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4 04:2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月亮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原文選段: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2、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原文選段: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篇2
1、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2、幾千年,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倒下。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到了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唐代:張碧
運鋤耕劚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
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
2、《詠田家 / 傷田家》
唐代: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3、《別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
4、《憫農·其二》
唐代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5、《歸園田居·其三》
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篇4
“詩言志”。“志”即詩人的思想、追求、情趣,乃詩之靈魂,吟詩填詞均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的心志。大概是文人較鐘情于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吧,詩人詞家大多擅長借助各種豐富的意象來隱喻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賞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諸多的意象當中,“秋”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下面擷取了一些飽含“秋”意的名章佳句,從表達效果入手來探求“秋”之意蘊。
一、傷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彪x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常詠嘆的對象。如: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以上兩例都是以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刻畫出了兩幅秋江離別圖。
二、嘆時
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
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為秋。(宋玉《九辯》)
常恐秋節至,j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草木凋零,落葉歸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涼頓生。
三、思鄉
漂泊異鄉的游子,“離愁漸遠漸無窮”。家是他們永遠的牽掛。如: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保ā短贫嗔睢罚?/p>
“心上秋”前加離人二字,準確地表現出離別的人的最怕到秋天,遇秋t感傷的意蘊。又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詩人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再如: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秋入鄉心愁割腸,以上四例均是以秋色來托引鄉愁,是悲秋思鄉望歸的典范。
四、懷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如: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親友離去之后,形單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與孤寂,加之出現于眼前的又是荒涼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賈誼、岳飛本是人臣之楷模,卻落得個遭貶、被殺的下場,詩人蘊憑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涼,字里行間溢出作者無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淚下。
以上四類皆為“悲秋”之作,但“秋”與“悲”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事實上“悲”“喜”本似一個硬幣的兩面,有“悲”亦應有“喜”,劉禹錫就曾彈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的反調。又如: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謂是喜形于色,展現的是一幅幅優美的秋景圖,流露出詩人意欲忘絕塵俗、懷慕隱逸的思想。
綜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過是一個觸媒而已。古語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就告誡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時,應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產生誤解。
“月亮”的別名
在中國,古人除了用“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蟾蜍守衛”等神話傳說中的相關物象來稱代月亮外,還根據月相變化,賦予其許多形象化的別名。現擷取古代詩文中較為常見的月亮別名列舉如下:
1.傳說月中有兔子和蟾蜍,故稱月亮為“銀兔”“玉兔”“蟾兔”“金蟾”“銀蟾”“玉蟾”“蟾宮”“蟾蜍”。如辛棄疾《滿江紅?中秋》中的“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中的“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方干《中秋月》中的“涼霄煙靄外,三五玉蟾秋”,詩僧惠洪《秋千》中的“下來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宮降謫仙”,賈島《憶江上吳處士》中的“閩國去,蟾蜍虧復圓”,等等。
2.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輪”“桂宮”“桂魄”。如李涉《秋夜題夷陵水館》中的“凝碧初高海氣秋,桂輪斜落到江樓”,王維《秋夜曲》中的“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等等。
3.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月亮為“廣寒”“清虛”。
4.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叫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如屈原《離騷》中的“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
5.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6.初月如鉤,故稱月亮為“銀鉤”“玉鉤”。如陸游《采蓮》中的“云散青天掛玉鉤,石城艇子近新秋”。
7.弦月如弓,故稱月亮為“玉弓”。如李賀的《南園》中的“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8.滿月如輪、如盤、如鏡、如壺,故稱月亮為“金輪”“玉輪”“冰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飛鏡”“玉壺”。如元稹《月》中的“絳河冰鑒朗,黃道玉輪巍”,陸游《月下作》中的“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中的“汗漫鋪澄碧,朦朧吐玉盤”,李賀《七夕》中的“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辛棄疾《太常引》中的“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等等。
篇5
有一天晚上,星星弟弟又開始鬧起來,偏偏說自己不帥,說月亮姐姐漂亮,白云哥哥又進入他的圈子里了,本來白云哥哥是求他們別說了,可它這一來!哎呀!全亂套了呀!
星星弟弟說:“哼!白云哥哥,你來干什么,是來爭帥的吧。”白云哥哥說:“哎呀!其實,我知道月亮姐姐的亮光是太陽給來的?!毙切堑艿苡终f: “是太陽叔叔給月亮姐姐的?不可能,白云哥哥你就別瞎說了呀!”月亮姐姐突然說了一句:“你別說了,我的亮光卻實是太陽公公給我射過來的“不信......”白云哥哥突然想出個神奇的妙招,他上太陽叔叔那里去,星星弟弟正好也跟著去了,白云哥哥把太陽叔叔一蓋住,世界沒有了亮光,這一回星星弟弟可傻了眼了,它想,難道月亮姐姐的光真的是太陽叔叔給的嗎?白云哥哥也說了一句:“難道你還不相信月亮姐姐的光是太陽叔叔給的嗎?”星星弟弟還在思考著,太陽公公問是怎么回事呀!太太太不可思議了!
后來,月亮、星星和白云又成了美好的一家。又過上了美好的生活,天天在一起做游戲,他們無比幸??鞓返脑谝黄鹕?
篇6
縱觀蘇教版教材中,古詩基本都是成對出現,編者的整合意圖昭然若揭。因此在教學蘇教版古詩時,教師就應該遵循編者意圖,通過對兩首古詩寫作方法、表現策略等維度,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閱讀,從而提升古詩教學的整體效益。本文提出要整體感知,梳理整合古詩共性的主題內價值;精讀體悟,深度品析古詩內在的情韻意境精;斟酌鑒賞,有效積累古詩獨到的表現藝術,從而借助對比性閱讀讓“古詩兩首”的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
整體感知 精讀體悟 斟酌鑒賞 對比性閱讀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是語文教材必選的座上客文體,教材中每一冊都會在課文或者練習中編排數篇古詩。而縱觀蘇教版教材中,古詩基本都是成對出現,編者的整合意圖昭然若揭。因此在教學蘇教版古詩時,教師就應該遵循編者意圖,通過對兩首古詩寫作方法、表現策略等維度,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閱讀,從而提升古詩教學的整體效益。
一、整體感知,梳理整合古詩共性的主題內價值
蘇教版教材中《古詩兩首》中“兩首古詩”雖然彼此獨立,甚至創作的時代也相去甚遠,但編者既然將其設置在同一課中,就是看中了兩首古詩內在主旨、情感的緊密聯系。我們的古詩教學就應該將其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從古詩呈現出來的主旨、相應的情感等出發,從而形成相互依存、彼此補充的邏輯感知網絡。
例如六上中《古詩兩首》就將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和朱熹的《觀書有感》編排在一起。在初步閱讀這兩首古詩時,教師緊扣詩題中的“書”字,引導學生從“讀書”“觀書”兩個視角關注課文,從而在原來兩首詩中迅速探尋到彼此共性的話題,及時把握了詩歌教學的整體性方向;再如蘇軾所作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楊萬里的名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詩雖然沒有明顯相同的字眼,乍一看并沒有內在的共性練習,但教師只需讓學生對兩首詩歌涉及的地點――望湖樓、凈慈寺、涉及的時間――六月二十七日、曉等進行對比探究,學生便能立即從時間和空間層面建立起兩首古詩的內在關聯,從而為整體把握詩歌主題奠定了基礎。
二、精讀體悟,深度品析古詩內在的情韻意境精
1.“異”中尋“同”,讓古詩閱讀殊途同歸
“古詩兩首”中,同一主題下的詩作在意欲凸顯的主題上是完全相同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表現手法和策略也都是相同的,有時甚至是完全相反。因此,教師要在整體視角把握兩首古詩相同之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古詩創作的迥異手法深入感知詩歌內在不同點。
如《石灰吟》和《墨梅》這首詩都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詠物詩,兩位詩人都借助客觀事物將自己的人生意趣和價值追求融入其中。但在表現這一主題時,兩位詩人所選擇的意象卻又千差萬別:一首是純凈潔白而又鋼筋鐵骨的石灰,而另一首卻是清新雅致、香飄萬里的梅花。詩人正是通過這些不同的意象,寄寓著他們相同的價值追求。
只有從兩首詩歌策略的分歧點中,尋找到他們之間內在的聯系,才能引領學生在不同之中尋找到其相同的價值點。
2.“同”中探“異”,讓古詩閱讀各具特色
文學作品是作者主觀情緒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應。即便是相同的事物,由于作者主觀能動性的差異,他們在文學作品中所承載的價值歸旨,也會有著完全不同的情感蘊藉。同樣是一輪皎潔的明月,在蘇軾眼中總是不停地捉弄自己,寄托著作者對兄弟、對家鄉的思念;而在少年李白的眼中卻如“白玉盤、瑤臺鏡”般神奇。有時,即使詩人和事物相同,而在不同的心境下照樣會引出迥異的情感落差。這就意味著,古詩教學如果僅僅從詩歌的語言入手,就只能體悟到詩歌表層的符號意義,只有深入結合詩人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和心境,才能真正觸摸到詩歌的內在意蘊。
同樣是寫西湖之景,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借助西湖夏季之雨的急驟暗喻自身對人生變故的哲學態度;而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中在借用陽光下那一池嬌艷的荷花和翠綠的荷葉,向好友林子方委婉地傾吐了自己的不舍與離別之意。
如果沒有兩者之間的比照性閱讀,學生則很難從彼此印證與對比的視角關照兩首古詩,學生也就難以真正地把握詩歌的本質。
三、斟酌鑒賞,有效積累古詩獨到的表現藝術
漢語言的組合搭配一旦形成詩歌,就會形成其他語言所無法體驗的藝術。蘇教版教材中選擇的古詩都是語言藝術的精品代表。因此,古詩的教學絕不能止步于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與感知,更應該將古詩作為一種藝術,以品析欣賞的視角對兩首古詩進行鑒別性賞析,推敲斟酌詩文中獨到的煉字藝術和其中蘊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借以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如在楊萬里描寫西湖荷花池之景時,更像一位工筆畫家,運用對仗、夸張等修辭手法為讀者描繪出了一幅色彩艷麗的美妙畫卷;而蘇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的色彩以墨為基調,簡單地勾勒之中卻不失雄渾與瑰麗,讓每一位讀者也跟隨著夏季暴雨的急促而跌宕起伏。
篇7
[關鍵詞]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方案比選結構體系施工方法
中圖分類號:TU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概況
某高速特大橋其橋址區地貌單元屬中山區構造侵蝕溶蝕槽谷,谷底為一河流,兩岸地面高程為695~812m,河床高程605m,相對高差207m,地形上呈不對稱“V”型河谷,河谷兩側坡壁陡峭,特別是東側,坡體表層卸荷裂隙發育,易產生崩塌或落石;西側為順向坡,巖層傾角約40°,且坡體表層發育風化溶蝕裂隙和近豎向裂隙,其淺部巖體穩定性相對較差。選用合理的橋式,不僅能夠減小施工的難度,同時也能合理的發揮橋梁的性能,滿足經濟、適用、安全的要求。
2方案的比選方法
橋式方案比選是初步設計階段的工作重點,一般要進行多個方案比較【1】~【3】。設計方案的評價和比較,要全面考慮各項指標,綜合分析每一方案的優缺點,最后選定一個符合當前條件的最佳推薦方案。有時,占優勢的方案還應吸取其他方案的優點進一步加以改善;如果改動較多時,最后中選的方案甚至可能是集聚各方案長處的另一新方案。
3方案的提出
結合地質條件及借鑒其它工程經驗,選取三個方案以供比選:第一方案為鋼筋混凝土拱橋,第二方案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第三方案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以下對各方案在總體布置、孔徑布置、橋型及施工方案方面作簡要敘述。
3.1鋼筋混凝土拱橋
3.1.1孔徑布置
本橋的孔徑布置為2×30m+2×30m+292m+2×30m+6×30m+6×30m+4×30m,全長952m。本橋位于山谷,故不考慮通航的要求。
3.1.2橋型方案
主橋采用鋼筋混凝土拱橋,凈跨276m,拱圈橫截面采用單箱三室截面,拱上立柱采用變截面箱形薄壁鋼筋混凝土雙柱。引橋上部構造為30m后張預應力混凝土T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鉆孔樁基礎和擴大基礎,橋臺采用重力式U型臺。
3.1.3施工方法
橋梁主橋部分采用勁性骨架法施工,引橋上部構造T梁均采用預制吊裝法施工,先簡支后墩梁固結形成連續體系。
3.2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
3.2.1孔徑布置
本橋的孔徑布置為2×30m+主橋(95m+162m+95m)+2×30m+6×30m+6×30m+4×30m,全長952m。本橋位于山谷,故不考慮通航的要求。
3.2.2橋型方案
主橋上部結構為95m+162m+95m三跨PC變截面連續箱梁,懸臂根部梁高為8m,跨中梁高為3m,下部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高樁承臺群樁基礎。引橋上部構造為30m后張預應力混凝土T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鉆孔樁基礎和擴大基礎,橋臺采用重力式U型臺。
3.2.3施工方法
主橋連續箱梁采用懸臂澆注法法施工,引橋上部構造T梁均采用預制吊裝法施工,先簡支后墩梁固結形成連續體系。
3.3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
3.3.1孔徑布置
本橋的孔徑布置為2×30m+主橋(106m+200m+106m)+6×30m+6×30m+4×30m,全長952m。本橋位于山谷,故不考慮通航的要求。
3.3.2橋型方案
主橋上部結構為106m+200m+106m三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箱梁,箱梁根部高度12m,跨中高度3.5m,箱梁根部底板厚110㎝,跨中底板厚32㎝,箱梁高度以及箱梁底板厚度按2次拋物線變化。主橋橋墩為左、右半橋相連的整體式薄壁墩,墩身采用雙肢變截面矩形空心墩,肢間間距9m。引橋上部構造為30m后張預應力混凝土T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鉆孔樁基礎和擴大基礎,橋臺采用重力式U型臺。
3.3.3施工方法
主橋連續箱梁采用懸臂澆注法法施工,引橋上部構造T梁均采用預制吊裝法施工,先簡支后墩梁固結形成連續體系。
4各方案的優缺點分析
根據設計構思宗旨,橋型方案應有足夠的承載能力,能保證行車的暢通、舒適和安全,以上三個方案基本都滿足這一要求,下面從結構體系及施工方法兩方面對各方案進行分析。
4.1結構體系
鋼筋混凝土拱橋(方案一)堅固耐用,且造型美觀,跨越能力大;但拱橋是一種推力結構,對支撐拱的墩臺和基礎要求高;另外,由于建筑高度較大,使橋兩頭的接線工程量增大,亦使橋面縱坡加大,對高速行車不利。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方案二)結構剛度大,動力性能好,主梁變形撓曲線平緩,有利于高速行車;連續梁在活載作用下,因主梁連續產生支點負彎矩,對跨中正彎矩有卸載作用,其彎矩分布較合理;但與連續剛構橋相比,其主墩需設支座,且順橋向抗彎剛度和橫橋向抗扭剛度小,也不利于懸臂施工的橫向抗風要求。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方案三)保持了連續梁橋的各個優點,墩梁固結節省了大型支座的昂貴費用,減少了墩及基礎的工程量;能充分發揮高強材料的作用,有利于增大跨徑;順橋向抗彎剛度和橫橋向抗扭剛度大,受力性能好;順橋向抗推剛度小,對溫度,混凝土收縮徐變及地震影響均有利。
4.2施工方法
鋼筋混凝土拱橋(方案一)采用勁性骨架法施工,用鋼管混凝土作為勁性骨架,外包混凝土形成主拱截面,可使體積龐大的拱箱混凝土在符合拱的受力方式下逐漸形成,而不需要強勁的支架和強大的吊裝能力;但該方法存在空中澆注拱圈混凝土工序多,時間長,混凝土質量控制較難,用鋼量較大等不足【4】~【5】。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方案二)和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方案三)均采用懸臂澆筑施工。這種施工方法可使用少量機具設備,免去設置支架,方便地跨越深谷、大河和交通量大的道路,施工不受跨徑限制,宜在變截面梁中使用。但連續梁結構施工中要進行墩、梁結構體系轉換,增大大型支座,勢必增加投資【6】。
5結語
綜合各方面的考慮,方案三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優點顯而易見,易作為推薦方案:
1、連續剛構體系剛度好,行車平順舒適,養護簡易,減少了大型橋梁支座及墩臺與基礎工程的材料用量;
2、墩梁固結有利于懸臂施工,無需墩、梁連接形式的體系轉換;抗震性能好,不需設置專用抗震支座;
3、利用雙薄壁墩的柔度形成擺動式支承體系來適應由預應力、荷載、混凝土收縮徐變和溫度變化所產生的縱向位移。
參考文獻:
[1] 馬保林.高墩大跨連續剛構橋.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0
[2] 張繼堯.王昌將. 懸臂澆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0
[3] 鄔曉光.邵新鵬,萬振江. 剛架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4
[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2-2004)
篇8
一是組織更多涉農方面老專家、技術人員為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進一步建立健全基層老科協組織,加強老科技工作者隊伍建設。通過進一步發展建立基層老科協組織,把已退休的涉農方面老科技工作者和撤鄉并鎮中閑置下來的農業科技人員納入到老科協隊伍中來。通過組建老科技工作者專家團、成立農業科技服務站所、為村屯選派科技指導員、為科技示范園區配備技術負責人等形式,搭建平臺,將更多的老科技人員組織起來,活動起來,積極投身到農業科技服務工作中去。
二是加強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工作,進一步抓好小農戶科技園建設。小農戶科技園是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良好形式,是解決科技入戶“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徑之一。市政府提出全市從2012年起連續三年建設1000個以上科技園的目標,各級老科協作為具體的實施部門,按照目標要求落到實處。老科協組織和老科技工作者自身積極領辦、創辦科技園,老科協為各個科技園選派好老科技專家技術負責人。圍繞市委、政府提出的糧食高產創建、噸糧田建設、節水灌溉、黃牛改良等任務目標抓好科技園建設;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結構調整,擴大科技園的覆蓋面,打造溫室蔬菜、特色糧食、優質林果、食用菌、沙地水稻、沙地西瓜、牛羊養殖等特色種養殖類科技園;以科技園建設為載體,示范推廣良種良法,不斷在新品種引進、試驗上下功夫,抓好新優特農牧業品種的示范和推廣。
三是大力開展科技培訓和科普宣傳工作,促進農牧業新技術的傳播和普及。圍繞糧食增產、設施農業等方面大力開展專題科技培訓工作,定期舉辦科技培訓班。組織老科技專家、技術人員隨時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實地培訓。以“十百千萬”(組織百名老科技專家,組建十個講師團,開展千場培訓和講座,達到萬人受益)科普宣講活動為載體,加快農牧業實用技術推廣和普及。積極與遠程教育、電臺、電視臺、報紙等媒體聯合,舉辦實用技術培訓講座,開設農牧業科普宣傳專欄,定期采集、匯總、先進農牧業技術、優良品種等科技信息。組織老科技專家整理、編寫實用科技資料,并印刷成冊,發放到廣大農牧民手中,作為農牧民科學種植的掌中指導資料。
四是加強科技咨詢工作,建立科技咨詢長效機制。針對農牧民關心的科技熱點、難點問題,適時開展科技咨詢活動。成立科技咨詢站所,開通更多的老科技專家咨詢熱線,鼓勵老科技工作者創辦良種良法服務站、病蟲害防治咨詢站等科技咨詢實體,建立長效的科技咨詢機制。引導、鼓勵老科技工作者,圍繞當地主導產業,探索創辦農技協、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民組織,促進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產業發展。
五是搶抓機遇,主動配合,承辦相關農業科技項目。創辦示范項目是推動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與農牧林水、科技、科協等相關部門協作,與有關鄉鎮配合,創辦、承辦農業科技項目,如糧食高產創建、節水灌溉、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等。通過項目引領,帶動農業科技發展。
篇9
的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跨越時空,歷經歲月滄桑,從蒼茫的古代到今天,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人格精神和審美意識。因此,月亮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它的意蘊也十分豐富。在很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融于內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與內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并將詩的文學品位、思想內涵與藝術造詣提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所以說,我國古典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但是,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表現出的意蘊也不盡相同,這體現出其意蘊的豐富性。月亮這一意象在詩人們的心中有著多種不同的意蘊,月亮的不同意蘊,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烘托出詩人們的不同情懷。
古詩中的月亮可以抒發思鄉、懷人之感?!扒镌聯P明輝”,暮色蒼茫之中,詩人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思鄉、懷人的那一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動力,而月亮這一意象自然被賦予深刻的思想感情:抑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抑或是蘊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倍鸥Α对乱箲浬岬堋罚骸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明?!碧迫送踅ā妒逡雇录亩爬芍小罚骸敖褚乖旅魅吮M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碧K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狈吨傺偷摹短K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睔W陽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鏡復如鉤。似鏡不侵紅粉面,似鉤不掛畫簾頭,長是照離愁?!眳伪局小恫缮W印罚骸昂蘧凰平瓨窃?,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真是舉不勝舉。
古詩中的月亮可以反映詩人騷客孤獨與寂寞的心態,反映著失意者尋求慰藉與解脫的心理,亦可以寄托哲思。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它既是運動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總是引導人們對生生不已的哲學精神的禮贊,也啟示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激發人們宏大的天問意識和人生喟嘆。此類詩亦是俯拾皆是的。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碧K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睆埲籼摗洞航ㄔ乱埂罚骸按航彼B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p>
古詩中的月亮可以是母親與女性的化身。月亮是母親與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會的靜謐與和諧,它反映著女性世界的失意與憂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傳說中,月亮成為一個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日為陽,月為陰;男性為陽,女性為陰。它指向一個曾經存在,但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后來被父系氏族社會放逐的母系社會。相對于當時那戰亂頻繁,禮教森嚴的社會,月亮所代表的是母系社會的理想。盧照鄰《長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憂受兮,勞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盧照鄰《長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p>
古詩中的月亮亦是美麗的化身,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惫旁娭械脑铝烈嗍潜苁赖幕恚蹙S《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篇10
哇,茶幾上擺滿了好吃的:有香噴噴的月餅,有各種新鮮的水果,還有味美的烤雞……
爺爺笑呵呵地說“我們快吃吧。”
“停!我有個節目,誰能說一個關于月亮的古詩句,才能吃月餅。”我歪著頭說。
爺爺樂了,說:“猴子撈月亮。”
“錯。這是個故事名字,不是古詩句。”
奶奶笑著說:“月亮像月餅。”
“這也不是古詩句。”
媽媽搖頭晃腦地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錯。這是歌名。”
該到爸爸了,他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突然,我發現爸爸拿著一本《唐詩三百首》。我說:“爸爸賴皮。這個不算。”
我要大顯身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我像小鯉魚吐泡泡一樣地說。
嘩—聲大家的手拍了起來。
我吃了一個月餅??粗麄兞骺谒臉幼樱鸵蝗私o了一個。
爺爺還夸我是個有文化的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