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課堂范文

時間:2023-04-01 08:34: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同步課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同步課堂

篇1

1、有線電視機頂盒用戶:在正常觀看電視時,按遙控器“數字鍵”777(地市用戶)或輸入頻道號125-139(縣區用戶),選擇相應頻道即可收看;雙向或寬帶用戶可以通過首頁推薦位《名校同步課堂》直播入口進行后收看。

2、有線電視覆蓋用戶(無機頂盒):凡有線電視信號覆蓋的地市區域,將有線電視用戶線連接至電視機射頻口并手動切換信源選擇DTMB信號即可收看《名校同步課堂》的各頻道。

3、點播:有線電視雙向或寬帶用戶可通過首頁推薦位《名校同步課堂》點播入口進入專區。目前專區有五個一級欄目,分別為:推薦、小學課程、初中課程、高中課程,看直播,點開觀看相應內容。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法;學法;同步優化;換位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6-0069-02

教學是雙向的交流活動,教師與學生在此過程中需要順利完成知識的轉移。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中心論”為指導,課堂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造成了教法與學法相脫節。新課程改革中,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法要適應學法的需要,要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優化,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

一、化學教法與學法優化同步的重要性

化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邏輯性的學科,是初中階段學習的重要課程。在新課程改革中,對于化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化學教學中,利用好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轉變教師教學指導思想,更新教學方法和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優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教法和學法是教學過程的表現形式,教法對學法具有指導性,教法是學法的基礎,學法是教法實現的工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過于強調教法,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較為忽視,不重視對學法的指導,不能協調好教法和學法。化學知識枯燥難懂,理論較為抽象,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要充分結合教學實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基礎上,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

二、優化同步教法與學法的有效策略

1. 換位思考備課,奠定良好課堂教學基礎

課堂教學中要把教法與學法有效融合到一起并進行優化,需要教師換位思考進行備課。(1)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教師的備課工作,如同舞臺表演需要提前擬好劇本,分配好角色。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展了極大的變化,因此,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也要進行相應的變革和嘗試。實驗基本操作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安排實驗,怎樣擺放實驗器材都是備課需要考慮的內容。例如,學習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時,教師在備課時要換位思考,注重引導學生從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和現象出發,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建立有關物質變化的基本概念,讓學生親身體驗,初步掌握一些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法,不能單純由教師演示講解。此外,備課還應該備學生、備學情,把學生學習的綜合情況盡可能考慮到教學之中。要多從“如果我是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法是否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確保學生的學法可以跟上教學節奏,課后要反思教法是否符合學生的學法。(2)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有效預習。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以逐漸培養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初中階段學生認知水平能力有限,對化學理論的理解會感到非常吃力,通過課前預習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帶著問題學習,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化學式與化合價”時,化合價的正價和負價的知識點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如氯化氫(HCl)、硫化氫(H2S)、氨氣(NH3)、甲烷(CH4)這幾個化學式的書寫,學生對正價和負價的理解會出現誤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點解析,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就會對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重點學習。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奠定了良好課堂教學基礎,實現了教法與學法的統一。

2. 靈活多變運用教法,適應學法的需要

有很多學生在剛剛接觸化學之后會認為:化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跟英語一樣,需要死記硬背,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這就表明了學生在對化學課程特點的理解和學習方法上存在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調整教法,加強學習方法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教師靈活多變地調整教法,學生很快就能找到正確的學習化學知識的“鑰匙”,建立起學習化學的興趣。

要實現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優化教法與學法的組合,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遵循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創設環境、導入新課、科學實驗、歸納總結、鞏固實踐、應用知識。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靈活地穿插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例如,在教學“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前面的知識設計一個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在實驗中教師將實驗的裝置與“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的發生裝置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歸納裝置的異同,比較優缺點,以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能力,并在比較中得出實驗的操作步驟。在實驗結束時,也可以與“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方程式比較,歸納碳的還原性。在學習“物質構成的奧秘”中的“原子的構成”時,如果只是簡單地進行口頭講解,學生不容易理解這些知識。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視頻――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中大多數的α粒子能順暢地穿透金箔;少數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偏轉;極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反彈回來。然后教師幫助學生思考總結出:在原子中有一個原子核,它的體積與原子比較小很多。這樣靈活多變的教法,就使化學這門學科變得有趣多了。

3. 加強學法指導,促進教法與學法的銜接

學生學習化學過程中很難自己總結出較為完善的學習方法,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課堂教學。教師要教會學生善于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和認識一種新的物質時,要鼓勵學生不僅要學習其化學性質,還要了解其用途,并學會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夠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勁頭十足。而且在不斷的思考過程中,學生通過努力解決問題,獲得滿足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發生煤氣中毒,中毒的原理是什么?在試管中加入新鮮雞血(加入抗凝血劑),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氣體,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或者借助多媒體演示此實驗)。最后學生總結出一氧化碳極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會使血紅蛋白不能很好地與氧氣結合,造成生物體內缺氧。

要學習好化學,還需要進行適當的記憶。初中化學需要重點記憶的知識包括常見元素符號、化合價、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如果要求學生只是機械記憶,效率和效果都不理想。這些內容都是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學生如果不能牢固掌握,就很難跟上課堂教學節奏,造成教法與學法相脫節。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其歸納記憶訣竅和記憶方法,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如學習“化學式與化合價”時,學生需要記憶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口訣:一價請驢腳拿銀(一價氫氯鉀鈉銀),二價羊蓋美背心(二價氧鈣鎂鋇鋅)……教學金屬活動順序表時,可以這樣啟發學生記憶:“嫁給那美女,身體細纖輕,統共一百斤”(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教學“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步驟時,教師可以采用比喻記憶法,把一氧化碳氣體的通入和撤出,比喻為“早出,晚歸”,把酒精燈的點燃和熄滅,比喻為“遲到,早退”。記憶口訣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陌生的東西熟悉化。通過這些通俗易懂的口訣,學生可以快速“簡單記憶”,既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加強學法的指導,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課堂教學,有效促進教法與學法的銜接。

三、結束語

化學教學課程改革只有適應新課程標準和新教學理念的要求,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積極更新觀念、轉變教學行為、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更好地讓教法與學法優化同步。同時,在對教法和學法進行優化同步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靈活多變運用教法,加強學法指導,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以收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江家發,楊浩文.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學刊,2005(08).

篇3

1.(2020·天津,8)完整的核糖體由大、小兩個亞基組成。下圖為真核細胞核糖體大、小亞基的合成、裝配及運輸過程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上圖所示過程可發生在有絲分裂中期

B.細胞的遺傳信息主要儲存于rDNA中

C.核仁是合成rRNA和核糖體蛋白的場所

D.核糖體亞基在細胞核中裝配完成后由核孔運出

2.(2020·山東,5)CDK1是推動細胞由分裂間期進入分裂期的關鍵蛋白。在DNA復制開始后,CDK1發生磷酸化導致其活性被抑制,當細胞中的DNA復制完成且物質準備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發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細胞進入分裂期。大麥黃矮病毒(BYDV)的M蛋白通過影響細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農作物患病。正常細胞和感染BYDV的細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正常細胞中DNA復制未完成時,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過程受到抑制

B.正常細胞中磷酸化的CDK1發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質螺旋化形成染色體

C.感染BYDV的細胞中,M蛋白通過促進CDK1的磷酸化而影響細胞周期

D.M蛋白發揮作用后,感染BYDV的細胞被阻滯在分裂間期

3.(2020·浙江1月選考,16)下列關于用不同方法處理與培養小鼠骨髓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缺乏營養物質的培養液培養,會使M期細胞減少

B.用蛋白質合成抑制劑處理,不影響G1期細胞進入S期

C.用促進細胞分裂的試劑處理,G2期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增加

D.用僅含適量3H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的培養液培養,S期細胞的數量增加

4.(2018·全國Ⅰ,4)已知藥物X對細胞增殖有促進作用,藥物D可抑制藥物X的作用。某同學將同一瓶小鼠皮膚細胞平均分為甲、乙、丙三組,分別置于培養液中培養,培養過程中進行不同的處理(其中甲組未加藥物),每隔一段時間測定各組細胞數,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

A.乙組加入了藥物X后再進行培養

B.丙組先加入藥物X,培養一段時間后加入藥物D,繼續培養

C.乙組先加入藥物D,培養一段時間后加入藥物X,繼續培養

D.若藥物X為蛋白質,則藥物D可能改變了藥物X的空間結構

5.(2020·北京,5)為探究干旱對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影響,用聚乙二醇溶液模擬干旱條件,處理白刺花的根尖,制片(壓片法)后用顯微鏡觀察染色體變異的情況,細胞圖像如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制片需經龍膽紫染色漂洗鹽酸解離等步驟

B.直接使用高倍物鏡尋找分生區細胞來觀察染色體

C.染色體的形態表明該細胞正處于細胞分裂的間期

D.觀察結果表明該細胞染色體發生了變異

6.(2016·海南,6)下列與細胞周期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等位基因的分離發生在細胞周期的分裂間期

B.在植物細胞的細胞周期中紡錘絲出現在分裂間期

C.細胞周期中染色質DNA比染色體DNA更容易復制

D.肝細胞的細胞周期中染色體存在的時間比染色質的長

7.如圖為高等植物細胞(2n)處于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模式圖,圖中1代表囊泡,2代表細胞壁,3代表紡錘絲。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圖甲細胞中的著絲點斷裂導致DNA數目加倍

B.圖乙細胞中的2是通過1與赤道板融合而形成的

C.若加入DNA合成抑制劑,將會阻止圖丙細胞的繼續分裂

D.若用秋水仙素抑制3的形成,則圖甲細胞中的著絲點不能正常分裂

8.如圖甲、乙為某生物的體細胞有絲分裂染色體行為變化示意圖,圖1和圖2為核DNA數量變化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甲圖對應圖1中曲線的CD段,對應圖2中曲線的FG段

B.乙圖為細胞分裂后期圖,這一時期兩曲線有不同的變化

C.甲圖所示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難以觀察到

D.觀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時,可用同一細胞來觀察甲、乙兩種時期

9.如圖為與有絲分裂相關的坐標曲線。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若縱坐標表示一條染色體中DNA的數量,則cd過程細胞中核DNA數量不變

B.若縱坐標表示一個細胞中核DNA的數量,則e點時一條染色體中DNA的數量與a點相同

C.若縱坐標表示一條染色體中DNA的數量,則ac過程染色體數目不變

D.若縱坐標表示一個細胞中核DNA的數量,則ac過程染色體數目不變

10.如圖1和圖2表示有絲分裂不同時期染色體和核DNA的數量關系,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觀察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的最佳時期處于圖1的CD段

B.圖1中DE段的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但核DNA數量不變

C.圖2中a對應圖1中的AB段,c對應圖1中的EF段

D.有絲分裂過程不會出現圖2中d所示的情況

11.(2019·海南,22)若要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適宜的材料和染液組合是(

)

A.大蒜根尖細胞,龍膽紫溶液

B.玉米根尖細胞,臺盼藍染液

C.菠菜葉肉細胞,碘液

D.番茄果肉細胞,吡羅紅染色劑

12.如圖是關于“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的部分操作,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剪取洋蔥根尖2~3

mm,因為該區域屬于根毛區,細胞有絲分裂旺盛

B.該實驗步驟中唯一錯誤的是在②和③之間缺少用清水漂洗這一環節

C.在觀察的圖像中,b屬于分生區的細胞,細胞已死亡

D.若用圖中b區域的細胞觀察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現象明顯

13.(2020·山東高三模擬)在細胞周期中有一系列的檢驗點對細胞增殖進行嚴密監控,確保細胞增殖有序進行。周期蛋白cyclin

B與蛋白激酶CDK1結合形成復合物MPF后,被激活的CDK1促進細胞由G2期進入M期;周期蛋白cyclin

E與蛋白激酶CDK2結合形成復合物后,被激活的CDK2促進細胞由G1期進入S期。上述調控過程中MPF的活性和周期蛋白的濃度變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抑制cyclin

B基因的表達或CDK1的活性都可使細胞周期停滯在G2/M檢驗點

B.cyclin

E可能與細胞內染色質螺旋化和紡錘體的形成密切相關

C.若將G2期和M期細胞融合,則G2期細胞進入M期的時間會提前

D.蛋白激酶CDK2可能參與了中心體復制的起始調控

14.(2017·全國Ⅲ,29)利用一定方法使細胞群體處于細胞周期的同一階段,稱為細胞周期同步化。以下是能夠實現動物細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

(1)DNA合成阻斷法:在細胞處于對數生長期的培養液中添加適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劑,處于________期的細胞不受影響而繼續細胞周期的運轉,最終細胞會停滯在細胞周期的____________期,以達到細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2)秋水仙素阻斷法:在細胞處于對數生長期的培養液中添加適量的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夠抑制________________,使細胞周期被阻斷,即可實現細胞周期同步化。經秋水仙素處理的細胞________(填“會”或“不會”)被阻斷在間期。

(3)血清饑餓法:培養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細胞周期停滯在間期,以實現細胞周期同步化。分裂間期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

答案

1.

D

2.

C

3.

A

4.

C

5.

D

6.

C

7.

C

8.

D

9.

D

10.

C

11.

A

12.

C

13.

B

14.

(1)分裂 分裂間

篇4

關鍵詞:同輩學習共同體 建構 學習環境 作用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50-02

1 引言

建構在自學基礎上的同輩學習共同體(以下簡稱同輩共同體)不僅能為共同體成員穿創造彼此發展的空間,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等也都產生著重要影響,但是現有的理論和研究并沒有清楚得指明同輩共同體在其社會互動過程中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機制到底是什么。本文正式基于這樣的背景,在同輩學習共同體的概念解釋的基礎上闡述了同輩學習共同體的建構、學習環境以及作用機制。

2 同輩學習共同體的概念

對于學習共同體的界定,由于研究的側重點及應用領域不同,造成對學習共同體這一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也會有所區別。趙健博士在他的博士論文《學習共同體》中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對“學習共同體”的本質和內涵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說明。他的主要結論有:“共同體”是一個社會學概念,代表一種社會結構、一種社會聯系方式。[1]這個概念本身的含義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中也在不斷演進,“學習共同體”是以建構與意義協商為內涵的學習的支撐平臺,這也是信息時代知識創生的社會基礎。

本文把同輩學習共同體定義為由學習者(學生)在自學基礎上建立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管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

3 同輩學習共同體的建構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性的意義建構的心理過程,更是一個社會性的、實踐性的、以差異資源為中介的參與過程。該理論告訴我們:學習的本質就是對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就是廣泛的社會協商,而“學習的快樂就是走向對話”。

學習者要進行充分的對話和交流,自我需求和自我意識是居于首要位置的,學生只有產生對學習的需求,形成對話和交流自我意識,才能接近彼此,走進對方的世界。這也是我們歷來強調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原因。

課堂中同輩學習共同體的就是在學生自學基礎啥概念建構的,該共同體建構的一種形式是小組學習,由小組內的同輩學生一起來探求問題,共同完成任務,并相互分享新觀點,相互啟發和雙向互動,這些符合實踐共同體所必須的三個要素(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業和共享的技藝庫),所以同輩學習共同體是實踐共同體引入教育領域或者說引入學校中所表現出的一種形式。

4 同輩共同體的學習環境

課堂中的同輩學習共同體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自愿的情境下共通過分組的形式建構起來的,這里我們討論的同輩學習共同體不包含課下學生因某種共同的利益、觀點和興趣愛好為基礎,以情感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非正式群體,盡管研究表明這種非正式的群體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價值觀、態度和信仰等。

因為我們主要討論的是課堂中的同輩學習共同體,這種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建構的學習環境包括:(1)同輩指導。通常是由能力強的同輩學生作為指導者,這種互動是單向的,知識從指導者流向被指導者,指導者所擁有的更為豐富的知識源就是被指導者的發展空間。[2](2)合作學習。所有的參與者都是提供學習資源的專家,對話和交流時而是單向的,時而是雙向的。彼此的知識和想法等就是對方的發展空間。(3)互動學習。互動學習是一種高度雙向的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知識通過個體間的個體內的意義建構而獲得。同輩群體通過一起尋找、商談、辯論,而豐富自己的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學會了社會交往。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第一種學習環境并沒有滿足實踐共同體的三要素,但是在課堂中因為學生各自的差異小組間也會出現第一種學習環境,即便是同輩指導,也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造空間,促進其發展。

5 同輩共同體環境的作用機制

在教師有意建構的同輩學習共同體中,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討論、協商合作,不斷拓寬自我的知識面,不斷獲得新知識,復習舊知識;不斷加深對顯性知識理解,并領會默認知識;不斷增加自己的個體知識,形成集體知識。

同輩共同體環境為彼此創造學習的發展空間的作用機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惰性知識”的激活。與同輩進行協商和合作的過程中,同輩共同體中的其他成員所提供的線索或提示能夠激活學習者原有的“惰性知識”,個體需要回顧自己原有的知識,并用語言將其表述出來,這一過程包括了對原有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重組,有助于其加深對也已有知識的理解和運用。(2)認知沖突。在同輩共同體各成員合作的過程中,彼此會有不同的觀點,難免產生認知沖突。當產生認知沖突時,個體需要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或進行認知重建。(3)合作建構。合作建構可以是個體獲得更高水平的知識的建構,而這這個你是個體建構所不能達到到。集體知識不是個體知識的簡單累積,更取決于組織成員對共享實踐的參與和達成共享的程度。在共同體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高能力的學生對其知識的分享樂在其中,低能力的學生因為堅持完成任務而獲得新知識,這樣就達到了從“個體知識”到“集體知識”的建構。

其實,無論是課堂上也好,課下也罷,我們往往不放心學生,有時并不是不信任我們的學生,而是想把我們所想到的、所看到的、所知道的、所經歷過的全部教授給學生,也許這是種教師太負責任的表現,也體現了教師不舍得放手的情懷。[3]但是我們必須要做到合理的舍得,學生能做的事情就讓他們自己來做,給學生留有更多發展的余地。左手是“舍得”,右手是“值得”,對學生的發展而言,合理的舍得就是智慧,這就需要讓學生建立在自學基礎上的同輩學習共同體發揮其必不可少的和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健.學習共同體――關于學習的社會化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4月.

[2] 龍君偉,曾先.論同輩學習環境極其作用機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12期,48-51

[3] 郭茂榮,胡躍飛,劉松華.為學生一生發展奠基[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8).

[4] 周楠.實踐共同體理論的三要素對課堂建設的理論意義[J].現代教育技術,2011年第2期.

篇5

哈哈,說曹操,曹操就到了。只見黃老師拿著一堆報紙,笑瞇瞇地走進了教室,有些同學驚呼道:“報紙?”有的同學在竊竊私語,有的同學在左顧右盼……黃老師這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呀?

只見黃老師神秘地眨眨眼睛,對我們說:“今天我們不上語文課了,我來給大家變個魔術吧!”頓時,教室里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同學們歡呼雀躍,還有的同學興奮地尖叫:“黃老師英明!黃老師威武!”

黃老師不慌不忙地亮出自己的道具――剪刀、報紙和雙面膠。這三樣東西能變出什么來呢?哦,看這架勢,莫非就是傳說中的莫比烏斯環?這個魔術我有所耳聞,但是沒有親眼見過,看來今天要大開眼界了!

當黃老師拿出剪刀時,我們的心一下子揪緊了,心想:這可能成功嗎?還有一些同學在交頭接耳,我的同桌緊張地說:“一定不會成功的!”“那可不一定呀!”我沖同桌吐吐舌頭。

當黃老師才剪第一步時,一些膽小的女生就尖叫起來,我們這一組的同學都伸出頭來想一探究竟,黃老師故意提高聲調說:“我要繼續剪了啊!”有些同學害怕地用雙手捂住了眼睛,而我看出黃老師也有些緊張,雙手在不停發抖。終于,黃老師大聲求助,喊道:“呀,誰膽子大,幫幫我,剪一下這個圈?”49雙眼睛齊刷刷地看向黃老師,都不敢開口。黃老師仿佛看透了我們的心思,只好自己拿起了紙圈。

只聽“咔嚓”一聲,我們都以為紙圈斷了,卻聽到黃老師興奮地說:“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我們都歡呼起來,只見黃老師抖了抖手上的圈,這紙圈竟變成了兩個連到一起的圈。黃老師的魔術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篇6

例1.如圖1,物塊a、b質量分別為m1和m2,放在傾角為53°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物塊a、b之間有一個處于伸長狀態的彈簧,a、b用細線系在墻的兩端,細線和斜面平行,那么

(1)在只剪斷上面的細線的瞬間,a、b的加速度各為多大?

(2)在只剪斷下面細線的瞬間,a、b的加速度各為多大?

例2.如圖2,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體b,b的斜面上有一小物塊a;a與b之間、b與地面之間均存在摩擦。已知楔形物體b靜止時,a靜止在b的斜面上。現給a和b一個共同的向左的初速度,與a和b都靜止時相比,此時可能( )

A.a與b之間的壓力減少,且a相對b向下滑動

B.a與b之間的壓力增大,且a相對b向上滑動

C.a與b之間的壓力增大,且a相對b靜止不動

D.b與地面之間的壓力不變,且a相對b向上滑動

在高一新生剛開始學習彈力時,對放在桌子上的兩本書,受到桌面的支持力等于兩本書的重力,這個結果學生由初中的二力平衡就能得到,在學習彈力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從彈力產生的根本原因啟發引領學生分析:由于重力的作用,其作用效果是使書向下加速,當把書放在桌子上時,桌面就受到擠壓而產生支持力,所受的擠壓產生的力若小于重力,書就繼續擠壓直到桌面產生的支持力等于重力時,桌面不繼續被擠壓,保持這種形變,對書的支持力等于書的重力。若拿走一本,則由于剩下一本書的重力小了,對桌子的擠壓效果減弱了,桌子產生的支持力就小了,小到等于一本書的重力;若在原來兩本書的基礎上再加一本書,共三本書,則擠壓效果增強,支持力等于三本書的重力。那么,我們知道一個事實,拿走一本書,剩下的書不會跳起來,原因是彈力瞬間變成了一本書的重力大小了;放上第三本書時也不會掉下來,因為彈力瞬間變成了三本書的重力了,這里不存在支持力一定等于兩本書的重力,它當初等于兩本書的重力乃至于后來等于一本書的重力或三本書的重力都是因為它是被動的,是按需產生的。如果提供不了三本書的重力那么大的支持力的話,書才會掉下來,這些情況要跟高一的學生詳細地分析強調,才能培養學生對擠壓力的被動性有深入的認知。

再比如,靜止的電梯細繩下懸掛一小球,繩對小球的拉力等于重力,原因同書靜止桌面時受到的支持力等于重力。當電梯從靜止加速向上運動時,繩子的拉力如何?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把細繩換成輕質細軟彈簧,由于電梯向上加速,而物體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狀態,就使得彈簧被拉長,從而對小球產生比重力大的彈力,直到產生的彈力使小球的加速度和電梯加速度相等時,彈簧不再伸長,保持這個形變量穩定。高中物理中,細繩不可伸長,那么,這個問題,把細繩換成輕質細軟彈簧,學生很容易明白,然后再說明細繩的道理也相同。

【正確分析求解】

例1中,學生一定要首先弄明白,兩條細線上的拉力都是被動產生的,以后是否變化,取決于產生拉力的原因以及產生拉力大小的原因是否變化。若彈簧的拉力與m1g相等,則下面細線沒有拉力,若彈簧的拉力大于m1g,則下面細線有拉力;上面細線的拉力產生的原因則是受彈簧向下的拉力和重力分力,所以,不論彈簧彈力多大,上面細線都有拉力,大小等于重力沿斜面分力和彈簧彈力大小之和,那么,(1)只剪斷上面細線的瞬間,由于在一瞬間彈簧的彈力來不及變化,所以下面細線產生拉力的原因沒變,因而拉力沒變,物體a的加速度為0;而物體b的加速度向下。(2)只剪斷下面細線的瞬間,上面細線產生拉力及拉力大小的原因沒變,所以,物體b的加速度為0;而物體a的加速度分兩種情況,和前面對應的來說,第一種物體a加速度為0,第二種物體a的加速度不為0,方向沿斜面向上。

例2中,從桌面上的書和電梯中的小球的詳細分析中,很容易能確定斜面對物塊的支持力一定變大;同理也順利地得到a、b是否保持相對靜止以及a、b之間的摩擦力的方向:第一,若b的加速度較小,則二者之間有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但比靜止時的摩擦力小了,由于需要的摩擦力小于最大摩擦力,所以二者相對靜止;第二,若加速度較大,分兩種情況:(1)加速度較大,物塊相對斜面有向上的運動趨勢,需要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但需要的不超過最大靜摩擦,二者就相對靜止。(2)加速度更大,物塊需要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但需要的超過最大靜摩擦,二者就相對運動,a相對b沿斜面向上運動。而正是由于a相對b沿斜面向上運動,有豎直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所以出現超重現象。綜上所述,正確答案為:BC。

提高課堂效率要有長遠目標,一節課是否高效率,要看對后期學生遇到的問題是否起到“有法可依”的作用,從而使學生清晰順利地解決問題并享受充滿樂趣的分析求解過程。

篇7

大資本運營1營銷模式

在美國,電影只是一種娛樂,觀眾才是一切。

美國電影更多是通過人性本身的一些欲望和宣泄來制造的。從觀眾走進電影院,就走進了好萊塢為他們制造的‘白日夢’,人們在這里可以享受,可以消耗,可以思考,也可以逃避。

好萊塢深諳傳播、整合之道。

在常規的發行中,預告片、電影海報、媒體宣傳、上映檔期等每個環節都嚴謹、巧妙而隆重;美國電影業總收入的20%是從影院的票房中獲得的,而約有80%是由非銀幕營銷所得的,比如電影的DVD、VCD、圖書、畫冊、相關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影院陣地衍生品等。

好萊塢對影片宣發的投入的力度也是相當大的。比如,一般好萊塢大制作的影片,150秒鏡頭的預告片,其制作費就要花去50萬美元左右。如此力度,影片能不紅,票房能不飆升大賺嗎?

文化2工業化

好萊塢電影有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制片廠制度”,也就是“制片人制度”。

制片人采取“工廠流水線方式”制作電影,把編劇、導演、攝影、美術、錄音、服裝、化妝、布景等環節進行很細致的分工,并打出“明星制和類型片”的火熱口號。

明星制,突出的是演員。比如制片人雇請編劇,為當時的新人“嘉寶和凱瑟琳”寫劇本,使前者化身神秘莫測的女人,后者以賢妻良母的形象出現,影片上映后她們一炮而紅,成了明星。

類型片,細分為西部片、歌舞片、科幻片、愛情片、兒童片等13類,按照不同類型或樣式的規定、要求按流程制作出來,雖然比較模式化,但制作精良、產量巨大、符合市場需求。

文化3開放與保護

美國鼓吹的“開放式文化”,經常把人唬住了,以為好萊塢是可以自由出入的。

其實,外國影片想占領好萊塢市場,那是相當困難的。比如,張藝謀的《英雄》被米拉邁克斯壓在箱底兩年,再進入市場已過了黃金發行期,《十面埋伏》低調上映,1000萬美元只勉強打了個平手,《無極》則干脆在美國藝術院線小規模上映草草收場。

為什么會是這種局面呢?

篇8

關鍵詞:多種教學方式;感染學生;活躍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9-172-01

現在的學生年級越高,壓力越大,每天要應付八節課以外,還有各種繁多的練習及考試,他們精神緊張,思維僵硬。那么我們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就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就我這幾年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各種教學方法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一、抓住主干,全面展開

在高二生物中知識容量非常大,要想讓學生在短短四十五分鐘內把知識點全記住,那很不容易。所以老師在上課時應抓住主干,全面展開。具體應做到,板書條理清晰,重點處多講,非重點處少講,要有課后小結。這就要求課前老師在歸納知識點上要下功夫,板書設計上要用最少的文字高度概括,并且要全面。例如在講到細胞全能性這一節時,我的板書設計為:

1、概念:高度分化的體細胞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

2、原因: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3、條件:離體、適宜的外界條件

4、表現:植物細胞較動物細胞易表現

受精卵>卵細胞>體細胞,干細胞>體細胞

我們在上課時可按照這樣的主干知識一步一步展開描述,中間再舉一些例子,更便于學生理解,過后學生復習也比較容易。我認為作為一名理科教師,思路清晰,板書有條理,重難點心中有數,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老師都稀里糊涂,那學生就更是云里霧里了。

二、運用類比的方法,便于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碰到一些學生難理解的部分時,運用類比的方法就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到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有這樣一道題,要形成一個八肽化合物需脫去幾分子水?我們習慣于做鏈狀多肽化合物,該題稍做變化,很多同學就出錯了。于是我打了個比方,如果是八個人手拉手成一個圈,會拉幾下?大家這樣一想,很快就得出答案:八分子水。再例如08年高考理綜全國卷1第四題:已知某種限制性內切酶在一線性DNA分子上有3個酶切位點,如圖中箭頭所指。如果在該線性DNA分子在3個酶切位點上都被該酶切斷,則會產生a、b、c、d四種不同長度的DN段。現有多個上述線性DNA分子,若在每個DNA分子上至少有1個酶切位點被該酶切斷,則從理論上講,經該酶酶切后,這些線性DNA分子最多能產生長度不同的DN段種類數是多少?

這個題可以算是當年較難的一道題,我給學生打了個比方,如果這是一條線段,上面有三個點,一共有幾條不同的線段?這是小學低年級的數學題,總共有十條,減去最長的(a+b+c+d),因為它沒剪,不符合題意,所以答案很容易得出:九種。這樣把問題轉化,化難為簡,便于解題。

三、采用對比的方法,直觀明了

對比法在生物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經常會用到。有些非常復雜的內容,按課本中文字順序描述的話,學生聽完會感覺一頭霧水,抓不住重點,如果我們把相關過程列表對比說明,這樣學生學完后就比較清楚。例如在講述光合作用過程時,生理過程比較復雜,又是高考的重點和熱點,我們就可以列表講述。

區別:

光反應 暗反應

反應場所 囊狀結構的薄膜上 葉綠體基質中

反應條件 光,色素,酶 ATP,[H],酶

物質變化 水的光解,ATP的合成 CO2的固定和還原

能量變化 光能活潑的化學能 活潑的化學能穩定的化學能

聯系:它們彼此聯系,相互依賴。光反應要為暗反應提供ATP和【H】,暗反應要為光反應提供NADP+、ADP、Pi。

在講述時我們可按條理先講光反應過程,再講暗反應,這樣安排老師的思路也比較清晰,學生聽完也能抓住重點。整個講完后,再把這幾點放到一起比較。這樣講述不但使學生很清楚的了解了該生理過程,而且通過比較也找出了它們之間的差異,直觀明了。

四、緊密聯系生活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要用于生活,我們學習的目的就要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在平時學習的時候要多和生活緊密聯系,這樣更便于理解。

五、幽默詼諧,活躍課堂氣氛

篇9

本文從美術在基礎教育中的不同教學形式,談談對美術教學的想法和經驗。

一、傳統的剪紙教學形式

通過學習,我掌握了這種教學方法及過程,實施的效果很好。課堂上,我讓學生掌握書本上的有關構圖、圖案、色彩知識,拿來具有一定特色的剪紙藝術家及學生的作品讓同學們欣賞。在欣賞過程中向學生介紹剪紙藝術的起源和作用等。并在課堂上現場示范,引起他們對剪紙的興趣。再按剪紙教學的低起點、慢速度、多落點的原則,又簡到繁,有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組織教學。讓學生逐步掌握剪紙的特點。剪紙教學以徒手剪紙為主,用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促進眼、腦、手的和諧、協調及均衡發展。如講授人物頭像的直接剪法,我根據中國傳統人物畫法的規律變為剪紙人物頭像剪法規律。這樣學生易接受,也易掌握。使教學順利進行。學生對此興趣極濃。課堂下,實行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為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的東西掌握得更牢,我們成立了興趣小組。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將課堂上學的在課外加以延伸、拓展,使學生對手工剪紙有一個穩定興趣。

二、“融文寓畫”是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中的常見形式

本形式以主題、詩、詞、兒歌為基點,對同一內容實施構圖、造型色彩訓練的教學形式,這種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調整學生繪畫膽小的心態,開拓學生創作思維,使學生逐步形成愛繪畫的內部動力機制,從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一)選好命題

以“愛惜糧食”為命題,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思維創作出符合題意的作品,有一位學生創作了一幅路上的畫景,背景是一臺農用車的后面裝著滿車的大豆,車的后面是幾個背著書包放學的小學生在拾車上掉下來的豆穗,這是一幅生動精彩的收成創作畫,其主題畫與命題也十分貼切:可是,如果我們認真提煉命題,使命題更加形象化,更富有感彩,將會對學生的創作素質起到更加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經過一番精思和推敲,我們就采用語文課本中的兩句古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為這幅作品的命題,既體現出農民耕作糧食的艱辛勞動,又表明了小學生接受優良傳統的主題,它比原來的命題更具體,更形象,更切合作品的主題。這也表明,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命題與作品之間的辯證關系,靈活運用小學美術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的特點,更易于打開兒童美術創作的心扉,激活他們的思維,陶冶他們的情操,讓優美的作品與優美的語言、優美的環境和優美的情操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古詩配畫”的教學形式

所謂“詩配畫”,就是在眾多古詩詞中選出意境深遠,表達作者深刻思想感情,能夠用繪畫手段再現的精品詩詞,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詞的內容,表達情感的理解基礎上,用不同形式的繪畫作品再現的過程。如:給《小池》一詩配畫。首先,用書法的形式把詩歌抄寫下來,張貼到黑板上。問題:1、詩中“泉眼”“愛晴柔”的意思是什么?2、全詩表達了怎樣的環境?3、應將什么景物納入畫面之中?4、怎樣將詩中的物用畫面表現出來?在古箏曲中讓學生思考問題,相互探討,借助音樂的感染力,讓學生拓展思維,想象畫面,回答問題。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以及回答問題的語言組織與表述,實際上是語文能力的運用,通過對詩意的理解可以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自己的畫,怎樣讓畫面中的景物貼近詩的意境,然后學生說出來,再一次體現了語文和美術的交融運用。最后,在悠揚的樂曲中,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創作自己的作品,音樂的震撼力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人在不同的樂曲中會產生不同的內心感受,學生在樂曲中盡情體味,用自己靈巧的手將它畫出來,為古詩配上了一幅聲色具備的作品。

三、色彩知識的運用啟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美術教學形式

我從學習中發現有的教師采取的這兩種方法很好,在我的教學中也得到了很好效果。

(一)從自然中發現色調變化規律,就是教師根據不同的季節采集或搜集不同種類的樹葉子。比如,在秋天落葉時節讓學生采集并觀察不同葉子的色彩有哪些?讓學生從中發現,葉子顏色會由綠變黃,由綠變紅。綠色有多少種?黃色有多少種?怎么用顏色調配?請學生大膽試驗調色,把從大自然中發現的顏色應用在作業上。不要怕學生弄臟調色盤,從大膽調色中,學生學習了自然物色調的豐富性和調色法,這是把“學法”傳給學生了!

(二)運用色相環選色,探索色彩配合規律,教師指導學生做出十二色的色相環。中間有同心的圓面,上面畫有不同角度的坐標。在使用色彩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尋找臨近色、調和色和對比色的位置和顏色,把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機會留給學生。這一色相環可以長期使用,并且已經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四、漫畫的教學形式

漫畫是學生很喜歡的一種美術形式,可是剛學漫畫的時候,孩子們遇到了許多難題,以下兩個難題是學好漫畫首先要解決的。

(一)漫畫的內容

學生們針對漫畫中內容或者說遇到一件事情,怎樣把它畫成漫畫呢?這就需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與豐富的聯想能力。

1、善于觀察生活,多留心身邊的人與事。

2、善于聯想,聯想是漫畫創作中不可少的能力,如看到光禿禿的樹樁聯想到小鳥的無家可歸,聯想到人類對森林的破壞。

平時,我采取了各種方法來訓練學生的聯想能力:

(1)給漫畫續結尾,選擇兩格或兩格以上的漫畫,根據其漫畫情景,給其續上不同結尾,從而訓練學生的聯想能力,開拓其思維方法。

(2)從創作主題開始聯想,環保的、健康的等等,一個主題可以有不同的聯想,可以創作出很多作品。

(二)漫畫的造型

篇10

【關鍵詞】教學風格;課堂話語;話語分析;話語特征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2-0027-04

一 引言

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個性化的、穩定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個人一貫的、穩定的教學心理品質。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不同的學習者具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偏好。因此,研究不同教學風格的特征差異,實現教師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對于遠程教育中的個性化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對教師教學風格的測量主要是通過觀察歸納和測量量表兩種方法。觀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師回答大量的問題,而且教師對于許多主觀性的題目自己也很難準確地回答。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教學風格的特征差異,實現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

課堂話語是師生交互的主要工具,對課堂中師生話語行為進行分析就能夠把握課堂的規律和實質。早在1970年,美國學者Flanders就指出,語言行為占據了課堂中所有教學行為的80%左右,并提出了對課堂話語進行定量分析的互動分析系統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為課堂話語分析提供了一種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也為教學風格特征的定量分析提出了一種可能的途徑。但是,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信息技術的引入,FIAS在分析新型課堂教學環境下師生話語交互行為時表現出了一定局限性。

本文試圖利用課堂話語分析方法,發現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方面的個性特征,探索基于課堂話語特征的教學風格建模方法,并嘗試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實現教學風格的自動判定。論文在相關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一種面向多媒體課堂的話語分析系統,然后運用該系統分別從話語類別、話輪轉換和話語詞匯三個方面研究了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最后探索了基于機器學習的教學風格自動判定方法。

二 相關研究

1 教學風格相關研究

目前,對教師教學風格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風格的理論分類,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以及教學風格對學習的影響。教育學研究者以教師喜好的教學模式、方法、語言為依據,采用觀察歸納的方法研究了教學風格的分類及其特征。其中,李如密在綜合分析國內外16種教學風格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的教學風格分類標準與方法,最終將教學風格分為3個級別共13個三級類型。心理學中對教學風格的研究起源于對個體差異的研究,研究者從認知和社會交互的角度采用測量量表來研究教學風格的分類與測量,并進一步研究了教學風格與學習風格、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Sternberg從認知風格這一維度將教師的教學風格分為7種類別:立法型、執行型、評判型、整體型、局部型、激進型和保守型。同時,他還提供了一套在教學情景中測量教師教學風格的評價量表(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TSTI)。Li-fang Zhang等在TSTI的基礎上編制了PTSTI(Preferred 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并使用PTSTI來研究香港和美國大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偏好差異。賀雯利用TSTI研究了中學教師的教學風格特征及其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可見,教師的教學風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視,但是,對教學風格的測量卻只能通過觀察和量表的方法。觀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師回答大量的問題,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定量分析方法來研究不同教學風格的特征,實現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

2 課堂話語分析相關研究

對課堂教學中話語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外語教學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已有較長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行為主義語言學家就嘗試對課堂話語按功能進行整理和歸類,以達到指導教學的目的。20世紀70年代,Sinclair和Coulthard發現了課堂話語與自然會話的重大區別,提出了著名的課堂話語互動模式“IRF”。這些研究主要以二語習得理論為基礎,采用自然觀察的方法記錄課堂中師生的話語,然后從語言學的角度對課堂中師生的話語量、會話結構、提問類型和反饋類型等進行統計分析。在課堂話語的量化分析方面,比較成熟的是1970年美國學者Flanders提出的互動分析系統FIAS。FIAS將傳統課堂中師生語言互動的情況分為教師話語、學生話語和沉寂三大類共10個子類。然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FIAS在描述多媒體課堂教學環境下師生話語交互行為時表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據此,顧小清等提出了基于信息技術的交互分析系統ITIAS(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共包括四個大類共18個子類。ITIAS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FIAS的不足,補充了學生話語類別并增加了技術話語類別,且進一步將教師的提問細化為封閉性提問和開放性提問。但是,課堂教學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各種教學行為互相交織、彼此滲透,并不是分類越精細越好。分類過于精細不僅會破壞教學活動的整體性,而且在記錄數據時也不易于區分,導致同一課堂不同的人記錄的結果差異較大。

三 研究方法與過程

為了發現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根據Flanders提出的課堂話語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三個步驟:(1)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課堂話語行為編碼系統,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對師生的話語行為進行采樣記錄;(2)選取一種教學風格分類體系,這種教學風格分類體系必須具有配套的教學風格測量工具;(3)從不同的角度對課堂中師生的話語行為進行統計,分析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和多媒體課堂的特點,我們對ITIAS中一些聯系緊密、不易區分的子類進行了必要的合并,提出了一種新的課堂話語分析編碼系統,如下表1所示:

對于教師教學風格的分類,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分類體系。本研究使用Sternberg提出的教師教學風格分類體系,從認知維度上將教師教學風格分為立法型、執行型、評判型、整體型、局部型、激進型和保守型。選擇Sternberg提出的教學風格分類體系的主要原因是:(1)Sternberg的教學風格分類理論比較完整,是目前使用較多、被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可的一種教學風格分類理論;(2)Sternberg還提供了一套在教學情景中測量教師教學風格的評價量表(TSTI)。

在課堂話語分析系統和教師教學風格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了四節小學課堂實錄作為分析對象。首先用TSTI量表并結合Sternberg對每種教學風格特點的描述,測得四名教師的教學風格,結果依次為典型的立法型、執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然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多媒體課堂話語分析編碼系統每隔5秒鐘取樣一次,記錄每次取樣的話語類型;最后,統計每節課的話語類型分布、話輪轉換分布、話語詞匯分布,對比觀察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的個性特征。

四 研究結果及分析

1 話語類型分布特征

傳統的課堂話語分析將課堂話語簡單地分為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使用師生話語量的分布來分析課堂中師生的主從關系。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課堂中師生交互的情況,本研究根據前期記錄的11種課堂話語類型,統計了不同教學風格對應的課堂話語類型分布,如下表2所示:

從表2中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四種教學風格對應的課堂話語中,頻次最高的幾種話語類別都不盡相同,話語類別在整體上的分布差異性也較大。立法型的教師在課堂中用于講授知識的話語占據了整個課堂話語的40%,明顯高于其他的教學風格。在執行型的教師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高達38%,明顯高于其他的教學風格。保守型的教師的課堂話語中,播放媒體和講授知識的話語幾乎占據了整個課堂。局部型的教師的課堂話語行為則分布相對較均勻,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小組討論構成了整個課堂的主體,師生的交互很多。這些統計的結果表明,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類別分布上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

2 話輪轉換分布特征

話輪轉換是話語分析中另一個重要的分析維度,它反映了會話雙方的交互結構和交互模式。在會話過程中的話輪轉換通常是指發話人的變更,或者指當前發話人結束發話并由受話人開始發話。為了發現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師生交互結構上的區別,本研究進一步統計了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的話輪轉換分布,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統計結果表明: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輪轉換分布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立法型和保守型教師在課堂中的連續話語占據了50%以上,這是因為這兩種教師在課堂中主要靠講解來傳授知識,傳授知識的話語分別占據了40%~60%(見表2)。但是,保守型教師的課堂中有32.10%的連續靜默時間,明顯高于其他三種教學風格,長時間的靜默時間主要被用于教師播放媒體(見表2)。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保守型教師主要通過講解和播放媒體等廣播式的方法來傳授知識,在課堂中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相對于立法型教師,局部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輪轉換主要集中在T-T、T-S、S-S和S-T,且分布較為均勻,基本沒有課堂靜默時間。這一結果說明,局部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的交互較多,知識的傳授是通過師生交互實現的,教師和學生都積極參與到了課堂之中,使用了一種課堂效率較高的教學模式。最后,相對于保守型和局部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具有執行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輪分布則較為廣泛和均勻,這說明執行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較為靈活地使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手段來傳授知識和進行師生交互。

3 話語詞匯分布特征

從語言學的角度講,同樣的思想內容可以用不同的詞匯或不同的語句結構來表達,但是,不同類型的詞語和句式具有各自的語用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表達者的語言風格和個性特征。據此,為了考察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的語言風格特征,本研究進一步統計了四種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所使用的詞語類別的分布,如表4。

從表4的結果可以看出,課堂話語中主要的詞語是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代詞、助詞等常見的詞語,且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話語詞匯差異。這一結果說明:雖然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傳授知識的形式差異較大,但是,在內容表達上他們均沒有進行特意的選擇詞匯,而是以日常對話的習慣方式來講解知識或與學生進行交流。

五 應用探索

課堂話語分析的結果表明,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的類型分布和話輪轉換分布方面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而在話語詞匯選擇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據此,可以利用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構建一個教師教學風格模型,實現教學風格的量化分析和科學測量。

教學風格的判定是一個典型的分類判定問題。支持向量機(SVM)被認為是當前使用較多、效果最好的一種分類算法,能有效地從大規模、高維度的數據集合中學習到一個較精確的分類模型。SVM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將判別函數定義為高維空間中的一個線性超平面,從大量的樣本中學習得到這個最優超平面被歸結為一個線性最優化的問題。據此,我們以所有的課堂話語類型和話輪轉換類型作為特征維度構建一個20維的向量空間,以每種課堂話語和話輪轉化的分布比例作為特征值,將每個樣本映射為該空間中的一個向量。在課堂話語特征空間的基礎上,通過SVM算法從已知類別的樣本中學習得到一個最優的線性超平面,這個最優超平面就是教師教學風格類別的判定函數。然后,將一個待判定教學風格的樣本輸入判定函數,就能實現教師教學風格的自動判定。基本的過程如下圖1所示:

教師教學風格的判定主要包括兩個過程:訓練過程和分類過程。訓練過程首先將每個已標注教學風格類別的樣本映射為話語特征空間中的一個向量,然后運用SVM算法從這些初始小樣本集合中學習得到一個最優的線性超平面,輸出一個初始的教師教學風格判定函數。分類過程是將待分類樣本的課堂話語特征數據輸入訓練過程得到的判定函數,將待分類的樣本分配到一個或多個教學風格類別。為了實現分類模型的自學習更新,本文增加了一個反饋過程,將分類結果作為新的訓練樣本重新訓練得到新的教學風格判定函數,從而不斷地更新、修正分類模型。

六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