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1 16:3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唐代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唐代古詩

篇1

古代文學論文論唐代的規范詩學

這里使用的“規范詩學”一語,來自于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中的一個定義。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1890—1957)在《詩學的定義》一文中指出:“有一種研究文學作品的方法,它表現在規范詩學中。對現有的程序不作客觀描述,而是評價、判斷它們,并指出某些唯一合理的程序來,這就是規范詩學的任務。規范詩學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① 之所以要借用這樣一個說法,是因為它能夠較為簡捷明確地表達我對唐代詩學中一個重要特征的把握。唐代詩學的核心就是詩格,所謂“詩格”,其范圍包括以“詩格”、“詩式”、“詩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詩擴展到其他文類,而出現“文格”、“賦格”、“四六格”等書。清人沈濤《匏廬詩話·自序》指出:“詩話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則曰品、曰式、曰例、曰格、曰范、曰評,初不以話名也。”② 唐代的詩格(包括部分文格和賦格)雖然頗有散佚,但通考存佚之作,約有六十余種之多③。“格”的意思是法式、標準,所以詩格的含義也就是指做詩的規范。唐代詩格的寫作動機不外兩方面:一是以便應舉,二是以訓初學,總括起來,都是“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因此,本文使用“規范詩學”一語來概括唐代詩學的特征。

一、“規范詩學”的形成軌跡

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者,對于隋唐五代一段的歷史地位有不同看法,比如郭紹虞先生名之曰“復古期”④,張健先生名之曰“中衰期”⑤,張少康、劉三富先生則名之曰“深入擴展期”⑥。言其“復古”,則以唐人詩學殊乏創新;謂之“中衰”,則以其略無起色;“深入擴展”云云,又混唐宋金元四朝而言。究竟隋唐五代約三百八十年(581—960)間的文學批評價值何在,地位如何,實有待從總體上予以說明并作出切實的分析。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大轉折。在此之前,文學批評的重心是文學作品要“寫什么”,而到了唐代,就轉移到文學作品應該“怎么寫”。當然,從“寫什么”到“怎么寫”的轉變也并非跳躍式的一蹴而就。下面簡略勾勒一下這個轉變的軌跡。

文學規范的建立,與文學的自覺程度是一個緊密聯系的話題。關于什么是文學的自覺,依我看來,文學是一個多面體,無論認識到其哪一面,都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自覺。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孟子認為說《詩》者當“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⑦,能說這是對文學 (以《詩》為代表)的特性無所自覺嗎?《漢書·藝文志》中專列“詩賦略”,這表明自劉向、歆父子到班固,都認識到詩賦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字著述的特征所在。但其重視的賦,應該具備“惻隱古詩之義”;至于歌詩的意義,也主要在“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一句話,他們重視的還是“寫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看,曹丕《典論·論文》中“詩賦欲麗”的提出,實在是一個劃時代的轉換,因為他所自覺到的文學,是其文學性的一面。不在于其中表現的內容是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方式來表現。“詩賦欲麗”的“欲”,假如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中的兩“宜”一“尚”聯系起來,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內在的要求,似乎也含有一種外在規范的意味。所以我認為,唐人“規范詩學”的源頭不妨追溯到這里。

唐以前最有代表性的文學理論著作,允推劉勰《文心雕龍》。《文心雕龍·總術》專講“文術”之重要,所謂“文術”,就是指作文的法則。其開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文、筆的區分是對作品文學性的進一步自覺,但劉勰并不完全認同這一提法,他認為這種區分于古無征,“自近代耳”。又對這一說的代表人物顏延之的意見加以批駁,最后說出自己的意見:“予以為發口為言,屬筆為翰。”⑧ 口頭表述者為言,筆墨描述者為翰,這反映了劉勰對于文采的重視。“翰”指翠鳥的羽毛,晉以來常常被用以形容富有文采的作品,這是時代風尚。然而在劉勰看來,用筆墨描寫的也并非都堪稱作品,強弱優劣的關鍵即在“研術”。據《文心雕龍·序志》,其書的下篇乃“割情析采,籠圈條貫,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崇替于《時序》,褒貶于《才略》,怊悵于《知音》,耿介于《程器》”,涉及文學的創作、批評、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理論。其中創作論部分,又涉及文學的想象、構思、辭采、剪裁、用典、聲律、煉字、對偶等命題,部分建立起文學的寫作規范,雖然還不免是籠統的。

篇2

周代果實未成熟嚴禁入市場

古代商品經濟雖然不斷發展進步,但食品保鮮和儲存技術并不發達,大多數蔬菜、水果、生鮮受到時令和地域的限制,流通不廣泛,利潤也有限,因此利用食品投機牟利的案件很少。

盡管如此,考慮到食品安全關系重大,國家仍然作出特別規定。《禮記》記載了周代對食品交易的規定,這大概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關于食品市場管理的記錄:“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于市”。

這里所說的“不時”,意思是未成熟。可見為了保證食品安全,防止未成熟的果實引起食物中毒,從周代開始,國家就嚴禁它們進入流通市場。

而且,為了杜絕商販們為牟利而濫殺禽獸魚鱉,國家還規定,不在狩獵季節和狩獵范圍的禽獸魚鱉也不得在市場上出售。

周代的食品交易內容,大致還是以直接采摘、捕撈的初級農產品為主,因此主要關心的是它們的成熟度。

唐代有毒食品致人死亡所有者被判處絞刑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食品交易的品種越來越豐富。

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利潤,在商品中做手腳,最常見的是酒家在酒中摻水,嚴重時甚至以水代酒。不過,雖然投機活動并不少見,但危害到人身安全的例子卻不多,大多奸商只是在分量和質量上打折扣。但也不排除一些不法商人為了盈利,昧著良心出售有害食品,為此法律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唐代杜絕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根據《唐律疏議》可知,一旦某種食物變質,已經讓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須立刻焚燒,否則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毀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如果這種食品致人死亡,所有者則要被判處絞刑。別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了本應被焚燒但未被焚燒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過失殺人來處罰。

宋代行會來把質量關

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描繪了東京開封的繁華畫面,并且以大量筆墨寫到飲食業的繁榮。除了專門的酒樓、食店(風味飯店)、肉行、餅店、魚行之外,還有許多流動商販,在大街小巷和各大飯店內販賣小吃、零食。這些小商販的產品包括點心、干果、下酒菜、新鮮水果、肉脯等等不下百種。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里,則提到了臨安的各種食品市場和行會:米市、肉市、菜市、鮮魚行、魚行、南豬行、北豬行、蟹行、青果團、柑子團、鲞團。

篇3

唐詩宋詞中多少過往的經典與浪漫,織就了我濃濃的古典情懷……

每讀唐詩宋詞,仿佛自己擎一把雨傘,漫步于濕潤的江南,想起那哀怨凄婉的故事,想起那古樸的碎石路,其中必然有一條通向蘇堤、通向沈園、通向傷心橋。唐詩宋詞,向我的心靈訴說著昔時的風情漫漫,竹影依依,九曲回廊,荷花飄香。展現了那芳草萋萋、重重疊疊,斑駁著“錯”與“莫”的斷井頹垣。

每讀唐詩宋詞,仿佛自己提攜著玉龍,馳騁于塞北的沙場,想起那為國捐軀的悲壯,想起那血染的黃沙道,其中必然有一條延至樓蘭、延至祁連、延至無定河。唐詩宋詞,向我的心靈訴說著昔時的烽火連綿,鼓角爭鳴,萬里河山,刀光劍影。展現了那曾經硝煙彌漫、驚天泣地,埋藏著五千貂錦的舊都古城。

翻開唐詩宋詞,就像進入了一個色彩斑斕而真真切切的夢……

篇4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結合中國古代史課的教學實際,我從政教專業2001級開始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在采用傳統的系統講授法的基礎上,嘗試采用了學生自主講課法、專題討論法等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一)學生自主講課法

    由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自主講課,與教師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由于中國古代史課開在第一學年一、二兩個學期,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都學習過此課程,高中階段又剛剛學完本課程內容,所以對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比較熟悉。在這種背景下,完全采用傳統的系統講授法進行授課,顯然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以突出其“主體”地位,于是,我將 2001 級 1 班 40 名學生分成 10個小組,每小組 4人,利用每次中國古代史課20-30分鐘的時間,請一組學生分別到講臺上進行自主講課1次,一個循環下來需要10周,這樣一學年下來,約 3個循環,每個學生大約能講課3次。其步驟:

    第一次為自由講,即不限定內容,由學生自由發揮。

    第二次為限定講,即限定學生所講內容必須在中國古代史課的范圍內。

    第三次為命題講,即規定學生所講內容必須在當堂老師所要講的內容的前后兩章范圍內。由于中國古代史課開設一年,上課時間為 33周,每周一次課進行 4人次,三步驟在一學年內實施大約需要 30周,剛好一個周期。這種教學方法雖然是為了實現學生的 “主體地位”,但決不能忽視了教師的 “主導地位”,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堂課,教師都要針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幫助,以使學生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又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真正體現他們的 “主體地位”。

    采用這種方法教學,雖然課堂教學時間減少了,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充分地發揮,即不必泛泛去講解所有的教學內容,而只需講解重點、難點內容和學術前沿動態以及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而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體現者的學生,其 “主體”的能動作用也得到充分發揮,即由過去被動的“聽”到現在主動的“講”,在講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專題討論法

    即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個專題展開討論,以完成討論課教學任務。其步驟:

    (1)準備階段:課前預習,結合授課內容,由教師在每次課前給學生設置一些參考題目,并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參考資料和書目,同時適當點撥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2)操作階段:課上參與,由教師在課前將學生分成4 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定一名小組長,完全由學生自己組織、討論,教師不再介入,最后每個小組選派1-2名學生對本組的觀點進行闡述、歸納、總結。

    (3) 收尾階段:課后總結,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基本完成后,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或參考性的結論,以完成其教學過程。

    這種討論一個學期大約進行2次左右,一學年 4 次左右,約需要 12 學時。研討課的要求相對較高,一般需要知識形成一定的系統或一定的系列后才可以進行,如:農民戰爭問題、封建中央集權加強問題、封建土地制度問題等等,因此不宜經常進行。一般在第一學期進行1次,第二學期進行2-3次為宜。在三步驟進行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定要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如果過分突出了 “主導”作用,討論課就失去了意義;如果過分突出了“主體”作用,討論課就失去了方向。

    采用專題討論法后,收到了如下效果:

    第一,調動了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的積極性,使師生均處于積極的參與狀態,形成互動局面。

    第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修正了部分學生思維的惰性和不良思維習慣,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第三,培養了師范生的各種從師能力和素質,尤其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過對 2001 級學生教學方法的改革嘗試,從學生自主講課法來看效果顯著,一個周期下來,學生的表現由第一輪的緊張,到第二輪的放松,再到第三輪的自然,課堂狀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材料的組織也越來越有條理、周密、深刻,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自主講課法也可以說是專題討論法的基礎階段,這個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思維能力問題。

    從專題討論法來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剛采用這種方法時,學生往往配合不好,許多學生被動發言,缺乏主動性。經過第二次嘗試,基本上改變了第一次的被動局面,在討論課上,同學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發言,在這種氣氛影響下,連平時不愛講話的同學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專題討論法可以說是學生自主講課法的化階段,這個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學生的分析、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問題。

篇5

[關鍵詞]古代文學 唐詩宋詩 異同比較

[中圖分類號] I20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1-0071-02

一、唐宋詩歌異同深入研究探討

唐宋階段古代詩文學,是古代文學課程中的重頭戲。教師帶領學生很好地把握“唐宋詩歌”兩種迥然不同的審美體裁,是對唐宋詩歌進行深入了解的重要環節。所以,教師在進行唐宋元階段古代文學課程講解時,可以從“唐宋詩歌存在異同”話題入手,帶領學生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一)唐代詩歌風格賞析

唐詩,從總體的謀篇、布局上來看,給人的感覺是氣韻流暢,富有醇美情調。唐詩以極其鮮明的藝術特色,改變以往詩體的寡淡和繁縟,換之以全新的短小精煉、語淺情濃、形神兼備、生機蓬勃之感。比如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作就以“清新、活潑、生動”見長,他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人深感到濃濃的依依惜別的人情味。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中充滿了盎然情趣,感慨而不消極。由此可見,唐詩作者通常都是將自然景物和自己的心境相結合,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描繪出唯美景象,倡導氣勢蓬勃大氣。所以唐人所著詩歌所表現出來的境界,普遍偏于雄渾開闊、唯美而富有浪漫情調。唐代詩人對抒情詩作風格的偏愛,促使他們在詩歌創作時更加側重于抒情。無論是花、葉、樹、蟲、鳥,還是風、雨、雷、電、霧,都能讓詩人瞬間捕捉到此時此地與心靈相通的創作靈感,從而借以抒情達意。因此,唐代詩人所著詩作都極具深切情意,富有生機盎然的激情。

(二)宋代詩歌風格賞析

而宋代詩作就和唐代詩作的深厚濃情、多情迥然不同。宋詩在情調和審美上普遍側重于“思辨”,宋詩擅長“析理”。宋代詩人普遍都以積極入世的態度投身創作,力圖通過詩意來周密地表達出哲理。宋代著名詩人朱熹在其詩作《觀書有感》中借景喻理:“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這首詩作中,朱熹通過“水清澈,是因為源頭活水”,來啟示人們要持續接受新事務、接受新知識、學習新本領,充實自己。鼓勵人們用不斷求知來開拓人生新領域、提高人生新境界。王安石在詩作《梅花》中寫到:“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他將抽象的人生哲理,借冬天寒冷、梅花盛開等景物來進行暗喻,用詩化了的景物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寓意極其深邃。還有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作是在蘇軾游覽了廬山風光之后所進行的總結,其在詩中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景致,并且借景喻理,從中啟示出深刻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這首詩作的特點不在于抒情,而著重于借物來暗喻的“理趣”。由此可見,宋詩和唐詩的富有浪漫情趣迥然不同。相比較而言,宋代的詩作更加顯出理智和思想境界的深邃。宋詩之所以具有如此獨特的詩風,其實是源于宋詩作者普遍都以“儒家老莊哲學”的沉穩靈秀和通達敞亮作為詩作的研究根基。宋代詩作借物、借景象進行感情抒發,從議論中透析出人生哲學道理。濃郁、多變、邏輯嚴密的哲理思辨度,遠遠超越了詩作中的形象思維。當然,在宋代詩作中也有飽含抒情風格的詩作,但是宋代詩人通常都會在詩作創作的深情之內,十分靈活地將哲理摻入其內,這樣詩作就形成了非常巧妙的境界上的飛躍和提升。宋代詩作在客觀冷靜地觀景、觀物的同時,也理智客觀冷靜地對人生境界、對哲學深度進行了很到位的審視。

(三) 唐宋詩作風格迥異

綜觀上述,可以看出,唐代詩作側重于抒韻,在詩作中更多的是活潑而生動的景物形象描寫,富于抒情。而宋代的詩作側重于思辨和分析道理,在詩作中更多的是詰問和追問道理,十分富有哲學研究價值、富有哲理性。如著名文學家繆鉞在《論宋詩》一書中所言:“唐詩如芍藥海棠,裱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

二、唐宋詩作風格迥異事出有因

唐宋詩作風格迥異的形成原因如下。

(一)唐宋詩作各自所繼承的研究詩作對象的歷史基礎條件迥然不同

毋庸置疑,擺在唐代詩人、宋代詩人面前的是兩個迥然不同的時期,而唐詩、宋詩所進行研究和可進行參考的詩歌遺產著作的歷史條件是完全不同的。唐代詩人普遍都是在研究和參考了六朝詩歌歷史遺留著作的前提和基礎上,才將詩歌創作的體裁予以進一步擴展和充實。唐代詩歌創作的顯著標志時期就是盛唐時期。這個時期是唐代詩人進行詩歌創作的重要歷史階段。可以看出,唐代詩歌的創作都是以六朝詩歌的體裁、詩體形式、辭藻、音律為基礎的。毫無疑問,六朝詩歌為唐代詩歌的創作、發展、進步奠定了強大基石。但是,六朝詩歌在詩體上明顯存在著詩體不成熟、辭藻膚淺、文風形式僵化的弊端。于是唐代詩作者有廣闊的對詩作進行開發、改良的空間。再加上盛唐時期歌舞升平,太平景象也催生出了更多帶有“唯美浪漫情調、歡樂開懷抒情達意”的詩歌體裁。廣闊的詩作發展空間,也促使當時的詩歌創作呈現出精彩紛呈的詩作門類派別。比如詩仙李白的“浪漫詩”, 詩佛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等,他們共同將唐詩推向了詩作創作多產、氣勢輝煌的一個頂峰。在盛唐之后,中唐還出現了著名詩作者韋柳、元白、韓盂;晚唐也出現了著名詩作者李商隱、杜牧、溫庭筠。他們雖處在不同的時期,但都共同將唐代的詩歌創作水平推舉到了全新的高度。

唐詩在詩作過程中所取得的巨大“體裁”成就,使得宋代詩人清醒地意識到,任何在詩歌體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的。和唐代詩人在詩歌發展中的優渥條件相比較,宋代詩人只能在繼承唐代詩人詩作的原有框架內迂回曲折、獨辟蹊徑。所以,宋代詩人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了必須要從唐代詩人詩歌創作的尚未完善之處去進行開掘、創新、疏通。于是,宋代詩人果斷地放棄了對六朝詩作體裁的繼續研究和探討。他們巧妙地選擇了杜甫及若干中晚唐時期的詩作者作為其詩歌創作研究的對象。而且,宋代詩人在詩歌創作的技巧和格式、詩作表達等諸多方面,都兼顧了詩仙李白詩作的奔放豪邁氣魄、詩魔白居易詩作的氣勢暢達、通透,以及韓愈詩作的遒勁合為一體。這樣就使得宋代詩作呈現出了“以景物抒情達意為詩,以哲理析理為詩,以才學精妙為詩”的辯理、析理、逐理的詩作特點。在“變”還是“不變”之間,宋代詩人非常明智地在詩作創作上選擇了“大膽求新、勇于求變”的做法。而且,宋代詩人還別出心裁地對舊體詩作進行整合創新,融合其所處時代的歷史特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宋代詩歌體裁和風格意境。

(二)特殊歷史條件下學風政風的差異

唐宋兩代的詩歌創作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學術氛圍息息相關。盛唐時期政治開明,社會安定,文化氛圍舒緩。因此而涌現出了一大批天賦極高的詩作者,他們在詩歌創作中彰顯出了氣勢雄渾而又氣韻靈動的盛唐詩作高產氣象。同時,唐代詩歌創作者還在貴族政治統治中,以詩歌作品來游走于權貴門第之間,所以唐代詩人勢必要考慮到貴族的審美需求和興趣偏好。而對比來看,宋代政治態度保守,軍事上也比較軟弱。宋代王朝在整體機制上就缺乏唐人渴望建功立業、渴望振興國家的氣魄。而且,宋代很多詩歌作者都出身于平民,比如未入仕途之前家境貧寒的著名詩作者歐陽修。他出身平民,在詩歌創作時,能更深刻體會到民眾的疾苦。同時,很多宋代的詩作者往往具有多重身份,他們不但是詩歌創作者,同時還可能是官僚政客家中的門客,更是頗有藝術造詣的學者。所以,宋代詩歌作者不但在知識結構上比唐代詩人要深邃淵博,而且還是當時重要政治階層的精英力量,他們在進行詩作創作的同時,還能支配宋代政治格局的發展,從而能極大地推動詩風的改進,使得思辨分析和理性議論更充分地滲透宋詩內。

總之,唐詩重抒情,宋詩側重于思辨。唐宋詩作之所以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根本原因就在于唐宋詩作所繼承的歷史詩作研究基礎存在差異,以及詩歌文學創作所處歷史時期的差異和規律使然。詩分唐與宋,情理各具異曲同工之妙。

[ 參 考 文 獻 ]

篇6

7月18日,宏碁在北京召開會,推出兩款全新智能手機。宏碁宣稱,這兩款手機定位中高端,型號為AK330、AT390,采用Android 4.0系統,4.3寸超大高清屏幕,售價分別為1599元和1499元。此舉也意味著,世界前四大PC企業又在智能手機市場上互為競爭對手。

早在2008年,宏碁便曾花費90億元新臺幣(約合22.5億元人民幣)收購了臺灣手機廠商倚天資訊,開拓智能手機領域。但這4年來,宏碁手機業務發展遲緩,在中國大陸市場鮮為人知。

另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智能手機正在逐漸取代傳統PC,成為更加熱門的產品終端。市場研究公司IDC和Gartner均在近期報告指出,2012年第二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滑0.1%,呈現出罕見的負增長;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卻節節攀升,僅在中國大陸市場便有望在年內突破1億部大關。

2011年,宏碁經歷了10年來首次全年虧損,如今PC市場的不景氣又使其下調2012年PC出貨量增長率至5%以下,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這家臺灣PC廠商不得不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希望通過轉型來改變原有的單一PC經營模式。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宏碁高調推出新款智能手機,正是其銳意轉戰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前奏。

此前,宏碁在PC市場上的最大競爭對手聯想已搶先一步殺入智能手機市場,并一舉獲得13%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大陸市場上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智能機品牌。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IT企業甚至互聯網公司的介入,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宏碁所面臨的挑戰無疑相當巨大。

失落的奧運年

對宏碁而言,2012奧運年本應是大展身手的一年。

聯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退出贊助商陣營,宏碁順利接班,成為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及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頂級贊助商。

然而,成為頂級贊助商只能保證宏碁擁有利用奧運展開營銷的權利,若要獲得更大的品牌價值提升,則必須開展更多的營銷推廣活動進行配合。有觀點認為,要獲得最佳的奧運營銷效果,廠商需要投入的資金可能超過贊助費的3倍。外界普遍認為此次奧運宏碁的贊助費或許將超過8000萬美元。因此,宏碁為達到營銷效果還將再向奧運市場砸下2.4億美元。

北京奧運會期間,聯想通過策劃火炬傳遞、簽約央視奧運獎牌榜等營銷活動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成效。相比之下,此次宏碁在奧運營銷方面的投入卻極為有限,在大陸市場僅是與中國跳水隊簽約,并了四款帶有奧運五環標志的產品,甚至沒有在奧運宣傳的最大窗口央視做大額投放;而在歐洲等地區的奧運營銷活動費用也是由地區支付。據知情人士透露,宏碁在集團層面沒有特意劃撥奧運營銷費用。

一位宏碁內部人士向本刊記者表示,宏碁奧運戰略所以如此低調,根本原因還是近年來業績不振、盈利減少造成的投入不足。進入奧運年后,宏碁雖然成功扭虧,但凈利潤仍然較低,2012年第一季度,其1120萬美元的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72%,營收則同比下滑11.4%,相對的營銷費用也同比下降了9%,此時很難拿出更多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營銷活動。為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讓它們此前為獲得頂級贊助商資格而付出的努力付諸東流。

奧運營銷的尷尬是宏碁目前艱難處境的一個縮影,而對4年前還自信滿滿地表示支付奧運投資不成問題的董事長王振堂來說,如今這般捉襟見肘的局面顯然難以預見。

憑借上網本等產品的熱銷,加上成功并購美國第四大PC廠商Gateway,當時的宏碁一度成為全球第三大PC廠商以及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這種繁榮情形讓王振堂對PC以外的市場不夠敏感,以至于在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布局過慢。結果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產品的上市,上網本市場大幅縮水,宏碁業績大受打擊。

2011年,時任宏碁CEO蔣凡可·蘭奇有意轉變發展策略,將重心轉向移動終端,但王振堂仍然堅持以PC業務為核心,對進軍移動設備市場慎之又慎。最終,蘭奇因為理念不合而離職,2011年4月成立的負責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業務的觸控事業群也一直難有作為。

全球PC市場的不景氣,以及向移動互聯網領域轉型的遲緩,使得宏碁在本該意氣風發的奧運年不得不為了盈利而苦苦掙扎,與同為奧運頂級贊助商的三星、聯想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王振堂曾將倫敦奧運會視為提升宏碁品牌價值的重要機會,但目前看來,宏碁的這個奧運年只能以失落來形容。

后PC時代的難題

進入后PC時代,宏碁也已經意識到移動互聯網市場的重要性,并在今年重新制定了智能手機戰略。然而,作為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市場的后來者,宏碁中國觸控事業部總經理陳國維(前中國惠普信息產品集團消費電腦產品部副總裁)的工作并不輕松。

首當其沖的便是價格問題。此次宏碁推出的兩款智能手機雖然配備了4.3寸超大高清屏幕以及Android 4.0系統,但與當下火爆的千元智能機相比,其1599元和1499元的售價不具備特別的價格優勢。有分析指出,隨著智能機的普及,消費者也對產品價格越發敏感,價低者無疑更具吸引力。

同樣對價格敏感的還有運營商。如今,國內幾大運營商都在大幅補貼智能終端,除了iPhone 4S等少數高端機型外,運營商大多對低端智能機更為青睞,而對手機廠商來說,無法獲得運營商支持則意味著失去一個重要的銷售渠道。

有消息稱,在宏碁新款智能機前,王振堂曾專程飛赴北京與大陸三大運營商溝通合作關系,但結果并不理想,幾家運營商高層均表示興趣不大,僅有一家愿意展開常規合作。

在高端市場,蘋果iPhone 4S和三星GALAXY系列有著無可比擬的壟斷優勢,蘋果以其獨特的產品文化一枝獨秀,三星則依靠強大的集團實力操控著整條產業鏈,令其他廠商難以競爭。同為臺灣廠商的HTC便是前車之鑒。

盡管始終堅持中高端戰略,但在近幾個季度內,HTC的業績一再下滑,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占有率也被華為、中興等本土廠商遠遠甩開。宏碁的新款智能機還未經過市場的檢驗,如果不能打動消費者,其高端定位也只能是一廂情愿。

宏碁面臨的另一個難題還在于如何在手機市場打響品牌知名度。在PC領域,宏碁的品牌相當響亮,但宏碁手機依然讓人覺得很陌生。陳國維曾認為可以依托PC的品牌效應來較快地增強宏碁手機的品牌認知度,但手機的營銷方式與PC有著很大的差異,想要在中國大陸智能機市場眾多品牌的激烈競爭中嶄露頭角并不容易。

不過,作為老牌IT廠商,宏碁在硬件研發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雖然進入市場較晚,但其在PC行業的積累可以為智能手機業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此外,覆蓋了400多個城市、規模超過1000個的售后服務網點也是其他手機廠商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所不具備的寶貴資源。

有市場人士指出,相對于筆記本電腦每年數千萬臺的出貨量,宏碁手機業務顯然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較大的利潤,陳國維需要時間來逐步構建渠道,樹立品牌。此前他在中國惠普負責移動終端產品供應鏈運營,經驗豐富。

對于目前智能手機市場愈演愈烈的價格戰,陳國維表示,“智能終端設備制造商必須保持對硬件技術的敬畏之心”,宏碁不愿通過犧牲質量壓低價格的方式來獲得市場占有率,因此必須在產品性能方面更下功夫,才能避免在安卓手機的同質化大潮中被迅速淹沒。

在開發手機的過程中,宏碁提高了對技術指標的要求。陳國維花了大量的時間與OEM廠商就產品細節進行溝通,盡可能完善產品性能,以提升品牌效應。

此外,他還希望宏碁的銷售渠道變得更具靈活性,滿足手機客戶不同的需求,同時也有助于PC產品在企業級市場的整合。

篇7

不論是前幾年高考,還是2016年高考,古代詩歌的選材主流都是唐詩宋詞,呈現出平穩態勢。近年來全國卷Ⅰ古詩的選材,就足以證明。在2011到2016年的高考中,全國卷Ⅰ選用唐代詩歌3首,宋代詩詞3首:2011年選用的是唐代詩歌,2012年選用的是宋代詩歌,2013年選用的是宋代詞作,2014年選用的是宋代詞作,2015年選用的是唐代詩歌,2016年選用的是唐代詩歌。可以預見,今后高考仍會一如既往,主流選用唐詩宋詞。

就作家而言,高考傾向于選用舉世聞名的、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家;但從作品來說,選用的通常是比較陌生的作品。以全國卷Ⅰ的選材為例,2011年選用的是周樸的懷古詩《春日秦國懷古》,2012年選用的是晏幾道的羈旅詩《思遠人》,2013年選用的是陸游的即事感懷詞《鵲橋仙》,2014年選用的是秦觀的婉約小令《阮郎歸》,2015年選用的是岑參的邊塞詩《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2016年選用的是李白的寫景懷古詩《金陵望漢江》。稍加分析,不難發現:除周樸外,所選作家都是唐宋聲名顯赫的;所選題材都是考生非常熟悉的,而所選作品都是考生不熟悉的。

二、題型上,主觀與賞析,將一統天下

2016年9套試題中古詩鑒賞的選擇題有4道小題,主觀表述題有17道小題;能力層級A的有1道小題,能力層級D的有20道小題。按照這種命題走勢,今后高考仍將承繼該特點,并有所變化:取消選擇題,變為全是主觀表述題,使主觀表述題一統天下;取消能力層級A,改為全是能力層級D,讓鑒賞分析金甌無缺。因為古詩鑒賞,就是要考查鑒賞,考查鑒賞評價,讓能力層級達到D。

此外,比較與拓展,將更受關注。因為比較鑒賞,最能表現出鑒賞的重要命意,體現出命題的能力立意;拓展鑒賞,最能創新出鑒賞的命題空間,考查出考生的鑒賞能力。譬如說,全國卷Ⅲ第9題就體現了比較與拓展:“《內宴奉詔作》與《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無疑,用題內詩《內宴奉詔作》來與題外詞《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進行對比鑒賞,可有效考查考生比較賞析和牽引力。毫無疑問,從今往后,題內比較將會獲得古詩鑒賞的更多關注,題外拓展將會受到青睞。

三、內容上,技巧與情感,將仍是重點

2016年9套試題,沒有哪一份試卷,不考查表達技巧。考查思想情感的,除浙江卷、全國卷Ⅱ外,其余各卷也都考查了。可以預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仍是今后高考檢測的重中之重。

篇8

古詩詞又回到了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會說:“這首詩必考,你們沒有好好看《詩詞大會》?不要求你們像武才女一樣,但是要考的一定要背下來。”

古詩詞在教材中

孔子獨自站在屋里發呆,他的兒子孔鯉小心翼翼從走廊路過,孔子叫住他,問:“學詩了嗎?”孔鯉怯聲回答:“還沒有。”“不學詩就不會表達。”孔鯉趕緊跑回去學詩,以提高自己說和寫的能力。孔子所說的“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指出詩所承載的教育、教化功能。

現在社會中,詩的作用被語文教育替代了。作為語文教育重要載體的教材,在教育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語文學科建設和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至關重要。古詩詞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語文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呈現了階梯狀的發展,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單一到多樣。1949年到1956年,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古詩詞一直未被選中,直到1956年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才有《憫農二首》《桑婦》《田家》等古詩的納入。初中教材中《唐詩十首》、《詞和曲六首》、《木蘭詩》等古詩詞的編入,才標志著古詩詞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中正式出現。其中,《憫農二首》的作者李紳未必人盡皆知,但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可謂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小時候,家長帶著孩子到田間地頭,指著太陽說:“告訴你,什么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回家后,每次吃飯都會想起剩下的幾句。

到2000年之后,《小學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的要求也發生了諸多變化,每個階段對古詩詞的背誦都有明確的規定,并在附錄里列出了80篇古詩~背誦篇目。初中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在附錄里列出了50首背誦篇目。根據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小學階段要求背誦古詩詞70篇,初中階段背誦古詩詞50篇。

《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都非常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及古典文化的傳承,從最初的語文教材沒有古詩詞選編,到現在明確規定篇目,語文教育中的古詩詞比重在不斷增加。然而,相比于其他的文學體裁,古詩詞并不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體裁,很多學生僅僅是對古詩詞的故事背景和影音資料感興趣。同其他文科類課程一樣,古詩詞教育受困于考試的要求。畢竟,古詩詞在語文考試中占不了多少分。

古詩詞在考試中

“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篇驗之。”這是《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話,常被當作勸學名句。現代語文古詩詞考察中,可以認為是“背熟古詩詞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考。不信試之。”

現代語文教育對古詩詞的考察可以認為是以背誦為主、賞析為輔,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從唐代開始的科舉考試打破了傳統的社會階層固化的壁壘,其中進士科的地位尤為尊貴。進士考試最初是以六朝時期流行的駢文為主,這種體裁辭藻華麗、內容空洞。考生們于是就搜集歷年考試題目,匯編成冊,類似我們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將它們一一背誦下來,考試的時候只需“搜訣略盡,臨時剽竊,竄易首尾”。考生們死記硬背,考試流于形式。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詩賦的考察成為了進士錄取的主要標準,這也為唐代詩歌的繁盛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契機。

在現代語文教育中,古詩詞的存在方式是閱讀,考試的要求是識記,就是根據《課程標準》中推薦背誦的篇目,直接進行名句默寫。其次還有理解和綜合分析,通過古詩詞閱讀,積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古詩詞也就成了現代人了解古代人生活狀態的載體。畢竟,現代的主流文學體裁是白話文,古詩詞早已潛移默化的進入了各種文學體裁中,它本身就成了一個精美的藝術品,供人賞析。

備受恩寵與冷落的詩人們

唐代“以詩取士”,以至于唐代“三百年中能詩者,不啻千余家”。陳寅恪先生曾經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由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纂的《全宋詩》共收錄9225家,3785卷,27萬多首詩,4千余萬字。在唐宋古詩詞的基礎上,元、明、清三代雖然文學體裁各有側重,但也是名家輩出、精彩紛呈。

在現代古詩詞教育中,語文教材作為其重要載體,語文課堂作為其重要的場所,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進行詩詞選編,難免會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問題。古代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有些受到語文課的恩寵,有些則遭遇冷遇。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分布就朝代而言,集中分布在先秦、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清幾個時期,不涉及兩漢和明代。其中唐朝收錄35首,占總量的一半以上,宋朝次之,共收錄19首。其余朝代古詩詞選編數量較少,而以元曲著名的元代古詩詞僅有一首選入。這樣的選編似乎印證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刻板印象,給學生以一種詩詞只有唐、宋的錯覺。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收錄數量最多的依然是唐、宋兩代,共收錄68首,占總量的79%,五代詩詞最少,僅收錄1首。在眾多入選語文教材的古代詩詞作家中,李白、杜甫和蘇軾無疑是最受課堂寵愛的。在義務教育階段,這三位名家共有32篇作品入選,其中李白最多,有13篇。在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白那首《靜夜思》。

篇9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法,古詩英譯,人際功能,《靜夜思》

 

一、引言

長期以來對于古詩英譯的研究,最成功、貢獻最大的主要是在詩學的框架下展開,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卓振英和許淵沖。卓振英從古詩英譯的原理、方法、心理過程和評價體系等方面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古詩英譯理論框架;許淵沖則形成了具有很強指導意義的、較嚴密的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此外,顧正陽[1]、穆詩雄[2]力圖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構建古詩英譯的理論框架。近年來,又出現了語言學路徑的古詩英譯研究。這方面研究成果較多的當屬黃國文,他利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建立了一個古詩英譯研究的語篇語言學框架,對古詩英譯方面進行了較科學而系統的研究。

本文也是從語言學角度來分析古詩的英譯。對于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幾種英譯文,已經有學者從經驗純理功能(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邏輯功能)[3]、概念功能[4]和語篇功能[5]角度進行了探討,卻沒有學者從人際功能來探討這首詩的英譯問題。本文擬從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中的人際功能入手,對這首詩的英譯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分析和看法,同時通過分析來測驗系統功能語言學在語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應用性。

二、人際功能概說

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中,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通過用用語言這種形式來與其他人交往,以此來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在這個交往過程當中,人們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古詩英譯,同時也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世界(包括現實世界和心理世界)看法。在實際的交往中,人們不斷交換角色,但是無論角色怎樣交換,主要的交際角色只有兩個,即“給予”和 “需求”:講話者可以給予聽話者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或告訴其某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向聽話者求取某種東西或向其詢問某方面的信息。此外,交際中的交換物也分成兩類:(1)貨物或勞務;(2)信息。胡壯麟等[6]116認為,如果說話者的目的是讓聽話者為他做某件事情,如“請關上窗子!”或給予他某項物品,如“把鹽遞給我。”,那么在這一交際過程中所交流的就是貨物或勞務。如果說話者的目的是為了讓聽話者告訴他某事,如“幾點了?”或“你什么時候動身?”,那么這一交際過程中所交流的就是信息。如果把交際角色和交換物這兩個變項組合起來,便構成了四個言語功能[7]68-69(Speech roles)。

表1

 

交換物

交際角色

信息

貨物或勞務

給予

聲明(Statement)

提供(Offer)

需求

篇10

古典詩歌又稱作古代詩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舊體詩(舊體詩詞),簡稱舊詩。舊體詩分為古體詩、新體詩、近體詩、詞、曲等。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古詩”的原意是指古代學者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

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并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因此,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并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專題名稱。

今天所說的“古詩”,是指古代的自由詩,它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沒有限制,唐代以前的詩歌和唐代初期的非格律詩都是古體詩。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于《詩經》)、騷體詩(楚辭體,雜言)、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于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樂府詩的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等。

所謂新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南朝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其主要特征是講究聲律和對偶。因為這種新體詩最初形成于南朝齊永明年間,故又稱“永明體”,其代表詩人是謝。永明體的產生,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進步,為當時的詩壇注入了新的氣息,樹立了新的美學風范;他們所積累的豐富的藝術經驗,也為后來律詩的成熟及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新體詩是由古詩到律詩的過渡形態。新體詩的代表作家是謝、沈約。宮體也是新體詩的一種,以女子為中心,詠物、為主,詩風輕佻。代表作家是梁簡文帝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徐、徐陵父子。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形成于唐初,鼎盛于唐代,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格律詩,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八句以上)三種。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詞又叫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倚聲、填詞、敦煌曲子詞。詞形成于唐末,成熟繁盛于宋代。詞可以和樂而歌,相當于現在的歌詞,有固定的詞牌和曲子。按字數多少,詞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按照風格可分為豪放派(以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和婉約派(以柳永、李清照等為代表)。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調?天凈沙?秋思》只有“天凈沙”一曲。而套數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如《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它含有屬于“般涉調”這一宮調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等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鼎盛于元代,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卜兒。