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的主要特征范文
時間:2024-03-05 17:48: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建設的主要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0.引言
由于長期受到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我國城鄉差距日益增大,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相對落后,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相對缺乏,人居環境亟待改善。因此,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成為當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重要議題。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農村社區”的概念,并要求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山東省諸城市充分考慮并利用自身發展條件,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范。
1.諸城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背景
1.1經濟狀況
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GDP)完成362.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34030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4885美元。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由2007年的11.0:64.0:25.0調整為11.0:63.2:25.8。從三次產業結構和人均GDP來看,諸城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
1.2人口狀況
諸城市2007 年底總人口118.6 萬人,其中戶籍非農人口46.7 萬人,戶籍農業人口59.6 萬人,一年以上暫住人口12.3 萬人。根據各縣市區現狀城鎮人口計算,2007 年諸城市域的城鎮化水平為45.3%,略低于山東省的城鎮化水平46.75%,城鎮化水平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1.3農業發展狀況
諸城組織實施了農業產業化戰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把農村的主要產業納入產業化經營格局。全市現有龍頭企業1950 家,各類合作社480 家,帶動23萬農戶(占全市的73%),無公害產品種植(糧食、烤煙、瓜菜)42.6 萬畝,農業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現有黃煙、肉雞、生豬、特種動物養殖等各類合作社。但是,生產經營仍以分戶為主,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制約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勞動力的解放。
1.4農民收入和消費狀況
2008年,諸城農民人均純收入7701元,增長13.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5059.6元,增長21.2%,均高于山東省的平均水平。據統計,2008年,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641元,比上年增長13.2%,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77元,增長12.6%。諸城農村經濟條件有了較大改善,促使農民對人居環境質量有了更高需求。
2.諸城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特征
2007年,諸城提出了農村社區化發展,首先從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入手,打造了“兩公里服務圈”,旨在讓農村居民在不超過兩公里的范圍內公平的享用到與城市居民無差別的公共服務。這一模式,基本具備以下特征:
2.1區域統籌、分類指導
諸城市確立了“城、鎮、農村社區”一體化發展的新型村鎮體系,推動農村社區的全面發展。中心城區的發展,將城區周邊幾公里以內的農村納入中心城區規劃之中,推動“農民變市民、農村變城市”模式的發展;鎮(街道)駐地的發展,將駐地周邊的農村居民點納入鎮區,統籌考慮;其余農村以“兩公里服務圈”為標準,形成208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向社區中心村集中,形成社區服務中心。
2.2構建“多村一社區”的空間模式
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的原則,將幾個村莊規劃為一個農村社區。在社區內選擇一個交通比較便利、班子基礎比較好的村莊,作為社區中心,將各類公共設施向中心村集中設置,形成社區服務中心。論文格式。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半徑一般掌握在2公里以內,出行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涵蓋5個村、1500戶左右。農村布局既滿足了農村居民的耕作半徑,又能讓居民便捷的享用公共服務。論文格式。
2.3構建“兩公里服務圈”的服務體系
針對農村居民需求,諸城市提供了“一攬子”服務,在社區中心配備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包含“一廳八站”,既一個辦事服務大廳和醫療衛生、社區警務、勞動保障、社區環衛、文化體育、計劃生育、社會福利和志愿者等八個服務站。論文格式。另外,諸城市依照市場化的特點,引導企業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設立了便民日用品超市、農資超市、開餐店等;并以諸城市供銷社農資綜合配送服務中心和諸城市天益供銷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承擔了全市農村社區的日常用品和農資超市的配送任務,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3.諸城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影響要素
3.1地理位置
農村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模式,對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有著較大影響。距離城市或者鎮區較近的農村,受城市或者鎮區的輻射較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反之,則受到的輻射較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因此,諸城將農村分為三種類型:城市周邊型、鎮區周邊型和純農村型,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進行分類指導。
3.2土地要素
農民的作業方式、耕作規模的大小與耕作范圍即村莊腹地,決定了農村社區的規模和社區化的集聚度。目前,諸城農村土地流轉剛剛起步,耕地向大戶集中、向企業集中的規模仍較小,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限制了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成為農村居民點向農村社區集中的障礙。在農村建設用地方面,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民對現代化生活條件日益渴求,農民建房規模日益增大,出現了建設用地與耕地爭鋒的局面。另外,隨著農民進城務工、定居的規模逐漸增多,部分農村出現了“空心化”。
3.3城鎮化發展
城鎮化發展是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外部動力,其不僅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近年來,諸城城鎮化發展迅速,為農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為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但是,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局面,也阻礙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致使農業生產率較低,土地利用較為浪費,農村勞動力大多處于兼業狀態。因此,滯后的城鎮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3.4經濟要素
經濟發展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先決條件。近年來,諸城經濟迅速發展,經濟水平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政府財政資力雄厚,同時,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也改善了農民的就業方式,農民就業逐步兼業化,使農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另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3.5公共服務設施要素
滿足農村居民的需求,改善城鄉不平等的待遇,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推動力。另外,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和服務能力決定了社區的空間范圍和社區規模;公共設施的布局模式也影響著社區的空間布局。因此,諸城率先從農村公共服務入手,打造了“兩公里服務圈”,在農村社區中心集中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使農村居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公平待遇,并引導新型農村社區的集中化建設。
4.結語
諸城市以完善公共服務為主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求,有效解決了城鄉發展條件不均等這一矛盾,有利于新型農村社區的進一步集聚化建設,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這一模式成為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范,值得其他地區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泉,王暉,陳浩東,陳小卉,陳閩齊.城鄉統籌下的鄉村重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9
[2]胡繼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式選擇與典型案例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8
[3]方明.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多角度思考.小城鎮建設,2006(22)
[4]申翔.建設農村社區的規劃學思考.和諧城市規劃——2007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篇2
關鍵詞:城鎮化;社區;群眾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6-0193-02
一、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主要特征和意義
社區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的區域內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社區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內,滿足居民的求知、審美、娛樂、社會交往、自我價值實現等較高層次需求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或者說是精神文化。后者為我們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以人的文明素質的提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供了依據。具體地說,在其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了企業文化、街道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村鎮文化等不同類型的社區文化。
(一)主要特征
社區文化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地域性。社區文化是伴隨社區建設同步形成的,由于受到地理條件、居住人口、社區組織、風俗習慣的約束,它具有一個地域的文化個性,一個社區形成的歷史越悠久,文化積累越深厚,地域文化特色就越鮮明。如我們龍虎山的道教文化、貴溪三角班戲曲、余江的根雕技藝等等。
二是多元性。由于社區居民的職業、經濟地位、文化水平的不同,在文化的形態和運作方式上都有充分的體現。社區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內容,都能在社區中找到“知音”。如有的喜歡高雅文化、有的熱衷于民俗文化,可以說社區文化是一個“萬花筒”。
三是廣泛性。社區文化具有自娛自樂、自我管理的特點,群眾自發的組織和參與,廣泛發動群眾是社區文化得以很好開展的基礎和關鍵。四是歸屬性。由于社區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它對相對穩定的社區居民,通過不同的文化形式去引導、示范,使人們共享社區的文明,因此,社區文化是社區穩定的粘合劑,是維護社會安定、和諧、進步的重要內容。
(二)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社區文化是社區建設的核心內容,在社區建設中起著靈魂的作用。它對于維護社區的穩定、促進人際和諧、推進社會進步有著深遠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實施。通過組織各種社區文化活動,吸引廣大居民參與,使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到社區居民之中,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社區的文明程度。
第二,有利于增強社區的凝聚力。社區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協調各單位與居民之間的廣泛交往,互相了解、互相協作與配合,特別是社區居民之間的感情交流,人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越多,越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就會自覺地維護社區的利益,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提高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社區文化活動能夠激勵社區居民參與意識和進取精神,將思想政治教育、科技知識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寓于各種文化活動之中,人們在自我參與、自我表演、自我娛樂、自我教育中培養自己的情操、美化自己的心靈。使社區成員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創造一個熱愛美,追求美的文明時代,造就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境界。
第四,有利于促進社區經濟建設。社區文化是一種亟待開發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對社區傳統文化、民間文化的繼承和開發。一方面打出品牌,尋求市場,使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社區文化本身的廣告效應,對樹立社區形象、宣傳具有重要作用。
二、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針對新時期社區人際關系的新特點,在思想上、組織上和文化設施上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社區群眾文化建設與社區發展目標還不協調,培育積極向上的“社區精神”,促進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形成還沒有更多新的辦法。根據筆者對鷹潭市百佳城、梅園、三角線等一些社區的走訪了解,現在的社區人際關系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特點。
1、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獨門獨戶的空間使家庭私密化傾向越來越嚴重。
2、城鎮的進一步開發開放打破了原有社區同一單位、同一家族、老鄰居的格局,代之以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重新組合,在習慣、風俗、文化等方面差異不斷擴大。
3、人際交往冷漠化或簡單化,參與社區群眾文化活動不夠積極,社區活動老年化、女性化傾向嚴重。
4、人際交往、情緒情感宣泄等缺乏有效平臺、途徑和渠道。
(二)社區文化服務能力與群眾日益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還不適應,需要更加貼近社區群眾,堅持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創造更多符合區域特點、體現人文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
(三)社區文化場地資源不足,社區文化硬件設施、設備投入不足,文化設施和文化資源利用率不高,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學校、社區文化站等硬件尚未達標,導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無法滿足,質量不夠高,需要在充分發揮現有文化設施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社會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擴大社區文化服務的覆蓋面。
(四)社區文化工作隊伍不夠穩定,管理不規范。社區文化工作者存在著人員少、兼職多、業余化、老齡化、女性化傾向,而且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缺乏長效機制。
三、加強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構想
社區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服務社區居民和培育社區居民上。
(一)整合社區文化資源,發動社會力量,興旺社區文化事業。雖然近幾年各級政府對社區文化建設都加大了經費投入,但社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仍有待加強,包括必要的場地落實、網絡配置以及相關的器材等,文化陣地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另外,社區群眾文化活動經費仍然緊缺,難以更進一步開展高質量、高水平、更廣泛的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制約了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對此,筆者建議建立多渠道社區文化資金投入體系。
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來源需要通過多種渠道解決。首先,政府投資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政府部門要在年度經濟規劃中把對文化的投入納入財政預算,這樣,社區群眾文化建設才會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次,社區要充分利用本社區企、事業單位或個人的優勢,通過各種方式對社區群眾文化建設輸入資金,以建立文化基金等形式為其文化的發展開辟道路。同時,社區要利用現有文化設施的優勢,實施有償服務,采取以文補文等方式自籌資金。
篇3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三化”協調;新型農村社區;中原經濟區;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12-0108-04
作者簡介:李彥普(1977-),女,河南西峽縣人,黃河科技學院商貿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研究”(2012-GH-175)。
河南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又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人多地少是制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最現實問題,城鎮化水平低是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點。這一狀況對城鎮化發展模式轉變形成倒逼壓力,要求河南必須創新城鎮化發展思路,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所謂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段歷史過程。其不僅是一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傳統城鎮化走的是一條以農民工大量進城、城市規??焖贁U張為主要特征的道路,這是一種典型的增長導向型城鎮化模式。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新型城鎮化的“新”是指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
二、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的地區模式探索
(一)新密模式
新密是河南省26個加快城鎮化進程重點縣(市)、35個擴權縣(市)和23個對外開放重點縣(市)之一。作為集經濟發達縣、鄭州都市區郊區、資源型城市等基本特征于一體的新型城市,以“城鎮社區抓改造、煤礦沉陷區抓安居、貧困山區抓搬遷”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城鎮化建設的“新密模式”。從構建鄭州大都市區中謀劃發展定位,調整發展思路,跳出原有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堅持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建立起合村并城、合村并鎮、合村并點,形成城區為主體、重點鎮為支撐、新型社區為節點的新型城鎮體系。目前建成和在建新型農村社區36個,涉及83個行政村、農戶3.27萬戶,節約建設用地1.08萬畝。大力推進土地流轉,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為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用地保障。
(二)舞鋼模式
在工業基礎良好的舞鋼市,實行“社區”與“產業集聚區”一對一聯建,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對農村勞動力的承載能力,促進在新型社區集中居住的“離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為工農分割、城鄉分離的二元結構格局的縣域發展新型城鎮化提供了“舞鋼樣本”,成為全省“新型城鎮化的示范”。舞鋼市圍繞鋼鐵和棉紡兩大傳統優勢產業,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依托舞陽鋼鐵公司特寬特厚鋼板生產優勢,以誠海紡織服裝園為龍頭,建成了完整的鋼鐵和紡織產業鏈。根據規劃,舞鋼市產業集聚區在“十二五”結束之年,提供超過5萬人的就業崗位,在未來這一數字將達到10萬人。這意味著,舞鋼市超過一半的農民能夠在這里實現就業。同時,舞鋼市按照“一城四鎮十七個中心社區”的城鎮建設體系,按照“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方式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專門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在各鄉鎮設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站,讓農民搬入社區,使村莊占地大幅減少。
(三)潢川模式
潢川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切入點,圍繞工農對接、產城融合,謀劃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傳統農區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新路子。首先潢川從農業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出發,調整農業結構,擴大經營規模,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做文章,在全國、河南省較早探索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華英模式”,涌現出華英集團、黃國糧業等一批龍頭企業,構建起產加銷一體化的食品工業體系,形成工農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其次潢川加快實現產業積聚,按照“統籌城鄉、以城帶鄉,產城融合、相互促進,合理布局”的發展要求,實施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集聚區、城市拓展區“三區”聯動、組團式發展,加快“潢光一體化”進程,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同時加快縣城和中心鎮的建設步伐,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功能,提高品位,打造特色中心鎮,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新模式。
(四)固始模式
固始縣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抓手,加大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走出了一條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之路。固始縣采取城鎮集群發展,堅持“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空間布局原則,發揮縣城核心帶動作用,把特色相近、產業相聯、功能相關的鄉鎮聯結組團發展,培育整體優勢。全面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把基礎較好的中心鎮發展成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和帶動農村發展能力。全面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按照“分類指導、科學規劃、群眾自愿、就業為本、量力而行”的原則,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城鎮體系規劃,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試點,提高綜合服務能力,使農村人口能夠“進得來、穩得住”。在農業方面,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N植、產業化發展,促使農村人口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實行農工貿緊密銜接,“三化”協調發展。
(五)淮陽模式
淮陽縣從促進三次產業聯動融合發展入手,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資源與加工業、文化旅游業有機耦合在一起,從而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富民富縣的“根植式”內生發展模式。淮陽縣一是充分利用外部城鎮化的拉動作用,促進農村勞動力向縣域外轉移,緩解人口壓力;二是抓住國家不斷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和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的有利政策環境,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深入挖掘農業資源,大力發展多功能農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業結構升級;四是適應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五是強化縣城和中心城鎮帶動,培育新型城鎮化的空間載體,承接產業轉移,吸引人口等生產要素產業集聚,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糧食生產大縣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
三、河南探索新型城鎮化模式的啟示
(一)發揮新型農村社區的基礎載體作用
在城鎮化發展的快速推進期,城鄉二元結構矛盾還很突出,城鄉發展仍不平衡。大批農村出現“窮、空、散”的現象,留在農村的農民生活居住環境依然是“臟亂差”,造成農村發展速度減緩。為了縮小農民與城市居民在生活環境、教育、醫療、交通、就業等方面的差別,提高農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勢在必行。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可以節約土地,為農村和城鎮的發展拓展空間;可以為工業化發展提供更多的勞動力資源;可以改善農民的居住生活條件;可以全面提高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素質。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迫切需要。
(二)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強化產業支撐
構建農村社區雖然一攬子改變了農村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如果不能相應解決“離地”人口的就業問題,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類似南美國家的過度城市化問題,使“三農”問題通過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農民進入新型社區居住固然改善了“離地”農民的生活條件,但如果他們無業可就,無論住進多么高檔的社區最后也會變成城市貧民。因此應根據自身的產業定位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對農村勞動力的承載能力,促進在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居住的“離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這樣就通過“產業集聚區”這一媒介,在加快工業化進程中,使失地農民在脫離土地轉化為雇用勞動力時實現了軟著陸,實現了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就業方式的同步轉變,從而避免過度城市化帶來的陷阱。
(三)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大縣對新型城鎮化的探索表明,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規?;洜I,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時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積極發展高效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可以有效推動農業與城鎮建設有機融合,從而推進“三化”協調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最直接的貢獻是提供農產品保障和土地、勞動力等各種要素支撐。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業占比會越來越低,但是農業的功能卻不斷擴展。農業集自然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為一體的產業特征,使得農業的生態保護功能、觀光休閑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逐漸彰顯出來,從而使得農業對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性支撐作用不僅不會減弱而且更加強化。
四、河南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的對策建議
(一)以產業集聚區為支撐,推進產城互動
產城互動,是以產業發展為前提建設城鎮,以城鎮建設為基礎發展產業,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相互融合、聯動推進的過程。城市化的實質是勞動者就業的城市化,新型城鎮化的首要問題也是解決就業問題,而產城互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正是以產業發展為前提,從而會創造就業崗位,吸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進鎮者“樂業”才可能“安居”,“安居”才可能消費,消費才能催發城鎮的繁榮。因此,產城互動以居民為中心構建起城鎮發展鏈,是新型城鎮化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及中西部發達縣的小城鎮順利實現了向“城市型”小城鎮的轉型,正是因為走上了產城互動的發展道路。
產城互動的前提是產業集聚區建設。河南省應大力推進工業集聚發展與合理布局,通過整合重點產業鏈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壯大優勢產業集群,構建優勢產業發展帶,支撐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加強工業化城鎮化互動。一是加快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堅持“一園一主業、園區有特色”,明確各類產業園區定位,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模式,創新園區管理體制和開發機制,提升園區管理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錯位競爭的園區發展格局。二是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加強對產業布局的政策引導,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發展壯大食品工業、汽車工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優勢產業集群。三是強化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加強分類指導,突出各自特色,促進合理分工,完善區域合作機制,促進區域內優勢互補和產業集聚。
(二)加強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新型農村社區是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引領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中原經濟區要實行新型城鎮化,重點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難點也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雖然各地探索了不同的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道路,但是河南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區差別很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十分突出。經濟落后地區,尤其是農村山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壓力十分巨大。
當前河南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總體思路應遵循“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社會引資、群眾集資”的原則進行。對于城郊結合部,可以通過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將其納入城市化體系,就近建立新型農村社區,農村騰出來的用地可以用于城市設施,或用于都市農業的發展;對于有一定產業化基礎的農村,可以通過產業發展的支撐,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化的融合,使農村新型社區建立在產業集聚區的基礎上;對于農業發達的農村,可以建立特色農業體系,以特色農業支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于工業發展滯后、距離城市較遠、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可以通過政府扶持、群眾自籌等方式,建立社區,同時根據本地特點,尋找出可以發展的相對優勢的產業,包括第三產業如旅游業等,最終使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建立在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上。
(三)完善新型城鎮體系建設
構建和完善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的五級城鎮體系。1.提高鄭州首位度。發揮鄭州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將鄭州建設成為彰顯黃河文化和中原城市特色、宜商宜居的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的生態型、創新型城市。2.將地級市建設成為區域中心城市。按照規模做大、實力做強、功能做優、環境做美的原則,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增強聚集要素和輻射帶動地區發展作用,壯大省轄市規模,使之成為各區域空間組織的核心。對于河南省沿邊的區域中心城市,要加強與省外地級市的合作,建立地區發展聯盟。3.提升縣城發展水平。通過產業集聚區建設做大做強產業基礎,使縣城發展具有堅實的產業支撐。同時完善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縣城人口素質,加快縣城基礎設施建設,使縣城成為縣級經濟發展的啟動器。4.加快中心鎮建設。對于較大的鎮,要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和農業現代化的提升,提高其聚集資源和輻射周邊的能力,使之成為當地農民走向城市化的重要載體。
(四)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制度保障能力
首先,大力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解決半城鎮化問題。對現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安排進行改革和創新,積極清除那些對農民工存在歧視與排斥的制度政策,保障農民工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要在勞動就業權、社會保障權、子女教育權、公共衛生權、政治參與權等方面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所有農民工,多渠道改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把在城市穩定就業以及困難農民工家庭住房納入政府廉租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的享受范圍。建立農民工能夠有序參與的政治保障機制,實現農民工由“農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轉變,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推動城鎮化進程中進城農民的地域轉移、職業轉換和身份變換同步進行。
其次,創新土地制度。完善征地補償制度。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既要為工業化、城市化騰出空間,也要保障農民利益。要充分尊重農民自愿,解決制止強制征地、強制拆遷的錯誤行為,加大對征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市場化的操作。試行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應允許農民通過有償退出宅基地或宅基地置換而獲得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形式參與經營,促進土地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集中,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
再次,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農村公共服務發展滯后是城鄉社會二元發展的直接后果,也是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應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對農村實施傾斜政策,以實現教育資源、文化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社會保障資源、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等公共資源在城鄉的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消除城鄉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
[參考文獻]
[1]耿明齋.對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的幾點認識[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2]彭紅碧,楊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理論探索,2010(4).
[3]宋偉.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問題探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3).
篇4
關鍵詞:新型社區;群眾文化;研究
一、新型社區群眾文化的主要特征
在我國,社區文化建設仍然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是一項較為新興的事業。社區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1群眾熱情高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亟待滿足。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斷探索,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居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社區生活逐漸表現出居民的渴望參加參與、自發組織,舉辦各種集體娛樂活動,社區生活如火如荼。
1.2文體設施逐步發展
如今很多社區都已經開始了構建文體設施的進程,很多地區發展迅速,在市委政府、社區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地方修建了惠民工程,給居民構建文化和體育場所,進行娛樂與健身活動。配套的各種固定的娛樂設施與提供相應的文化資源,使人們的文化生活大大得到了提高,給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有了根據地,更加的方便和完善。
1.3社區文化隊伍的發展壯大
迅速發展的社區文化隊伍,很多都是從以前為零逐漸發展而來,并且發展出來的業務精英、文體骨干已經逐漸成為一股新時代的文化娛樂隊伍,正是擁有了社區進行扶持和組織,文體隊伍才會有了由單獨發展向快速聚集發展。很多地方設置了社區文化專業干部的職能崗位,為社區文化娛樂活動進行服務,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制度與人才建設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1.4文化活動形式特色化
各個地區都有各個地區自我的特點。由于地域文化差別,人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的不同,
很多地方的文化活動都有自身的特色。但很大部分都是以中老年人為主,保持著非常傳統的文化形式。這需要社區文化組織,對本組織內的活動進行豐富,通過各種宣傳推廣,使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進來,發揮自己的特長。
二、新型社區概念及目前發展狀況
2.1新型社區的定義
新型社區主要是指那些在經過規模調整之后形成的居民委員會轄區,這些社區經過了相關體制改革,更能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符合當前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根據地域特征為劃分依據,使的居民之間的感情紐帶更加牢固,形成了一個個居民素質較高、居民生活和諧、秩序井然、長治久安的新型社區。
2.2社區文化定義
社區文化是指經過社區居民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長期時間內發展而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精神財富中精神文化占主導地位。社區文化不但是一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意識,更是一種群體的精神面貌。
三、新型合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
新農村文化建設、新型社區文化建設都是國家明確要求著重強調的人民文化娛樂事業的重點,地方社區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出臺相應的獎勵措施、樹立榜樣、宣傳指導等富有成果的舉措。很多社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打造人文和諧的社區文化,不斷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念以及集體的榮辱觀念,使得社區建設日益進步。每個社區與農村的群眾文化建設的成功,都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上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然而在文化建設上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文化建設依賴性過強、精神文化建設不和諧、文化建設中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情緒、新型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不和諧因素等問題。因此我們要尋找方法去解決當前遇到的困難和障礙。
四、如何加強和諧社區文化建設
4.1加強多方面溝通與協作
在社區文化事業的建設中,應當盡可能的去團結各方面的力量。在加強社區集體資金物質保障的前提下,社區文化事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文化事業才能有所提高,這就需要團結集體的力量。
4.2提高社區精神文化水平
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地區都實施了有利于居民社區文化發展的政策,比如在進行與地域相結合的民俗文化品牌,各種旅游文化產業的加速,廣場慶典活動等文化活動,都在如火如荼的展開,社區群眾的文化傳播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4.3構建文化產業品牌
在新時代下的新型社區,發展的道路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要抓住特殊性這一優勢,推陳出新,打造自身的品牌,提升文化產業的質量,形成自己的文化產業鏈條,發展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產業鏈。
五、結束語
在打造新型社區文化的道路上,我們仍有很多路要走,在我國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么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應加快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牢牢跟著黨制定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方針走,為我國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實現社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野萍.淺談群眾文化的未來發展[J].戲劇之家,2010,03:84.
篇5
關鍵詞:家庭導向;養老需求;社區養老
一、養老保障面臨的挑戰
老齡化已經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一個趨勢,然而,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老齡化趨勢更為明顯,老齡化速度更為迅速。
(一)老齡化速度和比重都快于世界老齡化速度和比重。 據聯合國統計,如果60歲及以上老人占全國比例超過7%,則可以認定為該社會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的這一數字達到了13%左右。而我國的養老體制是現收現付制,面對這一現實,對養老保障提出了考驗。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有長達幾十年甚至一百年,而我們國家用了不到二十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
(二)出現了“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老齡化速度的加劇,老年撫養的比例也在逐步攀升。城鎮離退休人員的人數也在飛快增長,國家財政的離退休金也在以每年近30%的比例遞增??梢缘贸鲞@樣的結論,城鎮離退休金的增速快于經濟的增速。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仍處于世界中下水平,老齡化程度卻超過了發達國家而位于世界前列,呈現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齡化的加速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三)家庭養老陷于困境。近年來,城市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和家庭模式的多樣化是城市家庭結構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伴隨著以核心家庭為主。1人戶、2人戶及3人戶的比例在城市中呈逐步升高的態勢。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模式也在逐漸增多。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改變,獨生子女父母開始進入了老年期,空巢現象也變得更為普遍,空巢比例持續增加的趨勢也勢不可擋。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活節奏和年輕人工作壓力的增大,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年輕一代的贍養觀念也發生變化,更多的是以金錢物質、節日探訪等方式回饋父母,城市中代際關系模式也受到了深刻影響。
(四)缺乏老年人感情依托和溝通的環境。老年人不僅在經濟上對子女有一定的依賴,尤其需要精神安慰和支持,需要社會和家庭為其提供情感交流的環境和平臺。整天為生計奔波勞碌的子女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老年人、關心老年人的心理狀況;老年人活動區域狹小,整日在家中看電視看報紙缺少與外界、他人的交往,倍感生活孤單寂寞。
二、城市家庭養老存在的問題
養老,是每個人都免不了遇到的問題,現有的養老制度,就是
由年輕一代的勞動者來擔負老年人的養老,然而,隨著社會節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養老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也多少受到了挑戰和沖擊。
(一)家庭養老方式的多元化。家庭養老,實際上是子女養老,是在代際之間反哺式的財富流和物質流。家庭養老,不一定就是“在家養老”,由于老年人在經濟保障能力有差異性,低收入甚至無收入的老年人對家庭成員的依賴性比較大,收入較高的老年人已經超越了基本的物質需要,而是轉向更高的養老服務和質量,這也決定了養老方式的多元化。
有的老人愿意選擇敬老院、老人公寓等方式進行養老,從而避免代際之間相處矛盾和摩擦,分戶又互助的養老格局使不少老年人舒心。
(二)養老觀念受到沖擊,養老功能發生弱化。老年人與子女同住一起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城市子女的減少,社會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希望與父母分居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子女陷入了“事業”和“孝順”的兩難境地,代際分居正在成為改革開放的新趨勢,構成就家庭養老的嚴重威脅。在老人較多的社區,空巢家庭浮出水面,極大地影響到老年人的養老質量。子女走后,老人的生活來源成了問題,他們需要出門在外的子女向他們送來物質上的用品,生活上的照料等。子女給父母留下了空虛與孤獨,老年人的生活上、經濟上、精神上的困難更大。
養老功能,也從家庭養老(經濟生活來源主要依賴子女、親戚接濟等)轉向社會養老(經濟上主要由社會來保障,依賴退離休金)。而社會養老,老年人主要使用社會養老機構所提供的養老設施及服務度過晚年生活,這種養老方式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現有的保障制度與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尚有差距。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價值觀的變化,老年人的文化心理也發生變化,不再僅僅是對兒女的操勞及老年基本生活能夠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健康長壽,精神慰藉及社會的尊重和關心。
養老機構布局存在問題,老年人一般希望療養院距離子女近一些、交通便利、環境安靜、具有多樣化的服務。而現有養老機構都不能滿足老年人基本養老需求,更缺乏像西方國家針對性的養老服務,比如特殊護理院、精神障礙護理院等。
據調查,城市老人中有近一半的老年人有各種各樣的養老服務需求。比如家政服務、護理服務、聊天解悶甚至法律援助等。從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狀況來看,雖然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和提高,但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到2012年為止,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有7萬余個。養老機構簡陋、設備簡單、服務簡約、危房舊屋等都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住養服務需求。即便有些條件好的養老院,但其數量有限,費用較高,一些無收入、低收入的老年人就無力承擔。另外,養老機構的專業人員數量短缺、隨意聘用、無證上崗、限于傳統的經驗式服務,素質有待于提高。這些都造成了養老資源的消耗過多,服務對象窄等較多問題。
三、家庭養老的模式構建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政策制度、人才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差異,造成國家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經濟發展由東向西依次遞減的分布。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相比東部而言,還是有較大差距。由于經濟水平存在差異,在老年社會福利方面必然表現出不同的模式。
(一)政府與市場導向型。東部地區的經濟較為發達,政府的經濟實力較強,居民的生活?較為富裕,老年人的經濟也有所保障,養老觀念也較為開放,對社會養老的多樣化模式也較為接受,相應地對養老品質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在這類地區,政府可以通過權威性的引導,充分利用市場的作用,吸引企業人士投資興建高質量、大規模和上檔次的養老機構和設施。如上海的松江社會福利院、浙江浦江養老院等等,使得老年人的經濟福利和服務福利都切實得到了保障。
(二)社區導向型。中部地區經濟欠發達,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也較低,政府用于投資老年福利工程的資金也較為有限,老年人的養老觀念較為開放,他們還是傾向于生活在多年的社區環境。對此,我們要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調動和整合社區的各類資源,興辦老年人的福利機構和服務設施,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要求。
(三)家庭導向型。 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為欠缺,政府的經濟實力也比較有限,人居生活水平也較低,老年人的養老觀念也比較保守,習慣與子女同住。對此,我們可以采用傳統的家庭式養老,在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發揚中華民族尊老的傳統美德,使得老年人能夠得到子女的照顧。同時,要積極適當地發揮社區的作用,為家庭提供家庭護理、家政服務等養老服務。
四、理想的選擇――社區養老
一般而言,大力發展以家庭養老為主,兼顧其他多種養老模式綜合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正被我們廣為接受。這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而言,是一個較為理想的選擇。同時,家庭養老、社區入戶服務的觀念也逐漸被老年人所推崇。
(一)社區養老的意義。社區養老,就是讓老年人繼續留在他們所熟悉的社區中,在得到家庭子女的生活關照外,由社區來提供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對老年人的幫助、照顧及精神慰藉等服務。一方面,傳統意義上的養老機構將老人與家庭和親人隔離,造成老年人的孤獨落寞感,而社區養老,讓老人在熟悉的街區和家庭中,身心愉悅。另外,有助于推動社區建設,強化社區人員專業服務能力,整合社區各類資源,在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之余,又能調動社區人員工作積極性,推動社區工作的完善和進步。
(二)社區養老的可行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尊老愛老,贍養老人是年輕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而老年人更是希望和家人一起安度晚年,這種養老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說,老人是不愿意與子女分開,而社區養老,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滿足老年人基本的飲食起居等物質環境,提供了溫馨的家庭氛圍。社區養老又彌補了家庭養老的缺憾,提供各類養老服務。因此,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被子女和老人所認可。
另外,社區的蓬勃發展為社區養老提供了實行條件。社區作為有一定的社會文化、社會組織、地理區域、人口四大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間形態,擁有廣泛的人際互動關系網和豐富的社會資源。目前,社區建設正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迅速發展,服務設施在不斷完善,社區人員的選拔也越來越規范嚴格,服務水平和專業素質也在逐步提高。對于老年人而言,社區是除了家庭之外最主要的活動場所。社區的不斷建設和完善也為新型居家養老提供了切實的可行條件。
最后,政府為社區養老提供了資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將社區養老服務資金歸入政府的財政預算,實行按人頭、按項目專項撥款,防止養老服務資金使用的無序與浪費,為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創造了良性發展的外部環境,為社區家養老發展提供了可行性。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結構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的變革,社區養老將會不斷發展和完善。通過不斷協調政府、社區、家庭及個人之見的關系,理性彼此的責任和義務,就會為社區養老的建設提供一個高效、和諧穩定、公平承擔的養老體系,為解決城市養老問題提供可行的方案措施。
參考文獻:
[1]郭士征,社會保障學(第二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2]雷繼明,?家庭、社區與國家:農村多元養老機制的構建,華中師范大學,?[D]2013
篇6
【關鍵詞】虛擬學習社區;歸屬感;交互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2―0084―03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虛擬學習社區悄然誕生。如何進一步構建虛擬學習社區已經成為現代遠程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然而,虛擬學習社區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具備一些本質要素:“一定數量的人群;共同的網上活動區域;社區互動;社區文化與歷史;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1]其中,人群是社區的主體,網上活動區域是社區的物質基礎,社區文化與歷史是協調社區活動的保證,社區互動是社區良好運作的關鍵,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則是連接社區成員、密切學習者關系的紐帶和粘合劑,基于社區歸屬感的關鍵作用,所以很有必要對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的歸屬感進行探究。
一 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歸屬感的概念界定
外國學者Jennifer E. Cross (2003)是這樣定義社區歸屬感的:“在個人和他們居住的地區之間的確定的感情方面的聯系,其主要特征是個人對他所居住的社區產生親密感的傾向。”[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社區歸屬感的解釋是:“社區居民把自己歸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體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既有對自己社區身份的確認,也帶有個體的感彩,主要包括對社區的投入、喜愛和依戀等情感?!盵3]“1624年約翰•多恩指出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是人類這塊大陸的一部分。我們的歸屬需要――想和別人建立關系并得到別人的認同――提高了我們祖先的生存能力,因此,歸屬需要成為我們人類本性中的一部分。當我們經歷社會聯系的破裂時,當感受到孤獨的憂愁和愛的喜悅時,當尋求社會接納時,我們都會體驗到歸屬的需要?!盵4]
眾所周知,虛擬學習社區是在真實時空中相互分離的人們基于網絡、通過交互“聚居”在一起形成的社區。事實上,不管是現實社區中的人們,還是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學習者,這種歸屬需要的心理都是一樣的。本文將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的歸屬感定義為:在協作學習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支持下,社區參與者基于自身需要(掌握知識、獲得技能、情感交流等)或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學習目標,而在參與者之間通過相互聯系、溝通與交往所形成的對特定網絡空間心理上的依賴與喜好,這種心理趨向使得學習者產生對自己所在虛擬學習社區身份的確認?!耙话阏J為社區心理意識包括四種基本形態或基本特質:社區認同、社區歸屬、社區凝聚和社區滿意。”[5]所以,它也屬于一種社區心理意識。
二 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歸屬的影響因素分析
單菁菁在所著的《社區情感與社區建設》一書中對社區歸屬感的影響因素已經有了研究。她通過使用PRE(proportionate reduction in error)測量法,對各個影響因素與居民社區歸屬感的相關程度進行了測量,得出了如下結論:居民的社會經濟地位與社區歸屬感之間沒什么直接關系,居民在社區內的居住時間、社會關系、社區參與度、對社區進步的認知度及對社區的滿意度都與社區歸屬感都呈現正向相關關系?;谝陨系难芯砍晒疤摂M學習社區自身的特點,接下來對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歸屬感的影響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其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1 學習者對虛擬學習社區的滿意度
所謂虛擬學習社區的滿意度,也就是學習者對虛擬學習社區環境的總體感受及主觀評價?!吧鐓^質量(包括社區環境質量、社區服務質量等)決定了居民在社區內的生活質量,而居民的社區生活質量又決定著他們在社區生活的滿足感和滿意度。”[6]同理,也可以說虛擬學習社區的質量決定了學習者在社區內的學習質量,學習者的學習質量又決定著他們對虛擬學習社區的滿意度。換句話說,學習者對虛擬學習社區的滿意度體現在虛擬學習社區的質量上,可以從虛擬社區的文化氛圍、人際關系、管理制度及硬件技術支持等方面進行滿意度的評價。
2 學習者對虛擬學習社區進步的認知度
單菁菁通過對社區進步認知度的調查發現“人們對社區進步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對社區未來的判斷,進而影響到他們對社區的喜愛程度、滿意程度以及是否想要在此長久定居的愿望?!盵7]而且,她通過測量得出:“居民對社區進步的認知度與其社區之間確實存在著正向相關關系。”[8]基于這一研究成果可以這樣來分析:學習者認為所在學習社區在以后發展很快、進步很大,他們就對社區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就會增加對社區的喜愛程度,就會更愿意長期在此學習交流。反之,學習者認為自己所在社區長期以來沒有什么發展甚至越變越糟,他們就很難對社區的未來做出樂觀的判斷,就會影響到他們對社區的喜愛程度,降低他們在社區學習的滿足感,甚至產生不滿和遷移的愿望。
3 學習者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參與度
虛擬學習社區不僅僅是共享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應用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要達到這樣的學習目標,學習者必須參與到共同的學習活動和項目中,才有可能形成對知識的深入掌握,才有可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才有可能形成學習者對社區的歸屬感。因為,個體參與社區活動越多,就越有主人翁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同時也就越容易在社區內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關系,進而增強其社區歸屬感。
4 學習者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的社會關系
學習者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的社會關系,是指學習者在虛擬學習社區范圍內的社會互動以及由此形成的關系網絡。維持一個良好的社會關系對我們的交往來說是很重要的。“卡薩達和賈諾威茨認為居民在社區內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親情、友情及更廣泛的人際關系有助于社區歸屬感的增加,這些關系一旦建立就會增強人們的社區歸屬感?!盵9]當然,虛擬學習社區也不例外,不過該社區所建立的主要是: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助學者、助學者之間的一種人際關系。
5 學習者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學習時間
社區學習中心強調持續性的學習過程,即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技巧,通過網絡教育提供全球性的信息資源。雖然學習社區里的互動可以是同步也可以是異步的,但也必須有一個共同的時間段來保證學習者之間的互動。而且,“遠程學習者主要是在職成人,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著多種角色,他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學習與工作、學習與家庭之間的矛盾,他們要想學習必須從繁忙的工作與家務中擠出時間來?!虼?他們很難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交互,”[10]自然不易形成社區歸屬。
6 學習者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的交互
在對前面幾個因素的分析之上不難發現,其實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稱之為“社區”最為核心的特征還是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它不僅是虛擬學習社區成員進行信息交流和知識建構的必要途經,同時也是社區成員進行情感溝通以及形成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重要方式。如果沒有互動與交流,學習者僅僅是在一定的時間參與到社區中,很難或者根本不可能形成強烈的歸屬感,換句話說交互是社區歸屬感形成的必要條件。
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態度、策略、水平以及投入等因素也會影響學習者虛擬學習社區歸屬感的形成,這里對此不作分析。
三 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歸屬感的培養措施
1在虛擬學習社區中提供并完善技術工具的支持
這里主要強調的是:完善技術支持是為了縮短學習者在虛擬學習社區中進行互動學習的延時性,提高信息交流效率,只有保證交互順利進行,才能談及學習者歸屬感的形成。
2 創造一個開放的、真實的公共學習空間
教師和學生可將有關自己的一些資料,如:相片、愛好、興趣,傳到網上方便師生間相互認識與交流,提高一定的信任度與責任感。因為學習者特征是大不相同的,討論某些問題時,可能產生矛盾或出現不文明用語,此時教師就出來進行調節,并及時在討論中制止不良情感交流的行為,最大化避免學習者之間交流產生的誠信問題,使得由技術支持的學習環境更人性化,也利于學習者積極參與社區學習,提升個人對社區的歸屬感。
3注重社區成員情感交流和完美人性的培養
教學論的原則認為:學生個體必須得到尊重,才能調動其學習情感。網絡的分布式學習使學生之間拉開了距離,容易使成員產生孤寂的心理,因此,網絡社區的教學者應當開展與社區成員的情感交流,如定期的辯論賽、視頻會議等,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社區小組中的地位,并明白自己對于社區小組中其他人的意義,明確這種協作關系。同時應努力營造一種賓至如歸的環境,尊重每個個體,為每一位成員準備人性化的交互界面,如有自己的文字工具、交流工具、收藏工具、提示信息等。這有利于增強社區成員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參與程度以及從其他成員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維持他們持續、努力的學習活動,完善人性的塑造。
4 合理設計與選擇不同的組織形式進行學習。
綜合目前網絡教學的現狀,可采用以下幾種組織方式:以學校或班級為中心的社區。參加這種社區的成員多數是一所學校中的校友或同學、教師等。該方式容易使成員具有高度認同感,可以增加虛擬真實感,從而具有交互程度高的特性;以學科為中心的社區。該方式社區中的成員具有共同的學習方向和目標,因此會保持長久的交流。隨著問題討論的深入,成員間會自動形成學習討論小組,具備開展協作式學習的良好條件;以活動為中心的社區。這里的活動是指社區中所舉辦的各種學習活動,大部分活動都是研究性學習的,以促進社區成員的參與度。社區的目標也很明確,都是為了達成研究課題活動目標而努力,成員的年齡分布也比較分散;以興趣為中心的社區。以興趣為中心的社區特色在于成員有極高的投入程度,樂于提供自己的意見,分享學習的經驗。這里的興趣沒有一定的范疇,任何學科和領域,都可能因聚集和討論而形成社區。社區成員在這種交往方式中可以體驗到獲取知識、機會均等、人際關系平等、自主的學習經驗,而這恰恰是傳統教育難以突破的。
5 完善虛擬學習社區的管理制度
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有組織的團體或者社區,都應該有相應的制度規定。有一個完善的制度更是社會交流順利進行的保證,虛擬學習社區也不例外。而且社區管理活動的綜合性、復雜性決定了社區工作者必須具有多種能力和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社區專業知識;人際交往能力及創新能力,所以也要提高社區助學者及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同時,對學習者進行考勤記錄并將其作為最后成績考核的一個評價指標,這樣能夠保證他們在社區中學習時間的持續。
四 結語
虛擬學習社區作為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產物,雖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在教育學術界有關該領域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而且如何建設科學、合理的虛擬學習社區已經成為現代遠程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因此,探究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歸屬感的培養不僅對虛擬學習社區的建設、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現代遠程教育、教學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傳統學校面授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
參考文獻
[1] 馬紅亮.虛擬學習社區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6,(9):20-24.
[2][5] 張旭,丁鳳琴.社區心理意識研究述評[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5):90-92.
[3] 時蓉華主編.社會心理學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187.
[4] [美]戴維•邁爾斯著,黃希庭等譯.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418.
[6][7][8] 單菁菁.社區情感與社區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38,125,128.
篇7
關 鍵 詞 和雅教育;養心育人;以合致和;學校文化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5
從外延式發展轉向內育式發展,是當前我國中小學改革的主旋律。內育式發展的關鍵在于學校文化建設,其核心是價值觀念。廣州市越秀區舊部前小學是一所有著悠久辦學歷史的名校,多年來,舊部前小學以“和雅”文化精神滋養師生心靈成長,引領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探尋出了“養心育人,以合致和”的“和雅教育”之路。
一、和雅教育的價值根基
在學校教育場域中,人的發展不是一種局限于自我領域中的封閉式成長,而是達成與自然、社會、自我和超我的和諧關系。因此,學校教育應當是一種和諧的教育形態,指向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事物的和諧發展?!昂汀闭?,和睦、和諧也,乃和而不同、無沖突、和衷共濟之意。歷史地看,“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種極為高尚的民族精神。個人修身養性、與他人交往以及人事治理,都強調“和為貴”。舊部前小學立足于“和”的學校文化建設,既強調學校教育系統內各個組織、各個單位、各個成員之間的和而不同、和諧統一、共生共榮,同時注重學生、教師、家長之間的修身養性、和睦共處、和諧發展。一言以蔽之,“和”指向師生、家長和諧共處,并成就學校和諧、美好發展。
“和”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種美好形態。無論其體現的是人的內在精神,還是一種外在秩序,始終都是學校文化的價值追求。學校文化的價值追求總具有一定的目的。舊部前小學在辦學實踐中不斷地梳理自身的文化脈絡,把“雅”當作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目標?!对娊涀ⅰ酚性疲骸把?,正也。言今之正者,以為后世法。”“正”為高、為優,“雅”即為文雅、高雅、美好不俗之意。舊部前小學強調師生語言文雅、行為儒雅、情趣高雅、氣質優雅,培養學生講雅言、立雅德、樹雅志、修雅身。由于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學校又著重提出“雅而有致”“各雅其雅”,以培育學生個性自由而全面發展。
舊部前小學秉承文化立校理念,實施文化興校戰略,以“和”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追求,把“雅”當作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指向,著力于創建和雅教育模式,涵育學校的文化氣質。和雅學校文化的主旨是“和而不同,和諧發展”“雅而有致,各雅其雅”?!昂投煌?,和諧發展”是學校干群之間和諧互敬、教師之間和諧互學、學生之間和諧共處、師生之間的和諧共長、家校之間的和諧互助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生,在和諧統一的基礎上實現學校教育諸要素的美好發展?!把哦兄?,各雅其雅”則是學校教育品質的和雅、家長氣質品格的和雅和師生人格品質的和雅,在和雅統一的根基上追求學生個性品質發展。和雅校園文化建設將整個學校的工作,包括管理、教學等,都納入到和雅文化的監督和觀照下,創建和雅校園,生成和雅社區,淬瀝和雅教師,培育和雅學生。舊部前小學的和雅校園文化建設以“和”為核心,以“雅”為歸宿,努力創設一個無處不“和”、無“雅”不入的和雅教育生態。
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是其改革發展的內在動力。[1]學校文化能夠凝聚師生發展愿景,養育學校教育品質,是學校教育實踐的內在根脈,奠定了教育實踐的堅實價值根基。舊部前小學在和雅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上,確立了和雅教育的特色品牌。
二、和雅教育的整體設計
根植于和雅學校文化的價值觀念,以系統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多元智能論等理論為指導,舊部前小學從“和”與“雅”兩個層面著手,確立了“以合致和,養心育人”的和雅教育整體設計。“養心育人”是指通過養學生的信心、恒心、慧心,養教師的愛心、童心、責任心,養家長、社區的誠心、同心,促進學生、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實現樂學創新、和諧發展的育人目標,達成學生的和雅品質。“以合致和”即充分調動各種教育力量,同心協力,和衷共濟,形成教育合力,營造內外共情的教育場域,達成身心和諧的精神境界。舊部前小學遵循“養心育人,以合致和”的整體設計思路,從“心”出發,把心智培育與人格塑造相融合,激揚生命,和諧人際,致力于和雅教育品牌的打造。
其一,養心育人。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學校教育應當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人性潛能,重視學生的意識、情感、主動性和價值觀等心理因素的功能性,強調學生創造力和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具備真誠、積極關注學生、同理心等高尚德性。多元智能理論主張,教育應“認真分析每個人的智能狀態”[2],設置多元化的課程,以多維、全面、發展的眼光教育和評價學生。在和雅教育建設過程中,舊部前小學首先養學生的信心、恒心和慧心,激發其內在的人性潛能,幫助學生發展感悟至理的心智,培育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其次,養教師的愛心、童心和責任心。教師至少需要具備:一是慈愛之心,二是基于共情的童心,三是責任心和使命感。教師心中真正有愛,面對教育問題時,才會不急不躁不厭煩,擔當其責,對每一位學生都充滿正面期待。再次,養家長、社區的同心和誠心。教育利益相關者需要懷有基于關懷的合作之心。家長適當地介入學校教育,同心同德,形成育人合力。社區人員對孩子誠心期待,不虛偽、不做作、不應付,優化學生的道德成長環境。學校通過“養心”,促進了學生、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實現了樂學創新、和諧發展的育人目標。
其二,以合致和。根據一般系統論的“整體性、有機性、關聯性、動態性、有序性和目的性”[3]等特征,學校系統內的各個要素和環境都是學校教育整體性的一部分。只有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相互協調,形成有機關聯和動態平衡,并進行合理的組合,才能實現學校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和最優化。以此為基礎,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舊部前小學通過教育系統內組織機構的合作、整合,組織成員之間的同心協力、相互配合、和衷共濟,以及師生、家校社區之間的互相協作,促進組織、單位、成員之間的和而不同、和諧統一、共生共榮,實現學生、教師及家長的和諧成長與學校教育事業的美好發展。
在和雅教育的整體設計中,“養心”與“以合”是教育實踐的手段,“致和”是結果,“育人”是和雅教育的目的。和雅教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道德成長規律,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以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優化人的內心秩序,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發展和人格健全發展。和雅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生”為本,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個性品質和多元智能;以“合”為本,積極調動教育資源創建和諧文化環境;以“心”為本,竭力在校園里養人的內在之心,形塑學生的健全性格及和雅品質。和雅教育追求的目標是: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有慧中而秀外的和雅德性,有追求博雅高遠的人生境界,做一個健康成長、融洽社會、幸福生活的人。和雅教育的實踐結果是:學校場域中形成了一種“雅文化”,打造校園和諧、師生和諧和家校和諧的優良文化氛圍。
不難發現,“養心育人,以合致和”合成長之道。兒童的心靈,恰如一張白紙,好寫最新的文字,好畫最美的圖畫。人的成長,正是在社會生活之中,通過樂學創新,不斷豐富內心世界、努力提升精神境界的終身化學習過程?!梆B心育人,以合致和”合教育之道。教育之根本,在于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欲達于此,教育活動中至少需要具備:教育者的慈愛之心、基于共情的童心以及責任心和使命感,教育利益相關者基于關懷的合作之心?!梆B心育人,以合致和”合生命之道。“心”既是個體生命意識活動的一般過程,更是人基于意義與價值的感悟、思索、體驗等內心世界,以及追求、經驗、舍棄等外在表現。因此,“修身在正其心”,學校教育應當強調“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和于心。
三、和雅教育的實踐路徑
科學、合理、清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設計,是學校踐行和雅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舊部前小學在實施和雅教育的過程中,主要通過文化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和社區建設四條并駕齊驅的實踐路徑,描繪“養心育人,以合致和”的和雅教育藍圖。
1.以文化建設為抓手,創建和雅校園
第一,制定規范文明、和諧實在的制度文化。學校調動所有教職員工一起重溫、認真修訂學校制度,集思廣益,崇尚民主,聽取不同角色人的意見,建立系列雅行規范,努力促進人與制度的和諧。第二,營造雅氣四溢、彰顯個性的物質文化。學校布局有園林式“科夢園”,“科夢園”內設有“養心亭”。每層樓設置不同主題的特色長廊,書香滿屋的復式圖書館,開闊舒暢的環形跑道操場,專業特色鮮明的藝術課室、科技教室……這些雅氣四溢的物質環境體現在校園的每一處。課室環境隨著小班化課堂教學的改革,以“舒適溫暖,合用個性”為構建理念。新建的“舊部前衛創客廣場”,為舊部小創客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創新作品的平臺。第三,筑就高度認同、雅風凸顯的精神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學校倡導“教育以人為本”“教師以生為本”“校長以師生為本”,視“創建和諧校園,促進師生發展”為宗旨,積極建設“和諧、自主、活潑、進取”的校風、“蒙正修道、敬業樂群”的教風以及“樂學、善思、團結、合作”的學風,努力書寫和雅校園新篇章。
2.以課程建設為載體,形塑和雅學生
實質上,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決策主體的育人價值目標實踐與實現過程”[4]。舊部前小學特色課程主要包括科技文化課程、走班自選課程、心靈德育課程等。
(1)科技文化課程
學校注重開展主題鮮明、富有實效的科技教育活動,并結合自身的科技特色進行教學,讓全校學生都有機會接觸科技,愛上科技,培育其樂于探究的雅思意識和雅思精神。具體而言,以“科技創新”“電腦機器人”“航模制作”三大科技特色項目為主要內容,根據兒童的認知與學習能力,設置科技特色課程。其課程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小組合作的敏感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萍继厣n程能夠養學生的信心、恒心和慧心,陶冶學生人格,發展學生個性,強化學生的雅思意識和雅思能力。
(2)走班自選課程
走班自選課程是學生在本班教室進行文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時間鍛煉自己,發展素質技能,激發高雅興趣,促進自身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為獲得溫文爾雅的道德品質奠定基礎。在整體安排上,每周二下午第二至三節,實行長短課制,并以普及興趣與專業隊訓練相結合。課程的時間安排具有彈性,由學生自主選課,學校統籌安排學生走班上課。自選課程的第二節為普及課程,涵蓋了學科拓展、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生活技能、體育和藝術類等六大類,通過教師走班執教、學生走班上課、年級段集體活動等形式開展活動。任課老師分主教與助教,主教與助教角色可根據教學內容互換,也可依據教師專業特長固定主教與助教。走班課程的任課老師積極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并在活動中注重經驗積累和總結。自選課程的第三節為提高課程。任教教師在普及課程教學中注意觀察到“好苗子”,對其進行提高訓練,輔導其參加各項專業競賽。
在“多元智能,和諧發展”思路的指引下,各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課程參與表現,做出相應的評價。對于不同年齡和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在寬松、愉悅、開心的無壓力狀態下快樂學習,真正實現“雅而有致、各雅其雅”。舊部前小學還制定了相關細則,每學期開展“多元智能,和諧發展”學生之星評比活動。
(3)心靈德育課程
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中,舊部前小學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既靈活運用德育方法,也巧妙借助心理學原理,將德育與心育相結合。學校設計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體系”,提出將“心靈德育”作為課程一級目標,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群體意識、學習意識、生活意識作為課程二級目標。讓德育走向心靈,讓心靈達成德育,以此凸顯“養心育雅”。另一方面,學校開設了“心靈德育之班級成長課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成長課程,為學生提供發展個人雅趣、雅行與雅德的機會,學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最終為學生的和諧發展和幸福生活奠基?!鞍嗉壋砷L課程”分為兩個方面:學校指導的公共性內容和班級主導的自主性內容。每學期初,德育處根據全年德育工作要點,梳理出每個月的德育重點,匯成“每月一事”,讓班主任能夠有的放矢地完成學校德育工作。學校只對班級成長課程的公共性內容給予安排和指導,之后由班主任帶領全班學生創造性地參與課程內容建構,甚至讓學生獨自設計課程內容。
除此之外,在充分研究小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舊部前小學順應課改,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品質。學校以尊重、激勵、合作、愉悅四個維度與樂學、會學、學會三個向度,創建了“小學生自主學習心理品質的發展指標”,出版了《從心出發》和《童心童畫》兩本學生作品集。
3.以師資建設為杠桿,培養和雅教師
一方面,規劃教師專業發展的總體愿景,培植教師自我分析能力。舊部前小學積極培育具有寬雅的愛生胸懷、儒雅的教育知能、邃雅的教學方法的和雅教師,養教師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學校以“和而友愛、儒而厚浴蔽價值追求,依托校本培訓和課題研究,秉承“教學即研究,研究即學習”的理念,強調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幫互助、合作共贏、和諧發展,全方位提高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注重發揮骨干教師、專家指導組、學校行政領導的支持作用和科組、年級組、備課組的輔助作用。另一方面,定位教師專業成長的培養目標,抓準定位分層培養。舊部前小學對新入職教師的要求是:教師在第一年能夠熟悉小學的教學常規,在第二年能夠掌握自主達標性學習活動輔導模式、自主研究性學習活動輔導模式的教師專業性課堂行為,在第三年能夠掌握自主創造性學習活動輔導模式的教師專業性課堂行為,爭取成為實驗型教師。
4.以家校社區為平臺,孕育和雅社區
以家校社區為平臺,舊部前小學建立了“校外志愿者教師團隊”,拓展教育資源,堅持“雅行請進來”和“雅行走出去”相結合的形式,培育相互聯合、和諧共榮的和雅社區環境,具體做法如下。根據家長的專業領域,學校聘請他們作為校外志愿教師,定期為孩子們講授健康成長、自救自護等知識,并讓家長適度介入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聘請周邊高校教師進校園,給家長、教師、學生上親子學堂、心理輔導、家庭治療等專業課,提升家長的整體素質,拓展師生的知識視野。聘請社區行業精英、民間達人到學校參與“舊部大講壇”,為學生樹立正面榜樣;聘請社區民警、律師作為學校的安全顧問、法律顧問,為孩子們的安全保駕護航。邀請社區行業商會參觀學校,關心并且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教師和學生,創設互助溫暖的社區環境。與此同時,學校也會組織部分教師黨員走進社區,慰問并資助社區的特困家庭和特困黨員;帶領少先隊員入社區,為社區做力所能及的事,以愛育愛,在實踐行動中傳播雅行與雅德。
總之,在“和于心,雅于行”的教育實踐過程中,舊部前小學對和雅教育的不懈追求,旨在促進學生身心的自主發展、快樂發展、健康發展及和諧發展,創辦一個家校和諧互助與師生和諧共長的窗口式品牌學校。舊部前小學的和雅教育,把握教育之根本特征,賦予教育以生命活力,業已描繪出南粵大地一道亮麗的教育風景。
參考文獻:
[1]唐漢衛.走向文化的學校建設[J].中小學德育,2015(2):14-16.
[2][美]加德納.多元智能:第二版[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74.
篇8
失能老人問題是近年來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也是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暴露較晚、解決難度較大的問題。失能老人無論選擇何種照護方式最終都依賴于資金的解決,而單靠公共財政支持和家庭支撐都難以達到對失能老人的照護,建立長期照護保險是突破失能老人照護資金瓶頸的有效途徑。為此,課題組針對“珠海市建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險”展開調查,并試圖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以應對珠海市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對策和思路。
長期照護保險指對被保險人因為年老、嚴重或是慢性疾病、意外傷害等原因導致身體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接受長期的康復和護理,對接受他人護理時支付的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長期照護的基本特征是“非醫”性,是穩定和恢復沒有治療價值的功能,介于家政護理和醫療護理之間,最大的特點是持續性、長期性、完整性和專業性。
一、珠海市建立長期照護保險的必要性
(一)未備先老矛盾凸顯
珠海市已于201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珠海市老齡委的數據,截至2013年12月,珠海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12.56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1.59%。其中,珠海市失能老人約為10 550人,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8.4%。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四化”加快發展的特征明顯。珠海市自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以來,人口結構從年輕化迅速走向老化,在經濟尚不夠發達時提前進入老齡社會,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滯后于養老服務需求,各種矛盾凸顯并交織,可謂“未備先老”。
(二)失能老人照護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后
據衛生部一項調查統計顯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達71.4%,患病的老人需要長期的醫療護理或日常生活護理,由此導致老年護理需求急劇增加。與此同時,家庭照料失能老人的功能空前弱化。首先是“四二一”的超小型家庭結構逐漸增多。一對年輕子女在贍養多位老人的同時,一旦有一位老人失能,主要照料者可能心力交瘁,甚至積勞成疾。其次是空巢家庭環境的挑戰。珠海市農村老人空巢率約占40%,城市老人實際空巢率更高于農村。再次是照護能力嚴重不足。家庭成員在護理失能老人中將會面臨24小時的守護考驗、相對專業的技能考驗以及長年累月持續不斷的耐性考驗,這些對于任何家庭都是異常艱難的考驗。因此,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將成為一個可以預見、不得不解決的常態社會問題存在。
目前,珠海市共有24家養老機構,床位總數2832張,平均每千名老人近23張床位。除用于供養城市“三無”老人和農村“五保”對象外,能提供給社會老人的床位不超過1000張,與失能老人的比例為1:6。同時,護理型養老機構嚴重匱乏。公辦養老機構定位于供養“五?!?、“三無”老人,而民辦養老機構由于投入不足,普遍沒有專業護理設備。同時,支持居家照護的服務體系也不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面窄,且不具備護理功能。
(三)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支付能力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珠海市失能老人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五多”:高齡多、女性多、喪偶多、疾病多、低收入家庭多。這其中,失能老人對生活照護不滿意的占61.4%,期望得到政府救濟、補助的占87.1%,反映出多數失能老人的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家庭支持失能老人的財力十分有限。
珠海市社會養老保障水平仍較低。2015年,珠海市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已增加到月平均2200多元,但對老年服務機構調查的結果表明,即使僅以成本核算,完全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的費用每月也需要3000~5000元。絕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來源仍為“自食其力”或子女接濟,在調查的214名失能老人中,人均月收入為1540.10元,低收入者占26%,相當一部分農村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除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外,目前珠海市尚未有針對失能老人的其他有效保障舉措。失能老人的支付能力嚴重不足,導致潛在需求不能轉變為有效需求,造成了珠海市養老服務領域的怪圈:一方面,潛在的養老服務需求使民政部門不斷增加養老機構的床位;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則使養老機構的床位難以得到充分利用。
(四)現有的保險體系缺乏長期照護保障
目前,我國醫療保險重點針對疾病治療的費用補償,而對疾病發生之前積極預防和疾病發生之后老年的護理、康復、照顧等重視提高生命質量的險種卻鮮有涉及;社會醫療保險明確指出不予支付特別護理和日常護理等服務性項目;普通的商業保險只能保障部分疾病和門診費用,雖有商業保險公司已經開發出類似于長期照護的保險項目,但高昂的投保費用使普通家庭難以承擔。因此,盡快建立長期照護保險,才能在治療和照料之間、在征服疾病和提高生命質量中找到平衡,彌補現有保險體系的缺陷和不足。
二、國內外長期照護保險實踐經驗及借鑒
由于我國的照護需求與醫療需求沒有清晰邊界,在沒有建立長期照護保險的情況下,失能老人很容易以疾病治療的方式住院治療,造成過渡醫療的同時占用有限的醫療資源,不僅給家庭增加了陪護壓力,而且給醫療保險基金帶來了支付壓力。發達國家之所以將長期照護保險從醫療保險中分離出來,正是基于降低長期照護邊際成本的考慮。
(一)國外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模式比較
從世界范圍來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模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以美國為代表的商業保險型模式。采取自愿參加的方式,由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購買長期照護的服務和產品,在年老時從保險公司得到相應的長期照護服務或因接受長期照護而產生費用的給付。
第二,以德國、日本等為代表的社會保險型模式。德國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與其醫療保險制度相配套,不同醫療保險制度的參加者相應參加不同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其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覆蓋了全民。日本還配套設置了護理救助制度,低收入群體以及無法加入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群體的長期照護服務費用基本由護理救助制度提供。
第三,以瑞典等北歐諸國為代表的福利型模式。瑞典以老人的需求為導向,其照護費用80%以上來源于稅收,還有部分費用來自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只有很少比例的照護費用來源于個人繳費,收費的比例只占所有費用的4%左右。
綜上,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在世界各國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可以說是世界各國不同的社會保障理念使然。
(二)國內的探索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或多或少地對需要長期照護的人群提供了服務,比如民政系統對部分孤殘人員,殘聯對部分殘疾人士,工傷保險對傷殘職工,醫療保險對失能患者等服務,但這些服務分散、有巨大漏缺。隨著全民醫保體系的建立和保障范圍的不斷擴大,長期照護已經成為完善全民醫保制度的問題凸現出來。2011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積極研究探索老年人長期護理制度,鼓勵、引導商業保險公司開展長期護理保險業務”。迫于醫療保險制度運行的現實壓力,山東省青島市、安徽省合肥市、黑龍江省等地已經開始探索,這是我國長期社會保險制度建設從學術探討到政策實踐的重要標志,也為開展全國性政策研究提供了實踐模型。
2012年7月,青島市率先推出《關于建立長期醫療護理制度的意見(試行)》的正式實施細則,填補了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空白。截至2015年1月,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已惠及參保失能老人2.5萬余名,幫助6000多名老人走完了生命最后旅程。其基本模式是:護理保險制度覆蓋所有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根據參保人的不同情況,主要有三種護理方式:一是入住定點護理機構接受長期醫療護理;二是居家接受醫療護理;三是入住二、三級定點醫院接受醫療專護。護理保險試行期間,用人單位和個人不需另行繳費,財政根據基金使用情況給予補助。護理保險堅持低水平起步,合理確定籌資標準,并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適時調整。
2013年7月,合肥市公布了《合肥市五保供養對象長期醫療護理保障制度實施方案》,政府出資為五保老人購買商業護理保險,以緩解五保老人因疾病、意外傷害造成的個人經濟壓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關于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我國僅有少數保險公司開設這一險種,包括國泰康順長期護理保險、中意附加老年重大疾病長期護理健康保險,以及友邦全佑一生“五合一”疾病保險(包括老年長期護理保險金)等。
(三)啟示
老年人對長期照護的需求是一種剛性需求,它在老年服務業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因此,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是應對老齡化的最重要舉措,可以從制度上解決失能老年人的醫護和生活保障,讓失能老人更有質量和尊嚴地生活。
自2005年中國商保公司推出第一款長期照護產品至今,購買者寥寥無幾,其根本原因是保費高而一般百姓承受不起。同時,商保公司為規避風險,對參保者的健康狀況嚴格篩查,病重者或已失能者都會被拒之門外。另外,居民的保險意識普遍薄弱,所以,單純靠商業保險解決老年照護問題遠遠不夠。
能不能單純依靠政府財政和福利政策來解決老年照護問題?珠海市的財政狀況遠不能跟北歐等高福利國家地區相比,因此長期照護難題也不可能單靠政府財政來解決。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借鑒德國、日本等國經驗,建立低成本、強制性的社會長期照護保險。同時,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和扶持商業照護保險的發展,形成多層次的老年照護保障體系。社會保險的優勢在于,普遍性和保障性可以為更多有照護需求的民眾提供低成本的基本保障;強制性能夠將保險意識薄弱的民眾也納入保障范圍;非營利性可以降低基金籌集的成本,提高使用效率。扶持發展商業照護保險則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照護需求,有效節省政府資源,使其集中關注弱勢群體,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探索建立珠海市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險的對策和思路
珠海市作為“中國最宜居城市”、“2014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對失能老人進行持續有效照護,是文明幸福城市的有力體現。解決珠海市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問題,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從建立長期照護資金保障體系、多層次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等多方面入手,形成積極的應對機制,努力構建符合珠海市市情的長期照護保障服務體系。
(一)盡快建立長期照護保險資金保障體系
1.構建靈活的資金籌集機制
長期護理費用支出規模龐大,單純依賴個人力量會造成市場失靈,而單靠政府的大量財政投入,會造成珠海市財政收支困難。因此,珠海市應建立長期護理費用的多渠道融資機制,整合行政、從業者及社會資源,實現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多主體分擔??梢酝ㄟ^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長期護理保險產品。
2.建立長期照護服務專項基金
明確政府的籌資責任,可學習借鑒青島市的模式,積極探索建立獨立于醫療保險之外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統籌建立失能老人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基金,將現政府有關部門用于長期照護的相關費用,包括社保、民政、殘聯、衛計等,統籌形成專項失能照護基金。財政資源應優先支持最需要幫助的失能老人及其家庭,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設計不同等級的照護服務補貼標準。
(二)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
1.落實“以居家護理為基礎”
從籌資上鼓勵對居家服務的利用,對家庭護理員和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員提供培訓,并采取支持性政策鼓勵和支持家庭成員護理老人。
2.大力推動社區照護的功能創新
將老年人社區照護體系建設作為社區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密切協調民政、財政、衛生等各個部門,加大扶持力度。結合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合理布局,建設好功能齊全的社區老年服務中心,構建完善的老年照護支持網絡。
3.凸顯護理型老人照護機構的專業優勢
作為“補充”的機構養老,應突出其護理重癥失能老人的醫療和專業服務優勢。強化養老設施建設管理效益和質量,采取公建民營的方式,調整公辦鄉鎮福利院功能定位,按照護理型養老要求進行改造和運營;同時加大對照料失能老人的民辦養老機構的支持力度,鼓勵普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護理型失能老人養護服務業務,給予不低于民營養老機構同等的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
4.加強照護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
借助珠海市多層次、豐富的教育資源,在高等護理教育中開辦社區護理專業,增加護理專業在高考招生中的指標,培養高層次社區護理人才;將珠海市衛生學校發展成社區護理培訓中心,讓學生在中專畢業的基礎上繼續培訓1~2年,直接獲得社區護理執業大專證書;以珠海市廣播電視大學繼續教育為依托,以全科醫學教育為形式,培養醫院內一大批大齡中年護士和熱愛社區護理的護士,使她們盡快成為社區護理的骨干。合理規劃照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方案,為構建長期照護體系儲備和輸送人力資源。
篇9
中國傳統家庭模式一般至少包括夫妻和子女兩代人,并普遍存在三世同堂的現象。隨著社會和時代變遷,傳統的家庭結構和規模都發生了變化。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結構簡單化和家庭模式多樣化,成為中國現代家庭的主要特征。而這些結構性變化的結果就是空巢家庭和老齡鰥寡孤獨家庭增加。2000年中國的家庭規模為3.44人,比1990年減少了0.52人,比1982年減少了0.97人。到2004年,中國農村平均每戶家庭人口數僅為4.08人,城市平均每戶家庭人口數僅為2.98 人。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顯示,現在平均每個家庭人口為3.1人。以兩代戶組成的家庭已成為中國家庭戶的主體。隨著青年人口流動的增多,城市空巢家庭大量涌現,在城市,大概有 20%以上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這不僅使得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也給本就不充足的社會福利供給帶來了沉重的壓力,目前中國老年人福利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十分突出?,F有的老年人福利事業主要由政府承擔,存在資金不足、機構數量少、服務水平低的問題。隨著時展,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和精神需求都在增加。傳統意義的養老,只是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現在的老年人,在滿足了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后,還有參與社會、娛樂文化、社區活動、醫療保健等需求。無論從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實現老有所養出發,還是從提高生活質量、實現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出發,都迫切需要拓寬老年人社會福利項目和內容,加快構建積極的老年人社會福利體系是我國社會福利改革的重要問題。
二、空巢老年人社會福利需求實證分析
本調研報告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空巢老年人的福利需求進行了調查。調查涉及的類別主要是:家庭人員基本情況、家庭收支狀況、社會福利需求情況、社會福利享受情況。其中社會福利需求包括養老需求、健康需求、休閑需求、情感需求等。本次問卷調查的地點為呼和浩特市金橋開發區某小區、包頭市青山區某小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某小區。這三個小區居民家庭處于中等收入水平,老年人的年齡段為60――75歲。共發放問卷150份,收回86份,其中有效問卷79份。
(一)調查中,空巢老年人分為有子女老年人和無子女老年人兩種。其中,有子女而處于獨居狀態的老年人獨居的原因主要是子女無力或無時間照顧、不想麻煩子女、不愿或暫時無需與子女同住,所占比例分別為18.2%、18.2%、63.6%。家庭人口為兩人、一人所占比例分別為83%、17%。
(二)調查中,空巢老年人家庭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家庭占75%,家庭收入在2001元――3000元之間的家庭占16.7%,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8.3%。家庭收入來源主要為退休金、養老金、打工收入,均沒有子女提供的贍養費。家庭支出在2001元以上的家庭占41.7%,家庭支出在1501元――2000元之間的家庭占33.3%,家庭支出在1500元以下的占25%。家庭支出中支出額較高的幾項分別為食品支出、醫療支出、交通支出。
(三)問及未來的養老計劃時,72.7%的老年人選擇與子女共同居住的居家養老方式,18.2% 的老年人選擇社會機構養老,9.1%的老年人選擇社區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方式仍是老年人最期望的養老方式。選擇社會機構養老的老年人主要是出于“ 不想麻煩子女”、“可以與更多人交往、交流的”這兩項原因。被調查對象認為居家養老存在的困難主要是缺乏便捷、價廉的養老生活服務、醫療服務以及找不到稱心的家政服務員或保姆。
(四)調查中,對自我身體狀況評價為不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為16.7%,自我評價為一般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為33.3%,自我評價為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為33.3%,自我評價為很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為16.7%。能夠享受公費醫療(包括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合作醫療保險)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為83.3%,自費醫療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為16.7%。調查涉及的老年人均是每年體檢一次。就醫頻率較高的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市級醫院、社區門診。老年人認為最需要政府或社會提供老年人醫療保健中心、 應急支援等服務,67. 83%的老年人希望政府建立老年人醫療保健中心、42. 03% 的老年人需要應急支援服務、33. 31%的老年人需要家務助理服務
(五)調查問卷顯示,老年人日常休閑活動主要是晨練、看電視、打麻將等?;顒訄鏊鶈我唬饕巧鐓^小廣場等。居住社區內沒有老年活動中心或其他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機構、場所。
(六)調查問卷顯示,老年人平時接觸的對象主要為子女、親屬等,社區內鄰居交往較少。老年人與其他人員聯系的方式主要是電話聯系,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是電視、報紙。
(七)本問卷中列舉了部分現有老年人社會福利項目,如住房福利補貼、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文體娛樂活動或設施、在公共場所享有優先服務或綠色通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享有優惠補貼等,請被訪老年人勾選其已享受到的項目。被訪老年人表示社區內有為老年人提供的簡單健身器材,沒有老年人活動中心,沒有安排過以老年人為主的文體活動;在公共場所沒有優先享受過服務,但是在一些旅游景點等,享受過票價優惠等;平時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車,可以享受到老年人優惠;對可享受的老年人福利項目不知道或不清楚。
(八)本問卷的最后一項為老年人生活中最希望解決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希望解決健康醫療問題的比重最高,占59. 69%,其次是生活照料問題,占24. 82%,住房問題占21. 86%、文化娛樂活動占 14. 89%??梢?,老年人最希望解決的問題是健康醫療和生活照料問題。
三、以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的空巢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發展建議
(一)空巢老年人的福利需求中,生活照料和健康醫療的需求較為迫切,政府應重點提供相關項目的資金扶持和政策的扶持。根據調研結果顯示,便捷、價廉的養老生活與醫療服務是空巢老年人的主要困難和需求。在堅持政府主導責任的前提下,提供服務方式上,將社會福利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提供環節由政府轉向非政府,支持民辦公助,簡化民辦福利機構的申請、審批手續,并提供水費減免的政策優惠。
(二)空巢老年人多是低齡老年人、較健康老年人。我國低齡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占全國老年人口總數的75%,他們多數可以生活自理,有固定的住房、收入、積蓄等,因此對這部分老年人,必須依托社區和養老機構提供必要的養老支持和補充。社區養老這一新型模式以其地緣優勢和價格優勢,已逐漸被老年人們接受,未來將成為重要的養老方式。老年人社會福利的提供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實現社會化供給,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要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建立社區照顧體系,把社區建設成為老年人享受社會福利的快捷渠道。社區照顧的最大優勢為讓老年人盡量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政府、社區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支援,如家務助理服務、老年人日間護理中心、社康護理服務。
(三) 空巢老年人現有能獲得到的生活照料服務主要是一些家政服務、老年飯桌等,老年人們對服務的滿意度較低。生活照料服務的項目有待拓寬,服務的質量有待規范。目前家政市場的服務員素質偏低,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服務機構應該加強這類人員的培訓,普及簡單的醫療救護、老年人飲食和老年心理等知識,從而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另外,家居維修服務是一項新的老年人生活需求。這類服務的突出特點是提供家庭設施簡單裝修,安裝方便老年人的生活設施,例如扶手、防滑措施、自助設施、門鈴等。
(四)調研結果顯示,空巢老年人的健康醫療服務的需求較高,且對現有服務的滿意度較低應從居家護理、定期健康檢查、醫療救護知識普及三方面入手普及。應在社區開設老年人醫療知識咨詢和培訓站,提供疾病防治和咨詢服務。由于身體進入老年期,易患各種疾病,加上有些疾病體征和癥狀不明顯,定期檢查,掌握詳細的臨床資料及時觀察對比,能夠有效防止或控制疾病,而且 “以防為主”更能夠提高醫療資源的有效率。
篇10
關鍵詞: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結構與因素
一、問題的提出
自1980年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Bourdieu)(1997){1}正式提出了“社會資本”這一概念,并從集體層面給出了社會資本的界定,即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體,那些資源是同對某種持久性的網絡的占有密不可分的,這一網絡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認的,而且是一種體制化關系的網絡。換句話說,這一網絡是同某個團體的會員制相聯系的,它從集體性擁有的資本的角度為每個會員提供支持,提供為他們贏得聲望的‘憑證’,而對于聲望則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理解……”。自此之后,學界對社會資本這一概念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中,第一次從社區層面對社會資本及功效進行研究的是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羅伯特?D?普特南(Robert D.Putnam)(1995){2},他通過對意大利的南北部的比較研究,指出:“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征,例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在此定義中,普特南強調的是集體行為或組織行為的重要性,強調信任、規范和網絡的重要性。從此之后,社會資本被廣泛用于解釋經濟發展、經濟治理等諸多問題。福山等人研究發現,社會資本存量多的社區更能夠應對貧困,解決爭端,促進就業,提高組織效率,促進社區經濟發展(Fukuyama,1996{3};Narayan,1999{4};Woolcock,1998{5})。我國學者在研究中也注意到在社區治理中,社會資本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維持社會秩序,增強社會凝聚力,同時指出社會資本的總理和分布決定了社區認同感、凝聚力以及社區治理的績效(王思斌,2000){6}。正是社會資本的強大解釋力使它在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中都被廣泛的運用,但與此同時,也使得社會資本的定義及其測量變得極為復雜甚至混亂(趙延東,2006){7}。因此,學者們從各自的經驗研究出發對如何測量集體層次的社會資本進行了探討。普特南(2001){8}指出應該從社會信任、公民參與的網絡和互惠規范以及成功的合作等方面對社會資本進行測量。林南(2001){9}在總結前人經驗和自己構建的社會資本模型的基礎上將社會資本視為網絡資產來測量,他認為可以從被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以及個體的網絡位置兩個要素來測量社會資本。但更多的學者對社會資本進行測量的是使用8維度法、7維度法、6維度法和5維度法。8維度法有按照對社區的參與、社會背景中的能動性、信任和安全感、鄰居間的聯系、家庭與朋友的聯系、差異化的承受力、生活價值、工作聯系等進行測量(Paul Bullen、Jenny Onyx,1997){10},但這種測量方法實際上將社會資本等同于社會關系,因此他們的測量結果很難真正反映社會資本的真實情況;Kawachi等(2004){11}通過回顧33篇文獻發現,測量社會資本的維度至少有8個,即信任、參與社團和組織、社會支持、自愿活動/志愿主義、互惠、非正式社交活動、社區凝聚力、社區歸屬感;Desilva(2006){12}綜合分析了28篇文章后,建議社會資本的測量應包括8個主要維度,它們分別是信任、社會凝聚力、社區歸屬感、參與社團、社會網絡、社會支持、參與公共事務以及家庭社會資本;我國學者桂勇,黃榮貴(2008){13}確立了8維度的社區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并以上海的城市社區作為研究單位,對8維度測量指標進行了檢驗,最終提取了地方性社會網絡、社區歸屬感、社區凝聚力、非地方性社交、志愿主義、互惠與一般性信任和社區信任7個因子、29個項目;姜楠(2009){14}提出了從信任與團結、團體、網絡、社區凝聚、社區參與、信息交流、社區安全、政治參與8個方面對單位型社區社會資本進行測量,并且對城市單位型社區與非單位型社區的社會資本進行了比較分析。7維度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納拉揚和普里切特(2005){15},他們從村莊層面上考察了坦桑尼亞農村的社會資本與村莊經濟之間的聯系,提出衡量農村社會資本的7個指標,具體包括:參與社團、一般規范、和睦相處、日常社交、鄰里聯系、志愿主義、信任。國內學者多用5維度法和6維度法對社區社會資本進行測量,林聚任等(2005){16}從社會風氣觀、公共參與、處世之道、信任安全感和關系網絡五個方面分析了山東省農村社會資本的狀況;賈先文(2010){17}提出應該從信任、網絡、志愿主義、社區歸宿感和社區凝聚力5個維度測量農村社會資本。裴志軍(2010){18}認為應該從普遍信任、規范信任、正式網絡、非正式網絡、共同愿景與社會支持6個維度測量農村社會資本。謝治菊,譚洪波(2011){19}提出了從社區參與、社區歸宿感、合作、共享、互惠和信任6個維度測量農村社會資本。此外,Harpham(2007){20}也認為社會資本應該包括6大維度,即網絡、社會支持、信任、社會支持、互惠和非正式社會控制。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系統梳理,我們發現大多數研究者運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分別提出了測量社區社會資本的指標,通過經驗研究對這些指標進行了檢驗,從而形成了較有代表性的測量社區社會資本維度,但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是:第一,何謂社區社會資本?社區作為一個共同體,應該有其基本的組成元素,那么社會資本作為影響社區發展的非常重要的變量,其組成結構又是什么?是由哪些因素構成的?如果不回答這一問題,測量指標的建構將會失去其針對性和操作性。第二,現有研究過多地關注了社會資本測量指標的構建、檢驗和模型的建立,卻忽視了對社區社會資本真實狀況的研究,這突出表現在缺乏關于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社會資本狀況的比較研究,不同地區農村社會資本狀況的比較研究更是空白,更沒有關于少數民族村落與漢族村落社會資本的比較研究。因此,我們不僅要問為什么要建構這些指標,其作用何在?測量城市社區社會資本的指標能否直接用來測量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第三,現有研究建構了多種測量社會資本的指標,但并沒有指出這些指標受社區中哪些因素的影響,似乎這些指標就是決定社區社會資本的最終因素,從而預設了一個前提假設,即社區的信任、社區參與、社區歸宿感、合作規范、互惠、共享等因素是以前置變量或者自變量存在的,也就是說,這些指標本身不受其它因素的影響。但大量的事實證明,不同類型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合作、共享、互惠和社區的參與狀況是不同的,因此,經驗告訴我們學者們用來測量社會資本的這些指標僅僅只是中介變量,其本身也是受其它因素影響的,那么,到底又是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合作、共享、互惠和社區的參與呢?從現有研究中顯然難以找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社會資本不僅具有經濟學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具有政治學的意義。也就是說,社會資本不僅可以用來解釋經濟增長,同樣可以用來解釋政治穩定等現象。社會資本這一范式可以幫助我們考察轉型期的政府績效、社區的效率與社會活力。但是,社會資本作為產生于西方社會的概念范式,用來研究中國社會現實問題時,首先要結合中國的社會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人們采取行動的習慣特質,給出一個本土化的概念界定。首先,社會資本主要是由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關的一系列態度和價值觀構成的,其關鍵是使人們傾向于相互合作、去信任、去理解、去同情的主觀的世界觀所具有的特征;其次,社會資本的主要特征體現在那些將朋友、家庭、社區、工作以及公私生活聯系起來的人格網絡;第三,社會資本是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一種特性,它有助于推動社會行動和搞定事情。尤其是在農村,因血緣、地緣等因素而構成的關系網絡,是中國農村社會資本的主要表現形式,可以說,中國的農村社會有著豐富的社會資本存量。為此,本文認為社區社會資本就是存在于特定共同體之中的以信任、互惠、合作、共享和社區歸屬為主要表征的參與網絡,是透過社區居民對于信任、互惠、合作、共享等一系列態度和價值觀及其行動展現出來的。但是,國內外已有的關于社區層面社會資本的研究多集中于對城市社區社會資本的狀況、測量指標、對社區建設的影響,較少對農村社區社會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更缺乏對不同地區社會資本的比較研究。故此,本文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以農村社區作為研究對象,以期客觀地呈現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實際狀況。本文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入山東、陜西、甘肅、寧夏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調查,獲取了由2201個戶主組成的數據庫,對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內在結構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描述了社區社會資本的現狀,并對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定量的分析。
二、研究設計
1. 結構測量指標
為了搞清楚一個國家、一個組織、一個社區甚至是一個個人的社會資本存量的多少,國內外學者運用了很多變量對其進行了測量和分析。從現有的文獻來看,目前國內外基本上存在著針對個體層次社會資本的測量方法和集體層次社會資本測量方法。如通過提名生成法、位置生成法來測量個人擁有的社會資本量;通過信任、公共參與、社會聯結和社會規范來測量集體(社區、組織等)所擁有的社會資本量。本文主要分析的是社區社會資本方面,主要是對謝治菊、譚洪波(2011)提出的從社區參與、社區歸宿感、合作、共享、互惠和信任的6維度測量法進行了修正。考慮到村民的行為受到價值取向的影響,行動主體的行為以集體為取向,將會更多地將自己置于社區人的層面從他者的角度參與社區活動,即“一般社區參與”。反之,如果行動主體的行為以個體為取向,則將會更多地從個體利益角度參與社區活動,以期獲得社區人的合法資源,即“特殊社區參與”。為此,我們將原來“社區參與”維度細分為“一般社區參與”和“特殊社區參與”兩個維度;同時,考慮到“信任”維度和“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結構相聯系,從而使中國人所信任的人群中既包括家屬、親戚和家族成員,也會包括一些與自己具有擬親屬關系的其他外人。因此,在中國人所信任的人群中,與“己”越近,則關系越親密,信任感越強。因此,中國人根據雙方之間的人際關系所確定的有選擇傾向性的相互信任即特殊信任,與根據有關人性的基本觀念信仰所確定的對人的信任即普遍信任,而對于體制內人員的信任即制度信任。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將“信任”維度細分為“制度信任”、“熟人信任”和“普遍信任”三個維度。
之所以選取謝治菊等提出的6維度為測量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基礎,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他們提出的測量指標是針對“農村的‘熟人社會’特征,村民們之間關系比較簡單,村民們的‘信任、社區參與、互惠、共享、合作、社區歸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農村社區的社會資本水平”(謝治菊、譚洪波,2011);第二,在比較了國內關于社區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之后,我們發現他們提出的6維度法其信度是最高的,其中四個維度的信度系數高達0.9,只有互惠、信任兩個維度的信度系數在0.7以上。因此,可以成為測量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一個很好的工具。第三,他們提出的這六個維度,既考慮了國內外學術界關于中觀層面社會資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時也關照到了國內社區社會資本的測量維度,還考慮到了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特殊性。其中,“社區參與”、“社區歸屬感” 、“互惠”、“信任”指標主要借鑒了國內外社區社會資本研究中的相關維度;“合作”、“共享”指標則是充分考慮到了農村社會村民間互動的基本邏輯。雖然是“在集體層面界定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但是考慮到個體層面的指標具有自身的優勢”(Harpham,2007),“也更加切合社會資本的理論含義,而且在實踐中也更加可行”(桂勇、黃榮貴,2008)。因此,關于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變量值,我們仍然在“是村落內個體層面(村民)進行測量的,然后由村民的變量值匯總、平均而成社區社會資本的指標,而不是直接收集有關社區的特征指標”(裴志軍,2010))。為了準確測量村民的態度,采用了李克特5點量表法,每個變量均設計了“非常同意、同意、無所謂、不同意、很不同意”5個答案,并分別賦值1~5分。但考慮到我們的調查地點東西部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在制定量表時,我們對具體的測量指標進行了修改,形成了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具體操作化如下:
(1)社區參與:指社區居民自愿自覺地參與社區內的各項事務和各種活動的過程。根據我們對調查地山東、陜西、甘肅和寧夏所在的31個村子實際情況的了解,這些村從未舉行過“義務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的活動”,也從未舉行過“義務獻血活動”,也沒有任何的協會組織。此外,除了一些正式的生命儀禮或主要節日,農民很少會和親戚、朋友一起聚餐。為此,我們將測量指標由原來的13個減少到了9個。“特殊社區參與”維度的指標有:“我積極參加村干部選舉”、“經常參與村里的秧歌隊或其他文化活動”、“我愿意參與資助村里比我更窮的人”和“我與鄰居或村民之間經?;ピL”;“一般社區參與”維度的指標有:“我愿意為村級文化建設繳納費用”、“會免費為村級事務出工出力”、“主動關心村級事務”、“無償為村級事務獻計獻策”、“愿意免費承擔村里的衛生監督員”。
(2)社區歸屬感:指社區居民把自己歸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體的心理狀態。在操作化過程中,考慮到“我們村的大部分村民都愿意參與村級事務”這一指標屬于社區參與維度,同時,這是一個對別人的行為作出評價的態度選項,放在這里不合適,為此,我們取消掉了這一指標,操作化為:我們村的發展對我很重要、我喜歡我所在的社區、我關心我們村的事務、為了村容村貌不會亂丟垃圾、我們村會越來越好。
(3)合作:指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方式。對于這一維度的測量指標,只是將社會中介組織中養鵝協會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了代替。操作化為:與其他村民有生意上的往來、與本村村委會有生意或項目合作、與企業(如房地產公司、工廠等)有租賃協議、與政府有經濟行為的合作、與社會中介組織(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合作。
(4)共享:共享即分享,既將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權或知情權與其他人共同擁有。操作化為:有好吃的食物會分給鄰居與其他村民、買了農耕用具會免費讓鄰居使用、知道打折或優惠的信息會告訴自己認識的人。
(5)互惠:指互相給對方恩惠或者好處。操作化為4個測量指標:農忙時常與其他村民互換活路、紅白喜事時常與其他村民相互幫忙、鄰居間互相回報、村民需要幫忙會不計報酬的幫助他。
(6)信任:信任是建立在雙方共同生活,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的,以情感內容和因素為維度的一方對另一方表示出的一種相信的主觀態度??紤]到“信任”維度和“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結構相聯系,在中國人所信任的人群中,與“己”越近,則關系越親密,信任感越強。為此,我們將“信任”維度系分為“制度信任”、“熟人信任”和“普遍信任”三個維度。除了基于血緣和地緣關系的特殊信任之外,目前,農村還存在著對于領導、政府、媒體、警察、法院和法官和醫生的制度化信任(趙延東,2006),及對于陌生人和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普遍化信任?!爸贫刃湃巍本S度的測量指標有:“相信村領導”、“相信政府”、“相信國內媒體上的新聞”、“相信警察、法院和法官”、“相信醫生”;“熟人信任”維度的測量指標有:“相信家人說的話”、“相信自己三代以內的近親”、“外出時可以把家門鑰匙交給鄰居保管”、“看信或寫信遇到問題時會請村里識字的人幫忙”;“普遍信任”維度的測量指標有:“我相信市場上的商人/買賣人不會欺騙消費者”“我會幫助向自己求助的陌生人”、“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是可信的”。
2. 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于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山東、陜西、甘肅和寧夏四個省31個自然村,重點考慮的是自然村作為村落共同體保留著村落內習慣、民俗、歷史、傳統及社會信任的整體性(裴志軍,2010)進行的大規模入戶問卷調查。我們選取了山東省各市縣20個自然村;陜西省的渭南蒲城縣和銅川市印臺區各1個漢族村落;甘肅省靖遠縣1個漢族村落;寧夏回族自治區8個村落(回漢雜居村3個、純回族村2個(其中1個是移民村)、純漢民村3個)作為調查地點。為了獲取村莊作為整體的社會資本狀況,在山東、寧夏、甘肅分別選取了1個村子進行了整體調查,在其他28個村落,先獲取自然村戶主的名單,然后按照村落農戶的比例隨機抽取戶主作為調查對象,每個村共訪問了30~185個戶主,由于搬遷、外出打工、年齡太高、拒絕訪問等原因,最終我們得到的數據集包含2201個戶主組成的樣本,樣本的基本統計特征見下表(表1)。之所以選擇這四個地方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第一,從經濟發展來看,山東省的整體經濟狀況能代表東部地區,陜西、甘肅和寧夏基本能代表西部省份,體現出了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水平。第二,從民族構成來看,有純漢族村落(如山東省的大部分村落)、回漢雜居村落和純回族村落(以寧夏的樣本為代表);第三,從村落類型來看,有原來的傳統村落,有移民村落,和“合村并居”后形成的新的小區;第四,我們的調查員由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構成,本次調查所選取的村莊均為調查員的家鄉,由于調查員本身就是村莊的一員,調查員的這種參與者的身份,既能保證調查的順利進行,同時也能夠獲得真實的資料。
(1)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因子結構
首先,我們對前述的6維度38項社區社會資本指標進行了相關關系的矩陣分析,結果發現“我愿意為村級文化建設繳納費用”與其它指標的相關系數只有一個在0.4以上,其它均在0.3以下;“我愿意參與資助村里比我更窮的人”和“我與鄰居或村民之間經常互訪(互相走動)”與其它指標的相關系數只有一個為0.369,其它均小于0.3;“為了村容村貌,我不會亂丟垃圾”與其它指標的相關系數沒有大于0.3的;“我相信市場上的商人、買賣人不會欺騙消費者”與其它指標的相關系數只有一項為0.328。為此,在進一步的因子分析中予以剔除。
接下來,我們運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對剩余的33項農村社區社會資本指標進行了主成分法分析,采用方差極大化方法對因子負荷進行正交旋轉,結果見碎石圖(圖1)。從圖1中可以看到,有9個主要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分別用F1、F2、F3、F4、F5、F6、F7、F8和F9來表示。從表2可以看到,所有指標的共同度(公因子方差)除“我們村會越來越好”(0.438)、“鄰居給了我好處,我也會給他好處”(0.419)和“村民需要幫忙,我會不計報酬地幫助他”(0.402)以外,都達到0.5以上。9個新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62.1%。KMO檢驗值為0.861,巴特利特球體檢驗值達到26 061.624(p=0.000
“與其他村民有生意上的往來”、“與本村或其他村的村委會有生意或合作項目”、“與鄉政府或縣政府有經濟行為的合作”、“與企業(如房地產公司\工廠等)有租賃協議”、“與社會中介組織(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合作”5項指標對F1的負荷值最高,分別達到了0.757、0.824、0.920、0.916和0.856,說明此5項指標很好地代表了F1。這5項指標都反映了村民與不同主體有經濟上的往來。因此我們將F1命名為“合作”因子。
“有好吃的食物,我會分給鄰居與村民”、“我家買了農耕用具(小四輪),會免費讓鄰居使用”、“知道打折或優惠的信息,會告訴我認識的人”、“農忙時,常常與其他村民互換活路”4項指標對F2的負荷值最高,分別達到了0.740、0.783、0.712和0.658。這4項指標反映了鄰里之間對食物、農具、信息等的分享程度,我們將此因子命名為“共享”。
“紅白喜事時,常常與其他村民互相幫助”、“鄰居給了我好處,我也會給他好處”、“村民需要幫忙,我會不計報酬地幫助他”3項指標對F3負荷值最高,分別達到了0.503、0.531和0.507。這3項指標表達了鄰里之間的相互報償,我們將此因子命名為“互惠”。
“積極參加村干部選舉”和“經常參與村里的秧歌隊或其他協會的活動”這2項因子對F4負荷值最高,分別達到了0.823和0.619。這2項指標更多反映了村民完全是為了實現個人的某種訴求或發揮某種特長而參社區活動,我們將此因子命名為“特殊社區參與”。
“會免費為村級事務出工出力”、“我會主動關心村級事務”、“會無償為村級事務獻計獻策”、“愿意免費承擔村里的衛生監督員”這4項指標對F5負荷值最高,分別達到了0.538、0.715、0.777、0.684。這4項指標更多表達了村民對于社區公共事務(如社區發展、社區衛生等)的關心,是從社區公共人的角度參與到社區日常事務之中的,我們將此因子命名為“一般社區參與”。
F6對應著“我們村的發展對我很重要”、“喜歡我所在的農村社區”、“關心我們村的村級事務”和“我們村會越來越好”,其負荷值分別為0.713、0.775、0.568和0.548。這4項指標均反映出了村民對自己所生活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故我們將此因子命名為“社區歸屬感”。
F7對應著“相信我家人說的話”、“相信我的親戚(三代以內的近親)”、“外出時,可以把家門的鑰匙交給鄰居保管”、“看信或寫信遇到問題時會請村里識字的人幫忙”,其因子負荷值分別為0.667、0.649、0.711和0.769。這4項指標反映出了村民對于家人、親戚、鄰居等的信任程度,我們將此因子命名為“熟人信任”。
F8對應著“相信村領導”、“相信政府”、“相信國內媒體上的新聞”、“相信警察、法官/法院”、“相信醫生”,其負荷值分別為0.651、0.763、0.520、0.765和0.667。這5項指標表達了村民對于政府、體制內從業人員的信任程度,我們將此因子命名為“制度信任”(參見表2)。
F9對應著“社會上的大多數是基本可信的”和“陌生人向我求助,我會幫助他”2項指標,其負荷值分別是0.736和0.683。反映出了村民對于陌生人和社會上的不確定主體的信任程度,我們將此因子命名為“普遍信任”。
(2)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現狀
社區社會資本整體狀況以9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按標準分轉換為1~100之間的數值,9個新因子也作了同樣的轉換,數據表明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整體狀況水平偏低(Mean=40.09,S.D=13.48),其中合作、共享、互惠、特殊參與、一般參與、社區歸屬感、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的程度分別為52.59(S.D=20.99)、42.83(S.D=12.40) 38.57(S.D=10.28 )、25.37(S.D=6.99)、 26.70(S.D=7.38)、29.22(S.D=6.67)、56.88(S.D=10.25)、23.23(S.D=7.27) 、16.05(S.D=3.34)。這一結果表明,農村社區保持著很高的熟人信任和合作,其次為共享和互惠,再其次為社區歸屬感、一般社區參與、特殊社區參與和制度信任,而普遍信任程度最低,并且合作的差異性最大,普遍信任的離散性最小。
(3)影響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因素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影響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狀況的具體因素,我們將、居住類型、民族、所在地區、年齡、家庭年打工收入、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等7個變量分別引入總體社會資本狀況及其各因子的線性回歸方程(見表2)。此外,我們還分析了性別、是否黨員、受教育程度、戶口等因素的影響,但都無統計顯著性,在最后模型中未予考慮。為了簡明起見,表2只報告了最后模型的計算結果。
從表2第10列可以看到,自變量對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總體狀況的解釋力達到了顯著水平(R2=0.024,p=0.005
從具體變量的影響作用來看,對社區社會資本的回歸系數為-0.008(p>0.05),說明無的村莊比有的村莊其社區社會資本更低,但是這種差異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度,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社區社會資本狀況并未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從對具體因子的影響來看,對合作、共享、互惠、特殊參與、一般參與、社區歸屬、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43(p
居住類型對社區社會資本的回歸系數為0.090(p0.05)、-0.110(p
民族對社區社會資本的回歸系數為-0.024(p>0.05),說明有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莊比漢族聚居的村落其社區社會資本更低,但是這種差異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度,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民族對社區社會資本狀況并未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從具體因子來看,民族對合作、共享、互惠、特殊參與、一般參與、社區歸屬、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61(p0.05)、0.095(p0.05)、0.061(p0.05)、0.135(p0.05)和-0.023(p>0.05)。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漢族聚居的村落在共享、互惠、一般參與、社區歸屬、熟人信任、制度信任方面分別高0.031分、0.095分、0.061分、0.021分、0.135分和0.013分,在合作、特殊參與和普遍信任方面分別低0.161分、0.002分和0.023分。其中民族對共享、特殊參與、社區歸屬、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影響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漢族聚居村落在合作、互惠、一般參與、熟人信任方面顯著高于少數民族聚居村落,而在其它方面卻顯著低于少數民族聚居村落。
所在地區對社區社會資本的回歸系數為0.056(p>0.05),說明東部地區(如山東)的村莊比西部地區(如陜甘寧)的村莊其社區社會資本要高,但是這種差異并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度,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所在地區對社區社會資本狀況并未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從具體因子來看,社區所在地對合作、共享、互惠、特殊參與、一般參與、社區歸屬、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314(p0.05)、-0.340(p
年齡對社區社會資本的回歸系數為0.016(p>0.05),說明60歲以下人口占主體的村莊其社會資本要高于60歲以上人口占主體的村莊,但是這種差異并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度,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村莊人口年齡對社區社會資本狀況并未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從具體因子來看,村莊人口年齡對合作、共享、互惠、特殊參與、一般參與、社區歸屬、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74(p0.05)、-0.008(p0.05)、-0.054(p0.05)、-0.020(p>0.05)、-0.006(p>0.05)和-0.040(p
家庭年打工收入對社區社會資本的回歸系數為-0.022(p>0.05),說明家庭年打工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村莊比家庭年打工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村莊其社區社會資本要低,但是這種差異并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度,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家庭年打工收入對社區社會資本并未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從具體因子來看,家庭年打工收入對合作、共享、互惠、特殊參與、一般參與、社區歸屬、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50(p
最后,從人均受教育年限來看,人均受教育年限對社區社會資本的回歸系數為-0.072(p0.05)、0.042(p>0.05)、-0.090(p0.05)和-0.003(p>0.05)。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均受教育年限在5年以上的村莊比人均受教育年限5年以下的村莊在共享、社區歸屬、制度信任方面分別高0.002分、0.042分和0.049分,在合作、互惠、特殊參與、一般參與、熟人信任和普遍信任方面分別低0.100分、0.087分、0.029分、0.053分、0.090分和0.003分。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對合作、互惠、熟人信任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說明人均受教育年限5年以上的村莊在合作、互惠、熟人信任方面顯著高于人均受教育年限5年以下的村莊,而在其它方面卻顯著低于人均受教育年限5年以下的村莊。
四、結論與討論
從上述統計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初步結論:
1. 農村社區社會資本存量由9因子構成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存量在結構上由9個因子組成:合作、共享、互惠、 特殊社區參與、一般社區參與、 社區歸屬感、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如前所述,國內外關于社區社會資本測量的探討,我們發現這些測量維度都離不開“網絡”、“信任”、“參與”、“互惠”、“合作”、“共享”等指標,且當前學者們都是基于集體層面測量社區社會資本,我們結合以上學者(趙延東,2006;桂勇、黃榮貴,2008;裴志軍,2010)的觀點,主要是對謝治菊、譚洪波(2011)提出的從社區參與、社區歸宿感、合作、共享、互惠和信任的6維度測量法進行了修正。我們將原來“社區參與”維度細分為“一般社區參與”和“特殊社區參與”兩個維度,將“信任”維度細分為“制度信任”、“熟人信任”和“普遍信任”三個維度,從而形成了測量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九種結構維度。
2. 影響村莊社會資本狀況的因素
本研究發現,村莊的自然特征和人口變量對村莊社會資本狀況產生了顯著的影響。第一,有無的村莊在合作、共享、特殊參與、一般參與、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方面差異明顯,表現為有的村莊在合作、共享、特殊參與、一般參與、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方面顯著高于無的村莊。第二,不同民族的村莊在合作、互惠、一般參與、熟人信任方面差異明顯,表現為漢族村落在合作、互惠、一般參與、熟人信任方面顯著高于少數民族村落,而在其它方面漢族村落卻顯著低于少數民族村落。第三,不同地區的村莊在合作、共享、互惠、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方面差異明顯,表現為東部地區(如山東)的村莊在合作、共享、互惠、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方面顯著高于西部地區(如陜甘寧)的村莊,而在特殊參與、一般參與和社區歸屬方面卻顯著低于西部地區的村莊。第四,不同年齡占主體的村莊在合作、互惠、一般參與和普遍信任方面差異顯著,表現為60歲以下人口占主體的村莊在合作、互惠、一般參與和普遍信任方面顯著高于60歲以上占主體的村莊,而在共享、特殊參與、熟人信任、制度信任其它方面卻顯著低于60歲以上人口占主體的村莊。第五,家庭年打工收入不同的村莊在合作、共享、互惠、特殊參與、熟人信任和普遍信任方面差異顯著,表現為家庭年打工收入2萬元以上的村莊在合作、共享、互惠、特殊參與和普遍信任方面顯著高于家庭年打工收入2萬元以下的村莊,而在一般參與、社區歸屬和制度信任方面卻顯著低于家庭年打工收入2萬元以下的村莊。第六,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同的村莊在合作、互惠、熟人信任方面差異顯著,表現為人均受教育年限5年以上的村莊在合作、互惠、熟人信任方面顯著高于人均受教育年限5年以下的村莊,而在其它方面卻顯著低于人均受教育年限5年以下的村莊。
3. 農村社區社會資本偏低的原因
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整體狀況水平偏低,農村社區保持著很高的熟人信任和合作,其次為共享和互惠,再其次為社區歸屬感、一般社區參與、特殊社區參與和制度信任,而普遍信任程度最低。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整體狀況偏低,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結構。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關系是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基礎形成了“差序格局”的鄉土社會基層結構?!安钚蚋窬帧毙蜗蟮馗爬酥袊鴤鹘y社會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的特點,“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薄安钚蚋窬帧边@個概念揭示了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是以己為中心、逐漸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關系的親疏遠近。由此,受“差序格局”社會關系結構的影響,在鄉村社會有著很高的熟人信任和合作,但對于外人卻存在著普遍的不信任。
第二,村莊缺乏自組織。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Haken認為,從組織的進化形式來看,可以把組織分為兩類:他組織和自組織。如果一個系統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組織,就是他組織;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統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種規則,各盡其責而又協調地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就是自組織。農村社會社區缺乏這種村民自發形成的自組織,沒有村民興趣小組,沒有秧歌隊,也沒有什么能組織活動的協會。自組織的缺乏使村民沒有足夠的資源和條件去進行社區參與,也沒有機會去進行各種經濟類的合作,這就導致了人際關系的逐漸瓦解,村民社區歸屬感減弱,村民之間的互惠和共享行為也逐漸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出現危機。而有的村莊一般能夠形成組織(如寧夏地區的伊斯蘭教組織),所以村民的同質性增強,相互之間的交往增多,在合作、共享、參與和信任上更能夠達成一致,社會資本存量相對無的村莊要高一些。
第三,村莊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農村社區治理方式仍是從上至下的,村級事務由上級通知或由各級村干部討論決定,最后下達村民,實現村莊治理。2006年我國政府提出要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政府變革的新目標,強調還政于民,多元社會主體對社會公共生活進行共同治理{23},但在村莊治理中能真正在村級事務中說得上話的村民不多,大多數村民都不了解村莊治理是如何實現的。村民在意識上比較愿意參加村級事務,但是在現在的村民選舉和村級事務中能聽到村民群眾的聲音比較少,村民自己覺得自己人微言輕,認為自己即使參加了選舉或村級事務自己的建議也不容易被采納,心愿也不會得到滿足。所以在涉及民利的參與方面表現出不積極的一面{24}。
第四,社會流動改變了村民的生活面向{25}。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由流動資源和自由流動空間的出現,導致大規模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頻繁流動,由此帶來了人們生活面向的改變。農村青年勞動力的致富觀念已經有很大改變,大多數人渴望新的致富途徑,{26}村里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以外出打工為主,尤其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認為當農民“沒錢途”,他們得以維持生活的資源基本是從城市通過勞動換來的,再加之近幾年用工荒的出現,使農村務工人員在城市有了討價還價的權利,更增強了他們繼續留在城市的打算。為此,他們很少過問也基本不會參與村莊的事情,從而導致社區歸屬感,社會區參與的降低。同時,隨著大量青壯年流入城市務工,村里留下來的基本就只有老人和孩子了。由于年齡和體力的關系,他們很少去關注村莊事務。從而導致村莊社會資本整體狀況偏低。當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流動加快,村民不再局限于在一塊土地上種地為生,農村社區原有的因血緣關系、地緣關系而形成的人際關系網絡出現松動{27},越來越多的村民因業緣關系、趣緣關系而形成新的人際關系網絡。
注 釋:
{1}布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2頁。
{2}{8}(英)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王列、賴海榕譯,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5頁。
{3}Fukuyama,Francis.“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NY:Free Press,1996.
{4}Narayan.D.“Bonds and Bridges Social Capital and Poverty”,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167.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1999.
{5}Woolcock.M.“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 an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is and policy frame work”. Theory and Society,1998,Vol 27.
{6}王思斌:《體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區建設的理論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
{7}趙延東:《測量西部城鄉居民的社會資本》,《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9}“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s the Keynote Address at the XIX International Sunbelt Social Network Conference”,Charleston,South Carolina,February 18-21,1999. Contact the author at nanlin@duke.edu.
{10}Paul Bullen;Jenny Onyx: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in NSW:An Analysis.CACOM Working Paper Series(No 41),1997.
{11}Kawachi I,Kim D,Coutts A:“Subramanian SV:Commentarynciling the three accounts of social capit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4,pp.33.
{12}帕薩?達斯古普特、伊斯梅爾?撒拉格爾?。骸渡鐣Y本――一個多角度的觀點》,張慧東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41-366頁。
{13}{15}桂勇、黃榮貴:《社區社會資本測量:一項基于經驗數據的研究》,《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3期。
{14}姜楠:《單位型社區社會資本研究―基于大連市S社區的調查》,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16}林聚任、劉翠霞:《山東農村社會資本調查》,《開放時代》2005年第4期。
{17}賈先文:《社會資本嵌入下公共服務供給中農民合作行為選擇》,《求索》2010年第7期。
{18}裴志軍:《村域社會資本:界定、維度及測量――基于浙江西部37個村落的實證研究》,《農村經濟》2010年第6期。
{19}謝治菊、譚洪波:《農村社會資本存量:概念、測量與計算》,《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20}Harpham T:“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Through Surveys,Kawachil,Subramanian Sv,Danielk”.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Newyork:Springer,2007.
{21}:《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30-31頁。
{22}錢寧、田金娜:《農村社區建設中的自組織與社會工作的介入》,《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0期。
{23}齊學紅:《社會治理模式變遷與道德教育改革》,《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年第2期。
{24}李紹偉、池忠軍:《村民自治的功能主義二分法及統合》,《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25}秦廣強:《社會流動的影響與后果―基于2003CGSS的實證分析》,《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