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改寫范文
時間:2023-03-31 15:24: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秋思改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生不如意有八九,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悶,我騎上了那匹與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游山玩水,也見過不少的靈山秀水,但是我惆悵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變,我眼中見到的是破敗、凄慘,黃昏的時候,我與老馬來到了一個垂垂老已的大樹下。遙想當年,它是何等的生機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條粗粗的藤掛在它身上,已經枯萎了,當初,藤靠著樹成長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樹也因為有了藤的纏繞而美麗異常,可是今天當樹老去的時候,這藤也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枯了。在這死氣沉沉的環境中,唯有黃昏歸宿的烏鴉的叫聲顯出一點生機,但是單調難聽。
告別老樹、枯藤、昏鴉,我騎馬繼續前行,便來到了一座小橋旁,河中的水嘩嘩地向前流去,聲音是那樣的動聽,仿佛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橋,聽到流水,我心有種淡淡的釋然,更何況小橋不遠處有戶人家呢,在這蒙蒙的黃昏中,正從那戶人家冒出裊裊的炊煙,我想這戶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溫暖的,他們一家人在一起享受這寧靜的夜晚,那是多么溫馨啊,但是,溫暖、幸福、溫馨是他們的,那么,我的又在哪呢?
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寒冷一次次向我襲來,我只能牽著我那匹老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邊,一輪如血的紅日正在慢慢西墜,半邊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絢麗。看著這美麗的景象,
篇2
他看著看著,忽然一陣秋風吹來,張籍冷得直打顫,他只得回到屋里,從衣柜里找出了一件臨走時,母親給他縫的一件棉襖。
他看著棉襖就想起了他年邁的母親,于是,他就拿起毛筆在紙上寫到:母親,您的身體可好?天氣漸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著涼。請您別但心我,我過得很好。
第二天,太陽剛爬上山腰,張籍就把信交到王三手里。
王三正準備,走了的時侯,張籍又把信拿回來,拆開,寫到:你們要快樂的過每一天,不要為了一點小事就不開心、、、、、、寫完這些張籍才將信給了王三,王三騎著馬,飛奔而去。
張籍看著遠去的王三,心里既是喜,也是悲。喜的是可以給媽媽寫信了,悲的是不知到什么時后能回到自己的家鄉。
秋日傍晚,詩人張籍趁著飯后無事,來到好友門前。他走上去叩了幾下門,一個書童探出頭來:“您找誰?”張籍忙說:“請問,你師父在家嗎?”“真不巧,師父昨天去家鄉與親人相見,下月回來。您請回吧。”說完,書童關了門,只留下張籍一人站在門前。
一陣肅殺的秋風吹來,帶來陣陣涼意。張籍轉過身,突然聽到一個小孩叫:“媽媽,看,大雁!”詩人抬頭一看,一群大雁正從天空中飛過。張籍不禁想起自己客居洛陽,常年不歸。這大雁明年會回來,而自己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鄉呢?這時,街上已空無一人,只有風吹落葉的沙沙聲。落日的余輝撒在他的身上,池塘里的荷花早已不見,往日的蟲鳴鳥叫,這時已無影無蹤了……
回到家中,張籍突然想到,自己雖不能回到故鄉,但可以寫信啊。可是,提起筆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寫起。詩人的腦海里,不斷涌現著當年離別時的情景。恨自己那時年輕氣盛,與老母離別時竟頭也不回地走了,但不知這一別何時才能再見面……想到這里,詩人不覺熱淚盈眶,一時間,所有的感情都似泉水一般涌了出來,詩人把所有的思念都寄于這一段段文字中。
篇3
又一個秋天來到了,樹葉黃了,像蝴蝶一樣紛紛落下,被無情的秋風吹走了。
我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在洛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便開始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來。我便回房拿出紙和筆,準備與家人寫一封家書。想了又想,卻不知從何說起,因為想要對家鄉說的話實在太多太多。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我才拿起筆,寫下了對家鄉的思念。
我寫完了家書,走到門口把信交給了送信人,讓他寄給我的親人。送信人要走了,我又攔住他,對他說:“我還有話沒說完。”然后又把信撕開,拿起筆寫了起來。直到送信人不耐煩了,催我趕快寫完,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筆,把信交給送信人。并囑咐他:“告訴我的家人,我在洛陽城生活得很好,不用擔心。秋天天氣涼了,要多穿幾件衣服。”
送信人騎上馬,出發了。我目送著他遠去,直到消失在我的視野。
五年級:林鈺舒
篇4
天秋思改寫
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古道上,聽到了幾聲烏鴉的叫聲,那聲音是那樣的凄厲,我不禁打了個寒顫。我還帶了一匹馬,因為很多天沒有吃飯和連日的奔波,它已經變得非常非常瘦小,像一個干癟的背囊。一座彎彎的小橋立在了河道的兩邊,像一個駝背的老人。小橋的邊上還有一戶人家。快到了晚上,這時的夕陽非常的美,金黃的余暉灑下來,好似在仙境中一樣。可是,美好的時光總是那么的短暫,有句詩說得好:“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啊!”
天漸漸變暗了,那戶人家的燈也漸漸地亮起來。我往他們的屋里一看,他們正高高興興地吃著飯,臉上還有微微的笑意呢,多幸福啊!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他們現在過得好嗎?在吃飯嗎?生活得如意嗎?經濟條件好嗎?我真為他們擔心啊!
現在我一個人在外面闖蕩,真思念家人,好想回家看看爸爸媽媽,一起吃一頓團年飯啊!天,越來越暗,這時的夜色已經完全把我淹沒了
篇5
2、第二天清晨,秋高氣爽,當一縷陽光照耀到客樓房頂時,張籍已經在大街上四處漫步。一陣秋風吹過,他隨手撿起散落在街上的一片發黃的樹葉,眉頭輕皺,自言自語地沉吟著:“唉!一年時間又過去了,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故鄉,去看看我那年幼的孩子,去聽聽故鄉那熟悉牛羊的叫喚聲呢?唉!真想回到故鄉好好與家人團聚。”
3、這時張籍似乎想到了什么,快速回到客房,磨硯鋪紙提筆,沉思良久,寫下一封信,以表達自己濃烈的思鄉懷親之情。仔細封好信封后,他又急匆匆地趕到十里之外的熟人王先生那邊,囑咐道:“王先生,請求您幫忙把這封信交到我的家人手中,我的故鄉是和州烏江。”
4、“好,沒問題,我幫你。”王先生爽快答應。正當王先生欲上馬遠行時,張籍若有所思,急忙說道:“等等,我想再看看信件”,接著,他把家信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看了兩遍,并在上面又添了幾行字,然后從頭看起,邊看邊點頭,直到滿意為止。當他封好信封,再次把信件交到王先生手里時,又一再叮囑,一定要把信件盡快送到家人手里。
5、告辭了,望著王先生翻身上馬,漸漸遠去的身影,張籍那一顆急切的心也漸漸安定下來。
篇6
“這時,家人也許正圍在飯桌旁,等著我回家啊!”說罷,勾起了他思鄉的情思……
鏡頭一
幾年之前,他剛剛和她的心上人永結姻緣之時,是多么甜蜜!他有了孩子之后,天天在家與孩子、妻子相依為伴。他的母親年事已高,本該盡享天倫之樂,享受兒孫滿堂的快樂,而今他不在家,漂泊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家里的人該多么想念她呀!
鏡頭二
當他決定要去遠足時,他的妻子已為他縫好了衣服,母親已為他縫好了帽子,他臨行時,母親囑咐他:“你在外,要注意身體!記著多往家寫信!”說罷。母子倆已潸然淚下。是啊,“兒行千里母擔憂”啊!
他回頭看了眼夕陽,這時,夕陽只剩下半張臉。他繼續策馬向前走去。一陣風吹過,卷起地上的落葉。道旁的樹已禿了。看到此情此景,他的心再次跌入了低谷。他恨不得有一雙翅膀,馬上飛回家中。
篇7
筆者以為,古詩詞的改寫是一種意境還原的語言實踐,也就是將原本凝練的語言、深邃的意境、隱含的情感,通過“還原場景”的方法,敘述出來。要改寫得具體、充實、活潑,必須引導學生在把握古詩原意的基礎上,進一步走進詩人事發的場景,觸摸詩人的情感脈搏,學會與詩人進行心靈對話,實現兒童的“在場”。學生有了“在場感”,再展開合理想象,才能更好地將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以文字的方式進行還原。由于時空的跨越,要學生走進詩詞的意境,是個難點。就我個人經驗,常常采用“拉面”式引導:
一、揉――讀出畫面
所謂的“揉”,就是像做“拉面”的師傅一樣,將大團軟面經反復搗、揉、抻、摔后搓成長條,這樣的面團才會有韌性。每一首古詩就如一個面團,你得讓學生反復讀,讀懂古詩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出詩中的情趣、意境,讀出作者的情感,然后整體地思考古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是一處景,還是一件事?引導學生把這些景、這些事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中不斷地放映。
二、捏――聚集畫面
做“拉面”的師傅揉好面團,不會直接拿出來拉,因為這樣是很費勁的。他們一般是根據顧客需求的量,捏出小面團搓成長條后,才開始拉的。在改寫古詩詞時,同樣是要捏出一個個“小面團”,即要從古詩的語言中提取出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把這些人、事、景提煉出來,就如同一個個小畫面展現在面前,寫起來就有了一些頭緒。比如,改寫《牧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我們從詩中找到的人有牧童、作者呂巖,事有望原野、吹牧笛、望明月,景有原野、晚風、明月。將這些人、事、景進行梳理,就形成了具體可感的一個個小畫面,為具體地描述古詩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拉――放大畫面
俗話說“拉面好似一盤線,下到鍋里悠悠轉,撈到碗里瓣”。這足可見做拉面師傅的功夫,更看出了拉面的光滑筋道、柔韌綿長。古詩是語言濃縮的精華,字字珠璣,一般只有二三十字。 極短的篇幅中,高度濃縮了詩人對自然、社會、人生、事業等多方面的體會。改寫古詩要將這些濃縮的語言,還原成生活畫面,還原詩人的諸種感受與意味。因此,在理出詩的人、事、景后,要在符合生活邏輯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選取最能激發自己想象的東西作為切入點,展開合理的想象,然后把想到的內容通順、連貫地寫下來。例如改寫《秋思》(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我們可以想象詩人“寫信”“寄信”的過程,將詩人的語言、動作、內心活動具體地描述出來,再襯以一些秋景的描寫,這樣就能較好地表達出詩人那份綿長的“思鄉”之情。
四、煮――整合畫面
篇8
在目前中學語文的教學當中,經常有習作“無米做炊”的現象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嘗試從多方面去進行作文教學。
一、研讀文本,進行改寫訓練
對古代的詩詞進行改寫就能夠有效地為學生的想象與幻想搭建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詮釋古代人的思想、詮釋自己的經典。
例如,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此詩是杜甫在經歷漂泊,身患重疾的情況下,登上岳陽樓所作。詩中抒發了作者遙望故鄉而生發的感情,詩中包含了景,包含了情,這生動的一幕在詩中僅用了簡單的40個字。為了讓畫面更加飽滿、豐富,我在課堂上請學生將這首古詩改寫成現代文。我要求學生先充分理解古詩的內容,透過字里行間品味詩人的情感。然后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杜甫,利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生動地詮釋這首詩的詩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都能用自己的語言很好地表達了詩意。
二、學習文本,進行仿寫訓練
仿寫是學習寫作的有效方法。朱熹曾經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學之既久,自然純熟。”
在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在引領學生理解詩的“枯藤”、“老樹”等意境,深入體會詩人明為寫景,實為以景寫情的手法后,讓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學生以“我手寫我心”寫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達到聽說讀寫相結合的訓練目的。同時,我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存在一定差異,在分配學習任務時,也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區分:平時寫作能力、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嘗試多仿寫幾段,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可以仿寫一段或兩段。
三、強化積累
1.素材積累
作文時,學生提筆困難,往往是因為缺乏素材。對于素材的積累,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方面:
(1)利用學生的節假日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
(2)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查詢相關素材。
(3)搭建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平臺,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取知識、尋找靈感。
有了積累,學生寫作文就不愁無米做炊了。
2.語言積累
(1)加強朗讀
反復的朗讀,不斷地與課文進行親密的接觸,學生也能夠從感受到感悟、從感悟而入情境,最終明白作者之所寫,從而提高自身寫作能力。
(2)加強背誦
背誦是積累語言的最好辦法之一。它能增強記憶力,提高對文字的理解能力,積累語言素材,促進學生的日常寫作。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在中學階段也是人生中記憶力最為旺盛的時間段,背誦課內外美文,學生能夠積累大量的經典話語,美妙絕倫的篇章,不斷充實自身腦海中的“語言倉庫”,也可以從背誦中領悟、體味作者整篇文章布局、遣詞造句的用意,悟得表達語言的真諦,進而終生受益。
(3)重視復述
復述是通過口頭、書面語言把聽到的、讀到的材料表達出來的訓練。復述旨在訓練學生系統連貫地表述的能力。復述時,要思考、加工文中的詞語、句式和章法,并且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之后,通過不斷的詞句篩選,表達出文章重點。復述不但能幫助學生豐富、積累、掌握語言,更多的是能夠通過內化的方法,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同時提高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思考、記憶等多種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君.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現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8).
[2]張芬.探討中學語文寫作思維結構與能力培養[J].吉林教育,2011(4).
篇9
【案例描述及分析】
高一第二冊第二單元鑒賞中國當代散文,要求整體把握散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情感與意象,體會散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分析理解其中的意象所包含的審美內涵,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和情感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將已知知識遷移到未知知識上來,最終將知識轉化為方法、能力,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把握散文的意境美、意蘊美、情感美。為此,我設計本課的教學方案,首先將重點放在對語言與意境的品味和賞析上。在教學法上,采取教師創設情景的方式,師生互動,圍繞情感基調,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散文的意境。
一、 導入新課,激感
引領學生回憶并朗誦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教師點撥曲的情景關系,尤其是對意境的分析,引出對新課的學習。(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切入點,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并把它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同時將散文閱讀與詩詞鑒賞聯系起來,使學生懂得散文閱讀并非是孤立的。)
二、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 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錄音帶,要求學生標注各自然段的序號,并畫出難字生詞。
2. 解決字詞障礙。解釋下列難字生詞。
混混沌沌 疏疏落落 頹廢 零頭
3. 給課文重新命題,并比較與原標題效果有何不同。(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原標題,讓學生充分思考和討論。)
學生可能改為“古都(舊都、故鄉、北平、北京)”等,教師應適時給予點撥。
三、 研習課文,分析思考
1.圍繞故都的秋的特點,文章選取了哪些景物加以表現?(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寫景的層次,理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明確:第三段 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
第四段 秋槐落蕊而知秋
第五段 秋蟬殘鳴而知秋
第六至十段 秋雨話秋涼
第十一段 棗樹秋色
2.結合第三段至十一段寫景,調動聯想、想象,分析五幅秋景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展開聯想、想象,在各自的頭腦中呈現畫面,并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明確:課文寫故都的秋緊扣“清”“靜”“悲涼”來選擇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刻畫。如寫北國槐樹一段,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清掃后”幾句,給人以清靜悠閑的感覺,突出了“清”。“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又如寫秋雨一段,“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幾句,簡筆勾勒,突出了“清(清閑)”,“息列索落”的雨聲是極細小的聲音,反而給人以幽靜的感覺。至于“忽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一陣秋雨一層涼”,則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3.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景,仿照《天凈沙?秋思》進行改寫。(此訓練旨在引導學生打開思路,突破體裁界限,將散文閱讀與詩詞鑒賞結合起來。以散文閱讀促進詩詞鑒賞,以詩詞鑒賞促進散文閱讀,散文與詩詞閱讀互促互補,確立詩文閱讀一體化的觀念。最終使知識融會貫通,提高語文閱讀水平,形成能力。同時又緊扣考試“仿寫”考點,有利于學生讀寫結合的訓練。)
教師可先作示范,如選擇第十一段“棗樹秋色”進行仿寫:
天凈沙?秋思
墻頭 房邊 屋角,
棗子 柿子 葡萄,
淡綠 微黃 紅了。
七八之交,
故都人贊最好。
此時,學生已對五幅秋景圖有了較深的理解,采取仿寫的方式重新表達,一方面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調動了學生已有知識和情感體驗,達到將散文與詩詞、閱讀與表達、學習與考試、知識與能力結合起來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學生在仿寫過程中,不僅對五幅秋景圖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在信息篩選、概括和語言表達方面得到很好的訓練。出現了不少好的仿寫習作。如:
天凈沙?秋雨
涼風 秋雨 灰天,
逝云 艷陽 西邊,
高樹 矮屋 秋蟬。
橋頭樹下,
悠閑人話秋涼。
天凈沙?秋思
破屋 濃茶 小院,
漏光 鴿聲 碧天,
秋草 藍朵 殘垣。
落蕊鋪地,
故都人在品秋。
天凈沙?秋情
破屋 槐樹 秋蟬,
清晨 濃茶 鴿聲,
橋頭 樹下 閑人。
秋雨話涼,
寂寞人在故都。
【結論】
1.“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及時、準確地把握恰當的教學切入點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2.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迅速的反應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愿意學、樂意學,為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奠定基礎。
3.教師處理教材的高度決定了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教師處理教材應有大局觀念,不能局限于一課一文,就事論事,見子打子。要善于整合教材,梳理不同知識,找出相互聯系,觸類旁通,融會貫通,使教學效率最大化。
篇10
【關鍵詞】新背景 初中語文 古詩詞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范疇,是我國文化的一顆永恒的明珠,在我國的優秀文化中有著特殊的位置和作用。我國一直有“詩國”的美譽,從詩經到現在詩詞一直伴隨。作為獨有的文化,古詩詞也一直是我國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古詩詞不同于現代詩,它的詩語節奏感和凝練感較強,對強化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技能有著推動性的作用。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往往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死記硬背古詩詞,學生感受不到古詩詞的韻味和魅力,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更制約了古詩詞的傳承。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以朗讀啟感
古詩詞語言凝練,情感豐富。它的產生本身是對情感的一種抒發和寄托。初中生年齡有限,他們難以一下子體會和感悟,需要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朗讀即是讓學生大聲的將內容讀出來,把死的語言轉化成為口頭表達的語言,以有聲來吸引自我的思維,引導自我思維去感受。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朗讀,能夠啟發學生的情感,更容易促使學生與詩詞產生情感共鳴。最簡單的朗讀過程中,音聲的輕重、音量的高低、音的長短等,都代表著一定的情感。同時,朗讀適合全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便于引導,學生也便于實施。對此,筆者認為,朗讀可作為古詩詞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啟發學生自己去讀、初步產生一定的情感。
如:在學習《江城子》教學內容時,筆者讓學生朗讀幾遍,逐漸的感受詩詞中言語的雄渾有力,越朗讀聲音越高亢,語速越慢,慢慢地自我融入到朗讀中去,感受文章中蘊含的作者那種壯志未酬、想要報國的豪邁之情。再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教學內容時,學生一開始朗讀的比較快,越朗讀通過“字”越能感觸文章“愁苦哀怨”的主題,進而,朗讀時候聲音逐漸放低,語速也變慢,促使自我思鄉情感的產生。
二、以改寫強化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時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詩詞距離學生的心理認知有很大的距離,他們不能夠充分的體會和感悟,對此,筆者嘗試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參與到其中,更好地體驗古詩詞的內涵和韻味。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感性思維超越理性思維,在分析和認知事物時更多的是感性理解。從古詩詞的學習角度來說,改寫更適合初中生的心理認知,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融入到古詩詞中,實現自我的體驗。改寫即是學生通過自我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認知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發揮想象力,對古詩詞進行創新展示,讓學生深入體驗古詩詞的同時,也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寫作能力、創新能力、想象能力的提升。
如:在學習《木蘭詩》教學內容時,筆者鼓勵學生模仿電視劇《花木蘭》對其進行自由的改寫,學生有的將其改編成為劇本、有的學生則模仿林俊杰的《曹操》歌曲,將其改編成為“說唱”歌詞,還有的將內容進行續寫,甚至還有的將其改編成為穿越劇,自己直接參與其中等,以多元化的改寫形式來促使學生個性體驗的產生,深化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三、以比較升華感悟
古詩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之所以能夠占有一席之地且久經不衰,更多的是因為其經典的表達形式和較高的意境,而這也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相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對于古詩詞更多的是節奏和情感的體驗,真正的感悟還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外力。筆者在教學中基于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采取比較教學的手段來強化學生對詩詞的學習和掌握,深化學生的感悟。
如:筆者在教學中將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辛棄疾的《破陣子》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分析二者的共同點:作者的朝代都是宋朝,時局都動蕩不安,他們都愛國,命運都一樣的坎坷,都想要在那樣動蕩的社會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都有著理想抱負。其次,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之上,分析兩者的區別,感悟不同詩詞的不同意境、表達手法、情感等。從而讓學生更清楚的感悟李清照詩詞的情感的細膩,表達的委婉;辛棄疾詩詞的大氣豪邁等。以比較來深化感悟,形成自我詩詞學習的知識鏈,提升自我學習古詩詞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內涵等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作為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古詩詞,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同時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也注入活力,確保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