調整過程,一般要經歷搜尋、創新和選擇。搜尋是在已有的慣例中尋找適合自己需要的慣例,創新則是通過研發去發明原來沒有的技術和慣例。創新意味著改變原有慣例,從而使得創新者對非創新者有較大優勢,并獲得較多利潤。但這種情況只能是暫時的,非創新者也可以進行創新,這就可能使得后來者逐漸趕上先行者,先行者就會逐漸失去其競爭優勢。選擇,是環境的選擇,因此會受到選擇環境(包括外部環境即市場環境如產品需求、要素供給、價格等和內部環境即行業內和企業內的環境如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的影響。納爾遜和溫特認為,選擇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成敗興衰有著很大影響。由此可見,演化經濟學視角下的企業成長機制是搜尋、創新和選擇。
4.基于動態能力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
在動態環境下,由于外部市場環境快速變化,任何企業的資源和能力的價值都不是一成不變,一些優勢資源和能力的價值可能會隨著環境的動態變化而貶值,難以持續支持企業獲取競爭優勢(Collis,1994)。因此,隨著環境快速變化,企業必須建立起能促使企業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否則企業因不能適應環境變化而難以持續生存和成長。傳統的資源和能力理論,由于偏重于靜態分析,對資源和能力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關注不夠,忽視了資源的粘性和核心能力的剛性,無法解釋企業如何在動態環境下持續獲得競爭優勢和實現持續成長(Barton,1992)。Teeee、Pisano和Shuen在1997年發表的《動態能力與戰略管理》一文中,把演化經濟學的企業模型和企業資源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動態能力”分析的框架,認為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企業必須不斷更新自身能力。這種更新能力的能力就是動態能力。他們認為,在動態環境中具有較強動態能力的企業可以隨著環境的動態變化而不斷整合、構建或重構企業內外部資源、技能和職能性競爭能力,以適應環境的動態變化,從而實現持續成長。但是,他們及后來學者只是進行這一思想或抽象概念層面的研究,沒有對動態能力如何作用于企業成長進行具體分析,也沒有對二者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2.4國內學者的研究
以上所述的觀點基本上是國外學者的研究,下面對國內學者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的研究給以回顧。
1.基于業務轉型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
李燁(2005)在其博士論文中認為,業務轉型是繼業務重組和業務流程再造之后企業變革的新主題,是企業面對環境變化(尤其是巨變)為謀求可持續成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他在廣泛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系統科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業務轉型的內涵及特征、企業為什么要實施業務轉型以及怎樣實施業務轉型等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指出,與業務重組和業務流程再造相比動態能力,業務轉型更具有系統性、革命性、目標性和高風險等特征;而與一般意義上的多元化相比,業務轉型更具有過程性、方向性、目標性等特征。他在其博士論文中,借鑒已有企業成長理論的成果,重新審視了企業本質及其成長的邏輯,并按照“動態環境、業務轉型與企業持續成長”這一分析框架,分別從經濟學視角和自組織理論視角剖析并揭示了企業為什么要實施業務轉型的內在機理和動因。從理論上解釋了為什么面對環境變化(尤其是巨變)企業應該而且可以通過業務轉型實現持續成長。在借鑒波士頓矩陣、三層面業務發展理論的基礎上,他提出并構建了企業經營業務鏈動態優化重構模型。該模型全面展示了企業業務轉型的過程實現機理和轉型路徑,并為理解企業為什么要樹立戰略管理意識和提高戰略管理能力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但是,他的業務轉型研究顯然缺乏資源基礎分析和能力保證機制,在實踐中只能提供一般業務轉型的思路,并不能給出具體的資源和能力培育及實施方案,因此在實踐中指導作用受到限制。
2.基于矛盾論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
李占祥等(2000)運用矛盾分析法來研究企業的可持續成長,他們從理論上論證了可持續成長是現代企業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目標,并對可持續成長的內涵進行了界定,認為可持續成長是企業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不斷變革的過程。他們強調企業可持續成長包括三層含義:(1)一個較長時期為持續性指標;(2)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是成長性反映;(3)不斷變革是企業實現持續性、成長性的手段。
如何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呢?他們基于矛盾分析法提出內涵素質提高、外延規模擴張的兩條路徑,并分析了制度、創新、企業家、倫理和企業形象等諸多方面在企業可持成長中的作用,但缺乏從能力視角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動態分析。
3.基于知識、能力、產品協同演化的研究
王核成等人(2005)首先研究了知識、能力、產品和競爭優勢之間的靜態關系,認為競爭優勢實質上是產品的競爭優勢,而能力是產品的支撐,沒有能力就沒有產品;知識又是能力的本質;于是,知識、能力、產品和競爭優勢構成了如下的相互關系,見圖2-2。
圖2-2 知識、能力、產品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來源:王核成等(2005)
在此基礎上,他們認為要維持競爭優勢,實現長期成長,知識、能力、產品必須共同演化,知識、能力和產品共同演化是企業維持長期競爭優勢的內在機理。企業如何才能成功地推動知識、能力、產品的共同演化,從而維持長期競爭優勢呢?能讓企業不斷地創造出新知識、新能力和新產品并能適應動態變化著的市場環境的動態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于是他們提出動態能力是維持長期競爭優勢的動因。但是他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且缺乏基于大樣本數據的實證研究。
3.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的評述及未來趨向
3.1從以上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的研究回顧可看出,當前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研究對可持續成長的內部機理問題并未研究清楚,以靜態環境為背景的一些企業成長理論,如資源基礎理論和核心能力理論,解決不了動態環境下企業可持續成長問題,必須從動態視角去研究。
3.2從現有的以動態觀點來研究企業成長的理論成果來看,雖然提出了一些思想和觀點,如創新的觀點、業務轉型的觀點、演化的觀點和動態能力的觀點,但大都處于抽象、不系統、不深入的定性研究狀況。比如,從動態能力角度來研究企業可持續成長,目前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急需回答:(1)為什么說動態能力就能影響或促進企業在動態環境下持續成長?(2)如果說動態能力對企業可持續成長有作用的話,那么它是如何作用于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動態能力作用于企業可持續成長的中介變量是什么?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有文獻對動態能力作用于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機理進行研究,給出動態能力作用于企業可持續成長的中介變量。
3.3缺乏基于大樣本數據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實證研究
當前管理學研究普遍缺乏定量研究,缺乏基于大樣本數據對管理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在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中,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基于大樣本調查數據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
首先,要構建企業可持續成長的理論模型,找到決定企業可持續成長的一些核心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比如,企業的動態能力影響企業的可持續成長,那么企業的動態能力是如何作用于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呢?中間有沒有中介變量?是什么變量?其次,這些變量如何測量?如何檢驗測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再次,運用什么方法采集數據?運用什么工具分析數據?最后,所得出來的結論有典型案例支持嗎?這些都可以作為企業可持續成長未來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Barney,J.B.(1986),Strategic factormarkets:expectations,luck,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42,p1231~1241
[2]Barney,J.B.(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p99~120
[3]Collis & Montgomery(1995),Competing on resources:strategy in the 1990s. Harvard Business Revview. 73(4)
[4]Gary Hamel and C. K.Prahalad.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M]. 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4.
[5]Leonard-Barton D.(1992),Core Capability and Core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3:111~125
[6]Nelson and Winter(1982),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economic chang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Penrose.E. The Theory ofthe Growth of the Firm. New York,Free Press,1959
[8]Prahalad C.K,Hamel I.G.(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6:79~91
[9]Anita M. McGahan and MichaelE. Porter.(1997) 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Vol. 18 (SummerSpecial Issue), 15~30
[10]Teeee、Pisano and Shuen.(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7,509~533
[11]WernerfeltB.(1984),A resource-based view of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5:171~180
[12]李占祥.矛盾管理學[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13]錢士茹.企業持續成長的動因與機理——基于戰略、能力與生命周期視角的分析[C].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2008
[14]楊杜.企業成長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15]陳佳貴.關于企業生命周期與企業蛻變的探討[J].中國工業經濟.1995(11),p5~13.
[16]伊查克.愛迪思.企業生命周期[M].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7]黃群慧.決定企業持續成長的競爭優勢源泉:多重理論視角分析及其內在一致性[J].中國企業持續成長研究報告,2008
[18](美)詹姆斯·C·柯林斯等.基業長青[M]. 中信出版社,2002
[19](美)巴格海.奚博全,許潤民譯.增長煉金術:企業啟動和持續成長之密訣[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0]王核成等.長期競爭優勢:知識、能力、產品的共同演化[M].企業經濟,2005(8)
[21]李燁.動態環境下企業業務轉型與持續成長研究[D].重慶大學博士論文,2005.
[22](美)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 華夏出版社,1997.
[23](美)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1997.
[24](美)小艾爾弗雷德D. 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5](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 商務印書館, 1990.
[26](美)小喬治·斯托爾克、大衛·K·畢高特.打破慣例:尋求增長契機[J].企業成長戰略.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篇8
關鍵詞:項目課程 開發 實施 問題
Abstract:The study on item curriculum is a hot topic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in recent years.It influences a lot.The essay talks about focusing the issues of ite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ement which based on setting vocational curriculum,the affects on basic subjects,general quantity education,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item curriculum,and surrounding the satisfied training equipment of realizing three-in-one of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talents target,in order to walk along a shortcut and improve the efficacy during the perio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Keywords:Ite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mplement Issues
項目課程研究是最近幾年職業教育領域課程開發的熱門話題。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課程設置與內容選擇的參照點,以項目為單位組織內容并以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1]“項目課程應是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讓學生學會完成完整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2]目前,項目課程的開發在一些職業院校已經成為教科研工作重心,由于尚屬于新的課程模型開發領域,相關課程課堂教學實施仍處于實驗性探索階段,項目課程應用的實際效果及成果尚不明確。但面對國內職業院校的實踐情況,我們綜合教育培養的經驗與教訓,提出項目課程開發與實施應關注的問題,站在培養知識、技能、健全人格的平臺上,實踐教書育人,以期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階段少走彎路。
1.正確認識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特色與科學問題
職業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是課程開發者必須要正面回答的問題,因為課程開發的終極目的是為培養目標服務的。全日制學校培養和短期社會化培訓之間的效能同樣是課程開發者不可回避的話題。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了知識、技能和健全人格的基本人才規格要求。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單純的技能條件無法滿足培養對象社會化發展的要求。正因為此,人們在審視項目課程開發時自然會把目光聚焦于項目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培養及可持續發展問題。
從項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者來說,項目課程對于學生知識素養、專項技能、終身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不會產生任何負面影響。其觀點在于項目課程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培養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
這里的問題在于,如何設置科學而富有特色的課程來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是單項技術或多項技術的疊加。
課程設計與開發的系統研究一定是在科學基礎上進行的。項目課程為說明課程開發的適應性和可推廣價值,提出未經論證的話題,即傳統觀點擔心以任務為課程開發出發點會導致對理論知識的忽視。這里的傳統觀點是誰的觀點?具體有什么消極的影響作用?諸如此類問題都沒有定論,進而在此基礎上認為是人們對現代職業活動的復雜性缺乏深刻認識所致,而且引伸出“倘若真是如此,只能說明這些職業的確不需要太多理論知識,那么對學科課程的堅持,只不過是權力支持下的被強行施加于學生的教師妄想。”[3]其實,我們不必對國內對于職業教育的認識妄下“傳統”與“現代”的結論,教育本身就不是一個全面否定的命題。我們關注的是項目的來源、項目的合理與科學、項目與崗位和企業的對接、項目對學生成長的幫助和支持作用等,由項目上升到課程層面,就是課程的特色與科學。沒有科學的論證、沒有實踐的提升、沒有系統的項目相輔相成,不僅教育的目標無法實現,即便專業的技能也只能是零零星星。
無論學歷教育或是職業教育,都是復雜的社會現象,“它的復雜性不僅體現在教育的主體復雜多樣,系統內部紛繁變化,還體現在與教育系統息息相關的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從復雜性的視角來審視。”[4]教育所輸出的是人,是思想,而且是社會人,是具有積極社會價值的思想,而不僅僅是技術人和復制的想法。因此,課程設計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極其關鍵的系統工程,牽涉到教育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系統的方方面面。這一領域要取得實質性進展,不僅需要課程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長期努力,而且需要協調諸多直接或間接制約著課程設計改革的復雜因素,具備使課程設計改革對現代教育發展發揮最佳功能的客觀條件。[5]
2.關注項目課程對基礎、綜合素質教育、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弱化
問題的提出不是簡單的質疑,而是基于具體的教育實踐所獲得的結論。特別是近幾年從事項目課程開發的專家和學者在強調其學術研究重要性時提出的一些觀點,確實有值得商榷的余地。譬如:
2.1 伴隨式學習的內容要求。最突出的觀點就是擯棄“三段式”的課程模式,根據技能培養的訴求,將基礎課程和理論課程的進度與技能訓練的進度揉合在一起,公共類課程全面為專業技能訓練服務。
理論上講,這種模式的設計是理想化的、可行的,但在與技能培養現實的對接中還找不到實踐的環境。技能培養,能力形成的過程也是知識積累的過程,只有知識的不斷積累,才能通過實際操作的提升,形成能力。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課程設置有其崗位需求的獨特性,而課程內容又具有相對的局限性,沒有哪一門課程可以窮盡所有的知識和能力,而基礎知識這張似乎看不見的手又在左右著能力獲得的進度和程度。特別是作為全日制教育,公共類基礎知識能否完全與專業技能訓練高度揉和在一起,確實值得探討。實踐表明,同一個班級,同一門課程,同一個訓練項目,基礎知識扎實的同學認知、理解和應用技高一籌;而文化功底弱的同學同樣的項目和進度,技能獲得很吃力,其行動的熟練程度和質量均因起理解能力而大打折扣,至于創新和可持續,無法同日而語。
2.2 用到什么學什么,不用就不學。如此課程的設計在實施過程中至少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教師的靈活把握,需要全能教師。教師要根據課程項目內容的需要,可以在學科和課程之間跳躍。機械加工課堂中出現物理和數學的知識,教師能迅速講解物理和數學的知識,而且能在課堂上引領操練;其二,學生要以不變應萬變,需要全能的學生。學生能在教師的引領下,老師教什么就能學會什么,而且能夠及時應用到項目技能的訓練活動中。這種功利化的課程開發模式人為地“彌合”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把知識和技能片段化,最終的結果是把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變得支離破碎。因為“作為高職院校系統化教學規范,它適應重視能力培養和形成的知識多元性、綜合性的規律和特點,有時單純地就某一種能力,開設具體相關知識的課程,其效果并不能讓人滿意,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其他相關知識的補充,致使能力形成的基礎產生缺陷。”[6]因此,課程設計者無論是從建筑學理論或是從生物學理論出發,都需要直面這樣的問題。
2.3 課程設置一刀切,盲目跟風。在職業技能教育活動中,項目教學法是許多任課教師選擇的有效方法,因為它是師生通過共同開展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實施互動的教學活動。但對于項目課程的開發,似有一哄而起、盲目跟風現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課程,一律項目化,如此課程開發實則違背了課程開發的原意。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指所有科目的總和,狹義的課程指各門具體科目。如果在前一意義上理解課程,那么項目課程指的就是所有科目都要項目化;如果在后一意義上理解課程,那么項目課程特指某門以項目為中心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并通過完成項目的形式進行學習的科目。[7]它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實事求是地結合課程、技術、技能培養的特點,“因地制宜”,宜項目則項目。任何一種課程設計和教學思想的形成,都必然經過長時間、艱苦的探索和研究,經過教育實踐活動的檢驗和總結。課程開發和設計要有熱情、激情,但實施起來要頭腦冷靜、清醒,“實驗”性研究更應慎之又慎。
3.知識、技能、健全人格,三位一體人才目標的實現問題
知識、技能、健康人格,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是職業教育培養的基本目標。2003年7月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它具有的特點就是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工程或事件,設計出一個個項目教學方案,按行動回路設計教學思路,不僅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這里的能力已不僅是知識能力或者是專業能力,而是涵蓋了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納新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及與人協作和進行項目動作(包括項目洽談、報價、合同擬定、合同簽署、生產組織、售后服務)的社會能力等幾個方面。[8]
目前,國內所開展的項目課程設計關注到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但對于健全人格培養,多是用職業素養表述,要培養“四有”新人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從宏觀上講,這種目標沒有問題,但具體到如何培養、如何操作,幾乎都沒有涉及。課程設置無體現,考核無要求,成果無展示,如何衡量是合格或不合格?這種空對空的人才規格要求實際是避實就虛,簡單地說就是重職業技術能力,輕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另一種對項目課程的普遍擔心是,認為它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培養:①在一門課程中,學生只是學習完成了幾個項目,而不是積累系統的理論知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從何而來?②項目課程強調以‘做’為核心,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削減理論知識,這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培養。那么項目課程是否會影響到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要注意處理好設計的一些細節,項目課程不僅不會制約,反而很可能會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9]不難看出,這段表述的重點尚停留在“只要注意處理好設計的一些細節”和“可能會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層面上,人們的擔心也并非多余。
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又稱關鍵能力。在西方社會學和職業教育學領域,關鍵能力是指對那些具體工作任務和專門技能或知識無關的,但是對現代生產和社會順利運轉起著關鍵作用的能力的總稱。關鍵能力具有相通性和可轉換性。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應用技術的能力、計算的能力、方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完善與發展能力都是各國學者一致強調的能力,對學生人格養成起著顯在的引導作用。
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技術人,更要指導和幫助學生由技術人轉向職業人和社會人。因為“職業活動是一個整體的范疇,包括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等,有其自身的文化和邏輯樣式。學校職業教育限于對職業活動詮釋的單一性和真實職業活動的缺失,始終是職業培養的困境。從最初的重視顯性理論知識到重視職業技能訓練與提倡‘零距離上崗’,職業院校的教育規劃中始終沒有職業素養的培養空間。”[10]我們認為科學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絕對不是對學科的徹底否定,也不可能一概拒絕概念和理論。概念、理論等知識是一門學科的核心,它們和事實性知識不同,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抽象性和廣泛性等特點。它們的學習過程也和事實性知識的小過程有所不同,后者可以通過演示、他人告訴獲得,前者卻只有通過動手、動腦、深度卷入,通過超越事實的抽象思考才有可能獲得。[11]知識、技能、健全人格應當是項目課程設計與開發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課程開發和設計者不能把問題留給未來,把責任推給社會。學校雖不是萬能的,但科學發展的職業教育應該自覺地避免“脆弱知識綜合癥”的蔓延,肩負起教育的社會責任。職業教育課程的功能決定了學生的真正就業是以知識、技能和人格素養三者共同來支撐的,這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就業導向觀,它除了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和滿足企業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4.項目課程實訓設備的滯后,影響課程實施的效果
項目課程與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工作成果密切相關。開發和設計項目課程,要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中心,按工作過程編排內容,以學生獲得一個具有實際價值的產品為結果。其成果的驗證相對直觀。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一體化教學的設備從技術和型號上與企業現實的生產設備還有一定的距離,校企之間的“無縫隙對接”還有較大的間隙。在項目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具體項目對實訓條件有著較高要求,項目課程開發后,學校和專業系對系統的實訓設備投入決定著項目課程實施的質量和水平。
一般地,項目課程的實施需要的資源主要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硬件資源即實訓設施,軟件資源即師資。實訓資源和師資是提升課程功能發揮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從實訓設施的配置來看,除了建設校內實訓室、實踐教學基地之外,要積極拓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包括企業內實訓基地、社會機構實訓基地、開放實訓中心等資源,以保證課程效能的體現。
設計和開發課程不僅是一種結果,而且是一種過程,是育人的過程,是教育工作者實踐工作職責的過程。課程是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課程決策、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過程應該是對話式的,而不是獨白式的,課程的設計要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
值得慶幸的是,專家和學者已經注意到項目課程開發與建設中相關問題的存在。“職業教育研究急需把面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和環境危機,研究職業教育在實現社會及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應對勞動力市場、企業、就業模式、職業種類、社會組織、個體選擇模式等外部環境因素的不斷變化,從多學科的視野研究不斷變化的工作組織和個人選擇模式對職業教育實施的影響”。[12]在項目課程的實際與開發過程中走一條高效、科學的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 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9
[2] 胡桂蘭.淺探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課程開發[EB/OL].202.121.243.249/show.asp?id=197
[3] 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R/OL] computer.xzcat.edu.cn/s/34/t/116/06/36/info1590.html
[4] 么加利.走向復雜:教育視角的轉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2
[5] 唐曉萍.從威廉姆E多爾的控制理論看美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點及趨勢[J].中國高教研究.1999(2):94-95
[6] 青龍網校.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中的調整.[R/OL]lw.china-b.com/jyys/20090422/1443758_1.html
[7] 蔣慶斌1,徐國慶 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研究 [J].職業技術教育2005/22
[8] 伍國長.試論項目教學法的課程開發.[R/OL] smjks.cn/show.aspx?id=3111&cid=111
[9] 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1)
[10] 許亞瓊.職業素養:職業教育亟待關注的課程研究領域[J].職業技術教育.200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