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擴寫范文

時間:2023-03-21 01:25: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天凈沙秋思擴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孤獨地行走在異鄉,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處、瘦骨如柴的老馬。經過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樣,疲憊不堪。我拉著它踉踉蹌蹌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別人家里借宿一宵,但在這荒涼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盡頭。正如我現在的心境,過了今天,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我把老馬牽到一棵垂垂老已的大樹下,看著僅剩的幾根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它在花樣年華之季,是何等生機勃勃。但現在,眼前的老樹已失去了光輝,變得黯淡無光,在它身上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纏繞在它身上的藤,已經枯萎了,看上去,是多么弱不禁風。想當年,它的生命力多旺盛啊!因為靠著樹,它成長得多么迅速,攀援得多么高。當它漸漸地老了,再也受不住風雨的摧殘,只能無聲無息地死去。黃昏回家的烏鴉的叫聲打破了靜寂的天空,雖顯出幾分生機,但是單調而刺耳。

我拉著老馬繼續向前走??匆娨粭l細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小溪。溪上架著一條只有一尺寬的小木橋,木板凹凸不平,異常簡陋。溪水嘩嘩地流著,是那樣自由,那樣歡暢,那樣的無憂無慮。聽著流水,惆悵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釋然。

篇2

主題詞:情境;細節; 情感; 古詩詞改寫

中國是詩意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古詩詞因其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深邃的意境,真摯的情感,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出于文化傳承的需要,古詩詞教學也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但長期以來,古詩詞教學重引導學生進行所謂規范鑒賞能力的培養,而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體悟,充分吸收古詩詞養分作用于寫作。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古詩詞資源來豐富學生寫作素材庫,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如何拉近古詩詞與現代生活的距離?筆者嘗試通過引導學生對古詩文進行改寫,來傳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下面就我的一節古詩詞改寫指導課,談談我對古詩詞改寫的一點教學心得:

一、反復吟誦,還原情境,在審美實踐中體悟詩歌情感之美

古人寫詩,言簡意賅,一字一詞耐人尋味。所以品讀詩句時,只有深入把握詩中一些關鍵字詞,反復誦讀,讀透詩意,才能悟透情感。動筆改寫前學生的心靈只有飽蘸詩意、飽蘸情感之后,才能寫出動人的文字。本堂課指導環節的重點是師生共同口頭完成呂巖的《牧童》詩的改寫,這首詩中詩眼句是“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吟誦,還原詩歌意境的:首先讓學生閉眼聆聽配樂詩朗誦,展開想象,在腦中再現詩歌展現的情景。然后要求學生反復吟誦著關鍵句,再聯系前一句,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口頭描述自己腦中展現的圖畫:一輪皎潔的明月,高高地掛在樹梢之上,那么圓!那么亮!晚風輕輕拂過大地,唦唦唦,這是草兒在搖曳;噓噓噓,這是蟋蟀在歡叫。啊,多么愜意的夜晚??!可愛的牧童也顧不上脫下身上的蓑衣,一下子躺在了草地上,口銜一枝嫩草,欣賞著明媚的月光,好不悠然自得……雖未成文,口頭描述已將詩中的畫面活畫出來,詩味也出來了,詩歌所刻畫的人物之可愛,所表達的閑適意趣學生自然就理解了。在此基礎上再去引導學生總結出改寫古詩應該抓住的基本重點,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很快抓住關鍵:反復吟誦中還原情境,才能準確把握情感。

選擇一首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符合學生審美趣味的古詩詞進行深度鑒賞,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歌,于還原情境的過程中,悟透詩歌之美,悟透詩歌的情感,有效激發學生的古詩詞改寫熱情,是古詩詞改寫成功的關鍵。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將學生的古詩改寫的興趣激發出來,應該說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究竟如何改寫呢?常規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正確的方法指導也就成為古詩詞改寫指導的難點。在課堂實踐中,我注意根據具體學情,兼顧中等生和中下生的學習感受,采用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指導程序,真正實現了作文教學的務實高效。

課堂上,我以學生們熟悉的《天凈沙秋思》為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完成下列練習:1、擴詞成句:首先讓學生找出這首小令中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指導他們抓住本小令一詞一景的特點,嘗試從形狀、色彩、聲音、質地、情感等方面擴寫成完整的句子。2、擴句成段:發揮聯想和想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將各個意象擴成的句子擴寫成一個語意連貫的片段。3、擴段成篇:在片段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連貫,加過渡句,連綴成篇。4、點染勾勒:要求學生整合已經形成的文字,選取最能激發自己想象的東西作為切入點,將最精華的部分精細地去打磨,使語段更加個人化,文學化。

學生們在共同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在合作中品嘗創作的快樂,學到實實在在的方法,掌握了改寫古詩詞的基本程序:著眼意象,還原意境,調動想象,運用修辭,點染勾勒。古詩詞改寫的教學難點也就基本突破了。

三、雕琢細節,合理補白,在寫作實踐中品嘗成功的快樂

改寫古詩不是對古詩文的簡單翻譯,而是對古詩文的一種更高形式的鑒賞,是一種再創造。是在在尊重詩的原意的前提下,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用優美的現代白話文將古詩詞的主要內容詩意再現,將表達的情感和賦予的內涵進行創造性的整合。古詩詞的語言高度精煉,一般只有二三十字的極短篇幅,卻高度濃縮了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多方面的體會。所以,進行改寫時必須選準詩歌的詩眼,充分挖掘詩歌的細節,運用合理想象,進行合理補白,使改寫文的意蘊既忠于原詩,又最大限度地還原作者的諸多感受與意味,使其內容更豐富多彩。

我設計的第三個教學環節是帶領學生進行個案分析,請一位中等學生朗誦自己課前的改寫作品《夜雨寄北》,并談談自己的創作感言。其他同學討論一下這篇改寫短文有沒有值得修改之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修改自己作品。再亮出優生作品:

紅燭之下,展開還帶著你的氣息的信箋,你問我何時能夠回去,我啞然之余還是只能無奈地告訴你:我真的無法確定。依稀仿佛,你剛剛還盈滿笑意的臉龐一下就暗淡了光芒,眼里的哀怨穿透紙背,讓我無言淚流。秋雨纏綿,小池已漲,孤獨更甚。

依稀如夢,你又坐到了窗前,靜靜地看著我。香燭的尖頭爆綻開一朵小花,映照著你柔美的面龐,傳遞著你我的喜悅。朦朧中,我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溫柔地說起寂寞巴山冷的日子,那個展信涼初透的秋夜,那場點點滴滴到天明的雨……那些依然新鮮的記憶里的新鮮美好的情感將是我們一生的財富。

這樣優秀作品的出現,激發起學生的討論熱情,討論之后,他們找出了改寫此詩的“竅門”:1、需要理清的信息: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分別是秋夜,巴山旅居之所,詩人,夜雨、秋池、西窗燭。2、擴充細節,豐富畫面。發揮聯想和想象能力,把環境氛圍渲染開來,人物情感宣泄出來,蘊藉的意象豐富起來。3、合理“補白”很重要:詩歌語言簡約跳躍,意象和詩句呈現明顯的跳躍,詩中留下讀者需要思索、補充的“空白”。本詩中需補充“空白”:地點——家,人物——妻子和我,道具——家信。4、人物刻畫要從語言、動作、肖像、心理、細節等角度進行正面和側面描寫。5、要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還可考慮描寫的角度和常見的描寫方法。6、要注意語言的詩意美。方法總結到位后,學生修改自己作品也就找到了抓手,展示的短文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也就被完全激發出來了。

充分挖掘詩中的細節與留白,調動聯想和想象,于“添枝加葉”中,豐富改寫文的內涵,是古詩詞改寫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