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分析范文

時間:2024-02-07 18:09: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能源消耗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能源消耗分析

篇1

一、成效

(一)能耗指標下降

今年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量同比下降了1.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增長指數為1.15%,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為5.89%。

年耗能萬噸以上的工業企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二)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煤炭消費比重下降,電力等清潔高效的優質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三)企業節能力度加大

企業進一步加強能源消耗管理,改進技術和設備,節能降耗力度加大。全縣63家企業,大多數企業單位產值能耗水平比上年下降。

二、問題

節能降耗工作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勢依然嚴峻。生產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等仍不盡合理,梗阻節能降耗工作加速,能源供應和消費結構問題亦不容忽視,高耗能的經濟增長方式仍在繼續。

(一)技術裝備相對落后,能源利用水平較低

一是重點耗能行業落后生產工藝仍占一定比重。二是主要裝備相對落后。

(二)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縣能源消費多以煤炭為主,品種單一,優質能源消費所占的比重偏低。這種過高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造成縣能源利用效率較低、環境污染較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低耗能企業被忽視

*縣低耗能企業整體指標成下降趨勢,但制造業當中的紡織業、家具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通用設備制造業的產值能耗有增長趨勢,我們須提高警惕。

三、措施

從*縣節能降耗工作進程看,要完成“*”制定的目標,今后幾年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必須采取強力有效的措施,深化改革,抓住重點,充分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全力推進縣節能降耗工作進程。實現縣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節能意識

節能降耗涉及到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等方方面面,節約能源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各級政府、企業負責人的重識程度和全體民眾的節能意識,使節能降耗成為全社會的一種自覺行為。把節能降耗年度目標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到各級政府和各重點企業,全面落實目標責任制。糾正重經濟增長、輕節能降耗的現象,扭轉重開發、輕節約,重眼前、輕長遠,片面追求利潤增長,忽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傾向。

(二)加快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的重點是大力發展單位增加值能耗較低的第三產業,降低第二產業所占的比例,在工業中重點要降低高耗能行業所占的比例。要繼續積極穩妥地加快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步伐。一是加快發展低耗能的現代服務業、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三是著力推進重點產業支撐項目建設工作;四是要提高二次能源產量,加大優質能源的消費比重。同時抓好一次能源生產及調入,緩解供需矛盾。

(三)狠抓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耗

以電力、建材、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全力推進工業節能,堅決遏制耗能高、污染重產業過快增長。繼續大力實施節能工程,企業能耗總量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大,是工業企業節能的重點。要在嚴格審核的基礎上,督促重點節能企業落實節能審計、節能規劃措施。組織開展與同行業能耗先進水平對比活動,推動各企業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降低產品單耗,提高能效,以點帶面,推動我縣工業行業實現低耗高效發展。

(四)著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

繼續實施燃煤工業鍋爐改造、電機系統節能、余熱余壓利用、建筑節能、綠色照明、政府機構節能等節能工程,抓好重點節能項目。圍繞縣政府確定節能工程,把節能降耗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列入我縣科技支撐計劃,下大力解決節能降耗的技術制約問題。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產學研聯合。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廣潔凈煤技術,發展生物能源,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五)加強政策激勵與約束

要盡快研究制定和實施強化節能的激勵政策,研究制訂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產品的稅收政策以及節能型建筑的經濟政策,研究制定鼓勵生產和使用低油耗、低排放車輛的財稅政策,適時調整高能耗產品的出口政策。深化能源價格改革,實行用能定額管理,制定我縣高耗能行業能耗標準,采取限供電力、超額加價、違法處罰等措施,加大超標用能懲戒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加大對節能降耗的扶持力度,采取補貼和獎勵等方式,支持節能重點工程、高效節能產品和節能新機制推廣、節能管理能力建設。

篇2

關鍵詞: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1.選題背景

在經濟與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能源的相對稀缺與絕對稀缺、能源消耗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性、經濟高速增長對能源消耗產生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能源消耗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及如何實現能源消耗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無疑是具有緊迫性和重大意義的。

位于中國的北部邊疆,自然能源(如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儲量豐富,現已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更是達到了約7000億噸,位居全國首位;我國迄今最大規模的整裝天然氣田——蘇里格氣田,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被發現,天然氣地質儲量規模達到5000億立方米以上。托依托著巨大的能源優勢,內蒙古隱藏著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但是,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能源消耗問題也日益嚴重。本文將分析的能源消耗,并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對此,最后根據分析提出內蒙古應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一條協調地區發展與能源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理論背景

(1)理論發展

早在20世紀20年代,Pigou就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到了20世紀30—40年代,Hichs、Kaldor和其他學者建立了現代福利經濟學。與此同時,自然資源經濟學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Hardin在20世紀60年代提到關于資源產權屬性產生的不同環境影響和環境后果問題,豐富了環境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經過十幾年的實踐,人們發現單純的通過污染治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積極探求環境能源與經濟和諧發展的途徑。20世紀80年代循環經濟理論的提出,為各國尋求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途徑和道路。

(2)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理念是20世紀80年代,由環境倫理學家首先提出,并迅速為發達國家接受和推廣。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相繼將循環經濟作為本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循環經濟必將成為中國在未來發展進程中主要的發展模式,目前,在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南海國家生態示范園區、遼寧省以及貴陽市等多處,均開展了有關循環的試驗和試點。

二、內蒙古能源消耗狀況分析

1.概況

位于我國北部邊疆。區內礦藏資源儲量巨大。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發展較快,經濟帶人口數量增長速度也較高,因此經濟實力較強,發展速度快,能源消耗量產量也相應的偏高。由此可知,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污染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

2.資源狀況

的煤炭探明保有儲量累計為2317.1億噸,僅次于山西省居全國第二位;遠景儲量在 12250噸,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也居全國第二位。內蒙古石油、天然氣的蘊藏也十分可觀,已探明有13個大油氣田,預測石油總資源量為20---30億噸,天然氣為2700---10000億立方米。世界級的大油氣田——陜甘寧油氣田的主題就位于鄂爾多斯盆地。

三、內蒙古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分析

1.內蒙古經濟增長狀況

內蒙古地區充分發揮當地的天然資源優勢。區內國內生產總值從2000年1539.12億元激增至2009年的9740.25億元[8],平均每年增速達到1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6502元/人增長至2009年的40282元/人,年均增速18%。見表1。

圖1顯示了內蒙古1986—2009年人均GDP的增長趨勢。從下圖中可以發現,自1991年開始內蒙古的經濟發展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尤其是自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1996年開始)實施以來,內蒙古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4457元增長到了2009年的40282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8%。

圖1 內蒙古1986—200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2.內蒙古能源消耗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依托區內礦產、畜牧業等優勢大力發展經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卻是日益嚴重的能源過度消耗問題。隨著內蒙古地區經濟總量的不斷提升,內蒙古的能源消耗量也日益增大。表2列示了內蒙古2000—2009年每年能源消耗的總量。

表2 內蒙古2000—2009能源消耗總量

圖2顯示了2000—2009年能源消耗總量的變化趨勢。區內能源消耗量從1986年的1856.66萬噸/標準煤增長到2009年的17473.68萬噸/標準煤,增長近10倍[9]。內蒙古年平均能源消耗量為5803.43萬噸/標準煤,年平均增長率為10.39%。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自2000年開始,內蒙古的能源消耗總量則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且增張速率逐漸加快,2004年達到過最高值30.08%。這意味著如果不重視能源消耗問題,不能改變現有經濟發展模式,內蒙古能源消耗量將持續增長。雖然能源儲存量大,但也不是可以永無止境開采利用的,必須在當下采取措施,減少區內能源消耗。

圖2 內蒙古1986—2009年能源消耗總量

3.內蒙古單位GDP耗能與全國單位GDP耗能

表3列示了2000—2009年內蒙能單位GDP耗能與全國單位GDP耗能的情況。可見內蒙古的能源利用率水平低于全國水平,區內能源利用存在浪費、過度使用現象,這導致了內蒙古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存在著“大投入、小產出”的不合理現象,表3 2000—2009年內蒙古能單位GDP耗能與全國單位GDP耗能的對比

圖3列示了1986—2009年內蒙古能單位GDP耗能與全國單位GDP耗能的變化趨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1986—2009年內蒙古單位GDP耗能一直高于全國單位GDP耗能,1997年前比全國單位GDP耗能的差異幅度比1997年后高。雖然內蒙古能單位GDP耗能與全國單位GDP耗能都顯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但仍高于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水平。

圖3 1986—2009年內蒙能單位GDP耗能與全國單位GDP耗能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分析內蒙古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得出以下結論: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來改變這種經濟增長伴隨著嚴重的高能源消耗的現狀,在確保能源的前提下,應當發展循環經濟,保持能源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進行大刀闊斧的企業生產技術的改造,制定和實施發展無害工業的發展概念。

2.實施技術革新。加快科技創新的步法,將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為第一生產力,依靠先進技術,加強對資源的有效綜合利用,實現自治區經濟增長與能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3.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自治區應積極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盡可能地減少材料資源的浪費及消耗,使能源消耗污染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編輯.2010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 廣西;能源消耗;經濟增長;格蘭杰因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F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10-0107-03

[作者簡介] 匡愛民,湘南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計量經濟學。(湖南 郴州 423000)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否擁有充足而穩定的能源,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紀后20年,我國能源消費在翻一番的情況下實現了GDP翻兩番的目標,成就了一個經濟增長的奇跡。本世紀頭20年,我國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基本完成工業化,實現GDP翻兩番,同時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為此,國家已制定了相應的能源發展戰略,采取積極措施以應對能源問題的挑戰。隨著廣西經濟快速增長,必然面臨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稀缺性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一問題,對于廣西經濟社會的長遠規劃、能源發展戰略以及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能源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均衡關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文獻回顧

關于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關系,國外學者側重于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Kraft(1978)等首次探索了美國GDP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因果關系。隨后,這種實證研究迅速擴展到英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法國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YU和Choi(1985)在標準Granger檢驗方法的基礎上發現了韓國GDP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因果關系;Glasure和Lee(1997)利用Granger檢驗方法發現了新加坡能源對GDP的因果關系;John Asafu-Adjaye (2000)在基于協整性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的研究中,顯示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兩國的能源消費對GDP之間的雙向因果關系。國內學者則將Granger檢驗分析應用于我國特定經濟空間,得出了與國外學者相同的結論。趙麗霞等(1998)利用C-D生產函數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了能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萬紅飛等(2000)根據節能率分析了能源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韓智勇等(2004)進行了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關系分析;張明慧等(2004)對能源與經濟增長進行了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周祖根(2004)根據同期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能耗增長速度、能耗彈性系數和節能率,分析了上海能源與經濟的發展關系;楊文培(2005)探討了能源發展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李金鎧(2005)認為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單向或雙向因果關系,然后從我國能源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入手,闡述了我國要構建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和諧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本文采用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較長時期的時間序列數據,驗證了廣西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因果關系,針對這一關系,結合廣西能源方面的實際情況,分別從強化節能意識、優化產業結構、協調區域發展、加強管理和科技節能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議。

二、廣西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因果分析

格蘭杰因果分析法是識別判斷一組變量(Y,X)有沒有因果關系的一般方法,設兩個平穩時間序列{xt}和{yt},建立yt關于y和x的滯后模型:

yt= c +t-i+ixt-i (1)

式中:c表示常數項,滯后期n的選擇是任意的。檢驗x的變化不是y變化的原因,相當于對統計原假設H0:β1=β2=,…,=βn=0進行F檢驗。RSS1表示方程(1)的回歸殘差平方和,RSS0表示方程(1)在原假設成立時的回歸殘差平方和,統計檢驗值為:

F=[(RSS0-RSS1)/n]/[RSS1/(N-2n-1)] (2)

式中:N為樣本量;F統計檢驗值服從標準的F分布,若F檢驗值大于標準F分布的臨界值,則拒絕原假設,說明x的變化是y變化的原因;否則,接受原假設,說明x不是y變化的原因。

(一)變量和數據的選擇。反映能源消耗的指標,用廣西1978-2005年能源消耗總量ENERGY(萬噸標準煤),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用經平減指數計算后的真實GDP(億元)。數據來源:廣西統計年鑒2006。

(二)單位根檢驗。序列的平穩性是指一個序列的均值、方差和協方差是否穩定。如果一個時間序列具有穩定的均值、方差和協方差,則這個序列是穩定的;否則,是不穩定的。大多數的宏觀經濟時間序列是不穩定的。一般地,當時間序列具有不平穩性時,會導致“偽回歸”現象及各項統計檢驗毫無意義。因此,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確定其平穩性。本文采用ADF檢驗法,利用Eviews5.0,按不含常數項與趨勢項、只含常數項、含常數項與趨勢項三方面,對Energy、GDP分別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ENERGY、GDP分別在三種情況下都是非平穩序列,因而說這兩個序列都是非平穩的。經過一階差分后,ENERGY、GDP分別在三種情況下仍是非平穩的。于是,對ENERGY、GDP進行二階差分后的單位根檢驗,這時ENERGY都通過了1%水平下的ADF檢驗;而GDP也在不含常數項與趨勢項通過5%水平下的ADF檢驗,在含常數項與趨勢項通過了10%水平的ADF檢驗。可見,經過二階差分后ENERGY序列為平穩序列,GDP序列基本平穩。繼續對ENERGY、GDP以及它們在一階、二階差分后的序列做時間趨勢圖(如上圖)。由上圖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ENERGY、GDP都表現出非平穩特征;經過一階差分后,兩者仍表現為非平穩特征;在二階差分情況下,ENERGY為平穩序列,GDP基本平穩。

綜合單位根檢驗和時間趨勢圖,我們可以斷定ENERGY和GDP都是二階單整I(2),可以進行格蘭杰因果分析。

(三)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根據格蘭杰因果分析的條件,由于ENERGY、GDP是二階單整序列,我們便對它們直接進行因果檢驗。具體結果見表2。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原假設ENERGY≠>GDP,當其滯后期為1時,p值為0.03517,拒絕原假設。也即是說,能源消耗是GDP的格蘭杰原因,說明能源消耗對經濟增長在短期便可發生影響,比如:煤電的緊張會影響經濟增長。

對于原假設,GDP≠>ENERGY,當其滯后期為2、3、4、5、6、7時,p值分別為0.00443、0.03519、0.00651、0.00487、0.01816、0.03976,都拒絕了原假設。也即是說,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說明經濟的增長,帶來了對能源需求的增大。

三、結論和政策性建議

研究結果證實了廣西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因果關系:滯后期為1時,能源消耗是GDP的格蘭杰原因,說明能源消耗對經濟增長在短期便可發生影響,比如:煤電的緊張會影響經濟增長;滯后期為2、3、4、5、6、7時,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說明經濟的增長,帶來了對能源需求的增大。隨著廣西經濟快速增長,必然面臨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稀缺性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一問題,對于廣西社會經濟的長遠規劃、能源發展戰略以及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必須要有不斷擴大的能源供應作保障,對能源供應可能出現的波動和短缺,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并做好應付的準備。另一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將會刺激能源需求的增長。因此,為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從以資源依賴為主向以3R為主的循環經濟模式的轉變,改變單純依靠增加投入、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走高科技含量、低資源消耗、少污染,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節能降耗減排可持續發展道路。結合廣西能源方面的實際情況,一是要強化節能意識。樹立科學發展觀,發展節能產品,以節能求發展,用有限資源創造最大價值。二是要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工業向低能耗、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以往的經驗證明,盲目地發展高能耗的工業所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我們在制定產業及相關政策時,要更加關注能源問題,通過稅收、法律等手段約束和引導相關產業向低能耗、高效能的方向發展。三是要積極向東部地區學習,引進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關停一些能耗高、污染大、產值低的產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四是要深化改革,加強管理。通過改革管理體制,強化管理措施,對節能工作有突出成績的部門給予獎勵。五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科技節能。通過技術進步吸收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發展節能型產品,加大節能工作力度。

參考文獻:

[1]Kraft J,Kraft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Energy Development,1978(3):401-403.

[2]ErolU,Yu ZSH.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income for industialized countries [J].Journal of Electricity and Employment,1987,13:113-122.

[3]Yu ESH,Choi J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49-272.

[4]Glasure YU,Lee A R.Co integration,error correction,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lectricity:the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J].Resour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1997,20:17-25.

[5]John Asafu-Adjay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 [J].Energy Economics,2000,22:615-625.

[6]趙麗霞,魏巍賢.能源與經濟增長模型研究[J].預測,1998,(6).

[7]萬紅飛,周德群,高亞平.我國能源與經濟關系分析[J].連云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6).

[8]韓智勇,魏一鳴,等.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2004,(12).

[9]張明慧,李永峰.論我國能源與經濟增長關系[J].工業技術經濟,2004,(4).

[10]周祖根.上海能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及相關建議[J].上海綜合經濟,2004,(9).

[11]楊文培.能源發展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探討[J].煤炭經濟研究,2005,(1).

[12]李金鎧.循環經濟: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和諧發展的戰略選擇[J].財政論叢,2005,(5).

[13]熊文,吳玉鳴.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脆弱性的因果及沖擊響應分析[J].資源科學,2006,(5).

[14]李子奈.計量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協整檢驗 VEC模型 能源消耗 經濟增長

文獻綜述及問題提出

Kraft.J和Kraft.A(1978)是學術界比較早研究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之間關系的學者,他們利用美國1947-1974年的數據,發現美國GNP和能源消費之間具有單向的因果關系。Lee和Chang(2007)研究了部分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二者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Hwang和Gum(1992)在對中國臺灣地區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的結論。韓智勇、魏一鳴(2004)對1978-2000年我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進行協整分析及因果關系分析,認為二者之間不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但存在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

國內外學者大多側重于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并且大多是先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進行協整檢驗,而后直接運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得出相應的結論。國內的學者由于在選取變量、數據的跨度上有所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本文對1952-2010年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進行研究,在驗證二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后,直接建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通過VEC模型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這樣能更全面、更系統地研究二者之間長期和短期的相互關系。這與國內外多數學者先驗證二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后直接運用“Granger因果關系”來檢驗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相互的因果關系有所不同。

計量模型與數據說明

(一)計量模型

1.平穩性檢驗—單位根檢驗。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最常用的方法是單位根檢驗,其實質是檢驗自回歸模型中滯后變量的顯著性,常用DF檢驗和ADF檢驗,前者適用于一階自回歸模型,無法保證隨機干擾項的白噪聲,所以,一般常用ADF檢驗。ADF檢驗的模型如下: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1與另外兩個模型的區別在于是否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實際檢驗時從模型3開始,然后模型2,再模型1,直到檢驗到拒絕零假設,即原序列不存在單位根,為平穩序列。如果三個模型都不能拒絕零假設時,說明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可以檢驗時間序列的差分形式的平穩性。若一個時間序列經過d次差分后成為平穩序列,則原序列為d階單整序列。

2.協整檢驗。協整的定義:如果時間序列y1t,y2t,…ynt都是d階單整序列,即I(d),存在一個向量a=(a1,a2,…an),使ay`t:(d-b),其中yt=(y1t,y2t…ynt),d≥b≥0。則序列y1t,y2t,…ynt為(d,b)階協整,α為協整向量。為檢驗兩變量xt和yt是否存在協整關系,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兩步檢驗法,即EG檢驗。對于同階單整的序列xt和yt,首先,采用OLS法建立回歸模型:

Yt=α+βxt+εt

α和β表示回歸系數的估計值,則模型殘差估計值為ε=yt-α-βxt

然后,對ε進行平穩性檢驗,若ε:I(0),即ε本身是平穩性時間序列,ADF檢驗的結果不存在單位根,則xt和yt具有協整關系。

3.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是對各變量施加了協整約束條件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VEC模型只能用于有協整關系的序列建立模型。協整反映的是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但是在短期內,兩者可能出現失衡,誤差修正模型反映了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關系的程度,在誤差修正模型中包含有協整關系,用協整組合的均衡誤差對模型進行修正。若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可以建立如下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1)

(2)

其中,表示差分,ECM表示長期的均衡誤差。

通過VEC模型,可以更系統、更全面、更細致地研究變量之間長期和短期的相互因果關系。在式(1)中,若βi顯著不等于0,則在短期內能源消耗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若βi顯著等于0,則在短期內能源消耗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若λ顯著不等于0,則在長期內能源消耗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若λ顯著等于0,則在長期內能源消耗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同樣,在式(2)中可以判斷經濟增長是否是能源消耗的長期和短期格蘭杰原因。

(二)數據說明

經濟增長指標,用GDP是衡量經濟增長是目前最常用的做法,本研究選用GDPP代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意在排除人口擴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能源消耗指標,本文主要以每年我國消耗的標準煤(萬噸)為指標,用EC來表示。本文選取1952-2010年的有關數據作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 所用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對EC和GDPP取自然對數, 分別記為LEC和LGDPP。

實證研究

(一)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用ADF檢驗對我國1952-2010年LGDPP和LEC的平穩性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序列的ADF值均大于5%顯著水平的臨界值,說明LGDPP和LEC均為非平穩時間序列;但一階差分后兩個時間序列的ADF值均小于1%顯著水平的臨界值,說明LGDPP和LEC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因此兩者之間可能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二)協整檢驗

因為LGDPP和LEC為同階單整序列,需要進一步檢驗兩者之間是否具有協整關系,運用E-G兩步法對二者進行協整檢驗,步驟如下:

運用OLS法對LGDPP和LEC建立回歸模型:

LGDPP=-8.36+1.39×LEC

(-9.636) (17.647) (3)

R2.adj=0.842 D.W.=0.057

由于D.W.的值遠遠小于5%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因此,模型存在嚴重的一階自相關性。所以,考慮添加適當的滯后階數來消除模型的自相關性,引入滯后項后得到的LGDPP和LEC回歸模型如下:

LGDPP=-0.36+0.40*LEC-0.62*LEC(-1)

(-2.829) (6.309) (-5.845)

+0.26*LEC(-2)+1.52*LGDPP(-1)-0.53*LGDPP(-2)

(3.824) (14.317) (-4.984)

(4)

R2.adj=0.999,LM(1)=0.068,LM(2)=0.154,LM(3)=0.207

加入滯后變量后,因為該模型中含有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D.W.檢驗實效,采用拉格朗日乘數檢驗,經過檢驗模型已不存在自相關性,此時的LGDPP和LEC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只需檢驗其殘差水平序列是否為平穩序列。若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則二者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否則,則二者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對其殘差序列平穩性檢驗的結果如表2所示。

很明顯,殘差序列的ADF值小于1%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說明殘差序列本身是平穩的,因此式(4)為LGDPP和LEC的協整回歸方程,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的穩定的均衡關系。另外,該協整方程修正的R2達到0.999,且各個系數也是顯著的,所以建立的協整方程非常好。

(三)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通過對LGDPP和LEC的協整分析可知,二者之間具有長期的、穩定的均衡關系。但是在短期內,兩者可能出現失衡,由于短期的失衡不會長久,兩者之間的誤差總會向長期均衡收斂。可以通過建立VEC模型很好地把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聯系起來。根據AIC原則,LGDPP和LEC的最佳滯后都是2,所以在建立VEC模型時取滯后項為2。VEC模型估計如表3和表4所示。

所以,我國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可以建立VEC模型為:

其中:LYt=(LGDPP LEC)`;VECM=LGDPP(-1)-2.4×LEC(-1)+19.4

由表3可以看出,在長期內,D (LGDPP)作為因變量時,均衡誤差的系數的t檢驗值為-0.26597,系數顯著為零,因此,長期內能源消耗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D(LEC)作為因變量時,均衡誤差的系數的t檢驗值為2.45028,系數顯著不為零,因此,長期內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在短期內,D(LGDPP)作為因變量時,D(LEC(-1))的系數的t檢驗值為3.15577,系數顯著不為零,因此,短期內能源消耗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D(LEC)作為因變量時,D(LGDPP(-1))的系數的t檢驗值為2.29487,系數顯著不為零,因此,短期內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

綜上可知,我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長期內,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耗的單向因果關系;在短期內,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雙向的因果關系。

結論及啟示

本文運用我國1952-2010年間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的數據,通過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及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等計量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盡管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序列不平穩,但是二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的、穩定的均衡關系。通過建立VEC模型發現,在長期內,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耗的單向因果關系;在短期內,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雙向的因果關系。

從實證結論可以得到如下啟示:一是在長期內,由于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耗的單向因果關系,即經濟增長導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所以長期內,我國能源的大量消耗并未促進經濟的顯著增長,說明我國的經濟屬于非能源依賴型經濟。長期內,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不會對經濟產生大的負面影響。二是在短期內,由于我國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相互的因果關系,所以短期內,能源消耗會拉動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也導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在短期內,如果采取節能、減少能源消耗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三是雖然節能減排短期內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長期內節能減排不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影響。因此,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從長遠利益來看,節能減排的政策一定要實施,但是要有計劃、有步驟、分時期地實施,不能操之過急,否則短期內勢必會影響到經濟發展。同時我國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參考文獻:

1.韓智勇,魏一鳴.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2004,22(12)

2.王莉,高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長期依賴及短期拉動性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5)

篇5

關鍵詞:能源消耗;經濟增長;灰色關聯分析;馬爾科夫預測

1 引言

能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必需的重要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歷史與人類認識和利用能源的歷史息息相關,而且,能源利用的不斷變革就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發展標志之一。能源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經濟增長對能源需求存在依賴性,另一方面能源作為經濟發展促進因素的同時也會成為一種制約因素,這是由于能源的稀缺性以及能源的利用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從而給經濟增長帶來負產出。

是一個能源消費大省,能源對內蒙古經濟持續增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高度依賴能源推動的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相悖的。隨著地區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氣候問題、節能減排、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等問題已成為大家眾所矚目的問題。

2 實證分析

2.1 內蒙古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2.1.1 指標的選取、數據來源

論文選取2009年-2013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GDP作為經濟增長指標,記為參考序列X0。能源消耗指標由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和其他能發電4個指標作為比較序列 。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相應指標見表1。數據來源于《內蒙古統計年鑒》,《內蒙古能源統計年鑒》。

表1 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灰色關聯指標

2.1.2 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第一步:初始化,即將該序列所以數據分布除以第一個數據。得到:

第二步:求序列差

第三步:求量極差

第四步:計算關聯系數

取 ,有:

從而:

第五步:求關聯度

計算結果表明:煤炭消耗總量與經濟增長關聯度最高,為0.74,其次是石油消耗和水電核電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天然氣消耗總量與經濟增長關聯度最低,為0.54,排列順序為 。

2.2 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灰色模型GM(1,1)

以原煤為例,對原煤原始序列作一次累加得到序列

原序列如下:

一次累加序列如下:

均值序列如下:

用灰色系統理論建模軟件計算得 。所以基

于GM(1,1)理論計算的方程為 。

由于-a≤0.3,此時GM(1,1)可用于中長期預測。由次可以得到GM(1,1)的時間響應序列為 。

累減還原,得 的預測模型為: ,得預測模擬值為:

只有預測數列與原始數列高度擬合,才能對未來數據進行準確預測。在建模后,須經殘差修正后模型的準確性才能得到提高。得出模擬值后進行誤差檢驗,下表為誤差檢驗表。

表2 誤差檢驗表

后驗差檢驗:C=0.0443

關聯度檢驗:關聯度r=0.62354>0.57,通過檢驗。由表2可以看出,模擬誤差較小,進一步計算殘差平方和。

平均相對誤差:

通過灰色關聯度軟件,我們可以預測2014-2016年的消費數據為

3 小結

篇6

關鍵詞:能源消耗;低碳旅游;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

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與能源問題對旅游業造成較大影響,與此同時,快速發展的旅游業也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環境等問題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如何應對這些全球性問題是當前旅游研究亟須解決的重要內容,旅游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研究成為國內外旅游業研究的熱點,而構建旅游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理論基礎與方法體系是該研究的重中之重。當前已有不少國外學者從多個方面對旅游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進行了研究,然而國際上缺乏統一規范的系統評估旅游產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理論與方法,而且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均缺乏相關的統計數據與資料,導致旅游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難以被科學測定。構建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體系對于推動目的地旅游產業及其關聯產業的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定量測度旅游業能源消耗的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投入產出方法、延伸式旅游衛星賬戶、生命周期評價法、支出法與生產法。總體而言,當前較多研究集中于旅游業直接能源消耗的測度,對于間接能耗的測度研究較少。然而,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往往有些產品生產過程中直接能耗很低,但是間接能耗很高。馬濤與Li Hong等計算了產品的完全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間接能耗),也發現不少產品部門的間接能耗大于直接能耗。Liu J等采用投入產出法對成都市旅游業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中發現,旅游產業中間接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90%以上。上述研究表明,旅游產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研究必須考慮旅游業間接能耗。當前多運用投入產出分析表來測度旅游業完全能耗與間接能源,然而投入產出分析表每五年編制一次,難以逐年開展分析,其主要從產業視角,難以從企業視角精準測度能源消耗,不利于旅游地旅游業精準節能減排。因此,本文首先擬界定旅游業能源消耗的概念介紹資源流理論基本內涵。其次,運用資源流理論,分析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流動過程。并界定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的系統邊界。最后,設計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框架,從直接能源消耗與間接能源消耗兩方面構建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體系。

1概念辨析與理論基礎

1.1旅游業能源消耗概念辨析

能源消耗可分為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兩種形式,能源直接消耗是直接以能源商品為消耗對象;能源間接消耗則是通過消耗非能源商品和服務而引發的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的能源消耗。旅游業直接能源消耗是指旅游活動開展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旅游業的間接能耗是指旅游活動開展過程中所消耗的其他產業產品所消耗的能源。例如,旅游巴士的運營過程中需要消耗的石油、電力、天然氣等能源,屬于旅游業的直接能耗范疇;但生產旅游巴士的過程中需要消耗煤炭、石油、電力等能源,則屬于間接能耗范疇。旅游業的直接能耗和間接能耗之和稱為旅游業完全能耗。

1.2資源流理論的基本內涵

資源流是指資源在人類活動作用下,在產業、消費鏈條或不同區域之間所產生的運動、轉移和轉化。它既包括資源在不同地理空間資源勢的作用下發生的空間位移(橫向流動),也包括資源在原態、加工、消費、廢棄這一鏈環運動過程中形態、功能、價值的轉化過程(縱向流動)。資源流的內涵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復雜性。這里的資源是廣義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2)動態性。動態性包括資源的動態性和流動過程的動態性兩個方面。(3)時空性。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屬性。資源的流動過程中同樣也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屬性,具體表現在以下:第一,資源的種類多,具有不同的形態和性質,因此,在其流動過程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規律和特性,同樣的資源在不同的地域,受外部環境影響,其流動也表現各異。第二,資源流動包括了資源在不同空間位置、不同產業組群、不同消費鏈條之間的運動、轉移和轉化。

2目的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流動過程分析

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應該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社會經濟效應,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其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因此,運用動態的系統科學思想,對旅游業能源消耗流動過程進行分析是構建目的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體系的核心,是理清能源生產運輸能源消耗能源消耗后效應三大過程在區域旅游系統中流動的重要理論基礎,有助于把握我國旅游I發展過程中能源的合理利用方向,構建旅游產業的能源高效持續利用模式,挖掘旅游產業中能源節約潛力以及闡明能源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負面效應產生的環節和機理,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調控對策。

2.1區域旅游系統的能源流動

根據Boniface和Cooper從地理學視角將旅游系統分成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聯系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旅游通道;從產業角度分析,旅游系統可分成旅游產業六要素與旅游關聯產業兩部分。結合上述分析,區域旅游系統應包括兩個層面,即區域旅游地域系統與區域旅游產業系統。旅游業能源流動實質上是能源在由區域旅游地域系統與區域旅游產業系統所組成的區域旅游系統中消耗流動,包括區域旅游地域系統的橫向流動(能源從生產區輸入區域旅游地域系統中的消費區)與區域旅游產業系統的縱向流動(能源在旅游業及其關聯產業之間的流動)。后者能源流動必須以前者為地域空間,而旅游產業則是地域各類旅游活動的支撐載體。因此,旅游能源流動的橫向與縱向二者互為依存、缺一不可。圖1為能源在區域旅游系統中的橫向與縱向流動。各類能源從橫向與縱向兩方向流入區域旅游系統之中。

(1)區域旅游地域系統的橫向流動。將區域旅游地域系統從游客在地域空間的流動分成三大部分,即客源地系統T、區域交通系統與目的地系統D。在客源地系統T中,一般由多個客源地T1所組成,而區域交通系統往往具有多種區域旅游交通方式,如航空、鐵路、公路、水路等,旅游者可通過不同的交通方式達到目的地系統D。能源由能源生產區運輸至這三大區域旅游地域空間內,不斷地橫向流動而消耗,進而產生各種經濟、社會、生態與環境效應,形成區域旅游地域系統能源橫向流動的綜合效應。

(2)區域旅游產業系統的縱向流動。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門,旅游業具有影響深遠、帶動性強的產業關聯特點,18個重要國民經濟產業與旅游業存在不同程度的關聯度。區域旅游產業系統包括區域內旅游產業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和區域內外的旅游關聯產業(建筑業、信息服務業、交通運輸業、保險業、旅游裝備業、其他關聯產業),而各要素與關聯產業又包括了多個子產業部門。各類能源由生產區運輸至旅游產業的各要素部門與關聯產業部門,并在不同旅游產業及其關聯產業中縱向流動,以直接與間接的方式消耗。

2.2目的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流動過程分析

流動性是旅游活動的特點,為了避免在不同區域尺度重復計算旅游業的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影響,有必要確定溫室氣體排放的地理界限。旅游產業絕大部分的能源消耗均圍繞著“離開居住地一達到目的地一返回居住地”這一過程而產生,而這其中旅游產業絕大部分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因此研究區域旅游系統的能源流動與消耗問題,關鍵在于以旅游目的地為能源消耗中心進行研究,分析各類能源在旅游地的旅游產業各部門間的流動消耗。資源流動過程實際上是資源的生命周期過程,而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流動過程也是能源消耗的生命周期過程。基于上述分析,采取生命周期理論與資源流理論構建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流動過程分析,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該過程分成三個過程,分別為:能源生產與運輸過程、能源消耗過程、能源消耗后效應過程。

2.2.1能源生產與運輸過程

該過程為整個旅游業提供能源基礎。雖然不少旅游地具有能源生產的功能,但是大部分的旅游地旅游業消耗的能源往往需要外地生產,并運輸到旅游區,且電力均已并網,因此旅游地絕大部分能源供給都需要從外界生產并運輸進來。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的重點在于:測度旅游地旅游業每年從外部區域運輸多少種類的能源量;明確因旅游地旅游產業發展所引起能源消耗量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區域空間上的轉移。需要指出的是,旅游地消耗柴油等化石能源所產生的碳排放絕大部分發生在旅游地內部,然而電力的絕大部分碳排放由其生產過程所產生,即發生在電力生產地,而太陽能的大部分碳排放則是由于生產太陽能板等發電設施所間接產生的碳排放,也就是電力與太陽能的碳排放大部分排放在非旅游地范圍之內。

2.2.2能源消耗過程

該過程主要包括兩大部分,旅游地旅游業六要素部門與旅游關聯產業部門運營所需要的直接能源與間接能源。根據旅游業的主要消耗能源的部門,將其分成七類: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其他。直接消耗能源包括這七類部門運營所直接消耗的電能、石油、煤炭、天然氣、太陽能等各類能源。而間接消耗能源包括這七類部門與旅游關聯部門建設所消耗的各類能源。能源消耗過程的研究重點在于:科學測度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科學分析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時空分異特征;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碳排放變化的影響因素;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旅游地旅游產業的不同低碳發展情景。

2.2.3能源消耗后效應過程

該過程主要包括由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所產生的綜合效應,即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生態效應、環境效應與文化效應等。經濟效應是指旅游地旅游業消耗單位能源所產生的旅游業收入及其關聯產業獲得發展所產生的GDP等效應;社會效應是指旅游地旅游業消耗單位能源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旅游地物價上漲等各類社會效應;生態效應、環境效應是指旅游地旅游業消耗單位能源所產生的各種生態效應與環境效應;文化效應是指旅游地旅游業消耗單位能源所產生的各種文化效應,例如文化傳承與傳播。能源消耗后效應過程的研究重點在于:科學評價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綜合效應;對綜合效應,制定應對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所產生各種影響的響應機制。

3目的地旅游業能耗系統邊界

3.1界定的原則

1)系統科學性原則。由于目的地旅游業能耗測評涉及生態學、資源科學、旅游學、地理學、環境學、能源學等學科領域,也涉及旅游產業及其關聯產業,具有多學科、廣領域、多部門的特點。因此,目的地旅游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研究系統邊界的界定應堅持系統性與科學性的原則,從多個相關科學與研究領域出發,確定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邊界。

2)地域空間性原則。由于旅游業能源消耗具有較強的復雜性與綜合性,突出表現在隨著游客往返于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而能源消耗也隨著游客的不斷流動而流動。因此本研究首先明確提出研究地域范圍界定于旅游目的地,而不包括游客在客源地與區域旅游交通體系中所消耗的能源,為此本文所有的直接能耗測評以目的地為研究地域范圍而開展。

3)產業關聯性原則。由于旅游產業具有關聯性強的特點,因此其能耗也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的特點,即旅游業內部及其關聯產業的能源消耗存在很強的連續性,而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界限的確定應尊重這種產業的關聯性。尤其是針對間接能耗,其絕大部分來自旅游地之外,因此,必須堅持產業關聯性原則。

4)可操作性原則。如何界定其研究范圍,滿足不同地域尺度旅游地的旅游業及其各部門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研究,是界定的難點。提出研究范圍界定要兼顧合理性與可操作性原則,在科學把握整體態勢的基礎上,適度忽略難以測度的能源消耗微小部分,以確保旅游業能耗測評的科學性與綜合性。

3.2研究地域范圍界定

目的地是一個擁有旅游吸引物的特殊區域,是旅游資源、旅游基礎設施和專用設備及其他相關條件的有機結合,其中旅游業是否占主體地位,旅游地都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切旅游活動的空間載體。因此,旅游地成為旅游業消費能源和最終處理旅游產品過程中直接與間接所消耗的能源與產生的碳排放的主要地區。區域旅游交通體系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主要由交通部門來經營管理,旅游部門難以直接促使其節能減排;而客源地的旅游活動所消耗的能源與產生的碳排放相對較小。因此,本文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的地域范圍界定為旅游目的地,簡稱為旅游地,不包括旅游地當地居民外出旅游所消耗的能源。

3.3目的地旅游產業范圍界定

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產業。根據聯合國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以及對從事旅游業務經營的具體經濟部門加以分析,旅游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旅行社部門、交通客運部門和住宿業部門。在國際旅游研究中較具代表性的另外一種看法認為,旅游業通常是以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國家或地區)為單位來劃分的,例如中國的旅游業等。李天元提出,從一個旅游目的地的市場營銷角度去認識,旅游業則應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即除了上述三個部分之外,還應包括以旅游者景點為代表的游覽場所經營部門以及各級旅游管理組織,如表1所示。由于我國旅游產業在發展中經常以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作為旅游產業的組成部分,相關的統計資料也均以這六類為標準,因此本文也以旅游六類要素作為組成部分。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說明:(1)由于本文旨在分析目的地的能源消耗,所以客源地所消耗的能源不考慮。(2)研究內容主要考慮由能源消耗所產生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沒有考慮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能源類型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與電力等。(3)旅游地旅游產業范圍不包括由于旅游地居民外出旅游所發展的產業能源消耗。(4)假設旅游者在旅游地的食物消費全部為餐飲消費,而不包括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費的各類礦泉水、零食等。(5)部分間接能耗由于采用資源流動理論與生命周期評價法,其涉及到旅游地以外區域的能耗,可在測評體系中說明。

4旅游業能源消耗測評體系

4.1總體框架

將旅游產品的能源消耗按旅游活動的6要素:食、住、行、游、購、娛分為3類,6類產業部門的能源消耗按照直接與間接能耗進行分類分析,如圖3所示。能源消耗類型主要包括:電力(年/月耗電量(kwh))、天然氣(年/月耗氣量(M3)、石油(年/月耗油量(L))、煤炭(年/月耗煤量(t))。

4.2直接能源消耗測評體系

根據旅游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流動過程分析,從部門、系統邊界、能源消耗載體、能源類型、能源消耗的指標等方面構建旅游業直接能源消耗賬戶。(1)餐飲類直接能耗載體主要包括星級賓館、酒樓、特色餐館、其他旅游食品;(2)住宿類設施直接能耗的載體包括星級賓館、經濟型酒店、社會賓館、其他;(3)交通類工具直接能耗的載體包括汽車、輪船、索道,等交通方式;(4)游覽類景區為游客提供服務活動所直接消耗的能源,主要體現在景區活動,等;(5)旅游購物類場所消耗的能源,例如旅游購物中心、主要購物點;(6)娛樂類直接能耗包括開展旅游節事、娛樂活動消耗的能源,游樂場、戲院,等;(7)其他類直接能耗包括郵電通訊,等郵電局,等。

4.3間接能源消耗測評體系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結合目的地旅游業能源消耗流動過程分析,從部門、系統邊界、能源消耗載體、使用壽命、能源類型、能源消耗的指標等方面提出旅游業間接能源消耗研究范圍,如表2所示。旅游建筑能耗以單位建筑面積O為計量單元;旅游道路以單位道路長度km為計量臥;旅游裝備以各類型裝備的計量單位為準,例如旅游巴士以輛為計量單位;旅游商品以件為計量單位。

篇7

關鍵詞:產業結構變動 能源消耗 向量自相關模型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174-04

一、引言

遼寧省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同時也是能源消耗大省。每年能源供需缺口大,能源對外依存度高。在強調“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今天,找出能源消耗與經濟結構之間的矛盾極具重要性。由此可見,研究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發展轉變之間的關系問題對于遼寧發展適應經濟“新常態”有切實意義。

從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外學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做了大量研究。Yang,H.Y(2000){1}運用Granger檢驗,使用1954―1997年的我國臺灣數據,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了能源消耗總量和國內生產總值存在雙向因果關系;Glasure(2002){2}提出了實際的石油價格是決定國民收入和能源消耗的一個重要的指標;Wankeun Oh和Kihoon Lee(2004){3}采用了Divisia指數方法,使用韓國1970―1999的數據,實證研究了能源消耗總量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因果關系;Stern(1993){4}采用多變量自回歸方法,使用美國1947―1990能源消耗和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檢驗了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

朱躍中(2002年){5}從經濟結構著手,剖析了90年代以來我國能源消耗因包括部門結構、行業結構以及產品結構在內的不同結構變化而產生的變動,并發現了在節能方面由工業部門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技術進步以及產品結構調整在工業部門各行業中均能體現節能帶來的重大貢獻。劉小麗(2007年){6}通過對1981―2004年能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能源消耗量與GDP的原始數據,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和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國能源消耗與經濟的關系及影響程度。喻毅(2010){7}以因素分解模型為主體并以構建Laspeyre指數方法、Paasche指數方法和Divisia指數方法,聚焦于能源的變化以及強度,建立合理修正模型對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間關系進行了研究。

關于遼寧省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轉變研究的文獻很少,而運用計量經濟模型進行分析的更少。為了探討遼寧省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首先通過對變量相關時間序列的常規檢驗(ADF檢驗及協整檢驗),為實證研究奠定了科學的數據基礎,也為進一步對遼寧省產業結構變動與能源消耗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奠定基礎;然后通過對產業結構變動與能源消耗因果關系的深入分析(包括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進一步建立了二者的VAR和VEC模型。結果表明,遼寧省的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耗的關系有:兩者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兩者在長期可達均衡,前者對后者的長期作用影響顯著。

二、遼寧省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變動關系的計量經濟模型

1.指標選擇和數據來源。能源消耗(EC)是指一定時期內各部門由生產活動和生活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是對有關能源消費及其影響因素構成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指標,它的總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氣、電力{8}。不包括低熱值燃料、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的利用。能源消耗量用煤當量計算,單位是萬噸標準煤。

產業結構的變動(M)可以通過考察三大產業產值比重的變化,我們選取三大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為指標。

本文所有數據來自《遼寧省統計年鑒》,樣本期為1978―2014年。分析工具采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6.0。

2.單位根檢驗。在模型構建前,首先應該對時間序列進行ADF檢驗以確定其平穩性,我們用,和分別表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用EC表示能源消耗,并通過對變量數據取對數處理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及數據波動。

首先,通過單位根檢驗得到在5%的顯著水平下,四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均拒絕原假設,說明其都是單整變量,即I(l)(原序列一階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穩的變量。然后,通過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可知,在規定的顯著性水平下,軌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根統計量均拒絕CE小于或者等于1,接受CE小于或者等于2,即最多存在2個協整關系方程。但是由于協整關系只能說明變量間存在因果關系,但是并不能準確確定這種因果關系的方向,因此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分析。

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為了進一步分析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將應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進行分析,并在5%顯著水平、滯后期為2的條件下具體分析。三次產業結構變動和能源消耗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不同產業的的變動與能源消耗都成單向因果關系。其中,能源消耗變化是第一產業變動的原因,反之不是;第二、第三產業變動是能源消耗變化的原因,反之不是。

究其原因:遼寧省是工業大省,從建國之后,國家將其發展重心聚焦于重工業部門,這些產業部門的快速發展自然帶來了能源消耗量的陡然上升;其次,20世紀70年代以后,第三產業的發展開始受到各界的普遍重視,使得第三產業在遼寧省有了較快的發展,這種結果自然帶動了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耗。

4.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析。格蘭杰檢驗不能揭示存在因果的變量之間產生影響的正負性,以及這種影響的持續時長,針對這種局限性,本文將采用VAR模型的新息估計法{9}繼續對變量數據進行分析。

(1)VAR模型建立。早在1980年,外國學者Sims便提出了向量自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10}{11}。該模型以估計方程中涉及的所有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為目的,基于多方程聯立形式而以一個內生變量作為因變量,內生變量的滯后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的方法。

由上述協整檢驗可知,lnec、lnm1、lnm2和lnm3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建立VAR模型來研究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變動的關系。根據AIC和SC最小的準則,可以確定該模型的最優滯后期數為2(見表2),即建立VAR(2)模型。

為了能進一步反映二者的長期動態關系,本文將分別采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進行分析,前者可通過圖示形式顯示模型中的能源消耗對分別來自三次產業的變動沖擊產生的影響,后者是把與二者相關的各變量數據預測誤差的方差按一定的規則分解,但分解后各部分并不單獨存在而是與其他變量相關聯,以此了解各新息對模型內反映能源消耗和三次產業變動的變量的相對重要性{12}。

(2)脈沖響應函數。脈沖響應函數可用來描述由不同變量誤差變化導致的模型定內生變量所產生的反應,即根據模型來判斷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13}。在以上對變量進行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的基礎上,通過運用該函數來判斷存在因果的變量之間產生影響的正負性,由此得到如圖1所示結果,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之后期間數(單位:年),縱軸表示能源消耗對數值的響應(單位:萬噸標準煤)。

首先,由圖1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第一產業變動一個正向沖擊后,能源消耗在第2期即下降到最低點后,從第6期開始平穩增長,但是對能源消耗始終都是負向的響應,這也和前面協整關系的第一產業變動前系數為負相吻合。同時,也驗證了格蘭杰檢驗的結果,第一產業變動不是能源消耗的原因。

其次,在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期給第二產業變動一個正向沖擊后,能源消耗在前2期上升到最高點后,即是能源消耗增加1.045萬噸標準煤(InM220(2)=0.074525,所以,M2=1.077)從第3期開始逐漸下降至第14期趨于平穩。這表明第二產業變動的某一沖擊會給能源消耗變動帶來正向影響,而且其具有較為明顯的正向推動作用和較為長久的效應期限。同時,也驗證了格蘭杰檢驗的結果,第二產業變動是能源消耗的原因。

再次,由圖1可見,在當期給第三產業變動一個正向沖擊后,能源消耗從第一期起反映就非常明顯,是負向的,并一直增長到第10期,反映變為正向的,并且增長的速度減慢,到15期左右到達到最高點。這表明,第三產業受外部條件的沖擊后,傳遞給能源,給能源消耗帶來負向轉為正向的沖擊,沖擊幅度較大。同時,也驗證了格蘭杰檢驗的結果,第三產業變動是能源消耗的原因。

(3)方差分析。脈沖響應函數只能描述模型中各個內生變量由于對方的沖擊而受到的影響情況,卻不能詳細說明由沖擊的不同部分產生的不同影響程度,方差分解則可以通過對由變量產生的沖擊的分解,來具體測評同一沖擊的不同部分對特定變量的影響情況,進而分析不同沖擊引起的不同作用效果{14}{15}。也就是把系統中每個內生變量(n個)的波動按其成因分解為與各方程新信息相關聯的n個組成部分,從而了解各新息對模型內生變量的相對重要性{12}。在以上模型的基礎上,本文對各變量進行方差分析,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我們給出能源消耗變量lnec的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著重分析影響lnec預測誤差的4個方程新息的重要性。

表3的第一列是預測期,第二列S.E中的數據為能源消耗(Inec)變量的各期標準誤差,后三列分別代表以M1,M2,和M3為因變量的方程新息對各期誤差的貢獻度。

由表3可知:第4期之前,方差分解結果還不穩定,第4期之后基本處于穩定狀態,最大的影響來源于首個方程信息,占預測誤差的66%左右,說明其他因素對能源消耗的作用不大;在產業結構走勢的波動中,第二產業結構比重的逐步增加使其在中長期內對能源的貢獻明顯提高至約55%,成為促進能源增長的關鍵因素;第一產業比重對能源消耗的作用總體不太大,僅為5%,而第三產業對能源消耗的貢獻有較弱的逐漸上升趨勢,大約占9%。這表明持續的產業結構變動能有效促進能源消耗量的增長。

5.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分析。通過前面的Johansen協整檢驗,可知能源消耗EC、第一產業產值比重M1,第二產業產值比重M2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M3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變量之間卻并不一直如此,在短期中并不均衡,協整關系使得變量可在誤差校正機制的作用下在長期達到均衡。通常變量之間的這兩種特性存在一定的聯系,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可以將二者連接,得出變量由不均衡轉向長期均衡狀態時所涉及的速度向量。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一般表示為:

由誤差修正項ecmt-1可知能源消費與三大產業結構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上式中誤差修正項ecmt-1的系數是-0.136,表明該機制是一個負反饋過程。同時,上式還表明前一期能源消耗、前一期第一產業比重、前一期第二產業比重和前一期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以-0.259、-0.223、-0.558、-1.410的比例影響本期能源消費的變化ln ect,并且當變量之間的均衡關系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誤差修正項ecmt-1將以0.136單位的修正速度將其調整到均衡狀態。

三、實證結果與討論

1.研究結論。由實證結論分析遼寧省內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變動現狀如下:

第一,遼寧省產業結構變動會導致能源消耗的增加。由于格蘭杰因果檢驗是基于因先于果的思想進行的,所以由該檢驗發現,遼寧省產業結構變動是引起能源消耗變動的原因,反之則不是,也就是說它們之間并不是互為因果關系。這主要是我國在經濟發展上的制度政策造成的,當我國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時,能源消耗的市場化較為滯后,主要還是依賴于國家的宏觀政策調控,因此,能源消耗的變動相較于產業結構的變動略為緩慢。

第二,產業結構變動與能源消耗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分析可得,遼寧省內的產業結構變動與能源消耗之間存在比率均衡關系。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動將帶來相應的能源消耗變動。這在經濟社會中表現為二者的相互作用,即能源消耗水平的變化與不同產業的內部需求相關,并且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新知識與新技術的引入使得產業結構的變動將反作用于能源消耗的快速發展。通過構建的模型可知,與第二產業相關的系數結果引起了我們的格外注意,它顯示了其對于能源消耗的巨大影響作用,它不但驗證了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耗變動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處于我國政策環境下遼寧省能源與產業之間的現實情況。

第三,能源消耗對于產業結構的影響力在短期內確實無法展現,但在長期內有顯著影響。有實證可得在短期階段內,能源消耗對產業結構的變動不存在正向沖擊,在中后期階段內,這種沖擊轉負為正。在長期內,正向沖擊逐步加強甚至超過其自身的變動,由此可獲得進一步結論,能源消耗對于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作用是以不同長度時間區間為前提的,時間越長則會體現越強的作用效果,最后演變成為引起后者變動的重要因素。

2.對策建議。

首先,由于產業結構變動將引起能源消耗的巨大變化,所以相關政策的制定應該充分合理考慮前者對于后者的影響作用,只注重增速與增量的經濟粗放型增長已不再適應當下的內外環境需求,還應考慮到發展的現實問題,更應該注重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耗水平的一致性。

其次,大力挖掘產業結構內部的科學技術潛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單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是遼寧省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作為“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在2016年要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4%以上的目標,在拓展外部市場的期間,也應從內部重視并推進省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利用外部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并綜合多種創新模式以優化產業結構,由粗放型經濟轉變為集約型經濟,注重產出品的質量,創造環境友好、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創建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以此來沉著應對遼寧省可能會面臨的各種能源挑戰。

最后,通過政府管制宏觀調控能源消耗的增加。遼寧省第二產業能源消耗量巨大,眾多高能耗企業聚集,只關注于工業效益的增長,不僅會導致能源消耗量劇增,更會使得環境問題甚至是安全問題接踵而至。解決此類問題絕不是單方努力即可,必須依靠政府這雙有形的手進行調節,比如相關能源利用政策的出臺或增加能源使用稅等等,利用此類強制手段將有可能調整工業企業在發展時對于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會促進企業內部的技術轉型,從內而外共同保持產業發展向可持續而高能效的方向推進。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基金《遼寧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L08BTJ005)]

注釋:

{1}Yang,H.Y.A not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 tween energy and GDP in[J]. Energy Economics,2000,22

{2}Glasure, Y. U. Energy and national income in Korea: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omitted variabl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2,24

{3}Oh, W. , Lee, K.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and GDP: the case of Korea 1970-1999[J]. Energy Economics, 2004,26(1)

{4}Stern, D I.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J]. Energy Economics,1993,15

{5}朱躍中.我國能源與經濟增長關系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2(72):26-32

{6}劉小麗,盧鳳君.中國能源消費與國民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7,26(9):55-58

{7}喻毅.湖南省電力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

{8}張慧敏,魏強,佟連軍.吉林省產業發展與能源消費實證研究[J].地理學報,2013(12):1678-1688

{9}邢毅。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和信貸投放的動態關系研究――基于碳排放強度分組的省級面板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15(12):17-31

{10}Sims C A.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 [J].Econometrica, 1980,48(1):1-47

{11}張延群.向量自回歸(VAR)模型中的識別問題――分析框架和文獻綜述[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2(05):805-812

{12}劉潤生.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變遷[D].合肥工業大學,2009-04-01

{13}曹慧豐,畢巍強,曾詩鴻.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氣污染治理效應――以河北省為例[J].管理世界,2015(12):182-183

{14}于振英,段亞敏.礦產資源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外部時滯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5(23):140-143

{15}白戰偉,李樹培.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滯的測算[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4):1-5+42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商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6)

篇8

縱觀今年的節能降耗形勢并不樂觀,一季度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上半年雖然下降了1.25%,但下降幅度不大,隨著“十一五”進入最后一個季度,這項工作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需要來自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電力企業作為能耗大戶,責任尤重。筆者根據在能源生產部門的多年工作經驗,通過對電力企業能源消耗計算的詳解,以期對企業準確預測未來,更好把握能源消耗水平對產量的影響有所幫助,真正將節能減排落到實處。

正確理解萬元產值能耗應注意的問題

能源消費量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實際消費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的數量。企業實際消耗的用于生產的各種能源,它包括主要生產系統、輔助生產系統、附屬生產系統消耗的能源,不包括用于生活為目的所消耗的能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2589-81)。根據能源消費量統計的相關原則:誰消費、誰統計;何時投入使用,何時計算消費量,消費量只能計算一次:能源產品消費統計與能源產品產量統計相對應。統計范圍不同,所研究目標值的意義也就不同,電力企業能源消耗量是通過確定計算口徑,按規定統計范圍來確定的。

電力企業能源消耗統計口徑可劃分為用于生產消耗的能源和非生產消耗的能源,其中生產消耗是指機組通過168,進入商業運行以后,機組在發電、供熱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數值上應等于計算發電煤耗、供熱煤耗所消耗的標準煤量及二次能源(綜合廠用電量);含基建、機組試運的消耗是指機組在基建(在生產廠用電扣除部分)、試運和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數值上應等于計算發電、供熱所消耗的能源加上基建、試運所消耗的能源。非生產消耗的能源是指非工業生產用能和工業企業附屬的不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非獨立核算單位用能。根據能源消費統計原則,電力企業統計的范圍是指為生產電力和熱力消耗的能源,它包括生產消耗,基建期間消耗及新機組試運的消耗量。

確定萬元產值能耗的主要步驟

首先明確工業生產消耗的能源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為進行工業生產活動所使用的能源。應包括為發電、供熱消耗的原煤量、焦爐煤氣量(或天然氣)、柴油量、燃料油、電力以及基建期間和機組試運用電量。計算中采用實測值作為折標系數,某種能源的折標系數=統計期間某能源的低位發熱量/標準煤的發熱量。

其次,計算能源加工轉換產出量。其是指各種能源經過加工轉換后產出的各種二次能源產品,包括:電力(發電量)產出量;熱力(供熱量)產出量。采用當量值作為折標系數,電力折標系數為1.229,熱力折標系數為0.0341。

最后,得到電力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它是指報告期內工業企業在工業生產活動中實際消耗的各種能源的總和凈值。能源加工轉換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噸標煤)=工業生產消耗的能源合計一加工轉換產出能源合計,萬元產值能耗(噸標煤/萬元)=綜合能源消費量/現價總產值。

實際操作中,確定萬元產值能源消耗指標的分析過程

企業生產消耗的原煤、焦爐煤氣、天然氣、柴油和燃料油的折標煤量之和等于企業為發電、供熱消耗的標準煤量,即計算煤耗口徑的標煤量加上機組試運消耗的標煤量。其中:發電煤耗(克/千瓦時)=發電標煤量/發電量:供電煤耗(克/千瓦時)=發電標煤量/(發電量一發電廠用電量);供熱煤耗(千克/吉焦)=供熱標準煤量/供熱量。當研究的對象為純發電企業,且用于生產消耗的能源不合基建和試運機組,外購電為零;且指標計量單位為發電煤耗(克/千瓦時)、電量(萬千瓦時)、電力單價(不含稅)(元/千瓦時)、上網率=1-綜合廠用電量率,則:工業生產消耗的能源合計(噸標煤):數值為發電消耗的標準煤量即0.01發電煤耗×發電量。

能源加工轉換產出的電力即發電量,扣除為生產所消耗的電力即綜合廠用電量(含外購電量)等于企業的“上網電量”

(限于能源計算)。即發電量一綜合廠用電量(含外購)=“上網電量”(限于能源計算),當外購電=O時,發電量一綜合廠用電量=上網電量,能源加工轉換產出合計(噸標煤)數值為上網電量的折標煤量1.229(發電量一綜合廠用電量),或1.229×上網率×發電量(1.229×(1-綜合廠用電率)×發電量)。

綜合能源消費量(噸標煤)=∑工業生產消耗指標×相應折標系數一∑能源加工轉換產出指標×相應折標系數;綜合能源消費量(噸標煤)數值為生產消耗指標一能源加工轉換產出指標即0.01發電煤耗×發電量-1.229上網電量。

現價總產值(萬元)=電力總產值+熱力總產值=∑上網電量×電力單價+∑供熱量×熱力單價;萬元產值能源消耗(噸標煤,萬元):數值為綜合能源消費量/總產值,即(0.01發電煤耗×發電量-1.229上網電量)/上網電量×電力單價;即萬元產值能源消耗(噸標煤/萬元)=(0.01發電煤耗/上網率-1.229)/電力單價。

結論:純發電企業,萬元產值能耗與發電煤耗、綜合廠用電量率和電力單價有關。因此,萬元產值能耗的目標值,是通過降低發電煤耗、綜合廠用電量率和努力提高電力單價來實現的。

根據能耗約束指標進行預測的案例分析

某裝機容量為兩臺350MW的純發電企業,2005年萬元產值能耗實現6.81噸標煤/萬元,發電煤耗是308克/千瓦時,2006年計劃發電量41.3億千瓦時、售電平均單價(不含稅)為0.306元/千瓦時、綜合廠用電量率為5.6%時,綜合能源消耗如果比2005年8753741屯標煤下降10%,發電煤耗至少下降多少,單位產值能耗是否下降。

分析:根據已知資料2005年綜合能源消耗為875374噸標煤,如果下降10%,則目標綜合能源消耗量為787837噸標煤,即:目標綜合能源消耗量=875374×(1-10%)=787837噸標煤,則:目標發電煤耗=100目標綜合能源消耗量/發電量+122.9上網率

目標發電煤耗=100×787837/413000+122.9(1-0.056)=306克/千瓦時

萬元產值能源消耗=(0.01發電煤耗/上網率一1.229)/電力單價

萬元產值能源消耗=(0.01×306/0.944-1.229)/0.306=6.58n屯標煤/萬元

篇9

[關鍵詞]銅礦企業 電氣管理 節能 關鍵因素 節能應用

中圖分類號:D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0-0093-01

目前,我國的經濟在不斷發展,對于國內一些能源的利用也越來越多。這些能源的利用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做出不小貢獻,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對于能源的使用也越來越頻繁,使得各種能源的資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緊張,從而導致我們發展的腳步越來越慢。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國研究出了新的戰略口號――節能減排。特別是在銅礦企業中,節能減排將成為其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戰略目標。如何能夠對電氣能源進行合理利用,使其實現最大的效益成為了銅礦企業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1、電氣能源在銅礦企業中消耗過高的原因

在我國大部分的銅礦企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電氣能源消耗的偏大,根據數據統計,在我國所有能源消耗中銅礦企業中電氣能源消耗所占的比重最大,高達65%以上,因此,銅礦企業必須要足夠重視其電氣能源的消耗。通過對我國幾家銅礦企業進行觀察分析發現,電氣能源在企業中消耗過高最主要的因素包含以下幾點。

1.1 缺乏電氣能源消耗智能管理與監控

目前,一些銅礦企業在對電氣能源消耗管理與監控過程中采用的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的手工記錄方式,這種記錄與分析的方式無法做到對電氣能源消耗進行實時監控,也無法對其進行智能化的管理,一旦電氣設備在運行時,就無法對其進行數據分析,電氣設備中記錄的一些數據來源也不具備可信性,從而導致工作人員在檢修的時候造成浪費或者不足的現象,白白浪費電氣能源。有些銅礦企業在記錄與分析電氣能源消耗時已經采取了自動化的管理,然而這種管理方式僅僅是根據電氣設備中的不同功能進行配置,不同的電氣設備系統中所具備的數據并沒有做到共享利用,也沒有達到信息交叉使用,從而使得每一臺電氣設備都需要一個單獨的信息系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電氣能源的浪費,因此,在銅礦企業中建立自動化的通信系統成了必要趨勢。

1.2 配電質量的下降

目前,我國的銅礦企業大部分都是比較大,耗電也比較高,在這種企業的配電輸電過程中就需要比較多的電子以及電力之間的換流裝置,需要一些感性電氣設備比如說電弧爐等來進行負載,這樣一來就會大大消減企業中的配電質量。配電質量的下降會很大程度上導致電氣能源消耗的增加,同時也會大大消減電氣設備的使用壽命。

2、銅礦企業電氣管理節能措施

2.1 建立電氣智能管理系統

為了能夠實時地對銅礦企業中的電氣能源消耗進行監控,從而對其進行智能化管理,我們需要設計一套電氣監控系統,此系統應該包含實時監控,傳輸電氣以及配電管理,電氣能源消耗數據查詢,以及智能分析電能消耗等方面。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個功能:

(1)信息的顯示以及監控。為了能夠實時對電氣能源消耗進行監控,我們需要在系統中配置上合理的傳感器,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通過聯網將監測到的數據傳送到我們的控制中心處,并將監控的數據顯示出來。

(2)數據的查詢。想要對電氣能源消耗進行分析就必須有數據,而數據的來源則需依靠系統中的查詢模塊。在所設計的系統中,可以對電氣設備消耗的能源數據進行保存,我們通過保存的數據來進行分析,如此一來,用戶在了解電氣能源消耗的時候可以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感受,從而了解電氣的使用是否合理。

2.2 變壓器的節電管理

目前,很多銅礦企業在使用感性電氣負載的時候都會選擇配電變壓器,而變壓器其實具有很大的節電潛力。在變壓器運行過程中,影響其穩定性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所占比重較重的有兩個,分別是無功和電壓。如果在運行變壓器的過程中,其電壓出現了一定范圍內的偏離,那么就會造成整個變壓器運行的不穩定,在無形中增加了變壓器的耗電量,如此一來,在造成用電設備負擔加重的同時也會損壞電網。為了穩住變壓器的電壓我們就很有必要引入無功因素。然而,無功在對電氣設備的電壓進行調整過程中會降低部分功率,從而對電氣設備供電的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使整個電氣能源的消耗增加。因此,對于銅礦企業這種比較大型的企業來說需要綜合考慮電壓與無功因素,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變壓器電壓比較低的一方我們可以進行電容器的并聯,這樣就會補償部分無功,從而使整個系統的電壓處于一種穩定狀態,也可以大大降低電氣能源的消耗。

3、結語

對于銅礦企業來說,每日所用電氣能源數不勝數,沒有一定的管理就會造成大量電氣能源的浪費。本文主要針對銅礦企業中電氣能源消耗比較多的原因進行分析,找到影響節電管理的主要因素,從而制定相應的措施來對銅礦企業的節電管理做出一定幫助。利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對電氣能源消耗進行實時監測與變壓器的節能潛力,對銅礦企業中電氣能源消耗進行管理,降低能源浪費,從而達到企業節能減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芳.工程電氣管理以及質量控制研究.《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年1期.

[2] 左德鵬.工程電氣管理以及質量控制分析.《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年22期.

篇10

【關鍵詞】水利工程;設備節能;節能設計

1 水利工程節能設計的編制依據

1. 1 有關法律、法規

在水利行業節能設計相關標準尚未出臺的情況下, 節能設計編制的依據主要是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以及工程所在地有關節能的規劃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2007 年10 月修訂,2008 年4 月1 日起施行)。該法律明確了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對節能管理、合理使用與節約能源、節能技術進步、激勵措施、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規定。在合理使用與節約能源方面, 分別對工業、建筑節能、交通運輸、公共機構、重點用能單位等各類用能單位的節能進行了具體要求。特別是在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要求中, 明確規定了下列用能單位為重點用能單位:a.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一萬噸標準煤以上的用能單位; b.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理節能工作的部門指定的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5 000 t 以上不滿1 萬t標準煤的用能單位。從目前我省大量大型排水泵站工程來看,許多工程運行期間的年綜合能源消耗( 主要是電能) 都超過了以上標準, 將按照重點用能單位進行節能管理。

( 2) 《中國節能技術政策大綱》。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編制。大綱根據節能技術的成熟程度、成本和節能潛力, 采用各類措施, 規范節能技術政策, 用于指導各行業節能技術研究開發, 產業發展和節能項目重點投資的技術方向, 為編制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和節約能源規劃提供技術支持。

1.2工程設計方案

根據工程的設計方案、建筑物組成、施工組織設計以及運行要求等, 對工程建設期、運行期的能源消耗種類進行分析。從一般水利工程來看, 工程建設期間的能源消耗主要是施工設備的電力、燃油消耗, 工程運行期間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各供水泵站、電動控制閘門、水庫管理部門日常辦公等設施的電力消耗。

1.3 工程所在地的能源供應狀況

根據工程能源消耗類型, 對工程所在地的能源供應狀況進行分析。針對水利工程能源消耗以電力為主的特點, 重點分析當地電力供應能力、電網及變電站分布情況、電力建設發展規劃情況等, 以確保工程建設和運行期間的電力供應有足夠的保障能力。根據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規劃, 對當地現狀及規劃能源消耗種類、能耗指標( 主要是單位GDP 折合標準煤指標) 進行分析, 以作為確定工程節能標準的主要依據。

2 關于項目的節能措施

2.1工程布置節能措施

( 1) 水庫水頭的利用。對于以水庫樞紐為主的水利工程,供水及水力發電工程均直接由水庫取水, 主要節能手段是充分利用水庫水頭, 以降低泵站揚程( 或增加自流引水能力) 、增加發電水頭。a. 水庫供水發電洞高程按照滿足水庫最低運行水位( 即水庫死水位) 的引水要求確定; 水泵、水輪機機組安裝高程根據水庫調度運行要求確定的各供水對象最低引水位確定。b. 直接由水庫取水的泵站水泵機組及電站水輪機機組盡可能采用壓力進水, 機組選型按照滿足水庫最高運行水位的要求確定, 以保證水庫高水位運行時的供水及發電能夠利用水庫水頭、降低運行時的電能消耗。

( 2) 供水線路輸水方式及輸水線路的選擇。供水線路輸水方式的選擇盡可能利用地形高差, 有采用重力流自壓輸水條件的盡量采用。對于城市及工業供水工程一般要全部采用封閉管道輸水, 以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供水線路根據地形條件, 盡量減少平面及豎向折轉, 以減少輸水局部水頭損失。

2.2建筑物設計節能措施

建筑物設計節能技術主要用于泵站廠房、水電站廠房、管理站用房等工業及民用建筑物的設計中。目前國家正在逐步發展和完善建筑物節能標準體系, 建筑物設計節能措施一般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

( 1) 建筑墻體、屋面和門窗節能技術。包括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復合的外墻和屋面、外墻外保溫技術, 限制并逐步淘汰內保溫技術; 采用各類新型屋面節能技術、節能窗技術, 控制窗墻面積比, 改善窗戶的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等。

( 2) 采暖和空調節能技術。包括根據工程所在的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 研究采用集中供熱技術、優化配置冷熱源技術、空氣熱回收技術、太陽能技術等先進節能技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減少采暖、制冷方面的能源消耗。

2.3 機電及金屬結構設計節能措施

水利工程中的水泵機組以及各類閘門啟閉設備的電能消耗是工程運行期間的主要能源消耗。根據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 的要求, 到2010 年新增主要耗能設備能源效率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與水利工程有關的主要耗能設備能效指標見表。

在各類設備選型設計中, 應按照有關政策要求, 選擇運行效率高、節能效果好的設備; 同時, 對于運行工況變化較大的泵站, 應配備必要的調節和控制設備, 以保證運行期間水泵機組能在高效區運行。

2.4施工節能措施

施工期間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各類施工機具、運輸車輛的電能、燃油消耗, 特別是在土石壩施工中, 壩體填筑所需的運輸、碾壓機具的燃油消耗是施工期間的主要能源消耗, 在施工組織設計中, 應根據壩址區、料場區的地形、交通條件, 采用施工網絡技術優化施工運輸、碾壓工序, 以減少施工期的燃油消耗。

3.關于項目節能效果的分析

項目節能效果的分析首先要確定項目的能耗指標。從國家有關政策和規劃指標來看, 通常都采用單位GDP 所消耗的標準煤數量進行衡量。對于水利工程來說, 能源消耗的目的是向不同用水戶供水, 從而產生供水工程的供水效益以及財務收入。因此, 項目的節能效果分析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

(1)確定工程的能源消耗總量。由于水利工程施工期間的能源消耗一般都是短時期的, 其能源消耗主要是在運行期間,因此, 工程的能源消耗總量可以只考慮運行期間的年能耗總量。折合為標準煤消耗總量( 單位為t) 。

( 2) 分析計算工程的經濟效益及財務收入。分析計算方法可采用建設項目國民經濟評價中的經濟效益及財務效益計算方法進行( 計算結果單位為萬元) 。

結束語

能源是國家經濟基礎建設的重要保證,水力能源的合理利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加大水利工程環節的節能控制,就要從工程設計上入手,落實每一項設計,堅持完成水利工程的設計評估和審查工作,加大水利工程的服務質量,使其利國利民。

參考文獻

[1]蔡侃.加強建筑節能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水利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