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衛生規劃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4-03-05 18:0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衛生規劃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區域衛生規劃的特點

篇1

1 區域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規劃

區域醫療衛生機構布局的規劃,主要是依據區域內地理狀況、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健康需求等客觀指標規劃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的總量,并將這些機構合理科學地布局在本區域內。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機構的布局呈縣鄉村三級網絡,相對較為合理,關鍵是機構的內涵建設亟待提高。農村衛生資源的匱乏主要體現在機構的規模、設備、人才上,而不是機構的數量上,所以在做本區域衛生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將人才、設備、規模的發展向農村醫療機構傾斜,以改變目前衛生資源相對集中在城市和城鄉醫療衛生差別較大的狀況。

城市醫療衛生機構的布局,由于歷史原因相對較為混亂,主要表現為級別層次不明顯,舉辦主體多元化,布局不合理,人才設備相對過剩等等,針對這種局面,必須經過區域衛生規劃的強制手段加以調整和規范,首先是要在城市規劃建立健全級別層次明確的城市三級醫療保健機構,即:社區衛生服務站(個人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三級醫院,既方便居民就醫,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保健需求,又形成合理有序的醫療服務市場體系,從而根本上解決亂辦醫、亂競爭的無序狀況;其次要統籌規劃區域內不同所有制、不同產權、不同舉辦主體的醫療機構,真正實現全行業管理,特別是民營醫療機構的設立要依據當地的醫療保健需求,決不可沽名釣譽,打著招商引資的旗號而盲目擴大本區域內的衛生資源。對企業舉辦的醫療機構要納入當地整體衛生規劃,并逐步實現從企業中剝離,改變企業辦社會的現狀,實現企業醫院的并軌,與社會醫院同等競爭與發展。對國家舉辦的醫療機構要依據本區域居民的需求,依照城市三級醫療保健網的格局進行重新規劃布局,應大膽地實施“關、停、并、轉、遷”,如確有必要,也可進行擴建,以徹底改變目前城市醫療機構低層次重復建設、經營狀況不佳、無序競爭、亂收費導致看病貴的現狀。其三,針對省會城市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大型醫療設備過多的現狀,可以借鑒教育系統的做法,將部分帶有省級名稱的醫療機構在省會外城市舉辦。這樣的規劃,可極大地解決省會城市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使衛生資源合理地分布在基層。

2 區域大型醫療設備布局規劃

由于近年來認識上的混亂,導致了醫療衛生市場化狀況,并形成醫療衛生市場競爭局面,出現了企業醫院與地方醫院競爭、民營醫院與國營醫院競爭、大醫院與小醫院競爭,而且出現了衛生系統內部公立醫院之間的競爭,這些競爭有時表現相當激烈,其手段除了改善服務、環境外,更多的是拼設備,競相購置大型醫療設備,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些大型醫療設備的購置費大多來源于職工集資、貸款、借款、商家投放等模式,以致于形成了為盡快回收投資而過度使用大型設備,給患者亂檢查,極大地增加了患者醫療費用支出,形成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區域衛生規劃必須對區域內大型醫療設備的品種進行規定,對大型設備的配置進行科學合理規劃,無論是民營醫療機構、公立醫療機構、企業醫療機構都必須實行大型醫療設備準入制。要依據本區域居民的需求,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大型設備的現有數量和布局進行科學規劃配置。對現有大型設備的布局狀況,有條件、有可能的要盡量重新規劃布局,采取收購、合資、股份、合作等方式,使這些大型設備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

3 區域專科專病建設規劃

區域衛生發展規劃,在做好整體規劃的同時,要對關乎本區域優勢醫療衛生資源進行規劃,對各醫療衛生機構的重點專科專病建設進行規劃,這樣才能形成醫療服務的有序合理競爭,形成本區域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

一般來講,一個市縣區域有一所綜合醫療機構即可,其他醫療機構盡可能形成大專科、小綜合的模式。做為區域衛生規劃,要引導區域內醫療機構朝著專科、專病的方向發展,對區域內的醫療機構依據其自身的優勢、傳統優勢、地域疾病譜特點、行業特點來規劃專科專病的方向,形成區域內醫療機構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局面。區域專科專病建設規劃之初要經過科學論證,一旦確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障。區域內的醫療機構要遵從區域專科專病建設規劃進行發展,在設備、人才配備上予以傾斜,必要時衛生行政部門可采取包括設備配置、人才調動、資金補助等行政調節手段來協助規劃的落實。

4 區域醫療衛生體系建設規劃

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從大的來講分為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和城市醫療衛生體系。這是在我國城鄉二元經濟制度下形成的,隨著城鄉二元經濟制度弱化,城鄉醫療衛生體系也應該逐步融合。所以,當前進行區域衛生規劃,在尊重目前城鄉醫療衛生體系存在的前提下,應重點做好本區域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建設的規劃。

疾病預防與控制體系建設規劃,是地方衛生行政部門代表地方政府所做的規劃,是貫徹“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舉措。雖然國家近年來對疾病預防與控制體系建設不斷加強,有明確的要求,但做為本區域的衛生規劃,要針對區域地理、人文、經濟、疾病譜等情況,對本區域的疾病與控制體系建設在數量、網絡布局、重點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如傳染病防治機構與網絡建設,精神病防治機構與網絡建設,婦幼保健機構與網絡建設,慢性病防治網絡建設,健康教育機構與網絡建設等,都要在機構數量、網絡布局上進行科學的規劃。

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實質上就是醫療機構布局規劃。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建設規劃,主要是針對區域內可能出現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處置的體系,他包括傳染病防治、重大災害安全事故醫療救護、食品衛生安全等體系建設,屬于預案性規劃,具體內容可體現在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中,但形式上必須有明確的規劃,便于實施。

5 區域健康保障規劃

區域衛生規劃是區域政府制訂實施的,不是衛生行政部門單獨所能完成。故此,區域衛生規劃應體現區域政府為發展衛生事業、保障居民健康而實施的醫療保障制度和經費保障措施。

按照十七大精神,區域醫療保障制度應包括在農村實施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城市實施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針對城鄉貧困人群的醫療救助制度等。區域衛生規劃要依據本區域財力、全國統一安排來規劃這些制度建立的時限、保障水平、覆蓋人口。這也是區域衛生規劃整體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

篇2

在此次參會的諸多城市當中,像常德市這樣有著明確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投資規劃的不在少數。石家莊、南京、寧波、廣州等多個城市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建設,都在緊張地推進當中。區域衛生信息化正在從原來的星星之火快速蔓延,燎原之勢逐漸形成。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格局正呈現井噴態勢,其基本特點表現為:由點及面、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擴張。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位衛生信息化人士齊聚一堂,用戶和廠商的熱情都很高漲,區域衛生的熱度可見一斑。

如火如荼 不差錢

“以往,醫院信息化就像是潛伏在水下的大魚,你看得到魚的蹤跡,卻很難捕獲到大魚;如今,區域衛生信息化則像是一條條浮在水面上的鯨魚,一撈一個準!”這是某國際知名IT公司銷售經理的感受。

作為服務居民健康、優化整合醫療衛生資源、支撐政府決策的衛生信息平臺,與以往醫院信息化投資主體不同的是,區域衛生信息化的投資主體是政府衛生行政部門。2009年1月,國家明確了三年總計投入8500億元的醫改方案,伴隨著這些真金白銀的逐步落實到位,區域衛生信息化必將快速蔓延,一條條“鯨魚”也將逐步浮出水面。

政策導向,是導致區域衛生信息化如火如荼的首要因素。2010年1月初在京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衛生部發出了衛生信息化建設方向的最強音。衛生部部長陳竺在談到關于加快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建設的具體思路和重點工作時,再次明確:“重點建設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核心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以電子病歷為基礎的醫院信息平臺。”

其次,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是實現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的根基。當前醫療衛生信息化還處于一種各自開發、各自建設的狀態,由此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島”和“信息煙囪”,要實現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必須依靠區域衛生平臺。

第三,區域衛生信息化有助于實現城鄉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現在醫療資源分配非常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農村及社區的醫療資源比較稀缺,通過區域衛生的規劃和聯動,可以改善目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狀況。

目前,各地區域衛生信息化投資規模動輒數千萬元到億元不等,各級財政支持的力度日益加大。在衛生信息化終于顯得“不差錢”的時候,如何花好錢,卻成為考驗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要難題。有些地方手里攥著錢,卻不知道如何花、如何見效益,擔心把手里的錢打了水漂。

“區域衛生信息化是對整個組織體系的管理理念、組織結構、行為模式的創新,而不僅僅是信息技術在區域范圍的應用。”據廈門市衛生局副局長孫衛介紹,“奧巴馬政府正在積極推進一項龐大的經濟刺激方案,這個被稱為“IT救市”的方案中有一個焦點:推行健康檔案電子化。美國近期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區域衛生信息化項目成功率近30%,而完全失敗者占四分之一;耗資120億英磅的英國國家醫療信息化項目運行效果不佳。”

不可否認,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普遍面臨規劃制訂難、人才與經驗不足、頂層設計與見效預期之間的突出矛盾。而且,越是在國家準備大舉投入的形勢下,越需要探討解決一系列現實中各地在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普遍遇到的共性問題。這也是本次新衛生論壇的初衷。

落地難

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重要性、緊迫性不必多說,對此各級政府都有了充分的認識,但是如何將這種“認識”落地、如何做好需求和規劃、如何實施好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卻是個大難題。本次新衛生論壇吸引了很多地市的衛生局局長、黨委書記,他們都是來“取經”的,希望能為即將或正在開展的區域衛生項目指點迷津。

“建檔”被很多人認為是區域衛生信息系統落地的首要內容,當前,很多地方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建設居民健康檔案。實際上,建檔不是目的,關鍵在于檔案是終身的、動態的、可以管理的、可以維護的,否則就白白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毫不夸張地說,目前有相當大一部分都是“死檔”,第一次建完以后,后面基本上沒有更新和使用。如何將“死檔”變活?在廈門,通過面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工作平臺,可以將居民在不同醫療機構的診療結果自動轉化成為社區的健康檔案,由此來實現居民健康檔案的動態的、可持續更新。

“做好全盤規劃。”這是很多專家都談到的觀點。這樣可以避免重復、避免折騰,目前很多不必要的折騰都是沒有全盤規劃惹的禍,不少地區的項目都只是區域衛生信息系統的一部分。“要建設有生命力的系統。”中國醫藥信息學會(CMIA)電子病歷委員會名譽主任任連仲強調:“這類系統是不斷擴展、不斷完善的,系統架構和運行模式必須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而且,系統建設的重點要放在服務項目開發和運用上。”“主管者、建設者要重點盯住讓醫護人員和百姓受益的服務項目的研發,應用項目的開發需要技術與業務的深度結合,應用項目的應用需要艱苦的組織工作、協調工作、規范和制度的制定工作。”任連仲說。

福州總醫院信息中心主任陳金雄認為,區域衛生信息系統一定要做好資源規劃,就是在研究確定區域衛生信息需求的基礎上,解決:信息從哪里來?怎么來?(構建包括所有衛生單位的信息系統。)信息儲存在哪里?怎么儲存?(按醫院屬地存在兩級平臺,符合信息標準。)信息為誰服務?怎么利用?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公眾、政府和第三方問題。

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平臺+服務”。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衛生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馮東雷博士認為,“通過平臺的先行啟動建設可以規范和指導基層業務系統的建設和改造,解決各條線業務的煙囪狀態;各區縣內部區域衛生信息化與市級層面要并行推進,在條件成熟時,按照標準與市級平臺和應用實現對接。”

銳捷網絡醫療行業技術咨詢楊靖總結了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的三種模式:一是一步到位,一次性將數據中心建好,將健康檔案、一卡通、雙向轉診、社區、婦幼、遠程醫療等業務全部實現;二是點到為止,健康檔案是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再選擇一項業務(如一卡通或社區與醫院的信息共享),其目的是將健康檔案用起來;三是孤注一擲,很多區域先不考慮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就只是針對某項業務實現全市的信息化,接入機構可能是該市內的所有與此業務相關的機構,譬如北京市2009年建設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絡,只有一項單獨業務,但把北京300多家社區機構全部連入平臺。

怎樣可持續發展?

區域衛生信息化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工程。“建設區域醫療信息系統是一個過程,是逐步發展、逐步完善的過程,絕不是一項工程,驗收了事。”任連仲如是說。因此,區域衛生信息化必須在運營機制上解決好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陳金雄認為,當系統建成后,運營模式應該轉變,可以考慮引入第三方特別是企業通過提供增值服務來確保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現在有個誤區,因為老百姓對醫療行業有意見,所以什么增值服務都不敢開展,其實老百姓是反對亂收費,只要是合理的、確能提升服務水平的增值服務老百姓應該還是歡迎的,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陳金雄提出了從“賣資源”到“賣服務”的轉變:“預約掛號收費老百姓為什么反感,因為專家資源非常有限,通過預約平臺把專家資源賣出去,老百姓當然有意見,那是在賣資源;而通過信息平臺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如短信提醒、查詢等適當收取短信費用,相信應該還是可行的,這就是賣服務。”

廈門區域衛生信息系統正在從“解決看病問題”走向“服務一生健康”。“這要求我們一定要解決好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具體而言:首先,系統必須可擴展、可升級、可以和新的業務子系統無縫或很好對接;其次,必須考慮系統與各種醫療保險系統、民政信息系統、公安戶籍信息系統、計劃生育服務信息系統等相關信息系統的兼容;再次,必須能夠經歷信息技術快速進步的考驗,所儲存的居民健康數據要保證數十年都可以使用。”孫衛表示。

“區域衛生信息化的成熟度應該分級。”這是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暉的觀點,他認為,無論從復雜性、還是專業性這兩方面考慮都應該對其進行分級考量。用友醫療副總裁徐春華也提出了分層的觀點:第一層是醫療衛生業務集中化應用,重在消除信息孤島,業務平臺化應用、數據集中化存儲;第二層是醫療衛生業務協同化應用,建立區域級數據中心,消除煙囪,數據要動起來;第三層是全區域業務智能化應用,全區域、全單位、全民參與。

另一方面,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培養使用者的應用需求也是促進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區域衛生信息化是一個新生事物,剛剛起步,大家都在探索應用需求,需要政府在應用需求上進行一定的引導和培養。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局在這方面深有感觸,長寧區正在試點“家庭醫生責任制”,將原來的“全科醫生”改為“家庭責任醫生”,并實行家庭醫生責任制,每個家庭責任醫生要與將近1000戶家庭簽約,負責這1000戶家庭成員的健康、保健、醫療等所有與健康相關的事情。家庭醫生們明確表示:“要為居民提供優質的服務既離不開我們自身的辛勤努力,更離不開信息系統,否則根本沒辦法全面了解1000戶家庭成員的健康情況。”

長寧區還大膽嘗試搞“科研擂臺賽”,鼓勵大家來探索和挖掘各種各樣的應用需求,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局信息中心主任助理鄭濤舉了“慢性病業務管理系統”的例子,這就是科研擂臺賽的成果,它實現了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疾控的流程聯動。

人才從哪里來?

“缺人,缺合格的人!”在此次新衛生論壇上,很多與會嘉賓都表達了這個觀點。“現在特別需要一個黃埔軍校,要一支正規部隊把這個行業統一了,只有把衛生信息化作為一個學科,這個行業才有發展,否則這個行業永遠進入不到主流。”王暉慷慨陳詞。

衛生信息化是最復雜的行業信息化領域,衛生信息化人才是推進新醫改方案的重要保障,但我國目前卻不太重視衛生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對于人才培訓和學科體系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人才問題日益緊迫。

各地衛生信息中心的人員編制都比較緊缺,據介紹,南京市衛生局信息中心有13個編制、8個人;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有45個編制,但其中搞信息化的人只有三分之一。“北京市的情況在全國來看可能是最好的,我們有市級的信息中心,下面的各區縣也有信息中心。”據王暉介紹,他們早就意識到了人才不足這一問題的嚴峻性,近年來,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在培養和儲備衛生信息化人才隊伍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首先就是培養。“我們與首都醫科大學合作辦學,成立了衛生與醫學信息管理學系,面向全國招生,今年已經招收了7個碩士研究生。”王暉介紹說,“此外還有短期培訓,我們把醫療機構最需要的課程做成學分,并出臺一些相關文件,要求從業人員按時參加我們的培訓。我們還在信息中心下面專門成立了北京地區醫療技術人員協會,給大家提供各種各樣的培訓。”

其次是出臺醫院計算機部門的人力配置標準規范。按照IT系統的規模、IT工作量等指標,指導各醫療單位配齊IT人員。

第三就是做人員準入,給每一個崗位定好要求。正如王暉所說:“信息中心不是安排人的地方,也不是塞關系的地方,它是一個干活的部門,必須具備相關能力的人才能進來。”

當前,隨著區域衛生信息化步入深水區,各地對于人才不足的問題都有著切身的體會,也都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編制不夠怎么辦?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解決之道是,把優秀的人才招聘過來,放在醫院里,然后組織這些人才一起干事情。上海市長寧區采取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方法,組織專題講座、現場培訓、在職培訓考察學習、網管員例會制度等多種形式的培訓。石家莊市衛生局黨委書記趙春來在會議現場就發出了求賢納士的呼聲:“希望與會嘉賓給我們推薦優秀的衛生信息化人才。”

標準如何落地?

今年,廈門市區域衛生信息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貫標――對原有的信息系統進行標準化改造。廈門也由此成為國內首個全面按照衛生部最新標準建立并運用標準數據庫、實現數據共享與統計分析的城市。

“我們按照衛生部關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以電子病歷為中心的醫院信息系統最新標準,推進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及相關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的標準化改造,建立相應的標準數據庫。”孫衛介紹,由于當時缺乏相關的國家數據標準,所以我們采用逐步實施的方式進行系統建設,參照相關的國際(HL7、IHE)和國家標準(衛生部標準數據集)等制定了廈門市市民健康檔案標準。

區域衛生信息系統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個包容不同異構體的系統,一個可以對多種渠道來源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系統。而要達到這些功能要求,必須對交換的數據信息統一標準。2009年,衛生部出臺了《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試行)》、《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技術解決方案(試行)》、《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試行)》、《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試行)》等一系列標準和規范,那么,如何保證這些標準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地執行,成為業內普遍關注的話題。

曾擔任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黨組書記的饒克勤在會上表示,“目前這些標準和規范都是試行的,試行的目的就是通過試點對標準進行修訂和完善,實際上,在試行的過程中已經有很多地方提出了不少修改和完善的意見,我們準備在今年下半年對這些試行的標準和規范進行修訂,以逐步形成衛生部的標準,有一些標準還會成為國標。”

標準有了,如何去用?饒克勤認為,推動標準落地有兩個主要手段。一是國家立項、給錢,據介紹,今年將有七八百億元的資金用于區域信息化項目。如果某個地區要按照國家的立項標準進行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時候,你必須按照國家的標準和規范來實施,會有專家來審查你的規劃,否則就拿不到項目資金。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標準和規范自然就會落地。二是推廣試點地區的經驗,我們不是推廣試點地區的IT技術,而是推廣試點地區如何貫徹落實國家的標準和規范。

數據要有效共享

何為有效共享?它至少應包含兩個層面: 一是數據被完好無損、安全可靠地保存起來,這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礎;二是數據可以被各個需求方有效地分析和使用,進而充分發揮出數據的價值和效用。

第一層面:可靠存儲

“當前用戶更加關注數據共享的效率,具體而言包括:數據的生成與系統、數據的安全性和原始性、數據的保存時間以及更大的共享范圍。”惠普企業業務集團技術顧問劉剛表示。

劉剛簡單介紹了加拿大的數據共享情況,有19個數據中心覆蓋加拿大全境,以LONDON這個加拿大最大的醫院組織為例,它分布在三個地點,機構成員超過8000個,存儲了700萬病人的健康信息,日常訪問量是60萬。為了滿足大范圍、大容量的數據共享需求,惠普提出了四種關鍵性技術:一是虛擬化路徑,文件數據保存在分散的物理設備中,文件數據訪問路徑由系統統一管理,系統內部路徑透明;二是功能整合,基于磁盤陣列的存儲訪問,簡化復雜的歸檔與備份系統,關注單一存儲池并發性能;三是多重數據保護,包括ECC、WORM、電子簽名、自動拷貝;四是網格化架構,使用低成本的操作平臺,通過海量節點線性提升性能和存儲容量。

存儲虛擬化技術被廣泛關注。主要有三種方式來實現存儲虛擬化:基于主機的虛擬化、基于網絡的虛擬化、基于存儲的虛擬化。Infortrend中國區產品經理李劍認為,傳統存儲的弊端可以用16各字來概括:“分散硬件+信息孤島+復雜環境+無限投入”,有了存儲虛擬化之后,則可以幫助用戶實現“存儲可靠、保護完善、成本合理”。

第二層面:數據挖掘

信息資源只有被充分地開發利用才能發揮出價值,數據輔助決策遠比局部應用的作用大得多。對此,廈門和上海長寧紛紛進行了數據挖掘、決策支持的探索和嘗試。

孫衛介紹說:“廈門市在統一的標準數據庫基礎上實現了實時數據庫與挖掘數據庫的分離,建立各類主題數據庫,如以病種、病歷質量、費用等為主題,實現數據挖掘、分析,進而實現增值服務和初級智能的統計、分析等。”

上海長寧區的做法是:多系統信息挖掘,完成管理控制和業務操作信息的整合。據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局副局長王洪清介紹,多系統信息挖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醫院業務統計,實時的業務統計功能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2)經濟管理平臺,實時掌握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收支狀況、收支合理情況、預算執行情況等,為收支兩條線的貫徹執行情況提供分析依據;(3)區域健康檔案,2007年建成的區域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實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全區80萬居民健康檔案和16家醫療機構內的病史診療信息的整合和統一調閱;(4)醫聯信息,2008年和上海市申康醫聯工程進行對接,實現了申康23家三級醫院居民診療信息的調閱;(5)區域信息,實時提醒的智能化的門診質量缺陷提醒功能,譬如:健康檔案調閱提醒、近期同類檢查檢驗提醒、診療規范提醒等,通過區域衛生平臺為醫療服務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如減少醫療費用、減少醫療差錯、促進診療規范、規范門診處方等;(6)居民健康資訊,居民通過Internet登錄該平臺查看自己的健康檔案信息、在區域內16家醫院的病史記錄,并通過抽取居民的健康需求為居民智能地推送各種健康服務(健康提醒、導醫服務)。

中華醫學會黨組書記 饒克勤

福建省衛生廳副廳長 張守臣

廈門市衛生局副局長 孫衛

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局副局長王洪清

南京市衛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殷偉東

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暉

福州總醫院信息中心主任陳金雄

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 鄭靜

CMIA電子病歷委員會名譽主任任連仲

中國惠普有限公司企業業務集團技術顧問 劉剛

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衛生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 馮東雷博士

Infortrend中國區產品經理 李劍

銳捷網絡醫療行業技術咨詢楊靖

用友醫療副總裁 徐春華

計算機世界傳媒集團副總裁梁繼有

《新衛生》專刊主編 朱小兵

欄目主持:譚嘯 tan_xiao@ccw.省略

網址:省略

微博:t.省略/newhealth

每周衛事

信息化促軍隊衛生經濟管理精細化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軍隊醫院經濟管理信息化取得了重要進展。9月26日―29日,由總后衛生部主辦、聯勤部衛生部協辦、南京總醫院承辦的全軍醫院成本核算軟件培訓暨衛生經濟管理學術討論會在南京總醫院成功舉行。與會代表學習了軍隊醫院核算軟件,并交流了公立醫院改革背景下軍隊醫院經濟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朱)

江蘇307種藥物降價30%左右

日前從江蘇省物價局獲悉,307種幾千個規格的國家基本藥物近期將再次降價,降幅或在30%左右。江蘇省物價局相關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前期已經就基本藥物調價方案進行了廣泛地征求了意見。“就我們看到的征求意見方案而言,在零差率銷售的基層醫院機構,降幅約在30%左右,有個別藥品的降價幅度甚至達到60%左右。”為了進一步推行基本藥物制度,掌握基本藥物在基層醫療機構實際購銷價格情況,省物價局日前還在全省開展了基本藥物價格專項調查,包括國家和省增補的共599個品種,調查一直追溯到2007年時當地的招標價格、購進價格及銷售價格等。(來源:《揚子晚報》)

馬鞍山市市立醫療集團與IBM啟動戰略合作

篇3

[關鍵詞] 地理信息系統;醫療設施;空間分布

[中圖分類號] P208 R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1(a)-0155-03

Research of medical fac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based 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LIAO Tanghong LI Qingli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6, China

[Abstract] How to optimize medical fac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farthest utilize hearth resource and ensure the equ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service is the problem which the hearth management department usually discover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applied comprehensive in the research of medical fac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different area space analyzing method analyz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sign optimize project of medical facility based on GIS includes location analytical model based on space interaction theory in geography, location allocation model based on planning technology in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coverage model method.

[Key word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Medical fac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醫療衛生的普遍服務性質,決定了它必須能夠及時滿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因此,衛生服務體系本身必須是多層次的、布局合理的[1]。如何優化醫療設施布局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衛生資源,從而保障醫療服務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政府衛生管理部門經常遇到的難題。近年興起的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行的途徑。GIS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依托計算機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顯示,并運用地理模型,適時、動態提供空間地理信息,為地理學科研究和決策而建立的計算機技術系統[2]。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及其發展潛力使得GIS在公共衛生領域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用于疾病監測與預防、環境健康和危險因素分析、公共衛生資源計劃和配置、社區醫療保健控制等。醫療設施的空間分布研究需要考慮已有醫療設施的分布、服務半徑、人口密度、地理環境以及交通狀況等多種因素,因此依托GIS技術時可選擇多種不同分析方法來評估醫療設施的空間分布特征和設計優化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基于地理學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的區位分析模型方法

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會經濟技術因素。基于地理學空間相互作用的區位分析模型將服務域、可達性等作為分析和決策的重要因子,能結合多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成為研究者對設施布局合理性進行評價的重要工具[3]。隨著GIS技術的興起,GIS集成區位分析模型推動和促進了理論分析方法向實用工具方向發展[3]。GIS技術為醫療設施空間布局優化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區位分析方法。

1.1 服務域分析

設施服務域指的是一個設施的空間服務范圍,體現了設施規模、可達性、消費者選擇行為的綜合影響[4]。服務域分析是設施特別是公共設施現狀布局合理性評價的一類重要方法,通過研究服務域人口潛勢等指標的空間分布揭示服務的覆蓋性、公平性、可及性等現狀特征,為服務設施的規劃提供區位上的參考。服務域分析在醫療設施空間分布研究中應用較多的方法包括引力模型、Huff模型、Voronoi多邊形模型、潛能模型等方法。

1.1.1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設施域分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該模型是指通過計算某度量點以外的所有吸引點施加到該點的勢能總和,評價該度量點的可達性,是所有服務設施對需求者的引力累積值,充分考慮了設施的服務能力、質量、到達設施的距離。曹書平[5]利用引力模型計算了漯河市源匯區129個居民點的引力指標,分析出每個居民點醫療空間可達性,顯示醫療資源的空間分布對就醫的可達性有很大的影響。

1.1.2 潛能模型 潛能是指潛在的能量。拉格朗日最早在牛頓的力和能的基礎上提出了萬有引力潛能的概念,后來學者把這一概念引入地理學,并逐步發展了潛能模型[6]。Wright等[7]利用潛能模型統計了Namibia北部地區的5歲兒童發燒時衛生設施利用率,評價衛生設施的地理可達性,并在全國層面上界定了衛生設施布局。陶海燕等[8]以第5次人口普查和醫療衛生機構相關數據為基礎,運用空間相互作用理論和潛能模型,得到廣州市海珠區各街區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可達性空間分布,并詳細分析了醫院等級系數對可達性指數的影響。綜上所述,潛能模型能夠較為全面準確地測度較小研究單元的醫療設施空間可達性,輔以GIS技術,可以很直觀地揭示研究區域內醫療設施空間可達性。

1.1.3 Voronoi多邊形模型 Voronoi多邊形由一組連接兩鄰點直線的垂直平分線組成的連續多邊形組成。該模型對于平面上分布的設施,任一設施所屬的多邊形內的任意一點到該設施的距離小于到其他設施的距離。王遠飛[9]提出了在GIS平臺上用Voronoi多邊形模型計算居民點到醫療設施的最近距離的方法,將地理可達性研究中的空間點對之間的距離計算簡化為空間查詢,結合人口分布等屬性數據,還可深入分析各醫院的服務承載力。趙鵬[10]應用GIS的Voronoi多邊形分析方法,從服務范圍、服務人口、服務承載力、交通可達性等幾個方面對武漢市醫院布局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對武漢市的醫院布局進行綜合評價。

1.1.4 Huff模型 Huff模型是一定程度上計算顧客來該院就醫的概率,能綜合交通距離的衰減、醫院的服務能力、患者的需求等因素。曹書平[5]運用Huff模型計算出漯河市源匯區8家醫院潛在的診療人次數,并與各家醫院實際的診療人次數進行對比分析,鑒別出各醫療單位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及服務效率。Huff模型可以從醫療服務的供給與需求去分析醫療服務的現狀,進而判斷衛生資源的成本――效率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1.2 空間可達性分析

空間可達性是指從一個區位到達服務設施的便捷性,使用距離、時間或成本表示[11]。空間可達性的評價方法包括區域可用性和區域可達性。區域可用性是區域內病床數或醫生數與人口的比值,區域可達性是交通網絡中各節點相互作用的機會大小[20],其中空間距離是主要的測度因子。Cromley等[12]研究指出健康服務設施的效用隨著距離衰減的規律性,并指出效用隨距離衰減的原因是距離能增加出行時間、成本和精力花費,同時人們對于醫療服務機會的熟知程度也衰減。空間可達性分析方法包括比例指標模型、兩步移動搜尋法模型、最近距離模型、重力模型、機會積累模型等方法。

1.2.1 比例指標模型 比例指標模型方法屬于區域可用性分析,是區域內醫療機構、醫生等衛生資源數量與人口之比,表示區域內人均占有資源指標。曹書平[5]利用比例指標計算了漯河市源匯區8家鄉級以上醫院醫療資源分布情況,顯示醫療資源分布均衡。

1.2.2 兩步移動搜尋法模型 兩步移動搜尋法模型屬于區域可用性方法,首先以設施位置為中心建立搜尋域,然后建立以居民位置為中心搜尋域,居民可以拜訪搜尋域內所有設施,同時也僅有這些設施對居民點的服務有貢獻。兩步移動搜尋法模型可使用較小單元的人口統計數據,解決該區域的人口空間分布問題,合理地考慮人口與設施潛在的相互作用。劉釗等[13]利用基于GIS的兩步移動搜尋法,對北京市居民就醫空間可達性進行研究,展現了其在公共服務空間可達性評價方面的重要作用。

1.2.3 最近距離模型 最近距離模型是空間可達性分析中非常直觀和普通的測量方法,是指從居住地出發到達最近設施服務點的距離、時間或成本。Parker等[14]通過GIS,利用最近距離模型測量方法詳細分析了Scotland居民利用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及急診部門的可及性。張莉等[15]利用GIS,開發了基于時間最短的路徑選擇信息系統,生成了醫院可達性的等時線圖和醫院服務范圍圖,以江蘇省儀征市醫院為例,運用該系統對醫院的可達性進行了評價,并提出了醫院的規劃方案。最近距離模型能夠表達醫療機構區位配置與服務需求之間的合理性,因此基于最近距離模型的空間可達性測度在醫療設施空間分布研究中被廣泛應用。

1.2.4 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是通過模擬萬有引力定律來分析計算設施對人口吸引力的累計值。吳建軍等[16]以蘭考縣鄉級以上衛生院為例,建立人口分布、醫療設施位置、行政區域等地理數據庫,選擇人均醫療資源分配、就醫的最近距離、選擇醫院的機會、重力模型及改進的重力模型5個空間可達性模型,利用GIS技術計算了各鄉鎮、各行政村的醫療設施可達性指標,并制作了相應的專題地圖在此基礎上對醫療設施的空間布局進行了分析。

1.2.5 機會積累模型 機會積累模型是在人口居住地設定距離范圍內可供選擇的所有適宜設施累計值。Love等[17]利用GIS及其相關的工具,建立機會累積模型和最近距離模型,分析了Illinois地區老年人口便捷到達醫院的地理可達性。

2 基于運籌學規劃技術的區位―配置模型方法

區位一配置模型(location allocation model,LA模型)是將設施布局的區位選擇轉化為數學規劃問題,通過目標最大或最小化方法來計算最優或可行區位,為設施布局提供最優解決方案,從而提供最有效的服務。LA模型用于新設施的最優區位選址,也可用于現有設施布局的分析[18]。LA模型包括最短出行距離模型、最大覆蓋模型、容量限制模型、競爭模型四類方法。最短出行距離、覆蓋以及容量限制模型屬于傳統的優化模型,競爭模型屬于較復雜模型,通過博弈論及模擬進行研究。

醫療設施的優化布局,實質是設施的區位合理配置。目前大部分研究均采用最短出行距離模型方法。最短出行距離模型是任何一個需求點到距其最近的設施之間的平均距離最小。Walsh等[19]以2個縣為中心的16個縣區和為近200萬人口服務的25家醫院近9000平方公里的地理區域為研究對象,利用LA模型和GIS,結合患者的醫療保健規劃、交通和醫院的特點,建立患者流向醫院時是基于估計行程時間和沿線的交通運輸網絡的規范性模型。周小平[20]將LA模型和GIS相結合,采用最短出行距離模型和最大覆蓋模型兩種方法,對天門市的城市醫院進行空間布局分析,得到了優化布局方案。

3 優勢度模型方法

優勢度模型主要由距離指數、質量指數、頻率指數三項指標構成。距離指數反映基本醫療服務可達性;質量指數反映就醫醫院的醫療等級的高低,是醫療服務質量的衡量;頻率指數反映區域被醫院服務范圍所覆蓋的次數,是居民就醫自由度的衡量。胡瑞嫻等[21]以廣州市行政區劃與醫療機構相關數據為基礎,運用ARC GIS和SPSS軟件,通過構建基本醫療服務優勢度模型,對廣州市中心城區醫療服務狀況進行評價。江曉歡等[22]利用GIS技術,計算醫療機構的質量指數、距離指數以及頻率指數,同時構建福州市市區醫療機構的優勢度模型,并實現了GIS 空間分析可視化。

綜合所述,GIS雖然剛剛歷經了三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但其相關技術已成為醫療衛生設施規劃、選址不可缺少的工具。國內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已經取得一些成果。根據地理區域大小及實際情況,結合社會經濟、人口結構、醫院規模和服務能力、交通網絡等因素,充分利用GIS的特點和功能,選用合適的設施區域空間分析方法和技術對已有的醫療設施有效配置進行分析評價,可鑒別出醫療資源分配較薄弱區位,可為醫療設施的空間分布優化提供參考,通過對區域內所有醫療設施的宏觀管理,可使該地區的醫療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為醫療衛生事業改革中設施規劃和資源分配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 梁萬年.衛生事業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1.

[2] 張超,陳丙咸,鄔倫.地理信息系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35.

[3] Yeha G,Chowma. An integrated GIS and location-allocation approach to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an example of open space planning [J]. Computer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1996,20:339-350.

[4] Ritsema JR,Jong T. Accessibility analysis and spatial competition effects in the context of GIS supported service location planning [J]. Computer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1999,23:75-89.

[5] 曹書平.農村醫療資源的空間可達性分析――以漯河市源匯區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09:30.

[6] 楊吾揚,梁進社.高等經濟地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55-157.

[7] Wright JA,Pentrina U,Noor AM,et al. Spatial modeling of healthcare utilization for treatment of fever in Namibia [J]. Int J Health Geogr,2012,15(11):6.

[8] 陶海燕,陳曉翔,黎夏.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空間可達性研究―以廣州市海珠區為例[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7,30(1):1-5.

[9] 王遠飛.GIS與Voronoi多邊形在醫療服務設施地理可達性分析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6,29(3):77-80.

[10] 趙鵬.武漢市醫院布局優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19.

[11] Hansen WG. 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59,25:73-76.

[12] Cromley EK,Mclaffery SL. GIS and public Health [M]. 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1:10.

[13] 劉釗,郭蘇強,金慧華.基于GIS的兩步移動搜尋法在北京市就醫空間可達性評價中的應用[J].測繪科學,2007,32(1):60-65.

[14] Parker EB,Campbell JL. Measuring access to primary medical care:some examples of the use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J]. Health & Place,1998,4(2):183-193.

[15] 張莉,陸玉麒,趙元正.醫院可達性評價與規劃―以江蘇省儀征市為例[J].人文地理,2008,2:60-66.

[16] 吳建軍,孔云峰,李斌.基于GIS的農村醫療設施空間可達性分析―以河南省蘭考縣為例[J].人文地理,2008,(5):37-42.

[17] Love D,Lindquist P. The geographical accessibility of hospitals to the aged: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ysis within Illinois [J]. Health Serv Res,1995,29(6):629-651.

[18] Ghosh A,Rushton G. Spatial analysis and location Models [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7:12-13.

[19] Walsh SJ,Page PH,Gesler WM. Normative models and healthcare planning: network-based simulations with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nvironment [J]. Health Serv Res,1997,32(2):243-260.

[20] 周小平.GIS支持下的城市醫院空間布局優化研究――以天門市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7:12.

[21] 胡瑞嫻,暖.廣州市中心城區基本醫療服務空間分布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20(4):48-53.

篇4

【關鍵詞】英國城市規劃、發展歷程、最新動態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英國是城市規劃立法與建立現代城市規劃最早的國家之一,其城市規劃為許多國家所效仿,而且英國中央集權制和判例式的特征與我國極為相似,國內規劃學者向英國學習的熱度和興趣一直都較高。回顧英國自1909年現代城市規劃建立以來經歷的多次改革,對于國內城市規劃的發展將有較大益處。

以英國城市規劃法規的進程及其法定規劃改革為線索,自19世紀早期開始回顧英國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程,可將其分為六個階段:(1)萌芽與城鎮規劃大綱階段(19世紀初―1947年);(2)開發規劃階段(1947―1968年);(3)“兩級”體系階段(1968―1985年);(4)“雙軌制”階段(1985―2004年);(5)“新兩級”體系階段(2004-2010年);(6)國家地方體系階段(2010年至今),具體如下:

1.第一階段-萌芽與城鎮規劃大綱階段(19世紀初―1947年)

19世紀初,工業化使得英國經濟蓬勃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城市急劇膨脹,以及公共衛生、住房等諸多城市問題。1848年,英國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公共衛生法》(Public Health Act),并于1875 年對該法進行重新修改; 1875年和1890 年又先后頒布《住房改善法》(Dwellings Improvement Act),它們分別對城市衛生和住房環境作出規定,以解決隨著城市膨脹帶來的環境衛生和住房問題。

1909年,英國頒布了第一部規劃法――《住房與城鎮規劃諸法》(The Housing and Town Planning,etc Act 1909),標志著英國現代城市規劃的建立,同時也標志著城市規劃成為政府管理職能的開端。該法授權地方政府編制城鎮規劃大綱(Town Planning Scheme),以控制新開發地區建設和城市無序蔓延。

開發控制方面,1919年《住房與城鎮規劃諸法》第一次提出了“過渡開發控制”(Interim Development Control)的政策,允許在規劃沒有完成編制之前提前進行開發活動,此類“提前開發項目”無需申請規劃許可證(Planning Permission)。1922年《城鎮規劃過渡性開發控制規則》(The Town Planning General Interim Development Order)提出了開發控制的正式內容,即開發必須提交規劃申請(Planning Application)并獲得規劃許可證方可進行。1932年《城鄉規劃法》將開發控制的范圍擴展到城區所有土地。

該階段城市規劃主要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城市規劃機制的從無到有,并逐漸發展成熟,構成英國現代城市規劃的萌芽發展階段;(2)以1909年《住房與城鎮規劃諸法》為起點,1932年《城鄉規劃法》為終點,英國城市規劃的開發控制完成了它的初始進程。

2.第二階段-開發規劃階段(1947―1968年)

1947年《城鄉規劃法》的頒布,為戰后英國建立了新的城市規劃體系。它提出了一種更為靈活的規劃方式――開發規劃(Development Plan)。該開發規劃為土地利用提供基本框架和開發政策,不涉及具體開發項目。

開發控制方面,1947年城鄉規劃法頒布后,城市開發控制的工作過程和具體開發控制手段也基本定型。即所有土地開發和建筑項目必須根據開發規劃申請規劃,并獲得開發規劃許可。

開發規劃階段較城鎮規劃大綱階段具有兩大進步之處:(1)開發規劃具有更大的約束作用,規劃的法律地位得以提高;(2)開發規劃不設定具體項目,具有更多的彈性和更大的靈活性。

3.第三階段-“兩級”體系階段(1968―1985年)

1968年,英國保守黨政府頒布了新的《城鄉規劃法》。該法將1947年開發規劃分成兩部分,即戰略性的結構規劃(Structure Plan)和實施性的地方規劃(Local Plan),它們構成了英國城市規劃的“兩級”體系。

1968年后,英國城市規劃體系逐漸趨于完善,國家規劃政策指引(PPG)、區域規劃導則(RPG)、結構規劃和地方規劃構成國家、區域、地方三層面的完整規劃體系,雖然國家規劃政策指引和區域空間導則不是法定規劃,但兩者對地方層面的結構規劃和地方規劃起了較好的政策指引作用。英國城市規劃“兩級”體系構成具體見下圖。

圖1:英國城市規劃“兩級”體系構成

4.第四階段-“雙軌制”階段(1985―2004年)

為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控制,1985年英國中英政府頒布了新《地方政府法》,該法廢除了6個大都市郡議會和大倫敦地區郡議會,分別被32個倫敦自治區議會和36個大都市區議會取代。自此,6個大都市郡和大倫敦地區的郡一級地方政府便被撤銷,其下原屬區級政府變成自治政府,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

根據1985年《地方政府法》和《城鄉規劃(修正)法》,這些地區原本由郡政府負責編制的結構規劃便不再編制,而是由其區級政府負責編制一種新的規劃形式――整體發展規劃(Unitary Development Plan);非大都市郡則仍采用原來的由結構規劃和地方規劃構成的“兩級”體系。如此,英國城市規劃體系便保持著結構規劃、地方規劃和整體發展規劃并存的局面,文章將這段時期稱之為英國城市規劃的“雙軌制”階段。

圖2:“雙軌制”階段體系構成

5.第五階段-“新兩級”體系階段(2004-2010年)

2004年,英國政府頒布《規劃和強制性購買法》(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該法取消了結構規劃、地方規劃和整體發展規劃,由地方層面的地方發展框架取代,并且將區域層面的區域空間戰略法定化。自此,英國城市規劃開始進入由區域空間戰略(Regional Space Strategy,簡成“RSS”)和地方發展框架(Local Development Framework,簡成“LDF”)構成的“新兩級”體系階段。

自2004年《規劃與強制性購買法》確立的區域空間戰略與地方發展框架的英國城市規劃“新兩級”體系,也包括三個國家、區域與地方三個層面:國家規劃政策(PPS)是國家層面的政策指引;區域空間戰略是由區域政府編制的區域層面的法定規劃,用以指導地方發展框架與地區交通規劃;地方發展框架是區級政府編制的地方層面的法定規劃,地方發展框架不僅必須在垂直方向與國家與區域的規劃政策相一致,還必須在水平方向上與專項規劃、戰略相協調。

圖3::“新兩級體系”構成示意圖

6.第六階段-國家地方體系階段(2010年至今)

截至2006年底,共有5個修訂的“區域空間戰略”草案提交至中央政府,然而這些草案更像是“區域規劃指導”更新,并非真正的“區域空間戰略”藍本。其中,英格蘭東部地區提交了第一份區域空間戰略,隨后又被住房和交通基礎設施的所“摧毀”;2008年10月,西南地區的“區域空間戰略”在公眾咨詢階段招致了4000多人的反對,從而使得計劃嚴重推遲。

2010年7月6日,區域空間戰略被新執政的保守黨和自由政府宣布廢除。在2011年下議院報告中提出:“區域空間規劃戰略的廢除給英國規劃系統的核心造成了真空,這會對社會、經濟和環境造成至少為期數年的深刻影響”,以及“區域空間戰略為兩種不同的規劃層次架起來橋梁,我們所擔憂的正是他們這種‘廢除’所帶來的‘橋梁’中斷;這會產生一個慣性,即阻礙經濟發展,使得那些盡管存在爭論卻十分必要的跨區域基礎設施更難提供,例如廢物處理點、礦物運作區和為吉普賽人和流浪者準備的空間;同時也使得國家住房增加決策難以確定。”

2011年3月《National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作為地方規劃部門和決策者的重要指導文件,它使得規劃系統變得更簡單。即英國的規劃體系構成變成了“國家與地方”垂直銜接體系。

圖4:國家地方體系構成示意圖

7.結語

縱觀一個多世紀以來英國城市規劃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經歷了從關注微觀開發控制走向宏觀政策引導的過程演變,以及從“技術”型向“政策”型規劃的轉變。(1)第一階段城鎮規劃大綱需具體到開發項目,內容較細;(2)第二階段開發規劃在城鎮規劃大綱基礎上,補充了宏觀層面的戰略內容;(3)第三階段,將開發規劃的政策內容統一整合至結構規劃,將其詳細開發規劃的內容直接下放至地方規劃;(4)第四階段,英國中央政府要加強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和管理,工黨政府進行了一場行政區劃大調整,整體發展規劃作為結構規劃和地方規劃的“綜合體”,目的是指導經區劃調整的大都市區和倫敦自治區;(5)第五階段,將地方規劃和整體發展規劃的一系列規劃政策整合至地方發展框架,地方發展框架內容要更偏于政策引導;同時為了不加強中央政府的負擔,區域層面規劃政策的法定化便成為必然;(6)第六階段,區域層面的空間戰略被取消,國家開始行使垂直管理,以及地方政府獲得更多自。

試著剖析英國城市規劃改革的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影響因素:(1)社會經濟因素,是引起城市規劃體系改革的重要的背景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城市規劃能適應且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2)政治因素,是引起英國城市規劃改革的決定力量,英國城市規劃的數次改革都與英國政治變革密不開分,不論是政府執政黨的更替,亦或是期間中央政府權力的下放,還是行政區劃的調整;(3)公眾認知的覺醒,如果說政治要素是自上至下作用于規劃改革,那么公眾認知的逐漸覺醒便是自下而上地影響著英國城市規劃變革。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城市規劃的法定地位不斷提升,城鄉規劃建設逐漸趨于成熟和完善。同時,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快速經濟發展與城鄉規劃建設和城鄉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更為科學、合理的規劃管理模式成為我們目前重要的研究課題。文章結合我國城市規劃的發展情況,對我國城市規劃的發展與完善提出以下五點建議:(1)簡化規劃等級體系,減少規劃層次,使得規劃體系更靈活;(2)加強各層次規劃內容的銜接,理清規劃關系,減少規劃“打架”;(3)增加規劃彈性,加強宏觀政策引導,減少對成熟發展地區的微觀控制;(4)加快規劃決策速度,規劃目標是促進發展而不是阻撓發展;(5)增加公眾參與程度,規劃編制內容要讓公眾更易懂。

參考文獻

[1] 唐子來. 英國城市規劃核心法的歷史演進過程[J]. 國外城市規劃,2000(1): 10-13.

[2] 吳曉松等. 20 世紀以來英格蘭城市規劃體系的發展演變[J]. 國外城市規劃,2009(5): 45-50.

[3] 繆春勝. 英國城市規劃體系改革研究及其借鑒. 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2009.

[4] 張瑩.英國城市規劃編制研究與借鑒. 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2008.

[5] Clara Greed. Introducing Planning.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0.

[6] Mark Tewdwr-Jones. The Planning Polity Planning, Government and the Policy Process. Routledge, UK,2002.

[7] M J Bruton, D J Nicholson. Local Plans and Planning in England[J]. Journal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984, 27(1): 1-11.

[8] Martin Shingler. Development Control Practice[M]. Development ControlServices Ltd. 1988.

[9] Nigel Taylor. 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M]. London: Sage, 1998.

[10] HM Government. 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2004[S]. London:HMSO, Norwich, 2004.

篇5

一、城鄉一體化與小城鎮生態規劃

(一)城鄉一體化理念

所謂的城鄉一體化,即為基于加快城鎮化發展戰略目標的貫徹落實,以城市為主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其輻射拉動作用,從而使得城鄉間的各種要素可以互相流動,進而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對資源進行配置以及共享[1]。

(二)小城鎮生態規劃

所謂的小城鎮生態規劃即為在小城鎮的開發過程中實行生態規劃。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要充分遵守相關規劃的制度與規則,而且絕對不可以破壞生態平衡,要設法改善城鎮環境與居民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城鎮的和諧發展,實現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在城鄉一體化理念基礎上的小城鎮生態規劃,即為能夠將城鄉做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然后將其統一規劃到小城鎮中的一種規劃形式。其不僅充分重視城鄉間的彼此協調、均衡發展,而且還非常重視整體以及局部之間利益的均衡,充分體現公平公正以及高效的原則。這種規劃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強城鄉間的交流與協作,能夠對各項資源進行統籌配置,以最終獲得資源的最大效益。而且,這一發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推動城鄉經濟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當前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現代美的盲目追求

當前,我國的很多鄉鎮在建設過程中,只是單純地追求外表的華麗,致力于美麗鄉鎮的建設,然而卻忽視了對其獨有特色的保護,這樣就會破壞城鎮的生態平衡,破壞其獨有的特色以及魅力,進而使得城鎮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

(二)對城鄉一體化的盲目推崇

當前,我國很多的小城鎮并沒有充分分析自身的經濟條件以及現實狀況,而是盲目地將大城市作為模版,開展小城鎮的建設。而隨著小城鎮發展速度以及擴張規模過快發展,造成了對業區以及基礎設施等的超規模建設[2]。而且這耗用了大量的資金,然而小城鎮周邊的一些鄉村區域卻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無法對一些在醫療以及基礎設施進行建設,進而造成了這部分設施的短缺,無法充分滿足居民的相應需求,最終導致了城鄉建設發展的不均衡。

三、基于城鄉一體化理念的小城鎮生態規劃策略

(一)統籌生態建設一體化

(1)制定科學完善的發展規劃。在小城鎮的建設過程中,要從全局入手進行深入地分析,要踏踏實實,與時俱進,要努力實現城鄉間在文化、經濟、環境以及生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在農村建設方面,要充分重視土地的合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土地資源的流失;要充分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要將歸屬于城鎮體系的一些核心區域進行重點地規劃,加強對這部分地區的建設與發展;要對城鎮進行合理地布局,充分重視生態文明,重視環境保護,要將城鎮的文化底蘊充分地顯示出來,將特有的特點表現出來而且要建設出一種新農村、示范村以及特色鎮等比較有特點的城鄉空間新布局,進而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特點顯著的和諧新局面。(2)強化生態平衡建設。為了能夠有效地保持生態平衡,就必須要充分重視對天然林的保護,對于破壞天然林的行為要及時地制止,情節嚴重者要給予相應的懲罰,要重點發展林業,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生態平衡等。可以在鄉鎮一些廢棄的土地上種植一些樹木,使得這部分土地資源得以合理利用;可以對產量較低的天然林進行改造;也可在城市公路的兩側種植一些綠化帶,這樣不但可以有效地維持生態平衡,而且能夠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3)加強環境保護。環保是近些年來我國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也要充分重視環境保護。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來加強對環境的整治。要積極地開展綠色鄉鎮以及生態村莊的建設工作,要積極地建立健全的生產管理以及實施制度,要鼓勵企業尋找并使用清潔生產的方法,并且要制定完善的環境認證體系。除此以外,還要加強對河道的治理,要合理地增加綠化面積。

(二)統籌城鄉社會發展一體化

(1)公共衛生的一體化戰略。在公共衛生方面,首先要積極地發展衛生醫療事業,要逐漸建立可以覆蓋全部城鄉居民的醫療體系,使得城鄉居民都能夠充分享受醫療服務,而且要建立完善的衛生服務體系以及藥品供應制度,從而能夠充分滿足城鄉居民對醫療衛生的多層次要求。此外,還要加強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進而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相關人員與部門能夠積極、有效地應對。加強農村衛生醫療基礎性設施建設,進而使得農村衛生醫療能夠具備充足的基礎性設施。要加強鄉鎮衛生服務制度,努力提升鄉鎮衛生服務水平。(2)教育一體化戰略。在教育方面,要做鄉鎮以及城市的教育資源的好統一籌備,努力實現對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要加大教育投入,不斷地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貫徹落實九年義務教育,要在一定的區域內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要加強教育的信息化程度,進而努力實現城鄉教育的現代化。除此以外,還要積極地建設農村寄宿學校,從實際上解決農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要在城鄉之間制定符合社會發展的、科學有效的教育機制,并且要保證機制的充分貫徹與落實,從而努力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提升城鄉教育的總體水平。(3)公共財政一體化戰略。在公共財政方面,首先必須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相關制度,要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并且要做到“四個傾斜”:第一,要傾斜于基礎產業。其中包括生態平衡建設以及農業發展等;第二,要傾斜于公共事業。其中包括體育以及衛生建設等;第三,要傾斜于基礎性設施建設,其中包括交通以及水力水電建設等;第四,要傾斜于福利事業,其中包括社會公共設施建設以及技術技能培訓等[3]。要對這些領域進行重點建設,加大資金投入。除此以外,還要積極地引領更多的民資以及外資前往鄉鎮進行投資,進而為鄉鎮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為其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經濟保障,從而努力縮小城鄉間的經濟差距,實現公共財政一體化。

四、結語

篇6

新醫改方案在2009年4月公布啟動。一直密切追蹤衛生信息化前沿的婦幼衛生保健工作在“醫改”的大旗下,蓄勢待發。

2009年6月,衛生部就宣布,先期啟動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這些項目涉及面廣,對提高群眾健康水平有重要影響,將直接惠及億萬群眾及家庭。其中就有多項直接涉及婦女兒童的保健服務,包括為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項目以及孕產婦系統保健服務和0~3歲兒童保健系統保健服務項目等。中央財政已下達服務項目補助資金,標志著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工作正式啟動。

社會的發展使得婦幼衛生工作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婦幼衛生自身業務和管理的提升完善也就顯得越急迫。2009年8月中旬,婦幼信息化標準與信息化建設管理論壇在內蒙古包頭舉行。這是新醫改后,全國婦幼衛生信息化領域的首次全面集結。參會的代表已經感覺到,婦幼衛生信息化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新醫改背景下,動作一向快捷的婦幼衛生信息化建設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會上有專家表示,婦幼保健中心承擔的有關課題任務,就是幫助衛生部加緊研究制定專門針對婦幼衛生工作的監督和測評體系。婦幼衛生所承擔的一系列重大任務和工作的基礎,都離不開基礎信息的采集和覆蓋全行業信息流的通暢,否則,國家和各級主管部門對于諸如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執行到位情況、行業監管,就只能停留在原有信息滯后導致事后評估的狀態,對于業務的實際運營狀況更會是“兩眼一抹黑”。

挑戰當前

回顧婦幼衛生信息系統的發展史,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早期起步(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1990年,工作方式以婦幼衛生年報、紙質報表和手工匯總為主。第二個階段為中期探索(1990年至2003年),單機版的婦幼衛生年報軟件,紙質報表電子化,手工匯總加計算機匯總,在這一時期于1996年完成了婦幼衛生監測“三網合一”,包括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孕產婦死亡監測和出生缺陷監測的部署。第三個階段為提高發展的時期(2003年至今),電子郵件傳輸婦幼衛生年報數據、婦幼保健信息基本數據集標準、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信息系統網絡支撐平臺研制、婦幼保健機構監測網絡直報全面鋪開、婦幼衛生監測的網絡直報啟動、婦幼保健服務記錄表單規范、基于健康檔案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婦幼保健信息系統。

眾所周知,在衛生信息化的建設路程中,不乏信息孤島、系統分割的現象。這種現象也同樣困擾過婦幼保健信息化。2009年,當以居民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區域衛生信息化被推向前臺時,婦幼保健的信息化也開始緊密部署。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項目規定,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同樣,在國家的重大公共衛生項目中,農村婦女住院分娩規定為繼續實施的項目之一,以求達到保障母嬰安全,進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逐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

據悉,中央財政2008年投入19.04億元,對中西部地區22個省(區、市)所有縣(市)的814萬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給予補助,其中對西部地區按每人400元補助,對中部地區按每人300元補助。2009年,中央繼續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將項目范圍擴展到全國所有縣(市),對全國1186萬名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給予補助,補助標準不低于2008年。

而在2009年開展的項目中,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補服葉酸以及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都是婦幼保健的重點項目。為達到項目目標,與會專家提出,必須做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的基礎信息統計、分析和管理工作,對轄區內孕產婦數(包括農村戶籍孕產婦數、非農村戶籍孕產婦數、孕產婦總數)、活產數、住院分娩人數、孕產婦死亡數,資金使用情況及節余情況等按季度逐級報送。

在婦幼保健工作中,信息技術究竟能提供什么樣的支持?有專家表示,第一,能直接為制訂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第二,對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測; 第三,對政府的投入進行總體評價; 第四,是實現政府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徑; 第五,是對婦幼保健機構進行規范化管理和評估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第六,是進行社會宣傳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支持系統。

據悉,未來婦幼保健的信息化工作會朝著三個方向發展: 統一部署,改變目前數據出自多個部門的現狀,形成全國統一的信息收集、傳輸體系,同時解決安全問題,達到衛生信息工作的有序發展; 區域規劃,以區域為單元,對衛生信息的采集、管理進行統一規劃; 完善系統,加快婦幼衛生等各系統的信息資源管理。

“一盤棋”互動

以信息標準化推動全行業范圍內的信息共享,一直是七年前才成立的國家級婦幼保健中心孜孜以求的夢想。經過幾年的持續努力,婦幼保健中心克服資金不足、人才短缺、管理分散等不利因素,不僅大幅度改善行業統計指標年度報告的時效性,而且,還在全行業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了日常辦公業務信息的流轉和公開,完成了衛生部下達的婦幼衛生信息標準化課題。

這恰恰暗合了衛生部層面以信息標準化推動衛生信息化的思路。5月中旬,衛生部印發了《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試行)》的通知; 7月底,衛生部網站公布了其組織專家起草的《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征求意見稿)》。衛生部在標準化問題上的態度空前堅決。在“打好三個基礎、建好三級平臺”的衛生信息資源規劃建設藍本下,衛生部明確表態,要在公共衛生領域,推行基于居民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平臺; 在臨床信息化領域,推動基于電子病歷的醫院信息系統。

新醫改方案把“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列為“支柱”之一,而且是惟一的技術支撐。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將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藥品、財務監管信息化為著力點,整合資源,加強信息標準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逐步實現高效統一、互聯互通為目標。要實現這樣的建設目標,“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三級平臺,提升業務系統”是必經之路。

據介紹,標準化居民健康檔案即加強居民健康檔案標準和規范研究,開發制定統一的、適應各方面需求的居民健康檔案標準和規范。國家電子病歷基本架構即根據居民健康檔案和各個業務領域管理的需要,研究制定適合中國中西醫特點的電子病歷基本內容和應用規范。衛生信息標準與數據字典則是加快衛生信息標準與規范制定,確定各個業務領域數據集和元數據,提取公用數據元,形成數據字典,實現不同業務系統信息交換的基礎。三級平臺則是指市級、省級、國家級平臺。提升業務系統包含了人人擁有醫療保險,享有公共衛生服務,普及基本醫療服務,保障基本藥物供給,加強醫療衛生監督,整合衛生管理平臺。

有關專家表示,健康檔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護、健康促進等)過程的規范、科學記錄,以居民個人健康為核心、貫穿整個生命過程、涵蓋各種健康相關因素、實現信息多渠道動態收集、滿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資源。它既不等同于“病歷”,也不等同于“社區健康檔案”,而是架構于區域范圍內各醫療衛生機構之上的、以“人”為中心的個人健康數據。電子病歷是現代醫療機構臨床工作開展所必需的業務支撐系統,也是居民健康檔案的主要信息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是醫療機構對門診、住院患者(或保健對象)臨床診療和指導干預的、數字化的醫療服務工作記錄。電子病例是居民個人在醫療機構歷次就診過程中產生和被記錄的完整、詳細的臨床信息資源。電子病歷不等同于“醫院信息系統”,它是重點針對個人在醫療機構接受各類醫療服務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臨床診療和指導干預信息的數據集成系統。

未來居民健康檔案將覆蓋每一個人的整個生命周期,其內容必須從嬰幼兒出生便開始采集。健康檔案的內容來自于基本信息、問題摘要和服務記錄三方面。系統構架包含8個生命階段、健康和疾病問題、衛生服務活動(干預措施)的三維概念。

據了解,衛生部正在組織專家研究的電子病歷三維模型,將遵從時序性、層次性以及邏輯性。內容來自于病歷概要、住院病歷記錄、健康體檢記錄、轉診記錄以及法定醫學證明及報告和醫療機構信息。

呈現新亮點

婦幼衛生信息化不可一蹴而就,循序漸進是每一個成功“案例”的必然路徑。

2006年,天津市“十一五”公共衛生重點項目《三級預防減少傳染病危害 控制出生缺陷》出臺,從孕前專項疾病篩查、產前專項疾病篩查、產后救助三方面入手。基于網絡不健全、人員不到位、信息不真實、工作低水平,天津市啟動了《天津市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2008~2012)》。

據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信息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規劃,天津市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從婦兒健康網站等公眾平臺、法律證件、HIS、系統管理五方面進行了框架規劃。在統一應用框架下,以實現高度數據共享,消除數據“孤島”為原則,以達到為管理與決策層提供結果,以詳細需求分析為基礎,業務、管理人員與信息技術人員緊密配合、分工合作為目標。重點設計婦幼衛生信息基礎平臺,以數據共享為目標,基礎平臺與各個分系統的應用數據依照一定的規則確定其共享程度和存儲位置。

到目前為止,天津市婦幼衛生信息系統包括基于統一平臺的十幾分系統,每個分系統均在基本功能規范的基礎上,根據天津市婦幼保健業務流程的特點加以擴充和細化; 一些分系統或子系統已超出了基本功能規范的范圍; 婦幼衛生信息網絡直聯至市衛生局、市財政局、市殘聯,可以滿足直接授權的遠程終端查詢并輸出相應報表,全市各單位的業務開展情況,數據經過驗證真實準確。

此外, 天津還完成了全市婦幼保健三級信息網絡的建設,實現600多家醫療保健機構和相關單位聯網; 通過Internet,連結遠程工作站1300多臺; 注冊用戶達到2000多人; 高峰時同時在線操作可達到600多人。

上海市長寧區的衛生信息化建設從2002年開始。長寧區衛生局以數字醫院為抓手,統一部署實施了醫院臨床信息管理系統,從而實現了臨床診療信息系統(CIS系統)全覆蓋。至今已部署實施社區居民健康檔案信息管理系統(CHSS系統),同時自主創新開發全科團隊信息系統(TIS系統),并通過三大系統間對接進一步激活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中心、站點、家庭”全流程信息化整合的工作模式。在公共衛生領域,長寧區開發完成并投入應用了“診療機構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公共衛生監督管理綜合信息系統”、“疾病預防控制預警監測信息系統”、“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信息管理系統”,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區域公共衛生信息化管理應用的效能。

據介紹,2008年12月份正式驗收的《區域醫療信息整合平臺的研究與應用》課題,基于3T Net網絡構建了區域醫療信息整合共享系統,建立了數據整合和交換平臺、應用支撐平臺及信息資源目錄服務平臺,開發了區域健康檔案應用共享子系統、區域診療信息應用共享子系統、區域醫學影像應用共享子系統、社區綜合健康衛生服務子系統、社區全科團隊服務管理子系統、社區居民健康檔案互動服務子系統,向著數字惠民、決策支持、支撐改革三項目標不斷靠近。

采訪手記

期待婦幼衛生信息化的突破

婦幼保健工作很不容易。曾經,某地的婦幼保健院引進了一名懂信息技術的男性大學畢業生,如同稀世珍寶,吃的、用的以及取媳婦的事,領導親自過問,就是要留下人才。一些婦幼保健工作者,為了保障母嬰安全,甚至自己墊上住院費讓待產的貧困孕婦到醫院生產。

同樣,婦幼保健的信息化工作也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最初甚至舉步維艱。200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成立時,做信息化工作的只有當時信息中心主任湯學軍一人。湯學軍在臨床一線工作過,搞過科研項目,而后前往武漢計生委工作,負責計生委信息網絡的規劃和建設,最后來到婦幼保健中心擔任信息管理部主任,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他曾向記者吐露過,婦幼保健的信息化一開始就他一個光桿司令。

幾年過去,婦幼保健信息化一直在很沉靜的狀態中耕耘,但伴隨信息化預算與投入的逐年增加,行業信息標準體系的初步確立,信息化人才隊伍的不斷擴大,讓人看到了生命力。

篇7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鎮村體系規劃 編制方法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特別是80年代末期,在歷史上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模式下,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出現,其中城鄉規劃方面重城輕鄉的問題也日漸凸顯。為此,《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城鄉一體化既是城鎮化的最高階段,也是鄉村現代化的最高境界,是城鄉現代化的交融過程。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從內容上應突破傳統的編制方法。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制定合理的城鎮化發展戰略,使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并駕齊驅。

按照“城市現代化、鄉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標準,遵循統籌城鄉、生態優先、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就近集中、保護資源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確定城鎮化發展戰略,提出規劃期內應采用適度集中,多極多點的發展模式。在做大做強縣城的同時,科學劃定縣域內中心鎮、中心村,增強縣城及中心鎮的輻射作用,引導城、鎮、村協調發展,逐步形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和基層村的空間布局結構,劃定重點區域和重點城鎮發展策略,實現“城、鎮、村”彼此聯結的城鎮發展格局。

其次,合理劃定縣域空間管制區域,界定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提出各分區資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導措施。

為了引導和控制縣域各類資源整合利用,統籌規劃城鄉空間、建設空間與非建設空間,空間管制日益成為各級規劃的重要內容。空間管制作為一種有效而適宜的資源配置調節方式,目的在于按照不同地區的資源開發條件、空間特點,將縣域內劃分為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通過劃定區域內不同建設發展特性的類型區,制定其分區開發標準和空間引導措施,從而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制定分區的原則: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保障城鄉居民的生活和生產安全,將基本農田保護區、水源保護區、自然災害易發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等劃定為禁止建設區;將一般農田保護區、蓄滯洪區、文物地下埋藏區和自然保護區的非核心區等劃定為限制建設區;將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以外的區域劃定為適宜建設區。

第三,合理引導產業發展,使城鄉產業結構一體化。

分析城鄉產業現狀特征及問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產業布局區域化,產業發展集群化,要素配置市場化的路子,提出一、二、三產業發展策略及區域布局方案,形成以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促進工業向縣城和較大的鎮集中,防止“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最終建立完善的城鄉經濟發展聯動機制,促進城鄉產業互動發展。

縣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應為: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加強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提高服務業比重,優化服務結構促進服務業全面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優化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區域產業布局。

第四,統籌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化。

城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近年來,隨著中央和省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實施,農村社會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由于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設施歷史欠賬太多,致使城鄉差距仍然很大,特別是在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差距更為明顯。因此,為了推進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城鄉文化建設的均衡化,我們應在分析縣域內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現狀特征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確定城鄉公益性公共設施體系,制定縣城、鎮、村公益性公共設施配置標準,進行教育、衛生資源空間布局,提出城鄉全覆蓋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政策措施。貫徹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促使全縣范圍內公共眼務設施均衡化,并從就業保障、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等五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形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篇8

關鍵詞:第三衛生間、PET材料、使用率、功能分區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1.1研究目的

本課題目標將致力于在研究和發現PET材料在第三衛生間建設中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應用。開發新的應用方式,尋找有效的結構,目的是通過一些合理的應用分析,讓人文關懷走進到現代社會生活當中。同時對第三衛生間在中國發展的現狀,暴露的問題,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進行闡述,為今后第三衛生間的設計提供理論指導與借鑒。

1.2 研究意義

本課題是在環境設計中的新鮮領域,同時運用新型的復合材料進行研究增加了方案創新的經度與緯度。課題立足將第三衛生間進行普及,讓第三衛生間走進大型公共場所,進而給人們帶來方便,符合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觀念。

二、研究的方法及行為建筑學理論

2.1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討適應中國國情,符合現代人心理與生理需求的第三衛生間及其環境的整體設計規劃。本文涉及建筑學、行為建筑學、環境設計學、等多方面領域,運用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科學分析,力求總結出第三衛生間及其環境的整體設計的“語言模式”。

1.立足于大型商業綜合體,分析各要素帶給第三衛生問的影響和變化。

2.以實地調研及問卷調查的形式,深入探討我國第三衛生間的使用現狀及問題,歸納出使用人員對于第三衛生間的要求,總結未來發展需求。

3.結合系統分析及實地調研結果,對于第三衛生間的整體建設進行闡述,具體闡述設計模式及發展方向。

2.2行為建筑學理論

行為建筑學是建筑學、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它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目的是把握人的行為規律,提高設計師對人們行為的預見性。是研究人的情緒、心理、需要,與周圍環境關系的科學。設計師通過運用行為建筑學理論,進行適當的規劃與建筑空間設計,從而滿足人們的行為心理要求。行為建筑學中對行為研究,也是對人關懷的重要體現。

人的行為,可以簡要的界定為人在與外界相互作用時,為實現某種預期的目的,而用自身的機體所做出的連續的反應。空間設計便是要滿足這種人的行為需求,因此空間設計不是抽象的關懷人,而應關懷具體的人,即各種不同特點的使用者:老人、兒童、婦女、殘疾人、甚至是嬰兒。

美國人赫馬薩斯在他的著作《行為建筑學》一書中談到,建筑師應與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共同探討空間環境及社會環境與人們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進行設計時,應進一步的了解與調查,在相似空間的使用中所發現問題,研究人們在不同空間中的行為模式、心理狀態及反應。通過規劃與設計,尋求更符合人們要求的、積極的空間環境。第三衛生間及其空間環境的質量,取決于它是否滿足特殊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行為建筑學的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第三衛生間的設計規律從而為第三衛生間及其環境的研究和設計提供依據和準則。本文的研究與調研也是基于行為建筑學理論作為指導而進行的。

三、第三衛生間及功能分區

3.1 第三衛生間介紹

“第三衛生間”即“家庭衛生間”,又名“無障礙衛生間”。它的前身最早出現于泰國,由性別認知存在問題的男性使用,而在泰國又名“中性衛生間”。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性衛生間”逐漸成為男女都可以使用,老人、嬰兒、殘疾人、孕婦、等特殊群體在異性家屬陪同下進入的空間。在國外也叫“第三空間”。其標識一般為“2+nx”模式,“2”指男女衛生間標志,“n”代表男女衛生間以外,該空間其他功能的數量,“x”為相應功能的對應標志。

3.2國外第三衛生間現狀

在日本及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中,上世紀社會經濟發展明顯優于中國,因而無障礙設施的建造早于我國,且美國經歷1922-1933年金融危機后,開啟了公共設施建設的,無障礙設施建設的經驗也豐富許多。尤其是日本受美國影響巨大,公共設施建設尤其是殘疾人設施建設,一直都處于較高水平,各種人性化設備也幾乎實現了日本境內的全覆蓋。

3.2.1日本現狀

就日本的第三衛生間而言,可以說中國目前所建造的第三衛生間很多設計都來源于日本。為了方便殘疾人及腰腿不便的人群使用馬桶,將馬桶周圍用鋁合金制成的金屬框架進行包裹,方便使用者起身。為帶小孩的成人照顧寶寶而建造的兒童安全座椅,座椅放置于馬桶對面,且使用說明會用日語,英語,韓語,漢語四國語言注明等等。

3.2.2美國現狀

在美國,商業綜合體或大型游樂場所,如百思買、迪士尼樂園等空間中,隨處可見第三衛生間的身影,美國人為帶孩子的父母設計了給嬰兒換尿布的折疊式育嬰臺,臺子的結構很簡單,采用三角懸吊的方式,固定在墻上。簡單地說就是一張貼在墻上可以拉開的折疊板,臺子呈槽狀,兩邊高,中間凹,這樣孩子躺在上面不易掉下來。設計者們還在臺子兩邊安裝了兩根安全帶。當把孩子放在上面時,只要將安全帶系上,便可萬無一失。

3.3國內第三衛生間現狀

中國無障礙設施的概念實際上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進入實施,不但像這種“第三空間”極其罕見,存在于大街小巷的“盲道”實際上也缺乏實用性。經過調查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3.1地區差異明顯,發展不平衡

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城市中心與郊區、郊區與農村之間,因經濟發展不均而造成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不到位的情況十分普遍,在北京、上海這樣的經濟發達城市,第三衛生間的概念已經普及,建設也不只限于大型綜合體中,更多的是在一些旅游景點,公園,以及社區之中進行建造。二線城市只在開發商投資建設的大型商場內或者度假村內可見,而在欠發達城市,這些基礎建設幾乎為零。

3.3.2沒有統一標志

2014年4月14日,北京市修訂了《公共廁所建設標準》,草案稿已明確“第三衛生間”概念,增加“第三衛生間”的規劃、設計、建設要求,同時,設計了“第三衛生間”統一標識,標注“第三衛生間”字樣(字大小為4cm×4cm),字體為黑體,標識規格為30cm×30cm。(截取與北京晚報)

但從以下四幅圖可以看出,雖然北京市統一了第三衛生間的標識,但全國其他城市第三衛生間的標識及功能還是各有不同。

蘇州市鄰瑞廣場第三衛生間標志 青島市悅薈廣場第三衛生間標志

(圖片來源:自攝) (圖片來源:自攝)

圖1-1 圖1-2

蘇州市奕歐來度假村第三衛生間標志 青島市海信廣場第三衛生間標志 (圖片來源:自攝) (圖片來源:自攝)

圖1-3 圖1-4

3.3.3定義不明確

很多民眾對第三衛生間的概念很模糊,在問卷的一道多選題填寫中80%的人認為第三衛生間應該是專門為嬰兒與母親準備的哺乳室,78%的人認為應該是家庭衛生間,89%的人認為應該是殘疾人衛生間,還有24%的人認為應該是同性戀衛生間。由此可見民眾對第三衛生間到底是做什么的并不了解,也由此反映出第三衛生間在中國的普及很不到位。

3.3.4分區及利用率問題

我們重點調查了蘇州,青島,兩地大型商業綜合體所建設的“第三衛生間”后,針對“第三衛生間”的現狀,可將其大致分為兩種布局。分散式與集中式,分散式顧名思義是將嬰兒區域與成人區域分開建設,分為殘疾人衛生間與哺乳室。這種分散建設的第三衛生間使用率相較于集中式要高。但存在空間浪費,維護費用較高等問題。集中式是將現有第三衛生間的一系列功能集中在一個空間當中,這種空間利用率相對較高,維護容易,但試用頻率相對較低。

四、第三衛生間分區設計應注意

4.1第三衛生間合理分區的重要性

設計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包括產品的設計、空間的設計、甚至圖案的設計與分區設計。第三衛生間分區的設計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以下幾點:使用頻率、使用感受、使用壽命、個體使用時間、以及緩解人流高峰時段壓力,合理分流人群等能力。

4.2第三衛生間功能擴展問題

眾所周知,在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基數大,人口數量眾多,公共衛生也面臨著各種復雜的問題,人群性質的不同,使公共衛生間肩負著巨大的使用壓力,第三衛生間的出現不止要滿足特殊人群的需要,同時也要具備發達國家不曾涉及的功能。在滿足特殊人群需要的同時還應具備與正常衛生間相同的功能,以便在人群高峰時段或在因男女衛生間配置不合理導致的女性排隊上廁所等情況發生時,充當女性衛生間或分流的男女混用衛生間的作用。

4.3使用率問題

針對使用率問題,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隨機抽取70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不同城市的樣本進行調查,發現有87%的人認為第三衛生間應該是相對封閉式的。很多女性受訪者表示當在給孩子換尿布或者哺乳時更希望有相對獨立的空間供其使用。只有百分之13%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敞開式建設。由此可見一些設有育嬰室的第三衛生間卻無人使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把握人們對空間私密性的需求。

為進一步驗證這一問題的真實性,我們訪問了20位媽媽,在回答“您哺乳時是否愿意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的問題時,她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是。由此可見單獨結構的母嬰區域劃分受到了大部分母親的歡迎,她們并不是不在乎在大庭廣眾下哺乳,而是相應設施不健全導致的迫不得已。同時,還有60%的母親認為嬰兒區域要與成人區分開且要進行顏色的區分。

總結影響第三衛生間使用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建造模式不確定而造成的空間私密性不足、沒有統一標示以及功能分割不合理等因素。

綜合上述問題,便產生了第三衛生間在中國或者說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應該如和分區以及相應材料的選擇與應用的問題。

4.4面積合理劃分問題

第三衛生間的面積規劃因要同時考慮各類適用人群的配比,所以與普通男女衛生間,大型商業廣場、家庭住宅等空間的劃分有所不同。使用人群的配比直接影響到其空間面積的劃分。

根據最新一次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我國0-14歲人口22287萬人,占總人口的16.5%;15-59歲人口93727萬人,占總人口的69.2%;60周歲及以上人口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更因人口基數大的緣故數量十分驚人,在青島悅薈廣場,蘇州鄰瑞廣場的第三衛生間人流統計中,我們進行了1小時計數統計,大致可以發現60歲以上使用者是0-14歲使用者的2倍,15-59歲使用者大多都是陪同人員。若建造第三衛生間可將其劃為三份嬰兒區域占三分之一,老年及成人區域占三分之二。

青島悅薈廣場統計

0-14歲 15-59歲 60歲以上

使用人數 4 17 9

表1-1

蘇州鄰瑞廣場統計

0-14歲 15-59歲 60歲以上

使用人數 2 7 5

表1-2

五、PET材料的應用

5.1PET材料介紹

PET即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由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縮聚而成的一種常見塑料,屬于線型聚酯。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在人體內都可降解,且現今的PET成型技術成熟,脫除小分子后的PET可用于食品和醫療衛生等各個領域。

5.2 PET材料運用的可行性及應用方向

本文所述PET材料為PET 復合纖維縫編碳纖維織物, 這種材料是一種理想的結構功能材料,具有環保,耐磨,多彩,吸聲等特性,選擇該材料進行研究也是出于第三衛生間功能及使用人群的特殊性的各方面考慮。

1.PET 復合纖維縫編碳纖維織物可加入有色纖維,使材料呈現鮮艷顏色,同時廢棄的PET制品極易處理,可謂綠色環保。

根據其多彩,環保,回收率高等特點,可將其用于第三衛生間嬰兒區域的建造中。

2.PET的大分子鏈結構具有良好的規整性,因而具有較好的結晶性能,分子間的強作用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剛性和強度,具有耐蠕變性能。對非極性氣體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其線膨脹系數小,因而尺寸的穩定性非常高。

根據其結構穩定,不易變形,阻隔氣體等特點,可將Pet材料運用于育嬰室隔斷以及墻面的鋪裝中。

3.對無定型的PET材料進行拉伸,可得到物理機械性能且堅固的優秀的產品。且PET衛生性能較好,對人體皮膚無刺激,pet制成的瓶子符合美國食品及藥物總局的衛生標準。常用于包裝食品和藥物等商品,是一種極為可靠的無毒材料。

根據其可塑性高,衛生性好,無毒無刺激等特點,可將其用于嬰兒安全座椅及躺臥式育嬰臺的制造中。

六、總結

本文結合國內外情況,根據行為建筑學理論提出了我國第三衛生間的現狀、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依據衛生間設計的要求和使用人群年齡分布,提出空間區域面積劃分應遵循的規律。對大型商業綜合體中第三衛生間內部環境進行了調查,對使用人員進行訪問,根據訪問反饋,肯定了分離式第三衛生間的結構及空間私密性。

通過對PET材料的可行性研究,闡述了PET材料在第三衛生間中的應用區域及特殊位置。

第三衛生間作為公共服務型空間,其建設程度直接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的繁榮。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作為第三衛生間建設的參考,改變國內第三衛生間現狀,為今后的第三衛生間建造,提供理論幫助。

主要參考文獻

學位論文類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城郊型森林公園;森林景觀;規劃設計;植被特點;景觀設計原則

城郊型森林公園處在城市市區或郊區,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園和城市公園。就其自身條件來說,城郊型森林公園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態基礎,其森林景觀資源豐富度介于森林公園與一般城市公園之間。森林景觀是森林公園得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因此有必要對城郊型森林公園森林景觀規劃進行研究。出于對上述特點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慮到城郊型森林公園用地類型比較復雜這一狀況,在對城郊型森林公園進行規劃設計時應重點把握森林景觀的規劃設計[1]。

1城郊型森林公園植被特點

1.1森林資源優勢

城郊型森林公園的主體資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庫的森林景觀和野生動物資源。城郊型森林公園的基地環境與城市中心的一般綠地、主題公園等相比具有相對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風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區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景觀及森林生態環境質量較高。

1.2森林資源劣勢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園處于城市市區或郊區,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園以景色秀美、風光無限為基礎。基地通常受到人為干擾,大部分區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盡,森林景觀以人工林、經濟林為主,林分結構簡單,森林生態功能等級和森林健康也處于較低水平[2]。同時,城郊型森林公園的用地類型比較復雜,通常會涉及礦山廢棄地、工業用地、村莊、果園、農田、林地等諸多種類。

2森林景觀規劃原則

2.1系統性

根據系統論原理,系統的功能大于系統各部分功能的總和。在設計中改變以往植物景觀設計中拼拼湊湊,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綠化”方式,通過分析基地特點,對森林景觀采取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的逐級規劃方法,創造整體協調、自然開敞的綠地系統。

2.2生態優先

在生態、經濟、社會三大系統協調統一發展過程中,生態系統及其基本規律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是經濟社會系統及其規律存在和發揮作用的根本前提。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發展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主要目標,城郊型森林公園以生態保護及生態恢復為核心,因此在對森林景觀規劃時,首先考慮的應該是生態問題,協調和統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載體。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景觀和文化效能,為城市居民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綜合效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觀打造時必須符合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在樹種選擇及景觀營造時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氣氛,突出當地的特色。

2.4分期規劃

以先綠后景、分步實施為建設方針,突出規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保證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在確保“黃土不見天”的基礎上,逐步調整規劃區的生態性和景觀性。近期遵循先種植后建造的方針,主要進行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區域植被的生長勢和布局情況對其進行不同等級的保護以及植被恢復、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態基礎設施為主,建設游覽道路,繼續植樹造林。遠期在中期建設基礎上完善各園區建設,加強各園區聯系,形成整體森林公園。

3實例項目研究

3.1項目概況與基地植被現狀

照母山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約421.80hm2。規劃區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東,渝北區內高速路與冉家壩之間,屬于大竹林—禮嘉組團與觀音橋組團之間的隔離綠帶之一。是重慶北部新區重要生態綠島和城市背景,對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形成城市優美天際輪廓線有重要影響。該基地按照《重慶市北部植物園總體規劃》實施步驟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時間內,北部新區大禮組團隔離帶規劃已完成植物園1期主景區建設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礎綠化使該區綠化初具效果,環境有所改善,人氣有所提升。隨著北部新區開發建設力度的加大,山水園林城市、森林重慶建設步伐的加快,規劃建設全面鋪開。

照母山森林公園規劃控制范圍較大,主要涉及農田、林地、荒地、居民社會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規劃區內野生植物覆蓋率約占總規劃面積的40%左右,主要為泡桐、桑樹、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樹、桉樹、麻椰樹、構樹、黃葛樹、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塊裸露情況嚴重,植物景觀缺乏統一性和整體性。

3.2森林植被恢復及景觀營造方法

篇10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強表示,《規劃》的核心理念是“保障基本、均衡發展、共建共享”,強調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引導人口合理分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的支撐作用,將推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各項工作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戰略任務。

《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到“十三五”末期,首都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更加規范完善,服務供給能力和效率進一步提升,供給方式更加多元。圍繞這一目標,《規劃》提出四大重點任務:一是優化調整社會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布局,二是構建牢固的社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三是增強便民利民服務能力,四是推進全社會共建共享。

優化調整社會基本公共服務

資源布局

未來五年,北京將妥善處理好疏解、提升、承接、輻射之間的關系,通過服務資源布局調整,構建功能清晰、覆蓋城鄉的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空間格局,支撐區域功能布局調整,引導人口合理分布。

王強表示,《規劃》的一大特色,就是緊扣規劃綱要和城總規,按照城市發展的空間格局來安排不同區域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重點,為強化首都核心功能、y籌區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具體來說,對城六區、城六區以外的平原區、山區以及城市副中心,《規劃》都結合其功能定位,各有側重地對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作出了安排。

對于城六區,要堅持疏解與優化提升并重,將城六區部分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在更大區域布局,著力提升老城區平房區、老舊小區和城鄉結合部社會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使城六區更加舒適宜居。對于城六區以外的平原地區,要堅持承接與提升并重,積極承接好城六區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職住平衡。例如,“十三五”期間要推動一些大醫院向平原區疏解,計劃建設北大第一醫院南區、武警總醫院房山院區、同仁醫院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院區、友誼醫院順義院區等,實現平原地區每個新城均配置優質三級醫院資源。對于山區,要堅持聚焦重點與覆蓋基層并重,重點提升山區新城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優質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會繼續新增一批與城六區優質資源深度合作的中小學校;基本醫療方面,在“十二五”區域醫療中心全面建成的基礎上,推進區中醫、婦幼等專科醫院建設。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要以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準、最好的質量,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社會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承載能力,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此外,《規劃》還提出要積極推動京津冀社會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構建牢固的社會基本

公共服務體系

《規劃》針對社會發展不同領域的特點,提出要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進一步加大服務資源供給,精準補短板,提升社會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效益。一是提升就業服務能力。主動適應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加強精細化就業服務和管理,努力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二是筑牢社會保障網底。統籌社會保險制度,完善社會救助和福利制度,提升社會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市第三兒童福利院、市級救災捐贈物資儲備庫及分庫等重大項目。三是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重點是積極推進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及后續行動,根據城市區域功能調整和人口分布變化,差異化增加小學、初中學位,大幅增加優質高中學位。加快充實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多種方式增加幼兒園、中小學教師配備。四是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以全面促進人的健康為中心,強化居民健康管理,不斷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不低于3人。切實保障全面兩孩政策順利實施,重點新增婦產、兒科醫療資源,各區都要配備一所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的婦幼保健院。五是建設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功能完備、支撐有力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實現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全覆蓋,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深入推進醫養結合,鼓勵為居家老人提供上門診療等服務,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六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推進集文化休閑、教育培訓、體育健身為一體的街道(鄉鎮)文體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深入開展全民健身,以籌辦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

增強便民利民服務能力

《規劃》提出,通過加強社區建設和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好社會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讓居民生活更便捷。一是強化社區服務功能。以社區為單元,整合服務功能,推進公共事務下沉,搭建直接服務群眾的一站式社區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全覆蓋。重點培育多元化的社區服務主體,如專業服務商、社會組織、志愿者、專業社工等,重點在激發社區活力,不斷增強社區服務居民的能力。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開展“互聯網+公共服務”,加強公共服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整合數據資源,推動信息共享,加強社區智能服務平臺建設,讓服務更智慧,生活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