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網絡保護法案例范文

時間:2024-03-28 18:1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未成年網絡保護法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未成年網絡保護法案例

篇1

今年5月8日,海南萬寧市一所小學校長陳在鵬和房管局工作人員馮小松帶6名小學女生開房。6月20日,海南省一中院一審判決陳在鵬有期徒刑13年6個月,剝奪政治權利3年,判處馮小松有期徒刑11年6個月,剝奪政治權利1年。

6月18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原河南永城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李新功因、猥褻兒童被執(zhí)行死刑。據公安部門偵查,2011年下半年以來,李新功先后未成年女性11名。

近些年來,校園猥褻案已非新聞,但從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被媒體密集曝光、高頻進入公眾的視野,令全社會震驚憤怒。這些令人發(fā)指的事件背后,是一個個無辜的受害孩子。

全國婦聯(lián)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全國各地投訴“”的個案,1997年下半年為135件,2000年上升到3081件。而在2000年到2004年,僅媒體公開報道過的,全國就有48名遭受害。2009年則上升至175人。

越來越多的罪惡之手伸向兒童,他們成為最需要關懷保護的一個群體。

校園頻發(fā)原因何在?

校園幼童頻遭,這是一個需要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其原因何在?為什么孩子屢受侵害?

首先,學校管理不嚴、部分教師師德防線失守。師者,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更是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傳播者和弘揚者。為何卻屢屢披上狼皮,把魔爪伸向自己的學生?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教授楊雄認為,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受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某些教育工作者價值觀、道德觀扭曲,為了滿足自身的私欲,將其邪惡之手伸向祖國的花朵。教育機構、政府相關部門疏于監(jiān)管和防范,使得一些本已經觸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涉案人員逍遙法外,從而為所欲為。學校忽視自身的安全管理建設,學校未高度重視性知識和性安全保護等方面的教育,使得身心發(fā)育尚未健全的中小學生甚至幼兒面對時,無法正確應對,也給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其次,違法成本過低、打擊力度不夠,不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變相縱容。1997年刑法修訂,宿罪成為單獨的刑法罪名,與原來刑法中的罪相區(qū)別,為不法分子鉆法律漏洞提供了空間。參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規(guī)定,對犯有罪者處以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但在灰色權力的運作下,一些案件卻按“宿罪”論處,重罪輕判,變相縱容了衣冠禽獸們把魔爪伸向學生的行為。

震驚一時的貴州習水案中,十多名中小學女生被脅迫到習水縣城關老司法局家屬樓。6名政府官員、司法干部、教師、縣人大代表等公職人員涉案。此案曝光后,輿論嘩然,司法界人士提出以罪重治涉案人員。然而,涉案人員最終以“宿罪”獲刑7年到14年不等。

再次,家庭監(jiān)護和管理存在疏漏也是導致女童被的一個因素。據廣西南寧市人民檢察院介紹,近年來,女童被的案例呈上升趨勢。在已查辦的案例中,被的留守女童和打工者子女占一半以上。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jiān)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jiān)護人如長輩、親戚等,由于一些客觀原因,也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致使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北京朝陽區(qū)人民法院的統(tǒng)計表明,被兒童的家庭中,父母雙方大部分外出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年幼子女,或由爺爺奶奶照看,或無人照看又未將孩子送往托兒所、幼兒園,孩子長時間獨自留守或獨自玩耍,給犯罪分子留下動手的機會。兒童家長的監(jiān)護空白,是兒童容易受到猥褻侵犯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兒童性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相關防范知識嚴重匱乏也是重要原因。在我國,很多家庭和學校受社會觀念、自身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缺乏對兒童自我保護方面的教育,導致很大一部分家長及兒童性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給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近年來,兒童遭到害的案件數量明顯增多,2012年至今一年半的時間里,北京市西城區(qū)檢察院就受理了兒童、猥褻兒童的案件17件,且被害人年齡呈現(xiàn)低齡化、受害次數呈現(xiàn)高頻化的特點。”北京西城區(qū)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處處長王媛媛分析認為,由于性教育的缺乏,部分低齡兒童未能意識到嫌疑人的行為系在嚴重侵犯自己的權益;此外,由于自護教育的不完善,部分未成年人未能意識到跟隨非親密關系的異性進入到單獨空間系步入險境,未能掌握必要的防身方法。

預防幼童遭,外國怎樣做?

目前,很多國家已把兒童性教育以及預防保護教育納入計劃中。兒童性教育主要教授兒童應付性騷擾的對策和技巧以及在危急關頭如何自救或尋求幫助,也有一些國家則加大對兒童性犯罪的打擊力度,織緊法網打擊性罪犯。

美國防范未成年人遭遇害的“梅根法案”規(guī)定,犯出獄后,他所在社區(qū)的警方還會將其照片、住址、外貌特征等個人信息放到網上以供讀取,提醒公眾留意防范。在美國,雖然各州對或猥褻未成年人的量刑不同,但都將其視為重罪。

瑞士瑞士兒童保護協(xié)會也發(fā)起過一項小學生防止害宣傳教育活動。這項宣傳教育活動的主題為“我的身體屬于我”,主要以交互式展覽的形式向小學生說明什么是害,與異性接觸應該掌握的分寸等問題,同時讓他們知道在遭受害的時候應該怎樣求助。

韓國將對兒童性犯罪的最高刑期由15年調至50年。2011年7月,韓國首部針對嚴重性犯罪進行化學的法案獲得通過。今年5月21日,韓國法務部首次對戀童癖慣犯樸某正式實施藥物,為期3年。韓國也成為亞洲首個實施化學的國家。

法國一直不遺余力地致力于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保護,并編織了一張懲治兒童的嚴密法網。根據法國刑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法國懲治包括、強制猥褻、非強制猥褻、引誘以及性旅游等五種類型15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的犯罪,并針對不同危害程度,配置了最高20年的有期徒刑和15萬歐元罰金的嚴厲刑罰。

日本先后在立法中規(guī)定,嚴厲打擊和懲罰侵犯未成年人性權益的行為。日本制定了《兒童福利法》《防止虐待兒童法》《賣春防止法》等法律法規(guī)。同時,在《日本刑法典》中亦明確規(guī)定了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懲罰措施。針對侵犯未成年人性權利的行為,日本法律進行了明確的懲罰規(guī)定,不管這種犯有沒有經過未成年人的同意。

英國讓色魔無所遁形。首先,英國編制了嚴密的刑事法網來應對兒童的犯罪行為。根據2003年的《性犯罪法令》,與13歲以下的兒童,不再考慮是否同意的問題,視為罪,其他針對13歲以下的兒童實施的如促使或者引誘兒童參與性活動的行為,構成兒童罪。與16歲以下的兒童之間進行的性活動,無論是身體接觸或者非身體接觸的行為,也構成犯罪,甚至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也可以構成該罪的主體。為了與日益增加的網絡兒童行為作斗爭,網聊以后與兒童見面會構成新的犯罪,通過網絡或者其他途徑與兒童交朋友,意圖侵犯兒童而與兒童見面或者意圖見面的行為構成犯罪,最高可以判處10年監(jiān)禁。

我國怎樣打擊和預防兒童犯?

面對給受害兒童帶來的極大傷害,人們不禁呼吁,保護孩子刻不容緩!整肅校園環(huán)境刻不容緩!弘揚師德刻不容緩!

一、修補相關法律和制度漏洞。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遏止校園兒童案頻頻發(fā)生,用“人頭落地”來震懾那些師德淪喪、“監(jiān)守自奸”的禽獸教師,無疑是治“標”之舉。但是,治標還須治本,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應該重點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宣傳和執(zhí)行力度。對于最高法要求重判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孫云曉認為,目前環(huán)境下,重判可以遏制此類犯罪。他介紹,在司法實踐中,以兒童為被侵犯對象的案件大都集中在猥褻兒童罪、罪、尋釁滋事罪、搶劫罪、故意傷害罪等。不管是何種原因、何種形式造成的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犯罪都應該堅決打擊,絕不手軟。

針對猥褻犯罪在一些學校發(fā)生的現(xiàn)象,北京朝陽區(qū)法院的法官們提醒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此類現(xiàn)象,建議對《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等相關法律條文進行修改和完善,加大打擊犯罪力度。學校要加強對學校工作和校園安全的日常管理和檢查,建立校園犯罪案件報告制度、家長和社區(qū)監(jiān)督制度,設立家長委員會,從根本上消除放縱庇護、上遮下掩、“內部消化”現(xiàn)象。

二、家長做好監(jiān)管,培養(yǎng)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幫助孩子建立明確的性保護意識,可以避免很多傷害,如讓孩子盡早明白到底什么是犯和受到犯時應該如何應對,使孩子懂得自己的身體任何人都無權撫摸或傷害,受到侵犯應向信賴的成年人和警察求助等。家長要教給孩子以下9個“守則”,盡量防止受到傷害。

1.凡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碰。

2.任何人的任何行為,只要讓你感到痛或不舒服,就立刻反抗,即使是老師或其他有權威的人,也要敢于說“不”。

3.孩子外出,應了解環(huán)境,盡量在安全路線行走,避開荒僻和陌生的地方。

4.晚上女孩外出時,應結伴而行,尤其是年孩外出,家長一定要接送。

5.女孩外出要注意周圍動靜,不要和陌生人搭腔,如有人盯梢或糾纏,盡快向人多處靠近,必要時要呼叫。

6.女孩外出,隨時與家長聯(lián)系,未得家長許可,不可在別人家夜宿。

7.應該避免單獨和男子在家里或是寧靜、封閉的環(huán)境中會面,尤其是到男子家中。

8.不隨便吃喝陌生人給的飲料或食品。

9.獨自在家注意關門,拒絕陌生人進屋。

“家長要隨時留意觀察孩子,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一定要和緩地詢問原因,耐心開解并在第一時間報警。”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庭副庭長張妍表示,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受到此類傷害,家長要保持冷靜,幫助孩子回憶出完整的過程,同時注意保存好孩子受害時的內衣,及時固定證據,也可以在報案后由公安機關送孩子做身體檢查和司法鑒定,但不要自己大張旗鼓地“教訓”嫌疑人,避免造成孩子隱私泄露。她說,有的家長事發(fā)后沒有第一時間報警,而是尋求私下和解賠償,這樣做的危害無窮。不但證據可能滅失,而且可能因耽誤時間影響法官對受害方證言的采信。

三、建立預防體系。有關專家表示社會各方面,尤其是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公共場所對未成年人出入的監(jiān)管,如有未成年人在賓館、飯店開房、出入KTV等娛樂場所,應引起高度關注;要整治不良網絡信息、信息臺特殊服務等,凈化社會風氣;要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盡可能給打工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教育部門應該切實負起對兒童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學校加強對教師的法制教育和管理,配備必要防護措施,建立門衛(wèi)制度,加強對學校閑置及廢棄房屋的管理。同時,應當建立教師值班、對學生宿舍的巡查制度,加強法制及自護安全教育,使學生發(fā)現(xiàn)受到傷害的可能及時報告。在全社會建立起尊重、保護兒童的支持體系和防范體系。

篇2

【關鍵詞】法治素養(yǎng) 高中政治 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37-02

法治素養(yǎng)培育是全面提升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是法律常識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當前正在全力推進依法治國,在此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加強公民尤其是高中生的法治教育,所以將法治教育貫穿于整個高中政治教學中,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思想政治課學科,也符合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一、培育高中生法治素養(yǎng)的必要性

(一)法治素養(yǎng)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

高中學生馬上要步入成年,走入社會,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其法治素養(yǎng)高不高,法律觀念強不強,是不是具備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都影響到我國依法治國的實現(xiàn),關系到社會和諧和社會文明程度。因此,通過高中政治教學培育高中生的法治素養(yǎng),加強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引導學生尊法守法,形成科學完善的法治思維,對于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

(二)法治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生綜合素質不能缺少法治素養(yǎng),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建設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實現(xiàn)依法治國,和當代中學生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的強弱密切相關。所以,切實提高和增強高中生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作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平臺,高中思想政治課所要擔負的重任不言而喻。培養(yǎng)出知法守法、懂得運用法律的學生,是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開展中學生法治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新課標明確指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是對中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公民道德教育和理論教育的初級課程。高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經濟制度,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國策、改革開放等基礎理論,然后就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法律觀念。高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國的外交原則和依法治國的理念,然后結合政治生活的道德標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法律意識。高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正確認識世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二、基于法治素養(yǎng)培育的高中政治教學策略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總結出如下幾點教學策略。

(一)聯(lián)系生活提煉法治教育內容

教師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框架內,深入挖掘和提煉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內容,將教材中分散的法治教育內容集中化、系統(tǒng)化。如教師在講解“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這節(jié)課時,可以將勞動者的權利這塊內容拆分成若干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相關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我國勞動者權利包括哪些?為什么勞動者權利應該受到保護?如何更好地保護勞動者權利?然后教師在講解這三個問題的時候,自然地引入勞動法中的相關法律知識,通過對勞動法的講解和討論,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樹立勞動者權利應受法律保護的觀念。除此之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知識橫向聯(lián)系、縱向延伸,引導學生聯(lián)系身邊的生活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高中政治教材中有關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知識很少,大部分是有關成年人權利義務、法律保護的法律知識。針對這個情況,教師更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多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未成年人法律案例,選擇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法律法規(guī),在課堂上引入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將法治理念融入學生生活。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法律思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善于加工處理涉及的法律素材,將抽象的法律素材具體化,從而引導學生在層層深入、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中正確地認識法律,鼓勵學生積極探討、勤于思辨,引導他們提出自己關于法律問題的看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不法觀念的抵抗力,使學生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將法治教育與育人有機融合。比如教師在教授“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情境:“我和朋友們在商場購物,我的朋友選中了一件裙子,付款時,服裝店老板提出‘如果你們不需要開發(fā)票,那我可以給你八折,如果要開發(fā)票就不能打折’,假如你是我這位朋友,你會怎么辦,發(fā)票開不開?”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根據實際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會明白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應該索要發(fā)票,而少數學生會認為可以不開發(fā)票,還能享受優(yōu)惠。這時教師可以將與依法納稅相關的法律知識引入進來,讓學生明白索要發(fā)票合理合法,一方面可以保障自身權益,一方面是在幫助國家增加稅收,使他們認識到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作為守法公民在依法納稅的同時還要自覺監(jiān)督其他公民的納稅行為。通過生活案例教學,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法律監(jiān)督意識。

此外,創(chuàng)設情境時問題的設計應該符合法律嚴謹、科學的特點。法律內容比較抽象,概括性強,比較難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根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明確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學習特點、認識水平的情境問題,比如,教師在講解“公司的經營”這節(jié)內容時,先問學生:“你們的理想是什么?”通過學生回答,教師了解到部分學生的理想是自己創(chuàng)業(yè),非常喜歡看各種創(chuàng)業(yè)故事,但是對于企業(yè)的創(chuàng)建、經營、管理以及股權等概念并不了解。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個情況,挑選一個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最初成功,最后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在經營過程中違反法律,最終導致創(chuàng)業(yè)失敗,自己也鋃鐺入獄的故事,并根據此故事提出問題:“這個大學生為什么創(chuàng)業(yè)會失???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學生熱情高漲,經過一番激烈討論得出結論:在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經營者一定要合法經營、合法管理、依法行使權利。通過這個例子引導學生思考,在交流討論中領悟“法”的意義,加深了對法治意義的理解。

(三)課外延伸課堂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

教師可在課外開發(fā)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相關的課程,通過拓展、整合、構建,將學生所學的相關法律知識有機串聯(lián)起來,拓展學生法治思維的廣度和能力。可以在課外進行法治主題教育,如刑法、勞動法、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法等法律知識講座,將課堂內容與生活中的法律案例進行有機結合;還可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法治故事表演、法治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課外拓展法治教育與課堂教學相互配合,進一步提高法治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