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豬養殖技術范文
時間:2024-03-08 18:03: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放養豬養殖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小戶散養。農村中很少有大規模的養豬場,很多都呈小戶散養的模式;2.大規模養豬場污染問題較為嚴重;3.傳統的養殖模式,未利用和引進新的技術;4.對疫病防治缺乏足夠的技術。
二、提高生豬養殖技術
1.簡易技術措施
1.1對生豬實行保護性養殖。在養豬場周圍栽植蔬果、冬瓜、窩瓜、向日葵等植物可以遮蔭降溫,在夏秋季給豬場提供一個相對涼爽環境,在冬季推廣塑料暖棚飼養技術或者封閉式圈,這樣在一年四季豬場的環境溫度都比較恒定,會減少疫病的發生幾率,提高生豬質量。
1.2推行高密度養殖生豬。高密度飼養生豬,不僅可以節省場地費用,降低成本,而且生豬失去活動場地,就會吃飽則睡,導致長肉加快,增重快,降低飼養費用
1.3抓住合適時機出欄。各類豬達標體重:二元豬70公斤、內三元80~85公斤、外三元95公斤、英國PIC豬105公斤,在達標體重這段時間出欄比較合適。在此之后,生豬體重日增速度明顯減慢,且以脂肪沉積為主,所以越喂越不合算,而且肥肉增多,不好銷售;若不足體重出欄,雖飼料利用率高,但因體重小而出肉率低,此外,生豬市場價格高時,體重相對越重越好;價格低時以體重輕些為好,減少飼料消耗,降低成本。
1.4要根據市場需求來選擇品種。選擇品質優良的豬種,肉質好,出肉率高,推廣雜交豬種育豬。
1.5采用“倒喂法”養豬。在小豬到中豬階段,以高能量高蛋白的精料飼養為主,配用必要的飼料添加劑和少量青、綠飼料。從中豬到出欄期,適當減少精料投入量,增加青、粗飼料,這種方式既可以縮短豬的飼養周期,又可以充分利用大量青、粗飼料資源,從而有效地節約了精飼料用量,使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2.飼養管理
豬種哺乳仔豬要控制好溫度和相對濕度,保持空氣新鮮干凈。乳豬應該設有保溫箱或保溫室,并在分娩欄內安裝護仔欄。控制開食日期的把握與補料的應用時間。小豬的早期斷奶是提高母豬產仔數和育成頭數的關鍵性措施。現代研究表明,只有當斷奶日齡對母豬繁殖性能不會造成顯著影響,而且產房設施能夠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豬場才能實現最大產量。早期斷奶可以提高母豬的利用強度,縮短母豬繁殖的時間間隔,增加母豬的年產窩數;可以降低對飼料消耗。小豬早期斷奶,對母豬來說可減輕失重,節省飼料的用量;可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在母豬哺乳情況下,豬仔對飼料的利用是通過母豬將飼料轉化為乳汁后再利用;早期斷奶還可以減少仔豬死亡率。壓死和下痢是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豬種和小豬早期分離,可以避免母豬壓死小豬,降低小豬傳染疾病和寄生蟲病的機會。
3.衛生防疫
豬場內要注意衛生與消毒,保持清潔和通風,每天清掃豬場除糞,定期在通道內用消毒劑消毒,既要防止外來的疫病,更要要防止糞便污染傳播疾病,還要按照相關規定程序注射疫苗。主動接受動物防疫監督機構進行的免疫監測、疫病監測和監督檢查。生豬養殖場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通過免疫接種并結合其他措施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平時經常觀察豬群采食、排糞情況及精神狀態,發現疫病及時隔離治療。免疫時所有的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應徹底清洗和消毒,疫苗做到嚴格現用現配,剩余或廢棄的疫苗以及使用過的疫苗瓶要作無害化處理,隨時監測養豬場的疫病情況,懷疑有發病時,應盡快報告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和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并將病料送達指定的獸醫疾病診斷中心確診。
4.生豬養殖條件,養殖時所用飼料應符合《無公害食品-生豬飼養飼料使用準則》的要求
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和生長階段,配制不同的飼料,各種營養物質間保持著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營養平衡,全面得到滿足,并提高飼料轉化,避免造成浪費,影響小豬生長。
三、結束語
篇2
關鍵詞楊樹蛀干天牛;蟲情監測;檢疫;林業防治;化學防治
中圖分類號S763.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179-01
楊樹蛀干天牛是為害楊樹生長的主要害蟲之一,該蟲具有抗性強、天敵少、防治困難等特點。因此,防治楊樹蛀干天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1]。楊樹蛀干天牛危害具有毀滅性、隱蔽性,故在楊樹蛀干天牛防治過程中要將長效措施(預防性措施)和短效措施(殲滅性措施)相結合,掌握楊樹蛀干天牛的種群動態信息,采取綜合防治楊樹蛀干天牛的決策,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技術措施。現將生產中常用的綜合防治技術總結如下。
1加強蟲情監測
根據楊樹蛀干天牛的生物學特性,監測工作宜在每年的4、7、10月進行。在4、10月,主要監測樹干上有無侵入孔、羽化孔、產卵刻槽、排木絲等比較明顯的危害癥狀;在7月,除了觀察上述特征外,還要重點觀察樹冠、樹干、林分內有無天牛成蟲[2-3]。將公路、鐵路、城區等宜發生天牛危害的地區作為普點。普查方法可采用專業隊伍普查和群眾普查相結合的辦法,實行有獎舉報制度,要經常性地開展監測工作。
2嚴把檢疫關
木材、苗木調運可以遠距離地傳播楊樹蛀干天牛,在無天牛危害區形成新的發生基地,這是天牛疫情遠距離擴散的主要途徑。因此,應在天牛發生區和保護區間設立流動檢疫哨卡或檢疫檢查站,嚴禁攜帶楊樹蛀干天牛的木材和苗木出境,建立嚴格的檢疫控制制度,對控制楊樹蛀干天牛疫情擴散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林業防治措施
3.1清除蟲源
在11月至翌年2月(即避開天牛成蟲羽化期),對新疫點、新發生區的蟲害木和受害嚴重、單株蟲口密度大、木材已失去利用價值的蟲害木進行徹底清除,并對清除的蟲害木進行嚴格的滅蟲處理。滅蟲處理采用熏蒸法,即將蟲害木剝皮后堆放整齊,用磷化鋁片劑30 g/m3,用塑料薄膜覆蓋,熏蒸7~10 d [4]。對柳樹等萌芽能力強的樹木,由于天牛主要在上部危害,可以將有天牛的樹干上部截下后進行滅蟲處理。
3.2改造純林林分結構,營造混交林
對現有的楊樹純林林分結構,要結合蟲害木清理和楊樹資源的正常利用,逐步改造成多樹種的混交林林分結構。選用松、杉、柏類(如油松、雪松、水杉、柳杉、側柏、圓柏等)、泡桐、臭椿、國槐、刺槐、苦楝、杜仲、白蠟、毛白楊、新疆楊、中林106楊、中林107楊、天演速生楊、經濟林樹種(如棗、梨、杏、桃、蘋果、枸杞等)等免疫、抗蟲樹種營造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的抗性。
3.3加強樹木管理,設置餌樹
對樹木及時進行修枝,可以有效減輕天牛對樹木的危害;在立地條件好、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可以利用伐根嫁接毛白楊,一般四至五年生胸徑可達10~15 cm,可以提高林分恢復更新速度;以5~7年為1個輪伐期,培育小徑材,定期皆伐利用,可有效防止天牛危害;要加強對疫區內有蟲樹木、無蟲樹木的管理,防止樹木隨意丟失,以避免造成天牛疫情的人為擴散蔓延;造林時設置10%~20%的餌樹,可以確保目的樹種成林成材。餌樹以糖槭(復葉槭)、大關楊等天牛喜食樹種為宜。
4生物與人工防治措施
一是蟲生真菌中以白僵菌的應用最為有效。白僵菌劑型以高孢粉劑和可濕性粉劑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方法有以下幾種:白僵菌高孢粉與西維因粉劑混用(1∶5);可于4月初至7月下旬、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的14:00―20:00,用白僵菌菌液含菌量1.6億孢子/mL,加0.01%吐溫80,再加入低濃度觸殺性農藥,噴霧、涂干、注孔,10 d 防治1次,連續防治3次。二是可引種接種花絨寄予甲和斯氏線蟲防治楊樹蛀干天牛。華絨寄甲[Dastarcus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天牛蛹期和幼蟲期的寄生性天敵,華絨寄甲卵對銹色粒肩天牛[Aprionaswainsoni(Hope)]幼蟲的自然寄生率平均達到29%。三是在片林中懸掛朽木段。此法可以招引大斑啄木鳥,從而達到防治效果。四是人工防治。可于7―8月人工捕捉成蟲,8―10月和2―4月人工砸卵(產卵部位上方0.5 cm處)。
5化學防治措施
5.1幼蟲期
一是毒枝法。可用枝條蘸滅害靈2倍液、2.5%溴氰菊酯粉10倍液,或甲敵粉等藥液(粉劑可先蘸水,再蘸藥粉),或以麥稈蘸40%葉散蟬粉、甲敵粉、滅害靈粉、甲六粉、2.5%溴氰菊酯粉等插入蟲孔防治樹干內大幼蟲,此法實用、經濟、方便、易推廣。二是內吸法。將40%氧化樂果乳油、40%樂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60% 3911乳油、50%久效磷乳油注入樹體,可防治樹干上部楊樹蛀干天牛幼蟲[5]。三是毒簽法。防治大幼蟲可采用滅害靈粉、甲敵粉、2.5%溴氰菊酯粉觸殺毒簽,或磷化鋅熏蒸毒簽,乳膠保護膜可延長毒簽貯藏期和有效期。四是注孔法。高濃度藥液注射入蟲孔可防治樹干內大幼蟲。五是噴孔法。用5%來福靈乳油、2.5%功夫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00倍液、25%菊樂合脂乳油、40%久效磷羊毛脂1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40%樂果乳油50倍液以機動或背負式噴霧器噴干或涂干,可防治皮下幼蟲。六是堵孔法。可用磷化鋁片劑(1/16~1/8片)堵蟲孔后以泥封口。
5.2成蟲期
一是藥環法,用藥液在樹干上噴環,可使用50%敵敵畏乳油+柴油、5.7%百樹德乳油+柴油,或2.5%功夫乳油+柴油(藥油比1∶10);二是毒圈法,在害蟲產卵部位用西維因毒棒,或溴氰菊酯毒棒涂2 cm寬的毒圈;三是噴霧防治,可在成蟲羽化期利用綠色威雷400倍液進行樹冠、樹干噴霧,一次噴藥殘效期可達60 d以上,1年噴1~2次即可,連續防治4~5年,可基本控制天牛危害;四是涂干法,在直徑6~15 cm的樹干上噴涂對水的5%西維因粉劑。
6參考文獻
[1] 李英楠,于秀偉.楊樹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1(4):74.
[2] 王娟,陳茂康,楊勝全,等.豫西地區楊樹有害昆蟲及植食螨類發生種類記述―鞘翅目[J].陜西農業科學,2011(3):167-169.
[3] 丁鑫,沈植國,李永成,等.鄭州市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種類及危害現狀調查[J].河南農業科學,2011(6):100-102.
篇3
論文摘要 針對楊樹主要害蟲,如天牛、楊小舟蛾和草履蚧的危害特點,提出防治方法。
楊樹是世界中緯度平原地區栽培面積最大、木材產量最高的速生用材樹種之一。發展楊樹生產,不但能為這些地區提供大量的工業用材和生活用材,而且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調節氣候、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但隨著楊樹面積的不斷擴大,其害蟲的危害也日趨嚴重。現將楊樹的主要蟲害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天牛
天牛幼蟲蛀食主干、枝條和根莖,輕則造成木材質量下降,重則樹干風折,甚至全株枯死,喪失利用價值。
1.1捕殺成蟲
目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為害楊樹的天牛主要有2種:一是云斑天牛,其成蟲體黑有光澤,每一鞘翅上有白色細花斑近20個,1年發生1代。成蟲5月下旬出現,5月底至6月初為產卵盛期;二是桑天牛,6~7月成蟲大量發生,有趨光性,夜間成蟲出洞產卵。掌握其產卵期,就可以用木棍敲打樹木,震落成蟲并捕殺。
1.2捶擊產卵處
云斑天牛的卵一般多產在離地面2m以內的樹皮上,產卵傷痕圓形、橢圓形或月芽形,產卵處常有泡沫狀或呈濕狀。桑天牛產卵刻槽高度一般在距地面1~6m處,產卵處上部樹皮多被咬成亂麻狀,枝條細的則四周咬成環狀傷痕。掌握產卵及危害特征后,可在巡捕天牛成蟲時,用一小木錘或鐵錘,在產卵傷痕處輕擊數下,即可擊破卵粒或擊殺剛孵出不久的幼蟲;或用刀把樹皮連卵一齊刮下,刀口深達木質部,刮除后,外涂保護劑;也可用鐵絲鉤殺幼蟲。
1.3堵塞蟲孔
天牛幼蟲蛀入木質部后,稍加留意即可發現皮部的蟲孔,下部排糞孔有木屑及糞便排出,上部通氣孔多帶灰色傷流,只要全部堵塞蟲孔,幼蟲就會窒息而死。堵塞蟲孔方法有:一是就地取樹枝,按蟲孔的大小削樁,用小木樁將所有大小蛀孔塞滿塞緊;二是用粘性強的泥土堵孔,分層用木錘頂入塞滿塞緊;三是用布條或棉球沾上揮發性強的農藥塞入蛀孔,后用粘泥封閉蛀孔,效果最好。
1.4樹干灌藥
在發現樹枝有新鮮蟲糞排出的地方,在最后1個排糞孔處,用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90%敵百蟲1 000倍液或25%溴氯菊酯3 000倍液灌注蟲孔內,處理3d后,繼續檢查1次,如仍有蟲糞排出,再加處理。灌注藥液的工具可用獸用注射器,或用背負式噴霧器,將噴頭取下,噴桿頭上可裝上特別的尖噴頭,打足壓力,將尖頭對準最下一個新鮮排糞孔將藥注入,并在孔中插入一小枝干,以防洞中幼蟲上爬。
1.5熏殺幼蟲
毒簽成分:磷化鋅3%、草酸9%、阿拉伯膠粉56%、水32%。將膠水混合成2份(加熱溶化),冷至80℃時,在一份內加入磷化鋅,另一份加入草酸,用竹簽在磷化鋅中蘸藥冷卻陰干后,再蘸草酸膠液,遇水即產生毒氣。
1.6樹干涂毒
選擇粘性強的泥土加水拌成泥漿,再加入敵敵畏或辛硫磷藥50倍液。攪拌均勻后涂刷2m以下樹干至基部,可有效阻止天牛咬傷樹皮產卵,并能抑制已產卵的幼蟲孵化。涂刷時間:5月中旬1次,7月中旬1次。
2楊小舟蛾
楊小舟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1年發生5~6代,以蛹在干基周圍的枯枝落葉和地表土層內越冬,以幼蟲啃食楊樹葉片,可造成大面積楊樹樹葉被食殆盡,嚴重影響楊樹的正常生長,甚至造成樹木死亡。
2.1人工滅蛹
4月中旬越冬代成蟲開始羽化、產卵,4月下旬第1代幼蟲開始孵化,5月上中旬為盛期;5月下旬第1代成蟲開始羽化,6月上中旬為盛期;第2代成蟲出現7月上中旬;第3代成蟲出現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成蟲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發生、產卵,孵化為第5代幼蟲,發育早的第5代蛹能羽化發生第6代。在蛹沒有羽化前,將樹干基部周圍地面的雜草和2cm表土層清除,可殺滅蟲蛹,減少蟲蛹基數。
2.2樹干注藥
幼蟲孵化前至幼蟲初期,在樹干基部打孔注藥,打孔的個數依據樹干的粗細而定,胸徑20cm以下的打2~3個孔,20~30cm的打3~4個孔,每孔內注藥液6~8mL,藥劑選用內吸性殺蟲劑,如久效磷等。
2.3噴霧
在幼樹危害初期,用高壓噴霧器械進行葉面噴霧,防治藥劑可選用菊酯類農藥。
此外,可推廣應用抗蟲轉基因楊樹。
3草履蚧
草履蚧成蟲、若蟲在嫩枝、幼芽等處吸食汁液,影響樹木生長,甚至造成枯死。
3.1誘殺雌蟲
草履蚧1年發生1代,以卵在樹干基部附近的土壤中越冬,翌年1月下旬開始孵化。若蟲孵化后,暫時停居在卵囊中,隨著溫度上升,在溫暖的晴天開始出土上樹,以3月上中旬上樹較多。若蟲上樹時間多集中于10~14時,沿樹干爬上嫩枝、幼芽吸食汁液,以4月為害最為嚴重。雌蟲為害至5月下旬開始下樹,鉆入樹干周圍5~7cm深的土內或石塊下,分泌白色絮狀卵囊,將卵產于其中越夏、越冬。在5月雌成蟲下樹入土產卵前,在樹干基部周圍挖環形坑,坑內壓實,并放些土塊,再在上面覆蓋些樹葉,誘殺產卵雌蟲。
3.2人工捕殺
用掃帚刷殺雌蟲;或在8~10月挖除土中白色卵囊;或在早春初齡若蟲出土上樹為害前,在樹干基部涂粘蟲膠帶。粘蟲膠可用廢重機油1L,松香150g,另加少許蠟加熱攪拌配成;也可用棉籽油腳或生產脂肪酸剩下的廢料加瀝青熬制成油瀝清粘蟲液。膠環帶以13~17cm寬為宜,涂膠后要定期檢查,除去粘著的草履蚧,并加涂粘蟲膠,以防干涸失效。
3.3藥劑防治
篇4
[關鍵詞] 德陽市 梨樹 病蟲害 種類 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6.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106-02
我國是梨屬植物中心發源地之一,國內栽培的白梨、砂梨、秋子梨都原產我國。我國梨樹栽培的歷史在4000年以上。梨樹是我國南北各地栽培最為普遍的一種果樹,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德陽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加大了經濟林木的發展比例,梨樹栽植面積已達7572.7hm2,栽培品種主要有金花梨、蒼溪梨、黃金梨、翠冠梨、皇冠梨、早美酥、豐水梨等數十個品種,產量突破30000 t,成為德陽市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但是由于管理水平粗放,肥水條件不足,品種老化,大小年結果現象突出,梨果產量逐年呈下降趨勢,更為嚴重的是病蟲害猖獗,造成部分梨樹死亡和有花無果,已經嚴重地影響到德陽市農村經濟發展。為了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進一步發展鄉土果樹品種,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我們針對梨樹病蟲害危害嚴重的現狀,組織科技人員對德陽市的梨樹主要病蟲害進行了深入調查,并就梨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提出了建議,報告如下。
一、 調查結果
調查發現,德陽市梨樹主要病蟲害有:梨大食心蟲、梨小食心蟲、梨虎、梨實蜂、梨莖蜂、梨二叉蚜、梨黃粉蚜、梨網蝽、大蓑蛾、天幕毛蟲、桃小食心蟲、梨黑星病、梨銹病、梨輪紋病、梨褐斑病。
1.主要害蟲
1.1梨大食心蟲(Myelois perivorella Matsunua),鱗翅目,螟蛾科,又名斑螟蛾,俗稱“吊死鬼”、“黑鉆眼”。幼蟲為害梨芽,主要是花芽;也為害梨果,主要是幼果。
1.2梨小食心蟲(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鱗翅目,小卷葉蛾科,又名東方果蛀蛾、桃折心蟲,俗稱蛀蟲。以幼蟲蛀食梨、桃、蘋果的果實和桃樹的新梢。
1.3梨虎(Rhynchites coreamus Kono),鞘翅目,象甲科,又名朝鮮梨象甲、梨實象甲、梨果象甲。主要為害梨,亦可為害其它薔薇科植物。成蟲、幼蟲都為害,成蟲取食嫩芽,啃食果皮果肉,造成果面粗糙,俗稱“麻臉梨”;并于產卵前咬傷產卵果的果柄,造成落果。幼蟲于果內蛀食,使被害果皺縮或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對梨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為梨樹重要害蟲之一。
1.4梨實蜂(Hoplocampa pyricola Rohwer),膜翅目,葉蜂科,又名梨實葉蜂、梨實鋸蜂、鉆蜂。俗稱花鉆子、螫梨蜂。此蟲為害梨,在花萼上產卵,小果受害,造成早期落果。
1.5梨莖蜂(Janus piri Okamoto et Muramatsu),膜翅目,莖蜂科,又名梨梢莖蜂、梨莖鋸蜂,俗稱折梢蟲、剪頭蟲。是梨樹春梢的重要害蟲,成蟲產卵為害春梢,受害嚴重的果園,滿園斷梢累累,影響樹勢和產量。
1.6梨二叉蚜(Toxoptera piricola Matsumura),同翅目,蚜科,又名梨蚜、梨膩蟲、卷葉蚜。成蟲、若蟲都可為害,群集芽、葉、嫩梢和莖上吸食汁液,致使被害葉卷成筒狀,早期脫落,削弱樹勢,影響產量。
1.7梨黃粉蚜(Cinacium iaksuinse Kishida),同翅目,蚜科,又名黃粉蟲,俗名膏藥頂。成蟲、若蟲均群集在果實的萼洼部位吸食汁液,被害部不久變為褐色或黑色,故稱“膏藥頂”。
1.8梨網蝽(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半翅目,網蝽科,又名梨花網蝽、梨軍配蟲,俗名花編蟲。成蟲和若蟲皆棲居于寄主葉片背面刺吸為害。被害葉正面形成蒼白斑點,導致葉片早期脫落,影響樹勢和產量。
1.9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鱗翅目,蓑蛾科,又名大袋蛾。幼蟲取食葉片,老熟幼蟲在護囊里掛在樹枝上越冬。
1.10天幕毛蟲(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lsky),鱗翅目,枯葉蛾科,又名天幕枯葉蛾、梅毛蟲,俗名“頂針蟲”。幼蟲為害嫩梢、新葉及葉片,嚴重時可以將整株樹的葉片食盡,影響樹勢和產量。
1.11桃小食心蟲(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鱗翅目,果蛀蛾科,又名“桃小”。主要為害果實,被害果形成畸形果,影響品質和產量,是薔薇科和鼠李科植物的重要害蟲。
2.主要病害
2.1梨黑星病(Venturia pirina Aderh),又名瘡痂病,為害果實、果柄、葉片和新梢,受害部位形成黑斑,引起梨樹早期落葉,果實畸形,品質和產量下降,同時病樹第二年結果減少,影響產量甚烈。
2.2梨銹病(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又名赤星病,為害葉片和新梢,嚴重時也能為害幼果,引起葉片早枯,幼果畸形、早落,影響產量很大。
2.3梨輪紋病(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又名瘤皮病,主要為害枝干及果實,其次為葉片。引起早期落葉,影響產量。
2.4梨褐斑病(Mycosphaerella sentina Schroter),又名斑枯病、白星病,僅為害葉片,病葉后期外緣褐色,中間褪呈灰白色,密生黑色小點。引起大量落葉,影響樹勢和產量。
篇5
關鍵詞:楊樹;病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6-0153-2
近年來,隨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和吉林省農田防護林、枯死樹更新改造工程的開展和實施,楊樹栽植面積特別是新植幼林面積迅速擴大,楊樹病害發生面積逐年加大,為害嚴重,不但影響了造林綠化的成果和進度,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已成為制約楊樹發展的重要因素。筆者根據多年來的生產實踐,將吉林省白城地區楊樹人工林主要病害的癥狀、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總結如下,期望能給廣大林業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幫助。
1 楊樹爛皮病(腐爛病)
楊樹爛皮病是楊樹主要干部病害之一,在白城地區均有分布。是防護林、用材林、退耕還林地和城鄉綠化楊樹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個別年份可引起大片林木死亡。2006年,白城地區楊樹爛皮病普遍發生,嚴重地塊苗木枯死率近100%。對鎮賚、通榆、大安和松原地區乾安4縣(市)實地調查結果表明,新植林地成片枯死總面積為3911.41畝,占造林地總面積的13.2%。
1.1 癥狀
干腐型:病斑多發生在主干分杈處和大枝、樹干上。發病初期,光皮樹種在患部透出褐色或灰褐色水浸狀病斑,微隆起,病健交界處明顯;粗皮樹種病斑不明顯。當樹勢衰弱、空氣濕度大時,病組織迅速壞死,變軟腐爛。手壓病組織有褐色液體流出,有酒糟氣味,以后病組織失水干縮下陷。患部樹皮的韌皮部或內皮層呈褐色或灰褐色,糟爛如麻。病斑沿樹干縱橫方向發展。當病斑繞樹1周時,病部以上枝條枯死,出現枯枝、焦梢等癥狀。
枯梢型:病斑多發生在1-2年生幼樹主干或大樹枝條上,初期病部暗灰色,不呈水浸狀,使病斑以上枝條枯死,此時病斑皮層外部呈枯黃色,相繼出現散生小黑點,韌皮部變為黑褐色,易與木質部脫離。
1.2 發病規律
在白城地區該病于4月份發生,5、6月為發病盛期,7月后病勢漸趨緩和,至9月停止發展。
該病菌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長不良,樹勢衰弱的樹木。腐爛菌在苗木中帶菌率很高,當出現干旱、水澇、日灼、凍害等惡劣條件時,病害便迅速發生,造成巨大損失。
1.3 防治方法
1.3.1 伐除病樹 對病斑橫向長度超過樹干周長一半的,應該及時伐除病樹。
1.3.2 病樹防治 對病斑較小樹,可刮破病斑并用毛刷涂以10%堿水,或40%艾蘇美特(福美砷)50倍液、10%菌清10倍液防治。
1.3.3 病樹清除 秋冬季節清除病樹、病枝,一律燒毀。春夏季節隨時檢查,發現病株、病枝,及時清除。
1.3.4 倒茬、消毒 老苗圃或蔬菜地后改的苗圃容易發生此病。發現此病后應換地倒茬,栽植楊柳以外的其他樹種。如無地可換,育苗前應進行土壤消毒和楊樹插穗消毒。
1.3.5 多樹種搭配 在更新、造林時,要實行多樹種、多品種的合理搭配,提倡營造混交林。要種植一些具有免疫能力、抗性強的樹種,增加林分的多樣性和抗性。
1.3.6 改善林內衛生條件 改善林內衛生條件,推廣森林健康新理念,增強林子自身抵抗各種病蟲害的能力。
2 水泡型潰瘍病
楊樹水泡型潰瘍病是威脅楊樹造林成活生長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國楊樹上分布最廣、危害最大的枝干病害。現已遍及國內許多省市,危害60多楊樹品種。據近幾年調查發現,該病在白城地區發生普遍而嚴重。許多楊樹幼齡片林、行道樹發病嚴重,染病率達半數以上,嚴重林分100%植株受侵染。染病樹木輕者導致生長衰弱、材積生長量下降、重者可使全株枯死。
2.1 癥狀
病菌入侵后在干部皮孔周圍出現病斑,初期水泡狀,圓形,直徑1厘米左右,其中充滿淡褐色液體。在5-6月,這些水泡會自行破裂,流出液體,病斑干癟下陷,皮層變褐色腐爛,當病斑干枯后,出現黑色小點。11月初在老病斑處出現大黑點。
2.2 發病規律
11月底以前病菌侵入樹干,個別苗木出現病斑,次年春4月底大面積出現病斑,受害部位明顯。該病在白城地區于5月上中旬開始發病,5月末至6月為發病高峰期。7-8月份病勢減弱,9月份再次發展,10月份停止發展。病害發生呈現春-夏,夏-秋兩個幾乎是間斷的高峰期。春季發病高峰是上年秋季侵染(病菌具潛伏侵染特性)而不是當年春季侵染的結果。春季造林時,初定植幼樹上的新病斑也是先年在苗圃感染所致。
2.3 發生原因
楊樹水泡型潰瘍病發病原因病害發生與氣候變化有關,如冬季溫暖,早春氣溫回升快,病害發生較早。春季溫度變化大,發病較嚴重。在發病期間,陰雨連綿可導致病斑大量出現。 造林或育苗密度大,空氣濕度高,會導致病害的發生。
2.4 防治方法
2.4.1 嚴格檢疫 嚴禁帶病苗木出圃,對插條可用80%好意可濕性粉劑(代森錳鋅)200-300倍液浸24h(小時)消毒。
2.4.2 選擇抗病樹種 可選育樹皮粗糙的黑楊派或黑楊派間的雜交種栽植。
2.4.3 育苗密度不應過大 每1/15公頃(1畝)不宜超過3000株。留干苗不宜超過1000株,培育壯苗大苗。
2.4.4 澆水 苗圃地越冬前澆1遍水,以增強苗木抗病力。
2.4.5 除去病株 發現病株,及時除去,以減少侵染來源。
2.4.6 冬季苗木出圃前噴1次1%波爾多液或400倍多菌靈。
2.4.7 幼樹護理 幼樹栽植后及時澆水、培土,養護根系。
2.4.8 防治潰瘍病 用1波美度石硫合劑涂干,可有效防治潰瘍病。在發病期,當苗木發病時,用50%的多菌靈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涂抹患部。涂前將患部劃破,隔15d病可再涂藥1次。
3 楊樹灰斑病
本病可危害幼苗、幼林到成林,以苗期被害嚴重,常造成腫莖和多頂苗,導致育苗失敗。該病在寄主不同部位表現為不同癥狀。在葉部為灰斑病,在頂梢為黑梢病,也叫黑脖子病,在莖干皮部則產生腫莖潰瘍病。
3.1 癥狀
灰斑型:病葉最初生出水漬狀斑,很快變為褐色,最后變成灰白色,病斑周圍為褐色。后期在病斑上產生許多小黑點。
黑斑型:在雨后或濕度大的條件下,病斑多從葉子尖端或邊緣發生,迅速發展成大塊壞死性病斑,在病斑上產生黑綠色霉層。
枯梢型:病菌侵染后導致嫩梢變黑枯死,而病部以上部分的枝葉為綠色,但很快死亡變黑,病梢常彎曲下垂或由此處折斷,老鄉稱為“黑脖子”。
腫莖潰瘍型:在苗木的莖干皮部,開始產生橢圓形褐色病斑,長度1-4cm,后失水下陷變黑,病斑中央漸變白色,出現黑綠色小點。隨著樹木生長和病斑發展,病部腫大,縱向開裂,露出變紅色的木質部。
3.2 發病規律
該病在白城地區發生普遍,危害多種楊樹品種,但以黑楊派及青楊派的雜交種易感病,其中以其中以小×黑、小青×黑和北京605最易感病。黑楊派、白楊派及其雜交種發病輕或不發病。6月初-6月中旬開始發病,7-8月為流行盛期,9月上旬終止。
3.3 防治方法
種苗不要過密,當葉片密集時,要適當間苗,或打去3-5片底葉,以通風降濕;苗圃周圍大樹下的萌條要及時除掉,以免病菌大量繁殖。培育幼苗的苗床應遠離大苗區;6月末開始噴藥防治,噴65%代森鋅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靈,或10%雙效靈100倍液,15d(天)噴1次,共3-4次,均可收到較好防治效果。
4 楊樹黑斑病
楊苗黑斑病是世界性的楊樹幼苗葉部病害,也是我國北方楊樹的大害,它不僅可以引起早期落葉,還能造成育苗失敗。在白城地區危害較重,1961年白城地區楊苗因受該病危害,損失達70%以上。
該病危害多種楊樹的葉片和葉柄。某些楊樹嫩梢和果穗也能感病。使罹病葉片提早1-2個月脫落,嚴重影響苗木的正常生長。在嫩梢上產生的潰瘍斑,嚴重時形成枯梢。樹木連年受害,可導致樹勢衰弱,為潰瘍病、爛皮病(腐爛病)等次期性病害的發生創造條件。
4.1 癥狀
葉面和葉背都產生許多近圓形黑褐色病斑。葉斑初期為針刺狀發亮的小點,后擴大為近圓形黑褐色病斑。空氣潮濕時,在黑斑病的病斑上產生1至多個乳白色小點,當病斑數量多時,可連成不規則斑塊,使全葉變黑枯死。在嫩梢上病斑初為梭形,黑褐色,后隆起,出現略帶紅色的孢子盤。嫩梢木質化后,病斑中間開裂成潰瘍斑。
4.2 發病規律
該病在白城地區均有發生,危害楊樹苗木、幼樹葉片。通常在6月末幼苗長出3-4枚葉片時發病,7-8月進入發病盛期,9-10月為末期。苗圃處于低洼或排水不良地區,苗木密度大發病重;重茬病情嚴重。重茬次數越多發病越重。雨多發病重。
4.3 防治方法
加強苗圃管理。應選用抗病品種育苗,苗圃地應避免連作或避免將苗圃設在感病植株附近,可有計劃地換茬育苗,種子帶菌可用8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處理;合理密植、及時間伐,保持林內通風透光。及時清掃林內落葉,以減少病源;于5月中旬至7月初每隔半月噴1次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進行藥物預防及防治。發病期間,苗圃和成林用200倍波爾多液或85%代森錳鋅250倍液噴灑,隨時清掃處理病葉、落葉,消滅病原菌,也可在6月上旬噴40%多菌靈800倍液,或25%百菌清600至800倍液防治。
5 楊樹破腹病
楊樹破腹病是對楊樹速生豐產林危害最嚴重的病害之一,造林后三四年開始發病,發病期主要在早春3月份。首次發病癥狀為樹干陽面20-50cm高度樹皮發生縱裂,樹皮失水,形成層死亡。夏季,死亡的樹皮腐爛,形成傷口,兩側的愈傷組織逐年向傷口愈合,表現出不同癥狀,樹皮開裂后,腐朽菌及各種雜菌侵入木質部,使木材腐朽,造成嚴重損失。
5.1 癥狀
該病主要發生在樹干西南面及南面,樹干縱向開裂,裂縫深達表皮層、內皮層、甚至木質部。裂口處可延長達數米。破腹病可導致樹木產生逐年加長的裂口,無愈傷組織;有的在裂口處產生新的愈傷組織,年復一年向兩側發展,中間露出木質部。導致木質部變色、變質、局部腐朽。常伴隨爛皮病,加速樹木衰弱,易造成風折。
5.2 防治方法
篇6
一、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的作用及意義
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數學意識的產物。方程是初中數學重要的內容之一,列方程解決問題是初中學生接觸的重要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這種思想方法是遵循和利用了客觀世界的規律,由算術方法上升而來的一種代數思想方法,是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思想方法。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對于一個學生在數學方面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方程教學中,注重基本的思想和方法,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及處理,是對學生另一種角度、另一層次的教學示范。學生學習和運用方程這一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是對學生數學意識的有效培養,還是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學生要能掌握好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有許多工作要做,應該解決好三個問題。
第一、正確對待教材中由類型化應用問題引入的問題。代數方法優化于算術方法。對這種代數思想方法開始的認可和接受,對大多數年齡不大,底子不厚的學生來說是思維方式上的一個轉折和提高。要將其編織進自己的認知結構,使之逐步成為自己認知結構的核心之一,并非輕而易舉的事。特別是列方程解應用題是難點之一。教學中要把握住方向,突出的應是其基本思想,而不是類型題。為今后的應用打下基礎。
第二、正確理解教材中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與其他各類方程之間關系。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是列方程解決問題這一基本思想方法的首次實踐,不能單純理解為是一種由淺入深的安排,還應看作是方程的一種最基本的模型。所以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要充分重視。
第三、正確處理非有關方程的章節中運用方程的內容。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人們經過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多次感知理解才形成的。學生要真正掌握這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也有待于反復運用,反復體會,還需要教師在其他內容應用到時注意點撥,來不斷強化它。舉一個常見的例子。
已知:在ABC中,D是BC邊上一點,∠BAD=∠ABD,∠ACD=∠ADC,∠BAC=60°。求∠CAD的度數。
分析一:利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定理來解。
分析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如設∠CAD的度數為X。
分析三: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如設∠CAD的度數為X,∠BAD的度數為Y。
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讓學生真正感知方程這一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在應用中的作用,體會客觀世界各種量之間的依存關系,找到求解的途徑。當學生看到問題的可認識性,就會激發起求知欲望,產生濃厚的興趣,在不斷的實踐中掌握這一得力的工具,由開始帶有被動的意識逐漸變為自覺意識。
篇7
關鍵詞楊樹;害蟲;發生;防治技術;豫西地區
1形態特征鑒別
1.1卷蛾科(Tortricidae)
(1)楊小卷葉蛾(Gypsonoma minutana Hubner)。成蟲為小型的蛾子。體長5 mm,翅展12 mm。前翅茶褐色,翅面有黑褐色和灰白色相間的橫波狀紋及斑點,翅中部有一條較寬的灰白色波狀橫帶。后翅灰褐色。卵圓球形。幼蟲體較短粗,灰白色,老熟時體長6 mm。頭淡褐色,前胸背板褐色,兩側下緣各有2個黑點。胸足灰黑色。體節上的毛片淺褐色,上生白色細毛,腹部第5節背面透過皮層可見到2個橢圓形褐色斑塊。蛹褐色,長6 mm。
(2)蘋褐卷葉蛾(Pandemis heparana Deni & Schiffermuller)。成蟲黃褐色,體長8~10 mm,翅展18~25 mm。前翅褐色,基部斑紋濃褐色,中部有1條自前緣伸向后緣的濃褐色寬橫帶,上窄下寬,橫帶內緣中部凸出,外緣彎曲,超前緣外端半圓形斑濃褐色。各斑紋邊緣有深色細線[1]。后翅灰褐色。卵扁橢圓形,長徑0.9 mm,短徑0.7 mm。卵排列成魚鱗狀卵塊。末齡幼蟲體長18~20 mm,頭殼近似方形,淡綠色。前胸背板綠色,大多數個體前胸背板后緣兩側各有1個黑斑。蟲體深綠色稍帶白色,毛片色稍淡。臀櫛4~5根。蛹長11~12 mm,全體淡褐色,唯胸部腹面綠色。腹部背面各節有2橫排刺突。
1.2潛蛾科(Lyonetiidae)
(1)國槐潛葉蛾(Phyllonoryc Teracucilla Mn)。成蟲體長2 mm左右,翅展6 mm左右,全體銀白色,有光澤,前翅頂端有星狀金紋。卵圓形,黃白色。幼蟲體長5 mm左右,黃白色。蛹長2 mm左右,錐形,胸背黑褐色,腹部黃色。繭絲質白色,兩端各伸出2根絲帶,附著葉背、樹皮或建筑物上。
(2)楊白潛葉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iffer)。成蟲體長3~4 mm,翅展8~9 mm。體腹面及足銀白色。頭頂有1叢豎立的銀白色毛;觸角銀白色,其基部形成大的“眼罩”。前翅銀白色,近端部有4條褐色紋,l~2條、3~4條之間呈淡黃色,2~3條之間為銀白色,臀角上有1個黑色斑紋,斑紋中間有銀色凸起,緣毛前半部褐色,后半部銀白色;后翅披針形,銀白色,緣毛極長[2]。卵扁圓形,長0.3 mm,暗灰色,表面具網眼狀刻紋。老熟幼蟲體長6.5 mm,體扁平,黃白色。頭部及胴部每節側方生有長毛3根。前胸背板乳白色。體節明顯,腹部第3節最大,后方各節逐漸縮小。蛹淺黃色,梭形,長3 mm,藏于白色絲繭內。
1.3葉潛蛾科(Phyllocnistidae)
(1)楊銀葉潛蛾(Phyllocnistis s aligna Zeller)。成蟲體纖細,體長3.5 mm左右,翅展6~8 mm。全體銀白色,頭頂平滑;復眼黑色,橢圓形;觸角著生于復眼內側上方,梗節大而寬,密被銀白色鱗片,其他各節暗色;下唇須較長,3節。中足勝節具長短不等的端距1對,后足臟節外側生有稀疏的長毛,并具中距及端距各1對,中距著生于近基部1/3處。前翅中央有2條褐色縱紋,其間呈金黃色。上面縱紋的外方有1條源出于前緣的短紋;下方縱紋的末端有1條向前彎曲的褐色弧形紋。前線角的內方有2條斜紋,在外側緣斜紋的下方有1個三角形的黑色斑紋,斑紋的下側尚有1條向后緣彎曲的斜紋,其內方呈現金黃色,并由此向外發出放射狀的緣毛[3]。后翅窄長,先端尖細,緣毛細長,呈灰白色。腹部腹面可見6節。雌絨腹部肥大,雄蛾腹部尖細。卵灰白色,扁橢圓形,長0.3 mm,寬0.2 mm。幼蟲淺黃色,體表光滑,足退化,頭及胸部扁平,體節明顯,以中胸及腹部第3節最大,向后漸次縮小。頭部窄小,口器向前方突出,褐色;觸角3節,其后方各有微小褐色單眼2個。腹部第8、9節側方各生1個突起,腹部末端分成二叉。老熟幼蟲體長6 mm。蛹細小,長3.5 mm左右,淡褐色。頭頂有1個向后方彎曲的褐色鉤,其側方各有1個突起。腹部末端兩側有1對突起,各腹節側方有長毛1根。
2發生規律
2.1卷蛾科(Tortricidae)
(1)楊小卷葉蛾(Gypsonoma minutana Hubner)。1年發生4代,以幼齡幼蟲在樹皮縫隙中結繭過冬。翌年楊樹萌發時,幼蟲開始危害,5月中旬成蟲羽化。以第2代幼蟲危害最重,由于世代重疊,各蟲期不整齊,直到9月上旬仍有成蟲出現,最后一代幼蟲危害至10月底,即在樹皮縫隙中結灰白色繭越冬。成蟲夜晚活動,有趨光性。卵產于葉面,單粒,散產。幼蟲孵化后吐絲將2片葉粘結在一起,啃食表皮呈網狀,常幾片葉連綴在一起,形成一小撮葉。幼蟲極為活躍,受驚即彈躍逃脫。老熟幼蟲在葉片粘結處吐絲結白色絲繭化蛹。
(2)蘋褐卷葉蛾(Pandemis heparana Deni & Schiffermuller)。1年發生3代。以幼齡幼蟲結白色絲繭內越冬。越冬代成蟲于6月初至下旬羽化,第1代7月中旬至8月上旬羽化,第2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羽化。幼齡幼蟲于10月上旬開始越冬。
2.2潛蛾科(Lyonetiidae)
(1)國槐潛葉蛾(Phyllonoryc Teracucilla Mn)。1年發生3代,以包在繭內的蛹在樹枝、樹干或附近建筑物上過冬。翌年4月底至5月初(中齡國槐剛全部展葉)成蟲羽化,晴天無風的午后,多在槐樹周圍飛翔,把卵散產在葉片上。5月上中旬第1代幼蟲孵化,鉆入葉肉內取食,受害部位初為稍彎曲潛道,后呈灰褐色斑塊。6月上旬幼蟲老熟爬出葉肉,吐絲下垂,隨風飄蕩,在葉背或枝干上作繭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蟲孵化危害。8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3代幼蟲孵化危害。10月老熟幼蟲吐絲下垂,飄到樹枝、樹干或附近建筑物上,作繭化蛹過冬。
(2)楊白潛葉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affer)。1年發生4代,以蛹在樹干皮縫等處的“H”形白色薄繭內越冬。成蟲趨光,產卵于葉面主、側脈2邊,數粒成行[4]。幼蟲孵出后從卵底咬孔潛蛀葉內蛀食葉肉,常有多條幼蟲同時蛀食,蛀道擴大連成一片,葉面呈現大的黑斑塊。老熟幼蟲在葉背結繭,但越冬繭則多在樹干縫隙、疤痕等處,少數在葉片上;樹干光滑的幼樹樹干則很少被結繭。
2.3葉潛蛾科(Phyllocnistidae)
該科主要有楊銀葉潛蛾(Phyllocnistis s aligna Zeller),其在河南生活史不詳。
3危害癥狀
(1)卷蛾科(Tortricidae)。幼蟲孵化后吐絲將2片葉粘結在一起,啃食表皮呈網狀,常幾片葉連綴在一起,形成一小撮葉。
(2)潛蛾科(Lyonetiidae)。以幼蟲在葉片表皮下潛食葉肉,使葉片出現蛇形斑,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從而削弱樹勢。嚴重時整株葉片枯萎,早期脫落。
(3)葉潛蛾科(Phyllocnistidae)。以幼蟲危害,初孵幼蟲潛入葉片食害葉肉,被害葉片留有彎曲的蟲道,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發生嚴重時,整個葉片僅留葉皮及葉脈。
4防治方法
4.1 卷蛾科(Tortricidae)
一是農業防治。樹木休眠期徹底刮除樹體粗皮、翹皮、剪鋸口周圍死皮,消滅越冬幼蟲;二是誘殺防治。樹冠內掛糖醋液誘盆誘集成蟲,配液用糖∶酒∶醋∶水為1∶1∶4∶16配制;三是生物防治。釋放赤眼蜂,發生期隔株或隔行放蜂,每代放蜂3~4次,間隔5 d,每株放有效蜂1 000~2 000頭。四是藥劑防治。越冬幼蟲出蟄盛期及第1代卵孵化盛期后是施藥的關鍵時期,可用80%敵敵畏乳油、48%樂斯本乳油、25%喹硫磷、50%殺螟松、50%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功夫、2.5%敵殺死乳油、20%速滅殺丁乳油3 000~3 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 000倍液或52.25%農地樂乳油1 500倍液,以及其他菊酯類殺蟲劑或菊酯與有機磷復配劑。
4.2潛蛾科(Lyonetiidae)
一是因地制宜的選擇較抗蟲品種栽培,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抵抗力。二是在越冬成蟲羽化前,及時清除落葉。成蟲發生期及時網捕成蟲。大樹干涂白防治樹皮下越冬蛹。三是燈光誘殺。利用成蟲有趨性,進行燈光誘殺。四是化學防治。成蟲活動期,或蟲斑出現盛期以前噴灑50%殺螟松乳油2 000~3 000倍液、2.5%溴氰菊酯5 000~8 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 500~2 000倍液。
4.3葉潛蛾科(Phyllocnistidae)
一是保護和利用天敵。二是因地制宜的選擇較抗蟲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強樹勢,提高抵抗力。及時清理落葉等廢棄物,集體燒毀,減少蟲害。三是化學防治。春季成蟲發生期噴灑50%馬拉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 500~2 000倍液。
5參考文獻
[1] 姚立新.遼陽地區楊樹害蟲種類調查、發生原因及主要害蟲防治對策[J].遼寧農業科學,2003(4):39-41.
[2] 董艷桐,史海東,李慶軍.哈爾濱地區楊樹害蟲綜合防治技術[J].林業科技,2002(4):30-31.
篇8
中
>> 殺豬久了就像豬 巴馬原生態養生食物――巴馬香豬 三都生態養殖大閘蟹技術探討 石屏縣大閘蟹生態養殖技術研究 “大閘蟹生態水域環境調查”科技實踐活動設計 豬的生態養殖技術 豬生態養殖技術探討 龐中華:養生就像練硬筆書法 生態養殖技術在山區池塘大閘蟹中的要點探討 大閘蟹家譜 大閘蟹“觸電” 大閘蟹駕到 最愛大閘蟹 陽澄湖大閘蟹 家居生態與養生 平衡陰陽 生態養生 “豬―沼―橡膠”能源生態模式淺析 果園生態放養巴馬香豬技術 豬―沼―牧草高效生態種養技術 生態課程涵養生態素養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管理 > 養生態豬就像養大閘蟹 養生態豬就像養大閘蟹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翔")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口述/九鼎農業投資部投資總監劉貴進
中國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生態豬”品牌,但是國內的“生態豬”養殖存在幾個問題。
第一是“生態”是否名副其實。我個人理解的“生態豬”是類似于野豬這種純粹的、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的品種,在養殖過程中不添加任何人工產品,比如飼料、獸藥、疫苗等。在當前的養殖環境和經濟效益比下,這種養殖模式很難成功,原因在于豬的品種、生長周期等因素。如果純粹自然放養,生長周期要超過兩年才能達到出欄標準,是規模化養殖的4倍,價格方面也要更高。據我了解,國內很多打著“生態豬”招牌的企業,其實還是采用規模化養殖的手段,只是中間部分環節做到了“生態”養殖。
第二是市場需求問題。由于“生態豬”產品價格高,短期內難以被普通大眾接受。我曾在北京某大型超市觀察過某品牌的生態豬銷售,一天的銷量不會超過1/4頭豬,更多的銷售依靠禮品或走團購渠道。
第三是經濟效益問題。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下,“生態豬”企業能否盈利?
總的說來,國內的“生態豬”養殖還處于萌芽狀態,一方面要依靠企業自身探索商業模式,找到真正的“生態豬”養殖模式;另一方面,還需要時間培育市場,讓消費者接受。這兩方面也是“生態豬”養殖企業的主要障礙,在短期內突破難度較大。
“生態豬”概念激發了很多小創業者的熱情,但從長遠來看,一定不是小規模散戶占主導地位。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小規模散戶正在逐漸退出養豬行業,相比較養豬而言,很多其他工作的經濟效益比更高;二是小規模散戶更難控制質量,國家很難對小規模養殖戶的養殖情況進行全方位監控,如飼料質量、獸藥疫苗、瘦肉精等,回顧一下三聚氰胺的案例就可以理解了。所以,“生態豬”將來一定是大企業做,而不是小規模散戶。
至于所謂山地放養,從我接觸“生態豬”養殖企業的情況來看,也不是主流的方式。其中極少規模的“生態豬”拿出來放養,成為品牌宣傳、旅游觀光的手段。甚至有的公司就采用規模化的養殖方式,與普通商品豬沒有差別,豬達到出欄體重后,再到山上放養一段時間。這與陽澄湖大閘蟹的所謂“洗澡”是一樣的,純粹為了宣傳。
在銷售環節,“生態豬”如果走批發渠道,利潤率就會很低,得不到品牌溢價,養殖戶基本上會選擇走零售渠道。零售渠道又分為兩類:自建門店和商超。以東北的兩家企業為例,大連溜達豬主要是自建門店,門店的選擇區域是農貿市場和靠近生活小區的位置,方便招攬顧客;吉林精氣神主要走商超渠道,合作伙伴有家樂福、沃爾瑪等。除了傳統零售渠道,團購和網購,如禮品采購等,也是銷售的重要途徑。
當前,國內“生態豬”企業的盈利障礙在于兩點。一是產品屬于小眾市場,價位高,顧客群體少,每年只在固定的節假日才有銷售高峰;二是銷售成本高,以商超為例,進場費、促銷費等環節大概要占到30%左右,“生態豬”的毛利雖然高,但凈利并不一定高,很多企業還沒達到穩定的盈利水平。
篇9
水產養殖的方式主要有靜水土池塘養殖、微流水養殖、流水養殖、工廠化養殖、水庫和湖泊放養以及稻田養殖等,養殖產量以網箱養殖、流水養殖、工廠化養殖等方式最高,產量可達100公斤/m3以上,靜水土池塘產量一般7.5噸/公頃左右。集約化高密度的網箱、流水和工廠化養殖為什么產量高?主要是因為單位水體放養密度高,養殖環境優越,養殖品種優良,投入飼料營養全面。為了提高靜水土池塘單位水體的產量,我們可以借鑒集約化養殖方式的條件,設法提高靜水池塘的放養密度,營造優越的水環境,選擇優良的品種,投喂營養全面的飼料。
二、水產養殖對象生長存活的關鍵
1.環境:無論何種養殖方式,要使養殖對象存活,就必須有一個適宜的環境,水產養殖對象的主要環境因素是水質和水溫。
①水質:水產養殖對象必須依賴水來生存,它不僅要在水中棲居,還要在水中生活,呼吸水中的溶解氧,而且還要在水中排泄代謝物。因此,要使養殖對象能存活,更好的生長,就必須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維持一個良好的水質條件,主要是設法提高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水中的養殖對象代謝物,溶解氧和養殖對象的生長呈正相關,而代謝物和養殖對象的生長負相關。
②水溫:水產養殖對象幾乎都是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和水溫有著很大關系,隨著水溫的升高而升高,隨著水溫的降低而降低,養殖對象的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和水溫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在養殖對象的適溫范圍內,水溫越高,其新陳代謝的能力越強,生長就越快。因此在水產養殖活動中,在養殖對象的適溫范圍內,要設法提高水溫,加快養殖對象的生長速度。
2.營養:養殖對象要存活、要生長,就必須進行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的物質基礎是營養。由于養殖對象的不同,它們對營養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自然條件下,鰱、鳙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鱖、鱸以水生昆蟲和小型魚類為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我們就要根據養殖對象來選擇最適宜的飼料,盡量達到養殖對象的最佳營養要求,這樣,才能維持養殖對象的最快生長需要,在具體養殖生產中,不僅要讓養殖對象吃飽,還要讓它吃好,養殖對象攝食的飼料要最大可能來長肉。
3.品種:我國地域廣闊,南北地理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在自然條件下,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土著品種,因此,我們在具體養殖過程中,不僅要選擇生長、經濟性狀優良的品種,還要考慮選擇品種對環境的適宜性,還要考慮養殖對象的市場情況,更重要的是在確定了要養殖的品種后,必須要選擇有資質的正規場家的苗種。
進行靜水土池塘養殖,首先要選擇一個優良的適宜本地自然條件和市場需要的品種;然后在養殖過程中必須營造一個優良的水環境,具體就是提高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水中的代謝物,在養殖品種的適溫范圍內盡量提高水溫;再次,要投喂營養全面的全價飼料;最后選擇一個最佳時機捕撈銷售養殖的產品。
三、提高靜水土池塘產量的關鍵進行靜水土池塘養殖,選擇優良優質的苗種,營造優越的水環境,提供營養全面的飼料,這樣,就使每個養殖個體達到最佳的生長速度。產量要求的是群體的生長量,要提高養殖產量,就必須提高放養量,加大投放密度。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如果環境優越,水溫適宜、營養充足,在一定范圍內,密度越大,產量就會越高。因此,加大放養密度是靜水土池塘養殖產量提高的關鍵。
四、靜水土池塘高產增收的措施
1.池塘選擇:面積0.33公頃以上,池塘可以加注水1~1.5米,滲漏小、淤泥少,進、排水方便,有電力保障。
2.機械的準備:每0.33公頃配備自動投餌機一臺,1.5千瓦增氧機一臺,并配備相應的發電機。
3.池塘的清整:投放苗種之前將池塘水排干,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維修好進、排水系統,整理好電路,設置好增氧機和投餌機。
4.注水:將維護和設置搞好后就可以給池塘注水,盡量選擇干凈水源,進水口設置篩網,防止野雜魚進入。
5.放養:注水達到50厘米深就可以投放苗種,商品魚養殖主養的吃食魚放養數量根據具體情況確定。至少應在15000尾/公頃以上,規格80~150克/尾,每公頃可搭配規格為150克~300克/尾的3000尾鰱和1500尾鳙。放養時間選擇秋末或春初(水溫10℃左右)。
6.飼料:有條件的可以自己加工飼料,必須使配方達到營養全面。沒有加工條件的,選擇購買正規廠家的成品飼料。
五、靜水土池塘高產池塘的管理技術
1.苗種投放技術: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苗種,同一品種的規格力求一致。夏花放養量45萬~75萬尾/公頃,并適當搭配鰱、鳙夏花,投放魚苗前十天清塘,然后注水到50厘米,每公頃施有機肥7.5噸,力爭投放魚苗時達到枝角類高峰前期,投放魚苗時進行緩苗處理。商品魚養殖,投放主養品種規格在80~150克/尾,密度15000尾/公頃以上,放養前5天清塘,然后注水到50厘米,不施有機肥,放養時用食鹽水在捆箱中浸浴消毒。
2.生態調溫技術:魚是變溫動物,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魚的攝食量越大,新陳代謝快,生長也就越快。北方地區晝夜溫差大,早晨水溫較低,下午水溫較高,如何使太陽出來盡快提高水溫,這就是在具體養殖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在單位面積內,水越深,存水量就多,提高同樣的水溫需要的熱量就越多,在同一熱源的條件下,持續的時間就要長。在自然條件下,池塘的水溫和氣溫有著很大關系,另外和光照有關系,在同一面積情況下,池塘水越淺,太陽出來氣溫逐漸升高,水溫上升就快,而池塘水越深,水厴仙就慢,因此水溫和水深呈負相關。因此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必須靈活掌握,在養殖前期,即每年的春末和夏初,水深可保持在50~80厘米,到了夏末,水深可保持在1~1.5米,這樣可以達到最佳利用氣溫和太陽調節水溫的效果。另外,在春末和夏初,剛投放的苗種重量較少,池塘單位載魚量也不是很大,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魚不斷增長,水也逐漸加深,單位面積載魚量增大,而單位水體的載魚量還是沒有增加。北方地區池塘養殖,前期切忌水深超過1米,水深水溫升高慢,魚類生長就慢,如果水較淺,水溫升高快,延長了魚的最佳生長時間,從而加快了生長速度,提高了產量。
3.生物調水技術:池塘中生活著許多微生物,它們分解魚類的糞便,將有機質變為無機質,給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提供營養,浮游植物不僅生產氧氣,還是濾食性魚類的餌料。為了加快這個有益的過程,要定期(每10~15天)給池塘潑灑有益微生物制劑,并在飼料中添加有益菌類,最大限度的減少魚類代謝產物的存在。
4.機械增氧技術:靜水土池塘水中的溶解氧在自然條件下一是靠空氣中的氧氣溶解,另外是水中的浮游植物生產。而靜水土池塘要高產,就必須用增氧機來機械增氧,增氧機的具體開啟辦法是:晴天每天中午12:00~15:00開啟,晚上22:00開啟到早晨太陽出來;陰雨天24小時開啟。
5.自動投喂技術:配置自動投餌機,根據池塘存魚的總存量,確定全天總投喂量,分配每次的投飼量,調整好投餌機,每次投飼時間在30~40分鐘,每日投喂2~4次,投喂量根據水溫按魚體重的2%~5%投喂。商品魚養殖,投放密度比常規大,開始就可以使用自動投餌機馴化,先少量長時間投喂,待魚全部上浮攝食后正常投喂;魚苗養殖,投放密度是常規的許多倍,下塘后,池塘中的天然餌料很快就被魚苗吃光,先采用人工的辦法在投喂點投放少量飼料,等有大量魚苗攝食時開始使用自動投餌機馴化,方法和商品魚養殖用自動投餌機馴化一樣。
篇10
1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的背景
轉變生豬生產方式是健康養殖和提高養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04年10月,**畜牧局組織人員對全縣生豬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據調研結果顯示:農村散養受農村留守人口減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導致養豬成本增加,農戶養豬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加之近年來,全縣雖清凈無疫,但受到周邊地區豬ii型鏈球菌病、牲畜口蹄疫、無名高燒等疫情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民養豬積極性受挫。農村散養農戶生豬飼養觀念發生根本性改變,生豬飼養量直線下滑。大戶養殖在未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以前,雖在養殖數量上有所增加,但養殖場建設存在防疫設施不完善、管理不規范、人畜混居、污染嚴重、效益低下、抗風險能力差等諸方面缺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豬產業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豬數量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散養難以供給社會生活的需要,推行規模養殖,轉變生產方式成為破解難題的最佳辦法。生豬養殖標準化、規模化、科學化、健康養殖成為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2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的主要做法
2.1抓組織保障,推動生豬產業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實現助農增收致富。生豬產業是我縣農村的傳統和骨干產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豬產業的發展,確立了“一體兩翼”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創建工作,下發了《關于加快生豬產業化工程建設的意見》、《關于創建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的意見》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農業的縣級領導為組長,畜牧、質監、財政、環保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項目領導小組,并專門召開創建工作動員部署會議,與19個鎮簽訂生豬產業發展目標責任書,嚴格目標考核。各鎮各相關部門也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做到了機構、人員、經費、責任、措施“五落實”。全縣生豬產業發展工作體系進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聯動、部門配合、齊抓共管、農戶響應的工作局面。
2.3抓科技推廣,推動生豬產業從數量型向量質并重型轉變,實現良種繁育體系標準化和規模豬場飼養管理標準化。一是品種優良化。大力推廣豬人工授精繁殖技術,加快良種豬繁育體系建設,加速生豬品種更新。二是生豬養殖技術標準化。以創建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為載體,制訂了圈舍建設、飼養管理養殖技術規范,加大培訓力度,改善養殖環境,嚴格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進生豬標準化養殖。三是發展生態化。引進生物墊料零排放養殖技術,整治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率先在興旺牧業養殖公司和利泰農養殖公司建立起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四是資源循環再利用。推廣“豬-沼-果(菜)”等生態養殖模式,促進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實現“雙贏”。五是加強與“川農”、“西南大學”、“省畜科院”等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同建設生豬產業的科研基地,構筑**優質生豬養殖標準化的技術支撐體系。目前,天泉牧業有限公司成功引進世界先進的“智能化母豬飼養管理系統”,成為中國第二家、西南地區第一家擁有這一系統的生豬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