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定義范文

時間:2024-01-26 17:5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防治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防治定義

篇1

[關鍵詞] 柴胡注射液;生物活性測定法;PGE2;下丘腦神經細胞

[收稿日期] 2013-05-13

[通信作者] 王志斌,主任藥師,E-mail:

中藥注射液是一個多成分綜合作用的體系,少數指標性成分不能完全反映其整體質量,更不能完全保證其臨床療效。2010年版《中國藥典》新增的中藥生物活性檢定研究指導原則[1],旨在以中藥的生物效應作為評判中藥質量的標尺,使中藥質量與其臨床效應接軌。本實驗以期在對柴胡注射液解熱作用機制研究的基礎上[2-3],建立與整體作用途徑一致的離體模型,并探討柴胡注射液在體外對PGE2干擾作用的相關性,探索柴胡注射液體外抑制升溫遞質PGE2釋放生物活性檢定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動物 SD孕鼠,SPF級,孕期16~18 d。合格證號SCXK(京)2006-0009,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

1.2 試劑 柴胡注射液(昆明興中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00405)。種植培養基:78%高糖DMEM培養基(GIBCO產品,貨號12800-058)+10%胎牛血清(天津市灝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091023)+10%馬血清(Hyclone,貨號SH30074.02 )+1%青鏈霉素(GIBCO,貨號15140-122)+1%L-谷氨酰胺(培養基放置2周后加)(Amresco,貨號0374);維持培養基:96%NeurobasalTM Medium(Gibico,貨號211203-049)+2%B-27 Supplement(Gibico,貨號17504-044)+1%青鏈霉素+1%L-谷氨酰胺;D-Hanks平衡鹽(按比例配制后115 ℃高壓滅菌15 min:KCl 0.2 g,KH2PO4 0.03 g,NaCl 4.0 g,NaHCO3 0.175 g,NaHPO4?12H2O 0.066 g溶于500 mL去離子水中,pH 7.0~7.2);rrIL-1β(美國R&D,貨號501-RL);PGE2含量ELISA試劑盒(RB,貨號CK-E30446R);MTT(Amresco,貨號E859);L-多聚賴氨酸(Sigma,貨號P-1399);胰酶(Amresco,貨號0458);DMSO(Amresco,貨號0231)。

1.3 儀器 PB602-N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ClassTypeB2型生物安全柜;NAPCO6500型二氧化碳培養箱;倒置顯微鏡(Olympus);SpectraMax190型酶標儀;HZS-HA型水浴振蕩器;XT2-30型解剖鏡(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SD胎鼠下丘腦神經細胞的培養[4-5] 取18~20 d SD孕鼠,腹腔注射4%水合氯醛麻醉(1 mL?kg-1),75%乙醇消毒后無菌環境中取出胎鼠,浸入預冷D-Hanks中取出胎鼠大腦。解剖鏡下仔細剔除胎鼠大腦的軟腦膜和血管,并以視神經和灰結節交叉點定位,分離出雙側下丘腦,將其轉入冰冷的D-Hanks中。將處理后的雙側下丘腦剪成約1 mm3的碎組織塊,將剪碎的組織塊轉入具塞離心管中置冰浴環境,放置沉淀后吸棄上清,再加入冰冷的D-Hanks洗3次。加入適量37 ℃預溫的0.125%胰酶,37 ℃消化15 min,消化期間每間隔5 min輕輕震蕩1次。消化完畢后放置沉淀,吸棄胰酶,加預溫種植培養基終止消化2~3次。再加入適量種植培養基中用拋光后的玻璃吸管輕柔吹打消化后組織碎塊10~20次。吹打后過200目篩,吸少量細胞液用0.4%臺盼藍計數,保證細胞存活率在95%以上。加種植培養基調整細胞密度為1×105~3×105個/mL,接種到0.025 g?L-1多聚-L-賴氨酸預處理過的細胞培養板中,置CO2培養箱中培養(37 ℃,5%CO2) 4~6 h。待細胞貼壁后,換維持培養基(96%Neurobasal+2%B27+1%青鏈霉素+1%L-谷氨酰胺)繼續培養,此后每3~5 d半量換液1次。

2.2 PGE2含量經時變化監測 下丘腦神經細胞培養7 d后,換液過程中,加入終濃度為40 μg?L-1的rrIL-1β刺激,并分別在刺激后的1,2,4,8,10,12,24 h收集細胞液,3 000 r?min-1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放置于-20 ℃備測PGE2含量。每一收集時間點同時設6個復孔,并設不加rrIL-1β刺激的空白對照孔。按ELISA試劑盒說明測細胞液中PGE2含量。比較經rrIL-1β刺激后不同時間點細胞釋放PGE2的含量變化。

2.3 柴胡注射液對rrIL-1β刺激下丘腦神經細胞釋放PGE2含量變化的影響 按上述方法培養下丘腦神經細胞7 d,加入終濃度為40 μg?L-1的rrIL-1β刺激,40 min后,按組間系數0.8加入終濃度分別為10.00,8.00,6.40,5.12,4.10,3.28,2.62,2.10 mL?L-1的柴胡注射液并開始計時。10 h時收集細胞外液,3 000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備測PGE2含量(未及時測量則將上清液置于-20 ℃保存待測)。平行設置不加藥對照組和空白組,每組設6個復孔。按ELISA試劑盒說明測細胞液中PGE2含量。計算不同濃度柴胡注射液對PGE2釋放的抑制率(抑制率=模型組PGE2含量-給藥組PGE2含量/模型組PGE2含量×100%)。并分析柴胡注射液加樣濃度與對應細胞液中PGE2含量變化是否線性相關。

2.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實驗結果以±s表示,多組樣本間差異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檢驗,兩兩比較用LSD法。相關性分析采用一元線性回歸分析。P

3 結果

3.1 rrIL-1β刺激下丘腦神經細胞釋放PGE2經時變化 rrIL-1β刺激下丘腦神經細胞1,2 h后,未測到細胞液中PGE2含量有明顯上升,細胞釋放PGE2與空白組無顯著性差異;隨rrIL-1β刺激時間的延長,rrIL-1β刺激后4~12 h,細胞外液中的PGE2含量較空白組顯著升高(4,8,10 h:P

與空白組相比1)P

圖1 rrIL-1β刺激下丘腦神經細胞釋放PGE2經時變化

Fig.1 The rrIL-1β stimulation of hypothalamic neurons release PGE2 variation with time

3.2 柴胡注射液體外干預PGE2釋放量效關系考察 rrIL-1β刺激下丘腦神經細胞10 h后,對照組細胞液中PGE2含量與空白組有顯著性差異(P

3.3 柴胡注射液與IL-1β刺激下丘腦神經細胞液中PGE2含量變化的相關性分析 將柴胡注射液加樣濃度與對應的加樣后細胞液中PGE2含量變化做相關性分析,可知柴胡注射液給藥濃度與給藥后細胞液中PGE2含量變化相關性良好?;貧w方程Y=-0.583X+16.638,提示柴胡注射液給藥濃度與IL-1β刺激下細胞液中PGE2含量呈正相關(r=0.949,P

4 討論

目前研究認為,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在外源

表1 柴胡注射液對PGE2的抑制生成作用

Table 1 Effect of bupleurum injection inhibitory rate of PGE2

表2 柴胡注射液給藥濃度與PGE2含量變化相關性分析

Table 2 Bupleurum injection analysis for the variation of concentration and PGE2 content

性和內生致熱原條件下產生的單向或多相熱的過程中,PGE2是發熱介質學說中最重要的中樞介質[6]。本實驗通過柴胡注射液抑制體外下丘腦神經細胞釋放PGE2,進一步證實了柴胡注射液的解熱作用可能與其抑制發熱中樞PGE2釋放有關。研究表明下丘腦可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釋放PGE2。并有體外實驗表明,用IL-1β可誘導離體培養的下丘腦組織釋放PGE2和cAMP增多[7-8]。本實驗選用rrIL-1β刺激下丘腦神經細胞釋放PGE2離體模型,并用柴胡注射液干預該模型PGE2釋放。實驗結果顯示柴胡注射液干預下,離體模型PGE2含量降低,且干預作用與劑量間有較好的線性相關。

根據中藥生物活性檢定研究指導原則,生物活性檢定發的建立應考慮建立專屬性強,操作簡單,檢測迅速、準確的模型,且優先選擇離體模型。從實驗結果可知:rrIL-1β可刺激離體下丘腦神經細胞釋放PGE2,釋放的趨勢是PGE2含量先上升,至10 h達到峰值,而后下降至正常水平。根據這一趨勢,可探索性建立離體模型,確定解熱藥物在體外作用機制實驗中升溫介質PGE2的測定時間,為發熱和藥物解熱機制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進一步對柴胡注射液體外抑制PGE2釋放進行量效關系考察,結果顯示柴胡注射液對IL-1β刺激下丘腦神經細胞液釋放PGE2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相關性顯著。線性相關結果提示濃度與對應的抑制率之間線性較好(r=0.911)。初步對在前期實驗基礎上建立柴胡注射液生物活性檢測法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根據整體動物實驗確定的檢測指標,以及根據體外實驗建立的離體發熱模型,并且結合柴胡注射液體外抑制PGE2釋放的考察,使建立柴胡注射液離體發熱模型的生物活性檢測法,使其質量與臨床效應關聯成為可能。本實驗的試驗思路和結果為柴胡注射液生物活性檢測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為完善柴胡注射液質量控制方法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典.一部[S].2010:附錄ⅩⅧC.

[2] 左澤平,王志斌,高陽,等.柴胡注射液對LPS大鼠解熱機制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4):57.

[3] 高陽,王志斌,左澤平,等.柴胡注射液對LPS發熱模型大鼠解熱藥效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5(10):696.

[4] 王旭輝,張岫竹,王伍超,等.大鼠下丘腦神經元培養的新方法[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9,31(17):1709.

[5] 王蘭,鄭慧媛,宋天保,等.體外下丘腦神經細胞培養技術探討[J].陜西醫學雜志,2005,34(5):538.

[6] 黃啟福.病理學[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127.

[7] 王達安,胡巢鳳,楊皓莊,等.α-促黑素細胞激素對IL-1β刺激離體兔下丘腦釋放PGE2的抑制作用[J].暨南大學學報:醫學版,1998,19(2):5.

[8] 王達安,胡巢鳳,楊皓莊,等.α-促黑素細胞激素對IL-1β刺激離體兔下丘腦釋放cAMP的抑制作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1997,3(4):360.

Bioactivity assay of Bupleurum injection for inhibiting

PGE2 release in vitro

ZUO Ze-ping1, WANG Zhi-bin1*, GAO Yang1, GUO Yu-dong1, WANG Bi-song1, SU Bin2, SONG Cheng-cheng2

(1.Beijing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Beijing 100035, C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in vitro model of PGE2 released by hypothalamic neurocytes under rrIL-1β in vitro interference, and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GE2 content and the effect of the drug effect concentration in the model under the effect of Bupleurum injection.Method: Hypothalamic neurocyte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added with rrIL-1β(40 μg?L-1) stimulation.Cell sap was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ELISA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PGE2 in cell sap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Hypothalamic neurocyte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dded with rrIL-1β(40 μg?L-1) stimulation and the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upleurum injection.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PGE2 in cell supernatant were detected by ELISA.An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mple concentration and the inhibition rate of PGE2.Result: The rrIL-1 cells could stimulate in vitro cultured hypothalamic neurocytes to release PGE2 and reach the peak at 10 h.Bupleurum injec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terfere the release of PGE2 in the in vitro model (P

篇2

    為進一步規范全省房地產交易市場收費行為,促進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現將房地產交易手續收費問題通知如下:

    一、收費范圍交易手續費是指房地產管理部門設立的房地產交易機構為房屋權利人提供交易場所、信息服務和代辦房屋產權審查、登記等所發生費用的合理補償。

    凡經過房地產交易機構辦理房屋買賣、租賃、抵押、分割、交換、贈與、繼承等房地產流通過程中的各種經營活動,房屋權利人應按規定向房地產交易機構交納一定的交易手續費。

    二、收費項目和標準

    1.房屋買賣,按成交價總額的2.5%收取。其中,職工按房改政策購公有住房首次上市交易和實行差價換房的,交易手續按成交價的0.5%交納。買賣雙方各負擔一半。

    2.新建商品房交易手續費,按成交價的0.5%交納,(經濟適用住房按價格主管部門核準價格的0.5%交納)買賣雙方各負擔一半。

    3.出租生產經營性用房,按年租金總額的3%交納,出租非生產經營性用房按年租金總額的2%交納,租賃雙方各負擔一半。

    4.房地產抵押,按抵押額0.2%?0.4%交納,由抵押人負擔。具體執行標準,由地、市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省備案。

    5.房地產分割、交換,按評估價的1%交納。雙方各負擔一半。

    6.房地產贈與、繼承,按評估價的1%交納。由受贈人、繼承人負擔。

    7.為體現對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支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凡企業在改革、改組、改造過程中發生的房地產權屬轉移的,免收交易手續費。

    為方便房地產交易當事人,房地產交易手續費內含房屋產權登記費(權證工本費),由房地產交易機構統一代征。房地產交易機構按本通知規定收取交易手續費后,房地產管理部門辦理房屋權屬登記不得再重復收取房屋產權登記費(權證工本費),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交易雙方征收其他費用。

篇3

關鍵詞:巖石邊坡,防治,生物措施,

中圖分類號: G353 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在水利、公路、鐵路、礦山等建筑工程建設中,經常有大量的開挖,破壞了原有植被,造成大量的土坡和巖石邊坡,導致嚴重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失衡。相比土質邊坡可以通過人工防護和綠化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生態恢復,巖石邊坡由于缺少植被生長所必需的土壤條件及養分條件、邊坡自身坡度較大等特點很難恢復其原有生態環境。而傳統的巖石邊坡防護措施如噴錨、漿砌片石骨架、水泥骨架、擋土墻等,雖然能有效確保邊坡的穩定卻極難防治其邊坡災害,且這些防護措施與周邊的景觀協調性差,滿足不了現代城市景觀和人們追求舒適居住環境的要求。隨著時代的變遷,巖石邊坡防治的生物措施將日益彰顯其發展潛力。

2傳統生物防治措施

巖石邊坡的生物防治措施,在國外發達國家應用歷史較長,國外對之有較明確的定義,即“用活的植物,單獨用植物或者植物與土木工程和非生命的植物材料相組合,以減輕坡在的不穩定和侵蝕”。傳統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2.1 人工種草

人工種草護坡,是通過人工在邊坡坡面簡單播撒草種的一種傳統邊坡植物防護措施。其優點在于施工簡單、造價低廉,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如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勻、草籽易被雨水沖走、種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達不到滿意的邊坡防護效果,而造成的坡面沖溝、表土流失等邊坡病害將導致大量的邊坡病害整治、修復工程,使得該技術近年應用較少。

2.2 鋪草皮

平鋪鋪草皮護坡是通過人工在邊坡面鋪設天然草皮的一種傳統邊坡植物防護措施。其優點在于施工簡單、工程造價低、成坪時間短、護坡功效快、施工季節限制少。缺點是由于前期養護管理困難新鋪草皮易受各種自然災害,往往達不到滿意的邊坡防護效果,而造成坡面沖溝、表土流失、坍滑等邊坡災害也將導致大量的邊坡病害整治、修復工程。近年來,由于這些缺點以及草皮來源緊張的原因,使得平鋪草皮護坡的作用逐漸受到了限制。

2.3三維植被網植草護坡[1]

三維植被網護坡是利用植物結合三維土工網等工程材料對邊坡進行加固。它綜合了土工網和植物護坡的優點,起到了復合護坡的作用;土工網不僅具有加固邊坡的功能,在播種初期還起到防止沖刷、保持土壤的作用,對減少邊坡土壤的水分蒸發,增加入滲量也有良好的作用;同時具有吸熱保溫的作用,有利于種子發芽、植物生長。

2.4植生袋(帶)護坡[1]

植生袋是將含有種子、肥料的無紡布全面附貼在專用PVC網袋內,然后在袋中裝入種植土,根據山體形狀對壘起來以實現綠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基質不易流失,可以堆壘成任何貼合坡體的形狀,施工簡易。

上述幾種措施,都更適用于土體邊坡,或弱風化的巖石邊坡,一旦邊坡自身條件限制,則對植物的選擇將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生物防治措施也需要在傳統的植被防治基礎上作出相應的發展才能順應不同邊坡錯綜復雜的狀況。為了順應實際情況,以下幾種新型生物防治措施應時應景而生:

3新型生物防治措施

3.1 植被混凝土[2]

植被混凝土護坡綠化技術是采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種子配方,對巖石邊坡進行防護和綠化的新技術。它需要根據邊坡地理位置、邊坡角度、巖石性質、綠化要求等來確定水泥、土、腐植質、保水劑、混凝土添加劑(三峽大學專利技術)及混合植綠種子的組成比例,混合植物種子是采用冷季型草種和暖季型草種根據生物生長特性混合優選而成的。其具體做法是:先在巖體上鋪上鐵絲或塑料網,并用錨釘和錨桿固定。將植被混凝土原料經攪拌后由常規噴錨設備噴射到巖石坡面,形成近10cm厚度的植被混凝土。噴射完畢后,覆蓋一層無紡布防曬保墑,水泥使植被混凝土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防護層,經過一段時間灑水養護,青草就會覆蓋坡面,揭去無紡布,茂密的青草自然生長,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巖坡防護與綠化問題。但其缺點是成本過高, 并不適合工程建設的經濟性考量。

3.2 水泥生態種植基[2]

針對植被混凝土的缺點,國內也開始研究適合巖石邊坡噴射施工的水泥生態種植基,水泥生態種植基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相物質組成的具有一定強度的多孔人工材料。固體物質包括粗細不同的土壤礦物質顆粒、膠結材料、肥料和有機質以及其它混合物,土壤選用適合于植被生長的土壤,膠結材料為低堿性水泥和河砂,在種植基固體物質之間,是形狀和大小都不相同的空隙,空隙由成孔材料產生,成孔材料采用稻草秸桿,空隙中充滿水分和空氣,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植被混凝土優點,彌補了其經濟性不足的缺點。

3.3 客土噴播護坡技術[3]

所謂客土噴播技術,就是將植物生長的基礎――土壤與有機基材、粘結劑、保水劑、肥料、酸堿調節劑和種子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經過機械充分攪拌均勻后,利用客土噴播機提供的動力噴射到坡面上形成植物生長的土壤層,種子發芽、生長成坪后,可以對邊坡的穩定起到有效的保護,從而達到快速重建植被生態系統和生物護坡的目的??屯羾姴シ雷o邊坡主要靠植物的根系來實現,植物根系垂直扎入較為穩定的巖土層,如同在邊坡上打了無數的錨桿,對邊坡起到錨固的作用,淺層交錯盤結的根系對邊坡起到加筋的作用,把整個邊坡連接成有機整體。此外,植物的莖葉能避免坡面被雨水直接沖刷,并能有效減緩地表徑流速度,從而起到保護邊坡的作用。

3.4六邊形混凝土空心磚植物護坡技術[4]

六邊形混凝土空心磚植物護坡技術適用于坡度緩于1∶ 0.75 的全風化、強風化的巖石邊坡??煞乐惯吰率苡晁治g,避免坡面上產生溝槽。該技術優點在于節省材料,造價較低,施工方便,宜在春秋施工,雨季施工時,為使草種免受雨水沖失,應加蓋無紡布等。其缺點是不能全覆蓋護坡,易出現局部斑禿;蓄水能力一般;維護煩瑣,人工澆灌時水分會沿坡流失,費工費水。

3.5 漿砌片石骨架植草護坡技術[5]

漿砌片石骨架植草護坡技術是指用漿砌片石在坡面形成框架,在框架里鋪填種植土,然后噴播植草的一種邊坡護坡措施。這一技術適用于邊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較緩的各種強風化巖石邊坡。

4 生態護坡植物選擇

為了更好地達到護坡的綠化效果,植物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一般情況下,植物的選擇應該注意以下幾點[6]:一是要充分考慮施工目的和綠化目標;二是要適應施工場地氣候,發芽能力、繁殖能力旺盛;三是能改善土壤性質,使之肥沃化,地表植被效果好,土壤加固效果好;四是不同特性的植物要組合選擇;五是種子容易獲取、使用安全。巖石邊治生物措施常選用的植物是高羊茅、白三葉、狗牙根、黑麥草、結縷草以及早熟禾等。

5 結語

現代城市應是自然――經濟――社會的復合生態系統,不能一味注重經濟效益發展而忽略對生態的保護,更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追求經濟效益的增長。生物措施能有效地對邊坡災害進行防治, 不僅有利于邊坡的穩定,而且還可恢復植被、吸收噪聲、減少太陽輻射、凈化大氣污染、調節局部小氣候等這樣得以實現邊坡防護和景觀綠化兩大功能的完美結合。生物措施中植被的根系有提高表層土粘聚力的作用,同時由于土體加筋材料的形成,對于邊坡的整體穩定性有很大的意義。這種防護方式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也是邊坡防護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陳莉,曾光輝,程心意,史啟敏,淺議植被護坡的應用及發展[J],2007,9(38):127-130

[2]張俊云,周德培,李紹才,巖石邊坡生態種植基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20(2):239-242

[3]肖建波,客土噴播技術介紹[J],北京水務,2009,4:39-40

[4]趙警衛,蘆建國,王榮華,七種生態護坡在高速公路邊坡的應用效果[J],公路,2006,1(1):201-204

篇4

在杭州東方電子商務園,我見到了“車螞蟻”團隊成員之一,歐陽鋒。

從B2C到C2B量身定制養護方案

歐陽鋒不是“西毒”,他的真名叫文威,是車螞蟻本地汽車服務平臺的品牌總監。車螞蟻的核心團隊從阿里巴巴集團走出來,因此公司也傳承了阿里文化,同事之間的稱呼都以花名代替。因為公司做的是汽車服務平臺,同事花名也多與汽車有關,辦公室里會經常聽到“威震天,過來一下”、“輪胎,這個事情你來處理一下”的聲音。

“我們經營的是汽車后市場服務?!睔W陽鋒說。何謂后市場?歐陽鋒介紹,汽車的前市場、中市場是圍繞買車前和剛買車時的一系列產品市場。而汽車后市場則包括汽車保險、貸款、保養維修、汽車租賃、打車等一系列產品服務市場。

2011年,2號車庫――一家汽車用品行業垂直B2C網站平臺開始創立,這便是車螞蟻的前身。但在探索的過程中,團隊漸漸發現一個問題,B2C模式對于2號車庫來說“太重”,要建倉儲、倉庫,還要擁有自己的物流,比起淘寶、京東這些早已占領市場的B2C網站,沒有優勢。因此在摸索中,受到在線服務交易平臺“豬八戒網”的啟發,2013年4月,車螞蟻平臺全新上線。改版后的車螞蟻采用C2B模式,即車主在平臺上發起汽車保養需求,提出預算,什么時間有空。網站再根據其要求,提出幾套方案,由車主從幾套方案中選擇最合適的一套,可謂汽車保養的“私人訂制”。

“車主在過了保之后要保養汽車,一般有兩個途徑:4S店和周邊的汽車服務門店。4S店保養一般價格較貴,而去非4S店保養,車主也會有顧慮,比如服務質量是否OK、提供的汽車配件是不是正品。我們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如何讓車主選擇服務有保障的汽車保養店?!睔W陽鋒說。

輸入車型和公里數就能顯示好幾種服務套餐供選擇

從去年4月開始,大半年里,車螞蟻團隊首先是跑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進行商戶整合以及思想培育工作。第二是在杭州進行小規模測試,即車主能否接受互聯網時代的養車方式,以驗證這種模式是否為市場所接受和認可?!爱敃r在阿里巴巴的測試顯示,反響很好?!边@些測試和推廣的結果讓團隊成員們很有信心。

在推廣的過程中,車螞蟻通過在樓宇投放視頻廣告、電臺廣告、發放DM宣傳單、軟文及網絡廣告等方式,已經做了初步的推廣嘗試。“我們把DM單頁做成兩面設計,一面是宣傳內容,另一面是臨時停車卡。這種方式,很多人都樂意接受?!?/p>

畢竟線上養車這種方式對于大多數車主還是聞所未聞,那么,如何確保車主能夠接受這種方式?歐陽鋒對此表示胸有成竹。

“車主剛買車時會在4S店經歷一段時間的保養期,無法接受來自第三方的信息,因為他已經認準了4S店。而過了保養期,車主就沒有了選擇。車螞蟻則給了車主一個選擇的機會?!睔W陽鋒還認為,大部分車主懂開車,卻不懂養車?!皣鴥鹊某鞘猩钸@么忙碌,有時間研究如何保養車嗎?”例如機油、機濾,什么時候換,換什么牌子,車螞蟻都會一一列出方案?!熬湍每启斊澞承吞柕能噥碚f,這種車型的機油是全合成還是半合成,機濾牌子是、博士還是環球,匹配度要求非常高。我們將告訴車主這些知識,幫他做決策。”

在車螞蟻網站,車主只要輸入車型和已經跑了多少公里的數據,點擊檢測,就能顯示汽車需要做哪些服務。“如果還不放心,車螞蟻還會告訴你,同類型的套餐已有多少人選擇,讓車主對所選服務更有信心。”

與車螞蟻合作的汽車門店,其維修環境和服務流程都經過了檢驗。而維修保養所需配件,全部是原廠拿貨,并非寄給車主,而是寄到車主要去的服務門店,經過驗貨之后再簽收。車主只要享受養車服務就好。而產品如果出現質量問題,車螞蟻負全責。

現階段沒有考慮盈利畢竟潛在市場是廣闊的

就像其他電商大佬一樣,起步階段確實是個漫長的過程。目前車螞蟻還未開始盈利,不過歐陽鋒表示,團隊現在要做的,還是讓更多人接受這種方式。國內已有不少網站開始借鑒這種模式。“我們起碼早起步半年?!?/p>

據統計,中國的汽車保有量保守估計有2億輛,而杭州市的汽車保有量約為110萬輛,其中在2009年前買的車,即需要做養護的汽車,則占總數70%以上?!罢镜揭粋€更高的角度去看,這個市場的空間非常大,我們并不擔心盈利問題。”

篇5

關鍵詞:朝陽;鮮食棗;無公害;豐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S6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 (2010)28-0042-02

0前言

棗原產于我國,栽培歷史已有400余年。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積栽植棗樹的國家,全國現有棗樹面積10000余萬畝,年產鮮棗11~13億公斤,其中,優質鮮棗產量僅占總產量的5%左右。當今全世界僅有韓國有棗樹生產,其它國家沒有。所以,我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棗果及其棗加工產品出口國家。在世界棗樹生產和貿易中占絕對優勢,從消費趨勢看,棗果及加工品,以其獨特風味和保健價值,已被西方人所接受,消費群體不斷擴大,價格上揚。目前,全國人均棗果占有量不足1kg,國內市場的潛力很大。朝陽地區現有2~30a生棗樹100萬株,總面積5000畝,總產量在50000kg左右,農民積極性很高。

1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

1.1無公害食品的定義

我國對無公害食品(通稱綠色食品)的定義是“綠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方式進行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允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我國規定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檔。

1.2生產無公害果食品勢在必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耗者對食品的需要逐漸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無污染、營養、安全的無公害食品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2001年國家農業部開始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力爭用5a的時間,使大多數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質量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全國將在很短時間內逐步實行無公害食品的市場準入制。

鑒于上述情況,生產無公害農產品,不僅是未來發展方向,也是農產品增值和市場開發的熱點,勢在必行。

1.3無公害農產品生產

1.3.1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特點無公害果品是特指無污染、安全、優質果品。決定了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特點是生產全過程無公害化和果品質量的提高。

生產無公害果品,在實施每一項技術時,既要考慮無公害,又要兼顧產量和質量。

1.3.2無公害果品生產途徑

(1)保護環境,減少工業污染(土、水、空氣)。

(2)科學合理施肥,阻止化肥污染:施肥要做到: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如堆肥、廄肥、餅肥等;園地間種草木樨、沙打旺等綠肥作用,既能改善土壤肥力,又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推廣應用無污染、用量小、肥效高腐植酸糞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使用化肥時,要與有機肥、微生物肥料配合使用,并限制用量。禁用化肥中的硝態氮肥。化肥用作追肥要在果實采收前20d停用。

(3)綜合防治病蟲害,防止農藥污染: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重視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的應用。

(4)搞好儲運,防止產后污染:果實采收后,要在無污染的地方儲藏,并禁忌用不準使用的防腐劑、殺菌劑處理。

(5)建立健全無公害果品監測體系:一要產地環境監測,控制污染;二要對果農的生產全過程進行監測,以提高無公害優質果品的合格率,保證無公害果品的質量。

2鮮食優良品種棗園的管理

2.1園地選擇

棗樹為喜溫、喜光樹種,為了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棗園要選擇在背風向陽、土壤肥沃、地下水位在1.5m以下、排灌良好的地方。注意不要在低洼地和風口的地方建園。生產無公害棗果,必須根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環境條件要求,嚴格選擇園址。

2.2栽植方式和栽植密度

鮮食棗品種棗樹,以生產無公害優質棗果供應市場為目的,適宜建純棗園,采用寬行密植的栽植方式,以便于實行集約化管理,達到高產、高效、優質的經營目標。栽植密度應根據氣候、土壤條件、品種特性而定。一般密植棗園,行株距4×1.5m(每畝111株)、4×2m(每畝83株)、4×3m(每畝55株);較高密度棗園,行株距為3×1.0m(每畝222株)、3×1.5m(每畝148株)。平地栽植棗樹要求南北行。山地光照條件好,可進行等高栽植。

2.3整地

根據設計的行株距,于栽植的前一年雨季進行整地。整地方式采用水平溝(寬80~100cm、深70cm)整地和大穴狀(穴徑80~100cm、深70cm)整地兩種形式。整地時將上層熟土與下層生土分別放置,用表層熟土回填。同時利用草灌植物進行分層壓青。

2.4 土壤管理

2.4.1深翻擴穴深翻擴穴的時期,秋季在采果后至土壤上凍前,春季可在土壤解凍后進行。在距樹冠投影外緣,挖環狀溝,深60~80cm,寬1m,不要傷粗根太多,并注意將表土與心土分開堆放,用表土回填。以后隨樹冠的擴大再逐a向外擴展,深翻要與施有機肥結合進行,深翻后要進行灌水。

2.4.2刨樹盤、除根f春季棗樹萌芽前,在樹冠投影范圍內,刨松土壤15~25cm深,目的在于改善土壤結構、蓄水保土、增厚活土層、促進根系生長。清除根f可減少養分的消耗,因為根f的發生,對樹勢及結果影響很大,必須及時刨除。

2.4.3中耕除草在生長期內對棗園經常進行中耕除草,可防止地表板結,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土壤通透性,促進肥料分解,消除雜草,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中耕除草全年可進行3~5次,中耕深度為6~10cm。

2.4.4間作綠肥作物棗園間作綠肥可以供給棗樹有機肥料,還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穩定土溫等作用。綠肥要及時刈割,就地翻壓或堆漚,也可用于覆蓋樹盤。適于棗園間作的綠肥植物很多,如草木樨、沙打旺等。

2.4.5覆草在樹冠下或全園覆蓋雜草、綠肥作物、農作物碎秸稈等,一般覆蓋物厚度為20~25cm。作用是抑制雜草生長,減少水分蒸發,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2.4.6施肥管理施肥時期:秋季施基肥,在棗樹落葉后施入有機肥料(圈肥、堆肥、綠肥等),加混適量的氮、磷、鉀復合肥。施基肥也可在春季萌芽前進行。追肥分四期進行,第一次在萌芽前,以氮肥為主,適當配合磷肥。此期追肥能使萌芽整齊,促進枝葉生長,有利花芽分化;第二次追肥在開花前,以氮肥為主,配以適量磷肥。此期追肥可促進開花坐果,提高坐果率;第三次追肥在幼果發育期(坐果后)。在施氮肥的同時,增施磷鉀肥。其作用是促進幼果生長,避免因營養不良而導致大量落果;第四次在果實迅速發育期,此期氮磷鉀配合施用,以促進果實膨大和糖分積累,提高棗果品質。

3無公害果品生產病蟲害防治要點

3.1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最古老且沿用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人工防治包括人工捕捉、刮樹皮、摘除病蟲果和剪除病蟲枝、刨樹盤、清掃果園枯枝落葉、樹干綁縛草繩草把誘蟲、樹盤覆地膜、綁塑料裙阻止害蟲上樹等措施,以上方法多用于越冬代各蟲態的清除,以壓低病蟲害發生的基數。如做得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無公害果品生產的首選防治措施。

3.2檢疫防治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其限制進入對生產構成重大威脅的病蟲對象,這些病蟲以特有的方式寄生在植物材料或其產品中(包括接穗、種子、苗木、果實、木材中),并隨之傳播。因此,要萬分注意檢疫,以杜絕后患。如棗樹苗木、接穗必須對棗瘋病進行嚴格檢疫。

3.3物理方法

主要有燈光和點燃火堆誘殺成蟲、涂粘蟲膠粘蟲等。

3.4農業栽培措施防治

如通過合理的平衡施肥壯樹抗病;合理修剪保證樹體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防止病蟲害發生;園地生草,改變果園的生物種群;禁止混栽,避免病蟲交叉為害等。

3.5生物防治

依靠天敵及其代謝物,對特定病蟲害的發生發展進行控制的方法,稱為生物防治。

在棗園中生物防治過程,主要是捕食性和寄生性等天敵,對植食性害蟲進行捕殺的過程。生物防治可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降低農藥污染,改善生態環境條件。如介殼蟲和紅蜘蛛類較難防治的蟲、螨類,可發揮生物防治的優勢。黑緣紅瓢蟲是介殼蟲的天敵,每頭瓢蟲一生可捕食2000頭介殼蟲,其幼蟲和成蟲可捕食介殼蟲的卵、若蟲和成蟲;如防治桃小食心蟲可在成蟲出現期運用仿生學原理制成糖醋液(紅糖0.5斤、醋1斤、水10斤,混合配制),誘殺雄蛾,每畝棗園均勻的掛6個糖醋液罐(掛在樹冠中部),即可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6藥物選擇與防治

優先采用的農藥制劑,如:(1)植物源農藥,如除蟲菊、松脂合劑等。(2)微生物源農藥(活體)Bt制劑、瀏陽霉素等。

(3)農用抗生素類農藥,如農用鏈霉素、四環素等。(4)昆蟲生長調節劑類農藥,如滅幼脲等。(5)性信息引誘劑,如桃小食心蟲及棗黏蟲性誘劑等。(6)礦物源制劑與配劑,如硫酸銅、硫酸亞鐵、硫酸鋅、高錳酸鉀、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

允許使用的人工合成的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如多菌靈、粉銹寧、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等。

采用化學防治,一定要堅持保護天敵生物,減少環境污染的原則,還要遵循農藥使用規則和執行國家關于農藥在果品生產中有關殘留有害物質的標準。

4結論

通過優良品種的正確選用,合理定植棗園,加強土肥水管理,正確修剪,采取措施提高座果率,正確選用農藥,果品無公害,達到1年見果,4~5年大量結果。6年以后畝產量1000~1500kg且連年豐產。

參考文獻

[1] 劉春治.果樹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 王立新.經濟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3] 肖福.棗,栗,榛栽培[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

篇6

關鍵詞:森林  病蟲害  綜合防治方法   

    0 引言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從維護生態平衡的觀點出發,采取綜合防治和生態控制措施,強化預防工作,實行綜合治理。在指導思想上,要實現由重除治向重預防轉變。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綜合性營林措施,搞好重點林業工程項目,將病蟲害預防措施納入規劃設計中,實現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轉變。

    1 綜合治理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種方法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單靠其中某一種措施往往不能達到防治的目的,有時還會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專家小組對綜合治理下了如下定義:害蟲綜合治理是一種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蟲的發生,避免相互矛盾,盡量發揮有機地調和作用,保持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的防治體系。

    2 綜合治理的原則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是一個病蟲控制的系統工程,即從生態學觀點出發,在整個森林生產、栽植及養護管理等過程中,都要有計劃地應用改善栽植養護技術,調節生態環境,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標準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為防治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加強自然防治能力。

    在實行綜合治理的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2.1 從生態學角度出發 森林、病蟲、天敵三者之間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約。當它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環境中時,它們的發生、消長、生存又與這個環境的狀態關系極為密切。這些生物與環境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養護管理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地調節和操縱生態系統里某些組成部分,以創造一個有利于植物及病蟲天敵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蟲孳生和發展的環境條件,從而預防或減少病蟲的發生與危害。

    2.2 從安全角度出發 根據森林生態系統里各組成成分的運動規律和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既針對不同對象,又考慮整個生態系統當時和以后的影響,靈活、協調地選用一種或幾種適合園林實際條件的有效技術和方法。如園林管理技術、病蟲天敵的保護和利用、物理機械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對不同的病蟲害,采用不同對策。幾項措施取長補短,相互輔佐,并注意實施的時間和方法,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將對生態系統內外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蟲危害,又保護了人、天敵和植物的安全。

    2.3 從保護環境,恢復和促進生態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發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學農藥的使用,而是要求從病蟲、植物、天敵、環境之間的自然關系出發,科學地選擇及合理地使用農藥,在城市園林中應特別注意選擇高效、無毒或低毒、污染輕、有選擇性的農藥(如蘇云金桿菌乳劑、滅幼脲等),防止對人畜造成毒害,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充分保護和利用天敵,逐步加強自然控制的各個因素,不斷增強自然控制力。

    2.4 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 防治病蟲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病蟲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經濟損失。因而經濟允許水平(經濟閥值)是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概念。人們必須研究病蟲的數量發展到何種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蟲達到造成經濟損失的程度,這就是防治指標。病蟲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標,可不防治;否則,必須掌握有利時機,及時防治。順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鎮街道、公園綠地、廠礦及企事業單位的園林綠化為主體時,則不完全適合上述經濟觀點。因該園林模式是以生態及綠化觀賞效益為目的,而非經濟效益,且不可單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病蟲的防治。

  3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策略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種植規劃 在考慮城市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要注意長遠解決病蟲害問題。針對本地區發生嚴重的害蟲種類,減少其喜食植物的種植,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的或耐性強的植物,減少有害生物的適生寄主。

    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個體系”建設 

近年來,外來有害生物對我國林業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尤其是美國白蛾在我區周邊的天津、遼寧、河北、陜西等地嚴重發生,直接對我區林業構成威脅。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防患于未然。海關、商檢、森檢部門和木材檢查站要各司其職、協同作戰,嚴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業部門要堅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監測工作,適時開展專項調查,發現病死樹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時上報送檢。

    3.3 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蟲的發生和危害在相當程度上與植物的生長勢相關。對生長勢差的應及時施肥、澆水、松土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枝條。這樣不但可以調節植物養分,還可以減少病蟲來源,通風透光增強樹勢,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為害的環境條件。

    3.4 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

    3.4.1 保護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顯著的。一旦天敵在田間建立了自己的種群,它就可以長期持續地對害蟲發揮控制作用,這是化學農藥所無法達到的。城市具備開展生物防治的條件,一是城市林業種類豐富,適合天敵的生存和繁衍,我們應該加強對天敵的利用和保護,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發展的條件。二是城市建筑對園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島生態”有利于釋放天敵。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護工作新的管理標準,特別是作為可持續植物保護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產和銷售害蟲天敵產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3.4.2 選擇使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相對于化學農藥來講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劑防治國槐尺蠖,每年噴兩遍藥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學農藥每代害蟲都必須防治兩遍以上。1987年鄭州市森林大袋蛾大發生,危害成災,施用生物農藥滅幼脲進行超低容量飛噴防治,防治效果達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該蟲再度大發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滅了害蟲又保護了天敵。生物農藥除了bt 乳劑、滅幼脲外,最近幾年生產的花保、煙滲堿等,這些都是防治園林病蟲害的首選農藥。

    3.5 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防治只在必需應急時進行,實施靶標防治,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施藥方式也應采取涂莖、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6 改進農藥施用技術 目前,城市病蟲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規噴霧方法。據測算,常規噴霧從施藥器械噴灑出去的農藥只有25%至50%能沉積在植物葉片上,不足1%的農藥能沉積在靶標害蟲上,而僅有0.03%的藥劑能起到殺蟲作用。這種施藥方法不僅效率低,造成農藥浪費,還使大量農藥流失到非靶標環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環境。因此必須改進化學農藥的施用(特別是噴霧)技術,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降低農藥在非靶標環境中的投放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3.7 穩定森防隊伍,確保資金投入 各級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承擔著森林病蟲害防治、預測預報和森林植物檢疫的重要職責,擔負著保護國土生態安全和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責任。因此,各級人民政府要重視和加強森防隊伍的建設,確保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篇7

關鍵詞:森林  病蟲害  綜合防治方法   

        0 引言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從維護生態平衡的觀點出發,采取綜合防治和生態控制措施,強化預防工作,實行綜合治理。在指導思想上,要實現由重除治向重預防轉變。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綜合性營林措施,搞好重點林業工程項目,將病蟲害預防措施納入規劃設計中,實現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轉變。

        1 綜合治理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種方法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單靠其中某一種措施往往不能達到防治的目的,有時還會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專家小組對綜合治理下了如下定義:害蟲綜合治理是一種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蟲的發生,避免相互矛盾,盡量發揮有機地調和作用,保持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的防治體系。

        2 綜合治理的原則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是一個病蟲控制的系統工程,即從生態學觀點出發,在整個森林生產、栽植及養護管理等過程中,都要有計劃地應用改善栽植養護技術,調節生態環境,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標準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為防治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加強自然防治能力。

        在實行綜合治理的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2.1 從生態學角度出發 森林、病蟲、天敵三者之間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約。當它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環境中時,它們的發生、消長、生存又與這個環境的狀態關系極為密切。這些生物與環境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養護管理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地調節和操縱生態系統里某些組成部分,以創造一個有利于植物及病蟲天敵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蟲孳生和發展的環境條件,從而預防或減少病蟲的發生與危害。

        2.2 從安全角度出發 根據森林生態系統里各組成成分的運動規律和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既針對不同對象,又考慮整個生態系統當時和以后的影響,靈活、協調地選用一種或幾種適合園林實際條件的有效技術和方法。如園林管理技術、病蟲天敵的保護和利用、物理機械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對不同的病蟲害,采用不同對策。幾項措施取長補短,相互輔佐,并注意實施的時間和方法,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將對生態系統內外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蟲危害,又保護了人、天敵和植物的安全。

        2.3 從保護環境,恢復和促進生態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發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學農藥的使用,而是要求從病蟲、植物、天敵、環境之間的自然關系出發,科學地選擇及合理地使用農藥,在城市園林中應特別注意選擇高效、無毒或低毒、污染輕、有選擇性的農藥(如蘇云金桿菌乳劑、滅幼脲等),防止對人畜造成毒害,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充分保護和利用天敵,逐步加強自然控制的各個因素,不斷增強自然控制力。

        2.4 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 防治病蟲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病蟲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經濟損失。因而經濟允許水平(經濟閥值)是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概念。人們必須研究病蟲的數量發展到何種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蟲達到造成經濟損失的程度,這就是防治指標。病蟲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標,可不防治;否則,必須掌握有利時機,及時防治。順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鎮街道、公園綠地、廠礦及企事業單位的園林綠化為主體時,則不完全適合上述經濟觀點。因該園林模式是以生態及綠化觀賞效益為目的,而非經濟效益,且不可單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病蟲的防治。

        3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策略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種植規劃 在考慮城市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要注意長遠解決病蟲害問題。針對本地區發生嚴重的害蟲種類,減少其喜食植物的種植,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的或耐性強的植物,減少有害生物的適生寄主。

        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個體系”建設

近年來,外來有害生物對我國林業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尤其是美國白蛾在我區周邊的天津、遼寧、河北、陜西等地嚴重發生,直接對我區林業構成威脅。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防患于未然。海關、商檢、森檢部門和木材檢查站要各司其職、協同作戰,嚴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業部門要堅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監測工作,適時開展專項調查,發現病死樹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時上報送檢。

        3.3 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蟲的發生和危害在相當程度上與植物的生長勢相關。對生長勢差的應及時施肥、澆水、松土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枝條。這樣不但可以調節植物養分,還可以減少病蟲來源,通風透光增強樹勢,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為害的環境條件。

篇8

【關鍵詞】法庫縣綠色食品玉米生產技術

一、適用地區

法庫及周邊地區綠色食品春玉米生產。

二、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改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適用政協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著名日期的引用文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9317大氣污染濃度限制標準

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三、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1.科學栽培

通過選用抗、耐病蟲品種,輪作倒茬,科學灌水和施肥等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提高玉米本身抗病蟲和抗逆能力,預防和減輕病蟲害發生的方法。

2.安全控害

在科學栽培的基礎上,綜合利用合理的農業、物理、生物、生態等防治措施與規范的化學防治技術,把病蟲草鼠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一下,將農藥等有害物質在農田環境及玉米產品中的殘留控制在國家標準允許的水平內,使其對生態環境以及包括人畜、天敵在內的非靶標生物的負面影響降低至最低限度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及其天然的代謝產物防止玉米病蟲害的方法。

4.物理防治

根據病蟲對某些物理因素的反應規律,利用物理因子防治病蟲害的方法。

5.生態防治

利用寄主與有害生物對環境條件要求的差異,創造一個有利于玉米生長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繁衍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目的的方法。

6.化學防治

利用化學藥劑來防治玉米病蟲害的方法。

7.安全間隔期

最后一次施藥局里收獲的天數

四、產地環境

大氣環境:應符合GB9137保護農作物的大氣污染濃度限制值執行。

土壤環境:應符合15618中的二類二級標準,并要求土壤肥沃,適于玉米生長。

水質環境:水質應符合GB5084規定。

法庫地區按照綠色食品環境質量標準2010年全境環評合格。

五、生產管理措施

1.選地

選擇保水保肥,排水條件較好的中上等費力地塊。

2.整地改土

爭取做到秋翻,秋耙壓。早春土壤化凍15cm左右時,采用耙、耢、起壟、鎮壓、達到待播狀態。

3.品種選用

根據當地的熱量資源選擇生育期長短適宜、品質優良、抗逆性強、審定推廣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平原地區生育期在130左右,法庫部分山區生育期在120~125天之間。

4.種子檢疫

選用的種子要經過檢疫,不合格的種子嚴禁種植。

5.種子質量

種子純度、凈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超過85%。

6.種子處理

播前將種子在陽光下曬2~3小時,若種子表面有病菌孢子時,可采用溫湯浸種滅菌,用55~57℃溫水,浸泡4~5小時;或實行種子包衣技術防治地下害蟲。

7.施基肥

7.1肥料施用應符合NY/T394要求,優先選用綠色食品專用肥料。也可選用腐熟的農肥。

7.2每畝施用優質有機肥1500~2000 kg。若土壤缺磷或缺鉀,可配合施用鈣鎂磷肥,過磷酸鈣、磷酸二銨、硫酸鉀等,一般每畝施用磷肥10~30 kg,鉀肥5~10 kg,氮肥,以尿素計,每畝總量不超過20kg。

六、播種及種植密度

1.播種時間

在5~10cm土層低溫穩定在8~10℃時播種,具體時間是4月中、下旬,提倡適時早播,充分利用底墑。(不包括保護地玉米)。

2.播種方法

畜力播種可采用壟作,機械播種可采用平作,行距55~60cm,株距依密度而定,也可采用大壟雙行、“比空”方式種植。采用條播或穴播。

3.播種量

條播每畝用種3~4kg,點播每畝用種2.5~3.5 kg,精量播種用種1.5 kg。

4.播種深度

播種深度以3~5cm為宜,土干深些,土濕淺些。浮土厚薄一致,播后進行鎮壓。

5.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因品種、土壤肥力、播種早晚、種植方式不同而異,一般種植密度為3000~4500株/畝。矮稈、株型緊湊品種宜密,土壤肥力高宜密,播種期晚宜密,大壟雙行、“比空”種植宜密。

七、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

1.1補苗

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查苗。缺苗嚴重時要及時補種,不嚴重時可采用借苗或移栽補苗。

1.2適時間苗、定苗

玉米間苗宜早,間苗次數一般依田間出苗率、病蟲害危害程度掌握。一次間苗、定苗,可在幼苗4~5片葉時進行。二次間苗,第一次在3~4片疏苗,第二次在4~5片葉時定苗。

1.3種耕除草

1.3.1中耕

鏟趟要適時及早進行。定苗前和拔節前各鏟趟一次。要將苗眼和苗旁的雜草鏟凈,產后即趟地。

1.3.2雜草的綜合防治

嚴格執行雜草的檢疫制度,控制雜草傳播;清選種子、使用腐熟的有機肥、清除灌溉水中的雜草種子,防止雜草種子入田。

1.3.3除草劑的使用

下列除草劑可任選一種。

1.3.3.1每667m2用麥草畏(百草敵 dicamda)48%水劑25ml~40ml,在玉米4葉~6葉期,對水噴霧。有風天不要施藥。

1.3.3.2每667m2用二甲戊樂靈(除草通 pendimethalin)33%乳油150ml~200ml,在播種后或出苗前5d對水噴施在土壤表面。注意此藥對魚有毒。

1.3.3.3每667m2用乙草胺(acetochlor)50%乳油100ml~160ml,在播種后或出苗前對水噴施在土壤表面。乙草胺對已出雜草無效。

2.穗期管理

2.1 追肥

若玉米植株生長較弱,應在拔節后追肥;若玉米植物生長旺盛,則在大喇叭口期追攻穗肥。每667m2可追尿素10kg~15kg。

2.2 灌水

抽穗開花期如遇干旱應及時灌水,每667m2不超過50 m3。

2.3中耕培土

在施入穗肥后,要隨即進行中耕培土。

八、病蟲害防治

農藥使用應符合NY/T393的要求。

1.病害防治

以選擇抗病品種最為有效。其他措施包括及時清除田間遺留的病殘株;清除地頭和田間雜草;避免使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植株抗病力。

1.1玉米絲黑穗病

20%粉銹寧乳劑200ml拌50kg種子。

1.2玉米莖基腐病

播種前可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0.2%拌種。

1.3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彎孢菌葉斑病

可在玉米心葉末期到抽穗期或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連續防治2~3次。

2.蟲害防治

2.1 地下害蟲(地老虎、蠐螬、螻蛄、金針蟲)

2.1.1農藝措施

通過耕翻、清除雜草上的蟲卵和幼蟲等。

2.1.2化學防治

下列方法可任選一種。

2.1.2.1 用50%辛硫磷(phoxim)乳油50ml,對水500g拌玉米種子40kg~50kg,堆放3h~4h后再播種。拌種在遮光條件下操作。

2.1.2.2 施毒土,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水500g,拌入20kg細干土中,施入壟溝中。

2.2 玉米螟

2.2.1 農藝措施

選用抗蟲品種;處理越冬寄主,在5月中旬以前對寄主有玉米螟的秸稈、根茬等用100g/ m3白僵菌粉劑封垛。

2.2.2 生物防治

2.2.2.1赤眼蜂釋放

在玉米螟產卵始、盛末期各放赤眼蜂一次,視蟲情程度決定放蜂數量。每667m2 每次釋放1~3萬頭,卵盛期加大放蜂量。

2.2.2.2 白僵菌施用

將含40~80億/g孢子的菌粉1份,拌顆粒10~20份,于玉米心葉期以每667m21.5kg~2kg施在玉米頂葉內側。

2.2.3物理防治

玉米螟趨光性強,可用黑光燈誘殺成蟲。于玉米螟成蟲羽化初期開始,每晚9h到次日4h開燈。

2.3 粘蟲(夜盜蟲)

2.3.1 藥劑防治

每667m2用80%敵敵畏(dichlorvos)乳油100~150ml,對水稀釋1000~1500倍液噴霧。

2.3.2 誘蛾采卵

在田間插草把(谷草把、稻草把、玉米干葉把)誘蛾產卵,將卵集中消滅。

九、收獲

1.收獲期

當植株基部葉片變黃、苞葉呈黃白色而松散、籽粒變硬呈固有粒形和粒色時,及時收獲。

2.收獲方法

采用站稈人工收獲或機械收獲,不可地面堆放,單收、單運、單放、單貯,防止與非綠色食品玉米混雜。

3.產品質量

收獲后及時進行晾曬。籽粒含水量達到20%以下時脫粒,脫粒后進行清選。產品質量達到NY/T418的要求。

十、其他

篇9

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農業病害蟲的防治環節尤為重要。目前主要是采用化學農藥來抑制農業病蟲害的頻發,雖然具有快速、高效、使用靈活等優點,但是隨著化學藥劑的增加和盲目大量的施用,致使農業害蟲的抗藥性提高,施藥次數增多,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藥的效能降低,殺傷天敵,破壞生態平衡,使自然控制蟲害能力減弱;由此產生殘毒,污染環境,使多種鳥類、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此外,還導致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等。

要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必須將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有機結合起來,采用綜合防治的方法來治理農業病蟲害。無論是從生態角度還是經濟角度,這都被認為是最有吸引力的方法。

一、農業病蟲害發生的特點

農業病蟲害發生潛在危害性大,傳播廣泛,各種農作物由于來自不同的地區,各種材料可能帶來不同的病蟲害,一旦這些病蟲害在某地區發生為害后,就有可能傳播到其他不同地區、不同的作物上,給這些病蟲害傳播到大范圍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由于蟲害病害種類多樣,一般蟲害、病害發生多是多種害蟲、多種病原物共同侵染為害所致,癥狀復雜,給診斷和防治帶來了困難。

二、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內容

農業病蟲害的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在病蟲害預測、診斷以及調查危害的實際情況、分析發生流行的條件和規律的基礎之上,因地制宜、通盤考慮,將植物檢疫、農業、物理、化學、生物等防治手段和措施加以優化組合和協調運用,探求一種綜合防治方法,充分把握農作物生長的生理時期和病蟲害的最佳防治時期,經濟、有效地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危害水平之下,從而獲得最佳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國昆蟲學家馬世駿這樣定義:“綜合防治是從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觀念出發,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有效、經濟、簡易的原則,因地因時制宜,合理運用農業的、化學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態手段,把害蟲控制在不足為害的水平,以達到保證人畜健康和增加生產的目的”。

農業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包含著生態學、經濟學、環境與資源保護學等多個學科視角的理論思想。從生態學視角看,農業的高產穩產必須建立在植物與周圍生物和非生物環境之司的協調基礎上,從而建立或保持最好的農業生態系統,不斷促進和培養環境資源。從經濟學視角看,要充分重視自然控制因素,有計劃、靈活地選用必要的防治措施,講求實效,降低生產成本,把害蟲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從環境與資源保護學視角看,根據環境保護原則,科學地選擇和使用農藥,盡量減少農業生態系統以至整個生物圈的有害副作用,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注意問題

農業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是從農業生產的全局或農業生態系統的總體出發,創造抑制病害發生危害而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和有益生物存在繁殖的條件,因地制宜,優化協調各種防治措施進行病蟲害治理。

因此,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充分利用自然天敵,可通過人工繁殖、引進、移植天敵等技術進行生物防治。第二,要加強栽培管理措施,做好田間及時排灌和清理工作,可提高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生物的侵染。第三,要把握最佳時期防治,同時強化預警和監測機制。第四,科學使用生物制劑,研發高效、低毒、低殘毒生物農藥。第五,合理運用轉基因技術,有效防控病蟲害的發生。

四、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法律思考

(一)現行法律政策的缺失

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涉及政策法律較多的就是植物檢疫防治。植物檢疫防治方法也稱為法規防治方法。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首部以動植物檢疫為主題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實施條例》,規定了檢疫職權問題、檢疫措施和法律責任等具體問題,還頒布了若干具體的辦法和名錄,出臺了與國內動植物檢疫直接相關的眾多規范性文件,其中最具約束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檢疫法》、《植物檢疫條例》,對疫情的預防、產品的檢疫和緊急防治等制度都作了明確的規定。然而與很多國家諸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相比,我國的立法起步晚且不完備,國外的動植物檢疫立法較早,在實踐操作中又附之配套法規、檢疫規程,這些都值得我國進行學習和借鑒。

此外,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只要求“有關部門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和“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植物生長激素。”沒有對污染防治的具體監管、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各項措施作出詳細規定,有待于法律的進一步完善。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藥管理條例》,存在著法律效力不強、條例內容滯后等問題,呼吁《農藥法》的正式出臺。

隨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雖然規定:“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種子、農業機械等可能危害人畜安全的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經營,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實行登記或者許可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農業生產資料的安全使用制度,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不得使用國家明令淘汰和禁止使用的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生產資料和其他禁止使用的產品。”以及“健全動植物檢疫、防疫體系,加強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雜草、鼠害防治”,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如何進行農

轉貼于

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問題,立法尚有不足。

2009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規定了“食品中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的限量規定及其檢驗方法與規程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國務院農業行政部門制定。”但是農藥殘留的具體標準尚沒有作出規定,需要嚴格掌控農藥殘留的具體指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轉基因農作物技術發展較快,然而卻沒有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對此中科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段子淵處長出席北京生命科學論壇第四次會議時,呼吁盡快出臺《轉基因法》,將各個部門的十多個條例統一在一起,以便引導轉基因產業迅速壯大,同時加強安全管理。

除了上述立法的不完善,沒有一部關于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方面的專門性的法律法規,缺乏針對性和強制保障力;也存在體系上的缺陷,尚未在國家層面上建立起包括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和經濟激勵措施等在內的政策和法律體系。而且我國各級政府以及分管部門行政監管不力,對生態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不足,缺乏相應的惠農益農政策、資金技術扶持。國家和政府缺乏對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法制宣傳,市場監管缺失,使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認識缺位,維權意識淡薄,阻礙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我國的綜合防治法制體系

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當務之急就是在符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構建我國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政策和法制體系,學習國際先進的理念和理論,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生態農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建立健全框架體系內的法律法規,出臺惠農益農政策,確保資金技術扶持,加強預警監測機制,完善各種配套制度,嚴控市場流域,大力研發生物農藥和轉基因技術,使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得到全面有效地推行。

五、結語

篇10

關鍵詞植物化感作用;化感物質;可持續農業;應用

中圖分類號S47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261-02

“可調控性”一直是農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最大區別,如何通過人工的控制以達到最大的生產力很久以來都是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特別是19世紀80年代以來,“石油農業”的迅猛發展,各種肥料、農藥、能量大量被人類傾倒入農業生態系統中,人類在短期內取得了巨大的生產效益,但是與此同時,這種巨大生產效益的背后卻是農業乃至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不斷惡化。因此,在對整個人類行為的反思中,人類迎來了可持續農業時代,開始尋求各種途徑以了解作物與作物之間、作物與環境之間的互相作用關系,于是,早就成為生態學領域重要內容的植物間化感作用開始被農業生產認識、利用。初步介紹了植物間化感作用的概念、組成物質以及釋放方式,同時對化感作用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進行了簡單評述。

1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

化感作用(allelopathy)這一概念最初是在1937年由德國科學家Molish提出來的[1]。他認為,植物的化感作用就是1種植物通過向體外分泌代謝的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之后,隨著研究者工作側重點的轉移,這一概念逐漸被修正,用它僅僅表示1種植物(包括微生物)通過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到環境中,而對其他種屬植物(包括微生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有害影響(Putnam,1985),故又稱為異種抑制效應或異株克生作用,起這種作用的化學物質叫做他感作用物質或克生物質。到了80年代中期。E.L.Rice將植物間有益的作用和植物體對自身的自毒作用補充到植物他感作用的定義中[2],成為普遍接受的定義:植物化感作用就是指1個活體植物(供體植物) 通過地上部分(莖、葉、花、果實或種子)揮發、淋溶和根系分泌等途徑向環境中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從而影響周圍植物(受體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這種作用或是互相促進(相生),或是互相抑制(相克)。從廣義上講,化感作用也包括植物對周圍微生物和以植物為食的昆蟲等的作用,以及由于植物殘體的腐解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2植物化感物質的種類與釋放途徑

2.1植物化感物質的種類

化感作用廣泛存在于森林植物中,國外最早報道[3]森林植物化感作用是在2000年前Pling對黑胡桃(Juglans nigra)毒害致死其下農作物的觀察。但因化感作用機理的復雜性,20世紀40年代以來,人們才開始在植物化感作用的試驗驗證及化感作用物質的提取、分離、鑒定方面做大量工作。

Rice(1984)將化感物質大體上分為15類:①簡單的水溶性有機酸、直鏈醇、脂肪醇、脂肪醛和酮;②簡單的不飽和內脂;③長鏈脂肪族和聚乙炔;④萘醌、蒽醌和復合醌;⑤簡單的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⑥肉桂酸及其衍生物;⑦香豆素類;⑧類黃酮;⑨單寧;⑩萜和甾類化合物;{11}氨基酸和多肽;{12}生物堿和氰醇;{13}糖甙硫氰酸酯;{14}嘌呤和核苷;{15}其他化合物。

2.2化感物質的釋放途徑

化感作用物質幾乎存在于森林植物所有器官中,如葉、根、花、果和種子等,這些物質雖很少,但有時能強烈影響植物自身或其他植物的生長。眾多研究表明,植物化感作用物質的釋放方式主要有根分泌、淋洗、揮發和植物殘體分解4種。一是根分泌。根分泌是指那些健康完整的活體植物的根系由根組織向土壤中釋放化學物質[4] 。不同類型的植物根系以及同一根系的不同部位能分泌不同類型和不同濃度的化學物質到土壤中,這些根的分泌物質及其相應的分解或轉化物質是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所關注的。二是淋洗。樹木代謝過程中分泌一些影響植物生長的化感物質,如有機酸、糖、氨基酸、類糖物質、赤霉酸、萜類、植物堿和酚類化合物等黏附于表面,在雨水、露水和霧滴作用下,從樹木淋溶下來,進入土壤或直接落于其他植物上而產生影響。林秀賢(1987)研究發現,核桃楸苗木浸出液大幅度降低紅松、樟子松、興安落葉松和紅皮云杉等樹苗生長高度。曹光球等研究[5]認為,木荷和絲栗栲等鮮葉浸提液可明顯促進杉木種子萌發及胚根生長。三是揮發。萜類化合物是主要的揮發性化感物質,這些物質揮發到空氣中或被植物直接吸收,或隨著霧、降水進入土壤根系,對其他植物或母體植物種群產生化感作用。四是殘體腐解。森林植物凋落物花、果、枝和葉等腐爛后,其中復合物或聚合物被微生物分解而釋放出某些化合物對周圍植物起化感作用。研究顯示:巨尾桉枯落物的水浸液對水稻種子的發芽勢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6]。

3化感作用在可持續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長期高劑量使用化肥、農藥和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人工合成化學物質的自然降解十分困難,對環境造成直接污染,并通過人為運輸、動物活動、氣候條件和食物鏈造成遠程污染和次生污染。但是,這些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帶來的生產力又是維持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如何解決好這種短期有害而長期低產的矛盾,是發展可持續農業所必須面對的最主要問題,開發天然農藥,采用自然有效的方法提高改良土壤改狀等,這些成了現代農業的研究熱點,如何利用好化感作用為實現可持續農業服務,無疑也是發展可持續農業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1合理利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相生效應進行植物套種,提高農田生產力

生產中,有的作物在一起套種會提高作物產量,而有的則會減產,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物間存在著化感作用。如高粱對雜草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應,作物與高粱套種可有效控制雜草,提高作物產量;玉米與大豆、小麥與豌豆套種,也可提高產量;而番茄的根分泌物及其植株揮發物對黃瓜生長有明顯抑制效應,故不宜種在一起;蘋果的根分泌物會抑制小麥的生長等,證明了選擇好合適的套種作物是提高農田生產力的有效措施。

3.2注意作物自毒作用,合理使用輪作生產技術

長期以來,連作障礙一直是造成作物減產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人們常把原因歸結為栽培管理不合理、土壤衰退以及病蟲害引起的,而沒有注意到作物分泌于土壤中某些次生代謝物質對自體毒害作用的可能性,即化感作用。我國東北連年種植大豆從而造成大豆減產,可能與大豆的自毒作用有關[7]。稻田中水稻殘株抑制第2季水稻幼苗生長現象是自毒作用的典型例證,如我國臺灣省1年2季單一種植水稻,第2季產量長期低于第1季,有時減產達25%,已從水稻根系分泌物中檢測到大量的酚酸類化感物質。

3.3利用化感作用進行雜草的生物防治

利用雜草相互間及雜草與作物間化感作用和競爭,可對雜草進行控制。生產中積極利用克生效應防除雜草,不但可減少農業投入,節約成本,同時不會產生由于人工合成化合物的使用而帶來污染環境問題,可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如冬小麥釋放的化感物質能抑制茅草生長;大麥釋放的化感物質可抑制繁縷生長[8];刺槐分泌鞣酸物質能抑制多種草本植物生長;核桃、薔薇、高粱、向日葵、茄子、菊、番茄等能分泌克生物質。生產中廣泛開展利用植物化感作用的克生效應,直接利用化感植物套種或地面覆蓋,化感物質的人工提取直接作為除草劑等措施是有效防除雜草的途徑。

3.4利用化感作用進行病蟲害生物防治,開發無公害農藥

植物的許多次生代謝物能有效地抵御害蟲或病原菌的侵染,故開發利用植物源殺蟲劑和殺菌劑是當前植物保護工作的熱點之一,也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的需要。據報道,某些植物體內可分泌羥化物質、單寧等抑制昆蟲和小動物的取食,限制昆蟲生長甚至使其死亡,從而達到保護自身不受傷害的目的[9]。如從除蟲菊中提取的除蟲菊酯對昆蟲有觸殺和麻痹作用。目前許多殺蟲劑是以植物為藥源或是模擬植物中的天然成分合成的,又稱“無公害農藥”,它的使用不但可及時大面積防治病蟲害,且高效、低毒、低殘留,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殘留,保護人類身體健康。無公害農藥(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將是未來現代化農業發展方向,也是可持續農業發展的要求。

4結語

隨著對化感作用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化感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也愈來愈清晰。通過對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增進對自然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結構本質的認識;有助于人們深入了解植物化感作用的知識,并利用這些知識解決農業生產中害蟲治理等實際問題;有助于減少人工合成化學物質的投入,開發新一代無公害農藥與作物生長調節劑,從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形成結構良好的生態系統,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5參考文獻

[1] MOLISH,H.Der Einfluss einer pflame auf die andereallelopathie[M].G Fisher Jena,1937.

[2] E.L.RICE.Allelopathy(2nd ed)[M].New York:Academic Press lnc,1984.

[3] HARBONE J B.Bio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higher plants.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Biochemical[J].Academic Press,1982:175-207.

[4] 趙楊景.植物化感作用在藥用植物栽培中的重要性和應用前景[J].中草藥,2000,31(8):124.

[5] 曹光球,林思祖,劉雁,等.幾個樹種化感物質的初步分離與生物測定[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10(2):22-25.

[6] 趙紹文,王凌暉,蔣歡軍,等.巨尾桉枝葉水浸液提液對3種作物種子萌發的影響[J].廣西科學院學報,2000,16(1):14-17.

[7] 閻吉昌.連作大豆化感作用研究[J].大豆科學,2002,21(3):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