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9 01:4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詩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國號、帝名、官職等專用詞語及所引用的詩詞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譯,也不必翻譯,可以直接從原文中抄錄下來。如《湖心亭看雪》,“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譯為“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峽》“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可譯為“所以捕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二、詞語替換法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比較難理解,在翻譯時,最好選用現代漢語中能與之對等的詞語來替換,也可以在單音節的詞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為雙音節的詞或短語,這樣就解決了譯文上的難度。
如《傷仲永》中“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其中“收”可解釋為“聚”,這就可以用“團結”一詞來替代;“養”加上“贍”字,組成雙音節詞“贍養”就比較通俗易解了。
三、詞義解釋法
在理解古詩文名句中,要把握關鍵性詞語予以解釋。如《觀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岳陽樓記》中“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中的“觀”字,就可以結合原文解釋為“景象”,可翻譯為“錢塘江的漲潮,是天下壯偉的景象”、“這就是岳陽樓雄偉壯麗的景象”。這種詞語,如不解其意,翻譯就無法進行。
四、省略添補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語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詞常常省略,數詞后面不帶量詞的現象也普遍存在。為了使翻譯的句子更符合現代漢語句式的規范,在翻譯時,一般應根據添補完全之后的內容來翻譯,即凡是省略的詞、成分,都要添補上去。
如《桃花源記》中“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翻譯時要補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漁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譯時要補上被省略的量詞,譯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五、句式調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與現代漢語的句式結構不同,如:狀語后置及賓語前置等倒裝句式,在學習翻譯這類特殊句式時,要根據現代表述的習慣,處理好句式中的語序關系。如《記承天寺夜游》中“相與步于中庭”,動詞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譯時應從動詞后面調整到動詞前面,譯為:(我們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銘》的結句“何陋之有”,譯時就要將賓語“何陋”調到謂語“有”的后面,這才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六、刪除虛詞法
文言語句中,有些表示語氣停頓和湊足音節的虛詞,如助詞“之”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時(如“何陋之有”),或作為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的標志時(如“雖我之死,有子存焉”)無意義,翻譯時就可以刪略不譯。
七、詞語瞄準法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翻譯,只要根據上下文仔細推敲,瞄準句中的重要詞,重點突破,就基本上能保證句子翻譯的準確性。如《孫權勸學》中“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為“到……的時候”才算正確。
八、“互文”理解法
古詩文中,常常會運用互文見義的手法,在翻譯這類詩句時,必須引導學生了解古詩文中的“互文”現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內容互相滲透交錯、互為補充的特點。
如《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就不能翻譯為“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而應翻譯成“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次的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這樣,就會避免對古文內容產生誤解的現象。
又如《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譯成“不因外物(好壞)或喜,不因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應譯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一句,應該理解為“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角弓,都覺得鐵衣太冷,難以穿上身”。
九、繁句簡縮法
篇2
2、原文: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3、出處:唐代·李白《夜宿山寺》
4、《夜宿山寺》這首詩曾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一般認為它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手法,描寫了寺中樓宇的高聳,表達了詩人對古代廟宇工程藝術的驚嘆以及對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篇3
本來知道,當自己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自己無關了,唯一痛心的,就是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記得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為父。
此詩是陸游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陸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從詩中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也凝聚著詩人畢生的心事,詩人始終如一地抱著當時漢民族必然要光復舊物的信念,對抗戰事業具有必勝的信心。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 前景化 詩詞翻譯 蘇軾
引言
前景化來源于圖畫藝術中的概念,指作品中最能突出其觀點或意圖的那一部分。這一概念是由戰前布拉格學派的語言學家和文學批評家, Mukarovsky首次應用于文學作品中的。它指文學作品中在可接受的準則條件下所出現的不可預料的偏離。隨著前景化理論的發展,也逐漸滲透到語言研究的各個方面,給了研究者許多新的啟示。美國學者葉子南認為前景化這一概念完全可以用到雙語翻譯活動中, 它不僅可以用來指導譯者的翻譯活動, 而且可以引入翻譯批評中。相比較與其他文體,詩歌是前景化理論體現得最集中的一種文學體裁。
一、《江城子》
蘇軾是宋代文學家,唐宋家之一,也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之一。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了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他的詩詞風格以豪放為主,但不乏婉約含蓄之作。《江城子》便是他婉約類作品的代表作。原文如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悼念亡妻之作,情到深處,有感而發。題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整首詞一改蘇軾平時豪放的風格,用平實的語言緩緩道來,讀者讀罷卻自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間的悲痛。這首詞的詞牌是《江城子》,在中國古代,詞牌名就代表了固定的格律,也就是說,不同的詞牌所代表的格律各有不同,而相同的詞牌,就必須遵守一樣的格律。宋代以前,《江城子》存在幾種格式,至北宋蘇軾始變為雙調,由此發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廣。雙調《江城子》是在單調的基礎上,在結尾處增一字,變三言兩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雙調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至此,翻譯此首詞作就有幾處困難。除了最基礎的傳遞詞作本身的意思之外,還要考慮到詞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格式也要還原。詞作在古代是可以通過譜曲供世人傳唱的,所以必須押韻。
二、《江城子》的前景化解析
于淵沖的英譯詞Tune:“A Riverside Town”(《江城子》)選自《許淵沖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5 蘇軾詩詞》(Vers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oems of Su Shi)。全詞共十六行,共兩節。下面運用前景化理論從語相變異、音位過分規則化、詞匯過分規則化三個方面解讀這首詩歌,探析其是如何通過前景化手段表達悲愁主題的。
下面是許淵沖版的譯文:
Tune:“A Riverside Town”
Dreaming of My Deceased Wife
On the Night of the 20th Day of the 1st Month
①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②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③Could the dead be forgot?
④Her lonely grave is far,a thousand miles away.
⑤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
⑥Revived,e’en if she be,could she know me?
⑦My face is worn with care.
⑧And frosted is my hair.
⑨Last night I dreamed of coming to my native place:
⑩She’s making up her face.
{11}before her mirror with grace.
{11}Each saw the other hushed,
{12}But from our eyes tears gushed.
{13}When I am woken, I fancy her heart-broken.
{14}Each night when the moon shines,
{15}O’er her grave clad with pines.
王佐良認為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 譯者必須注重文體, 對源語和目標語的不同文體要應付自如, 不能用目標語的一種文體表達源語的各種文體, 必須善于識別“變異” , 并把“變異”在譯文中表現出來。這里的“變異”指的就是前景化。因此,在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任務除了傳達原文的意思外,還要竭盡所能地還原原文中文學語言的特質。(去掉?)
(一) 語相變異
語相變異是文學文體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人們在文學作品中對語言使用常規的顛覆與變異。在詩歌的創作中使用語相變異往往會起到出其不意、畫龍點睛的作用。它通過改變詩的外在表現而使讀者產生較強的視覺沖擊,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效果。
《江城子》全文陳述了某夜亡妻入夢的情景,醒來更覺失去心中所愛的悲痛心情,原文都是陳述句。許淵沖翻譯時,為了更好地凸顯作者心中的悲痛,改變了原句的句型。這種句型的改變在譯文的第三句,第五句和第六句中得到體現,這三句在原文中原本都是陳述句。“自難忘”譯為“Could the dead be forgot?”,“無處話凄涼”譯為“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縱使相逢應不識”譯為“Revived,e’en if she be,could she know me?”,一連三問,更好地體現出作者失去妻子后的迷茫和不知所措,然而這些問題,也沒有人能夠回答他。
(二)音位過分規則化
音位過分規則化包含音韻模式和節奏模式。對于韻律層面的前景化處理獨具匠心,巧妙安排格律韻式,結合押韻,體現詩歌節奏之美。譯文的前兩句押尾音/?蘅:/,第四句和第五句押尾音/eI/,第六句中的兩個分句末尾押尾音/i:/, 第七句和第八句押尾音/ e?藜 /,第九句、第十句和第十一句押尾音/eIs/,第十二句和第十三句押尾音/ ?蘧?蘩 /,最后兩句也押尾音/ aIn /。全文讀來婉轉順暢,無不凄涼。
(三)詞匯過分規則化
詞匯的過分規則化指詞匯的重復。詞匯的重復分為直接重復和間接重復,直接重復主要是具有表意功能,它的目的是強化主題。間接重復既有表意功能又有銜接功能,它在表意的同時具有篇章的構造功能。詞中“the dead”、“grave”重復出現兩次,強調妻子已經離世的事實,全篇彌漫著作者對亡妻的悼念之情。“grief”、“worn”、“frosted”、“tears”和“heart-broken”等詞均有傷心、悲痛的意思,描述了經過了整整十年的分別之后,作者已經因為難過面容憔悴,過早地衰老。“Could the dead be forgot?”亡妻雖早逝,卻時常夢見她,自難忘。
三、結語
本文運用前景化理論從語相變異、音位過分規則化、詞匯過分規則化三個方面解讀這首詩歌,描寫了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的主題,這一分析方法為讀者分析和欣賞詩歌提供了新的視角,實現了詩歌分析和解讀中意義、形式、體現的有機結合和主題、詞匯、句法、韻律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512.
篇5
關鍵詞: 釋意理論 脫離語言外殼 古詩詞口譯
一、引言
根據釋意派口譯理論,口譯包括三個主要程序:源語理解、脫離源語詞語外殼和譯語表達。本文以釋意理論為基礎,主張口譯的目標是源語的意義而非語言,意義是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產物。本文將運用釋意派口譯理論,結合口譯原則對2012年“兩會”中外記者招待會現場口譯中總理文言詩詞口譯實例進行評析,旨在進一步說明口譯的釋意性,探討翻譯中古詩詞的翻譯標準和翻譯策略。
二、釋意派理論
(一)產生背景
釋意派理論于20世紀60年代末產生于法國。該理論由法國著名翻譯理論家達尼卡?塞萊絲科維奇在長期口譯實踐基礎上所創建。釋意派認為翻譯即釋意,是譯者通過語言符號和自己的認知補充對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種解釋;“釋意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譯員需要釋意才能翻譯。”(Lederer,2003:109)。譯者應追求的不是語言形式的對等,而是原文意義的等值。意義上的忠實包括對作者意圖的忠實,即充分理解作者的內隱之意,對目的語的忠實以及對目標聽眾的忠實。這三者應在翻譯過程中同時滿足,相互作用。因此,釋義學派是一個探討口譯與非文學文本筆譯原理與教學的有影響的學派,其核心思想為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交換,而是理解思想與重新表達思想的動態過程。
二、口譯古詩詞難點
(一)口譯特點
口語轉瞬即逝,“快”是口譯有別于筆譯的主要指征之一。正因為有速度的要求,所以對于口譯的修辭、美感等并不像筆譯那樣嚴格。然而,口譯仍要求譯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用另一種語言將說話人所表達的信息“盡可能”流利、完整地傳遞給聽眾。口語同書面語一樣,理解就是釋意,但譯者和文章間的“距離”比譯員與講話間的“距離”要大,理解困難常常更為明顯。這一點并不能掩蓋從文章到意義,從意義到另一文章與從講話到翻譯講話過程的相似性。
(二)關于口譯的標準
口譯專家李越然提出口譯的標準應該是“準、順、快”,即“準確、通順、快捷”,這與口譯專家仲偉合提出的“忠實、通順、及時”以及口譯專家張清平所提出的“反應迅速、意譯準確、語言通順”都不謀而合。
口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翻譯傳播行為,是互不通曉對方語言的雙方得以交流思想,進行和完成交談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和手段。“進行口譯永遠不要忘記其目的是傳達意思,永遠不要過分遷就原文短語結構和短句字詞,不要按照原文字詞和結構,因為字詞結構只是些符號,這些符號指明了道路,卻不是道路本身。”(塞萊斯科維奇,1992:4~27)
(三)口譯古詩詞難點
古詩文作為中國語言文化中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具有語言精煉、形式簡潔但內涵豐富的特點。往往一個字、一句話就包含無窮的意象和聯想。現代人引用古詩文并不圖求它的語言本身,而是透過語言的表象,表達出它背后所蘊涵的深意。即:言者“意在言外”。而“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恰恰是言者的本意。中國古詩文之所以難譯,是因為譯者不僅要傳達出原作的表層含義,而且要傳遞出它所蘊含的深層次的語言文化,更要表達出引用者的真實用意,同時在形式上還要效仿具有西方自身特點的詩歌表達形式。基于上述各種因素,口譯中國的古詩文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而在政治場合中處理古詩文的口譯,更是不易。
三、運用釋意理論分析古詩口譯
口譯要做到“信”“達”“順”,古詩詞的翻譯也應如此。所謂“信”,即口譯員除了必須確保速度之外,需要保證語言的正確性和完整性。“達”,即口譯員不僅需要準確傳遞發言人的意圖,而且需要準確把握其語調、措辭和感彩。既要真正理解發言內容的字面意思,還要理解其實質內涵,更要理解發言人在此時此刻的用意所在。口譯員既要準確傳遞發言人的意圖,又要準確把握其語調、措辭和感彩。這與釋義意理論下對譯文應考慮到場景制約、人文知識補充、情感因素影響等要求相一致。“翻譯旨在用兩種不同語言表達的文章之間建立等同,這種等同不是以出發語和目的語為基礎,而必須永遠以兩篇文章的種類、對象、以兩國人民的文化、倫理、知識、感情氛圍等為基礎,以不同時期的各種情況為參照。”(愛德蒙?加里,1986:85)“順”指語言順暢自然,干脆利落,不拘泥于原話的詞語和結構,用符合目標語用法習慣的話把原話的思想內容表達出來。
因此,筆者認為在對待古詩詞翻譯的過程中,應首先對古詩詞進行釋意,充分了解詩句的意義;其次考慮到場景制約、人文知識補充、情感因素影響等要求,并準確把握其語調、措辭,即“達”和“順”的標準,最終形成譯文。即:
總理于2012年3月14日在人民大會堂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引用的古詩文如下:
(1)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我將在最后一年“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永遠和人民在一起。”
譯員:In my last year in office,I will not waiver and carry out my duties,and will remain true to my conviction,I will always be with the people.
評析:在這一段話中,溫總理引用“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它出自(漢)黃石公《素書》,意思是:恪盡職守而不稍加改變,堅守正義,而不反顧。總理之所以開場就引用該詩文,是想傳達今年雖是其任期的最后一年,但仍會站好最后一班崗,和以前一樣堅守職責。更重要的是,他將秉承自己敢做敢當的“義”,承擔對國家的責任。譯員對詞句的翻譯用“waiver”表示“動搖”,用“duties”表示“職責”,忠實于源語,達到了“信”的標準。但譯員對此句話并未根據釋意完全進行直譯,而是加入了文化知識補充,任何表達方式無不包含著人心中的文化情結(王正元,2009:179)。此句中源語所處的特定場景激活了譯員思維中的潛在知識,潛在的相關知識又被發言人的文化知識模式激活,形成“兩會”記者招待會場合、總理發言、履行總理職責的的新的意識,譯員使用“I will”及“always”結合總理說話語氣和表情,在經過新的合成后產生總理堅守崗位、履行職責、與人民站在一起的堅定話語意義 。
(2)在最后一年,我將像一匹負軛的老馬,不到最后一刻絕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績彌補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諒解和寬恕。“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我將堅守這個做人的原則,并把希望留給后人。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比我做得更好。
譯員:Officials should serve as loyal as they can conscientiously when they are in office and engage in modest self-reflection when their terms end.
評析:在這段話中,溫總理引用“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此句出自(元)張養浩《三事忠告》之《廟堂忠告?獻納第九》一章,意思是:入朝應該勤勤勉勉、竭盡忠心,出朝則應該謙遜謹慎、自我責備。這句話表現了總理執政為民的理念,譯員用“loyal”表示“忠誠”、用“self-reflection”表示“自我責備”,譯員的翻譯基本達到了意義對等,也達到了“信”。但作為譯員,應考慮到“達”的標準即此句源語作者與溫總理引用話語的關聯性以及所處記者招待會特殊場合的情境,并結合溫總理一向低調的處世風格,根據釋意理論中認知情感的補充,用“humble”更能體現總理謙虛的品質和執政期間一心為民,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所以譯文可稍作修改:
改譯:Once made in a responsible position,an official should do everything loyal to the country, and when his terms end,he should give a self-assessment in a humble manner.
(3)我秉承“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為國家服務整整45年,我為國家、人民傾注了我全部的熱情、心血和精力,沒有謀過私利。我敢于面對人民、面對歷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譯員:In line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I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serve my country even at the cost of my own life,regardless of fortune of misfortune to myself.
評析:溫總理引用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出自(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溫總理很欣賞這句話,在他任總理的第一年以及連任時再到2012年,都有引用,表達了始終如一的執政理念。譯員對此句的翻譯雖然表達出了總理的執政理念,對譯文進行了釋意翻譯,但情感不夠強烈。翻譯古文既要理解到位,又要有較高的英語水準,如果英文寫作水平不高,譯員在口譯過程中過多考慮如何準確地傳達源語話語者的思想、意象、情感等信息――譯出來的東西肯定是不能讓人消受的。
改譯:If a man is willing to sacrifice his life for the interests of his country,he will never mind things concerning his personal fortunes and misfortunes.
此處用“interest”和“life”兩個詞語反映出總理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為了國家利益甚至愿意犧牲生命。用“gains”和“loss”也將“禍福”二字的意思完整地表達了出來,尤其用“responsibilities”一詞表現出了總理愿意擔負責任的偉人氣質。
(4)我2009年在這里講了《富春山居圖》的故事,“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高興地得知,這幅分離很久的《富春山居圖》終于在臺北合璧展出,這反映出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我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譯員:With utmost sincerity,no difficulty is insurmountable.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句出自《莊子?漁父》,義為人的誠心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困難都能解決。這句話充分表達了總理對兩岸問題通過努力得到解決的信心和實現祖國統一的決心。譯文采用釋意翻譯的方式給出了流暢準確的譯文,達到了“信”的標準,同時譯員將金石為開譯為“no difficulty is insurmountable”,這樣的處理方式,兼顧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和漢英兩種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既做到了“達”,也符合釋意理論的要求。根據釋意派口譯理論,譯員在口譯過程中必須考慮兩種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交流雙方的接受效果。同時句式簡潔,也符合“順”的要求。
(5)至于我在退休以后能不能到臺灣去自由行,坦誠地講,我愿意去,但是還得看條件。不過請你轉達對臺灣人民的問候。我想起了臺灣割讓以后,臺中有一位詩人叫林朝崧,他曾經寫過一句詩,叫“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我相信,只要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的大業一定能夠實現,這是整個中國人的驕傲。
譯員:There is no way to mend the heal in my heart, but there will be a day when the half moon becomes full again.
“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一句出自(清)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意思是:雖然沒辦法去補情天,但是殘缺的月亮總會有圓的時候。溫總理用這句話表達自己對實現祖國統一的信心。譯員在口譯過程中并不拘泥于源語的語言形式,在釋意的基礎上,做到了忠實,在此句“情天再補雖無術”的翻譯上充分考慮到源語的情境,并融入自己的相關知識,透徹地理解源語的信息,在擯棄字詞對應的翻譯方式,集中精力搜覓合適的詞語,在規定的時間內傳達語境中的特定信息意義。做到了口譯中的“達”的標準,很好地反映了作者的意圖。
四、結語
本文旨在結合口譯標準關注釋意派理論在詩詞口譯中的應用。根據釋意派的理論,譯員理解、翻譯和表達的對象不是源語的語言形式,而是講話人或作者要表達的意義和思想,做到意義對等。結合這一理論,譯員在在進行古詩翻譯時,不能僅僅采用直譯的辦法,而要在充分了解并掌握中國文化及譯入語國家文化的基礎上,對古詩的內涵加以補充解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脫離源語外殼, 把說話人的思想準確地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Steiner,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Lederer,Marianne.Translation:the Interpretive Approach[M].
Translated by Ninon Larch é.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3.
[4]勒代雷.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劉和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
譯出版公司,2001.
[5]劉和平.法國釋意理論:質疑與探討[J].中國翻譯,2006,(4).
[6]張吉良.巴黎釋意學派口譯理論成就談[J].中國科技翻譯,
2009,(4).
[7]劉和平.釋意學派理論對翻譯學的主要貢獻――獻給達尼
卡?塞萊絲柯維奇教授[J].中國翻譯,2001,(4).
[8]劉曉鶯.認知模式及其關系探索[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2,(15).
[9]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2005.
篇6
1、小雨: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2、譯文:細細的,疏疏的,雨兒飄飄灑灑;雨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歡欣賞那遠處的青山?故意從檐下滴成一層珠簾,遮住那千峰萬崖。
3、疏疏:稀稀的樣子。“千峰”句:遠山好似隔在一層珠簾中,似有似無。
4、《小雨》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前兩句刻畫小雨,說絲絲細雨,稀稀拉拉地下著,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后兩句寫在屋上、樹叢中的雨水漸漸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來。作者賦予了雨感情,使詩充滿了新鮮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關鍵詞:詩詞翻譯 三美論 意境美 許淵沖
中國古典詩詞的英譯,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要能在翻譯中傳達出中詩中的優美意境,是很不容易的。這要求譯者有很強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并且還要有足夠的藝術熱情和文學創造力,才能夠將古詩詞的意境和味道展現在譯作中。
詩詞翻譯的標準及相關理論。翻譯大師許淵沖,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過詩歌翻譯的“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就是在翻譯中展現詩詞的特征――通過傳神的描寫展現意境美、通過音韻的和諧(如押韻或疊詞等)展現音韻之美以及通過工整的對仗或長短展現篇章形式之美,使得整篇譯作再現原詩的美感、意境和情感等等。在許老看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意美”,因為詩詞意境之美是其非常重要的構成,因此要先力保意境美,其次是音韻美和形式美。另外,他還提出過諸多創造性翻譯的理念,如“優勢論”和“競賽論”――通過運用譯語言的優勢刻畫詩詞的意境美或者甚至譯語言可以以其優勢超過源語言所表達的美感,更進一步地彰顯意境之美;“以創補失論”和“再創論”達到譯作等于甚至勝過原作的效果。
通過譯作中的音韻美和形式美塑造出古詩詞優美的意境。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很難在譯作中通過詞句或意象來完全地表現原詩意境,因而許淵沖就借著詩歌的一大特征――音韻和形象之美,來傳達原作的意境美。例如,在他翻譯的柳永名作《雨霖鈴》中,他用工整的對仗及和諧的音韻表現出一幅離別時的凄涼景象:
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Cicadas chill. Drearily shrill. We stand face to face in an evening hour,Before the pavilion, after a sudden shower.
由于中文中的“寒蟬凄切”這種聲韻感和凄涼感在英文中很難有詞語對應,因此譯者用英語中的押韻“chill”“shrill”來表現出這種寒蟬悲鳴的凄涼氣氛,營造出離別時的蕭瑟氣氛。
二、巧用動詞、疊詞等,營造原詩中的氣氛和意境
錘詞煉字是中國詩詞學的古老傳統,大凡中國詩人都非常注重煉字煉詞,一首好詩或好詞,常常都是通過一個傳神的詞語,就將整個畫面、意境都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了。許淵沖在翻譯詩詞時所用的英文詞語,往往都形象、傳神、精煉,可稱為是“詩眼”,有力地增進了詩詞的意境美。例如,李白的《菩薩蠻》中: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The dusk invades the tower high, where someone sighs a longing sign.
在這首詞的翻譯里,許老用“invade”一詞,生動地寫出了傍晚時分夜色要開始降臨、籠罩四周的景象,襯托出悲涼、蕭瑟的氣氛。
三、巧用“優化論”“競賽論”“再創造”等翻譯技巧,用創造性的翻譯營造出詩詞的優美意境和豐富情感
許老非常看重詩歌翻譯的“三美”,尤其是意境美,常被他認為是不可缺失的。他認為意譯的境界是比直譯要高得多的,在“形似”與“神似”之間,他多追求“神似”,即如果創造性的翻譯傳達原詩的意境美的話,那么就算是成功的翻譯。 “優化論”和“競賽論”都可以歸結為“在翻譯中發揮譯語的優勢”。在翻譯古詩詞時,別出心裁的譯者會發揮譯語優勢,直接在翻譯中進行再創作,雖然無法完全對等原文,但是卻能更生動、傳神地展現原詩意境。
例如,《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落
The autumn breeze, oh! ripples and grieves. The Dongting Lake oh! with fallen leaves.
許譯在此發揮了英語精確的優勢,以兩個非常準確傳神的動詞“ripple”“grieve”,將“秋風吹皺湖水,激起一片漣漪”的畫面生動地刻畫出來,還將“漣漪”擬人化,似乎帶著愁容,這本身在原文中是沒有的,但是作者發揮譯語優勢,創造性地翻譯原詩,以此將原詩中難以對等的朦朧、柔和的意境美表達出來。
四、結語
許淵沖先生追求詩歌翻譯的“音美、意美、形美”,他巧妙地塑造詩詞翻譯的“三美”――和諧的音韻、華麗的篇章形式和優美的意象。另外,許老也善用傳神、精準的詞語來畫龍點睛,用一個詞就可以點亮整篇譯作。此外,他倡導“優勢論”“競賽論”等創造性的翻譯手法,通過發揮譯語優勢,進行二次創作,將原詩的神態、意境和美感臨摹到譯作之中,從而使譯作讀者擁有與原作讀者相同的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1]許淵沖著. 譯筆生花[M]. 鄭州:文心出版社,2005.
[2]許淵沖著. 翻譯的藝術[M]. 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3]張智中著. 許淵沖與翻譯藝術[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4]郭航樂. 詩歌翻譯中音、形、意三美的再現――基于《雨霖鈴》兩種英譯本的評析[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5]劉安軍. 從李煜詞的英譯看意境美的再現[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6).
篇8
摘要: 翻譯學是一門關系繁多的綜合性學科或邊緣學科,它需要利用諸如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以建立自己的研究架構和研究方法。本文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為基礎,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一詩的幾種英譯文進行經驗純理功分析,試圖通過功能語言學分析,幫助我們從新的角度看待翻譯中的一些問題,解釋翻譯中的一些諸如“對等”的現象。
關鍵詞: 翻譯 功能語言學 經驗純理功能 古詩
關于古詩的翻譯問題,國內外學者對翻譯的標準沒有一致的看法。威爾斯?巴斯通(BarStone,1994)曾說過:避開任何規定的方法,因為譯詩這種行為令人愉快的不變因素就在于自由(freedom),就在于方法的多樣化[1]。任何方法都行,只要能產生好詩。許淵沖曾提出譯詩的標準“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7]。黃忠廉(2000)指出: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同于非文學作品的翻譯,后者要求做到意似是主要的,而形似只是盡力而為之;前者則要求在意似的基礎上講究形似,力求使二者達到高度的統一,取得風格的“似”[2]。
系統功能翻譯觀認為:“翻譯一般是尋求原文與譯文在意義上的對等。語篇是意義單位,是在一定語境中起作用的單位。因此,翻譯的對等單位應該建立在語篇上,即翻譯尋求兩種語言的語篇在同一整體情況中具有相同的意義和相同的功能。”①(胡壯麟,1989)
黃國文(200l)認為,“系統功能語法是一個比其他理論更適合于語篇分析的理論”,因為“它是一種可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語篇分析理論。” 本文從韓禮德(Halliday1994)的功能語言學角度出發,對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一詩的三種英譯義進行經驗純理功能分析,試圖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對翻譯進行描述和解釋,并探討翻譯中的“相似”或“對等”
一、經驗純理功能語法回顧
韓禮德的功能語法包括三大純理論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經驗功能是概念功能的主要體現,它指的是人們用語言來談論他們對世界(包括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經驗,用語言來描述周圍所發生的事情或情形。
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英語中表現經驗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語義系統,其作用在于把人們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為分成若干種“過程”(Process),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加者”(Partici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及物性系統包括六種過程:(l)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3)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語過程 (Verbal process)和(6) 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質過程是表示做某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至少有一個參與者(即“動作者”)(Actor),也可能涉及到另一個參與者(即“目標”)(Goal),還可能涉及到“環境成分”(Circumstance)。
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Perception),“ 反應”(Reaction)和“認知” (cognition) ,“情感”(Affection)等心理活動的過程。心理過程一般有兩個參加者,一個是心理活動的主體即“ 感覺者”(senser),另一個是客體即被感知的“現象”(Phenomenon)。
關系過程指的是一個物體(人、物、情形、事件等)與另一個物體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或指一個物體的性質特征、情形等。關系過程可分為兩類,即“修飾型”(Attributive)關系過程和“認同型”(identifying)關系過程。修飾型中的兩個參與者分別是“載體”(carrier)和“屬性”(attribute),,認同型中的兩個參與者分別是“被認同者”(identified)和“認同者”(identifier)。
行為過程指的是諸如呼吸、咳嗽、嘆息、做夢、哭笑等生理活動過程。這個過程一般只有一個參與者,即“行為者”(Behavior),而且行為者一般是人。
言語過程是指人們通過講話進行交流的過程。它涉及的參與者是“講話人” (sayer),“聽話人”(Receiver)和講話內容“(verbiage)。
存在過程指的是某物(人)的存在情況。這個過程只涉及一個參與者,即“存在物”(Existent)。
二、《靜夜思》原文的經驗功能分析
從經驗功能的及物性角度看,《靜夜思》一詩共有四個過程組成,即:
(1)存在過程:“床前明月光,”
(2)心理過程:“疑是地上霜。”
(3)物質過程:“舉頭望明月,”
(4)心理過程:“低頭思故鄉。”
就語篇功能分析而言,在進行及物性分析上,一旦確定了過程類型,就要對參與者進行確定,同時確定環境成分。
在《靜夜思》一詩中,共有四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存在過程,參與者是“明月光”,環境成分是“床前”。第二個過程是心理過程,參與者是詩人本人,在詩句中是被省略了的,另一個參與者是“地上霜”,體現心理過程的動詞是“疑”。第三個過程是物質過程,動作者是詩人本人,在詩中也是被省略了的,另一個參與者即目標是“明月”,環境成分是“舉頭”,作方式狀語。第四個過程是心理過程。體現心理過程的動詞是“思”,其中一個參與者詩人本人,另一個參與者即“故鄉”,“低頭”是方式,作環境成分。
三、《靜夜思》三種譯文經驗功分析
下面是我收集到的三種譯文,譯文1是徐忠杰所譯(見徐忠杰譯1990:86)[6],譯文2是許淵沖所譯,(見許淵沖譯 2000)[7]譯文3是Bynner所譯。(見The Jade Mountain: A Chinese Anthology 1929)
譯文1: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frost on the floor.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t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下面我們逐句分析這三種不同譯文的過程類型。
(一)“床前明月光”
譯文1中該句的過程類型為心理過程,由“descry”體現,參與者有兩個,其中一個是“I”,另一個是“bright moonlight”,環境成分是“in front of my bed”。譯文2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物質過程,參與者即動作者是“I”,另一個參與者即目標是“a silver light”,環境成分是“Abed”。譯文3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存在過程。存在物即是“a gleam”。
從過程意義的體現角度看,我們認為譯文3的過程類型與原詩吻合,原詩該句就是描述一下環境成分,一個地點,一種現象,譯文3的翻譯在這些方面都與原詩表現一致。譯文1和譯文2都把隱藏的參與者“I”給翻譯出來,環境成分翻譯得都還與原詩一致,但是過程類型與原詩沒有相似之處。
(二)“疑是地上霜”
譯文1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心理過程,由“suspect”體現,參與者有兩個,一個是“I”,另一個就是“ hoary frost”環境成分是“on the floor”。譯文2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心理過程,兩個參與者分別是“I” 和“frost” ,“wonder” 是體現心理過程上的動詞。 環境成分是“aground”。譯文3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存在過程。存在物既是“frost”,環境成分是 “there”。
從過程意義的體現情況來看,譯文1和譯文2都與原詩的過程類型一致。但是體現心理過程的動詞譯文1顯得與原詩更貼近些,“suspect”作“懷疑”講,是指“對...有所察覺”,知道并不是霜,而譯文2中“ wonder”作“想知道”的意思,原詩所要表達的意思只是把月光比喻為霜。從意義一致的表達角度看,譯文3更貼近,更與原詩一致些。
(三)“舉頭望明月”
譯文1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物質過程,由“ watch”體現,有兩個參與者,分別是“I”和“the bright moon” ,環境成分是“as I tilt back my head”。譯文2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心理過程,由“find”來體現,參與者是“I”,被感知的現象是“the moon bright”,環境成分是“Looking up”。譯文3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心理過程,“find”,其中一個參與者是“I”,另一個參與者是“moonlight”,環境成分是“Lifting my head to look”。
從上述過程分析看,譯文1與原詩的過程類型是一致的 ,意義的表達也更接近,傳神一些。譯文2和譯文3與原文的意境不是那么的契合。
從上述情況分析看,譯文1和譯文3的過程類型與原詩一致,但譯文3的措辭更能原詩的語境相一致。一位在外漂泊的游子,在寂靜的夜晚,孤身一人睡不著,仰望著明月,突然心底一股思鄉之情燃上心頭,譯文的“suddenly”用的很傳神,猛然間意境與原詩是那么的和諧。
四、結 語
原詩是五言絕句,描寫真實,平鋪直敘,措詞樸直,一目了然,就原詩的內容意境來說,三種譯文譯得尚可,(l)譯文1和譯文2都押韻了。譯文3雖然沒有押韻,但是他的意境與原詩很契合,從意義的表達方面來說,很準確,譯文也非常的美。而且從過程類型角度來看,也還是原詩保持的較一致的。
本文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的純理功能為理論依據,從語篇分析的角度,對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一詩的三種英譯文進行經驗純理功能分析,在譯詩的時候力求做到意似、形似和風格似,或者力求使譯文在讀者心目中產生與原文在原語讀者心目中大體一樣的心理感受,即:意美、音美和形美,這是一個難度較高也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古典詩詞 翻譯 意境
中圖分類號: G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1-0023-02
對中國古典詩詞進行翻譯,不僅是語言的對譯,要準確完整傳達原詩詞的含義;同時更是文化的傳遞,譯文應傳達原文蘊含的思想內容,向讀者展示原詩歌優美的意境。而中國古典詩詞往往具有豐富的詞藻,多變的句子,優美的韻律,有的甚至引經據典,涉獵廣博。如何在譯文中進行意境再造,盡量做到翻譯對等,是本文重點探索的問題。
1 深入了解詩歌創作背景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對譯,也是文化的傳遞和再現。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需要對原文的創作背景乃至作者生活經歷、創作風格等都有較為深入地了解,才能夠做到準確傳達原文含義同時真實再現原文意境。
例1:唐代詩人寒山在一首自傳詩中寫到“時人見寒山,各謂是瘋顛。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纏。”
美國詩人、學者施耐德將其譯為:“When men see Han Shan, they all say he is crazy and not much to look at―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 寒山原詩通俗直白,施耐德譯文極為簡實,力求重現寒山不拘小節,狂放不羈的詩人形象。
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卻因多次科舉不中遁入空門。詩作在當時不被世人接受,直到現代才逐漸受到世人推崇。其詩作中常寄托著對世俗的不屑和對知音的渴求。在他的另一首詩中有突出體現:“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
例2:南唐后主李煜代表作《虞美人》中寫到:“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國君,經歷國破,被俘,投降等一系列遭遇。了解他的生平,將這句詞譯為“On the balcony last night,again an east wind, the moon was so bright, I couldn't bear to look toward my old kingdom.”采用第一人稱譯法,使讀者身臨其境,深入感受詞人創作時的悲痛情緒。
2 營造原詩音律美
詩歌意境再造體現在保留原詩形式上的美感。我國古詩翻譯大家翁顯良先生認為詩歌英譯要保持中國古典詩歌的本色。這本色在于意象以及加強其藝術效果的節奏。只要能再現原文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原文章法字法句法。
例1:翁顯良先生所譯初唐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譯文: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have been-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 alone I stand-in tears
譯文中三次出現“I see them not”,巧妙運用repetition(重復)的修辭手法,營造出余音不絕的效果,增添音韻美,傳遞出蒼涼、不平的心境。
再以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譯《登幽州臺歌》為例:
On the tower of You Zhou
Where are 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
And where are those of future years
The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
Here and now I alone shed tears
譯文采用ABAB韻,符合原詩樂感,讀來韻律感強,瑯瑯上口。
例2:唐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英譯為: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譯文前兩句分別以“sky”“lie”結尾,后兩句分別以“hill”“still”結尾,押尾韻的修辭手法使譯文讀起來極有節奏感,最大程度保留原詩的音韻格律美感。不失為漢詩英譯的佳作。
3 靈活運用翻譯技巧
英譯中國古典詩歌既要正確理解和準確傳達原詩的含義,又要保持詩歌的格律、音韻美感,甚至要傳遞詩歌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刻文化思想,是翻譯中較難完成的。此外,由于中英兩種語言在詞匯、句型、語言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有時甚至存在翻譯“不對等”“不可譯”現象。因此,在翻譯時靈活、準確運用翻譯技巧,成為詩詞翻譯傳情達意的有效方法。
例1:以唐代詩人李商隱《無題》詩中寫到“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劉郎”指東漢時劉晨與阮肇同入天臺山采藥時遇到仙女,結成一段奇緣,而回家后就仙凡兩隔,再也難以見面了。“蓬山”指海上仙山。原文借劉郎的典故表達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難以見面的惆悵。然而譯成英文時,很難在詩歌有限的文字中解釋中國傳統神話典故,因此譯為“But far beyond my reach is the Enchanted Mountain,and you are on the other side, ten thousand peaks away.”譯文略去“劉郎”的典故,直接以“you”來翻譯,如同與心上人對話一般簡明直接表達落寞和痛苦。
此翻譯利用了翻譯技巧中的減譯法(又叫省譯法),作用是略去一些無法翻譯或難以交代清楚的內容,避免造成閱讀障礙,使譯文簡練,易被目的語讀者理解。
例2:唐代詩人杜牧《清明》詩中寫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為“Where can a wine 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amid apricot flowers.”考慮到便于英語讀者理解詩歌含義,譯文中使用了增譯法,增譯了“drown his sad hours” “a cot amid…”,幫助讀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在翻譯時深入了解作者創造背景,譯文營造原文音韻美,靈活適時使用增譯法、省譯法,甚至轉譯、意譯等翻譯技巧,有助于在譯文中準確傳達原文意境,幫助讀者在理解原詩詞內容同時感受優美的意境,力圖做到翻譯對等。
參考文獻:
[1]翁顯良.意態由來畫不成[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
[2]許淵沖.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11.
[3]馮琰.小議許淵沖唐詩翻譯技巧[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
[4]湯菲菲.唐詩典故英譯的審美再現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04.
篇10
【關鍵詞】朱利安?豪斯 翻譯質量評估模式 實際應用
德國學者豪斯創建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完整、科學、客觀且系統,然而該模式的應用范圍僅局限于英語與德語之間的互譯。在英漢翻譯領域,至今沒有如此成功的翻譯質量評估方法,本文旨在將德國學者豪斯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引入英漢翻譯領域。通過分析,筆者認為該模式操作性強,語言分析合理細致,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在漢英翻譯實踐中切實可行。
一、豪斯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在英漢互譯中的可行性分析
豪斯區分了語言功能與文本功能的不同,她認為文本的功能是指文本在具體情景中的應用。她將原文和譯文從情景語境的角度,劃分了八個可以操作的情景維度進行比較。其一,語言使用者的維度,包括所處地域,社會階層和時代。其二語言使用的維度,包括語言媒介,介入程度,社會職能,社會態度和話題范疇。
豪斯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雖然以語言學為基礎,但突破了傳統語言學中的對等概念,把功能對等與語用對等納入評估模式,具有一定的開拓與創新意義,為翻譯批評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因其模式主要是用來評價翻譯,仍屬于規定性研究,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與片面性。
二、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在漢英散文翻譯中的應用
筆者將豪斯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的運作過程運用到張培基對朱自清《背影》的英譯的評估和分析中,一方面對運作過程進行實證,證明其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對張培基關于《背影》英譯本的翻譯質量作出評價。
為了驗證豪斯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在漢英翻譯中的信度和效度,從以下幾個層面對《背影》英譯本的質量展開評估,統計譯文與原文的“不匹配”數目,而數目與質量成反比關系。其一,在詞匯方面,口語化的特征比較明顯,特別是父親的直接引語,如:“不要緊,他們去不好”,Never mind! It won’t do to trus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 譯文比原文冗長且與原文關系不緊密。其二,從語式上來看,參與程度則以獨白為主,沒有明顯的讀者參與,屬于簡單類型。
通過對張培基先生《背影》英譯本的質量評估分析,不難發現豪斯模式對于較短篇幅的散文翻譯而言,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相對實用。
三、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在漢英宋詞翻譯中的應用
古詩詞英譯研究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溝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橋梁。本文以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分析了豪斯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在漢英宋詞翻譯中的應用。
1.基于同構關系層面的李清照《聲聲慢》英譯本賞析。其一,整體結構分析。原作本身的結構就非常整齊,句子短小緊湊。所有的譯者都在翻譯的過程中從各個方面,盡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風格和意境。比如,原作是以一個反問句結尾,一些譯者也忠實于原作的創作方式用問號來作為結尾,體現作者本身那種惆悵無奈的心境。原句: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許淵沖譯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Beyond belief?而徐樹娟等編譯To depict this train of saddening scenes I'm facing?
其二,譯文分析。詞剛開始的三句就運用了大量的疊詞,非常形象委婉地表達了作者當時的心境與哀怨的心情。譯者也都采取了重復的方式來銜接上下文,從而能更加忠實于原作的情境。原句: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許淵沖譯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此種譯法簡潔整齊,貼合原文,堪稱上乘譯作。他用押 AABB 韻的方式體現詞人那種愁苦寂寞的心境,在譯文中也使用了交替性同構,最后一句“without cheer”,更是營造出了那種“愁”的氛圍。
2.從語篇的銜接與連貫賞析《聲聲慢》的英譯本。徐譯前三句重復運用了三次“I”、兩次“me”,涉及了詞匯銜接中的“重復”手段。一方面符合“英語在語句銜接方式上來說多用形合,即用連接詞語將句子連接起來”的習慣,通過代詞重復達到了語篇的銜接;另一方面“I”的反復出現突出了該情景下女詞人孤身一人的寂寞。徐譯還通過運用體現了同現關系的銜接鏈“something”、“every-thing”、“nothing”,生動再現了詞人由一開始抱有一點希望地去尋找“something”,結果卻發現“everything”都是“冷冷清清”的,不由絕望地感慨“nothing”可以給她帶來快樂。構成銜接鏈的三個詞語的承接與對比,語義上形成了連貫,將詞人開篇就表現的失落心情傳達了出來。
四、結語
通過實踐證明,該評估模式基本適用于英漢翻譯的質量評估,盡管局部存在著不適用的部分,但是是可以修正的。將該模式引入英漢翻譯領域,其意義不局限于檢測英漢翻譯的質量,還對外語教學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因此該模式應引起國內翻譯界的廣泛重視,充分利用其價值,推動學術研究及教學工作的進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