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年終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10 00:35: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村官年終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村官年終總結

篇1

一、思想方面

參加工作的時間不能說長,也不能說短,長不過經驗豐富在農村和農民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前輩,短卻也不能說是對農村工作仍處于懵懂狀態。現在的我比起當初剛到村上的時候,進步了很多也改變了很多。市區各級領導對我們給予厚望,希望我們能“呆得住、沉得下、干得好!”我不斷的自省,是否真的做到了?結果是:我呆得住,正在繼續沉,努力往好干!

2009年的思想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這不僅僅是工作,也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是我們唯一的捷徑。我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投入到農村工作中。農民群眾在不斷的學習和了解中,逐步改變了思想,從他們眼中我看到了同樣渴望進步的眼睛,他們羨慕大學生能看書讀報,會上網,會查農技資料。我通過廣播將一些農村生活中能夠用到的知識,技能介紹,國家新聞,農村政策法規念給他們聽,教有一定知識基礎的人,自己學會上網查資料。他們教我做人的道理,踏踏實實,勤勤懇懇。改變農民思想意識落后的現狀,是每一個基層干部都希望、都堅持的工作。“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官”。這是組織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努力奮斗的目標!

二、工作方面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農村工作最終目的是通過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改變我們國家現在城鄉二元化的格局,改變現在農民的貧困現狀。在我參加工作以來,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在國家惠農政策的大好形式下,在市、區、鎮各級政府的扶持下,努力發展棚栽業,將棚栽產業做大做強,創品牌,增效益。東鎮村2009年人均收入達到5200元,僅棚栽業一項收入占到75%。農民在見到實惠以后,2009年的后半年,在群眾的強烈要求中,政府給予補助,我們村又修建了67座大弓棚,農民積極性很高,已經接受了這個產業項目,所有的大棚建設現已基本完善,預計明天春天就可以投入使用,為村民增加一筆收入。

存在問題:目前棚栽業的發展已經逐步進入軌道,面臨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是否可以成立一個農業合作社,將所有產品進行有系統的出售,創出產業品牌。這是我們目前需要考慮并解決的問題。“戶進位、村晉檔”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他的優點。讓我們可以很快、很詳細的了解到村民的經濟收入,從而通過統計制定適合本村發展的新的計劃。東鎮村外出打工的農民不在少數,基本從事的是服務、營運、修建、等二三產業。真正懂技術的人不多,那么如何讓他們也增加收入呢?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參加一些簡單的培訓學習,從而進行有規模的勞務輸出,這樣就會好很多,但目前因為農民的傳統生活習慣,加之培訓工作并不能深入的滲透。所以外出勞務工的工作效益仍未出現大的轉變。

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今年,東鎮村將原有的村級文化站重新翻新,并面對廣大村民開始書籍報刊借閱,積極開展文化娛樂活動,聽廣播,講新聞,宣傳國家政策,到家到戶了解民情,拉近干群關系。針對村上的飲水資源緊缺的情況,對村上的水井進行了專人看護,并制定了村民飲水公約,倡導村民合理衛生的飲水。對村上街道以及家戶周圍的垃圾,進行大規模的整治清掃活動,在那大干的一個月里,我積極組織參加垃圾的清掃,利用油礦拉土車清理垃圾將近500方,并同時管理村上農貿市場的經營衛生,規范擺攤,嚴禁經營占道,影響交通安全。在一個多月的大力整治下,村上衛生舊貌換新顏,農民也時刻開始注意自己周遭的環境衛生,并互相監督制約。2009年新修建了垃圾臺2處,垃圾屋8處,設立保潔員4名,與村上簽訂了用工協議。村上的生產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農民的思想意識也在逐漸改變,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升了。

三、今后發展

在不斷的工作與學習中,利用自己所學幫助村上規范檔案資料,并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發揮自己應盡的職責,用自己的優勢彌補農村工作中的薄弱環節讓我有了一定的滿足感。“天生我才必有用”!而且我們還在不斷的進步,掌握更實際一點的農業技術、技能,是我今后發展的目標之一,真正要拉近和農民的感情,就要設身處地的為農民著想,將自己的優勢進一步加強,我們年輕,學東西快,思想意識比較進步,那么我們就多學多用、活學活用。向有技術的專家、致富能手學習,并將技術進行推廣傳播,大范圍的擴大技術知識,以點帶面。

篇2

副部長陽建和“兩新”工委(現非公工委)副書記朱浩為爭一個干部“鬧”到了部長王志宏面前。

“干部考核工作離開他很難開展……”陽建言辭懇切。

“研究室和大學生‘村官’管理可都是他在牽頭……”朱浩據理力爭。

領導們口中的“他”就是,時任區委組織部研究室主任。

“考核科剛剛成立,起步難、任務重、要求高,讓他去考核科吧!”王志宏一錘定音。

研究室工作隨后拆分,單獨成立考核科,任科長。

一名到組織部工作僅四年的“80后”,何以讓兩位領導如此“爭搶”?

“他善鉆研,‘點子’多,每項工作都有開創性!”朱浩說。

“葉茂歸根”,腳踏實地,乃創新之源

2008年7月,即將從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選擇回家鄉長壽工作。

“你硬是腦殼有包哦!”對他選擇回長壽且到最偏遠的鄉村――云臺鎮八角村當“村官”的事,同學們很是不解。

而有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喜歡‘葉落歸根’,我要‘葉茂歸根’,用我的青春建設家鄉!”語氣堅定。

2008年9月,到云臺鎮報到,后擔任了八角村黨支部副書記。

2009年底,執筆的該村黨支部年終總結報告讓時任組織部研究室主任的朱浩青眼有加。

“情況熟悉、結構嚴謹、文筆扎實,是個好苗子!”朱浩說。

2010年3月,被調入區委組織部研究室。

一年后,全區公開選拔鄉鎮副職干部。

“這是個機會呀!”消息在組織部年輕干部中迅速傳開。

報名結束,朱浩拿到報考名單。

“沒有的名字。”朱浩心中竊喜,轉念又一想,“為什么呢?”

“我來組織部才一年,腳跟都還沒站穩,不能老想著走!”事后,解釋說。

面對部里兩名同事成功通過考核的結果和同事們“要是去考,肯定沒問題”的慨嘆,總是一笑置之,轉身以踏實的心態投入工作,深鉆業務,一個個“金點子”開始閃光。

了解基層,對癥施策,乃創新之基

2012年國慶節前的一天,長壽區委黨校200多人的報告廳座無虛席。

大學生“村官”“激揚青春?獻禮十”演講比賽正在舉行。

江南街道大堡村的大學生“村官”毛慶“過五關斬六將”,最后奪得二等獎。

“參加了好幾次,這次終于拿獎了!”毛慶說,“這得感謝我們有個好老師。”

毛慶說的“好老師”就是。

扎實的基層經歷,讓很清楚大學生“村官”面臨的困境。

“剛畢業,面對基層工作,‘口難開、下筆難’,更別說和群眾打成一片了!”說。

因此,如何讓他們“開口能說、提筆能寫、遇事能辦”,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2010年6月,有針對性地提出“五個一”培養工程――即每月出版一期刊物、每季度召開一次座談會、每半年組織一次專題活動、每年安排一次部門實習、每年組織一次外出考察。

毛慶參加多次的演講比賽,就是每半年一次的專題活動。

“通過這五個方面,來鍛煉他們的綜合素質!”說。

兩年后,毛慶成長為大堡村黨支部書記。

“是‘五個一’培養工程造就了我!”毛慶說。

截至2014年底,“五個一”培養工程共出版《大學生“村官”》刊物27期,召開座談會70場,舉辦演講比賽等專題活動8場,安排多批次大學生“村官”到、拆遷等崗位鍛煉。

如今,越來越多的“毛慶們”脫穎而出,獨當一面。

結合實際,量身定制,乃創新之要

2012年5月,升任研究室主任,在文稿起草、大學生“村官”管理工作之外,他又承擔了干部考核工作。

為做好干部考核,頻繁到街鎮、區級部門調研,聽到不少“委屈”。

“我們鎮是飲用水源保護地,工業發展有限制,按照現在的指標考核,我們很吃虧。”

“我們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商貿業根本聚不起來!”

…………

2013年以前,長壽區18個街鎮考核用的是同一套指標,考核“一刀切”現象嚴重。

“這其實不公平,很多偏遠鄉鎮很吃虧,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說。

難題當前,如何破解?

“探索差異化考核!”向部領導建議。

領導拍板后,帶領同事們開始為各個街鎮量身定制考核指標。

2014年9月,《長壽區街鎮2014年度經濟社會發展實績和黨的建設工作考核指標》出臺,并下發各街鎮。

“工業發展指標比2013年度降了3分呀!”長壽區飲用水源保護地,發展工業先天不足的但渡鎮黨委書記程興明很驚訝。

但與此同時,但渡鎮“農業現代化建設”指標從原來的4分提高到了5分。

“這下我們有努力的空間了,考核不至于老排在后面。”程興明說。

的“金點子”不僅如此。

2012年,針對基層年終考核檢查過多過濫,建議了《關于規范年終考核檢查活動的通知》,各種到基層年終檢查的數量下降了80%。

緊扣重點,推動工作,乃創新之本

2012年5月,定銷商品房(安置房)進入分配階段,面廣量大難度高,成為當時全區重點工作之一,區委組織近200人的工作團隊,分為5個工作組下派到晏家等5個街鎮開展分配工作。同時,安排區委組織部負責監督、考核。

派誰去呢?

“非莫屬!”部領導不約而同“點將”。

接到任務,深感責任重大,“定銷房分配稍有不公就會引發矛盾,必須‘看好’干部!要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引導干部公正辦事”。為此,他與同事們創設了“三道關口”。

第一道,制度先行。

“干部怎么干,決定于干部怎么考,先要制訂《考核方案》,讓干部知道考什么、怎么干!”說。

第二道,現場督查。

“到現場最直觀。每周對各工作組不定期走訪一遍,明查干部到崗情況和日常工作筆記。”說。

第三道,抽查群眾。

隨機抽查群眾,暗訪干部作風,看干部是否有、“吃拿卡要”等現象。

“聽老百姓怎么說最準確。”說。

“三道關口”擋住了歪風邪氣,確保了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