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4-02-07 18:09: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改變觀念 創新方法。
在課改的浪潮中,教師要深刻鉆研課標精神,把精髓貫穿在教學中。終生學習,學習國際國內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正如唐弓所說"平生不羨黃金屋,燈下窗前長自足"。多思考,多揣摩,結合他人和自己的教學實踐,形成獨特教學模式。
2 激趣導入,引人入勝。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源于興趣。因此,抓住學生思維的興趣點,有效激發學生求知內驅力,促使學生上課開始就進入積極,愉快的學習狀態。例如學習《岳陽樓記》可引入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學習《狼》可用故事屠戶用肉鉤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記》可用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3 搭建平臺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就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讀課文,用自身的體驗和感情解讀作品,對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觀察,提出質疑。具體表現在
① 學生有權選擇文言文課文學習順序。傳統的方法是老師規定學習哪篇課文,現在任由學生決定學習哪篇課文。比如初二語文上下冊五六單元(人教版)都各集中5篇文言文,學生決定上課文順序,尊重他們的選擇,會調動他們的興趣。
② 學生自主討論課文學習目標,在積極的討論中明確學習課文的任務,讓他們有方向性。
③ 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借助課文下的注釋和工具書了解。自己實在沒有辦法可由小組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提出在班上解決,學生用盡辦法也不能解決的,老師才給予提示性的幫助。
④ 反復誦讀課文,利用音頻指導朗讀,給古典音樂伴讀,齊讀,男女交叉讀,選擇自己喜歡的段重點讀,老師讓同學讀去掉標點的課文,舉行朗讀比賽,看誰讀得有感情(學生評價學生)。朗讀將課文無聲的語言變為感情的音響,增加活力,跳躍生命,讓學生全方位,立體化感受課文。再則朗讀可以加深記憶,豐富詞匯,培養語感,提高表達能力。葉圣陶精辟指出"吟誦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錢夢龍也說應重視學生的"自得、自悟和語感"的培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自能逐漸領會文章的大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陶冶學生情操,感染心靈,進而提高人文素養。
⑤ 學生筆譯或口譯課文,加深理解課文。課程標準要求"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初中的文言文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基本大意是能明白的。實在弄不清楚的,可先在小組內同學討論完成,很難的提出來由班上其他同學和老師共同解決。
⑥ 對文言文課文進一步探究,對課文質疑。例如有同學提出《口技》不要文章的第一段是否更好,那樣會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挑花源記》中為什么村中人和漁人的服裝是一樣的呢,不是說村中人從秦朝就來此了嗎;《觀潮》中為什么"旗尾略不沾濕";《三峽》中"猿鳴三聲淚沾裳"是誰的衣服濕了。同學討論得出結論:《口技》的確可以刪第一段,增加文章說服力。《桃花源記》為了說明桃源是真實的。《觀潮》中"旗尾略不沾濕"是運用夸張的修辭。《三峽》中的"沾裳"應該是到這里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無不閃耀著學生智慧的火花。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問題的出現反映著學生在自主學習并思考探究著。
4 運用媒體 重視整合。
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使得現代信息技術飛速進步。視頻,FLASH,PPT等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習文言興趣,拉近學生與課文距離,多媒體網絡環境中文言文教學將豐富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力為文言文教學所用,國外心理學家研究成果證明,人類學習1.0%是通過味覺,1.5%是通過觸覺,3.5%是通過嗅覺,11.0%是通過聽覺,83.0%是通過視覺,可以看出,人類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信息是他們獲得所有信息94.0%,利用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聽覺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已,被吸引并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口技》可由洛桑學藝的錄象導入,《三峽》、《觀潮》、《觀滄海》通過網絡找到相關的視頻,音頻和圖片,展示壯美的畫面。教師通過這些素材不僅可以很好的帶領學生進入課文,走進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體,生動活潑的特點給學生審美愉悅,提深對課文的理解。
5 注重拓展,豐富想象。
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認識功能"。語文學科有廣闊的想象拓展空間,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這一特點,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陳大丘與友期》可以結合現實社會,談談誠信,《石壕吏》排演成戲劇,《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根據詩意,產生想象并繪畫在紙上,比比看誰畫得最好,最能體現詩意。《論語十則》可根據自己切身學習經驗,談談體會。《小石潭記》和《三峽》可作對比閱讀訓練。
6 激勵評價 挖掘潛能。
篇2
【關鍵詞】之;教師;語文教學;文言虛詞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范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不論是應試,還是培養學生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的能力,學好文言文都是每個中國人必須做的。那么為什么學生對文言文如此畏懼,老師也覺得文言文難教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中存在虛詞:之、以、而、乎、于、為、其、則。虛詞的意義本來就不好把握,并且在文言文中同一個虛詞還具有不同的詞性,相同的詞性在不同的位置又具有不同的意義和用法,如同千年古木一樣盤根錯節,讓學生學起來頭疼,教師教起來困難。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有一點心得體會,在此愿與所有的語文學習者共同分享。虛詞的特點是雜而亂,所以我將其中一些虛詞的用法編成歌謠的形式,既方便學生學習也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收效良好。現舉一例具體說明:
“之”字歌
之字詞性分四種,助詞介詞和代動。
助要標獨的補聲,動詞譯為去到往。
代詞指事也指人,介詞以字表限定。
下面對這首歌謠進行解析:
1.“助要標獨的補聲”,這一句說出了“之”的助詞用法,①“標”:“之”作為結構助詞,指的是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的標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銘》)中“之”即為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應為“有何陋之?”現代漢語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中“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應為“居高廟堂”,現代漢語譯為:居住在高高的廟堂上。②“獨”:“之”仍為結構助詞,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用法。如:“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之”放在主語“狼”和謂語“并驅”之間,取消了這個短句的獨立性,從而充當整個句子的主語,現代漢語譯為:兩只狼還像原來一樣一齊跟隨在屠戶后面。③“的”: 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之間,把定語介紹給名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如:“曾子之妻之市。”(《曾子殺豬》)中的第一個“之”,現代漢語譯為:曾子的妻子去集市。④“補聲”:補充音節的作用。音節助詞,用在名詞、形容詞、時間詞之后,有的已虛幻,不譯。如:“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中的“之”就起到補充音節的作用。
2.“動詞譯為去到往。”“之”字作為動詞譯為“去、到、往。”如:“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譯為現代漢語:停止耕作到田壟上。
3.“代詞指事也指人”。“之”作為代詞有時代指上文提到的人,有時代指上文說的事。如:“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此處的“之”代指前文提到的徐公。“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此處的“之”代指前文描寫桃花源的景象。
4.“介詞以字表限定。”“之”作為介詞表方位或時間的限定,相當于“以”如:“一室之內”“四海之內”,中的“之”皆為這個用法。
通過以上六句歌謠將“之”的用法進行總結,學習者通過背歌謠的方式,再加之以同步配套習題,就可以掌握“之”的用法。如此教授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同時交給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以后再遇到類似難題就也可以效仿編歌謠或其他形式,使零碎的知識成體系,便于記憶和掌握。
通過以上文言虛詞教學的實踐讓我思考什么是現代教師的職責。“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以往的人們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也是知識的傳授者。但在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當學生的知識和信息占有途徑越來越多,學生和老師占有的知識量基本相同,在這樣的境遇中教師的內涵要重新定義。首先,現代教師的主要作用在原來知識的傳授者又增加了總結知識,發現知識的內部關系,形成系統性。也就是說,雖然學生占有知識和信息與教師是同等的,但作為教師,我能夠在占有這些知識和信息的同時,發現各個知識與知識間,各種信息與信息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系統,還能夠把多種知識形成今天的學生所需要的能力――這樣的教師才是今天合格的教師。其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另一個作用,主要在于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整合知識,激發學生的全部創造潛能和學習熱情,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再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善于總結知識使其系統化,也要培養學生發現知識結構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有新的理念、適應時展的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謝磊.文言虛詞的研究和教學[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1985(1).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