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口幫扶協作交流發言材料范文

時間:2024-03-06 17:3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口幫扶協作交流發言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口幫扶協作交流發言材料

篇1

【關鍵詞】新課程;中學教學;教學相長;創新模式

中學是青少年學習的最佳時期,也是日后乃至終身受用的學習、思維方式形成的關鍵階段,中學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長期以來中學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單向的填鴨式教學,課堂講授“一根粉筆走天下”;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和互助。這嚴重影響教師知識能力和教學方法的更新、提高,影響課堂講授的效果和學生的理解、接受水平,最終影響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質量。

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教學是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創新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的關鍵。鑒于此,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針對當前中學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力求從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三個方面較為完整地探索新課程理念下實現中學教學相長的創新模式,以期為廣大教師和教務管理人員提供一些積極的建議和參考。

一、中學教學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傳統的中學教學是單向的“填鴨式”教學,教師之間相對封閉、缺乏合作,師生之間填鴨灌輸、缺乏互動,學生之間自封保守、缺乏互助。據調查,目前大部分教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脫鉤。如圖1所示。

(1)教師之間:相對封閉、缺乏合作

在一般的中學中,教師群體其實是個人的、目前取向的和保守的。學校被分割為孤立的和隔絕的課堂,把教師彼此分開,從而使教師之間的比較和合作難以進行。盡管教師的教學工作看得見,但教師卻是典型地以孤立的方式進行工作。

我國中學教師群體中的孤立、封閉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那些封閉、孤立工作的教師來說,工作的孤立并不意味著教師之間不友好。雖然有些教師幾乎天天見面、彼此交流,但是他們很少運用交流的機會來討論教學實踐或者分享教學心得、經驗。孤立的、個人主義化有時會造成教師為爭奪權力與資源而相互競爭。例如,有些中學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如資源短缺、樓房破舊、班組人數過多),教師為爭奪有限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相互之間時常發生沖突。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大背景下,學校教師之間相互競爭,尤其為提高自己所教學科班級的成績,同一學科的教師之間相互保守,教學材料和信息相互封閉。這嚴重阻礙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探討,使教師之間沒有新的思想、觀念的交流和啟發,極大地阻礙了教師的成長與發展。[1]

(2)師生之間:填鴨灌輸、缺乏互動

從嚴教學是我們教育界多年來的傳統方針,教師是課堂上絕對的“權威”。教師時刻都是從嚴教學,缺乏幽默感;學生則往往會覺得枯燥無味,甚至文中涉及到的課外問題也不敢提。教師的講解、分析往往以“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師是主講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是知識的容器。這種“填鴨式”的單一灌輸,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課堂氣氛不活躍,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和成長,而且也使得教師缺乏授課積極性,不利于業務水平的提高。

(3)學生之間:自封保守、缺乏互助

學生之間由于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相近,不僅在課外,而且在課堂上也有著交流信息的強烈愿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上往往是教師一人面對全班學生的提問,選擇一名學生回答。課下,更多的強調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獨立進行思考。學生無法感知到個體的成功有賴于他人或整個小組的成功,他人或小組的失敗也會影響到自身的進步。學生之間甚至是“只同桌,不同學”的課堂學習關系,自我封閉,缺乏互助。

二、中學教學相長的創新模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見圖1)存在的種種弊端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已嚴重地阻礙了中學教學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探索教師之間交流合作、創新共贏,師生之間雙向互動、反饋教學,學生之間比學趕幫、共同進步的教學相長的創新模式勢在必行。如圖2所示。

圖1 “教”、“學”脫鉤的傳統方式

圖2 教學相長的創新模式

(1)教師之間:交流合作、創新共贏

盡管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閃光的一面,但教師個人的思維定勢、所處環境、專長和愛好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中難免存在局限性。教師個人除了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外,還應積極與其他教師(尤其是同學科、同課題組教師)多交流經驗、多合作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教研模式,實現共贏。基于此,本文提供以下四種教學模式作為參考。

①經驗交流式。教師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共同反思教學實踐。教師分成若干小組,一起交流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全員參與、廣泛開展,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②教師導師式。開展教師導師制度,進行結對幫扶活動,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師徒結對”是同伴互助的一種重要形式,可以簽訂“幫教合同”,定目標、定方法措施。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幫助和指導新任教師,使其盡快適應角色和環境的要求。“師傅”要求“徒弟”積極聽課,實地感受教學過程,學習成功教學經驗,“師傅”也要經常深入“徒弟”課堂,了解不足,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師徒既各展其長,又互幫互學,優勢互補。

③區校合作式。部分學校建立了課程改革國家級實驗區和省級實驗區對口聯系制度,雙方教師經常互相聽課,相互探討,相互碰撞,促進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為發展壯大農村學校的骨干教師隊伍,采取專家報告、教研員講座、與特級教師對話等形式,對來自農村的一線教師進行專題培訓,可以提高農村骨干教師參與實施校本教研的能力和水平。

④博客論壇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網絡學習已經滲透到了我們平時的點滴學習中。許多學校開設有網絡論壇、沙龍,以便獲取更多信息。既可避免面對面交流的尷尬,又可以多方面進行交流互動探討。[2]

(2)師生之間:雙向互動、反饋教學

“教師在課堂上講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學生想了些什么則重要千萬倍。學生的思維應在學生自己的頭腦里產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確概念,教師的作用在于系統地給學生發現事物的機會,并給予恰當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盡可能多的東西”。這就是說,教師應該改變偏重于結果的教學模式,要把只重結果的教學轉變為既重結果、又重過程的教學;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雙向互動,反饋教學。互動教學模式目前有五種較為成熟的方法[3]。

①主題探討法。其策略一般為拋出主題――提出主題中的問題――思考討論問題――尋找答案――歸納總結。教師在前兩個環節是主導,學生在中間兩個環節為主導,最后教師做主題發言,也可請學生代表做主題發言。

②問題歸納法。先請學生提出教學內容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及存在的問題,然后教師運用書本知識來解決上述問題,最后歸納總結所學基本原理及知識。其策略一般程序為提出問題――掌握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新知識,在學習新知識中解決問題。

③典型案例法。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將精選個案呈現在學生面前,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嘗試提出多個解決方案,并比較方案優劣后做出選擇,其間可設置懸念,然后抓住重點、熱點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為理論知識。其策略一般程序為案例解說――嘗試解決――設置懸念――理論學習――剖析方案。

④情景創設法。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啟發性問題、提高學生思維活躍度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場景。

⑤多維思辨法。把現有定論、解決問題的經驗方法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挑毛病,提出優劣加以完善,還可以有意設置正反兩方,在爭論中明辨是非,在明辨中尋找最優答案。其策略程序為解說原理――分析優劣――發展理論。

(3)學生之間:比學趕幫、共同進步

所謂互助,即基于學習小組建設和小組內外互動的學生問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影響學生、學生啟迪學生、學生評價學生、學生檢查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于學生建構起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溝通、協調、合作、共同負責,可達成共同的目標[4]。同時,互助不僅是指學習上的相互幫助、相互制約,還指形成一種比學趕幫、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促進學生個性的張揚、互補和人格的相互影響、制約及共同發展。

①組內互助。在學生自主學習結束后,教師要安排小組內的學生互助學習,進行小組互助檢查,檢查自主學習中對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進行小組互助學習,解決自主學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小組交流探討,探索自主學習中發展性的問題;對小組內不能解決的需要展示的問題進行分工與合作。

②班內互助。對于小組內不能完成的個別問題,教師應組織班內小組間的互助。讓其中一組展示其存在的問題,其余小組自愿給予解答釋疑,依次輪流。[5]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積極地探索教學的新方法、新模式。本文所探討的教學相長的創新模式有助于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有助于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相長的創新模式的優勢將會日益凸現。

參考文獻

[1]經柏龍.教師專業素質的形成與發展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08

[2]趙永全,曾曉紅.同伴互助的方式、基本模式和措施研究[J].池州師專學報,2006(12)

[3]樊蓉,魏春華等.淺談互動式教學在中醫院校的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

[4]何鳳杰.淺談“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J].新課程?中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